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10-23 18:2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论文》。

第一篇: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论文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构筑“美丽中国”的必然逻辑,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要素。本文以信阳市为例,从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美丽中国;市民生态文明意识;问题;途径

美丽中国,是新时期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做出的富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诗意表达,同时也承载了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不可否认,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技术水平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从根本上说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较高水平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1、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1.1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从认识到实践的共同参与。诚然造成生态环境的问题引发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迅速增长等,但从深层意义来看,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人们错误的价值观造成的。因此,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前提是必须转变市民的价值观念,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观。通过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从传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因此,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内在需要。1.2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新时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这种能力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国有些城市为了短期实现上述生产要素的聚集,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资源优势,也确实收获了很多的短期利益,一旦这个城市的环境恶化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具备生态优势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城市竞争力也就急转直下。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城市环境、资本、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1.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市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市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就是帮助市民树立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互利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目前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态环保知识缺乏,关注度低。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信阳市民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程度和认知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导致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高。大部分市民低估了自己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城市环境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当前,信阳市民对经常宣传、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较大,但是对土壤酸化、荒漠化、野生动植物锐减、全球变暖等离市民自身生活较遥远的问题关注度较低,甚至对这些常见的污染状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都不了解。根据2014年环保部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公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高于80%,然而对环保举报电话知晓度却低于50%。正是由于市民生态环保知识的缺乏,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2.2环保行动滞后,参与度不高。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信阳市市民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不高。在环境保护方面,市民“怨多行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信阳市在2016年开始了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第一期工程就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51个服务点,但通过笔者走访发现,自行车的利用率还是很低。市民对“绿色出行”的理念非常认同,认为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减少城市交通堵塞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但问到“是否准备使用公共自行车上下班?”时,大部分市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还是有诸多的不便,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方便。市民环保行动滞后还表现为大部分市民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很不认同,很鄙视他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却对自身要求过低,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2.3生态消费意识淡薄,浪费行为严重。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伴随而来的就是不知不觉的过度消费问题。比如每年不断被刷新的“双十一”单日交易额,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产生的这些消费中理性消费的比重占了多少。根据调查很多人在网上买的日用品如榨汁机、酸奶机因为清洗麻烦只用一次就扔掉,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因为冲动消费而后悔的文章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市民们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还是以享乐主义为上,他们在贪图自身享乐的同时忽视了过度消费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产生过量的垃圾,进而也加大了对环境净化能力的压力。如果不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浪费现象就难以根除。

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教育、完善生态环境知识体系。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学校生态教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贯穿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堂上,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第二,要加强社区生态教育,通过居委会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组织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知识小讲座、小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让广大社区居民都能掌握基本生态知识;第三,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是城市发展的掌舵者,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决策水平。3.2加大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常大,我们在进行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市民利用率较高的媒体,结合每年的国际湿地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制作视频等方式给市民普及湿地保护、臭氧层的保护、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等相关的生态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让他们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逐渐地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进而积极地参与其中。3.3倡导绿色消费、形成新的生态消费理念。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倡导市民绿色消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市民们了解过度消费给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宣传建议他们少购买一次性用品、购买家用电器时要注意能效标识、购买水流小的淋浴喷头、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等开始,将生态消费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市民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态的正确的消费观念。3.4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是解决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用政府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通过设定支持某些行为、鼓励某些行为、禁止某些行为等多种模式,来明确引导市民做出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为,要让行政力量和法律力量形成合力来保障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秩序。

作者:吴昊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厉雅娇.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培育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2]赵凌云,常静.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J].江汉论坛,2011(2)

第二篇:美丽中国视野下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

美丽中国视野下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构筑“美丽中国”的必然逻辑,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要素。本文以信阳市为例,从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关键词:美丽中国;市民生态文明意识;问题;途径

美丽中国,是新时期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目标作出的富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诗意表达,同时也承载了我们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的向往与追求。不可否认,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技术水平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从根本上说全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较高水平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和保证。

1.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1.1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需要

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从认识到实践的共同参与。诚然造成生态环境的问题引发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迅速增长等,但从深层意义来看,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人们错误的价值观造成的。因此,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前提是必须转变市民的价值观念,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观。通过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从传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因此,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内在需要。

