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符号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所有的文化现象实质上都从属于符号系统,景观也正是如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学理论,能使设计理论更加严谨,设计思路更加富于条理,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其中,语构学是景观语言中最基础的部分,其通过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构成景观语言的基石。词法规则与句法规则则构成景观语言的语法结构,并以此指导建立景观语言系统,辅助景观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语言;符号学;景观设计;景观语言
1.语言、符号学与景观语言
1.1语言与景观语言的关系
不同研究人员研究方法与角度的差别,造就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定义。《辞海》注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景观语言具有语言的各种特征,包含了构成语言必备的要素——语言符号、词法规则、句法规则,同时具备形式与功能的双重特性。
1.2符号学与景观语言的关系
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符号学形成于20世纪初,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符号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景观语言受符号学影响颇深,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学理论,能使设计理论更加严谨,设计思路更加富于条理,设计过程更加科学。融入符号学的景观语言,能够更加有效地表达设计内涵,同时,使得景观的使用者拥有更好的景观识读体验。
1.3景观语言符号的社会意义
所有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属于符号系统,景观也不例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安维斯特斯本是最早研究景观语言的学者之一,他在《景观的语言》一书中提到,“景观的语言”是所有生物的母语,人类早在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故事以前,就在尝试着阅读自己所居住地方的景观。早在其他信号和符号产生以前,景观就成了人类最早的教科书——风云的变化暗示了天气;涟漪和潮汐标示了水下的岩石和生物;山洞提供了栖身之地;河流衍生了人类聚居地。其他的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数学语言,都可以说是由景观的语言衍生出来的。在特色各异的文化传统影响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景观语言有所区分,象征着设计师对于场地与文化的不同解读。同为气势磅礴重视权力象征的皇家园林,西方勒诺特尔式的水渠、绿毯、林荫大道与刺绣花坛的语言符号与中国古典园林中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组所代表的语言符号具有极大的差异,对同一主题提取的语言符号也有所不同。
2.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的语构规则
景观作为万物之一,其自身具有特定的形式结构,并通过结构形成组团。因此,探究景观语言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及组织形式极为重要。在景观语言符号系统理论中,语构学是最基础的部分,其是事物内部关系的基石。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理论研究景观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规则,主要通过借鉴西方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具备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即句子的最终表现形式,深层结构即句子具备的深层内涵。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深层结构可以通过转换形成不同的表层结构。对于景观语言而言,语构中的表层结构对应于景观的形式,即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风格与流派等;而深层结构对应于景观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与设计师所寄寓于景观中的情思。
2.1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
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即景观设计的外在形式,其语言类型丰富多彩,包括形式语言、色彩语言、光照语言、肌理语言等。形式语言包括传统形式语言与非传统形式语言,传统形式语言是指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具有共通性、规律性、并广为流传的抽象语言,具备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特征,秩序是其主要特点。非传统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形式语言相悖,不遵循传统形式法则,具备混乱、无序、怪诞等特性,变化是其主要特点。在景观设计中,勒诺特尔式的传统法国园林是传统形式语言的典型,其以秩序为主要特征,塑造传统形式美。而传统中国私家园林则是表现非传统形式美的典型,其常违背传统形式美法则,打破中轴线的拘束,注重步移景异的变化,但却毋庸置疑地拥有另一个层面的“形式美”。不同的色彩语言蕴含着不同的语意,如红色代表精力、热情、热爱;白色代表尊敬、纯净、和平、谦卑;黑色代表力量、优雅、神秘等。巴黎雪铁龙公园中的白色园与黑色园是色彩语言表现的优良范例。白色园紧挨墓园,除了集中运用浅色材料体现白色的主题外并未做过多的粉饰,处理手法简洁明快。朴素的色彩处理与简练的空间构成充分表现了白色语言的内涵。黑色园位于居住区中心,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的立体公园由于沉于地下,空间狭窄、光线灰暗,再加上茂密的植物营造的树影婆娑的光影效果,极好地诠释了黑色园的主题。
2.2景观语言符号的深层结构
在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即形式美感之外,除了对景观外在美的鉴赏,人们通常更加希望能够体悟到景观的形式表层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深层结构通常通过深入挖掘潜藏意义抽象而来,其不仅是一种规定的秩序,更与文脉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景观设计往往通过深邃的内在意义即深层结构给人以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景观深层结构的探索,使景观体验者感受到心灵的感动并激发无穷尽的意象联想。例如,林璎设计的越战碑景观与凯瑟琳古斯塔夫森设计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同为尊重场地与历史文脉的手法细腻的纪念性景观,其运用的技巧与生发的情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战纪念碑的外形非常简洁而有力度,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深入地平线以下,形态寓意战争是地球永不愈合的伤口。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使参观者的情绪随着序列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黑色的花岗岩体现出沉思与宁静的主题。在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的设计中,设计师牢牢把握住王妃深受人们爱戴的诸多品质与个性,如包容性与博爱,将设计定位于“外达内通”的概念,并最终以一系列串联的变化多样的水空间完成了景观设计。轻盈地穿插在现状地形中的纪念喷泉恰似一串象征着王妃柔美气质的项链,被温柔地佩在原有的景观之上。环形喷泉的水和与其包含内在塑造的地形,也可被看做是一个人工岛,提醒着人们戴妃的安息之地。两个设计均语汇简洁,但通过不同的景观语言阐释了不同的内涵。虽都为纪念景观,前者引发人们对逝去生命深深的哀思,后者则是在凸显逝者美好品质的同时鼓舞参观者怀揣美好信念,表达对王妃真挚的祝福与追忆。
