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要点
2019年是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关键之年,我区将继续以实施生态驱动加快提升发展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以《xx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纲领,通过生态文明创建载体的引领,不断完善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到2019年底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主要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其中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优良率力争达到86%,pm2.5浓度稳定达到32微克/立方米以下;
地表水市控及以上断面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质优良率稳定达到80%,清水浦交接断面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努力打造xx生态文明建设标杆样板。
一、优化生态布局,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空间
1、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统筹生态管控与城市建设发展,探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积极推动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加强生态敏感区管控,构筑有效的生态安全格局。
2、推动实施空间规划编制。对接全市总规和战略规划,完善新一轮城乡开发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旧村改,加快蛟川北区和湾塘、岚山村庄搬迁。践行生态理念,在甬江北岸规划研究、石化区总体规划修编、打造宁波主城区北部中心过程中突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编制后海塘区域发展规划,推进生态围合带建设,规划腾空区域。编制都市农业产业规划,出台农业品牌化支持政策。
3、强化区域功能布局调整。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庄市工业a区等区块开发建设和功能转换。实施后海塘北侧景观改造,推进宏远路东侧、古海塘北侧的招宝山生态湿地(一期)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城市物流功能区建设,完成城市物流孵化区二期和宝湾物流前期项目。加快xx发电厂、金甬腈纶厂的搬迁进程,转变甬江沿岸区域功能。
二、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
1、推动产业平台集聚发展。分类实施工业园区整合和“退二进三”“退二优二”更新,加快三星工业区、庙戴工业区等区块提升改造,推进中南高科xx智造谷产业园、高端新材料产业园等小微园区建设,引导小微企业入园集约绿色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改造旧厂区并向总部经济、都市工业、楼宇智造转型。规划腾空土地临港新产业发展布局,形成新产业定位、开发模式。
2、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低效土地和低效企业整治,强化亩均论英雄,建立准入门槛。推进节能减排,开展万吨以上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行动。实施节能改造,开展工业企业屋顶光伏等节能降耗项目。推进久丰热电联产升级改造项目。推进园区功能优化调整,完成金属园区整治提升,关停全部金属拆解企业。继续腾空煤场土地,加强煤场长效管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源并提供发展空间。规范提升现有企业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机械化运作水平,促进企业由生产拆解型向贸易型转化。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进一步摸清生态“家底”。
3、巩固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废弃包装物无害化处理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强田园日常动态保洁,实现农业废弃包装回收全覆盖,确保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大农作物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融合力度。完成全区农药、化肥使用量的调查摸底,完成化肥减量20吨,农药减量5.2吨,统防统治面积2.5万亩,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落实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1个,达到年配送沼液2万吨规模。严格落实禁限养制度,关闭禁养区内养殖户。
三、强化综合整治,构筑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1、深化水体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在全面完成“八大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实施工业园区外690家企业的雨污分流改造。继续推进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xx排水分公司、华清环保的扩建和提标改造项目,启动污水处理厂类四类排放改造和中水回用改造。开展金属表面处理等五大行业整治。加强雨水系统管理,严格控制受污染的雨水直排环境。完成姚江调补水任务,满足生态补水需求。进一步推进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建设,推动河道生态修复、河道护水护渔管理机制、沿街“十小”行业隔油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农村纳厂生活污水管网的运维管理4条机制。保障九龙湖镇横溪、秦山自然村饮用水安全,推进横溪、秦山自然村大网供水工程。开展石化区尾水深海排放管项目。
2、推动大气环境专项整治。组织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提升,制定《机械轴承行业vocs整治方案》,分批开展整治,确保vocs得到有效减排。持续落实煤尘、扬尘抑尘措施,强化督查通报。开展工地扬尘整治,落实建筑工地(拆迁场地)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继续推进“道路清爽行动”,建成区主要道路机扫率达到90%。加大对重型柴油车辆整治力度,继续开展重型柴油车辆尾气执法检查。加强对涉及臭气异味信访举报投诉的工业、市政和农业等臭气异味源排查,推进解决臭气异味扰民问题。
3、推进土壤环境修复治理。2019年底前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率达到96%,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在各镇(街道)试点小产废单位危废第三方统一收集管理,解决小微企业危废处置问题。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详查并建立信息共享,加强风险管控。确定农田面源污染解决思路或方案。开展吕岙山塘、金甬腈纶地块土壤修复。系统解决钛白粉红石膏的堆放处置问题。实施加油站油罐更新改造。修订危废规范化管理考核规定。启动九龙湖镇余汶线西段废弃矿地的综合整治,全面实施5个重点矿地治理。
四、坚持生态引领,构建优美和谐的生态生活1、构建绿色公共交通网络。着力打通交通“动脉”,做好属地范围内轨道2号线二期、3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及西延征拆等政策处理保障工作。优化公交线路,着力解决石化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出行难题。全力做好交通治堵、美丽交通经济走廊创建、四好农村公路创建、路(段)长制等专项行动。对xx大道、九龙大道、炼澥线、镇骆路、汶骆路沿线公交候车亭进行智能化改造,让绿色出行更加贴民意,暖民心。
2、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改造,对xx新城3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公共绿地、道路、河网水系、防洪排涝设施,以及住宅小区、学校等进行适当改造,提高区域内渗、蓄、净能力。构建城市绿地,建设完成西大河运动公园一期项目(永平路南侧地块)和绿核滨湖公园。开展宁波植物园引种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继续推进蛟川生态园改造提升工程,完成临俞路钢结构厂拆迁,在该位置新建约2000m2室内体育场,完成铁路沿线约4万m3渣土整治。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化粪池防渗漏改造污水入网收集。
3、加强人居生活环境提升。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力度和绿色建筑推广力度,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选取城市主干道两侧企事业单位中基础条件较好,具备提升改造空间的单位,实施大院绿色空间向社会开放。对海天、镇骆、雄镇、清风和绕城5条“四横一纵”的生态防护林带进行提升改造。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合格村建设,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各镇、街道各培育1条以上区级及以上美丽河湖。建立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智能回收箱和集装箱式回收等14个点位,促进我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工作,建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宜居环境。
五、发挥示范作用,弘扬繁荣先进的生态文化1、继续推进基层绿色创建。继续开展省、市级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完成1家花级酒店创建任务。推进“美丽庭院”示范户、村创建。同时做好创建指导,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组织管理到位、生态底蕴浓厚、亮点特色明显的单位打造成生态绿色创建的典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局面。
2、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充分借助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创建、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成效及亮点,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xx电台、xx电视台定期播放“五水共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等相关公益宣传片和标语;
今日xx设“五水共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专栏;
新媒体平台同步报道新闻网、报纸中“五水共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相关信息。
3、强化生态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创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履行环境公众监督责任。持续加大社会关切度高的重点领域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拓宽环境信息公开渠道。利用好公众开放日,通过举办有奖生态环境知识竞赛和生态环境主题短视频征集评比等活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让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水平,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生态知晓度和满意度。
六、建立长效机制,坚持严格完善的生态制度1、健全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各指标牵头单位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完成相应考核指标台账资料制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重点指标目录的牵头单位需制定相应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落实生态文明建示范区创建任务,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各项考核指标达标。各指标依据镇(街道)、管委会所处主体功能区定位的不同,设立科学的、差异化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具体内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2、完善环境保护监管制度。压实镇街道的属地环境管理责任,夯实企业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从源头上倒逼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部门联动环境执法,深化行刑司法衔接,加强生态环境、公安、城管、农业等职能部门的联动,强化乡镇、街道、管委会的协作,强化联动执法、联合办案,合力打击、震慑环境违法行为。保持环境快速应急响应,坚持“5+2”、“白+黑”无缝执法模式,强化节假日和夜间等特殊时段执法检查和信访调处工作力度,解决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完善区域环境质量体系建设,建立环境监测通报制度。加大环境隐患排查力度,防范环境污染。
