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论文符号学中要素系统与组合聚合

时间:2019-05-14 21:2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期末论文符号学中要素系统与组合聚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期末论文符号学中要素系统与组合聚合》。

第一篇:期末论文符号学中要素系统与组合聚合

符号表达原理作业

第一次作业

举例校园里的符号及其能指和所指:

1,上课铃声 :能指是其所发出的声音,所指是表示上课时间到; 2,路标:能指是路标及其上面的文字,而所指是其代表一条路。3,教学楼号:能指是数字,所指是代表这座教学楼

4,孔子像:能指是雕像本身,所指是国学文化及人文精神气息 5,标语:能指是条幅及文字本身,所指是所宣传的内容 6,成绩单:能指是分数,所指是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7,学生证:能指是一张证书,所指是学生身份

8,广告:能指一张广告纸和文字,所指是广告所宣传的内容 9,学士服:能指是一身衣服,所指是获得学士学位

10,图书馆:能指是这座建筑,所指是代表着知识

第二次作业

五个转喻:

中南海作为国务院办公地点,代表中国政府; 山姆大叔代表美国;

He is fond of the bottle.他喜欢喝酒。(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大盖帽表示警察; 蓝盔代表联合国维和部队。

五个隐喻:

老师为园丁; 孩子为花朵; 圆月代表团圆; 日军为“鬼子”;

现实生活中阿Q式的人物。

第三次作业: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一台电脑包括CPU,输出设备,输入设备等

聚合关系:一台组装电脑的各个部分可以是各个品牌的产品,可以相互替代。2,球队中,各个位置的球员组成一个完整的球队,构成组合关系,而每个位置有主力和替补,构成聚合关系。

第四次作业

系统与要素实例

球队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球员是这个球队的要素,每一个队员共同组成球队这一个系统。

要素离开系统,即球员离开球队,可以作为一个单个人,又可以作为家庭这一个系统的要素,一个家庭成员。

聚合 聚合

组合: 球队

球员(替补,主力)组合 家庭

父亲或儿子

第五次作业:

独白:党代会,一般是上级传达精神,会议上基本上是学习对话:西方议会,主要是讨论,辩论,属于对话

独白: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认为人定胜天,不顾环境与资源承受力 对话: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追求环境友好型发展

独白:在审理案件时屈打成招,逼迫嫌疑人认罪 对话:法庭公开审判,依法进行

符号学期末论文

------符号学中系统与组合、聚合的关系

在符号学中,符号的组合与聚合关系,符号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都是研究符号的重点。那么符号的组合聚合与符号的系统与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系统关系分为两大类: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理解组合与聚合关系,必须在系统之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如果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阐释,也许,对于符号的理解就相对更加容易。

组合与聚合:横轴与纵轴

在符号学中,组合是符号的一种排列,具有空间延展性。对语言符号而言,组合就是一条言语链,各要素以在场的关系相联合。组合层面之外,彼此之间具有某种共同性的要素在记忆中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集合,这就是聚合。由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实,符号的组合与聚合是语言的双轴,也就是横轴与纵轴的关系。举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把一个篮球队作为一个组合,球队之中有大前锋,小前锋,中锋,组织后卫,得分后卫等各种不同的但又必需的几个位置,这些位置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球队,少了任何一个位置,球队都不成为一个完整的团队,也就是说,组合实际上是横向的进行整合从而组成一个整体,离开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符号也就不完整了。符号本身作为一个符号,其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一个符号,这也就不难理解组合关系作为横轴所体现的价值。

聚合,我们同样可以以球队为例进行阐述。在一个球队之中,各个位置是固定的,离开了任何一个位置,球队就不完整,那么,每个位置上都有一定数量的球员,有主力球员,有替补球员,而聚合的意义就是主力队员与替补球员所组成的一个意义。聚合关系之中,其组成部分是可以互换的,同一位置的球员可以相互替换,具有共同的性质,这使得他们聚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符号的聚合意义。

语言学中的聚合与组合关系表现的很明显,以上这个图标也可以清晰地展示什么是组合,什么是聚合。一个完整的句子包括主谓宾,而不同的聚合则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就像上面所举的球队,不同的球员,主力球员与替补球员,可以构成不同的阵容,当主力球员上场时,球队实力较强,而替补球员上场时,球队实力较弱。

要素与系统

多个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在一起形成系统,系统中各符号处于相互关系之中。例如语言是一个大的符号系统;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也构成一个系统,黑、白、红、绿、黄、蓝……要素是指指某符号系统中单个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如语言中的词 “bái”(白)。其实要素与系统的关系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来理解系统与要素。那么系统是否优先于要素存在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实,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系统的存在得益于要素的相互组合与聚合,而要素的价值则体现于系统之中。事物的价值不不仅体现于其不同于其他事物,也体现在其在系统之中所发挥的作用。符号学中,把事物的意义定义为事物的意义在于切分。那么,这个切分,也是把系统进行切分,每个要素所体现的价值就在于其被切分的范围。

系统与组合、聚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符号学中的组合与聚合,要素与系统,其实是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的,甚至是一体的。

我们把一个符号称为一个要素,那么,一些具有关联性的要素横向组合,组成一个系统,成为一个整体,其意义也就体现出来。我们还是拿一个篮球队作为例证。篮球队中每个位置可以作为一个符号,一个要素,其横向组合,组成了一个球队,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球队的价值在于整体。每个球员的价值在于他在这个球队中所体现的作用。这就是系统要素与组合的关系。

从纵向来说,聚合关系也可以是一个系统。篮球队中每个位置有无数的球员,例如中锋,有姚明,乔丹希尔等,其他球队的中锋也可以来到火箭,那么这些中锋作为一个个的要素,共同组成了中锋这一整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概念。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是一个整体,都是一个系统。要素所体现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横向的系统之中与纵向的系统之中。

所以,理解要素与系统,横向与纵向的意义,可以将这两种关系结合起来,则更容易把握。

第二篇:符号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所有的文化现象实质上都从属于符号系统,景观也正是如此。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学理论,能使设计理论更加严谨,设计思路更加富于条理,设计过程更加科学。其中,语构学是景观语言中最基础的部分,其通过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构成景观语言的基石。词法规则与句法规则则构成景观语言的语法结构,并以此指导建立景观语言系统,辅助景观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语言;符号学;景观设计;景观语言

1.语言、符号学与景观语言

1.1语言与景观语言的关系

不同研究人员研究方法与角度的差别,造就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定义。《辞海》注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景观语言具有语言的各种特征,包含了构成语言必备的要素——语言符号、词法规则、句法规则,同时具备形式与功能的双重特性。

1.2符号学与景观语言的关系

符号学与语言学的关系密不可分。符号学形成于20世纪初,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符号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景观语言受符号学影响颇深,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学理论,能使设计理论更加严谨,设计思路更加富于条理,设计过程更加科学。融入符号学的景观语言,能够更加有效地表达设计内涵,同时,使得景观的使用者拥有更好的景观识读体验。

