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存在所谓1+1的思维定式论文
在经济学家网站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张建平先生的文章,其中不乏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力作。最近他提示我看他的“流理论”的网文(“Fluid theory and Macroeconomics”,经济学家网站,2005/06/28)([1]),这次我比较仔细地看了,而且我还比较认真地看了他的其他有关网文,还看了陈垂培先生的对比文章:“原始的经济学:质疑2+2的思维定式”(经济学家网站,2005/07/20)。看完以后的基本印象,觉得还是陈垂培先生的对比文章讲得有道理,条理也比较清楚。下面讲几条我的具体意见。
1. 不存在所谓“1+1”的思维定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开始就给商品下了定义,即用于交换的物品或者劳动产品称为商品。所以,一说到商品,人们就知道这种物品肯定不是生产者自己使用的,而是通过交换给别人使用的。我国有商品粮生产基地,种粮农民都知道商品粮是交换给别人吃的,留给自己吃的粮食不叫商品粮,虽然这些粮食都是从同一块地里打下来的。既然是交换物品,那肯定至少要有两个人、各拿一种属于自己的物品进行交换。两个人拿相同的东西,交换不交换一样,等于没有交换;一个人拿两样物品,左手换到右手,也没有意义。讲到商品一词,就等于联系到交换,联系到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某种关系,政治经济学就是通过物的关系来看人的关系。“2+2”模型不是什么今人的创新。张建平先生把自己的“理论”说成是“2+2”,别人 “几乎都是从1+1出发的,……,经济学理论上不应该存在‘商品的价格’这种措辞”,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煞有介事。对“1+1”喋喋不休地进行批判,就好像一位好斗的骑士在跟风车作战那样滑稽可笑。
2.《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属于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体系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坚持理性人假设,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继承并坚持存量、流量概念,差不多也就是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所不同的在于:流行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理性人是这个样子的,《终结》认为那个样子才是理性人,如此而已;流行的西方经济学本来就有存量、流量概念,《终结》厌不够,又增添了“流变”、“流有量”、“流存量”等等。《终结》打算用一套外部理论(例如流水系统循环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要求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来适应他的“流理论”,而不是从经济社会实际中抽象出经济理论,这通常是主观经济学的习惯方法,也是流行的西方经济学的祖传积习。题外的例子,如有人用物理学中的能量、熵、(虚)质量来解决商品价值理论问题等等。经济活动中本来就有一系列现成的概念,诸如国民收入、销售收入、可支配收入、工资、利润、税收、GDP、GNP等等,只要把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交代清楚大家也就明白了,《终结》外加什么“流有量”、“流存量”,纯粹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不要说别人搞不清楚,恐怕连张先生自己也不一定搞得清。下面举些例子,大家看看《终结》自己搞清楚了没有?
张建平先生说:“流入即域的货币收入,而流出即域的货币支出,这样储蓄就是一种‘净收入’概念。对于居民域来说,和储蓄对应的是厂商的‘利润’,而非厂商的收入。”([1])你说这句话谁看得懂。居民储蓄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这部分剩余收入存在银行,要说“净收入”,那应该等于零。储蓄与“利润”对应更加不可思议。有一类经济学家把劳动力称为人力资本,劳动者也就成为人力资本家,老板的货币称为货币资本,老板自然被称为货币资本家,大家都是资本家,大家得到应该得到的利润。如果您对这些高论不理解,现在张先生向您“证明”:劳动者的储蓄就是劳动者的利润,老板的储蓄就是老板的利润,确实大家得到了利润。你们看,《终结》和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何其相似乃尔。
张先生又说:“如果资本存量是可以测度的,那么利润可以基于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定义,即利润π=⊿K,而不是投资I=⊿K。”([1])这能不能得出《终结》与流行的宏观经济学不同呢?不能!相反,倒可以得到《终结》=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结论。怎么证明这一点?这不难。我证明给您看:《终结》说储蓄=利润,西方宏观经济学说储蓄=投资,把这两式和上面两式联立,根据《终结》可以得到储蓄=利润=利润π=⊿K,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可以得到储蓄=投资=投资I=⊿K,所以,通过“储蓄”这个环节,说明利润π=⊿K,和投资I=⊿K两式其实是一致的。流行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用的是“流循环理论”,《终结》用的也是“流循环理论”,要说某一方错了,大概是逻辑推理有问题,否则肯定是一路货。
3.《终结》揭示的经济“规律”有选择性,不具有普遍性
这一点不是我对《终结》的评价,而是《终结》作者张建平先生自己的评价,张先生说:“世界上真正的守财奴、为敛财而敛财的人是极少数,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人,不在经济学考虑的理性人行列里。”这说明张先生的经济学只考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人,“极少数”非理性人,例如照章纳税、追求适度利润的经济人,他没有考虑,他的“理论”不是普遍适用的,对“极少数”人不适用。“极少数”是多少?百分之一、二、三?以前听说过阶级敌人占百分之一、二、三,那是“极少数”,八亿人,百分之一也有八百万。承认《终结》解释不了“极少数”人的经济活动规律,这是作者歉虚的表现。
一句话,《终结》所论述的一套“理论”太古怪,基本上是些主观心理“规律”,对经济建设没有什么指导意义,看他的文章,纯粹是浪费时间。
第二篇:反腐败应破除思维定式
反腐败应破除思维定式
2013-03-04 第12版:参考文摘
作者:乔新生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936
