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赏析

时间:2022-04-15 14:3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4篇相关的《《孔乙己》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乙己》赏析》。

第一篇:《孔乙己》赏析

氛围轻松,主题深刻

——《孔乙己》赏析之一

阳新县王英镇东源中学 石聿寿

生活中,某人受到摧残和折磨时,有人给予安慰,他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一个温馨的微笑,能给人以生活的信心,可以让人笑对人生,而一句嘲笑与奚落,则可以将一个生命扼杀于无形。

孔乙己就是一个被笑死的可怜的人儿。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一、孔乙己是时代的弃儿

孔乙己的时代,现代文明已经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王朝,在思想和物质上都无力对抗西方列强的侵袭。许多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革,但是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却仍束缚着许多人的身心,反动势力也疯狂地对抗进步的潮流。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大动荡时期,像孔乙己这样徘徊在旧秩序中的读书人,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为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品。

二、时代造就了孔乙己的性格

由于时代的原因,孔乙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当时封建社会正统的思想——“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体力劳动与经商。他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竟一直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直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感到颓唐不安,意识到自己的沦落和卑微。

孔乙己坚守“君子固穷”的人生信条。因此,他再穷也不会从事体力劳动,不会去经营商业——这是封建思想所鄙视的。虽然他体格高大,也只能养成好喝懒做的习惯,以致将要讨饭,最后不得已去做一些偷窃之事,遭人嘲笑,被人毒打。

由于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所以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个穷而又懒的读书人。

三、孔乙己被人嘲笑的命运

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是时代的弃儿,也是社会的、时代的产儿。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短衣帮也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然而他们对豪强充满敬畏,只能对不幸者肆意嘲弄。只要孔乙己一出现,他们就想法儿找到嘲笑的话题,故意让孔乙己出尽丑态,以“引得众人都哄堂大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他们还专挑孔乙己精神上的伤疤——“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以看见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罩一层灰色”的样子为乐事。

“笑声”贯穿了《孔乙己》全文,这些笑声出自各色人等。

(一)小伙计。小伙计整日面对的是“一副凶面孔”的掌柜和“没有好声气”的主顾,“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他才可以有片刻的解脱。

(二)掌柜。面对孔乙己,掌柜经常讲些引人发笑的话,从不顾及孔乙己的生存状态如何。虽然初冬将近,看到孔乙己“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有气无力地说“温一碗酒。”此时的掌柜也伸出头去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弄得孔乙己很像恳求掌柜似的:“不要取笑!”看见如此惨状的孔乙己,掌柜竟然也和看客们“笑了”。可见掌柜多么自私,多么卑劣,多么缺乏人性!

(三)短衣帮。短衣帮的笑声在文中比比皆是:“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好像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弄得孔乙己涨红脸,额上绽出条条青筋地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引出他一连串的之乎者也,让众人大笑。

是的,这些短衣帮在笑孔乙己。他们岂止是在笑孔乙己?他们不知道自己与孔乙己同是社会最底层的苦人,真是麻木之极!

(四)小孩子。小孩子也在笑!他们看到孔乙己分茴香豆给他们吃“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时,他们便都在笑声里走散了。童言无欺,他们天真无邪,但亦可见孔乙己之可笑。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遭人嘲笑的喜剧人物。他的出现能给别人带来片刻的欢愉与轻松,但他的命运却是悲剧的,他在笑声和毒打中一步步走向死亡。这些笑声让他失去了尊严,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让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遭到他的同类——读书人何某与丁举人毒打后,来到咸亨酒店,最后,拖着一双残腿用手走出去,以至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他的命运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是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科举制度造就了孔乙己这样四体不勤、好喝懒做的读书人,自命清高的多余人。他既不能成为社会上的上层人物,却又不愿与短衣帮们为伍,使他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封建思想造就了麻木不仁的短衣帮以及正在潜移默化的小伙计、小孩子,就连同是读书人的“何家”、丁举人,又有谁对孔乙己伸出了援助之手?哪怕是发自内心的一点安慰!

