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水利发展规划[5篇范文]

时间:2020-10-31 11:4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县水利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县水利发展规划》。

第一篇:某县水利发展规划

XX 省

XX 县

水利发展规划

二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前

言 ············································································ 1 1

XX 县基本情况 ······························································ 3 2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分析 ······················· 13 3

规划总体思路 ······························································ 19 4

主要任务及建设重点 ····················································· 33 5

水利管理与改革任务 ····················································· 71 6

投资估算与实施计划 ····················································· 84 7

实施效果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 ········································· 91 8

保障措施 ··································································· 100

附图:

附图 1

XX 省 XX 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 2

XX 省 XX 县水系图 附图 3

XX 省 XX 县现有水利工程分布图 附图 4

XX 省 XX 县规划重点项目工程分布图

前 前

言 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十三五”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时期,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就是要把中央的精神以规划的方式落实下来,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促进水利改革发展、支撑国家发展目标、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工作部署。面对新老水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面对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的挑战,规划编制中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水利发展新特征,立足于补短板、破瓶颈、增后劲、上水平、促发展、惠民生,以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水利支撑保障水平;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着力构建城乡水生态文明新格局;以深化水利改革和依法治水管水为保障,着力增强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局面,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XX 县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 1563.1mm,比全省平均多 130mm。集雨面积大于 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40 条,多年平均径流深 887.3mm,全县水资源总量 12.20 亿 m³。XX 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8.96 亿 kW.h,技术可开发量 2.38亿 kW.h,水电总装机容量总装机 57.94MW。全县蓄水、提水、引(调)水工程总可利用水量 15805 万 m 3。但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工程老化病险情况严重、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水资源管理不规范的现状,以致出现的洪涝成灾、干旱缺水、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问题,仍是影响 XX 经济发展的最为突出的水问题。因此,认真贯彻党中央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编制好 XX“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既要明确江河治理与骨干枢纽、重点水源与引调水工程、供水保障与农村饮水提质增效、现代灌区与农田水利、水土保持与生

态治理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又要制定水资源管理、水利建设管理、工程管理、河湖管理等方面的目标和指标。努力在提高水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有新突破,在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新举措,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有新发展,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新贡献。XX 县被誉为“小有色金属之乡”和“煤炭之乡”,是全国重要的锡生产基地。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开放 XX”、“特色 XX”、“宜居 XX”的发展战略,并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程建设。“十三五”期,XX 县水利发展就是要以建设“三个 XX”为契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城市、生态“三大水利”,突出抓实建设、管理、改革“三个重点”的发展思路,致力构筑防洪减灾安全可靠,水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农田灌排节水自如,河湖生态健康优美,管理保障健全高效“五大体系”的安全水网。全力保障全县经济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按照全国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和 XX 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暨县级水利规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关于“抓住重点,创新思路,科学谋划,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规划编制任务”的要求,XX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并多次组织召开“十三五”水利规划会议,传达贯彻全国和省“十三五”水利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启动和部署 XX县“十三五”水利规划编制工作。XX 县成立了规划领导小组、课题研究组和规划编制组,开展水利规划编制工作。XX 县水务局承担课题研究、规划资料收集整理及规划项目的确定工作,XX 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从 2014 年 9 月开始至 2015 年 10 月,先后完成了《XX 县县级水利规划(2016-2025)》和《XX 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等工作。

本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 XX 市水利局、XX 县政府、发改、水务、住建、规划、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XX 县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

1.1.1 地理概况 XX 县地处湘南,由北江流域武水上游及湘江流域舂陵水上游两部分组成,全县跨东经112°20′26″至112°47′19″,北纬25°7′34″至25°35′14″之间,总面积 1375km²,其中武水控制 992km²,舂陵水控制 383km²。县内河流支流较多,总计 400 条。

全县辖 4 个乡,9 个镇,共 38.8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3.85 万人,城镇人口 13.48 万人。总耕地面积 25.91 万亩,其中水田 15.12 万亩。

1.1.2 地形地貌

全县主要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各占 59.43%、29.27%、11.3%。县境最高山峰为西山天头岭,海拔高程 1711.8 米;最低点位于珠江水系武水河出境处(县水泥场对面五塘冲河床),海拔高程 203 米。县城平均海拔高程 276 米,东西地域高差为 1508 米。

1.1.3 土壤、植被 县内地貌岩石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四大类: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及第四季松散堆积岩。土质以黄土居多,兼有沙土、腐质土、风化土等。森林面积 87896.5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63.39%。

1.1.4 水文气象 XX 县地处中低纬度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 6570 小时,多年平均风速 1.2m/s;多年平均气温 17.9℃,其中干流山区(600—1300m 高程)平均气温 13℃,盆地地区(300—500m 高程)平均气温 18℃。

XX 县降雨的特点是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据 XX 县城关、长河车头桥、汾市、香花岭、文溪、沙田、桃源坪八个雨量站 1959 年至 1993 年的统计,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 1563.1mm,比全省平均多 130mm,降雨总量为 21.49 亿 m³。

降雨量随东南季风进入的时间及强度的大小有着较大的年际及年内变化,年降雨量的变差系数在 0.18—0.3 之间,丰水年 1961 年为 2170.06mm,少水年 1963年为 1009.45mm。3—8 月份降雨量为 1124.7mm,占全年的 72%,1—2 月,9—12 月份 438.46mm,占全年的 28%。降雨的地理分布由西南向东南递减。具有山区多,丘陵平原少的特点。西山和东山年降雨量分别为 2025mm 和 1850mm,其他地区离两座大山,雨量逐步减少。域内月最大降雨量为 776.85mm(桃源坪站),最大连续无雨天数 42 天(城关站,1966 年 8 月 31 日至 10 月 10 日),由于气候条件所形成的降雨过分集中,分配不均,导致本县旱涝灾害频繁严重。

1.1.5 河流水系 XX 县地形复杂,小溪河较多。全县大于 5km²的河流 190 条,其中 5-10km 2的 150 条,10-100km²的 36 条,100km²以上的 4 条,分属两大水系。东南部珠江水系武水河控制本县面积 992km²,西北部舂陵水系控制本县面积 383km²。1.2 经济社会状况

1.2.1 行政区划 全县辖 13 个乡镇,分别为:舜峰、武水、南强、汾市、水东、金江、香花、麦市、楚江 9 个镇,花塘乡、镇南乡、万水乡、西山瑶族乡共 4 个乡。

1.2.2 人口和土地 全县年末总人口 38.85 万人,年末常住人口 37.33 万人,农村人口 23.85 万人,城镇人口 13.48 万人,城镇化率 36.12%。全县人口出生率 11.15‰,死亡率4.08‰,人口自然增长率 7.07‰。

根据 XX 县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 年全县国土面积1375km²,耕地面积 25.91 万亩。

1.2.3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1)综合 2013 年全县生产总值 90.3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0.59 亿元,增长 2.7%;第二产业增加值 44.82 亿元,增长 10.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1.88亿元,同比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11.3%。全县人均生产总值 25245 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435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7211 元。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 12.3:51.9:35.8 变为 11.7:49.6:38.7。

(2)第一产业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 17.25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 2.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 23.49 千公顷,同比增长 1.62%,粮食总产量 12.21 万吨,下降 2.42%。

(3)第二产业 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 418831 万元,比上年增长 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247623 万元,比上年增长 10.8%。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 18315 万元,同比增长 7.1%,重工业完成增加值 229308 万元,同比增长 12.9%;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 221487 万元,增长 15.2%;大中型企业增加值 87924 万元,增长 9.0%;园区工业完成增加值 110928 万元,增长 14.6%,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44.8%;

(4)第三产业 全县计划投资 500 万元以上城镇施工项目 237 个,新开工项目 184 个。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项目)716144 万元,增长 30.5%。基础设施投资 258282 万元,增长 39.1%;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2013 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821 万元,比上年增长 12.6%。

1.3

“十三五”水利发展的基础与面临的挑战

1.3.1 水利发展的现有基础(1)水利基础设施具有一定规模。六十多年来,XX 县人民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为抗卸水旱灾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到 2013 年全县供水总量 1.29 亿 m³, 其中地表水 1.12 亿 m³,地下水 0.08亿 m³,全县农业用水量 0.85 亿 m³,工业用水量 0.24 亿 m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0.19 亿 m³,生态环境用水 0.01 亿 m³。截止 2013 年底,全县境内拥有中型水库 2座, 小型水库 81 座(总库容 4024.5 万 m³),调水工程 1 处(调水能力 960 万 m³),提水工程 88 处(提水能力 977.6 万 m³),城乡供水年供水总量 635.02 万 m³;灌溉干、支渠道总长 2157.83km,灌溉水库 69 处、山塘 4750 处、河坝 200 处,灌溉建筑物2429处;农村水能资源可开发量1.32亿kW.h,现状已建小水电站76处,装机 5.794 万 kw;防洪堤 22 处、堤防总长 25.3km。

(2)防洪减灾能力增强。全县境内拥有中型水库 2 座,防洪库容 1086.3m³,小型水库 81 座,全县人民先后战胜了大水灾 12 年次。县政府明确了“立足于抓早、立足于防范、立足于以人为本、立足于治本、立足于抓落实”的工作方针,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防汛抗旱并举,防洪与避洪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各类防洪抗旱减灾措施。加强了对武江、人民河等大中河流险工险段、城镇段、农村居民集中区域的综合治理;加强了对陶家河等河流和损毁污塞严重的农村小河流治理;全县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成,可达到 20-50 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强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尾砂库、矿山等防汛重点安全隐患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形成了“土洋结合、反应迅速、效果明显”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注重非工程防洪抗旱体系建设,防汛减灾组织体系日益健全;防汛减灾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建立了自然灾害隐患点基本情况和责任制档案卡,发放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卡、遇灾紧急转移明白卡,建立了抢险救灾资金、物资储备制度,完善了特大山洪灾害救助制度。有效抗御了 2002 年 8.8、2006 年 7.15、2013 年 8.23等大洪水灾害和 2003 年 7-8 月、2007 年 6-7 月、2011 年 7-8 月、2013 年 7 月等大干旱,使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供水保障能力提高。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建国后的各个时期都兴建了一批蓄、引、提水工程,特别是长河、万水洞等中型供水工程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全县城镇用水、农村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保障能力。XX 县各乡镇驻地基本均有集中供水厂,城区长河水厂规模最大,年供水量达到 4216.6 万 m³。

