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破信息壁垒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关于打破信息壁垒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近期,市信息中心针对全市目前存在的政务信息孤岛、信息壁垒、数据烟囱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对照国家和省要求,参照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省的要求部署,紧紧抓住建设智慧城市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有利契机,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推动网络整合、数据整合、应用整合,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全市政务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一)加快推动信息网络建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夯实光网城市接入能力。实现市内主城区光纤全覆盖,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光纤,已覆盖全市 4937 个城区点位、1514 个乡村点位,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 7330G。167 个热点区域和全市 5000 多辆公交车实现免费 WIFI 网络覆盖。二是市政务外网基本建成。按照国家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已形成上链国家和省,下链区县,横链市直各部门的一张
网,市直单位政务外网全覆盖,各单位实现统一互联网出口,合计带宽 4.5G。政务外网区县所属单位覆盖率为 96%,街道、乡镇为 92%,社区、村为 79%。三是推进 5G 试点。年初获批全国首批 5G 通信组网试点城市。今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信号覆盖、场景应用等方面加快了建设步伐,其中移动已建成 5G 基站 141 个,联通 49 个,电信 20个。四是市政务云平台有效利用。目前承载全市 45 个部门的 89 个业务系统。市政务云的 CPU 算力、内存容量、存储容量等使用率均已超过 75%。市政务云还与东网云、华为城市产业云、联通苏北云、移动北云进行连接,实现部分服务资源的接入,为政务应用提供服务支撑。
(二)加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体系构建,数据共享交换初见成效。
。一是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取得进展。全市已梳理资源目录 3974 条,发布资源目录 3750 条,其中无条件共享目录 1257 条,有条件共享目录 1964 条,不共享目录 529条。二是基础数据库建设持续推进。其中常住人口库 908 万条,法人库 77.4 万条,建筑物库 16 万条,房屋库 408 万条,车辆库 40 万条。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接入单位 339家,归集数据累计 3898 万条,向社会公示行政许可 82 万条,行政处罚 3.6 万条,国家、省级各领域红黑名单信息 6万余条。三是主题数据库加快建设。建设市区两级统一的电子证照库,目前生成各类电子证照 14.1 万个,日均新增300 个;政务云数字认证安全服务平台为各业务系统提供身份验证、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电子印章服务等一体化安
全服务。目前发放数字证书 2.4 万个,电子印章 5554 个。四是推动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已经采集整合了 29 个单位(机构改革后)的数据。存储数据 7 亿多条,月均交换数据 3500 万条。积极对接国务院各部委数据库,目前有 16 个国家部委共计 45 个数据库可供我市申请链接查询;完成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的级联工作,为各单位查询数据提供方便。
(三)加快推动智慧应用平台建设,政务和公共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一是多规合一平台已受理 2000 余个建设项目,项目从立项到竣工总审批时间控制在 85 个工作日内,较原时间压缩 50%。二是安管平台接入 27 个部门的 56 个系统,确保了安管中心与相关部门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的双向互动。三是环保 110 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环境治理市区两级联动,对各个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控,环境信访案件办理时限由 60 天缩短为 10 天。四是智慧城市管理平台覆盖面积 1600平方公里,划分责任网格 1094 个,实现了发现、立案、派遣、结案、监管、核查的工作闭环。五是正风肃纪监督平台建立了 86 个原生数据库,通过比对分析技术实施精准监督。六是建成了人口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停车、智慧旅游等一批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惠民成效不断显现。
此外,加快推进政府网站群、政务 APP、政务服务热线集约建设。截至目前,纳入政府网站群网站总计 73 家,其中上线运行 47 家,试运行 8 家,待开发 18 家。建设易行、智慧医保等20余个政务APP,拓展了政民互动的信息交互渠道。整合“12345 市民服务热线暨营商环境诉求平台”,更加方便有效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政务服务。
二、存在问题 市电子政务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交换共享、政府效能提升、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照国家、省相关文件要求,对标国内先进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政策和规划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省关于信息化发展的部署和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但由于规划落实不到位,加之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全市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还缺乏电子政务等专项规划,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间的交换共享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在推进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存在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问题,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年审计调查的 130 个电子政务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的有 40 个,占比 30.8%;完全不共享的有 26 个,占比 20%;共享范围为处室内部的有 17 个,占比 13.8%;共享范围为部门内部的有 37 个,占比 28.5%;单机运行的系统10 个,占比 7.7%。
