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初探论文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分析了邯郸市不同年代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及分布特点,并以鸡泽娇乡一品花园居住区设计为例,阐述了儿童户外活动区、交流区与挑战区的设计手法,体现了儿童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成长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理念
1研究背景
儿童天生就喜欢玩,玩能开拓儿童的思维,培养兴趣,不断地刺激他们探索认知周围的世界。居住区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其所营造的儿童活动空间质量的良好与否对儿童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以及交往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建设速度飞快,住宅楼一栋又一栋的拔地而起,总体来看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际上在居住区内专供儿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不受重视,且活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无法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
2邯郸市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现状分析
2.1邯郸市现有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调研概况
笔者根据邯郸市居住区的发展,按照年代顺序选取了6个居住区,对其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进行调查研究。20世纪90年代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极其匮乏,如南苑小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儿童活动只能选择在宅前空地或街道上。到20世纪初期时,儿童活动空间慢慢地被引起关注,居住区内一般都有中心广场空间供儿童活动,健身器材也逐步在增加,活动空间由单一型转变为多样型。2010年至今,居住区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空间品质的提升,不仅满足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还关注儿童活动时的安全问题。
2.2现状问题
1)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置数量不足,设施单一陈旧。在笔者调研的居住区中,大多儿童活动空间没有被受到重视,通常是在居住区广场周边随意划分出一小块场地,放置一些形式单一的健身器材供成人与儿童共同使用。有部分居住区的健身设施常年风吹日晒,维护不及时,已陈旧破损。笔者在调研罗一生活区广场时看到一种现象,几个儿童在广场一角放置的健身器材上玩耍,父母在一边陪同,而广场的另一角健身器材上搭满了居民的衣物。居民这种行为不仅占用儿童的活动空间,还反映出缺少对公共设施的保护意识。2)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无法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要。邯郸市居住区内的户外活动空间划分不明确,在同一活动空间通常会有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个人的爱好或者因不同年龄段心理需求的不同,而在使用同一空间时很容易产生矛盾。如在电力小区宅前道路上有几个不同年龄的儿童在骑车,由于居住区年代较久,路面长期碾压,出现坑洼现象,加上活动空间有限,骑车时很容易出现碰撞。户外活动空间的这种局限性和空间划分的不明确性对儿童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3)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形式较单一以及地面材质安全性较差。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组织形式比较单调,无趣味性。笔者调研的居住区中大多活动空间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缺少一些过渡与连接空间。地形过于平坦,无高低起伏或曲折迂回,儿童活动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儿童的好奇心无法被满足。地面铺装的材料以水泥、大理石等硬质材料居多,儿童使用时无法保证其安全,很少有使用塑胶等安全性较好的软性材料铺装。
2.3现有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分布特点
1)主入口与道路旁的活动空间。主入口是一个连接空间与过渡空间,是一个居住区的开始,人流量比较大。儿童喜欢在人多的地方扎堆玩耍且他们天生好奇心比较大,他们乐于在这个空间观察其他人或有趣的事,如:阿尔卡迪亚碧水湾等。2)中心广场绿地儿童活动空间。居住区内的中心广场空间是人们活动的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空间,而且空间比较大,通常在这个空间会聚集不同年龄段的人:儿童、中青年、老年,如:同仁花园、广安小区等。3)宅间绿地儿童活动空间。宅间绿地距离家比较近,儿童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同时,也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便于父母照看。宅间绿地属于“半私有”的空间,居民从心理上就存在领域感,所以儿童喜爱在这个空间游玩、活动,如:电力小区、阿尔卡迪亚碧水湾等。