1.2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新时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这种能力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国有些城市为了短期实现上述生产要素的聚集,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资源优势,也确实收获了很多的短期利益,一旦这个城市的环境恶化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具备生态优势时,就不可避免地面 临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城市竞争力也就急转直下。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城市环境、资本、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1.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市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1]。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市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就是帮助市民树立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互利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目前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态环保知识缺乏,关注度低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信阳市民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程度和认知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导致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高。大部分市民低估了自己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城市环境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当前,信阳市民对经常宣传、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较大,但是对土壤酸化、荒漠化、野生动植物锐减、全球变暖等离市民自身生活较遥远的问题关注度较低,甚至对这些常见的污染状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都不了解。根据2014年环保部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公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高于80%,然而对环保举报电话知晓度却低于50%[2]。正是由于市民生态环保知识的缺乏,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2.2环保行动滞后,参与度不高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信阳市市民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不高。在环境保护方面,市民“怨多行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信阳市在2016年开始了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第一期工程就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51个服务点,但通过笔者走访发现,自行车的利用率还是很低。市民对“绿色出行”的理念非 2 常认同,认为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减少城市交通堵塞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但问到“是否准备使用公共自行车上下班?”时,大部分市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还是有诸多的不便,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方便。市民环保行动滞后还表现为大部分市民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很不认同,很鄙视他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却对自身要求过低,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

2.3生态消费意识淡薄,浪费行为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伴随而来的就是不知不觉的过度消费问题。比如每年不断被刷新的“双十一”单日交易额,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产生的这些消费中理性消费的比重占了多少。根据调查很多人在网上买的日用品如榨汁机、酸奶机因为清洗麻烦只用一次就扔掉,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因为冲动消费而后悔的文章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市民们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还是以享乐主义为上,他们在贪图自身享乐的同时忽视了过度消费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产生过量的垃圾,进而也加大了对环境净化能力的压力。如果不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浪费现象就难以根除。

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教育、完善生态环境知识体系

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学校生态教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贯穿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堂上,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第二,要加强社区生态教育,通过居委会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组织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知识小讲座、小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让广大社区居民都能掌握基本生态知识;第三,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是城市发展的掌舵者,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决策水平。

3.2加大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常大,我们在进行市民 3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市民利用率较高的媒体,结合每年的国际湿地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制作视频等方式给市民普及湿地保护、臭氧层的保护、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等相关的生态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让他们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逐渐地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进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3.3倡导绿色消费、形成新的生态消费理念

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倡导市民绿色消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市民们了解过度消费给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宣传建议他们少购买一次性用品、购买家用电器时要注意能效标识、购买水流小的淋浴喷头、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等开始,将生态消费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市民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态的正确的消费观念。

3.4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

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是解决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用政府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通过设定支持某些行为、鼓励某些行为、禁止某些行为等多种模式,来明确引导市民做出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为,要让行政力量和法律力量形成合力来保障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秩序[3]。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2] 厉雅娇.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培育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5.[3] 赵凌云,常静.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J].江汉论坛,2011-2-12.

第三篇: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发挥合力,深化公众对保护

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政府要重视。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感,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观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为官一任不仅造福一时,而且要造福子孙后代,为其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各级政府要引导公众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绿色GDP”的观念,将谋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理念付诸实施,促使本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善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与普及。通过建立健全法律监督约束机制,制定完善各种促进生态保护的优惠政策,落实各项生态道德规范和措施,使各阶层公众特别是决策者确立新的生态意识。

企业要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活动,更是一项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企业经营者从传统的向自然索取的“拿来主义”观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培育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把政府的产业导向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主动地承担起环保社会责任,从而促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媒体要引导。坚持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重,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和作用。要积极主动宣传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关切,宣传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和成效,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知识。突出重要环保法律、政策宣传,回应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深度报道环境保护的好经验、好典型,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有力的鞭挞和抨击,切实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

