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饮食文化
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1101 赖宇飞 201011522111 ***59(67)我是客家人。梅州客家。
这里,土地是肥沃的。憨厚的城镇,文化的摇篮,饮食之火种。
这里,生活着勇敢、勤劳、厚实的人们。
这里,山是清的,水是秀的,天很蓝,云很白,鸟语花香。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热土地,绵延的山脉,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客家人之所以现在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享有鼎鼎大名不仅仅是因为客家人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之一的客家围屋,还有一大原因便是因为客家人那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听过老一辈的人说过,他们的饮食烹饪技巧都是祖先传下来的,其中蕴含着先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就那最有名气的客家酿豆腐来说吧。我的家人的很喜欢吃,那小小的豆腐块的来历可谓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别看那豆腐块虽小,可那做工可是非同小可啊!首先,我们会从刚收成的黄豆中挑出部分精选,放进磨坊中手工磨成豆浆,再将豆浆中的豆渣剔出,掺入一些自己制作的客家酿酒与可食用的石膏,才放入冰箱里约八九个小时冻成。只有这样才能使豆腐更加与众不同的爽口、香滑。
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一俭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其二尊老知礼。客家人吃饭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取“鸡、吉”谐音。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客家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史书中色彩斑斓的一章。继承和发扬客家饮食文化,不让客家民族的优良文化遗失,不仅是每个客家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全社会的义务,但在众多文化传统被破坏和逐渐消失的今天,保护和发扬客家饮食文化,可谓是任重远道啊!
第二篇: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浅议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0
饮食文化与经济、政治、历史、语言、文字、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汉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在其光辉灿烂客家文化中,饮食文化尤其鲜艳夺目。我国有关饮食、养生、烹调、菜品等论著不少,但对客家饮食文化一直没有得到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宣传和弘扬,以至于客家菜系在很长时期里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未取得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客家菜没有自己的独立体系。过去,客家菜只能是附属于所在省区菜系中的子菜系,如广东客家菜是粤菜中的“东江菜”,福建西部地区客家菜叫闽菜中的“闽西菜”,江西南部的客家菜谓之赣菜中的“赣南菜”。尽管各省区客家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使各地客家菜有一定的不同,但由于客家民系的起源及其文化本质的同一性,使得客家饮食文化总体上是一致的,与其他菜系相比较,客家菜及客家饮食文化又有自己的独持性。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先人经历几次大迁徙之后,在承传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与当地畲、瑶等民族、部落的食文化相影响、相融合而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客家文化。可以说,客家菜肴大都还保留了中原菜肴的习俗,只是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经过客家人的不断改造、不断创新,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在概述了客家饮食文化形成原因基础上,着重对客家饮食文化的显性和隐性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对研究客家饮食文化的意义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客家饮食文化是随着客家文化或者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的。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支,它是因战乱或王朝更替等原因约在公元前200年以来陆续从中原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乃至世界各地的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汉族民系。现在主要分布在赣、闽、粤、桂、川、湘、鄂、台等省区。在海外,东南亚、澳、美、加,也都有很多客家人。现在,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亿2千万左右,其中在海外约500万人。
首先,中原饮食文化的传承是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和制造食品、食器的过程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两者的多种意识形态的总和。在客家民系形成以前,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即创造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当时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就闻名遐迩,举世无双,是我国文明历史篇章中引人注目的灿烂一页。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人类的烹饪是在距今约7.8万年前由北京猿人创造的。中华饮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彩陶的出现,在中华母文化孕育下的饮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华饮食的文化内涵,是指由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等反映的,根植于中华文化的饮食思想和观念。建立在中华文化基础上的饮食文化,其意识核心与传统儒、道家一脉相承,表现为求和、养生、变化,并 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本质属性。因此养生成为中华饮食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是人类饮食之终极目标。客家先民自中原来到南方扎根后,他们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知识为荣。客家人的南迁,使中原文化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维系和发扬,其中的中原饮食文化也得到传承。如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汉代,由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域交流、民族交流,以及当时国土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使得其饮食文化比先秦有了很大的发展:食品种类更加丰富;食品加工方法更为精细;储藏和保鲜办法更加科学;对外饮食文化交流更加活跃;食品的作用有所增加。今天盛行的“擂茶”、“鱼生”和“酒娘”是最能体现中原遗风,堪称食品中的“出土文物”。博白客家人现在吃的“梭饵”(也叫“浮水拐”),在先秦时也就叫“饵”,以米粉蒸制而成。东汉末年
刘熙的《释名〃释饮食》曰:饵,而也,相粘而也。该书还讲到捞水饭,在汉代前就已存在了,现在客家人如博白陆川客家人都天天在吃这种爽口的捞饭。
其次,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据考证,受地理环境影响,在人类活动早期的新石器时期,我国南北区域南稻北粟的主食差异就开始出现;夏商周时期除南北主食差异传统继续加强外,南北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更加清晰,这在人们的食物种类、食物结构、烹饪方法、烹饪器具、饮食风味上都有明显的表现。客家人从北方平原迁徙到南方山区,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很大,导致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无疑,其饮食文化也就发生变化。从食源开拓看,粮食作物从过去主要种植小麦转变为主要种植稻米、番薯、木薯、芋头等;相应地,食品、食器的制造、饮食观念也随着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在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基础之上的变化。
