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分析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论文(共)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以下简称蒙华铁路)起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浩勒报吉,沿线经过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7 个省区,终至江西省吉安市,线路全长1 817 km,是蒙西至华中地区的主要运煤通道。但是,现有铁路的“信息孤岛”和“各自为政”的状态,各部门各系统之间不够充分的信息共享,使得铁路的运输效率不高,不能满足用户的高时效性需求。如果蒙华铁路采用现有铁路的运输模式,其运营结果必定跟现有铁路差别不大,不能体现出蒙华铁路运营组织效率。故而蒙华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应采用“系统建设一体化”的研究思路,从整个蒙华铁路的货运服务流程出发,分析业务需求及其附属管理需求,从而构建出全面的信息化结构单元整体。
目前文献对铁路相应的智能运输系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蒙华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涉及多学科、多专业领域,集底层控制、实时调度、运营管理、整体优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任务的巨型复杂信息系统时,首先就要明确智能运输信息系统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然后要解答智能运输信息系统如何提供服务,最后建立与蒙华铁路运输实际情况相符的系统架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照智能运输信息系统需求分析遵循的“逐层深入,由外向内,近远结合”方法,以构建基于运到时限的信息化智能铁路运输系统这一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对蒙华铁路需要完成的运输任务按业务流程进行需求分析。同时以总体系统建设为基础,逐步提出子系统建设目标,得到分部结构单元,通过信息交互技术聚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实现整个运输过程中业务信息同步和保真,保证各分部结构单元间业务流程的联动性和目的统一性。蒙华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1.1 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的作用
对于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将人们面对的实际系统映射到用知识表述的空间,然后在知识层次上对系统求得最优(或接近最优),根据这一优化结果得到知识层次上的系统结构,再将该结果反馈给现实空间,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智能系统物理上的构成。
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是一个服务体系框架,是一个提供服务的功能性框架,它的本质就是要解答智能运输信息系统能提供哪些服务、用户服务如何组织、如何提供服务、谁为谁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用户服务相关的问题。其主要作用在于采用合理的模型描述系统的要求、结构、数据及相互联系,使复杂的信息关联简单易懂,便于对整个基于及时运输的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
1.2 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研究步骤
步骤1:系统需求分析
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运输业务对系统开发的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充分阐明系统要“做什么”的问题,使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更趋于智能化和信息化,为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实现及时运输、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打下基础。
步骤2:确定服务架构内容
需求分析是站在业务的角度阐述需要系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较完备的业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合并、整理后,形成蒙华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服务架构内容,明确各智能运输信息系统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步骤3:明确各业务平台功能
业务平台功能主要从服务架构入手,确定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同服务相对应,系统的功能通过某种组合就可以完成某一项特定服务,并分析业务平台内部逻辑结构和各功能之间的交互关系、交互信息内容。
步骤4:分析各业务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步骤3 中明确了各业务平台的功能以及各功能之间的交互关系、交互信息等内容,而每一个业务平台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步骤3 不能反映各业务平台的中间过程和状态,因此无法对应到现实的系统中。步骤4 就是为弥补步骤3 中的不足而引入的,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描述各业务平台间信息交互的内容,梳理清各业务平台间的关系,保证各业务平台功能的实现。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服务架构
系统服务框架的目的在于对各种业务需求进行整合,形成各种子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根据蒙华铁路的需求分析结果,对那些需求相似、性质相似的加以合并整理,得出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服务框架。为了充分满足客户需求,提高蒙华铁路的运营组织效率,可以将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分为电子商务、货物运输计划编制、货物运输组织、经营管理、列车控制、铁路基础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运力资源动态管理等10 个服务单元,以及相对应的36 个子服务单元。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总体构架
3.1 系统体系架构概述
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最终产品是服务,其产品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识别用户需求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及根据铁路运力资源组织货物运输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从需求这一角度出发,蒙华铁路系统的整体框架可以分为: 需求获取与识别层、需求实现层、需求实现支持层三个层次。