实行民主的国家不一定能解决腐败问题,但是,不实行民主的国家则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腐败现象。正因为如此,党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要想从根本上惩治腐败,必须大力发展民主。
在民主发展的过程中能否真正减少腐败,还需要非常复杂的制度设计。但是,不朝着民主的方向发展,中国的腐败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政府官员把自己还原成为一个普通人,利用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进行权钱交易。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不是走回头路,当然更不是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市场经济。
一些政府官员既是改革的决策者,同时也是改革的执行者。许多官员打着“招商引资”的幌子,制定各种各样的奖励和交易规则,为自己及亲朋好友谋取巨大的利益。这种“制度上”的腐败比个人的直接贪污受贿更为严重。因此,中国在反腐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尽可能地解决行政决策权与行政执行权重合所带来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也要重建我国的政治伦理,防止一些政府官员把市场经济的交易规则或者商业惯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引入政治领域,把自己所掌握的公权力变成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执政者在反腐败方面殚精竭虑,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刑事法律规范,而且针对执政党的成员制定了数十个纪律性的规范。这些规范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行政主导的改革模式。这种改革模式使得行政权力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从而为官员谋取个人私利打开了方便之门。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加快民主政治体制的改革,逐步缩小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通过定期的选举让政府官员充分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政治风险。
只有强化对政府官员的监督,让他们时刻意识到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才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减少腐败现象。市场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态特别是政治生态,政府官员必须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办事。如果政府官员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法律的执行者,那么,政府官员很自然地会把既得利益集团获取的利益合法化。假如没有看到我国当前反腐败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而只是简单地把腐败与市场经济画等号,认为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腐败,因而容忍腐败现象的存在,那么,在反腐败的过程中就会进退失据。
(2012年第3期《法学家茶座》乔新生)
第三篇: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
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
————“反木桶理论”在中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木桶理论”,是说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将其运用于管理,便是把精力着重放在加长“短板”上,以确保各项工作的均衡发展。但一味强调补齐“短板”,也有可能削弱自身的工作特色。
与“木桶理论”不同的是,“反木桶理论”认为,木桶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了木桶的潜力、特色与优势。长板,可以理解为长处和亮点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特色就是旗帜。就企业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有望独树一帜,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在部队基层建设中,提倡全面、协调发展,不搞“单打一”,无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提倡全面发展不等于抹煞自己的特色,而是要在补短的同时,使其长处更“长”,以特色优势带动单位整体提高。对战士成长进步来说,同样需要借鉴“反木桶理论”,及时发掘战士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激励其扬其所长。
“反木桶理论”要求打破思维定式,找准自己的特殊优势,进而以重点突破促进单位全面发展。上世纪末,诺基亚因战线过长曾陷入困境。刚上任的董事长奥利拉当机立断压缩产品生产,甚至忍痛砍掉了位居欧洲第二的电视机生产业务,集中90%的人力和资金,用于移动通信器材和多媒体技术的研发,确保了优势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终于使该公司成为享誉全球的跨国集团。“反木桶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能帮助企业着力发展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特色。部队基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体水平不如人的情况下,以强项带动弱项,推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失为贯彻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有益思路。时下流行一个理论,很多老师和培训人经常讲到。就是反木桶理论,大致意思就是说企业决胜的往往依靠其中的长板,利用长板的快速增长来补足短板的缺陷。而不是花精力让在短板
上面,讲究是重点突破,以绝对优势冲击市场,获得快速领先。
甚至我还听有的人讲,以前的木桶理论是有害的,因为企业都怕自己的短板会对自己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必须提高短板的长度,这样企业可能就花很大的精力放在非核心竞争力
上面。这样造成企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可是反木桶也是木桶啊!