二是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壁垒。
。政府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建立在部门内部和系统内部,国家的金税、金关、金审、金盾等信息工程以及省市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在横向部门之间数据不能交互共享,一些单位过分夸大本部门
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人为形成难以横向跨越的信息壁垒。目前有19个国家部委自建系统、1个省级自建系统,还没有实现与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
三是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足。
。存在不愿共享、不敢共享问题,部分单位担心共享后会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利后果,导致目前归集的政务资源目录不全,数据总量偏少,难以满足共享交换需求。截至5月底,54个市直部门仅上报资源目录 526 条,其中上报超过 10 条的仅有 12 个部门,有 21个部门上报数为 0。而在其他副省级城市中,成都、济南、青岛市级部门分别填报了 4000、4300、2800 余条资源目录,差距极其明显。因上报目录少,造成征集数据偏少。目前市共享交换平台归集数据资源 7 亿条,其中,水、电、气数据 5 亿条左右,占数据资源总量的 76%,其它数据资源主要是民政、公安、人社、房产、市场监督管理、公积金等部门数据。截至年底,杭州市归集数据 293.6 亿条,深圳市龙岗区归集数据 200 亿条。
四是规范标准尚未统一。
。我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选择的逻辑架构、应用管理规范等尚未统一,存在条块分割、整合程度差等问题。数据采集规范尚未形成,无法保证稳定及时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更新,造成目前政务基础数据库数据种类不全、质量不高、更新周期过长。比如,同样的“性别”字段,公安局人口数据表0代表男,1代表女;民政局人口数据表1代表男,2代表女,两部门在进行数据共享无法直接进行数据比对,还需二次沟通。
五是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我市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务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各部门政务信息化项目缺少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业务系统后续使用、效能评估、共享情况监督考核不到位,导致我市在政务外网覆盖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政务一体化服务建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等方面的一些工作落后于国家和省的目标要求,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需要。
六是安全防护存在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应用系统(网站)等级保护测评工作薄弱,我们抽查的 121 个电子政务系统中,仅有 8 个开展过等级保护测评工作;重要数据信息无异地备份、存在丢失泄露等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网站防护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多个市直部门办公网络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一旦出现病毒传播,不仅易造成本单位局部网络瘫痪,甚至会导致所连接的整个网络瘫痪;安全防护设备设置的策略不全面,不利于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与联动。
三、措施建议 按照国家关于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的“五个统一”(统一工程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备案管理、统一审计监督、统一评价体系)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需要,借鉴海南省(数据、人员、资金、管理、技术“五集中”),山东省(机构、规划、网
络、软件“四统一”),深圳龙岗区(规划、建设、标准、管理、运维、保障“六统一”)等先进地区经验模式,加快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信息孤岛,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建议在政策规划、网络支撑、共享交换、规范标准、绩效评估、安全保障等方面,实行“六个统筹”。
(一)统筹政策规划。
。一是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于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总体布局,由市委网信办牵头,市大数据局、市信息中心等部门具体负责,结合国家、省关于政务信息化、数字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编制市数字政府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组织体系、保障措施及时间表、路线图。目前市信息中心正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前期调研工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党政机关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建议适时调整并注重发挥智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政务信息化等工作,强化工作推进、监督考核,使各部门联动起来,形成合力,以创城的精神破解“信息孤岛”问题。三是加快搭建数字政府系统平台。建议借鉴深圳、上海、杭州等在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市数字大脑”方面建设经验,立足实际,完善和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加快构建统一安全的政务云、政务网,加快建设开放的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上接国家和省、下联区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数字政府”,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目前信息中心已初步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期技术框架设计,正推进专家审议。
(二)统筹网络支撑。
。一是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针对部分县区政务外网尚未达到 100%覆盖的问题,要加快推进“纵向到底”网络建设,由区县(市)负责,加大投入,按规定要求,力争 2019 年底前实现 100%覆盖。二是加快政务专网迁移整合。由信息中心负责,相关部门按分工落实配合,除有文件明确说明系统、数据属于涉及国家秘密或要求不得接入政务外网外,市、区县(市)两级政务部门各类业务专网均要向政务外网迁移。三是进一步提升市政务云平台承载能力。由信息中心负责,针对市政务云可用空间不足的情况,以采购产品或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扩容;对市政务云平台各类资源以及承载的政务应用系统进行统一调配、监督和管理,实现计算、存储和安全等各类资源的统筹利用、动态调配;抓紧梳理和清查各部门现有机房、服务器等资源,除保留必要的网络设备空间外,关停一批规模小、能耗高、管理维护水平低的机房。四是推进政务外网 IPV6 改造。由信息中心负责,实现全网 IP 地址的统一管理,推进政务外网 IPV6 改造,统筹考虑各类政务信息系统的 IPV6 访问需求,实现 IPV6 能力建设与网络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行。