1)需求获取与识别层。该层主要是由货物服务与营销平台来实现,获取与识别层通过为用户提供货运业务办理、货物信息查询、货运营销等服务,不断地获取货主等对铁路运输的需求。同时该平台还负责采集市场“产供销”等信息,并根据获取的信息,制定货运营销相关决策,最后将上述需求和决策向下传达给需求实现层。充分体现以“产供运销一体化”为中心的理念,以达到经营者内部的相互沟通及与外部用户之间的协调,发货企业、运输企业、收货企业很好地协调在一起互助共赢的目的。
2)需求实现层。需求实现层根据需求获取与识别层提供的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和决策,及时确定与用户需求相应的各类作业计划,并根据相关计划组织货物运输。该层由铁路货物运输组织计划编制平台、货物运输组织平台、铁路集成监控平台、列车控制平台4 个平台组成。在铁路集成监控与列车控制管理的基础上,基于动态需求制定全方位的运输计划,以计划为核心,并进行调度指挥调整,实现铁路运输组织的一体化、智能化管理。
3)需求实现支持层。该层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平台、运力资源动态管理平台、信息共享平台、铁路经营管理平台、人员管理平台。需求实现支持层与铁路的固定基础设施资源、移动基础设施资源、信息基础设施资源、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相对应,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基础设施,为需求实现层提出的资源需求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
总体上看,系统的总输入为用户对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的需求,总输出为满足客户需求的铁路运输产品。经过上述需求与识别层、需求实现层、需求实现支持层各个层面的不断动态交互和反馈,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不断优化自身的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使得系统最终实现的用户需求不断逼近用户提出的原始需求,为实现蒙华铁路的及时运输提供保障。
3.2 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平台间的信息交互
在蒙华铁路智能运输系统中,子系统与子系统组成一个相关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数据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人体的血液,只有当血液不断地在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流动,人才能够健康生活;同样,只有当数据在各个子系统之间不断交换流通,这个有机整体才能高效运转。铁路信息拥有海量数据,数据种类、格式繁多,数据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系统中,根据业务将相应数据分类并统一管理,按照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流程整合,更好地解决海量数据动起来的问题,来支撑业务的实际需要以及分析、预测、决策等需要,达到提高数据利用、信息共享的目标。信息的互联、互通,减少了资源浪费,加快了信息流通,有效保证了蒙华铁路的及时运输。系统中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整个系统中起到桥梁连接的作用,保障各平台间的信息交互,实现各平台间跨系统信息提取、跨系统信息发送、数据格式转换、信息共享服务,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用户时效性运输需求的提升,对铁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对蒙华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进行了探讨,设计了系统的服务架构和总体构架,对系统内部的信息交互也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未来整个铁路的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对后续的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第二篇: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批准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批准
201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项目建议书。建设方案:新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工程线路北起东乌铁路浩勒报吉站,途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陕西省榆林、延安地区、山西省运城地区、河南省三门峡、南阳地区、湖北省襄阳、荆门、荆州地区、湖南省岳阳地区,终点到达江西省吉安,线路全长1837公里。按照“统筹规划、分段开工、滚动建设、同步建成”的原则实施。我委已批复项目建议书的运城至三门峡铁路、已批复可研报告的荆州至岳阳铁路纳入本通道统筹建设,其中荆州至岳阳段工程等如基本具备条件,可先行开工建设。
功能定位:本项目连接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与鄂湘赣等华中地区,是“北煤南运” 新的国家战略运输通道,是衔接多条煤炭集疏运线路、点网结合、铁水联运的大能力、高效煤炭运输系统和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国铁I级;正线数目:浩勒报吉~岳阳段为双线,岳阳~吉安段为单线预留双线条件。通道规划设计输送能力为2亿吨,建成运营初期输送能力达到1亿吨。具体标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定。
第三篇:铁路论文: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有关问题研究
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
学业论文
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有关问题研究
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93班 姓名:陈 群
学号:200909907
摘要:本文认真总结了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分析了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重点研究了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对策措施
铁路信息系统是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和谐铁路、实现铁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信息系统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是铁路信息化工作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工作实践中,在总结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对铁路信息系统设计研发、资源共享、安全保障、推广应用和运行维护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和重点研究,提出了加快推进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对策措施。