(4)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强。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按照水利部提出的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管理要求。通过实施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水功能区和排污口监管制度、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和达标排放制度、建设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建设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加大工业水重复利用等措施,积极推进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 115立方米/万元,全县灌区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提升到 0.49。

(5)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XX 县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业开采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2000 年后,加强了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综合治理,初步完成了三十六湾等重点矿区尾渣和矿山环境治理;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崩岗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

(6)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进入十二五期,XX 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面开展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深入推进“复绿”工程,实施“治污”工程,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三十六湾及陶家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严格实行城镇污水达标排放和垃圾集中处理,城区、重要镇、工业园区及重点排污企业基本建设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和垃圾处理场;开展农村连片环境整治和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四无”技术。实施河道生态综合整治,初步形成“串珠式”水生态景观 和“蓝脉绿网”城市景观系统,基本建成武水 XX 段等沿江风光带。

(7)农村水电建设成果辉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 8.96 亿 KW•h,技术可开发量 2.38 亿 kW•h。目前已(在)建小水电站 76 处,总装机容量 57.94MW,年发电量 1.88 亿 kW•h。

(8)水利管理与改革取得一定成就。水利改革是水利发展永恒的主题,县党委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水利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以促进水利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适应和融合。进入“十二五”期,水利改革更驶入了快车道。XX 县依据省、市改革方案及思路,明确了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和供水水价改革五大水利改革任务。通过努力的探索与实践,五大改革已初取得阶段性成果:

1)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已制定组建县水务局实施水务一体化方案,并率先成立了水务局。

2)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了良性的水利建设资金筹集和使用管理机制。县财政建立了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政府每年投入水利资金随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3)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执行《XX 水利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XX 县率先成立了“水利建设管理中心”,实现水利建设与水行政监督管理职责分离;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改革;XX县先后出台了相应的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办法,落实小型水库、小农水重点工程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主要资金来源。

4)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通过强化以乡镇水利站和农民用水户协会为重点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建立了服务高效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有效指导和促进了乡镇水利站的改革,以乡镇为单元,在乡镇公益事业站所限额内,单独设置乡镇水利站,建立了覆盖全县每个乡镇的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每个水利站落实了1-2 名水管员;落实小型水库和骨干山塘管护员。

5)供水水价改革。通过推进城市供水、农业供水和农村集中供水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实现水价在调整水供求关系、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经济杠杆作用的目标。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水价形成机制。并重新规范明确城区供水用户分类。探索以农村安全饮水为重点内容的水价形成机制,确保小型水利工程有人建、有人管、长受益。

1.3.2 “十三五”水利发展面临的挑战(1)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XX 县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初步形成,基本能达到20-5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但大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防洪治涝工程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有效防洪体系。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治理虽已开展,但进度缓慢,治理比例低;小型水库和大中型水闸病险问题突出;城镇和农村低洼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逢雨就渍、大雨便淹”的问题较为突出。

(2)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高。一是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绝大部分水库工程和灌区建于六、七十年代,运行年久,水毁、老化失修严重。灌区灌溉渠系不配套,标准不高,抗旱能力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水利效益衰减。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农业节水改造、工业水重复利用、城市中水回用进程慢;全县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虽已提高到 0.49,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15 立方米,但都低于全国全省平均值,处于较低水平。河、湖、库、渠水系不连通,不能统一调配,水资源调配能力与与生产生活生态对水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平水年份尚可维持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一遇干旱,城市缺水、工业停产、农业减收的状况就会发生,每年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应对突发水事件能力薄弱。水源地的保护措施不完善,城镇备用水源地及水源工程建设滞后;部分丘陵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难度大,致使该区域农村集中供水保证率较低,枯水期人畜饮水困难;应急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应急运行机制不完善,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尚未建成,应对突发水事件能力不强。

(3)水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一是传统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XX 县依赖矿产资源发展经济的路径导致的工业“三废”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的历史遗存仍然较重,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亟需治理并转型升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未与生活污水量配套,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源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还未能稳定达标;农村水环境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脆弱,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高,禽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的污染进入地表水体中,致使水质劣化,水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4)工程建设和农业开发附生的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XX 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风电场大多集中在海拔比较高的山区,生态环境原本脆弱,在建设过程中如不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将造成区域大面积水土流失。还有城镇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矿山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油茶等农业项目开发等,都可能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上受山洪、冰冻、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XX 县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重。全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515.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37.45%,每年还将有新的水土流失面积产生,水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5)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较多。新一轮水利改革刚刚起步,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机制尚待健全。水价形成机制还不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费等水资源经济补偿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节水保水要求,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尚不能满足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的要求,饮用水源地及重点水域和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普遍缺乏。水利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资金来源渠道还未拓宽,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重建轻管,维护管理金费不落实、水管单位生存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1.4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1.4.1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及任务 XX 县“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突出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战略。着力打造工程、民生、资源、生态等“四个水利”;建设完善综合防洪减灾、管理和运行保障、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等“四大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保障、为民服务、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管水、行业发展和科学发展为重点的“八个能力”。规划主要目标为:争取通过 5~10 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 XX 县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 2020 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县城及重点乡镇、人口密集区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 XX 县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基本建成长河水库、万水洞水库等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和沙市河、人民河健康保障体系,谭家水河、水东河(金江河)、陶家河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达 10 年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1.4.2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1.4.2.1 规划目标达到情况 预测到 2015 年底,目标完成情况:能对 61 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 150 座重点骨干山塘进行加固维修,增加蓄水量 560 万方以上,新建 6 座水库,其中中型水库 1 座,小(一)型水库 4 座,新增蓄水量 3000 万方,改善灌溉面积 6 万亩;河道治理 57.2 公里,新建城市防洪堤 7.5 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0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10 万人以上。工程总投资 22.98 亿元。

1.4.2.2 规划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完成武水河城区段治理、城市防洪堤防建设,完成了人民河、斜江河等河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沙市河山洪沟治理,完成了 1 条清洁小流域治理。共完成11座小Ⅰ型和多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建设了10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大部分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城区观山水闸建设任务,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已完成第一轮三年建设任务。完成多座水电站改造。

1.4.2.3 水利管理与改革任务完成情况(1)水利管理有明显创新。一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初步完成主要江河湖库水量分配方案,制定重点流域、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二是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管理,完善市场信用信息体系。完善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对项目法人、参建单位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管;三是狠抓水利项目运行管理。落实了水库运行管理责任制,完善了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健全了管理规章制度;四是加强防洪抗旱管理,建立了健全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制定了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

(2)水利改革初见成效。一是通过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大中型水利工程试行工程总承包和代建等建设管理模式;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实行集中管理,以县级区域为单元组建水利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实行工程项目集中管理。二是通过强化以水库管理为重点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建立服务高效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行小型水库管护双证“管护员培训证、岗位证”制度。三是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将本级财政承担的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包括新建水管单位)“两费”支出纳入了本级财政预算,足额安排资金。四是通过加强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稳定多元和持续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五是通过深入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水资源体制机制,实现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提升水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和强化水资源保护的目标。

1.4.2.4 “十二五”水利规划项目不能全面实施的原因(1)水利规划盘子过大。总体投资规模达 22.98 亿元,近几年来,中央与省级投资距离规划差距太远,由于投资太少,许多项目无法实施。

(2)市县配套资金难以到位。国家对水利的投入增加了,同时项目都要求地方配套,市县级财政都有困难,现在又是省管县,财政省里统筹,配套资金市出不了,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除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年度考核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相对大一些,其他项目配套资金就少得多了,与规定的配套资金比例就相差甚大。

(3)前期工作滞后。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小,前期工作投入更少,导致前期工作严重滞后,而目前水利建设投资力度急剧加大,使得前期工作不适应当前水利建设的需要,项目列入了规划,但前期工作上不去,计划无法下达。

(4)计划滞后。主要是计划下达较晚,下达程序、环节多,这严重影响了资金拨付的时间,同时也为截留、挤占和挪用水利资金提供了机会。个别单位存在擅自调整计划、截留资金的违纪违规行为,导致项目无法按规划实施完成,尾工较多。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分析 2.1 “十三五”X XX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XX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开放 XX”、“特色 XX”、“宜居 XX”的发展战略,初步确立了 XX 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总体目标是: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推动制造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地位上、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开放型现代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竞争新格局和新优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全面形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超过或达到全面小康目标要求,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具体目标:一是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到“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00 亿元,年均增长 12.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 53900 元,年均增长 11.4%。财政总收入达到 15 亿元,年均增长 5.8%。工业增加值实现 86亿元,年均增长 10.8%,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6.4%以上。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 30 亿元,年均增长 8.2%。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到 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 84 亿元,年均增长 13.3%速度增长。全县城镇化率达47.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5:43:42。2.2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分析

