篇1: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2篇
篇一:探索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育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通常被定义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笼统定性没有将企业理论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别开来,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日益矛盾。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合,严重影响力现代企业发展。
2.课程体系存有缺陷
企业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核心力;其次,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脱节,尽管有一定的实习活动,但是系统设计与操作还不够,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先天性不足。第三,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往往只注重传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够。
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理论传授,对于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很容易被忽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是非常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最终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须要将企业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细分成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需要哪种类型人才,进而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首先,如果是理论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创新理念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其次,如果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设置出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根据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需要,以及创新需求等进行目标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没有必要的学科做适当的删减,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其次,要建立一些交叉性学科,着眼于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可以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建立起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须要将学科与专业进行划分,所以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模块化教学才能使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
三、总结
现代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是企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能够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而且还能够为企业献计献策,使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优秀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除了要具备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高超的应用能力。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立足企业发展的现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条件,采取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
篇二: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的前景
一、企业不能对自身价值明确定位
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工商管理理念的普及给现代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使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企业的追求不再单单是经济效益的提高,除此之外还有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践行。例如,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应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绿色节约型经济,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让企业价值体现在更人文化的领域。
二、企业工商管理应如何在未来发展中健康有效地进行
(1)培养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为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人力保障。参加工商管理课程培训是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工商管理的兴起,使得工商管理培训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行业,选择好的培训机构,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基本步骤。首先,要注重工商管理培训机构的业务素质,选择高质量的培训机构。第一,培训机构要有坚硬、成熟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员学习的效果;第二,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入浅出,能够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第三,要避免“纸上谈兵”现象的产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引导学员学以致用。其次,注重并提高工商管理学员的学习质量。企业派送的.工商管理培训学员往往是企业中的翘楚,他们在单位中的领导地位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懈怠,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对于培训的进行也是敷衍了事,更别说将管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浪费企业的财力,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选择管理培训人员时,要帮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使培训效果能够得到最大的体现。
(2)制定并执行严谨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章可循。企业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因为管理制度是包含着责、权、利的综合体,其次它又是激励和惩处的依据。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要有让人信服的组织机构,这是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能够依章办事、恩威并施的基本条件。
(3)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以人为本”是社会的主旋律,在企业的管理中亦然如是。因此,企业在进行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渗透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度的修改制度,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为必须,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通为补充。所以既要把制度制定的好,又要不失制度的人性化关怀,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管理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篇2: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以上海为首个试点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一年多来,其减税减负效果明显,但是“营改增”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经济背景、我国迫切需要改革的原因来阐述“营改增”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以对试点政策的完善提供专业支持。
论文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改革
一、营改增的必要性
增值税按“全链条、全覆盖、全抵扣”原则实行,营业税则存在“全额征收,抵扣中断,重复征税”的问题,加上增值税的税基不够宽广,两税分立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内,而营业税按营业额全额征税,且无法抵扣,导致重复征税很严重,增加了第三产业的税负。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负责人表示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营改增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从交通运输业角度
从小规模纳税人来看,改革前,企业应缴纳3%*S=0.03S的营业税;改革后,企业应缴纳S÷(1+3%)*3%=0.029S的增值税,税负降低了 0.1%。
从一般纳税人来看,改革前,企业应缴纳3%*S=0.03S的营业税;改革后,企业应缴纳S÷(1+11%)*11%=0.0991S增值税,税负率升高了6.91%。
以某家海运运输企业A和接受运输服务的企业B为实例,对企业改革前后进行税负对比。假设本案例中取得的所有可抵扣进项税都在上海试点内。A企业年收入为20000万,成本为15000万,其成本结构为船舶折旧占16.01%,为2402万元;燃料费占30.82%,为4623万元;修理费占2.44%,为366万元;物料占4.55%,为683万元;港使费占8.14%,为1220万元;码头服务(饮水、领航/疏港)占1.65%,为248万元;船舶管理费占0.79%,为118万元;检测/咨询占1.93%,为290万元,人工占27.01%,为4051万元;其他(通讯费/图书/佣金)占6.66%,为999万元。B企业年收入为110000万元,成本为100000万元,其中产品成本为80000万元,占80%,运输费用为20000万元,占20%。
(二)从有形动产租赁业角度
从小规模纳税人来看,改革前应纳营业税额为S*5%=0.05S;改革后,应缴纳增值税为S÷(1+3%)*3%=0.0291S,税负下降了20.87%。
从一般纳税人来看,改革前应纳营业税额为S*5%=0.05S;改革后应纳增值税额为S÷(1+17%)*17%=0.1453S,税负升高了9.53%。
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有形动产租赁的税率划分为最高的一档,从原来5%的营业税增长为7%的增值税,虽然“营改增”解决了重复纳税的问题,但是税率的大幅提升还是给动产租赁行业带来很大压力,从上海试点实施情况来看,有形动产租赁普遍税负上升是个不争的事实。
(三)其他现代服务业
从小规模纳税人来看,税负下降了20.87%。
从一般纳税人来看,改革前应纳营业税额为S*5%=0.05S;改革后应纳增值税额为 S÷(1+6%)*6%=0.0566万元,税负升高了0.66%。
征收的企业依然可以享受“扣额法”,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辅助材料及用品、燃料动力等成本费用的可抵扣进项税都是以 17%计算。所以现代服务业一般纳税人企业更愿意多购进固定资产、辅助材料及用品、燃料动力等以获得更多的可抵扣进项税从而来提高企业利润。
(四)营改增试点的社会影响
这次““营改增””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非政府直接投资的增加来推动,可以将更多的投资决策权交给市场,相对于财政支出,若合适地增加并引导好民间投资,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避免政府进行的“粗放型”投资带来的危害,从而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推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据调查显示,2012年底,上海市整体减税2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达到 60%,比上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 918.83 亿元,增长16.5%。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82.7%;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6%,明显高于传统服务业的增长速度。
三、实施营改增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 与非试点地区的业务衔接断裂
由于此次“营改增”首先在上海实施,其他部分省份到2013年才开始陆续推出“营改增”政策,而企业提供性劳务却是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当上海试点的企业购买的服务不在试点地区时,该企业就无法得到税款抵扣,试点范围的局限性使得外购服务的进项税抵扣不够充分,再加上条款不够清晰明确,让试点企业纳税人在上海市以外提供服务劳务以及非试点企业纳税人在上海提供服务劳务时在地域上的政策衔接问题上无所适从。
2 试点范围有限导致增值税的链条尚不完整
由于本次“营改增”试点只在部分服务业实行,所以试点企业在很多业务上无法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部分现代服务业的成本集中在房租、人工成本、差旅费等,这些成本项目都无法抵扣增值税,增值税的链条尚不完整导致部分行业在短期内税负率不降反升,这一问题目前在交通运输业和有形动产租赁业尤为突出。
3中央地方税收分配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所所长施正文曾表示,“中国没有像样的地方税体系,营业税是地方固定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地方所依靠的除了增值税、营业税等共享税就主要是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等零星的小税种。
“营改增”后,若其他税种不调整,那么增值税在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就会升至55%以上,虽然把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收入划分给地方,但在体制上地方收入仍然空缺了一块,打破了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
(二)建议
通过2012年上海市试点行业税负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对税负率普遍上升的行业进行税率变动测试。如果确实是因为政策不足造成纳税人税负上升,应专案上报国家税务总局。目前上海市对税率明显上升的交通运输业进行财政补贴,政府应当考虑所实行的增值税税率是否恰当或者需要变动,以当前的增值税标准税率水平计,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可收获减税2000亿元的规模效应,不过若要通过其他税种来保持平衡以及针对税负率上升的行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需加快完善税收法制体系的步伐,对于不清晰模糊以及尚处于空白的的条款,进行及时补充及完善,帮助纳税人有效纳税和防止不法分子钻漏洞。
四、结束语
2012年的“营改增”在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次虽然有部分企业税负上升,但是“营改增”彻底打破了之前税制全额征收,重复纳税的弊端,达到结构性减税的效果。从上海实施到现在,成效明显,在我国产业升级调整做出巨大贡献,优化产业结构,营改增尚处于起步阶段,接下来要大规模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并新增纳入改革的行业,这样抵扣链条能够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地降低企业税负,所以“营改增”的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
篇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 在国际贸易中,为了鼓励各国出口货物公平竞争,对报关的货物退还或免征出口环节的增值税,其中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关键词] 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增值税、免抵退
我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已经好多年了,但有一些出口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仍不能很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抵、退”工作的进行,而且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纳税实务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是我们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免抵退税的基本含义
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税法规定出口免税,并非按增值税17%的基本税率给予全部的免税,实质上仍然要对出口货物征一定的税率增值税。比如:基本税率17%,退税率13%,其实仍然要按4%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抵税,是用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来抵顶外销货物的进项税,不够抵顶才要退税;退税,要退多少税,还要经过计算比较后,才能确定。
二、免抵退增值税的计算
在生产企业免、抵、退增值税的会计计算中,首先应搞清楚一些概念问题:免抵退税额、免抵退税抵减额、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当期期末留低税额、当期免低税额等。
1、免抵退税额,就是出口货物应该退的进项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免抵退税额的抵减额,是本期应该退回的增值税额。
其中免抵退税额的抵减额,是指出口货物所耗用外购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是免税,没有进项税额的付出,所以不应该享受抵扣,应把这部分剔除。
因为出口货物所耗用的外购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基本上都含有进项税,而有些是免税的,因此在计算应退税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楚。
2、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意思实际上是,规定出口免税并非按增值税17%的基本税率给予全部的免税,实质上仍然要对出口货物征一定的税率增值税。比如:基本税率17%,退税率13%,其实仍然要按4%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这4%就不是绝对的免征。其计算公式,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其中“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计算的意思,出口货物所耗用的的材料本身是免税,没有进项税额的付出,所以不应该享受抵扣应把这部分剔除。
3、当期期末留低税额,就是指在本期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小于当期应退的增值税额,即不够抵顶的部分,留待以后可以继续抵扣的税额。
归纳起来,“免、抵、退”税的计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第二步: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知道增值税原理的人都明白,意思就是进项税大于销项税,待下期抵扣的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由于生产出口货物的生产不可能只靠免税原材料,一定要用到已税原材料,所以,要对当期应纳税款与当期“免、抵、退”税进行比较,把生产出口货物的已税原材料的进项计算出来进行退税。
第三步: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第四步: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即没有抵顶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意味着已税原材料的进项税并没有在当期生产使用完,即转入下期留抵;如果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额,,即意味着当期已税原材料进项税款当期全部用于生产完毕,由于出口货物是实行退还已税原材料进项税款,所以,全部给予退还,剩余部分才是真正的免税。
三、免抵退税的会计处理
例题:某生产企业2009年2月份,购进所需原材料30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51万元,其中内销产品取得销售额20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 200万元。假设上期留抵税款5万元,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3%,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外购原材料:
借:原材料 3 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0 000
贷:银行存款 3 510 000
2、出口产品销售:
借:应收账款 2 00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000
3、国内产品销售:
借:银行存款 2 34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0 000
4、月末,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抵扣和退税的税额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征税率-退税率)
= 200 ×(17%-13%)=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8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0 000
5、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4-(51+5-8)=-14(万元)期末结转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的余额,销项税34万元,进项税额51万,借方余额17万元。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17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170 000
结转后,月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账户借方余额为(期初留低税款5万元+期转入17万元)220 000元。
期末留抵税额为14万元,由于应纳税额等于负14万,小于零,应纳税额小于零,说明可以退税。应该退多少,通过计算分析后决定。
6、计算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00×13%=26(万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4万元< 当期免抵退税额26万元时,说明当期购进原材料没有全部消耗掉,所以不能退全部26万元的进项税,只退期末留低税额14万元。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14(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6-14=12(万元)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14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20 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60 000
7、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40 000
贷: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140 000
假如,当期期末留低税额是26万元,而当期免低退税额是14万元,说明当期的材料全部消耗掉,当期的应退税额等于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等于零。
篇4: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也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当前发展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要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了企业自身需要加强管理和建设外,也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在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的竞争加剧,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结合当前发展实际,积极研究企业工商管理的改进措施,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对其发展的改进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发展;工商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到个人,企业,大到一个社会组织,一个国家,都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讲,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当前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的经营管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占据优势,就离不开科学的工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近些年来,在企业转型改革发展中,工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健康转型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要认识到其中依然有问题存在。因此,当前发展环境下,企业在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科学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企业运营的组织和计划的主导,也是企业内部协调控制的主要依据,对企业的生产运营至关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方法和基本的理论。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与经营的主要方法,还对培养从事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帮助。从地位上来讲,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常规运营。具体来讲,工商管理主要对企业的项目、技术、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的调配等实施有效的管理,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工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企业众多,发展更新较快,科技创新要求高等发展背景下,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保持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当前发展阶段,企业工商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运用。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比较差
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很多企业盲目地生产产品,但是却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调研,虽然产品数量较大,但是满足人们质量要求的产品并不多,这就导致企业的生产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相一致,企业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企业不能掌握市场发展的真正需求,企业生产的产品未进行改革的创新,最终都会导致生产的产品销量低下,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经济亏损。
2.缺乏明确的工商管理目标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重视企业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但是却忽视了企业的文化传播和且的管理目标。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企业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的体现。
3.企业发展模式不科学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实施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的虽然借鉴了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学习借鉴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想,只是全盘照搬,并没有与自身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总体来讲,很多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独立的管理模式,导致在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稳步不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势在必行。
4.缺乏品牌化意识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发展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企业之间的约束和管理相对削弱,企业在生产产品的结构和模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企业的品牌战略思想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企业的品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忽视了品牌建设,缺乏品牌战略思想,最终也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对策探讨
针对当前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积极研究对策,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找准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因此。企业要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我国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从而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要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必须要有全球发展理念,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思想,用国际理念来实行企业的管理,在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推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具体来讲,要从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加强,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思想,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推动企业发展。
2.不断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监管制度
制度建设是工商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也需要科学制度作为依据好支撑。因此,科学的监管机制对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工商管理的制度是企业激励和惩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权利、义务、责任等工作进行细化的主要依据,更是企业法制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体现。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监管制度的现状,未来发展中,企业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首先,要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弄清楚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将这些制度作为工作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惩罚分明,权责分明。
3.与市场接轨,增强市场适应新企业不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企业工商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环境,在当前发展阶段,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了解市场需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市场所需,结合调研结果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样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符合市场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中,同样需要结合市场要求,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活动的主要工作,存在的意义等,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创建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4.重视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要紧随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就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来讲,企业要在借鉴其他现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将工商管理落实都企业生产时间中去。以只是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指导为目标,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5.重视培养专业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生产和建设人才。企业的工商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发展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在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相对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多,这也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做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的创造力,新世纪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的投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占据优势,就离不开科学的工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发展中,企业要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认清发展实际,建立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不断革新企业的经营模式,树立品牌发展理念,加强企业人才战略建设等,不断提升企业刚上管理的水平,让企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
篇5: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提出了管理审计内涵,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三方关系,并对管理审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理由提出了策略倡议。
管理审计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审计内容和策略的创新。
什么是管理审计?自从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有关管理审计内涵和定义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但是一直未取得共识。王光远(2015)在对国内外有关管理审计理论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 管理审计是一种与财务审计相对的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审计类型,如果说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则是审查管理信息。
而对于管理审计产生理由的分析观点也不尽相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52年提出,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主要是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的放权,通过将权力授予下级管理者,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模式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达尔文、卡迈勒和詹姆斯、罗克特提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发展的动因是二战后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管理当局看到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有助于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记录的恰当性。王光远(2015)提出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是受托责任。
当然,从受托责任角度分析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全合理。这是因为企业两权分离的受托责任关系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合伙企业就已经出现,至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受托责任关系更是普遍存在,但至到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才出现了管理审计,同时这种观点也不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管理审计开展存在差异的理由。
因此,受托责任并不一定导致管理审计产生,管理审计的产生有着其更深层次的理由。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利用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信任理论及收益成本理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理由,并据此提出了倡议。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 一 )管理审计理论基础
(1)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及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适应这种变化,权利的享有权和权利的行使权逐渐分离,从而导致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实际也就是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订立了一份契约,即契约关系由此形成,该契约关系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关系,而是以产权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通过契约的履行能够为契约关系的双方带来收益,契约双方在考虑是否有效履行契约时,主要考虑的是其预期的收益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当契约关系的双方均保证契约的有效履行时,双方的收益才能达到平衡,但这种收益的平衡并不一定导致契约一方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双方收益平衡的相对最大化。而根据 理性经济人 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契约关系双方的收益最大化趋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利的行使者可能会利用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对信息拥有的优势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是寻求与权利的享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2)有效激励是确保契约关系有效履行的保障。为了促使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以达到契约双方利益的平衡,激励成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需求决定其动机,从而决定其行为的目标,在契约关系中,应通过有效激励,以促使行为人以契约的有效履行为其行为目标,以确保契约关系的有效履行。此外,从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看,人的理性具有选择性,个体的特性不同,其理性也不尽相同。选择性理性是行为人行为动机的基础。即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即使各种外在条件均相同,不同的契约关系人其行为目标均可能不一致。同时,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当外在条件变化时,同一契约关系人的行为目标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据此,为引导委托代理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契约,也需要根据行为人的可能需求,考虑实施相应的激励。
(3)有效的管理评价是有效激励的前提。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当存在权利的行使者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影响情况下,即使其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评价,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不会深入追究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不理想的深层理由,而直接归归咎于权利的行使者,从而有意地降低对其激励的程度,而权利的行使者为保持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又可能会通过损害权利的享有者利益来弥补自己收益的减少。
反之,当外在环境较优的情况下,即使权利的行使者没有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会表现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会将受托责任履行表现效果好的结果归功于权利行使者的努力,从而增加对其激励的程度。因此,激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合理的业绩评价,而对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来说,由于其评价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且其评价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导致财务业绩优劣的全部理由,从而要求对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进行修正,将事后的评价向事前评价拓展,且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向非财务领域拓展,实现对管理活动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评价,即管理评价。
此外,从西美尔信任理论的观点来看,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对契约的有效履行和权利的享有者对权利行使者的有效激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正是因为这种交换,契约双方的利益才能够达到相对平衡的最大化,而交换的前提则是双方的信任。同理,在管理评价契约关系中,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也是一种交换,通过交换,评价执行主体取得收益,而权利的享有者取得对被评价者有效履行契约的重要证据,以此作为有效激励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对评价主体选择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则是契约双方是否准备信赖评价结果,而对评价结果的信赖则体现了对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信任是管理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对管理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也是契约关系得以有效履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能力有高低,对于 优质 的权利行使者来说,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对其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进行恰当评价,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 劣质 的权利行使者来说,则非常担心其未努力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被发现,从而影响其高收益的获取,因而他们有抵制管理评价和欺骗管理评价的强烈动机。同时,在管理评价过程中, 优质 评价执行主体会通过将自身的信用状况有效传递给授信方(即权利的享有者),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 劣质 的评价执行主体则可能会与 劣质 的被评价方合谋,以试图共同获取较高的收益。根据郑焕刚、陈昆等人(2015)等人的分析可以知道,信任应该是有条件的,信任建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披露和传递信用信息。
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有助于增强管理评价契约关系双方的信任,从而管理评价结果才能作为有效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各种契约关系才能得以有效履行。
(4)对有效管理评价的需求是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从以上分析可知,如何有效开展管理评价是影响契约关系能否有效履行的关键。而有效的管理评价则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技术策略和程序的恰当性、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其中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则是关键,其影响到评价策略和程序的恰当选择、评价标准的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质量的信赖程度,并进而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管理评价的需求。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有三个考虑:权利的行使者自我评价、权利的享有者亲自进行评价、专业评价机构或人员的专业评价,影响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交易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交易的越来越复杂,管理评价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其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有利于在保证评价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评价成本,同时,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也有助于增强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对评价结果的信赖程度,而对专业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的需求则成为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
( 二 )管理审计的内涵
根据以上对管理审计产生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认为,管理审计是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产生的,目的是通过选择可信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人员对受托责任者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客观评价,以此增强契约各方的相互信任,并进而确定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维护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稳定和维护契约双方利益的,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一种经济鉴证活动。此外,根据产权的种类不同,产权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对于企业来说,契约所形成的产权关系包括企业外部的权利享有者与权利的行使者之间的初次产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权利行使者将权利再次授予其他行使者而形成的二次产权关系,在对契约履行是否有效的评价中,便包括对初次产权关系的和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其中对初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外部管理审计,而对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内部管理审计。
篇6: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浅谈品牌资产管理摘要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品牌资产价值在诸如企业兼并、投资融资等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品牌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如何合理量化品牌的价值,成为急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品牌价值内涵和构成的复杂性及近似抽象性,导致评估方法多元化和评估结果差异化。现有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缺陷,方法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是导致品牌评估实践不够规范的主要原因。
绪论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品牌竞争上。品牌能够为企业、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如何衡量这一价值,成为理论界面对的一个问题。品牌资产作为一种测量品牌价值的工具被提出后,众多的学者投入到品牌资产的研究中。品牌资产也因此成为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最流行和最有潜在价值的营销概念之一。
品牌资产 一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得到美国广告界的广泛使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此后,品牌资产一度成为市场研究最为热门的主题,并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国内符国群、范秀成、卢泰宏,赵平等著名学者对该时期的成果进行了整理、运用和发展。
符国群(1999)认为品牌资产是附于品牌之上,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的顾客关系;于春玲和赵平(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消费者对企业营销活动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行为方面的差别化反应 ;张传忠(2015)认为品牌资产能够给顾客和企业带来不同于产品的特别价值或利益;黄合水、彭聃龄(2015)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品牌资产进行定义,认为品牌资产是在品牌名字的基础上经过营销活动和消费者产品购买、使用经验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总的来看,我们对国外品牌资产研究的最新进展关注还有待深入。进人21世纪以后,国外对品牌资产的研究并没有减弱。
Berry(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含义构成的,但是会受到外部品牌沟通的影响。汪福俊、陈怀超(2015)从顾客的心理能级出发提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构成。卫海英、王贵明(2015)从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资产首要的构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顾客价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创新能力和市场执行能力。王海忠等(2015)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品牌共鸣四部分构成。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品牌资产是品牌管理领域中一个认识未完全统一的重大问题,其概念的运用比较杂乱。对品牌资产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1)对品牌资产概念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目前支离破碎的各种品牌资产概念更加系统化,使品牌资产的概念得以正确理解和深化,并为品牌资产评估提供基础;
(2)对主要的几种品牌资产评估的方法进行分类,规范其使用依据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对品牌资产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发营销人员对于品牌管理的兴趣和研究人员对于品牌研究的重视;
(2)有利于企业估算其产品或服务冠上品牌后所产生的额外收益,增加额外的现金流,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3)通过本文的描述,国内企业在实行品牌战略和进行品牌资产评估的时候可以有所借鉴,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注重的方面。
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
品牌资产概念概述
品牌资产(Brand Equity)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因此,在剖析品牌资产的概念之前,有必要说明其中文翻译用语以及其英文原意。在国外,除了Brand Equity外,还存在着一个与Brand Equity相近的概念 Brand Asset。有人把Brand Equity译为 品牌权益 ,却将Brand Asset译为 品牌资产 ,但Brand Asset是一个基于会计学的财务概念,保留着较强烈的财务意义色彩,将其理解为 品牌财产 似乎更贴切。 品牌财产 (Brand Asset)一词较早使用、含义较窄,在西方有关文献中已越来越为Brand Equity所替代。而国内有学者把Brand Equity译作 品牌权益 (范秀成,2015)也并不贴切, 品牌权益 从字面上看则较强调自我利益为中心,并不符合品牌资产理论的概念内涵,没有体现品牌的实质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难以用于品牌具体管理。将Brand Equity译为 品牌资产 (不主张 品牌资产 与Brand Asset对应)是较为合适的:
(1)体现了品牌的财务价值;
(2)体现了品牌是会成长增值的;
(3)强调了品牌管理者的责任,有效地管理好品牌即处理好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才能使品牌增值。
为了对 品牌资产 有一个更好的理解,首先来了解一下 品牌资产 (Brand Equity)的本义,即字面上的含义。根据韦氏词典, Equity 被定义为:
1.公平,公正;
2.资产净值或股东权益;
3.在法律上,象征着一种对等的原则 。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Equity两个主要的含义,第一,强调净值或残值;第二,公平。公平很显然并非我们所关心的 Equity 的定义。同样在韦氏词典中, Brand 则被定义为:
1.在盒子、桶等包装外的标志,主要是用来描述产品的名字或内容;
2.独特的东西。因此, Brand 主要是指生产商用来区别其产品的名字、标志或者设计, Brand 应该具有独具体操作使用 品牌资产 这一概念时,不同的使用者仍然可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从而导致 品牌资产 形成不同的定义。因为品牌本身虽然是有形的,但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在本质上却是无形的,因此品牌资产仍应归入 无形资产一类中(Cobb-Walgren,Rube, Donthu1995)。
Dyson,Farr和Hollis(1996)在给 品牌资产 定义时曾说:我们必须有一种方式把品牌这种无形的东西与从品牌获得的收益相联结起来 ,他们认为 当市场上交易(买或卖)发生时,这种联结便得以实现。对这种把 品牌 与 收益 相联结的方式的讨论便形成了品牌资产的种种概念模型。归纳起来,品牌资产定义主要存在着三种概念模型: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以及基于品牌 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
基于企业从财务角度进行品牌资产的定义
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着眼于对公司品牌提供一个可衡量的价值指标。这种概念模型认为品牌资产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必须为这种无形资产提供一个财务价值。这种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品牌是非常有价值的,应该被视为具有巨大价值的可交易资产。英国Interbrand执行董事Paul Stobart是该概念模型的典型代表,他曾认为: 关于品牌的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如何创建、营销,而是如何使人看到它们的成功以及在财务上的价值。
这种概念模型的产生背景是: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一家规范的企业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内向股东报告其所有资产的价值,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如果不给每一个品牌赋予货币价值,公司管理人员及公司股东就无法知道其公司的真正总价值,甚至会导致价值的低估,从而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在收购或兼并行动中,就更需要知道品牌的价值。(Cobb-Walgren, Ruble, Donthu, 1995)。品牌资产的财务会计模型有许多品牌资产的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狭义的完全财务意义方法;另一类是在财务评估基础上再考虑使用非财务因素进行调整的更为广义的财务评估方法。现在全世界比较著名的品牌评估机构Interbrand和Financial World以及我国北京的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所使用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都是建立在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础上。
由此,品牌资产的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可用于以下目的:
(1)向企业的投资者或股东提交财务报告,说明企业经营绩效;
(2)便于企业资金募集;
(3)帮助企业制定并购决策。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把品牌资产货币价值化。迎合了公司财务人员把品牌作为资本进行运作的需要。但是这一概念模型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最大不足是过于关心股东的利益,集中于短期利益,很可能导致公司短期利益最大化,从而牺牲品牌的长期增长;
(2)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因为品牌资产的内容十分丰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价值指标所能概括的;
