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合集五篇)

时间:2021-03-18 12: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一篇:《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现如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划线词解释(2分)

(1)小惠未徧____________(2)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

【小题2】选择划线词意思相同的的一组()(2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 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谭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小题3】句子翻译(2分):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小题4】理解填空: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解释,在___________(四字)之时进军,故克之;在敌军___________(四字)之时,逐之。(2分)

答案

【小题1】(1)遍及(2)案件(各1分)

【小题1】A(2分)

【小题1】大国,难以预测,恐怕有埋伏啊!

【小题1】彼竭我盈;辙乱旗靡。(2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二者都是“出身低微,见识短浅”。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2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①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②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③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释】①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②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③倍,通“背”,违背,背叛。

8.下面哪一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9.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何以战?

B.子将何欲?

C.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D.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l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②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11.乙文中鲁国最终能将“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的原因是什么?(3分)

12.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内容,具体说说鲁庄公在使用人才方面有什么可取之处。(2分)

参考答案:

8.C(2分)

9.D(2分)

10.①(曹沫)凭借着勇力侍奉鲁庄公。(2分,关键词“以”、“事”)

②齐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略的土地。(2分,关键词“乃”、“许”、“尽”、“侵”)

11.曹沫凭借勇力,以死相胁,逼迫齐桓公答应交还失地。齐桓公怕反悔会失信于诸侯,失援于天下,只能实现承诺归还领土。(3分,写出一点得1分,写出两点得3分)

12.礼贤下士,能虚心听取和采纳曹刿的建议;宽厚待人,曹沫带兵与齐交战,连连失败,导致鲁庄公只能割地求和,但是他没有问罪于曹沫,还是让他做将领。(2分,要有具体分析)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3

《曹刿论战 》阅读训练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鄙:

(2)小惠未徧 徧:

(3)神弗福也 福:

(4)齐师败绩 败绩: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

D.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

4.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

20xx年泸州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鄙陋(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 赐福、降福;大败

2.A

3.(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

(2)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4.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4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②烛:照亮。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读其书未毕(全部)B.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写)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猪、牛、羊等牲畜)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庞滑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皆以美于徐公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

D.读其书未毕 其真无马邪?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乙文段孙膑因马陵之战,一战成名。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以战?(2分)

(2)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2分)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5

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牺牲:(2)衡: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何以战?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小题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用原句回答)(3分)

【小题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2分)

【小题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

【小题1】(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小题1】(1)(您)凭借什么作战?

(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小题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评分说明:(3分)每空各1分。

【小题1】【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评分说明:(2分)每句各1分。

【小题1】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6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

2、下面句中划线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3、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____________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一句。

参考答案:

1、(1)参与

(2)离开

2、B3、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

4、(1)远谋 鄙

(2)取信于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7

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ò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à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2)用人不尽其所欲()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1

A.公与之乘 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 公问其故

C.既克 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 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参考答案:

11.(1)倒下(1分)(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14.既战养其气(2分)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8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2、翻译句子。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①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

3、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

4、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9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⑶牺牲玉帛,旨弗敢加也。

⑷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13.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①答:

②答:

③答:

1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①政治方面:答:

②军事方面:答:

【答案】10.间:参与。狱:案件。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徧:通“遍”,遍及,普遍。11.D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13.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0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耒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F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⑦虏③人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⑥。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像星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

(2)会匈奴大入塞:___________

(3)范兵不敌:_______________

(4)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3、翻译句子。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

1、(1)倒下(2)正遇上(3)抵挡(4)击鼓

2、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4、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1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众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①陈: 通假字同阵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公将鼓之。

(2)齐师败绩。

(3)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

(4)我众彼寡,不如遏之,8、根据语句意思,下列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登/轼而望之

B、夫/大国,难测也,C、非欲速/战者也,D、遂麾/兵使却

9、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10、阅读甲、乙两段,完成(1)—(2)题。(5分)

(1)阅读[甲]段可以发现曹刿具有什么性格特点?(2分)

(2)请以[甲]段中曹刿的战术分析[乙]段中晋兵取胜的原因。(3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7、(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每处1分。

(1)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2)战败,失败。

(3)派遣

(4)阻止

8、B(2分)

9、(4分)要点与评分:能抓住关键词,表达通顺。各2分。

(1)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留下的痕迹零乱,远远的看到他们的旗帜倒了,所以说追赶他们。

(2)前秦的军队就撤退了,一退就不能停止了。

10、(5分)

(1)(2分)要点与评分:能正确写明曹刿的性格特点。至少两点。

如: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思虑周全、细致果断;有勇有谋;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善于详察敌情;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军事见解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等等。

(2)(3分)要点与评分:能抓住甲段段中所体现的军事才能和战术。

甲段的曹刿善于把握有利战机;善于详察敌情,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乙段中的谢玄就是利用这个战术,所以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牺牲玉帛:()