2.2.1 城乡饮用水供给需求分析 2.2.1.1 对城镇供水的需求 XX 全县基准年(2013 年)总人口 38.8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3.48 万人,城镇化率 36.12%。根据 XX 县总体规划人口发展预测: 2020 年总人口 39.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8.9 万人,城镇化率 47.4%;2025 年总人口 40.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2.22 万人,城镇化率 54.6%。预测城市用水量(不包括工业用水量),2020年为 1409 万立方米。

基准年城镇实际日供水能力 4.0 万立方米(其中县城 2.5 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 1450 万立方米,实际需水量 1530 万立方米,年缺水量约 80 万立方米,水量保证率只有 94.8%。考虑城镇区域内部分工业用水,“十三五”期需建设日供水规模 2.5 万立方米,总供水能力 6.5 万立方米/天; 2.2.1.2 对农村饮水安全的需求 XX 全县基准年(2013 年)有农村人口 23.85 万人,人畜饮水总供水量 1200万立方米。存在饮水不安全人口 7.6 万人。

预测 2020 年农村总人口 21.0 万人,农村人畜饮水总供水量 1154 万立方米。近期要加强陶家河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治理,解决陶家河流域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让群众喝上放心的自来水。从 2014 年至“十三五”前期,饮水不安全人口要全部得到解决; 2.2.2 防洪排涝需求分析 XX 县域属山丘区地貌,大部分农村房屋以河流为主线,逐水而居;有的以山为依托,绕山而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加上经济建设加剧了环境恶化,近年来区域内发生特大暴雨的频率明显增加,暴雨常造成山洪、泥石流、江河泛滥等灾害发生,给沿河、绕山而居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另外,县城和主要集镇防洪标准低,农村居住区基本无防洪设施,除涝治理工程也严重滞后。全县有受洪涝灾害威胁的乡镇 13 个,行政村 152 个,自然村 1078 个,企事业单位 51 个,受威胁面积 336平方公里,影响人口 4.76 万人。

今后一个时期,XX 水利在防洪排涝减灾方面,应以实施 83 座水库保安、完善县城防洪工程,治理中小河流和山洪沟,建设集镇和居民集中区防洪排涝工程为重点,实施撇、蓄、排洪工程综合调度,全面提高防洪排涝标准。XX 县城和重要镇所在地防洪标准达到 20 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 10 年一遇;一般乡镇所在地和农村居民集中区防洪标准达到 10 年一遇。

2.2.3 农业用水需求分析 “十三五”期,XX 县总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有效灌溉面积有所增加,依据“XX 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要求,灌溉供水总量应成递减趋势。主要措施是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灌区水利工程配套,加强灌溉调试管理,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减少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两个下降、两个上升:即在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中,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将趋于下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趋于上升 ;水稻种植结构中,双季稻的面积比例将下降、优质高产的单季稻比例上升。“十三五”期间,将加大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力度和加大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有效灌溉面积将得到巩固和发展,但农作物的综合灌溉定额将趋于下降。全县基准年(2013 年)总耕地面积 25.91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15.86 万亩。预测到 2020 年有效灌溉面积 22.42 万亩。

基准年(2013年)实际灌溉供水总量8500万立方米(丰水年份,保证率22%);预测 2020 年灌溉供水总量 11357 万立方米(灌溉保证率 90%)。

2.2.4 工业用水需求分析 XX 县工业是以矿山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基本上都是高耗水行业。2013 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为 124 立方米,高于 XX 全市平均值71 立方米,工业用水总量达到 5193 万立方米。依据“XX 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要求,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要逐年下降,XX 县 2020 年下降至83 立方米(2010 年不变价),2025 年下降至 63 立方米(2010 年不变价)。XX县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的主要措施是依托园区建设,走集聚集群发展之路,着力构建“三区三园”,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引进推广减少产品单位耗水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建设工业水重复利用设施,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十三五期间,XX 县工业产值增长较快,预测全县 2020 年工业总增加值为 86 亿元,2020 年工业用水总供水量需要 7135 万立方米。

2.2.5 河 河 流治理需求分析 XX 县地处珠江、湘江两江源头,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 400 余条。南面属珠江水系北江支流的武水河,由西向东流,有大小河流 257 条;主要支流有人民河、谭河、高安水、腊水河水东河等。北面属湘江水系的舂陵水,由南向北流,有大小河流 143 条;主要支流有马尿河、无利河、猴子江、陶家河等。

近几十年来,由于开矿冶炼尾砂下河,河道侵占、河道无序采砂抽砂,倾倒垃圾、上游水土流失等各方面的原因,河床淤积,河道变窄,泄水能力锐减,水质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陶家河,上游段主河道全部被矿渣尾砂淤塞,甘溪坪村至芹菜村段尾砂高于河床几米至十几米,河流已自然改道。全县绝大部分农村河流河岸低矮,坍塌水毁严重,抵御洪水灾难的能力普遍较低。洪水季节,河两岸淹没损失巨大。近几年,XX 县对武水河、人民河、水东河、斜江河、腊水河、陶家河部分洪水威胁特别严重的河道进行了治理,但受资金方面的约束,治理的河段占比例还很小,全县河流仍存在许多防洪安全问题,受洪水威胁的村庄还有 600 个。

今后 5 年,河流治理的主要任务仍是以工程措施为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河流治理的资金投入。重点是陶家河重金属污积物处理,河道行洪功能恢复;农村河流居民集中区河段防洪工程建设;河道水毁工程恢复,险工险段治理;河道清淤拆障;保障河流适应排洪、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的要求。

2.2.6 水土流失治理的需求分析近三十多年来,随着有色金属矿产和煤炭的大面积开发,XX北部的香花岭、三合、麦市、万水、楚江、花塘、武水、金江、接龙、水东等地的植被破坏严重,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处于花岗岩、砂页岩区,表面存在大量的松散风化残积物,易滑坡。加上 7-8 月份,受沿海台风气候影响多有暴雨发生,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河道淤积,土地塌陷、地表开裂,水田无法耕作,部分房屋倒塌,水源断流,很多村庄的人畜饮水非常困难。据全国第二次遥感卫星调查,XX 全县轻度以上水土流失总面积 52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 37.8%。截止 2012 年,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220平方公里,仍有水土流失面积 300平方公里尚待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主要采取矿渣尾砂垃圾集中库存覆盖绿化、封山育林、生态修复、建设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建设、崩岗治理、坡耕地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非工程措施主要是,加大水土保持重要性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意识,健全与加强水土保持法制队伍,切实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资源与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态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地区水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得到一定程度修复。

2.2.7 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分析 XX 县水资源较丰富,总量达到 12.2 亿立方米,人平水资源量 3268 立方米。

由于年内降雨分布不均,而境内地形又以山、丘、岗地为主,山高坡陡,河流坡降大,洪水易涨易落,滞水能力差。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小,自然稀释能力严重不足,再加上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大超过河流的纳污能力,河道水质明显下降,特别是陶家河流域、马尿河、猴子江等河由于上游矿渣尾砂重金属污染,已不能饮用和灌溉。水质性缺水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全县有近1/4 的人口约 7.6 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宜居 XX”是今后几年 XX 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宜居 XX”其首要任务是要保障全县人民饮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供水安全,要提供自然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因此,加强矿山整治,加快陶家河流域的治理步伐,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取缔非法矿山企业,恢复生态植被,给下游一条清澈的河流;加强武水河及长河水库水资源保护,给下游一条水量充沛的河流;继续加强农村河流工程性治理的力度,恢复水毁水利工程设施、清除河道淤积、修筑防洪堤,给下游一条健康的河流是最重要的任务。建设“宜居 XX”还要全方位加快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生态县城、生态优美乡村创建;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打造“山美、水美、城美、村美”的美丽家园。

2.2.8 水利改革与管理需求分析近年来,XX 县按照 2011 年中央、省、市 1 号文件和《XX 省水利改革试点方案实施意见》要求,积极主动地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水利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因水利管理工作基础较薄弱,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新时期水利管理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一是缺乏统一的水务管理机制。与全省大多地方情况相似,XX 水务管理还是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存在“多龙管水”状况。“多龙管水”的体制,无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从供水、排水到污水处理的合理的价格体系和经济调节机制,约束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导致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不利于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二是基层水利管理组织机构较健全,但技术力量薄弱。全县每个乡镇都建立了水利管理站;中型以上水库、泵站、灌区都有管理所;小型水库有兼职的管护员。但基层管理单位的人员编制较少,乡镇水管站一般只一人,中型工程管理所技术人员很少。所配备的人员有的是老单位保留人员,年纪大;有的是其他部门调整人员,专业素质低;有的是新招聘人员,熟识专业需要较长时间,所以,目前基层水利管理的技术力量是相当薄弱的。三是水利改革已经起步,但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重建轻管,维护管理金费不落实、水管单位生存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地区水价改革尚未起步,农业水价总体偏低与部分农户水费负担偏重并存。水价形成机制还不能充分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费等水资源经济补偿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节水保水要求,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尚不能满足减少污水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水平的要求,饮用水源地及重点水域和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普遍缺乏。水利投融资体制还不完善,资金来源渠道还未拓宽,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机制尚待健全。

“十三五”水利管理与改革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一是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成立市、县水务一体化管理机构,并逐步理顺水务管理职能,创新水行政管理方式。二是构建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企业、市场、价格、服务的监管,提升水务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和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水务市场化,构建水务企业良性运营和发展机制,推进水权制度建设,推动水价改革,提高水务企业社会服务能力。三是深化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强化以乡镇水利站和农民用水户协会为重点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建立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落实工程管理“两项”经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健全基层水利服务网络。四是加快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积极推进设计、管理、施工、招投标等环节市场化改革,努力建设规范有序、管理严格的水利建设市场秩序。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强化水利工程质量安全和市场监管;推进水利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机制。

