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整理49篇)

2022-07-15 08: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三国故事(整理49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国故事(整理49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49篇《三国故事》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

篇一:三国故事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士兵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便下令开船,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召弓弩手来向船射箭。于是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就这样,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

篇二:三国故事

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篇三:三国故事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刘备的三千人马走到当阳县,突然被曹兵截住,战到天明才摆脱曹兵的追赶,护卫刘备家小的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断墙后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说:“见到将军阿斗有救了,我死而无恨!”说完,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向这边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战三回合,被赵云杀死。没走多远,又碰上曹将张镉,战十余回合,赵云夺路而走,不料连人带马落入陷阱。张镉挺枪来刺,忽然赵云的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张镉吓得一个劲后退。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传令一定要活捉。赵云利用这个机会冲出包围,连杀50员曹将,终于将阿斗交给了刘备。

篇四:三国故事

三国故事大全1:吕布戏貂禅

按着王允和貂蝉商定的“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收为义女许给吕布为妻。为挑拨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后来又把貂蝉送给董卓为妾。

吕布见貂蝉被董卓霸占,心中愤愤不平。貂蝉在吕布面前也假意伤心落泪。一日,董卓上朝议事,吕布忙跑加相府来会貂蝉,二人来到风仪亭,貂蝉凄凄切切地说:“我忍辱偷生是为了见将军一面,表白我心意,我本应该服侍将军,现在却被董卓霸占,今日见面,我心意已了,今生不能作夫妻,再等来世吧!”说完纵身要往荷花池跳。

吕布上前抱住说:“我今生不娶你,绝非英雄!”董卓在殿上正议事,回头不见吕布,心中疑惑,急忙回府。进后堂找不到貂蝉,问丫环才知貂蝉、吕布在后花园。董卓急赶到后花园,向二人在吼一声,吕布转身就跑。

董卓回到卧室,见貂蝉哭得泪人一般,责问貂蝉说:“你为什么私通吕布!”貂蝉哭诉道:“我在后花园看花,吕布进来调戏我,我急忙躲开,他提画戟把我赶到凤仪亭……”,后来,董卓找吕布追问貂蝉被调戏之事,吕布反目刺死了董卓。

三国故事大全2:计取陈仓

诸葛亮带领三十万大军再度伐魏,直奔交通要塞陈仓而来。守将郝昭在这里挖深沟筑堡垒,以守待攻。诸葛亮每天派人叫阵,魏军坚守不出。有一天,派出去的探子回来报告,说陈仓守将郝昭病重。

诸葛亮觉得时机已到,马上叫魏延、姜维三天之后带五千人马围住陈仓,待见到城中起火,协同攻城。然后又唤关兴、张苞附耳暗授机密。魏将郝照病势严重,忽然接到报告,说蜀军已到城下,急命将士上城把守。此时各城楼突然大火四起,城中顿时大乱。

郝照当即吓死。蜀兵势如破竹,直入城中。三天后,魏延、姜维领兵来到陈仓城下,见城上有人大喊:“你二位来迟了!”二人定眼一看,不是别人,正是丞相诸葛亮。二人急忙下马行礼。诸葛亮说:“我叫你二人三天后领兵攻城。

是为了稳住军心,其实我已叫关兴、张苞连夜暗出汉中,我化装藏在军中,星夜赶奔陈仓,让敌人一点准备都没有。那些城内放火的人是我早就安排好的。一着火,城内必然不战自乱,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三国故事大全3:走马荐诸葛

徐庶反奔刘备后,很得刘备重用。曾帮助刘备几次打败曹兵,被封为军师。曹操得知此事很惊讶。

曹操的谋士程昱献计说:丞相如果想用此人,召来不难,徐庶是个孝子,丞相派人把他母亲接到许昌,再仿他母亲的笔体写信让他来许昌,他必来。“徐庶接信,果然大哭一场,拿信找刘备辞行。刘备见信也哭,强留徐庶叙情一夜。

第二天,刘备在城外排宴替徐庶饯行。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这一走,你我天各一方,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说完又痛哭流涕。

徐庶行数里又拍马返回对刘备说:”忘了一件大事,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有一位天下奇人叫诸葛亮,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我当然愿意见他,不知他能比上先生吗?“徐庶说:”他抬头能知天文,低头能察地理,见面能识人心,是天下第一才人,如他能出来帮助,将军就可以稳坐天下了。“

刘备见徐庶这样了解诸葛亮,想请徐庶辛苦一趟把诸葛亮请来。徐庶摇头说:”这样的人才,只能将军亲自去请,他愿不愿出来,还得看将军的诚意。“ 徐庶说完,策马离去。之后引出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三国故事大全相关内容

篇五:三国故事

三国故事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张角率领农民起义,反抗朝廷,起义军头戴黄巾作为记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皇帝为了镇压“黄巾”,下令各地招收新兵。这天,刘备正看招兵的告示,身后又挤过来一个黑脸大个儿,名叫张飞。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军。

刘备和张飞来到一个酒馆。他们正喝着酒,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喊道:“快给我拿酒来,我急着去参军呢!”刘备见他身材高大,非常威风,就请他一起喝酒。这人名叫关羽,因为杀了本地的恶霸,才来到这里。刘备说:“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吧!”

三人喝完酒,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他们在桃园里对天起誓,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桃园结义”。

三国故事2: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柴油 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

“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

关羽忍不住问:”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诸葛亮说:”我在城中坐等。“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诸葛亮说:”印剑在此,违令者斩!“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使关羽、张飞等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国故事3:诸葛亮吊孝

东吴大都督周瑜,精通兵法,才智超群,只是肚量狭小,不能容人。他和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可又想加害诸葛亮。

周瑜攻打南郡时,曾身中毒箭。当诸葛亮趁乱用计先取南郡、荆州、襄阳后,周瑜一气之下箭伤复发。病中的周瑜仍想智取荆州,均被诸葛亮识破。周瑜一气再气,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声中死去。

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决定前去吊唁。刘备怕诸葛亮被害,派赵云带五百军士保护。在周瑜柩前,诸葛亮亲自奠酒,跪在地上读祭文,泪如泉涌,悲痛不已,众将均被感动。鲁萧见诸葛亮如此悲痛,自言自语地说:“周瑜肚量狭小,自取灭亡。”

篇六:三国故事

三国故事大全4:关羽十回桥迎马童

出荆州城西门,朝北走六里的地方,有一个又高又大的平土堆,名叫点将台。传说是关公第十次攻打樊城以前阅兵点将的地方。

关公有时亲自出征,有时派人挂帅,九回攻打樊城,九回失利。但他没有灰心丧气,决心抓紧练兵,发誓不拿下樊城决不罢休。

一天,雄鸡才叫过头遍,天还是黑糊糊的。关公就提起青龙偃月刀,跨上赤兔马,驰出了北门,来到离城五里外的拍马山准备练武。拍马山是一座小山,周围场子宽大、平坦,是练兵的好地方,因关公经常在此拍马而得名。

这天关公来得很早,哪知还有比他来得更早的人。只听见马蹄声嘚嘚,一团黑影一时跃过山顶,一时绕场飞跑。他感到非常奇怪,便在一个树蔸上系好马,躲在一块石头后面想看个明白。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不看不打紧,一看倒叫关公大吃一惊,原来马是自己儿子关兴的马,马上的人却是关兴的十五岁小马童。小马童时而伏在马背上,时而贴着马肚,上下翻滚,机动灵活,关公看了,暗暗称绝。

关公悄悄地连续观看了十天,天天如此:小马童练完马,趁天还没大亮,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马送回原处,然后让马饮水吃草。而关兴不到日上三竿,拍马山是见不到他的人影的。

为了弄清底细,关公又去找关兴,转弯抹角打听小马童练马的事,哪知关兴还蒙在鼓里,半点情况也不知道。

两个月之后,关公准备第十回攻打樊城,决定先在点将台阅兵点将。这天,点将场上,小马童牵着马,像平日一样站着;关兴却趾高气扬,威风凛凛地坐在马上。关兴有十足的把握,父亲点将一定会点到他。哪知关公偏偏没有点他,却点了给他牵马的小马童,并且令关兴立即下马,将马交给小马童,叫小马童挂帅,领兵前去攻打樊城。

小马童施巧计,出奇兵,带领人马终于拿下了樊城。队伍胜利返回的时候,关公远道去迎接他,在离荆州城六十里的一座桥上相遇。为了表彰小马童的功绩,关公把这座桥,取名叫“十回桥”。

三国故事大全5: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篇七:三国故事

三国故事之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贼出,天下大乱。中山靖王后刘备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声叹息。被身后的本地屠户张飞见到,就厉声问其故。刘备见这个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绍并且说出了叹息的原由。张飞一听此人出生不俗,谈吐间也相当投契,就拉着去酒馆准备边吃边说。正到门口,又遇一人嚷着急切投军。被刘、张听到,于是刘备邀请他一起来喝酒,三人越谈越投契,结果就一起去张飞家后面桃园结为异性兄弟,按长幼,刘备成了大哥,关羽做了老二,张飞为老三。

三国故事之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雄讲的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故事。在汜水关前,各路诸侯豪杰大战华雄未果,袁术恐先锋孙坚立下头功不发粮草,以至孙文台兵败汜水关,大将祖茂被华雄所斩,之后袁绍问谁人可斩了华雄,于是关羽主动请缨,但因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术的耻笑,说:“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觉得他是英雄,说:“此人长相非凡,旁人焉知其为马弓手?”于是递给关羽温酒一杯说:“将军且饮了此杯以壮胆气”,关羽却道:“待我斩了华雄后再饮未迟!”于是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且尚温!

三国故事之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后来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三国故事之千里走单骑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因无丞相(即曹操)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斩将闯关,在曹操辖境内,“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下集“战官渡”,叙曹操进兵官渡,击败袁绍,兵临冀州。

篇八:三国故事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等五将率兵万人担任掩护,屯积于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故市、乌巢。沮授建议派蒋奇率军驻扎在粮库为外侧以防曹操的抄袭,袁绍不听,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家属在邺城犯法被扣押,便一怒之下,投奔曹营,受到曹操的热情接待。许攸密报说,袁绍辎重车万乘在乌巢,屯军戒备不严,可用轻兵前去偷袭,出其不意,烧掉粮草,不出三天,袁军自败。于是曹操决心夜袭乌巢,焚烧袁绍的`粮草。利用夜晚悄悄地从小路去偷袭乌巢。袁绍得知曹操夜袭乌巢后,随即决定用主力攻打曹操的大营,只派遣一部轻骑去救援乌巢。果然曹营坚固,攻打不下。曹操见袁绍援军赶到乌巢,便指挥将士拼命冲杀,大破淳于琼军队,烧毁乌巢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郭图害怕袁绍追究他献计的责任,便嫁祸给张郃。张郃在气愤之下,与高览一起烧了攻城器械,投降了曹操,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

篇九:三国故事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三国故事之单骑救主

新野一战,刘备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引五十万大军前来报仇。慌乱中,赵云发现不见了刘备,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骑,又杀**军中寻找。赵云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趁赵云不注意跳井身亡,这时曹兵杀来,赵云含泪推倒土墙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冲。曹将杀来,赵云力战众将,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观战的曹操见赵云势不可挡,之后,曹军蜂拥而来,张飞在长坂坡误解赵云已经降曹,后经解释解去疑惑。张飞独挡曹军,命手下在桥后砍倒树木绑在马后往来奔驰作疑兵之计,飞在桥上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后关羽从江夏借到兵马,杀退曹兵,又得孔明起夏口军前来接应,刘备突出了重围。

篇十:三国经典故事

司马懿杀了曹爽,过了两年,他也死了。接替他职位的是他儿子司马师。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大臣中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 除掉。魏少帝曹芳恨透司马师。有人曾经劝曹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 髦。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不服司马氏的专权,司马师废去曹芳后,就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毌丘,姓,毌音guàn)俭起兵声讨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带兵征讨,打败了文钦和毌丘俭。但是在回师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晋太祖文帝司马昭

接着,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

魏帝曹髦实在忍耐不住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文言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着他来收拾我。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就劝他忍耐,不要闹出大祸来。

可是曹髦从怀里掏出一道预先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再说还不一定死呢。”说着,他进内宫去禀报太后。

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倒有两个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

二十岁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治司马昭。他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地从宫里杀了出来。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了一队兵士赶来,挡住了禁卫军的去路。双方打了起来。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动剑杀过去。贾充的手下兵士一见皇帝自己动手,毕竟有点胆怯,有的准备逃了。

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跟贾充说:“您看怎么办?”

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

贾充这一说,成济才胆大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直刺去。曹髦来不及招架,被成济刺穿了胸膛,跌下车来死了。

消息传到司马昭那里。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真的杀了皇帝,也有点着慌,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司马昭假惺惺装出悲伤的样子,跟一位老臣陈泰说:“您说,叫我怎么办呢?”

陈泰说:“只有斩了贾充的头,才多少可以向天下交帐。”

司马昭很为难地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您再想想。”陈泰说:“依我说,只有比这更重的办法,没有再轻的了。”

司马昭一听不是滋味,就不吱声了。

后来,司马昭用太后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给曹髦加上许多罪状,把他废作平民,把曹髦被杀的事轻轻掩盖过去。

但是,大伙儿还是议论纷纷,怪司马昭不办凶手的罪,司马昭没法拖下去,就把杀害皇帝的罪责一古脑儿推给成济,给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满门抄斩。

司马昭除掉了曹髦,另外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十五岁的曹奂接替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三国经典故事3:王君楼船破吴

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攻东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魏元帝曹奂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公元265年到316年,晋朝的国都在洛阳,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西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残暴出了名的。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

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晋武帝就决定发兵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横江(在今安徽省)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音jùn)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

王濬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作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这种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称作楼船。

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东吴,我们要早作防守的准备。”

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

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礁,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过了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节节胜利。只有王濬的水军,到了秭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王濬也真有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了。

还有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怎么办呢?王濬又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

由陆路进攻的杜预大军也取得大胜,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张暂时休整一下再打。杜预说:“现在我军军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几节以后,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势如破竹”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他竭力支持王濬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业。

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慌,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无数面的旌旗迎风飘扬,连天空也给遮住了。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

篇十一:三国经典故事

三国经典故事1: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又经过两年准备,公元220xx年冬天,就带领大军驻守汉中。因为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在那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

离开成都的时候,他给后主刘禅上了一道奏章,要后主不要满足现状,妄自菲薄;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并且表示他决心担负起兴复汉朝的责任。这道奏章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

过了年,诸葛亮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传出消息,要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并且派大将赵云带领一支人马,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装出要攻打 郿城的样子。魏军得到情报,果然把主要兵力去守郿城。诸葛亮趁魏军不防备,亲自率领大军,突然从西路扑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

蜀军经过诸葛亮几年严格训练,阵容整齐,号令严明,士气十分旺盛。自从刘备死后,蜀汉多年没有动静,魏国毫无防备,这次蜀军突然袭击祁山,守在祁山的魏军抵挡不了,纷纷败退。蜀军乘胜进军,祁山北面天水、南安、安定三个郡的守将都背叛魏国,派人向诸葛亮求降。

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叡(音ruì)比较镇静,立刻派张郃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 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 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由于诸葛亮赏罚分明,以身作则,蜀军将士都很感动。大家把这次失败当作教训,士气更加旺盛。这年冬天,诸葛亮又带兵杀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 南),包围了陈仓(今宝鸡东),杀了一个魏将;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复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易西北)两个郡。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功,下 了一道诏书,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三国经典故事2:司马昭的野心

司马懿杀了曹爽,过了两年,他也死了。接替他职位的是他儿子司马师。魏国大权落在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两人手里。大臣中谁反对他们,司马师就把他 除掉。魏少帝曹芳恨透司马师。有人曾经劝曹芳撤掉司马氏兄弟的兵权。但没有等曹芳动手,司马师已经逼着皇太后,把曹芳废了,另立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孙子曹 髦。

魏国有些地方将领本来不服司马氏的专权,司马师废去曹芳后,就有扬州刺史文钦和镇东将军毌丘(毌丘,姓,毌音guàn)俭起兵声讨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带兵征讨,打败了文钦和毌丘俭。但是在回师许都之后,司马师也得病死了。

晋太祖文帝司马昭

接着,司马昭做了大将军。司马氏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一个比一个专横。

魏帝曹髦实在忍耐不住了。有一天,他把尚书王经等三个大臣召进宫里,气愤地说:“司马昭的野心,过路人都知道了(文言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着他来收拾我。今天,我要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

大臣们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简直是鸡蛋碰石头,就劝他忍耐,不要闹出大祸来。

可是曹髦从怀里掏出一道预先写好的诏书,扔在地上,说:“我已经下了决心,就是拼个死也不怕,再说还不一定死呢。”说着,他进内宫去禀报太后。

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倒有两个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

二十岁的曹髦,根本不懂得怎样治司马昭。他集合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地从宫里杀了出来。曹髦自己拿了一口宝剑,站在车上指挥。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了一队兵士赶来,挡住了禁卫军的去路。双方打了起来。曹髦上前大喝一声,挥动剑杀过去。贾充的手下兵士一见皇帝自己动手,毕竟有点胆怯,有的准备逃了。

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跟贾充说:“您看怎么办?”

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是干什么的!还用问吗?”

贾充这一说,成济才胆大了,拿起长矛就往曹髦身上直刺去。曹髦来不及招架,被成济刺穿了胸膛,跌下车来死了。

消息传到司马昭那里。司马昭听说他手下人真的杀了皇帝,也有点着慌,连忙赶到朝堂上,召集大臣们商量。司马昭假惺惺装出悲伤的样子,跟一位老臣陈泰说:“您说,叫我怎么办呢?”

陈泰说:“只有斩了贾充的头,才多少可以向天下交帐。”

司马昭很为难地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您再想想。”陈泰说:“依我说,只有比这更重的办法,没有再轻的了。”

司马昭一听不是滋味,就不吱声了。

后来,司马昭用太后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给曹髦加上许多罪状,把他废作平民,把曹髦被杀的事轻轻掩盖过去。

但是,大伙儿还是议论纷纷,怪司马昭不办凶手的罪,司马昭没法拖下去,就把杀害皇帝的罪责一古脑儿推给成济,给成济定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满门抄斩。

司马昭除掉了曹髦,另外从曹操的后代中找了一个十五岁的曹奂接替皇位,这就是魏元帝。

三国经典故事3:王君楼船破吴

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攻东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魏元帝曹奂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公元265年到320xx年,晋朝的国都在洛阳,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西晋。

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一留下来的东吴早已衰落了。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是残暴出了名的。他大修宫殿,尽情享乐不算,还用剥脸皮、挖眼睛等惨无人道的刑罚镇压百姓,上上下下都把他恨透了。

公元279年,晋朝一些大臣认为时机成熟,劝说晋武帝消灭东吴。晋武帝就决定发兵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横江(在今安徽省)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音jùn)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

王濬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作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这种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称作楼船。

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东吴,我们要早作防守的准备。”

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

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礁,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过了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节节胜利。只有王濬的水军,到了秭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王濬也真有办法。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了。

还有那一条条拦在江面的铁链怎么办呢?王濬又在木筏上架着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

由陆路进攻的杜预大军也取得大胜,攻下了江陵。有人主张暂时休整一下再打。杜预说:“现在我军军威大振,正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了几节以后,下面的竹子,就可以迎刃而解,一劈到底了。”(“势如破竹”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他竭力支持王濬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业。

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这才着了慌,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无数面的旌旗迎风飘扬,连天空也给遮住了。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

篇十二: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张辽——曹操五子良将之一

张辽(公元169-222年)字文元,三国时魏国雁门马邑(今朔城区大夫庄)人,著名的军事将领。

张辽少年通武,本系汉武帝时朔州人聂壹的后代,因避仇而改姓,幼时为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他武力过人,召以从事,让他带兵至京都,又从何进。何进派他到河北招募军队,何进败,张辽以兵随董卓。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张辽又投吕布帐下为将,吕布占领徐州,很倚重张辽。后吕布在下邳被曹消灭后,张辽随归曹操。由于战功卓著,被任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候。

张辽一生几乎全部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先后跟随曹操战山东、讨袁谭、灭袁尚、平辽东,在极端混乱的三国时代,结束“豪杰并起”、军阀混战的局面,使北方渐趋统一,这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

张辽不仅勇猛过人,有胆有识,而且精于用兵,善于谋略,建安20年(公元前215年),张辽驻守合肥,孙权乘曹操进兵汉中之机率领十万大军来取安徽,双方在合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张辽率手下强兵将士800人冲锋陷阵,连杀敌兵无数,直冲到孙权帅旗之下。孙权大惊失色,部将闻风丧胆,不战而逃。后来发现张辽部下仅几百人,才又返回,把张辽包围起来,面对重兵围困,张辽毫无惧色,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杀进杀出包围圈数次,竟无人能够阻挡。孙权围城十几天未果,只好撤军,张辽又乘胜追击,连打胜仗。这一次激战,张辽打出了魏军的军威,也显示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曹操闻讯,非常赞赏张辽的胆略和才识,遂拜他为征东将军。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典韦——东汉末年猛将之一