1.3景观语言符号的社会意义

所有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属于符号系统,景观也不例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安维斯特斯本是最早研究景观语言的学者之一,他在《景观的语言》一书中提到,“景观的语言”是所有生物的母语,人类早在学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故事以前,就在尝试着阅读自己所居住地方的景观。早在其他信号和符号产生以前,景观就成了人类最早的教科书——风云的变化暗示了天气;涟漪和潮汐标示了水下的岩石和生物;山洞提供了栖身之地;河流衍生了人类聚居地。其他的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数学语言,都可以说是由景观的语言衍生出来的。在特色各异的文化传统影响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景观语言有所区分,象征着设计师对于场地与文化的不同解读。同为气势磅礴重视权力象征的皇家园林,西方勒诺特尔式的水渠、绿毯、林荫大道与刺绣花坛的语言符号与中国古典园林中气势恢宏的建筑群组所代表的语言符号具有极大的差异,对同一主题提取的语言符号也有所不同。

2.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的语构规则

景观作为万物之一,其自身具有特定的形式结构,并通过结构形成组团。因此,探究景观语言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及组织形式极为重要。在景观语言符号系统理论中,语构学是最基础的部分,其是事物内部关系的基石。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理论研究景观的形式要素及其组织规则,主要通过借鉴西方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具备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即句子的最终表现形式,深层结构即句子具备的深层内涵。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深层结构可以通过转换形成不同的表层结构。对于景观语言而言,语构中的表层结构对应于景观的形式,即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风格与流派等;而深层结构对应于景观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与设计师所寄寓于景观中的情思。

2.1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

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即景观设计的外在形式,其语言类型丰富多彩,包括形式语言、色彩语言、光照语言、肌理语言等。形式语言包括传统形式语言与非传统形式语言,传统形式语言是指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具有共通性、规律性、并广为流传的抽象语言,具备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特征,秩序是其主要特点。非传统的形式语言与传统形式语言相悖,不遵循传统形式法则,具备混乱、无序、怪诞等特性,变化是其主要特点。在景观设计中,勒诺特尔式的传统法国园林是传统形式语言的典型,其以秩序为主要特征,塑造传统形式美。而传统中国私家园林则是表现非传统形式美的典型,其常违背传统形式美法则,打破中轴线的拘束,注重步移景异的变化,但却毋庸置疑地拥有另一个层面的“形式美”。不同的色彩语言蕴含着不同的语意,如红色代表精力、热情、热爱;白色代表尊敬、纯净、和平、谦卑;黑色代表力量、优雅、神秘等。巴黎雪铁龙公园中的白色园与黑色园是色彩语言表现的优良范例。白色园紧挨墓园,除了集中运用浅色材料体现白色的主题外并未做过多的粉饰,处理手法简洁明快。朴素的色彩处理与简练的空间构成充分表现了白色语言的内涵。黑色园位于居住区中心,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的立体公园由于沉于地下,空间狭窄、光线灰暗,再加上茂密的植物营造的树影婆娑的光影效果,极好地诠释了黑色园的主题。

2.2景观语言符号的深层结构

在景观语言符号的表层结构即形式美感之外,除了对景观外在美的鉴赏,人们通常更加希望能够体悟到景观的形式表层背后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深层结构通常通过深入挖掘潜藏意义抽象而来,其不仅是一种规定的秩序,更与文脉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景观设计往往通过深邃的内在意义即深层结构给人以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景观深层结构的探索,使景观体验者感受到心灵的感动并激发无穷尽的意象联想。例如,林璎设计的越战碑景观与凯瑟琳古斯塔夫森设计的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同为尊重场地与历史文脉的手法细腻的纪念性景观,其运用的技巧与生发的情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战纪念碑的外形非常简洁而有力度,长500英尺呈倒V字形的碑体深入地平线以下,形态寓意战争是地球永不愈合的伤口。越战纪念广场由有序序列空间组合而成,在序列环境中,设定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交通流线确定了参观者感受到纪念主题的完整性,序列空间流线自然顺畅且井然有序,使参观者的情绪随着序列空间的变化逐步转变。黑色的花岗岩体现出沉思与宁静的主题。在戴安娜王妃纪念喷泉的设计中,设计师牢牢把握住王妃深受人们爱戴的诸多品质与个性,如包容性与博爱,将设计定位于“外达内通”的概念,并最终以一系列串联的变化多样的水空间完成了景观设计。轻盈地穿插在现状地形中的纪念喷泉恰似一串象征着王妃柔美气质的项链,被温柔地佩在原有的景观之上。环形喷泉的水和与其包含内在塑造的地形,也可被看做是一个人工岛,提醒着人们戴妃的安息之地。两个设计均语汇简洁,但通过不同的景观语言阐释了不同的内涵。虽都为纪念景观,前者引发人们对逝去生命深深的哀思,后者则是在凸显逝者美好品质的同时鼓舞参观者怀揣美好信念,表达对王妃真挚的祝福与追忆。

3.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的语法规则

语法是限定符号序列的语言规则。任何语言符号都基于语法系统而建立,其是语言符号的结构规则和运用规律。语法规则指导建立语言系统,辅助语言符号的学习和运用、交流和理解。

3.1景观语言符号的词法规则

正如语言具有语素,景观语言中的“词”即景观中的各种基础要素,如植物、水体、铺装、山体等。俞孔坚教授认为:“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它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的人的书。”景观语言包含实词与虚词,“实词”即具有实用意义的景观元素,“虚词”则是单纯具有装饰意义的景观元素。词义表达通过景观语言表现意义,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词义表达只用于表达艺术氛围或文化氛围;另一种情况为词义表达上升到更高层次,除了注重主题性的表达之外,还与艺术表现中的象征性或隐喻性相联。在书写景观语言塑造景观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词法规则。部分设计师在创造景观时用词生硬或者词不达意,破坏了景观语言的连贯性,多半是因为违反了词法规则而造成的。

3.2景观语言符号的句法规则

对语法的研究分析一般以句子为基本单元。景观语言中亦有相似之处,简单句的表达是景观设计语言的基础,通常情况下,景观作品的语段、章节乃至整个文本均可由简单句进行重组变化,添加连接词而构成。因此不难理解,景观语言符号的句法规则就是指确立景观语言构成关系时,景观简单句所应遵循的相关原则与规定。景观语言中的句法规则虽然仅局限于景观简单句的组合范围,但都应具备协调统一的特性。从表层意义上说,“统一变化”原则即景观语言应具备对称、均衡、比例、节奏、虚实、大小、对比、韵律、渐变、连续、组合等关系,符合一定的组合规律。“变化统一”是景观创造所表现的和谐,是对差异对立进行协调之后得到的。统一与变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景观设计师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与表现手法,然而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都应当共同遵守统一的句法规则,从而确保语句的情感色彩与文体形式相统一,与文体的性质相和谐。