(三)统筹共享交换。
。一是重新梳理全市政务信息资源
目录。由市信息中心与市大数据管理局共同负责,针对机构改革后各部门职能调整情况,编制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责任部门、完成时限等。二是构建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参照任务分工,由信息中心负责汇总,完善信息资源库,充实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电子证照、信用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数据,加快形成自然资源、交通设施、公共资源交易等各类主题信息资源库。由信息中心负责,相关部门按分工配合,整合相关基础信息资源、主题信息资源及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利用各类专业系统和智能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三是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开放。由市大数据局负责组织协调,市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以政务数据为基础,以市现有的开放平台和网站为依托,在完善信息资源目录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向社会开放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的数据,鼓励社会各方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增值利用。四是推动分散隔离的政务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各责任部门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落实,整合后按要求分别接入市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四)统筹规范标准。
。一是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及管理制度。由信息中心负责,参照国家政务信息化总体标准,制定我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规范、数据转换标准等系列标准,促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互认共享。二是建立数据访问机制。由信息中心负责,开发政务数据综合查询功能,方便政务数据的检索查询,实现政务数据的实时、全量上传至市政务共享交换平台中心数据库。三是积极推行集约化运维模式。2019 年全市电子政务集中运维项目总计 300个,其中 190 个项目由信息中心负责集中运维占比 63.3%,没有纳入集中运维的项目有 110 个占比 36.7%。市级信息系统由市信息中心负责构建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整体运维框架,将分散的运维资源整合为一套有机整体,统筹提供标准统一的管家式服务。
(五)统筹绩效评估。
。一是制定公正科学的绩效评估框架和标准。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数据共享、使用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政务信息共享评价、运维经费约束联动的管理机制。二是加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管控力度。建议由市大数据局牵头,市信息中心配合,对未完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任务的单位,从严控制新建项目,从源头上杜绝“边整合共享、边新建孤岛”现象。三是建立审计监督机制。通过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掌握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量、名称、功能、使用范围、使用频度、审批部门、审批时间、经费来源等信息,保障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六)统筹安全保障。一是强化技术保障。由网信办牵头,信息中心等部门负责,建设覆盖全市政务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一体化防护中心,不断提高感知预警、安全分析、动态防护、全面检测、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能力,不断
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大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防护。二是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管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风险评估,加强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共享、使用的安全保障,做好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建设整改等网络安全工作。三是研究数据容灾备份方案。由信息中心负责,按照重要数据异地备份的原则,抓紧提出数据异地备份解决方案。
第二篇:打破考试壁垒
打破考试壁垒——湖北省公务员录用政策报告会
通讯员 乔姝宛 刘文静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公务员考试的了解,拉伸学生备考水平,提升学生考试能力,华中师范大学于2013年3月17日晚19:00在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举办了一场湖北省公务员录用政策报告会。该会由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公务员局主办,湖北省人事考试院、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工作处承办,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协办。报告会现场发放了权威备考资料。该报告会受到了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台下座无虚席。