其实,个人理解,有害的不是理论,而是对理论进行思考、诠释以及运用的人。在短板造成绝对障碍的时候,你努力发展长板,增长的越快死得就越早。三株当年长板是什么,销售网络,它的销售队伍庞大到惊人的地步,还在不断扩展。当
时的短板是什么,品牌诚信度、忠诚度,危机管理和对终端的管理、掌控。
一个常德老农就能撼动销售额70多亿的企业,这短板也够短的了。千里之堤能够溃于
蚁穴,到那时长板再长也补救不了。
既然是木桶就是拼出来的,无论多紧密中间都有缝,这象征着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要求也不是太高,只要不漏水能用就行。如果团队中间协作不当,配合不密切,势必会漏水。
如果管理团队存在内耗,那就相当于根部有缝,那么肯定保证滴水不剩。
反木桶更应该这么诠释:当你的短板不会对你企业造成致命性障碍的时候,或者在某一时刻重点要强调优势而短板不会被对手当作致命一击时,应发扬优势,用优势获得快步领先,谋取规模或是其他更大的优势,最终让优势集聚起来,然后再逐步解决障碍性的短板。也就是说,要强调在特定的时刻有所为有所不为,核心要点就是要紧密围绕战略,实现
利益最大化。
当然,有时的短板是你企业的特色,是优点带来的缺点,这时就要想办法不会被你竞争
对手利用就可,不用改正,况且,优势之中的弱点,你想改也可能改不了。
这时候,就要继续强化优势,使之不可被替代,成为长中之长,优中之优,强中之强!毕竟,想在各方面都杰出,无非是想长一个刘德华的鼻子,张学友的嘴,郭富城的身材,张柏芝的耳朵,林青霞的脸蛋,那肯定还不如恐龙呢!
没有人能十全十美,也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样样杰出,想十全十美或是样样杰出,最终可
能是什么都得不到。
培养人才:要应用反木桶理论
“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 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只有同一种类型人才,去比“分数”那才叫真公平。
乐感好的人,学英语轻松;有数学天赋的人很多 怕英语,为什么?因为人的大脑潜质有差异,思维方式不一样,人的天赋不同,成才的类型就不同。“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90%以上的答案: 科学家、大教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这对吗?”田文江说,家长和教育界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偏向,子女教育是在用体育上“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式搞“全 民健身运动”——即用“训练科学家”的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这样实践的后果是全体受教育者均受到 “运动伤害”。
所以,家长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人人都可以培养成才,但不是同一类人才;“蕃茄树上长不出苹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世界是由偏 才创造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要应用反木桶理论,太多家长只知道在短板上强行钻,却不知道在长板上多下功夫,将孩子的特长挖出、因才施教。少部 分家长不承担责任,把
孩子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这也是误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间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一样 的。
一个孩子的教育“只能是零售,不能批发”!
“木桶理论”是说,一个由许多长短不同的木块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是着名的管理学说,说的是一个企业的成就大小、高低,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工夫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木桶理论对于有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长期在有意或无意中普遍使用。他们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紧紧盯着学生中“最短的那块板”,没完没了地指责学生这也不是,那也差,这不如张某,那不如李某等等。这样令人厌烦的唠叨在日复一日地打击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殊不知这犯了人才培养的大忌。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着名教育家王金战老师对木桶理论反其道而用之,强调特长论、强项论、鼓励或激励论。在他看来,学生身上最长的那块板,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于是就有了“优秀从强项开始”“优秀从特长开始”的格言。优秀教师的基本功是擅长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项、长项。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鼓励,是一个优秀老师必须拥有的能力。王老师对所谓“差生”有自己经典的看法,“差生”是怎样形成的?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就成了“差生”。作为一名教师,王金战老师从来不承认有“差生”,只有暂时落后、有待提高的学生。他说,学习差的学生,在别人眼里常常是一差百差,很难看到他们的优点。他对“差生”的转变工作常常从尊重开始,因为“差生”心理负担最重,内心最自卑,他们是同龄人中最痛苦的学生。他对“差生”的转变往往从发现优点开始,因为老师的适时、适度表扬,会让这个学生热血沸腾,学习的心态会大为改观。一个学生看似平庸甚至落后,你一旦挖掘出他的特长,他就会更加自信,更富于进取心。我们许多老师和家长,违背教育规律,不管学生的兴趣和感受,自以为是地“逼着牛和马儿赛跑,逼着哑巴唱歌,要求瘸子跳舞”。其结果适得其反,两败俱伤。实践证明,王金战老师对木桶理论反其道而用之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笔者拜读过王金战老师的着作《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和其他读者感受相同,“像王金战一样当老师吧”的共鸣,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人生最优秀的教练,摒弃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人性,不符合时代特性、社会特征的教育方法,为每一个学生铺就一条成才之路吧!