1、铁路信息系统对推进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全路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实现铁路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坚持“五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统一管理)和安全发展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早见成效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和谐铁路、实现铁路现代化总体目标,牢牢把握铁路信息化建设主攻方向,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力推进《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实施,先后建设了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列车调度指挥系统、调度集中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车号自动识别系统、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货运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等一大批应用系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铁路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对加强和改进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实施第五、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建设铁路客运专线、青藏铁路和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中,铁路信息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各铁路局、专业运输公司结合实际,在实施铁道部统一软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网络和系统资源,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当前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需求分析、设计深度、开发水
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系统功能满足管理要求,实现流程再造,提高系统应用效果,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2)共享程度需要进一步增强。过去铁路信息系统多为单独建设,设备独立配置,自成体系,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铁路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信息共享程度和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运行维护管理难度和成本支出较大。(3)标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既有规章制度落实的不到位,依法规范、严格程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工程监理力度需要加大。(4)应用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运力资源管理、经营资源管理方面及一些重要生产部门信息化水平较低,急需加快信息系统建设。(5)部分信息系统需要进一步优化。早期研发建设的信息系统,设备使用时间较长,软件需要优化升级。(6)网络与信息安全需要进一步强化。安全风险和隐患仍然存在,安全压力很大,迫切需要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深化安全风险研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铁路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7)队伍力量需要进一步充实。既有人才资源存量不足,高层管理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大力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和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务之急。
3、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发展趋势
3.1从技术驱动向业务应用驱动转变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从我国国情路情实际出发,紧密围绕运输生产和管理需要,建立符合铁路业务需求的、以应用为先导的铁路信息化科学发展模式。
3.2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转变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加快系统集成,建设铁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业务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3.3从偏重信息系统建设向建设与运维并重转变在铁路运输业务对信息化需求日益增长、信息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铁路信息化建设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加强已建铁路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运行维护尤显重要。必须摒弃铁路信息化发展中重建设、轻运维的思想,建立健全科学合理、保障有力的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相应的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强化系统的日常管理,及时更新改造设备和优化升级应用软件,充分发挥其在铁路运输生产和管理中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3.4从注重系统应用向统筹应用和安全发展转变铁路信息系统的应用要以安全为前提,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主动预防、综合防范,积极探索和把握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强化和规范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铁路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加快推进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工作思路及具体措施