3.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的语法规则
语法是限定符号序列的语言规则。任何语言符号都基于语法系统而建立,其是语言符号的结构规则和运用规律。语法规则指导建立语言系统,辅助语言符号的学习和运用、交流和理解。
3.1景观语言符号的词法规则
正如语言具有语素,景观语言中的“词”即景观中的各种基础要素,如植物、水体、铺装、山体等。俞孔坚教授认为:“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的人的书。”景观语言包含实词与虚词,“实词”即具有实用意义的景观元素,“虚词”则是单纯具有装饰意义的景观元素。词义表达通过景观语言表现意义,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词义表达只用于表达艺术氛围或文化氛围;另一种情况为词义表达上升到更高层次,除了注重主题性的表达之外,还与艺术表现中的象征性或隐喻性相联。在书写景观语言塑造景观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词法规则。部分设计师在创造景观时用词生硬或者词不达意,破坏了景观语言的连贯性,多半是因为违反了词法规则而造成的。
3.2景观语言符号的句法规则
对语法的研究分析一般以句子为基本单元。景观语言中亦有相似之处,简单句的表达是景观设计语言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景观作品的语段、章节乃至整个文本均可由简单句进行重组变化,添加连接词而构成。因此不难理解,景观语言符号的句法规则就是指确立景观语言构成关系时,景观简单句所应遵循的相关原则与规定。景观语言中的句法规则虽然仅局限于景观简单句的组合范围,但都应具备协调统一的特性。从表层意义上说,“统一变化”原则即景观语言应具备对称、均衡、比例、节奏、虚实、大小、对比、韵律、渐变、连续、组合等关系,符合一定的组合规律。“变化统一”是景观创造所表现的和谐,是对差异对立进行协调之后得到的。统一与变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景观设计师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与表现手法,然而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都应当共同遵守统一的句法规则,从而确保语句的情感色彩与文体形式相统一,与文体的性质相和谐。
4.结语
随着景观行业的全面崛起,景观的语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符号学的属性赋予景观,从语构规则和语法规则两方面来阐述景观语言与符号语言的区别与联系,是理清思路、把握景观语言的必经之路。对设计师而言,学习阅读和使用景观语言,学会倾听和回应景观对话是创设优秀景观的基石;对于参观者而言,从人文的角度读懂景观语言并品鉴景观,能够更好地体悟景观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光.建筑空间的符号学意义.艺术与设计(理论)[J].2010
[2]AnneWhistonSpirn.ThelanguageofLandscape[M].YaleUniversityPress.2000.[3]NoamChomsky.SyntacticStructure[M].Mouton.1957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第二篇:广玉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广玉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09-10-24 21:57 来源: 作者: 点击:3次
摘要 综述了广玉兰的特性、观赏价值及在植物造景和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提出广玉兰在园林绿化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 广玉兰;景观设计;应用 1 广玉兰特性及观赏价值广玉兰(M.Grandif lora L.),又名荷花玉兰,木兰科,木兰属,常绿乔木。广玉兰树姿雄伟壮丽,抗逆性强,叶大光亮,四季长青,花大而洁白美丽,花色艳丽,花香宜人,树姿优美多态,其聚合果成熟后开裂,露出的鲜红色种子相当美观。同时,具有较强的耐干旱、耐脊薄、抗烟尘、抗污染优良品质[1]。广玉兰是一类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园林、庭园绿化树种。早在唐代,木兰科中的广玉兰就被人工栽培在园林或庭院中,视为名贵的观赏花木。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乐寿堂、清花轩及排去殿以东、长廊以北,有大片广玉兰栽植,花开时节一片芳菲。随着、园林绿化业的飞速发展,广玉兰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使用形式亦更加丰富多样,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绿化中,是优良的城市绿化及观赏树种[2]。2 广玉兰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广玉兰是优良的城市绿化及观赏树种,在园林的造景中,一直被列为骨干树种而得到广泛的应用。2.1 独立造景 广玉兰的配置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式和规则式2 类。自然式配置以模仿自然、强调变化为主,具有活泼幽雅的自然情调,有孤植、丛植、群植等方法;规则式配置多以某一轴线为主,呈对称或成行排列,以强调整齐、对称为主,给人以雄伟肃穆之感,有对植、列植等方法。2.1.1 孤植。在空旷的平地、山坡或草坪上,配置单株广玉兰,以体现其树形美,展现为空旷地上的主景,称为孤植。孤植主要表现树木个体的体形美,一般作为视觉中心处理。广玉兰树型优美,可孤植成景。广玉兰的孤植艺术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它是以单株广玉兰为主体的庭院绿化设计,风格特异,在现代小型宅第中仍有应用。南京灵谷寺大草坪上孤植着一株广玉兰王,形如巨伞,在周围成片的广玉兰林的映衬下,个性鲜明,具有“鹤立鸡群”的效果;镇江焦山景区广玉兰广场中也有一株孤植广玉兰,广场呈方形,广场中央用卵石做成一个大圆,圆的中心取广玉兰花开四瓣的特征,以荷花形瓣状砌成花坛,花坛中心栽培一株姿态优美的广玉兰,俯视其景,方中有圆,圆中有花,不仅体现出“花开月圆,幸福圆满”的寓意,而且点出了广场主题[3]。2.1.2 对植。用2 株广玉兰分别按一定的轴线左右对称的栽植方式,称为对植。对植多用在公园、大型建筑物的出入口两侧,或磴道石级与桥头的两旁,它有烘托主景的作用。它不但可丰富建筑物的画面,而且还赋予建筑物以时间和空间的生机动态感,常和厅、堂殿、轩等古建筑配置在一起。2.1.3 列植。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栽植叫做列植。列植主要体现植物的整齐美、线条美,树龄相近的广玉兰一般树型近似,按直线或曲线以等距离栽植,很容易取得整齐一致的艺术效果。在园林中,广玉兰一般作为行道树、林带及水边等绿化栽培或作为树墙,绿篱栽培。列植构成的景观显得整齐而有气魄,主要配置在规则式的园林绿地。南京灵谷寺道路的两侧就是以广玉兰与其他树种配置作为行道树栽培的,使道路两侧的植物景观富有层次变化,十分独特。桂林市不少街道,都栽植广玉兰做行道树,四季长青,满城秀色。每到夏季幽香四溢,为这一风景胜地增色不少。2.1.4 群植。凡种植20 株以上,100 株以下的同种或异种树木组合在一起的配置方式,称为群植。树群是园林的骨干,常用它来组织空间层次和划分景点区域。群植主要体现树木的群体美、协调美。将不同树龄的广玉兰按一定规律配植,能够呈现出优美的广玉兰林景观。苏州光福和杭州满觉
