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时代采访方式及采访思维变化论文
摘要:如今,科技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形势下新闻采访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本文在此背景下,首先就新媒体时代采访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探究新媒体时代下采访方式和采访思维的变化。希望借此文章供相关工作者参考,能有效的提升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职业素养,更好促进媒体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采访方式;采访思维变化
随着科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在与传统媒体相比,数字、网络技术这类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基于新媒体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冲击,记者新闻采访等工作的展开也陆续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记者们的采访方式及采访思维已经随之变化。
一、新媒体时代采访面临的问题
第一,新媒体时代使独家报道难度加大。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传播信息最快捷的媒介。一个新闻出现以后,短短几分钟就会被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记者不必亲自到现场进行采访,也更不容易挖掘到更多的独家内幕消息,这就导致记者获得独家报道的难度越来越大。况且异地报道也不便于深度采访和挖掘,就此很多消息流于表面,缺少深度。第二,新闻质量下降,报道失真。新闻除了时效性以外,其对真实事件的精确分析和独到见解才是采访最重要的内容[1]。然而现在很多媒体工作者为了追求时效性,而忽略了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仅靠简单采访和片面理解就草率将新闻采访报道,这使得采访质量大大下降。再之后凭借互联网让这些新闻最快速的传播转载,以讹传讹。导致事件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很多消息流于片面,报道重复甚至报道错误。长此以往下去,新闻采访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下降,非常不利于媒体行业的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采访方式的变化
(一)采访专业性变化
如今,新媒体的发展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发展,许多媒体工作者的采访方式都做出了调整,首先是在新闻采访的专业性进行创新。目前,记者采访的时效性已经不能与新媒体进行抗衡,那么很多记者就更加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希望自身的采访更专业,更具价值,能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达到突破,给大众带来优质有内涵的信息。例如,很多记者采访时侧重于服务性,采访实用价值,能在过程中向大众传递出实用的商业信息。还有的记者会增强采访的独家性,会在采访中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引导被采访者透露有价值的独家信息。之后记者会对信息进一步整合、加工,将报道的侧中点放在新闻解释的深度和追踪报道的历程上面,这样一个专业的采访稿就完成了。
(二)采访来源变化
新闻采访的来源非常重要,来源单一就意味着产出的新闻不容易受到全民的关注。所以,丰富新闻来源,也是基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有效变革。目前,记者的采访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化了,采取各种渠道进行新闻消息的获取显得至关重要。有些记者借助新媒体平台来获得采访来源,例如,可以借助大型交互平台来获取新闻源,包括时下流行的猫扑、微信、微博、知乎、天涯等等。这类平台往往包含很多热点爆点信息,涵盖当下人们最关注的信息。记者可以从中选取资料来拓展自己新闻采访的来源,从而开展采访。还有些记者通过互联网转变身份,转换为参与者去和网民交流互动,多途径的了解收集大众意见,从读者的视角出发,了解受众群体的思维价值观念。这样一来,把握住大众的心理,记者的采访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及青睐。
(三)采访手段变化
在新媒体还没有发展成熟之前,采访的手段方式还比较单一,费时费力。现场采访居多,有时还会因为行程、时间等问题延误或取消采访[2]。目前,基于新媒体时代下,记者运用适当的媒介,可以使自己的采访效率提升。记者的采访手段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例如,记者选择运用互联网进行在线远程访谈,不用筹备人员亲到现场。就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实时的与被采访人面对面沟通交流,进行问答。这样的方式十分灵活方便,省时省力。如果被采访人行程匆忙,没有大段时间,还可以利用邮件、微信等方式,将已经考虑好的问题发给被采访人。这样被采访者也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回答,最大的避免了各自的错误。这样的采访手段极大的提升了采访效率,可以同时进行多次采访。
三、新媒体时代采访思维的变化
(一)深化创新思维