五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三条红线”控制体系;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长效机制;努力推进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六是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积极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加大水利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建立农民兴修水利激励机制。3

规划总体思路 1 3.1 规划编制依据

(1)水利部(水规计[2010]143 号)《水利规划管理办法(试行)》;(2)《XX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3)《XX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4)《XX 建设 XX 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战略规划纲要(2009—2030)》;(5)《XX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6)《XX 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

(7)《XX 省 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8)XX 县辖 18 个乡镇总体规划(乡镇合并前);(9)《XX 灌溉发展总体规划》;(10)《陶家河流域饮水安全工程规划》;(11)《XX 县中小河流水能开发规划》; 2 3.2 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 “三个 XX”的总体战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以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水利支撑保障水平;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着力构建城乡水生态文明新格局;以深化水利改革和依法治水管水为保障,着力增强水利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防洪安全、供用水安全、粮食安全、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为实现 XX 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3 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水平和速度相适应,并适当超前。根据县域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三个 XX”建设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水利发展的思路与重点,合理确定规划目标、主要建设内容和工作重点。(2)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质、饮水、防洪、灌溉、农村水电等民生水利问题,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3)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原则。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

第二篇:宜昌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

湖北省 宜昌市

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送审稿)

宜昌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二〇一〇年七月

定审

查项目负责人审核主编人员参加编制人员

刘克清 鹏刘 丰吴 琼姜 江席祖荣

毕家杰潘家秀苗云江胡 杰王代圣刘院生宋世鸾洪 钧董凌云郑思俊杨香东邓劲方阮小燕杨振华赵增辉操江涛张志新杨森茂田海欧向清炳周真中聂华彬戴圣福 :姚大志

:李桂林

:靳

:李建新

:翟中旭

:万卫平

录 概况.....................................................................................................................................1 1.1 自然地理概况..............................................................................................................1 1.2 水资源概况..................................................................................................................2 1.3 社会经济概况..............................................................................................................3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4 2.1 “十一五”水利发展的主要成就..............................................................................4 2.2 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8 2.3 面临的形势..................................................................................................................9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11 3.1 指导思想....................................................................................................................11 3.2 基本原则....................................................................................................................11 3.3 总体思路....................................................................................................................13 3.4 编制依据....................................................................................................................14 3.5 规划水平年................................................................................................................15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16 5 水利发展的布局...............................................................................................................24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26 6.1 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26 6.2 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33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39 7.1 “十一五”转接重点项目(5个).........................................................................39 7.2 “十二五”新建项目(10个)...............................................................................42 8 保障措施...........................................................................................................................50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1 概况

前 言

“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施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国家森林城市,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重要时期。水利是基础产业,解决好人水和谐的问题,是实现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0°15′~112°04′,北纬29°56′~31°34′。东西宽174km,南北长180km,版图面积21084km2,其中山区占67.4%,丘陵占22.7%,平原占9.9%。宜昌东邻荆州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常德市,西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北靠神农架林区和襄樊市。

宜昌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原兼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夷陵区西部为山区,夷陵区的东部、当阳、远安、宜都等县(市、区)为丘陵,长江、与清江和与沮漳河交汇两侧的枝江、当阳、宜都等县(市)的部分区域为平原。

土壤从红壤土到棕壤等九种类型均有分布,其中优质熟化土壤占耕地的48%。全市植被良好,森林资源居全省第二位,覆盖率为55.3%。

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多年平均年降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1 概况

1.3 社会经济概况

宜昌市国土面积21084km2,耕地477.22万亩,其中水田126.77万亩。截止2009年底,全市总人口40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7.07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79亩。宜昌市下辖五县(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三市(枝江、当阳、宜都)五个城区(夷陵、西陵、伍家、点军、猇亭),107个乡镇(办事处),1367个村民委员会,9804个村民小组,260个居委会。

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1245.6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5.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8.96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235.7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4.94亿元,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128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6元。

宜昌市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沪蓉高速、焦柳铁路、宜万铁路、318国道等国家重点交通线在此交会,与三峡机场构成了现代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直达全国各地。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泵站更新改造、小水电代燃料、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等涉及民生的水利建设得到加强,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需求,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防洪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建成了玄庙观等11座中小型水库,完成了70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了长江宜昌市城区护岸一期工程和上百里洲大堤加固工程、建设堤防79km,整治长江崩岸10处;完成了兴山古夫、当阳城关、夷陵小溪塔、五峰渔洋关等重要城镇防洪整治、修建堤防16.8km;加固了沮漳堤防穿堤建筑物;完成了百里洲和沮西泵站的改造;启动了宜昌城区护岸二期工程、沮漳河流域18处泵站和红溪港泵站的改造。到2010年,全市建成江河堤防530km,保护面积840km2,保护人口70.57万人,结合三峡水库调度,长江宜昌段能够防御百年一遇的洪水,沮漳河堤防基本达到了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市建成排涝泵站122座,总装机70516kW,初步形成了沮西、漳东、百里洲、七星台、董市五大排区,除涝面积达到了99.69万亩,百里洲和沮西排区达到了十年一遇的排涝标准。

初步建立了洪水预警预报、调度、抗洪救灾等防汛信息指挥系统,防洪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2.1.2 城乡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十一五”期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99.5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全市饮水不安全人口的53.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改善了农村饮水条件和供水质量。新增城镇供水人口8.1万人,城镇年供水能力5亿m3。基本实现城镇普及自来水。

“十一五”期间,全面创新和推广应用“生物慢滤”和“新型雨水集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体系。新建成官庄、界垭等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小流域。三峡库区、黄柏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1.4 水利信息化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建成并启用宜昌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和宜昌市水利(防汛)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议系统。新建水雨情遥测站121处,建成74个基本站水文信息采集系统及专用数据库和20个大中型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基本实现了水雨情测报自动化。大中型水库、主要江河、水文站、雨量站、气象站等水雨工情信息实现实时查询和分析计算。基本形成洪水预警预报、防汛调度等防汛信息指挥系统。

2.1.5 水利管理和改革顺利实施

“十一五”期间,宜昌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划定官庄水库水源保护区的决定》、《关于严禁在长江宜昌江段采砂的通告》、《关于加强长江胭脂坝段河道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善溪冲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宜昌市中小河流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对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和涉水事务的管理,加强了城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为宜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作出了贡献。

“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了25家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推行农业灌溉两部制水价和末端水价,推行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共有制管理。全市共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252个,管理灌溉面积75万亩,入会会员17.35万户,受益人口51.34万人。全市采取拍卖、租赁、转让、等多种改革形式,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已累计完成9.5万处。在全市大中型灌区的末级渠系、小型灌区以及饮水安全工程中推行农民参与式管理。全市93个水利站共转制组建水利服务中心65个,转入乡镇农技服务中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2 水利发展改革的现状

务依然很重。水价改革尚不到位,过低的水价对用水户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形不成有效的调控作用,价格机制对用水效率提高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需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乡镇水利站配套改革存在水利服务人员流失、不到位、后继乏人和自身发展受限等诸多问题,造成农村水利事业服务不到位。“多龙治水”仍然存在,水务一体化进程缓慢,难度极大。

2.2.5 行业发展基础不够坚实,基层水利技术力量不足

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薄弱。乡镇水利站整体改革转制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服务岗位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

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基层水管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专业不对口。乡镇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引进困难,造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病险情处理和灾害防治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

水利科研及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管理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适应水利建设的需要。

2.3 面临的形势

目前,国家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区域发展、扩大内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民生水利建设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节能减排、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护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宜昌市是“两圈一带”中心之一。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建成长江沿岸经济强市、全国一流的旅游名城,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的目标,要把宜昌建设成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森林城市,要更加注重改善

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湖北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水和谐、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制度,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统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全面促进我市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基本原则

⑴坚持民生为主的原则。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城区防洪等民生水利和水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我市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⑵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防止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也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洪水留有出路;既要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也要满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工程产权管理体制等各项水利改革,不断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各种障碍,推进水利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

⑹坚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合理安排水利建设布局和规模,在深入分析江河流域水利建设的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利突出问题,协调各流域的水问题。优化配置我市的水利建设资金,突出民生和城市水利重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提高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总体思路

在分析“十一五”水利建设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宜昌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需求的基础上,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四大战略”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为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施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走在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提供重要保障,解决好人水和谐的问题,实现宜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把握一条主线、突出两大重点、强化三个抓手、坚持五个并重、实施“十大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

把握一条主线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央、省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促进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着力解决好宜昌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突出两大重点

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解决民生水利热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3 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

二五”规划思路报告》;

5、宜昌市正式批准的国土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规划成果和有关研究成果;

6、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和《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编制大纲》等有关文件;

7、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加强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和已编制完成的全国防洪规划等水利发展专项规划或正在编制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等水利发展专项规划阶段成果;

8、有关水利建设工程前期工作和有关专题研究成果等。

3.5 规划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2009年 规划水平年:2015年。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建设集中供水1580处,集雨式分散供水19802处,解决全市153.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大中型灌区改造:继续抓好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10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

末级渠系:建设末级渠系2000km,基本完成末级渠系建设。集雨灌溉:增加集雨灌溉面积10万亩,建设50000口水窖(池),新增蓄水量100万m3。

堰塘整治:“十二五”期间,整治堰塘20000口。

农村水生态环境整治:实施沟渠环境整治,围绕新农村示点建设,对100个重点村农村沟塘环境进行整治,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河畅”的总体目标。

农田水利:“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机井、塘坝、泉池、水窖、小型提水泵站等小水源工程。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32千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标准农业节水工程;大力推进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农村水电:“十二五”期间建设水电站56座,装机13.4万kW,投资10.4亿元。村通电率达到100%,户通电率达100%,用电保证率达96%以上;户均年生活用电量增长总和不低于25%。

