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5篇范例]

时间:2020-10-23 14:4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动,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下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年初中央和省委相继出台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系统安排,中央和省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6月份中央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行动。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全面对标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现将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情况

(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

1、周密安排部署。2月23日,我市召开市委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巴音朝鲁书记、景俊海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研究谋划我市乡村振兴工作。2月24日,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传达中央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精神,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3月2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长春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长发[2018]10号),提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部署43项重点任务。5月11日,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长办发[2018]18号),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分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

2、实施高位统筹。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8月7日市委市政府组建长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任组长,相关市委常委和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内设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推进组,分工负责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乡村振兴的日常工作。

3、坚持规划引领。紧密衔接国家和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结合长春实际,编制出台了《长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长发[2018]25号)。规划全文6.5万字,包含11章43节,主要包括背景及总体要求、发展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设计了12个专项行动,部署了79项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计划,成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遵循。

4、实施重点突破。年初以来,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相继组织召开了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工作推进会、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深化农村改革工作推进会、脱贫攻坚部署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秸秆禁烧工作专题会、大棚房问题整治专题会等多个会议,一件事一件事部署,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确保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稳步实施。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及成效

年初以来,我市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步伐,全面贯彻落实王君正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努力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努力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向好、稳步提升。

1、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藏粮于地,整合涉农资金10.67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73.2万亩,完成175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3亿元,新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有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晋升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藏粮于技,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示范稻渔综合种养5.5万亩,实施无抗养殖试点25家,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81万亩,其中秸秆覆盖还田253万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8.5%。有效应对旱情,市政府投入3000万元抗旱资金,落实省里2156万元促熟资金,实现粮食稳产增收,测产粮食总产量216.02亿斤。深入开展绿色有机示范市创建,新建绿色有机示范园区20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0个,蔬菜水果监测合格率达到98.1%。积极发展设施园艺生产,新增设施园艺面积59350亩,在全省体量最大、建设最快、成效最突出,园艺特产业预计产值235亿元,增长4.5%。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肉蛋奶产量预计分别达到115.4万吨、37.2万吨、7.4万吨,分别增长3%、3%、2%。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合隆乐享小镇田园综合体投入运营,莲花山成功举办花海艺术节,双阳区新型农业嘉年华项目整体推进,8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

2、坚持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推进农业环境系统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87.6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湿2.51万亩;实施石头口门水库和新立城水库两大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综合治理,实现1.94万亩土地政策性休耕,征拆104户居民和15家企业,基本封闭181公里防护围栏;加强畜禽污染防治,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1640家;推进规模以下养殖密集区粪污收贮运体系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5%;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7.5万亩。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1274家,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01个,新建7座污水处理设施和1座污水提升泵站;年底前改造农村厕所7.1万户、农村危房7103户,打造美丽庭院7000户、干净人家2万户;完成114个村庄规划编制,建设省级重点村65个,整治两大水源地保护区31个村屯环境。陈家店、龙家堡、马鞍山、黑鱼等12个村荣获“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3、坚持繁荣文化、改善民风,努力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农安县进入国家级试点、九台区进入省级试点。组织实施《创建文明村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建成县级文明村镇373个、市级文明村镇59个、省级文明村镇55个、国家级文明村镇17个。着力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新建农村文化小广场93个,放映数字电影2万场,组织戏曲进乡村57场,农村广电光纤入户覆盖80万农户,新建延河朝鲜族乡、胡家回族乡2个民族民俗展示馆,评选发布50户最美家庭、50个最美家庭先进个人,组织开展了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送健身器材、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志愿服务进乡村,为村屯配置健身器材4548件。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印制宣传单和标语6万余张,迁移项目区、水源地、景区等重点区域内坟墓1169座。

4、坚持多措并举、筑牢基础,努力在创新乡村治理上实现新突破。强化村级班子建设,坚持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组织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调整44名不胜任不称职党组织书记,村书记年均报酬达到3.32万元。强化村级阵地功能,61个村部功能不完善、“一厅三室”不齐全的持续关注村实现“社区式”改造,所有农村社区全面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双阳区“1+3+X”村屯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得到省里认可和好评。实施农村区域法治创建工程,建设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492个,实现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侦办农村涉黑犯罪团伙4个,打掉农村黑恶势力犯罪18个。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打击农村涉黄赌毒犯罪500余起。