再次,迁入地区的饮食文化影响是客家饮食文化形成的因素。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看,不同民族或民系间文化的影响和融合是双向互动的。来自北方的客家先民们,一方面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入这一地区,使这一地区得到较快的开发,迅速改变着以前那种“人烟稀少,林菁深蜜,野兽横行,瘴疠肆虐”的局面。另一方面,汉民们与畲瑶等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势必以自己的优势文化对他们发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时,土著居民也势必以自己的固有文化去对应这种外来文化,双方便在这种不断撞击中激荡和交融,最终孕育出客家饮食文化。根据民族学研究成果认为,赣闵粤三角地的土著居民即是古越族的后裔或畲瑶等少数民族。因此,客家饮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古越族或畲瑶等民族文化的强烈影响。如客家人有吃蛇的习俗,然这一习俗是受古越族食文化影响形成的。《淮南子〃精神训》里有越人得蛇以为上肴之说。可见,早在汉代,越人就把蛇当作美味佳肴了。而汉人一般是不吃蛇的。汉〃应劭《风俗通义〃九〃鬼怪》记载:杜宣饮酒时见杯中有蛇影,酒后就觉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来知道是墙上赤弩照在杯里,影子有些象蛇,他的病就好了。这则“杯弓蛇影”的故事,反映了汉人对吃蛇的恐惧心理,故吃蛇习俗与中原饮食文化无关。
二、客家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
客家人饮食习惯独特,既保留有中原饮食传统,又融合了当地山区饮食保有对原生材料原汁原味的加工习惯,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饮食文化。从饮食文化的几个层面看,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首先,食材使用广泛而多样。客家食品原料以稻米、畜禽、河鲜、山珍、果蔬为主。客家地区主要是南方山区,以生产稻米为主,旱作主要有玉米、红薯、芋头、木薯、黄豆、黄粟,畜禽为猪牛羊鸡鹅鸭,水产有河鲜、塘鲜,还有种类繁多的山中飞禽走兽蛇虫瓜果菌藻,根茎花叶实。由此,客家名菜如赣南小炒鱼、酿豆腐,闽南八大干、闽西涮九品,香菇焖猪肉,东江盐局鸡,酸菜扣肉,九龙姜丝鹅、博白白斩鸭,博白蕹菜,等等,都是客家人利用上述原料所创作的佳品。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性贫苦生活中造就了顽强的求生欲望和可歌可泣的探索精神,客家人开发的食材之多,是中国各民族民系中罕见的。
其次,食品味型以肥咸香辣见长,清淡味重兼具。这一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尤其突出。菜肴口味明快自然,同中有异味是中国菜的灵魂,“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是中国菜肴最大的特色,也是中国成为烹饪王国的根本原因之一。“味”之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饮食的最高追求。“味道好坏”、“好吃不好吃”是中国人评价食品好坏的第一标准。客家人在山区劳动强度大,需要油多的饮食;流汗多,也要多补充更多的盐;客家菜起源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山区,与湘菜、川菜一样都重辣味。但是客家菜的辣与川菜、湘菜的辣有所不同,川菜的麻辣与其善用辣椒、花椒有关,湘菜的酸辣与其善用辣椒、醋、腌制品有关,而客家菜醇厚的咸鲜辣,则是客家人会用辣椒、姜、蒜、糯米酒和酱油的结果。不过,这是就客家菜形成地域的整体而言,俗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居住区位的地理环境差
别,会导致饮食口味上的有所不同,从赣南、粤北、闽西、粤东、桂南的客家来看,其辣的程度依次递减的。
再次,烹饪技艺复杂而精妙。以中原饮食文化为代表的8000多年中国饮食文化史表明,早在汉代,烹饪技术就出现了两大分工:炉、案分工,红案、白案分工。烹饪技术出现了杂烩、涮。唐代发明了冰制、冷淘,南北朝时期增加了消、糟、囊、酱等,尤其是南北朝发明的炒,引起了烹制技术的大飞跃。客家人烹制菜肴既继承了中原传统的烹饪技术,又吸取了南方古老的技法精华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除了运用其他菜系常用的水烹、油烹、汔烹、火烹外,还精于古老的石烹、竹烹,并首创了盐烹(盐煨鸡即是)。据统计,烹制客家菜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有50种以上,而且方法独到,象耍杂技变魔术一样精彩。
第四,社会功能十分突出。饮食除了其自然属性外,还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属性。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它结合而且融入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教育的等精神财富。饮食对于人们来说,已不再是简单地满足生存和生理的需要,它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乐趣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客家饮食文化尤其突出。中国各大传统菜系的审美评判标准可概括为色、香、味、形、器、名六个字,在饮食活动中,要求良辰、美景、可人、韵事、美食,即“五美俱”,讲究饮食活动中的时间美、环境美、亲情美、言行美和食品美的和谐统一。客家菜的审美评判标准自然兼具上述要素,且尤其讲究菜肴的人文内涵,讲求物质与精神的有机联系与和谐之美,这突出表现在客家菜谱中的大部分菜都有其渊源和特殊的人文内涵。酿豆腐蕴涵着客家人的思祖情节;赣南小炒鱼反映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对客家菜的喜好和客家人的创新理念;炒东坡寓意为人处世要有度、恰到好处;状元菜则寄语世人要勤奋好学,敢拼才会赢;文山鸡丁教育年轻人要尊老、敬老;“四星望月”这款客家美食是毛泽东取名的。元宵节吃汤圆,中秋尝月饼,除夕年夜饭等习俗蕴含着合家团圆、人事和谐的良好祝愿,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睦团结的文化特点;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则把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和浓重的乡土 感情结合起来,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文化意义非常深远。
第五,思想底蕴深厚。客家饮食文化传承了中华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其意识核心与传统儒、道家的主张一脉相承,,表现为“求和”、“养生”、“变化”,并构成了中国饮食的本质文化属性。它概括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宗旨和生命力所在,规范了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由这一本质所决定的,在漫长的饮食文化成长过程中不断凝练的“医食同源的辩证观”“奇正互变的创造性思维”“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孔子食道”成为中国四大理论体系,是中国饮食能够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的理论基石。中国饮食文化的“和”、“养”“变”源于中华民族创立的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儒家中庸学说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儒家的“仁”、“和”的哲学思想及对饮食的积极、肯定的基本态度,道家为实现长生不老所做的不懈努力,这一切都造就了中国饮食文化。以追求“食与人之和”“食与自然之和”,“食与社会之和”为最高境界。“求和”赋予了中国饮食生存的准则,“和”衍生出“民以食为天”、“治大国若烹小鲜”、“调和鼎鼐”、“嗟来之食”等以食论国、以•食论道、以食论人的中华文化特有的经典治国修身理念。就养生方面来讲,客家菜讲究食材的天然、绿色,原汁原味。如博白白斩鸡、白斩西洋鸭、清蒸鱼、宁化全香姑等等;养生方面客家菜还有食补功效强的特点。在菜品上如莲子鸭汤、药膳长寿鸡、百合莲子蒸乳鸽、月婆姜酒鸡、博白生焖狗肉、红枣补血盘龙鳝,等等;在食材上讲究原生、鲜嫩、家养、粗种;在烹饪上讲究煮、煲、炖、炒、焯,调配料主要用油、盐、酱油、姜、葱、蒜等,以保证食物的原汁原味,既可口又有利于消化吸收。这些,都体现了客家饮食文化深厚的“养生”思想底蕴。
三、研究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意义
客家饮食文化有自己的独立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客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客家饮食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不