㈢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

以确保城乡供水的水质水量为目标,进行水资源开发、调度、配置、保护。以黄柏河流域为重点,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逐步完善监测、保护网络和相应的地方法规。全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级,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级以上。

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程,重点完成黄柏河、沮河、东山运河水生态修复工程;严格水资源论证,防止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的行为,加强河流生态用水督察,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㈤水利行业发展能力建设

人才建设目标。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抓住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主题,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包括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内的,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布局合理、效益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水利人才队伍,为水利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到2015年,全市水利系统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40%以上,具有初级以上称职人员达到职工总数的45%左右,各级水行政机构中水利专业人员达到单位职工总数的30%左右。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争5年内培养、引进硕士研究生15人,培养选拔1名以上市管专家,5名左右全省水利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加强基层水利站能力建设,建立专门的长江禁采执法机构,以及建设与宜昌特殊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设固定监测点30处(其中已建监测点5个,滑坡泥石流监测点3个,拟新建监测点22个)。将夷陵区的许家冲监测点建成自动监测点。

行业发展能力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类水利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水利行业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素质明显提高。

制定出台有关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包括《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中水利用管理实施办法》、《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水权转让管理办法》、《污水排放管理办法》,建立消耗考核指标体系,严格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论证、排污口设置审批等制度,加强水资源监

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制度;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征收机制,逐步建立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权责明确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促进我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水资源管理

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的“三道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水利科技管理

水利科技管理体系逐步健全,水利科技推广应用体系逐步完善,重点水利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开展饮水安全、防洪除涝、节水、水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研究,提出支撑我市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利重大战略措施、水利现代化发展政策。

水利规划管理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工程情势变化,健全水利规划体系,为国土整治、城乡建设、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水利规划服务,协调水利与相关行业关系,规范社会涉水活动,指导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制定水利规划管理办法,加强规划项目立项申报、审批、公示等制度。

堤防管理

枝江市河道堤防建设管理考核通过水利部验收,当阳、宜都按照“千分制”开展管理考核,2015年前自检评分达到800分以上;完成枝江市董市、白洋段,当阳市龙台段,宜都市茶店、红湖段,猇亭堤防管理段的堤防管理单位庭院建设任务;新植护堤护岸林8万株,力争全市堤防宜林段无空白;严格执行水法规,严格控制和审批涉河建设事项,确保“十二五”期间长江河道不出现违法违规的涉河建设项目。

中小河流的治理做到河畅、水清、岸绿、坡稳、景美、便民,打造出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4 水利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调度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与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完善库区雨量、水位遥测系统,装备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和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5 水利发展的布局

综合考虑在建规模、发展需求、前期工作、工程效益和投资能力等各方面情况,合理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规模。按照轻重缓急,做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安排,根据各类项目的特点和国家有关投资政策,做好建设项目分年投资测算和投资来源分析,以合理确定“十二五”水利投资需求和投资政策。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新挖引河400m。

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逐步启动全市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标准。治理16条河流24处。整治、加固河堤及护坡238.35km,整治河道和清於155.62km,修建、改造配套的涵闸、泵站。

㈡民生水利

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

建设集中供水1580处,集雨式分散供水19802处,解决153.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完成70%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同时,完成8处重点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改造任务。

基本形成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用水保障体系。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5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2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8.32千公顷,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5。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管灌等高标准农业节水工程。

加快实施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

“十二五”将以沮漳河排区泵站更新改造为重点,适当新建急需的小型排涝泵站,结合部分山区涝渍灾害治理,提高农田排涝排灌标准。重点对沮漳河排区泵站实施改造,使沮漳河排区达到十年一遇排涝标准。

大力推进“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当阳、长阳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带动,加快构建“精细高效”的田间灌排系统。

推进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应急抗旱水源建设

建设一批机井、塘

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理系统1个。逐步完善监测、保护网络和相应的地方法规,使全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级,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Ⅲ级以上。启动实施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对官庄水库、楠木溪水库、善溪冲水库以及东山运河进行保护与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

大力推进雨水集蓄利用非常规水源利用

规划建设一批机井、塘坝、泉池、水窖等小水源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兴建、整治堰塘40000口,新增蓄水能力50万m3。三峡库区10万亩柑桔节水灌溉,修建蓄水池2462口,灌溉渠系300km,田间管网28100km。

建设城镇供水工程 兴建官庄至小溪塔供水主管道10.8km,从黄金卡水厂建5条22km DN500mmPE分水管,配套闸阀20座、分水接头6座、过河交叉建筑物22处。兴建长阳白氏坪开发区供水工程,敷设供水管道22km,泵房80m2,水泵两台。

三峡库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 建设垃圾转运站273座,垃圾收集站329座,沼气池8549座,清淤33.55万m3,生态护坡40416m,建隔离网129.784km,边坡整治1500m,排水沟渠49434m,生态湿地10.92hm2,建设水源涵养林700.67hm2。

巩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 治理水土治理面积40km2,种草1330hm2,营造水源涵养林1440hm2,果园835hm2。修建塘堰49口,截排水沟15km。

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 在农业节水方面,在东风渠灌区范围内,明晰农业用水权,建立先进的灌溉用水制度,促进灌区改造、推广节水技术和改革管理体制相结合;拓宽农业节水投资渠道。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微灌、滴灌等技术。推行农业两部制水价和终端水价改革,加快技术革新,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

城市和工业节水

完善城市规划、经济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

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 建成预报、调度方案优选、灾害分析及防洪抢险的决策支持系统。购置两台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系统软件,建设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库和模型参数库。实现宜昌市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灾情评估、水资源调度和水环境保护等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提升宜昌市防汛抗旱和水资源管理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能力。

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 在全市13个县市区建立基于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平台,包括实时雨量、水位的监测,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和山洪灾害预警等子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拟建设5个县。在县、乡(镇)、村、组、户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利部针对我国面临的水问题提出了要以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水资源管理的“三道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的能力,才能满足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主要建设内容: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质在线监测工程,对全市主要20个水源地,70个重点水功能区监测点(断面)进行在线监测;取水许可在线监测系统,对自备水源的取水企业用水进行在线监测;水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包括应急中心建设,应急能力建设等。

水利科技基础设施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水利科技推广机构。围绕防洪、节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水利关键技术研究。继续抓好生物慢滤和新型雨水集蓄利用等水利实用技术推广。

配备93个基层水利服务中心的办公设备和工程测量设备。

中灌中心宜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基地

建设科技实验综合楼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6.2 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水利改革与管理的主要任务分为加强水利执法建设、加强水利管理、深化水利改革、提升行业能力、政治和精神文明和局属单位改革与管理等六个方面。

㈠加强水利执法

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强化执法,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保障水事秩序和谐有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水行政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队伍。强化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加强执法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执法办公条件,通过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稳定执法队伍、激励执法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升水务执法整体效能。

重点加强水事矛盾预防和协调,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围绕制度建设和加强社会管理,制订出台有关水利建设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和保障水利健康发展。

加强水法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加强规划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加快水利发展和改革的认同度,引导公众积极地参与和支持水利规划实施,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在水利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公众意愿,保证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㈡加强水利管理

围绕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流域和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实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定不同地区的节水标准,建立严格的用水指标考核和监督机制;实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规划创新及公众参与。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重点是探索流域综合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进程。“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是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学习外地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先进经验,深入分析研究我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城市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着重做好防洪安全、水源保障、水环境保护、城郊水利建设等工作,力争完成城区水务一体化体制改革。

建立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

重点是完善公共财政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全市范围内继续远安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

完善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调动受益农户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和良性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山区和水利设施较为分散的地区,推广和完善宜都市黄莲头村按“堰随田走、产权共有、民主决策、合同管理”的小型水利设施改革的经验,对堰塘、泵站等小型、微型水利设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大胆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模式。

推进水价改革

重点是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推行行阶梯式水价和累进加价制度,形成“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水价机制,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时,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实施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科学确定用水定额,合理制订水价,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激发全民的节水意识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

深化水管体制改革

重点是督促各地实施管养分离,推进内部改革;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乡镇水利站改革;推进农村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6 水利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加强水利关键技术研究。继续抓好“生物慢滤水处理”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水利实用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

㈤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双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争创最佳文明机关;加大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环境;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保密工作;积极做好工、青、妇和老干部工作以及市委、市政府布置的扶贫帮困、对口支援、建议提案办理等其他工作任务。

㈥局属单位的改革与管理

东风渠灌区管理局

一是加大水政执法力度。成立专项工作专班,按照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要求,抓好水法规的宣传学习,抓好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抓好侵权事件的处理。重点抓好侵权事件的事前调解,把矛盾化解在侵权事实尚未发生之前;二是加强水源保护区管理。在官庄水库以上及总干渠沿渠人口密集段建立拦网,防止水体污染。继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规范管理力度,严格落实市政府“九条禁令”,确保城区及灌区广大人民群众饮上清洁卫生水;三是加强泉河、白河水库水质监测,严防投肥养鱼,做到人放天养,保证库区水体安全;四是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完善灌溉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广参与式灌溉管理,加快农村用水管理体制改革,重点突破用水户协会发展经费不足的瓶颈;五是结合灌区建设新特点,积极探索各县(市、区)二级法人管理新机制。

黄柏河流域管理局 严格贯彻执行和宣传国家和省、市制订的水资源管理法律和法规,有效执法,并保障流域现代化建设;围绕实行最严格的7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主要项目87个,涉及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及水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利综合管理四大方面工程。规划投资92.70亿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5.77亿元,地方投资35.97亿元,贷款10.96亿元。