典韦形貌魁梧,膂力过人,有大志气节,性格任侠。其时同乡刘氏与睢阳人李永为仇敌,典韦便为刘氏报怨。李永曾任富春长,家中备卫甚为严谨。典韦驾车,载着鸡酒,伪装正在等候别人的闲人;当李永府前开门,李永亲自出府时,典韦便怀匕首向前截杀李永,并杀李永妻,再慢慢走出来,取出车上刀戟,步行离去。由于李永的居所邻近市,此事发生后全市惊。从后而追者虽有数百人,但却无人敢近。典韦行了四五里,遇上李永伴众,双方转战不久,典韦脱身而去,自此为豪杰之士所赏识。

兴平年间,张邈与曹操决裂,并伺机偷袭曹操,典韦转投曹操,隶属夏侯惇,随夏侯惇四处征战,数次杀敌有功,被拜为司马。

后来曹操又拜典韦为都尉,引置于左右,让他带领亲兵数百人,常在军中大帐巡绕。典韦人既壮武,其所带领的亲兵都是严格挑选的战卒,每次战斗,典韦部队都常先登陷阵。典韦后来又迁为校尉。他的性格忠诚谨重,常于早上侍立终日,夜晚便宿于帐左右,甚少归府私寝。其人甚好酒食,饮食份量兼人,每有赐食于前,便大饮长喝,左右相属之人,都为典韦供给自己的酒食,曹操大壮其为人。典韦又喜欢携着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有谚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魏延——悲屈的军事奇才

魏延(?—234),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但未采纳。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1]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许褚——曹魏开国功臣之一

许褚(chǔ,见《辞海》)字仲康,谯国谯人。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与葛陂贼交战时在箭矢耗尽的情况下掷石攻敌,后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诈作与贼和解并以耕牛交换粮食一但在牛突然狂奔的情况下拿着牛反方向行百余步,由此在淮汝一带的人提起许褚之名皆畏惮。随曹操屯官渡时发现欲谋害曹操者,将刺客全部杀掉。关中之战时在身披重甲的情况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浆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上岸才发现早已身中数箭,在与马超、韩遂会面时只让许褚相随,期间马超欲袭曹操,但听闻许褚之名兼怀疑从骑就是许褚,便问曹操虎侯安在,曹操指着许褚,许褚怒视马超以令他放弃。当曹操去世时许褚哭至吐血,曹丕其迁作武卫将军,负责宫中安全。曹叡继位时封其为牟乡侯,谥曰壮侯。

说起许褚,就让人想起“腰大十围”,这个十围是多大?先不说这个尺度,首先来说,许诸绝对是虎背熊腰。曹操收他时,他自述“双手扯二牛尾倒行100余步”可以看出,他的力气有多大,后来的许多小细节都描写了他的力气。许褚与吕布斗20合,胜负不分。

与马超之战,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又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两军大骇。两个又斗到三十余合,褚奋威举刀便砍马超。超闪过,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将枪挟住弃刀。两个在马上夺枪。许诸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各拿半节在马上乱打”证明两人武力相当相近。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孙尚香——孙权之妹,刘备夫人

孙尚香是三国时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又称孙夫人。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才智敏捷,性格刚强,有其诸兄之风。

赤壁之战后,嫁给左将军刘备。常以侍婢百余人持刀护卫,刘备每与相会,常恐遭遇不测。建安十七年,刘备入蜀,孙权派人接回孙夫人,孙夫人想将刘禅一并带走,被牙门将军赵云夺回。此后不详。据史料文献所悉,孙坚育有五子二女,而长女已嫁给曲阿人弘咨,所以普遍所认知的孙夫人应为次女。

关于孙尚香的一生有许多种的说法。但无论历史上是哪种真正的结局,让后人值得肯定的是,孙尚香是纷乱的三国时期中一名杰出的女英雄。在她的身上,无不体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英雄气概。

曹爽——三国魏大将军

曹爽(?—249)字昭伯,小名默,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大司马曹真之子,曹操族孙。年少时谨慎持重。魏明帝曹睿为东宫太子时,很器重他。明帝即位后,即任他为散骑侍郎,累迁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任武卫将军,殊宠有加。明帝卧病时,诏入寝宫,拜为大将军并假以节钺,处理军国大事,与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少帝。

齐王曹芳即位,加侍中,改封武安侯。初本谦虚谨慎,凡事皆与司马懿商议,不敢专行,司马懿亦以其为国家肺腑,以礼让之。后丁谧、毕轨等蛊惑,把曹爽一步步拉向深渊。凭官高权重,任用私人,委诸弟及党羽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以高官,朝廷大权几乎为其垄断。还利用职权,广置田产,窃取宫中禁物,妻妾成群,玩弄先帝嫔妃,车服拟于皇帝,胡作非为,难以列全。并纳邓飏等言,不听太傅司马懿劝谏,出兵伐蜀,结果空劳民伤财,且军马死伤惨重。

司马懿称疾退避,伺机制服曹爽。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少帝谒魏明帝曹叡墓高平陵,曹爽兄弟皆随行。司马懿率其兵马,关闭各城门发动政变。上疏罗列曹爽种.种乱法与不臣之状,假皇太后令,免曹爽兄弟全部官职。曹爽不用桓范之计,以为尚可“不失作富家翁”,放弃抵抗。最终,曹爽兄弟及党羽全被处决,并夷三族。史称“高平陵政变”。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孙皓——昏庸暴虐的三国时期吴国末帝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公元264年-280年在位。吴大帝孙权之孙,孙和之子。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据《江表传》记载,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另外,他也把拥立自己的濮阳兴和张布杀掉(据说他们后悔拥立孙皓,被他知道而被杀),又曾迁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汉),大兴土木。

孙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生性多疑且残暴,设立诸多酷刑。他曾杀死或流放多名重要宗室,如杀害孙策之孙孙奉,流放孙霸二子,诛杀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等。对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仅丞相一级的官员为例:除张悌在亡国之际战死外,濮阳兴被流放处死,夷三族,万彧被谴自杀,全家遭流放;陆凯死后数年,全家被处以流放。此外,孙皓非常迷信,常凭借运历、望气、筮卜、谶语之类的原因来决定如迁都、用兵、皇后废立等重大事件,并因此一直坚信自己将统一天下。

孙皓归晋之后,被赐号为归命侯,在洛阳居住,有一回晋武帝与王济下棋,问孙皓:“听说你在吴国时剥人面、刖人足,有这回事吗?”孙皓回答说:“作为人臣而失礼于君主,他就应当受这种刑罚。”其实是消遣在皇帝面前坐姿不正的王济。公元284年(太康五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葬在洛阳的北邙山。滕皇后亲自为他写了哀悼文,文章甚是悲痛凄楚。

篇十三: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是仪--三国时期吴国官员

是仪,本姓氏,起初担任县中县吏,后在郡里任职,郡相孔融嘲弄他,说“氏”字是“民”无上,可改为“是”,是仪于是就改姓为“是”。是仪后来依附刘繇,避乱到江东。刘繇军队失败,是仪迁居会稽。

孙权继位执政后,用文辞优美的诏书征召是仪,是仪到后受到孙权亲信重用,专门负责机要事务,被授予骑都尉之职。吕蒙图谋袭取关羽,孙权将此事询问是仪,是仪很赞同吕蒙的计谋,劝孙权采纳其计。

是仪随从孙权征讨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是仪陈述辞谢,孙权命令说:“我虽然不是古代的赵简子,您怎就不委曲自己作一个周舍呢?”荆州被平定后,孙权定都武昌,是仪被授任裨将军,后封爵都亭侯,暂署侍中。孙权想再授予他以部队,是仪自以为不是统率军队的人才,坚辞不受。黄武年间,孙权派遣是仪前往皖城就职将军刘邵部下,想诱骗曹休到来。曹休来后,被吴军打得大败,是仪被升任为偏将军,入朝总领尚书事,并总管朝廷外诸官,兼管诉讼事宜。孙权又命他教众公子读书学习。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命是仪留下辅佐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孙登对他十分敬重,有事都先咨询他,然后才实施推行。是仪被进封为都乡侯。

嘉禾元年(232年),是仪随从孙登回到建业,再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管理诸官事宜,兼管诉讼如前。典校郎吕壹诬告谗毁原江夏太守刁嘉毁讪诽谤国家政事,孙权大怒,将刁嘉逮捕入狱,详细审问验证。当时与此事有关系的人都十分恐惧吕壹,并都说听到过刁嘉说了那些话,唯独是仪说没有听说过。于是是仪被连续审讯多日,孙权诏旨要严厉审问,大臣们都为此畏惧如寒蝉无声。是仪回答说:“现在刀锯已架在我的脖子上,我怎敢替刁嘉隐瞒真象,而自取灭族之祸,成为不忠之鬼呢?只是为了让陛下了解此事的真实本源。”是仪根据实情一一答问,言辞毫无变易。孙权于是放弃对他的审讯,刁嘉也得以释放。

嘉禾三年(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孙权关心蜀汉情况,派遣是仪出使蜀汉与其加强结盟友好。是仪作为使节的言行举止很合孙权心意,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

赤乌五年(242年),孙权先后立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但孙权宠爱孙霸,是仪当时兼任鲁王傅,认为孙和与孙霸的待遇似乎一样,有所不妥,于是上疏说:“为臣私下认为鲁王天资卓群敬修美德,兼备文武才干,如今适宜的安排,是让他镇守四方,作为国家的辅佐屏障。宣扬美好德行,广泛显耀威信,这是国家的优良传统,全国人民所共同瞻望。只是为臣言辞粗疏,不能完尽表述心意。我认为二宫应当有所抑制,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他连上书三、四次,他作为鲁王傅能竭尽忠诚,动辄加以规劝;对上奉事勤奋,与人相交恭敬。

是仪从不经营家财,不接受别人的施惠,房舍财物能供给日常生活就行。邻居有人建起大宅,孙权出行望见,问人是谁建起大宅,他身边的人回答说好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俭朴,一定不是他。一问果然是别人家。是仪就是这样收到孙权的信任和了解。

是仪衣着不精制,饮食极简便,乐于赈济赡养贫困之人,家中无什么储蓄。孙权听说后,前往他家,要求看看他家吃的饭菜,并亲口尝食,对此深为叹息,当即增加是仪的俸禄和赏赐,扩增他的田地住宅。是仪多次推辞谢绝,因这种恩惠而心中不安。

是仪常常举荐人才进献良谋,从未说过别人短处。孙权常责备他不谈论政事,没有是非,是仪回答说:“圣明君主在上,为臣谨守本职,担心于职不称,实在不敢以愚笨的管见言辞,来干扰陛下视听。”

是仪奉事国家公职几十年,未曾有所过失。吕壹多次诬陷告发将相大臣,有的人竟被他告发有罪达四次之多,唯独没有借口告发是仪。孙权感叹说:“如果人人都像是仪那样,还到哪里去施用什么法律条令呢?”等到是仪重病卧床,他留下遗嘱要求用一般棺木安葬,穿戴平时衣服入殓,一切务必节省简约。八十一岁时去世。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孙綝--三国时期孙吴宗室、权臣

孙綝是三国时期东吴的皇族宗室。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与东吴权臣孙峻为同一祖父的从兄弟。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在率军北伐曹魏途中过世,将后事托付给年仅26岁的偏将军孙綝。朝廷任命孙綝为侍中兼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受命代理主持朝政,接替孙峻掌控了东吴最高的权力。此前,孙峻的专政及恶行已经引起东吴豪族势力的不满,他们不愿意再看到孙峻之后又出现皇亲宗室继续垄断朝廷大权的局面,以骠骑将军吕据为代表的北伐前线诸将于是联名上书推荐滕胤为丞相,希望以此分割孙綝的权力,防止他擅权专政。但孙綝巧妙地改任命滕胤为大司马,且要求他去代替不久前逝世的吕岱镇守武昌,希望以此让他远离朝廷。吕据等知道后大为不满,于是从北伐前线率军返回建业,派人通知滕胤,密谋推翻孙綝。孙綝知道之后,一方面派遣从兄右将军孙虑(一说为孙宪)率领驻守都城的军队在江都抵御吕据大军,又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投靠东吴的曹魏叛将文钦、刘纂、唐咨等人攻击吕据。另一方面派遗侍中左将军华融、中书丞丁晏前往要求滕胤立刻出发捉拿吕据。滕胤见状,自知已经泄密,于是立刻拥兵自卫,并向典军杨崇及将军孙咨表示孙綝谋反作乱,逼华融等人作书驳斥孙綝。孙綝则上表宣称滕胤叛乱,派将军刘丞率骑兵围困滕胤。滕胤逼迫华融等人矫诏发兵,华融等因不从而被杀。不久后吕据兵败自尽,但滕胤并不知情,以为吕据会依期进军与他会合,因此面色不变,谈笑如常。有部下劝说滕胤引兵至皇宫的苍龙门,不明原委的禁军将士见到滕胤后,必然离开孙綝而听从滕胤的调遣,那时则可进驻皇宫,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诛杀孙綝。当时已至半夜,滕胤不敢举兵包围皇宫,又仗着与吕据会依约前来支援,于是命令部下继续坚守。到了早上,孙綝剿灭吕据后回师大举进攻且最终杀了滕胤。其后下令诛灭了滕胤、吕据的三族。假节驻守夏口的镇军将军孙壹是吕据、滕胤的妻兄,而且其弟孙封又因为参与密谋后失败自杀。孙綝于是派遣镇南将军朱异偷袭孙壹,迫使孙壹率部曲千余口逃奔曹魏。此役后,孙綝暂时控制住了局面,继而迁为大将军,受封为永宁侯。从兄孙虑在孙峻执政时很受厚待,在帮助孙綝平定吕据等人的发难后,得到的待遇反而比孙峻时少,于是很不满,与将军王惇共谋杀害孙綝。孙綝发觉后杀掉了王惇,孙虑被迫服药自杀。

太平二年(257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因反对司马氏专权,在寿春举兵叛变,又杀扬州刺史乐綝,派吴纲领儿子诸葛靓和牙门子弟到东吴请降,要求派援兵相助。东吴遂派遣文钦、唐咨与全端、全怿等人带领三万人先行赶往救援。魏镇南将军王基围困寿春,但文钦等成功突围入城与诸葛诞会合。曹魏于是集中了朝内外二十余万大军彻底将寿春围困得水泄不通。东吴于是任命朱异为假节大都督,率领三万人屯居安丰。曹魏兖州刺史州泰率军与朱异交战,朱异大败,死伤二千人。孙綝亲率大军进屯镬里,又派遣朱异率领丁奉、黎斐等人的五万军队攻打曹魏。当时朱异屯于黎浆,遣将军任度、张震等募勇敢六千人,在屯西六里处搭建浮桥夜渡淮河,准备修筑半月形的营垒,曹魏监军石苞及州泰发现后将吴军击破。朱异又制造攻城武器车箱围逼五木城,再次大败而归。与此同时魏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五千从小路奇袭吴军屯放辎重所在地都陆,焚毁了朱异军队全部的军备粮草。孙綝又再派兵三万命令朱异与魏军死战,朱异不从,孙綝大怒,要求朱异前往相见。此时,跟  随朱异军中征战的柴桑督、奋威将军陆抗制止他去见孙綝,朱异于是说道:“子通,家人耳,当何所疑乎!”遂坚持前往。孙綝见到朱异后,马上让力士将其从座位上抓起来。朱异道:“我吴国忠臣,有何罪乎?”但孙綝还是下令处死了朱异,而改派弟弟孙恩虚张声势前往救援,自己则退回建业。寿春城中听闻孙綝退兵,军心不稳,文钦等多次试图突围未果。诸葛诞部将蒋班和焦彝出城投降,不久后吴将全怿和全端等人见援兵已绝,也率所部数千人出降。次年春,寿春沦陷,诸葛诞突围途中被杀。孙綝没有成功拯救诸葛诞,却将吴国的重要将领朱异杀死,因此一时之间朝野对他都愤恨不已。当时,驻守吴国西部边境的骠骑将军朱绩甚至担心孙綝如果继续秉政将使大臣们猜疑离心,使吴国陷入政治混乱,从而让曹魏可以乘衅入侵。于是朱绩密书暗中联系蜀汉,让他们事先制定吞并吴国的计划。

孙綝从前线返回建业后,吴帝孙亮已经开始亲政,且派人问责孙綝救援不成而诛杀大将之过。孙綝害怕会对自己不利,回到建业并称病不上朝谒见孙亮。他在朱雀桥南边修建宫室,命令其弟威远将军孙据负责宿卫宫禁苍龙门,弟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驻守各个营地,想要以此来控制朝政以求自保。太平三年(258年),孙亮因为对孙綝不臣的行径大为不满,于是借口追究其三姐朱公主孙鲁育被杀事件的原委,降诏怒责孙綝的亲信虎林督朱熊与外部督朱损当年没有匡正孙峻诛杀鲁育公主的错误。孙綝上表入谏求情,但孙亮不予准许,派遣左将军丁奉诛杀了朱熊与朱损。此时,孙亮与孙綝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因此孙亮则私下与其大姐全公主孙鲁班、太常全尚、将军刘承等讨论诛杀孙綝事宜。但谋事不密,被孙亮的一个妃子知晓,那个妃子是孙綝从外甥女,于是偷偷向孙綝密报此事。孙綝连夜带兵缉拿了全尚,并派遣其弟孙恩在苍龙门外杀害了刘承。然后举兵包围皇宫,命令光禄勋盂宗到宗庙祭祀先帝,召集群臣宣布废掉孙亮,群臣十分震惊,无人敢违抗孙綝的命令。孙綝乃派遣中书郎李祟去夺取了玉玺,以诏书的形式向全国公布孙亮所谓的罪状。尚书桓彝不肯在诏书上署名,被孙綝杀害。典军施正劝孙綝立孙权六子琅邪王孙休为皇帝,孙綝表示同意,于是命令宗正写信给孙休,随后将孙休迎回建业登基称帝。另将废帝孙亮贬为会稽王,送回封国;将全公主迁徙至豫章郡,全尚则被流放至零陵郡。孙休即位后,孙綝上疏给孙休,来表示自己的忠心。孙休则下诏封孙綝为丞相大将军兼领荆州牧。孙綝之弟孙恩被封为御史大夫、卫将军,孙据为右将军,二人皆封县侯。孙干为杂号将军、亭侯,孙闿也受封为亭侯。孙綝一门五侯,而且皆掌管禁军部队,权力远远超过皇帝,是东吴的大臣中一直以来未曾出现的事情。孙綝志得意满,开始肆意妄为,甚至破坏民间信仰,烧掉伍子胥庙,又破坏各地的祠庙,斩杀道士。

孙休登上帝位后,深知孙綝权倾朝野,尾大不掉,因此对他时刻提防小心。有一次孙綝奉献牛酒给孙休,孙休担心酒里有毒,因此没有接受。孙綝于是用酒宴请左将军张布,喝到尽兴时,孙綝口出怨言道:“当初废黜少主时,不少人劝我应该自己即为称帝。我认为当今陛下贤明,所以把他迎立他为天子。皇帝没有我就不可能即位,如今我奉上礼品却遭到拒绝,只是把我当作一般的臣子来对待而已,看来我必须要再次改变计划了。”张布遂将这件事情告诉孙休,孙休于是紧记在心,怕孙綝会作乱犯上,于是对其多次给予赏赐,又加官孙恩为侍中,与孙綝一起批阅朝廷文书。当时有人告发孙綝怀怨在心,侮辱圣上,意图谋图反,孙休于是将此人抓住交给孙綝发落。孙綝便杀了该告密者,但此后其也开始感到惶恐不安,便通过孟宗向孙休表示自己要出屯武昌。孙休答应了他的要求,敕命孙綝所督帅的中营精兵万余人跟随前往,军队所需要的武库兵器,都下令给与。将军魏邈劝告孙休,表示如果让孙綝出屯地方的话将会造成国家**,武卫士施朔也举报孙綝有谋反的举动。孙休于是秘密询问张布解决的办法,张布和丁奉商议后决定在腊祭之日设宴来谋杀孙綝。在腊祭宴会当天,孙綝因为此前听到一些风声,遂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出席。孙休派出使者十余人去请他赴宴,孙綝无法在推脱,只得前往。行前孙綝与家中约定,在宴会过程中,家人可在府内放火,他就以这个借口伺机返回。后来,孙綝见府中火起,于是向孙休请求返回,孙休不准许。孙綝准备强行离席,丁奉、张布此时示意左右将孙綝捆绑起来。孙綝方才醒悟,于是跪下叩首到:“臣愿意被流放到交州赎罪。”孙休答道:“卿当初为何不流放滕胤、吕据,而却将他们诛杀?”孙綝再次请求道:“臣愿意受罚沦为官奴。”孙休又答道:“为什么当初不让滕胤、吕据成为官奴!”遂下令将孙綝斩首示众,且宣布曾与孙綝同谋作乱者一概予以赦免,于是孙綝部众放下兵器请降者多达五千人。孙綝被杀时年仅28岁。其弟孙闿乘船想要渡河北降曹魏,在逃亡途中被追兵所杀。孙休下令夷灭孙綝三族,且发掘出孙峻棺木,取出其陪葬印绶,将棺木砍碎后直接将其尸体埋葬,以此追究他当年杀害鲁育公主的罪行。孙休认为与孙峻、孙綝同族是耻辱,特地从宗族中取消了他们的名字,将他们称作“故峻、故綝”。孙休又下诏说:“诸葛恪、滕胤与吕据原来是无罪,而是受到孙峻与孙綝兄弟所残害,我为此感到痛心,希望都能为他们改葬,并加以祭祀。因为他们而牵连被流放者,都可以回来。”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吕壹--三国时吴国人