垅等成为赏广玉兰胜地,就是由于群植广玉兰数千亩,而形成广玉兰林景观,广玉兰的群体美得到极致的表现。2.2 与其他植物的配置 在确定广玉兰的搭配植物时,应考虑两者的协调关系,包括对土壤条件、光照、温度、水分及养分的要求;搭配植物的枝、叶、花、果要求能够丰富、补充和提高广玉兰的景观色彩。广玉兰四季常绿,与其他植物配置时,一般作为背景树种,或基调树种。广玉兰与桃树相配,可以突出桃树的春花烂漫;与红枫相配,可体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还可以突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艺术效果;与牡丹、荷花、山茶等配置会出现春天牡丹怒放,炎夏荷花盛开,仲夏玉兰飘香,隆冬山茶吐艳的四季花景。此外广玉兰作为基调色彩或背景树种,还可以与松树、紫荆、紫薇、槐树等众多树种配置。2.3 与山石、建筑物的配置 广玉兰不仅可以与其他植物配置成景,还可以与山石、建筑物相配置,映衬山石或建筑物,完善山石景观和建筑景观。长沙岳麓山散植大量的广玉兰,体现广玉兰“花雨”的意境。苏州的几个园林中,都有很多广玉兰,尤以怡园、留园为最,大多在广玉兰丛中造一个亭子,供游人休憩时欣赏广玉兰。广玉兰与置石相配,能体现广玉兰的姿态,又可以映衬置石,如果置石上嵌刻上有关广玉兰的诗词,则使景观更加具有意境。焦山公园的广玉兰园中放置了一些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太湖石,并在上面刻有诗词、楹联,人们穿行其中,观树赏石,意趣无穷[4]。3 广玉兰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3.1 道路绿化中的应用 广玉兰树姿优雅,四季常青,病虫害少,因而是优良的行道树种,不仅可以在夏日为行人提供必要的庇荫,还能很好地美化街景。但栽种时应尽量选择较大一些的苗木,干径3~6 cm,高度2.8 m 左右较为适宜。过小,则易遭破坏;过大,则移栽成活率低。长沙市20 世纪80年代中期在五一路上栽植的广玉兰,现大多高8 m 以上,冠幅达4m×4m以上,胸径达15 cm以上,且树冠丰满圆整。道路绿化时,广玉兰与色叶树种(如五角枫、乌柏、枫香、银杏等)配植,能产生显着的色相对比,从而使街景的色彩更显鲜艳和丰富。在绿化带应用中,将广玉兰与红叶李间植,并配以桂花、海桐球等,不仅在空间上有层次感,而且色相上又有很大的变化,打破了序列空间的单调,产生一种和谐的韵律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3.2 公共绿地中的应用 在面积较大的绿地中,广玉兰可孤植挺立于草坪、花坛中及园路转弯处或交叉路口,让人欣赏其雄伟壮丽的姿态、硕大莹洁的花朵和闻其浓郁宜人的芳香。广玉兰也可群植于开阔的草坪上,让人欣赏其林立挺拔的树干,伸展饱满的树冠以及朵朵浮立于树冠之上的大型花朵,给人以恬静的美感。广玉兰也可通过与其他植物配植,构成美观的树丛或生态群落。与樱花、桂花、紫薇、红枫、梅花、金丝桃、南天竹、杜鹃等进行群植,广玉兰居中,其他小乔禾、灌木、地被植物由高到低,依次向外排列,并通过高短搭配,乔灌穿插,落叶与常绿、观叶与观花植物相互交织的手法,可构成一个花、叶兼具,色彩丰富,错落有致的群落景观。广玉兰也常配植在建筑物周围与其组景,通过相互因借,相互补充、对比、烘托等手法,使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使建筑物与周围的景观更为协调一致,使建筑物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且具季节变化的感染力。3.3 单位附属绿地中的应用 广玉兰有较强的抗烟尘、抗污染、消毒、滞尘的功能,在工矿区能良好地生长。据测定,尽管广玉兰叶片含氟量高达0.005 84 %,仍未呈现任何受害症状。1 kg 广玉兰叶片(干重)能吸收4.8 g 氯化物,对二氧化硫、氟化氢也有较强的吸收能力。1 m2 广玉兰叶片滞尘量达7.10 g ,而且其枝叶挥发出的有机物质还能杀死空气中的有害细菌、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净化空气的效果较为显着[6]。长沙市在污染严重的煤矿区、电厂、化肥厂及其生活区内都大量栽植了雪松、广玉兰、紫薇、女贞、香樟等滞尘、消毒、杀菌功能及抗性强的树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广玉兰有着诸多优良品质,已愈来愈多地为人们所青睐。随着育种栽培、修剪造型、养护管理技术的提高,人们在不断地试验、探索扩大广玉兰的应用范围,如矮化培育、盆栽观赏或人工修剪成球形、塔形、卵形等。4 讨论广玉兰是园林造景艺术中广泛运用的植物材料,园林绿化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因地制宜地使用广玉兰,否则会带来景观的不协调。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广玉兰应该与其他植物、山石、建筑物等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广玉兰极其丰富的观赏价值,表达出既经济、适用又美观的园林效果,为人们创造出舒适优美、赏心悦目的学习、生活、工作、休息和游憩环境。尽管广玉兰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优良绿化树种,但也有它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城市绿化中应加注意:(1)广玉兰小苗前5 年生长缓慢,作为行道树或带状绿化时,很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影响其成活率和保存率。除精心规范栽植外,强化管护尤为重要。最好在树穴边埋设水泥柱,将广玉兰树干捆扎固定,减少晃动,并辅以科学的水肥管理,使其达到城市绿化标准要求。(2)广玉兰大树(直径15 cm以上)移植极难成活,而当景观营造需要栽植广玉兰大树时,则应认真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障移植的成活率。①尽量缩短途中运输时间,并疏枝、摘叶、包干,减少水分散失;②起苗时,土球尽可能带大,少伤根系,尤其是主、侧根尽量保持完好;③挖大穴,换上腐殖土;④埋三角桩,固定支撑树干;⑤加大管护力度[7]。(3)广玉兰冬季难以经受零下14 ℃以下的低温气候,北方地区栽种要加强防寒防冻措施,这也是目前影响广玉兰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篇:回收再利用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回收再利用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回收再利用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在园林设计中,只要你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发掘,并得体的处理,任何的材料都能成为景观设计的材料。建筑材料是人类生产量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材料,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因此从生态,可持续,及人文历史意义上来讲,充分的利用旧建筑材料无疑是景观材料的一种绝好选择。废材废料有两种方式可以使这些材料循环利用。一种是就地取材,第二种是对废料二次加工后再利用,无论是那种形式的建材,如果按大小、色彩、质感、明暗、反光率等特征分类,运用对比、交错、穿插、重复等手法,灵活布置,与植被、地形等巧妙配合,都可以形成非常丰富精巧的景观空间。
[关键字]回收再利用,生态,建筑废物一次利用,二次利用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景观材料的意义与范围
在园林设计中,材料是表达设计的物质载体,然而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色彩和质感,并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和生理效应。例如使用坚固耐久的材料固然能创造永恒的景观,选用一些临时性的材料则能将时间引入景观的塑造过程,使以往永恒的景观成为一种动态的景观。善用材料的特点并将其合理搭配,把材料的特性加以提炼升华为某种审美意向,材质之美就可形成强烈的表现力。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要使用现代的或未用过的新材料才能焕发新意。有远见的设计师除了要关注空间的塑造,还要摒弃以往园林中常规用材的做法,用一种更加广阔的方式来应用材料,为传统园林设计增添更多的选择。所以因地制宜,与环境有机融合,取之有理,任何材料都可产生出动人的效果。透析不同材料的特色以及使用方法,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就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创建富于新意的景观之门。只要你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发掘它,并处理得体,任何的材料都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成为景观设计的材料。
荷兰设计师伊兰德在处理建造斯海尔河口验堤遗留下来的建筑垃圾时,选用附近渔业废置的贝壳,将其分为黑白两色,平铺于经过平整的高地上。不但可以让乘客经过此地的人领略其强烈的设计风采,也引来了黑白两色水鸟在此筑巢栖息。5年后,这些贝壳由于海浪的作用逐渐消失,这里最终成为人们嬉戏的沙滩。设计者从生态角度选择了当地唾手可得的贝壳,使最初鲜明的几何图案和沙滩在同一地块交替出现,从而营造出一处别有生趣的动态景观。