时代容不下孔乙己,环境是如此的冷酷,周围人等是那样的麻木不仁,孔乙己这个苦人还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

因此,笔者认为,是科举制度吃掉了孔乙己,是封建思想吃掉了孔乙己。可见鲁迅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第二篇:《孔乙己》赏析

《孔乙己》赏析 金美儿|文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社戏》《故乡》《孔乙己》等。又一次鲁迅先生的好友孙伏园问鲁迅:“在先生的小说中,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鲁迅先生说“是《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孔乙己》一文以“我”的口吻来写,体现了真实性。“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文章就是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同时《孔乙己》又以人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来贯穿全篇,可以说“笑”在全篇:1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2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3孔乙己在笑声中死去。小说题目是《孔乙己》,是不是一开头就出现了孔乙己呢?不是。是第四段才出现孔乙己的。那么前三段写了什么呢?是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这里将两种人做对比,一贫一冨,一站一坐,一里一外,一长衫一短衣帮。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孔乙己在第四段出场了,特殊的身份不免引人发笑。这第一次的出场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总的印象,做了一全方位的素描。穿着、身材、脸色、胡子,长衫。这一切无不说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理论深深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除此以外还有语言:一“偷”一“窃”显示了孔乙己性格多么迂腐。还有动作:一个“排”字刻画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偏摆阔气,还有神态:“涨红了脸”“青筋”“争辩”显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第五段是插叙,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没落的过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第六、七、八段同样刻画了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子又 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得也。”这一言行神态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尤其是孔乙己用“罩”而不用“捂”或者“盖”,说明他跟孩子们闹着玩,说明孔乙己性格善良。第九段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第十段写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悲惨结局的预兆,把孔乙己推上生活舞台,最后一次亮相。与第一次的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身材高大”到“盘着两腿”,由语言的“偷”“窃”到小声的“打”“跌”,由动作的“排”到“摸”,由“争辩”到“恳求”的神态可以看出孔乙己的麻木,到了这个时候孔乙己也没明白照成自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到了这种地步,掌柜的和酒客还在笑孔乙己。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他的死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成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一个牺牲品。

第三篇:关于《孔乙己》的赏析

关于《孔乙己》的赏析

西乡五中

王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作,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呐喊》。当时的中国正兴起一场新文化启蒙运动,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旧文学,提倡新思想、新文学和贴近现实生活的白话新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孔乙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封建末世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典型形象,对残害人性的科举制度和病态社会的冷漠无情,作者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批判,孔乙己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并长久地引发人们对这一悲剧人物的思考。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又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主。小说一开篇先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格局、酒菜价格和酒客特点,这其实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接着故事的发展是主人公出场了,他独特的肖像、言行、个性及卑微的社会地位,都得到栩栩如生的刻划;第三层次(第十段至第十一段)是故事的高潮,突出描写了孔乙己屈辱不幸的人生遭遇,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一种受尽折磨、濒临死亡的面目,最后一次出现于酒店,又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惨然消失;第四层次(第十二段至第十三段)是故事的结局,以猜测的语气结束全文,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空间中,让读者体味一个末世文人可怜可叹的悲剧命运,体味那种势利的、冷漠的病态社会和病态的人。

在教学此文,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和那些看客的病态心理。而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的认识,从文章他一出场的描绘“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一外形的白描勾勒,简明地揭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加之他“青白脸色,皱纹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肖像描写,更活脱出一个穷困不得志,饱受世人欺凌的老书生形象。又如,孔乙己遭人戏弄、嘲笑而争辩说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等,这些具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语言,充分表现他科场失意、潦倒终生而又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则又表现了他为人和气、本性善良的一面,在悲剧中又富有喜剧色彩。总之,小说从外形到语言、从神态到动作,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丰富而复杂的典型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至于咸亨酒店的那群“短衣帮”,同样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没钱、没地位,品尝着生活的无尽苦处,按说是令人同情的对象,然而当我们看到他们拿孔乙己的短处来逗乐,热衷于揭孔乙己的疮疤,似乎在目睹了这个比自己还悲惨的人儿的尴尬才可以获取心灵平衡,我们在这笑声背后体味到的则是无尽的悲哀,为他们那已被生活磨掉的善良、同情而叹息,这种看客心理让我们时时警醒——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性的善良,这一点不仅仅是分析课文得出的总结性文字,更能成为指导我们人生行为的准则。