现今,老师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已经不够了。在王金战老师看来,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现代教育观念要求老师虽然只有一桶水,但要换来十桶水。老师首先是教练,教出比自己水平更高的学生才是好老师。老师就是要点燃学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冲击力,让学生朝着成才的方向一直走下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出令自己敬仰的学生。其次老师的角色是导游,要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前面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灵光闪烁,必然会享受到无限风光。再次是学生成果的欣赏者,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肯定、表扬、鼓励适当且恰当地送到学生身边,让学生感觉到被自己景仰的老师表扬是多么快乐,能够经常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
王金战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地触动了笔者,使笔者倍感老师的责任重大,真正体会到栽
树要养根,育人要育心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将专业课讲得令人如痴如醉,同时还应是人生命运的导师、幼小心灵的守护神。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笔者学习、认识、理解、应用和体会的系列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经验、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等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突破写作思维定式,提高写作水平
突破写作思维定式 铸就科研创新教师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赵清林
如果不想让你的明天生活在过去,就应让我们的今天生活在未来。做一研究型的老师,一个创新型的老师。
1、苹果里有什么?
如:苹果落地砸在常人头上和砸在牛顿头上的不同感受?
人生命很脆弱,和其他生物一样象极芦草,但是高于其他动物,因为人是一根会思想芦草。
如:任课教师开学第一节,自我介绍常用的方法进行研究: 班级学生介绍:。
作为教师要想不下岗,做不倒翁,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嘴巴应
2、笔杆子硬。
怎样取得教科研的成功
一、抓住教科研主题的关键词 研究开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研究发展:将简单问题发杂化 研究结果:将复杂问题系统化
二、勇于投稿将研究成果发表出来
1、注意题目醒目,2、内容富有条理,论证严谨。
3、一稿多投。初写文章的五条秘诀
秘诀一:学会“骄傲”。秘诀二:学会“抄” 秘诀三:学会为我所用 秘诀四:学会小题大做。选题努力做到“小”“新”“趣”。“ 秘诀五:学会创新
1、观点新。
2、材料新:
3、论证方法要新。
在创新要把握三原则:
1、请你把握住“黑马效应”。
2、有较强的预测力。
3、跟“风”能力
4、写商榷性文章。
突破思维定势,把握思维策略
思维策略
一、变化思想角度: 思维策略二:于不疑处设疑
读《乌鸦喝水》之错误: 《狼和小羊》续写:
思维策略三:运用类比和移植
策略四:深入研究发现,多问一个为什么?
点亮编辑眼睛的五条秘诀
1:标题要凝练:“ 2:读透编辑的“心”
3:关心编辑所关心的事物。4:坦陈文章研究层次
TRY哲学:尝试+努力=成功
从教书匠到教学专家
一、做一个富有感性的人,做一个有心的老师。
(一)怎样做一个用“心“的老师请注意:
1:“首因效应“ 2:“断臂维纳斯”效应: 3:金庸效应:
〈二〉做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老师 〈三〉做一个用“情”的老师
二、做一个充满理性的人,从教书匠到专家升级。
1、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教师就要反思:再这样做行吗 ?为什么?下一步该怎么走?
