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鲁迅
学习鲁迅近日重读《青年必读书》一文,不免生出新的感受。
鲁迅分书为两大类——“中国书”与“外国书”,他“略说自己的经验”,也确能道出旁人的体会:读中国书,就“沉静下去,与现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但在我们的新时代,两类的分法远远不够了;书市里的大宗,既非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亦不是标准的“外国书”,如果只用一个词儿来概括,我想,没有比“中国人写的外国书”更恰当了。
人活着主要应该做事,但也需要休息,因此我现在的感受是读中国书与读外国书并不互相排拒。读外国书,使人想做事,做事久了会疲倦,想休息,于是换读中国书;中国书使人沉静,沉静就休息得好,休息够了,静极思动,再去读外国书,去做事。这样良性循环不是比偏嗜偏食好得多么?问题是无论“中国书”、“外国书”,现在都少有人读。假如请社会学家细心地做一项社会统计,我敢断言,结论必定是:“中国人写的外国书”在被读书中占绝对的多数。
中国书,外国书,其实俱在,却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厚实的墙壁障蔽着,使人眼看不见,手够不到。日前一位朋友喜滋滋地告诉我:“《燕知草》我终于买到了。”他在旧书店的书架前逡巡,虽然认为架上的书全只配化成纸浆,却不死心,仍旧上下左右习惯性地扫描。突然眼角一亮,瞥见旁边一位青年手中翻着的竟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燕知草》,惊喜不已,他一边期待,一边担心,注意着青年的动静。青年翻了一会,把书扔下了。朋友毕竟是位谦谦君子,死守“不掠美”的善道,他捡起书,趁青年还未掉头他顾,殷殷问道:“你不要吗?这可是本好书啊!”青年回说:“这种书现在没人要看了!”朋友如愿以偿,又不禁感叹:“我喜悦之余,竟觉得一丝悲哀。”这喜悦,是个人的、主观的,而这悲哀,却是广被的、客观的,难道新时代与“这种书”当真无缘了么?
外国书使人想做事,同时也教人怎样做事。“中国人写的外国书”,在使人想做事的强烈程度上还超过了外国书,但是,却不告诉人应该怎样做事。例如关于“科学”,我读外国书,就知道了科学究竟是-什么,知道了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才算是“科学的”,也知道了“不科学”不一定是贬义,等等。而在“中国人写的外国书”里,尽管“科学”受到的赞美崇扬远过于标准的外国书,但“科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却根本含糊不清。于是旧的如周易算命,新的如气功疗病,更新的如炒股发财,统统都挂在了“科学”的名下,甚至情场失意,或官运偃蹇,亦归咎于方法“不科学”,好像只要“科学”一下子,就能运交红桃,步履青云。
想做事而不知道怎样做事,是一种“憋得慌”的状态,势必至于不由自主,乱说乱动。能量大的,就像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西毒欧阳锋,武功练到入魔,气机混乱,招式怪异,先施杀着,先刮自己几个耳光,他虽一举打败北丐、东邪、南帝,夺得“天下武功第一”的名号,却实在很难被人视为真正的英雄。至于现代的欧阳锋们,可以说在王朔的笔下,最称惟妙惟肖。随便抄一段,是写一位女的:“她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忙的。这些年总是以一种冲刺速度在交际在创业在破产在上蹿下跳。月余不见,便不知她是什么身份。我手里她的五花八门的名片足可开一个小型的私人收藏展。……我国沿海的每一个特区新建时她都去创过业,亲手创办了数不清的公司、交流中心、工贸大厦和文化城。她在北京有一家颇具特色的云南菜馆,在那儿你可以遇见形形色色的社会名流:气功大师、沙漠旅行家、颓废画家、摇滚歌手,以及政府官员,影视红星,大小记者,还有我这样的写字师傅。”
因“憋得慌”而做事一旦形成风气,“做事”的意义就要变。照韦伯的说法,从新教伦理转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以理性化的态度和方式“做事”的,虽然目的也是积累财富,却与许多非新教地区自古而然、于今为烈、贪得无厌、劫夺聚敛的发财狂,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等
到资本主义普及到其他广大地区,宗教的脐带自然不必去追索了,只要能发得财,也就算做成了事。
鲁迅说:“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鲁迅是将“做事”看得比“作文”更重要的。但在文化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今天,“作文”就是“做事”。“不读中国书不能作文”的老话业已过时。即使是中国人,不读中国书也照样能“作文”。今天的书市,“中国人写的外国书”蔚为大观,反令地道的中国书和外国书成为附庸,就是明证。
第二篇:鲁迅学习资料
1、瘦削的脸庞,透露着刚毅与坚强;犀利的语言,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每每读完鲁迅的作品,先生的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这就是大家心目中的鲁迅形象。那么在儿子周海婴的心中鲁迅又是怎样的呢?