吕壹极受孙权宠信,玩权弄法,大臣潘濬、步骘、陆逊时时刻刻上书指责。潘濬甚至打算把吕壹刺杀。

吕壹有门客违法,被建安太守郑胄所杀,吕壹非常愤恨,于是中伤郑胄,孙权立刻禁锢郑胄,后因潘濬、陈表上言,郑胄才得以释放。

吕壹还曾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孙权向百官调查,百官都不敢违逆吕壹,纷纷赞同。只有是仪表示没听过此事。最后因为是仪的坚持,刁嘉方得以无事。

吕壹陷害宰相顾雍,黄门侍郎谢厷去向吕探问消息,吕壹表示不乐观。但是谢厷却巧言,只要顾雍被免官,将由潘濬接任宰相。吕壹畏惧潘濬,只好放过顾雍。

吕壹又陷害孙权的驸马朱据,控告身为左将军的朱据私吞军饷,拷打朱据幕府管理财务的军官,并将该官打死。朱据怜其屈死狱中,为该官安葬。却被吕壹认定是心虚的证据。朱据只好自我监禁,等候孙权审查。后来孙权发现朱据是清白的,于是说:“连朱据都会被诬告,何况一般的官吏百姓呢?”愤而将吕壹处死。

吕壹--三国时吴国人

吕壹极受孙权宠信,玩权弄法,大臣潘濬、步骘、陆逊时时刻刻上书指责。潘濬甚至打算把吕壹刺杀。

吕壹有门客违法,被建安太守郑胄所杀,吕壹非常愤恨,于是中伤郑胄,孙权立刻禁锢郑胄,后因潘濬、陈表上言,郑胄才得以释放。

吕壹还曾诬告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孙权向百官调查,百官都不敢违逆吕壹,纷纷赞同。只有是仪表示没听过此事。最后因为是仪的坚持,刁嘉方得以无事。

吕壹陷害宰相顾雍,黄门侍郎谢厷去向吕探问消息,吕壹表示不乐观。但是谢厷却巧言,只要顾雍被免官,将由潘濬接任宰相。吕壹畏惧潘濬,只好放过顾雍。

吕壹又陷害孙权的驸马朱据,控告身为左将军的朱据私吞军饷,拷打朱据幕府管理财务的军官,并将该官打死。朱据怜其屈死狱中,为该官安葬。却被吕壹认定是心虚的证据。朱据只好自我监禁,等候孙权审查。后来孙权发现朱据是清白的,于是说:“连朱据都会被诬告,何况一般的官吏百姓呢?”愤而将吕壹处死。

张闿——汉末武将

张闿(kǎi),陶谦的手下都尉。奉命护卫曹操之父曹嵩,因见钱起歹念,杀死曹嵩,夺去财宝逃往淮南投奔袁术,并担任刺杀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的任务。

陶谦帐下都尉。太祖父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辎重百余辆。陶谦遣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后投奔淮南的袁术,并奉袁术之命假装路过陈国,并刺杀了当时的陈王刘宠和陈国国相骆俊。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阎柔——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阎柔(生卒年不详),燕国广阳(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年少时曾被乌丸、鲜卑俘虏,后来却得到他们的信任。刘虞死后,阎柔被鲜于辅等推举为乌丸司马,联系鲜卑为刘虞报仇,和公孙瓒对抗。在官渡之战时归曹操,拜护乌丸校尉,对曹操讨伐乌丸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视其如亲兄弟,阎柔坐镇北方,统帅幽州兵马,抗击胡人的入侵。曹丕即位后,拜其为度辽将军。人物生平协助复仇阎柔自少在乌丸、鲜卑为俘虏,后为其所亲近信任。鲜卑帮助阎柔杀害护乌桓校尉邢举取而代之。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原幽州牧的刘虞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因阎柔的名气而推举他为乌桓司马,得到鲜卑的帮助对抗杀害刘虞的公孙瓒,与公孙瓒将领邹丹战於潞河之北,大破其军,斩杀邹丹等四千余人。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因阎柔深得乌桓心而为袁绍所宠慰以安北方。归顺曹氏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官渡之战中,阎柔遣使曹操,获封护乌丸校尉。曹操在击败袁绍後又攻破南皮,阎柔领导乌丸、鲜卑等归附,又献出名马,跟随出征三郡乌丸,并在白狼山之战中,受大将张辽的指挥,击破乌桓。阎柔因功被封关内侯。在官渡一战后臣服于曹操,对曹操讨伐乌丸很有贡献。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将其视若兄弟,镇守北方,统帅幽州兵马。曹丕即位后,拜阎柔为度辽将军。(《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引《魏志·文帝纪》引《献帝传》的《公卿将军奏上尊号》中有“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记载。)王祥——古代二十四孝之一 王祥(184年,一作180年-268年4月30日),字休徵。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大臣。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等职,封爵睢陵侯。西晋建立,拜太保,进封睢陵公。泰始四年(268年)去世,年八十五(一作八十九),谥号“元”。有《训子孙遗令》一文传世。王祥侍奉后母极孝,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有“孝圣”之称。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轲比能——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

轲比能(2世纪?-235年),为中国三国时期的鲜卑首领之一。

轲比能出身鲜卑支部,因他作战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被鲜卑民众推举为大人。轲比能因其部落近塞,所以他抓住有利条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北方的民族融合。

轲比能统率下的部众,战守有法,战斗力相当强大。自曹操北征后向曹氏进贡表示效忠。魏文帝时,轲比能受封附义王。轲比能在进行部落统一战争时,受魏国干涉,受沉重打击,于是对魏怀贰,献书魏帝表忠,以麻痹魏庭,使之放松警惕。此后,轲比能的部众变得强盛,控弦十余万骑,为害魏国边境。每次钞略得财物,轲比能都公开透明地均平分配,所以得部众死力,各部大人都敬畏之。实力强大后,他继续部落统一战争,于是威行诸部落,建立起强大的鲜卑族政权。深感威胁的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其政权立刻崩溃,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

人物生平

崛起乱世

轲比能本来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人,因为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首领。因为这个部落靠近边塞,自从袁绍占据河北,中国人有很多逃奔轲比能。轲比能教会他们使用兵器,同时他自己也学到不少中原文化。所以他统率部下,摹效中原王朝。他外出打猎时,高举军旗,以击鼓作为进退的口令。

建安(196年—220年)年间,轲比能通过护乌丸校尉阎柔向朝廷进贡。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关中十一路诸侯,田银、苏伯在河间反叛。轲比能率三千骑兵,随阎柔平定叛乱。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代北乌桓无臣氐(一作能臣氐)等反叛,请求归顺扶罗韩。扶罗韩统率一万多骑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县,无臣氐等人商议说,扶罗韩的威信并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业,于是另外派人向轲比能送信。轲比能马上派万余骑兵前来迎接,并与无臣氐一起对天盟誓。轲比能于是在宴会上杀死扶罗韩。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及众部下都归顺轲比能。因为考虑到自己杀死了泄归泥的父亲,轲比能对泄归泥特别友善。步度根因此埋怨轲比能。

之后,轲比能率军协助乌桓作战,曹操任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率兵北征,大败鲜卑、乌桓联军。轲比能由此退出塞外。后来他恢复向中原政权贡献。

延康元年(220年),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魏王曹丕封轲比能为附义王。

大战魏将

黄初二年(221年),轲比能将住在鲜卑的五百余家魏国人驱遣出来,让他们回代郡居住。

黄初三年(222年),轲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骑兵,驱赶牛马七万多口与中原通商,并派遣一千多家魏国人居住在上谷。后来轲比能与东部鲜卑首领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斗争。素利向乌丸校尉田豫求救,田豫担心因此互相兼并,造成更大的危害,认为应该救助善良、惩治凶恶,向各部族显示威信。于是单独率领精锐士兵,深入到鲜卑控制的地区,鲜卑军很多,在魏军前后进行抄掠,截断退兵之路。田豫遂率军挺进,距鲜卑军十余里时,扎下营寨,收集许多牛马的粪便烧了起来,从另外一条路撤走了。轲比能见烟火不断,以为田豫的军队还在,便离去了,走了数十里之后;才发现田豫已撤走。轲比能又率军追击田豫至马城,将其重重围困,田豫严密防守,令司马树立起旗帜,奏起鼓乐,率步骑兵从南门杀出,鲜卑军把注意力集中到哪里,便向哪里攻击。田豫则率领精锐骑兵从北门冲了出来,擂鼓呼叫冲杀,两面发起冲击,鲜卑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都丢弃弓、马逃走了。田豫率兵连击二十余里,鲜卑军的尸体布满了原野。

步度根不断与轲比能相互进攻,其势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领部下万余人保守太原、雁门郡。步度根又派人对泄归泥说:“你父亲被轲比能所杀,你不想法替父报仇,反而归顺仇人。他今天虽待你不薄,其实那是在想日后杀死你的计谋。还不如回归我方,我和你是骨肉至亲,怎能和仇人相同呢?”从那以后,泄归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轲比能想派兵追赶,可是没有追上。步度根、泄归泥率三万多户百姓来到雁门郡内,请求归附曹魏。雁门太守牵招下令还击轲比能,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轲比能与乌丸归义侯王同、王寄等,结下怨仇。因此,牵招又亲自率领归泥等攻打轲比能,在云中故郡打败轲比能。

黄初五年(224年),轲比能再次入侵素利。田豫率轻骑牵制了轲比能的后部,轲比能派部将琐奴抵御田豫,田豫出奇兵击退琐奴。

黄初六年(225年),轲比能又被并州刺史梁习所破。

专擅漠南

轲比能因兼并各部的战争多次遭到田豫等的干预,由此心怀反叛之心,并给辅国将军鲜于辅写信说:“胡人不识文字,已故的校尉阎柔为我向天子保举。我与素利为仇,往年派兵攻讨,但是田豫却协助素利。我在阵地上派琐奴前往,听说您来,马上撤回军队。步度根处处抢掠,又杀死我弟弟,反诬蔑我为强盗。我们落后,不知礼义,但我们接受天子印绶,牛马尚且知道水草为美,何况我还有人心。将军应替我向天子讲明情况。”鲜于辅得到书信后,上报朝廷,曹丕又派田豫招纳安慰。轲比能的势力因此更强盛,统领十多万人。抢掠所得财物,他都平均分配,当着众人面处理完毕,从不私贪,所以部下愿意为他效死力。其余部落的首领都很敬畏他。但是他的势力还是赶不上檀石槐(东汉时鲜卑部落首领)。

太和二年(228年),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部落,夏舍被郁筑革建杀害。这年秋天,田豫统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伐郁筑革建,大获全胜。田豫率兵返回到马城时,轲比能率兵三万,把田豫围困七天。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历来为鲜卑人所信任。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田豫解围。后来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进贡。

被刺身亡

太和五年(231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再出祁山,北征曹魏,与轲比能串通,兵屯石城,遥相呼应。魏明帝曹叡命牵招适时进讨。诸葛亮退兵后,轲比能回到漠南。

青龙元年(233年),轲比能诱使步度根依附,让他背叛并州刺史毕轨,并和他结亲。又率兵万余人在陉北迎接他的家口资产。毕轨派部将苏尚、董弼等部阻击,轲比能派兵在楼烦与苏尚等会战,将其杀死。曹叡派遣秦朗率领中军出讨轲比能和步度根,最终二人败走,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再度叛降。后来轲比能杀了步度根。

青龙三年(235年),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之后,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曹魏的边陲因此得以安息。

篇十四: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1:高瞻远瞩,气势磅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拨开演义的外衣,而用一副审视正史的眼睛再去看三国时,人们发现原来在演义里被诸葛亮一样耍的团团转的老实人鲁子敬也是个有胆有谋的大才,鲁肃和周瑜,吕蒙,陆逊并称“江东四杰”,思虑深远,见解独到,高瞻远瞩,胆识俱佳,大局观甚强,是江东四杰中最接近谋士的一个,也是东吴集团第一战略家。

1,鲁肃早年仕于淮南袁术手下,但鲁肃敏锐的发现袁术难成大器,便居家迁徙弃袁术而去,袁术派兵来追,鲁肃轻松设计化解,后投靠江东孙策。

2,在周瑜引荐下,鲁肃见江东新主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鲁肃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料定汉室不可兴,建议孙权立足江东与刘表、曹操鼎足之势,再兼并黄祖,进伐刘表,以长江天险据守,以图天下二分,再图中原,成就帝业。一番豪言说的年轻的孙权心潮澎湃,点燃了他的帝王之梦,为江东确立了立国之策。(只不过后来鲁肃遇到了诸葛亮这个对手,《隆中对》干扰了《榻上策》的实施,但这无碍《榻上策》的高明。)

3,赤壁前夕,曹军降至,又是鲁肃只身探夏口,高瞻远瞩,慧眼识鹰,带诸葛亮回江东引荐于孙权,果断促成孙刘联盟,联合抗击最大的敌人曹操。可以说,孙刘联盟的缔结,鲁肃居功至伟,为赤壁击败曹操创造了最佳的先决条件。

4,鲁肃回到江东,以张昭为首的绝大部分官员将领主张投降曹操,唯鲁肃料孙刘联盟可胜曹操,力排众议,极力劝阻孙权投降,并建议召回周瑜,共图破曹大计,鲁子敬此次表现大气沉稳,卓尔不凡,魄力尽显。

5,赤壁之后,刘备要荆州,孙权不予,孙刘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鲁肃从大局观出发,力排众议,建议孙权借荆州于刘备(其实说不上是借,荆州本是刘表之地,只能说是孙权将荆州让与刘备更恰当),这一条计策在很多三国迷都不能理解,甚至认为是鲁肃之失,其实不然,相反,鲁肃此计着眼极为深远,让荆州于刘备固然于东吴不利,但失去刘备这个盟友,联盟破裂,兵戎相见,最大的受惠者是东吴当时最大也是最危险的敌人曹操,让荆州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如若不让,则有可能曹操卷土重来,各个击破,江东不保。再者,让刘备在荆州这个是非贫瘠之地为东吴做缓冲带来抗击曹操也未尝没有好处。很多人都目光短浅,只看到了荆州之失而忽视了大局,这就是鲁子敬的高明之处。曹操听到孙权让与荆州于刘备时的表现——“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6,关羽守荆州数次挑衅东吴,吴蜀摩擦不断,鲁肃继任大都督,以吴蜀联盟大局为重,数度忍让,不与关羽一般见识,后蜀占益州,孙权讨要荆州,两军对峙,鲁肃约见关羽单刀赴会,面对关羽,鲁肃毫不畏惧,慷慨陈词,尽显魄力,斥责关羽,关羽无言以对,两家商定平分荆州,鲁肃讨荆州取得了一定进展。(小说里单刀赴会一段把关羽说的鹰明神武,鲁肃唯唯诺诺,其实搞反了,鲁肃此次再次展现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鲁肃作为江东最杰出的战略家,46岁就早早去世了,这是东吴集团的巨大损失。在宏观的战略方面,蜀有孔明,魏有文若,吴则当仁不让首推子敬。相比其他人,鲁肃的谋略气势磅礴,十分大气,总能站在最高的制高点上,清晰的分析出天下走势,依此制定立国之策;看清当下局势,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做出最恰当的取舍,这些都是周瑜吕蒙所不能比的。也许鲁肃不如法正,郭嘉等人善奇谋,但鲁肃之谋对于政权本身却是重于泰山,对于国家的贡献也超过了一般的谋士。另外鲁肃无论是初次见孙权,独力会刘备,只身赴关羽,都表现的,果断善谋,胆识超人,显示出过人的应变能力。豪杰鲁肃,让人肃然起敬。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2:运筹帷幄,奇计百出

荀攸的做人信条就是两个字——低调,他的计策也因此显得内敛实用,但不失精彩。自从196年被荀彧举荐给曹操后,荀攸凭借其出色稳定的发挥稳坐曹操战术上的首席军师,作为也就是“谋主”。作为中军师的十八年间,荀攸深知曹操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但同时又很忌才,所以虽然荀攸计谋百出,屡建奇功,却从不自傲,反而行事低调,大智若愚,心思缜密,小心行事,特别是目睹叔叔荀彧的悲惨遭遇后更加小心翼翼的周旋于险恶的政治漩涡之间,最终得以善终(反面教材见许攸)。曹操称赞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1,十三岁便识出罪犯,后因反董卓入狱,狱中谈笑风生,泰然自若,料定董卓必败,自己终会获救出狱,后果然如此。(反面教材见何颙)

2,198年,荀攸劝阻曹操征张绣,料定张绣必联合刘表抗曹,“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曹操不听,果如攸言,败走。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3,曹操东征吕布受挫,欲退兵,荀攸劝阻,料吕布士气消沉,陈宫谋而迟缓,建议曹操一鼓作气拿下吕布,并随后献计水淹下邳,扫平吕布。

4,官渡之战,荀攸大放异彩。为救白马之围,荀攸献计声东击西,迂回作战,诱使袁绍分兵,大破袁军,斩大将颜良;后遇袁绍追兵,荀攸建议以辎重诱敌,果断出击,再败袁军,烧毁袁军粮草辎重,诛大将文丑。

5,献计派徐晃奇袭袁军粮草,烧其辎重,大大加强了曹军的士气,动摇了对方军心。

6,许攸来降,众人皆疑,唯荀攸贾诩慧眼识出许攸的真降,劝曹操重用许攸,奇袭乌巢,放出假消息,再次诱使袁绍分兵,使其暴露大本营,官渡之战迎来转折点。后来张合高缆来降,又是荀攸劝众将勿疑,重用之。最终靠着荀攸的精彩发挥,曹操官渡完胜袁绍。

7,203年,荀攸料定刘表是个*,不足为惧,力排众议,劝曹操先平二袁,后灭刘表,后曹操破袁尚斩袁谭,顺利统一北方。

荀攸一生号称为曹操献计十二奇策,死前托付于钟繇整理,可惜钟繇未能完成,使得我们无法看到荀攸奇谋的全貌了,但仅流传下来的这七大奇计也足以让荀攸跻身于最顶尖的谋士之列,荀攸战术战略皆优,对局势的把握相当到位,荀攸最大的优点在于他深通兵法,应变能力超强,战术上的奇谋不断,帮助曹操在战场上攻城拔寨,出奇制胜,荀攸是三国最出色的战术,军事能力在三国谋士中无人出其右,不愧是曹操的谋主。在做人方面,荀攸也没有明显弱点,懂得进退,大智若愚,曹操曾诫曹丕说:“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荀攸卧病,曹丕问疾,竟像对待父亲一样独拜床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3:文和乱武,深沉大智

提起贾诩,恐怕了解三国的人当中没有人不知道。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贾诩是个精通谋略,达于算计同时又善于自保的老狐狸。鬼谋贾诩,真正做到了谋己,谋人,谋天下的最高境界。

然而现在很多人对于贾诩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就是对于贾诩的“谋己”意见颇大,把目光的焦点完全放到了贾诩善于自保这一点上,从这一点发散思维到贾诩对主公不尽心,不忠心甚至对他的道德品质提出质疑。

我的观点是“谋己”与“谋人,谋天下”并不矛盾,甚至前者是后两者的基础,贾诩能在每个新环境下都能使自己处在最安全的位置,同时为主公献计“谋天下”,这不是谋士的完美模式吗?众所周知,曹操疑忌之心是出了名的,曹操的智囊除了郭嘉早夭,大部分谋士后期都明智的选择明哲保身,荀攸的装糊涂,程昱上表隐退,以避猜忌,刘晔的大隐于朝,不交时人都和贾诩一样在自保,却都没有像贾诩那样招来那么多非议,无非是因为贾诩无疑是他们中间最成功的,所以才会聚焦了那么多人的目光。难道谋士一定要想荀彧,崔琰,许攸,娄圭那样最后身死亡破才好吗?

