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青年教师校本培养的路径探析论文
一、校本培养的理念
校本培养是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学岗位为主阵地,由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师资培养,目的在于通过校本培养使教师获得主动学习和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其专业技能更好地发展。校本培养的理念是:“转好角色、安心工作、虚心请教、尽力提高。”转好角色:从学生到教师需要角色的转变,要从“别人教我”向“我教别人”转变,青年教师应争取让自己做到既活泼又严肃,课下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课上又要具有教师的威严。安心工作:医学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都会有到医院当医生的想法,学校各级领导要经常和他们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他们逐步对中职教师工作产生兴趣,安心做好本职工作,进而热爱卫生教育事业。虚心请教:医学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岗位培训,初次上讲台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认真听课,虚心请教。尽力提高: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有耐心,要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足,要以鼓励为主,激励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二、校本培养的措施
1、做人、爱岗理念的培养
“80后”教师是家庭的宠儿、时代的宠儿,他们有思想,有头脑,敢想敢做,彰显自我,学历普遍高,但同时也自负、骄傲,做事不顾后果。笔者所在学校对青年教师进校后首先进行了关于如何做人、爱岗敬业的各种讲座,要求青年教师写出心得体会并自查自纠,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秦某,药学专业研究生,经全市考试招聘来到学校当实习教师,是学校首位招聘的男研究生,学校各级领导都对其满怀信心,期望颇高。他专业能力不低,但情商不高,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做事莽撞,自恃清高,不懂得尊重他人。他曾多次和学校门卫发生纠纷,甚至拿刀相向。学校各级领导发现问题后,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告诉他做事要有底线,否则就会触犯法律,要学会尊重他人等做人的基本道理。本着以教育为主的人性化管理原则,再加上其本人有主动承认错误的良好表现,学校对其做出观察一年再转正及聘用的处理。
2、教学态度的培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说的就是教师教学的态度,正确的态度就是成功的基石。学校为了了解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除对正常教学秩序的督查外,还重点对教案、听课本、学生平时成绩记录、批改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检查,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在教案中,教学手段书写不够详细,不能反映教师的教法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听课记录中,有的教师听课次数没有达到学校规定的每年30学时的要求,且有未听课随意编写的情况。学生平时成绩记录不真实,有的教师只上了半学期课,就已经把学生一学期的态度、纪律等各项分数全部评完,没有考虑学生后半学期的情况。批改学生作业不规范,没有及时纠正学生的错题,敷衍了事。培养及改进措施:一是教研室主任把教学督导组的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要求及时修改并补齐材料。二是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表扬先进教师,并进行展评活动。三是将各项评比结果与教师当年的岗位职责考核挂钩。通过检查、评比,培养青年教师形成端正的教学态度,树立积极、乐观、上进的思想,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3、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多媒体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它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讲授之中。笔者所在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组织了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比赛,以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潜能。王某是学校的生理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比赛中获一等奖。赛前,她精心准备,积极向别人求教。在课件制作比赛中,她应用超级解霸软件截取视频,用优酷客户端进行视频下载,并进行格式转换,运用大量动画、视频和图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彩的讲解。她的课件集图片、动画、文字、音频、视频于一体,不仅让评委有视觉的美妙享受,而且将抽象难懂的知识通俗、简化,便于学生接受,还进一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对教材的恰当处理。
4.教学艺术的培养
学校倡导青年教师在互相听课的过程中积累教学技巧,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杨某,是学校的药理学教师。她在讲解桃花的结构时,让每个学生自带桃花,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项内容。在课堂上,她先让学生从外观上进行观察,再进行从下向上,从外向内层层解剖桃花,观察桃花的子房及胚珠,最后,辨别桃花的气味。这种直观讲授法不仅让学生易于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技能的培养
笔者所在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而教师的技能水平决定了学生的水平。所以,学校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技能培养。
(1)通过老教师亲自示范,教研组集体听课、点评,自我反思,做到了在听中学、在讲中练、在反思中进步。
(2)大胆启用新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省厅举办的各类学生技能大赛。青年教师不负众望,辅导的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也促进了青年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6.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校用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方法,努力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校以高级讲师带头、青年教师参与为中心,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迄今为止,笔者学校已完成3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还有2项省级立项课题正在研究中。通过科研活动,锻炼了青年教师总结经验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为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素质奠定了基础。
三、校本培养的改进
经过校本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笔者发现在听课、评课过程中,督导组教师的点评往往面面俱到,没有具体指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青年教师点评意见印象不深,改进不到位。还有督导组教师在听非本专业的青年教师讲课时,点评意见不能针对问题的本质,提的意见都是针对教师的基本功,对青年教师专业的提高起不到帮助的作用。所以,笔者在2013年申报有关青年教师的培养的省级课题,经过审批已被立项并在研究中,希望能更好地改进学校的听课评课制度,为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青年教师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二篇:浅论中职青年教师培养