在全球经济掠夺式开发的环境下,人们对资源的消耗是如此的巨大,生态环保技术的引入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态环保对于人们未来生活规划的意义,然而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创建意识与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目前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对于景观设计遵循着4R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和Renewable。“Reduce”,减少对各种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Recycle”,建立回收系统,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资源、可回收材料。以此可见回收再利用材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建筑材料的现状及在景观材料中扮演的角色
建筑材料是人类生产量最大,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材料,建材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并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传统材料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片面地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而忽视了材料在生产,使用和废弃过程中所消耗的大量能源和资源及其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在传统建材的生产-使用-废弃过程中,大量资源被提取出来又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自然环境当中,人类在创造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传统建材的开发与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污染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不断的拆旧建新,带来了大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建筑垃圾。据了解,不仅老建筑、道路和桥梁的拆迁改造产生建筑垃圾,在房屋新建过程中,地下室基坑支护及建筑桩基工程,同样也产生许多建筑垃圾,包括沥青、混凝土块、渣土、废砖瓦类、废铜铁(如铜筋、废铁、金属„)及其它装潢建材(如木材类、塑料类„)等。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对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已推广多年。在美国混凝土块主要回收作为建筑骨材再利用。而日本则作为建筑级配骨材、工程填方、土质改良及填海造地等。
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各大城市的建筑垃圾每年都有数百万立方米,其中废弃混凝土约占1/3。这些废弃混凝土,长期以来都是被填埋处理,即破坏生态又占用大量土地。进行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同时又节约天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益。
从以上数据所显示的内容可以看出,建筑材料涵盖的材料种类与数量是极其庞大的,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来看,建筑的拆迁量在一定的时间内会持续增长,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占人类资源相当大的一部分比重。充分的利用旧建筑材料无疑是景观材料的一种绝好选择。
建筑废弃材料的分类与再利用
材料的再利用体现了生态原则。工业废弃地上的废材废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资源,有两种方式可以使这些材料循环利用。一种是就地取材,使工业废料成为独特的景观设计材料。第二种是对废料二次加工后再利用,利用后看不到原来废料的原形。例如钢板熔化后铸造其他设施,砖或石头磨碎后当作混凝土骨料,建筑拆后的瓦砾当作场地的填充材料等。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建材,如果按大小、色彩、质感、明暗、反光率等特征分类,运用对比、交错、穿插、重复等手法,灵活布置,与植被、地形等巧妙配合,都可以形成非常丰富精巧的景观空间。
关于就地取材:我国的很多旧建筑特别木材使用率较多,材料的环保性高。因此,拆迁下来的材料可用性很大。苏州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居民建筑,这些老建筑拥有的组画墙砖,老式弧形雕青石瓦,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每一样都小巧玲珑,不论样式上还是图案上都有一定的讲究,这样的拆迁材料适合可以在景观设计中作为景墙上的装饰来进行利用。这样的材料运用可以祈祷文化氛围的烘托,是艺术表现的新视点,材料本身的古朴?简洁的特性上给人以别样感受。
废料二次加工: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制作假山石,循环再生陶瓷材料:股匪资源化陶瓷材料属于循环再生材料。利用各种工业废渣如矿山尾沙,粉煤灰,高炉渣和化工废渣等研制,生产建筑卫生陶瓷的技术可生产出废渣量打,烧成温度低和性能优良的建筑卫生陶瓷。这种生态卫生陶瓷材料由于广泛采用廉价低劣原料而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许多建筑材料和景观材料可重复使用:砖混结构,木材,五金,门,水暖设备,金属制品,植物等。However, use of salvaged materials typically requires finding them early, and planning from the start of conceptual design and through construction.From both environmental and heritage perspectives, materials salvaged from buildings already existing on the site are preferable;less transportation is required, and historic continuity is preserved.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是对资源的一种拯救,保存了历史的连续性。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除了要开发新的环保能源外,更要保护好现有的资源,减少能源的消耗,加长其使用周期,并从人文的角度来保留历史,福荫子孙后代。对于利用过的材料用艺术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其景观价值,甚至通过一些手段加以处理再利用,去发现“废物”的利用价值。然而从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回收再利用的技术只是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景观设计师在体现其设计理念与意志的过程中就应该承担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责任,在景观实际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生态文明落实。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四篇: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业在其中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障,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物质的消费,而更多的转向发展和享受的消费。