2、课件出示:由于我母亲是高龄产妇,生产的时候很困难,拖了很长时间生不下来。医生问我父亲是保留大人还是要孩子,父亲的答复是留大人。这个回答的结果是大人孩子都留了下来。
在我上学之后,有一次父亲因我懒着不肯去学校,用报纸卷假意要打屁股。但是,待他了解了原因,便让母亲向教师请假,并向学生解释:的确不是赖学,是因发气喘病需在家休息,你们在街上也看到,他还去过医院呢。这才解了小同学堵在我家门口,打唱“周海婴,赖学精,看见先生难为情……”的尴尬局面,友好如初。(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
他
黄瘦的脸颊
浓密的胡须
灰黄的长衫
破旧的布鞋
组成了他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他是主张自由和民主的文豪
从彷徨 到呐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救救孩子”是他的呼声
“读书救国”是他的思想
端起一支笔——这便是他的枪
铺开一叠稿纸——这便是他的甲
摆上一张书桌——这便是他的前线
他是坟边青青的野草
春风吹又生
他是一根黑暗中的火柴
点燃了生命的灯
横眉冷对千夫所指
俯首低头甘为牛马
他是永恒不朽的民族魂
他是新文学的领头人
纵然逝去虽死犹生
他与中华民族永存
《父亲对我的教育》《回忆鲁迅先生》《秋夜》
你怎么理解鲁迅先生的这些话“我绝不离开你们”“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请联系全文谈一谈。
师小结点拨:平易近人,义薄云天
《访鲁迅故居》:
徜徉在鲁迅先生的故居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师小结点拨:简朴勤劳,刻苦自奉
.他人眼中的鲁迅——给你一个真实的鲁迅(重点,2课时)
(1)《人间鲁迅·引言》(林贤治)
(2)《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3)《鲁迅先生和海婴》(许广平)
(4)《记忆中的父亲》(周海婴)
(5)《鲁迅——以人格而伟大》(何满子)
鲁迅作品十五讲》
《鲁迅读本》
《鲁迅与我七十年》
《人间鲁迅》
《与鲁迅相遇》
《网络鲁迅》
《谁挑战鲁迅》(钱理群)(钱理群)(周海婴)(林贤治)(钱理群)(葛涛)(陈漱渝)
郑振铎的《不朽的鲁迅》写到“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他对朋友——只要他主伙是朋友——的鼓励与帮助,是我们所最不能忘记掉的。他为秋白刊行了他的海上述林,在临死的时候,方才完毕了他的一个心愿。”
周海婴的一篇《父亲的写作》中这样写道:
“在我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以小孩的眼光判断,父亲这样的生活是正常的。早晨不常用早点,也没有在床上喝牛奶、饮茶的习惯,仅仅抽几支烟而已。我早晨起床下楼,脚步轻轻地踏进父亲的门口,床前总是一张小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插入短烟嘴里,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许妈急忙地催促我离开,怕我吵醒‘大先生’。偶尔,遇到父亲已经醒了,眯着眼睛看看我,也不表示什么。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
“整个下午,父亲的时间往往被来访的客人所占据。一般都倾谈得很长久,我听到大人们的朗朗笑声,便钻进去凑热闹。母亲没有招待点心的习惯,糖食倒是经常有的,有时父亲从小铁筒里取出请客。因此我嘴里讲‘陪客人’,实际上是为分得几粒糖。待我纠缠一阵后,母亲便来解困,抓几颗打发我走路。我在外边玩耍一会儿回来,另一场交涉便开始了。这就是我为了要‘热闹’,以解除‘独生子’的寂寞,要留客人吃饭。父亲实际上已经疲乏,这母亲是清楚的,可我哪里懂得?但母亲又不便于表态,虽也随口客气,却并不坚留。如果客人理解而告辞,母亲送客后便松一口气。如果留下便饭,她就奔向四川北路上的广东腊味店买熟食,如叉烧肉、白鸡之类,顺便再买一条鱼回来,急忙烹调。至于晚上客人何时告辞,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早已入了梦乡。
“讲到睡觉,我想起在我四五岁时,床头旁的五斗柜上,总点着一枝蜡烛。它是普通的白色蜡烛,每逢我不愿睡觉的时候,许妈便哄着点燃烛火,说‘阿弥陀佛,拜拜!’这才骗取了熄灯的效果。可惜我虽经过幼小时的‘培训’,至今仍没信佛。任何宗教也没有影响我。