3、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积极推进以土地为核心的自然资源统一登记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登记数据库。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建立行使所有权的自然资源清单、空间范围和职责边界,明确产权归属和管控责任。完成《xx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实施镇、街道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制度。
第二篇: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管理规程
附件1: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管理规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申报、技术评估、考核验收、公示、公告和监督管理等工作,依据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环生态〔2016〕4号)(以下简称《国家管理规程》),结合湖南省实际,制定本管理规程。
第二条 湖南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以下文中所称市包括自治州,县包括县级市、区等),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
本管理规程适用于湖南省域范围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的创建工作管理。
第三条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国家引导,地方自愿;党政组织,社会参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持续推进,注重实效。对于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并通过考核验收的市、县、乡镇、村,省环境保护厅按程序授予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并择优推荐参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审。
第二章 规划和实施
第四条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应当按照《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指标》组织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省环境保护厅组织论证,创建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议本级人民政府将通过论证并修改完善后的《规划》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后颁布实施,并于颁布后三个月内报送省环境保护厅备案。
第五条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参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编制规划或建设方案;其中乡镇编制规划或建设方案,由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备案;村编制建设方案,由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备案。
第六条
原创建国家生态市、县的规划,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修改、完善后报同级人大审批,并报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原创建国家生态乡镇、村的规划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指标》修改完善,作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规划或建设方案,其中乡镇规划报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村规划报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
第八条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依据规划,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分解,落实专项资金。
第九条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总结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创建工作的档案管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作为技术评估、考核验收和复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当自规划批准之日起,在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发布或定期更新以下信息:
(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二)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工作动态;
(三)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第三章 申报程序
第十一条 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应对照省级创建标准进行自查,预期可达到创建标准的,依程序申报。
第十二条 已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的和已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的,可直接升级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十三条 自本规程实施之日起,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市、县,应先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再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
第十四条 已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村称号的,如行政区划已调整,不再保留原称号,改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如行政区划未调整,保留原称号3年,改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
第四章 技术评估
第十五条 创建地区符合下列条件,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可以按程序向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技术评估(乡镇、村的创建,原则上不进行技术评估):
(一)市创建规划经批准实施2年以上的,县创建规划经批准实施1年以上的(原生态市、县规划以修改完善后通过同级人大审批时间起算);
(二)经自查达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各项指标的。第十六条 申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技术评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技术评估申请文件;
(二)市、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
(三)市、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报告;
(四)市、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技术报告。第十七条 省环境保护厅收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地区人民政府提交的申请后,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对初步审查合格的,受理申请,并于受理后3个月内完成技术评估;对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及时将审查情况反馈创建地区人民政府。
第十八条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创建工作由省环境保护厅组织技术评估,技术评估结束后向创建地区反馈书面整改意见。技术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一)听取创建工作汇报;
(二)评估规划实施情况;
(三)审核档案资料,评估建设指标完成情况;
(四)开展现场检查和民意调查;
(五)反馈技术评估情况。
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整改意见的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第十九条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技术评估组由省环境保护厅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技术评估组由省环境保护厅和市级环境保护部门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共同组成。
第二十条 已获得国家级、省级生态县命名的可直接申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但需按《国家管理规程》进行技术评估。
第五章 考核验收
第二十一条 已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的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可以向省环境保护厅申请考核验收。经技术评估无需整改的地区,视同通过考核验收。
第二十二条 省环境保护厅收到市、县创建地区人民政府提交的考核验收申请和整改报告后,应当及时审核申请材料。对初步审查合格的,省环境保护厅于3个月内开展考核验收;对初步审查不合格的,及时将审查情况反馈创建地区人民政府。
第二十三条 考核验收工作由省环境保护厅组织开展。考核验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一)听取创建工作及整改情况汇报;
(二)检查评估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
(三)核查档案材料,开展现场检查;
(四)反馈考核验收情况。
第二十四条 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省环境保护厅委托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考核验收并备案,省环境保护厅按20%比例随机进行现场抽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由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考核验收并备案,省环境保护厅按10%比例随机进行现场抽查。
第二十五条 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考核验收组由省环境保护厅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考核验收组由省环境保护厅和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考核验收组由市、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考核验收组由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及有关专家组成。考核验收的内容及程序参照《国家管理规程》。
第二十六条 省环境保护厅应当在市、县考核验收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创建地区人民政府反馈考核验收结果;市级环境保护部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考核验收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反馈考核验收结果;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部门应当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考核验收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反馈考核验收结果。
第六章 公示公告