于是,旅游便成为大众普遍的一种消费方式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人们去旅游,更多的是为了融入自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感受异域文化。我们所深入贯彻落实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在旅游景观的设计及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断加入适当的人文关怀,让大众“游有所乐”,满足他们的需求,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的第一部《旅游法》在2013年10月1日宣布正式实施,其中对旅游的相关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它以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为主线,与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关键词:人文关怀;旅游景观;设计;应用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越来越开始重视人的发展及人的精神世界,为此,旅游业也成功实现了转型,由最初的纯粹观光旅游向个性体验观光旅游转变,游客也不再单纯的满足于拍照留念、购买旅游纪念品,而渴望进行全方位的参与,即通过个体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种种感觉投入其中,这种体验是相当奇特的。当然,这都得益于旅游景观的巧妙设计,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人文关怀精神,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成为旅游业的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景观中不断的渗透人文关怀,不断创新旅游景观的设计,可以不断完善旅游业的相关服务,持续满足人们的需求,推动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逐步实现,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保护了生态环境,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文关怀概念的起源
人文关怀,是西方世界的一个概念,它起源于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人要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还要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等。在西方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满足人们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文关怀概念的发展
从西方世界的人文主义来看,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包括:认为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而且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肯定人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即在物质、精神生活中均处于主体地位,不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方面都占核心地位;追求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的目标;注重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注重人们物质层面的需要,而且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不仅要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而且要致力于人的享受层面的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总之,人文关怀的内涵丰富,但贯穿于其中的主线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关注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
二、旅游景观中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关怀,另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关怀。物质方面的关怀是最基础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生存;精神层面的关怀是更高层次的,主要涉及的是人们的发展和享受。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游客的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要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落实好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二是要重视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人文关怀,不能忽视对旅游景观的人文关怀,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更多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构建美好的、和谐的相处环境。
三、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
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休息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目前在好多旅游景观中,基本的休息和服务设施还不是很完善,设计也不是很合理。例如:洗手间数量比较少、座椅和座凳设计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而且比较缺乏;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描述不详尽,无法满足人们的知识;草坪上的警示语比较生硬,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等等。
由于旅游景观中的人文关怀设计理念,要求关注人的需要,因而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游客游览观光累了的时候,很需要一些专门的提供休息和服务的场所及设施,比如停车场、凉亭走廊里配置的一些座椅座凳、洗手间、饮水器、垃圾箱等必要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应尽可能人性化点。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本区域文化的传播,可以在旅游景观中尽量设置一些壁画、雕塑品,通过利用能形象展示旅游地区文化的方式,来传达一定的人文精神。
(二)缺乏无障碍设计理念
无障碍设计,指的是在旅游景观中应充分考虑到无障碍物和危险物。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尊重他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爱,所以,我们的旅游景观设计更要有所体现。
然而在许多旅游景观的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比如一些旅游地只设有台阶,而没有残疾人通行道,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从而导致弱势群体无法参观相应的景观,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设计就缺乏无障碍的理念,相反却给他们造成了障碍。因此,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者必须要全面考虑,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一个方便和安全的途径,努力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平等参与的环境。