(3)会计财务概念模型对于品牌管理没有任何帮助,它只能提供品牌的一个总体绩效指标,但却没有明确品牌资产的内部运行机制。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对品牌资产的定义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的品牌应该具有强劲的品牌力,在市场上是可以迅速成长的,从而把品牌资产与品牌成长战略相联系起来(Pitta,Katsanis,1995;Baldinger,1990)。这种概念模型认为,财务的方法只是在考虑品牌收购或兼并时才很重要,只应是评估品牌价值的第二位的指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的成长。品牌资产的大小应体现在品牌自身的成长与扩张能力上,例如品牌延伸能力。品牌延伸能力是体现品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如Aaker (1996)与Keller (1990)所指出的,现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引入一个全新品牌的成本要比品牌延伸的启动成本高得多,而且失败的机率也要高,因此品牌延伸已为绝大多数企业所使用。而品牌延伸可以把现有品牌资产中的贡献因素也向新的产品实现延伸,这些因素包括:品牌名称;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对现有品牌的忠诚度;现有产品与延伸产品之间的适应性;品牌形象等等(Barwise 1993,Aaker&Keller 1990)。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是顺应品牌的不断扩张和成长而提出的,该模型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着眼于品牌的短期利益,而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研究的重心则转移到品牌的长远发展潜力(Barwise,1993)。该模型中的学者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第一次把品牌资产与消费者态度、品牌忠诚度、消费者行为等指标联系起来(Aaker,Keller,1990;Pitta,Katsanis 1995)。
Pitta和Katsanis是把品牌资产纯粹作为长期计划工具的主要提倡者,他们在1995年曾经提出了一项《九十年代品牌资产管理计划》,论述了品牌管理人员应该把重心从短期目标转移到长期目标。该计划分为4步:第一步是Brand-Picture,即一个企业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品牌蓝图,勾勒一个品牌的5年发展战略;第二步是Brand-Persona,企业应该从消费者角度来评估品牌的现状,并发现和识别品牌战略目标(第一步)与品牌发展现状(第二步)之间的差距;第三步是Brand-Life,为了缩小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的差距,必须对品牌原有的策略进行调整,制定品牌生存策略;第四步是Brand-Initiative,评估品牌所有的收益。该项计划重点强调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以及如何制定公司的营销战略以体现消费者的观点。
基于消费者与品牌资产关系的定义
基于品牌 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尽管也开始注意到消费者与品牌资产的关系,但是该模型主要重心还是在于品牌的长期成长及计划。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消费者角度来定义品牌资产。他们意识到:如果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价值),那么它对于投资者、生产商或零售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Cobb-Walgren,Ruble,Donthu 1995)。因此品牌资产的核心便成为如何为消费者建立品牌的内涵(Keller 1993,Blackston 1995)。Pokorny(1995)认为,消费者看待品牌资产的关键首先在于建立一个持久的积极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事实上是一个品牌本身或生产品牌的企业的个性体现,消费者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其对品牌或企业的感觉和认识。
Keller(1993)和Krishnan(1996)则认为长期顾客忠诚度关键在于让消费者了解品牌,让消费者掌握更多品牌知识。消费者对品牌知识的了解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Keller(1993)认为品牌知名度又分为品牌认知和品牌回忆,品牌形象又可分为态度的和行为的;如果建立一个好的品牌联想,消费者就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的品牌态度。品牌能够越多地满足消费者,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就越积极,也就有越多的品牌知识可以进入消费者的脑海。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品牌的知识,品牌管理者就要确定品牌的核心利益 即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哪一方面的核心需要。
Dyson,Farr与Hollis也提出了一个Brand-Dynamics Pyramid模型,他们认为,首先,一个品牌必须拥有提示前知名度;其次,必须建立与消费者需求的联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核心需要;第三,品牌的产品功能和绩效必须达到消费者的要求;第四,品牌必须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独特的优势,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在最后一个阶段,品牌必须与其最终消费者建立某种情感联结。只有知道品牌处于金字塔的哪一位置,品牌经理才能制定适宜的战略和策略来维持或提高顾客忠诚度。Aaker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又提炼出品牌资产的 五星 概念模型,即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的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以及其它品牌专有资产5部分所组成。这一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品牌资产概念模型把品牌资产的组成模块化,有利于品牌资产的管理。
品牌资产概念在我国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
品牌资产的概念影响到我国是在90年代初。当时《经济日报》举行 中国驰名商标 评选活动,以及后来比较有影响的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借鉴Financial World公司方法,从1995年开始每年开始发布和提供《中国品牌价值研究报告》,都表明品牌资产已开始为中国企业所重视。然而品牌资产的概念引入我国后,由于对该概念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使用过程中更是出现了种种混乱与问题。具体表现在:
(1)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不统一。由于对于品牌资产概念理解的不统一,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权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品估方法。
(2)使用品牌资产概念的动机复杂。品牌资产概念的诞生主要是为了便于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品牌的价值和更好地管理品牌。然而中国企业使用品牌资产的动机却十分复杂,而且更糟糕的是,有些企业或品牌资产评估公司为利益所驱动,所发布的品牌资产评估报告具有较强烈的商业色彩,缺乏其应有的中立性和客观性。而这种非中立或客观的评估甚至会激化企业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对品牌资产评估的反感。
(3)短期利益导向。现在中国许多国内企业对于品牌资产概念的使用都仅仅着眼于品牌财务价值的评估或者只关心品牌的知名度,但很少企业把品牌资产的概念真正用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管理,着眼于品牌价值的长期增长。中国品牌资产概念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以上种种问题的根源是品牌资产概念的不统一。
品牌资产维度的研究
相关学者在对品牌资产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品牌资产维度也进行了界定。主要学者及其相关模型有:Aaker的模型(1991)认为品牌资产的维度是由品牌忠诚、品牌意识、可见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维度组成。Keller(1996)强调品牌资产有两个维度:品牌知识和品牌反应。品牌知识包括了品牌认同和品牌的回想率;品牌反应是顾客对品牌的感知,这种感知由顾客记忆中的联想来反映。Srivasta。和Shixker认为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力量和品牌价值两个维度。
品牌力量是指购买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及母公司产生的一组联想和行为,它使得品牌能够获取持续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品牌价值是指借助战略和战术性行动提升品牌力量的管理能力的财务结果,从而提供更多的当前和未来利润并降低风险。Berry(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含义构成的,但是会受到外部品牌沟通的影响。
汪福俊、陈怀超(2015)从顾客的心理能级出发提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构成。卫海英、王贵明(2015)从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资产首要的构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顾客价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创新能力和市场执行能力。王海忠等(2015)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品牌共鸣四维构成。
当然,从受托责任角度分析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全合理。这是因为企业两权分离的受托责任关系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合伙企业就已经出现,至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大量出现,受托责任关系更是普遍存在,但至到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才出现了管理审计,同时这种观点也不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管理审计开展存在差异的理由。
因此,受托责任并不一定导致管理审计产生,管理审计的产生有着其更深层次的理由。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利用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信任理论及收益成本理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理由,并据此提出了倡议。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 一 )管理审计理论基础
(1)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及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适应这种变化,权利的享有权和权利的行使权逐渐分离,从而导致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实际也就是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订立了一份契约,即契约关系由此形成,该契约关系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关系,而是以产权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通过契约的履行能够为契约关系的双方带来收益,契约双方在考虑是否有效履行契约时,主要考虑的是其预期的收益是否能达到理想的水平。
当契约关系的双方均保证契约的有效履行时,双方的收益才能达到平衡,但这种收益的平衡并不一定导致契约一方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双方收益平衡的相对最大化。而根据 理性经济人 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契约关系双方的收益最大化趋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利的行使者可能会利用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对信息拥有的优势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是寻求与权利的享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2)有效激励是确保契约关系有效履行的保障。为了促使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以达到契约双方利益的平衡,激励成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需求决定其动机,从而决定其行为的目标,在契约关系中,应通过有效激励,以促使行为人以契约的有效履行为其行为目标,以确保契约关系的有效履行。此外,从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看,人的理性具有选择性,个体的特性不同,其理性也不尽相同。选择性理性是行为人行为动机的基础。即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即使各种外在条件均相同,不同的契约关系人其行为目标均可能不一致。同时,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当外在条件变化时,同一契约关系人的行为目标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据此,为引导委托代理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契约,也需要根据行为人的可能需求,考虑实施相应的激励。
(3)有效的管理评价是有效激励的前提。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当存在权利的行使者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影响情况下,即使其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恰当评价,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不会深入追究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不理想的深层理由,而直接归归咎于权利的行使者,从而有意地降低对其激励的程度,而权利的行使者为保持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又可能会通过损害权利的享有者利益来弥补自己收益的减少。
反之,当外在环境较优的情况下,即使权利的行使者没有努力履行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一定会表现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会将受托责任履行表现效果好的结果归功于权利行使者的努力,从而增加对其激励的程度。因此,激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合理的业绩评价,而对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来说,由于其评价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且其评价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导致财务业绩优劣的全部理由,从而要求对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进行修正,将事后的评价向事前评价拓展,且评价的内容和范围向非财务领域拓展,实现对管理活动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评价,即管理评价。
此外,从西美尔信任理论的观点来看,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对契约的有效履行和权利的享有者对权利行使者的有效激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正是因为这种交换,契约双方的利益才能够达到相对平衡的最大化,而交换的前提则是双方的信任。同理,在管理评价契约关系中,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也是一种交换,通过交换,评价执行主体取得收益,而权利的享有者取得对被评价者有效履行契约的重要证据,以此作为有效激励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对评价主体选择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则是契约双方是否准备信赖评价结果,而对评价结果的信赖则体现了对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信任是管理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对管理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也是契约关系得以有效履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能力有高低,对于 优质 的权利行使者来说,非常希望能够通过对其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进行恰当评价,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 劣质 的权利行使者来说,则非常担心其未努力履行受托权利的情况被发现,从而影响其高收益的获取,因而他们有抵制管理评价和欺骗管理评价的强烈动机。
同时,在管理评价过程中, 优质 评价执行主体会通过将自身的信用状况有效传递给授信方(即权利的享有者),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 劣质 的评价执行主体则可能会与 劣质 的被评价方合谋,以试图共同获取较高的收益。根据郑焕刚、陈昆等人(2015)等人的分析可以知道,信任应该是有条件的,信任建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披露和传递信用信息。
因此,通过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有助于增强管理评价契约关系双方的信任,从而管理评价结果才能作为有效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各种契约关系才能得以有效履行。
(4)对有效管理评价的需求是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从以上分析可知,如何有效开展管理评价是影响契约关系能否有效履行的关键。而有效的管理评价则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技术策略和程序的恰当性、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其中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则是关键,其影响到评价策略和程序的恰当选择、评价标准的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质量的信赖程度,并进而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管理评价的需求。
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择有三个考虑:权利的行使者自我评价、权利的享有者亲自进行评价、专业评价机构或人员的专业评价,影响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交易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交易的越来越复杂,管理评价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其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有利于在保证评价质量的情况下降低评价成本,同时,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也有助于增强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对评价结果的信赖程度,而对专业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的需求则成为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
( 二 )管理审计的内涵
根据以上对管理审计产生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认为,管理审计是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产生的,目的是通过选择可信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人员对受托责任者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客观评价,以此增强契约各方的相互信任,并进而确定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维护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稳定和维护契约双方利益的,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一种经济鉴证活动。此外,根据产权的种类不同,产权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
对于企业来说,契约所形成的产权关系包括企业外部的权利享有者与权利的行使者之间的初次产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权利行使者将权利再次授予其他行使者而形成的二次产权关系,在对契约履行是否有效的评价中,便包括对初次产权关系的和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其中对初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外部管理审计,而对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形成了内部管理审计。
篇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加强管理,对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成绩、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01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方法
摘要: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高职教育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
文章主要针对该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教学和过程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单一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亟待改革。
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涉及到诸如工程造价和技术、工程法律等,对学生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
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学生主要出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学生缺少参与、体验的机会,师生之间也缺少互动。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有的学生甚至呼呼大睡。
这种“一言堂”的独角戏的教学方法必须得到改革,否则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效果不可能令人满意,师生关系也不会融洽。
2、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
当前,建筑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学时分配上占主要部分的是理论教学,实践学时分配少之又少。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建筑工程交易中心等辅助性教学,来让学生了解开标、评标和定标的程序过程;可以要求学生去咨询公司实习,了解招投标文件的编制程序;
可以要求学生去施工单位实习,了解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签订及实施;教学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教学法来让学生熟悉招投标和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程序,
全面系统地掌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有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书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际业务中。
3、考试形式单一。
通常而言,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试题型多为填空、简答及论述题等,主要考察的内容无非是教材中的一些条款、程序等理论知识,而对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涉及较少,
关于他们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的测试就少之又少,学生只需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也无形中误导了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轻视,这样的考核显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反映出不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
二、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要在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教学多样性方面进行大胆的研究和创新。
1、案例教学。
该课程可以结合现有的工程实例,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来探讨经典案例的实施,可以采用动启发和开放式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能力。
教师在应用该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要对学生的探讨成果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
案例教学法能科学地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分组讨论,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及求知欲。
既让学生学会了专业基本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了传统教育的澶变。
2、开放式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应组织学生参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观摩实景的招标会议。
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和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邀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专家、工程师等来学校做讲座,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讲述理论知识,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邀请以工学结合为突破,邀请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3、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要结合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特点,优化教学手段,注重能力培养。
提升专业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论知识。
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尝试让学生协助老师完成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要注重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生产与教学合一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实习和见习活动提供方便,为培养人才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4、改革考核方式,适应职业资格考试。
为了让学生适应建筑类执业资格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采集、运用全国监理工程师、建造师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典型案例,要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这些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这类考试的要求相一致,让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能够顺利通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各类执业资格考试。
三、结束语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业需求的迅猛增长,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当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效果,才能为社会输送既具备优秀的招投标能力,又能很好地驾驭合同管理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阮雪琴等.高职院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改革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4(11):40-41.
[2]蒋先智.试论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教学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07):347.
[3]宁瑜.注重《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J].甘肃科技,2014(02):59-60.
201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是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对象,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经济建设步伐也随之不断加快。
为了与时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同步状态,实现高校内部经济合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校的管理人员一直在加强校内各项设施的完善工作,并按照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向制定学校的建设目标。
本文就以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为研究论题,针对当下高校经济合同的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法治视域;高校经济;合同管理
传统的高校管理总是以教书育人为教学目标,通过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推动当下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如今的网络化的背景下,信息遍布于网络的各个角落,这也预示着传统的高校管理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高校建设发展的要求。
要想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之上,并积极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来。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参与的社会经济活动日渐增多,并且表现的日渐活跃。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确保高校经营顺利、安全的有效保障,同时也是高校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因此,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是确保高校运行安全的重要保障。
1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法治视域下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现状
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含义是高校对自身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上的规定,履行相应义务行为的总称。
在高校履行的众多合同内容中,订立、变更、解除、终止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内容,而监督、审查、控制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手段措施。
篇8: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近年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势逐渐转型,然而,单纯依靠合理的规范是不够的,需要工商管理部门给予必须指导和支持,才能够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重要性的研究具有现实好处。
一、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转型发展中的用心作用
1能够为企业转型带给良好的环境
企业转型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创新和改善发展战略,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另外,部分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利益,不择手段进行恶性竞争,破坏市场平衡机制,由此可见,优化企业转型环境十分重要,而工商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发展带给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保障企业健康转型。
2能够为企业转型带给指导方向
工商管理部门是工商政策制定者,能够结合市场状况,了解并掌握市场出国留学网主体面临的瓶颈及影响市场稳定发展因素,找到针对性解决策略,为迷茫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帮忙企业顺利转型,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传统管理模式不能够调动员工用心性,能够组织企业学习柔性管理、外包管理等方面知识,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另外,工商管理部门带给的政策优惠,能够促使企业逐渐朝着行业规范发展。
3能够为企业转型带给保障
企业转型期间遇到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而工商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带给全面、系统的服务,为企业转型带给有力保障,帮忙企业突破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部门透过对国内外企业转型成功案例进行调研,将有效经验带给给需要的企业,为企业转型带给捷径,并将转型阶段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为企业未来发展带给参考,不仅仅如此,在整理经验过程中,部门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用心应对,从而推动我国企业转型成功。
二、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有效策略
1加强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队伍
工作人员作为管理部门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人才培养,结合市场发展状况对人员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加人才储备力量;其次,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采取多样化形式,例如,进修、学习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并结合相关制度规定,及时给予企业转型支持和帮忙,发挥用心地促进作用;最后,还需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仅要加强工商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侧重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从而推动企业转型进一步发展。
2加大内部管理力度,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为了能够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发挥用心作用,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内部进行有效管理,明确自身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以此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用心实施职责制,将每一项工作细化到工作人员身上,调动员工用心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加强部门内部管理,不仅仅能够有效避免交叉执法,促使权职责命,还能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执法和行政潜力,为企业转型保驾护航。
3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转型的根本依据,规章制度不完善,势必会影响企业转型效果。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状况,找到每一处薄弱点,用心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针对企业转型,不仅仅要关注其硬件方面,更要加强对软件方面的管理,只有保证软硬件都能够到达必须标准时,才能够支持其进行转型。前者主要是企业生产设备等,后者则是企业经营理念等资料,加强对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并加大执法力度,在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改善自身管理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为企业转型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定期组织企业参与讲座等学习和培训,促使企业能够了解当前市场状况,帮忙企业全面、多角度制定转型方案。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工商管理部门作为企业转型的关键,在推动企业发展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重要性,立足于市场实际状况,加强人才培训,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内部管理,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提高管理水平,切实为企业转型带给有效支持,进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9: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与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提出了管理审计内涵,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三方关系,并对管理审计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理由提出了策略倡议。
管理审计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审计资料和策略的创新。
什么是管理审计自从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有关管理审计内涵和定义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但是一向未取得共识。王光远(2015)在对国内外有关管理审计理论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管理审计是一种与财务审计相对的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审计类型,如果说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则是审查管理信息。而对于管理审计产生理由的分析观点也不尽相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52年提出,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主要是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的放权,透过将权力授予下级管理者,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模式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达尔文、卡迈勒和詹姆斯、罗克特提出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发展的动因是二战后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管理当局看到内部审计人员的服务有助于确保企业经济活动记录的恰当性。王光远(2015)提出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是受托职责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论文。
当然,从受托职责角度分析管理审计产生的动因,具有必须的合理性,但并不完全合理。这是因为企业两权分离的受托职责关系在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合伙企业就已经出现,至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后,随着股份公司的超多出现,受托职责关系更是普遍存在,但至到1932年罗斯提出管理审计以来,才出现了管理审计,同时这种观点也不能解释不同时期不同管理审计开展存在差异的理由。
因此,受托职责并不必须导致管理审计产生,管理审计的产生有着其更深层次的理由
本文以契约理论为基础,利用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信任理论及收益成本理论分析了管理审计的产生,进而利用博弈论分析了管理审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理由,并据此提出了倡议。
管理审计经济学分析
一管理审计理论基础
(1)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构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及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适应这种变化,权利的享有权和权利的行使权逐渐分离,从而导致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而这种关系的构成实际也就是在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之间订立了一份契约,即契约关系由此构成,该契约关系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关系,而是以产权为纽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透过契约的履行能够为契约关系的双方带来收益,契约双方在思考是否有效履行契约时,主要思考的是其预期的收益是否能到达理想的水平。当契约关系的双方均保证契约的有效履行时,双方的收益才能到达平衡,但这种收益的平衡并不必须导致契约一方收益的最大化,而是双方收益平衡的相对最大化。而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契约关系双方的收益最大化趋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权利的行使者可能会利用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对信息拥有的优势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而不是寻求与权利的享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2)有效激励是确保契约关系有效履行的保障。为了促使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其受托职责,以到达契约双方利益的平衡,激励成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需求决定其动机,从而决定其行为的目标,在契约关系中,应透过有效激励,以促使行为人以契约的有效履行为其行为目标,以确保契约关系的有效履行。此外,从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看,人的理性具有选取性,个体的特性不同,其理性也不尽相同。选取性理性是行为人行为动机的基础。即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即使各种外在条件均相同,不同的契约关系人其行为目标均可能不一致。同时,在同一契约关系中,当外在条件变化时,同一契约关系人的行为目标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据此,为引导委托代理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有效履行契约,也需要根据行为人的可能需求,思考实施相应的激励。
(3)有效的管理评价是有效激励的前提。但是,在有的状况下,当存在权利的行使者不可控的其他因素影响状况下,即使其努力履行受托职责,受托职责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必须理想,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对受托职责的履行状况进行恰当评价,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不会深入追究受托职责履行的表现效果不理想的深层理由,而直接归归咎于权利的行使者,从而有意地降低对其激励的程度,而权利的行使者为持续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又可能会透过损害权利的享有者利益来弥补自己收益的减少;反之,当外在环境较优的状况下,即使权利的行使者没有努力履行受托职责,受托职责履行的表现效果也不必须会表现不好,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评价制度,权利的享有者可能会将受托职责履行表现效果好的结果归功于权利行使者的努力,从而增加对其激励的程度。因此,激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合理的业绩评价,而对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来说,由于其评价是一种事后的评价,且其评价并不能完全揭示出导致财务业绩优劣的全部理由,从而要求对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进行修正,将事后的评价向事前评价拓展,且评价的资料和范围向非财务领域拓展,实现对管理活动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评价,即管理评价。
此外,从西美尔信任理论的观点来看,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对契约的有效履行和权利的享有者对权利行使者的有效激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正是因为这种交换,契约双方的利益才能够到达相对平衡的最大化,而交换的前提则是双方的信任。同理,在管理评价契约关系中,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取也是一种交换,透过交换,评价执行主体取得收益,而权利的享有者取得对被评价者有效履行契约的重要证据,以此作为有效激励的重要依据。因此,具体对评价主体选取时思考的最主要因素则是契约双方是否准备信赖评价结果,而对评价结果的信赖则体现了对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信任是管理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管理评价执行主体的信任也是契约关系得以有效履行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契约关系中权利的行使者潜力有高低,对于优质的权利行使者来说,十分期望能够透过对其履行受托权利的状况进行恰当评价,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对于劣质的权利行使者来说,则十分担心其未努力履行受托权利的状况被发现,从而影响其高收益的获取,因而他们有抵制管理评价和欺骗管理评价的强烈动机。同时,在管理评价过程中,优质评价执行主体会透过将自身的信用状况有效传递给授信方(即权利的享有者),以获取较高的收益,而劣质的
评价执行主体则可能会与劣质的被评价方合谋,以试图共同获取较高的收益。根据郑焕刚、陈昆等人(2015)等人的分析能够明白,信任就应是有条件的,信任建立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披露和传递信用信息。
因此,透过建立有效的信用信息传递机制,有助于增强管理评价契约关系双方的信任,从而管理评价结果才能作为有效激励的前提和依据,各种契约关系才能得以有效履行。
(4)对有效管理评价的需求是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从以上分析可知,如何有效开展管理评价是影响契约关系能否有效履行的关键。而有效的管理评价则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评价技术策略和程序的恰当性、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而其中评价执行主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则是关键,其影响到评价策略和程序的恰当选取、评价标准的合理使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质量的信赖程度,并进而影响到权利的享有者对管理评价的需求。对管理评价主体的选取有三个思考:权利的行使者自我评价、权利的享有者亲自进行评价、专业评价机构或人员的专业评价,影响权利的享有者对评价主体选取的重要因素是交易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交易的越来越复杂,管理评价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其对专业知识和潜力的要求较高,因此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有利于在保证评价质量的状况下降低评价成本,同时,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也有助于增强权利的享有者和权利的行使者对评价结果的信赖程度,而对专业评价机构或专业人员的评价的需求则成为管理审计产生的直接动因。
二管理审计的内涵根据以上对管理审计产生的经济学分析,我们认为,管理审计是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产生的,目的是透过选取可信的专业评估机构或人员对受托职责者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管理结果的全面客观评价,以此增强契约各方的相互信任,并进而确定受托管理职责的履行状况,以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维护以产权为纽带的契约关系稳定和维护契约双方利益的,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一种经济鉴证活动。此外,根据产权的种类不同,产权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异。对于企业来说,契约所构成的产权关系包括企业外部的权利享有者与权利的行使者之间的初次产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权利行使者将权利再次授予其他行使者而构成的二次产权关系,在对契约履行是否有效的评价中,便包括对初次产权关系的和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其中对初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构成了外部管理审计,而对二次产权关系的评价需求则构成了内部管理审计。
篇10: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题目: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选取
摘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研究战略目标定位时,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运行结果、噩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这三个方面所要到达的战略目标以噩要实现访目标所要迭到的十太要求。在确定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时,鲒告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噩加八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要坚持发展特色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噩科技型中小盘业等7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性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好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中小企业带给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就应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
一、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透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透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
(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
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务必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个性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到达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到达以下几个目标。
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目标体此刻政府观念的到位、政府身份的到位、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1)政府观念的到位是指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大中小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都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并且大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规模结构的构成过程是既定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都应给予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忽视甚至歧视中小企业。(2)政府身份的到位是指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恰当的主角出此刻中小企业面前,不能超越其职权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行为就应是:代表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负责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发展规划和发展产业指导;负责贯彻落实及督促和检查中央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执行;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等。(3)政府扶
持政策的到位是指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的行为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
2社会服务到住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潜力差,一般很难透过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需要以及实现信息、培训、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自我服务,故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都要采取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和信息。(1)以行政区划为载体构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机构1)参与、帮忙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中介机构。政策性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实施特定政策意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可设立带给长期贷款的融资机构、出口担保机构和免费为创业者带给注册、信息服务的商会及社区机构。2)根据市场需要由政府协助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投资、咨询、信息、培训等机构。(2)以社区为依托,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组织,构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带给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培训辅导、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合作服务。3融资服务中介人到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光靠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抵押难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就需要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人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人能够是中小企业工会组织的代表团
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透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帮忙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
(二)运行结果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内部机制来讨论其战略定位。运动状态支持目标只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还务必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
1增加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较快的增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今后10年内应以每年15%~2o%的数量递增为益。
2提高素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既不利于原有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帮忙它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迅速改变现有这一状况
3结构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在运行体系中结构矛盾突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都不合理,这是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务必迅速突破。我们务必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寻找矛盾的焦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年时间内使三大结构矛盾得以解决,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结构趋于合理。
4理顺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群众企业的体制矛盾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使中小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展壮大,所以,政府就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忙中小企业理顺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
这是从中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企业的盈利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作为中小企业是否得到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3个社会效益目标是:增多财富、增加就业、城市化程度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这样能够避免社会资本过于集中,促进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到达共同致富的目标。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断强大,扶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中小企业的壮大,就业人口的增加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篇11: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浅谈品牌资产管理摘要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品牌资产价值在诸如企业兼并、投资融资等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品牌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如何合理量化品牌的价值,成为急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品牌价值内涵和构成的复杂性及近似抽象性,导致评估方法多元化和评估结果差异化。现有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缺陷,方法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是导致品牌评估实践不够规范的主要原因。