在对新媒体时代采访的研究过程中,目前的媒体人都在不断地寻求创新和变化。除了在采访方式寻求了创新和突破,其在采访思维上也是发生了变化。媒体人的深化原创思维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记者们很难做到新闻的时效性,就要求更加注重采访的深度,注重采访内容的创新性。深化创新思维,实际上也是采访思维的一种革新。它不再是最客观新闻事件的照搬复述,而是要求记者从独特的角度出发,挖掘出不为人知的内在的具有深度的消息,提出辛辣刺骨的创新见解。这就意味着记者的专业能力要强,思维敏捷,见解独到。例如,有的记者,为了把新闻做得有深度,就在采访之前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大量了解,在接触相关人员过程中换位思考,从大众的角度去考虑提出问题,找到新闻的爆点,切中根源,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然后记者在创新这一点上还往往发动社会群体的力量,采访多元化,将反馈收集、筛选和整合,最后将创新的观点融入到新闻采访的后续报道之中。
(二)立体动态思维
很多记者能在新闻采访中运用立体动态思维,这是要求媒体人通过味觉、触觉、嗅觉等来获得信息,并且运用动态化的理念来分析事件。切记不可听信当事人货真旁观者的一面之词就妄下断论,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报道。要找到事件发展的内外因素,将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起来,通过逻辑分析来全面的还原事件本身。例如,柴静在进行采访时,立体动态思维就能够表现出来。她曾经做过一篇针对于中国雾霾的报道-《穹顶之下》,这篇报道就是运用了视觉、嗅觉、听觉等视角进行采访的[3]。它不单单是阐述现状,更是把雾霾的成因,内外因素、不良结果等很多方面联合在一起来进行分析,揭示出了事件的缘由,最终报道直击人心,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这可以称得上是一篇具有立体动态思维的深度报道,值得所有媒体人学习。
(三)求异原创思维
如今,新媒体时代下也产生了弊端,那就是抄袭之气的蔓延。只要一篇新闻报道出现,几分钟之内多篇相近的报道也会随之产生。这样的跟风抄袭现象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质量。很多媒体人为了做出科学严谨的报道,重新树立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都生出了强烈的求异原创思维。这要首先就要求新闻采访内容是原创的,其次要求新闻独特性要突出,要与众不同,不断的融入新的观点或元素。例如,某地又发生了一起新闻事故,很多记者去采访新闻的当事人王先生。但是作为有求异思维的记者,就可以转换采访角度,把重点落在旁观者那里。可以采访王先生的家人、朋友或者邻居,甚至可以问过路人的看法。这样的报道也许比那些重复的来自于当事人的报道具有更大的可看性。另外,采访过后,要想让新闻内容与众不同,还可以加入丰富的元素。比如,在新闻稿中加入H5特效或ash动画等,让采访更能吸引大众眼球,真正做到在原创中求异。
四、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下,记者们的工作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也是对新媒体时代的记者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那么,转变与创新采访方式和采访思维对于所有媒体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所有媒体人都能利用好互联网等媒体媒介,不断完善自己的采访方式和采访思维,谨遵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更好的促进采访报道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娜.融媒体时代记者采访与写作方式的改变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8,10(10):25-26.[2]任志飞.新媒体时代电视台记者采访方式创新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7,1(12):109.[3]李庆玲.新媒体时代采访方式及采访理念的转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5):157.
第二篇: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采访提纲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晓庄学院广电专业学生、晓庄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外校学生(含各种专业)具体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网上分发给被调查者 时间:双休日 采访问题:
1、你的学校,专业,所在年级,2、你认为影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因素有哪些 A.学校氛围
B.所学专业
C.个人因素
3、对于新媒体的了解,你认为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A.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
B.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数字电影 C.网络
D.触摸媒体
4、你日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有哪些?
A.微博
B.人人
C.QQ
D.豆瓣
E.微信
5、在新媒体平台中你经常使用哪些功能?