“如果哪天的下午没有客,父亲便翻阅报纸和书籍。有时眯起眼靠着藤椅打腹稿,这时大家走路说话都轻轻地,尽量不打扰他。母亲若有什么要吩咐佣工,也从来不大声呼唤,总是走近讲。所以此时屋里总是静悄悄的。
“晚间规定我必须八点上楼睡觉,分秒必争也无效。因此夜里有什么活动,我均一概不知。偶然在睡意迷蒙之中,听到‘当朗朗’跌落铁皮罐声,这时许妈正在楼下做个人卫生,不在床边,我就蹑足下楼,看到父亲站在窗口向外掷出一个物体,随即又是一阵‘当朗朗„„’还相伴着雄猫‘哗喵’的怒吼声。待父亲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香烟罐发射尽了,我下到天井寻找,捡到两只凹凸不平的‘炮弹’,送还给父亲备用。这是我很高兴做的一件事。原来大陆新村的房子每户人家二楼都有一个小平台,那是前门进口处的遮雨篷。而雄猫就公然在这平台上呼唤异性,且不断变换调门,长号不已,雌猫也大声应答,声音极其烦人。父亲想必文章写不下去了,文思屡被打断,忍无可忍,才予以打击的。
“这里要插一段国民党曾要暗杀父亲的史实。那是1992年,我从全国人大调整到全国政协,作为‘特邀代表’蝙入第四十四组。组里有几位熟人和知名人士,但在小组会议室靠窗边处,坐着一位我不熟悉的老者。他沉默寡言,神情严肃,不与他人插话谈笑,但是每个讨论题目,均按主旨简短发言。当我得知他便是国民党军统著名的暗杀高手沈醉,不禁多看了几眼。散会后,他对每个人均礼节性地致意。真可谓人不可貌相,这位当年地位显赫的可怖人物,长相却并不横眉獐目,更不是解放前我所见过的国民党小特务那种模样。如今我们党和人民对他宽恕了、容纳了,他被入选政协当委员,大家同席而坐,不再怒目以对。因此,在小组会的休息时间里,相互走访寒暄,我也跟着去沈醉住处访问。他
那时正举步不便,因几年前在北戴河伤了腿,断了骨。当他面对我时,只见他瞳孔收缩一下,似乎情绪颇为起伏,但当时并未交谈什么。过了几天,我又在餐厅遇见他,他约我得空谈一下。我应邀去他房间,他显得很激动,向我吐露一个‘从没透露的秘密’。他说,在一九三几年,他接到上级命令,让他组成一个监视小组打算暗杀我父亲。结果在对面楼里着人监视了多日,他也去过几回,只见到我父亲经常在桌上写字,我还很小,在房间里玩耍,看不到有什么特别的举动。由于父亲的声望,才没有下手,撤退了。他说,否则我会对不住你,将铸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他本可以不讲,把这段历史深埋在脑子里,跟随自己在世上一起消失。而他却坦率地告诉了我,为此,我尊敬他。”(《鲁迅与我七十年》)
生2:我读了周海婴的《父亲的写作》,过去读的鲁迅文章侧重于表现鲁迅的尖锐思想或表现出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很少表现他成年以后的家庭生活看了他的全家照,又了解到儿子眼中的鲁迅是一个言语不多,专心写作,不喜欢被打扰,喜欢清静的想着,不浪费多余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事物上的人,他的写作习惯被家人适应,这样的鲁迅让人感到一些温情
师:1919年,鲁迅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道,觉醒的人们,应先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鲁迅用这个典故,心中充满沉重的苍凉他自喻为那位绿林好汉,愿意牺牲自己,愿意自己被黑暗淹没,而救出孩子,救出中国的未来
生3:我读了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过去在鲁迅文章中读到他在日本学医时有位关心帮助他的老师,我很好奇在当时中日关系并不融洽的情况下,藤野先生的真实想法,没想到这位先生并未刻意的去关照鲁迅,只是对鲁迅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却未意识到在当时中国人普遍受到歧视的状态下,鲁迅受到这样公正公平尽责的待遇,带给鲁迅的是一生的感动
师: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动作可以映出一个人的品质与人格在举手投足间,尽显个人的内涵和修养善待他人,就是一种人格魅力
生4:我读了《为什么现代少年读不懂鲁迅》,因为我就读不懂,也不知道为什么然而这篇文章作者却总结了三条:①现代少年读不懂鲁迅是因为现代少年接触自然和社会少,生活太单调,见识短,对社会了解得太少,而鲁迅有宽广的眼界,渊博的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的了解②鲁迅写作很注意细节,而现代少年写作文大多缺少细致观察和敏锐感触,缺少自己的思想③现代少年心总不能平静下来,总是很浮躁而鲁迅文章大多是很沉稳的、深刻的,需要细细的品味,要读懂得心静