为贾诩辩护后说说我欣赏贾诩的原因,我欣赏贾诩不是因为他善于自保,而在于他的谋略本身,综观贾式谋略,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亦正亦邪之美。

1,李傕,郭汜出逃长安,被贾诩劝阻,建议杀回长安,掌控天子,这条计策的直接后果就是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引起天下诸侯群雄并起的战乱。如此局面可以说是贾诩一手导演所造成的。因对造成李傕,郭汜之乱心中有愧,贾诩又多次周旋与各军阀势力之间,暗中设计保全大臣和献帝,削弱军阀势力,成也贾诩,败也贾诩。

2,贾诩早年遇强盗时利用强盗畏惧之心假称自己是段煨外孙成功脱险,后真正依附段煨后洞察段煨猜忌心思,主动脱身投靠张绣,成功保全自己和家人。晚年又大隐于朝,明哲保身,位至三公,一系列的自保极为成功。

3,贾诩作为张绣首席谋士深得信任,帮助张绣多次挫败了曹操的吞并之心,使曹操在宛城这个小钉子上吃尽苦头,最有名的一次曹操征张绣畏袁绍偷袭而撤退,贾诩洞察曹操心理,提出“败而追之”,大破曹军,帮助张绣打了个翻身仗。

4,官渡前夕张绣欲降袁绍被贾诩劝阻,贾诩洞察局势,分析透彻,陈述三点原因料定曹操会容纳张绣,提出与袁绍决裂,投靠宿敌和官渡处于弱势的曹操。后来果然曹操不但没记前仇(典韦曹昂之死),反而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5,官渡之战,贾诩作为新近加盟的智囊表现出色,两军对峙,曹操兵寡粮缺,信心不足欲退兵,贾诩提出“四胜论”,指出袁绍必败,与荀彧一起劝阻了曹操的退兵,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后许攸来投,众人皆疑,贾诩荀攸力排众议,识出许攸真降,并建议曹操采纳奇袭乌巢之计,扭转战局。

6,曹操欲征江东,贾诩洞察局势,劝阻曹操征战赤壁,曹操不纳,后赤壁大败,大伤元气。

7,曹操征战马超,贾诩献离间计,设计离间马超韩遂,使其祸起萧墙,矛盾激化,曹军趁机进攻,果然大胜而归。

8,曹操二子争储,明争暗斗,曹操问计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深沉大智的贾诩轻易的战胜了浮躁而耍小聪明的杨修,帮助曹丕反败为胜,成功立储。

9,曹丕即位,欲征东吴,贾诩再次做出正确的战略分析,反对曹丕出征。曹丕不纳,果然大败而归。

贾诩善谋,这要归结于他能清晰的洞察别人的心理活动,轻易的看穿对方的思维方式,贾诩是一个能把他人的想法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谋士,是一个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心思的谋士,这无疑是很可怕的。贾诩利用自己对人心和人性的“透视”,总能精确的分析当前的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抉择。

同样是利用对人性的“透视”,贾诩在逆境和困难时还表现出超强应变能力,无论是面对强盗的杀身之祸,周旋于残暴的军阀之间,还是宛城面对曹操的兵临城下,抑或是官渡面对强大的连曹操都犯杵的袁绍,贾诩总是处在弱势的一方,却反而总是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巧计诈强盗,设计保献帝,宛城败曹操,官渡四胜论,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荀攸的善于应变是基于他在兵法在军事上的造诣,那贾诩的应变能力则是基于对对手心理活动的透彻分析和把握,这一点比之郭嘉有过之而无不及,郭嘉能洞察对手的心理从而总能审时度势,选择正确的战略策略,却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而贾诩不但能做到分析正确的战略局势,而且能在己方处于弱势的危机时刻善于应变,利用对手的心理使己方(或自己)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篇十五: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曹豹——悬谜轶事

刘备之下邳相。初为陶谦将,后仕刘备。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更有胜负。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飞杀豹,城中大乱。“曹”姓在徐州算是世家大族,三国志陶谦传记载: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琅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两相对比,无论曹豹还是曹宏,皆是私德有亏,又同样受到陶谦亲信,曹豹可以说是徐州第一将军,在徐州风头无人能及,曹宏很有可能就是曹豹或曹豹兄弟。还有一事亦可证明一二,徐州历来不缺名帅猛将,即使在东汉三国时期,吴魏两国许多大将皆出自徐州境内,如臧霸、孙观、徐盛、吕岱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皆出身贫寒。而徐州牧陶谦此人却喜贵嫌贫,看不起寒门之人,所以一个个帅才将才皆流落他乡。而曹豹作为世家中人,甚得陶谦信任。可历史上并没有任何一处提及曹豹的领兵才能或武勇之处,所以,曹豹不一定就是正牌的将军,他也有很大可能是一名颇通文才军事的士人,所以曹宏即曹豹有很大的可能。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张春华--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年少时就有德行,智慧见识超过常人。嫁给司马懿后为司马懿生下三子一女,即生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和南阳公主。

曹操当时担任司空,听闻司马懿之名想征召他入朝任职。司马懿深知汉朝国运已衰,不愿屈服于曹操,便假称有风痹之疾卧床难起,拒绝征召。有一次晾晒书籍,忽遇大暴雨,司马懿不由自主地去收书。家中惟有一个婢女看到此事,张春华担心司马懿装病之事泄露出去招致灾祸,便亲手杀死婢女灭口,而且亲自下灶烧火做饭。司马懿由此十分看重她。

后来,司马懿宠爱柏夫人,连张春华都很难有机会见到司马懿。司马懿生病卧床,张春华前去探望病情。司马懿说:“老东西真讨厌,哪用得着烦劳你出来呢!”张春华因此羞惭怨恨,于是拒绝进食,想要自杀,她的几个孩子也都不吃饭。司马懿惊恐而赔礼道歉,张春华才停止绝食。司马懿出来后对别人说:“老东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担心苦了我的好儿子们罢了。”

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张春华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受禅登基,建立西晋,追谥张春华为宣穆皇后。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卫温的人物介绍

卫温(?——231年),三国时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230年(黄龙二年),东吴皇帝孙权命他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台湾停留近一年。回来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徐干的人物介绍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其少年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身穷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引并见《中论序》)后授上艾长,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后来曹丕论及徐干时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潘凤的生平介绍

潘凤,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擅使大斧。登场于小说第五回。冀州牧韩馥部下的上将。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他奉韩馥之命前往汜水关前挑战董卓部下大将华雄,不敌被斩。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六)

乐綝

魏扬州刺史。父进,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进薨,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风,官至扬州刺史。

乐綝甘露二年(257),司马昭疑诸葛诞,征为司空。诞言不遣使者,健步赍书,使以兵付乐綝,此必綝所为。乃将左右数百人至扬州,扬州人欲闭门,诞叱曰:“卿非我故吏邪!”乐綝闻之,闭州门。径入,綝逃上楼,就斩之。前至东门,东门复闭,乃使兵缘城攻门,州人悉走,因风放火,焚其府库。诏悼惜之,追赠卫尉,谥曰愍侯。子肇嗣。

曹魏名将乐进之子,承袭父爵,官至扬州刺史。乐綝果敢坚毅,有乃父之风。后来诸葛诞造反,掩杀乐綝,朝廷下诏悼惜,追谥曰愍,加赠卫尉。其子乐肇嗣任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七)

孟建,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诸葛亮在荆州,于建安初年,与颍川石广元(名韬)、徐元直(名庶)、汝南孟公

威等一同游学,孟、石、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后孟建思乡里,意欲北归,诸葛亮道:「中国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

孟公威在《三国志·魏书·温恢传》,裴松之引《魏略》注:诸葛亮在出祁山时(这是第二次出祁山,第一次出祁山时司马懿在担任荆州都督),在回复司马懿的回信中,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孟建致意。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八)

朱灵(生卒年不详),字文博,冀州清河国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官至后将军,封为高唐侯,谥号威侯。初为袁绍部将,后归顺曹操,随曹操征伐四方,屡建战功。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九)

文昭甄皇后--甄氏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十)

秦宜禄的人物介绍

秦宜禄(?—199年),宜禄为其名。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云中人。之前曹操当洛阳北都尉时给曹操当过兵。东汉末年吕布的部将。吕布战败后他归降曹操,后为张飞所杀。

篇十六: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曹豹——悬谜轶事

刘备之下邳相。初为陶谦将,后仕刘备。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于淮阴石亭,更有胜负。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飞杀豹,城中大乱。“曹”姓在徐州算是世家大族,三国志陶谦传记载: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琅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两相对比,无论曹豹还是曹宏,皆是私德有亏,又同样受到陶谦亲信,曹豹可以说是徐州第一将军,在徐州风头无人能及,曹宏很有可能就是曹豹或曹豹兄弟。还有一事亦可证明一二,徐州历来不缺名帅猛将,即使在东汉三国时期,吴魏两国许多大将皆出自徐州境内,如臧霸、孙观、徐盛、吕岱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皆出身贫寒。而徐州牧陶谦此人却喜贵嫌贫,看不起寒门之人,所以一个个帅才将才皆流落他乡。而曹豹作为世家中人,甚得陶谦信任。可历史上并没有任何一处提及曹豹的领兵才能或武勇之处,所以,曹豹不一定就是正牌的将军,他也有很大可能是一名颇通文才军事的士人,所以曹宏即曹豹有很大的可能。

张春华--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年少时就有德行,智慧见识超过常人。嫁给司马懿后为司马懿生下三子一女,即生晋景帝司马师、晋文帝司马昭、平原王司马干和南阳公主。

曹操当时担任司空,听闻司马懿之名想征召他入朝任职。司马懿深知汉朝国运已衰,不愿屈服于曹操,便假称有风痹之疾卧床难起,拒绝征召。有一次晾晒书籍,忽遇大暴雨,司马懿不由自主地去收书。家中惟有一个婢女看到此事,张春华担心司马懿装病之事泄露出去招致灾祸,便亲手杀死婢女灭口,而且亲自下灶烧火做饭。司马懿由此十分看重她。

后来,司马懿宠爱柏夫人,连张春华都很难有机会见到司马懿。司马懿生病卧床,张春华前去探望病情。司马懿说:“老东西真讨厌,哪用得着烦劳你出来呢!”张春华因此羞惭怨恨,于是拒绝进食,想要自杀,她的几个孩子也都不吃饭。司马懿惊恐而赔礼道歉,张春华才停止绝食。司马懿出来后对别人说:“老东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担心苦了我的好儿子们罢了。”

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张春华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受禅登基,建立西晋,追谥张春华为宣穆皇后。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卫温的人物介绍

卫温(?——231年),三国时东吴将领,曾任将军职。230年(黄龙二年),东吴皇帝孙权命他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虽未找到亶州,却在台湾停留近一年。回来后,以“违诏无功”入狱被杀。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徐干的人物介绍

徐干(170年-217年),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文学者影响深远。

其少年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身穷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引并见《中论序》)后授上艾长,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后来曹丕论及徐干时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潘凤的生平介绍

潘凤,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擅使大斧。登场于小说第五回。冀州牧韩馥部下的上将。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他奉韩馥之命前往汜水关前挑战董卓部下大将华雄,不敌被斩。

乐綝的人物简介

魏扬州刺史。父进,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进薨,子綝嗣。綝果毅有父风,官至扬州刺史。

乐綝甘露二年(257),司马昭疑诸葛诞,征为司空。诞言不遣使者,健步赍书,使以兵付乐綝,此必綝所为。乃将左右数百人至扬州,扬州人欲闭门,诞叱曰:“卿非我故吏邪!”乐綝闻之,闭州门。径入,綝逃上楼,就斩之。前至东门,东门复闭,乃使兵缘城攻门,州人悉走,因风放火,焚其府库。诏悼惜之,追赠卫尉,谥曰愍侯。子肇嗣。

曹魏名将乐进之子,承袭父爵,官至扬州刺史。乐綝果敢坚毅,有乃父之风。后来诸葛诞造反,掩杀乐綝,朝廷下诏悼惜,追谥曰愍,加赠卫尉。其子乐肇嗣任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孟建的人物介绍

孟建,字公威,汝南人,仕魏,官拜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诸葛亮在荆州,于建安初年,与颍川石广元(名韬)、徐元直(名庶)、汝南孟公

威等一同游学,孟、石、徐三人求学皆务要精熟,只有诸葛亮能观其大略。每至晨夜闲时,常共抱膝长啸,诸葛亮谓三人道:「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他只笑而不言。后孟建思乡里,意欲北归,诸葛亮道:「中国甚多士大夫,要四方遨游,又何必归故乡呢!」

孟公威在《三国志·魏书·温恢传》,裴松之引《魏略》注:诸葛亮在出祁山时(这是第二次出祁山,第一次出祁山时司马懿在担任荆州都督),在回复司马懿的回信中,希望司马懿请杜袭替他向孟建致意。

朱灵的人物介绍

朱灵(生卒年不详),字文博,冀州清河国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官至后将军,封为高唐侯,谥号威侯。初为袁绍部将,后归顺曹操,随曹操征伐四方,屡建战功。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文昭甄皇后--甄氏

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相传为甄宓,实则无记载。史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

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山阳公刘协进献二女为曹丕妃嫔,后宫中文德郭皇后,李贵人和阴贵人都得到宠幸,甄氏愈发失意,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曹丕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甄氏,葬于邺城。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立甄氏的儿子平原王曹叡为太子。曹叡即位后,追谥甄氏曰文昭皇后。太和四年十二月辛未日(231年2月17日),明帝曹叡将甄氏改葬于朝阳陵。

秦宜禄的人物介绍

秦宜禄(?—199年),宜禄为其名。新兴(治今山西忻州)云中人。之前曹操当洛阳北都尉时给曹操当过兵。东汉末年吕布的部将。吕布战败后他归降曹操,后为张飞所杀。

篇十七: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黄承彦——三国时期荆襄名士、诸葛亮岳父

黄承彦,汉末三国时期襄阳名士,诸葛亮岳父,黄月英之父。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与襄阳名士上层社会圈子:庞统(凤雏)、庞德公、司马徽、徐庶等人交好。《三国志》: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三国演义》中黄承彦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第一次是在刘备二顾茅庐的时候,第二次出现便是在诸葛亮大摆八卦阵的时候进入阵中将陆逊带出。也估计也是因为他的第二次出现才招来杀身之祸。

书中描写黄承彦是为了不让诸葛亮造太多杀戮而破了八卦阵带出陆逊,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如此。黄承彦之所以要释放陆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不让魏国看蜀、吴两个相争坐收渔翁之利。而黄承彦释放陆逊后,如了他的愿,也让蜀国有了喘息的机会。

但是他的这一行为却招来了杀身之祸,因为陆逊对于蜀国来说有深仇大恨,而黄承彦释放了陆逊就等同于通敌卖国,因此黄承彦也是被带上了这一罪名而被处决。诸葛亮后来甚至岳父的用意后为了权衡利弊也只能默默的看着自己岳父被处死。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黄承彦死后其碑墓如此的寒碜。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乐进——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卫国(今山东莘县)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从击袁绍于官渡,奋勇力战,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谭、袁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不久乐进别击黄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从平荆州,留屯襄阳,进击关羽、苏飞等人,击退其众,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后来从曹操征孙权,假进节。曹操回师后,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又以乐进数有军功,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逝世,谥曰威侯。后世将其与张辽、张郃、于禁、徐晃并称为曹魏“五子良将”。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乐进是曹操招贤时最早投靠的武将,可惜在作品中整体表现并不出色,常与另一魏将李典共同登场。第十一回中,乐进曾与吕布部将臧霸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第十二回,乐进与许褚、典韦等六将合战吕布,射杀吕军八大健将之一的成廉;第二十三回,曹操称其部下四名将领“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当中包括乐进。第三十三回参与讨袁战事,乐进将袁谭下属郭图射杀;第四十五回赤壁之战前夕,曹操任命乐进为“马步左军”主帅,以青旗为旗号,后来与李典一同充当副将协助张辽守御合肥。

第五十三回与曹军与孙权军于阵前对垒时,乐进单骑突袭孙权,小说形容乐进“一骑马,一口刀,从刺斜里迳取孙权,如一道电光,飞至面前,手起刀落”,更一击将孙权侍卫宋谦、贾华的双戟打断。第六十二回,刘备到达涪关时,致书刘璋提到“只说曹操令部将乐进引兵至青泥镇,众将抵敌不住,吾当亲往拒之”,虽然是伪作消息,但亦证明了乐进在当时拥有一定的名将声誉。后来乐进又随张辽于合肥与来犯的孙权军作战,并与吴将凌统大战,双方不分胜负,却因中了吴将甘宁的冷箭而受伤退场。此后,乐进再没有登场于小说中。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孙鲁育——三国时期吴国公主

孙鲁育为吴大帝孙权和步夫人的幼女,于229年嫁朱据为妻,故又称朱公主。朱据死后又嫁给刘纂。刘纂曾经娶孙权中女孙氏,因为孙氏早逝,所以又娶孙鲁育为继室。赤乌末年,她和朱据的女儿成为其异母弟孙休的妻子。

当初孙和为太子时,她的同母姐姐全公主孙鲁班谮害孙和母王夫人,欲废太子孙和,立鲁王孙霸。孙鲁育没有听从,于是姐妹之间有了间隙。五凤二年(255年),孙仪等密谋杀死权臣孙峻,因事情泄露而自杀。受牵连被杀者数十人,其中朱公主也因被全公主诬为同谋者而遭孙峻杀害。

吴景帝孙休在位时,除灭当时的权臣孙綝,夷灭孙綝三族,孙休又耻于与孙峻、孙綝同族,将二人族籍从族谱中削除,称之为“故峻、故綝”。且发掘出孙峻棺木,取出其陪葬印绶,将棺木削薄后重新埋葬,以此追究他当年杀害鲁育公主的罪行。

搜神记中说:孙峻杀害朱公主,埋葬于石子岗,孙皓即位时,准备改葬朱主,坟墓无法识别,而宫人都认识朱主死亡时所穿衣服,于是就让两个巫师各在一处招魂,不得相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两人都说:看到一个女子大约三十多,上著青锦束头,紫白袷衣服,丹娣丝鞋,从石子冈上半山坡,用手止住膝盖长长叹息,停留片刻,走进一座坟墓上就住,徘徊了很久,突然不见。二人的话,不谋而合,于是依言打开坟墓,果然如此。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黄月英——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

黄月英,三国时荆州沔南白水(今湖北襄阳)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诸葛亮之妻,诸葛瞻之母。本名于史无载,“月英”是她在民间传说中的名字。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相传是从黄月英的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荆州一带的特产,相传部分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现今襄阳一带,还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

诸葛亮第一次上门求亲时,黄头发、黑皮肤的阿丑姑娘送他一把羽扇,并问诸葛亮:“诸葛先生,可知道送你羽扇的用意?”诸葛亮说:“是礼轻情义重吧。”阿丑说:“可知还有其二?”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阿丑便说:“诸葛先生,你刚才跟家父畅谈天下大事,讲到你的胸怀大计,气宇轩昂、眉飞色舞;但是,我发现你讲到曹操、孙权时,眉头深锁、忧心于中,我送你的这把扇子是用来给你遮面的。”聪明的阿丑姑娘知道,大丈夫做事要沉得住气,不能情绪波动,感情用事,更不能让人家发现,被轻视、被鄙视,而成不了大事。

还有一种说法是: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不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

诸葛亮娶了阿丑后,羽扇从不离手。无论是六出祁山,还是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生死存亡之际,他总是轻摇羽扇,波澜不兴,胸有成竹,胜算在握。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诸葛亮功绩显赫,阿丑的功劳卓著。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吴质——三国时著名文学家

吴质(177—230),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起初因文才而被曹丕所喜爱。在魏文帝曹丕被立为太子的过程中,吴质出谋划策,立下大功。与司马懿、陈群、朱铄一起被称做曹丕的“四友”。为人放诞不羁,怙威肆行,卒后被谥为“丑侯”。其子吴应数次上疏申辩称枉,正元年间方改谥为“威侯”。

吴质出身“单家”,又不能取“与乡里相浮沉”的态度,所以不能跻身汉末的名士派之列,得以在政治领域大显头脚;纵然后来曹丕征吴质到洛阳,亦“不为乡里所饶”(《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典略》)。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其文学才力不能与建安七子相匹敌,所以不能以文学实绩显名于建安文坛。《三国志·魏志·吴质传》曾称:吴质“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究其实,其中当有更复杂的政治原因。

曹操喜欢延纳文学之士,曹丕、曹植亦有乃父之风,除交结建安七子之外,身边还集结着一批年轻的文士,曹操立嗣问题不明朗时,曹丕、曹植以及他们身边的文士还能相得以处;当曹操立嗣问题突出来后,双方就各自施展方略尖锐对立起来。《三国志·魏志·曹植传》裴松之注引《世说新语》:杨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丁仪兄弟,皆欲以植为嗣。太子患之,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修必复重白,重白必推,而无验,则彼受罪矣。’世子从之,修果白,而无人,太祖由是疑。”《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淄侯植并送路侧。植称颂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行,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可以说,吴质当是曹丕的智囊人物,使曹丕对他刮目相看。