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意义,而且对当前特别是今后餐饮事业、旅游事业乃至经济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首先,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揭示客家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的规律及其原因。我国学术界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总体来说重视不够,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笔者在这方面也是初步涉足。在撰写此文时,浏览了大量的有关文献,尽管有研究者得出了一些成果,但仍局限于表层的初步的探索。客家饮食文化的很多深层次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客家饮食文化与中原饮食文化的渊源关系;客家饮食文化与其他民族或民系饮食文化的关系;客家饮食文化与各菜系饮食文化的关系;客家饮食文化的本质特征;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趋势;客家饮食文化的弘扬与推广;客家饮食文化的海外拓展;客家饮食文化的经济学思考;等等。
其次,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客家饮食文化是一朵奇葩。即使在世界饮食文化中,客家饮食文化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必须越出客家饮食文化本身,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角度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研究,特别要与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两千年来,客家饮食文化一直维持着它那源自于中原的传统模式,客家人不断地、富有创造性地给饮食注入新的文化因素,是客家人创造精神的结晶。它丰富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的宝库,而且对于周边其他民族的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交往区域的扩大和流动速度的加快,各种文化、思想的的交流和影响也在迅速扩大。从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与各民族民系的交流和影响史。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人长期奋斗的结晶,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人的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靠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振兴更依赖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
第四,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创新。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更是客家文化的宝中之宝。通过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应用其优秀成果,使客家饮食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创新。在我国台湾,客家小炒、粉条、擂茶等客家美食早已成为跨族群共同经营的产业,客家菜在那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客家饮食文化成功地创新了台湾经济。客家酿豆腐是客家菜的代表作,它既充满了客家人深深的中原情结,又闪烁着出客家先民们的智慧光芒。客家酿豆腐的豆腐,是用自制的石磨把土生土长的黄豆磨出豆浆,加入卤水或石膏点化降解沉淀而成。其石磨的的精湛制作工艺,培养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著名石匠,如五华石匠的石雕工艺品,散布于客家地区的石门(坎)、石桌、石凳、,乃至在著名风景区,如阴那山、神光山随时可见石狮、石虎、石象、石雕龙柱等,不断丰富着客家乡土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内容。博白东南部客家乡村也有很多石牛、石桥。擂茶起源于三国时的中原地区。但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了,仅被客家和个别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现在,擂茶这一“活化石”在改革开放中已逐渐被发扬光大,当地人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加入草药,更是口味独到,香味特别,它不仅具有客家独特风味和保健作用,而且已成为一种展示客家礼仪和联络感情的交际工具,更是当今旅游者倾慕的饮料。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西方的饮食品牌麦当劳、肯德鸡已全面进攻中国餐饮市场,难道历经数千年磨练的中华餐饮之箭就不能射到美国去吗?客家人孙中山曾经说过:“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总之,通过对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并将其成果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开发,能使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经济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商品化产业化,创新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篇:关于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1
“舌尖上的宁化”
——福建省宁化县客家饮食文化
学前111 伊丽芳 1106022005 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就像是一个以味觉写成的民系。两千年来客家餐饮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以茶、酒、菜肴、小吃为系列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而作为客家祖地的宁化,其客家菜更是原汁原味,令人回味无穷。宁化县更是在2012年3月份下发《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使得宁化客家小吃正式注册商标,宁化县积极实施,全面推进,该产业发展呈现春风正起、阔步向前的态势。
如今,福建省各地都有宁化客家小吃店,宁化县更是随处可见。宁化客家小吃有望成为继沙县小吃之后福建省又一名牌小吃。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客家人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一、客家菜的形成宁化客家菜特点是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辣偏咸,有独特的乡土风味。客家汤原料一般是采用滋补保健型的草药与猪骨、或鸡用猛火炖足4小时而成。其汤味浓而色清,清香润喉。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关系密切。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易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客家人出门即爬山,生活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份以补充消耗的热能和水分,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喜用“三鸟”,即鸡、鸭、鹅。口味略偏咸、油。长期的迁徙流离及居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客家人艰苦朴实,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豆腐干等耐吃易留存的食物,肉食也有香肠、牛肉干甚至老鼠干等。家居可佐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色。
二、宁化客家饮食的代表作
客家有好菜。作为客家祖地,宁化的客家美食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仅客家风味的小吃就有100多种。其代表作有:烧卖、兜汤、松丸子、老鼠干、豆腐干、擂茶、生鱼片、米包子、韭菜包、大卷、伊面、煎包、红枣米仁汤勺子粉干、蛋皮、黄粿、粉条子、卤味、豆腐干、老鼠干、三蒸汤等。其中有十种小吃被誉为“福建名小吃”。而且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还有多家媒体也到宁化拍摄宣传客家小吃。
在客家饮食文化中除了菜肴以外,河龙贡米、茶和酒也极有特色、独具风骚。
客家有好饭。宁化河龙贡米,系指福建省宁化县河龙乡及周边地区生产的大米,因原产于河龙乡而得名,以粒细体长、形状似梭、色泽洁白、透明有润泽、饭软而不粘、凉饭不返生、米饭有清香味、营养丰富扬名四海,被誉为“米中珍品”。为宋代皇家贡米,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宁化县系闽江、汀江、赣江“三江”之源,具有良好的农业原生态环境,稻米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河龙贡米的优良品质。“擂茶”在客家族群中是代代传承的茶点之一。客家有好茶——擂茶。“擂”为研磨之意,它最早为“三生茶”,以生茶、生姜、生米研磨成糊状至粉状,加入盐(或糖),开水冲泡即可。茶叶是摘取老茶树叶或淮山叶,经洗净、焖煮、发酵,而后晒干储藏备用。加用药草也随季节气候不同而变换。春夏湿热,常用新鲜的嫩艾、薄荷叶、紫苏叶、天胡荽、焊菜、香草、积雪草、田螺菜等;秋天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等;冬季寒冷,便用竹椒(鱼椒子)、胡椒或山鸡椒、桂皮或肉桂子。先将茶叶及