师:鲁迅作品所描写的人生和事件、所议论的那些问题,人们是可以感觉到、感受到的,但它们所能够暗示的内容却是无限的,是鲁迅自己也不一定全部意识到的它们需要我们用一生的经历不断地去补充、去挖掘,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是供我们不断感受、思考、体悟、探索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鲁迅作品都适宜于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和欣赏鲁迅到了三十年代,还说很少有人懂得他的《阿Q正传》但阅读、欣赏、接受语言作品的基础不是“懂”,而是可感受性可感就能接受,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各位同学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生5:我读了毛泽东的《论鲁迅》,这是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没想到毛泽东对鲁迅评价这么高: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还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毛泽东还高度赞扬了鲁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并号召向他学习
生6:我读了罗广林《鲁迅与诺贝尔奖》,对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可以这样讲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斗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学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它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望,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1011/113229.asp
第三篇:鲁迅学习资料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补注】
1.灵台,也叫灵府,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郭象注:“灵台者,心也。”
2.风雨如磐暗故园。磐,扁圆的大石,喻风雨迫人的一种重压。暗,晦暗。在自然环境中,狂风暴雨,昏天黑地,人们有时也会用“风雨如磐”来形容。鲁迅 1910年12月21日致许寿裳信中说:“故乡已雨雪,近稍就温,而风雨如磐,未肯霁也。”
3.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
4.荐:献,进献祭品。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资料一】
本诗作于1903年。其时21岁。鲁迅最早将本诗写赠给许寿裳。许寿裳在《怀旧》中说:“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资料二】
1903年夏,鲁迅归国度暑假,母亲要他答应早在他南京求学时就已提过的与朱家的婚事。鲁迅不愿拂逆年轻守寡、生活艰苦的母亲的心意,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了。估计是在鲁迅假满回日本后,母亲就办订婚手续。在封建社会,订婚几乎和结婚同样重要,事情定了就不能改了。所以1903年暑假是鲁迅不幸婚姻的关键时刻,1906年不过是去“完婚”罢了。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
【补注】
1.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2.“千夫指”,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
3.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资料三】