A.发文字状态
B.发照片
C.传视频
D.分享
E.游戏
F.群组
6、新媒体平台中比较吸引你的类型
A.朋友动态
B.社会新闻
C.娱乐八卦
D.体坛时事
F.校园动态
G求职招聘
H.读书益智
J.竞赛活动
7、你使用新媒体平台的主要时间段是什么?
A.凌晨到早晨7点
B.7到12 C.12到18 D.18到22
E.22到凌晨
8、你每天使用新媒体大概是多久?
A.1到2小时
B.3到4小时
C.5到6小时
D.更多
9、你认为新媒体对大学生是必要的吗?
A.必备的B.比较必备的C.可有可无
D.没必要
10、你所在院校的新媒体平台主要用于哪些信息的发布?
A.通知公道
B.活动宣传 C.资料信息共享
D.意见征集
E.其他
11、你认为新媒体可以为你提供什么?对你的生活里有什么影响?
12、你觉得如何能够运用好新媒体来对你所学的专业有帮助?
E.美容护肤
第三篇: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思维应加速转变
新媒体时代政府管理思维应加速转变
戴建华
2012-8-28 14:28:26 来源:《学习时报》2012年08月27日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扩大,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和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执法不公、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此同时,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新媒体高速发展,社会透明度越来越高。这些变化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新媒体作为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媒体形态,具有非线性(超媒体)、交互性、超时空、个性化、虚拟性、即时性等特征。伴随着新媒体无中心化和不确定的传播,社会问题可能变得更加敏感、胶着和复杂化,政府管理的社会环境空前复杂。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执掌者,政府的管理思维亟需转变,应该坚持平等合作、对话共识和柔性阳光等新思维,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的要求。
新媒体极大限度地解放了个体,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更多公民具有了自我实现和被尊重的强烈需要,法治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树立平等合作的管理思维,通过新媒体搭建利益表达和沟通机制,实现公民的知情、参与和监督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切实保障公民之间的平等,使得不同公民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均等的公共服务,充分调动和尊重公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国家权力更多向社会回归,充分发挥社会本身的力量进行合作善治。另一方面,祛除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和行政化,依据社会组织的行业性质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尊重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的主体性。尽管政府仍是最大的信息资源的掌控者,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特别是新媒体所具有的无中心化、高度互动性的特点,使信息流通从单通道向混合型渠道转变,让每个人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个体与社会组织均有了信息发布、分享与传播权,信息权力不断扩散,信息中心不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信息不再被个人或特定的机构垄断。随着信息互动和共享的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信息管理权力与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通过集中管理信息的方式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政府管理显得捉襟见肘。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社会矛盾随着新媒体的传播酿成更大的群体事件,就是集中管理、命令管制让政府陷入被动和尴尬境遇的例证。
从根本上说,现代政府必须把不同阶层的民众意见和利益要求加以聚合、综合,变成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民众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和途径。然而,受制于媒介体制和利益诉求渠道,民众利益表达依然障碍重重。进入新媒体时代,借助于互联网论坛、博客、微博等工具,自下而上的利益表达渠道开始畅通。民众开始便捷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真正的利益主张,利益诉求呈现出草根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民众借助于各种新媒体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机会,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路径与话语方式,而一些官方的话语难以像过去一样获得民众的坚定信任和拥护,这尤其体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舆论中,舆论导向有时呈现出民众对政府的严重质疑和不信任。这昭示着新媒体时代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维护者在方式方法上与民众利益诉求直接化、多元化的矛盾加剧。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应该放弃主观专断思维和为民做主的旧式执政思维,树立对话共识思维,以新媒体为契机,站在他者立场上进行情感沟通、平等对话、理性讨论,达成共同的见解、判断或者结论,消弭民声与官声的断裂甚至对立。同时,高度互动化、个性化和及时性的新媒体也为官民沟通、消除分歧、误解,树立政府形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沟通环境。一方面,新媒体为多元意见表达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去中心化的开放公共空间。多元意见是共识的前提,没有多元意见谈不上共识。多元意见既包括主流意见,也应该包括非主流“异见”,还有弱势群体的诉求。另一方面,新媒体提供了公共商谈机制。以互联网论坛、微博互动为代表的对话沟通机制,提供了传统媒体所无法提供的即时对话、沟通与回复机制,在民众中间以及民众与政府之间架起了双向沟通桥梁。另外,新媒体具有强大的聚合功能,为凝聚多元意见,寻求“公约数”、“公意”提供了技术条件。尽管新媒体使得信息越来越分散化和碎片化,但是,通过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社交网络、微博等却为寻求社会共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收集、甄别民情民意,对话沟通,凝聚共识。