(三)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
旅游景观的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而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此,应加强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景观的设计中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旅游景观。
四、人文关怀在的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
人文关怀是园林设计的灵魂,也就是说,园林是为人而设计的,为人而服务的,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因地制宜,对景观进行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和空间,满足人们的种种需求。要使园林在历史上长存,它的设计必须要有人文关怀。下面我们就以苏州园林为例,说明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人文关怀在旅游景观中应用的成功典范----苏州园林,它是东方文明造园艺术的典范,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骄傲,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旅游景观的设计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这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二者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传统的观点都是重视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在人与自然之间产生了矛盾,人们只想着征服自然,却不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发展会引起反面影响,大自然迟早会对人类进行“报复”。
苏州园林的造园家贯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合理的利用了自然这个因素,采取了独特的造园手法。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它的总体布局是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轩榭皆临水而建,突出水资源丰富的特性,独具江南水乡的特色。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把水作为园林的灵魂,临水布置了形体不
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平桥、配置的建筑及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共同构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画面。拙政园的建造利用园地水资源的优势,实现自然与人相互融合,和谐相处。
(二)突出浓郁的家园情怀
浓郁的家园情怀也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苏州园林是古代富商、官宦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上,为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的结果,家园不仅是人们日常的栖息地、住宅地,更是人们向往的精神世界的家园,因而,苏州园林也一向被人们称为“文人园林”。许多文人都致力于造园、改园,他们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表达。苏州园林的建筑都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使得园林呈现出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在建筑中配置各种各样的点缀艺术品,比如匾额、楹联、书画、雕刻、家具陈设、摆件等等,这些都为园林的美贡献了一线生机与活力,使得苏州园林更具家园气息,为文人提供了抒发情感的理想家园和精神的寄托之地。
五、结语
通过对上文的叙述,我们得出文人关怀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维护生态,把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旅游景观的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为人们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聚波.浅议设计中的人文关怀[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2]师卫华.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启示[j].山东农业科学,2008,(06).[3]丁毅.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4]李丽娟.融入人文历史的地域性生态景观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08,(04).[5]项彤.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辨证法[a].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2年安徽省科协年会宣城分会论文集[c].2012.作者简介:
程巍,硕士研究生,洛阳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
第五篇:符号学论文资料收集
传统艺术符号与当代设计“中国风”的审美连线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书评
--朱力(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中国的传统艺术符号异彩纷呈,受到全世界的瞩目。近十年,在当代设计领域中,更是刮起一股以中国传统符号为设计元素的“中国风”。《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一书正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个符号进行解读,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并采用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以新的视角看待传统的视觉语言形式,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让读者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并能感受由此书所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传统符号 当代设计 中国风 装饰小品
一、对典型中国传统艺术符号的回眸
传统符号具有一般符号的共同属性,即作为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具有特定的文化精神内涵和约定俗成的信息传播功能
[1],人们通常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族传统符号,赋予它特定的寓意与内涵。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能形成,才能深入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内心。