不过,吴质并非不沾文学的边缘。《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及河北平定,大将军(曹丕)为世子,质与刘桢升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为朝歌长,后迁元城令。”四年后,吴质回京述职,曹丕盛张宴席,款待久违的吴质,为之曹植曾写作《与吴季重书》,微言大义,期冀吴质能“为我张目”;当然其中也有提到吴质依仗曹丕的支撑所张扬的骄奢气焰。吴质即作《答东阿王书》,申明“至乃历玄阙,排金门,升玉堂,伏虚槛于前殿,临曲池而行觞”,只不过是“恃平原养士之懿”,实“愧无毛遂耀颖之才”,露出仗人以假威的心迹。至于“张目”一事,吴质则借“儒墨不同,固以文矣”,把曹植搪塞过去。这篇答书,词繁藻丽,典奥实密,假之以“愧无毛遂耀颖之才”相贯串,前后严密布成一体,亦可以说颇得建安文学“以气为主写文章”(鲁迅:《而已集》)的风气。

篇十八: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陆抗——人物生平

清白忠勤赤乌八年(245年),陆抗20岁时,孙权任命他为建武校尉,领其父陆逊部众五千人,驻守武昌。陆逊生前曾与孙权有隙。陆抗葬父,还都谢恩时,孙权拿出以前杨竺告发其父的20条罪状,与陆抗核实。陆抗逐条对答,为父辩白。孙权听了陆抗之言,消除了对陆逊的愤怒。赤乌九年(246年),孙权迁陆抗为立节中郎将,与诸葛恪互换防区,屯守柴桑。陆抗临走时,其驻地完好无损,诸葛恪到后,俨然若新。而诸葛恪的柴桑驻地却颇有毁坏,诸葛恪深为惭愧。太元元年(251年),陆抗还都治病时,孙权召见他,流着泪对他说:“我过去听用谗言,对你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笃厚,因此亏待了你。我前后责问的材料,一把火烧灭干净,不要让人再见到。”建兴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孙亮继位,拜陆抗为奋威将军。建兴二年(253年),当时执政的权臣诸葛恪被杀,其姻亲都受牵连,陆抗因此跟诸葛恪的外甥女离婚。

寿春救援太平二年(257年),魏将诸葛诞在寿春叛魏降吴。吴主孙亮拜陆抗为柴桑督,去寿春接援,败魏牙门将偏将军,升为征北将军。永安二年(259年),拜镇军将军,镇守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负责从关羽濑到白帝城段的防务。翌年,假节。元兴元年(264年),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建衡二年(270年)四月,大司马施绩去世,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陆抗都督江陵时,贺邵时任吴郡太守,足不出户,吴郡豪门都很轻视他,在官府大门写上“会稽鸡,不能啼”侮辱他。贺邵于是在句下补上一句:“不可啼,杀吴儿。”于是到陆氏、顾氏的庄园,发觉他们“役使官兵”,连国家军队都听他们指挥。也窝藏逃犯,违法犯纪。贺邵一一举发,呈报给朝廷,很多豪门因此获罪下狱。陆抗向皇帝孙皓上表要求,不多久,获罪的人就又都释放了。

篇十九: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阎柔——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阎柔(生卒年不详),燕国广阳(今北京市附近)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年少时曾被乌丸、鲜卑俘虏,后来却得到他们的信任。刘虞死后,阎柔被鲜于辅等推举为乌丸司马,联系鲜卑为刘虞报仇,和公孙瓒对抗。在官渡之战时归曹操,拜护乌丸校尉,对曹操讨伐乌丸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视其如亲兄弟,阎柔坐镇北方,统帅幽州兵马,抗击胡人的入侵。曹丕即位后,拜其为度辽将军。

人物生平

协助复仇

阎柔自少在乌丸、鲜卑为俘虏,后为其所亲近信任。鲜卑帮助阎柔杀害护乌桓校尉邢举取而代之。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原幽州牧的刘虞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等因阎柔的名气而推举他为乌桓司马,得到鲜卑的帮助对抗杀害刘虞的公孙瓒,与公孙瓒将领邹丹战於潞河之北,大破其军,斩杀邹丹等四千余人。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因阎柔深得乌桓心而为袁绍所宠慰以安北方。

归顺曹氏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官渡之战中,阎柔遣使曹操,获封护乌丸校尉。曹操在击败袁绍後又攻破南皮,阎柔领导乌丸、鲜卑等归附,又献出名马,跟随出征三郡乌丸,并在白狼山之战中,受大将张辽的指挥,击破乌桓。阎柔因功被封关内侯。在官渡一战后臣服于曹操,对曹操讨伐乌丸很有贡献。曹操待其如子,曹丕也将其视若兄弟,镇守北方,统帅幽州兵马。

曹丕即位后,拜阎柔为度辽将军。(《全三国文 卷二十八》引《魏志·文帝纪》引《献帝传》的《公卿将军奏上尊号》中有“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记载。)

篇二十:关于三国历史人物故事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一)

胡遵——魏国大将、魏国大将之一

胡遵,字以道,汉建安十一年(206)丙申生,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人,魏卫将军。景初二年(238),辽东公孙渊反,司马懿遣遵等击破其将卑衍、杨祚。嘉平四年(252)冬十一月,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征吴。十二月,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众军于东关。不利而还。正元二年(255)七月,以遵为卫将军。甘露元年(256)秋七月己卯,遵薨。

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他在晋武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尚书仆射、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

《三国志》注解晋诸公赞曰:胡烈儿名渊,字世元,遵之孙也。遵,安定人,以才兼文武,累居籓镇,至车骑将军。子奋,字玄威,亦历方任。女为晋武帝贵人,有宠。太康中,以奋为尚书仆射,加镇军大将军、开府。弟广,字宣祖,少府。次烈,字玄武,秦州刺史。次岐,宇玄嶷,并州刺史。广子喜,凉州刺史。渊小字鹞鸱,时年十八,既杀会救父,名震远近。

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糜竺——资助刘备的徐州富商

竺(又作糜竺)(?—220年),字子仲。东海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人。原为徐州富商,后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陶谦病死后,奉其遗命迎接刘备。与其弟麋芳拒绝曹操的任命而跟随刘备,在刘备最潦倒之时给予刘备很大的帮助,使他重新振作。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入主益州后,拜麋竺为安汉将军,地位在诸葛亮之上,为刘备手下众臣之最。吕蒙袭取荆州,麋芳举城投降,导致关羽兵败身亡,麋竺面缚请罪,刘备劝慰麋竺,对他待遇如初,但不久后即因惭恨病死。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擅骑射,虽然从未统领军队,但一直被刘备待以上宾之礼。

194年,陶谦病死,糜竺奉陶谦遗命,迎接在小沛的刘备入主徐州,并辅佐刘备。不久,吕布东来投靠刘备,但在196年,吕布乘刘备与袁术发生战争,偷袭下邳,并虏获刘备的妻子。刘备惟有驻于广陵海西。糜竺特意将妹妹嫁给刘备,又送二千下人和金银货帛以支助军队,对于面对危难的刘备重新振作。后来曹操想表糜竺为嬴郡太守,但糜竺与其弟糜芳都不接受,决意跟随刘备。

刘备兵败给曹操,向南投靠刘表,刘备先遣糜竺与刘表见面,与糜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214年,刘备入主益州,被拜为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其待遇为蜀汉众臣中最高。可惜,其弟在关羽北伐时,叛蜀归吴,令关羽被擒杀。糜竺自缚向刘备请罪,刘备反过来安慰他,认为弟之罪,兄不该相连,对他礼待如初。但糜竺反觉内疚而郁病,一年多后就去世。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二)

颜良——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下名将

颜良(约160年—200年)堂阳(今邢台市新河县)闫仙庄人,东汉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下名将,以勇而闻名,建安四年,袁绍以颜良、文丑为将,率精卒十万,准备攻许,次年兵进黎阳,遣颜良攻白马。曹操北救,以荀攸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逆战,被关羽击斩。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于讨董战役的汜水关之战中第一次被提及姓名,当时颜良、文丑催军未回,使袁绍颇为华雄的猖狂而叹息。孙坚私藏玉玺被袁绍识破,颜良、文丑与程普、黄盖、韩当拔剑掣刀相对。袁绍计逼韩馥,谋夺冀州时,耿武欲行刺袁绍,被颜良斩杀。随后与文丑为先锋,击公孙瓒,平定河北。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于讨董战役的汜水关之战中第一次被提及姓名,当时颜良、文丑催军未回,使袁绍颇为华雄的猖狂而叹息。孙坚私藏玉玺被袁绍识破,颜良、文丑与程普、黄盖、韩当拔剑掣刀相对。袁绍计逼韩馥,谋夺冀州时,耿武欲行刺袁绍,被颜良斩杀。随后与文丑为先锋,击公孙瓒,平定河北。曹袁交兵,颜良统十万精兵为前部,攻刘延于白马。刘延屡次告急,曹操派15万军队兵分三路解白马之围。关羽新降曹操并得了很多赏赐,希望参加对颜良作战以回报曹操的厚待。曹操亲率5万迎战颜良,但被颜良部下精兵整齐的阵势所震慑。吕布旧将宋宪、魏续相继请求与颜良单挑,都很快被杀。徐晃出马战颜良,大约二十合后败走。双方休战。

在谋士程昱建议下,曹操召见关羽,但怕他一旦回报了自己的善待就会离开。次日,颜良军列好阵,关羽陪曹操坐在小山顶向下看,远远看见了颜良的麾盖。关羽跨上赤兔马冲入袁军。颜良未及反应,措手不及,即被关羽所杀。关羽割下颜良首级绑在马脖子上,顺利返回。颜良军士气大损,陷入混乱,为曹操提供了进攻的机会。曹操在白马之战中获胜,大破袁军,还劫夺了很多物资。

颜良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垫地,将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马谡——失守街亭的蜀汉将领

马谡(190-228),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侍中马良之弟。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但马谡却于诸葛亮北伐时因作战失误而失守街亭,因而被诸葛亮所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马谡是蜀汉安远将军、中参军。兄弟五人,并有才名。随兄马良仕刘备入蜀。刘备临终对丞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您要谨慎!”诸葛亮并未听取,以马谡为心腹。建兴三年,诸葛亮征南中,马谡定攻心之计,诸葛亮深以为然。后为安远将军。建兴六年,随诸葛亮北伐,以马谡为中参军。诸葛亮出军祁山,马谡自告为先锋往守街亭,但不从副将王平之言,犯了兵家大忌,导致军败。马谡曾下军令状,诸葛亮将他斩首以正军法,时年三十九岁。后以线缝首于尸,诸葛亮亲写祭文。

总评: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并未听取。马谡是一个好的参谋,也曾为诸葛亮讨伐孟获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却因为其性格而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三)

马岱——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将领

马岱(183-?),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马腾之子,马超从弟。马岱是马超的堂弟,蜀汉中后期的重要将领。早年他曾经从曹操手中死里逃生,后跟随马超大战曹操。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归附刘备,马超临终前将马岱托付刘备。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的完成任务。

关于马岱的字,正史中没有记载,甚至在三国志上连个马岱的传都没有,其事迹仅见于三国志·马超传以及三国志中其他相关人物传记及裴松之的注,再加上其他相关史书的零星记载。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马岱初次登场随马腾入许昌。后来马腾和其余诸子尽皆被杀,马岱乔装逃出。马超起兵,马岱随之周旋。曾在潼关前打败钟繇。建安十九年,马岱随马超救援刘璋,曾与张飞大战十余合败北,旋即随马超归降刘备。刘禅登基后,跟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和北伐曹魏,马岱久经沙场、多负辛劳,作战冷静而勇猛,深得诸葛亮信任。诸葛亮临终授命于马岱,袭斩魏延,马岱成功的完成任务。

郝昭——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将领

郝昭(生卒年不详),字伯道,太原人,中国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著名将领。郝昭少年从军,屡立战功,逐渐晋升为杂号将军,后受曹真的推荐镇守陈仓,防御蜀汉。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为郝昭所阻,劝降不成,昼夜相攻二十余日后被迫退军。魏明帝因此封其为列侯。不久因染疾而病死。郝昭临终前留下遗令告诫其子郝一定要用平时的服饰敛葬。郝昭为人雄壮,少年从军,屡立战功,逐渐晋升为杂号将军,据《山西通志》记载,他曾随张辽参加逍遥津之战并斩杀孙权部将偏将军陈武。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郝昭生平与正史大体相当。身长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谋略。初为杂号将军,镇守河西。司马懿举荐郝昭镇守陈仓,以挡蜀军。曹叡加封为镇西将军。蜀军逼近陈仓,孔明使魏延攻打,但连日无功而回,诸葛亮大怒欲斩之。郝昭的同乡靳详来游说郝昭,但被郝昭拒降。诸葛亮率三十万大军强攻,郝昭以三千拒守,诸葛亮先后用云梯、冲车之法,又令人运土填城壕,但都被郝昭化解。相持二十余日,诸葛亮无计可施。后因粮尽而乘机退兵,并于陈仓道口斩杀王双。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前探知郝昭病重,赶在张郃换防前出兵。郝昭呻吟之间忽听报蜀军到城下,急令人上城守把。但当时各门上火起,城中大乱。郝昭听知惊死,陈仓终被破。事后诸葛亮怜郝昭之死,令其妻小扶灵柩回魏国,以表其忠。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四)

程普——东吴十二虎臣之一

程普(?—210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斩华雄、破吕布,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赤壁之战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败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东吴早期的将领,以程普年龄最大,当时人们称呼他“程公”,程普天性乐于施予,喜爱结交士大夫,惟曾与周瑜不睦。据《江表传》记载:程普颇以己年长之故,数次侮辱周瑜。周瑜折节容下,始终不与程普计较。程普后来敬服周瑜而愈加亲重,更向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潘璋——东吴十二虎臣之一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潘璋擒获关羽,并夺取了青龙偃月刀及赤兔马,而且描写了在夷陵之战被为父报仇的关兴所杀,但实际上都是虚构的小说效果。

潘璋天性放荡,喜欢喝酒。家中贫穷。喜欢赊账酤酒。债主上门讨债。他就说:“等我以后富贵了再还。”

孙权喜欢他,让他招募士兵,得到一百多人。于是用他为将领。因为讨伐山贼,故提升潘璋为别部司马。后来又担任吴郡的集市刺奸,致使盗贼绝迹,因此为人所知。

升任豫章郡西安县长。当初刘表任荆州牧时,西安县百姓常受盗贼的骚扰。自从潘璋任西安县长以来,贼寇便不敢入境侵犯,邻县建昌又有盗贼作乱,潘璋转任建昌县令,加授武猛校尉,讨伐盗贼,一个月内就把盗贼全部平定,又召集本地的散兵游勇,得到八百多人,带领他们返回建业。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五)

朱治(汉末及三国时吴国将领)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东吴名将朱然之嗣父。早年随从孙坚、孙策征伐,又辅助孙权,稳定江东,功勋卓著。此后长期居住在吴郡,孙权为吴王,拜其为安国将军,配金印紫绶,徙封毗陵侯。每次进见,孙权都亲自迎接。黄武三年(224年)卒,年六十九。

朱治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到处征战。

中平五年(188年),拜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周朝、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孙坚表他行都尉。

初平二年(191年),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朱治随孙坚大破董卓于阳人,进入洛阳,被表行督军校尉,特许将领步骑,往徐州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安国刀:朱治常年随孙氏征伐,黄武中,累功被拜为安国将军,朱治铸造了一把佩刀,就叫做安国。

颜渊之德:孙权曾对朱治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时对他很敬重,难于亲自启齿责备他,故而心内忿怨无法排解。

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缘故,又不敢公开明白地说出口。于是自求用孙权的意思来自问,这样他就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地阐明事物的常理,借题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测分析孙权的内心活动。写完后,他将信呈交孙权,孙权看后很高兴,笑着说:“我的疙瘩让你给解开了。颜渊之德,是要人更为亲爱,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篇二十一:三国故事歇后语

三国故事有关歇后语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篇二十二:三国故事歇后语

1、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2、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3、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4、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5、诸葛亮戴相帽---大事已然

6、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7、诸葛亮丢了荷包---没有计了

8、诸葛亮借雕翎---少箭(见)

9、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

10、诸葛亮穿道袍---不是出家人

11、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12、诸葛亮对魏延---见不得离不得

13、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4、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

15、孔明练琵琶---老生常弹(谈)

16、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

17、孔明会李逵---有敢想的,有敢干的18、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19、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20、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21、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22、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23、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24、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25、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26、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27、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28、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29、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30、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3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32、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33、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34、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35、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36、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37、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38、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篇二十三:三国故事歇后语

1、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2、诸葛亮的――神妙莫测

3、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装样子两相情愿

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6、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7、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8、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9、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10、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11、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12、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13、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14、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

15、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16、诸葛亮要丑――不知

17、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18、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19、赵子龙出兵――回回胜

20、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21、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22、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23、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24、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5、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26、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27、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28、张飞讨债――声势凶

29、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30、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31、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32、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33、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34、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35、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科;

36、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37、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38、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39、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40、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41、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42、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43、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44、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4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46、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47、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48、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49、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50、张飞睡觉――不闭眼

篇二十四:三国故事歇后语

1.·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2.·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3.·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4.·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5.·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6.·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7.·草船借箭--坐享其成8.·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9.·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10.·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11.·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12.·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13.·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14.·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15.·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16.·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17.·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18.·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19.·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20.·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21.·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2.·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23.·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24.·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5.·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6.·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27.·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28.·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29.·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30.·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31.·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32.·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33.·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34.·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35.·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36.·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37.·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8.·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39.·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40.·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篇二十五:三国故事歇后语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篇二十六:三国历史故事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25年8月,刘秀在称帝,国号仍沿用“汉”,改元“建武”,定都洛阳。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因此称刘秀建立的汉朝被称之为“东汉”,也称“后汉”。到公元36年,刘秀扫除各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了又一个大一统王朝。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灭亡。

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东汉王朝持续了196年时间,产生了十三个皇帝。根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他们的姓名、年龄和在位情况如下:

光武帝刘秀,享年64岁,在位33年。

汉明帝刘庄,享年48岁,在位19年。

汉章帝刘炟,享年31岁,在位14年。

汉和帝刘肈,享年27岁,在位18年。

汉殇帝刘隆,享年2岁,在位1年。

汉安帝刘祜,享年32岁,在位20年。

汉顺帝刘保,享年30岁,在位20年。

汉冲帝刘炳,享年3岁,在位1年。

汉质帝刘缵,享年9岁,在位2年。

汉桓帝刘志,享年36岁,在位22年。

汉灵帝刘宏,享年34岁,在位22年。

汉少帝刘辩,享年16岁,在位1年。

汉献帝刘协,享年54岁,在位32年。

根据以上统计,东汉的十三位皇帝,平均年龄只有29.7岁,不足30岁,令人惊讶。虽然我没有查到可靠的数据,但是凭直觉,我觉得这样的年龄应该是低于当时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的。皇帝享受最好的卫生医疗服务、享受最好的饮食,可是平均年龄居然这么低,令人匪夷所思。

东汉的十三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是15.8年。在位最短的汉冲帝,只在位5个月,而汉殇帝,也只在位8个月时间,汉少帝的在位时间也不足一年。

在这些皇帝中,年龄最长的是光武帝刘秀。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他有显赫的出身,但是因为推恩令和皇室衰落等原因,到他父亲那一辈已经彻底远离了皇族。他的家世并不显赫。他父亲刘钦只是个小小南顿令,而且去世得很早。在刘秀只有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从此刘秀成了孤儿。他是在叔叔刘良的抚育下长大成人。后来他参加了绿林军,并逐渐显示出军事才能,一步一步取得统帅地位,最终打败王莽,灭亡新朝,建立了新的统一王朝。刘秀在位33年,是东汉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东汉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

东汉的这些皇帝中,居然有一位婴儿皇帝,汉少帝刘隆出生仅仅三个月便被立为皇帝,不满两岁就死掉了。汉冲帝刘炳即位的时候也只有两岁,只活到3岁。

这些皇帝中,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汉献帝刘协。他是董卓拥立的皇帝,董卓死后,长期被曹操挟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天子就是汉献帝。没有任何实权、长期任人摆布的刘协,居然活到了54岁,在位32年。年龄和在位时间都仅次于开国皇帝刘秀。身居皇位三十余年却没有丝毫权力,没有自由,放佛鱼肉任人宰割,最后被迫“禅让”,这样的皇帝也真够惨的。

篇二十七:三国历史故事

店埠,是安徽省肥东县的城关镇,原属合肥市。它是怎样得名的呢?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曹操父子的故事。

那时,三国纷争,曹操领兵在合肥与吴国孙权对垒。这一带地势低凹,不利驻军。曹操就组织了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合肥筑了个点将台(即今明教寺),沿途堆些土堆,垫高一些地方。取了土的地方,便成了塘,垫高的地方,便驻扎军营。这样一来,就有利于驻军和打仗了。曹操很高兴,便把它叫做“垫步”,并且亲笔写了“垫步”两字,让石匠刻出,留作纪念。

民工很多,可是这儿没有做买卖的,大家生活很不方便。衣服破了,没地方买针线缝补,烟瘾来了,没有地方买到烟草……一句话,民工是人不是牛马,哪能只做工不安排好生活呢!石匠衣服破了,正咕哝着:“衣服破了,要有个店,买点针线缝补该多好!”一听说叫他刻“垫步”的石碑,心里喜滋滋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把“垫步”听成“店铺”了。他接过曹操写的纸,随手放下,先去凿那石碑。等碑凿平,曹操那张“垫步”的纸,早让风吹跑了。他于是一锤一凿、一笔一画地刻“店铺”两字,心里想:丞相可真关心民工啊!