4.1更新理念,拓展思路,全力推进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和谐铁路建设战略部署,坚持铁路信息化建设“五统一”和安全发展的原则,以铁路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三大领域为重点,全面推进《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实施,不断探索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在新形势下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证铁路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铁路、实现铁路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4.2加强管理,创新方式,不断提高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以业务为驱动,以服务为宗旨,全面提升铁路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工程设计、软件研发、试点推广、监理验收、总结分析等环节的质量,大力提高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1)全面履行信息化管理部门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协调指导、组织推进、安全应急、审查监管、宣传培训的职责,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加强与综合管理部门、信息系统业务主管部门和系统研发、技术支持服务单位的协调与沟通,做到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和重点工作,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2)转变建设和管理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切实加强规划管理、标准管理、需求管理、开发管理、建设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做到结构合理、资源优化、信息共享、基础扎实、管理规范、安全稳定、成效显著。(3)科学决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从搞好顶层设计开始,严格申请立项、评审论证、项目管理、评价考核各环节的管理,精打细算,科学决策。(4)规范流程,严格把关。在信息系统建设立项上,坚持从源头抓起,符合《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要求,保证各信息系统建设按照主攻方向推进;在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审查上,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标准的不能
通过;在信息系统推广应用上,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凡是没有通过技术审查的,一律不能推广应用;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上,建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严把工程质量关。
4.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着力推进铁路信息化规划、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思路,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从全局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推进铁路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发布工作,健全完善铁路信息化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和完善铁路信息化各项管理制度,切实抓好各项规划、标准和制度的落实,规范操作,依法行政。
4.4科学规划,统筹考虑,进一步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铁路信息系统建设需求旺盛,信息资源共享需求迫切。(1)坚持把信息资源共享作为铁路信息化工作的中心任务,制定标准,严格把关,加强协调,强力推进。(2)坚持把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基础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结合专项规划编制和科研项目,积极推进铁路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中心方案研究,大力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铁路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
4.5增强意识,源头把关,提高铁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坚持把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作为铁路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来抓,全力推进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1)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做好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把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做好,特别是确保铁路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2)提高信息系统研发质量,严把审查、审核关,从源头上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要求,增强系统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安全性。(3)针对计算机、网络等设备特点,落实安全责任,盯住关键时段、关键部位、关键环节,把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阶段性重点检查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对设备的监测,实施网络与信息安全动态管理。(4)认真落实铁路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强化信息通报意识,从源头上做好预警防范工作;规范工作程序,丰富信息内容,提高信息质量;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确保上报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
4.6创新机制,完善手段,推进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运行维护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铁路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运行评估等制度,优化信息系统故障处理流程,建立信息系统运行异常事件统计分析机制。深入研
究运行维护技术,完善运行维护的技术手段和维护方式。积极推进铁路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归口管理、分级纳入预算的工作。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运行维护岗位职责的需要,努力培养、造就计算机系统、网络、数据库和中间件等维护方面的专家和人才,不断提高运行维护水平。
4.7加大力度,强化培训,提高铁路信息系统队伍自身能力和整体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铁路信息系统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铁路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的作用;认真周密地做好铁路信息系统人才储备,为铁路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当前,铁路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正处在一个迈向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黄金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加快推进铁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促进铁路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第四篇:中国铁路煤炭运输与成本效率研究