4.结语

随着景观行业的全面崛起,景观的语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符号学的属性赋予景观,从语构规则和语法规则两方面来阐述景观语言与符号语言的区别与联系,是理清思路、把握景观语言的必经之路。对设计师而言,学习阅读和使用景观语言,学会倾听和回应景观对话是创设优秀景观的基石;对于参观者而言,从人文的角度读懂景观语言并品鉴景观,能够更好地体悟景观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光.建筑空间的符号学意义.艺术与设计(理论)[J].2010

[2]AnneWhistonSpirn.ThelanguageofLandscape[M].YaleUniversityPress.2000.[3]NoamChomsky.SyntacticStructure[M].Mouton.1957

[4]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第三篇:论名片设计中的符号学功能性原则论文

名片作为企业形象识别符号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形态要素、文字要素、图形要素以及色彩要素向观者传达品牌个性。观者通过名片不仅能了解名片所有者的相关信息,更能从中体味到名片所蕴含的企业文化内涵。此时,作为企业文化载体的名片,同时也是一种符号的体现。

一、符号与名片

1.意义与认知相结合——符号学的功能原则

符号学中,意义与认知相结合是最为基础的原则,也是一切符号能进行传播的前提。符号通过相应的表征,形成符号的功能表达和意义传递,同时符号与其被指示物的形式内容观念等有机联系中,受众能通过这样一种抽象化符号进行解读而对原事物做出相应反馈。

2.名片及名片设计现状

名片是企业品牌文化的有形传播载体。名片虽在方寸之间,却能在品牌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微妙而又不可估量的意义。然而,现在很多名片设计只是一张承载电话、地址等信息的卡片,不能发挥它应有附加价值,更谈不上企业文化及理念的传播。

二、名片的符号构成要素

通常在设计名片时,形式、色彩和图形都依VI手册设计,尺寸和形状常配合皮夹的大小来裁切。名片设计的表现手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诉求角度及客户群体有所不同,但是构成画面的符号元素大致是有一定规则的,属于形态方面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名片的尺寸、形状、结构、材质,属于文字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公司名(包括公司中英文全名与营业项目)、标语(表现企业风格的完整短句)、人名(中英文职称、姓名)、联络资料(中英文地址、电话、移动电话、传真号码),属于图形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辅助图形(象征性或装饰性的插图、底纹图案)。标志(企业的标志形象)。饰框、点及线条(贯穿于其他元素的编排中);属于色彩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色相、明度、纯度的搭配。这些名片设计的构成符号有的偏重信息传达,有的偏重气氛的渲染和烘托,这些素材的若是各自分散,只是元素的罗列,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要么就是都过分突出,主次不分,起不到有效传递信息的效果。

三、符号学的功能原则在名片设计中的应用

在符号的三个层次中: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3,符号学的功能原则——认知与意义相结合也是贯穿始终,不断深化的。在名片设计创新中应该把握符号学的功能原则针对受众的认知范围及储备性进行设计。

1.名片图像符号中体现的功能原则(ICON)

图像符号再现了不同形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信息与含义,观者在信息解读中重建图像符号的意义。它包括完全模仿的再现的图像性符号,参照现实对象虚拟出对象的类比的图像性符号,还有一种几何的图像性符号,按照一定几何或非几何关系所构成的图似对象进行表达。在一个插画艺术家的名片设计中,他用最简单的方法——白纸黑线,显示出它的简约、自由的风格,使人在看到这张名片的同时就想到了他的插画。

2.名片指示符号中体现的功能原则(INDEX)

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存在必然实质关联或逻辑关系,通过逻辑、空间相近的认知构成指涉作用,让人了解意义。它包括因果的指示性符号、邻近的指示性符号、制度的指示性符号。在一个设计公司的名片上以AI绘制的线条和一个笔形光标图形形象为主,正好吻合受众对于设计形象的认知储备。通过这种与设计有着直接关联的符号指涉,表现了一种正处于设计进程中的感觉。

3.名片象征符号中体现的功能原则(SYMBOL)

象征符号被视作最为含蓄的表意符号。它把所指转化意指,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它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往往受到社会、文化、宗教等很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名片在传递企业文化信息时往往要基于这些因素,可以将一些隐喻与象征意义在接收者对于品牌形象认知范围内找到结合点,这样能把品牌的内涵传递到一个新的高度。如国外一个红酒品牌的名片,竖版的形式突显其不凡的格调,名片上随意的淡彩以及油画棒笔触带来田园般的温馨浪漫气息,看到这张名片的同时似乎闻到了红酒甜香。

在名片设计中,图像性符号,指示性符号,象征性符号并存于设计中,将企业个性渗透到各个方面.在明确企业形象定位的基础上,从企业核心价值出发,运用灵活多变的视觉语言将企业的精神延展到名片中。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品牌文化的建构和传播强化企业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名片作为企业品牌视觉形象的延伸应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名片设计中要借助符号学的功能原则,确保核心价值的有效传播,使所设计的名片能够成为自身与受众共同认可的传播载体,搭建起企业与消费者交流的平台。

第四篇:能源要素组合与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

能源要素组合与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

傅勇

[内容提要]全球能源供求体系决定着中美、中俄之间能源战略合作的基本走向。各种战略要素组合构成中美、中俄两种能源战略合作类型的框架和特点。中美能源合作具有全球性和互补性,其核心是防止能源主要产地和主要通道的各种安全威胁上升,同时也预防两国能源战略利益差异走向对抗。中俄能源合作则更具有地区性和互利性,其核心将是两国能源供求关系更加长期化、机制化,并推动东北亚和中亚两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整合。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低碳经济升温,中、美、俄三国都开始进行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其能源战略合作出现新的趋势。

[关键词]能源战略合作 战略要素组合 能源地缘政治

[作者介绍]傅勇,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非传统安全研究和俄罗斯中亚地区研究。

全球能源体系正在经历着历史性变革。这个变革是由世界能源供求关系失衡和价格剧烈振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全球气候变化启动低碳经济、传统大国相对衰落和新兴大国整体崛起等长时段的重大战略因素共同推动的。中美和中俄能源战略合作是这个体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可能超出学术界已有的研究结论。因此,能源战略研究不能限于个别学科领域,更不能 只从某个能源战略要素说明整体能源战略环境。在研究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全球能源各种要素的分析,认识中美、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多维结构。

全球能源体系可以分为能源需求和能源供应两个方面,由此构成全球能源价格体系和价格稳定保障机制,确保全球能源供求基本平衡是这个体系稳定性的基础。中国、美国处于主要能源需求方,俄罗斯处于主要能源供应方。在能源价格的稳定性方面,美国处于能源价格的主动控制方,中、俄处于能源价格的被动接受方。在这三个能源大国中,中国既是能源价格被动的接受方,又是能源进口大国,其 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较低。这个定位决定了中国是能源战略合作的主动方。无论是能源需求方,还是能源供应方,都需要稳定的能源市场价格。