电子专业教师培养报告
根据我校提出的关于“青年教师培养”的工作思想方针,以及我专业教学组教师现存情况及具体特点。为加强我专业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及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教师尽快提升自我工作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为使我专业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更加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及教育改革的发展,更加完善其职业教学管理水平,就此在我专业教学组内针对专业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培养开展拜师结对、互学互助的工作,报告如下:
一、中等职业教育特点与教育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也随着提高,这就要求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相结合。从职业教育的本身而言,职业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其中包含多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各课程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结合,使学生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逐步完成知识性教育向技能型教育的转变。这就需要一批同时具备专业理论基础教育与专业技能实践指导两方面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以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专业教学的工作能力。从“双师型”教师的特点着手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从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两个纬度确定培养的模式和发展的标准,以围绕培养专业教师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全面娴熟的教学技能,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几个方面开展我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具有教学改革意识和素养为标准,逐步促进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成熟程度,使其尽快完善工作能力。
二、我专业师资队伍情况
就我校电子专业现有实际情况,我专业教学组人员充足,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有刚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也有具有多年专业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级技师,分为专业教师和技能实操指导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总结,通过对我校电子专业学生客观情况和具体课程教学安排及教学过程的分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三、专业教学问题分析
1、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指导两方面素质的不协调性
国内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处于初级阶段,针对社会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所建立的以专业理论为
基础,以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教学体制并不完善,造成社会需求与职业教育之间接轨困难,相互矛盾。
我专业教学组内青年教师多为刚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往往不自觉地把教学拉到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上,过于注重传统的理论教学,在技能实践实操指导方面还比较薄弱。同时专业教学组内的实践指导教师多数来自于企业的各个工作岗位,具备丰富的技能应用和专业实际操作经验,而我校生源多来自于初中阶段毕业生,缺乏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认知,过于偏重于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反而使得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由于以上存在的两点问题,使得我专业教学组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操作指导这两种工作素质的单一性和不协调性。
2、专业课程教学过于独立,偏离专业学科知识系统构建,在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实践课。文化课为专业基础服务,专业基础又为实践服务。随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的深化,此课程体系的问题逐渐突现出来。主要体现为目前课程体系设置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没有形成有机整体,衔接不严,某些知识陈旧,缺少学科间渗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导致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知识时难以形成专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体。同时,在技能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结合涵盖多学科,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设备开展实训教学工作,例如在电子线路中,涉及芯片工作原理、基本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各学科专业教师在技能实践指导的过程中也仅限于本学科内的技能实训。由此造成专业课程教学实训相对构建学科知识技能的整体行过于独立。
3、生源素质较差问题显著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学生,客观来说选择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均为在前一阶段教育的失败者,面对高等中学教育升学无望者。而由于个别的社会风气不正的现象,使得许多学生多数抱有只为文凭不为能力,为学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混日子的心态,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太差、综合素质不强的情况。由此造成组织专业教学、实训的过程相对较为困难,课堂教学及实训实操秩序混乱现象时有发生。而我专业教师多为汽车专业高校毕业生及汽车专业技师,并未经历师范专业培训,因而在教学管理能力上显得较为薄弱。
4、缺乏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气氛沉闷
前者所提专业教师未经历师范类专业培训以及生源素质问题,我专业教师在教学管理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较为薄弱。随着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而在 2
电子技术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实训设备也随之不断的更新换代。在我专业的教学实训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模拟软件、电子线路插件实训设备等软、硬件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使得电子专业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但专业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手段相对比较单调,教学互动情况较不理想,无法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学气氛较为沉闷。