第二十七条 对通过考核验收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由省环境保护厅进行审议并在省环境保护厅网站上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公众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信来访、“12369”环保举报热线等方式反映公示地区存在的问题。对公示期间收到的投诉和举报问题,由省环境保护厅或市、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调查。
第二十八条 对公示期间未收到投诉和举报,或者投诉和举报的问题经调查核实完成整改的市、县、乡镇、村,省环境保护厅按程序审议通过后发布公告,授予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乡镇、村称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有效期为5年,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有效期为3年。
第二十九条 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命名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市、县乡镇总数的60%;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命名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县行政村总数的40%。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的地区应当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逐年更新档案资料,每年向省环境保护厅提交工作报告。
第三十一条 省环境保护厅对获得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地区不定期组织抽查,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核、退出机制。复核发现问题的地区要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情节严重的市、县,撤销其称号。
第三十二条 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地区,应当在有效期满之前向省环境保护厅提交复核申请,省环境保护厅按照创建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复核。复核主要内容:
(一)听取地方人民政府汇报;
(二)检查指标达标情况(指标如有调整,按调整后指标进行);
(三)反馈复核情况。
有效期满未提交复核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不再享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荣誉。
第三十三条 省环境保护厅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组织复核;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组织复核;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组织复核。具体内容及要求参照《国家管理规程》。
第三十四条 复核合格的创建地区,由省环境保护厅按程序予以公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有效期延续5年,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称号有效期延续3年。
第三十五条 对已获得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地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省环境保护厅对该地区提出警告并责令整改:
(一)因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被上级约谈、挂牌督办或实施区域限批的;
(二)环境质量出现明显下降或未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
(三)发生重大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案件的;
(四)其他应当提出警告并责令整改情形的。第三十六条 建立退出机制,对已获得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地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取消相应称号:
(一)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或生态破坏事件的;
(二)行政管辖区域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且情节严重的;
(三)因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被上级约谈、挂牌督办或实施区域限批的,且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的;
(四)未通过省环境保护厅组织的复核的。
第三十七条 参照《国家管理规程》的规定,省环境保护厅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专家库。专家遴选采用个人申请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经省环境保护厅审核纳入专家库。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市、县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也应建立相应的专家库。第三十八条 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在规划评审、技术评估、考核验收、抽查、复核等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认真落实廉政责任和廉洁自律要求,自觉遵守相关工作程序和规范。构成违纪违法或犯罪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管理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调研报告
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任务,近期,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组分为城市生态组和农村生态组两个小组,深入XX办事处、XX办事处、XX经济开发区对辖区机关、厂矿以及企业林场,采取召开座谈会、深入实地调查了解等形式,对近年来全区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情况如下:
一、生态建设现状
XX区地处XX市中部偏西,位于XX山前的龟头沟、XX沟、XX沟洪积扇上,生态区位属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驻地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区以提升生态环境、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了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XXXX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据统计,我区土地总面积XX公顷中,林业用地面积有XX公顷,占XX.X%,其中有林地面积XX公顷,占林地面积的XX.X%,疏林地面积XX公顷,占林地面积的X.X%,灌木林面积XX公顷,占林地面积的XX.X%,未成林造林地面积XX公顷,占林地面 积的X.X%,宜林地面积XX公顷,占林地面积的XX.X%,辅助生产林地XX公顷,占林地面积的X.X%,苗圃地面积XX公顷,占林地面积的X.X%;非林业用地面积XX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XX.X%,其中农田XX公顷,占非林地面积的XX.X%,牧草地XX公顷,占非林地面积的X.X%,水域XX公顷,占非林地面积的XX.X%,未利用地XX公顷,占非林地面积的X.X%,建设用地XX公顷,占非林地面积的XX.X%。
生态城市建设情况
X、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目前,我区已经建成了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和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在排水工程项目上先后投资XX亿元,使我区的排水与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采取集中供热供气,已对XX户居民进行了集中供热。燃气管网基本辐射到XX城区,用户达到XX户。做好水源地限量开采工作,我区现有XX沟水源地、XX第二水源地、XX扶贫开发区水源地和XX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每日XX万方,开采水源井XXX眼,除了XX沟水源地和XX水源地,其他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环境良好,基本保持了原始地貌。在环境污染方面,我区空气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其次为可吸入颗粒。经过监控和测评,XXXX年空气综合指数为X.XX,比上年下降X.X%;全年二级及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为XXX天,占全年检测天数的XX.X%,比去年同期增加X天。
X、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形成。一是按照城市规划,突出做好“水”、“绿”、“净”、“路”四篇文章。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城乡大环境绿化,天然林保护,星海湖湿地保护和XX山东麓防护林等生态建设项目。二是突出打造“山”、“水”、“林”、“园”四位一体的生态绿化空间格局。以绿地系统为核心,以区域大环境绿化空间为依托,城市中心区的带状、点状、放射状绿地交织成网状系统向外拓展,与外围郊区绿地相融互补,有机结合。三是实施城乡大绿化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化绿色空间体系。城乡路网基本结合,在城乡结合部建设宽幅林网,提倡建设多品种、高密度的生态保护林。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使农村生态文明得到改善。
X、城市绿化和绿地景观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区充分利用城区绿化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坚持“求精、求美、求特、求雅”,努力打造城区绿化品牌。突出抓好城市广场、公园建设,通过填沟建绿、旧城拆迁改造补绿、见空造绿等措施,相继将原城市垃圾场、废水沟建成了东方广场、市政广场、火炬广场、金西域广场等广场绿地,在建设中突出植物造景、以绿为主、乔灌草结合的绿化设计理念,使公园绿化植物群落错落有致,自然景观特色鲜明,城市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增加绿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做精做美工程,充分借鉴周边地区城市道路及节点绿 化的成功经验,吸取众家之长,分阶段对世纪大道、黄河街等X街XX路街道绿地及节点进行了绿化美化,建成了合欢一条路、千头椿一条街等由绿树、鲜花、草坪装扮而成的城市主干道,形成了一街一景观、一路一特色的景观效果,使XX街道两旁树木成行,浓荫布地,小游园、街头绿地星罗棋布,基本达到市民出门平均XXX米有休闲绿地的标准,市民对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生态林业建设情况
我区现辖两个涉农办事处和XX扶贫经济开发区,农业用地XXXX公顷,林地XXXX.X公顷。近年来,各涉农办事处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目前,种植四旁零星植树XXX万株、经济林XXXX余亩,绿化庄点X个,建设设施林果XX栋,在XX扶贫经济开发区实施了千栋万间日光温室项目,已建成四位一体日光节能温室XXXX座。
XX辖区现有土地XXXXX.XX亩,其中耕地XXXXX.XX亩、经济林XXXX.X亩、防护林XXXX.X亩、其他XXXXX.XX亩。以上土地权属为宁煤集团一矿、二矿、三矿、建安公司农场、水电分公司林场、明水湖农场和安置农场。现有林地建于七八十年代,林木已经形成规模,成为我区北出口的主要绿色屏障。
加大生活垃圾整治力度,对生活垃圾采取集中收集和清 理;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调动和鼓励农民使用可降解农膜;使用低残留农药、采用生物、物理方法来防治病虫害、降低农药施用量,以此来减少农药污染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来降低氮肥的过多投入。
生态工业建设情况
X、认真开展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工作。重点抓好了节能减排工作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不断加大资源节约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和环保审批关,构建环保型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开发区产业发展,将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重、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差的项目拒之门外。二是狠抓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降低环境污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对开发区煤炭经营市场进行了清理整顿。三是加大对辖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监督力度,督促用能单位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加大对XX家年消耗XXXX吨标准煤以上耗能企业进行监控。XXXX年经自治区减排办初步核定,全市消减CODXXXX吨,SOXXXXXX吨,超额完成了自治区的减排目标任务。