首先,湖北省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处调研员姜昌灯同志对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录用政策进行了报告。在报告前,姜昌灯同志以一组惊人数据显示出当今公务员的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极大不相称性,从而引出了接下来的报告内容。内容包括公务员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基本知识、今年我省公务员考试基本情况、公务员考试特点与备考以及怎样当好一名合格的公务员。旨在让低年级的学生树立考公务员的意识,同时也让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备考。在讲至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时,姜昌灯同志为我们举了一个十分贴切的例子:有一位领导人员在与一个报考公务员的对话中说自己身边有四个公务员,其实他口中所谓的公务员不过是普通的勤务兵而已。这就让我们了解到作为一名真正的公务员不仅仅要承担国家公务更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身心素质、人际交往以及应变能力,绝非随意为之,一蹴而就,这就告诫了在场学生们在报考公务员甚至还未报考之时就应当树立起做一名合格公务员的意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更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而考公务员。在讲至经管学院时,姜昌灯同志对经管学院为这场报告会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并报以掌声。
然后,湖北省地税局人事处处长对公务员工作、培养与管理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省地税系统新录用公务员工作、培养与管理情况,省地税系统2013年招录基本情况。
最后,进入现场答疑时间。答疑人包括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处长、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科长。湖北省公务员局副局长、湖北省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处处长等11为相关人士。在场同学们积极提问,答疑人士也从各个角度对学生们的每个问题进行耐心全面详细地解答。例如在场学生张静思同学问道:“出国留学回来后如何报考公务员,会受到哪些限制?”答疑代表说道:“出国留学归来后当然可以报考公务员,只是有一个大前提是必须先取得国家教育部承认的学历,方可报考。”
晚21:20,报告会在同学们的一片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三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政务部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求越发强烈,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就是为满足政府部门间多业务、多数据结构的信息资源交换、转换及共享需求而建立的。论文从实际应用出发,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顶层架构、组成及功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与阐述。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mong the departments of government,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and business collaboration needs become more intense.The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such as multi service,multi data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exchange,conversion and sharing needs.From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top-level structure,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P键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目录
【Keywords】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catalog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83-03
引言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大部分政务部门都建立了满足自身业务要求的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政务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资源只是限于部门自身业务使用,没有在不同政务部门间实现共享,形成了一个个政务信息资源的孤岛。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可靠性高、快速、扩展性强、安全性强、大容量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满足多部门、多领域、多业务及多数据结构的政务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也是促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基础。共享体系顶层架构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以数据的获取与存储作为底层的支撑,以数据交换、挖掘、管理和运维作为整个体系架构的核心部分,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提供多样化的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2.1 数据层:政务数据的来源
政务数据来源广泛、结构多样,一是基于传感器、GPS等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实时数据,如空气、环境等数据;二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保、民政等业务的传统结构化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后形成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三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政务新数据,如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论坛等数据[1]。
2.2 支撑层:政务数据资源的云化
支撑层采用云计算的架构,通过集约化的云环境、网络设施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等,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大量相同类型的数据资源集聚成为资源池。
2.3平台层: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处理、共享与运维
政务信息资源的存储是基础信息资源的汇聚,包括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数据资源的处理是将海量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类、聚集、清洗,实现对政务数据的活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通过交换共享平台,整合原来分散在各领域的政务信息资源,满足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需求,实现共享云业务协同;政务信息资源的运维是通过数据管理和数据运维平台,强化数据资源规范化、资产化管理[2]。
2.4 应用层:政务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应用