3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实践调研以及对已建成小区中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优点与缺点总结的基础上,在实习过程中有幸地参与了鸡泽娇乡一品花园居住区项目设计。在对本项目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中,贯彻以下设计理念及手法。
3.1项目概况
鸡泽娇乡一品花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城区,北临戎新路,西侧为祖望大街,南靠诗经大街。小区中心区住宅楼以12层为主,沿街住宅楼以6层为主。小区地块净用地总面积173117.27m2,总建筑面积为350938.1m2,容积率1.68,建筑密度24.84%,绿化率33.2%。
3.2设计理念
方案设计中强调儿童与自然亲近、在大自然中成长的理念,将一些自然元素假山、水体、沙石、林木等融入到儿童活动空间中,同时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供儿童活动的空间轴。设计中结合儿童不同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划分了不同的活动空间,让儿童在多样化的空间中游玩、学习、沟通、亲近。
3.3设计手法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主要布置在幼儿园与文化活动站周边,共分为三个区域(见图1)。勇敢挑战区:该区域位于幼儿园西侧,适合6岁~12岁年龄段儿童,在这个空间内结合沙子与绿地集中放置了一些具有冒险性的游乐设施,如爬网、独木桥、跷跷板等,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运动空间;为其保证儿童的安全,在幼儿园南侧部分地面铺设了塑胶材质,不仅为儿童营造了视觉美感,保证了安全,儿童还可以进行骑车、轮滑等活动,为他们创造了宽敞的自由活动空间(见图2)。幼儿活动区:这是个集休闲与景观结合的空间,目的是为年龄较小的儿童提供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活动空间。在楼与楼之间相对封闭的空间中,选取了适合儿童的木质、草坪、沙地等材料。沙地铺装区为1岁~3岁幼小儿童提供,在沙地旁边还为家长设置了休息凉亭,便于照看儿童。木质小桥横跨小区内水系,通过与喷泉、休息凉亭结合,将两个空间连接起来,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在喷泉处使用了防滑材料的地砖,降低了儿童滑倒的风险。同时还结合着植物的形态对空间进行分隔,为空间增加活力,为儿童创造相对私密的空间(见图3)。教育交流区:该区域是教育性很强的空间,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求。邯郸被誉为“成语之乡”,所以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活动站前广场设计了一个儿童成语园地,不仅充分展现了邯郸地域文化特色,还为儿童营造一个科普教育的环境。九宫格乐园位于该区域的西南角,采用的是铺地形式的九宫格,即在地面上铺放一些儿童可搬运的小构件,使儿童在游玩过程中,思维得到一定的锻炼。传统游戏区既是休息的空间,也是儿童练习传统游戏的空间。在这里儿童可以踢毽子、跳皮筋、扔沙包,让儿童充分感受到传统游戏的趣味性。顺着小桥到达河流对岸,这里相对比较安静,孩子们两三一组、三五一群坐在一起聊天、放松,感受课堂之外的乐趣。
4结语
居住区内户外儿童活动空间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加贴近于自然的户外课堂,儿童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活动空间,在户外课堂中更好的体会多彩的环境。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后往往会觉得童年时代在户外进行的活动是最特别、最有意义的。因此,居住区内的活动空间应立足于健康、自然、乐趣的理念,充分发挥户外课堂的趣味性作用,营造出一个更加贴近自然、更具探索与快乐的氛围,而不应该单单被一些健身器材来填充,充分的利用好这个户外课堂,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实用性价值,让儿童也在其中得以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王晓文.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山西建筑,2012,38(30):17-18.
[2]汤静.儿童户外游戏场地的优化设计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0,38(30):17-18.
[3]张谊,戴慎志.国内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需求研究评析[J].中国园林,2011(12):75-76.
[4]高松.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5]王晓文.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6]毛雪宁.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5.
[7]张杰君,蒋浩,祝诗璇,等.城市居住小区儿童活动空间研究[J].浙江建筑,2012(5):93-94.