2、做对话型教师
3、做创新型的教师
“囚徒困境” “跳蚤效应”。4:做“育“的老师
三,总之,从“教书匠”到专家,需要我们做一个理性与感情结合的人。所以我们要:
(一)“有“道”之师”(二)专业的教师
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是专业化的教师标准:
1、有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不仅仅是考试领域
2、对平时问题能提出自己独到见解。
3、写出文章来最出出自己的书来。
教育家与其他教师区别,他有自己的思想,理念,当一个教师把自己和事业融为一体,必然形成一种信念,那么可能成为研究者,当形成一套独立的思想理念,并行之有效时,就成了一个教育家。
实践 try哲学:Try1=尝试 try2=努力 成功=try1+try2=尝试+努力+反思
第五篇:西藏民族学院关于西部就业创业定式思维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已然而至,就业、创业困难成为了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以西藏民族学院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本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西部就业、创业的观念而设计的,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了解大学生对于西部就业、创业的观念以及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们服务西部,缓解西部地区人才稀缺及教育情况落后的现状。【关键词】大学生 西部 就业创业 思维定式 【引言】
社会上的每一个新运动都暗示着某种失调,暗示着一些偶然的探索性的运动。这些运动是为了适应新情况而建立不同的组织类型的开端。“西部计划所派遣的志愿者主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所组成的,其服务地点是西部贫困地区的边缘。”“应届毕业生”“西部”“贫困” 和“乡镇”等4个关键字分别暗示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四类问题,即大学生就业难,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两极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西部计划应运而生,一方面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且急切渴望一展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另一方则是求贤若渴而又对人才缺乏吸引力的西部贫困地区的乡镇。供需双方借助西部计划这个“媒婆”实现了联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当今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因为“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的知晓他所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证明他自己的生活机遇”。所以作为时代弄潮儿的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的响应时代的号召。时代在召唤着我们大学生服务西部,投身基层,而我们则应该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抓住机遇,为西部发展奉献青春,同时实现个人的成长成才。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西藏民族学院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发各个学院,走访教室、图书馆等方式,顺利完成了调查事项。共发下问卷1000份,收回854份,有效问卷743份,有效率74.3%,无效问卷111份。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及分析。
一、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分析
虽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了十年,但部分大学生的西部就业倾向依旧不明显。
国家不断出台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政策,但是根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在743份有效问卷中,有282人选择一定会在毕业后去西部就业或者创业,占到37.9%,有283人选择若没有合适工作可能去西部就业或者创业,占到38%,有157人选择表示没有想过去西部创业或者就业,占到21.1%,有21人选择坚决不会去西部就业或者创业,占到2.8%。由此分析,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会去西部就业、创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业。对于到西部,他们怀有相当的热情。但是我们还应注意到,我们此次调查的同学中,生源地为东部沿海地区的有105人,占总人数14.1﹪,一定会去西部就业创业18人,占东部沿海地区总人数的 17.4﹪;无合适工作的话很有可能 55人,占东部沿海地区总人数的52.3﹪ ;没想过的30人,占东部沿海地区总人数的28.5﹪ ;坚决不去的 2人,占东部沿海地区总人数的1.9﹪。生源地为中部内陆地区 227人,占总人数30.5﹪;选择一定会去西部就业创业的52人,占中部内陆地区总人数的22.9﹪;选择无合适工作的话很有可能去的 105人占中部内陆地区总人数的46.2﹪;没想过的有60人,占中部内陆地区总人数的26.4﹪;坚决不去的10人,占中部内陆地区总人数的4.4%。生源地为西部边远地区 411 人,占总人数 55.3%;选择一定会去西部就业创业的212人,占西部边远地区总人数的 51.3%; 无合适工作的话很有可能的 123人,占西部边远地区总人数的29.9%;没想过的 67人,占西部边远地区总人数的16.3% ;坚决不去的 9人,占西部边远地区总人数的2.2%。数据显示,有近四成的大学生表示一定会去西部工作,但其中主要生源地为西部边远地区的大学生,也就是说一定会去西部工作的多半是西部的大学生回自己的家乡就业、创业。另外选择无合适的工作的话可能去的大学生占了四成左右,其中大部分是西部以外的大学生,此外表示没想过或者不会去西部的内地大学生占近两成的比例,表明大学生选择去西部多半是迫于就业的压力,甚至在就业压力相当大的情况下也会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就业于西部,由此可见,中东部大学生对于去西部就业创业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不是很积极。
由于我们西藏民族学院的特殊性,很多学生来自西部,对西部大开发的成效有更直接更真实的的体会,因此我们的数据会更具有说服力。调查结果表示,认为西部依旧十分落后的同学有4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6%。认为基础依然薄弱的有169人,占总人数的22.7%,认为有非常繁华的地方,但多数地区贫穷落后的有309人,占总人数的41.5%,认为发展速度惊人,但不够发达的有188人,占总人数的25%,认为发展的很不错,继续这样有可能超过东部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3%。此项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已经以一定的速度在发展,但是发展的现状与东部还存在着差距,而且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明显地存在着侧重点,存在着不同地区贫富的差距,这与全国范围内西部与东部的差距有着相似之处,整体与局部相同的现状,对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观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西部就业创业最困难的事是包含地区偏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 336人,占总人数的45.2%;包含无亲友在身边,社会关系不广 271人,占总人数36.4% ;包含所有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合适事业起步 335人,占总人数45%;包含所有缺乏政策信息的了解渠道 195人,占总人数26.2%,包含气候饮食文化等不习惯249人,占总人数的33.5%;其他47人占总人数的6.3%。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工资待遇以及配套设施完善程度受到大部分同学的关注,阻碍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的最大障碍仍然是西部条件艰苦经济落后,有力的证明了改变当代大学生从业观念的重要性。进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一层次的分析,西部落后于中东部是不争的事实,多数大学生不愿意降低身份屈就,使得西部缺乏相应的人才,不能很好的发展,如此下去,落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却又存在的现状。