这首诗最早是写给柳亚子的。《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记有“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并录下本诗和跋语。条幅上的跋语:“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亚子先生教正。”在条幅和日记上,诗中的“破帽”原是“旧帽”,“漏船”原是“破船”;鲁迅编入《集外集》时,作了最后改定。【资料四】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资料五】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三是说:“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 【问题探究】
1.《自题小像》的题旨是什么?请根据原诗及老师提供的资料,或者自己查找的资料,说明观点及理由。
2.《自嘲》的主题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和依据。
3.你如何理解“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三题,可选择一、二回答。可以发在网上,也可以做在作业本上。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 关于鲁迅
汉沽一中研究性学习
对鲁迅的研究
高一八班 孟凡涛
对于这次学习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学到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从他的文学到他的情感生活,老师提供的素材都有比较完成和全面的介绍,这样很好。当然最后由于某些不知名的原因,我们的课时不够了,所以只好把自己结业总结放到课下来做。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总结。
首先先从鲁迅的文学商谈一谈本人的浅见吧。我觉得鲁迅先生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几位可以把文字排列到力道十足却饱含深情的人物了。也许说鲁迅的文字是饱含深情会有人不大赞同,但是我还是想说,不管是抗争也好,讨论民族劣根性也罢,如果他不是一个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真挚感情的民族主义者的话,他又怎么可能会写出这样激昂的文字呢?所以说,他觉得是一个饱含深情的文学家。
文字的力量是鲁迅独树一帜的文学特点,这一点我想不用多说,因为只要看过他的杂文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接下来,我要谈一下鲁迅先生的感情生活。朱安和许广平是先生这辈子最不能释怀的两个女人。朱安是鲁迅先生的母亲一直很喜欢的,可是也偏偏是鲁迅一辈子都没有喜欢过的,这样的一种婚姻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是在那样一个社会,悲哀往往是一种正常的并被世人所咀嚼的事情。而许广平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出现在鲁迅的世界中的,这样的一对真心相爱的情侣在当时的结合,却饱受非议,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见鲁迅先生真的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朱安,他并没有抛弃,而是给予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对于自己真心喜欢的许广平,他则是不管外界的压力与舆论,毅然决然的和她走到了一起,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很值得人敬佩的勇气。
所以,我想向鲁迅学习,不仅要学习那种抗争的精神,同时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深情,做一个深情的人,感情真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我们今后的路才会更加平坦。
以上就是我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第五篇:向鲁迅先生学习