应用层是数据具体领域的业务需求,主要分为政务应用和对外开放的数据资源,服务对象具体包括政府部门、共享平台、开放平台、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和企业机构等。在政府应用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等开展大数据应用,利用数据融合、模型构建等技术,揭示数据的内在关联性,提高政府决策对数据的占有与分析能力。共享体系组成及功能
3.1 交换体系
交换体系的功能是在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实现可靠性高、扩展性强、安全性强、快速、大容量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支撑“多证合一”、“两证整合”、“低保核查”等业务的正常开展,主要功能有交换流程配置管理、数据交换、交换节点管理、交换桥接等[3]。
3.1.1 前置交换子系统
它负责在各个部门业务数据库与数据共享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传输,他首先从各个部门业务库抽取政务信息资源,传输给中心节点,然后从中心节点收取信息资源,并发送给相应业务部门数据库。前置交换子系统由网络通信系统、操作系统、交换信息库、前置交换环境、交换服务配置工具等组成。前置交换系统主要提供以下功能:
前置Agent服务:前置Agent主要是提供代理的功能。Agent是一个独立的运行单元,负责对在前置机上的数据源如数据库、文件等,交换服务,接口服务等进行管理与监控。管理包括服务的启动、停止、状态的汇报,数据源的管理,如数据库连接状态,表结构的采集,元数据的跟踪等。前置Agent还提供与中心交换平台的命令通道,负责接收平台的指令,汇报管理信息等功能[4]。
部门交换信息库:部门交换信息库的功能是为数据交换提供数据库,它是各部门的业务系统与数据交换平台之间数据流动的中转站。部门的结构化数据存储其中,他一般选择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
3.1.2 交换传输子系统
前置交换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由交换传输系统来完成,它完成把需要交换的信息进行打包、转换成特定的格式、传递到目的方、对交换的信息进行解包等动作,他通常由并行适配器系统、消息总线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管理与监控平台等四部分组成。
并行适配器系统:它对数据的处理是基于时间驱动实现的。他对各种组件进行连接并形成数据流,进而在应用系统、信息系统或者中间件之间进行连接,他由连接系统框架和连接组件即适配器组成,采用以数据流向为主线,组件化体系结构。
消息服务总线系统:他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信息服务进行横向的扩展、对消息服务进行大规模分布式处理。他通过采用消息传输的机制来实现异构系统间的通讯,他为不同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换提供可靠的信息转换、信息传输等集成环境,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松耦合的体系架构。
安全保障系统:采用完全符合国家对相关平台的安全要求,考虑到以后的扩展需要,系统需要留出安全体系接口。
管理与监控系统:他是采用B/S架构基础和JMX管理标准的管理平台。用户可以在不同地点对应用集成平台进行必要的管理,他在统一的门口下将不同系统的管理服务集成起来。他能够支持标准的服务接口,各种新服务的管理模块根据需要能够便捷地插接到管理平台中,管理功能能够根据需要任意扩展[5-6]。
3.1.3 交换桥接子系统
桥接系统是为了解决政务部门信息共享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它实现部门业务系统信息库与前置交换信息库(或交换平台)之间双向安全、可靠的信息交换和同步;实现不同网络环境下的桥接,包括直连连接、网闸连接以及实时、定时的桥接;系统支持各种格式数据,包括数据库、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内容的桥接。系统提供桥接流程运行状态监测和交换流程控制等功能[7]。
3.1.4 管理监控子系统
建立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器和流程进行监控和管理,对平台的监控和日志管理,对应用适配器系统配置的部署和更改以及运行状况等内容的监控和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用户管理:系统根据需要设立了不同的管理员,并通过角色对用户的权限进行控制,不同的用户被分配给不同的角色,用户的角色不同拥有的权限也不一样,系统还可以对角色的权限进行调整以达适应不同应用场景下系统对用户权限定于的要求。
桥接核对:系统通过统计发送端的发送总量、新增数据量、更新数据量、删除数据量和接收端的接收总量、新增数据量、更新数据量、删除数据量,对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进行数据核对,统计数据发送过程中的偏差,当偏差统计结果0时,监控平台会发出预警。
桥接监控:系统对发送服务和接收服务进行监控,当有一个服务出现问题后系统就发出警报,异常情况包含:数据在传输和写入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数据库异常等。
桥接管理:功能包含桥接服务的创建,桥接服务的部署、修改、启动、停止等操作,桥接服务的绑定。
3.2 目录体系
目录系统的功能是帮助信息资源需求者发现其所需的信息资源所在部门、获取途径、获取方式、该信息资源的更新频率等。信息资源拥有者可以通过目录系统注册自身的信息资源,也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删除、修改等维护,目录系统提供批量导入功能。目录可以按照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分类并在目录系统中进行展示,可以分为部门目录、主题目录、需求目录、开放目录等,用户可以根据需多内容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将目录系统跟共享系统实现对接,用户可以通过目录系统向信息资源拥有者提出共享申请,信息资源拥有者审核通过后,通过共享系统共享信息资源。结语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是实现政府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关键,现在各地都开展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所以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其系统架构与功能就变得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穆勇,彭凯,等.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龙建.政府基础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3.【3】马殿富,章晓杭.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总体框架探索[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11):14.【4】魏飞.科技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研究[J].科技风,2015(02):5-6.【5】周宏仁.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策略[N].中国信息导报,2003-06-09.【6】冯惠玲.政务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匡晓红,汤丹,刘志峰.一种引擎驱动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J].计算机时代,2015(1):78-80.