然而在多数大学生的思想里,“铁饭碗”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在你希望以后工作单位的性质的问题中,选择企业单位的有162人,占总接受调查人数的数的21.8%,选择事业单位有147人,占总人数的19.8%,选择政府机关部门有250人,占总人数的33.6%,选择研究所有31人,占总人数的4.2%,选高校有138人,占总人数的18.6%,选其他有15人,占总人数的2%。据调查统计的数据,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有一定的保障相对稳定的工作,包括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部门和高校,选择这类工作性质的大学生占到了总人数的72%,然而这类用人单位明显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要求,这在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大学生不仅缺少扎实丰富的专业的知识,而且缺少挑战的精神,缺少敢拼敢闯的勇气,其次也证明了我们的教育在一些方面需要转变的迫切性,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到注重实践能力的转变。
影响西部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自身因素。从我们此次调查结果来看,个人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因人而异的。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选择单位发展前景有338人,占总人数的45.5%,选择个人发展提升的机会,有439 人,占总人数的59.1%,选择薪酬福利标准有312人,占总人数的42%,选择工作状况以及生活的条件有394人,占总人数的53%,选择所签合同期限,有100人,占总人数的13.5%,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选择其他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3.4%。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个人发展提升机会的比例最高,由此分析,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以自身利益为前提,其次是选择工作状况以及生活的条件,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从事一项职业是为了自己的方方面面,从事职业本身也是为了让自身有得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国家大力倡导“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今天,部分大学生更多地关注是个人的发展问题,去西部就业创业并没有太大的热情,西部相对来说依旧落后,因此我们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不仅需要在接受艰苦工作方面,锻炼挑战精神,还需要在培养奉献等良好道德方面多做努力。
选择在西部工作的大学生不免要考虑到自己的父母,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在我们的调查中,认为自己父母会抱支持态度的有202人,占总人数的27.2%;尊重学生个人意见的有408人,占总人数54.9%;无所谓态度的有46人,占总人数的6.2%,反对的有82人,占总人数的11.7%。由此看来,多数同学的父母,对自己孩子选择在西部就业的决定是支持的,尊重自己孩子的个人意愿,使得想去西部创业就业的同学阻力减少许多。
在西部大开发的艰难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的人物事迹,在743份问卷中,选择对祖国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的有484份占总数65.1%;近三分之二的同学觉得这些先进人物对祖国民族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这部分同学,无论是出自对先进人物的崇拜或敬仰,还是受到道德的约束作出的选择,都或多或少的在潜意识中向先进人物靠拢,能肯定且积极地看待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进人物,选择迫于竞争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和待遇的因素,他们部分选择了西部和选择只是暂时在西部停留、为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有364份,占总人数的48.9%,对于持被迫和暂时停留于西部看法的大学生,他们也接受了在西部工作的事实,也可以说他们能接受在西部就业,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出,大多数学生潜意识是愿意到西部就业的。但是在选择一定会去西部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占优势。我们了解到,某些牵绊因素,比如:从众的心理、缺乏相应的支持力量等都阻碍了他们向西部迈进的脚步。如果社会各界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目前的就业情况将会大大好转
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选择其中网络和其他媒体来获得就业渠道的有465人,占总人数的62.3%;从招聘会上获得信息的有330人,占总人数的44.4%;亲友间获得就业信息的有302人,占总人数的40.6%;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得到信息的有211人,占总人数的28.4%;选择老师给予指导的有149人,占总人数的20%,而从人才交流中心获得就业信息的仅有147%人,占总人数的19%。由此数据可得,网络及媒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西部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同时也缓解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经常关注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以及就业需求状况有228人,占总人数的30.6%,偶尔关注的有433人,占总人数的58.2%,而选不关注有82人,占总人数的11%。自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虽然此项计划得到国家政府的大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力支持,但未能引起大学生对其相关政策的高度关注。
二、对策和建议
随着大学生不断的增多,优越性不断的减小,就业压力加剧,使得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创业难,在面临未来的发展时显得很迷茫。但是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在西部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加了创业渠道。
从以上数据中分析出一些所面临的问题,对此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相关对策和建议:
1、生源地为东中部沿海地区学生去西部就业创业的情况不容乐观,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母文化对其成员进行文化输入的过程,其成员对之加以接收,即内化。其日常言行也是被内化了的母文化不断输出的过程,即外化。内化与外化是相统一,是个人与其周边环境不断地进行相互调适,最终形成一种默契。所以生源地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形成默契的是一种相对发达的文化知识,他们更应该利用他们的优势去改变西部的落后文化。西部地区因地处偏远而与外界缺乏交流,时代性显的不足。要改变西部发展的“落后”现状,其中之一的方法就是生源地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用他们在母文化之中习得的那一套技能和社会规范去影响西部。
2、我国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东中部内陆地区,那里有更多的人才可被利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在中部内陆地区这个相对尴尬的环境下,人才相对比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较多,但就业机会却不容乐观,所以有关政府和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在宣传西部就业创业战略上多做些努力,以不同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这个政策,给与他们更多的就业机会。
3、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要有规划,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帮助学生树立市场观念,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里能提供大量合适的工作岗位,竞争较弱,提升空间大。
4、加强对高校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因此,高校要切实提高认识,把创业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之中,有巨大的创业空间,这一认识需要高校把这一观念能够很好的宣传到大学生之中。
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5、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确很难,但我们也必须面对现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学习为主,在课外之余,参加适当的活动(当然视自身情况而定),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当前的形势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很难琢磨透,比如说美伊战争、中东的复杂局势、非洲贫困问题、毒品问题、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经济危机,这些突如其来的打击都会让世界改变模样。同样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那么你能预料到当我们毕业时,世界形势又是怎样的呢?用政治观点就是说世界是变化的,我们很难确定,也不能确定,最多只是猜测。那么,既然不能确定那就埋头苦干,把大学所有要学的课程学好,然后,多看一些课外书来充实提高自己,不要想就业怎么怎么难,当我们毕业时,回忆一下我们走过的大学学习生活,也许,我们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并且,通过课外学习拓展了知识面,也许我们通过参加活动,锻炼了能力。现在,我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具备了,那就业、创业对我们还是问题吗?!有的同学,走进大学就开始迷茫,不知所措,也不知所做,也不知所惑,四年大学生活瞬间过去,而他们只是徘徊中的牺牲品,是将来的失业者。所以大学不能迷茫,要脚踏实地的尽我所能干我所事。
6、有55.3%的西部学生肯定会去西部就业、创业,他们愿意通过在高校中提高自己然后去建设西部,相比生源地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的学生,他们更加熟悉了解西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融入到其中,所以我国为了更好地建设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从根源抓起,从西部小学、中学、高中抓起,对他们要求给予他们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设施。争取达到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100%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综合素质优秀的西部所需要的大学生。
总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西藏民族学院这样一所以西部生源地学生为主的民族院校, 因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面体现当下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我校大学生对西部就业创业的思维定式。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数据可以基本反映“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十年时,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西部大开发”志愿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当他们真正投入西部建设之中,当地社会不但能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怀,而且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大学生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从而在奉献社会之中获得社会的认可,在艰难困苦之中品尝到成长的乐趣。我们调查分析了我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原因,无论是国家、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亦或是大学生自身,每个环节上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严峻,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对症下药,对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政府需要做好宏观调控,社会应该更加注重公平,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确定科学招聘程序,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而作为大学生个人,则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突破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
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
定式,更好的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只有各方面协调合作,才可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才可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关于大学生西部就业创业思维定式的调查西藏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调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