由能源供求关系决定的能源价格是能源体系的核心指标,也是能源战略合作的核心要素。国际石油定价权是指在国际市场中,一国在多大程度上有能力使国际油价达到符合本国利益的价位。油价定价能力基本反映了各国的实力。与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相当,它对于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也居于首位。在现行市场体系下,多数国际石油贸易以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从石油定价权的区域分 布看,欧洲石油贸易以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的布伦特原油(Brent)期货价为准;北美石油贸易以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得克萨斯原油(WTI)期货价为准;东亚石油定价主要受NYMEX和IPE的辐射和引导。强大的期货市场与美元的计价货币地位二者结合,使美国具备在全球范围支配石油资源流动的手段。无论是中国的人民币或俄罗斯的卢布,对能源期货市场都不具备类似美元的价格影响力,因而更需要通过能源供求关系的长期联盟来取得价格的稳定性。防止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也就成为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重要前提。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既是由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也是大国货币政策和国际资金流向变化的结果。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必然引起国际能源价格的振荡。当美国需要刺激经济和出口时,它就采取美元贬值政策,从而导致国际油价上涨,这对于中国这个主要石油进口国来说显然不利。当美国需要强势美元时,油价就会下跌,俄罗斯这个主要石油出口国就会遭受损失。美元汇率变化又会引起全球流动性过剩或流动性不足,巨量资本流动就会随着美元汇率升降而涌入或逃离能源期货市场,导致能源价格更大幅度的波动。金融危机与能源价格振荡结合,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的俄罗斯和需要大量进口能源的中国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在这次金融危机前后,中、俄都在国际油价涨跌过程中遭到沉重打击。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是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远远低于美国,“中国因素”很容易成为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炒作题材。中国对于国际油价的被动劣势地位还在于国内油价体系尚未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国内和国际油价之间存在着一个月的滞后期,结果便产生了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买高不买低”现象。当国际油价暴涨时,中国往往大量购入原油期货甚至现货,但是很快就出现油价暴跌,国内价格不得不保持零售价高位运 行,使中国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受到双重损失。

美国影响国际油价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操纵主要产油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局势甚至改变当地的战争与和平状态。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两次发动伊拉克战争,多次威胁要打击伊朗和实施严厉制裁,这些重大事件几乎与油价上涨的曲线在时间上完全平行。即使如此,美国战略界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往往在油价上涨时抛出“中国能源威胁论”,造成中美能源战略对抗的假象。2004年,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认为,“美国国内汽油价格上涨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对世界石油供应所施加的压力”。[1]2005年美国国会在《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案》的追加条款中规定,能源部、国土安全部和国防部联合调查中国在全球争取油源的行动对美国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2]2006年,美国国防部在《2006中国军力报告》中指出,中国“单边能源外交”可能会造成地区局势紧张。[3]随着中国对外部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如果不能找到中美能源战略的共同利益,上述负面战略评估就可能成为美国的主流判断。

为防止由于能源供求关系的紧张而走向战略对抗,中美两国必须以能源战略合作作为“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能源战略合作将涉及到能源供求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国际能源生产的可持续性、能源产地和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可保障性以及与能源价格波动相关的汇率机制等[4],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能源供求关系不仅规定了中美俄能源合作具有必要性,也规定了中美俄进行能源战略合作具有必然性。最近10年,俄罗斯石油产量从2000年的3.233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4.907亿吨,因其国内石油消费没有增加,其增量部分几乎全部用于出口。俄经济结构和国家财政收入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由能源产业创造的产值约占俄GDP的50%,其中3/4依靠石油和天然气出口。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出口收入构成了俄出口收入的65%,俄政府收入的2/3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销售税。当2004年至2007年世界市场能源价格持续上扬时,俄GDP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出现1990年代以来从未有过的强劲势头,2007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6%。[5]

作为主要能源出口国的俄罗斯对能源价格波动的经济政治后果更为敏感。当世界石油价格从每桶140美元跌至40美元、跌幅达到71%时,俄经济立即陷入苏联解体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增长率在2009年为负5%-6%,失业率为12%,贫困率上升到16%。[6]随着石油价格从最高点的147美元/桶跌至2009年的70美元/桶以下,触及俄国家预算平衡的红线,俄就出现巨额财政赤字甚至财政危机。[7]可见,能源价格波动关系到俄经济基础和国家安全的根本稳定。寻求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确保稳定的能源价格和能源收入,已经成为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增长最快的能源出口市场,同时又具有稳定的国际支付能力,对于俄能源市场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要“中国因素”长期存在,俄能源出口市场就有重要保证,能源战略合作就必然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

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是中国寻求能源战略合作伙伴的基本动因。1993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国,到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8]据国际能源署估计,2008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近1.8亿吨,进口依赖度已达到49%;到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达到每天1420万桶,其进口依赖度将升至75%。[9]由此可见,确保外部油气资源的进口总量,将是一个长期的国家战略目标,而寻求稳定的油气进口来源,是确保国家战略目标的基本条件。实现这个条件的路径,就是与具有巨大油气资源潜力并是世界主要能源出口国的俄罗斯建立稳固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

中美俄能源战略合作主要受两个潜在供求关系 因素的影响。一是主要大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二是主要产油国的油气资源储量。在这两个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绝对优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世界能源供求关系和能源价格走势,而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对长期价格走势尚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因此,中国在油气储备方面更需要取得美俄的战略合作,即与美合作增强中国的石油预警机制和应急储备,与俄合作加强油气资源勘探以提高油气开采量。

能源应急保障能力是通过石油储备天数来缓解或消除石油供应中断所造成的危机的能力。一国石 油储备天数越长,则该国的应急保障能力越强。经过1970-1980年代石油危机后的长期建设,美国石油储备已经达到可以应对进口中断90天的能力。美国石油储备应急机制不仅具有预防战争状态下石油进口中断的功能,而且具有在和平时期调节国际油价波动的功能。当国际油价上涨过猛时,美国就适当释放储备石油以平抑国内油价;当国际油价下跌过快时,则适时提高石油储备总量以保持国际石油供需平衡。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尚处于起步阶段,到2010年底,大连、黄岛、舟山和镇海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将达到30天进口石油储备能力,新疆独山子等另外四个储备基地正在兴建 中。中国尚未建立及时、全面、可靠的全国能源统计信息系统,这对于石油储备能力的运作系统仍然是一个缺陷。尽管中国石油储备系统刚刚起步,就已经对国际油价波动产生了影响,开始打乱国际炒家利用“中国题材”进行原油期货的投机炒作。随着中国石油储备逐步上升到60天的能力,可能将对国际油价的长期趋势产生更大的影响。