中国铁路煤炭运输与成本效率研究
2010物流管理 任跃 铁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的主要运输方式,铁路的煤炭运输量占全国煤炭运输量的70%以上,我国跨省区煤炭调运量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2007
年跨省区的煤炭铁路运输总量为7.38×108t,2008年为7.85×108t,2009年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调控目标为8.46×108t。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方,而煤炭消费主要在东南方,从而形成若干从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运煤铁路大通道。
煤炭历来是铁路运输的主要货物,2008年中国铁路货物总运量为31.4×108t,其中,煤炭运量为15.44×108t,占铁路货物总运量的49%。如图1所示。
图12008年中国铁路货物运量所占比例
铁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的主要运输方式,铁路的煤炭运输量占全国煤炭运输量的70%以上,我国跨省区煤炭调运量约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2007年跨省区的煤炭铁路运输总量为7.38×108t,2008年为7.85×108t,2009年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调控目标为8.46×108t。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方,而煤炭消费主要在东南方,从而形成若干从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运煤铁路大通道。
一、已有铁路
我国主要煤炭运输通道有“三西” 煤炭外运通道、进出关通道、华东通道等,其中,“三西”煤炭外运通道是全国铁路最主要的通道,承担全国铁路煤炭运输的比重在40%左右。“三西” 通道分为北、中、南三大通道。如图2所示。
图2中国“煤炭运输主要煤炭铁路线
北路由大秦线、丰沙大线、京原线、集通线、神朔黄线组成;中路由石太线和邯长线组成;南路由太焦线、侯月线、陇海线、西康线和宁西县组成。北通道以“动力煤” 外运为主,主要运输晋北、陕北和神东煤炭生产基地至京津冀、东北、华东地区及秦皇岛、京唐、天津和黄骅等港口的煤炭,是“三西”煤炭外运的主要通路。近些年,由于华东、华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日益提高,东南沿海从北方港口的煤炭调入数量每年约增加4000万~5000万吨左右。为满足能源需求,铁路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运输,有“煤炭运输大动脉” 之称的大秦线不断进行扩能改造,2010年预计运输量将达到4亿吨。中通路以“焦煤和无烟煤” 为主,主要运输晋东、晋中煤炭生产基地至华东、中南地区以及青岛港的煤炭。
南通路以“焦煤、肥煤和无烟煤” 为主,主要运输陕北、晋中、神东、黄陇和宁东煤炭生产基地至中南、华东地区以及至日照、连云港的煤炭。
2007年“三西”煤炭通过铁路外运70315×104t,同比增长116%。其中,北通路外运48123×104t,占总量的68.4%;中通路7010×104t,占总量的10%;南通路15182×104t,占总量的21.6%。
从各线路运煤量来看,大秦线是“西煤东运”第一大通道,2007年其煤炭运量已达30380×104t,占“西煤东运”总运量的41.6%;神朔黄线是“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2007年煤炭运量达13300×104t,占“西煤东运”总运量的18.2%;侯月线是“西煤东运”南通道,2007年煤炭运量达9700×104t,占“西煤东运”总运量的13.3 %。目前,“西煤东运”以这三大运煤通道为主,其煤炭运量占“西煤东运”总运量的73.1%,其他运煤线路煤炭运量仅占“西煤东运”的26.9%。
二、拟建、规划铁路
目前铁路运输能力仍不能完全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运力短缺的局面在近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整个铁路系统来看,我国的铁路运行里程与我国的面积、人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我国现有铁路营运里程7万多公里,仅占世界铁路总营运里程的6%,却完成了世界24%的运输量,平均负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
我国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铁路建设极不发达。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完善中东部路网结构,将规划建设新线由1.6×104km调整为4.1×104km。近三年,铁路建设投资将超过35000亿元,中长期投资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快晋煤外运干线铁路建设和改造力度。新建重点有石太客运专线、北同蒲原平—韩家岭四线,准格尔—朔州铁路。既有线改造项目有大秦线扩能改造、南同蒲榆次西至侯马北电气化及到发线1050m改造、侯西线复线及电气化改造。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加大力度,一些开发性项目如太中银、兰渝、包兰复线、鄂唐线等铁路规划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开工建设。此外大秦线、神朔黄线等主要铁路干线加强了扩能改造,这些铁路的建设成为西部煤炭资源的西煤东运重要铁路干线,也将解决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铁路运输瓶颈问题。
其中太中银铁路建设尤其重要,太中即太原至中卫的铁路,总长944km,是一条投资超过300亿元的电气化铁路。太中铁路东起山西省太原市,西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和银川市,横贯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地区,途经3省7市22县,线路总长944km。据设计,太中(银)铁路为国家I级电气化铁路,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160km/h,预留200km/h条件;太中(银)铁路是一条新的大能力能源通道和高原铁路,输送能力为客车40对/日,货运6000万吨/年。该工程投资总额303.2亿元,2006年2月24日开工,预计在2010年建成。该铁路建成后,除承担沿线旅客和货物的运输任务外,还可以分流陇海铁路、包兰铁路、京包铁路的客货运输,从而缓解相邻铁路干线的运输压力。同时还可使西部地区至华北主要城市的运输距离缩短100至500 km。太中(银)铁路途经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它的建设将在西北至华北地区之间构建一条大能力、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对于加快沿线资源开发、产业布局调整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西煤东运”第三条煤炭外运通道“鄂唐线”,已经开始实质性运作,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开工建设。通道起点设在内蒙鄂尔多斯的准格尔,终点入海港口在唐山曹妃甸途经兴和、张家口、张北、沽源南、承德县、营子区、兴隆县等县市,全长1000余公里,投资397亿元,远期设计运能2亿吨/年,预计建成时间2014年,远期设计运能2亿吨/年。,第三条通道建成后,将主要解决内蒙古地区煤炭的外运问题。第四通道(晋东南~日照)以及到烟台(龙口)、连云港的运输通道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开始。这几条运输干线的建成将大大缓解大秦线的煤炭运输压力,成为西煤东运的又一条主要干线。