X、加大企业厂区绿化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合理规划,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种花工作,努力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档次,使厂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园区公共地段绿化建设,对已建成的道路 全面进行绿化,形成绿色路网,增强绿色园区的整体效果。做好绿化管护工作,一些企业和开发区专门成立绿化管护队伍,及时做好厂区树木浇水、施肥、剪枝、喷药等管护工作,有效地巩固了绿化成果。贺东庄园是我区最大的一家特色产业公司,现有土地XXXX亩地,种植葡萄XX万株。该公司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经营葡萄酿酒产业,年生产葡萄XXXX万斤,酿制葡萄酒XXX吨,从法国引进的优良品种,提高酿酒葡萄产量,采取林种分区分品种种植,防止各品种间窜种、保证了葡萄的品质,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产值效益。
生态旅游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区利用现有山、水、寺和古长城遗址、古生物化石、XX山岩画等资源,先后建成了以北武当生态旅游景区、星海湖为代表生态旅游景区,形成了以道路、水系、林带为骨架,以林木为主体,以防风林带为屏栏,以灌木和植被为补充,缀以亭台轩榭和园林小品,层次分明,风格独特的塞外园林景观,已成为市民及周边群众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同时,依托果园、林场、养殖等自然生态条件,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建成龙泉村、XX一站等农家乐旅游区域XX家,逐步形成了以农家采摘、垂钓、特禽养殖等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家乐品牌。
生态文化教育
随着我区生态建设的逐步深入,生态文化教育受到各界的关注。
X、立足校园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在校园建设上突出植物造景,营造绿色氛围,让学生从直观上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把生态文化教育融进科学教学中,订阅生态教育刊物,开展环保知识专题讲座,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感受其中的乐趣与责任,通过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树立保护生态意识。
X、让生态教育走进社区。在社区开展不同形式的保护环境、爱绿护绿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生态建设,开展庭院绿化、立体绿化,通过发动居民植绿、爱绿、护绿,不断提高市民生态文明意识。
X、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报道我区的生态建设已取得的成绩,提高了生态建设的知晓度。对一些破坏生态建设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与纰漏,呼吁市民保护环境,崇尚生态文明。
X、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对毁林、随意占用林地的依法从严处罚。
二、存在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X、生态城市建设未建立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各阶段的具体实施目标。目前,我区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和发展的理念还不够清晰,没有科学完整的近期、远期发展规划,不能预先对规划绿地进行有效控制,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X、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还不到位,参与配合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的全方位的工程,但现在部分单位与部门普遍存在着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园林、环保、城管部门的工作的想法;相关部门在生态建设的整体意识不强,协调配合能力不强。
X、绿化管护后续资金严重匮乏。我区绿化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增加,而绿化资金主要依靠地方财政的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影响生态建设步伐。尤其是建后管护面积在不断的扩大、经费在不断的增加,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造林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X、森林防火设备严重不足。目前,我区林区已经形成规模,森林防火工作已经摆在重要位置,但是,现有的森林防火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防火需求。
X、城市绿线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单位不能完全按照相关部门审批的图纸进行绿地建设,存在擅自挪用绿化用地、随意更改绿地用途的现象。
X、水资源过度开采、保护措施不到位,饮用水安全存在严重威胁。在我区现有的饮用水源地中,XX沟水源地开采严重超标,水源地周围有公厕、私人养殖场和垃圾场;潮湖村蓄水池边缘有一家白灰和粉煤灰拌合站等污染水源的污染场;第二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基本保持原有地貌,没有保护林带;XX扶贫开发区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主要是农田种植,边缘有零星工业企业分布。XX水源地附近现有垃圾填埋场一处,长期下去会影响城市的土壤环境和地下水资源。
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X、林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差,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我区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盐碱地多,风沙灾害频繁,植树造林难度大、成活率低、成本高,制约着林地的发展。农村林业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没有专门的绿化管护经费,管护设施缺乏,使得林木没有得到有效管护,生态效益发挥不大。
X、林业建设和发展不均衡,存在市区内林业发展成效显著、效果好,城市外围特别是农村绿化覆盖率低的现象。
X、由于缺少龙头企业以及品牌的带动,过于零散的林产品经营规模只能使当地林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小角色”,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X、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目前X个涉农办事处中只有XX扶贫扶贫开发区有X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及后备人员 严重不足,使得实用、先进的技术得不到及时引进和推广,影响农村生态建设进程。
X、XX地区现有林地管护和抚育差。XX大部分都是防风林,没有经济效益,每年各林场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林地管护,投入多、收益少,林地所属企业不愿经营或管护现有林地,致使林地因缺水、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而死亡树木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XX地区农场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各农场基础设施如渠道、机井以及农业机械等破旧、老化,影响了农业以及林业生产;XX地区现有果园较多,各林场果园管护和种植水平仍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在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上十分闭塞,致使果树品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X、林业的经济效益差,特别是在农村存在抓生态林的建设,忽略商品林、经济林的建设,影响了农民造林、管护的积极性,全区林果业发展缓慢。
生态工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X、企业对生态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企业往往把建设的重点放在生产发展、追求利润上,生态建设与企业生产脱节,节能、减排、降耗措施得不到全面的推行和应用。
X、企业绿地率低。部分厂矿企业由于土地征集费用高,将规划绿地用作生产土地,造成厂区绿地达不到XX%。
X、企业自备井较多,破坏地下水资源。一些企业长期 使用自备井,造成地下水资源匮乏,影响整个城市的饮用水安全。农村水源地大多建在农田周围,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
X、资源循环利用差。企业间的联营合作少,能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由此带来的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X、空气环境需要进一步净化。我区首要空气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其次为可吸入颗粒物,需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X、生态旅游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政府对我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不够。
X、生态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发展。
X、旅游区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区大部分旅游景点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到位、不完善的现象,如景区没有公厕、垃圾箱等基础设施,供游人进行餐饮、娱乐等消费的服务项目及设施缺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游人在“吃、住、行、游、购、娱”上的需求,因此对我区在旅游经济效益上的影响较大。
X、在农家乐旅游项目上缺乏整体、统一的规划,经营项目随意性大,整体特色不明显;经营环境卫生条件差,档 次较低;农家乐项目规模小、项目单一。
生态文化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X、缺乏生态教育基地。生态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专门的生态教育基地,不能深入实地进行更加生动的教育,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
X、生态道德意识没有普遍形成。很多市民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树木、践踏和焚烧草坪的现象普遍存在,生态保护意识尚未根植于居民群众心中。
X、生态忧患意识不够。很多人只看到我区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而忽略了我区由于气候、地质、水源给生态建设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态忧患意识不强。
三、措施与对策
完善生态建设规划,提高管理水平
X、制定生态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生态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强化政府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规划等手段和产业政策,对全区生态资源的总量、配置及开发方式、规模、强度进行控制,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间的矛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X、建立完善生态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制度。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调度、调剂。将以往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改作资源收益权的分配,使生态资源 利用率高、效益好的企业和个人优先获得使用权,确保生态资源收益的最大化、配置市场化。要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将考评结果纳入企业考核体系,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促进我区生态文明协调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作。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原则,加强建设交通、城市管理、园林绿化、卫生环保、供水供电等部门的协作,减少开挖道路的次数,杜绝破坏管网,节约建设资金,做到安全科学施工。