绪论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品牌竞争上。品牌能够为企业、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如何衡量这一价值,成为理论界应对的一个问题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品牌资产作为一种测量品牌价值的工具被提出后,众多的学者投入到品牌资产的研究中。品牌资产也因此成为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最流行和最有潜在价值的营销概念之一。
品牌资产一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得到美国广告界的广泛使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此后,品牌资产一度成为市场研究最为热门的主题,并在20世纪90年代到达高峰。国内符国群、范秀成、卢泰宏,赵平等著名学者对该时期的成果进行了整理、运用和发展。符国群(1999)认为品牌资产是附于品牌之上,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的顾客关系;于春玲和赵平(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消费者对企业营销活动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行为方面的差别化反应;张传忠(2015)认为品牌资产能够给顾客和企业带来不同于产品的个性价值或利益;黄合水、彭聃龄(2015)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品牌资产进行定义,认为品牌资产是在品牌名字的基础上经过营销活动和消费者产品购买、使用经验的共同作用构成的。总的来看,我们对国外品牌资产研究的最新进展关注还有待深入。进人21世纪以后,国外对品牌资产的研究并没有减弱。
Berry(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含义构成的,但是会受到外部品牌沟通的影响。汪福俊、陈怀超(2015)从顾客的心理能级出发提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构成。卫海英、王贵明(2015)从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资产首要的构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顾客价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创新潜力和市场执行潜力。王海忠等(2015)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潜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品牌共鸣四部分构成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品牌资产是品牌管理领域中一个认识未完全统一的重大问题,其概念的运用比较杂乱。对品牌资产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1)对品牌资产概念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好处,能够使目前支离破碎的各种品牌资产概念更加系统化,使品牌资产的概念得以正确理解和深化,并为品牌资产评估带给基础;
(2)对主要的几种品牌资产评估的方法进行分类,规范其使用依据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现实好处
对品牌资产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不仅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好处。
(1)引发营销人员对于品牌管理的兴趣和研究人员对于品牌研究的重视;
(2)有利于企业估算其产品或服务冠上品牌后所产生的额外收益,增加额外的现金流,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3)透过本文的描述,国内企业在实行品牌战略和进行品牌资产评估的时候能够有所借鉴,更加清晰地明白自己需要注重的方面。
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
品牌资产概念概述
品牌资产(BrandEquity)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因此,在剖析品牌资产的概念之前,有必要说明其中文翻译用语以及其英文原意。在国外,除了BrandEquity外,还存在着一个与BrandEquity相近的概念BrandAsset。有人把BrandEquity译为品牌权益,却将BrandAsset译为品牌资产,但BrandAsset是一个基于会计学的财务概念,保留着较强烈的财务好处色彩,将其理解为品牌财产似乎更贴切。品牌财产(BrandAsset)一词较早使用、含义较窄,在西方有关文献中已越来越为BrandEquity所替代。而国内有学者把BrandEquity译作品牌权益(范秀成,2015)也并不贴切,品牌权益从字面上看则较强调自我利益为中心,并不贴合品牌资产理论的概念内涵,没有体现品牌的实质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难以用于品牌具体管理。将BrandEquity译为品牌资产(不主张品牌资产与BrandAsset对应)是较为适宜的:
(1)体现了品牌的财务价值;
(2)体现了品牌是会成长增值的;
(3)强调了品牌管理者的职责,有效地管理好品牌即处理好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才能使品牌增值。
为了对品牌资产有一个更好的理解,首先来了解一下品牌资产(BrandEquity)的本义,即字面上的含义。根据韦氏词典,Equity被定义为1公平,公正;2资产净值或股东权益;3在法律上,象征着一种对等的原则。从这些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到Equity两个主要的含义,第一,强调净值或残值;第二,公平。公平很显然并非我们所关心的Equity的定义。同样在韦氏词典中,Brand则被定义为1。在盒子、桶等包装外的标志,主要是用来描述产品的名字或资料;2独特的东西。因此,Brand主要是指生产商用来区别其产品的名字、标志或者设计,Brand就应具有独具体操作使用品牌资产这一概念时,不同的使用者仍然可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从而导致品牌资产构成不同的定义。因为品牌本身虽然是有形的,但是它所带给的服务在本质上却是无形的,因此品牌资产仍应归入无形资产一类中(Cobb-Walgren,Rube,Donthu1995)。Dyson,Farr和Hollis(1996)在给品牌资产定义时曾说:我们务必有一种方式把品牌这种无形的东西与从品牌获得的收益相联结起来,他们认为当市场上交易(买或卖)发生时,这种联结便得以实现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对这种把品牌与收益相联结的方式的讨论便构成了品牌资产的种种概念模型。归纳起来
,品牌资产定义主要存在着三种概念模型: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以及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
基于企业从财务角度进行品牌资产的定义
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着眼于对公司品牌带给一个可衡量的价值指标。这种概念模型认为品牌资产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务必为这种无形资产带给一个财务价值。这种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品牌是十分有价值的,就应被视为具有巨大价值的可交易资产。英国Interbrand执行董事PaulStobart是该概念模型的典型代表,他曾认为:关于品牌的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如何建立、营销,而是如何使人看到它们的成功以及在财务上的价值。
这种概念模型的产生背景是:公司务必对股东负责,一家规范的企业务必在必须的时期内向股东报告其所有资产的价值,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如果不给每一个品牌赋予货币价值,公司管理人员及公司股东就无法明白其公司的真正总价值,甚至会导致价值的低估,从而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在收购或兼并行动中,就更需要明白品牌的价值。(Cobb-Walgren,Ruble,Donthu,1995)。品牌资产的财务会计模型有许多品牌资产的评估方法,能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狭义的完全财务好处方法;另一类是在财务评估基础上再思考使用非财务因素进行调整的更为广义的财务评估方法。此刻全世界比较著名的品牌评估机构Interbrand和FinancialWorld以及我国北京的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所使用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都是建立在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础上。
由此,品牌资产的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可用于以下目的:(1)向企业的投资者或股东提交财务报告,说明企业经营绩效;(2)便于企业资金募集;(3)帮忙企业制定并购决策。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把品牌资产货币价值化。迎合了公司财务人员把品牌作为资本进行运作的需要。但是这一概念模型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最大不足是过于关心股东的利益,集中于短期利益,很可能导致公司短期利益最大化,从而牺牲品牌的长期增长;(2)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因为品牌资产的资料十分丰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价值指标所能概括的;(3)会计财务概念模型对于品牌管理没有任何帮忙,它只能带给品牌的一个总体绩效指标,但却没有明确品牌资产的内部运行机制。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对品牌资产的定义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的品牌就应具有强劲的品牌力,在市场上是能够迅速成长的,从而把品牌资产与品牌成长战略相联系起来(Pitta,Katsanis,1995;Baldinger,1990)。这种概念模型认为,财务的方法只是在思考品牌收购或兼并时才很重要,只应是评估品牌价值的第二位的指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的成长。品牌资产的大小应体此刻品牌自身的成长与扩张潜力上,例如品牌延伸潜力。品牌延伸潜力是体现品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如Aaker(1996)与Keller(1990)所指出的,此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引入一个全新品牌的成本要比品牌延伸的启动成本高得多,而且失败的机率也要高,因此品牌延伸已为绝大多数企业所使用。而品牌延伸能够把现有品牌资产中的贡献因素也向新的产品实现延伸,这些因素包括:品牌名称;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对现有品牌的忠诚度;现有产品与延伸产品之间的适应性;品牌形象等等(Barwise1993,Aaker&Keller1990)。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是顺应品牌的不断扩张和成长而提出的,该模型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着眼于品牌的短期利益,而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研究的重心则转移到品牌的长远发展潜力(Barwise,1993)。该模型中的学者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第一次把品牌资产与消费者态度、品牌忠诚度、消费者行为等指标联系起来(Aaker,Keller,1990;Pitta,Katsanis1995)。
Pitta和Katsanis是把品牌资产纯粹作为长期计划工具的主要提倡者,他们在1995年以前提出了一项《九十年代品牌资产管理计划》,论述了品牌管理人员就应把重心从短期目标转移到长期目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论文。该计划分为4步:第一步是Brand-Picture,即一个企业首先务必建立一个品牌蓝图,勾勒一个品牌的5年发展战略;第二步是Brand-Persona,企业就应从消费者角度来评估品牌的现状,并发现和识别品牌战略目标(第一步)与品牌发展现状(第二步)之间的.差距;第三步是Brand-Life,为了缩小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的差距,务必对品牌原有的策略进行调整,制定品牌生存策略;第四步是Brand-Initiative,评估品牌所有的收益。该项计划重点强调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以及如何制定公司的营销战略以体现消费者的观点。
基于消费者与品牌资产关系的定义
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尽管也开始注意到消费者与品牌资产的关系,但是该模型主要重心还是在于品牌的长期成长及计划
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消费者角度来定义品牌资产。他们意识到:如果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有任何好处(价值),那么它对于投资者、生产商或零售商也就没有任何好处了(Cobb-Walgren,Ruble,Donthu1995)。因此品牌资产的核心便成为如何为消费者建立品牌的内涵(Keller1993,Blackston1995)。Pokorny(1995)认为,消费者看待品牌资产的关键首先在于建立一个持久的用心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事实上是一个品牌本身或生产品牌的企业的个性体现,消费者能够用形容词来描述其对品牌或企业的感觉和认识。
Keller(1993)和Krishnan(1996)则认为长期顾客忠诚度关键在于让消费者了解品牌,让消费者掌握更多品牌知识。消费者对品牌知识的了解能够分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Keller(1993)认为品牌知名度又分为品牌认知和品牌回忆,品牌形象又可分为态度的和行为的;如果建立一个好的品牌联想,消费者就能够建立一个用心的品牌态度。品牌能够越多地满足消费者,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就越用心,也就有越多的品牌知识能够进入消费者的脑海。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品牌的知识,品牌管理者就要确定品牌的核心利益即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哪一方面的核心需要。
Dyson,Farr与Hollis也提出了一个Brand-DynamicsPyramid模型,他们认为,首先,一个品牌务必拥有提示前知名度;其次,务必建立与消费者需求的联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核心需要;第三,品牌的产品功能和绩效务必到达消费者的要求;第四,品牌务必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独特的优势,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在最后一个阶段,品牌务必与其最终消费者建立某种情感联结。只有明白品牌处于金字塔的哪一位置,品牌经理才能制定适宜的战略和策略来维持或提高顾客忠诚度。Aaker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又提炼出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即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的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以及其它品牌专有资产5部分所组成。这一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品牌资产概念模型把品牌资产的组成模块化,有利于品牌资产的管理。
品牌资产概念在我国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
品牌资产的概念影响到我国是在90年代初。当时《经济日报》举行中国驰名商标评选活动,以及之后比较有影响的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借鉴FinancialWorld公司方法,从1995年开始每年开始发布和带给《中国品牌价值研究报告》,都证明品牌资产已开始为中国企业所重视。然而品牌资产的概念引入我国后,由于对该概念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使用过程中更是出现了种种混乱与问题。具体表此刻:(1)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不统一。由于对于品牌资产概念理解的不统一,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构成一种权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品估方法。(2)使用品牌资产概念的动机复杂。品牌资产概念的诞生主要是为了便于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品牌的价值和更好地管理品牌。然而中国企业使用品牌资产的动机却十分复杂,而且更糟糕的是,有些企业或品牌资产评估公司为利益所驱动,所发布的品牌资产评估报告具有较强烈的商业色彩,缺乏其应有的中立性和客观性。而这种非中立或客观的评估甚至会激化企业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对品牌资产评估的反感。(3)短期利益导向。此刻中国许多国内企业对于品牌资产概念的使用都仅仅着眼于品牌财务价值的评估或者只关心品牌的知名度,但很少企业把品牌资产的概念真正用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管理,着眼于品牌价
值的长期增长。中国品牌资产概念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以上种种问题的根源是品牌资产概念的不统一。
品牌资产维度的研究
相关学者在对品牌资产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品牌资产维度也进行了界定。主要学者及其相关模型有:Aaker的模型(1991)认为品牌资产的维度是由品牌忠诚、品牌意识、可见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维度组成。Keller(1996)强调品牌资产有两个维度:品牌知识和品牌反应。品牌知识包括了品牌认同和品牌的回想率;品牌反应是顾客对品牌的感知,这种感知由顾客记忆中的联想来反映。Srivasta。和Shixker认为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力量和品牌价值两个维度。品牌力量是指购买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及母公司产生的一组联想和行为,它使得品牌能够获取持续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品牌价值是指借助战略和战术性行动提升品牌力量的管理潜力的财务结果,从而带给更多的当前和未来利润并降低风险。Berry(2015)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含义构成的,但是会受到外部品牌沟通的影响。汪福俊、陈怀超(2015)从顾客的心理能级出发提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构成。卫海英、王贵明(2015)从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资产首要的构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顾客价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创新潜力和市场执行潜力。王海忠等(2015)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潜力联想、品牌知
名度、品质认知、品牌共鸣四维构成。
篇12: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对企业的生产运营至关重要,是企业运营的组织和计划的主导,是企业运营内部协调和控制的依据,是企业营运活动各职能的主体。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正规化道路上迅速发展,工商管理的调控必不可少。工商管理在我国国情的影响下,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基于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并提出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策略。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诠释
工商管理主要研究企业经济的管理方法和基础理论,培养从事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和制作经营战略。工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份,影响着企业的常规运营。工商管理主要对企业的项目、技术、质量、财务、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方面实施管理。有效的运用企业工商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企业工商管理中企业经营模式的适应性不强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盲目的生产产品,而忽略了市场的真正需求,造成量的堆积,质却没有得到提高,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没有达成一致,企业用了超多的资金却没有获得满意的经济效益。企业市场部不能掌握市场的真实需求,企业生产部对生产的产品没有改革和创新,生产的产品销量低,货品在仓库超多堆积,造成企业经济的亏损。
2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
部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顾追求产品给强企业带来的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文化传播和企业的管理目标。在新时期经济体制不断变化,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的到改革和完善,企业就应具备社会职责,不能收集整理盲目的追求自身利益,而忽略社会与公众的利益。把企业生产和党的思想紧密的结合,是企业在收获利益的同时,树立诚信,用心主动的承担社会职责。企业就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企业管理进行管理,自觉遵循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3企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部门企业仍然实施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或效仿一些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模式,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加以改革和创新,导致企业在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稳步不前,严重的影响企业的利益,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工商管理就应以知识理论为基础,把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模式,为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奠定基础。
4品牌化意识在企业没有得到重视
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企业之间的约束和管理也逐渐削弱,产品样式在地域之间变得模糊起来,企业在生产产品的结构和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需要企业在管理上有自身独特的管理模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就就应有属于自身的品牌形象,来稳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地位。但部门企业树立品牌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品牌对企业效益的深远影响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
二、提高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对策
1企业工商管理向国际化趋势发展
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综合实力的不断加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中国企业在国际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企业树立品牌化形象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打响我国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属于具有我国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火企业工商管理要实现国际化,就需要有广阔的国际意识和理念来实行企业实践和管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中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
2加强我国工商管理的监管制度
合理的监管机制对企业工商管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员工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市场的重要,企也的成功有优秀的员工的付出和努力,企业工商管理的制度是利、权、责的合体,也作为激励与惩罚的有效依据。企业管理就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实施管理时有据可循,方便企业人才管理和推动企业的进步。
3企业工商管理应注重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培养超多的人才进行不断的维护。企业工商管理的管理人才能够帮忙企业进行营销、规划和管理。能准确及时的分析企业中存在的利与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企业应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增加企业市场竞争的薄弱环节,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总结
篇1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在企业营销的过程中,盲目进行品牌授权经营的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对品牌授权经营的好处和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正确地进行品牌授权经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品牌授权,创造三赢局面
品牌授权又称为品牌许可,最初起源于欧美国家,是指品牌的拥有者在一些商定的条款(如使用品牌的商品类别、商品销售的地区和使用的时间段)的基础上透过有关协议,允许被授权商使用授权商的品牌生产销售某种产品或带给某种服务,并向品牌授权商支付商定数额权利金的一种经营方式。
品牌授权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工具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开展,它也被称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商业经营模式。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品牌授权业最发达的美国占据了世界品牌授权业65%左右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中国在世界品牌授权业所占的份额不足05%。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应引进品牌授权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有关专家同时也指出,品牌授权对中国而言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能够为市场创造一个三赢的局面。
从品牌授权商的角度看。对于拥有知名品牌的授权商来说,这些容易被消费者识别的品牌作为有效投资授权出去意味着品牌的扩展,即拥有知名品牌的授权商不用投入厂房、设备、办公设备、人员等烦琐事宜就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市场。
从被授权商的角度看。被授权商透过使用一个成功建立了多年的品牌名称、标识,使自己的商品能够立刻获得该品牌知名度带来的好处,迅速被消费者所知晓,并且更易于被分销渠道接纳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论文。品牌授权为被授权商带给了一个对品牌形象已经熟悉且喜爱的消费群,而且消费者因为品牌的缘故也愿意付出比以前更多的金钱来购买被授权商的产品,从而也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率。对被授权商而言,这一切的完成并不需要去启动和建立自己的品牌的投资,而且品牌的好处能够立刻实现,而建立一个新品牌可能要花费数年的时间
从市场的角度看。进行品牌授权的原因还在于一个强大的品牌能够让消费者产生清晰的识别并唤起消费者的品牌联想,进而促进消费者对其产品需求。比如一个米老鼠的图像能够赋予一个普通的杯子在产品功能性以外的品牌故事,从而吸引喜爱米老鼠的消费者的购买。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到高质量的知名品牌产品,并成为最直接的受益人。
品牌授权的风险
品牌授权虽然能够创造一个三赢的局面,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风险。
授权监控的风险。被授权者是透过购买的方式获得品牌使用权,所以被授权者务必思考投资的短期收益,不会注重品牌的维护与发展,因此很可能出现一些短期行为。另外由于品牌授权者并不直接进行产品生产,大多授权者远在国外,甚至有的品牌授权者还是二道贩子,无法对具体的授权企业进行产品质量上的监督,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危及整个品牌。
授权产品冲突的风险。某些授权产品由于企业长期经营战略及实际操作的结果,消费者已经在某一领域认同了该品牌,使其可延伸性变弱,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授权产品与原有产品的关联性较差,甚至产生抵触,就会使消费者产生心理不适,有损原先的品牌形象。例如品牌的原有产品是食品,而授权产品是药品,就会使产品的可信度降低。
授权变圈钱的风险。据报道,有关部门已经发现一些不法之徒打着品牌授权的幌子,有的甚至连商标都未注册,便搞起了所谓的品牌授权,在大肆圈钱之后,然后拍屁股走人,换一个招牌继续招摇撞骗。一旦加入了这样的联盟,其后果不堪设想。
授权品牌不受保护的风险。获得国外企业授权加工的商品,如果与国内企业产品的注册商标相同或相近时,在国内使用该商标就构成了侵权,也就是说,授权品牌在这种状况下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克隆仿冒的风险。一个鳄鱼品牌,在我国市场上就有新加坡鳄鱼、香港鳄鱼、法国鳄鱼;鳄鱼头标识既有朝左的,也有向右的。尽管这些世界名牌都拥有自己的合法身份,但大都没有在相关的品牌发源地注册,更没有在世界知识产权国际组织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组织进行注册。因此这些克隆品牌在我国是合法的,在国际上却根本得不到承认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如何正确地进行品牌授权经营
品牌授权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品牌的商机,也凸显了没有品牌的危机。因此,作为授权方,应构建一套成熟的品牌授权体系。
对授权厂商的选取要慎重。要全面考核被授权者的资格,确立长远互利的合作关系,决不能谁交钱就给谁干。具体来说,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考查合作者的资金实力。潜在合作者的资金实力将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因素。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那么它就不可能承担起对品牌的建设和提升的重任,而只会从品牌原有价值中分享利益。
(2)是否拥有经营团队。除了品牌之外,经营团队是企业的灵魂。即使投资者拥有资金,如果其没有操作过实业(如张海收购健力宝),或者不拥有一支精干的经营团队,指望雇佣职业经理人是很难以成功的。毕竟,中国职业经理人生存和发展环境都还不成熟,更不要说职业经理人团队。
(3)对所选项目的操作方式。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合作者会要求控股新公司,那么授权方要提前设定商标授权的使用范围和退出机制,否则会留下后患;有的投资方会选取以OEM的方式介入新的延伸业务,那么就要考察合作者的真诚度,要明白OEM是被授权方轻易进入的一种方式,此种操作方式产品质量、发货流程是很难以控制的,对品牌价值的提升度也是有限的。
(4)授权方和被授权方企业文化的相互包容性。由不同文化理念的多个企业共同经营同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合作的各方又是独立自主的,其结果就会使同一个品牌逐渐地演变出不同的品牌形象出来,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品牌形象。如果出现这种状况,可想而知,品牌的终结也就不可避免。因为文化理念的不同决定了经营理念的差异,而经营理念的差异必然对产品的质量、市场推广的行为以及服务的品质等等产生较大的冲击,从而容易导致市场对品牌认识的混乱,最终会大大削弱品牌的影响力。
此外,品牌的授权经营,还应思考被授权方是否具有诚信的经营理念、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等问题。
要加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品牌授权的基础是开发品牌形象并维持该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和地位,具体来说,加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授权商品的品质控制。品牌授权人对被授权方的管理主要是授权商品的品质控制,不能让低劣的商品影响品牌的形象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3)篇论文。
(2)加强对授权合同的控制。对被授权人能够生产销售的授权的商品种类、授权商品的销售区域也会在合同中确定清楚
像姗拉娜对SNOOPY的使用就被品牌授权商美国统一专栏联合供稿公司严格限定在沐浴粉、护肤霜/膏、乳液、润肤油、爽身粉、沐浴露、泡沐浴、洗面奶、�ㄠ�水、护手霜、洗手液、驱蚊水、润唇膏、洗发露、香皂、湿纸巾、面霜等十七大类,并将每两年对姗拉娜的使用状况及经营状况进行审核。
(3)加强对授权方经营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授权方对被授权方在品牌授权后的经营过程要进行指导和管理,以防被授权者的品牌授权经营偏离了企业原有的轨道;要坚决杜绝授权方在授权后成为地主的现象:只顾收租金,对被授权方在品牌授权后的经营过程不管不问。
把握发展加盟商的节奏,切忌操之过急。授权方要把握发展加盟商的节奏,量力而行,切忌操之过急,免得消化不良。
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生产基地,能够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这是中国发展品牌授权业的优势。即将到来的2015年北京奥运会是我们进行品牌授权经营的好机会,对于缺乏品牌的中华民族制造业,此刻正是了解品牌授权经营、与国际授权品牌合作、发展自己品牌的关键时期。
篇14: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引言
企业工商管理对于我国而言,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因为社会制度在不停地变化,企业制度也要随之不停的做调整,那在调整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解决。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管理学科,是我们工商管理人员必须要掌握的。
而如今的实际情况是我国企业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企业也只是从计划经济的闭门造车的状态转向了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状态,变得开始重视市场、重视用户需求,市场经济的信条开始逐步深入到企业中去。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真正做到用户需求至上、积极根据市场动向开发产品、建立合理的销售和售后体系的企业还是比较少,可以说与预期的设想还有很大的差距。
那么我们难以避免地还需要一个学习以及适应,同时要改造消化的过程。
1概述
1)我们都知道工商管理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和工程技术及综合性分析研究的企业必修课,它需要的是掌握一定分析能力和分析方法、
同时又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的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实现其管理思想和精神;2)企业的各项管理包括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
同时还包含着软性建设如企业的文化、非盈利性的社会活动。
而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实现目标。
2企业工商管理中所存在问题
1)市场竞争力以及相应的管理水平问题
市场竞争是实力的比较,更是管理水平的综合比拼。
而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会出现生产活动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不能及时的协调、日常的管理依然混乱、管理机制过于僵化、组织结构缺乏柔性等问题,致使整个企业难以实现经济规模化的发展要求。
同外国的企业相比之,就不难发现我们在向规模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价格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销售配合依然存在着问题,同国外的企业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企业的基础还不够坚实、综合的经济效益还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2)市场的开拓把握能力以及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当下有很多企业都在向着“零库存”“即时生产”的方向去发展,可是却忽略了企业的经营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生产模式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市场部却不能及时准确有效的反应市场的快速需求变化,造成了很多产品生产出来就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而变成企业的负担。
3)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工商管理的理念引入以后,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
财务报表中的数字的增长所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开始制定长远目标或者说战略性的发展规划,
企业也从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追求转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行业领先企业对于行业的操作规程和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议,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杜绝过多的浪费现象产生,
同时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赞助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为更过的员工培训提供培训、积极参与和改建公共福利等一系列的问题。
4)企业类型的转变问题
过去企业多数都是在按照生产型企业进行建设,多数依靠的是外来的订单,所以才会经常出现MADE IN CHINA。
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企业始终游走在食物链的最底层很难得到快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知企业的管理者们开始逐渐的转变自己企业的类型,向着学习型的企业转变。
更多的不是通过减少工资、不断裁员,而是依靠升级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提高员工的价值来实现企业的升级。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加灵活巧妙的运用资本,最大程度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社会的满意度。
3企业工商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发展方向或者说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明确,根据这些方向制定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
通过扎实的推进课程学习的培养出一批能够在生产和经营中一线从事综合管理和协调的`专业性人员。
同时在这些人员的培养上,注重均衡的发展,尤其是要进行财务、生产、经营、统筹等能力的重点培养,使其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输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能够更具有更大的优势。
2)企业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可能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些高素质人才来说市场也会变得陌生,是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不行吗?肯定不是,而是这些人员的创新意识的缺失限制了他们的能力,因而不能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
那么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人员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这就需要现任的管理者们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督促他们从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加强应用型知识的体系建设。
同时在对这样些人员的培养上也要采取一些新思路,要求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紧跟时代的步伐,融入到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化市场中去。
3)企业要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
企业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不够,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
首先是因为管理制度是包含着责、权、利的综合体,其次他又是激励和惩处的依据。
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要有让人信服的组织机构,这是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能够依章办事、恩威并施的基本条件。
4)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
制度的设立一方面是对员工的一种约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员工的权利、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企业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有的员工为了企业的利益做出了违反企业制度的行为,结果受到了惩罚。
这让员工会觉得自己的出发点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制度却刻板且缺少人性化,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奖励,员工的不满情绪会逐渐累积,长此下去会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
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度的修改制度,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伟必须,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通为补充。
所以既要把制度制定的好,又要不失制度的人性化关怀,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管理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4结束语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很明显地能够发现对于我国企业管理而言,其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同时与国际企业的对比中还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同时如何保持这些人才的高创造性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只有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进而保证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篇15: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研究
在体制方面,由于深入改革我国经济与日益复杂的企业结构,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业实现了全面发展。
很多国内科研人员均较为注重国内外工商管理在新国际形势下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同时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该现状对研究我国工商管理的能力与国际沟通与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对科研工作者对国际工商管理发展与进步信息的掌握与我国工商管理书籍的完善均具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使工商管理学领域的影响得以提升。
1 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现状比较
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研究正一步步与国际接轨,只要国外发达国家工商管理所科研的领域,必会在我国国内有所涉及。
篇16: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目 录
一、人本思想的概述…………………………………………………………………………………1
(一)人本思想的概念………………………………………………………………………………1
(二)人本思想的内容………………………………………………………………………………1
二、阳江鸿丰公司发展的概况………………………………………………………………………2
三、人本思想在阳江鸿丰公司管理运用存在的问题………………………………………………3
(一)人本管理的理念薄弱…………………………………………………………………………3
(二)人本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健全………………………………………………………………4
(三)人本管理个性表现不突出……………………………………………………………………4
(四)人本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5
(五)人本管理缺乏企业文化的构建………………………………………………………………5
四、人本思想在阳江鸿丰公司管理中运用的对策…………………………………………………5
(一)强化人本管理理念……………………………………………………………………………5
(二)构建全面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6
(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6
(四)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6
(五)创立企业管理特色文化………………………………………………………………………7 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
人本思想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理念。
目前,阳江鸿丰公司已经认识到人本思想在企业管理创新中运用的重要性,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同时人本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许多管理思想中论述最多、运用最广且较为成功的管理思想。
笔者在本文拟对阳江鸿丰公司管理中人本思想运用的问题作了粗浅的探讨。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本思想的特点,在对阳江鸿丰公司发展概况作综述的基础上,其次分析了人本思想在阳江鸿丰公司管理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人本思想在阳江鸿丰公司管理中运用的对策。
关键词:人本思想 企业管理 运用
人本思想在阳江鸿丰公司管理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1]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经济运行中占支配地位,越来越多的企业以知识资源带动自然资源的开发,而人作为知识的掌握者与运用者,其能动性的发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企业中实现人本管理变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阳江市重视和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了阳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阳江GDP增长、对拉动阳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阳江市鸿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江鸿丰公司)就是阳江民营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的典范企业之一。
篇1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也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当前发展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要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了企业自身需要加强管理和建设外,也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在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的竞争加剧,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结合当前发展实际,积极研究企业工商管理的改进措施,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对其发展的改进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发展;工商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到个人,企业,大到一个社会组织,一个国家,都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讲,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当前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的经营管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占据优势,就离不开科学的工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近些年来,在企业转型改革发展中,工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健康转型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要认识到其中依然有问题存在。因此,当前发展环境下,企业在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科学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企业运营的组织和计划的主导,也是企业内部协调控制的主要依据,对企业的生产运营至关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方法和基本的理论。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与经营的主要方法,还对培养从事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帮助。从地位上来讲,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常规运营。具体来讲,工商管理主要对企业的项目、技术、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的调配等实施有效的管理,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工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企业众多,发展更新较快,科技创新要求高等发展背景下,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保持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当前发展阶段,企业工商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运用。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比较差
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很多企业盲目地生产产品,但是却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调研,虽然产品数量较大,但是满足人们质量要求的产品并不多,这就导致企业的生产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相一致,企业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企业不能掌握市场发展的真正需求,企业生产的产品未进行改革的创新,最终都会导致生产的产品销量低下,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经济亏损。
2、缺乏明确的工商管理目标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重视企业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但是却忽视了企业的文化传播和且的管理目标。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企业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的体现。
3、企业发展模式不科学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实施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的虽然借鉴了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学习借鉴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想,只是全盘照搬,并没有与自身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总体来讲,很多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独立的管理模式,导致在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稳步不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势在必行。
4、缺乏品牌化意识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发展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企业之间的约束和管理相对削弱,企业在生产产品的结构和模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企业的品牌战略思想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企业的品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忽视了品牌建设,缺乏品牌战略思想,最终也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对策探讨
针对当前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积极研究对策,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找准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因此。企业要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我国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从而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要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必须要有全球发展理念,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思想,用国际理念来实行企业的管理,在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推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具体来讲,要从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加强,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思想,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推动企业发展。
2、不断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监管制度
制度建设是工商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工作也需要科学制度作为依据好支撑。因此,科学的监管机制对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工商管理的制度是企业激励和惩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权利、义务、责任等工作进行细化的主要依据,更是企业法制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体现。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监管制度的现状,未来发展中,企业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首先,要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弄清楚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将这些制度作为工作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惩罚分明,权责分明。
3、与市场接轨,增强市场适应新企业不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企业工商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环境,在当前发展阶段,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了解市场需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市场所需,结合调研结果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样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符合市场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中,同样需要结合市场要求,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活动的主要工作,存在的意义等,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创建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4、重视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要紧随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就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来讲,企业要在借鉴其他现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将工商管理落实都企业生产时间中去。以只是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指导为目标,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5、重视培养专业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生产和建设人才。企业的工商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发展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在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相对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多,这也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做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的创造力,新世纪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的投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占据优势,就离不开科学的工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发展中,企业要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认清发展实际,建立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不断革新企业的经营模式,树立品牌发展理念,加强企业人才战略建设等,不断提升企业刚上管理的水平,让企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敏,程杨,张渝.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6).106.