三、铁路运输条件的改善
1、运输条件的纵向比较(分年别)
为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需要,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中国加快对主要铁路线的扩能改造。通过改造大秦线、候月线、朔黄线等主要铁路干线,大大提升陕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南部、内蒙西部的煤炭外运能力。2003年中国煤炭铁路运量为88582.9×104t,2008年煤炭铁路运量为13.4×108t(见表1和图3),同比增长10.13%。
表12003-2008年中国煤炭铁路运量
图32003-2008年中国煤炭铁路运量趋势图
2、运输条件的横向比较(分地区)
表22008年西部六省国有重点煤矿煤炭铁路运量情况
第五篇:浅析铁路保价运输营销及理赔管理分析体系论文
研究目的与意义
加快推进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是铁路运输企业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铁路现代物流体现在全品类、全流程、全方位和全过程4个方面,其中保价运输作为物流服务的一个环节是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保价运输是托运人与承运人之间共同确认以托运人对货物声明价值为基础的一种特殊运输方式。货物声明价值即为保价金额,若因承运人责任造成货物损失,承运人将按照不超过保价金额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自1991年铁路保价运输业务正式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在保障货物运输安全、提高货物损失处理与理赔服务质量、维护货主切身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价运输工作主要包括保价营销和保价理赔2个方面。保价营销业务的开展影响保价收入,进而间接影响铁路运输安全设施设备的持续投入,同时影响发生货物损失时可供赔付的理赔成本总额;而理赔服务作为货物损失处理面向客户的对外环节,密切联系到托运人、收货人和承运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铁路保价运输品牌的深化与货运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保价营销和理赔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对历史相关数据的分析,以及对日常业务开展的过程盯控。加强保价运输管理日常分析工作对及时发现保价运输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和提升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铁路保价运输管理分析现状
铁路运输企业市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采用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全面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随着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电商平台和内部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保价收入和理赔业务相关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得到较大改善,保价运输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分析基础。目前保价业务分析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铁路保价运输管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系统自动生成的统计报表主要涉及保价收入统计、货物损失情况统计及综合统计,分别对保价运输收入完成和理赔情况进行统计,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但保价运输日常管理分析工作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2.1 分析维度不全面
从铁路货运市场需求角度分析,一是保价运输客户可明显区分为重点客户和零散客户,保价运输工作需针对不同客户类别和货物品类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措施;二是不同品类的货物在货物属性和价值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区别,进而导致发生货物损失的风险及理赔金额存在差异,保价理赔工作需针对不同货物品类开展高质量的理赔服务。从铁路货运产品供给角度分析,一是铁路运输企业实施区域化管理,各铁路局及站段保价运输工作进展情况不同;二是铁路货运产品呈现谱系化特征,整车、快运、集装箱、行包等运输产品保价业务的开展情况体现出明显差异。现有保价业务分析系统在分析维度上不能做到全面覆盖,制约了具体营销措施的制定和理赔服务质量的提高。
2.2 分析细化程度不足
目前,保价运输分析已经从时间周期上覆盖到了周、月、季、年,时段覆盖非常全面。但保价收入和理赔业务的分析细化程度不够。以保价收入分析为例,目前统计分析主要涉及收入完成及变化情况,无法区分是货运市场形势造成的保价收入变化,还是保价营销工作的作用。同时,对非保价及非足额保价现象的影响,目前也无法进行可量化的统计分析。这是受相关外部数据信息对保价运输管理系统的支撑程度不够等客观因素影响,也是保价运输分析细化程度不足造成的,对保价运输业务的长远发展造成一定制约。
2.3 分析关联性不强
保价营销和保价理赔服务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业务关系上营销和理赔相关数据信息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能够有效反映两者之间与各自业务的发展变化情况。目前的分析项点未能将两者有机结合,造成保价营销分析和保价理赔分析相对独立,关联性不强,不能为保价运输工作的整体发展提供有效的分析基础。保价营销及理赔业务各自分析体系中的数据关联性程度较低,核心分析指标之间的关联分析程度不够。基于目前较为丰富的数据资源,可充分挖掘铁路保价业务相关系统数据背后的一般规律,对拓展铁路保价运输市场份额、提升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铁路保价运输管理分析需求
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货运市场形势的变化,保价运输业务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加强对外部环境和内部作业环节的管理分析,提升对制定保价营销策略和改善货物损失理赔服务质量的指导作用。
3.1 实现基于历史趋势和过程盯控目的的分析体系
保价运输管理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结合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分析,实现对保价营销和理赔业务开展的过程盯控,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数据需求应包括保价营销和理赔业务的历史数据、业务开展实时数据、外部市场环境数据;分析模块应包括历史基本变动趋势分析和近期业务波动情况分析。