多措并举,促进生态林业大发展
X、大力发展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扩大生态公益林总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X、加大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生态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量大,一两年内很难出效果,需要有足够资金来作保障,资金必须到位,专款专用。
X、要始终把科技造林摆在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型科技成果,以科技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效 益为中心,建设一批有科技含量的造林项目区。
X、加强XX地区生态经济林建设和管护,促进XX地区林业发展。XX办事处农田在种粮生产方面没有发挥大的作用,存在大面积的农田作物产量低,没有合理利用的问题,结合实施十七大生态园建设,把XX办事处没有合理利用的农田集中起来作为苗圃栽培基地,发展育苗工作,培育本土树种或引种驯化优质苗木,为下一步的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优质苗木和花草。同时,建议将XX地区土地权属划归政府,由政府统一组织进行葡萄基地建设,加快我区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一是成立林业管护单位,上下协调,提高XX地区林业管护水平,确保林业管护成果;二是加强绿化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林木管护供水系统,配备专业管护工具;三是整合XX农指森林资源,建设万树园,切实加强管理与改造,提升城市品位;四是加强林业技术培训,聘请专家从新技术、新经营思路、模式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经营户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五是转变经营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将土地承包给开发商进行经济林种植经营,或拿现有资本进行入股,分红。
X、学习借鉴外地盐碱地土地绿化造林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我区盐碱地造林绿化工作。XX扶贫经济开发区盐碱地绿化是我区林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借鉴五条适用技术:一是抬高地势,形成落差,便于造林地土壤淋溶洗盐;二是改良土壤通透性,适时追肥,培育土壤肥力;三是铺设暗管排水,防止地下盐分上升,防止土壤二次污染;四是植树坑设置沙砾石、炉渣等隔离层,周围加设塑料薄膜,客土植树;五是树木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乡土树种沙枣、红柳、紫穗槐等耐盐碱的树种,保证栽植一株成活一株。
X、市区绿化要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总体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和增绿量、出精品、上水平的原则,注重拆建还绿、拆违还绿、见缝插绿和景观完善造景工作,大力营造街头绿地、广场绿地、小游园,合理布局公园绿地,确保新建公园、广场等各类绿地指标不低于规范要求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开展文化活动和健身活动的需要。
X、外围大环境绿化方面:一是加大对XX山东麓沿线的绿化投资力度,建设一条天然的防风屏障,与此同时进一步增强对XX刺槐林和杨树林的抚育管理。二是应加大对采煤沉陷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以净化美化环境,改善矿区小气候为原则进行绿化。三是继续完善农田防护林建设,特别是对XX扶贫经济开发区、各涉农办事处农田林网进行抚育管理,对林带中空缺位置进行树木补植。
X、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兴办林业。在造林资金短缺的形式下,发展林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发展造林、护林等林业户、林业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筹集发展 林业的必需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挖掘全民的潜力,提高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X、实行森林资源科学管理。建立本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库,实现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在现有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护林防火、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和森林防火辅助决策系统等,为林业决策、林业生产和森林资源管理服务。
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园艺
X、优化林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林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和转化,形成“闭合”式生态产业链。
X、发展经济林和设施园艺,让农民真正从中得到实惠。一是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生长的苹果、枸杞、葡萄、枣等经济林,不断提高经济林的档次和品质,增加果农的经济收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果农进行修剪、病虫害防治及日常管护技术的指导。创造条件将零散户集中管理,降低管护成本,拓宽销售渠道,使果农得到实惠,增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大设施园艺的投入力度。在靠近城市的周边农业地区,发展设施葡萄、桃、枸杞、枣和反季节果品等,填补由于季节的原因造成的大地果菜市场供应空白,使农民增收落到实 处。
X、加大村庄整治建设力度。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杂草等卫生死角,种植花草树木,进一步改变村容村貌。延伸自来水管网,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确保村民饮用水安全卫生。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一池三改”和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X、加强林产品生产环境和林业投入品、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行安全林产品市场准入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安全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安全林产品申报认证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名牌林产品的创评活动,多创名牌产品,增强林产品市场竞争力。
X、积极开展农业污染治理。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技术指导为主要形式,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X、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进企业技改,依托原有的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循环经济项目,科学引导重点行业加 强合作,将上游生产中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下游的生产原料,实现废物排放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动产业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引导不同产业互补对接,加快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
X、发展新型节能工业。大力发展耗能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禁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入驻。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要引导企业进园发展,实行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
X、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入园企业要严格遵守“入园规范化,污水要净化,废渣无害化,生态要绿化”的要求,把生态建设与企业发展同步抓。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协调环保部门加强入园项目环境影响监督,实行全程管理,确保建设项目环评率达到XXX%、建设项目“三同时”率达到XXX%,监督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率达到XX%。
X、加大园区内防污染林业建设力度。完善经济开发区道路绿化,对新修道路全面进行绿化;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建设宽幅林带,在层次上将高大乔木、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阻止粉尘噪声污染。鼓励企业选用抗污染力强且能有 效吸收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树种,减少园区环境污染。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生态安全
X、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垃圾无害化处理设备,减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完善工业区的供水系统,取缔自备井,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在企业生产、餐饮、洗浴等行业积极引用天然气,减少对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X、加强水源地保护。坚决清除水源地周围的污染源,对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换土处理,确保饮用水的质量安全。在水源地栽植水源地界桩、警示牌,实施退耕,避免农药下渗造成水质污染,实施还林,加强水源地的生态保护。
着力保护,开发生态旅游
X、制定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依托XX山、星海湖湿地、沙漠、北武当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北武当生态防护林建设、南沙海沙漠风情园、行政新区等生态建设项目,制定我区旅游项目整体开发、保护和管理规划,大力挖掘生态旅游区的特色和亮点,做好做大“山、水、沙”的文章。
X、加大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整合区各部门资源,集中财力,完善旅游区内的道路、餐饮、供水、供电、交通等配套设施,确保每一座建筑都是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是精品,为景区开发 创造良好的硬环境。
X、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编制完善旅游招商项目指南,认真做好旅游招商项目的包装、论证和发布工作,建立有吸引力的旅游招商项目库,坚持内资、外资并重,国资、民资并举,扎实做好旅游招商引资工作。与此同时,要创新经营机制,开拓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大框架建设、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为发展大旅游、培植大产业注入源动力。
X、大力培植农家乐旅游项目。围绕“宣传、指导、管理、提升”的目标,正确引导农民积极开展农家乐项目,通过抓龙头,创品牌,做好农家特色地方风味引导、行业管理和宣传营销等工作;完善农家乐管理制度,对农家乐规划建设、经营进行规范管理;政府配套完善农家乐周围的公厕、垃圾箱等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X、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合理串联,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在各个餐饮、住宿以及城市的宾馆、旅社免费发放旅游指南手册,让广大市民和来往客商了解XX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观光旅游,逐步使各景区热起来、亮起来。