根据这个预期,美中在石油储备方面展开战略合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两个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展开石油战略储备协调,就可能使世界油价的峰谷波动变得较为缓和,从而实现石 油供求的稳定性。同时,中俄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石油储备合作的可能,这就是通过政府间大宗合同谈判来实现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平衡的杠杆和交易模式。在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达成政府间大宗石油交易之后,俄罗斯也开始加快两国大宗交易的谈判进程,以此作为市场交易的重要补充。现货、期货、政府交易、石油储备四者结合,将使中国与美、俄的能源战略合作空间更为广阔。

俄拥有13%的世界石油储量和32%的天然气储量,但是潜在储量并不等于探明的、可开采的储量。[10]国内生产的持续性主要衡量一国当下石油生产能力及未来石油资源枯竭程度,主要以储采比、储 量替代率及石油储量探明率为度。[11]。俄罗斯能源资源正在出现过度开采和储采比下降的迹象。2008年,俄东西伯利亚石油储量增长比预计少了1/2;2009年原油产量出现负增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俄罗斯油气田是前苏联时期探明的,自199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增加新的储量。前苏联时期油气储量是油气产量的3-4倍,但是到2000年左右已降至0.51倍。西西伯利亚的现有油田均已进入产量下降阶段,现存油井的平均充水率为80%-90%。这种趋势如不改变,则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大约只能维持25年的开采量,而天然气资源可 能维持40年左右。[12]但是,这绝不是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的终结。因为大约还有20%的俄罗斯领土尚未进行油气资源勘探,整个北冰洋大陆架完全是空白地区,在这些广阔的空白区仍可寻找到新的大型油气田。然而,如此规模巨大的油气勘探,需要巨大财力和人力的长期投入,而中国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恰恰可以为俄罗斯提供这种战略支持。这将是俄罗斯国家能源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未来空间所在。目前,中俄联合勘探西伯利亚油气资源的雏形已经展现,它的发展可能改变21世纪世界能源格局和能源供求体系。

从能源地缘政治角度透视,我们对中美俄能源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必然性及其复杂性将有更深刻的认识。能源地缘政治可以分为能源安全博弈与能源安全合作两个方面。确保能源地缘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建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是能源安全关系的基本内容。在能源地缘环境中,美国能源来源的主要区域是中东波斯湾地区,受到这个地区各种战略风险的影响,需要以巨大的政治成本和军事成本来确保其能源来源的稳定性。中国的能源地缘环境具有复杂性,其中包括中东、非洲及其他石油产区和主要油气运输通道的安全风险。俄能源地缘环境相对稳定,因为大部分油气资源都在俄罗斯境内,但是受到东西方两端的外部地缘环境的很大影响。由于能源地缘环境和能源结构的制约作用,中、美、俄都需要建立稳定的能源战略合作,塑造更为有利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问题在于,如何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找到能源战略合作的共同目标。

能源地缘政治是一种特殊的地缘政治,它覆盖全球、地区、多边和双边等各种国际能源安全因素,是由能源资源储存、主要能源产地、能源运输通道和主要枢纽、能源市场、能源储备基地、能源国家集团等特殊区位连接的地理空间布局,以及围绕着控制和改变这种布局而展开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从一个国家单独的能源安全角度来看,能源地缘政治环境的稳定性包括境外石油供应地的政局稳定性、运输通道的安全性、石油进口国与出口国的相互依赖程度以及本国石油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等战略要素,它通过产油国危机发生率、本国能源结构的对外依存度、进口集中率、运输通道安全性等指标加以体现。产油国危机发生率越高,则能源供应的安全系数越低。能源对外依存度越高,则能源供应的安全度越低。进口集中度是指进口来源前5国进口量占总进口量之比,该比重越高则能源安全风险愈大。能源通道安 全以一国海轮运力、航线长短、途经海上咽喉要道多寡及护航能力强弱而定。途经海峡越多,运输距离越远,护航能力越弱,则海上航道越不安全。对资源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及军事干预能力主要反映了一国通过外交、贸易以及军事手段保障石油供应的能力。在理论上说,这种能力越强则能源安全系数越高。本国石油公司竞争力以公司油气储量、生产规模和实现利润等指标在世界同行中的排名而定,排名越是靠前,排挤别国公司的能力越强,本国能源安全越有保障。这些指标和判断已经成为国际能源政治的经典信条。总之,石油进口国的石油安全系数与该国对世界事务的外交和军事影响力成正比,与其石油对外依存度成反比。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大,对外军事外交影响力越小,则安全系数就越低。[13]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和经验判断,传统现实主义观点强调通过军事力量控制石油产地和运输通道来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现实主义的能源地缘政治观把国际能源资源分配视为具有排他性的零和博弈,而新兴大国对能源需求的上升必然构成对传统大国能源利益的威胁。由于这种局面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不难由此推理,同为石油进口国的中美能源关系将呈现出高度竞争性甚至对抗性。[14]尽管美国在上述指标上具有全面领先优势,但是它仍然处于能源安全的风险之中,因此美国要继续强化它在中东等石油战略要地的军事干预能力和政治控制力,这就会导致美国排斥其他大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和影响力。中国在上述指标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此判断中国的能源安全系数很低,必须全面强化这些能源战略要素,力争在能源地缘政治中取得与美国可以平衡的能力。中国由此也会形成单边主义的能源安全战略。两种单边主义的能源战略并存,其后果是日益恶化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以致出现中美之间的全面战略对抗。这就几乎否认了中美之间在能源安全领域展开战略合作的可能性。

然而,中美能源战略合作的根本前提在于能源地缘政治环境的形成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能源供求关系变化,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改变着传统安全的固定模式,相互依存的大国共同利益促使它们把能源合作需要置于能源竞争需要之前。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主要能源产地已经不再是孤立地域,更不是某个大国可以完全控制的。由于运输工具的极大改进和中小国家的主权意识强化,石油运输通道的控制权也难以成为霸权国家的垄断专利。随着国际资本和技术等市场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不断加速,能源地缘经济正在超越能源地缘政治,成为主要大国之间展开能源战略合作的空间条件。由于维持全球能源体系的成本越来越高,霸权国家对国际能源价格体系和运输体系的控制能力逐步削弱,开始转向寻求其他大国在主要能源产地和能源通道的安全合作。其他国际行为体如石油输出国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和国际能源署等,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呈上升趋势。东盟等地区组织也开始承担对马六甲海峡的安全义务。总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大国战略合作、非国家行为体、非传统安全因素合成能源地缘政治的四维结构,改变着传统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引导着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的复杂互动。[15]