5、教材内容过广、程度过深
由于理论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导致教材的编写、课程的选择和教学的实施进程中,力求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日后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求,理论知识面广,程度过深,教师难教、学生难懂,从而削弱了实践技能的训练,造成理论与实训的脱节。
四、结合实际问题,有侧重点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1、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指导两方面能力相结合,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 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是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的结合。所以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仅要提升理论修养,还要培养技能实践指导能力。专业教师的工作能力培养着重提高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和技术实操能力两方面素质,偏重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及技能实际操作的熟练性。培养专业教师拓宽理论知识层面及实际技能操作指导能力,同时在了解当代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专业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我专业教学组现有实际情况,开展理论教育与技能实践拜师结对,互学互助的教师培训工作,以具备多年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的企业技师带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专业教师提升其技能操作及实践指导能力,同时使理论知识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帮助实训指导教师完善其技能指导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工作能力,进而推动我专业教学组教师全面教学工作能力的提高,使之具备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指导的“双师型”素质。
2、多学科相互渗透,构建系统性的专业教学结构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不仅仅具备一技之长。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变化周期的不断缩短,学科专业知识朝着综合化方向趋势的发展,使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的界限逐步被打破。这些将使得未来社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较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多方位的技能实践能力。那种只单一强化学科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显得格格不入。结合前面在电子线路搭建实训所存在的跨学科的技能实践训练与单一注重某一学科的技能指导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在专业教学组内开展跨学科、多层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以构建全面、系统的专业教学理念为目标,注重培养我专业教师由单一性学科教学向综合性专业教学的方向转变,使专业教师兼道德、文化、技术、技能于一身,集学科教学与专业各学科之间渗透于一体,推动专业整体化教学改革进程。
3、正确认识生源情况,提高教学管理能力,丰富教学手段
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问题主要是由国家教育体制所决定的,目前生源现状无法与高等中
学学校相比拟,生源问题从根源上难以解决。在专业教师培训过程中引导专业教师正确看待生源问题,分析由此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教学过程中的不良现象。教育工作是以育人为工作目标,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工作内容的,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工作观念,就此我专业教学组在专业教师培训中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工作效率为目标,开展提高专业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的培训内容,结合我专业教师多数未经历师范专业培训的实际情况,组织专业教学组内具有多年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就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活跃教学气氛等方面展开培训,力求改善我专业理论教学及技能实训的教学管理秩序,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4、深度剖析专业教材,结合技能应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
目前电子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多数注重单一学科的系统性及完善性,而忽视了与专业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专业技能应用的要求,以及针对中等职业学生的实用性。故而在教材的使用上,注重培养专业教师对学科教材的剖析能力,以结合技能实际应用的要求,把握教材理论知识深度,避免死板、教条的使用专业教材的现象发生,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以跨学科间探讨,理论与技能结合的思路,组织我专业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程度开展讨论学习。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具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劳动技术人才,这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必要的发展方向,因而从根本上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学工作能力,时代对于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工作能力的学习和培训有起点,却没有终点,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全面完善自身素养。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课程将面临新的改革。努力通过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愈来愈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让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与时俱进,更好的促进中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必将是成为我们每个中等职教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第三篇: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路径探索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多数高校面临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大幅增加,教师队伍质量需要稳步提高的现状。对医学院校而言,一线教师主要来源于医学、生物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尝试构建以成才为目标的成长环境。二级学院是落实教学任务,具体承担学生培养任务的工作单元,从院系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以成才为目标的成长环境需要重视如下五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培养 成长环境