社会稳定和谐是政府和民众的共同愿景,也是政府考核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社会稳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经济建设和国力持续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进入矛盾多发时期,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借助于各种新媒体传播、发酵,社会问题和矛盾有不断被放大化的趋势。一方面,信息传播过程难以控制,线性传播模式呈现网格化传播、裂变式传播,原有的社会矛盾焦点借助于新媒体传播效应被强化和放大。另一方面,开放性的新媒体使信息传播暗箱化走向公开化,传统封闭路径信息传播走向开放多元,可能加剧信息控制失序。另外,由于表达内容审查的缺失,网络表达的随意性增加,感性化、情绪化、焦虑化的表达与传播,使得社会矛盾呈现“火上浇油”之势,极易产生极化效应,网络民意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而走向极端化和偏执化。因此,政府应从刚性压制转向柔性阳光治理思维,寻求社会的柔性稳定。
柔性稳定,就是动用一切社会力量,法律的、道德的、民俗的,尤其是新媒体的力量,进行有效沟通互动、劝服,推进社会治理中的阳光透明。正确对待新媒体时代民众的利益表达诉求。借助于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民众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变得更加活跃,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剧烈冲突,应该习惯性地把群体诉求看成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分配体制的正常推力和正面动力。承认社会中不同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自主性自治要求,重视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表达,充分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把群众利益诉求及群体事件作为社会转型中的正常现象。提升政府及各级官员柔性思维能力,放下对立冲突、压制管治的传统套路,真正站在草根民众的立场,把复杂的政治社会问题柔性化、人性化地解决。学会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互动,软化矛盾。新媒体在放大社会焦点的同时,也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应积极主动搜集和甄别互联网空间所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做好网络舆情的收集和甄别工作,关注各大论坛的网络舆情,做好民情舆论的实时监测。尤其是对于各种突发事件,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和处理,把社会问题与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乃至未萌之前。另一方面,做好透明公开,依法依规向民众提供最新最快最全的信息来引导舆论。阳光开放的思维是畅通表达渠道,规范表达方式,让社会柔性化、稳定化的必要途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和敏感问题上不缺席、不失语、不妄语,也不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捂”、“压”、“盖”只会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并给谣言满天飞创造滋生的土壤,不仅无助于缓和事态、化解矛盾,相反可能恶化事态,导致舆论失控。应该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展民主,建立社会减压阀,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设置民主参与平台和政府与民众互动平台,垄断信息、暗箱操作的做法与思维方式将会受到网民的强烈质疑,如果继续在网络空间设置层级、障碍,沿用传统管理思维,只会激化社会矛盾,降低政府信用。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分析(模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变化分析
作者:李玉恒
来源:《编辑之友》2013年第07期
摘要 进入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变化的特性,如在“校雠”“把关”基础上被赋予的信息服务与信息解析的新功能,再如信息处理过程中被赋予的用户理念和体验理念等。这些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微传播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被调适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变化也揭示了我国业界对新闻编辑的职业门槛的要求在进一步提升,如对编辑统筹策划和把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辨别、平衡和引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的全面掌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 编辑新功能 用户体验 体验理念
李玉恒,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1]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向新媒体时代迈进的步伐,也为新闻编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带来了变化。
进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以“校雠”和“把关”为业的新闻编辑开始在功能、理念上寻求拓展,正如微传播的出现促使新闻编辑的职能向“搜集”和“整合”转化一样,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新闻编辑的功能和理念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被赋予的新功能
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校雠”不再是编辑的最主要的职能,而“把关”职能已然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层次;进入到分众传播和微传播时代,编辑的“把关”职能也在遭受不断的分化,诸如坛主、博主、网民自身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把关人的角色。作为一种职业,当自身的发展遭受了来自多方力量的分化时,自然会根据时代的需求作出一定调整。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功能在新闻信息系统的组织内部,出现了新的变迁和位移。[2]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要求新闻编辑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和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1.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
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被赋予的一项新功能,包括全能型的信息服务、受众型的信息服务。其中,全能型的信息服务指新闻编辑应在精通一种或多种形态编辑技能的基础上,熟悉或了解其他多种媒介形态的编辑技能,以求能够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新闻的整合。受众型的信息服务指新闻编辑应将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再强调自身的主观意