防洪减灾工程包括堤防工程2个,水库加固中库5座、小⑴水库45座、小⑵型水库202座,水闸加固5座,中小河流治理25处,城市防洪3处,山洪治理1个。规划投资29.45亿元。

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水源工程4处,城市供水2处,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16个,节水示范、农村安全饮水、末级渠系各1个,泵站改造2个。规划投资26.79亿元。

水资源、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工程包括城市水源地保护工程2个,水生态修复工程2个,水土保持工程5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小水电代燃料等小水电项目4个。规划投资34.93亿元。

水利综合管理工程包括能力建设1个,科研教育1个,水利信息化2个。规划投资1.53亿元。

7.1 “十一五”转接重点项目(5个)

1、东风渠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

宜昌市东风渠灌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区以东,长江以北,荆山以南,沮漳河以西,南北各为50km的范围内。灌区覆盖宜昌市的夷陵区、枝江市、当阳市的22个乡镇。东风渠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6.2万亩,现有效灌溉面积96.9万亩,其中水田88.96万亩,旱地7.94万亩,人口总数82.5万人。灌区由1条总干渠、28条干渠、218条支渠将1座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18

2-39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工程总投资7956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56800万元。

3、“长治”工程八期

“长治”八期工程包括秭归郭群杨、兴山夏阳河、夷陵黄柏河和长阳前河4个项目区,涉及11个乡镇,建设年限为2009~2013年,计划治理小流域19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1.83km2,规划总投资14806万元。

2008年完成了4个项目的可研报告和部分小流域初设报告,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于2008年和2009分别对4个项目的可研报告和部分小流域的初设报告进行了审查、批复。2009年开工建设,预计到2010年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9.55km2,完成投资4480万元。

“十二五”期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2.28km2。其中,坡耕地治理872.3hm2,水土保持林3094.2hm2,经果林1053.3hm2,种草93.4hm2,植物篱221.6hm2,封禁治理23480.6hm2。修建蓄水池840口,沟渠165.7km,沉沙池4413口,谷坊1554座,拦沙坝21座。整治堰塘53座、溪沟21.3km。布设作业道路81.5km。建沼气池4270口,省柴灶2167口。完成投资1032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935万元。

4、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

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涉及我市夷陵、长阳两个县区,建设起止年限为2006~2011年。目前,治理小流域13条,完成综合防治面积78.61km2,完成投资8471.36万元。

“十二五”期间,完成夷陵姜家畈,长阳两河口和水竹园等3条小流域,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7km2,其中坡改梯50.54hm2,经果林774.26hm2,水保林391.71hm2,封禁治理3240.29hm2。修建蓄水池12324m3,排灌沟渠18.62km,沉沙池429m3,作业便道11.45km,机耕道37.5km,沼气池400口,节柴灶400口,输水管网17km。完成投资234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0万元,地方投资1014万元,世行贷款968万元。

1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后。目前已完成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规划和部分水库的安全鉴定和审查。

针对水库存在的问题,主要建设任务是扩挖溢洪道,闸室改造,大坝加高(培厚),建防浪墙,大坝灌浆,护坡整理等方式来消除大坝安全隐患。

工程估算总投资102240万元,以中央和省级投入为主,申请国家投资78480万元,地方配套23760万元。其中,5座中型水库投资18700万元,45座小⑴水库投资18900万元,202座小⑵水库投资64610万元。

水库除险加固后,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增强了供水能力,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宜昌市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宜昌市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涉及夷陵、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宜都、枝江、当阳、远安、伍家和点军,包括丹水、招徕河、湾潭河、天池河、黄柏河、柏临河、玛瑙河、桥边河、联棚河、清港河、九湾溪、童庄河、香溪河、良台河、九道河和沮漳河流域,共24处整治段。

“十二五”期间,计划整治、加固河堤及护坡238.35km,整治河道和清於155.62km,以及修建、改造配套的涵闸、泵站。

总投资100011万元,其中申请国家49672万元,地方配套50339万元。通过整治,提高这些重要集镇的防洪标准,减少中小河流洪灾造成的损失。

3、三峡库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工程

近些年来,由于水体受到污染,河道淤积,严重威胁着三峡库区影响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以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对三峡库区影响区生态环境和长江水质造成直接影响,为了保证三峡库区人民群众

3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随着宜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和作用将越发突出。为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黄柏河流域水资源,提高水质水量安全保障程度,并为我市中小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典范,开展黄柏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区项目建设。

建设内容综合整治工程,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水质自动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共建设垃圾转运站101座,垃圾回收站89座;沼气池349座;清淤22.85万m3;水源涵养林7.8hm2;宣传牌76处;界桩120处;界碑120处;水质自动监测工程1处;水资源管理系统1个。总投资532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3725万元。

5、宜枝河段崩岸治理工程

项目建设地点:宜昌市西陵、伍家、点军、猇亭区、宜都、枝江市,起点为葛洲坝,止点为枝城大桥。河段全长60.8km。

宜枝河段受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影响,堤防崩岸险情不断发生。宜枝河段由于局部弯曲凹岸,或迎流顶冲,或贴岸冲刷,加之长江沿岸岸坡多为第四系松散土体构成,岸坡稳定问题较为突出,导致河岸崩塌险情时有发生。

建设内容及规模:整治左岸的镇江阁、九码头、杨岔路、临江溪至磨盘溪,古老背至云池、白洋、三星垸、沙集坪,右岸清静庵、红光港机厂、刘家、艾家、烂泥岗、城背溪、后江沱、龙窝和吴家台子等17处崩岸,总长度53.6km。

规划岸线总长度53.6km,本次规划分近期和远期规划实施,即2013年前先期安排镇江阁段、九码头段、杨岔路段、临江溪至磨盘溪段,古老背至云池段、白洋段、清静庵段、红光港机场段、全意闸至后江沱段和花苗龙窝段等10段约36.3km护岸工程;2013年~2020年内安排剩余三星段、沙

5湖北省宜昌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报告 7 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

基地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资源、信息、技术优势,联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通过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教育、技术交流及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支持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南方地区节水灌溉试验起到示范和促进作用。

基地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宜昌市及周边区域灌溉排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及工程项目咨询;为三峡区域灌溉排水、乡镇供水、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承办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安排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工作;依托东风渠灌区开展水资源自动化调度管理、灌溉排水技术试验及灌区管理体制的课题研究工作。

基地的主要建设内容:一是新建位于宜昌开发区基地总部的科技实验综合楼,总建设面积27000m2。二是建设在东风灌区内的枝江石子岭节水灌溉示范区,对333条235250m渠道进行三面光和U型渠改造,配套其剅闸和处量水设施,新建15处自动化调度遥测、监控站。三是在服务区内的10个实验站建设数据采集点和现场综合实验室。

基地建设估算总投资7645万元。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建设基地总部科技实验综合楼,二期建设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

8、宜昌市沮漳河防洪治理工程

沮漳河为长江荆江河段北岸一级支流,位于湖北省中部偏西位置,流域总面积7284km2。当阳市两河口以上分为东支漳河和西支沮河,两河口以下系沮漳河干流,于荆州市临江寺注入长江。沮漳河堤防主要保护宜昌的当阳、枝江两市六个镇和荆州市菱角湖管理区以及李埠镇谢古垸,保护区内耕地面积61.64万亩,人口31.96万人。

项目区位于当阳市坝陵办事处、河溶镇、两河镇、草埠湖镇,枝江市问安镇、七星台镇及荆州市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李埠镇谢古垸等。

第三篇: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四五”发展规划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我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对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xx水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x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xx政办发〔20xx〕xx号)要求,结合以往五年规划编制的经验和做法,特制定海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xx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成果

海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跨度为一年左右,主要形成三项工作成果,即xx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前期课题调查研究报告、《xx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xxx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xx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的总体安排

根据规划编制程序,“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分为前期课题调查研究及规划基本思路形成、规划编制、规划形成和审议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一)前期课题调查研究及规划基本思路形成阶段(20xx年xx月至20xx年xx月)

7月,局党组成立海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印发前期课题研究分工计划。7-9月,围绕“十四五”时期海安水利现代化发展与水生态水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座谈会,赴相关单位和区镇听取对“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基本思路的建议,组织开展公众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开展“十四五”水利发展“重要工程、重要项目管理、重要政策落实、重要改革举措”等研究谋划。9月底前形成前期课题中期成果,11月底前形成课题终期研究成果报市发改委,同时初步提出需纳入南通市级以上规划的重大事项,并与市发改委进行对接。

(二)规划编制阶段(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

1-2月,组织招标,落实有资质、有经验、有能力的专业规划编制单位;3-5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建议》,配合专业编制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形成《规划》文本初稿。

(三)规划形成和审议阶段(2020年6月至10月)

6月,完善《规划》初稿,形成《规划》文本征求意见稿;7-8月,组织《规划》多方面征求意见,并全面修改形成《规划》文本报审稿;9-10月,组织专家组进行《规划》技术审查,并进一步修改后形成《规划》文本报批稿。随后,报市委市政府审查批准。

三、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局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机制,统筹各方力量,选好配好工作专班,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建立规划编制推进工作例会制度,强化经费和后勤保障。局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推进情况,着力形成聚力谋划发展、齐心编制规划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是组建专家队伍。

成立“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有关部门、单位、行业专家组成,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咨询支持。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

坚持开门编制规划,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公众建议,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编制手段。主动加强与国家、省市各级规划、各部门规划的衔接,争取更多的水利改革和发展项目纳入上级规划。

第四篇:水利扶贫及水利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县位于盆地南缘,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系山北端山脉,幅员面积1373km2,辖10个镇5个苗族乡,总人口47万,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苗族)、山区省定贫困县(有57个精准扶贫村)、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

