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饮食文化的作文
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从神农氏开始至今,五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而神农尝百草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见证。
中国的饮食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篇2:饮食文化的作文
“来同学们,请打开第一百一十七页的课文《向神农致敬》,农夫一天天辛勤地耕耘,稻米才能收割。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你们所吃的白米饭,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老师说道。此时,身为吃货的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拥有最古老的文明,最古老的城市,和最古老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在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久以前就有的文化。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饮食文化里的烹饪法。
在古老的城市里,食,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日复一日地,中国人对食有了更高的需求,那就是“鲜”。怎么让食物煮了过后还保持它的鲜,它的营养,这真是一门学问。用什么方法处理食物才能让食物完全煮熟能保存鲜味,正是中国人追求的烹饪工夫。
华人对食物的研究,远远超越了全世界各族人民,他们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还没下锅前的处理工夫最考验厨师的刀工,刀必锋利,食必新鲜。切下去的每一刀都很讲究。刀功强,食物更嫩更弹。做中华厨师真的需要很多功夫才能踏进厨房。中华饮食注重健康,从而在中医诊所找到食疗这种治疗方法,药材能补气补血,更能调理健康,这也是中华食文化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中华饮食拥有“中和之美”,不能太过咸,不能太过甜,不能太过辣,要刚刚好。在食源开发,食具制作,食品生产,食物的营养等都有一定的标准,才能煮出上等的佳肴。食源地理要好,水源充足,阳光充沛。食具、材料精制,不可腐坏。食品出产卫生,保存适当。食物里所含的矿物质等能确保该佳肴有该摄取的营养。若作和羹,惟尔盐梅。
烧、炸、烤、烩、熘、炖、炒、爆、煸、熏、卤、煎、汆、贴、蒸等烹饪法,不仅把食物的特质保留下来,还把食物改造成另一种境界。身为炎黄子孙,谁不为这种文化而深感骄傲呢?食物的烹饪法随着不同的民族而改变。就这样,中国有上百种烹饪法一个一个的等你去发现。中华饮食风味多样,有甜酸的、苦甜的、咸辣的各种味道。风味会随着客人的要求改进,满足客人对食物的热爱。
碟上有美感。食物的美感可以刺激味蕾,增添饮食的魅力。雕刻成莲花的胡萝卜,让人感觉优雅,高贵。一丝的黄瓜,有清爽,大自然的味道。桌上的美感让人感受到物质上的享受,又进了另一种境界。佳肴的命名有严格的要求,名字可以使菜肴栩栩如生,更使食物的美感增进一层,例如:狮子头、龙凤呈祥、鸿门宴等。
华人注重礼仪。上菜也有一定的礼仪,上菜的顺序必然重要,这样可以使客人品尝食物真正的美。食文化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以食为天,可见古人多么看重饮食。一碟的菜,是经过厨师的汗水酝酿出来的成品。美食是艺术,是惊喜,它的美感给了客人们视觉的冲击。我们应该保持祖先的智慧,好让后代明白,饭不仅仅是一盘饭,而是充满传统的文化。
篇3:饮食文化的作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
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篇4:饮食文化的作文
所谓吃货者,并不以爱吃能吃吃得多吃的快,而以能读,能品食物之内在者,是以为吃货。我正在努力的成为一名吃货,而中国,是吃货们不可多得的天堂。
譬如中国最有名的餐具,筷子这种以竹制成的用具,使用需要十分特殊的技巧。西方的叉子,餐刀,都要破坏食物后方能入口,但筷子则不同,它讲究的是一个巧字,在不挑破的情况下得到食物为最佳。筷子,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明,以和为贵的特点。
在中国,茶有堪比英国的地位。从一个人的品茶习惯,便可以读出此人的心境。淡茗,清香静心怡神;花茗,雅香安神旷心;浓茗,茶可醉人,回味良久......连茶具都有许多讲究:色清,紫砂为宜;色重,白瓷为宜。一般来说内壁须用白色,才能清楚地反映茶汤的色泽与明亮度。品一杯香茗,从袅袅升起的芬芳水汽中,读出宁静与东方特有的精致。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如果一种食物没有传说和含义,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就来说说知名度极高,在各地都有“死忠粉”的人气美食---油条吧。油条,又名“油炸桧”,是为了“纪念”宋朝奸相秦桧而诞生的。秦桧搬弄是非,活活害死了忠义名将岳飞满门,百姓恨他恨得牙痒痒,便有手巧的小吃摊主,捏出两个背对背跪着的小面人,一个代表秦桧,一个代表与他狼狈为奸的老婆,丢进沸腾的油锅里,炸他个外酥里嫩。不曾想,成品色泽金黄,卖相极佳,入口酥香四溢,令人无法释怀。于是这种体现了劳动人民嫉恶如仇精神的小吃,便随着那一声声“吃油炸桧!”“吃油炸桧!”的叫卖声,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国有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话:民以食为天。华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经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与创造力,将食物升华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地大物博,这种不断开发创新的精神,甚至已经超过了食材本身的魅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篇5:饮食文化的作文
红红的灯笼高挂着,照着门前的对联,几许流星划破长空,与绚烂的烟花在天间共舞,爆竹点燃了跃动的心。“过年啦”!姐姐轻敲着我的脑袋,“怎么无精打彩的?大家都在玩呢!”肚子不合时宜的“咕—咕—”声,我的脸涨得通红,感觉烫烫的。被发现了,只得对姐姐笑一笑,“嘿—嘿—,有些饿了!”“就知道,你个小馋猫!”说罢,背在身后的手拿出一块粉嘟嘟的团子,淡淡的糯米粉为它化上了精致的妆容,轻咬一口,薄薄的外皮裹着淡淡的草莓香味,恰到好处的清甜充斥在口中,纷纷糯糯的口感正是我所喜欢的,狼吞虎咽地吃完这小小的一只却仍觉不够。姐姐看出了我的想法,对我说“稍等一会儿饭菜就能上桌了!”果然不大一会儿饭菜开始上桌了,第一道菜便是春节的重头戏——饺子,雪白的胖娃娃一个个整齐排列,瞧,那鼓鼓的大肚子,一看就是“一肚子油水”,配上浓香的料汁,刚咬一口肉汁便在口中喷涌而出,在舌尖上纵情嬉戏着,只这一口,便停不下来了……在我大快朵颐后,唇齿间留着醉人的味道,如那三月间的清晖,我一向是最爱吃肉的,刚刚盛出的大盘鸡引得我馋涎欲滴,表面上浮着淡淡油香的肉块堆在一起,佐以多种香料、香菜和芝麻点缀,真是色、香、味俱全,外酥里嫩,肉质清香可口,香料在口中爆炸似的蔓延,到达每一处味蕾。接下来的几道菜也是难分伯仲,不管是清蒸鱼还是凉拌菠菜,各有各的美味,那是浓浓的、扯不断的亲情,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更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
春节极大的承袭着中华几千年来的饮食文化,现在也发展得空前繁盛,它不仅承载着家人们浓浓的亲情,更是一朵盛开的美食之花!