曹操的二儿子曹植也在军中,他人聪明,性情随和,有时跑到民工处玩玩。这天,他跑到石匠处一看,见石匠篡改了父亲的字,大吃一惊,说:“石匠师傅,你怎么把‘垫步’错刻成‘店铺’,这可有杀头之罪啊!”

石匠一听也吓坏了,便把自己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一五一十都照实说了。曹植连连点头,说:“有理,有理!不过‘铺’字不如‘埠’字,我来写,你来刻。这样你就不会有欺上之罪啦!”

石匠听曹植这么一讲,高兴地连说:“好吧,好吧!”

当下曹植便写了“店埠”两个字,交给石匠师傅,自己就回到父亲那里去了。

第二天,官员来收碑,一看“垫步”变成了“店埠”,大吃一惊,便把石匠绑起来问罪。

石匠说:“这是世子曹植叫改的。”

官员不相信地说:“你的罪已够大的了,还攀上世子,真是胆大包天!”便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石匠押赴法场。

正要开斩,曹操父子来了。原来,头一天,曹植回去,未找到父亲。曹植放心不下,一清早又去找父亲。找到父亲,便把民工的想法和石匠改刻石碑的情况一一禀报了。曹操听后,连连点头说:“这是我一时欠考虑。石匠师傅改得对,他没有罪。”

曹操父子急匆匆地赶来,看到石匠正要受刑,曹操立即命令士兵放了石匠,转身又对官员们说:“从城里搬一些铺子来,就在这里做买卖吧!”

这样,店铺搬来了,生意非常兴隆,渐渐地这儿成了一条街。从此就叫“店埠”了。

篇二十八:三国历史故事

曹操处在汉末三国乱世时期,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非常之业,建立了非常之功,是当时最杰出的人物。

他征战三十余年,最终“削平群雄”,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为了建立自己的霸业,“拥戴汉室”,“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利用天子这块招牌,防止了各地割据势力称帝称王的混乱局面的出现。他自己虽未称帝,但为其子孙代汉称帝奠定了基础。

他自二十岁步入政坛,步步登高。但他深知前途艰难,壮志难酬,故始终能坚持赏罚分明,奖功惩过。他还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下令求贤,拔举了不少有用之才。他要求各地官吏在举荐人才时,力戒“求全责备”,“勿废偏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

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屯田”,逐渐恢复了北方的农业经济,为统一北方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他减轻农民赋税,抑制豪强兼并土地,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非同凡响,造诣极深。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广泛地搜罗志士,改革文体;他亲自进行文学创作。他的诗《薤露行》、《蒿里行》,被人誉为“史诗”;他的《短歌行》反映了他实现中国统一的政治理想而想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

他的诗形象鲜明、气魄宏大、音节铿锵、豪迈悲凉,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文章也“清峻”、“通脱”,独具风格;他的政令,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文笔朴素,直抒胸臆,语言明白晓畅,堪称其代表作。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他还擅长书法、音乐,并精通围棋。

他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也曾犯过一些罪过,如手段奸诈,杀人如麻,特别是那些违背他的意愿的人。但从他的主要活动来看,无论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所说“是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第一流的诗人。”

篇二十九:三国历史故事

河南省鄢陵县的马栏镇有一个议台村,村里有一座五亩大、两丈多高的大土台,叫议事台。说来奇怪,议台村周围的土都是黑胶泥,唯独议事台的土和当地不一样,是黄色的莲花土。更奇怪的是,每逢夏夜,远处蛙鸣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而议事台周围却一片宁静,台上连一只嗡嗡叫的蚊虫都找不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把汉献帝从东都洛阳劫持到长安,临走时还放了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建安元年,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宫室被烧尽,庄稼被毁光,君臣只得睡在大街上。老百姓没有吃的,都出城挖草根、剥树皮度日。曹操看到这种情况,感到洛阳城一时难以恢复,自己的几十万大军也面临着断绝粮草的危险,心里非常着急。他想:许昌地处平原,又有古都鄢陵,城郭宫室都很完整,不如迁都许昌。他禀明汉献帝后,献帝同意了他的要求,曹操便率领大军,向许昌进发。

部队经过鄢陵县马栏镇时,曹操想要和部将商议怎样解决部队的粮草问题。但马栏镇一带却没有合适的地方。于是,曹操就传令行军的士兵,每人用战袍兜一包马栏镇的黄色莲花土,继续前进。当部队走到现在的议台村时,曹操见地势平坦开阔,便命令士兵将土倒下,堆积起来,筑成了一座大高台。而曹兵取土的马栏镇西南角,却形成了一个大洼,这洼至今还在,叫皇家洼。那座大高台就是后来的议事台,因为筑台的土是从马栏镇取来的,所以和议台村的土不一样。

高台筑好后,曹操就召集将领们在台上议事。当时正值夏季,台下的水洼里有许多蛤蟆,黄昏时分蛤蟆呱呱乱叫,弄得大家连说话都听不清。曹操嫌蛤蟆碍事,生气地站起来一挥手说:“讨厌,青蛙不鸣!”他的话音刚落,蛤蟆就再也不叫唤了。直到现在,议事台周围见不到一只蛤蟆。老百姓都说,蛤蟆怕误了曹丞相的军机大事,全都搬家了。

曹操和部下商议了很久,也没有想出如何解决粮草的办法。夜深人静时,曹操就在屋里看书思考。这时虽说蛤蟆已被赶走了,但夏夜的蚊子更是厉害,它们乱飞乱叫乱叮人,搅得曹操心烦意乱,他把袍袖一拂又说:“讨厌,蚊虫远飞!”话音刚落,蚊子也销声匿迹了。据说直到现在,曹操住过的那一片地方,都没有蚊子。

曹操一时想不出解决军粮的办法,就决定招纳天下贤士,共议发展经济、统一天下的大业。招贤榜写好后,曹操派人四处张贴,但是一连几天都没人揭榜应召。这一天,眼见天快黑了,还是没有人来,曹操心里烦闷,便走下高台,到田野里散步。这时,远方天空中忽然白光一闪,耀得曹操眨了一下眼睛,等他睁眼细瞧时,只见田埂上有一位老叟扛着锄头向他走来。老叟见了曹操并不回避,反而笑嘻嘻地问道:“丞相,何事愁眉不展?”曹操便把心里想的事说了。老叟听罢微微一笑,说:“不知丞相的招贤榜招不招山野村夫?”曹操听老叟话里有话,又见他白眉白须,仙风道骨,便说:“不论人才,只图良谋。”然后把老叟请上高台,躬身施礼说:“请教老丈有何良策?”

老叟站在高台上,用手一指台下广阔的平原,说:“如今天下群雄纷争,鄢陵地处中原,又有沃土良田,丞相有几十万大军,何不在这里屯田练兵,养精蓄锐,待来日讨伐孙权和刘备,一举扫平江南,何愁天下不统一呢!”

曹操听罢,满心高兴,便备了酒席,和老叟议古论今,谈天说地,一直到夜半。这时,曹操疲倦了,仰天打了个哈欠,正想请老叟回房休息,老叟却不见了,只见一道白光隐遁到东方空中,化作一颗明亮的金星。曹操这才知道:老叟是太白金星,特地下凡来指点他的。

后来,曹操在鄢陵广行屯田,士兵们一边种地,一边操练。这年,鄢陵获得了大丰收。曹操充实了力量,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物质基础。

据说,曹操和太白金星在高台上相聚议事后,就把高台命名为议事台。议台村也因此而得名,一直沿袭到现在。

篇三十:三国历史故事

在三国后期阶段的时候,吴国和蜀国之间的联盟断开了,孙权在曹操的支持下面,开始带着军队攻打蜀国,想要拿回来之前被蜀国占领的荆州。那个时候蜀国还有很大的势力,关羽还在那里守着,想要拿下荆州并不是特别的容易,东吴那里也有陆逊,他当时想要直接去战场,去把关羽给打败,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孙权派吕蒙和陆逊一起去攻打荆州。

果然还是有效果的,陆逊知道关羽容易轻敌,他很多次写信称赞关羽非常厉害,因为这样,关羽也开始放松了一些,最后失去了荆州这个地方,除了这个以外,陆逊还帮助东吴拿下了通向北方的门户,因为关羽被捉到了,刘备非常生气,所以想都没想直接派兵队去打东吴。最后我们都知道,刘备又中了敌人的计谋,所以东吴的实力又变得更厉害了。

所以陆逊还是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是为什么进行过石亭战斗以后,孙权还是把陆逊给逼死了呢?其实在石亭战斗获得胜利以后,陆逊就被封为了大将军,那个时候还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责,也就是辅助那个时候的太子,也就是说陆逊有了吴国在军事上面的很大权力,他没有其他的任何政治权力。

后来陆逊很多次被孙权排挤,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也特别的多,他常常被孙权骂,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时间一久他就很郁闷,然后就成为了一种疾病,所以很年轻就已经去世了。后来江东很多家族慢慢的衰弱了,陆逊成为最厉害的一个势力,可以说东吴的军事政治都集中在他这一块,如果孙权和陆逊两个人想法比较一样的话还挺好,但是如果出现了矛盾,很多人就可能都支持陆逊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不得不想的多一些了,他本身就是一个皇帝,自己的手下竟然比自己更厉害,如果有这种可能性,心里还是很不舒服的。那个时候皇位继承分为两个支持的派别,在东吴的国内,有一个方面支持太子,另一个方面就是支持鲁王,而陆逊就是支持太子的那个方面,因为这样他也很多次写信给孙权,希望一同保护太子,但是孙权并没有回应,因为如果他这样做的话,陆逊本来自己就有很大的权力,如果太子登基,那么以后国家的权力就不知道会在谁的手里面了。

所以想到这些,陆逊如果越来越支持太子,孙权自己的内心就会越来越不安稳,所以就发生了后面的一件事情,也就是在石亭战斗以后,孙权越来越开始针对陆逊的种.种行为,不管在哪里,都开始逼迫他,最后把他给逼死了,和他有关系的人也被杀掉了。

篇三十一:三国历史故事

煮酒读三国,乱世中英雄踏马而来,儿女情长与天下家国交织成歌,悠悠一晃是千年,而今回首看去,多少爱恨悲欢如烟,烟雾朦胧里孙尚香的身影隐在其中,她的名字广为人知,可她的故事却不仅仅只是后人听到的那么简单,背后另有传奇……

如果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孙尚香不过是个被人一笔带过的女子,因为在正史里,关于她的描写实在寥寥——东汉建安14年,正直妙龄的孙尚香嫁给了长她数十岁的刘备,这段婚姻无关爱情,仅仅是出于政治需要两个人才结合在一起,后来两国联盟破裂,孙权将她接回了东吴,和刘备从此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自此之后,孙尚香也于历史之中销声匿迹,没有人知道,她最后的结局究竟如何,民间传闻她为刘备投江,实属无稽之谈。然而,虽说正史无所记载,可我们依旧能从蛛丝马迹中,拨开迷雾看到她的后来。而这一切,得从一个人说起,那个人就是陆逊。

如果说,在三国史上,孙尚香是只见前半生,未见后半生,那么,陆逊就刚好是反过来了,陆逊的前半生仿佛是被白雾隐去了一般,他是何人之子等等一概不知,他为人所知的是,他三十三岁那年娶妻,四十三岁那年,妻子为他生下一子陆抗,陆逊的妻子其名在历史上无从考究,只知道她姓孙,人称陆孙氏。而这也陆孙氏,极有可能就是孙尚香。何出此言?且往下看。

当年孙权打下吴郡,将根据地建立在吴县,而此处正是陆逊的老家。陆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按照孙权的性格,当时肯定会与之结交,所以我们不难推测,在陆逊二十一岁出仕之前的若干年里,他和孙家必定相识,他和孙尚香也一定是认识的。

大家都知道,陆逊在后半生里,几乎就是个战无不胜的军事之神,常常令人感叹大器晚成,可如果细读史书,却会发现陆逊并不是大器晚成。陆逊的神君之名并非浪得虚名,征讨山越也足以说明他的才华并不平庸,可他为何长久的被埋没才华?因为他的才华刻意被人忽略,这里也不得不插一句,陆氏和孙氏早在在孙策攻打庐江时就有过矛盾。陆逊刚一入幕就马上被孙权发配去了海昌,那可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地方,而且一呆就是七年。七年在那个时代,男儿有志七年可天下闻名。等到陆逊开始崭露头角,他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孙权也开始重用他,他终于平步青云,这个时间点,好巧不巧就是孙尚香离异回吴后。

自此,我们不难推测,陆逊和孙尚香之间,大概是有过一段感情,那段感情在他们尚且年少时萌发,可还来不及生根发芽,孙尚香就成了政治牺牲品,两情相悦,却奈何命运弄人。孙尚香嫁给了刘备,而陆逊,至此不言婚娶之事,直到孙尚香与刘备决裂,或者说,孙刘联盟破裂,此时的他们再次重逢。

当然,这个时候会有人问,既然陆家和孙家早前结怨,孙权也一直不待见陆逊,还把孙尚香嫁给他了呢?因为,孙权是个政治家。在孙权的眼里,陆逊有才可孙权不放心用他,而如今,孙尚香归来,而孙权也需要人才,如果孙尚香再嫁给了陆逊,他成全了一段感情的同时,也笼络了陆逊这个人,何乐不为?而且,从陆逊在后半生对孙权死心塌地的效忠来看,孙权的想法显然是对的。

孙尚香是吴主之妹,刘备之妻,按理来说,她在历史上也是个角儿,不存在回到东吴后就没有了记载,而陆逊呢,他好歹后来也官至丞相,他的妻子在历史上也不可能一点记载都不留下,可是,在历史上,孙尚香,陆逊,陆逊之妻,这一大块地方都是模糊的。加上孙权与陆逊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或许,唯一能解释这一切的就是,陆逊的确是娶了孙尚香,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费了心力的,首先,孙尚香得“死”,她必须“消失”于历史,第二,陆逊之妻终生不能光明正大于历史。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再去看历史时,总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却又说不出什么。

其实关于孙尚香后来嫁给了陆逊一说,一直都有传闻,不过只见于野史,但也是有时候野史并不是不可信的,它能从侧面告诉许多正史没有告诉我们的事,例如我们心中的英雄赵云,正史里并没有里记载太多他的战绩,几乎都是野史补充的,所以说野史有时候也会为我们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而那些想象,也不一定不真实。

孙尚香真的是一个令人心疼的女子,生于乱世,婚姻都由不得自己,倘若最后她是与陆逊在一起了,也不失是一种幸福了。

篇三十二:三国历史故事

有关陆逊的典故故事

忍辱负重

陆逊是孙权亲自拔擢的新晋人才,被任命为大都督在夷陵防御刘备。当时诸位将领,或是孙策时期的旧将,或是宗室贵戚,自负看不起陆逊,不听从他的管教约束。

陆逊说:“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也接受了主上的委命。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来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认为我还有一些长处,能够忍受这样屈辱承担重任的缘故。”责令诸将不可再犯。等到刘备被打败,计谋大多出自陆逊本人,众将这才心悦诚服。

成语“忍辱负重”由此而来,指为了完成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解衣共舞

据《吴书》记载,石亭之战后,陆逊回镇荆州。孙权对他荣宠万分。孙权赠送自己的车盖给他,又命左右覆盖陆逊出入宫殿的大门。孙权脱下裙帽和带金环的腰带赠送他,亲自给陆逊戴上。赠给陆逊缯彩、丹漆。孙权为群僚召开酒宴,喝醉时,命陆逊跳舞,并脱下所穿的白鼯子裘赠给他,又与陆逊对舞。

等到陆逊回西陵,公卿一起为他送行,孙权又赠给他彩色缯帛的御船。当时凡是赏赐给陆逊的,都是御用珍品,没有哪个人能与陆逊相比。

三国历史故事

篇三十三: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时,安徽亳县出了两个大能人:魏王曹操、神医华佗。

你别看戏台上把曹操画成奸白脸,其实他的能耐可不小!文韬武略,吟诗作赋,无一不精。就是有一条不好,疑心大,动不动要杀人。

这一天,魏王正在府门议事,忽觉头晕眼花,天旋地转,头痛得恨不得寻个地缝钻进去。手下人慌了,忙请来太医,扎针吃药拔罐子,折腾了半天,一点用也没有。夫人卞氏求神问卜,哭得泪人儿一般。可是哭也哭不好老头子的头痛病呀!还是谋士荀!有点子,他想起了神医华佗,立刻派人去请。

华佗是城北七里小华庄人。说起他的医术,真是高明极啦!再难治的病,经他一治就好。开膛破肚,刮骨疗毒,麻药一抹,一点不痛。

这天,华佗正在外乡看病,曹操派的人赶到了。华佗一听有人请看病,又见来人火烧眉毛的样子,还有啥说的——去呗!

华佗连家都没回,就骑马登车,日夜赶路,来到魏王府。

只见曹操躺在床上,头上勒个带子,脸像白菜叶子,虚汗直冒,知道病得不轻。他赶忙洗手净面坐在床前。免不了一望、二闻、三问、四切,如此这般一看,随即取出一根七寸银针,照头上穴道扎下去。曹操只觉得先酸后麻,遍体生津。说也怪,曹操的头痛病,说不痛咯噔一下就不痛了。

曹操好高兴,他爱才呀!心里想:俺老乡有这样的能耐,我这病就不犯愁了;有他在身边,日后行军打仗也是我一条臂膀。他执意不让华佗走了。他赐给华佗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华佗坚决不受;又许他高官厚禄,华佗一口谢绝。曹操犯难了:俺老乡想咋呢?

华佗想回家。他睡着锦床绣被像睡蒺藜窝,吃着山珍海味还不如杂面锅饼。晚上一合眼就回到了小华庄:前院李嫂子的老闷气要治呀,后庄王二哥的老寒腿要扎呀……左邻右舍的乡亲盼他呀。华佗越想越睡不着,越睡不着眼睁得越大,一熬一夜,一熬一夜。华佗再也撑不住了,天一明去见曹操。他编个瞎话,说临来时自己的妻子正病着,要回家看看。

曹操满心不想让华佗回去,可是人家妻子病着不让回去张不开口呀!他就让华佗回去了。临走时曹操再三要华佗赶紧回来。华佗才不想再来呢!老百姓离不开他,当医生的咋能光为你一个人治病呢?

一而再,再而三,交罢新春三月三。曹操不见华佗回来,心中着急,派州官府县连催几次,华佗就是不来。曹操又听说华佗给关公刮骨疗毒、给东吴大将周泰开膛破肚,可气坏了。噢,你想治好他们的病,好来收拾我呀?

这一年,曹操正领兵打仗,忽然得了混脑痧,头痛得死去活来,就又想起了华佗,立刻派人去请。手下人知道他记恨华佗,又怕请不来,就问他:“怎么请呢?”

曹操说:“三百石麦、三百匹罗,飞签火票请华佗。”

“他要是不来呢?”

曹操又说:“先是礼,后是兵,华佗不来就不中!”手下人得令而去。

华佗来不来呢?来了。一不是畏曹操权势,二不是贪曹操的东西,他认为曹操是个人物,在这乱世之秋,少不了他,死了可惜。他把三百石麦、三百匹罗,周济了邻里乡亲,告别妻子上路了.华佗一到军中,当即给曹操看病。曹操正在用人之际,自然二话不说。华佗切了一会儿脉,半天没吭声。

曹操沉不住气了:“华先生,我得的啥病?”

华佗说:“你得的是混脑痧。”

曹操说:“快给我扎针吧。”

华佗说:“扎针不济事。”

曹操说:“那就吃药吧。”

华佗说:“吃药不管用。”

曹操急了:“难道没办法了?”