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2]一书作者吴卫教授,多年从事传统艺术文化研究与高校设计教学工作,此书是他多年在此领域耕耘的结晶。通过对十个传统符号,包括华表、赑屃、辟邪、獬豸、商鼎、石鼓、门神、彩画、脊饰、金蟾等进行细致的个案研究,让读者更充分地了解中国元素的这十个文化瑰宝,并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作者在对传统艺术符号作品收集的过程中是经过长期思考和研究的,并通过精心筛选,深刻解读和分析了这十个符号中所蕴含的传统艺术文化精髓,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正如书名所反映的那样是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文化范畴,外国人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如美国的费正清和英国的李约瑟,但从学术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装饰艺术符号的国外学者却是凤毛麟角。国内研究古代传统艺术装饰文化的个案及论文,如著名学者张道一先生的《麒麟送子考析》、已故美术史论家滕固先生的《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等等,但系统地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方面入手的系列研究还较少见到。梁思成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篇署名文章《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提出:“我们应该研究……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因为古物的命运在危险中,调查同破坏力量正好像在竞赛。” [3]。而吴卫教授所著的《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研究的正是梁思成先生提到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小品,是系统地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及图像学等方面入手的系列研究成果,这种研究方式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此书能够让读者接受并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帮助读者更加深刻理解传统的艺术符号及符号后面所蕴含的博大的人文内涵,对我们从事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借鉴和解读中国古典艺术装饰符号都大有益处。
二、借中国当代设计中的“中国风”
近十年来在当代设计领域中,更是刮起一股以中国传统符号为设计元素的“中国风”。《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选用了十个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方面的典型符号,来体现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精华,恰恰是顺应了这一“中国风”思潮的需要,也正是迎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本书的大致
内容共分10个部分,分别是:1擎天一柱——华表;2神龟驮碑——赑屃;3镇墓神兽——辟邪;4陵道神羊——獬豸;5吉金国器——商鼎;6宅门枕石——石鼓;7秦琼敬德——门神;8构成彩画——旋子;9吉祥驱火——脊饰;10三足财神——金蟾等。例如华表,它是中国礼制建筑的典型代表,作者从华表的中文字面意义入手,翻阅大量史料并列举相关图片,运用符号学的方法探讨其柱头符号的演变、云板与诽谤木的关系;通过比较加深人们对交午木、桓表、石望柱、棂星门和二柱门的了解,对华表柱身形态相关柱身龙纹装饰及柱帽、柱座的佛教含义进行了探索,最后分析出明清华表真正的建筑功能和意义。再如金蟾,作者从自然界的蟾蜍开始到神话中的蟾蜍和嫦娥分别作了背景介绍,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总结了中国古人崇拜蟾蜍的四个原因;第一次对金蟾的图像艺术特征进行了归纳分类,并阐释了其中蕴含的世俗符号语义;指出古人只是借用了金蟾这个符号以寄托他们的富贵愿望,折射出人们向往幸福美好的世俗生活的集体无意识。
“中国风”是近十年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并形成一股独特韵味包含中国气息的设计思潮。这些中国元素正是来源于优秀的传统艺术符号,而成为当今多元与开放的中国设计界所流行的一种趋势。从中国近几年发展来看,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因而许多国人也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播对推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找到更具代表中国形象的元素符号。《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正是借中国当代设计中的“中国风”,燃起大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符号探究的兴趣,她是从学术的角度、文化的视野,相对准确地还原历史原貌,给每个艺术符号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读和可信的答案,以期为中国设计界提供必要的资讯参考和理论支撑。
三、传统符号与当代建筑装饰风格的连线
在现今的房地产开发与设计当中采用中国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而在城市化进程之中,传统建筑受到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大,开发商愿意投资的城市楼盘或景观,绝大多数都是以西方古典欧式符号的建筑风格为主,这些现象都体现出在我国当代建筑当中,传统的建筑形式已存在巨大的生存危机,很多我们一度视为珍宝的建筑样式正在一路没落下去,甚至走向消亡。
值得欣慰的是,吴卫教授所著《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一书的问世,对于挽救逐步走向消亡的传统建筑装饰小品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一书中,有多个传统装饰艺术符号是属于古代建筑装饰符号当中的一部分,比如华表、赑屃、辟邪、獬豸、石鼓、门神、彩画、脊饰等,这些符号的选择与作者个人的求学经历和知识结构是紧密联系的。吴卫教授于1989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后又作为交换留学生在日本的千叶大学工业意匠学科学习,2001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2004年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因此他对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这两个艺术类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功底深厚,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准,特别是对传统建筑风格与当代建筑装饰设计之间存在的关联,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读者通过对此书的阅读,能够了解更多过去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特色以及设计风格,对于进一步弘扬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将传统艺术符号精神运用于当代设计中
《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祖国传统艺术符号后面隐藏的博大而