适量油盐和药草放入陶制的擂钵内,然后坐着用左手肘或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握“擂持”频频擂转、舂捣。当擂至细烂如泥时,就用一把竹制的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一个黑褐色的铜壶,用刚汲取的清冽山泉水煮沸(或直接冲入沸水)。再撒上些许切碎的香葱,这时一钵热腾腾、香喷喷的擂茶就呈现在你面前。那带有一股山野气息的茶香扑鼻而来,使人口内生津,胃口大开。端上一碗细细地品,慢慢地嚼,别有一番滋味从舌尖沁入心脾。款待客人的“擂茶”,另加配料,分为荤素两种。如招待吃素的人饮用,加花生米、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的,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丝、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此外,客家人的竹壳也极负盛名,它是将红茶放入竹壳茶容器中。一年后,再取出冲泡,茶水中既有茶叶的香味,也有竹子的清香。当年,红军在此出发时,也最喜爱喝客家的擂茶。勤劳淳朴的客家人也为擂茶编了活泼有趣童谣《啊嘛叽噶》。
宁化除了最有名的擂茶,还有清茶、米茶等也别有韵味。
客家有好酒。客家酒酿有米酒和烧酒。是客家人人常喝的一种酒是用糯米和黄豆酿成,从一个粗陋的大缸中舀起来,用优雅的瓷壶盛起,还贴上红纸喜庆,很甜,一点也不像广东本地的米酒,跟客家菜的咸腻倒是十分相宜。到了年近之时,家家户户酿酒成了置办年货的必要程序之一。客人来时主人必定会拿出自家酿的酒招待客人,以表欢迎。如果有幸碰上了他们这最独特热闹的风俗——“添丁酒”那是更妙的事了。添丁酒顾名思义,就是当地人不管哪家有结婚生子添丁的喜事时会举办的酒会。这个时候家家都拿出一大壶自家酿的香甜水酒到宗祠里,没酿酒的也会带很多吃食来。大壶装酒大碗喝酒、大家互相敬酒祝贺、嬉笑玩爽,格外热闹!同姓氏的人们齐聚宗祠里,在祖宗牌位前尽情庆贺添丁,祖宗们看了后代们不断繁衍幸福当然也会高兴的。那酒啊真是香甜纯正啊,这是劳动人民自己种的大米酿出来的好酒啊。
三.宁化客家菜肴主要代表作的制作方法
(一)韭菜包(米包子)
韭菜包是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做法是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断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腊肉、香茹、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入笼蒸熟,后装盘,趁热即食。它集山珍美味、营养丰富、清香扑鼻于一身,味鲜皮滑,令人食而不厌、一食难忘。不仅当地群众喜爱,更受海内外客家后裔的青睐,是台湾返乡同胞探亲时必点的菜谱之一。
善良淳朴的客家人甚爱韭菜,红军长征在此出发之时,当地人们还用韭菜编了一首动听的歌谣:“韭菜开花一竿子心哪,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那。”
(二)闽西八大干之老鼠干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提到老鼠大家不免胆战心惊,更别说吃了。但是宁化的老鼠干可是真的能吃,它可不是过街老鼠。而是街上人们争抢买卖供不应求的名菜肴。宁化老鼠干不但卫生,而且吃起来可口,营养价值还极高。毕竟是老鼠,其制作方法更为严格谨慎。
鼠是田鼠、山鼠,捕捉时令在秋收后,特肥。选择大自然少食农药的田鼠或山鼠而不选肮脏的家鼠。首先是去毛去皮,把捕获的老鼠或架于锅内热水蒸,或放入炽热柴灰里焙,只要火候掌握告诫,便可把鼠毛拔得一干二净。其次是剖腹去其肠肚,用水洗干净。最后用谷壳或米糠熏烤,待烤成酱黄色即可。
田鼠干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含蛋白质高,营养丰富。尤有补肾之功,对尿频或小孩尿床症具有显著疗效,故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三)豆腐菜之松丸子
豆腐是中国的特产,更是闽西客家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肴,真可称为“豆腐王国”。客家人长期创造了一整套制作独特的豆腐菜肴。
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轻轻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黄色,捞起沥干备用。待春节期间,有客来访时,作为整个酒席的最后一道菜,献给亲友,祝愿他们在新一年里事事如意,轻轻松松。一个松丸子竟有这么好的寓意,可看出客家人是多么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啊!
(四)生鱼片
选3-4斤重的活草鱼一尾,投入鱼橱中任水漂流,俗称抖鱼。用时迅速去鳞、皮、内脏,再剔去排刺,然后横切成薄片,洒麻油,再蘸酱油、芥辣即可食用,鱼生鲜脆爽口,为下酒名菜。武侠小说里说:“天下武功,为快不败。”宁化生鱼片技艺的特点就在于快。快的目的就是保持活鱼的鲜美。慢了,久了,鱼片就老了。鱼片生吃,就是为了入口那一刻的鲜。
(五)伊府面
在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福建宁化人伊秉绶曾任扬州府和惠州府官职,他对饮食颇有讲究。每在吃夜宵时,因家厨系客家人,故常用鸡蛋和面制成面条,先用沸水煮过,再用油炸熟,后加鸡汤配以香菜等作料合烹而成,面细色黄,清鲜滑爽。伊知府不仅自己每日吃夜宵时享用,还常以此面招待客人,每每食后,客人都要赞赏一番。此面制食法后被传出,人称其为“伊府面”。样子像方便面,因此伊秉绶还堪称是方便面的鼻祖。
(六)烧卖
烧卖是宁化客家传统小吃。它不像其他地区用面粉和糯米做的烧卖。客家烧卖的制法是:把芋子煮烂,剥皮,捣成糊状,拌入地瓜粉反复揉搓,切成小圆团,捍成圆形的皮,再用葱、笋、香茹、瘦肉丁、萝卜等做馅,包成圆锥形,放入蒸笼约20分种,取出装盘,洒上麻油、酱油,趁热食用,有嫩、香、滑、鲜的美味。
(七)三蒸汤
三蒸汤即茶菇鸭骨汤、红菇猪排汤、黄豆小肠汤。
茶菇鸭骨汤:以茶树菇和鸭骨为主料,盛入紫砂鉢或精瓷钵清蒸,加以调料。清甜爽口、经济实惠。福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丘陵山地广泛分布,非常适合真菌类生长,山珍众多,一到菇生长之时,许多客家老少都背着一个大竹筐,共邀上山采蘑菇,可真是一番热闹的气象。
红菇猪排汤:以优质红菇(极为珍贵)和新鲜猪排清蒸后,清香爽口,并且有补血、祛湿、补钙、强身之效。
黄豆小肠汤:把优质熟黄豆放入新鲜小肠中清蒸,具有营养丰富、泻火明目功效。
(八)大卷
分蒸、炒大卷两种,均以精地瓜粉、豆腐为主料。先把鲜瘦猪肉、香菇、笋、虾等配料洗净切碎,一起放入油锅中加入精盐等调料至半熟。用盆盛起,便成了馅料。然后加入豆腐搅拌,再加入地瓜粉,用手搅匀成糊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硬。而后分蒸或炒两种烹调方式制作,然后抹上熟油或麻油,撒些葱花就可装盘食用。具有浓香爽口的独特风味。
四.客家饮食文化的特点
客家餐饮“原汁原味,可口可心”。原汁原味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料讲究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其食品的质量好、味道好与河源的生态环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关系;二是烹调方法采用煮、煲、蒸、炖等方法居多,不破坏食物的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的过浓的作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所谓可心可口,指清淡的口感、实惠的价码和调和的作用。其调和作用类似现代术语“饮食疗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等功效。原料选用具有特色性。“三干”、豆腐、猪肉是客家菜最喜欢的“老三篇”,这与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有关。因为他们耕山住
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和豆制品可以充饥;再者,从历史上来看,客家人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也是一天至少吃一餐粥,所以荤食和豆制品正好给予其互补性。客家人的酿豆腐就是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便使用了地道的北方豆腐略煎一下,外表带着娇嫩的鹅黄,里面酿了肉末,很像是豆腐饺子如韭菜包。而客家的蛋饺腐春包则干脆用鸡蛋皮来包饺子了。
客家饮食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从客家的擂茶来看,配料的选用注重了驱寒去湿的功效;客家黄酒性温酒精度小,饮用时还要加热,主要起到活血、去湿、暖胃的功能。客家的五指毛桃汤具有去湿消炎功效,鸡骨草的功效主要是清肝明目,对乙肝有的一定抑制功能。客家汤之所以采用猛火炖,而不采用煲的方法,除了其味浓色清之外,更在于减少营养的蒸发。上汤肉丸采用新鲜的精瘦肉,打制成肉泥时还要加入冰块,而防止了加工过程肉品的生温,所以使肉丸口感爽滑、富有弹性。客家的餐与饮搭配合理,自成体系。
总而言之宁化客家有好茶、有好饭、有好菜、有好酒好肉、好汤,各种小吃都独具特色,自成一体,样样并来入桌,真的是大有口福啊,真的不愧是“舌尖上的宁化”啊!