华佗说:“办法虽有不好用。”

曹操说:“你说出来看。”

华佗说:“劈开脑子医头痛。”

曹操一听,倒吸一口凉气。嘘!——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华佗呀华佗,我几次三番催你不来,来了要劈开我的头。目下正是两军交战之际,你莫不是对方买通的勾命鬼?曹操的疑心病又犯了,不容分说就叫人把华佗砍了。

华佗死了没有呢?没有。他成了神啦!神医气得不得!你身为王公大臣,这样还得了吗?——华佗决心给他治好病,再教训教训他。

再说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华佗,头痛得半夜睡不着。下半夜困极了,刚刚合眼就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华佗咔嚓一声把他的头劈开了,然后取出脑子搁在药水里洗了洗,又把头缝好。说也怪,头痛病说好就好了。曹操以万金酬谢,华佗说:“我不要金,不要银,只要你一心救黎民;我不记怨,不记仇,但愿你别再杀无辜。”说罢,深深一揖,飘然而去。曹操忙伸手去拉,却不想一股湿漉漉的东西泼在手上。曹操睁眼一看,妻子卞氏端着汤药正要喂他,几个随军医生也守在大帐里。曹操想想梦境,看看眼前,将信将疑。反正病已好了,也不必深究了。

过了几年,曹操回乡祭祖,咱亳县人(那时候叫谯郡)当面不敢讲,背地可没少骂他。有人说:“华佗医术高明,王大头的混脑痧,就是劈开头治好的,曹阿瞒错杀了好人!”曹操又不是聋子,这话还是刮到他耳朵里去了。他派人找来王大头,当面一问,可不!十年前王大头得了混脑痧,华佗在曹巷口开药铺,就是那样给他治好的。亲眼所见,王大头的头皮上还有一道疤痕呢!

曹操这才后悔起来:“唉,我不该错杀华佗!”他这个人兵败赤壁,八十万大军报销了,没掉一滴泪。为啥?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可眼下,他哭了,老泪吧嗒吧嗒直掉。

他打算给华佗修座庙,拨十万两黄金,请五百名能工巧匠,庙要修得富丽堂皇。那时候,咱亳县人早想着给华佗修庙,都因为怕曹操治罪,想修不敢修。眼下,一听说曹操要修华佗庙,谁不踊跃呀!背着行李窝头,一下来了几千人。街坊乡邻,这个捐五十,那个捐一百,一下子集了好多钱。

正说要破土动工,大伙梦见了华佗。他还是平日那个样子:身背青囊,手拿虎刺,像刚从哪里治病回来。他慈眉善目地对大伙说:

不要青砖琉璃瓦,不要金妆玉塑身,华佗一生唯清苦,清堂瓦舍济世人。

既是神医这样说,大伙都同意。曹操呢,当然完全遵命。就这样,在城里盖了一座庙:清堂瓦舍,泥塑金身,取名“华祖庙”。一直保存到现在。

篇三十四:三国历史故事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司马懿的父亲和这位老师相好,都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老师很喜欢他俩,悉心指教。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用兵布阵、治国安民等策略,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真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过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这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把书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他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讲述山川地理、用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又在父亲坟前尽孝过了“五七”,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一天天沉重起来。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伺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现在书已到手,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会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回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的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的奇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

书。他恼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那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篇三十五:三国历史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隆中。诸葛亮下了卧龙岗,帮刘皇叔烧新野,战赤壁,夺荆州,下西川,建立了蜀国。司马懿则投了曹操,后来也当上了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和诸葛亮常年对阵,到底是计差一筹,常常败阵。葫芦谷一仗,差一点没叫诸葛亮把他们父子烧死在谷内。司马懿气得咬牙切齿,却又无计可施。

一天,司马懿正在发愁,忽听哨探报:“诸葛亮已死,葬在定军山,听人们传言,天书随葬墓内。”司马懿大喜,速命再探。各路哨探所报相同。司马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决计要扒墓盗书,以解心头之恨。他安排了各路接应人马

司马懿带领人马来到定军山,只见半山腰新建一座飞檐高挑的殿宇,殿前有一块大牌坊,牌坊上方有一块大石匾,上面写着“诸葛武侯之墓”六个大字。朝牌坊后面看去,静悄悄空无一人。司马懿正要迈步进去,猛地又连退几步,心想,莫非诸葛亮在此设下埋伏?就命令兵丁进内查探。不一会,兵丁出来禀报说:“里面确无一人。”司马懿这才放心大胆穿过牌坊,走进大殿。

大殿里迎门立着三尊神像,左边一个童子怀中抱把剑,右边一个童子手上捧张琴,再看中间这尊神像:头戴丝纶巾,身穿八卦衣,手拿羽毛扇,三绺长须,面如冠玉,飘飘然如神仙临世,正是那名震三国的诸葛孔明。司马懿一见这诸葛亮的神像,不由得他不想起空城计、八卦阵、葫芦谷旧事,心头一股无名火起,真想立时推倒这神像。但转念一想,他已是死去之人,从此以后,世上谁能与我匹敌?念在同窗之谊,我就拜他一拜吧!就命令兵丁燃烛焚香。司马懿走前几步,拜在诸葛亮像前。谁知这一拜,那身子就像在地上扎了根一样,再也起不来了。司马师、司马昭急忙上前搀扶,也搀不起来。司马懿惊得魂飞魄散。正在绝望之时,抬头看见殿顶梁上有几行小字:“念在同窗谊,饶尔一命归,脱尽盔和甲,方可离此地。”司马懿忙叫两个儿子帮他脱尽盔甲,这才站起身来。他又命令兵士掘开地皮一看,原来下面埋着一块很大很大的吸铁石。

司马懿恼羞成怒,想不到诸葛亮死后还差点儿害了自己的性命,真是越想越气,哗啦抽出青锋宝剑,恶狠狠砍断诸葛亮塑像的手和腿,又命两个儿子和兵丁一齐上前,左边推倒抱剑童子,右边推倒捧琴童子,正中间再推倒诸葛孔明之像。只听扑通一声巨响,诸葛亮的泥胎倒地,下面却现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几行字:“可恨同窗友,毁像情不留。赠书姜伯约,与师报此仇。”

司马懿看罢碑文,一阵冷笑,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大殿后边,只见一座青石扣顶的大墓。他左看看,右瞧瞧,前后左右查看一遍,没见什么疑迹,就命人打开墓门。这司马懿生性多疑,生怕再中了诸葛亮之计。但天书就在眼前,别人进去,他又不放心,就决计冒险进墓。他命令兵丁点起火把,让司马师仗剑前头开路,司马昭在后紧紧相随,他自己居中。父子三人进到墓内,深一脚,浅一脚,东摸摸,西看看。司马懿摸到棺材头里,猛地碰着一个小盒子,心里一阵高兴,随即怀抱书盒,连忙出了墓门,掸了掸身上的尘土,让两个儿子把兵丁带到一边,自己才小心翼翼地打开书盒。只见里面还包着黄绸子,掀开黄绸,啊,正是老师的那部奇书!司马懿心花怒放,正要掀开书本看个仔细,猛想起当年就上过老师的当,如今可不能再中诸葛亮的计。他脑子一转,微微一笑,自言自语道:“哼,我从后边倒过来看。”随即把书翻转,一页一页倒着看了起来。司马懿看书有个习惯,好用手指沾唾沫翻书,只见他翻一页,用手指沾沾唾沫,翻着翻着,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头晕恶心,猛看书的天头上有一行小字:“害人反害己,毒毙司马懿。”司马懿看罢,肝胆俱裂,不由得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司马师和司马昭见了,慌忙跑到跟前,司马懿哭诉道:“可恨诸葛亮,死后还要害我呀!”父子三人抱头痛哭,真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语。霎时药性上攻,司马懿一口鲜血喷出,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两眼一瞪,命绝身亡。这件事叫“泥诸葛治死活仲达”。

篇三十六:三国故事有哪些

仰人鼻息

公孙瓒的大兵压境,倒是让袁绍白白地捡了“入主冀州”这个大便宜。韩馥的行为实为不智,大大的地盘拱手让于人,从让人仰鼻息百而转变为仰他人鼻息。

出自:《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

篇三十七:三国故事有哪些

一身是胆

用这词形容云哥,再也恰当不过,刘备的眼光及识人高人一等。

出自:《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引《云别传》: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篇三十八:三国故事有哪些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篇三十九:三国故事有哪些

三顾茅庐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城西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篇四十:三国故事成语

三国的成语故事1: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用。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

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已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

三国的成语故事2:舌战群儒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三国的成语故事3: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篇四十一:三国人物故事

曹操:

1.误杀吕伯奢

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2.华容道:

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

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A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诸葛亮:

1.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2.孔明冲撞恩师

诸葛亮在水镜先生那学了3年。先生说明天考试。许多学生都去背东东.就诸葛亮不背.第二天。先生说谁要是经过允许出了水镜庄,就可出师了。许多学生都傻了。诸葛亮却在睡觉。考试快结束了。诸葛亮一把抓住了水镜先生的衣角,并说你这老书呆子出歪题为难我们,快还3年学费来。于是司马徽就把他赶出去了。他拿了木棍跑到老师那,跪倒地上说,方才为了考试不得已冲撞恩师,罪该万死,弟子愿受重罚.水镜先生把他扶起后,说你可以出师了。

袁绍:

1.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2.操从郭嘉计领二十万军分五路下徐州东征刘备。备使孙乾往河北见袁绍,绍因五子患疥疮而不愿趁操出兵入许昌。

张飞献计刘备劫操寨,中计,张飞败走至芒砀山上去了。刘备往青州投袁绍。

操爱云长武艺,欲计取之于下邳。

刘备:

1.刘备的势力不断壮大,引得东吴孙权寝食难安,于是密谋周瑜设下”东吴招亲“的鸿门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备携着赵云来到江东.一到南徐,刘备即用树上开花大造舆论,让吴国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来,孙权,周瑜想软硬皆施扣住刘备时,刘备使出瞒天过海之计,智激孙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围困,得以顺利逃脱.最终,孙权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2.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广发檄文,招纳人才.刘备,流落在民间的”龙子龙孙“,在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认真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后,奋起直追,表现尤为突出.先看”伐树望徐“.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见刘备,便被刘备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职.樊城大战,先后打败吕氏兄弟和曹仁,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难以割舍,不难看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关羽:

1.千里走单骑:

关哥哥和刘备同志走散了,暂时跟着曹操混。后来得到了老刘的消息,于是不远千里,骑上小赤兔,带着两个嫂子找老刘去了。

2.过五关斩六将:

找老刘的路上,有五个关隘,各有一将把守。老关过了五个关,杀了五个将。为什么说斩六将呢?因为第五个关的守将是秦琪,他被老关干掉后,其舅舅蔡阳怒了,追老关要报仇。于是老关把他一起砍了。所以就是斩六将。

张飞:

1.桃园三结义

民间俗传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拜兄弟。《三国演义》第一回:“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后遂为结拜兄弟,共同谋事的典故。

2.粗莽好酒不恤下 手下作乱飞遇害

张飞大意失徐州,事后当然后悔不已。回看会发觉张飞性格中的弱点。张飞自告奋勇要守徐州,刘备说:“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后刚强,鞭挞士卒;二者做事轻易,不从人谏。吾不放心。”此一句话很全面地总结了张飞的弱点。果然,保证不喝酒的张飞,有一天竟然要众官畅饮,并强要曹豹喝酒,也不听陈登的劝阻。醉后更是鞭打不肯喝酒的曹豹。曹豹变心,窜同吕布,自己做内应,于是徐州失守。刘备顾念兄弟之情制止张飞自刎。然而如果有人欲杀张飞,岂是别人能制止得了?张飞急欲为关羽报仇,要手下限日完成任务,手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乞求宽限些时日,张飞气急败坏将他们各鞭五十,还要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并说要不杀他们二人示众。范疆、张达自觉背逼上绝路,与其被杀,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张飞遇难。可以说张飞是死在了自己手中,让人替他不值。

篇四十二:三国歇后语故事

三国歇后语故事

三国歇后语故事大家了解过吗?在三国乱世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让我们通过三国歇后语故事了解一下吧!

三国歇后语【1】

001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002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003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004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005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006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007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008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009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010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011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012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013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014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01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016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017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018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019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020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故事【2】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说的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水上作战,对后世的江河作战有深远影响,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返,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具体如下:

曹操写信给孙权说:“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刘琮降服。

如今,我统领水军八十万人,将要与将军在吴地一道打猎。

”这便相当于下了战书。

这就是“来得凶”。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

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

”于是,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

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将士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

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着船,说黄盖来投降了。

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象箭一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

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

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

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

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

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

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但已经来不及。

这就是”败得惨“。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

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篇四十三:三国歇后语故事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篇四十四:歇后语故事三国

歇后语故事精选三国

《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诸葛亮江东斗群儒——独占鳌头;

诸葛亮说周瑜——请将不如激将;

刘备投袁绍——委曲求全;

刘备离曹赴徐州——逃之夭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摔阿斗——刁买人心;

刘备曹操论英雄——各怀鬼胎;

周瑜暗算诸葛亮——计计落空;

周瑜设计除蔡瑁张允——借刀杀人;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战马超——棋逢对手;

张飞卖刺猬——人又刚强、货又扎手;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蒋干盗书献曹操——包藏祸心;

孟获归顺诸葛亮——心服口服;

刘禅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

刘禅上朝误了斗鸡——顾此失彼;

庞统当县官——大材小用;

关羽门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曹操唱京剧——满脸奸诈;

曹操天下归司马——白忙一场

《三国演义》中的歇后语故事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赤壁之战时,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对抗曹操。

为了让使曹操上当,周瑜和黄盖决定使用苦肉计。

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不逊。

于是周瑜大怒,下令将黄盖斩首,众将苦苦求情,周瑜便将黄盖处于杖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

这正是做给诈降周瑜的蔡中蔡和看的。

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就相信了黄盖,之后赤壁之战爆发,诈降的.黄盖开船来投降曹操,不料曹操中计,曹操的船团被黄盖的火船击中而着火,加上庞统的连环计和诸葛亮招来的东风,曹操军溃不成军,经过周瑜的奇袭后几乎全军覆没,甚至到了差点要被关羽所杀的地步。

之后曹操怕周瑜,一直不敢南下。

其中在打黄盖时有一个很小的插曲:周瑜要将黄盖斩首时,鲁肃替黄盖求情,而且暗示一旁观看的诸葛亮一起求情,但是诸葛亮一点要求情的意思都没有。

等到黄盖被打五十大板之后,鲁肃去营中找诸葛亮质问:“黄盖被打,我等都去求情,你是贵客,为什么见死不救?”

诸葛亮听完脸色一变:“子敬(鲁肃的字)欺负我啊!”

鲁肃就疑惑了:“我一直对待你都不错,哪来欺负你?”

诸葛亮大笑着说:这是周瑜和黄盖在用苦肉计,利用假情报让蔡中蔡和传消息,我怎么可以随便说出?“

鲁肃显得有点不相信,诸葛亮又说:”这事千万别告诉周瑜。要不他又要找我麻烦了,你只说我也埋怨他就行了。“鲁肃便答应了。

回到周瑜营中,周瑜问鲁肃;”诸葛亮对此事有何看法?“鲁肃便按照诸葛亮教他的回答:”他说他也埋怨都督做法。“

周瑜听完非常高兴:”这次瞒过他了。“

鲁肃问怎么回事,周瑜回答:”这是我和黄盖为了麻痹曹操使的诈降计,看来诸葛亮完全不知道,这人未必是我对手。"

鲁肃听完大吃一惊,心里暗暗佩服诸葛亮的先见之明。

可见苦肉计瞒得过曹操,瞒不过诸葛亮。

要是曹操像诸葛亮一样谨慎,那么黄盖那五十杖不单白打,赤壁之战的历史也要改写了

周瑜打黄盖后来演变成一条歇后语: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

篇四十五:三国历史故事

曹操是大政治家兼文学家,碰上蔡文姬这个绝世才女,没擦出火花,岂知遗憾,简直白瞎了一堵墙。于是忍不住疑问:曹阿瞒这个渔猎高手,花了那么大代价才搞回来的绝世美女,怎么会便宜了农家大爷?

曹操的好色,段位很高,从来不看对方身份,尤其喜欢成熟少妇,甚至连女人带孩子一起收下。有一次曹操还对人深情地说:世上有像我这样对干儿子这么好的吗?

对了,蔡文姬也有儿子,她在匈奴,与南匈奴左贤王生了俩儿子。中原大才女,怎么会嫁给匈奴人,和亲也轮不上她啊?

事实上,蔡文姬比较惨,她是被掳掠过去的。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山河破碎。对蔡文姬来说,国恨和家难交织。早先她被父亲蔡邕,嫁给了河东士族卫仲道为妻。河东卫氏始于西汉卫青,豪门家族,才女配豪门,美满姻缘。可惜老天嫉妒,婚后不久,卫仲道病逝,未留下子女,蔡文姬只好又回到娘家生活。

接着又一大磨难降临,蔡邕因为惋惜于董卓之死,说了几句不当的话,竟然被司徒王允处死。蔡邕一生无子,偌大的蔡家,仅剩一个出归的蔡文姬。古代社会,没有男人做顶梁柱,这样的家庭命运会很惨。

果然,东汉帝国的马仔南匈奴趁火打劫,失去父亲庇护的蔡文姬,不幸被乱兵劫掠,落入左贤王帐中。可怜一代才女,怎么也没料到会遭此磨难。这一呆就是十二年,期间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

转眼来到建安十一年。某一天,曹操偶然想起忘年交蔡邕。

蔡邕算得上东汉第一学术大家,文学、历史、书法、音乐、经学无所不通,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绝对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当年董卓为了得到蔡邕,不惜以灭族威胁,迫使蔡邕出山为官。

王允将蔡邕投入监狱后,满朝哗然,纷纷替他求情,曾任司徒的马日磾差点跟王允急眼:这种旷世奇才,你杀了他就等于断了汉家历史,绝了很多经学传承。蔡邕当时正在编写汉史,他自请黥面或断双足,但求留得一命完成汉史。

倘若王允手下留情,或许又是一部《史记》诞生。可惜王允太固执,杀了蔡邕!当时的另一位经学大家郑玄感慨,汉家的事再也没人能考证了!马日磾更是破口大骂王允“命不长”。

可见,蔡邕就是当时学术界、文学界的一座丰碑。曹操是个文艺小青年,他对辞赋、书法等艺术痴迷到发狂,尤其对“八分书”着迷,蔡邕就是“八分书”祖师爷级别的大师。

据有关史料考证,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与蔡邕有一段亦师亦友的交往。曹丕曾经说“家公与蔡伯喈(蔡邕)有管鲍之好”,也直接验证了他们的这段情谊。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蔡邕唯一的后人蔡文姬,竟然流落匈奴。曹操一时心不能平,于是令人持重金入匈奴,求赎蔡文姬,以便逢年过节,蔡邕的坟头有人添一壶浊酒。

就这样,蔡文姬抖落一身草原的尘土,满怀苍伤回到故土。

于是,曹操盼望着盼着,春天的脚步到了,蔡文姬婀娜而至,曹操慷慨地一挥手,将她赐给了“农夫”董祀为妻。

搞什么鸡嘛!阿瞒呐,你该盛装迎接,将她迎入你的洞房嘛!这才是符合你的情趣,才符合才子佳人的归宿嘛!难道你嫌弃蔡文姬没给你带回来“干儿子”?

假如你跟曹操,可以达到勾肩搭背喝小酒的程度,他会一脚踢你屁股上:滚犊子,你把老子当变态色魔啦?我阿瞒好色,对女人也不挑剔,不管她是否婚配,是否生子,甚至不管她以前是良人还是歌妓。不过我要的是美女,能给我娱乐的美女,不是女神。

世人都以为,才女必是美女,否则很倒胃口。蔡文姬应该不会让人倒胃口,恐怕也算不上美女,因为正史里面,除了蔡文姬的才情描写,没有一句相貌描述。假如蔡文姬是美女,史书怎肯错过?蔡文姬不符合曹操的情趣。

史书中交代得很清楚,曹操是感念蔡邕无人祭奠,这才想起流落匈奴的蔡文姬。如果为了渔色,曹操怎么能等到十二年后才动手?难道嫌瓜不熟?

以曹操跟蔡邕的交往,很可能曹操早年就认识蔡文姬,如果曹操有心思,他与蔡文姬的交集,不会拖延至十几年后。

所以,曹操重金赎回蔡文姬,心思很“纯洁”,别想歪了!

至于给蔡文姬找个新婆家,那就更好理解了。古代男人就是女人的归宿,你总不能让蔡文姬无依无靠,继续飘零吧。

那么为何把她嫁给一个“农夫”呢?

董祀在历史上因为蔡文姬留下姓名,史书称他为“屯田都尉”。“屯田”就是种田吗?都尉是庄稼汉吗?

都尉,是汉朝的中级军官,是郡守的助手,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军分区司令,兼地市级公安局长。屯田都尉,是东汉设立的,以军屯为目的的地方军事长官。

屯田都尉都尉的俸禄,大约千石或比两千石(一千二百石),跟二千石的部级干部稍有点差距,至少算是中级官员了。请问,哪个庄稼汉这么大谱?