5、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努力在提升群众幸福感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学龄前教育工作加强,实现每个乡镇创办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目标。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82个村设置社会保险协办员,6000名农村贫困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每乡1所卫生院、每村1个标准化卫生室,建成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工程329处,57.07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四好农村路”264.1公里,自然屯通硬化路率达到82.7%。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室实现村级全覆盖,每周开放时间达到66小时。组织开展城乡居民“暖流计划”,直接或间接惠农城乡居民966万人次,实现增收70.6亿元,人均增收731元。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行动”,举办专场招聘会249场次,实现转移就业119.3万人次,劳务收入161亿元。

6、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努力在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出台《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606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4498个。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83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6%。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基本完成资产清查工作,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力推进九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制度和宅基地制度“三块地”改革制度体系。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任务,成立农村商业银行7家,实现涉农县(市)区村镇银行全覆盖,九台农商银行成功在港上市融资,朱老六等6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出台人才新政,培养乡村能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945人,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6.5万人,组织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518人次,培训贫困村文艺骨干150名,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能人回乡、工商兴乡、社会助乡“三乡”工程,长春市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成功在浙江大学开班。

围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积极探索路径和模式。榆树市咬定“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定位不动摇,在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建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和实绩考核制度,积极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样板,设施园艺政策力度大、发展建设快、实际成效好,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经营程度高。农安县坚持规划先行,聘请农业部专业团队,编制《吉林省农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规划(2017-2020)》,打造出总面积609平方公里的“一带、三区、六园”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和粮改饲国家级试点县、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走在全省前列,探索了五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德惠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农村绿色发展、农村文化繁荣、农村治理创新、农村民生保障、农村改革推进“六大行动”,“德惠小町”注册国家地理商标,打响“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品牌,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发展实际的振兴之路。九台区突出“四个聚焦”,聚焦产业兴旺,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聚焦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聚焦生态宜居,推动乡村环境提档跃升;聚焦治理有效,夯实农村基层党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全国介绍经验,农村金融改革国家试点取得突破性成果。双阳区坚持高位谋划促统筹、融合发展强产业、从治入手美环境、培树新风提内涵、外引内培抓人才、多措并举保稳定“六大举措”并用,乡村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时、全景、全域新型农业嘉年华初具规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村双创有声有色,三次产业融合加速,依托国信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组建了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长春新区突出规划引领,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利用闲置民居发展民宿和养生养老项目,支持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特色小镇,积极促进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朝阳区、二道区、净月开发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立足区情,大力推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围绕水源地保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关闭或搬迁畜禽养殖禁养区养殖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厕改造、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等工作成效明显。宽城区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入手,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今年完成“都市公交”农村公路建设里程86.2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养护32.7公里,实施8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绿园区全面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达到了“六净三禁止”的标准,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成为全市的典范,全区24个行政村中,涌现国家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6个、市级“最美乡村”2个。南关区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倡导营商文化,让村民长本事、有出路;倡导红色文化,让村民感党恩、跟党走;倡导理财文化,让村民会投资、善经营;倡导原创文化,让村民扬正气、树新风。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存在一些短板。农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由于各级财力有限,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等相对滞后,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短板突出,目前全市高标准粮田仅为778.2万亩,只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7%,对照率先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农业GDP耗能等方面水平较低,短期内完成难度也比较大,我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务农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务农人口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一些少数民族村、近郊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一些村屯出现凋敝,部分村屯房屋闲置率达到30%左右。

三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秸秆转化利用出口少,禁烧工作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问题难以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能力有限;水源地治理任务沉重,退耕拆迁成本太高;对禁养区、限养区以及“大棚房”等违规问题清理整治,容易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四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仍然较差,生活垃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部分农户饮水安全、危房厕所等问题尚未解决,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有限。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农村公路路网建设问题突出,还存在断头路的问题,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而且多数村屯道路是十年前建设的,目前已经严重老化,乡村两级无力维修,部分道路已经接近瘫痪。

六是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道路漫长,农民只要权利不讲义务,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集体创业带富能力不强,缺乏致富带富带头人;农村宗教热、攀比风有所抬头。

七是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县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投入能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内生动力不足;大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吸引力不够;新型经营主体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突出。