篇6:饮食文化优秀作文
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我的家乡东台有着一种特色小吃――鱼汤面。
我每次一回到家乡,就会去吃鱼汤面,虽然吃了N多次,但还是令我百吃不厌。
鱼汤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美食,相传,乾隆年间,东台有一位开面条店的老板,去街上一家新开的面条店吃了一碗面,发现美味无比。后来得知,原来那是御用皇厨,因为汤没做好,被逐出皇宫。老板从御厨那学到手艺后,东台鱼汤面的名声便在当地传开了。
当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面被端上餐桌时,你一定要先把上面一层油除去,这样你才能看到它乳白色汤汁的“庐山真面目”,一根根如银丝般的面条,“悠闲”地在汤汁里泡着“温泉”,活似一条条银白色的蛟龙。最后在汤里撒上葱花,真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呀!
鱼汤面不仅样子好看,味道更是棒极了!
只要你一闻到它的香味,便会“口水直下三千尺”,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开始细细地品味它的美味。吃鱼汤面也是很有讲究的。鱼汤面刚端上来时里面没有盐,有心人会发现,桌上有两个小碟子,一个放的是盐,一个放的是胡椒粉,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放置调味料。鱼汤面不仅筋道十足,而且汤白汁浓,清爽可口,人回味无穷,做梦都想再尝一口。据说,鱼汤面还有养生的作用,民间常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之说。
鱼汤面虽然十分美味,可做起来却有点难。
首先,你要去菜市场上买几条鲫鱼,挖去鱼的内脏后,放入锅内爆炒一番,然后,加上鳝鱼骨和猪骨头,放水炖汤,直到可怜的小鲫鱼被炖成渣渣,过滤后,纯粹的鱼塘才做好了。面汤放进锅里后,不能搅拌,沸腾后,再倒上一杯凉水,这时面会一根一根浮在水面上,捞起后就可以端上桌了。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后,是不是也很想大饱口福呢?心动不如行动,赶紧来东台品尝一下正宗的鱼汤面吧。
篇7:饮食文化作文600字
我来北京已经十年了,各地的美食也品尝了一些。象北京的烤鸭、兰州的拉面、陕西的凉皮、老北京的炸酱面和酸豆汁儿什么的。但最让我想念的,还是我家乡的美食。
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省。传统美食独具独色。黑龙江的酸菜猪肉炖粉条家家都会做,吃起来香而不腻。寒冷的冬天里,一大盆儿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炖粉条端上来,大人孩子吃得很满足,很幸福。黑龙江的酸菜猪肉炖粉条儿里的酸菜是自产自腌的酸菜,绝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纯天然,吃起来脆爽而不皮。粉条也是由自产的土豆做的,格外有弹性,用我家乡的话说叫―筋道儿。
黑龙江还有令人回味绵长的粘豆包,是由东北的大黄米和大饭豆馅做的,制作过程相当繁索,一般得5、6天才能做得。如果你吃的是那种特别粘的粘豆包,咬一口散发着家乡泥土气息的粘豆包后,你的上下牙分开的时候,会听见“咯噔”一声,那感觉,很爽。
我特别想念黑龙江的大铁锅熬出来的大馇子粥和大街上喷着香味的烧烤老玉米,保证让你吃了这一次,还想吃下一次。
黑龙江的大白菜饭包更令人回味无穷。材料很简单:大白菜叶、捞好的小米饭、香菜叶、大葱和东北大豆做的大酱。把小米饭、香菜叶、大葱和大酱调好后,用大白菜叶当皮儿一包,双手捧上,狠狠地咬一大口,那滋味说不出来的美妙。我的一位朋友,她的大白菜饭包是由黑龙江吃到北京,又由北京打到美国的波士顿,再由波士顿吃回北京,反反复复,吃了几十年还没吃够。前两天,她跟我说,如果有机会再回黑龙江,一定狠狠地再吃回本乡本土的大白菜饭包儿。
秋天,漫山遍野的金黄,黑龙江各家各户的大铁锅里烀出的老玉米特别特别的香,黑龙江的老窝瓜和土豆特别特别的面,像鸡蛋黄儿一样面,黑龙江的炒瓜籽特别特别的.香,吃了一粒还想吃第二粒。
我是黑龙江人,生在黑龙江,长在黑龙江,我爱黑龙江的美食,爱家乡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