加大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绿化环境、香化环境的强大舆论。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建议
X、由市委、政府出台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各县区科学合理开展创建工作。
X、整合XX林木资源,建成万树园,并成立绿化管理所负责XX地区公共林地的管护。
X、将锦云花园南侧——宁煤集团老化果园改造建设成为植物园。
X、成立星光万亩生态园管理所,加大对星光生态园管护力度。
X、增加园林机械设备,提高管护效率和水平。
X、提高园林工人劳动保障措施,为园林工人解决工伤保险问题。
X、成立园林绿化公司。
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提高我区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标准,以争创森林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改善我区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显山、露水、透绿、通畅、和谐”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
六部委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
案
2013-12-13 14:15 来源:证券时报网字号:1214
发改委网站12月13日消息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不超过2个地区,并排出顺序,超过2个的不予受理),做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于2014年2月17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将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确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名单。
以下为方案全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要求,为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有法律、制度、政策尚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不够严格,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也亟待加强。选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环境禀赋、不同主体功能要求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结有效做法,创新方式方法,探索实践经验,提炼推广模式,完善政策机制,以点带面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紧密结合、高度融合,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自身定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
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二)主要目标。
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优化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市县功能区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推进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管控和土地用途管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分类引导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城镇化进程,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做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严格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用地预审、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制度。
(三)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等为抓手,设置科学合理的控制指标,大幅降低能耗、碳排放、地耗和水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守耕地、水资源,以及林草、湿地、河湖等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优化改造存量,科学谋划增量,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全面加强节能管理,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废弃土地复垦利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节水改造,大力推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建设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生态优良的绿色矿
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发展再制造,做好大宗固体废弃物、餐厨废弃物、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秸秆和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沙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扩大森林、草原、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以解决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为重点,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实现污染物减排由总量控制向环境质量改善转变。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六)建立生态文化体系。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培育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公共教育和专业培训,做好生态文化与地区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七)创新体制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率先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离任审计。树立底线思维,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生态服务价值评价、分类差异化考核等制度建设,以及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统计、监测、标准、执法等基础能力建设。申报地区可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调整和增加体现地方特色的发展任务,作为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努力方向。
四、组织实施
(一)申报条件。
1.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深度融合,重在文明建设,建立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
2.在体制机制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具备一定先行示范的基础。鼓励与现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生态文明相关试点示范相结合。
3.“十一五”期间完成节能减排、耕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等资源环境类约束性目标,“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完成和进度目标任务;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
4.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主体功能区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并具有示范作用。
5.申报地区不局限于辖区范围大小,工作要有特色、亮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
(二)审核批准。
省、市、区、县自愿申报,有关地区也可按流域、区域等联合申报,编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本行政区域申报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其下辖地区不再申报。
省级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论证,根据申报条件、建设目标体系(见附表)等对申报地区进行初步审查,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申报地区《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在对通过评审的地区进行公示基础上,批复《实施方案》并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方案实施。
先行示范地区要对批复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完善深化,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要加强对建设地区工作的指导,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央财政按照现有各项有关政策优先予以支持。
(四)考核评价。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专家对先行示范区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建设期满后开展验收考核,验收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建设资格。验收考核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另行制定。
(五)总结推广。
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凝练有效模式,树立先进典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
第五篇: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
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
发布日期:2016-06-07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号:[ 大中小 ]
(2016年4月28日湖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6年5月27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告
第2号
2016年4月28日湖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已于2016年5月27日经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
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6年6月6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的决定
(2016年5月27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湖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三章 制度保障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五章 公众参与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指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批复的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按照绿色发展先导区、生态宜居模范区、合作交流先行区和制度创新实验区的战略定位,在本市行政区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县(区)、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协调、督促、考核等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统计、审计、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建设、城乡规划等有关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相关工作。