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我们更加看清自己身边这些国宝的可爱之处,以此更加珍惜和关注传统符号,当然这也为我们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当代设计的发展,国外各种设计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审美观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人们固有的求新求异心理的作用下,当代设计作品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偏离了我们的民族个性与文化传统。[4]同时,对传统装饰符号不加扬弃的复制和拼贴式的使用,也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相应的审美疲劳。如何让人们再次认识传统艺术符号并主动地去接受它、欣赏它,就不能单纯地从形式上对其进行拼贴式的应用和简单的照搬照抄,必须从文化的视角,深层次的发掘其符号象征意义并使之与我们的文化归属心理相契合。传统符号元素表面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化的,从古至今,人们世世代代地反复地描摹和运用同一个图形符号,不仅是因为这些图形元素外在的形式美感,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看到并感受到其形式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寓意。因此,在当代设计中,我们必须看到传统艺术符号中所遵循的“传”而“统”之的概念,并从中认识到传统符号所蕴含的更为广泛的和深刻的文化价值。吴卫教授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从视觉形式方面加以解说,从精神层面加以引导,使人们能够看到并理解到传统艺术符号所传达出的图像语义,让我们能够更为准确的把握住传统符号在人文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精神内驱力,从而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将中国传统的图像符号应用在当代设计中,用我们自己熟知的图像语言传达设计思维,表达设计情感,是实现当代设计自身发展、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设计工作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所在。
五、结语
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绚丽的中国艺术文化瑰宝,传统装饰艺术符号更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的时间里,无数视觉符号产生、发展和消亡,最终凝练而成的、沿用至今的视觉符号也就成为我们传统图形文化的“国粹”——中国元素。吴卫教授《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一书正是集中国传统视觉文化宝库之精华,此书以全新的视角和观点对传统视觉符号进行了概括和精炼,归类分析了影响传统装饰文化历程的十个重要传统符号。品读此书,仿佛游历于刻满时空符号的历史长廊之中,一个个熟悉的犹如诞生与血脉之中的、给人以亲切感和归属感的视觉符号形式被剖析、解读,有如一段段无法言表的图形文化历史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再次发现了传统装饰艺术符号之美,并深深地认识到了在当代设计中弘扬传统装饰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王宏林:《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32页。
[2]吴卫:《中国传统艺术符号十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3]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4页。
[4]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探索》,2006年第4期,第84页。
作者简介:
朱力(1966~),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非线性环境设计艺术、设计的文化身份建构等研究。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410083。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任何内容!]
--叶佑天(湖北·武汉 湖北美术学院)
前 言 Page: 1 2 3 4 5 6
在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最热门的沟通方式无疑是新媒体所创造的互动沟通方式。回顾人类进化的过程,一直想要解决的就是沟通与交流的问题,人类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介符号进行沟通、传递信息。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在生存的过程中,为了表述某种事件、某种情感,常常以绘画来阐释,这正是利用视觉符号进行沟通的方式。及至今天,当我们伫足在穴洞壁画前,无不为古人归纳视觉符号和形式美感的才情而触动。人类的聪明才智永远都是无止境的,当文字、纸张、印刷术等被发明时,利用文字符号进行沟通就必然扩大了空间范围,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多种文字,那些已经消亡或者正在使用的文字符号正是人类对视觉美感、意念传达的狂热追求。只是到了最近几个世纪,由于无限电的发明,广播、电视与人造卫星的出现,使人类能够迅速得到全球各地的信息,其实这无疑是人类语言符号对其最强有力的推动。
“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方法的历史”。1人类通过自身五种不同的感觉与外界沟通,但从久远的原始艺术开始,视觉艺术就一直占据着艺术的主流。其实透过不同感觉所得到的不同信息之间会互相影响,为了增加沟通的效果,用不同形式的视觉符号与不同的沟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从而也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有趣味,生活也变得越变得越来越美好。
在计算机科技发展之后,科学家们也常利用计算机绘图和动画这些视觉符号表现枯燥无味的科学数据,使科学也在一夜之间变得通俗有趣了。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再到二十一世纪所谓多媒体传播时代,受众运用电脑储存与再取信息的技术,将各种信息符号如文字、图像、声音、影像、动画和录像等用美的原则与形式结合成不同的多媒体系统,随时随地与不同时候、不同地点的人互通信息,使我们的视觉符号变得也越来越有秩序,信息传达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在今天,许多信息是靠不同形态的信息媒体透过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传递,当前最热门的信息系统首推互联网,它是一种交互式的媒体、是一种通讯的方法,是一种吸收新知识的工具,若从结构的层面来观察,互联网是一群网络的集合,是在网络上结合多种信息符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传递信息的方式。在这种信息传达的领域中,视觉艺术也有了更新的形式。它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地域及文化的阻隔,使信息传达的范围、速度与效率都产生了质的飞跃。而视觉符号是一种依赖受众者观看来传达信息的产物,是应用性传播与艺术的结合,在网络境域这种特定条件下,受众者变为消费信息的主动方,信息的可选性不再受制于传播信息的一方,那对其视觉美感进行研究也就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视觉符号始终以其独特的可视性语言追求自身审美价值的实现,并争取与社会、大众心灵沟通融合,力图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对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符号进行研究,其本质是对一种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研究。由于是建基于传统之上,因此,对这种结合体的研究,把握网络境域特色、认识传统视觉符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网络及审美的表征入手,打破直接从视觉语言符号--文字、图形与色彩、形式等入手的传统模式的做法,而是深层次的将符号本身纳入“形”,将审美纳入“道”进行剖析。由于本人学识的限制,有些观点尚属个人看法,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难免粗陋,恳请各位良师益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