第四篇: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4级植物保护学院(检验检疫方向)
高玉洁
3145104037
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
(一)食材
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
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
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二)烹饪方法 1.以蒸煮为主,腌炸为辅
客家人大多以温和为饮食主调,认为蒸煮的烹饪方式不易上火,对身体更为有益。多食用捞饭和清汤,在生活有所改善的今天清蒸排骨,清蒸鱼也是经常食用。普遍认为煎炸之物不受欢迎,但是其实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保存食物之法,而煎炸也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如长汀客家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腌制肉类外,也用炸的方式把肉存储称为炸肉。所以客家并不是不存在煎炸的食用方式,只是较蒸煮之法为辅。
2.刀工朴实,切块粗大
客家话中有说只有小户人家才是小盘小块,而对于宗族观念强烈而又好客的客家人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显得吝啬又小气。所以在客家宴客桌上盛饭菜的盘子和切块就显得非常之大。例如逢年过节中两道客家特色菜能看出来:梅菜扣肉,河田白斩鸡。“一盘0.5千克以上的整头白斩鸡,最多切成十余块,大块大块的,让人感觉实实在在;菜干扣肉中的猪肉,一块一般都有10-20克重。”[1]
(三)口味
口味是饮食的味道和对味道的爱好。口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地区一个民系口味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客家人饮食口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原时期,但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形成了重盐、重咸、重熟的独特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现在的客家人也许在特有的客家口味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依然不能掩盖客家独特口味,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作用。
1.重盐
客家人素来以勤劳勇敢闻名中外。客家人每到之处多为还未开发的山地地区于是不得不承担垦殖的工作,巨大的劳动量造成客家重盐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劳作消耗,排除大量的汗液所以要补充体内的盐分。还因为古时贫穷的客家人多食用稀粥,盐可以帮助下粥。
2.重肥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耕地不足、土地贫乏的山区,粮食不充足,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充饥显得尤为重要,而饮食中肥腻就较为容易充饥,在上山下山的大劳动就不容易饿。闽粤赣山区较为潮湿寒冷,肥腻的饮食较能提高体内的热量,更好 的御寒。
3.重熟
客家人生活在多草木的山区,所以客家人不惜柴火要炮制香喷喷的饭菜,其中马尾松及其针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柴火,而且火候越足味道越是香。综上所有特点客家菜中咸肥熟的梅菜扣肉成为客家人的最爱。
(四)饮食习惯
客家人吃饭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在筵席中繁文缛节尤多,无论是座位的安排,菜肴摆放的位置,还是席间挟菜敬酒都极讲究规矩,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思想。”[2]客家人习惯在相应的节气食用相应的食物,惊蛰客家人炒豆子,意为驱虫提醒人们做好灭虫除害的准备;冬至吃大补的猪蹄,入冬需要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客家特色饮食形成的因素
独特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又受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更是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追求完美。
(一)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中原文化的影响
普遍认为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更好得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客家人保留的中原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最为重要。这两种文化也体现在饮食上。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道义,好客等都影响着客家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餐桌文明上,无论是上菜的顺序,入座的位置,敬酒劝酒都体现了长幼有序。都较之中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客家宴席中一定会邀请乡族中最年长,辈分最高者,并安排在宴席的最重要的位置以示尊敬。
另外客家的许多传统的岁时是沿袭了中原的特色。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饮菊花酒,春节大年初一早上吃甜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客家宗族意识,祖先崇拜也颇为注重。客家人在祭祀时也沿用了中原祭祀的规格,每逢过年过节用鸡鱼肉作为三牲供奉在每家每户的灶头前。
2.中原思乡情结的影响
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而来。客家人的迁徙因战乱而被逼无奈的,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从迁徙开始就开始的。思乡情结除了表现在一些行为上在饮食上也有体现。客家人在没有同样食物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追求相似度以解相思情,如典型的客家酿豆腐。中原人喜好吃水饺,而南方土地跟气候都不适于麦子的种植,于是客家人就想出了用豆腐切成块,再把剁碎的馅植入豆腐内,以取代饺子之用,客家人用这种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另外烧卖,粄子,除了原料的不同外,制作方法,食物形状都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客家人在食物的形状上讲究“圆”这也是客家思乡情结的另一种体现,如客家牛肉圆,汤圆。在客家话语中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
(二)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到底是中原饮食文化对客家饮食的影响大,还是迁移地迁入地的影响大,这是无法同一而论的话题。与中原影响不同的是迁徙地更多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只能说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文化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1.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1)地形
客家在迁徙中选择了闽粤赣三地的复杂交界区。“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总体来说,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3]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家饮食上形成因地制宜的饮食特点,除了食材,制作技法独树一帜外,更是形成一种食物多种做法的烹调方法,如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盐酒鸡、三杯鸡;鸭有姜母鸭、腊板鸭等。一道菜由蒸、煮、煎、炸等多重技法,做成其中以梅菜扣肉为典型代表;而且因为信息的不通,更容易让客家人保持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如上文所述客家饮食食材追求原汁原味,多食用野味,腌制品突出都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
(2)气候
客家居住的南方闽粤赣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吹来自海洋的温润的东南风,冬季吹来自内陆的干燥的西北方。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喜食辣椒、姜、米酒等可以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食物。客家人特别的喜爱食姜,姜在客家人眼里素有“小人参”之美誉。在染风寒时要喝姜汤。在客家人的灶头上姜、辣椒是不能少的作料。气候的无常,环境的恶劣,导致客家人的对食物的冷热,性寒性温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客家人在饮食中就注重养生调理的功能。其中从客家非常著名的酿酒鸡,就可以看出这一特质。客家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时每天都要吃一只酿酒鸡,酿酒鸡由鸡,酿酒,老姜,成醋,鸡蛋,红糖等温补滋润之物制作而成的,性温热而祛寒湿具有补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大补之物。