[2]原禄达.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2).120—121.
[3]傅晋虎.工商管理在企业的现状和改进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71.
[4]丁城英.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分析[J].经贸实践,2016(19).102.
[5]黄磊.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探析[J].纳税,2017(23).75.
[6]袁媛.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75.
篇18: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
关注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目前房价过高的形势下,加强廉租房制度建设,一方面能够为解决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关联行业发展、增加未来市场房屋供应量带来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应抓牢国家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机遇,主动进行供给干预,解决瓶颈制约,逐步完善廉租房保障体系,最终让缺房而又买不起高价房的百姓都能为廉租房所覆盖。
关键词:社会保障;廉租房;机遇;对策
一、现阶段廉租房建设情况与制度分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拉动经济、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其中关于廉租房建设的一系列决策尤其引人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08年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其中第一条措施就提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2009年12月8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些都为我国廉租房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但是在我国积极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下,廉租房建设推进还普遍存在较为缓慢的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09年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不足四分之一。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2009年的建设计划。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用于保障住房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巨大的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认为,困扰廉租房建设踟蹰不前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
1、土地和资金瓶颈制约廉租房制度实施
廉租房建设一般有两个条件,一是土地,二是资金,这二者构成了廉租房建设的瓶颈。就土地而言,城市用于建设的用地总量是确定的,为了降低成本,用于建设廉租房的土地必须是划拨而不是出让,但是如果用于建设廉租房的土地划拨多了,那么用于出让而获得财政资金的土地就会减少。这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两难问题。政府面临着是急于取得城市各项发展急需的资金,把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建设,加快本地区的GDP增速,还是放弃这个利益,给老百姓无偿建房,同时又贴进去更多资金的两难处境。就资金而言,作为地方主要财政收入的土地出让金及公积金增值收益是廉租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地方政府注定会缺乏提供资金的动力,继而会造成房源难以为继并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在现实情况下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廉租房源的供应量和当地的房价成反比,供应越多,房价就越不可能上涨,这也意味着也越不可能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的税费收入。另外,在廉租房建设过程中,公共住房的购建和维修、租金补贴等都需要有大额、稳定、持续的资金作保证。因此,我国虽然在很多城市建立了廉租房制度,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城市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的不足以及缺乏其他稳定的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廉租住房制度实施面临着许多困难。
2、廉租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尚未完善
(1)廉租房准入机制尚不完善。
廉租房准入机制尚未解决租住标准的制定、申请资格的认定这两个技术性问题。廉租房的现行保障对象的确定是根据建设部2005年制定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该办法规定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家庭应具备一系列条件:申请保障家庭其人均收入应符合当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收入标准;申请保障家庭现在的人均住房面积应该符合所在地政府确定的面积标准;申请保障家庭成员中最少要有一人是非农业常住户口;申请保障的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具有法定的抚养、扶养或者赡养关系以及符合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各自的保障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国家现在的廉租房保障对象,约占整个城市家庭的十分之一左右。国务院在2007年下半年颁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计划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期末,将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二者合计达整个城市家庭的五分之一。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和实现日期的日益临近,廉租房保障任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完善的廉租房准入机制为廉租房建设发展设置了障碍。
(2)廉租房退出机制尚不完善。
廉租房退出机制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避免有人从中谋取不当利益。这是因为廉租住房的市场租金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利益差价,这也意味着其中具有巨大的获利空间。廉租房保障对象即使在最严格的审批程序下获得廉租住房,也有可能冒着道德风险谋取利益并将其所得用于改善其基本生活条件。如何防范和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满足保障目的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廉租房成为新的牟利工具,这是廉租房保障制度设计时应予考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廉租房退出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影响廉租房建设的发展。
3、保障对象覆盖率偏低,城乡一体化保障体制缺失
根据《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廉租住房主要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按照中国统计年鉴采用的城镇家庭收入分组方法,最低收入家庭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10%。这种方法只能测算出最低收入家庭的大致数量范围,无法提供具体哪些家庭是最低收入家庭。这也就是说,最低收入家庭实际上只具有概念意义,没有明确指向,因而无法具体指导廉租住房政策的实施。在各地实践中,在没有其他更科学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提供了一个判定城市居民贫困程度的收入标准。这对于在短期内确定廉租对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廉租对象普遍被限定在城市低保户范围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
而如果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引申开来,可以扩展到弱势群体。我国目前对社会弱势人群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如果从覆盖的范围来看,应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新的阶层,如城市务工人员(包括打工者和农民工阶层)、城市框架拉大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城市失业或无业人员等群体。这些阶层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快,许多不确定因素会造成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逐步扩大,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遇到的必然问题,作为在各项保障制度中担负重要作用的廉租房保障制度,尤其要未雨绸缪,科学规划设计。
二、现阶段实施廉租房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要充分认识到廉租房建设的政治社会影响,将民心工程做实做好
当前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大力向民生行业转移投资,尽快让投资见到效果。让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政府着力考虑的问题。廉租房建设正是具有大量吸纳资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带动大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践行执政为民理念,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加快从重视住房经济拉动功能向重视住房民生保障功能的转变,保护广大群众的基本权利,将廉租房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抓实抓好。要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在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廉租房建设问题上,将廉租房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执政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2、努力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完善地方各项配套措施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投资开发房地产既要有需求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又要有供给效应。若投资开发房地产不能产生有效需求效应,高价商品房不能及时卖出,会加剧存量房积压,与经济的长远良性发展预期背道而驰。而廉租房建设恰恰具有产生巨大需求效应的先天优势。在我国,廉租房存在巨大的廉租房消费群体是毋庸置疑的。现阶段加强廉租房建设,加大廉租房的供给可以使其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加大。
各级政府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大廉租房建设是现阶段扩内需、保增长的最快捷路径。目前,国家已将住房保障作为刺激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央财政三年内将拿出2800亿作为保障房资金陆续投入。地方政府争取到中央这部分投入后加上地方投入和银行贷款,可以对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和GDP起到明显拉动作用。而廉租房建设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提供物质资料,这也拉动建材、设备、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因此,各地政府要大力争取国家资金对本地廉租房建设的支持,使地方配套措施到位。
3、加大政府主动介入力度,变需求保障为供应保障
政府加强廉租房保障的途径简单说来有两种,即对需求方进行保障,或对供应方进行保障。对需求方进行保障就是对政府确定的廉租房保障对象发放补贴,但其有效前提应是有充沛的可租房源,否则在房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会引发房价和租金的上涨,甚至会导致政府不得不再次调高补贴标准。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刚性需求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各地应普遍采取保障供应的政府介入方式。在对供应方进行保障供应上,主要是以实物配租为主。政府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其一是政府直接组建保障性建设公司,以住宅生产者的身份直接从事廉租房生产,按特定的价格出租给保障对象。
此方式能快速有效地将政府政策落实,并直接干预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情况。在此模式下,河南省郑州市的住宅投资公司已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尝试。其二是在本级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可有选择地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廉租房建设领域。政府可制定政策为发展商提供补贴,由发展商为特殊主体提供廉租房源,政府在建设阶段和其后的经营阶段为发展商提供税收和相关规费减免,在微利的条件下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形象并加以宣传倡导。
4、政府要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稳步推进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要善于引导社会的住房消费理念,明确住房保障制度保障的是居住权而不是产权,即首要解决的是有房住的问题。因为即使在发达国家住房供应体系中,低端的供应主要还是通过租赁方式实现的。廉租房制度能够剔除有更高支付能力的家庭购买住房产权需求和追求资产升值的投资性购房需求的介入,又不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可以说,它是目前最有效的住房保障模式。廉租房制度也可以通过保障性房源的封闭运行和重复循环利用,提高政府住房保障投入的利用效率。因此,对于有购房需求而一时还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政府应当鼓励其先租后买,量力而行。同时,政府还要综合运用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双限房、周转公寓等多种保障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
5、逐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
随着国家民生政策的不断深入,廉租房保障对象的范围也应随之不断扩大。必须根据各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情况确定廉租房保障对象。对于那些在城市中凭一己之力买不起房而又无资格享受廉租房保障的所谓“夹心层”和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并在城市担当脏、累、差等工作的外来人员,政府不能将之排斥在廉租房保障对象之外。解决这些弱势群体的居住困难,需要多方努力。既要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又要解决其生存环境问题,因此,廉租房保障体系的设计要适当超前,逐渐扩大廉租房政策的覆盖面,逐步在新的环境下达到更高要求的“应保尽保”。
6、抓紧制定廉租房制度的法律法规并完善配套机制
任何一个制度设计,都是要取得最后效果与设计目标的高度统一。因此,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既要依据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各地要抓紧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如廉租房管理机构的建立完善,建立公平科学的准入制度、轮换制度,廉租房资金的监管与使用,廉租房源的确定,政策宣传与监督管理等等。在这些制度中尤其应注意的是,廉租房制度建设应尽力避免经济适用房的负面影响。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廉租房保障对象标准,包括合理划分最低生活保障线,入户调查与统计,保障对象的甄别与公示;要坚决防止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从而避免廉租房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造成新的不公平,同时避免出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很容易出现的“道德风险”。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方,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才能使不同层次收入的居民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各级政府应该把积极推行廉租住房制度当做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最大限度地多建设廉租住房,并逐步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最终让缺房而又买不起高价房的百姓都能为廉租房所覆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中国住宅市场的发展与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12.
[2]谢伏瞻等。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6.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5—37.
[4]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4.
[5]赵亚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战略思考[J].市场论坛,2009.(2).
[6]黄卫华。商品房与社会保障性住房协调发展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9.(5).
[7]王君,温彦军。加紧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进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
[8]吴盛光。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的亮点、难点与基点[J].上海房地,2007.(12).
[9]陈小安。保障性住房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特区经济,2008.(6).
[10]孙功苗,湛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收入分配[J].求索,2005.(6).
篇19: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关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
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
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 经济 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 理论 和实用价值。例如“ 企业 联盟 问题 研究 ”,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 发展 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 方法 ,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 内容 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
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
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当然,创新也不能完全脱离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能离开管 理学 的主流思想,不能没有创
新平台,而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体系,否则不会成功。(创新思维方法后述)
3.要联系实际,关注热点。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很多,特别是当前 中国 经济剧变,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种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可以研究的对象,可以作为论文选题的问题,俯拾皆是。对于 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空前的机遇。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现阶段还是研究实际问题较易出成果和被 社会 接受。从研究经济管理现实问题,得出可以操作的政策性结论,这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会产生立竽见影的效果,意义是深远的。但是,千万不要赶“时髦”,凑“热闹”。因为“热点”问题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不易创新。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业务专长等来选择热点题目。
联系实际,问题要抓准,抓准问题的题目,一看题目就会吸引人。
4.要题目大小适宜,发掘的深。题目太大不好把握,往往流于空洞肤浅,人云亦云,最后成为平庸之作。一般来说题目大小要适宜,或小点好驾驭,容易写得丰满。但也不要小到象本单位的工作 总结 ,或意见建议书。论文要求深刻和严谨。所谓深刻就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所谓严谨就是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层次清晰,语言规范。有的学员怕题目小了,难以展开 分析 ,几句话就说完,甚至连要求的字数也不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小题大做”,即从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分析某一“小问题”,要多用些具体材料,图表、公式来证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使论文充实、丰满、具有说服力,又可以解决字数不足问题。题目大小适当,才能在短时间内经过努力,可以圆满完成写作任务。
5.要逆向思维,搜寻盲点。热点问题是被普遍关注的问题,写的人多,创新难度加大。
如果逆向思维,寻找那些人们忽视的问题和领域,或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则可能更容易出
成果。这就要求选题时,要有逆向思维的意识,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在一些边界地区,
交叉领地可能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当然盲点问题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现实生活中
已经发生,但还没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不但要求我们具有逆向思维的意识,而且还
要具有思维的敏锐性和超前性,可以明察秋毫,每天都有新事物、新问题出现,就看我们是
否善于发现和捕捉。
6.要适应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题要适应自己的主观条件,包括自己的专业特长,对所选题目的兴趣,已占有的资料,原有的理论基础,现有的学术平台;以及适应客观上能够为自己提供的资料和时间保证等。最好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题目。这样,才能做到材料充实,有感而发。也就是说应该选择主客观都有可能,来完成这一写作任务的题目。
7.要在申请人所学专业范围之内。选题要在管理学范围之内。根据管理学科新的分类标准,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工商行政、企业管理、房地产、旅游 等)、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 学、财务管理。我们书上P16-54,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的题目,做为备选范围。超出这一范围的作为不及格。
8.要 参考 选题,自定与导师同意。(1)三个方面选题任选其一。书中P16-54,列出三个
方面的备选题。三个方向选题界限有交叉、重复,例如企业核心能力问题,企业文化等。原
因是三个教学部分别提供的选题,没有整理和归纳。学员可从这三个方向的题目中任选其一。
(2)学员也可以在三个方向选题范围之内,自己确定,经导师同意。在选题范围内,具体题
目可调整。
二、论文写作
(一)毕业论文写作的内容结构
毕业论文写作的内容包括:P6内容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目录、正文、注释、附
录、参考 文献 、封面、封底。
(二)毕业论文写作步骤
毕业论文写作步骤:确定选题,收集材料,确定主要参考书目,写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
初稿,二稿和定稿。定稿后答辩准备和答辩。下面强调收集材料,开题报告和写作提纲,初
稿,二稿和定稿。
篇20: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对策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经济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可靠与否,是会计信息使用人能否作出正确决策的关键。经济活动越复杂,会计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大。然而,由于受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自身因素的影响,已使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种社会痼疾与国际性现象。
一、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 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驱使 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利益多元化。企业领导从个人或企业的利益出发,为了获取贷款,减少纳税,吸收投资等,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一个单位设立几套账。如给合作伙伴的是“如意表”;给贷款银行的是“放心表”;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给企业主管的是“业绩表”,这使财务报表成为无所不能的“万能表”。从另一个方面考虑,目前对企业领导的考核往往以实现的利润等指标为主要依据,某些领导为了捞取政治资本、骗取经济指标等,置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于不顾,指使会计人员采用非法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技术加工”,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有可选择性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如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方法才算“如实反映”?此外,会计准则的制订颁布常落后于会计时间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事业单位为维护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考核和评价而制订的制度、方法和措施的总称。然而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错误或因两个不相容职务缺乏相互制约而发生舞弊;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内控制度一应俱全,但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有效执行,形同虚设,流于形式;不少企事业单位以及管理人员对这方面认识不足,致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过于马虎、简单,各种错账不能即使被察觉和抑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实可靠。
(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对要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但目前有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有些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平时又不加强学习,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对会计核算规范掌握不透,对新的理论和刚出台的经济法规研究应用较少,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规范,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判断不准确,直接影响会计核算的水平;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为了个人的私利,知法犯法。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论文发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探讨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综合治理对策。除了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外,对于会计工作失误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和健全内部的控制,加强内部检查;对会计舞弊的主要对策是强化外部检查和监督及其处罚力度。此外,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
(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会计信息的合法与公正、经济业务合规合法,并提高经济效率。健全内部控制,通过适当授权和职责划分,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内部分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记账与对账、资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及审核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内部审计的独立稽核,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工商管理毕业论文,以此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新《会计法》中增加了要求各单位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理论依据,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国家希望通过相关法律促进各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愿望。健全的内部控制能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各单位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减少漏洞。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监督检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外部监督体系。审计组织是进行经济监督的专职部门,它们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审计机关重点作好财政、税收、国有金融机构、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主要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及审计,其他单位交由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警察”,应充分体现其职能和作用;提高审计覆盖率,逐渐做到有关单位的年度会计报表均经过审计。同时,也充分利用和发挥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和社会力量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做到齐抓共管,形成综合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
(三)依法处置会计舞弊者。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会计法》、《证券法》、《公司法》、《刑法》等规定了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处理处罚规定。只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会计舞弊行为就会越来越少,会计信息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张忠诚:试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个因素[J].上海会计20xx,(12) [2]李威:试论会计信息失真[J].商业现代化,20xx,(2)
篇21: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在逐年下降。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4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但近年来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作为工商类教师,应认真思考工商类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措施,有效发挥毕业论文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论文特点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不含目录外)包括工商管理( 110201 )、市场营销( 110202 )、会计学( 110203 )、财务管理( 110204 )、人力资源管理(110205)、旅游管理(110206)。工商类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类型的论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选题的角度,工商类本科主要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应用性;二是从研究的方法上来看,工商类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与自然科学相比,论文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工商类论文比较简单的错觉,学生临时拼凑现象比较严重,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及其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其含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也得到了质量管理界广泛共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一个热点,并逐步从工商企业扩展到教育行业。TQM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精华思想,其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对高校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三全”和“一多”。“三全” 即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全员参与的管理;“一多” 体现在管理方法的多样化。学校的教学质量如同企业的产品质量一样,也需要以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及多样化的质量管理作保证。在本科毕业论文 管理过程中,“全方位”是指与毕业论文有关的部门(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等)以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教学质量,并用多种方法和保障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全员” 是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通过全员动员,进行质量意识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而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全过程” 是指从毕业论文选题、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论文答辩、论文归档的全过程控制。此外,还应当注意丰富质量管理手段,实现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的多样化。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了网上问卷投放和实地采访填写问卷的形式,对与工作有关的学生及教师进行取样研究。取样的对象是20xx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和相关的教师。具体专业涉及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8份, 回收率95.4%, 剔除无效问卷22份, 回收有效问卷2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对于调查结果采用可靠性分析、效度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以下相关问题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学生在思想和态度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对论文指导投入不够,把关不严、论文选题偏空泛,难以深入、论文写作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够充实,工作量不足、论文意识薄弱,写作功底较差、管理制度松散。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环境来说,由于就业压力,许多高校都是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之前,而这段时间恰恰是学生就业和备考研究生的高峰时期,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而毕业论文只是次要问题,学校教务部门和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就业率在论文质量把关上也形成了宽容处理的惯例。但是根本的还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主体方面的原因以及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四、基于TQM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 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1、专业课程教学环节
(1)在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必须改革“一言堂”的做法,改革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以及其他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2)从专业课程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强化意识,应从专业课程教学开始。在运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然主动检索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并在这种检索查阅中学习专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发现更多的问题。
(3)适当增加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写作课程。应当在三年级或四年级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开设专业论文写作课程,课时不必多,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介绍常用的论文写作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
2、实践教学环节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师应当鼓励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实习单位需要写作策划书、论证报告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素质和能力。
(2)强化学年论文、实践报告等相关训练环节。在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应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学年论文在专业性、理论性、综合性和篇幅的要求上应当明显高于课程论文。这个环节的管理应当参照毕业论文,从导师指导、论文评价到学分计算都应当从严要求。
3、学校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学校应该增强保证制度。学校和学院应利用各种校企合作的机会,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实践和实习搭建平台,切实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过程。
(2)条件保障。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论文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毕业论文开展的载体,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材料、图书资料、计算机上机及其他条件的使用及管理规定等。
(二)实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办法
1、教务处方面。作为学校主要的教学职能部门教务处应负责全校毕业论文的宏观管理工作及相关教学研究和改革;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要求,制定有关毕业论文安排、检查、评优等方面的管理文件。
2、学院方面。学院要起到承上启下、组织落实的作用。学院负责全过程管理,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并根据学院自身情况,拟订本院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向各教研室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任务,定期检查各教研室工作进度和质量。
3、教研室方面。教研室负责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做好学生选题和指导老师的选择工作,按学校文件指导毕业论文,安排答辩,做好论文评阅、成绩评定工作。
4、教师方面。首先,能否正确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一环。其次,加强质量过程控制。最后,每周还应该安排一到两次的小组讨论和汇报会。
5、学生方面。学生应端正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增强毕业论文的自主思考性和创新性。
篇22: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一、全球金融危机
(一)什么是金融危机
所谓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0xx年-20xx年以来,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xx年起名为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是一场在20xx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从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xx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这场超规模的危机是由美国次级贷款违约剧烈增加、信用紧缩所引发的。此次危机波及的速度如此之快,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受到很大冲击。
(二)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一步步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实,危机爆发之初,很少有人预料到,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这场疾患的扩大速度是如此之快;更想不到它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大的连锁反应。这场危机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银行、保险、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作为次级贷款的参与人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股市连续暴跌,超过了至9.11之后的最大跌幅。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分析:
1、宽松的信贷条件和房地产投机严重。
住房贷款本来应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但是,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取得住房贷款却变得相当容易。为了应对20xx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政府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政策,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了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也由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过低的利率引发了信贷市场松懈,也直接刺激了民众的贷款投资热潮,越来越多生活状况不稳定的民众通过银行贷款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由于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为购房者提供了融资便利的条件。房地产投资者的投资杠杆乘数变大,市场风险也随着进一步扩大,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2、高科技产业泡沫的破灭
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出现滞胀,美国为了寻找出路,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网络、一个是生物。虽然这两大概念股带动了纳斯达克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通径,但是泡沫很快就破灭了,高科技产业泡沫的破灭也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3、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
首先,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观上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发达金融市场的决策者和监管当局没能充分评估并消除金融市场不断积聚的风险,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而采取有效的监管行动。
其次,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也存在漏洞,导致监管的错位和滞后。最后,从监管技能和监管手段上来看,也存在很大的缺陷。金融创新导致风险分布日益不透明,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分类、评估日趋复杂,风险测量越来越难。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导致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不断增加,金融机构会计报表的透明度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的市场真实价值和因此产生的损益情况,金融监管当局没能及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进行正确的判断。
4、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脱节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本应该大体一致,但由于这两者的运行渠道、轨迹、方式以及监管机构、经营主体各不相同,价值往往会背离使用价值,这就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当这种背离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巨额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直至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虚拟经济(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现实表现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都受到这场金融风暴的影响,股票市场暴跌,能源价格大幅度度下落,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不景气,通货膨胀增加,民众消费水平降低,企业受挫,尤其是中小企业。而普通百姓受到的影响主要是物价过高,导致消费下滑,投资谨慎等等趋势。