小说的语言运用精准、传神,诸如写人物“排”出九文大钱,看似简单的用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虚荣、迂腐、好面子的孔乙己,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深刻,我让学生体会“排”子与“摸”字动作的不同,含义的不同,以达到对人物更深刻、到位的认识。

我认为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我时常说,教学此文讲着讲着我时常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寒意,那是受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的同情和对看客们的扭曲麻木的心理的影响,而我的这种感受想一个磁场也深深影响了我的学生,教学效果很不错。

以上就是本人对小说《孔乙己》的认识和教学此文的点滴心得,不当之处望专家批评指正!

第四篇: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和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范进在遭胡屠户训斥后,还诺诺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的无力强辩?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卖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称什么“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甚高的傲气。

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而孔乙己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识字么”,明明是戏弄之词,却“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污浊之气。

三、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

范进是世故虚伪,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无情剖析了社会的病态。

范进家的众邻居,在他中举的消息传开后,送鸡送米送酒,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也有一个强烈的反差;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不过是把他作为一个笑料,何哉?从范进的众邻居和胡屠户的态度变化中,如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整个社会热衷功名富贵、趋炎附势、庸俗市侩的世态人情,我们也就不难明白范进为什么三十多年醉心于科举考试,一朝侥幸中举竟至于发疯。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然而咸亨酒店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是另一种灵魂的枯死,是群体的无痛苦。阔人的凶狠,穷人的麻木,正是全社会对孔乙己的步步紧逼,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这就是社会的悲哀。“哀莫大于心死”,灵魂的麻木正是鲁迅竭尽毕生精力去鞭挞的。

胡屠户和酒客掌柜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艺术形象,胡屠户打耳光的滑稽表演与掌柜在粉板上写下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各有何妙处?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强烈对比来嘲讽整个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则以掌柜对十九个钱的念叨来解剖病态社会被异化的人们对于不幸者无动于衷、甚至于“在伤口上洒把盐”的人情淡薄。

两位作家分别给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的归宿,各有其用意所在:吴敬梓以范进中举的丑态和其它众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鲁迅之所以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而不让他中举,不让他变为丁举人之流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揭露整个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吃人(如丁举人),爬不上去的被人吃(如孔乙己)”,或者说,要么在福禄中生,要么在困顿中死,孔乙己的死是一个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怒斥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这一主题,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已经有过深刻的反映。

那么,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何差异呢?吴敬梓如一漫画家,几笔粗线条的变形写意,信手涂抹出人物令人作呕的脸谱,如写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出去了”,写范进“头发都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鲁迅则如一雕刻家,对孔乙己作的是多层次的精细的雕刻,如“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凸现的是人物可憎可哀的神韵。《范进中举》里“十几层地狱”的笑谈,“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放大式的夸张;而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也显示出鲁迅自然圆熟的技巧。又如孔乙己给酒钱时的一“排”一“摸”,如两个令人回味的慢镜头,引起的是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胡屠户接银两时的一“攥”一“舒”一“缩”一“揣”,则如几个快镜头,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同时,两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写到了“笑”,即周围人对主人公的笑。应该说周围人对两位读书人的笑不尽相同,人们对范进的笑集中于一次完成,那就是对范进“发疯”时的滑稽相的忍不住的笑。咸亨酒店的酒客和掌柜对孔乙己的笑却是漫长的,贯穿了他的一生:笑他不能进学——笑他偷——笑他被打折了腿,这“笑”犹如一柄无形的锐利武器逼得孔乙己步步溃退,狼狈不堪,直至死亡,这是含泪的笑。