2.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聚集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客家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先搬来的民族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原汉族因为居住在内陆没有吃海产的习惯,而当地的土著人因为居住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所以喜爱吃海产。客家人受其影响也慢慢有食用海产的习惯,鱼、龟、泥鳅被接受。
另外中原人是不吃蛇的,认为吃蛇是粗陋鄙人之爱。而闽粤赣地区由于蛇资源丰富并认为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是蛇慢慢成为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食野,喜爱吃狗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常在深山劳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的时间,就早上进山之前就用荷叶包裹饭菜带进山里。另外客家人在做客的时候,因为心疼在家的老小,就把客桌上的好吃的用荷叶包裹带回家,这荷叶饭的习俗,其实也是受越人的习俗的影响。“绿荷包饭”来自越人的旧俗,这在被贬的唐代的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青簪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三、余论
客家饮食文化是独特的融合中原与闽粤的饮食特色形成的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朵奇葩,在不久的将来,客家饮食将作为中原第九大菜系享誉中外。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将为客家相关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吸引力,而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做贡献。在不久的将来客家菜也将作为中国特色菜吸引海内外的关注。
第五篇: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客家特色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客家饮食文化的特色
首先,何为客家,客从何来?普遍认为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来自中原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客家饮食文化是指居住在闽粤赣边境地区的客家人在保留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迁移地的饮食特色发展形成新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论,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分不开。客家民系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受汉族的文化影响颇深,但是被迫迁徙的客家先民又在迁移的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本民系的特征,其中饮食就是一方面。客家饮食有中原的影子但又不一样,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一)食材
一道食物制作的基础是食材而食材的选择又恰恰可以反映食物的特性,食材的选择往往跟居住环境息息相关,从客家饮食的食材选择就可以看出客家饮食的独特之处。
1.就地取材,原汁原味
就地取材主要是因为客家作为中国的“犹太人”,长期迁徙移民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调。原因之一是在迁徙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只好就地取材,原因二是客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方选择在多山的丘陵山地地区定居,受到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食用原材。原汁原味是传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客家饮食中不讲究运用过多的汤汁作为调料讲求“饭有饭香,肉有肉味”。例如在食用长汀河田白斩鸡时客家人会把姜葱蒜盐捣碎熬制作为汤汁之用,但是在食用的过程中并不是把白斩鸡与之混合一起熬制,而是把熬好的汤汁用碗盛起,以便蘸食。
2.山珍海味,飞禽走兽
客家人居住在闽粤赣地区,该地区为山区以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气候为主,阳光气温雨水都比较充足,所以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客家先民初到之时,在食材短缺的情况下,动植物资源即成为可以利用的食材,这也造就了客家人吃野食杂的特性。养成食用老鼠干,蛇,鸽子等野生动物的习惯。但居住山区的客家人在海产品的选择较少,只有池塘样的鱼,对于海里的品种食用的较少,所以山珍海味中的海味就只是形容客家人爱吃野食而已。
(二)烹饪方法
1.以蒸煮为主,腌炸为辅
客家人大多以温和为饮食主调,认为蒸煮的烹饪方式不易上火,对身体更为有益。多食用捞饭和清汤,在生活有所改善的今天清蒸排骨,清蒸鱼也是经常食用。普遍认为煎炸之物不受欢迎,但是其实客家人在长期迁徙的过程中学习各种保存食物之法,而煎炸也是保存食物的一种方法,如长汀客家在过年的时候除了腌制肉类外,也用炸的方式把肉存储称为炸肉。所以客家并不是不存在煎炸的食用方式,只是较蒸煮之法为辅。
2.刀工朴实,切块粗大
客家话中有说只有小户人家才是小盘小块,而对于宗族观念强烈而又好客的客家人来说这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显得吝啬又小气。所以在客家宴客桌上盛饭菜的盘子和切块就显得非常之大。例如逢年过节中两道客家特色菜能看出来:梅菜扣肉,河田白斩鸡。“一盘0.5千克以上的整头白斩鸡,最多切成十余块,大块大块的,让人感觉实实在在;菜干扣肉中的猪
[1]肉,一块一般都有10-20克重。”
(三)口味
口味是饮食的味道和对味道的爱好。口味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而一个地区一个民系口味的形成,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客家人饮食口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原时期,但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和环境的变化,客家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最终形成了重盐、重咸、重熟的独特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现在的客家人也许在特有的客家口味上表现的不那么明显,但是它依然不能掩盖客家独特口味,在客家饮食文化中的作用。
1.重盐
客家人素来以勤劳勇敢闻名中外。客家人每到之处多为还未开发的山地地区于是不得不承担垦殖的工作,巨大的劳动量造成客家重盐的饮食习惯。长期的劳作消耗,排除大量的汗液所以要补充体内的盐分。还因为古时贫穷的客家人多食用稀粥,盐可以帮助下粥。
2.重肥
客家人长期生活在耕地不足、土地贫乏的山区,粮食不充足,于是对于客家人来说充饥显得尤为重要,而饮食中肥腻就较为容易充饥,在上山下山的大劳动就不容易饿。闽粤赣山区较为潮湿寒冷,肥腻的饮食较能提高体内的热量,更好的御寒。
3.重熟
客家人生活在多草木的山区,所以客家人不惜柴火要炮制香喷喷的饭菜,其中马尾松及其针叶是客家人最喜欢的柴火,而且火候越足味道越是香。综上所有特点客家菜中咸肥熟的梅菜扣肉成为客家人的最爱。
(四)饮食习惯
客家人吃饭非常讲究礼仪礼节。“在筵席中繁文缛节尤多,无论是座位的安排,菜肴摆放的位置,还是席间挟菜敬酒都极讲究规矩,处处体现出别等级、明人伦、昭穆有序的伦理[2]思想。”客家人习惯在相应的节气食用相应的食物,惊蛰客家人炒豆子,意为驱虫提醒人们做好灭虫除害的准备;冬至吃大补的猪蹄,入冬需要补充体力抵御冬天的寒冷。
二、客家特色饮食形成的因素
独特客家饮食文化的形成不是受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传承中原饮食文化,又受迁徙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更是在新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的追求完美。
(一)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
1.中原文化的影响