所以,曹操为蔡文姬的安排应该算比较周全了。只是后来又发生了一个插曲,又给了后人遐想的空间。

这位“庄稼汉”董祀后来不知道为啥,犯了死罪,执行令已经下达。蔡文姬闻讯,大冬天披头散发,赤足徒步,求见曹操为丈夫求情。

曹操很为难:命令已经下达了。蔡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的是千里马,您难道还吝啬派人骑快马,追回命令吗?”说话间蔡文姬面色戚戚,磕头不止,声音悲凉。

曹操怜香惜玉啊,他立刻心软了,于是派快马追回死刑令。又让人赶紧取来衣巾鞋袜,给蔡文姬穿上。

借着不多的见面机会,曹操问蔡文姬,当年令尊藏书万卷,听说大多零落散失,是否还有剩余?蔡文姬长叹:当初留到我手上只剩四千多卷,几经颠沛,所剩无几了。不过我还能记得其中四百卷,如有需要,妾可以默记下来。

曹操大喜,意外收获啊,虽然不算多,可也算是至宝,于是赏赐蔡文姬大量纸笔。这位女才子真是名不虚传,四百卷资料,她“文无遗误”地默记出来。

有人说,曹操真是奸雄,原来他赎回蔡文姬,目的就是为了蔡邕遗留的藏书呐!呵呵,过度解读了。

这就是曹操与蔡文姬之间的那点事,没有爱情,没有纠葛,甚至连一点波澜都没有。如果你觉得遗憾,历史那面背景墙永远不倒,自己去涂抹吧,不过要有“本故事纯属虚构”的字样,免得有人又抱着屯田都尉叫大爷了!

篇四十六:三国历史故事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诸葛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很多三国爱好者都有一个疑问,诸葛亮出山时,为什么选择落魄的刘备?为什么不选择实力更强的孙权和曹操?以诸葛亮的智力,加上孙权或曹操的实力,前景一定很美。至于诸葛亮为何对孙权和曹操不屑一顾?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原因如下:

第一:诸葛亮出山时,已经无法在孙权或曹操那找到位置

诸葛亮准备出山时,孙权和曹操手下的文臣势力已经成形,孙权那边是江东四大家为首,曹操那边是以颍川集团为首,官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位置早就被占光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并非是像《三国演义》那般神奇,对于不缺人才的孙权和曹操来说,诸葛亮即使去了,也无法受到重用,必须得熬资历,心高气傲的诸葛亮未必有那个耐心。

而刘备这边就不同,求才若渴,去了就能拿到一个好位置,刘备还是处于创业期,还能分到股份,正合诸葛亮这位有理想有志气大好青年的意愿。

但也正如《三国演义》中司马徽描述的那样“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出山的时机不好,没多少空间给他发挥了。

第二:去孙权和曹操手下会被排斥

孙权和曹操已经过了创业期,势力步入发展和稳定期,对于手下的文臣武将来说,正是划分各自利益范围的时候,诸葛亮带着身后的荆州集团踏进去,不会受到欢迎,反而会被排斥。

任何一个势力集团在基本成形后,都会排斥外来者,就好像庞统,他在赤壁之战时是在周瑜手下当官,为的就是给荆州势力找另一条出路。

并且,庞统在周瑜死后,亲自扶灵去东吴,就是想打动孙权收纳荆州势力,刘备当时太弱,他们看不上,可惜的是,孙权没能接受。

《三国演义》中描述这个事件时,是以孙权嫌弃庞统相貌丑陋,庞统一气之下离开结束。实际上,是庞统和江东世家没有谈好条件,江东世家拒绝接纳荆州集团。

江东世家排斥荆州世家的目的也很简单,不让任何势力进入到江东权力核心,让孙权只需要依靠他们就行,庞统这才不得不去投靠刘备。

换成诸葛亮,去孙权和曹操任意一方都是一样的结果,要么给江东世家或颍川集团伏低做小,要么你就别来。

第三:或许是理念不合看三国的都知道,在描述曹操时,谁都有可能冒出一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来形容他,这就是曹操的政治弱点,“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是所有人都赞成的。

孙权更不用说,地盘比刘备大,实力比刘备强,但在江湖上的名声却不比刘备高,刘皇叔一直打着的“复兴汉室”的口号,和他一直坚持的身份,还是很能忽悠人的。

诸葛亮和他身边的朋友,没准就是尊汉的坚定分子,正好和刘备的理念契合,至于军阀孙权和窃汉逆贼曹操,滚一边去吧,那是要打倒的对象。

综上所述,诸葛亮大概只有刘备可以选择,即便可选择的余地不多,诸葛亮依旧考察了好久,才发动身边的资源让刘备知道自己,以一段“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完成了择主。

篇四十七: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第一谋士,辅佐曹操十一年,从未打过败仗。他原来是袁绍的手下,后来才转投为曹操,为之后曹操统一北方地区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再后来曹操征讨乌丸的时候病逝,那个时候才三十八岁,正处于一个大好的年华,而且是书上面曾经评价他为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他身边的重要的谋士,那么他与诸葛亮相比谁更厉害一些呢?恐怕两人不分上下。

郭嘉他一共辅佐了曹操十一年之久,虽然说只有短短的这些年,但是他却屡立功劳,郭嘉在曹操的军中,曹操每次打仗都会传来大胜的好消息,最后曹操的成功的统一了北方,而郭嘉仪去是曹操的军事战况明显就开始下降,特别是当时对付孙权和刘备,就显得稍微有一些力不从心,赤尺至之战的时候还差一点被烧死了。刘备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也不仅仅是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一谋士。

而曹操征讨天下受到阻碍,也不仅仅是没有了郭嘉。但是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来说确实是一大损失。而且曹操还时常叹息,自己要过早的失去了国家这一军事天才,他精通各种谋略,而且他还非常的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形式以及快速的定制策略,总能够出奇制胜。就比如当时曹操大战吕布,士兵们都非常的累正准备撤军,郭嘉此时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建议,要求再次进行出战。

而且他还断定此次并能够获得胜利,结果吕布被擒住。还有当时曹操去征讨袁家两位兄弟,几乎每一次都没有讨到好处,此时将军就主张再次进行进攻,可是郭嘉却说撤军,结果让人没有想到袁家的这两位兄弟居然内部混乱,曹操就坐等收复城池。特别是在征讨乌丸那一战,非常完美的体现了国家的军事方面的能力。乌丸之前一直都是向着袁绍,在袁绍去世之后。

袁绍的手下就带领军队逃到了乌丸,所以曹操要把袁氏的势力全部消灭。但是乌丸却并不怎么好打,很多人都不主张攻打,因为胜率非常的低。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正属于冬天非常的寒冷,连续向前行军都见不到一滴的水,吃的东西也所剩无几,曹操无奈之下只能够杀掉马匹作为粮食,然后再凿地三十丈才得到了水,战争胜利之后曹操觉得他能取得胜利完全都是侥幸。

他说诸君的劝阻才是万全之策,可见这场战争到底是有多么的惊险,然而当时的郭嘉却认为应该去,他觉得乌丸虽然说是远,也正是因为离得远他们才不会去防备,如果这个时候出其不意,一定能够打个措手不及,并且还能获得胜利,另外就是袁绍的家族影响力可是不容小觑,而且乌丸的实力也是不能够低估,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恐怕之后的青州和冀州也就保不住了。

而且当时刘表虽然说只会纸上谈兵,但是他也非常的清楚,是比不上刘备的,因此对于刘备也是有着一些防范,也不会听从刘备的言语,所以说这个时候尽管是远征,而不必考虑身后之事。果然所有的事情都如郭嘉所料,那么郭嘉为何能够料事如神呢?其实主要还是郭嘉太会看人了,他不太能够看得透,敌人也能够看得清楚的,曹操就曾经说过,每次要讨论临敌计划时,郭嘉早已经作出判断。

可见郭嘉作出判断时,每每都想到了曹操的前面,而且常常会帮助曹操下定决心,可见郭嘉的成功也依然是曹操的成功。可以设想一下假如赤壁之战的时候,郭嘉仍在的话他一定能够早早作出判断,让曹操转败为胜,不至于落得一个苍茫而逃。而当时的国家已经不在了,否则历史恐怕得重写。而且那个时候,恐怕他和诸葛亮之间也是有着一场智斗。

篇四十八: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的历史精彩纷呈,其中英雄人物的风流事迹更是被人津津乐道。而说起三国时期的风流人物,刘备的蜀汉集团无疑汇集了天下的英豪。但是大家也知道,三国最终的结局是蜀汉集团消失在了历史的潮流中。

而对三国演义比较熟悉的人就知道,自从刘备讨伐东吴失败之后,其实那个时候蜀汉的败局就已经确定了。在讨伐东吴的战争中,刘备可以说是损失惨重,不但损失了四位军师,六位上将,甚至连自己也被气的病亡了。

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杀之后,为了实践自己曾经的誓言,于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执意出兵东吴。而在这次战争中,刘备也是损兵折将。首先,刘备失去了四位军师。这四位军师中,有两个阵亡,另外两个选择了投降。

阵亡的两个军师是马良和程畿。马良和诸葛亮交好,并且能力也被诸葛亮肯定,但是在战争,因为刘备的失败,此人也遇害身亡。程畿在兵败撤退的时候本来有机会逃跑的,但是因为对刘备的忠义,所以此人最终没有逃跑,在被敌军追上时,他也被杀了。

而投降的两个军师黄权和庞林。这两个人虽然选择了投降,但是这两个人的投降实在是被逼无奈。而损失的六位上将是张飞、护军冯习、前部督张南,别督傅肜,别督赵融,以及胡王沙摩柯。

而在这六位上将中,张飞的牺牲最让人可惜,由于心急为二哥报仇,张飞不断的奴役手下的人,手下的人受不了以后,铤而走险杀了张飞投奔了东吴。这次征吴的结果让刘备十分的伤心。并且蜀汉的国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面对这个危局的时候,刘备也被气的病倒了,并且不久之后就病故了。

篇四十九:三国历史故事

三国历史故事1:王允计除董卓

董卓看到反对他的那批刺史、太守,各有各的打算,没有什么可怕,就在长安自称太师,要汉献帝尊称他是“尚父”。他还把他的弟弟、侄儿都封为将军、校尉,连他的刚生下的娃娃也封为侯。

为了寻欢作乐,他在离长安二百多里的地方,建筑了一个城堡,称作郿坞。他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厚,把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贮藏在那里,单是粮食,足足够三十年吃的。

郿坞筑成之后,董卓十分得意地对人说:“大事成了,天下就是我的;即使不成功,我就在这里安安稳稳度晚年,谁也别想打进来。”

董卓在洛阳的时候,就杀了一批官员;到了长安以后,更加专横跋扈。文武官员说话一不小心,触犯了他,就丢了脑袋。一些大臣怕保不住自己性命,都暗暗地想除掉这个坏蛋。

董卓手下有一个心腹,名叫吕布,是一个出名的勇士。吕布的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他本来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董卓进洛阳的时候,丁原正带兵驻守洛阳。董卓派人用大批财物去拉拢吕布,要吕布杀死丁原。吕布被董卓收买,背叛了丁原,投靠董卓。

董卓把吕布收作干儿子,叫吕布随身保护他。他走到哪里,吕布就跟到哪儿。人们害怕吕布的勇猛,就不好对董卓下手。

司徒王允决心除掉董卓。他知道要除掉董卓,先要拉拢他身边的吕布。他就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日子久了,吕布觉得王允待他好,也就把他跟董卓的关系谈了出来。

原来,吕布跟董卓虽说是父子关系,但是董卓性格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向吕布发火。有一次,吕布说话顶撞了他,董卓竟将身边的戟扔了过去。幸亏吕布眼快手快,把身子一侧,躲过了飞来的戟,没有被刺着。

后来,吕布向董卓赔了礼,董卓也表示宽恕他。但是,吕布心里很不痛快。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允。王允听了挺高兴,就把自己想杀董卓的打算也告诉了吕布,并且说:“董卓是国贼,我们想为民除害,您能不能帮助我们,做个内应?”

吕布听到真要杀董卓,倒有点犹豫起来,说:“我是他的干儿子,儿子怎么能杀父亲呢?”

王允摇摇头说:“唉,将军真糊涂,您姓吕,他姓董,本来不是骨肉至亲,再说,他向您掷戟的时候,还有一点父子的感情吗?”

吕布听了,觉得王允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跟王允一起干。

公元192年,汉献帝生了一场病刚刚痊愈,在未央宫会见大臣。董卓从郿坞到长安去。为了提防人家暗算,他在朝服里面穿上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两旁,派卫兵密密麻麻排成一条夹道。他还叫吕布带着长矛在他身后保卫着。经过这样安排,他认为万无一失了。

他哪儿知道王允和吕布早已商量好了。吕布约了几个心腹勇士扮作卫士混在队伍里,专门在宫门口守着。董卓的座车一进宫门,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扎在董卓胸前铁甲上,刺不进去。

董卓用胳膊一挡,被戟刺伤了手臂。他忍着痛跳下车,叫着说:“吕布在哪儿?”

吕布从车后站出来,高声宣布说:“奉皇上诏书,讨伐贼臣董卓!”

董卓见他的干儿子背叛了他,就骂着说:“狗奴才,你敢……”

他的话还没说完,吕布已经举起长矛,一下子戳穿了董卓的喉头。兵士们拥了上去,把董卓的头砍了下来。吕布从怀里拿出诏书向大家宣布:“皇上有令,只杀董卓,别的人一概不追究。”

董卓的将士们听了,都高兴地呼喊万岁。

长安的百姓受尽了董卓的残酷压迫,听到除了奸贼,成群结队跑到大街上唱着,跳着。许多人还把自己家里的衣服首饰变卖了,换了酒肉带回家大吃一顿,庆祝一番。

恶贯满盈的董卓被消灭了,但是百姓的灾难并没有完。过了不久,董卓的部将李榷(音jué)、郭汜打进长安,杀死王允,赶跑了吕布,长安百姓又一次遭到烧杀抢掠。

三国历史故事2:孙策占据江东

当曹操和袁绍在北方激烈争夺的时候,南方有一支割据势力逐渐壮大起来,这就是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的孙策、孙权兄弟。

孙策的父亲是长沙太守孙坚,原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死后,孙策带兵投靠袁术。袁术看他少年英俊,很喜欢他,对别人说:“要是我能有像孙郎那样的儿子,我死了也安心。”

话虽这样说,袁术可并不重用孙策。孙策曾经想当一个郡太守,袁术没让他做。孙策的舅父吴景在江东丹阳(今安徽宣城)当太守,被扬州刺史刘繇(音yóu)逼走。孙策向袁术要求让他到江东去帮舅父打刘繇。袁术跟刘繇也有矛盾,才拨了一千人马给孙策。

孙策向南进兵。一路上,有许多人投奔他。到了历阳(今安徽和县)兵力扩充到五六千人。孙策有个从小就很亲密的朋友周瑜,也带了人马来会合,孙策的力量就壮大了。

孙策作战骁勇,再加上他的军队纪律严明,得到百姓的支持。因此,很快就渡过了江,不但打败了刘繇的人马,夺回丹阳,还攻下了吴郡和会稽郡。这样,江东六个郡的大片土地,都被孙策占领了。

孙策占据了江东,还雄心勃勃地想向北发展。他趁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时候,准备偷袭许都,把汉献帝抓在自己手里。正在调兵遣将,准备粮草的时候,想不到出了一件意外的事。

原来,孙策攻下吴郡的时候,杀了那里的太守许贡。许贡手下的门客跟孙策结下了仇。有一次,趁孙策上山打猎的时候,他们埋伏在树林里,放了一支暗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颊。

孙策受了重伤,请医生治疗也没有用,病势越来越重。孙策自己知道不行了,就把部下张昭等找来嘱咐,说:“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人马地盘,可以跟人家较量一番,希望你们好好辅助我弟弟。”

孙权那时才十九岁。他年纪虽然轻,但是平时喜欢结交朋友,注重人才,在江东官员中,已经很有声誉。孙策把印绶交给孙权,叫他佩带起来,说:“咱 们兄弟俩,要论上阵打仗的本领,你不如我;至于选拔人才,任用贤人,我比不上你。希望以后你好好保住江东这份基业。”说着,就咽了气。

孙权倒在床前哭个没完,张昭劝住了他,叫他立刻换上官服,骑着马到军营里去巡视一遍,一面赶快派人通知当时驻扎在巴丘(在今湖南岳阳)的周瑜。周瑜连夜带兵回到吴中,跟张昭两人一起辅助孙权。

那时候,江东六郡虽说都归孙策占了,但是还有不少偏僻的地方,不服他们指挥。有一些人还要看看风向再说。亏得张昭、周瑜两人一心一意帮助孙权,才把局面稳定下来。

孙权记住他哥哥的话,用心搜罗人才。周瑜对孙权说:“我有个好友鲁肃,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请他来帮助将军,准没有错。”

孙权派人把鲁肃请了来,两个人一见面,就谈得挺对劲儿。有一次,孙权会见宾客,等别人走完了,把鲁肃单独留下来谈心。

孙权说:“现在汉室衰落,天下扰乱。我想继承父兄的事业,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来扶助天子,建立霸业,您看怎么样?”

鲁肃说:“我仔细研究过天下大势。汉室已经不能再兴盛起来了。曹操势力已经强大,也除不了他。我替将军打算,还是保住江东这块地方,等待时机。曹操现在正忙着对付北方,顾不到我们这一头。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讨伐刘表,占领荆州,然后再来平定天下。这倒是汉高祖的事业呢!”

孙权听了这番话,心里豁然开朗,但是嘴里还是谦虚地说:“我哪能做到这些呢。”

由于孙权重用人才,江东地方,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出现了一片兴旺景象。

曹操听到孙权接替孙策的地位,为了笼络孙权,就用朝廷名义,封孙权为征虏将军,兼会稽太守。从此以后,孙权实际上在江东建立了割据的政权。

三国历史故事3:周瑜火烧赤壁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公元208年,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荆州的百姓听说刘备待人好,都宁愿跟着他一块撤退。周瑜

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刘备的人马带了兵器、装备,还有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每天只能行军十几里。曹操的骑兵一天一夜就赶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追上了刘备。

刘备的人马,被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还亏得张飞在长坂坡抵挡了一阵。刘备、诸葛亮才带着少数人马摆脱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经被曹军截断,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

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向东进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

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和孙权联合抵抗曹军。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见孙权。

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操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如果决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断绝关系,跟我们一起抵抗;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

孙权反问说:“那么,刘将军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严肃地说:“刘将军是皇室后代,才能盖世,怎么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

孙权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也激动地说:“我也不能象江东土地和十万人马白白地送人。不过刘将军刚打了败仗,怎么还能抵抗曹军呢?”

诸葛亮说:“您放心吧,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精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里挺高兴,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

正在这时候,曹操派兵士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我准备了水军八十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刷地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

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道理上输了一着。再说,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两路一起下来,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鲁肃在旁边冷眼旁观,一声不吭。张昭

孙权听着听着,觉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

孙权拉着鲁肃的手,说:“你说说,该怎么办呢?”

鲁肃说:“刚才张昭他们说的话全听不得。要说投降,我鲁肃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因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样跟名士们交往,有机会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

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会以后,鲁肃劝孙权赶快把正在鄱阳的大将周瑜召回来商量。

周瑜一到柴桑,孙权又召集文武官员讨论。周瑜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其实是汉室奸贼。这次他自己来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 理。”他给大家分析了曹操许多不利条件,认为北方兵士不会水战,而且老远赶到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兵马再多,也没有用。

孙权听了周瑜的话,胆也壮了。他站起来拔出宝剑,“豁”的一声,把案几砍去一角。他严厉地说:“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这案桌一样。”

当天晚上,周瑜又单独去找孙权,说:“我已经打听清楚。曹操兵马号称八十万,这是虚张声势,其实只不过二十几万,其中还有不少是荆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保管把他打败。”

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三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

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和曹军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双方一交锋,曹军就打了败仗,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和曹军隔江遥遥相对。正像周瑜预料的那样,曹操的北方来的兵士不会水战,他们在战船上,遇到风浪颠簸就受不了。后来,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稳不少。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个计策,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下去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办法来打败他们。”

周瑜觉得黄盖的主意好,两人还商量好,让黄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

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十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

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开北岸约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 火威。十条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地都延烧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挤在江里,不会泅水,马上淹死了。

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部崩溃。

下载三国故事(整理49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故事(整理49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故事》读后感

    读了《三国故事》,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林汉达爷爷,他把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写“活”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豪杰仿佛都出现在我的眼前。三国里有许多我们熟悉的英雄,比如足智多谋诸葛亮,......

    三国人物故事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

    三国人物的故事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

    三国时期小故事

    三国时期小故事 1.刮骨疗毒: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

    三国故事(本站推荐)

    桃园三结义(刘备 关羽 张飞) 怒鞭督邮(张飞 督邮) 温酒斩华雄(关羽 华雄) 三英战吕布(刘备 关羽 张飞 吕布) 连环计(王允 貂蝉 董卓 吕布) 三让徐州(陶谦 刘备) 淯水之战(曹操 典韦 张绣......

    三国歇后语的故事大全

    有关“三国”故事的歇后语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

    故事新解三国和企业管理

    三国教导我们:年轻人可堪大用。 干事用年轻人,他们目标明确,精力旺盛,建功立业心切,自己想很多办法。当时的教育也不错,大家认字识理就好了,不像现在培养了很久,书呆子不少,动不动就......

    单刀赴会历史典故,三国故事

    单刀赴会历史典故,三国故事 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