“十二五”期间,我县着力“以水兴县”发展路径,按照“水利跟着扶贫走”的发展思路和实现“人有水饮用、田有水灌溉”两个目标,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农水工程、中小河流堤防工程、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病险水库整治及其渠系配套工程等项目投资21449万元,保障了群众饮水和灌溉用水的基本需求。但受地方经济水平落后、财政紧张的影响,我县“十二五”水利设施项目建设规模小、覆盖范围窄,且我县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县境内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水利发展仍不能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落后的水利设施仍然是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为此,根据省水利厅扶贫工作视频会议四大贫困片区88个贫困县的安排部署及《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思路》的总体要求,我县围绕全市2019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全面破解“因水不稳、因水不兴、因水致贫”难题为中心,组织水利工作组深入乡镇村调查,广泛听取基层群众、专家的建议意见,针对水利发展存在问题,在解决群众饮水、灌溉、防汛安全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谋划。

一、全县57个精准扶贫村水利建设需解决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问题

我县以水利项目建设为抓手助力扶贫工作,将全县57个贫困村生产生活用水纳入全域安全饮水、全域灌溉建设,实现全面覆盖。除新建集中饮水工程9处外,对较为分散的村采取联户供水和分散供水等方式,精准到户,解决57个贫困村54913人饮水困难,实现持续可靠安全饮水;加快推进贫困村渠系整治和配套建设,精准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五小水利”工程,优先做好贫困地区“最后一公里”渠系建设,有序推进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着力构建贫困村用水保障体系。

(一)省级重点扶贫村古宋镇范家村的水利规划。一是人饮工程规划。计划实施青山岩水厂管网延伸工程主支管建设10km,入户安装管网建设10km,新建水窖5口,解决范家村1170人的饮水需求;二是农田水利产水配套工程。计划建设渠道3.1km,新建排洪沟0.3km,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蓄水池1口,打造高效节水灌面100亩,解决该村农业发展需求;三是水生态治理工程,计划建设0.7km堤防,保护村民生命和农田安全。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274.38万元。

(二)市级重点扶贫村僰王山镇永寿村、麒麟苗族乡德应村和五星镇大同村的水利规划。一是开展饮水工程。计划在僰王山镇永寿村实施水厂1座,新建水窖12口,解决永寿村1859人饮水困难;计划在麒麟苗族乡德应村实施水厂1座,新建水窖18口,解决德应村1094人饮水困难;计划在五星镇大同村新建联户供水工程1处,新建水窖33口,解决大同村3820人饮水困难。二是农田水利产水配套工程。计划在德应村建设渠道6.7km,整治山坪塘8口,新建蓄水池2口,打造高效节水灌面500亩,解决该村农业发展需求。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773.32万元。

(三)其余53个精准扶贫村水利规划。一是人饮工程规划。需新建村级集中供水工程7处,新建联户供水工程3处,管网延伸318.33公里,新建水窖1890口;二是农田水利产水配套工程。需整治山坪塘167座,整治泵站6座,新建和整治渠道275.82公里,新建蓄水池286口,新建高效节水灌溉4604亩。以上项目计划总资金11065.64万元。

二、部分重点水利民生工程项目

(一)县城应急备用水厂工程建设。目前,我县县城用水仅依靠古宋河一个水源供水,随着我县光明新城、纳黔高速连接线、成贵高铁客运站等项目的建设,现有三角沱水厂水压已无法满足我县城市发展的需求,且一旦水源或水厂遭遇重大变故导致停水、断水,后果更不堪设想。为此我县高度重视应急备用水厂建设,拟通过我县“十三五”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项目,以我县官上水库为应急水源,扩建梧桐水厂,铺设φ400管道7.4km,解决光明新城、纳黔高速连接线、成贵高铁客运站用水及县城应急用水需求,工程总投资约1656万元。

(二)石海供水工程后续建设。我县石海镇为喀斯特地貌乡镇,导致石海镇的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辖区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石海景区也因水的缺失导致景区发展困难。为此我县于2013年通过整合农村饮水安全资金和发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形式,建设以仙峰苗族乡大地方水库为水源的石海供水工程,工程建设资金为2380万元,工程已通过农村安全饮水资金解决水厂建设,但由于发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00万元没有到位,导致该工程后续管网铺设无法按时完成。

(三)两龙山洪沟河堤建设。在省厅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僰王山镇两龙山洪沟治理项目已于2015年9月通过省厅的初步设计审查,该项目所在的新河村有群众2000余人,有新河小学、新河初中两所学校沿河而建,且该区域为云贵高原过渡段,汛期河水陡涨陡落,山洪到来时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拟通过山洪沟治理项目建设河堤2.02㎞解决该村防汛安全问题,工程项目资金1213万元。

三、“十三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

根据《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思路》的要求,我县认真梳理全县水利发展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机遇,在广泛征求群众、有关专家建议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十三五”水利发展项目。

以上八个方面水利规划总资金为203834.8万元。

近年来,我县着力饮水安全工程、产水配套工程、水源保障工程和水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同时积极稳步推进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自去年以来,通过采用“三段九步”法确权模式开展了产权制度改革,已对全县5642处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确权颁证,完成总体工作任务的80%。其次,以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深化改革新一轮选题,开展了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水库管理界线,落实水库管理保护责任体系。该项改革工作已完成实施方案的初稿编制。通过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盘活了水资源和水利资产,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水利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地上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和农民“靠天喝水”、农业“靠天吃饭”的尴尬状况。恳请省水利厅对我县水利扶贫建设、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及“十三五”水利建设项目予以支持。

第五篇:发展规划

牛首镇城乡一体化三年发展规划

牛首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区委会议精神,围绕

“工业强镇、农业富镇、旅游兴镇”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制定三年发展

规划,将以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形成“一圈两线、一岛一堰”经济(以牛首工业园为中

心的经济圈,以316国道和汉十复线为两线的经济带;“一岛”为长寿岛,“一堰”为普陀

堰)。

一、基本情况

牛首镇地处襄樊西郊,版图面积183.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949亩,总人口10.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463人,劳力3871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880元,辖36个村(牛首

村、春芳营村、庞营村、黄丰村、花园村、中号村、茶庵村、新集村、袁营村、长寿岛村、熊集村、李洼村、李沟村、刘官冲村、堰口村、王坡村、张湖村、汪营村、上堰村、陈李湾

村、枣园村、张岗村、李冲村、马棚村、黄庄村、卓营村、张营村、汤岗村、大李营村、李

马村、熊营村、兴隆村、竹条村、刘岗村、尹胡巷村、张王岗村),社区居委会2个(牛首

社区居委会、竹条社区居委会)。近年来按照区委、区政府“一主两翼”经济工作发展战略,牛首镇科学制订了工业强镇、农业富镇、旅游兴镇的工作发展思路。

(一)工业经济显著增长

全镇工业经济呈现出稳步推进、良好发展的态势。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6亿元,增长

33%;全镇规模企业总产值达到2.73亿元,增长43.2%;新增规模企业2家,增长33.3%。

(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取得一定突破

我镇共引进内资1.9亿元(申报数),同比增长 58.3%。新建标准厂房达到9.7万平方

米。牛首工业园作为主工业园区已成雏形,十余家企业相继开工。湖北先开环保设备有限公

司占地115亩,现已初步建成4栋厂房,面积达1.2万平方米,总高达17层的新产品研发

大楼现已封顶;泰和集团、祥镭激光、华泰天成土地规划等各种手续已办毕,目前加紧施工,进展正常。

(三)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

蔬菜产业得到进一步巩固。以农兴达、胡洋等企业为龙头,新发展蔬菜面积2350亩,新发展大棚200个。新发展翔毅山药种植合作社一家,扶持帮助产生了牛首林毅、春芳营徐

应强2个蔬菜种植大户;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年产值突破1.5亿元,增长25%。全镇标

准化养猪场达到37个,全年出栏肉猪12万头,规模养殖初步形成。

(四)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以牛首美邻超市、竹条广源超市为代表,新增商贸企业4家,完成目标任务的200%。

新建村级商店8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50%。长寿岛旅游经济自我发展,效应初显,近万

名市民前来旅游观光,生态旅游招商规划基本完成;普陀堰旅游休闲度假区完成9个球道土

建工程,与该项目配套的9米宽的铁路涵洞已经完工,移植景观树木共计2万余棵。

(五)镇、村面貌进一步改善

新修玉皇街东路、政府街东路两条集镇道路,成立了城建、城管工作执法队,整顿镇区

经营秩序、卫生秩序,集镇环境形象开始改善;积极落实村庄建设规划,完成316国道牛首

段沿线8个村庄的建设规划;通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在长寿岛、黄庄两村新改造低产林面

积2000亩,建沼气1000口;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成新中、茶庵等村通村

路106公里,开通302、306两条通村公交路线;通过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两大集镇

初步实现自来水供应,张岗村水厂项目已经达成意向。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继续保持初级教育领先地位,襄樊四、五中在我镇录取学生86名,名列全市乡镇前茅;

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5个村卫生室通过达标验收;突

出依法治育,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征收42万元,计生水平明显提高;民

政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1105户3019人享受到农村低保,524户1227人得到社会救助。通过增添锅炉和太阳能热水器,福利院“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事业,镇达标文化站房建设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全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到40%以上.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编制和实施好三年总体规划,用城乡一体化的理念统领全镇发展规划;以牛首、竹条两集镇为中心、以张营、熊集为发展聚集区,以长寿岛、普陀堰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刘岗、张湖两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李冲村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点。完善城镇体系与村庄布局规划,要求对每个村的产业发展、村庄布局、道路交通、绿化美化、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分别进行了近期和长期规划设计。各村因村制宜,要分别完成街巷硬化绿化、村内绿化美化,对临街墙体进行了粉刷。在抓好绿化、硬化、美化的同时,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及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公共设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