强化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素养

扭牢关键点,提高环保部门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在宣传形式方面,网络、动漫和文字、影视相结合,制度化、多元化、系列化地进行全方位、持久性的宣传。在宣传内容方面,从一般性的宣传向深层次宣传转变,从普及法律法规、普及科学知识向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道德观转变,通过扎实的宣传教育,让人们自觉自愿地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真正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宣传中国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表现出的决心和信心,宣传国家环保政策和取得的成效。

找准结合点,扩大生态环境教育的影响力。建立全民生态教育体系,是生态环境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要建立健全生态教育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国民生态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方案,明确公众生态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要在教育部门的统筹规划下,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中小学可以采取渗透课程加专题实践的组织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将生态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倡导善待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模式。

紧盯薄弱点,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的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农民的宣传教

育,着重宣传实用的环保科普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农村生态恶化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平衡生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实施全民环保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障公民环境权利。要加强环境立法,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建立起污染防治与保护生态并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城镇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并重的环境法制体系。要加强执法,创新执法理念、健全执法机制、提高执法权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要努力为公众参与提供持续稳定的制度保障,用法律形式明确公众在环境评价过程和环境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重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民间环保力量是促进公众对生态文明的关注与参与热情的有效激发力量,是对政府引导行为的有力补充,也是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充分发挥现有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作用,建立政府与民间环保组织定期的对话沟通机制,增进双方的沟通和了解;优化配置环境公共资源,为环保组织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发展空间;在媒体宣传、资金、项目和人员培训上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鼓励、引导现有的成熟的环保志愿都队伍建立民间环保组织,为公众的有序参与提供制度化、组织化保障;构建民间环保组织交流平台,加强自身建设;加大对环保民间组织的培训力度,提升政治意识、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和专业化程度;拓展民间环保组织的交流渠道,积极开展国内外民间环境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境外民间环保组织建立分支机构,以境外民间环保组织的先进理念、健全的运作机制推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健康发展。

依托健康社区厚植生态文明观念。要依托社区互动培养责任意识,通过在社区层面开展各种绿色创建和环保志愿活动,通过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协商等活动,使社区成员逐渐养成协商、合作、参与、妥协等契约观念、法纪观念、秩序观念,在互动过程中养成生态意识落实于行动的习惯,自觉遵守各项生态法规。要发动群众相互监督,不断强化他们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履行环境义务的行为方式,将生态意识真正固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社区居民真正做到勇于监督、恒于自律、提升理念、勤于维护、乐于享受。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只有促进全社会整体生态意识的提升,继而形成一个领导者带头做起,企业家从本企业做起,公民从身边做起的人人践行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认知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科学发展道路。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

一、引言

自上世纪大力发展工业以来,全球的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恶化。目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已成难以回避的问题,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改革的三十年里,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短缺等困难,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同时布置了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生态文明是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文明的形态,是人与社会文明 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发展现实和发展要求的客观反映【1】。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我国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说,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是今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完整科学理论体系。其核心价值观是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必然归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结论。

早在19世纪环境问题初露端倪时,马克思、恩格斯已敏锐的感到来自生态环境的威胁,并表达了生态文明的思想。马克思与恩格斯当年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却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同时还提出要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而且能够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对自然采取敌对的态度,人类在支配自然的同时必须服从自然界发展规律,按客观的规律办事。自然界对人的制约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忽视。否则,就会导致对自然界的破坏,最终人类只能自食苦果,社会的发展将被限制甚至阻断。恩格斯曾明确的说过:“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2】的”。马、恩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的前瞻性是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应对当前的生态问题,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文明,而是在马、恩生态文明的思想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有三个主要观点: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价值观——自然观、和谐观与发展观;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三是中国共产党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想上的成熟。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共产党思想和我国古代文化结合的共同产物。从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构建,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之一,再到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等理论形成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形成、丰富并不断发展的过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键在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 模式,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要前提。此前我国在经济上奉行的是“唯GDP论”,“唯GDP论”时期多采用粗犷式经济发展方式,这对生态文明是极具破坏性的。以“绿色GDP”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核算与评估指标,全面推行实施“绿色GDP核算”成为新经济发展模式,是彻底转变上述不合理的发展观、政绩观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需要“顶层设计、中层落实、基础行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治自觉。高度的政治自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制度建设。用完善的制度激励、引导社会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要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有关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能效与环保标识认证制度,从而有力地推进与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培育全社会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化的目的,就是要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优先”,形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1、对消费者而言