第四条 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任何单位、个人都有义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有权对损毁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五条 每年8月15日为本市生态文明日。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确定具体的目标和完成时间。指标体系应当符合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要求,全面反映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与制度建设水平。
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耕地保有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空气质量优良率、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技术要求,并根据国家和省标准化主管机构的委托,建立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标准化体系。
第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结合本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合理确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规模、结构与布局。
市、县(区)生态空间布局应当以保护西苕溪上游丘陵山区、东苕溪中上游丘陵山区、合溪上游丘陵山区生态涵养区和南太湖湿地富集带为重点。
第十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确定自然生态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区、农产品安全保障区、人居环境保障区、环境优化准入区以及环境重点准入区的范围和功能定位,建立分级管控、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体系。
在自然生态红线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已建的工业项目,应当限期关闭搬迁,并依法予以补偿。
第十一条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重要规划互相衔接,形成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形成一个市、县一个空间规划。
第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定位和体现滨湖、生态、文化的地域特色要求,编制南太湖滨湖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规划建设管理实施意见。
第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太湖溇港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责任和保护措施。
在太湖溇港保护范围内,禁止擅自占用、填埋、阻塞、开挖溇港河道。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绿色生态城镇建设的要求,加强城镇防洪排涝、雨水收集利用和一体化交通网络、城乡绿道体系等环境卫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交优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推广绿色市政、绿色社区、绿色建筑和绿色出行。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当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标准等要求,推进村庄规划、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城乡供水、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一体化,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展绿色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增加科技投入,支持技术产品研发和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开发区、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以及建筑垃圾、农林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资源化综合利用,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按照山区提质、平原增量的要求,统筹推进平原绿化、生态公益林、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建设。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实施河道整治、立体化生态修复和城乡水系河湖连通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指标。
第十九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经济补偿等措施,加快淘汰黄色环保标志机动车,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机动车。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但符合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等强制性标准并经依法批准运行的设施、场所除外。
第二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经济和信息化、国土资源、农业、建设、城乡规划等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土壤污染情况调查,建立污染场地清单和土壤环境信息共享系统,明确可能存在污染的场地分布、污染风险、场地规划用途等情况,按照污染影响和程度实施风险等级管理。
列入污染场地清单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单位开展污染场地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估。
经风险评估认为污染场地可能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土壤可持续利用,需要进行控制或者修复的,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负责。无法确定污染责任主体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土壤污染控制或者修复。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在供地前,市、县(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被占用耕地的耕作层组织实施剥离和再利用,但被认定为污染耕地的除外。未按规定剥离耕作层的,不得办理供地手续。
剥离的耕作层应当用于耕地质量提升、临时用地复垦、污染场地修复等土地整治项目。
剥离的耕作层临时堆场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设置和管理。禁止向耕作层临时堆场倾倒、弃置渣土、垃圾等影响耕作层有效利用的废弃物、污染物。
第二十二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矿产资源开采量以自用为主的原则,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控制开采规模和年开采总量。
建立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化制度。采矿权出让合同应当约定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矿山企业应当按照采矿权出让合同约定的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编制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并报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实施方案不符合合同约定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第三章 制度保障
第二十三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界定本行政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物权归属,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实物量核算账户,确定自然资源资产在核算期初、期末的存量水平以及核算期间的增加量、减少量,定期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五条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应当包括下列核算内容:
(一)耕地、林地、湿地等土地利用情况,耕地质量等级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二)天然林、人工林、其他林木蓄积量以及单位面积蓄积量;
(三)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情况,水资源质量等级分布及其变化情况;
(四)矿山生态修复等其他自然资源资产情况。
第二十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统计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主管部门建立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加强统计调查监测数据审核和检查,保证基础数据真实、完整;按照自然资源变动因素,依据行政记录和统计调查监测数据,建立自然资源增减变化统计台账。
第二十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对依法属于审计监督对象、负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当以审计监督对象任期内自然资源资产变化状况为依据,区分自然资源资产增减变化的人为和自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客观评价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依法界定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二十八条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当根据当地主体功能区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结合审计监督对象的岗位职责要求,确定下列审计内容:
(一)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生态红线考核指标、相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三)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情况;
(四)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的征收、分配、使用、管理情况;
(五)重大资源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情况和运营效果;
(六)生态环境保护预警机制建立和执行情况,严重损毁自然资源资产和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事件处理情况。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通报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途径和方式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行政决策、绩效管理、考核、奖惩和问责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负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负责人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据生态环境损害结果及产生原因,结合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但法律对追究相关责任明确规定追诉期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以资金补偿为主,以实物、技术、政策、智力补偿为辅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十二条 生态补偿范围包括下列生态功能区域:
(一)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二)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地质公园;