第四篇: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通知
鲁政办发〔2015〕6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月27日
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促进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产生、获取的信息资源。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各政务部门依照本办法,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具体开展信息共享活动。
第四条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当遵循需求导向、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无偿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五条 政务信息资源分为三种类型:可以无附加条件地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无条件共享类;按照设定条件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条件共享类;依法不能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为不予共享类。
与行政管理或跨部门并联审批等相关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无条件共享类,在相关政务部门之间共享。
与协同管理相关、信息内容敏感、只能按特定条件提供给相关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条件共享类。
有明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能提供给其他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不予共享类。
依法应与特定政务部门共享的政务信息不受上述限制,应按照法律规定向特定政务部门提供共享信息。
第六条 各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或政府已经指定的部门(以下简称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评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组织实施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重大事项,牵头构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组织建设并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基础设施,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或规范,定期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第七条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以下简称《资源目录》)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以下简称《共享目录》)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是各政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依据。《资源目录》、《共享目录》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编制。列入《共享目录》的政务信息资源按共享分类进行共享。《共享目录》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定期更新、维护和发布。
第二章 共享基础设施
第八条 省和设区的市应当建设满足本级及对上一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的、统一的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该平台应部署在省和设区的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上。共享平台运行维护费用可纳入政府向社会专业服务机构购买服务范围,由同级财政资金统一支付。
县级及以下政府不再建设本级共享平台,已有的应当逐步向市级共享平台迁移。
第九条 共享平台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以下简称目录系统)、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系统(以下简称交换系统)。全省目录系统和交换系统分省、市两级建设部署,按照标准进行无缝对接。市级《资源目录》和《共享目录》应报省级共享平台备案并注册。
第十条 政务部门间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必须通过共享平台进行,各政务部门之间不得重复建设跨部门使用的目录系统和交换系统。跨层级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应通过省、市两级共享平台进行。
第十一条 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负责共享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共享主题数据库的建设(以下统称平台中央数据库),并会同相关单位制定平台中央数据库与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之间数据交换的统一标准和制度,完善共享平台使用和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各政务部门要按照共享平台的技术要求,部署本部门前置交换系统,确保业务数据库与前置交换数据库之间、平台中央数据库与前置交换数据库之间的有效联通和同步更新。
第三章 信息目录
第十三条 政务部门应当对本部门所拥有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按照标准规范,编制本部门的《资源目录》,确定可供共享的信息资源及共享条件,统一纳入全省《共享目录》。
政务部门对不予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应当在《资源目录》明确,并提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核定。
第十四条 政务部门应在共享平台开通本部门目录系统,按照目录标准,及时逐条登记、审核相关政务信息资源,并负责发布本部门的《资源目录》。
第十五条 政务部门建立本部门目录管理制度,指定本部门目录登记和审核人员,加强对本部门《资源目录》目录登记、审核、发布、更新等工作的管理。
第十六条 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统筹确认和调整本级政务部门编制、提交备案的《资源目录》,组织本级政务部门共享信息和共享需求的梳理,形成本级统一的《资源目录》和《共享目录》,界定共享信息的名称、类别、提供单位、提供方式、共享条件和范围、更新时限等,并委托相关部门定期对《资源目录》中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
第十七条 信息共享的关键要素发生变化时,政务部门应及时告知信息共享主管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根据变更情况对《共享目录》进行动态调整。
第四章 信息采集
第十八条 政务部门应当按照法定职责采集信息,明确本部门信息收集、发布、维护的规范和程序,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及时。政务部门应以共享方式获取其他政务部门依据职能已采集的信息,避免重复采集。
第十九条 凡是列入《共享目录》的信息,政务部门必须以电子化形式,按照统一规定和标准,向共享平台提供信息访问接口和接口规范说明文档等。
第二十条 政务部门采集信息过程中应主动通过共享平台与其他政务部门的相关政务信息进行比对,发现信息不一致的应按《资源目录》进行核对,必要时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会同双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 政务部门因业务或职能调整,需要调整信息采集范围的,要实时更新《资源目录》,并向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信息共享
第二十二条 政务部门应当依据本部门职能共享和使用信息,根据履行职责需要向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提出对其他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其他政务部门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信息。非因法定事由,政务部门不得拒绝其他政务部门提出的信息共享需求。