对于一个学习写作的人来说,我已经写过几篇关于鲁迅的文章了,但每次写来总觉得欠缺什么,特别是不时翻一下鲁迅的书或读一下别人论述鲁迅的文章,就有许多新的想法和认识。怎么说呢?是崇拜?不是,我的个性来说,我是从不崇拜和迷信任何人的。但我确实崇敬鲁迅先生。应该准确点说是想向鲁迅先生学习。这“红袖添香”里最近发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鲁迅其实不算什么伟人和文学大师,并提出来一些看法。本来有不同的看法很正常,不过我想评一下又怕给人家长“分”,又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于是还是正式地谈一下我的看法。以表示不同的意见,以便更好的交流。
大家知道鲁迅先生在日本是学医的,为什么玩起笔杆子来了呢?恐怕认真读鲁迅书的人都知道,在鲁迅的思想成熟中有几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一是家景的败落,二是父亲的早逝,鲁迅父亲约在他十七岁就死于“江湖庸医”手中。三是他在日本看了一部日本电影记录片,那片中日本人在“日俄海战中”,在中国土地上杀戮所谓的俄军间谍的中国人,而画面上周围站着很多麻目的中国“看客”。这是多么震憾青年鲁迅的的画面。还有许多同样麻木的看片现场的中国清朝的留学生也是如此当“看客”,同时“看客”们竟同日本人一样呼万岁。“一个泱泱大国,一个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就是这样被列强们作为战争杀戮的试验场。多么令人痛心的的国民,简直是国耻。鲁迅就是因父亲的早逝而学医,就是看了这可耻的日本电影而又弃医从事教育。就这样,当他回国后见到的国家确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情景。那北洋政府屈辱地卖国,就因为几个学生起来发动爱国行动,却被北洋政府给屠杀了。学生们是爱国的呀!那时的中国到处都是在军阀混战,仅四川地区的土军阀们仅在十多年内先后发动了二百余次的战乱。全国各地的军阀混战那更是多不胜数。军阀们为了当上土皇帝,硬行残剥人民的收入,税收多入牛毛。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另外当时还有一种景象就是各地的庙堂多得数不胜数。据解放后统计,四川一个县级地区的寺庙尽有三百多座,另外还有各种祠堂和牌坊,寨子更是密布各地乡村,神道仙殿那是数不尽的。旧中国一方面是百姓水深火热的场面,另一面却是金光闪闪的庙宇宗祠神庙。社会上黑道流行,愚民袍哥大爷,鸦片烟馆密布码头,军阀层层把持着社会。同胞们,这就是中国真实的社会场景图呀!
我们再看中国那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是那样的原始,大城市里没有电灯,街上跑的是人力车,四川山区是滑竿,没有公路更没有汽车,火车,连老百姓升火的火柴也叫洋火,钉子叫洋钉。国家的重要的军舰,飞机军火是向洋人买的,军阀们热衷于为争土皇帝,也造点土枪土炮来杀点自已的老百姓。这样一个四分五裂,内外交困的国家,贫穷落后,倍受列强欺凌的国家。
中国向何处去?这是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深思的问题,当时,康有为“公车上书”也好,曾国藩,左宗堂等“洋务运动”也好,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国民党也好,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社会实质问题,后来袁世凯仍做他的皇帝梦,北洋军阀们不停地折腾地糊弄这个国家。这时候,有一些“假洋鬼子”似书生们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同广大的青年学生们一起向中国日趋没落的文化发起了挑战。他们第一次树起了“科学,民主”的大旗。虽然一些志士仁人涌出了很多,像陈独秀,李大钊等摇旗呐喊。还有胡适,林语堂等也提出了文化和政治改良的口号,也想继出了很多的文章。但真正的战士,却是我们这位鲁迅先生。他从国民的精神,文化,思想,传统和习惯等全面剖析中国这封建社会的命根。用笔作武器,全面透析了这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
鲁迅闪光的思想是伟大的。你看《鲁迅全集》中以年代而出的文章,涉及到科学发展,文化,人的历史和哲学,文学,艺术等。像医生看病一样,全面诊断和剖析这黑暗没落的旧中国的社会现象,并直指文化根子。请问中国近代史上有谁有过这样一双敏锐的眼光?有谁有这样的气魄和胆量?有谁有这样的文章风格?又有谁这样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斗争精神?有谁能真正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代表中国社会场景和典型人物的精神形象和民族性格。