新的能源地缘政治包含着大国之间对能源战略要地的相互竞争,也包含着大国之间对能源市场的相互依赖,以及应对威胁国际能源安全的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相互合作。[16]从相对安全的观点来看,促使大国之间形成能源安全合作的地缘环境大致有四:其一,在某个大国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这种多边合作的成功概率很低;其二,当某个新兴大国迅速崛起,传统大国维持原有能源体系的能力迅速丧失时,这种多边合作的可能性也较低;其三,当若干大国的实力旗鼓相当时,多边合作的成功概率也不高;其四,只有当霸权国家面临严峻挑战但尚未失去主导地位,新兴大国对主要能源战略地区的影响力上升但尚未威胁传统霸权国家时,这种能源战略合作才有较高的成功概率。中美两国在能源战略要地的地缘政治关系可以归结为第四种情形。

总体上,美国在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能源咽喉要道仍然保持着战略控制权,但是美国保持控制的战略成本越来越高。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以及美国与伊朗的长期对峙已经成为美国巨大的战略包袱,而其盟友欧盟和日本都不能帮助美国摆脱这些旷日持久的战略危机。然而,中国却可以在这个地缘环境中发挥特殊作用,其中包括在伊朗核危机中的调停者作用,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稳定者作用,在伊拉克的经济重建者作用等,却不会成为美国在上述地区的挑战者和对抗者。维持这些战略通道和能源产地的安全,是保持世界经济总体稳定的需要,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两国最大的差距应属运输通道安全及对资源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以及军事干预能力,[17]这些都是地缘政治中的硬力量要素。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亲和力恰恰是美国所不具有的,可以补充其软力量的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地缘政治优势的中美互补特点将越来越显示出来。

中美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合作还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实行“走出去”战略并取得巨大的战略突破,在20多个国家中进行与能源相关的投资、开发与生产活动,所涉及的地区包括中东、非洲、中亚及俄罗斯、东南亚、拉美和北美等几乎全球所有地区。中国在这些能源资源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优势和政治友好关系,构成了更大范围的能源地缘政治环境,从而也带来中美能源战略合作的更大空间。2007年美国前5大能源进口来源国为加拿大、墨西哥、沙特 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进口集中度为58%;同期中国前5大能源进口来源国为沙特、安哥拉、伊朗、俄罗斯和阿曼,进口集中度为61.3%。[18]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源地和美国的主要供应来源地大体上不重合,[19]只有沙特是二者共同的主要来源地,而沙特在石油储量和地缘政治倾向上都可以满足这两个大国的需求。因此,中国在非洲等地开拓新的油气资源,不仅可以降低中美在能源地缘政治中的潜在冲突,而且有助于保持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平衡。

与中美能源地缘政治关系相比,中俄能源地缘政治更具有地区合作和战略利益互补的特点。这是由若干长期发生作用的战略因素即俄罗斯在欧盟、远东、中亚三大地区的能源供求结构以及这些地区的大国力量对比所决定的。

俄能源地缘战略的结构性特点要求其实现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能源出口的战略平衡。迄今俄罗斯所有的油气管道都通向独联体和欧盟国家,欧盟和前苏联成员国是俄罗斯的主要能源出口市场。由于北约和欧盟东扩对俄罗斯构成的战略威胁,以及乌克兰等邻国对通往欧盟的油气管道加以挟持的压力,俄罗斯对欧洲的油气出口始终存在着减少甚至中断的危险。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导致欧洲能源供应的严重失衡,又可能造成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的巨大损失。欧盟也意识到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度过高所带来的战略脆弱性,正在加快其能源供应多元化步伐。为了应对欧盟对俄罗斯能源需求下降的前景出现,俄罗斯需要在远东地区增加油气出口以达到东西两端的能源战略平衡。只有中国市场能够抵销或补偿欧洲市场可能造成的损失,使俄罗斯能够保持稳定的能源出口收入。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俄罗斯对欧盟以天然气出口为主,对中国以石油出口为主,二者并不存在一方增加则另一方减少的必然性。在没有发生危机的情况下,俄罗斯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并不会减少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在发生危 机的情况下,俄罗斯可以增加对中国的能源出口(包括天然气)以维持其能源收入。这就是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的“双保险”战略,“中国因素”是实现这种战略平衡的关键条件。

俄罗斯能源地缘战略的另一个重点方向是保持对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控制权。中亚-里海地区是仅次于波斯湾地区的世界第二大能源储量地,对于未来世界能源供求平衡关系极大。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至今仍然把中亚国家看作其“政治后院”和“能源储备”,是俄罗斯“天然的特殊利益中心地带”,并且极力保持在这个地区的市场利益和战略影响力。[20]美国力图改变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特别是将其纳入美能源地缘战略版图。为此,美国早就把中亚-里海地区纳入其“大中亚”战略计划之中,不仅在军事上布兵投子,在政治上培育亲美势力,而且在经济上投入巨额资金。格鲁吉亚完全倒向北约,标志着里海西岸实际上已经被北约所控制。此外,欧盟、日本、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国也都参与对中亚地区能源资源的竞争。[21]在群雄逐鹿中亚的背景下,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唯一可以确保的稳定因素就是上海合作组织。借上合组织,俄可以维系俄与中亚国家的传统纽带,并且保持中亚地区东部油气资源与俄西伯利亚管道网络的连接。上合组织是中、俄和中亚五国共同组成的地区合作机制,中国的全面参与为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和政治稳定提供了持续的积极因素。中俄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把能源地缘政治和地区合作机制结合起来,以实现能源战略合作的新方式。

俄能源战略由西向东转移过程中,保持对中国和对日本的能源出口平衡是其战略选择,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东北亚能源地缘政治框架。由于金融危机后欧洲能源需求大幅下降,俄能源战略重点开始转向东亚。根据2009年8月公布的俄罗斯《2030年能源战略草案》,俄将与国际石油巨头共同开发东 西伯利亚、西太平洋沿岸大陆架以及北极圈地区的新油气田,加快能源出口向东转移,东亚将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增量地区,[22]其市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然而,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东亚最大市场孰重孰轻,俄经过大约10年时间才确定下来。围绕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走向,中俄日之间一直存在博弈与竞争。中方提出的安大线(安加尔斯克至大庆)方案与日方提出的安纳线(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方案之间相互激烈竞争。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俄达成“石油换贷款”协定,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泰纳线”支线管道项目才最后敲定。这是俄罗斯能源战略东移的标志性项目,表明俄中能源战略合作是东亚能源地缘政治的框架主体。中国市场和中国资金来源的巨大潜力,是俄作出这个战略选择的根本原因。而中俄黑瞎子岛争端的妥善解决、俄日四岛争端的持续激化、美日同盟与北约东扩的战略呼应,则是这个选择的深层次战略因素。随着中俄之间以铁路、管道、油轮“三头并进”的能源战略通道建成,以中俄能源战略合作为核心的东北亚能源地缘经济构架将得以确立。这个构架和以中日韩三国为主体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将逐步融合,成为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整合的基础。