一、重视思想道德培养
青年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具体体现在如下:①坚信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是一支完全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生力军;②能坚守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认同民主、平等、公正、诚实、守信等社会广为接受的道德追求;③热爱教育事业、开拓进取,重视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珍惜在工作中的表现。但在如下方面需要加强: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我国历史和国情,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第二、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建立,通过教育与传承,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思想逐步成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通过教育与评价机制的改革结合,增强勤奋、敬业精神,减少懈怠和消极情绪,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重视教学能力培养
重视教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需要,并建立对个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能力的两个方面,其中专业水平需要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高,高年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如下的观念被广泛认同,以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导向的教师基本功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重视教学基本功训练,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其内涵,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基本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①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包括粉笔和钢笔等),对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考核认证已经列为高等院校教师上岗必须条件;②具有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虽然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各异,但教学设计均包括确立教学指导思想,分析教学目标,安排备课和课时,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③具有教学评价能力,要求教师通过结课考试、实验和实践能力考核等形式分析评价教学效果。本世纪科技发展迅速,除以上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求教师努力掌握如下基本能力:①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包括检索网络资源,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开展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手段;②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核心,引导学生扩展学习,适当掌握学科前沿;③服务不同培养目标下,协调和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及指导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和参与科研活动,从而构建多维度的创新型学习体系。
三、科研和学术能力的拓展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院校发展的两翼,也是青年教师发展的两方面能力。伴随高等院校数量和规模扩大,近年来涌现了大量教学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比较,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通常同时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和经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用于教学和科研的经历,科研和学术能力占何种地位成为青年教师需要思考并存在困惑的问题。检验表明,在教学型院校,科研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对青年教师成才同样重要,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兼顾科研可为青年教师切实提高专业水平,从而增长教学能力提供保障;②兼顾科研适应教师目前通用的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其稳定工作;③兼顾科研增强了青年教师未来发展的可塑性,为高级人才成长、人才合理流动奠定基础;④兼顾科研可缓解高等院校人力、财力等教学资源有限的困难。基于以上背景,青年教师成长需要重视参与科研,而学校也需要重视为其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提供一定支持。
四、辅助制定个性化的成长规划
按教师自然情况、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和职称等情况的差异,以及教师本人对自身发展的思考,适合每位青年人成长和成才的道路也是异质的。在深入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情况后,大学和专业院系相关部门应辅助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科学而可行的个性化成长规划应在如下方面促进青年教师的成才:①包容青年人“成家”和“立业”阶段的个人需求,在合理分配时间能有精力完成个人工作、外出进修学习,同时保证稳定生活节奏,身心健康;②寻找到个人情趣与工作需要的结合点,细致规划教学领域和学科发展方向,将长远的目标划分为的成长规划,按部就班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③培养活跃思维和开放的思想,伴随教学和科研能力成长,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成长为具有赋予开拓进取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④边培养边使用,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发挥作用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教学和科研中体验自己的进步和缺憾,合理修正其成长的路径。
五、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对青年教师业绩的评价机制,是长效促进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 “发展性评价”在促进青年教师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给予很高热情。“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奖惩性评价”而言的,后者是指社会、学校根据需要制定统一标准对教师过去工作进行评价,以达到奖励或处分的目的。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上还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没有明确定位和丰硕成果,用学校统一标准的各项奖励条目衡量,他们缺乏竞争力并处于劣势。而发展性评价是指教师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实现目标,主动地不断进取、反思、再进取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主体在动态发展中自我目标设计和实现是评价其发展潜力的内核。