第二篇: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 论文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 论文
关键字:居住区 场所 户外 空间 景观 活动 环境 要素 自然 设计
摘要:该文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提出“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改善和提高居民户外生活质量。
关键词:户外环境景观价值 “自然生态” “以人为本”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居住的环境景观目标已不仅是树木花草,更需要文化,要突出包括民族地域文化在内的文化内涵,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居住区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水资源匮乏等;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
居住区环境的脆弱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可持续性。优秀的城市住宅外部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形象塑造,住户拥有了与大自然的沟通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在社区户外空间中,每一个空间都应
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场所是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觉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不同年龄的住户在各自适合的场所休闲,丰富了小区的生活情趣,提高了小区的生命活力。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因此,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既要有 “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1.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张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
首先,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多样统一,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这样住户就能清晰地认知户外空间,同时户外环境景观对于住户也构成了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给人舒缓、放松的抚慰,达到以景养心、以境养人的境界。自然生态包括生态制约要素,即地域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支持要素,应充分利用各种地形环境,创造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构筑一个别致、特色的景观和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应注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剔除负面的要素,引进正面的景观要素,提高和加强某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在中国清代,这项艺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私家花园中人们就能欣赏到高山、湖滨、竹林、瀑布等美景。而且设计者利用技巧使各视点的过渡也显的相得益彰。
其次,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联合共生。在过去居住区结构清晰的树形结构模式之内,人工环境彼此没有联系,与自然环境也没
有关系。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应进行修正,采用以传统户外环境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的网络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加强邻里间交往(图1)。
2.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充满活力、生机。
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即场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邻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但也不能偏僻,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远离车行道。
其次,“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使设计目标更加科学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三篇: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
探讨
摘要 :该文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 问题 作为 研究 对象,分析 了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提出“ 自然 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和 方法,改善和提高居民户外生活质量。关键词 :户外环境景观价值 “自然生态” “以人为本”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居住的环境景观目标已不仅是树木花草,更需要文化,要突出包括民族地域文化在内的文化内涵,及在此 影响 下形成的居住区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 经济 的 发展,农村 人口大量拥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臵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
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水资源匮乏等;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居住区环境的脆弱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可持续性。优秀的城市住宅外部环境,不仅可以提高 社会 效益、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形象塑造,住户拥有了与大自然的沟通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 历史、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 内容 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