图,而是将信息和新闻制作成最适合受众需求的有着最优媒介形态的新闻产品,让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
2.新闻信息的解析功能
是新媒体时代赋予新闻编辑的又一项新功能,这是对“新闻把关人”角色的颠覆,也是对新闻编辑功能变革的一大补充。在传统单一的媒介环境中,编辑充当新闻的“把关人”的角色,但在多媒体时代的环境下,编辑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充当新闻的“解析者”角色,编辑开始参与新闻信息的再制作与再补充,并为受众提供满足不同需求层次的专业化新闻解析。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新理念
编辑理念在整个媒介文化缔构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灵魂”作用。[3]进入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文化为代表的媒介文化左右着编辑理念的产生、运作和发展,互联网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受众”理念,而将操控各种信息终端的更加细分化的“用户”理念带到新闻编辑的理论及实践层面。社会化媒体文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获取”理念,而将以参与、主动传播、交流等为标志的“体验”理念赋予新闻编辑。
1.用户理念
用户理念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一个新理念,指在各种新的信息终端被陆续纳入新闻组织的产品集群中后,新闻编辑面对的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是以群体为单位的用户,如手机网络用户、iPad用户等。其实,在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用户”作为传播对象的一个关键概念早已显现了其内在的时代性。[4]在此基础上,用户与编辑之间实现了地位上的平等,而传统的传者与受众的严格界限和传授关系也被颠覆,同时,媒体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载体,而更应该是用户自主使用的工具。
2.体验理念
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涌现出的另一新理念,指在社会化媒体发展迅猛的当下,用户已在网络参与和互动中获得了彼此想要的东西而不再关注传统媒体,此时,新闻编辑面对的就不仅仅是用户,更多的则是用户的体验。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新闻编辑需做的不仅是将理念从“受众”转到“用户”,更多的是把社会化媒体作为获取新闻线索及发布新闻的一个渠道,并通过一些策划将社会化媒体打造成公共交流的平台。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产生变化的诱因与趋势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功能和理念产生的一些新的变化,编辑的思维方式也开始由平面走向立体,以往对“精神性”一味强调的单向思维已不再成为编辑的独特竞争力。在数字媒体环境下,要实现编辑功能或效率的最大化,需要的不仅是新闻编辑在精神和智慧层面的作用,更多的是要依赖于创意和创意所支持的技术的领先。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面临着较多的来自环境、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新闻编辑之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原因促动。
1.诱因分析
微传播的出现促使新闻编辑职能朝着“搜集”和“整合”的方向转化。微传播的勃兴意味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往在大众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第一媒体、第二媒体、第三媒体等都已经成为一隅,而每个掌握网络终端技术的个人都已成为新型的媒体。新闻编辑和广大网民在信息面前变得平等起来,而这个平等不仅指对可选择的信息量的平等,还指对获取信息质的平等。有鉴于此,新闻编辑的职能走向,便朝着“搜索”“整合”等为受众提供方便的深加工的方向发展。
转型期促使新闻编辑策划和引导能力增强。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使受众的接受能力一时膨胀,于是,网络媒体便呈现出一种过于繁荣却无序的状态,而对于精英群体的新闻编辑,承担起纠正视听的责任便成为一种趋势。
2.趋势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部分职能被分化,职业门槛却越来越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编辑统筹策划和把关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新媒体时代,编辑制度越来越多地朝着编辑中心制的方向迈进,这使得策划与把关成为编辑职业中并重的两种能力要求。在新闻策划中,注重宏观着眼,整体把握的特点,使编辑作为策划者更多地体现出战役指挥者的角色,并开始着力改变过去传统编辑工作的旧模式——来稿即编,被记者的稿件牵着鼻子走的状况,变静态为动态,变被动为主动。[5]在新闻把关时,要高于传统媒体对新闻编辑的把关要求,在社会化媒体飞速崛起的时代,信息来源极大丰富,稍有不慎就会发布一些失实信息。二是对编辑辨别、平衡和引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信息进行辨别是编辑的一项重要能力,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官方的、民间的、专家的、草根的等等,并不是每一条信息都有新闻价值,都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对编辑的辨别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平衡和引导是编辑的另一项重要能力,在社会事件发生时,必然会有多种声音同时出现,怎样平衡这些声音,怎样正确引导这些声音朝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前进,都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对编辑全面掌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时代,在大多数的媒介集团中,生产多种媒介产品的一体化的数字新闻生产平台已产生,这就需要编辑全面掌握媒介技能,如电脑、手机、录音笔等。因此编辑要有全局意识,能够在多种形态的新闻资源中间自由选择,同时也了解其他媒体的特性。
概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呈现出新功能,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正是在这些新变化的促动下,新闻编辑的职业发展才能够朝着与时俱进的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2] 朱小翠.新闻编辑功能机理的多为发展[J].中国出版,2012(10).[3] 张祖乔.网络时代编辑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J].编辑之友,2007(2).[4] 罗昕.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理念[J].今传媒,2008(12).[5] 安向清.新闻策划中编辑角色意识的转换[J].湖北社会科学,2003(8).