这里简单地罗列下鲁迅先生的文章。
《人之历史》,写于一九0七年。鲁迅在该文中诠释出黑格尔,达尔文等关于生物进化论,并提到了生物的演变以及人的起源问题。这无疑是向旧中国的神灵体系和中国人的精神枷锁发出了有力挑战。
《科学史教篇》写于一九0七年。鲁迅较为领先地向国人介绍西方科学演变历史,向那些自认为中国是大国的皇权贵族们没落阶层作出了呐喊。这完全是我国科学启蒙之作。
《文化偏至论》,写于一九0七年。鲁迅以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眼光,写出了精辟的引路性的文章。使我们认识了一些西方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典型人物,如产生西方文化节的源头,如希腊文明,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析拉图,亚历士多德等。
《摩罗诗力说》写于一九0七年,该文对西方文化和思想作了介绍。对西方文化巨人作了简介,从文艺上对比中西文化和思想。
这几篇文章是在辛亥革命之前写的,是黑暗旧中国的黎明之作,开世之作。后来鲁迅将其编成《坟》里出版。从某种意义上看,鲁迅大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进行文化宣战的气概。鲁迅用科学的发展观,以普及科学文化的气质呐喊而出。将几千年来“人是由神创造的”荒淫学说发起了挑战。以此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的历史进程,由此将国人的习惯性的自大眼光,引入了西方发达的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上来。给国人的意识形态起着颠覆作用。“旧中国的贫穷与落后”和国民的愚昧性病根在鲁迅的著作中被揭露出来,接着鲁迅的杂文和小说出来直截地指向旧中国的社会现象。甚至向奴役中国人思想和精神鸦片发起了猛烈攻击。其方向尖锐地抵向“孔孟之道”的庙门和神堂。可惜当时这在文荒民愚的国度里,没有多少人能明白鲁迅的启蒙之说。当“五四运动”兴起时,鲁迅在《新青年》上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文学形式控诉旧中国“吃人”现象,人们才想起“新文化运动”的功臣鲁迅来。
《我之节烈观》,写于一九一八年,接着一九一八年九月至十一月,鲁迅相继发表七篇抨击社会黑暗现象的“随想录”
一九一九年一月至二月,鲁迅又发表了十一篇“随想录”。同年四月,鲁迅又陆续发表小说《孔乙已》等短篇小说。
鲁迅全方位地树敌,与伪道士们论战,与“假洋鬼子”的奴仆论战,与保皇思想的人论战。鲁迅实在孤独和自傲,可他毫不退却。高举大旗呐喊着,战斗着。鲁迅没有私敌,却很有一群思想观念所冲突的“敌人”,他所面对的是一个腐朽没落的社会及其习惯势力。他不得不奋起战斗。曾经有人一谈到鲁迅,就拿出一些他的名人对手来比较。如胡适先生,客观地来讲这位提倡白话文的学者是很有影响和开创中国现代语言的大师。但此人又是提“全盘西化”的吹鼓手,实质是一个洋奴化性很强,而且又是“光宗耀祖”习性很重的人。当日寇在中国到处杀戮同胞和国土沦丧时,竟然此人天真地想靠“洋人”们来主持公道,并为日本侵略者提出了一些征服中国的“谋略”,另外胡适还大力劝导学生尊孔,保“国粹”。此人还幻想通过民主选举过一下总统的瘾。这种政治思想极为弱智的“改良主义”的大文化人。恐怕难以同鲁迅比较吧。又说林语堂,他虽然也提出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问题,可写了很多文章,却没有中国国民的具体精神形象人物,而且是抗日战争时民族危亡时,他却躲在国外逍遥自在。这种文人也难与鲁迅比。还有梁实秋先生虽然也大名鼎鼎,可抗战时,不为民族呐喊却写些花骚的闲聊文章,大讲人性。梁也没什么大气的作品,只是一个雅士闲趣的文人。还有吴宓也是大文人,研究《红楼梦》,学贯中西。从另一角度讲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是一类学者型的人物,不是什么思想家,这就使他们的文学观点和作品大打折扣。但他们主观上还是想学生读好书念好经,想国家多有一些有用的人才。国家能够安定。可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极其虚弱的,腐败的国家,是一个倍受列强欺凌的国家。殊如很多与鲁迅论战的学者文人,我认为都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社会和国民的病根所在,所以他们只能是提一下改良社会的一些主张,因而从思想上比之鲁迅就相差甚远。