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在社区户外空间中,每一个空间都应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场所是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觉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不同年龄的住户在各自适合的场所休闲,丰富了小区的生活情趣,提高了小区的生命活力。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臵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因此,设计时
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既要有 “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1.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张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首先,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多样统一,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这样住户就能清晰地认知户外空间,同时户外环境景观对于住户也构成了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给人舒缓、放松的抚慰,达到以景养心、以境养人的境界。自然生态包括生态制约要素,即地域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支持要素,应充分利用各种地形环境,创造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构筑一个别致、特色的景观和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应注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剔除负面的要素,引
进正面的景观要素,提高和加强某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在 中国 清代,这项 艺术 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私家花园中人们就能欣赏到高山、湖滨、竹林、瀑布等美景。而且设计者利用技巧使各视点的过渡也显的相得益彰。其次,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 影响,联合共生。在过去居住区结构清晰的树形结构模式之内,人工环境彼此没有联系,与 自然 环境也没有关系。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应进行修正,采用以传统户外环境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的 网络 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加强邻里间交往(图1)。2.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 内容 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 社会 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充满活力、生机。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
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即场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邻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 体育 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其位臵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但也不能偏僻,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远离车行道。其次,“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 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
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 交通 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 发展 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使设计目标更加 科学 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 中国 建筑 工业 出版社,1985.[3]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第四篇:儿童户外安全
儿童户外安全
小朋友都渴望到户外玩耍、游戏,但安全问题是家长们心头的忧虑。在户外活动的安全事项中,最重要的就是防范孩子走丢、摔伤、溺亡等。如何帮助孩子们户外活动既安全又快乐?
分龄户外出行安全法则
安全健康的户外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同时也是促进父母与孩子情感的良好方式。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户外活动的范围不同,遇到意外状况的可能也不断增加,下面仅就各年龄段重点安全防范细节作简要的提醒。
◆ 0~1岁
特点:大部分时间在睡觉,一般外出都是由妈咪抱着,或是使用童车推着
可能发生的意外:窒息,从婴儿车上跌落,溺亡等
安全措施:
1、要避免上下班的高峰时间外出。路上车多、人多、交通状况不好,容易发生意外。
2、不要带宝宝在车多的地方行走,因为汽车尾气含有铅,宝宝坐在童车里或被妈咪牵着手的时候,他的高度也正是铅浓度最高的地方,随着宝宝的呼吸,铅进入人体,对宝宝的身体是极大的损害。
3、如果是开车外出,要为孩子准备儿汽车座椅,放置在汽车的后座,并使婴儿脸向后。
4、当宝宝准备坐在童车里时,妈咪要检查童车的各种锁扣是否完全扣好。宝宝坐进童车后,要马上为宝宝系上安全带,防止宝宝乱动跌出去。
5、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宝宝单独留在水边或离水距离较近的地方。即使给宝宝戴了救生圈等漂浮用具,也应该一刻不离地看护在身边。
◆ 1~3岁
特点:宝宝会走路了,但可能还不太稳、容易摔跤,喜欢到处探险,活动范围扩大
可能发生的意外:小区活动时发生意外(坠落、跌倒、撞伤等)、公共场所意外(大型商场、开架超市、游乐场、免费儿童游乐区、电梯门等)、交通伤害
安全措施:
1、在小区活动时,要注意孩子与其它小朋友互动的状况,减少推挤打闹、跌落擦伤等情况的发生。