三、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一)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工业是强镇之本,是我镇经济发展的既定战略之一,要谋定后动、多措并举,紧紧抓住“招商引资、大办园区、项目推进”三项工作不动摇,在实际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千方百计发展工业经济。

1、强势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突出抓好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客商的推介宣传。积极与市、区招商部门联系,实行以商招商,适时推出驻点招商,争取招商工作的主动权;对襄樊天祺机械、襄樊绿之源等投资过5000万元的重点项目信息,要抓住不松,盯住不放,切实做到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目标,一包到底,力促项目快敲定,快签约,快建设,快投产。

2、筑巢引凤,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牛首工业园根据市规划局规划,园区起步区占地3平方公里,计4500亩,在三年内完成建设任务。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起步区的四周界边为:东起高速公路出口,西至高速公路以西2公里处,南至316国道以南1公里处,北至316国道以北0.5公里处,形成一个长2公里,宽1.5公里的园区起步区。2010年在严格遵守国家土地政策基础上,认真落实园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牛首工业园水、气、光缆等公共设施的转迁铺设工作。同时搞好临江林业产业园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报批林业产业园用地的各项手续。2011年争取上级政府扶持,尽快打通人民西路到邓城大道的主干道,拓展战略空间,提高土地价值,缓解牛首工业园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的严峻形势,确保新引进项目用地需求。2012年完成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起步区建设,招商引进过亿元的企业2个。

3、大力投入,着力抓好项目建设。

加大对先开环保、泰友纸业、华泰天成、祥镭激光等4个在建或续建区级重点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力度,力争年底全部建成投产;加快万盛达、东汇等过亿元已签约项目的开工进程,力争早日动工;积极支持督办妞妞鼎顺公司扩建酱制品生产大楼和研发大楼建设,支持浩强公司厂房扩建工程早日开工投产。与此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为新引进签约项目的落户建设制造最宽松环境。确保新项目引得进,能落户,早开工,快投产。自上而下形成一切围绕项目,一切依靠项目的浓厚氛围,不断推动牛首工业经济发展。

(二)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依托区位优势,发展高效种养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实行项目农业与全民创业、招商引资并举,紧紧依靠增量投入和科技进步,努力推进农牧业向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水平发展。主要实施“四大计划”:

1、绿色蔬菜走廊计划。牛首镇万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熊营、刘岗、庞营等13个村为载体,规划建设集聚“农产品加工物流、高效蔬菜种植、生态养殖”三大功能的示范园。2010年新建千亩蔬菜种植基地2个,新建高标准蔬菜大棚500个;2011年新增蔬菜面积3000

亩,力争到2012年底在镇内316国道沿线东起汤岗、西至张湖区域连片建成规模上万亩的科技示范园。“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将以其独特区位优势和丰富生态资源,有效促进农民高起点的发展各具特色的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及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生态园”项目,大力发展近郊“一日游”,从而把园区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2、农产品加工业崛起计划。对现有涉及东汇、妞妞等企业集团的涉农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服务力度,2010年落实妞妞公司隆中牌大头菜2000亩基地的规划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协调引进北京龙建、上海致盛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入驻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实行重点跟踪、扶持,着力培育一个具有相当数量、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群,有力促成牛首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

3、畜牧养殖业规模推进计划。围绕建设全市养殖大镇,继续深入推进生猪“万头猪场”模式、肉牛“165”养殖模式,2010年新发展养殖大户300户,规模养殖户13户,牲猪出栏14万头,家禽出栏75万只,年创产值1.5亿元,推进全镇规模养殖达到养殖总量的50%以上。

4、农民合作组织提质增量计划。在规范“明国”、“翔毅”等原有合作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2010新发展涉及以养殖、蔬菜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2011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2012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切实促进牛首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

(三)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在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筹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积极主动抓好试点工作推进。主要就是要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规范流转土地。万亩花卉园土地流转任务很艰巨,牛首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镇内316国道沿线东起竹条、西至春芳营区域连片建成规模上万亩的花卉园。2010年在张王岗村建成规模2000亩的花卉苗圃基地;2011年在张王岗、竹条村建成4000亩花卉园;2012年在春芳营、庞营村建成4000亩的花卉园。力争每年实现土地流转不低于8000亩。

(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1、实施基础设施优化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重点做好普陀堰、黑龙堰、白龙堰、黄龙堰等4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加大对所属4条干渠50公里清淤整治力度,完成受益农田1000亩的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农村交通方面,新建通村公路60公里。改善农村公交环境,在现有3条(市区至黄庄,牛首至熊集,牛首至枣园)通村公交路线的基础上,2012年力争再发展一条牛首至新集农村公交路线。加强落实农路的管护措施,着力搞好农路绿化和路检工作,切实改善农民朋友的出行环境。

2、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大兴植树造林,完成低产林改造1028亩,荒山造林430亩,在张岗、长寿岛两村进行“绿色家园示范村”建设。

3、实施农村风貌改造工程。完成36个村庄规划编制,抓好刘古岗、张湖两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切实规范农民建房的申报、审批程序,加大对无证建房、超标建房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建房监管网络体系,确保全镇农民建房合规、安全、美化,适宜人居。即将加快李冲村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李冲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214户,716人,耕地面积3187亩,与普陀堰生态公园相邻,地理位臵优越,人少地多,宜于开发建设。

4、实施城乡结对帮扶工程。以全区深入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全力支持和协调共建单位深入我镇各村,着力将牛首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五)、强化载体,提升生态旅游品位。

集中主要精力打造“一岛一堰”旅游支撑体(“一岛”为长寿岛,“一堰”为普陀堰)。

1、继续强化“长寿岛”品牌塑造力度,长寿岛旅游风景区位于汉江南岸,与襄城区卧龙镇接壤,同牛首中心集镇隔河相望,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全村现有10个村民小组(6个

自然村: 牛家洲、马家洲、林家洲、李家洲、许家洲、桥湾),村民总户数430户,村民总人数1640人,劳动力820人。全村耕种面积3837亩,版图面积23000亩,森林面积约18000亩。全村现有70岁以上老人56人,80岁以上老人25人,90岁以上老人12人.森林面积达

1.8万亩。面积为16平方公里,仅次于鱼梁洲,是汉水中游襄樊段的第二大岛,周围湿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由于土地宽阔,又没有污染,空气质量优于襄樊城区,所以称为“长寿岛”。长寿岛上有著名的文物景点,岛西有白马洞、岛北有金牛池、岛东有待开发的竹条石桥,岛上还有少见的鹅卵石。现有耕面积3800多亩,土地肥沃,以种植小麦、花生、油菜、芝麻、山药、玉米为主。另外还有近万亩的杨树林,长寿岛堪称天然氧吧!岛上有鸡、鸭、牛、羊、驴、猪养殖牧场(散养),而且岛上还有许多珍贵的候鸟,最近还发现有黑鹤、野鸭。2010年主动与省、市各大新闻媒体联系,扩大“长寿岛”品牌知名度。及早完成长寿岛村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创建项目规划,努力向上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和引进战略投资,加大生态村创建投入力度,完善码头、主通路道、路标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修建金牛码头,新购大型渡船,并打响“美味蝉、金山药、长寿酒”三个品牌; 2012年实施“611”工程,建好“六区一江一岛”,即六区“服务区、长寿文化广场、碧水银潭旅游区、水上乐园区、一户一园风景区、宿林民宅区”,一江即汉江,一岛即长寿岛,届时该岛可成为集休闲、娱乐、居住一体旅游风景区。

2、继续推进襄樊普陀堰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普陀堰生态公园项目是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项目,位于牛首镇黄庄村境内,距市区9公里,该项目主要是建设以高尔夫球场为主体的生态休闲项目,以提高樊城区乃至襄樊市的城市品味。项目计划用地7200亩,其中水面面积1700亩,主营水上娱乐项目;高尔夫球场用地2300亩,建高尔夫球场及相关工程;建设用地1900亩,主要建设大型酒店及别墅;其他面积1300亩,主要用于绿化及各种奇花异草、热带风景等。该项目计划分两期进行开发,第一期签约投资18亿,计划用地3000亩,主要建设高尔夫球场及配套设施,计划在10月份动工,目前概念性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复,2010年完成4个球道施工任务,用地310亩,完成投资3200万元。2011年营造千亩油茶基地,落实土地流转、附着物拆除等工作,确保项目全面开工。2012年完成水上娱乐项目,建设大型酒店及别墅。

下载某县水利发展规划[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县水利发展规划[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规划

    上海青年文化活动中心2008~2012年发展规划纲要(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规划

    牛首镇城乡一体化三年发展规划 牛首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区委会议精神,围绕“工业强镇、农业富镇、旅游兴镇”的目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

    发展规划

    黄楼乡中心小学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精神,以《纲要》精神为指南,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保教质量,实现办学设施现代化,初步形成特点鲜明......

    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在实施五年规划的操作过程中,考虑到我自己特点,根据学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的方向,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成为本学科带头人,特制定......

    发展规划

    未来三年中,我要进一步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广泛阅读相关英语学科方面理论书籍和杂志,不断更新充实专业知识和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使自己不断成为知识渊博......

    发展规划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发展规划为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品质生活,针对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开展了清洁乡村工作,经过几天......

    发展规划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 发展规划一.社团简介 甘肃政法学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是在行政学院领导下,由行政学院分团委主管、社团联合会协管,并以全校学......

    发展规划

    我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教师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很幸运今年顺利能成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我体验着作为老师的幸福和快乐。 当今时代,仅仅“传道授业”已不能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