第二十三条 政务部门应健全信息更新机制,及时维护相关政务信息,对所提供的共享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和及时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第二十四条 各政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信息查询、直接数据交换、接口服务或其他定制处理等共享服务模式获得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
第二十五条 无条件共享类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务部门通过共享平台自行获取。
条件共享类的政务信息资源由政务部门按照约定条件进行共享。政务部门之间对共享条件存有争议的,由本级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十六条 共享平台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实现日志、信息查询日志等情况进行记录,记录数据保留时间为5年。
第二十七条 政务部门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存放共享的信息资源。为方便信息共享,政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共享信息资源库托管在共享平台,并由政务部门自行维护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 由共享平台本地存储的共享信息和共享平台调用各节点信息而产生的综合性服务信息,政务部门可以根据需求提出申请,在征得信息提供部门和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同意后使用。对不按照《共享目录》公布的更新时限提供和更新信息的政务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有权对其享受该项权益进行必要的限制。
第二十九条 政务部门应当制定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内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确定信息资源管理员负责对本部门政务信息共享事项的申请审核把关。审核要以履行职责需要为主要依据,核定应用业务、使用对象、所需信息、共享模式、截止时间等要素,确保按需共享、安全共享。
政务部门应将信息资源管理员的信息向同级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备案,如有人员变动应及时更新。
第三十条 各政务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维护经费,应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第六章 共享安全
第三十一条 政务部门所获取的共享信息只能用于履行职责需要,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并对共享信息的滥用、非授权使用、未经许可的扩散以及泄露等行为负责。信息提供单位不对信息在其他政务部门使用的安全问题负责。
第三十二条 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电子政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管理部门以及各使用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安全保密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出现安全问题应及时向同级相关信息安全、保密等主管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处置。
第三十三条 根据公安部等4部委《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规定,共享平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安全保护等级为第三级。
第三十四条 共享平台承建部门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按照国家保密有关规定严格管理信息资源,严格按照共享条件提供信息,建立健全共享平台运行维护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好异地备份工作,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确保共享平台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
第三十五条 政务部门通过共享平台参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使用统一的数字证书进行身份认证。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各政务部门要定期将使用共享信息的效果及时反馈给信息共享主管部门。共享信息提供方有权向使用方了解共享信息使用情况。
第三十七条 发展改革部门、信息共享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把政务部门信息共享效果作为规划和安排政务部门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运行维护经费的重要依据。对无正当理由,不按照本规定参与信息共享的部门,酌情暂停安排新的建设项目和已建项目的运行维护费用。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信息共享主管部门督促有关部门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提请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规给予处分:
(一)不按规定将本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资源提供给其他部门共享的;
(二)故意提供不真实、不全面共享信息内容的,未按要求及时发布、更新共享政务信息和资源目录的;
(三)对共享获得的信息管理失控,致使出现滥用、非授权使用、未经许可的扩散以及泄漏的;
(四)不共享其他部门政务信息、随意扩大信息采集范围,造成重复采集信息,增加社会成本、给社会公众增加负担的;
(五)未与信息提供部门签订相关许可协议,擅自将共享获得的信息转让给第三方或利用共享信息开展经营性活动的;
(六)对于监督检查机关责令整改的问题,拒不整改的;
(七)其他违反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应当给予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政务部门违反规定使用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共享信息,或者造成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泄漏的,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国家保密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中有关术语定义如下:
(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各政务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向其他政务部门提供或获取政务信息的过程。
(二)政务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是指储存基础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中基础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多个政务部门在其履行政务职能过程中共同需要的政务信息,包括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
(三)共享主题数据库,是指除基础数据库外,集中整合和储存由相关政务部门共同管理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某一特定领域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括创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社会管理(治理)、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方面数据库。
(四)业务数据库,是指各政务部门自己管理的、与业务应用系统紧密结合的政务信息数据库。
(五)前置交换数据库,是指为实现数据交换而建立的中间存储数据库,与交换数据的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之间隔离,保证各政务部门业务数据库的独立性。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2月29日。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1月27日印发
第五篇: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业务协同化程度低