2、外出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时,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也绝对不可把小孩随意托付给陌生人看管。
3、不要让孩子去玩那些特别陈旧、器械破破烂烂或者锈迹斑斑、电线裸露在外、运转时有异常声响或者有不正常摇晃等现象的游乐设施。
4、多检查游艺器械的安全,如游乐场的秋千、攀趴架是否牢固;滑梯的表面是否有沙子、石子、树木的根或者碎屑等疏松材料,特别是危险的沥青或水泥等;10米以上的平台应有保护性的屏障,而不仅仅只有一个护栏、固体嵌板或者垂直的柱;滑梯的扶手高度也要适当,以防宝宝摔到滑梯外。
5、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如果遇到要求父母陪同游玩的游乐项目,您一定要陪在孩子身边。在玩那些需要佩带安全保护装置的游乐项目时,一定要帮孩子系好安全带或者戴好安全头盔等安全保护装置。那些不适合孩子的年龄、身高、体质的游乐项目不要让他尝试。
6、在不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要让孩子去尝试做一些带有危险性的动作,比如从高处跳下、滚下或前后滚翻等等。
7、从电梯与升降机,经过旋转门或上下车(汽车、公共汽车、火车等)的时候,务必牵住小孩的手或抱着他,尤其应该小心护住他的头。
8、检查宝宝的衣着。宽松的衣服以及系带的衣物(风帽,斗篷,围巾)附在机器上容易引起一些意外事故。因此,宝宝衣服要合体舒适,方便活动。裤子不要太长,最好穿裤脚收紧的裤子。女宝宝最好不要穿长裙,裙摆不宜过大,面料要不容易起静电;鞋子的柔软、轻便、防滑、合脚尤为重要。
9、坐车时也要让孩子小心紧急刹车惯性、误吸零食窒息、肢体伸出车外刮碰、关启门窗夹击、空调废气中毒等伤害。
◆ 3~6岁
特点:喜欢冲撞,爱尝试各种运动,能稍稍明白父母讲的道理 可能发生的意外:交通意外、运动伤、溺亡
安全措施:
1、要教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穿马路前,要先在路边停下,按红绿灯指示,看清周围车辆,再走行人横道线过马路。不管是捡皮球、追逐宠物或者其他任何原因,都不要在街上奔跑。
2、教孩子骑车时,要为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头盔,在孩子每次上车前检查一下车把和车轴,听一下车闸拉紧时车轮发出的声音是否正常。
3、无论孩子能多自如地控制车,也不适宜到山坡和交通繁忙的道路上骑车,一定要监督他只能在公园里或空场上慢骑,还得是白天。4、6岁以下不适宜溜旱冰。
5、孩子游泳时,须有家长的陪同,并根据孩子的水性、年龄、身高等因素,尽量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水位区域游泳。
6、在下水游泳前,一定要教育孩子养成先做准备活动的习惯,运动四肢,还可用冷水擦身,以适应水温。孩子的体力有限,所以在水中的时间不宜过长,当感觉疲劳或不舒服时,应马上带孩子上岸,以免发生意外。
7、孩子在下水前不宜吃过多食物。一旦食物压到气管,容易造成窒息。
8、泳衣、泳帽等要合适,而且不要选择需将绳子系到颈部的泳帽或泳衣,以免发生意外。还可为孩子置备一副耳塞,可以预防因进水而
引发中耳炎。
第五篇:儿童户外游戏
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玩转小布球》
游戏目标:
进行抛、接、跳、投等多种动作技能的练习,发展幼儿的上、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等多种素质,激发幼儿的练习兴趣。
游戏准备:
利用废旧布的边角余料,缝制成拳头大小的圆体,里面填充棉花、碎布条等软物,缝合成“布球”。人手一个或两个。(可根据游戏需要制成不同颜色的“布球”,增强趣味性。)
游戏玩法:
1.进行个体或协同地抛、接、跳、投等多种动作练习。
(1)双手向上连续抛、接球。(适应球性,提高身体的本体感觉和判断力。)
(2)双手向上抛球击掌接住球。(发展上肢抛球力量,提高对接球时机的预判能力。)
(3)双手交替向上抛、接球。(发展单臂抛、接球的灵活性,提高左、右脑神经协调支配肢体运动的能力。)
(4)两人相对,间隔一定距离,双手向上相互抛、接球。(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培养合作意识。)
(5)两人相对蹲立,间隔一定距离,沿地面双(单)手向前相互推滚、接球。(发展手臂力量和上肢动作的协调性。)
(6)两人相对,间隔一定距离,用脚相互夹抛球。(要求两脚用力蹬地,腰腹协同用力。)
(7)布球置地面,双(单)脚向前、后、左、右越球跳。(发展弹跳能力。)
(8)头顶布球的各种走步练习。如:直体走、蹲着走、走图形等。(提高走步能力,发展平衡能力。)
(9)双脚夹布球向前连续兔跳。(发展跳的能力,提高腿部力量。)
(10)球置地面等同间隔,单(双)脚连续向前或向侧跳。(发展腿部力量,提高跳远能力。)
(11)布球掷准、掷远游戏。如进行一定距离固定靶的“投篮比赛”,或者活动靶“猎人打狐狸”等游戏。(发展上肢力量,提高掷准、掷远能力。)
小布球投篮比赛:
准备等同规格的红、蓝两种小布球若干,球数是参加游戏人数的倍数,桌子2张,篮筐2个。篮筐置桌面用胶带或其它方式简单固定。场地布置如图:
将幼儿均分成两队,分别站在圆线外,每人手持两个布球。当听到开始音时,小朋友迅速向本方的篮筐里抛投布球。投中球数多的队为胜,反之为败。
游戏规则:掷完球后,要迅速回到站位线上,如两队投中球数相等,以站队快者为胜。如有投错球筐的,球为另一队所有。
猎人打狐狸:
游戏准备:小布球若干,球数是参加游戏人数的倍数;小狐狸头饰人手1个。场地布置如图:
游戏玩法:将幼儿均分成两队,一队扮“猎人”,一队扮“狐狸”。“猎人”队的小朋友每人手拿两个(或多个)布球,站于游戏直线上,“狐狸”队戴好“狐狸”头饰站在规定的区域一端。开始后,扮“猎人”的小朋友用手中的布球,击打规定区域内跑过的“狐狸”。然后双方轮换身份再游戏,看哪一队打中的“狐狸”多,打中多的队为胜。
游戏规则:扮“猎人”的小朋友用布球击打扮“狐狸”小朋友的髋以下部位。“狐狸”和“猎人”都不能越线。
2.小布球游戏与其它游戏结合:
(1)与儿歌(表演)游戏结合。(适合小班)
游戏准备:每人手持一(两)个“布球”;儿歌一首。
游戏玩法:
儿歌词说明
我有原地左手持“布球”于胸前,右手五指并拢
屈臂向内摆至胸前,身体稍右转,眼看手。
一个右手食指朝头上斜前方点,眼看指尖。
小布球,右手下划,食指触布球,同时换右手持球,眼看布球。
拍一拍,右手持布球,仿拍球状,按节奏蹲起2次。
跳一跳,双手持布球,按节奏上跳2次。
用脚踢,两腿半蹲,右手持球左腿前(低姿),放球同时左腿
由后向前踢布球。
它就跑。小朋友随球飞出去的方向快速跑去捡球。
游戏效果分析:
此活动是身体与语言活动相结合的游戏。发展身体动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幼儿儿歌、动作一致的节奏感。游戏简单,活动中有声有色,效果好。具有一定的表演和观赏性。
(2)小布球游戏与智力(分辨颜色)游戏结合。(适合中、大班)
游戏准备:
以20人参加活动为例。分别缝制或包裹成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各10个布球(共40个),按颜色平均将球装入两个筐里,即每筐20个球。场地布置如图:
游戏玩法:
将幼儿均分成两队,分别站在游戏线两侧。每队第一个幼儿听到游戏开始音后,快速跑至装有布球的筐,拿一个规定色的布球,继续向前跑将球放至圆圈内,迅速回跑,拍第二人的手,游戏依次进行。以速度快,辨别颜色正确的队为胜,反之为败。
游戏规则:
1.每组幼儿必须按老师规定的颜色拿球。回跑时不拿球。
2.拍手交换游戏时要在起跑线后,不能越线。
游戏效果分析:
此活动是身体练习与智力性活动相结合的游戏。在发展幼儿快速跑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