1、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股市出现爆跌情况。20xx年9月16日,美国股票市场普遍经历“911”之后的最大跌幅。道琼斯指数重挫逾500点,标准普尔下跌近5%,创“911”恐怖袭击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金融动荡令法国的股市遭遇寒风,金融股全线下跌,导致在法国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40家公司的股票报价指数(CAC40)遭遇“黑色星期一。 20xx年9月15日,巴黎CAC40股指大幅低开后放量下行,全天最大跌幅一度接近6%,尾盘略有回升报收至4168.97点,较前一交易日下跌3.78%。20xx年初至20xx年9月,CAC40股指已下跌25.74%。伦敦股市严重下跌,银行股一落千丈。自从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后,伦敦股市遭受了巨大冲击,银行股一落千丈,20xx年9月15日《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以5204.2点收盘,比前一交易日下降212.5点,跌幅高达3.92%,是今年1月21日以来最大跌幅。20xx年9月15日,德国股市DAX指数大跌2.74%,下跌170.73点,收于6064.14点,达到近两年间的最低点,再现“黑色星期一”。
2、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下降
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蔓延到到美国的整体金融业,并波及到世界各国,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陷入了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的降低和价格的回落。金融危机已经对传统能源格局和能源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加上地缘政治、金融炒作与投机者的恐惧和贪婪等因素,使得当前的国际油价急转直下,走势扑朔迷离。至20xx年4月,国际原油价格跌至每桶40美元左右的价位,6个月内跌幅超过了70%。与此同时,国内石油市场也迅速降温,进入回落阶段。
3、全球金融危机使房地产市场低迷
由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而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被迫进入一个调整阶段,全球的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房地产市场也是雪上加霜。20xx年欧洲各国的房地产市场或增速大幅放缓,或陷入停滞状态甚至大幅萎缩。根据ERA房地产联盟对欧洲19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的调查显示:20xx年英国、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业迎来拐点;德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典的房地产市场萎缩;塞浦路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和土耳其的市场则陷入停滞状态。报告对欧洲各国的房价和房屋成交量进行了调查。在房价方面,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德国西部地区均出现了下降。在成交量方面,爱尔兰萎缩30%,西班牙减少15%,葡萄牙减少14%,德国萎缩了9%。
4、通货膨胀增加与民众消费水平下降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流动性降低,投机商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导致投机商们大量的囤积行为,从而中止了反投机行为,不能有效的抑制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从而加剧了通货膨胀。此次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民众收入水平波动剧烈,使得民众对遭受恐惧的经济心理预期,收入水平的下降导致了消费需求的下降,进而使民众的消费水平下降。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但由于资本市场的封闭,中国所受冲击远远小于经合组织成员国(OECD)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可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的国内部分中小企业在风暴中处境变得十分危险。随着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重要,所以认真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并且借鉴其经验教训,对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融资更困难,持续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20xx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缓投资的设施,国家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对货币信贷实行紧缩政策,银行开始向重点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的项目转移,而压缩中小企业贷款,这就使得各项贷款投放速度减缓,尤其是是中小企业贷款大幅度下降,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难以继续发展。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需求大量减少,企业订单巨减,产品积压和货款回收更困难,企业资金链变紧。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想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银行考虑到贷款风险,而设置了许多条件以保证贷款的质量。因此,即使是在这几个月内,国家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货币信贷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多次降息,扩大贷款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资金紧张成了困扰中小企业的一个难题,大量的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的良性运行。再加上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进出口贸易不景气,部分港澳台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纷纷撤资,企业融资雪上加霜。
(二)企业订单锐减,生产规模萎缩
从外部因素看,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进一步放缓,美欧国家进口需求减弱,只是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中小型企业出口增幅明显下降,出口订单不同程度降低。据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过的出口就会降低4%。另外,我国许多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速也会因为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减少。次贷危机进一步呈现了美元的弱势地位,使美元贬值速度和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加快,从而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据海关统计,20xx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比20xx年增长10.5%,增长速度为入世七年以来最低点,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从国内情况看,居民的消费需求大大降低:一方面,股票市场在金融危机中暴跌,使投资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从而显现了股市调整 “负效应”。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许多潜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使人们对风险的恐惧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预期收入下降时,居民会减少一些必需性的消费。由于整体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生产价格出现低迷状态,投资企业普遍缺乏信心,投资意愿也下降,从而使投资需求下降。目前全球金额体系还不稳定,银行不良资产也大幅度上升,为了避免风险,银行会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标准,使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难度加大。而这些都减少了社会总需求,使宏观经济环境恶化,从而使中小企业订单锐减,生产规模萎缩,甚至出现停产或半停产。
(三)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受国外进口需求减弱和国内市场需求下降影响,一方面,企业生产受限,许多企业出现“以销定产”的策略,有订单才生产,没有订单就待产、停产。由于生产受到限制,企业以前购买的大量原材料而被积压在仓库里,使许多企业都没有利润可赚,甚至于有些企业前两年的利润都抵充。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品价格下降。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1月到6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已连续五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5.3个百分点。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下降13.2个百分点,原料工业下降6.8个百分点,加工工业下降2.2个百分点。此外,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化工原料类和黑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了28.4%、7.4%、6.8%和4.7%。一些生产相关工业产品的中小企业在这样的下滑速度中未能获得利润。同时,由于国内社会总需求减少,造成企业竞争激烈,一些企业为了减少产品积压和原材料库存,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不得不降价销售。金融危机带来的这些众多因素,最终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20xx年6月11日,在20xx年《UPS亚洲商业监察》公布会上,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表示,中国社科院正在进行一个关于“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的调研,报告显示,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40%的企业目前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攀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原本利润空间就小的中小企业难以维持自身发展,而不得不关闭。尽管当前钢、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回落,这对部分中小企业应该是有好处的,但是因为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无序,部分企业主仍然感到担忧。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很多外贸主导型中小企业,常常精打细算,以在夹缝中求生存,赢得微薄利润,而由于企业对原材料价格的涨跌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进而影响到中小企业的市场判断,最终使得大量中小企业不得不关闭生产。
三、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
(一)融资渠道有限,自有资本不足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冻结,中小企业国际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大概在30%左右,而且资金链断裂呈现蔓延趋势。中小企业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为降低这种“道德风险”,加大了审查监督中小企业信用和还贷能力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出现不对称,降低了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不足。当前,政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而投入到企业的很少,投入到中小企业的就更少。因为中小企业资信差、寻求担保困难、抵押难,从银行获取贷款也相当困难。商业银行为了避免承担风险责任,宁愿贷款给有政府保护的大型国有企业,也不愿意放款给那些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创新只能依赖自有资金,而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这无疑会加大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二)人才流失,企业缺乏激励机制
有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技术创新人才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技术创新人才得不到重用,使得技术创新人才心里受到影响,导致大批技术创新型人才离职,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由于企业激励制度的不健全所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忠诚度不强,“跳槽”和“自立门户”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管理体制落后,缺乏明确战略目标
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同一,使得所有者能够直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而且这些中小企业的家族管理色彩十分浓厚;企业管理缺乏明确的分工,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组织;日常管理工作都是在所有者直接的指挥下进行,经理权限十分有限;企业也没有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程度,企业牢牢控制在所有者手中。这些中小企业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战略目标,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以上因素也是中小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下受创的原因之一。
(四)创新能力缺乏
随着20xx年金融危机的到来,世界经济出现很大衰退,作为经济载体的企业受到极大影响。而在我国,受到金融危机最大影响的还是中小企业,江浙沪、珠三角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出现停产,甚至倒闭,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缺少创新能力。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技术背景,急功近利的经营思想、过强的规避风险意识,使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大顾虑而畏缩不前,使本来就屈指可数的技术人才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500余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GDP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3%,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商品进出口额占68%左右。在40个工业行业中,中小企业在27个行业中的比例已超过50%,在部分行业中超过了70%,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题。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国有企业下岗人员有80%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农民工相当大一部分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也开始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就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不断加大,研究开发机构不断完善,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时有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对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对外合作、开拓市场、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中小企业停产倒闭现象增多,吸纳就业减少,而且有一步蔓延的趋势。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xx年上半年全国就有约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企业占总数的8.5%。下半年以来情况更严峻,一些没有倒闭的中小企业却是依靠减发工资或裁员才得以生存。中小企业难以生存甚至于破产,给地方政府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决的课题。因此,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已成为关系到中小企业生死存亡和我国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大事。
(一)解决自身融资问题,高效利用自身资金
中小企业在目前融资难得情况下,应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利用向金融机构贷款,企业间拆借,内部集资入股、自我积累,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其他融资手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发展和完善自己,当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必须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要合理配置企业现有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自身信用状况,高校利用自有资金。
(二)积极引进和培养人才
人才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综合国力重要的影响因素,人才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人才更是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有一套好的人才激励和培训机制,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保障。在引进人才方面,具体建立企业内部创新人才业绩考评制度,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吸引技术创新人才;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重奖;鼓励人才以专有技术、科技成果等技术入股,获取合法收入或占有企业股份; 提供各种福利制度。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这种创新人才的薪酬制度:可以吸引大量科技创人才的涌入,保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前景,这样创新人才对企业就会有更多的责任感,更加努力工作。
在培训机制方面,要加大创新人才的培训费用和培训次数,支持和鼓励创新人才通过在职学习、出国深造、技术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在企业倡导人人都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完善管理体制,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要完善中小企业的管理体制,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环境,这主要包括:完善法人之力结构、合理设置组织结构、适当的权责分配、管理人员和员工彼此的信任和责任、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绩效考核、严格的资产控制关了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监测。要强化中小企业管理局的管理指导和咨询服务功能,及时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管理培训、技术帮助和咨询服务,并通过建立商业信息中心,向小企业提供最新的企业硬件、软件和资讯方面的技术信息。
(四)积极走创新之路
创新在中小企业应该建成一种文化,不应该看成研发部门或个别人的活动,而是全体员工的事。由于中小企业对自己创新的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导致本企业的创新成果被他人无偿享用。一方面,打击了企业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因此,加大政府采购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力度,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品的技术标准的制定。普及专利知识,提高中小企业专利意识,即使申请专利,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维护合法权益。所以我国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得专利保护,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对自主创新活动的维护,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积极创新,而且有利于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是企业的主体构成,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数目最多的就业岗位,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受到自身资源、创新能力、管理体制、企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增强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引进技术人才,完善管理体制,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是摆脱经济困境,恢复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对提升中国科技、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只有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人才、管理体制 和创新问题,中小企业才能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健康和良好的发展。
篇2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它实际上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确定论文论述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合适的论文选题。
第二、电大学员毕业论文的写作一方面是对这几年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对学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全面考察。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既要考虑论文涉及的层面,又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从那些学过的课程内容中选择值得研究或探讨的学术问题,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达不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我们学得是工商管理专业,选题当然不能脱离这个大范畴,而且在限定的小范围内,也不能脱离工商管理、企业经营去谈公共事业管理或金融问题。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任何现成的学说,都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选题的突破口,由此入手,是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价值性原则
论文要有科学价值。那些改头换面的文章抄袭、东拼西凑的材料汇集以及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当然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既然是论文,选题就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也就是要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企业管理中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论题,或是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普遍意义的议题,还可以是新管理方法的使用。毕业论文的价值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自己的恶创见。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整理和归纳书本上或前人的见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新的事实或新的理论来丰富专业学科的某些内容,或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可能性原则
选题要充分考虑到论题的宽度和广度以及你所能占有的论文资料。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无力完成,不行;选题太小、太易,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主要应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是否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相接近。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和时限,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情况,可以预期成功的课题。一般来说,题目的大小要由作者实际情况而定,很难作硬性规定要求。有的同学如确有水平和能力,写篇大文章,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是很好的。但从成人高校学生的总体来看,选题还是小点为宜。小题目论述一两个观点,口子虽小,却能小题大做,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这样,自己的理论水平可以发挥,文章本身也会写得丰满而充实。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小论题,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仅容易搜集资料,同时对问题也看得准,论述也会更透彻,结论也就可能下得更准确。
三、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第一、浏览捕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占有的论文资料快速、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论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全面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从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之后,就会有所发现,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论题。
第二、追溯验证法。这种方法要求学员先有一种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学员应该先有自己的主观论点,即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这种选题方法应注意:看自己的“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千万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知识迁移法。电大学员通过两年或者三年的学习,对某一方面的理论知识(经济或者法律或者其它)有一个系统的新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一种有效的更新。在此基础之上,学员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用所学到的新知识来感应世界,从而形成一些新的观点。理论知识和现实的有机结合往往会激发学员思维的创造力和开拓性,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四、关注热点法。热点问题就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能够引起公众广泛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关系国计民生,或涉及时代潮流,而且总能吸引人们注意,引发人们思考和争论。电大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大部分也都会关注国际形势、时事新闻、经济变革。选择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文论题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可以引起指导老师的关注,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和思考,而且对于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文的论题对于学员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完成论文也提供了许多便利。
第五,调研选题法。调研选题法类同于关注社会热点这样的选题方法,但所涉及的有一部分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有一部分并不是社会热点问题。社会调研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调研所涉问题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问题的现实认识将更为清晰,并可就现实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电大学员将社会调研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论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而且可为解决一些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路径。笔者认为这是电大学员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方法。
四、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同学们可依据以下几个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进行论文的设计和写作。
1、企业管理理论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和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如以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一般内容、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及效率、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等问题为论文选题的参考,进行毕业论文或学年论文的写作。
2、企业战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展开写作论述。比如竞争优势的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企业战略态势的选择、企业成长战略的选择、企业技术战略的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可以作为论文的选题的核心展开。
3、人力资源管理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展开论述。比如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的价值分析、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的激励模式、培训模式的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绩效与薪酬管理(尤其是高管人员的薪酬模式)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论文选择的主题。
4、市场营销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扣“顾客主导”的市场营销理念,以实现顾客价值为主导思想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顾客主导型企业营销战略选择、顾客价值管理、市场营销方式与渠道的选择与创新、品牌的管理与建设等等都可以作为论文的写作主题。
5、运营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运营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紧紧围绕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科学方法,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可以以6西格玛(6Sigma)管理方法、产品开发与工艺选择、生产系统的布局、生产流程再造、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周期性生产类型的作业计划和总体计划等等问题作为论文的主题进行论述。
6、决策与信息管理
在本方向尽可能围绕有关决策与信息管理理论的前沿问题,结合信息时代的特征,围绕企业系统工程的建设来展开论文的写作。比如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等等都可以作为论文的主题。
篇24: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市场需求分析及其发展策略_流动性需求
论文摘要:我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有三大需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人口增长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投机需求引发的房地产需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需求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弹性变动,而对于房地产这种无法替代的需求而言,需求的变化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源的稀缺,需求的膨胀,必然导致其价格的大幅度变动。本文意在探讨中小房地产企业应对房地产需求构成类型分析及其发展策略。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住房需求,流动性需求,发展策略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战略性作用。国际经济界、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房地产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房地产行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房地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总投资额年平均增长约为24%。目前,我国大型房地产企业不足1000家,仅占企业总数的5%左右;而中小房地产企业数量众多,占总数的95%左右。近年来,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和支柱产业,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著。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扩大内需和全面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兴起,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从房地产需求上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刺激了房地产的需求。从“十二五”时期开始起步,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半城市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以平均每年20xx万人的速度,从20xx到20xx年基本解决已经在城市中的以及未来进城的4亿农民工及其他们愿意留在城市生活的家属的市民化问题,中国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xx年中国城市化率46.6%,这个数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xx年中国14.31亿人(根据联合国的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5%(中国官方预测),则20xx年城镇人口为7.8705亿人,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计算,到20xx年城镇居住面积需要增加至236.12亿平方米。相当于截止到09年177.5亿平方米的1.33倍,即未来10年城市化带来的新增住宅需求是建面58.62亿平方米,即年新增刚性需求5.862亿平方米。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住房供应需保持高增长才能满足需求。
住房需求“1+1”原理
任选一个人在城市里,都要至少有一张床有一间房;一个人居住于某地,起码要有一张床,稍有条件的则要有间房供其居住,这是典型的流动性住房需求。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世间道理。“中国人口总量世界第一,所以房子的数量也必然是第一”。在当代中国,影响住房需求的关键是要看人口的移动。移动带来增量需求,也带来了我们难以解决的城市住房供需矛盾。在这里有必要重提“春运”这个让国人一年一次无比敏感的字眼。官方公布的数据:20xx年全国春运客流量达到惊人的31亿人次。这个数字在20xx年时是25亿,20xx年则是17.9亿。
春运客流总量是全国就业流动人口的直接体现。这一点,相信不会有人有所质疑。也就是说,这个宠大巨量的流动人口除了在自己家乡的房和床之外,在他们的工作生活地,至少还要有他们的一张床和一间房。而我们从20xx年到20xx年,再到20xx年春运数字增长之快速变化之大,无疑也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七年间,随中国流动人口的急速增加,就业目的地城市的住房需求也一定在同步快速增长。我们再去看中国城市的房地产,这七年间,中国房地产恰恰是最快速增长的七年。信息和交通等物质条件的快速改善,对中国牵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特别是近年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和高铁超速建设,便捷的交通大大提高了人口流动的速度和频率。
在中国近三十年高速经济增长过后,我们至今仍面对着有目共睹的巨大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沿海与内地差距,我们仍存在甚至还在继续扩大着城乡民众接受教育的差距、医疗保健以及救护的差距、生活资源享受的差距、社会公共设施享受的差距,以及个人寻找发展、就业、创业机会的差距。
在计划经济时代最束缚人们的户藉制度已被对绝大多数人所无视的现今中国,在交通、通讯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形势之下,上述的这些差距逼使不单是农村进入的人口,而且包括小城市、小地方城镇的人口多数涌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进而造成大城市中心城市日益紧迫严重的住房需求压力。
“人往高处走”构成了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促使的人口往城市集中流动的基数规模。而出于创富和安全的需求,则让当代中国财富和富有人群过于密集的涌入大城市。
回顾过去七、八年间中国房地产急速增长的规律,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发展最快、房价上涨领先的城市,绝大多数与这些城市的辐射力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辐射范围越强,外来人口涌入的压力也就越大,房地产上涨也就越快。比如北京、深圳、上海这几个城市,其辐射外来住民的范围都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杭州、成都、大连、青岛等城市属于区域性中心辐射城市,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主体上都被外来购房人群所主导。
从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去看,乡镇和小城市先富裕起来的民众移居至大城市,符合马氏理论的“安全需求”。山西煤老板在山里一夜暴富后,先想的是要把妻小父母以及他的财产移到相对安全的大城市;小县城里靠手工作坊积累起财富的江浙农民,也要想着把儿女送到上海、北京去上学前途才有保障。
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让中国大陆13亿人口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
但对于13亿人口基数下涌现的巨量的巨富阶层和中产阶级,离开“小地方”进入大城市是多数人必然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村里的去县里,县城里的去省城,省城的人去京、沪、深,大城市的人向国外移民”这样一幅世界前所未有的、庞大的移民洪潮线路图。
2人口增长所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从人口总量方面来看,当前仍处于人口红利期间,人口绝对数量和婚育比列的提升将有效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从人口层面分析,对住房的需求将很难在五年内有所下降,因此预测在20xx年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需求依然保持旺盛。20xx~20xx年这段人口暴利期,在经济持续高增长,高储蓄率的背景下,购买力强,住房消费将保持旺盛增长。
3投机需求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高空置的背后显示的是巨大的房市投机需求,其中境外投资也是推高房价的一股强大力量。房地产高利润率,高回报率的特性使热钱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赚取人民币升值和房地产未来升值所带来的巨额利润。据商务部统计,从20xx年至20xx年;房地产业的来华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xx年以后占比逐步提高,20xx年达到23%,20xx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产生房地产大量需求,推高房价,引发房地产泡沫。
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因素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各类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做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要善于窥测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并在变化的市场中勇于决策,才能创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市场。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该以何种发展策略应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呢?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虽然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其自身的优势也是大型房地产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将有效的发展策略应用于现有的优势中来,抓住机遇,营造未来发展的良好局面。其中品牌化策略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基础性策略,只有提升自身的品牌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树立稳定的行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多元化融资对于企业弥补自身的劣势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联盟化策略是企业之间共建核心竞争力的新型选择。通过以上策略的共同实施对于今后中小房地产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品牌化发展策略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化发展策略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精确市场定位。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房地产行业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选择精致小楼盘开发,或是选择小型商务楼宇建设等,逐步建立品牌优势。
第二,塑造优质产品。这是与大型房地产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质量是品牌的内核,只有持续不断地塑造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品牌上凸显实力所在。
第三,增强企业管理水平。科学规划企业所需的管理职能,合理配置现有的各项资源,实现在有限条件下的高效管理。
第四,制定企业发展规划。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明确今后的中长期发展计划,从小范围内进行品牌塑造。通过规划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热情,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进品牌建设的力度。
第五,营造良好的客户服务氛围。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当通过客户的口碑来提升企业品牌。满意的客户不自然的在各自的圈子里为企业做免费的宣传,提高了企业的影响力,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二)多元化融资发展策略
在当前融资难度加大的局面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转换思维,应用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策略来获得新的生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可以同时选择上述一项或多项融资渠道,分散金融风险,增强资金支持,并在实践中继续开发更多的融资方式。
(三)联盟发展策略
所谓房地产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出于对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采取一种长期性联合与合作的经营行为方式。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之间在保持各自灵活战略和独立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结成联盟共同进行项目开发,有利于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资源互补,协作分工,经验共享,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篇25: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着,经济也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企业工商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当下的市场竞争压力异常大,我国为了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就必须大力支持发展企业,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可以用长远的目光去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转型。同时企业要重视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这些弊端,从而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工商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运营的组织者和计划者,是控制企业运营的依据,在企业运营的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下飞速发展,就必须对工商管理进行调控。然而,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企业工商管理在工作方面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企业的运营无法正常进行,而且市场上不公平的竞争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面对这样的局面,企业必须加大对工商管理的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故本文就工商管理在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寻改进的策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含义
企业工商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的一种,是一种可以计划、组织、领导和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能。在企业之中,工商管理占其主导地位,它对企业的发展起鞭策的作用,同时工商管理组织不但会加强对企业不好行为的监管力度,而且会提高企业的支持度,帮助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人才、精湛的技术和充裕的资金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元素,企业的工商管理正是对这些元素起全面制约和管理的作用,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做到了物尽其用,也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市场又为企业的进行活动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现合作共赢。然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有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传播和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性,同时也缺乏了明确的社会责任,使得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不少行为违背了国家律法,走上了不归路。