【作者简介】李妍(1972-),女,博士,教授,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责任编辑:祁彩云)
第四篇:关于高职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及其校本培养方式论文
论文摘要:理论胜任力是指高职教师理解、应用所授专业学科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多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较为欠缺理论胜任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学校、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建立学术讲座制度、开展教科研活动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提升其理论胜任力。
论文关键词:高职;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校本培养方式
随着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高速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大量大学应届毕业生被充实到高职教师队伍中来了,导致高职师资队伍结构严重失调。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为例,2009年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显示,校内专任教师中,46~60岁教师人数占19.7%,36~45岁教师人数占13.4%,35岁及以下教师人数占66.9%;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32.39%,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4.23%,具有初级职称的教师占63.38%。在具有初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中,经过技术师范院校等教师培训机构初步培养的年轻教师只占全体35岁以下年轻教师人数的10%。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是高职教育未来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具有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来高职任教的,因此,他们可能缺少一些必要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在专业学科方面可能还缺乏必要的一线工作经验,在班级的管理、指导和协调方面缺少一些宏观掌控的能力,他们的职业操守及教育科研水平更是亟待提高。他们能否胜任自己的教学岗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水平,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并可能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升青年教师的胜任力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为此,笔者拟探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培养的问题。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的界定
教师胜任力研究概况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戴维·麦克里兰(David C Mc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为了找出那些成绩优秀者和绩效平平者之间差异的最显著特征,他建议用胜任力取代智力,并把胜任力定义为: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早期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多集中在企业管理中。上世纪末,教育领域开始关注胜任力研究,如唐纳德·麦德雷(Donald M Medley)在深入研究了教师职业胜任力特征后,认为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教育领域学者开始关注教师胜任力研究,如广州大学邢强等学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师既要能够进行理论教学,又要能够进行实习、实训教学,要具备“双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胜任力可以这样界定:指高职教师个体所具备的、实施成功教学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包括理论胜任力、技术胜任力、整合胜任力和专业价值观。其中,理论胜任力是指高职教师理解、应用所授专业学科理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能够利用知识储备、文献检索、知识创新等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技术胜任力是指高职教师具备的所授学科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总和;整合胜任力是指高职教师既能在所授专业的实践环境中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又能在教学活动中将教育科学理论、教学技能与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传授有机结合的能力。
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的培养方式
限于篇幅,本文只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胜任力中理论胜任力的校本培训进行探讨,以期对高职青年教师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建立学习型学校,促进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的提升学习型学校由学习型组织延伸而来,彼德·圣洁(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学校》等著作中提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型的以学习为主导、为主线、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是组织的全体成员在共同愿景(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运用、创新知识的组织。学习型学校包括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所有成员都致力于不断掌握自己还没有掌握的新知识;二是每个人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组织之中、团队之中共享。因此,学习型学校的建立,可以促使广大青年教师主动自觉地参与学科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能够引起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能技巧、行为习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和行为要素朝着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个人完善方向发展变化,进而使青年教师的胜任力尽快提升。