第五篇: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兴媒体的日益盛行,道德缺失问题日益突显,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强化德育工作的导向性、提升德育环境的育人功能、增进德育与教育管理的全面融合等方面加强建设,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随着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日益盛行,道德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从食品安全到学术造假,从电话诈骗到恶意欠费,社会道德的基石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就连一向平静的校园也受到了波及。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作业抄袭……道德问题层出不穷,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着全所未有的冲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提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教育首先是一项道德养成事业,因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是做人的根本。
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愈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教育文件中多次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新形势下,依托新媒体开展德育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传统道德教育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道德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引导,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教育方式难以内化为学生道德领域的内在需要;二是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两者结合得不够紧密,道德层面的要求还没能贯穿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三是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传统教育手段和载体仍占据主要地位,创新改革的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远远不足,新媒体领域的运用更是微乎其微。新媒体的出现,对德育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新媒体弱化了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权威性。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媒体技术以其传播覆盖面广、更新速度迅捷、内容形式丰富等特点影响着越来越多人。据统计,截止2014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5.57亿,青少年网民2.77亿。面对新媒体迅捷的发布速度,教师和学生处于资源获取的平等地位,有的学生因关注及时而优先获取相关资讯,在道德教育层面上涉猎较广,对社会道德要求、自身道德建设有独到见地,改变了传统德育模式中德育理念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德育教科书的状况。此外,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大爆炸,使网络上各种“声音”并存。多元的观点、言论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不少学生极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兴趣,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会误导学生,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严重挑战了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权威性。
2.新媒体冲击着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以灌输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使德育教育呈现单向传播的特点,以“书”为本的教学内容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而被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状态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教育影响难以深入人心,教育者也常常感受到德育教育的苍白无力而将德育教育让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新媒体的诞生推动了德育教育模式的改变,这种变革促使教育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主动逢迎时代特征和学生味口,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有效结合中积极探寻学生自身道德发展需要和人生长远发展相一致的契合点。
3.新媒体增加了德育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新媒体交互平台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斗争的新阵地。在无边无际的信息网络中,各类信息内容丰富繁多却又良莠不齐。各种思想频繁在网络空间里交融交锋,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汇聚碰撞,形形色色的主义、信仰在这里交织激荡。新媒体平台所具备的独特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给予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充分的表达权,而教育者对德育教育的把关功能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运用难度日益增加,功能逐渐削弱甚至丧失。由于新媒体时代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真实想法、各种思想动态都具有隐匿性,教育者在面临学生非理性非道德言论、行为时手足无措,难以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进而实施教育影响,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的导向功能和育人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德育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1.有利于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颠覆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模式。教师不再充当权威教育角色,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当前,学生群体自主意识强,独立思考研判的能力不断提升,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下德育教育实际。