(二)企业工商管理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在企业实行转型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工商管理体制的落后,企业一系列的相关制度还未建立,进而导致企业的众多工作不能有序的开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同时,企业在工商管理的方面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只是盲目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先进管理方法,在运用时不懂得变通创新,不利于企业的有效管理。
(三)企业经营模式的落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不能与市场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同时这种经营模式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状况,只会阻碍企业发展。此外,企业内部不能齐心协力,而是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生产部门只负责自己的产品生产,不注重质的保证,又不能与市场部门很好的沟通,导致许多产品堆积,使企业在投资大量资金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而且企业的市场部门若不能掌握市场的真实情况,会让产品的销量降低,造成企业经济亏损。
三、企业工商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明确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
如果缺乏明确的企业工商管理目标,直接损害的就是企业的利益,所以在工商管理之中,企业要有着明确的工商管理的目标,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方案和战略性计划,从而使得工商管理的工作有序进行,此外,企业的领导者要认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要规范工商管理的制度,严格管理工作人员,共同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
在国家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就不得不完善与工商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管理体制。第一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发展意识,有着向前冲的勇气。第二步,要制定较为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在体制的规范下将管理工作拉入正轨,帮助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最后,企业要严格监督工商管理体制,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企业工商管理更需要培养管理人才,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有效的管理;他们能快速准确的为企业分析利弊,找到最佳的发展路线;同时他们也可以为企业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四、结束语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工商管理,只有把工商管理的工作做好,做大,企业的业绩才会蒸蒸日上,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会提高,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提升,这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国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周期瑞.试论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xx,07:77
[2]王伟.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xx,10:22
[3]司海飞.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经贸实践,20xx,09:313
篇26: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已经在行业发展中发挥出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时代在不断进步,目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已然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所以工商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将培养专业型人才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本文以工商管理作为此次研究的主题,重点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用型;模式研究
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担任着培养优秀的、应用型等市场服务性人员的重大责任,可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有关人员的需求,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因此需要根据目前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通过充分考虑市场发展的需求,从而对其培养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一、对目前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分析
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不断提高对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工商管理部门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专业性、高素质的人才,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接下来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研究。
1。有关人员的人才培养观念较为落后
由于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技术,还要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不但要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成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人才。例如在某市的工商管理部门中存在负责人的人才培养观念落后、素质低等情况,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工商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将工作重点都放在对人员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环节,从而忽略了对人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使得接受培训的人员综合素质低,因为掌握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以至于在就业中无法很好胜任工商管理岗位,不仅自身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且对相关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2。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将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重点要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任务。但是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还存在对人才培训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某些人员在人才培训过程中仍然采用口头表述、讲解理论知识等方式,从而因为人才培养课程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导致接受培训的人员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加上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合理性,使得人员失去了积极性,从而导致课程培训的效果不明显,未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3。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存在形式化
实践是获得真理的最好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人员实际操作能力的主要方法,因此实践教学在很多部门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某些管理人员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存在走过场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并未让人员进行更多的互动,只是在理论知识讲解后要求人员进行自主思考,这样一来,学习能力高的人员可以掌握老师讲解的知识,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点的人员,缺乏创新,老师讲的那道题会做,没有讲的却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就不会做了,从而在自主思考环节,只知道冥思苦想,不仅学习效率低,还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关于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的有效措施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的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提高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1。积极改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创新管理思想
观念是实际行动的重要导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应用型的人才已经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人才培养观念的导向作用,工商部门的有关管理人员首先要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对人才培养观念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市场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作为观念创新的出发点,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提高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人员实践能力的原则,将培养人员的学习能力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并坚持培养应用型的社会人才不动摇,充分考虑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制度等相关问题,在提高人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对工商管理部门来说,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对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造成影响,同时它还是衡量人才培养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的主要标志。工商部门的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目前人员的学习情况,并将提高人员的综合能力作为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积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科学性,从而体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等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得以最好的体现。比如说在课程设置工作中,主要以基础性的内容为主,既要体现理论内容,还要将实践流程展示出来,通过不断改进,从而实现课程体系多样性。另外有关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相关课程培训方式的不断改进,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人才培养观念,并通过和有关机构进行合作,有助于建立长期的、友好的合作关系,经过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课程教育制度,从而在提高人员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好的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落实。
3。积极的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针对目前一些工商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走形式的问题,有关人员必须提高对这种情况的重视,并且还要及时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课程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更好发展,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得到很好的落实,例如制定《培养人员实践能力标准》、《培养专业性人才规范》、《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流程》等相关制度,从而提高人员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同时老师还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给予人员指导,及时帮助他们,可以采用侧面引导的方式,从而调动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关人员通过对人员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实地调查,从而发现,在课程实践环节,人员的学习兴趣更高,表现为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实际操作中也很用心,对于不懂的地方能够在小组交流中找到答案,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部门来说,培养专业性、应用型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并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强对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任务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工作,从而有效提高人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祝宇翔。工商管理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20xx(19):174—174
[2]周伟。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速读旬刊,20xx,31(4):92—94
[3]沈晓婷。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祖国:建设版,20xx(8):501—502
[4]蒲小彬。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xx(15):276—277
[5]涂在友,邵静。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宿迁学院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11):148—149
篇2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 要:毕业论文写作是完成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总结本科段的学习成果,并综合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达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也是学员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已经开办多年,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就是重视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参加学习的学生在年龄、职业、家庭及受教育背景等方面差异很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提升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需要学生从态度上更加重视论文写作。需要专业责任人、指导教师、辅导员有强烈的责任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且论文的质量也会提升。
关键词: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基于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论文质量问题,通过对滁州电大139名学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滁州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及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提出几点提升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分析
1.学生不重视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学习的最后、最艰难的环节。很多学生认为论文只要在最后期限交了就肯定会通过,因此从不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还有一些学生觉得工作忙,没时间完成论文;还有学生认为从网上找一篇论文也能应付过关。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的这种态度,导致他们缺乏与指导教师的良好沟通。
在针对滁州电大139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存在态度问题。当指导教师指出他们的态度问题并要求端正态度时,有60%的学生或委婉或直接表示“能力有限,如果有能力就不会读电大了”,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还十分不尊重。
2.学生写作基础差
近年来,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断下降,除了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外,还存在着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写作能力有限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选题时就十分茫然,尽管论文见面会时专业责任人和指导教师一再强调选题必须结合所从事的工作,依据“小题大做”的原则选题,但很多学生依然不知所措。有的直接把选题参考方向作为题目,有的从网上找一些大企业的材料作为案例背景选题。这样的题目虽然比较热门,但因为题目太大容易写得十分空洞。指导教师会给予建议,但有的学生不耐心听,认为是指导教师在刁难他们,也有的学生希望指导教师直接给定个题目。
3.指导教师缺乏服务心态
滁州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以外聘教师为主,一般是滁州学院或者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开放教育学生相对于全日制在校生,专业基础差但社会阅历丰富。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以较高的标准衡量指导教师,如果指导教师依然像对全日制学生那样要求开放教育学生,就会使开放教育学生和指导教师双方沟通不畅。
4.辅导员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不一致
毕业论文完成的顺利与否和辅导员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从近几届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看,辅导员如果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全程跟踪,论文提交率与质量都会较好;如果对学生的管理采取放任式的,在毕业论文写作环节关注较少或者根本不关注,论文提交率就会下降,对论文质量也有影响。
二、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
毕业论文作为工商管理本科层次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质量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一个较好的论文写作过程会加强学生和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专业责任人之间的沟通互动,也会给学校带来较好的社会声誉。针对上述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以滁州电大为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通过见面会、开题讲座等,提高学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
很多学生通过本科层次其他课程的学习,养成了拖拉、松懈的习惯,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滁州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在毕业论文写作环节通过分组、选题见面会,开题讲座及QQ群全程跟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
在分组、选题见面会和开题讲座中,教师一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告知学生论文写作是个严肃的过程,本科毕业论文应具备学术性、创新性和规范性,不是简单的工作报告或者是营销策划书等形式,必须按照论文指导要求进行。在选题过程中,专业责任人、指导教师及辅导员都要主动和学生沟通。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开始,一个合适的选题会使论文写作过程容易很多。因此,学生在选题的时候必须结合所从事的工作或者所熟悉的领域选题。选题结束后会有一周左右的开题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要主动和指导教师沟通,拟定论文大纲,然后参加开题讲座。开题讲座会告诉学生本科论文一般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写作,如何查找资料,在什么时间段和指导教师沟通。
2.帮助学生查找资料
滁州电大工商管理本科有专门的论文写作QQ群,参加论文写作的学生会加入该群。针对学生专业基础差的问题,专业责任人会在群里根据学生的选题下载些资料给学生参考,同时鼓励学生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写作,如论××企业的营销策略,在分析××企业营销策略现状时,以××企业作为案例表述出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指导教师放低心态
在幼儿教育领域曾有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因为爱孩子,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心态会放得很低,其实这在成人教育领域同样适用。教师既然承担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工作,就得从态度上认可自己的学生。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学生,在学术上确实比不了全日制院校的学生。正因如此,他们从心理上会产生自卑感,如果指导教师再对其提出较为苛刻的要求,或者与其沟通的时候过于学术化,他们就会完全没有归属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滁州电大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要求指导教师从选题开始每个环节主动联系学生,尽可能鼓励学生按期完成论文写作。如果有学生放弃,指导教师必须第一时间反馈给专业责任人,专业责任人会和该学生联系,尽可能鼓励学生按时完成论文写作;若学生因为工作或者家庭原因实在没时间,则尊重学生的选择,下学期会重新安排指导教师。
4.加强和辅导员的沟通
学生在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专业责任人通过和辅导员的沟通,能够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家庭背景、在校学习情况等,这些情况告知论文指导教师之后,能帮助其运用较恰当的方式和学生沟通,并对学生进行激励。同时,学校要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在选题,开题,提交初稿、二稿、终稿,准备答辩这些关键环节,请辅导员协助指导教师给学生发个信息,学生会因为受到关注而对论文写作更加重视。同时专业责任人也可以通过学生给辅导员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沟通情况,从而避免了只听指导教师反馈的一面之词。
总之,提升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需要学生从态度上更加重视论文写作。专业责任人、指导教师、辅导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给予学员更多的关注,多和学员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顺利地完成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论文的质量也会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肖宝华.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xx,(7):62-63.
[2]王海兰.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xx,(1):25-30.
篇28: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航材占用航空公司流动资产的份额比较大,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比较差,而在航空公司的成本中,又以刚性成本为主,航材成本正属于这类可控成本。因此,加强航材库存管理对制约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当前航材库存管理的目前状况,对航空公司库存管理存在的理由进行了分析,并对航材库存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提高航材库存管理水平,达到以最低航材成本确保航材保障率的目的。
关键词:航材;航空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策略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航材库存通常要占航空公司运营总成本的10%到20%,与国外航空公司相比,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材库存成本更高,大约要比国外高出35%。航材成本是确保航空公司航材库存备件能够满足达到其预定的航材保障率,但是航材成本占航空公司运营总成本的比重过高也会增加其经济负担。因此,航空公司在航材库存管理过程中,要善于采用不同的库存策略补充库存,在保障正常需求单额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航材订购成本以及库存成本。
一、航空公司库存管理目前状况
(一)航材积压过于严重,库存结构不尽合理
航空公司积压航材的理由有很多,主要有突发故障、器材周转慢、送修周期长、闲置器材滞留率高、过分强调航材保障率等,对于首批购进的器材,也可能存在订货经验不足而大量购进造成了器材的积压,此外,航材维修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会导致航材错定、多定情况的发生,这也会造成航材的积压。航材的大量积压就会占用航空公司的大量的流动资本,而首批订货经验不足、航材维修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过分强调航材保障率等情况使得航空公司航材库存的结构不尽合理。
(二)航材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
航材部门与财务、质量、技术、生产等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航材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的有效沟通,进而对航空公司的整体运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航材部门与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航空公司在财务出现困难时,就会出现付款不及时的理由,致使航空公司信誉受损,供应商也会因此理由而延期发货,由于缺货,航空公司的正常运营就会受到影响,而缺乏与生产部门的有效沟通,对航材的运转状态就难以及时掌握。此外,航材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技术和质量支持,也会影响到航材备件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三)维修人员缺乏成本意识,航材管理过于粗放
维修人员维修作业时航材库领取航材,有时为了省去领料程序,维修人员就会一次性多领取一些航材以备不时之需,而这些航材由于在维修现场保管不善,很容易损坏或丢失。为了节省时间,维修人员有时会提高正点率而多要航材,实际上这些航材并未被使用。同时,航空公司对航材的管理也过于粗放,并未对航材资金效益理由进行认真考虑和解决,加之缺乏适用的航材信息管理系统,也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得发料、故障等数据,分析决策缺乏参考依据。[2]
二、航材库存管理策略的优化
(一)确定性航材库存管理策略的优化
对于能够确定消耗数量的航材,应结合飞机的维修计划,根据飞行的时间和航材的使用率,通过对一定时期航材消耗量的掌握来预测接下来航材的合理需求量,然后采用最经济的订货方式进行订货。一定时期的航材需求量取决于这一时期飞机的维修频次和所消耗的航材数量,这些数据通过航空公司的维修方案和维修例行工卡数量就能获知。
订货方式的选择是对确定性航材库存管理策略进行优化的关键,通常航材的库存成本主要包括航材的订购成本、持有成本以及缺货成本三部分内容。其中,缺货成本的多少与航材库存的数量有着直接关系,库存数量越多,航材的缺货成本就越低,反之,航材的缺货成本就越高。因此,在航空公司有限航材经费的约束下,应对航材的持有成本和缺件损失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航材
(二)随机性航材库存管理策略的优化
对于不能够确定消耗数量的航材,常规的计算策略就不再适用,必须通过数理统计等策略建立随机性航材消耗以及需求分析模型,根据分析模型来计算随机性航材库存量。针对不同航材的保障目标和需求特征,建立不同的分析模型,主要包括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种随机变量。
随机性航材消耗量属于随机变量,飞机维修的实际需要只能依靠一定数量航材的某一概率来满足,一定时期内的保障率必须制约在库存量概率之下,通常情况下,航材的保障率要求越高,航材库存量也就越多,而航材成本也随之增高,这种情况甚至会超过因缺件损失而带来的效益。换而言之,在有限保障经费约束下,航材库存管理对保障率的要求必须结合缺件损失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不同航材的重要程度来分别确定不同航材的保障率。[3]
三、结论
航材库存能够有效缩短订货提前期、平衡订货成本,避开因故障而造成生产运转中断,而且还能够帮助航空公司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加强航材库存管理,优化航材库存管理的策略,对提高航材库存管理水平,制约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篇29: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流通体制的改革、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购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条件下,顾客自我服务和出口处统一付款的超市也就应运而生。随着超市的发展,连锁超市作为零售业超市经营的一种先进的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整体上来说,连锁超市是我国零售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零售业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我国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零售业连锁超市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但是不可否认,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国外零售业连锁超市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对外内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的对比研究,从中发现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与国外的差距,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建议,其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连锁超市基本理论概述
为了更好的分析比较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我们首先应当对连锁超市有关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这也是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基础。
(一)连锁超市的界定
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满足顾客每日生活需求的零售业态。目前连锁超市是我国零售业中的生力军。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鲜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之间的链条逐步形成,食品超市中生鲜食品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加,并达到规范化的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型综合超市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部分食品超市也将会发展成大型综合超市,这一业态将会成为中国零售业中的主导业态。
超市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低价带来的薄利多销。低价最主要是靠大批量采购和大量销售的规模化取得的,这种规模化是单体超市难以达到的,因此应运而生的就是连锁经营。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超市都采用连锁经营和中国的连锁店是由超市所首创的原因。
连锁超市就是指在核心超市或超市总公司的领导下,由分店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零售企业,通过标准化技术和多店铺扩张方式进行规范经营,实现超市规模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其中的核心超市称为总部、总店或本部,各分散经营的超市叫做分店、分支店或成员店等。
一般来说,连锁超市具有以下特征:
(1)在经营理念上,连锁超市的经营理念完全着眼于消费者。正是基于消费者理念,连锁超市能够创造统一的形象,提供统一的服务。服务也经过一致的规划,对所有消费者都提供一致的服务,无论到任何一家连锁超市,都提供一流的商品,一流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为宗旨。
(2)在企业识别系统上,连锁超市具有与连锁经营商标的一致性。连锁超市达到一定规模时,消费者能肯定总店,产生信赖感,而不是只买连锁超市的商品。为此,连锁超市通常选择统一的建筑形式,进行统一的环境布置,采用统一的色彩装饰,设计统一的商徽、广告语、吉祥物等。
(3)在管理上,连锁超市总部对各分超市拥有全部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实施人财物与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集中统一管理各超市的业务按总部指令行事。
(4) 连锁超市的商品经过精心的挑选,都以当地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作最佳的商品组合,并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
(二)连锁超市的经营形态
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程度来看,连锁超市的经营形态主要有:正规连锁超市、自由连锁超市和特许连锁超市。
1、正规连锁超市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定义正规连锁是指由总公司管辖下的许多分店组成往往具有行业垄断性质,利用资本雄厚的特点大量进货、大量销售、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规定连锁超市必须要有11个分店以上,英国规定连锁超市必须有10个分店以上,正规连锁超市的主要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统一。
2、自由连锁超市
自由连锁又称自愿连锁,任意连锁,它不是由一个超市开设许多分店而是由许多独立的超市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联合组织。自由连锁超市总的特点是:各成员超市保持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和独立性。
3、特许连锁超市
特许连锁超市是指主导超市把自己开发的超市的商品、服务和营业系统(包括商标、商号等企业象征的使用、经营技术、营业场所和区域),以营业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超市在规定区域的经销权和营业权,加盟超市则交纳一定的营业权使用费,承担规定的义务。
二、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与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的对比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我们首先要对中外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进行对比的基础。
(一)我国零售业连锁超市历史与现状
80 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市场疲软,零售业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各个企业纷纷改造,采取连锁的方式。它们起始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地向中西部延伸。另一个重要趋势是,由大城市朝着中小城市以及乡镇扩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连锁经营己经成为中国商业中一支生力军。到20xx年销售额超过l亿元的连锁超市企业己达91家,总销售额达 1163亿元,到20xx年底全国连锁超市企业共有门店数795个,比20xx年增长了58.4%。
可以说,自90年代初连锁的经营形式引进中国后,连锁超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最耀眼的明星。其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0%,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速度则更快。目前我国连锁超市呈现以下特征:(1)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广,自1994年开始,中国连锁超市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0%以上。在地区分布上,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企业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超市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这些说明了我国连锁超市成跨地区扩张的态势,分布范围很广。(2)竞争激烈,大型综合超市异军突起.随着连锁超市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相互间的竞争就变得非常激烈。尤其是外国超市的进入,其竞争更加激烈。(3)在经营主体上,既有国有企业,也有集体企业,更有民营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西方零售业连锁超市发展及其现状
历史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零售业经历了三次革命性变化。
在 1852年,法国出现的“好市场”商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超市,完成了西方零售商业的第一次革命。 1930年8月,世界上第一家超级市场诞生于美国的纽约,成为西方零售商业第二次革命的旗帜。该超级市场柜台开放,开架售货,自选服务,在出口处集中付款的方式,售货员的工作亦由直接服务变为间接服务,从而实现了商业的标准化、专业化、集中化、简单化。连锁商业的兴起与发展,被人们誉为零售业第三次划时代的变革。
就零售业连锁超市来说,国外发展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大型的零售业连锁超市,比如国外有名的沃尔玛连锁超市、法国的家乐福超市等。而且很多超市还创立了很好的企业品牌,积累了很多的经营经验。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三十年代超级市场蓬勃兴起,开始了由传统的单店式百货店向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全国性超市的发展进程。50年代出现郊区大型购物中心,60年代折扣商店问世,80年代货仓式商店(又叫平价俱乐部)应运而生。这些形式,都是适应连锁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特别是在1970年至1980年间,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许多单体超市独立难支,单体超市纷纷自动联合,组织超市连锁,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全美出现了连锁化的热潮。目前,连锁超市经营在美国零售业中己居主导地位。
篇30: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然而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的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这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体而言,市场经济对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但与此同时,许多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合适岗位,相关企业也无法找到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显然,若要促进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本科院校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拓展人才培养途径,提高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
1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原则
(1)考虑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具体工作中主要负责生产、咨询、人力资源、计划、营销、财务等管理工作,工作性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本科院系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工商管理难度日益增大,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人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技术、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不仅要熟练掌握工程技术,还要了解经营管理理念,此外,还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本科院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时应充分考虑这些专业特殊性,不仅要关注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社会公益心、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促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协调、沟通、组织、交往、领导等多项管理技能。
(2)采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各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异,在师资力量、招生条件、择业范围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各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地方类本科院校可以依据地区特点,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具有生源素质高、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因此,可以着重培养研究型、通用型、外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师范类本科院校则应注意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面的人才。总之,各本科院校应当在遵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
(3)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本科院校的教育创新不仅要遵循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还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因此,本科院校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与之进行双向互动。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面向社会和未来,依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管理理论和国内外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增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此外,还要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培养宽口径、强能力、厚基础、高素质的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增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以提高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较于发达国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国仍有许多需要借鉴完善的地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本科院校主张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依据一定的比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接受基础的人文和管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日本许多本科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尤其关注学生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商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我国若要完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会计事务所、商社、企业财务部门、内外贸企业、海外贸易会计社、金融保险等部门和企业输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2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2.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创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要切实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单一化知识讲授、枯燥的理论识记和僵化的课堂板书。依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特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和教学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对提高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显著成效。案例教学主要是指选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反映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分析和讨论复杂的现实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管理理论应对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教学法则是指针对客体和教学内容的特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角色,并创建管理情景,让学生进入情境解决管理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管理环境,并提供相关决策参数,引导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分析、判断、解决相关的管理问题,并就解决结果进行全面研讨,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引导学生参与论证、开发、推广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相关项目,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广泛性,还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相较于其他专业,工商管理涉及到的管理活动相对宽泛,因此,其教学内容也应当适当扩展,但要注意核心课程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教学重点,明确人才培养方面,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教学体系也应当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条件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既要关注共性的基础教育,又要结合自身实际凸显个性特色。各本科院校应当全面研究市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科学的教育定位,合理规划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某本科院校毕业生多选择到企业就业,所以该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不仅要开设概率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数理统计等基本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还应安排学生学习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电工学的基础知识。只有突出学科特色,才能促使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尽快适应企业的管理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2.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本科院校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协调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实践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探究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内实践训练,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实践机会。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在假期期间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工商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赛事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信息,并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其次,要革新实践教学的手段,要创办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校内实践的平台,并采购相关的实践软件,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演练。最后,要探寻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若要在有效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并及时总结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寻找相应的解决对策。