八是农村人才日渐短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高校毕业的农村学生很少回到农村务农,大量农村人才流向县城或城市,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突出,“一懂两爱”的三农干部队伍建设也急需加强。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安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业态融合,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织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攻坚计划、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活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 “五大振兴”,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升级,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两区”建管护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正常年景下稳定达到200亿斤阶段性水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园艺等高效特色农业,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带动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深入实施“农业项目三年攻坚计划”,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集成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化,规上企业产值力争保持8%的增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休闲体验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三产融合型环城现代都市农业圈。到202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达到70家、采摘园250个,各类生态餐饮及乡村农家乐服务店1200个。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投入建设力度,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粮食主产县每乡建设1~2个10万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全市建设一个旱涝稳产、绿色生态、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的1000万亩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秸秆全量还田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机农艺结合,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以上。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推广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启动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全市创建国家级产业园2个、省级产业园8个、市级产业园20个、县级产业园30个。

三是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每年重点建设20个绿色有机示范园区。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到2022年“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000个。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机制。到2022年全市绿色有机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打造长春玉米黄金名片和水稻白金名片“两张名片”,建设好长春中国优质粳米之都。集中打造“长春鲜食玉米”“农安三辣”等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方特色品牌,到2022年重点培育5个以上区域公用品牌、20个以上企业品牌、50个以上产品品牌。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抓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特色电子商务村屯和示范点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物流体系和线上线下营销网络,让长春优质特色农产品加速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四是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一步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22年家庭农场发展到6000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000家。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到2022年土地流转比例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区域性的农业技术信息综合服务中心、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平台,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五是坚持扶贫和富民相结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新空间,实施“暖流计划”和开展农村“双创”活动,创新推动农民就业、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市场用工信息以及权益维护等服务。坚决打好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地制宜、因户因人施策,探索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科技扶贫、就业扶贫、环境扶贫等多样化扶贫脱贫路径,把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确保实现脱贫目标。

六是坚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生物防螟、测土配方施肥等增粮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进一步抓好榆树、农安米豆轮作试点。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抓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到2022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改革创新、激励约束和政府监管,全面促进资源环境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七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中心城市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支持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深入开展卫生服务“优质基层行”“市属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特色专科建设”等活动,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抓好县城建设,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容纳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加快改善农村交通、通信、电网、环保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农村广电网络光纤入户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解决4.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到2022年实施农村公路安防项目410公里,危桥改造191座,自然屯通油路或水泥路率达89%。完善4G网络向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覆盖,基本实现行政村家庭宽带网络接入能力达到50M~100M,在部分地区推进“百兆乡村”示范及配套支撑工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落实好年度省级、市级重点村建设项目,着力打造生态、绿色、美观、宜居乡村。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打造1~2个美丽乡村典型示范带,努力把我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整体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八是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组织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推动乡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文明实践站;实施30个贫困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组织“送演出进基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民健身”“农民文化(丰收)节”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加快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村体育设施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农村体育指导员队伍,广泛开展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

九是实施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组织实施乡村有效治理行动,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着眼“组织力”,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推广双阳区“1+3+X”基层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乡村人才引入工程,大力培育乡土人才,鼓励各类能人回乡创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十是完善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培育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和“三权”分置意见,高质量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工作职能,建立起乡村振兴的部门协同作战机制,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办法,指导县域和相关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建议

一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但是目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还存在缺陷,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是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目前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不够,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农业农村政策连续性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薄弱、一些设施后续管理维护机制够不健全。建议继续加大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力度,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发展,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和资产,用好土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现阶段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活,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农村土地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不够。建议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速农村土地资本化进程,充分释放农村土地活力,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切实提高农村土地的供给能力、利用效率和增值空间,让土地变资产、变资本,吸引城市资本下乡。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建议选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中培养选拔力度,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深入开展村级后备人才“梯次升级培养工程”,储备一定数量的村级后备干部;建立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五是加快乡村振兴立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牵头启动了乡村振兴法的立法相关程序,重点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乡村振兴的投入以及农民的相关利益。建议从实际出发,编制乡村振兴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政策执行刚度,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第二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陕西省委书记 胡和平

原标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战略性抉择,为我们推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指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气力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必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总结“三农”工作规律,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出发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充分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消灭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三农”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对“三农”工作的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的历史时期城乡关系变迁一般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我们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追根溯源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既汲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丰厚养分,又总结了我国百年来乡村建设的不懈探索,更立足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的伟大实践,对我们实现强农兴农梦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坚实的实践逻辑。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尽管这些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根植于我国大地,直指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必将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为确保“三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不掉队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之以恒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围绕产业兴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就意味着农业发展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型经营、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的重大转变。要坚持质量兴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特色牌、走好融合路、下好先手棋。打好特色牌,就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农产品品牌塑造行动,特别在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上做好文章;走好融合路,就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特别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做强乡村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下好先手棋,用好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加强重点品种良种培育等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让科技成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主引擎。