信息共享与业务系统程度低是当前长江海事局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症结,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数据接口
由于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目前长江海事局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业务系统都是彼此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一个业务系统用到另外一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是必须重新输入。例如,某船舶检验不合格,船舶登记部门对该船舶应不予登记。也就是说,船舶登记部门要共享船舶检验信息,但目前船舶检验发证系统没有与传播登记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和财务费收系统不能相互结合,需要先在船舶动态管理系统进行签证,然后再使用财务费收系统打印票据,比较繁琐。船舶签证时,船舶基本信息还需要工作人员手工输入,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无法从船舶登记系统中提取数据。
海船船员管理系统与内核船员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导致了在内河船员转海河船员的情况下出现船员多头注册的问题。海事局之间内河船员信息不共享,造成重复办证,基层海事处无法核实船员证书真伪。由于内核、海上和地方还是信息系统之间无法共享,导致假证较多。船员管理系统与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没有接口,不能共享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中的船员违法记分信息。
2、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是造成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合理,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数据、技术、工程等方面标准规范。目前长江海事局的信息系统中,一部分是由于交通部海事局自上而下推广的,一部分是由长江海事局自行建设的,这些系统由不同的厂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相互之间没有接口,无法进行数据共享。现有信息系统无法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也就无从谈起。
伴随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长江海事局不仅面临海事部门内部的资源整合,如何与长江航务系统各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长江海事局需要面临的问题。
对异构系统进行互联互通、信息集成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组织业务部门和信息化专业团队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整理长江海事局数据资源,进行信息集成建设。
数据无法共享是长江海事局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资源整合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长江海事局下一步不仅面临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作为长江航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海事局还需要进一步与长江航务系统其它单位进行数据共享,构建长江航运综合服务平台。由于长江海事局大部分应用系统是由部海事局统一建设、推广实施的,因此在系统后期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对异构系统进行集成。
1、进行海事数据资源规划。首先梳理和规范海事核心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分析基础之上,理清各业务过程所使用和产生的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解决数据孤立问题;梳理数据逐渐产生的源头,明确数据源;为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建设数据仓库、建立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集成奠定基础。
2、建立长江海事局信息集成规范,包括海事门户网站和系统界面风格规范,数据接口规范、集成环境规范、新系统开发规范、基础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规范以及数据仓库建设规范。
3、进行界面集成。利用PORTAL门户平台,构建海事信息门户,并于局内其他应用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实现信息系统界面集中展现。建立身份认证中心,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认证。
4、进行数据集成,实现异构应用系统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在数据资源规划和集成规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对各异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化、满足各系统数据格式要求。通过
数据仓库,对加工的数据进行按规则进行归并,为数据综合利用和决策分析提供资源。
5、进行业务集成,实现系统数据交换和业务系统。海事内外部系统采用“松耦合”集成模式,通过引入目前主流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理念,将各类系统核心系统进行服务封装,挂接到服务总线上,并在业务流引擎的驱动下,实现跨系统业务处理自动完成。
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探索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以更新实时的电子航道图为基础,整合航道部门、海事部门、水文气象部门、港航部门的信息,为船舶、船公司、流域企业、航运货物业主、港航系统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包括航道信息服务,涉及地理、水文和行政管理数据,能够用于计划、执行和监控;交通管理服务信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水路和港口收费服务;港口物流信息服务。
信息系统的建设上,缺乏统筹规划与整体协调,形成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缺乏统一规范,不能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的盲目引进、开发和使用,大多数应用系统缺
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各系统使用的信息编码体系和数据库标准体系不统一,软硬件平台不统一,开发工具不同,用户界面风格不统一,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受阻,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应用系统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数据重复和缺乏现象并存,使得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不满意。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了长江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船载客货管理系统没有和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以及网上长江海事系统相连,没有和危险品远程申报系统结合起来,有些数据要重复录入。在办理危险品申报时,同样的数据,业务人员要重复录入三次。
数据重复录入问题增加了业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业务人员的办事效率,挫伤了业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对海事处执法人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37%的执法人员认为信息化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不足会造成无法有效堵住海事监管方面的漏洞。例如,签证时候无法及时识别重点跟踪船舶;执法人员无法现场识别船员证书的真伪,无法获取该船员在其他直属局或地方局辖区违法违章信息;船舶登记时无法知道该船舶是否已通过检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