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的提升做一名胜任工作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高职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树立“学高为师”的信念,把终身学习的意识贯彻到每个教师的心中,应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就业后接受的第一课。一是要加强校本学习。学校应倡导青年教师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己教育科学和本专业科学的理论水平。二是提升学历水平。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攻读研究生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学科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三是进修学习。学校应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通过到相关单位做访问学者,到上级医院脱产进修,到教学医院(基地)顶岗工作,到师资培训基地学习等进修学习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学科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通过指导教师的传帮带,加快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的提升为了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尽快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胜任力,应给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即安排一名教学功底扎实、有良好师德与教学改革精神、工作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热心于青年教师培养的资深“双师型”骨干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指导教师可从备课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方面训练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可指导青年教师到理论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环境中分别进行教学试讲,指导教师通过听课,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指导教师还可安排青年教师到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观摩听课,然后引导青年教师结合不同教师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本身是思维成熟的过程,能引导青年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科学理论。此外,指导教师还可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开展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学科的理论,能够更系统地探索不同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胜任力。
建立学术讲座制度,开办“百家讲坛”,通过“听、说、剖、讲”等技术手段提升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理论胜任力,学校可以建立学术讲座制度,开办“百家讲坛”,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督促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听,通过学校教学督导组督导听课,促进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效果;二是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说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三是剖,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专业剖析活动,从专业层面锻炼青年教师的理论胜任力;四是讲,学校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向青年教师介绍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术前沿动态、解读国家职业教育宏观政策及最新教改信息、讲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也可以根据学校教学改革情况,安排不同的课题,让不同的青年教师为其他教师开办讲座,或者让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自选课题,为学生开设科普讲座。
开展教研、科研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理论胜任力的提升教学过程是一种对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成为一个反思者,经常检讨教育理论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效果。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让青年教师自由大胆地探索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日常工作除教学实践外,还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技术问题,在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可以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效迁移;同时,能够带着问题钻研理论、丰富理论。因此,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够促使青年教师巩固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发展理论胜任力。
第五篇:四大工程:教师校本培养的本真路径
江苏省海门中学教育集团 蒋国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之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创立学校品牌的第一资源。由于教师性质、工作特点、学科专业、编制局限等因素,学校不可能让教师大面积大批量、长时间地到高校或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与时俱进的竞争时代,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已刻不容缓,实施教师校本培养战略成为学校最明智最本真的选择。“眼睛盯向哪里,哪里就会富有!”学校应结合校情师情,立足自力更生,以项目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给教师创设成长平台,创造一切成长的可能,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让学校成为教师诗意生活的精神家园,让教师过一种富有尊严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一、师养提升工程——为教师“培满”成长的养分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中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的。学校作为传播文明的殿堂,理应书香满园;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播者,理应养成阅读自觉。学校积极实施“师养提升工程”,推进“1+1+1套餐阅读项目”,武装教师的头脑,提升教师的内涵,给教师“注满”成长的养分,增强成长的自信与底气。“1+1+1套餐阅读项目”即教师每年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一本学科教学指导书籍,一本人文素养书籍。教育理论书籍根据学校本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要求推荐阅读,目的是让每位教师了解本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给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学科教学指导书籍、人文素养书籍则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向各教研组分发《教研组“1+1+1套餐阅读”项目书目推荐表》,教研组长通过广泛征求组员意见,确定组内教师的学科教学指导书籍,教师本人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人文素养书籍。教师发展中心审定教研组推荐书目,交由学校图书馆购买。学校图书馆登记造册后,教研组教师到图书馆借阅自己挑中的书籍。学校每年组织两次阅读分享交流活动,上学期为学科指导书籍阅读分享交流会,下学期为人文素养书籍阅读分享交流会。交流活动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是由行政组全体成员放样,全体教师参加并评出10%的优秀人员;二是教研组内分享交流,组内成员评出10%的优秀人员,行政人员分插各教研组督导;三是学校层面分享交流并表彰。即评出的优秀人员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分享交流,评出“最佳阅读达人”、“最佳人气达人”、“最佳分享达人”等奖项,由学校进行表彰。为了提高教育书籍的利用率,我们还组织开展教研组内“书籍漂流活动”,尽可能地让书籍物尽其用,物超所值。“师养提升工程”的实施,既提高了教师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加速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学科能力的增长,又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一天不看教育书籍心里就不踏实”的良好阅读氛围。