(2)公将鼓之:()

(3)小大之狱:()

(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最重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这样,曹刿的_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句作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指猪牛羊等

(2)击鼓进军

(3)案件

(4)倒下

2.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土气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远谋;鄙

4.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 无能结合起来答。(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短文,完成第11第14题。(15分)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节选自《史记》)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①公将鼓之。()②既克,公问其故。()

④秦悉坑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答:

21.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3分)

成语:(1分)

意思:

22.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9.该题考的是理解常用的文言词。(4分)

(1)击鼓(进军)(2)已经(3)埋

20.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谈兵事,他的父亲不能驳倒他,却不说(赵括)善于打仗。(2分)

21.该题考的是成语。(3分)参考答案:纸上谈兵(1分)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2分)(没有比喻义,只给1分)

2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3分)答案示例:曹刿的论战源自于他对战场情况、形势的仔细观察与准确分析,源自于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而赵括的谈兵 只抱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各2分)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4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轮战》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亲戚畔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又何间焉 池非不深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D.天时不如地利 衣食所安

1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4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2.答案:固:巩固,使坚固。加:虚夸,以少报多。畔:通叛,背叛。徧:通遍,遍及,普遍。

评分:答对两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2分。

13.答案: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②这才是尽本质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评分:按照信达雅三方面要求。每小题2分,共4分。

14.答案: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做法: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评分:答对共同点和做法各2分,共4分。

《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十年春,齐师伐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2、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__________。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

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1)齐鲁长勺之战;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均意合即可)

第二篇:《曹刿论战》比较阅读(附答案)

[乙]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

()玉帛(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译句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

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二】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词(2分)

(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

2.翻译(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

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1),(2)。【三】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

1、解词(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3)期年而有扈氏服。()

2、翻译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四】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同“耶”。⑥举:抬起。

1.解词(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彼竭我盈,故克之。

(3)何以致泣(4)元帝异之。

2.译句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故事表现了明帝的。

附比较阅读答案:

(一)1(3)截断(4)动词 活埋 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 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二)1(2)已经2.(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3.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三)1(3)满一年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四)1(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2(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的告诉了他。3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4 机智、聪颖、随机应变。

第三篇:《曹刿论战》测试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测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望其旗靡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忠之属也 ...牺牲玉帛 公将鼓之

何以战

....战于长勺 小惠未徧 神弗福也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公问其故

....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大国,难测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5、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7、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8、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战前: 战中:

9、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0、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11、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_________

和_______

12.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13.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成现代汉语。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说出两点。

1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16.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17.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曹刿论战》答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6.(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 7.语言描写 议论

8.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9.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10政治上取信于民

11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12.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略

14、战前的准备 战中的指挥

15.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16.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7.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第四篇:曹刿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小大之狱 狱:

(2)公将鼓之 鼓: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

14.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曹刿与庄公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2分)

【参考答案】

12.(1)案件

(2)击鼓进军(共2分。每小题1分)

13.(1)做官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1)句中的“肉食者”“谋”,“间”

(2)句中的“惠”“徧”“弗”译错一个扣1分。

14.答案要点:①凭借什么作战

②战争取胜的原因

(共2分。每个要点1分)

第五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复习题与答案(30题)

【原文展示】曹刿论战《左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问题与答案】1.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案。(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的精神的词语是什么?答案:请见。(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答案:(1)鲁庄公的三答案,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案: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4.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答案:“彼竭我盈”之时。5.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什么时候?答案:“辙乱旗靡”之时。6.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案)答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7.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答案: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8.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答案:急躁冒进9.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案:政治上取信于民。10.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特点?答案:爱国热情;深谋远虑。11.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答案: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12.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1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答案: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14.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答案: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15.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6.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案。答案: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17.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达出来的主要意思。答案: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案)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案)答案:①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②既克,公问其故。19.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案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案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答案: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20.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答案: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2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案)答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2.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案: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2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答案:_____答案:语言描写;议论。25.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答案: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26.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答案:一鼓作气。27.“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答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8.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答案:“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29.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分别是哪一句?答案:彼竭我盈;辙乱旗靡。30.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答案: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下载《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刿论战》“秦兵逼淝水而陈”比较阅读及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刿论战》复习题及答案(5篇材料)

    《曹刿论战》复习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范文大全

    《曹刿论战》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合集5篇)

    病句修改练习 1、大家对他的批评虽然十分尖刻,但完全是出于对他的爱护。 2、这家伙相当顽强,死也不肯坦白。3、每个教师日常从事的事业,是平凡而伟大的。4、我们反对上课打闹逗......

    13.《曹刿论战》导学案及答案

    13.《曹刿论战》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a【学习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