2.4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若要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增强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要求本科院系首先要鼓励教师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管理咨询、科研立项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最新的工商管理参数。其次,要聘请一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最后,要构建合理的科研机制,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而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31: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工商管理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监察作用,能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对工商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找出其对经济能起到促进作用的方面,并对其重点加强,然后找到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本文整理了整个工商管理的发展史,从其基本职能和特点出发,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作用,希望通过分析可以对工商管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为国家进步带来许多机会与利益,也使市场愈加混乱。要想使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避免重蹈覆辙,这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时时对市场进行监管,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转变自身的监管措施,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有针对性,努力克服现在市场管理的困难,在自身与相关法律的监管下,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1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
1。1原始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这一阶段的管理者通常会主观认为员工在工作中不会使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会出现偷懒或其他消极的状态,管理者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手段才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管理人员的臆断,完全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进行调查,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对于工人的工作也没有工序的划分和完整的操作准则,完全是由老员工自己摸索并传授给新员工,这使生产速度缓慢,生产效率不高。这一阶段也称作经验管理阶段。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增长,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所以在相关管理人员的摸索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
1。2发展阶段
在经济进步的同时,资本主义市场也在逐渐进步,使一些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若只是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管理,已经无法实现对整个工厂的管理,这使科学管理的方式出现。在我国处于这一阶段时,相关人员曾用四个词概括了其主要特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但因为当时我国相关方面的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还有很大的缺陷,使这一阶段的理念、核心都有一定的破坏。
1。3现代阶段
在现代体系中主要是注重规范化和概括化,注意培养人才,以集体为重,加强信息的管理,重视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因此,国家应专门立法,加强对这一理念的实施。且在这一阶段,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与规定也逐渐清晰。
2工商管理的职能和特点
2。1工商管理职能
工商管理可以对经济发展起到管理的作用,因为市场的走势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只有通过人为的把控与调整,才能使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我国加入了WTO后,通过将自身发展特点与国际相结合,使国内外的企业交流逐渐加深,同时我国也大力欢迎国外企业来我国投资,通过外企注资,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在这对外交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也容易对我国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所以现代经济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保护机制,对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能帮助去除一些有害因素。相关部门通过对市场的各种把控,使没有规律的市场发展得到规范,使更多商家获取更大的利益,也使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更加有力,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2特点
工商管理其实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其本质是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其他政府部门有着根本性的差别,这一部门不需要有专门的基金和项目规划。它的职责是建立良好的市场氛围,使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为我国市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只要是一部分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个市场的x盘,这更加体现出工商管理对我国的重要性,只有在对整个市场干预规范后,才能使各种活动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最终使市场在良好的条件下逐渐进步。对于整个监管方式来说,其手段与方法较多,在我国主要是行政处罚与行政指导,通过对整个市场进行把控,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下发展。从我国的法律看,与工商管理有关的法条基本占了一半以上,这也体现出我国对这一方面的重视,让相关部门对于不合理现象有法可依,使整个市场更加规范。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不只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发展,还是为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在工商管理部门的整个监管工作中,大部分工作都是以帮助消费者维权为基本目标,这也是对消费者的基本保障。最重要的一点是,工商管理不是一种定期性活动,而是每天都应该进行的,只有对市场进行时时监督,才能把握市场的动态并根据其变化进行调整,这不仅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3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1对整体经济的促进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非常直观的,主要体现在现在的管理部门与商家之间已经不是传统的上与下的关系,已经转变为合作关系,再加上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另外,现在的工商管理办法已经逐渐转变为现代管理办法,并从多方面进行相关管理,通过进一步研究使相关人员对市场的管理更加透彻。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市场的改变都体现了工商管理的成功,相关方面基本能做到按律办事。经济的不断增长使整个市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相关部门也应根据这些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使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办事,并解决各种经济方面的问题,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3。2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
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国内的相关企业不断发展,又因为改革开放使大量外企不断进入我国,这不断促进整个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整个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换句话说,工商管理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之所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其不同于以往的模式,不仅能让企业得到发展,还能使个体之间相互结合、共同进步。目前,这一良好作用还在持续,并会对整个经济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3对企业的促进
20xx年是我国在工商管理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的一年。在20xx年,我国立法规定了一些与企业相关的条例,并对一些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对一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条例进行了细化。由此可看出,工商管理的进一步加强,不断促进了各个层级的发展,其对企业的改革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政府与企业分离、农业和教育等事业的扶持,对经济落后地区和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的帮扶。
3。4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促进
国家对相关行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有关法律也越来越完善,工商部门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不断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不合理的现象,并进一步将相关法律进行推广。通过工商部门的宣传,无论是商户还是消费者都能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大大减少了违法现象的发生。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要保证自身的工作能够做到位,使一切违法行为都无处藏身。工商管理不只是在经济市场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益处。
4结语
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论是在完善国家法规建设、对市场经济的监控方面,还是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想使经济市场能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工商管理部门的建设力度,通过工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相关人员也要在其位谋其政,不能玩忽职守,为我国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努力建设完整的工商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俊。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经营管理者,20xx(20)。
[2]陶连辉,苗博凯。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9)。
[3]赵海荣。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8)。
[4]卢长征。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25)。
篇32: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近年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势逐渐转型,然而,单纯依靠合理的规范是不够的,需要工商管理部门给予一定指导和支持,才能够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企业转型发展中工商管理部门重要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
企业转型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发展战略,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另外,部分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利益,不择手段进行恶性竞争,破坏市场平衡机制,由此可见,优化企业转型环境十分重要,而工商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保障企业健康转型。
2.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指导方向
工商管理部门是工商政策制定者,能够结合市场情况,了解并掌握市场主体面临的瓶颈及影响市场稳定发展因素,找到针对性解决策略,为迷茫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帮助企业顺利转型,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传统管理模式不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可以组织企业学习柔性管理、外包管理等方面知识,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另外,工商管理部门提供的政策优惠,能够促使企业逐渐朝着行业规范发展。
3.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保障
企业转型期间遇到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而工商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为企业转型提供有力保障,帮助企业突破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部门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转型成功案例进行调研,将有效经验提供给需要的企业,为企业转型提供捷径,并将转型阶段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不仅如此,在整理经验过程中,部门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从而推动我国企业转型成功。
二、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有效策略
1.加强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队伍
工作人员作为管理部门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人才培养,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对人员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加人才储备力量;其次,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采取多样化形式,例如,进修、学习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并结合相关制度规定,及时给予企业转型支持和帮助,发挥积极地促进作用;最后,还需要引导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要加强工商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侧重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从而推动企业转型进一步发展。
2.加大内部管理力度,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为了能够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内部进行有效管理,明确自身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以此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实施责任制,将每一项工作细化到工作人员身上,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加强部门内部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交叉执法,促使权责任命,还能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执法和行政能力,为企业转型保驾护航。
3.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转型的根本依据,规章制度不完善,势必会影响企业转型效果。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每一处薄弱点,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针对企业转型,不仅要关注其硬件方面,更要加强对软件方面的管理,只有保证软硬件都能够达到一定标准时,才能够支持其进行转型。前者主要是企业生产设备等,后者则是企业经营理念等内容,加强对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并加大执法力度,在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改善自身管理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为企业转型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定期组织企业参与讲座等学习和培训,促使企业能够了解当前市场情况,帮助企业全面、多角度制定转型方案。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工商管理部门作为企业转型的关键,在推动企业发展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重要性,立足于市场实际情况,加强人才培训,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内部管理,完善相关制度规定,提高管理水平,切实为企业转型提供有效支持,进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 录
内部摘要…………………………………………………………………………………………………1
一、员工满意度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一)员工满意度的概念…………………………………………………………………………2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二、员工满意度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一)员工满意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3
(二)员工满意度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因素…………………………………………3
(三)员工满意度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3
三、佛山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员工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4
(一)佛山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4
(二)佛山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程度低的原因分析……………………………………………4
1.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下佛山中小企业的利润收入越来越小……………………4
2.佛山中小企业用工缺口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5
四、佛山市中小企业员工满意度情况分析………………………………………………………… 6
(一)工资与福利的调查结果…………………………………………………………………6
(二)管理人员的认可度调查结果分析…………………………………………………………6
(三)对企业的认可度方面调查结果分析………………………………………………………7
五、提高佛山中小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建议与具体方法………………………………………………7
(一)建议…………………………………………………………………………………………7
1.制订员工薪酬福利体系………………………………………………………………8
2.建立培训系统…………………………………………………………………………8
3.改善食宿质量,加强监督管理…………………………………………………………8
4.制订年度职工活动计划,并且一定要落实……………………………………………8
5.建立真正的能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渠道…………………………………8
6.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员工………………………………………………………………8
7.增加团队工作…………………………………………………………………………8
(二)员工满意度提升的具体方法………………………………………………………………8
1.分配工作时考虑员工能力、兴趣与特长………………………………………………9
2.工作应丰富化…………………………………………………………………………9
3.加强员工培训,提供学习进修机会…………………………………………………9
4.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并引导机会均等…………………………………………9
5.建立公平竞争的晋升机制……………………………………………………………9
6.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9
7.创造关心爱护员工的企业氛围………………………………………………………9 参考文献………………………………………………………………………………………………11
篇33: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1工商管理专业市场需求现状与能力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近些年来非常热门的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方向包括: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金融学、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向,各专业方向的企业人才需求数量比例分别为62.69%、35.82%、23.88%、26.87%、14.93%、40.3%、50.75%。
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物流管理、企业管理等工商管理方向市场存在较大需求,一方面说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可能存在毕业生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能力要求,导致需求与供应不协调。对工商管理毕业生需提高的能力类型调查结果显示,强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占34.39%,沟通能力的占31.34%,团队协调能力的占26.87%,领导能力的占16.42%,学习能力的占20.9%。这说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个人基本素质能力上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些差距。另外企业还反映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社会阅历和实际经历了解甚少,占67家调研企业的4776%,实际解决能力欠缺占46.27%。
2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3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的方法
3.1改革教育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应针对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化来进行设计,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实践实施中,一是要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培养模式,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层次、学习进度等方面,突出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个性化教学,通过学生的自我设计和跨专业跨系选课,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互补性、多学科交叉复合性。二是根据学生意愿,组建专业方向选择,加强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推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3.2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积极推进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具体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以能力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以精品实践技能课程建设为重点,突破原有课程的建设,注重实践技能系列课程的建设,构建“实践技能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3.3大力提高教师从事案例教学的素养。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一个教师从不熟悉到熟悉案例教学,至少要花2-3年的时间。因此,必须鼓励教师赴案例教学开展得较好的国内知名商学院甚至国外名校进修相关课程,资助相关教师参加案例教学法方面的培训;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教师去企业从事一段时间的实际管理工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力提高管理学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并且,要大力推动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仅靠教师的单独摸索是难以构建一支合格的案例教学队伍的。
3.4构建“一核三维”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一核三维”即以“应用型”培养为核心,从课堂维度、企业维度和评估考核维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应用型:即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用实践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这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
(2)课堂维度:协调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指按照培养计划在校内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如理论与实践课间的学分比例分配、课程的设置、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关系等。
(3)企业维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除学校层面出台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政策外,还应注意实习时间的调整。特别是顶岗实习,企业在给予学生实习岗位的时候,往往要求学生供应的连续性。
(4)评估维度:实践效果需要可量化的指标或设置标准来进行考核。实践教学往往比理论教学考核要复杂。软件模拟建议量化,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以及实习环节而言,应当明确报告和实验过程考核的依据和标准,组成实践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考核。
4总结
由传统的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向新型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是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是符合经济社会发趋势的一种历史进步,因此,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抓住有利的历史机遇,就一定能够成功的培养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篇34: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试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析我国旅游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发展基于协同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简析基于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探究应用科技大学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简析创业教育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途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与范例欣赏浅谈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日常管理分析
的第一步,而且是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重要一步,事关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多年经验表明,这一步强调要由学生参与共同确定,而不是单方面由教师选择一个有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的题目交给学生完成。尽管教师在这一点上必须把关,然学生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这和毕业设计通常由教师确定题目,学生按照某种既定过程和熟知方法去做是完全两样的。基于这种认识,遵循选题原则,掌握选题方法,对于实现毕业论文目的,达到毕业论文要求,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选题合适,促使学生围绕选题积极工作,整个过程充满乐趣;选题不合适,不仅围绕选题进行的工作不会顺利,而且可能直接导致毕业论文的失败。在这个意义上说,选题本身就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一种测试,一向受到高度重视。一般而言,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原则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必须牢牢抓住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研究什么问题;另一是怎样研究。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如何研究的方法是很难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的意义在于界定毕业论文所要反映的事实和解决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既不同于理工科专业,也不同于文科专业,从性质上规定了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务必结合实践来体现自身特点,展示学生能力。丰富多采的工商管理实践构筑了工商管理专业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工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可能来源于某一个特定企业的实际背景,从而为改善特定企业的管理状况和提高经济效益贡献应有的聪明才智。同样,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对工商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的理论解释,从而归纳这种现象的必然性和规律,以利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应用或规避。
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胜任“经济工程师”的角色,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设计和制造各种结构、系统、过程等的素材。从这种认识出发,其能力必须达到多方面的要求,包括专业能力、设计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在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就为适应、开拓、创新、竞争和组织等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在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中,大力提倡以工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助于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原则,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毕业论文具有新意和时代感,同时还可以避免毕业论文闭门造车、步入后尘、东拼西凑的弊端。
2.专业原则
专业特长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真理有所建树。坚持选题的专业原则,也就是充分考虑专业兴趣,突出专业特长,注意扬长避短,通过毕业论文写作,促进专业长进,获取优秀成果。具体说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落实选题的难易程度,一方面不要选择那些不花气力就能完成的课题,这样难以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专业领域内提出较高要求,确定的选题要花费一番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有人把选题形象地比作篮球比赛中的投篮得分:假设篮框置于人们头顶高的位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个个中的;或者将篮框放在三层楼高的地方,纵使球艺很高,人们也很难中篮。如果真是这两种情况,篮球比赛还有什么意义呢?选题的道理同样如此,要防止犯类似错误,注意难易适中,深浅适中,宽窄适中,大小适中。例如有的学生对企业改制改组关注较多,就可以选择有关的企业改革理论课题;有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就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学生成本理论较熟,就可以探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凡此种种,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巩固专业知识,检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综合化。
3.时间原则
毕业论文写作是在一定的时空限制下进行的一种工作过程,一般要求在三个月至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选题大小要具有可行性。此外,毕业论文还有一定的文字篇幅要求?,往往要求控制在6000字左右,这种要求既考虑到坚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又考虑到时间因素。计划写3000字的短篇论文与计划写1万字的长篇论文,在选题上肯定是有区别的。举例来说,选题“试论会计理论体系”与选题“净现值法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无论在理论涉猎面,还是在实际应用度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选题时要顾及时间因素考虑篇幅长短。如果选题过大,涉及内容繁杂,研究难以深入,论文易显空洞肤浅;同时,有限的篇幅也容纳不进冗肿的内容。如果选题太小,完成后论文篇幅太短,毕业论文的份量显得太轻,也不合要求。通常选题大小适中的判据是内涵深、外延浅,既能把问题展开说清楚,论文又充实有份量。
4.资料原则
选题明确之后,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占有资料的多寡。因此,搜集和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物质基础。
资料可分为二手资料和原始资料。前者是指经别人搜集、整理并发表过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各种书报杂志、研究报告,许多论文都是利用二手资料提炼而成;后者是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成本较高,时间较长。写作者资料占有愈多,写作回旋余地愈大,对论点进行论证就愈加充实;反之,即便选题再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也写不出好的论文。
搜集资料之后,还应围绕选题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毕业论文所运用的资料更有说服力,更能突出主题,让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要注意:①资料的真实性。毕业论文的科学性依赖于资料的真实性,只有依据真实可靠的资料,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因此搜集资料时要有出处,运用资料时要有根据。尽可能选用原始资料,若选取二手资料,一定要认真核对,以防讹错,对资料均要鉴别其真伪与可靠程度,要把事实与推论区别开来,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的资料不能选用。②资料的具体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许多数据、数字、比例、比率等,这些资料一定要具体准确规范,保证论文的可信度。③资料的新颖性。如果资料新颖,方法对头,可能形成新的创见。如果是一般性的常见资料,采用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或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结论。简言之,无论新资料还是老资料都应努力挖掘新意。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选题相关信息科技期刊在选题策划实践中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中美会计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比较研究基于JSP的毕业设计选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法学论文格式、选题、提纲及写作技巧浅谈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如何科学选题《高级英语》毕业选题论文(共3篇)简论从选题看纪录片如何记录河南关于会计法学科研选题的探讨在写作护理论文选题时的原则试论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题,实践原则是根本,专业原则是保证,时间原则是前提,资料原则是基础。
二、选题方法
选题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同其他创造一样,是在丰富的知识储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积极的思考中形成。毕业论文选题既要考虑科学价值,又要发挥学生特长,所以确定恰当的选题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讲究选题方法对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说来,选题方法有以下三种:
1.查阅文献法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方式,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特别是选题涉及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能知道本学科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些什么成果;明确本学科的研究现状,能知道现阶段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是什么。有关这两方面的资料占有得多,情况就较清楚,选题就不会盲目,就有想象的基础,就可能产生出新颖、独创的选题。本学科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铺垫了良好基础,尚未解决的课题是选题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工商管理专业的图书目录和期刊杂志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以及各种辞典和工具书等。另外还要靠平时积累,学做文献目录卡片,丰富资料储备。这两方面的工作构成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选题基础。
2.实践选题法
毕业论文选题要密切联系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工商管理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以此作为选题的依据。例如企业改组改制以后,在企业管理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又如市场竞争主体地位明确之后,采取何种经营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利润?诸如此类的选题植被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沃土之中,实践选题法要求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来获取有价值的选题。
3.学科交叉选题法
学科交叉选题法就是在查阅文献法和实践选题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借鉴其他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来分析解决本学科存在的问题,从而创造新的问题。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是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种学科交叉和渗透地带,容易被人忽视或因学科之间性质不同而未曾涉足,许多创新的研究课题往往隐伏于此。例如,选题“从法的角度看《红楼梦》的主题思想”,集中从法律角度来论述其主题表现,这样的选题凸现学科碰撞的亮点。再如选题“模糊原理在人才选拔评判中的应用”,则是把模糊数学的原理和人才选拔评判这两个主题巧妙结合的范例。实践证明,这一选题方法不仅丰富了被借鉴学科领域的方法体系,而且扩大了应用范围,有助于学科领域的共同发展。
篇35: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1.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2. 试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基本理论与构成因素
3. “案例教学法”及其对管理学教学的启迪
4. 基于定货合同的供应商柔性分析和选择模型
5. 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6. 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问题
7. 国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法及其借鉴
8. 宽就业口径下的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构建
9.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探讨
10. 实证方法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1. 基于专业群理念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改革探讨
12. 基于就业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
13.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4. 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15. 基于供应链管理(SCM)思想的中高职衔接
16. 适应企业需求,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17. 论公共组织战略管理的核心
18. 商业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19. 九型人格与政府领导力重塑
20. 浅谈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
21.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教育探索
篇36: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品牌资产价值在诸如企业兼并、投资融资等经济活动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品牌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潜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如何合理量化品牌的价值,成为急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品牌价值内涵和构成的复杂性及近似抽象性,导致评估方法多元化和评估结果差异化。现有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缺陷,方法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是导致品牌评估实践不够规范的主要原因。
本文对品牌资产概念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研究,可以使目前支离破碎的各种品牌资产概念更加系统化,使品牌资产的概念得以正确理解和深化,并为品牌资产评估提供基础。对主要的几种品牌资产评估的方法进行分类,规范其使用依据与方法。对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和评析,并重点研究了市场/顾客影响力评估法。通过对品牌资产管理的研究和对品牌资产的思考--案例分析,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品牌资产;品牌资产管理;品牌资产测量;品牌资产评估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市场的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品牌竞争上。品牌能够为企业、为消费者带来价值。如何衡量这一价值,成为理论界面对的一个问题。品牌资产作为一种测量品牌价值的工具被提出后,众多的学者投入到品牌资产的研究中。品牌资产也因此成为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最流行和最有潜在价值的营销概念之一。