二、师研提升工程——让教师插上飞翔的翅膀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当前,许多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强已是不争的事实,已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解决这一“短板”,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意识,投身教育科研实践,勇于敢于提起手中的笔,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扶”“逼”结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导向,努力营造“人人会科研,个个出成果”的教育科研“气候”。从学校层面看,学校应大力实施“师研提升工程”,为教师发展插上飞翔的羽翼。一是“逼”一批教师“上路”。学校规定,一年内没有教育教学论文发表的,年终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用制度断绝了部分教师的“心理退路”,防止了部分教师教育科研的惰性。二是“扶”一批教师“入门”。学校外聘科研专家,内盘教研能手,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的讲座与培训,既从理论上教会教师实施教育科研的方法,又从实践上授给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技巧。学校制定教育科研奖励条例,由教研组自行推荐综合类或者学科类的品牌杂志,教师发展中心认定并统计,每个学期期末对发表在认定报刊、杂志上的教育教学论文按条例兑现奖金。学校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对申报成功立项的课题开题后按级别进行奖励,兑现奖金的50%作为课题研究启动资金,课题顺利结题后再兑现剩余50%的奖金。这样,通过“扶一把”“奖一批”,帮助教师揭开教育科研神秘的面纱,找到教育科研准入的门槛,把握教育科研的基本途径,走上教育科研神圣的道路。
三、师质提升工程——给教师营造丰盈的精神家园
学校发展的根本在教师,教师发展的根本在健康。身心俱健的教师群体是学校发展坚强的依靠力量。为了提倡全体教职员工过健康快乐的生活,培养一种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学校实施“师质提升工程”,着手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与品位,努力让教师过上有尊严的品质生活。教师发展中心与工会联合,在充分进行教师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教工伊甸园”。“教工伊甸园”采取俱乐部制,实行俱乐部主任负责制,俱乐部主任由全体俱乐部成员推选,学校聘任。“教工伊甸园”下设的俱乐部有书友、服饰礼仪、艺术欣赏、健身舞、乒乓球、有氧慢跑、太极拳、垂钓等,各俱乐部主任制订俱乐部活动方案,有权聘请校内外技术指导,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为了保证俱乐部活动的开展,学校实行俱乐部经费包干制,确保俱乐部活动的时间与场所,同时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为各俱乐部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机会。各俱乐部成员充分发挥各自智慧,挖掘社会资源,根据各俱乐部的成员需求开设了文学、音乐、美术、美容、礼仪、运动、养身等课程与讲座,让教师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恢复体力上的疲劳,达成生理上的平衡,释放心理上的紧张,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认识到教育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教工才艺展示”已经成为每个期末学期结束大会的“保留节目”,成了每位教职员工的期待与最爱,这既是对各俱乐部活动成果的一次展示与检阅,更为各俱乐部成员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与空间。“教工伊甸园”已成为教师专业与精神成长的共同乐园,教师乐观坚守教育事业的“动力加油站”与“精神按摩处”,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灵栖息地和精神图腾。
四、师技提升工程——给教师搭建追梦的阶梯
教学技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能否成为优师名师的首要因素。一个优师名师必然有着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对于学校来说,“一个优师引领一个学科,一个名师叫响一所学校”,他们总以高尚的师德与人格,精湛的教学技艺引领着一批人,成就着一所学校。学校以实施“师技提升工程”为抓手,给教师搭建一个成长的阶梯,构建一个寻梦追梦的平台。一是引导教师科学规划自己的教师生涯。学校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周期性、递进性的“三年专业发展计划”,让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意愿与奋斗目标。教师发展中心每学期组织检查,每位教师均给出恰当的评价与中肯的建议,以便教师把准发展目标,适度调整努力方向。三年期满,对全体教师的实施情况做一次全面的评价,对如期完成计划的教师给予表彰;对尚未完成计划的教师专门召开分析会,剖析原因,寻找问题,指明方向,落实整改措施。二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学校在校内评选学科导师,聘请校外学科导师,根据自愿原则,学校指定与教师自选相结合,对任教不到六年的青年教师人人配备学科导师,签订指导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利,进行捆绑式考核。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周期,为学校发展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三是开展“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学校每年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骨干教师教学技艺大比赛”“主题式教研赛课”等综合性活动,比赛内容涉及普通话、粉笔字、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说课上课、观课评课、教学反思、解题命题、教育技术运用等多个方面,既夯实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艺,又增强了教师的事业自信与追求自觉,为学校高位可持续发展锻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蒋国生: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印记思品”创始者、倡导者。多次获南通市优课评比一等奖,多次开设省、市级公开课。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教学月刊(教学参考)》《基础教育课程》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四十多篇。参与并结题省、市级课题3项,主持并结题南通市重点(资助)课题1项,现主持省级课题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