普遍认为常年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的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原人,更好得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客家人保留的中原文化中的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最为重要。这两种文化也体现在饮食上。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主流文化重礼节,重道义,好客等都影响着客家饮食文化。首先体现在餐桌文明上,无论是上菜的顺序,入座的位置,敬酒劝酒都体现了长幼有序。都较之中原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客家宴席中一定会邀请乡族中最年长,辈分最高者,并安排在宴席的最重要的位置以示尊敬。
另外客家的许多传统的岁时是沿袭了中原的特色。如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饮菊花酒,春节大年初一早上吃甜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客家宗族意识,祖先崇拜也颇为注重。客家 1 人在祭祀时也沿用了中原祭祀的规格,每逢过年过节用鸡鱼肉作为三牲供奉在每家每户的灶头前。
2.中原思乡情结的影响
客家人从中原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而来。客家人的迁徙因战乱而被逼无奈的,客家人对中原的思念从迁徙开始就开始的。思乡情结除了表现在一些行为上在饮食上也有体现。客家人在没有同样食物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追求相似度以解相思情,如典型的客家酿豆腐。中原人喜好吃水饺,而南方土地跟气候都不适于麦子的种植,于是客家人就想出了用豆腐切成块,再把剁碎的馅植入豆腐内,以取代饺子之用,客家人用这种方式沿袭中原文化寄托思乡之情。另外烧卖,粄子,除了原料的不同外,制作方法,食物形状都与中原文化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客家人在食物的形状上讲究“圆”这也是客家思乡情结的另一种体现,如客家牛肉圆,汤圆。在客家话语中年夜饭也称为团圆饭。
(二)迁徙过程对客家饮食的影响
客家人饮食文化的演变,是在迁徙过程中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结果。
北方的客家先民进入南方,除了一路上的劳累辛苦,还有进入山区的恶劣天气导致的瘴气,也就是水土不服。面对难题就激发客家先民寻求解决的办法,在当地土著名族的帮助下,客家先民把从中原带来的蒸熏发汗和当地生吃草药的治疗方式相结合。产生了客家著名的饮品擂茶,把茶叶,炒花生,炒芝麻,艾叶,肉桂等捣碎做成饼状用以冲食,话说喝过之后人体发热冒汗排除体内的寒气。
迁徙的特殊性,也对迁徙过程中的食物提出了保存的要求。因为迁徙过程的食物稀缺性,也因为客家人勤俭节约的性格,于是客家先民就寻求保存食物的方法,造就了客家独具特色的腌制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闽西客家的八大干: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及长汀豆腐干。
因为客家先民在南迁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异族的干扰被迫不断的迁移,在搬迁的过程中,活的鸡鸭不易携带,于是聪明的客家先民就把活禽宰杀制作成盐鸡后包裹好携带,等到稳定后就把它拿出来食用,这既解决了迁入地的食物匮乏,又可补充因为长期迁徙而消耗的体力。在之后不断改良,这样的制作方式就成为今天的客家名菜盐焗鸡。
(三)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对于到底是中原饮食文化对客家饮食的影响大,还是迁移地迁入地的影响大,这是无法同一而论的话题。与中原影响不同的是迁徙地更多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的影响。只能说迁徙地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一点也不亚于中原文化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影响。
1.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1)地形
客家在迁徙中选择了闽粤赣三地的复杂交界区。“这里不但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山脉以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尚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总体来说,[3]客家聚居地以山地为主,夹以河床谷地。”
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客家饮食上形成因地制宜的饮食特点,除了食材,制作技法独树一帜外,更是形成一种食物多种做法的烹调方法,如鸡就有白斩鸡、盐焗鸡、盐酒鸡、三杯鸡;鸭有姜母鸭、腊板鸭等。一道菜由蒸、煮、煎、炸等多重技法,做成其中以梅菜扣肉为典型代表;而且因为信息的不通,更容易让客家人保持传统的饮食文化,有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如上文所述客家饮食食材追求原汁原味,多 2 食用野味,腌制品突出都是由于地理位置造成。
(2)气候
客家居住的南方闽粤赣地区,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夏季吹来自海洋的温润的东南风,冬季吹来自内陆的干燥的西北方。夏季湿润多雨的气候,造就了客家人喜食辣椒、姜、米酒等可以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的食物。客家人特别的喜爱食姜,姜在客家人眼里素有“小人参”之美誉。在染风寒时要喝姜汤。在客家人的灶头上姜、辣椒是不能少的作料。气候的无常,环境的恶劣,导致客家人的对食物的冷热,性寒性温有明显的区别。于是客家人在饮食中就注重养生调理的功能。其中从客家非常著名的酿酒鸡,就可以看出这一特质。客家妇女生小孩后,坐月子时每天都要吃一只酿酒鸡,酿酒鸡由鸡,酿酒,老姜,成醋,鸡蛋,红糖等温补滋润之物制作而成的,性温热而祛寒湿具有补血化瘀,祛风除湿的功效,是大补之物。
2.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聚集的闽粤赣地区,历史上是百越民族的居住地,客家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土著居民和先搬来的民族的影响。其中表现在中原汉族因为居住在内陆没有吃海产的习惯,而当地的土著人因为居住在沿海沿河的地方,所以喜爱吃海产。客家人受其影响也慢慢有食用海产的习惯,鱼、龟、泥鳅被接受。
另外中原人是不吃蛇的,认为吃蛇是粗陋鄙人之爱。而闽粤赣地区由于蛇资源丰富并认为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于是蛇慢慢成为客家人喜爱的食物。客家饮食文化中的食野,喜爱吃狗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
客家人常在深山劳作,为了节省来回吃饭的时间,就早上进山之前就用荷叶包裹饭菜带进山里。另外客家人在做客的时候,因为心疼在家的老小,就把客桌上的好吃的用荷叶包裹带回家,这荷叶饭的习俗,其实也是受越人的习俗的影响。“绿荷包饭”来自越人的旧俗,这在被贬的唐代的诗人柳宗元的诗中就可以看出“青簪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圩人”。
三、客家饮食的价值与不足
有一句话说“客家人比中原人更像中国人”,客家人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客家饮食保留了中原,畲瑶,越僮等的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饮食文化在变迁中消失殆尽,但客家人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保留了较为原始的中原饮食文化。作为为数不多的南北结合的饮食,客家饮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客家饮食的价值
1.文化性
客家饮食的大背景是中华饮食文化,小背景客家文化,这是客家饮食发展的根基。文化与饮食是息息相关的,有文化的饮食才不至于被快速淘汰。饮食与文化结合也是饮食发展创新的源泉。以客家文化作为支撑的客家饮食具有巨大的市场。有句话说“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作为长期流离失所的客家人来说,饮食是思乡的一种慰藉,所以随着客家华侨的回乡的大潮,这一现实情况为客家饮食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2.综合性
客家饮食是客家人在古时大**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时代特色,如腌制品就体现客家先民在迁徙过程中对食物的保护与珍惜。客家菜从各方面都体现客家人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原安逸的农业生活,迁徙路途中奔波的生活,闽赣粤地区的山区生活。这致使客家饮食综合各家特长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特色”就是最大的价值所在,也是客家菜以后在饮食市场上发展的优势所在。
3(二)客家饮食的缺陷
任何一种菜系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改善后才能更好的被市场接受。客家饮食要开发和保护首先就要了解其中的不足,“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这理,了解不足才知道如何改进并更好的开发。
1.精致不足,环保欠佳
客家饮食中的独特之处为其增加了一些市场竞争力,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客家饮食的原汁原味和粗大的刀工,都突出了客家饮食粗糙的特性,在追求精致的今天,客家饮食的这一特点被看成是不文明和不环保的标识。粗大的刀工,一只河田白斩鸡作为一盘,每盘平均八块,这样的一盘菜给食用者以压力,咬起来也是不够雅观,另外在吃不完的情况下更是容易造成浪费严重的现象。