(三)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
(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
(六)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应当进行生态补偿的区域。
实施生态补偿的具体范围,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十三条 生态补偿范围内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的下列单位和个人作为补偿对象,可以获得生态补偿:
(一)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村(居)民委员会;
(三)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可以获得生态补偿的其他单位和个人。
第三十四条 生态补偿标准应当根据生态价值、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考虑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物价指数、常住人口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态服务功能等因素确定。
生态补偿的具体标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三十五条 推行用能权、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林业碳汇交易制度。交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
第三十六条 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林业碳汇指标交易,应当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
交易采取拍卖、公开挂牌、协议转让或者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通过财政奖励、投资补助、融资费用补贴、减免行政收费等方式,发挥财政的导向作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发放力度,重点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污染防治等领域。
第三十八条 污水和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园林绿化、水利工程等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类项目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优先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一)市场化程度较高;
(二)技术发展成熟;
(三)需求或者收益长期稳定;
(四)价格调整机制灵活;
(五)合作经营期限十年以上三十年以下。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扶持政策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监督,定期对本条例以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及时报告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重大破坏生态环境事件。
未按时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三个月内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说明原因,采取整改措施。
第四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制度。对以保护生态为主的地区,提高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考核权重。
对发生严重损毁自然资源资产和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事件的地区,取消综合考核评优资格。
第四十一条 生态保护领域的行政处罚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强制措施、监督检查等职权,可以根据省人民政府的决定,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行使。
第四十二条 排污单位拒不履行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关闭或者停产整治决定,继续违法生产的,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停止或者限制向排污单位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的决定。
第四十三条 支持司法机关设立环境资源专业内设机构,加大对环境资源的司法保护力度。
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办理环境诉讼案件中提出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有关单位应当及时研究、处理和反馈。本市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对象的,应当在六十日内书面反馈,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已明确反馈期限的除外。
第四十四条 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提交书面意见、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人民法院作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判决后,需要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部门共同组织修复生态环境的,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章 公众参与
第四十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在信息发布平台依法公布下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信息:
(一)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指标体系和考核结果;
(二)环境功能区的范围及其规范要求;
(三)环境质量公报、水环境质量信息和空气质量信息;
(四)政府投资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项目实施情况;
(五)突发环境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信息;
(六)社会影响较大的生态文明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第四十六条 公众有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与下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事项:
(一)制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法规、规章、政策、标准,编制规划;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三)监督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四)调查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事件;
(五)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公开征求意见、听证、论证、问卷调查、生态风险评估等方式听取公众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并作为行政决策或者重大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举报平台,健全举报制度,方便公众依法行使环境监督权。
公众对于提出的意见建议明确要求回复的,受理部门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作出说明和答复,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专家、社会组织成员、志愿者代表等热心公益人士担任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监督员,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行监督。
第四十九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生态文明日主题宣传活动等生态文明公益宣传,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涉及生态文明的活动进行舆论监督。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应当参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宣传、引导等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至少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交流示范基地。
第五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撰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文明校本教材或读本,学校应当将生态文明融入教育教学活动。
第五十一条 公民应当遵守湖州市民生态文明公约,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引导消费者购买生态设计、节能认证、环境标志认证等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
第五十二条 鼓励村(居)民社区、住宅小区的自治公约规定生态文明自律内容。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实施监督管理,依法调解因环境污染产生的民事纠纷。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对管理区域内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予以劝阻,对不听劝阻的,及时向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因工作不力等主观原因,未完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的;
(二)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或者突破生态保护红线,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批准在自然生态红线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的;
(四)未按规定剥离被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办理建设项目供地手续的;
(五)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公开信息的;
(六)未依法及时受理举报或者未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的;
(七)对司法建议、检察建议不处理、不反馈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在自然生态红线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法律、法规对在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特定区域从事禁止的开发建设活动已有处罚规定的除外。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太湖溇港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擅自占用、填埋、阻塞、开挖溇港河道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水、河道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从重处罚。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土壤污染控制责任人、修复责任人未按要求开展土壤污染控制或者修复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依法确定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开展污染控制或者修复,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五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一)向水体排放、倾倒油类、酸液、碱液、工业废渣、含病原体的污水、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等污染物、废弃物的;
(二)违法排放、倾倒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的;
(三)超过规定标准排放环境噪声的;
(四)其他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