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大众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可持续消费转变。只有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才能真正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有可能逐渐扭转极为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水青山。

2、对生产而言

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化工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形成“低消耗、少污染、可循环”的生态化生产方式。产业生态化是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建立可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可以把产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最低的程度。

3、对产业结构而言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应加紧产业结构的升级,由轻纺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以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将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升级。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必然发展路线,也是生态文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可行方向【4】。

4、对政府而言

生态文明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其形成需要一个强制力量的推动。我国幅员辽阔,国土空间多样,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政府的大力推动才可完成,即依托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各个地区落实。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地顺应世界生态文明运动潮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果。只有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才能真正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才有可能逐渐扭转极为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水青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1]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3]潘文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2015 [4]黄勤: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2015

第五篇:生态文明论文

环境与生态文明

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国际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生活于自然之中,先天地同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人类也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无法离开生态系统而单独存在。自然有其运作的规律,人类决不可把自己置于生态系统之外,甚至凌驾于生态系统之上。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应和谐相处,彼此共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在对待自然时,由于缺乏明确的道德价值导向、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现今社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愈演愈烈,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急需提上日程,这是当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生态消费方式以及公正合理的生态制度等。只有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整个社会才能永续、和谐发展下去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以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和体现。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2、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4、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重庆市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中央赋予重庆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等定位,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挥重庆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作用,增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重庆的重要历史使命,对我市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市情和发展阶段看,重庆区域城乡差距大,“双欠”特征明显,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可持续的、包容的发展,不能发展速度上去了、经济总量增加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必须坚持全市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从区位和自然条件看,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重要性十分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母亲河的必然要求。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线,三峡库区是国家重要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是重庆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三峡库区属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留不住水,是全国地质灾害最密集、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多,水土流失面积大,石漠化、消落区治理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如果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不能保护好、治理好,我们就无法向全市人民交代,无法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就是保护重庆发展的根本,就是守护中华民族未来。我们一定要切实肩负起这个重大责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承担应尽的义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除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靠能源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不仅得不偿失而且不可持续。我市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节点,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驱动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仍然存在。面对生态环境负荷日益加重的趋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努力走出一条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满足全市人民最基本生存发展需求、顺应群众热切期盼的善治德政。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目前,我市还存在不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比如,饮用水安全、农产品安全、污水垃圾处理、雾霾污染、噪声污染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重大民生问题。如果人民群众喝不上干净水,呼吸不上新鲜空气,吃不上放心食物,我们就是失职。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历史性任务。直辖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不懈地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我们相继实施清洁能源工程、蓝天行动等环保行动,对重钢等200多家企业实施环保搬迁,淘汰一大批小火电、小水泥等“五小”企业,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新增森林面积2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以上;建成一大批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加强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保护了生态脆弱区环境,促进了生态修复。这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深化。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着眼全局和长远、基于系统和整体考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了目标和原则、方向和路径,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实效。

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局面下,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同时也要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学校我们要懂得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下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投身社会,我们更要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想,而这不是靠某个人或某些人可以完成的事,是需要我们全民参与的,只有我们大家一起行动,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蓝天白云不再是梦想。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让我们一起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论文

    形势与政策 论文 题目: 建设生态文明 院 (部): 建筑城规学院 专业: 建筑学 班级: 建筑112 姓名: 李霄汉 学号: 2011051166 指导教师: 李霄汉 完成日期: 2013年11月26日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论文

    注重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

    生态文明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

    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管理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当代环境管理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而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主要有技术内涵、经济内涵......

    生态文明论文资料

    温室生态餐厅又叫“阳光餐厅”、生态餐厅。餐厅有充满绿色的自然环境,把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微缩化”和”艺术化“。它综合运用建筑学、园林学、设施园艺学、生态学......

    论文--生态文明校园

    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体验生命的精彩 【摘要】生态文明校园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生态文明校园是一种生态人文环境。在诚信友爱、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人际环境中,所有的人都得......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一位班主任的生态文明建设 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赵玉环 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请看党的十八大: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