事实表明,德育教育如果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其教育的收效甚微。在新媒体平台的推动下,学生作为主动参与教学、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体地位日益被重视,自我教育的成效逐渐显现。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道德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接受程度,运用图片、视频、互动等新媒体技术拓展教育方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彰显德育教育强大的生命活力。新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形象生动、声像并茂,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能多途径、全方位、互动式地呈现教育内容……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德育教育手段所不能及的。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传达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需求,各种思潮在平台上碰撞交锋,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互动为一体的新媒体教育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视听震撼的教育场域中增强了教育的鲜活性,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关注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此外,线上的交流有利于改变“你说我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克服传统教学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心理压力,在内容上既能延续现实教育资源,也能集结网络资源,在时间上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使学生在点滴碎片时间也能参与到德育教育的学习和讨论中来,为德育教育的不断延续和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道德教育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三位一体”地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履行着道德教育的功能。德育教育领域中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快捷便利地获取各类教育素材,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的优质资源,也有利于全方位互动性地呈现教育影响,充分彰显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德育教育全面深入有效地推进。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1.弘扬主旋律,强化学生德育教育的导向性。第一,德育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正确把握德育教育的政治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第二,要着力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在各类处境中存取、理解及产制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具备信息辨别能力和正向传播能力。对教育者而言,要主动熟悉新媒体技术,学会高效正确使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引导的基本技能。教育者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正确归位,坚持真理,明辨是非,树立自律意识,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解读和传播媒体信息,在网络空间里积极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2.营造德育氛围,彰显环境育人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是深化校园德育建设、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保障。第一,要结合道德教育实际,深入挖掘时代、校园、身边的道德元素,不断推进道德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在网络平台上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学习,进一步挖掘校史、校训、校情中的道德教育元素并在网络平台中加以宣传,在学生中树立道德典范,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激励人、带动人。第二,要从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满足其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开展丰富多彩且富有实效性的德育主题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文化活动、加强自身德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道德标语征集、道德行为的网络点赞等活动,引导学生就诚信问题开展大讨论,就“道德靠自律还是他律”进行辩论,抛出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校园文化热点话题,使学生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3.促进德育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全方位“融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德育教育内容和要求应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融入校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重视将思想政治课上的集中教学和日常教育过程中的点滴渗透相结合;在强化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重视培育道德观念和积极的道德情感,进而引导道德行为实践,鼓励学生争做知行合一的道德青年;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完善校园道德体系建设,重视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和使用,为道德教育注入实质性内容,运用动态、全面的档案载体引导学生谨言慎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变。此外,要将学生的道德品质考核与学生发展入团、各类评奖评优相结合,实行道德品质问题一票否决制,运用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将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