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兼具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两位作家,都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的笔触鞭挞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丑恶,读来酣畅淋漓;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手法,对病态社会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读来沉郁含蓄。

《范进中举》与 《孔乙己》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现将两文的异同比较如下:

一、两文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出现于18世纪中期,清王朝正由盛转衰,延续2000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日趋最后崩溃,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清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以“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思想诱惑、毒害读书人;一方面又施行残酷的文字狱,迫害读书人。而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正值辛亥革命之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前夜,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尽管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两个世纪,但因两位巨匠对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有深刻认识,并深恶痛绝之,所以他们各自在文中塑造了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描述他们的不同遭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二、两文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范进从20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直到54岁才中举,才彻底改变了家道贫寒的窘境,才使乡邻和丈人胡屠户刮目相看;而孔乙己也是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但至死连半个秀才都没有捞到,反而因为偷窃被丁举人打断了腿,以至最后是死是活也没有人去关心。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意识、科举制度毒害颇深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之中的一个终于爬了上去,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享受着荣华富贵;一个始终没能爬上去,穷极潦倒,默默地消失于人间。尽管他们的遭遇不同,却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两种必然结果。

三、主人公周围人物的态度不同,却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反映。范进中举前后,乡邻的态度截然不同。中举前,范进家境贫穷,甚至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饿得两眼昏花,要范进去集市卖了生蛋鸡换米度日。范进穷困到如此地步也无人过问; 而范进的中举喜报刚到,乡邻们便拿了鸡蛋、白酒,背了斗米,捉了鸡来,连张乡绅也来拜访范进,并送银子、房子与他,还说“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特别是范进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由骂到捧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充分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而孔乙己因为始终连秀才都没有捞到,咸亨酒店的人们,从店主人到伙计,从大人到小孩对孔乙己只是嘲笑:笑他没有考取功名,笑他穷极潦倒,笑他迂腐。这笑声饱含了孔乙己多少辛酸,这笑声揭示了人们多么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这笑声反映了人们所中封建科举制度多么深刻的毒害!

四、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咸亨酒店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揭示了辛亥革命前中国封建社会冷酷的社会现实;《范进中举》则是集中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采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着力描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情状,刻划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两文尽管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抨击了科举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同是穷苦读书人

截然不同的命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虽然是不同的作家,创作于不同的时代,表现了不同的主题,但是,也有许多共同特点,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深入探讨。下面就其相同点及不同点略加分析。

首先,说说其共同点。

1、相同的身份。范进中与孔乙己同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出身于贫苦人家,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科举考试,走读书做官之路,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认定,只有这样才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

2、相同的追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范进几乎一辈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到胡子发白,才中了秀才。且看,范进中了秀才,他岳父——一个杀猪的——前来道贺,就教导他:“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是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的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这种观念可以说是渗透到当时的每个人的细胞里,血液中。

中了秀才,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因此,范进就去找其岳父借钱赶考。他虽然被骂了“一个狗血淋头”,也不死心,“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可是“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他的老娘“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要是这次没有中举,他们一家子的命运会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一旦中举,就时来运转了。一向盛气凌人的岳父,马上拿了银子和肉来祝贺,而且在他面前立即变得低三下四了,口口声声称“贤婿老爷”。邻居们纷纷前来道贺,“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不仅如此,而且就连素无来往的张乡绅也来攀亲带故,称兄道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真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世态就是如此炎凉,现实就是这样教育人们的。

而孔乙己也是考了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可是,他至死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那显示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他没有资格与那些穿长衫的有钱人一样“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也不愿意与做工的、站着喝的短衣帮为伍。他“身材很高大”,却不愿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社会上的人对他除了取笑之外,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怜悯。

3、对比的手法。两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吴敬梓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处境的对比——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冷酷现实。鲁迅通过孔乙己前后两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的描写,既揭示了孔乙己的迂腐,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麻木。他第一次是“站着喝而穿长衫”,“脸色青白”,虽不算很好,也不是很差;第二次倒是“坐”着喝——因为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着”。离死亡也不远了。可是,掌柜除了记得他“还欠十九个钱”之外,就是与其他人一起“笑”他。这是冷漠的笑,无情的笑,残酷的笑!