中俄能源战略合作在总体上纵深推进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利益分歧。例如,就在中俄签订“泰纳支线”协定的第二天,2009年2月18俄日“萨哈林-2”液化天然气项目建成,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而日本是最大的买家。可见,在中日两个能源大市场之间保持平衡,仍是俄罗斯远东能源战略的主要考虑。同样,俄也担心中国在中亚东部地区形成更加直接便捷的能源管道网络,使中亚油气资源在西向和东向两个方向流失,而北向的西伯利亚管线网络所占的份额将越来越少。即使在 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如何长期合理利用和分配中亚油气资源,如何确定市场份额和市场价格,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但是,同中俄能源战略合作的稳定性相比,这些利益分歧是局部的、潜在的。

中、美、俄三个大国都在进行能源结构战略调整,这是能源战略合作的可持续性所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效是保证能源安全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在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两个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能源利用率仅仅是日本的1/9,是美国的1/4-1/5。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引起的能源消费是欧盟的1.58倍。[23]由于能源效率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关键因素,中国在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领域的发展明显超过俄罗斯,并可能缩短与美国的差距。俄能源资源丰富和经济结构转型迟缓,制约着它的能源结构提升,其能源出口也受到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俄罗斯已制订提高能源附加价值战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度。而美国在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的一年时间里,就对“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展开战略研究和巨额投资,力图把新能源作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新增长点,以求夺回对世界经济政治的主导权。

由于中国和美国都具有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紧迫性,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起步明显快于中俄在该领域的合作。中美之间已经初步形成战略共识,签订了关于中美能源合作和气候变化的谅解备忘录,并制定了双边能源合作协议,其领域包括化石燃料、核能、水力发电等传统能源,也包括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技术合作等。中美元首峰会和战略与经济对话都把能源合作作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并形成了“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协议”和“联合声明”等重要文件。中美新能源合作进程关系到全球减排机制和低碳经济的最终框架,实现全球能源和环境治理的协调机制。正如2009年6月李侃如在《中美气候变化合作的挑战与机遇》一文中所说,“至关重 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必须通过逐步弥合分歧的现实合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低。”[24]美中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能源进口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都需要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都需要保证国际能源供应安全,都需要稳定、可靠和经济的国内替代能源。这就形成了中美能源战略合作新的共同利益基础,使两国发展新能源合作形式具有可能性和互惠性。金融危机对俄罗斯能源部门的打击空前沉重,却成为中俄能源战略合作俄的新起点。确保资金来源,就成为俄罗斯能源产业持续发展的关 键因素。中国通过巨额贷款缓解俄罗斯能源部门的债务危机,“贷款换石油”、“下游换上游”等中俄能源合作的新交易方式,体现了能源要素和金融要素的跨国组合,以及能源产业链的跨国组合,这些跨国要素组合的新模式使两国能源战略合作获得新的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在这次金融危机后,中美、中俄之间的能源战略合作都出现了新的转型,反映了大国能源战略合作的新趋势。

(责任编辑:张浩)

注释:

[1]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2004 Report to Congress,Washington,DC: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4,pp.10-11.[2]The Senate andHouse ofRepresentatives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nergyPolicyAct of2005,pp.549-550.[3]US Department ofDefense,The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2006,2006,p.1.[4]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挑战与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8期,第52-60页;赵宏图:“国际能源转型现状与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6期,第35-42页。

[5]http://www.xiexiebang.com/dbtw-wpd/Textbase/n ppdf/free/2005/key2005.pdf.[9]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4,p.263,http://www.xiexiebang.com/textbase/nppdf/ free/2004/weo2004.pdf.[10]ВикторПетровичГавриловИ.М.Губкина:“Правдао российскихуглеводородах”,《НГ-Энергия》,2009-09-08.[11]张宇燕、管清友:“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世界经济》,2007年第9期,第17-30页。

[12]И.Сечин,“Обэтомонсообщилвинтервьюпрограмме‘Вестинедели’телеканала‘Россия’”,http://www.xiexiebang.competition”,Survival,Vo.l 50,No.4,W inter2008,pp.68-74.[15]张建新:“美国霸权和国际石油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马小军、惠春琳:“美国全球能源战略控制态势评估”,《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期,第38-46页。

[16]赵宏图:“全球能源安全对话与合作——能源相互依赖时代的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5期,第38-44页。

[17]Kenneth Liebertha,l MikkalHerberg,“China s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 Implications forU.S.Policy”,NBR Analysis,Vo.l 17,No.1,April2006,p.7.[18]Pietro S.Nivola,“Rethinking‘Energy Independence’”,December30,2008,http://www.brookings.edu/papers/2008 /1230_energy_nivola.aspx;田春荣:“2007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3期。

[19]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The Failed States Index 2008”,Foreign Policy,July/August2008,pp.64-68.[20]杨丽、马彩英主编:《转型时期的中亚五国: 1990-2001》,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左凤荣著:《重振俄罗斯:普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21页;杨雷著:《俄哈关系论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第168-169页。

[21]孙永祥:“探寻2009年世界能源的几个热点问题”,《能源》,2009年2月号。

[22]В.В.Бушуев,“Россия-ШОС,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Круглыйстол.《Перспективы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огоклубаШОС》,г.Ташкент,26.02.2007;И.Сечин,“Обэтомонсообщилвинтервьюпрограмме‘Вестинедели’телеканала‘Россия’”,http://www.rbc.ru,23.03.2009.[23]齐绍洲、李萌:“欧盟能源效率与‘欧盟理智能源计划’评析”,《法国研究》,2007年第2期,第74-84页。

[24]“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U.S.-China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http:

//www.brookings.edu/testimony/2009/0604_china_liebertha.laspx.《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2期

第五篇:校园VI系统要素与设计方法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的演变, 企业和其文化的兴起, 以VI为主的设计之风逐渐兴起, 并开始占据了设计的重要地位。因此, 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校园VI设计的建设。高校引入标准化规范化的VI, 不仅能提高学校师生的归属感, 还能对外更快更好的塑造学校形象。而成功的VI设计, 必定与校园文化的构建息息相关。校园VI作为校园形象的直观体现, 代表着高校的形象, 因此, 校园VI的设计必须以校园文化的构建为基础。

关键词:VI设计;校园文化;长江大学;

一、校园文化的提炼与概括

文化承载精神, 精神体现文化。校园文化, 就是校园的“环境”, 是校园的“氛围”, 是校园的“生态”, 是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 乃至可以说是学校的灵魂[1]。既然是一所学校, 那么能够使校园充满生机的自然是生活在其中的师生, 而能够使师生充满活力的则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一所校园的校园文化则需要明确的办学理念, 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与依据。没有人希望在一所枯燥的校园里度过学习生涯, 所以学校就需要用校园文化来调动学生的热情。