3.2 指导制定基于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
市场细分是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不同货物、运输条件、客户类型及区域特征,在保价营销与理赔业务上体现出的差异性是保价运输进行市场细分的有效标准和维度。保价运输管理分析体系应实现科学的市场细分,构建多维度、可组合的分析模块,加强对制定基于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技术支撑,提高营销策略的针对性。
3.3 切实提高货物损失理赔服务质量
货物损失处理的合规性、及时性是有效改善客户体验的重要环节。货物损失理赔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对内部作业流程和标准执行的盯控,完善货物损失理赔业务的统计分析;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客户投诉、意见和建议等市场反馈信息,有效开展外部监督。保价管理分析体系应实现上述两方面要求,加强货物损失理赔服务内部统计和评价,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沟通渠道。
3.4 不断增强作业标准执行的规范性和效率水平
保价运输业务的相关规章规定了业务开展的流程和标准,但并不能涵盖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所有情形,导致影响保价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和时效性等。保价管理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和审核该类典型事件发生的原因,并做出规范性解释的同时,可提供对类似业务处理的指导。因此,保价管理分析体系应提供较为典型的事件,以案例等形式加强对保价运输相关规章的解释力度,在提高作业标准执行规范性的同时,提高保价业务开展的效率水平。铁路保价营销及理赔管理分析体系设计
针对保价运输业务管理分析需求,为有效支撑保价营销及理赔服务工作的市场化发展,基于保价运输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以及目前保价运输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丰富程度,提出包括4个维度、5个核心指标的“保价运输管理分析体系”,构建保价营销和理赔服务分析框架。
4.1 构建基于历史趋势和实时业务盯控分析时期维度
依据历史数据和近期业务开展实时数据,实现对保价业务历史发展趋势分析和近期业务的实时盯控功能。通过对保价运输业务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基于细分市场的分析对象维度和保价业务分析项点维度,形成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判断,建立对保价营销和理赔业务发展的直观认识;依托保价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保价业务开展实时数据的分析,构建对近期业务开展情况的过程盯控管理,结合保价工作任务目标、考核评价标准等,监督相关业务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差距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预警提示和制定应对措施。
4.2 形成基于细分市场的立体化、可组合分析对象维度
为有效提升细分市场的管理分析工作,将保价运输分析对象划分为运输单位、运输产品、货物品类和客户类型4大类。运输单位包括铁路局和站段两个层面;运输产品按整车、快运、集装箱、行包等实际运输产品谱系进行设置;货物品类依据分析需求按照三级货物品名目录进行调整;客户类型依据对保价业务的贡献程度,以及货物损失风险水平划分为重点客户和零散客户。分析对象维度涵盖铁路货运市场需求和服务供给2方面,既体现了客户关系管理原则和实际发送货物属性,又能有效结合铁路货运生产组织结构和谱系化产品特征。4类划分方式之间可进一步细化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分市场,例如分析某铁路局的保价大客户煤炭整车运输保价业务开展情况。保价运输管理分析体系的“分析对象维度”主要用于确定细分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工作,分析对象需要与具体分析内容(即分析项点维度)相结合。
4.3 整合保价营销与理赔业务相关联的分析项点维度
分析项点维度从保价营销和理赔服务2个业务领域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详细梳理,形成保价运输管理分析体系框架 以保价费率、货物保价率、不足额保价率、货物损失率和损失赔付率5个核心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
保价营销业务分析的目的是为及时了解保价收入的变动情况,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保价营销策略,提高保价运输比例,增加保价运输收入。影响保价收入的因素主要包括“货物申明价值”和“保价费率”,分别反映货物实际价值情况和保价业务收费水平,是开展保价运输业务的重要营销手段。其中,货物申明价值受货物发送量、保价比例、货物申报单价的影响。保价运量占总运量的比值为“保价率”,包括吨保价率和批保价率,可真实反映保价业务的市场拓展情况;货物申明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对比能反映出客户是否足额投保,即“不足额保价率”,对指导保价营销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的帮助,但需要保价运输管理系统外接货运市场监测相关信息资源才可实现。
保价理赔业务分析的目的是及时了解保价理赔业务开展情况,盯控货物损失理赔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切实提高保价理赔服务质量。理赔业务分析涉及货物损失、保价和赔付。货物损失体现在“货物损失率和货物损失等级”指标,分析货物损失发生情况,有利于完善铁路货运安全风险防范措施;保价与保价营销分析部分相同,与理赔服务相结合能有针对性地提高保价客户服务质量;赔付体现在货物损失“赔付率”指标,主要针对货物损失的实际赔偿进行分析,反映理赔质量和理赔资金使用情况。货物损失、保价和赔付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关系,货物损失与保价涉及损失责任认定等内部定责管理;货物损失与赔付分析涉及对制定营销措施的支撑;保价与赔付涉及理赔服务质量评价,具体可以细化至理赔周期、客户评价等分析内容。
该维度通过货物保价率指标或保价分析项点进行关联,将保价营销和理赔服务相结合,同时在货物损失和赔付的关联分析中,为保价营销工作的开展提供量化分析基础。保价营销与理赔服务2个保价业务内容的相互融合,促进保价运输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4.4 完善促进保价业务实操规范性和时效性的典型案例库
在保价业务日常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分析对象和分析项点维度的统计分析,汇总保价营销和理赔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化事例,并通过比照规章、征求业务部门意见等流程,形成定性分析结论,丰富管理分析系统的案例库。通过案例形式,加强对保价运输相关规章的解释力度,在提高作业标准执行规范性的同时,提升保价业务开展的效率水平。结束语
保价运输业务是铁路货运整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保价运输管理系统的优化,相关业务数据逐步完善丰富,提出的保价运输管理分析体系框架有利于强化对各级铁路运输单位开展保价营销及理赔服务工作的指导,促进保价营销与理赔工作的相互融合,有效提升保价运输日常工作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