4、共同的主题。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主题是都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从而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通过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来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中举前

中举后

范进——贫穷潦倒

财源滚滚 胡屠户——训骂

恭维 乡邻——不理会

送酒肉 张乡绅——不识范进

送银送房

对比写法——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其次,说说其不同点。

1、生活的时代不同。

范进中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科举制度盛行。因此,他还有中举的机会,可以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民国的初期,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壤,又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2、最终的命运不同。一个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一个是穷困潦倒,冻饿而死。中举以后的范进就是现实中的张乡绅、李乡绅。他以后的生活,通过胡屠户的话就道明了:“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乡绅,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孔乙己因为好喝懒做而偷窃,最后被打断了腿,在初冬的寒风中,“在旁人的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除了死亡,他还能有活路吗?最终只能无声无息地悲惨死去。孔乙己的死,就像树上一片枯叶,随风飘摇,没人注意——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的死,就像田野里一颗草,随风飘摇,没人注意——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其实,没有中举的范进跟孔乙己差不多。可以说,孔乙己就是没有中举的范进。在封建社会,像范进那样的幸运儿是极少数,而像孔乙己那样的苦命人却是多数。当然,像他那样好喝懒做,以至于偷窃者也是极少数。

3、艺术风格的不同。《范进中举》是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孔乙己》是一幕令人心酸的悲剧。《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运用了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的手法。《孔乙己》是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范进中举》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一是对范进这样醉心功名的读书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范进无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到50多岁才中了秀才,后来竟然中了举人,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但又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他喜极而疯。作者对他发疯后的丑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文中通过描写中举后的范进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丑态之一是“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二是“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端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三是“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二是对世人趋炎附势,拍马巴结的丑态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最突出的是对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的丑态的刻画。

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市侩形象。他对范进的冷热喜怒,准确地反映出范进因科举考试而发生的每一点变化。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为“现世宝”,受他的训斥和“教导”;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范进一中举,地位马上从地下升到天上,他立刻毕恭毕敬,低声下气,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范进不再是“现世宝”,而是“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为何前后判若两人?用他的话说:“姑老爷今非昔比!”这一句话毫不掩饰地道出了他对功名富贵的由衷向往之情。

《孔乙己》是运用冷峻的白描手法,刻画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两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写社会环境突出一个“笑”字。“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以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是本文的写作手法。

4、写作重点不同。

《范进中举》只抓住其中举前后(特别是中举后)的表现以及众人(特别是胡屠夫)的表现,来表现主题。《孔乙己》虽然只重点描写了两个场面,但几乎记叙了其一生的悲惨命运,来表现主题。

范进中与孔乙己读书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升官发财,做一个欺压百姓的“人上人”;错就错在他们鄙视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腐朽思想。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没有衣食之忧,没有受过冻饿之苦,通过《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比较阅读,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报效国家、造福人民而发奋读书的人生理想。

下载《孔乙己》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乙己》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初中的一篇课文,现在还隐约记得老师抠字眼给我们讲某个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当时为鲁迅写出的精辟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读,更多的,是对这篇文章......

    《孔乙己》说课稿

    《孔乙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语文组的6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孔乙己》(5篇)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心地善良,饱读诗书,却连秀才都没有考上。在当时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变得一无所能,潦倒贫困,连仅会的“之,乎,者,也”都成了人们的笑柄。穷得一无所有的他,偶尔也会偷东......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从容说课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揭露了......

    《孔乙己》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孔乙己》教案 设计思想 本文虽篇幅不长,但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臵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

    《孔乙己》教案设计

    《孔乙己》教案设计 主备人:冯洁 审核人:初三年级组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阅读课文,弄清小说的三要素。 3、 会讲孔乙己的故事,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4、 理解......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学设计 ——语文示范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