古时居住山里的客家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有大量的柴火来制作可以食用“熟”“烂”的食物,但是在树木珍贵的今天,如果还用柴火那就会严重破坏植被,而今的客家人多用煤或液化气,但是这也是会造成空气污染。
喜食飞禽走兽、山珍野味的客家人,与现在保护动物的条例也是格格不入的,而客家人还有吃狐狸,猫的习俗,这在文明的社会看来是不能被接受的陋习。
2.结构不合理,患癌几率大
客家饮食结构中口味偏咸且油腻,大鱼大肉,又喜欢吃腌渍食品。这些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造成了客家人患癌几率增加。资料显示居民一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按照客家人的饮食习惯,明显超标,盐吃多了也会增加癌症发病率,尤其是腌渍品,里面含有能致癌的亚硝酸盐。另外提倡节俭的客家人食物发霉后也不舍得倒掉,发霉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这也是增加患病率的重要原因。
四、客家饮食发展与推广
随着客家土楼的申遗成功,养在深闺的客家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客家研讨会,客家祭祖活动的频繁出现,反应社会民众对客家文化的好奇。客家饮食作为文化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有理论研究的价值,作为能满足视觉与味觉的美食,更具有品尝的价值。客家菜有历史、有特色、有市场需求,再加以有效的经营与推销,前途不可限量。
(一)打造品牌效应
1.打造品牌效应,需要政府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现在客家人主要聚集的地区,是闽粤赣边界地区,而各地的客家菜有普遍性的同时,又存在差异性,这地跨三省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无疑是阻碍客家菜打造品牌的一大因素。所以需要赣南、闽西、粤东等当地的政府通力合作,把客家饮食作为政府建设的一部分纳入到地区发展战略中,整合资源,形成统一战线。除了政府的出力外,社会的重视也极为重要。文化机构、学校教育、调研机构的传播、传承也是客家饮食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2.打造品牌需要统一标准
客家菜因为在地里位置、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参差不齐,造成各地差异明显。到底客家菜包含哪些内容,客家菜的制作方法到底标准在哪里。如果这解决不好,就不能更好的批量系统的生产客家食品了。客家菜在制作过程中更多的是取决于个人的厨艺水平,这就没有办法形成统一的口碑跟市场,大家对客家菜的评价也会受影响。所以客家菜要在打造品牌上下工夫,就要学习在名菜、名小吃上进行制作统一标准。我认为在客家菜的制作上,可以开设学校教育进行批量培养,可以综合各方对于同一道菜的制作特长进行改进与总结。在简单的客家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的统一制作,批量生产。但是在客家大菜上学习肯德基、麦当劳 4 的模式是不对的,因为肯德基、麦当劳毕竟是快餐式的食品,对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客家饮食来说未必恰当。
3.创造美食系列
客家菜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各做各的,杂乱无章的缺点。现在市面上存在的众多客家菜馆,各有各的菜各有各的味,没有给顾客一个特定的形像,到底什么是客家菜,正宗的客家味道是什么?还有一些手艺不好的客家菜,严重破坏客家菜的声誉。这些对客家饮食的发展是有害的。客家菜的发展可以借助川菜的经营模式,打造以特色菜梅菜扣肉,盐焗鸡,河田白斩鸡,酿豆腐等为主打菜的系列品牌特色菜。通过大量的培养客家菜的主厨,统一制作地道的客家菜。把客家菜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稳扎实打以做出美味的客家菜为追求,让客家菜有机会与中国八大菜系一较高下。4.改革创新,不断完善
在第三章中提到客家饮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现在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注意健康饮食、绿色饮食。这些现状都是客家饮食要发展要进步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原始的客家饮食以满足温饱为主,造成了客家菜的原汁原味。但在追求精致生活的今天这是需要改变的。在制作上追求多变,在口味上追求多味,在外观上追求美做到色香味俱全,才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对于追求绿色饮食的今天,可以建立专属的农场、牧场为原材料的供应商。这不但可以保证品质还能形成链条产业。
(二)打造美食旅游
由于美食旅游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此其旅游需要自然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美食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生活在不同区域的旅游者,对美食的理解和追求各异。美食旅游是文化与饮食的综合体,由于饮食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不少学者把美食旅游的归属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一类中,常常归纳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兴旅游饮食旅游的兴起,以美食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方式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客家饮食作为八大菜系之外的独特饮食,也吸引着广大游客,在客家旅游发展飞速的今天,保护客家饮食开发其旅游价值,不仅对发展客家旅游有推进作用,对发掘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完善亦有巨大作用。如何建设客家美食,让其成为旅游建设中的一大吸引因素?可以从以下及方面考虑:
1.发掘历史事件,名人传说,增加其文化价值
在客家饮食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历史典故,文人墨客的风雅传说亦或是革命斗争,历史事件。这里有关客家饮食的故事:客家咸鸡也叫“外婆鸡”,有一位非常疼爱外婆的外孙,过节时女儿没有办法带外孙回去看外婆,于是疼爱外孙的外婆就把过节时的鸡腿割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下来。等女儿带外孙回来时再把鸡取出来,结果盐腌制的鸡腿鲜香美味特别的好吃,于是这个做法就不断的被采用,最后流传下关于咸鸡的故事也保存下来。另外关于仙女下赐梅菜,盐焗鸡又名状元鸡等,都为独特的客家美食增添了人文气息。这不但可以让外界更好的了解客家饮食文化的发展,更可以吸引各界对其菜的好奇,可以从买故事开始买菜。没有文化的菜品只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而参和文化的菜品还能满足外出旅游的人对于文化的追求。
3.与旅游地相结合,发挥经济效益,旅游效益 要更好的发展客家菜就要帮客家菜找一个依托,美食与旅游的结合不但可以增加经济效益更是可以拓展美食的受众群,得到口碑与经济的双丰收。客家美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与客家首府长汀的旅游业相结合,在旅游线路上安排客家特色美食之旅,或者把客家美食作为旅游午餐晚餐的一部分作为品尝。另外可以把客家小吃作为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带回,这可以为客家美食做宣传。历史名城长汀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可把美食作为重点项 目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效的结合。
4.充分发挥客家饮食的食养功能
现代旅游中健康的休闲的旅游越来越受欢迎,这就要求客家美食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美味外,更要注意开发保健的旅游体系。客家人艰苦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有较强的保健意识,大量可使用的食材又具有药用的功效。将这种饮食保健体系推介给游客,既为客地经济添砖加瓦,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了力量。游客可以在轻松的游览休闲中、在美味佳肴的享受过程中得到丰富的食养功效。客家常见的药膳饮食有:胡椒猪肚鸡、野生五指毛桃汤、野生鸡骨草汤、五叶神汤、通气藤汤、石参汤、连城涮九品、姜酒鸡、苦笋炖老鸭公、艾叶狗肉煲等。
五、余论
客家饮食文化是独特的融合中原与闽粤的饮食特色形成的中国饮食文化上的一朵奇葩,在不久的将来,客家饮食将作为中原第九大菜系享誉中外。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也将为客家相关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吸引力,而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也为进一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做贡献。在不久的将来客家菜也将作为中国特色菜吸引海内外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