聚焦生态宜居,搞好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在生产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在生活方面,深入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严格村庄规划建设许可管理,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机制,推进“厕所革命”。同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四好农村路”“气化农村”建设,发展集中供水,推进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全覆盖。在生态方面,鼓励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树植绿,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紧扣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梁家河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更好地发挥乡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舞台、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作用,广泛开展充满浓郁乡村特色、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着眼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评星晋级、追赶超越”等活动,壮大基层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村务公开,坚持“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创新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规范村级组织议事决策程序,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力推行代办协办帮办制度,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推广“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经验,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突出生活富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增收这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努力让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以鼓励创业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促进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展,充分放大创业促增收的倍增效应。以支持就业促增收,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权益,从严查处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让农民依靠劳动获得更多收入。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方式,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产业链各环节通过股份合作进行利益联结、农工商进行多向多元合作,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走向富裕。

整合各方力量实施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陕西追赶超越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福祉。要强化组织领导,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坚决打好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农业农村工作各方面。健全责任体系,完善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形成层层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投入机制,建立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省级层面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加强人才建设,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回报农村的人更有信心。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这是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着力加强深度贫困攻坚,既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贯彻“六个精准”要求、扎实落实“五个一批”举措,又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拿出超常举措,坚决攻克坚中之坚、贫中之贫。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既加大资源整合和政策倾斜力度,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又高度重视扶志、扶智,特别是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稳定脱贫。着力形成大扶贫的格局,既认真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纵深推进苏陕扶贫协作,巩固和发展大扶贫格局。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重点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扩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林区改革等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提速,加快推进已经部署的改革,鼓励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实践,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推广西安市高陵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和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西安市蓝田县董岭村等“三变”改革做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集成各项改革措施,打出“组合拳”,形成整体“打法套路”,同时注意总结先进典型,发挥其对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互联网、污水垃圾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责编:任一林、万鹏)

第三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奋力谱写新时代内江实践威远发展新篇章

威远县始终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抓实抓好“十二件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紧扣“十二件事”,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一是以“党建”为引领,提升能力水平。二是以“规划”为龙头,强化顶层设计。三是以“产业”为支撑,激活发展活力。

下一步,我县将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重点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突出抓好各项重点工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在“内江实践”进程中干在实处,以威远乡村振兴工作新成效服务全市大局。

第四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我见

“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期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设计。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创建原则,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到规划中,用规划设计提高农村建设水平。

二要振兴产业,提质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是农村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现代化,要将农业农村经济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大力打造特色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三要改善环境,夯实农村基础。改善生活设施,保护生态空间,全面打造宜居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同时,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一个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道路。

四要加强组织,强化社会管理。全面塑造淳朴民风的良好乡风,用好传统文化在乡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大力推行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进行宣传,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生产方式,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每一个家庭。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民生保障体系的完善,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五要吸引人才,培育振兴队伍。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人来实施,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强化种粮能手的培育力度,提升农民生产技能,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加强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技术人员的培育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特长,特别是注重村级组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调动大学生、退伍军人、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引导有识之士回乡创业和发展。

第五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韩长赋

2017年12月11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要采取超常规振兴措施,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

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真正摆在优先位置。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指导思想,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践中,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原则;必须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长远性、战略性制度安排,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了,今后关键是抓落实、抓深化。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决策意味着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既可以稳定农民预期,又为届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留下空间。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社会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摸清摸准;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总的方向是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形势,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市场化为方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和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习近平同志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现代农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迈入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行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保护耕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当前要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双创”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草原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服务共同发展新机制。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

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农村长治久安。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

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党的“三农”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等培训,提升指导服务“三农”的本领。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县乡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三农”工作队伍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传承“三农”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优良传统。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11日 07 版)

下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及对策建议[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示范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示范区坚持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指示批示和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

    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为落实省“十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2022年,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持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资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资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合集)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

    乡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乡镇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提纲一、镇域基本情况(一)区域位置优越(二)产业初具规模(三)文化底蕴深厚(四)自然资源丰富(五)人居环境改善(六)经济发展迅速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一)抓住产......

    **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白委﹝2019﹞号中共**自治县**乡委员会**自治县**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各村: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先现将《**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要振兴乡村教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要振兴乡村教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

    乡村振兴战略

    人民日报:土地流转与田园综合体 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