品牌资产一词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得到美国广告界的广泛使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此后,品牌资产一度成为市场研究最为热门的主题,并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国内符国群、范秀成、卢泰宏,赵平等著名学者对该时期的成果进行了整理、运用和发展。符国群(1999)认为品牌资产是附于品牌之上,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的顾客关系;于春玲和赵平(20xx)认为品牌资产是消费者对企业营销活动在认知、情感、行为意向、行为方面的差别化反应;张传忠(20xx)认为品牌资产能够给顾客和企业带来不同于产品的特别价值或利益;黄合水、彭聃龄(20xx)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品牌资产进行定义,认为品牌资产是在品牌名字的基础上经过营销活动和消费者产品购买、使用经验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总的来看,我们对国外品牌资产研究的最新进展关注还有待深入。进人21世纪以后,国外对品牌资产的研究并没有减弱。
Berry(20xx)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含义构成的,但是会受到外部品牌沟通的影响。汪福俊、陈怀超(20xx)从顾客的心理能级出发提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构成。卫海英、王贵明(20xx)从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资产首要的构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顾客价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创新能力和市场执行能力。王海忠等(20xx)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品牌共鸣四部分构成。
1.2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品牌资产是品牌管理领域中一个认识未完全统一的重大问题,其概念的运用比较杂乱。对品牌资产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1)对品牌资产概念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目前支离破碎的各种品牌资产概念更加系统化,使品牌资产的概念得以正确理解和深化,并为品牌资产评估提供基础;
(2)对主要的几种品牌资产评估的方法进行分类,规范其使用依据与方法。
1.3 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对品牌资产进行深刻的分析与总结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发营销人员对于品牌管理的兴趣和研究人员对于品牌研究的重视;
(2)有利于企业估算其产品或服务冠上品牌后所产生的额外收益,增加额外的现金流,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3)通过本文的描述,国内企业在实行品牌战略和进行品牌资产评估的时候可以有所借鉴,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注重的方面。
2 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
2.1 品牌资产概念概述
品牌资产(Brand Equity)这一概念是个舶来品。因此,在剖析品牌资产的概念之前,有必要说明其中文翻译用语以及其英文原意。在国外,除了Brand Equity外,还存在着一个与Brand Equity相近的概念———Brand Asset。有人把Brand Equity译为品牌权益,却将Brand Asset译为品牌资产,但Brand Asset是一个基于会计学的财务概念,保留着较强烈的.财务意义色彩,将其理解为品牌财产似乎更贴切。品牌财产(Brand Asset)一词较早使用、含义较窄,在西方有关文献中已越来越为Brand Equity所替代。而国内有学者把Brand Equity译作品牌权益(范秀成,20xx)也并不贴切,品牌权益从字面上看则较强调自我利益为中心,并不符合品牌资产理论的概念内涵,没有体现品牌的实质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难以用于品牌具体管理。将Brand Equity译为品牌资产(不主张品牌资产与Brand Asset对应)是较为合适的:
(1)体现了品牌的财务价值;
(2)体现了品牌是会成长增值的;
(3)强调了品牌管理者的责任,有效地管理好品牌即处理好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才能使品牌增值。
为了对品牌资产有一个更好的理解,首先来了解一下品牌资产(Brand Equity)的本义,即字面上的含义。根据韦氏词典,Equity被定义为1.公平,公正;2.资产净值或股东权益;3.在法律上,象征着一种对等的原则。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Equity两个主要的含义,第一,强调净值或残值;第二,公平。公平很显然并非我们所关心的Equity的定义。同样在韦氏词典中,Brand则被定义为1。在盒子、桶等包装外的标志,主要是用来描述产品的名字或内容;2.独特的东西。因此,Brand主要是指生产商用来区别其产品的名字、标志或者设计,Brand应该具有独具体操作使用品牌资产这一概念时,不同的使用者仍然可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从而导致品牌资产形成不同的定义。因为品牌本身虽然是有形的,但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在本质上却是无形的,因此品牌资产仍应归入无形资产一类中(Cobb-Walgren,Rube, Donthu1995)。Dyson,Farr和Hollis(1996)在给品牌资产定义时曾说:我们必须有一种方式把品牌这种无形的东西与从品牌获得的收益相联结起来,他们认为当市场上交易(买或卖)发生时,这种联结便得以实现。对这种把品牌与收益相联结的方式的讨论便形成了品牌资产的种种概念模型。归纳起来,品牌资产定义主要存在着三种概念模型: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以及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
2.1.1 基于企业从财务角度进行品牌资产的定义
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着眼于对公司品牌提供一个可衡量的价值指标。这种概念模型认为品牌资产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必须为这种无形资产提供一个财务价值。这种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品牌是非常有价值的,应该被视为具有巨大价值的可交易资产。英国Interbrand执行董事Paul Stobart是该概念模型的典型代表,他曾认为:关于品牌的一个重要问题不是如何创建、营销,而是如何使人看到它们的成功以及在财务上的价值。
这种概念模型的产生背景是: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一家规范的企业必须在一定的时期内向股东报告其所有资产的价值,包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如果不给每一个品牌赋予货币价值,公司管理人员及公司股东就无法知道其公司的真正总价值,甚至会导致价值的低估,从而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在收购或兼并行动中,就更需要知道品牌的价值。(Cobb-Walgren, Ruble, Donthu, 1995)。品牌资产的财务会计模型有许多品牌资产的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狭义的完全财务意义方法;另一类是在财务评估基础上再考虑使用非财务因素进行调整的更为广义的财务评估方法。现在全世界比较著名的品牌评估机构Interbrand和Financial World以及我国北京的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所使用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都是建立在财务会计概念模型基础上。
由此,品牌资产的财务会计概念模型主要可用于以下目的:(1)向企业的投资者或股东提交财务报告,说明企业经营绩效;(2)便于企业资金募集;(3)帮助企业制定并购决策。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把品牌资产货币价值化。迎合了公司财务人员把品牌作为资本进行运作的需要。但是这一概念模型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1)最大不足是过于关心股东的利益,集中于短期利益,很可能导致公司短期利益最大化,从而牺牲品牌的长期增长;(2)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因为品牌资产的内容十分丰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价值指标所能概括的;(3)会计财务概念模型对于品牌管理没有任何帮助,它只能提供品牌的一个总体绩效指标,但却没有明确品牌资产的内部运行机制。
2.1.2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对品牌资产的定义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认为一个强势的品牌应该具有强劲的品牌力,在市场上是可以迅速成长的,从而把品牌资产与品牌成长战略相联系起来(Pitta,Katsanis,1995;Baldinger,1990)。这种概念模型认为,财务的方法只是在考虑品牌收购或兼并时才很重要,只应是评估品牌价值的第二位的指标,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未来的成长。品牌资产的大小应体现在品牌自身的成长与扩张能力上,例如品牌延伸能力。品牌延伸能力是体现品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如Aaker (1996)与Keller (1990)所指出的,现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引入一个全新品牌的成本要比品牌延伸的启动成本高得多,而且失败的机率也要高,因此品牌延伸已为绝大多数企业所使用。而品牌延伸可以把现有品牌资产中的贡献因素也向新的产品实现延伸,这些因素包括:品牌名称;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对现有品牌的忠诚度;现有产品与延伸产品之间的适应性;品牌形象等等(Barwise 1993,Aaker&Keller 1990)。
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是顺应品牌的不断扩张和成长而提出的,该模型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最大的不同在于,财务会计概念模型着眼于品牌的短期利益,而基于市场的品牌力概念模型研究的重心则转移到品牌的长远发展潜力(Barwise,1993)。该模型中的学者开始比较深入地研究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第一次把品牌资产与消费者态度、品牌忠诚度、消费者行为等指标联系起来(Aaker,Keller,1990;Pitta,Katsanis 1995)。
Pitta和Katsanis是把品牌资产纯粹作为长期计划工具的主要提倡者,他们在1995年曾经提出了一项《九十年代品牌资产管理计划》,论述了品牌管理人员应该把重心从短期目标转移到长期目标。该计划分为4步:第一步是Brand-Picture,即一个企业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品牌蓝图,勾勒一个品牌的5年发展战略;第二步是Brand-Persona,企业应该从消费者角度来评估品牌的现状,并发现和识别品牌战略目标(第一步)与品牌发展现状(第二步)之间的差距;第三步是Brand-Life,为了缩小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的差距,必须对品牌原有的策略进行调整,制定品牌生存策略;第四步是Brand-Initiative,评估品牌所有的收益。该项计划重点强调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以及如何制定公司的营销战略以体现消费者的观点。
2.1.3 基于消费者与品牌资产关系的定义
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概念模型尽管也开始注意到消费者与品牌资产的关系,但是该模型主要重心还是在于品牌的长期成长及计划。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从消费者角度来定义品牌资产。他们意识到:如果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价值),那么它对于投资者、生产商或零售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Cobb-Walgren,Ruble,Donthu 1995)。因此品牌资产的核心便成为如何为消费者建立品牌的内涵(Keller 1993,Blackston 1995)。Pokorny(1995)认为,消费者看待品牌资产的关键首先在于建立一个持久的积极的品牌形象。品牌形象事实上是一个品牌本身或生产品牌的企业的个性体现,消费者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其对品牌或企业的感觉和认识。
Keller(1993)和Krishnan(1996)则认为长期顾客忠诚度关键在于让消费者了解品牌,让消费者掌握更多品牌知识。消费者对品牌知识的了解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Keller(1993)认为品牌知名度又分为品牌认知和品牌回忆,品牌形象又可分为态度的和行为的;如果建立一个好的品牌联想,消费者就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的品牌态度。品牌能够越多地满足消费者,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就越积极,也就有越多的品牌知识可以进入消费者的脑海。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了品牌的知识,品牌管理者就要确定品牌的核心利益——即品牌能够满足消费者哪一方面的核心需要。
Dyson,Farr与Hollis也提出了一个Brand-Dynamics Pyramid模型,他们认为,首先,一个品牌必须拥有提示前知名度;其次,必须建立与消费者需求的联系,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核心需要;第三,品牌的产品功能和绩效必须达到消费者的要求;第四,品牌必须表现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独特的优势,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在最后一个阶段,品牌必须与其最终消费者建立某种情感联结。只有知道品牌处于金字塔的哪一位置,品牌经理才能制定适宜的战略和策略来维持或提高顾客忠诚度。Aaker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又提炼出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即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的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以及其它品牌专有资产5部分所组成。这一基于品牌消费者关系的品牌资产概念模型把品牌资产的组成模块化,有利于品牌资产的管理。
2.1.4 品牌资产概念在我国的使用以及出现的问题
品牌资产的概念影响到我国是在90年代初。当时《经济日报》举行中国驰名商标评选活动,以及后来比较有影响的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借鉴Financial World公司方法,从1995年开始每年开始发布和提供《中国品牌价值研究报告》,都表明品牌资产已开始为中国企业所重视。然而品牌资产的概念引入我国后,由于对该概念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使用过程中更是出现了种种混乱与问题。具体表现在:(1)品牌资产评估方法的不统一。由于对于品牌资产概念理解的不统一,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权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品估方法。(2)使用品牌资产概念的动机复杂。品牌资产概念的诞生主要是为了便于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品牌的价值和更好地管理品牌。然而中国企业使用品牌资产的动机却十分复杂,而且更糟糕的是,有些企业或品牌资产评估公司为利益所驱动,所发布的品牌资产评估报告具有较强烈的商业色彩,缺乏其应有的中立性和客观性。而这种非中立或客观的评估甚至会激化企业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导致对品牌资产评估的反感。(3)短期利益导向。现在中国许多国内企业对于品牌资产概念的使用都仅仅着眼于品牌财务价值的评估或者只关心品牌的知名度,但很少企业把品牌资产的概念真正用于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管理,着眼于品牌价值的长期增长。中国品牌资产概念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以上种种问题的根源是品牌资产概念的不统一。
2.2 品牌资产维度的研究
相关学者在对品牌资产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品牌资产维度也进行了界定。主要学者及其相关模型有:Aaker的模型(1991)认为品牌资产的维度是由品牌忠诚、品牌意识、可见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维度组成。Keller(1996)强调品牌资产有两个维度:品牌知识和品牌反应。品牌知识包括了品牌认同和品牌的回想率;品牌反应是顾客对品牌的感知,这种感知由顾客记忆中的联想来反映。Srivasta。和Shixker认为品牌资产包括品牌力量和品牌价值两个维度。品牌力量是指购买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及母公司产生的一组联想和行为,它使得品牌能够获取持续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品牌价值是指借助战略和战术性行动提升品牌力量的管理能力的财务结果,从而提供更多的当前和未来利润并降低风险。Berry(20xx)认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和品牌含义构成的,但是会受到外部品牌沟通的影响。汪福俊、陈怀超(20xx)从顾客的心理能级出发提出品牌资产是由品牌认知度、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构成。卫海英、王贵明(20xx)从量化的角度提出品牌资产首要的构成因子是品牌地位和顾客价值取向,其次是品牌定位、品牌创新能力和市场执行能力。王海忠等(20xx)提出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由公司能力联想、品牌知名度、品质认知、品牌共鸣四维构成。
2.3 品牌资产测量的研究
2.3.1 学术文献对于品牌资产测量的观点
衡量品牌资产对于企业评估品牌表现和发展有效的市场策略来说至关重要。Kelley(1993)认为不能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品牌资产,应该综合消费者当前的知识结构和企业采用行动将消费者的知识结构变成潜力资本的水平。Hutchinrn,Raman和Mantrala(1994)发展了一个模型来衡量品牌知名度,区别影响品牌回忆的因素。比如市场结构、使用频率、广告支出、市场渗透和产品特点等。之后,Zaltman和Higgie(1995)将隐喻启发技术经常用来衡量品牌形象。
另一种方法是由Swait (1993) 等提出的,他们将均等价格作为品牌资产的代理。均等价格。就是在没有品牌差别的情况下,将一个品牌的效用等同于同类品牌的效用。Ruegell(1993)界定了两个要素来衡量品牌资产:一是品牌价值和可见质量,二是品牌无形价值。Park和Srinivaoan( 1994)将品牌资产分为两种成分:一是基干特征的成分,表现为主观特征和客观特征的差异;二是基于非特征的成分,表现为主观特征与整体偏好。Aaker(1996)介绍了一种新的模型来测量品牌资产。一是忠诚度,比如价格溢价和满意度;二是口可见质量、领导力和流行度;三是联想和差异性的测量,包括可见价值、品牌个性和组织知名度;四是知名度测量;五是市场行为测量,根据市场份额、市场价格和渠道覆盖来进行测量。之后Kelley(20xx)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定义了品牌强度。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品牌需要考虑的包括市场领导力和市场份额;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品牌需要考虑的包括消费者的熟悉程度、知识、偏好和忠诚度。
Kelley和Irhmann(20xx)提出品牌价值链模型。他认为品牌价值形成包括四个阶段。即:一是营销项月投资;二是顾客的思维;三是品牌的市场表现;四是股东价值。增值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项目质量、市场情况和投资者的情绪。这个模型将消费者导向的变量与以市场导向的变量连接起来。李向辉、周刺天(20xx)提出品牌资产引擎(Equity Engine)评估模型;这一模型是建立在消费者认知的基础卜的,提出了构成品牌价值的三要素。即:亲和力、功能表现和价格。
2.3.2 咨询公司对于品牌资产测量的观点
咨询公司发展了各种模型来测量品牌资产。业内人士广泛应用这些模型来测量他们的品牌市场表现,发展那些能够增强优势、克服弱势的营销计划。
IntPrhrand TnpBranda是一种利用七个品牌资产的要素来测量品牌资产的1。具,这七要素分别是:品牌领导力;品牌的稳定性;市场的增长性和稳定性;品牌国际化程度;根据规模和未来前景所预测的品牌增长趋势;在投资的大小和质量方面的公司支持度;在专利和商标的法律方面所获得的品牌保护程度。这个测量工具是使用的最广泛的品牌资产评估方法。
Young And Rubicam Brand AsAet Valuator(RBAV)也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模型,这个模型包含了四个测量品牌资产的要素:一是差异化。用来测量品牌在市场上的区别度;二是相关性,显示品牌是否与回答者有私人联系;二是尊敬。评估一个品牌是否被高度尊敬和被认为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四是知识,这个要素有对品牌代表含义的理解相关(Aaker,1996)。还计算两个额外的资产要素:品牌强度和品牌高度。另一种模型由Equitrend by Total Reqeamh发展而来,此模型由兰个维度构成。即显著程度、可见质量和使用者的满意度。
可见,总体的研究角度分为以顾客的感知、体验来测量品牌资产,以品牌的市场表现来测量品牌资产,以及将顾客和市场表现结合起来测量品牌资产三种。
3 品牌资产的评估
3.1 品牌资产的评估方法
3.1.1 评估方法要素
基于对品牌资产的三种不同理解,构成各种晶牌资产评估方法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务要素(成本、溢价、附加现金流);市场要素(市场表现、市场业绩、竞争力、股市)和消费者要素(态度、行为、信仰;认知、认同、购买意愿)。
3.1.2 评估方法的特点
根据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评估方法以及它们的特征,具体见表一。
3.2 市场/顾客影响力评估法及其步骤
市场/顾客影响力评估法,即根据品牌对市场亦即顾客产生的影响力进行测评,来评估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源于企业以往的营销努力形成的对顾客心理及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就可以揭示导致顾客购买的原因,了解顾客的购买决策过程,确定顾客在购买特定品牌产品时所赋予品牌的价值。具体就是通过考察顾客的品牌认知、品牌忠诚、品牌形象等进行测评。认知情况时,主要通过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在给定产品类别、拟满足的需求等线索的条件下,顾客是否会想到某品牌;二是在已知品牌名称时,厕客对该品牌及产品的了程度,包括品牌标识、典型广告、品牌个性、品牌涵盖的产品范围、品牌产品的特点等。测评顾奏对品牌的态度,主要应考察:品牌受人尊重的程度,即品牌的美誉度;顾客喜欢品牌的程度,顾客对品牌的感知质量,以及品牌形象等。考察顾客行为主要关注:顾客过去的购买模式,顾客未来的购买意愿,以及改变品牌的可能性。这里重点是考察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除了这单项测评,还有必要综合考察品牌的总体情况,分析与竞争品牌相比的相对地位。
市场/顾客影响力方法信奉的这样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资产的真实性是其它方位购买或租用该资产所付的费用。市场/顾客影响力法的本质是进行比较,并以替代原则为基本前提。这就要求对可比较的许可使用或购买交易具有详细的了解。确定了可比许可费率后,下一步就是确定收入流,并根据适当的折现率、剩余生命期和年增长率计算净现值。市场/顾客影响力方法评估品牌价值的步骤:
3.2.1 确定相似品牌的可比交易案例
评估品牌价值的第一步是确定和选择可比交易,这些可比交易中的商标和品牌应与被评估商标的坚挺程度和市场条件相类似。公共数据库、私用数据库、商会、工业资源和客户信息都对我们有所帮助。
有用的可比交易数据类型有某个商标或品牌的销售数,相似商标在国内市场或其他市场的许可使用费率,相似商标和品牌所收取的管理费或合同费,支持类似无形资产的内部经营预算和广告费用,其他商标或品牌被收购后带来的竞争成本。
选取适当的可比对象是掺杂着炼金术的科学,完全可比的使用费率或交易的概念是错误的。当涉及到诸如商标等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时,并没有完全可比的参照物,只有相对更为接近的可比对象。但是,还是应当能够确定一些基本准则。例如,我们在考虑无形资产类型的可比性时,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把专利的有关交易与商标和品牌的交易混淆起来或相互替代。当确定许可使用费率或价值时,技术型无形资产与市场性无形资产之间的可比性或联系是很小的。在进行以市场为基础的评估时,选择可比交易有一些基本标准。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应选择相似的无形资产作为可比对象。第二,应选择相同时期的可比对象。第三,选择的可比交易应在地理位置上相似或接近。世界性的商标同世界性的商标进行比较,地区性的商标同地区性的商标比较。其他一些选择可比对象的重要依据还包括协议条款、垄断状况、最终产品的用途、扩大用途、市场营销支持和零售渠道。应当引起重视的是,将某一商标许可使用费率同其他交易进行比较时,应确定尽可能多的可比之处。下表总结了食品工业商标特许使用中的可比公正交易。
3.2.2 被评估品牌的忠诚度
评价被评估品牌相对于其他相似或竞争性品牌的坚挺程度。坚挺程度可以理解为顾客对被评估品牌的忠诚度。品牌忠诚度就是来自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并形成忠诚的程度。这种坚壮度是相对于竞争、相对于市场、相对于时间和地点的。
3.2.3 可归属品牌的收入
将可比交易中发现的有关信息资料与被评估品牌的坚挺程度进行比较,其结果就是筛选出商标的具体许可使用费率或可归属品牌的收入。
3.2.4 品牌的扩展和发展潜力
确定品牌的扩展和发展潜力,并将许可使用费率应用到这种发展潜力中。
3.2.5 估计该品牌的剩余生命期
多数情况下,生命期可以超过20年,但通常商标或品牌的剩余生命期只有10到15年,甚至只有5年。
3.2.6 确定一个合适的由该品牌带来的收入增长率
持续增长的许可使用费率和买卖交易价值会推动品牌价值的不断增长,这时就应该着重关注由品牌带来的收入增长率的问题。
4 品牌资产管理
4.1 品牌的战略选择
品牌战略规划是通过对品牌的内在价值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对品牌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面临的环境进行分析,从而选择一系列合理的对策及方法或手段实现品牌价值的增值和生命力的增长。
品牌定位决定了品牌战略规划中一系列运作形式——品牌推广、品牌整合、品牌扩张等。品牌资产的价值关键体现在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上,这种优势可体现在产晶的质量、性能、包装、设计、样式等带来的工作性能、耐用性、可靠性、便捷性等的差别。
4.2 品牌价值的增值——品牌投入
要提升品牌价值,就必须针对客观要素来进行。通过价值传导机制,不断将要素投人转化为价值,这一过程就是品牌价值的增值。一系列的投人必须获得市场的认可,品牌价值才有实现的基础。也就是说,通过价值传导机制将品牌投入转化为品牌增值的过程必须是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或服务是品牌的载体,也是品牌价值增值的核心。品牌的大部分投人都是同绕产品进行的。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企业通过消耗有形资产来建立无形资产,企业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日趋无形化,无形资产尤其是品牌资产逐步成为企业价值的主体。所以,建立和提升品牌资产价值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打算,不能只盯在眼前利益上,要舍得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
4.3 品牌生命周期的延续—品牌复兴及品牌放弃
品牌复兴和品牌放弃是品牌管理者在品牌处于衰退期时的两难选择。只要步人了衰退期,品牌价值急剧下降时,是选择投人更大更多的成本和费用以推动品牌重获市场地位,还是不再分配营销资源,任凭品牌退出市场,这一选择在变化无常的市场面前显得难以把握。从市场的逻辑来看,重振品牌是大多数管理者的第一选择。
4.3.1 调整品牌形象
调整品牌形象通常要做的就是提升品牌形象,要提升品牌影响力就要进行大力的宣传,而在所有的宣传方式中,广告宣传是大多数厂家最常用的,而且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营销策略。
4.3.2 品牌价值的开拓
品牌价值的开拓就是扩大品牌的使用范围和发现品牌的新用途。品牌价值的开拓具有六种策略:创不如买、强强联合、品牌延伸、渠道密集渗透、搭乘顺风车,挑战行业领导者。
4.4 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品牌资产价值
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都热衷于品牌的延伸,这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名牌效应,即节约了推出新品牌的费用与时间,又可以使新产品搭乘原品牌的顺风车,很快被消费者承认,但任何事物都会有个度,一旦盲目过度,就会导致品牌原有个性的的模糊,导致消费者的信念动摇甚至完全丧失。而要正确把握这个度,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给品牌正确定位。同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凡是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原料或产品坚决不允许购入、生产和流入市场,不能为了追逐眼前利益而忽视产品质量,企业必须在内部建立严格的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实行质量不合格立即否决的制度。
5 品牌资产理论的应用研究
5.1 以某个行业为对象研究品牌资产
Ahmed H.Tolb(20xx)以汽车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汽车品牌的品牌资产问题;James W。 Fraser(20xx)从工业市场的角度来研究体验对品牌资产的影响;刘永(20xx)以家电零售企业为对象,研究了品牌资产管理的意义、现状和加强途径;欧阳明和叶平(20xx)从应用的角度,采用Aaker的品牌资产的五个维度,对中国的牛奶行业进行研究;温韬(20xx)以百货业为研究对象,对顾客体验对服务品牌权益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曹雪飞(20xx)。穆盛浩(20xx)分别以洗发水和女鞋行业为例,研究了品牌资产对顾客反应的作用。
5.2 品牌资产的提升研究
Morgan(20xx)研究如何通过服务网络的体验来提升品牌形象;KeVln Lane Keller(20xx)研究了如何通过建立、评估和管理品牌资产来创造品牌战略的途径和方法;截雅丽、陈怀超(20xx),汪福俊、陈怀超(20xx)认为在顾客心理能级中最重要的是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它集中体现着品牌资产的价值,基于顾客忠诚,又提出了品牌资产提升的双循环模型;叶传华(20xx)借助组织行为学的分析工具,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剖析公司品牌资产的影响力评估方法;何佳讯(20xx)使用其自身开发的中闲消费者一品牌关系质量量表。从高低两种关系水平情景验证并解释了中外企业品牌资产的差异,并对本土企业如何提升溢价定价能力提出了建议;王海忠等检验了品牌资产的消费者模式与产品市场产出模式之间的结构关系。
5.3 从营销组合视角对品牌资产的研究
Srinivasaraghavan Sriram(20xx),Ynn,Boonghrx,Naveen Donthu,Sungho Lre(20xx)研究营销组合对品牌资产的影响;Donna F.Davis(20xx)研究品牌资产对供应链的影响;江明华、董伟民(20xx)利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价格促销的折扣量对感知质量、购买意向、品牌资产三个维度的影响;王海忠(20xx)从品牌价值链视角出发,分析证实了不同品牌资产测量模式之间存在关联性,并为公司开展品牌营销提供了几点建议;陈启杰、马永生(20xx)从品牌体验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品牌关系管理。阐述了品牌体验的过程和环节、品牌体验的测量和如何进行品牌体验管理。
6 品牌资产的思考——案例分析
6.1 品牌资产的思考——案例分析
假设简和吉姆在同一时间分别购买了一处产权自有、可以出租的房产。他们都按照指定的价值购买了实际资产,各支付了10万美元;他们购买的房子布局相同;他们的意愿也一样,期望出租房产以每个月获得收益;另外,他们还希望每年提高租金来获得更多收入,并且有朝一日卖掉它以获得投资回报。
不同之处在于:简决定开展房屋租赁业务并创建自己的品牌。她打算通过资产与品牌结合来达到资产价值和预期收益最大化。最初她没有多少钱用于开展业务,但仍然倾尽所有:她将公寓重新装修,铺上硬木地板,增加了一个洗澡间,配上了高档音响系统及安全设施。为此,她额外投资了8000美元,投资总额达到了10.8万美元。
简还通过当地报纸和网络做广告,并且不再单枪匹马,而是雇用当地顶尖的房地产经纪人做代理。她做广告和雇用经纪人共花了20xx美元,但经纪人通过熟练的营销手段为简的房产扩大了影响,缩短了潜在的租赁空白期,提高了租赁价格。至此,简总共投入11万美元。
相反,吉姆不打算追加任何投资。他认为如果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就能得到最大收益,因此他决定靠自己。他在大厦前面贴了一张海报——旁边还有另外四个同样类型的租赁广告。
不到一个星期,简就以每月1000美元的价格租出了她的公寓,而且在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和房客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约。由于竞争激烈,吉姆在4个月内没有找到任何租户。他找到的租户每月只支付750美元给他,并且只愿按月租赁。
很快,3年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房东经营的情况怎样:简第一年的收益为1.2万美元,第二年为1.3万美元,第三年为1.5万美元,总共4万美元。吉姆第一年只获得了6000美元(请记住,他花了4个月来寻找租户),第二年和第三年各获得7500美元。由于租户不断流失,、他不得不总是寻找新房客,因此他从来没有得到过整年的租约,最后他3年的总收入是2.1万美元。
尝到了第一年的甜头后,简在第二年年末投资了另一处价值为12.5万美元的房产,她预付了3万美元的定金。同样,装修和雇用经纪人花费了1万美元。但幸运的是,她很快就为第二处房产找到了租户,第一年就得到了1.5万美元的收入。
第三年年末,简的第一套房产估价为15万美元,第二套房产增值14万美元,合计29万美元。不仅如此,简还因为提供顶尖公寓而闻名于房产经纪人和租户中。最重要的是,简的租赁事业从正确的业务概念起步,到创建了受人尊敬的品牌,进而开始腾飞。
吉姆没有增值的房屋被估价为12.5万美元。他每年的潜在收入为1.2万美元。下面总结一下3年以后他们各自的情况,具体见表二。
表二 资产对比
简 | 吉姆 | |
总资产(万美元) | 29 | 12.5 |
资本净值(万美元) | 21 | 12.5 |
第三年全年收益(万美元) | 3.6 | 1.2 |
拥有房产数 | 2 | 1 |
美誉度 | 非常好 | 中等 |
简和吉姆在同一时间购置了同样的资产,却使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去管理和经营。他们最初的目标相同,但为达到目标所选择的途径有着巨大的差异。
6.2 品牌资产管理的启示
通过分析上面对房地产进行品牌资产管理的案例,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1)品牌像房地产一样拥有真实的价值,我们能够对它进行财务价值的评估
(2)如果管理得好且不断投资,你的品牌会逐渐增值,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你就控制了价格溢价。
(3)想像和领悟能力催生价值,不去想像就无法领悟。
(4)你的品牌是获得利润的工具,但同时更是一项长期资产。
(5)远见创造利润,短视葬送品牌。
(6)品牌必须由品牌所有人(如高级管理者)掌控或者达到局部最优化。简控制着自己的品牌,投资并使它全面增值。
(7)成功的品牌为新产品提供了平台,并为它们进入相关领域开辟了渠道。它们为品牌的再投资或附属领域的投资奠定了基础。
篇37: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文章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为对象,分析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岗位以及职业稳定性、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等,并分别从学生、企业、学校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关键词】就业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
为贯彻落实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基本理念,20xx年5月―7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和QQ访谈等形式,随机抽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64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状况的专题调查与研究。
一、就业状况
(一)就业区域分布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是上海、深圳、广州以及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约占毕业生的78%;选择在武汉城市圈企业就业的约占毕业生的12%,还有约10%的毕业生选择到内地其他城市就业。这说明该专业在人才服务面向的区域定位上,既要面向本地区经济建设,也要兼顾面向经济发达地区。
(二)主要面向的行业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较广,具体包括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保险服务业等。其中,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主,其所占比重依次分别为35%、23%和13%。这说明该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行业定位时,应重点考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商务服务业等行业。
(三)主要面向的岗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也比较广泛,具体包括销售员、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生产计划员、行政管理员、采购员、仓管员、实习店长、报关员、电子商务操作员等。其中,以销售员(含客服)、人力资源管理员、质检员和生产计划员岗位为主,依次各占56%、12%、12%和7%。这说明该专业在进行学生的岗位定位时,应重点考虑这些主要岗位。
(四)就业单位性质
据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中,约82%的为民营企业,约6%的为国有企业,约10%的为行政、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的约占2%。这说明该专业在教育培养中应重点结合民营企业的用人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职业稳定性
据调查数据显示,约30%的毕业生有跳槽经历。其中,跳槽一次的占50%,跳槽二次的占35%,跳槽三次的占15%。毕业生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差、压力大、没有发展空间,它们依次各占25%、20%和48%。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明显不足,不利于留住员工。
(六)应聘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资料显示,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发展空间、兴趣、薪酬福利、工作环境与条件,其比例依次分别为100%、80%、78%和76%。其次是专业对口、单位所在地和单位性质,各均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是比较理性的,既考虑到发展空间与兴趣,也考虑到生存与健康安全。
(七)成长路线设计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31。3%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从基层管理员――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有59。4%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基层管理员(或操作工)――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还有7。8%的毕业生将自己的成长路线设计为从操作工――班组长――部门主管――高层管理者。即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应该从基层做起,特别是有6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应该从基层操作工做起。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设计是务实的。
(八)所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据调查资料显示,虽然有约56%的企业会经常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工作技巧;有约31%的企业只是偶尔会对员工进行培训,且培训的内容仅限于工作技巧;还有约13%的企业从没对员工开展培训。这说明企业对新进毕业生的岗位培训还有待加强。
(九)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障碍
据调查资料显示,从毕业生的求职感受来看,当前影响其就业的主要障碍是工作经验欠缺。几乎所有的企业在选用人时考虑的第一条件就是是否有相应的工作经验。这对刚毕业、还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同时,一些企业还把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社会活动、是否担任班干部等作为选用人的重要参考。这说明一方面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
二、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
1。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毕业生实现理想就业的重要基础。而职业的多样性、产品及其过程的多样性、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特点等,都对人才提出了一专多能的要求。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努力掌握好某一方面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选择地进行跨学科交叉领域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自己营造更大的就业和发展空间,无疑是很现实和必要的。
2。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争取和把握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可展示自己的才艺、挖掘自身潜能;另一方面,可很好地锻炼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为自己参与社会竞争、接受社会挑选创造更多的条件。
3。转变择业观念,顺应社会发展。要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到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去,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施展才华,实现价值。近年来,内地经济发展很快,人才需求的缺口也很大。如:据孝感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近期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孝感市今年企业平均缺工率达22。8%,约6100余人。其中,管理岗位缺工数占总需求的9%[1]。该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能选择在孝感就业,既可以缓解当地企业的用工缺口问题,也可避免参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才的激烈竞争。同时,内地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人才短缺现状无疑既可减轻毕业生的生活负担,又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好机会和发展空间。
(二)针对企业提出的建议
1。完善培训机制。由于每个企业自身产品以及管理文化的独特性,毕业生很难一上岗就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因此,企业应依据岗位需求,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应包括:公司历史与远景、公司组织架构及各部门功能介绍、主要业务、公司政策与福利、公司相关制度程序以及职业安全等[2]。通过培训,使毕业生对就职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以及各种制度、规范有清楚的认识和正确理解,对就职岗位的职能、要求、工作内容与程序等能熟练掌握,为他们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规范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具体表现在:遵循国家政策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免超时作业和长时间加班现象;按国家政策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险;加强劳动安全防护,确保员工的劳动安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员工提供住宿、生活便利等等。总之,通过规范内部管理和改善环境条件,让员工对企业建立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感,促进员工树立长期服务企业、与企业同舟共济思想。
(三)针对学校提出的建议
1。紧密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特别是其就业行业、岗位以及单位用工特点等,设计本专业人才人才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使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2。加强学生的社会能力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可概化为两种成分,即适应性行为和社会技能。其中,适应性行为包括:独立工作的技能、体格发展、言语发展及学业能力;社会技能包括: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自我认知能力,即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以便在团队中找到自己该要到的位置;社会认知能力,即了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完成所接受任务的能力等[3]。课题组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一个共同的信息,那就是毕业生的社会能力普遍较差,无法很好适应工作环境要求。为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训练提升。如:积极探索针对学生社会能力提升的专门课程建设;通过宣传舆论、教师培养、试验室建设、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等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社会能力训练的环境条件;探索有效的学生社会能力考核方式;将学生的社会能力纳入获取奖学金和毕业证的必要条件等。
3。加强就业信息渠道建设。据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普遍反映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太少,信息不够及时和准确,以致就业选择有很强的盲目性。为此,学校就业服务中心以及各教学分院学工处等应加强与行业企业以及人才市场合作,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建设,为毕业生良好就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及时的信息支持。具体措施如:建设开放的校园毕业生供求信息网,并且与本地区以及历年毕业生比较关注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典型企业、人才市场网站建立友好链接。校园毕业生供求信息网一方面应及时准确发布本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供社会企业了解选择;另一方面,可免费为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和为本校学生发布求职信息,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方便、可靠的信息共享和对接平台;还可通过校报、学校广播以及电讯短信服务等媒体及时向本校学生发布企业人员需求动态,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组织企业到学校举办供需见面会,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为他们相互间深入了解、合理选择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潘艾华。对当前孝感市企业严重缺工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时代,20xx(12)。
[2]新员工入职培训内容[DB/OL]。[20xx—11—28]
[3]社会能力[DB/OL]。[20xx—1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篇38: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研究思路
1.2.2、研究框架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研究目标
1.4.2、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
2.1、概念界定
2.1.1、培训概述
2.1.2、满意度的定义
2.1.3、培训满意度的定义
2.2、国内外关于培训满意度的研究综述
2.2.1、关于培训满意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培训满意度与企业绩效的研究
2.2.3、培训满意度因素分析的维度研究
第3章 A集团培训满意度现状
3.1、A集团公司背景介绍
3.1.1、A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3.1.2、培训满意度对A集团的重要性
3.2、A集团培训满意度现状
3.2.1、A集团人力资源情况
3.2.2、A集团培训满意度现状
第4章 A集团培训满意度问题的调查研究
4.1、制定调查方案
4.1.1、调查目的
4.1.2、调查的范围
4.1.3、调查方法和调查时间
4.2、A集团培训满意度问题调査的统计分析
4.2.1、问卷的总体情况分析
4.2.2、A集团培训满意度问题调查的总体情况
4.2.3、不同板块培训满意度的统计比较分析
4.2.4、调查结论
4.3、A集团培训满意度问题中高层访谈
4.3.1、访谈提纲
4.3.2、访谈内容
4.3.3、访谈结果
第5章 A集团培训满意度问题的成因分析
5.1、培训预算不科学
5.1.1、培训预算的要求
5.1.2、目前做法与不足
5.2、培训计划缺少针对性,可操作性差
5.2.1、培训计划的要求
5.2.2、目前的做法与不足
5.3、培训结果运用不足
5.3.1、将员工培训结果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的重要意义
5.3.2、目前的做法与不足
第6章、A集团培训满意度问题的对策
6.1、根据集团战略和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分配培训资源
6.1.1、根据集团战略确定培训资源分配方向
6.1.2、根据培训需求调研结果分配培训资源的比例
6.2、制定与集团发展需求相配套的“参与式培训计划”
6.2.1、优化编制培训计划的流程
6.2.2、采用全方位的汉堡式培训课程体系
6.2.3、与部门领导沟通培训时间与方法
6.3、将培训结果纳入绩效管理体系
6.3.1、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6.3.2、将员工培训结果作为考核指标
6.3.3、严格执行“问责制”
6.4、其它相关对策和解决方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7.2、不足之处与深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