以长江大学为例, 长江大学坐落于古城荆州, 其校园文化带有楚文化的气息, 这也是长江大学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长江大学的办学理念即为“长大长新”, 对于这一理念, 我的理解是:“长大”代表的即是长江大学, “长新”代表的则是长江大学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 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学校为了使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发展, 在校园内设有怡人的环境, 更有剪纸、制作风筝、摄影等比赛提升学生的精神修养。所以, 长江大学的校园文化还是比较丰富的。

二、校园VI系统要素分析

什么是VI?VI(Visual Identity), 即视觉识别系统, VI全称Visual Identity, 即企业VI视觉设计, VI又是CI的组成部分,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英文缩写, 直译为“企业形象规范体系”[2]。而校园VI, 即校园视觉识别系统, 是校园形象最直观的传播途径。好的校园VI系统, 对内可以提高学校师生的归属感, 对外可以更快更好的塑造学校形象。

校园VI系统涉及面广泛, 校园的各方各面均会涉及到VI系统。就目前而言, 校园VI系统要素就有学校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学校象征图形、办公用品、包装用品、旗帜设计、服装设计、视觉应用系统等, 几乎学校的每一项内容都离不开VI系统设计。学校和企业就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 设计出符合校园特色与企业规划的东西, 以便于给人们焕然一新的感觉, 更利于人们对校园和企业的识别。美观性即是指只要是丑陋的东西, 都会影响其在人们心中的印象。VI设计是通过视觉将信息传递给众人的, 而好的VI设计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文字通过简单易懂、生动活泼的图形表现出来, 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使受众拥有美的感受, 使人印象深刻。严肃性即是说VI系统总类繁多, 复杂多样, 为了使每一项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需要严格保证实施过程中的严肃与认真。

以长江大学校园要素为例分析:长江大学LOGO如下图图1所示, 校徽以主教学楼为主体图案, 作为长江大学的标志, 象征长江大学以教学为中心, 校徽的主体色彩上方为蓝色象征蓝天, 下面绿色象征草地, 天、地、楼三者合在一起, 象征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校徽外观由四个同心圆组成, 象征长江大学由四个学院组成, 四校同心。上方英文字体, 下方中文字体, 两者相结合, 既能让国内人看懂, 又能让国外人看懂, 解决了国内外字体差异的矛盾。

长江大学书签盒封面如下图图2所示, 校徽与下方主教相呼应, 揭示长江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中间的“长大长新”是长江大学的办学理念, 象征长江大学将会不断创新, 不断向前发展。上方的花也是一处寓意, 代表着长江大学要桃李满天下的愿望。

图1 长江大学

图2 长江大学书签盒封面

VI设计要素分布于校园之中, 几乎所有的设计要素都隐含着一层意思, 这些图形能够更生动的表达校园文化, 使校园文化更加生动活泼, 也更能让人接受与理解。

三、VI设计中的文化语意传达

VI设计虽然内容繁杂, 但是其对校园文化的彰显与表达很明显, 其中就包括四个方面。第一,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VI设计使校园的形象良好, 为师生提供了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这种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灵感, 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可以缓解压力与疲劳, 使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 创造校园个性。不同学校的VI设计也是不同的, 一款好的VI设计使校园具有独特的魅力, 使校园受到师生和其它人的认可。第三, 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大学, 可以为学校吸引合作伙伴和人才, 让学校保持活力, 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当外在形象和内在理念结合时, 学校就可以为人们所熟识, 从而提高校园的知名度。第四, 满足学生的需求。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优秀的学生走向社会也会被大家夸赞。

虽然VI设计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很大, 但是,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还需要我们自己着手。对于构建校园文化, 应从四方面入手, 即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环境文化方面, 应创建富有生命气息和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这是良好校风的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 应设有后勤部和百货商店。学习生活中, 师生需要的物质很多, 出校购买费时费力, 如果在校内有各种师生需要的物品, 那么师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业中, 以提高总体的素养。在制度文化方面, 应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校园中难免会有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制度就可以发挥作用, 在给学生教训的同时也可以震慑其他同学, 以维持学院的秩序与安全。在精神文化方面, 应多开展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学生在积极参加的同时, 既得到了欢乐, 又从中有所得。

结束语

校园VI设计是树立校园良好形象, 提高校园知名度的一大助手。但是, 现在的很多校园VI设计良莠不齐, 使校园形象大打折扣, 校园文化也难以建成。校园的形象与校园文化与在校园内求学的学生息息相关, 良好的校园形象与校园文化是学生在学校内能够有所成的保障。所以, 作为学校的一员, 学生们应该好好利用自己的特长, 尽自己的努力, 为校园VI设计, 为校园文化构建做出贡献。当校园变得更美好了, 学生拥有了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 2007,(03):3-7.[2]王菊.VI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文教资料, 2007,(36):58-60.

下载期末论文符号学中要素系统与组合聚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期末论文符号学中要素系统与组合聚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符号学在白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全文5篇]

    摘要:本文旨在运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白族家具设计中的传承问题,把白族家具作为符号学的研究对象,由此尽可能的发掘白族家具符号的可阐释空间,基于这种研究来探讨家具造型要素传......

    园林景观中自然要素综述论文(推荐5篇)

    小桥流水、四面垂柳、鸟语花香、高山流水、风声树影、叠石飞瀑、半谭秋水,这些美景都会展现在壮丽的自然画卷里,是对自然景观的浓缩和精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同时也展示了设......

    系统与系统工程论文

    导语:系统与系统工程的文论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找到的关于系统与系统工程论文。欢迎阅读!系统与系统工程论摘要:当今社会是系统工程的社会,我们处在一个系统工程的时代,系统工程在多......

    材料与人类文明期末论文

    材料与人类文明期末论文 作者:黄培原班级:医电12 学号:2111201037 说明:敬爱的汪老师,您好!我的这篇电子版和我交的手写的那篇内容并不一样,是因为我一直对论文的要求没有太明确,而......

    材料与人类文明期末论文

    材料与人类文明期末论文 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发展前景 纳米二氧化硅及其发展前景 【摘要】纳米二氧化硅是极其重要的高科技超微细无机新材料之一,由于自身的优异特性,纳米二氧化......

    浅谈展示设计中空间的分割与组合-论文正文5篇

    浅谈展示设计中空间的分割与组合 引言:展示展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原始的展示活动.在早期,展示是商业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商品的展示是商品交换的重要环节.随着商业......

    转型期要素分配与收入分配论文(合集五篇)

    国有企业一、国有资本增长因素分析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量为57,5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国家资本31,998.2亿元,国有资本公积20,007亿元,其他国有资金938.7亿元,......

    聚合氯化铝在污水处理中如何确定聚合氯化铝的浓度与用量

    嵩峰净水建议污水处理中如何确定聚合氯化铝的浓度与用量? 在污水处理中如何确定聚合氯化铝的浓度与用量?聚合氯化铝是一种净水材料,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又被简称为聚铝,英文缩写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