就议论来说,鲁迅是否是大家,伟人或文学家这话题不是很大的问题,也许这话题会争论一百年或几千年,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精神。如果一个人真要是能写下几篇让人传承或再版,让后人想读的文章,这才是真学问。有的人写得再多,充其量只是几张手纸而已。鲁迅就是一篇《阿q正传》就仿若我们是阿q的兄弟和后人,这里面的民族精神形象和民族性格就包括了我们全体国民。有谁能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来?现在也有人一昧抛开当时旧中国的历史环境去认识鲁迅,显然是不明智的心态。
鲁迅是我们地道的中国人,虽然他写了很多中国人和社会现象的阴暗面,可他是一个真正敢干向社会习惯势力和旧文化宣战的人物,他骨子里仍流着我们民族的血,他的呐喊仍是中国醒世之言。他没有一点媚骨和花骚之辞。所以有人说,中国近代真正懂中国的只有参个人,一是鲁迅,他是最了解中国的人,一个唤醒中国人觉醒的人;另一个是毛泽东,他是一个集中国文化,谋略为一身的人,是一个让中国人独立和富强的人;还有一个就是蒋介石,他是一个深知“帝王术和厚黑术”的人,他可让中国各种土皇帝和黑道人物听命的人。有的人动不动就用外国文化标准来评论我国的文化人,这是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已的文化巨匠,这个民族就是很可悲的民族。例如,就毛泽东而言,他的书法和诗词的数量并不多,难道就不是诗人和书法家了?要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或伟人都无法比似,因为这是我汉文化圈才有的伟人,是一个中国土地上才产生的伟人。其它国家的文化人根本就没这艺术形式。鲁迅也是一样,是我们民族的伟人和文化巨匠。有何必要拿他去同外国文化名人比呢?
中国文化上有很多奇怪现象,明知虚浮的却很有人乐于追求和欣赏。如娱乐业中的武侠大片,明知那些侠客摄影时是特技,在空中飞来舞去的,却很多人认真去看。那金庸武侠小说是诓人的,还是有人自命其凡地扮演侠客出来打抱不平。明知天下没什么纯情,却有人偏偏编出感天动地的永恒爱情来;明知当歌星明星是一条窄路,却就又人想凭卡拉ok的感觉去出名,可现实中,却五音不齐。明知诗人和文学家是苦行僧,可就有人去炒作。娱乐也愚乐。所以,我这里还是提倡向别人学习。学习人家的长处,丰富自已的内涵。像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都有好文章,值得我学,学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但我不学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因为他们不是我心目中所崇敬的对象。
鲁迅的文章,一般青年人不易读进去。因为需要了解旧中国的历史,还要有一些旁门知识,如民俗,宗教以及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现在很多文学博士,读经博士,留洋博士,但真正写出文学作品的却很少。为什么?因为多数不了解中国社会及人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也没多少时间参与社会实践。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没神,就是没有生活底蕴。相反许多作者,却写出来很有味道。如陈忠实,莫言等,他们多少是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而写的。文学是一种社会生活化的语言艺术,它通过语言艺术描写表一些社会人物的性格和情趣,给人一种艺术上的美感和情感来。不是以字数和篇幅划定一个文学大师的。
鲁迅是伟人和文化巨匠,但不是神,不值得后人去祭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风格。当然不是去模仿。虽然有很多人去诅咒或去骂鲁迅,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抬高自已,可相形之下却越暴露出自已无知的面目来。
鲁迅是一面中国新文化的旗帜,是真的猛士和战士,他一生的著述永远值得我们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