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爱玛》有感
读《爱玛》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爱玛》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到简.奥斯丁我们就会想到她的《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她最著名的作品,而《爱玛》则是她的成熟之作。《爱玛》是简奥斯汀的第五部小说,完成于一八一五年。简.奥斯汀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爱玛》和奥斯汀其他作品一样,这是一部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小说。它讲述了聪明富有的爱玛热.心为好友撮合,自认为能善解人意,为别人寻找到好的归宿,却总是事与愿违。经过几番乱点鸳鸯谱的周折,爱玛在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真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三桩美满婚姻。《爱玛》这部作品乍看似乎不是很好看,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围绕着爱玛来写一些琐碎的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纯美爱情,也没有幽默的话语。但一本书看完后给了我截然不同的感觉。《爱玛》围绕着爱玛的生活展开来写的,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8世纪英国社会的爱情观、婚姻观。
首先我来谈谈《爱玛》中的友情,这主要指的是爱玛与哈里特之间的友情。起初我很奇怪为什么傲慢自负的爱玛会选择与平凡的哈里特成为朋友。最后我终于明白,这样做可以衬托出爱玛高贵、友爱与她帮别人撮合婚姻的才能。然而这部作品最值得思考的是从中体现的`婚姻观。
《爱玛》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一个英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这里的人们熟悉对方,就像我们中国的村庄一样。但是与中国的习俗不同的是,英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比较强,他们普遍认为贵族或者是社会比较上层阶级的人们不应该与下层阶级的人交往,他们认为这样会有失身份;尤其是结婚问题,如果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士与一位没有家庭背景的女士两情相悦,甚至达到谈婚论嫁时,肯定会受到其他人的鄙视和侮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那个男士最坏的结果会被逐出家门。就是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不能眷属,造成更多的悲剧。所以,贵族们平时的消遣活动就是邀请同样社会地位的人们饮茶,参加舞会等这种社会现象这是奥斯丁所厌恶的,所以她要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无疑触痛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中嘲笑人物不无类似的人们。
《爱玛》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这或许在我们现在看来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确实一大步的进展,尤其是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更是最特出的例子。此书是站在爱玛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感觉到这女子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她相貌端庄,聪明开朗,生长在富贵家庭。照理说,这种英国的富家大小姐应该是早早地嫁人,然后有空就和一些贵妇,聊聊衣裳,聊聊八卦,日子就这样如流水般离去。但是她并没有想过嫁人,甚至还说:以后都不嫁人。甚至做起红娘,为她的好朋友哈丽特.史密斯小姐做媒,她竭力为地位地下的女子寻找社会地位比较高的配偶,但结果往往与她预料中的不一样,闹出许多始料不及的笑话。爱玛是个聪明的女孩子,但是她并不是完美的,她的缺点是过分自行其是,稍稍自负。每当奈特利先生指出她观点中的不妥处,或许是对某人的评价与她不同时,她不会立刻检讨自己,甚至一意孤行,但到最后结果出来和她预想中不同时,她总会深思、总结自己的错误。
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有意引导读者嘲笑当时英国社会上那种普遍的一意孤行的恶习。而我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而与爱玛同样以自己方式帮助别人的是书中的主要男主角,奈特利先生。奈特利先生我认为是在全书中最为明智的一个人物。奥斯丁把奈特利放在最清醒的地位,用他的语言指出她认为的社会的恶习。他对于那个“认为自己所作所为并不感到悔恨,依然认为自己在判断女性权利和女子的微妙心理方面比他能力强”的爱玛是包容的。又如,在一次舞会.上,看到社会地位低下的哈丽特.史密斯小姐受到轻蔑的冷遇时,他挺身而出,协助她度过难堪局面,对谄上欺下的行为进行打击。与爱玛相反的是,他鼓励地位相符的哈丽特和罗伯特.马丁之间的真情相爱,便给予一定的帮助,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爱玛》中吸引我的还有那像谜一般的情节。作者谨慎地将一些重要的线索掩盖起来,直到需要时才揭开真相。读者从爱玛的角度去观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通过种种线索去探求真相。
这部小说,上演了一场略带夸张的生活喜剧给我们的读者。奧斯丁一生中从来没有结过婚,却给我们带了这样如此不同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在享受文字的同时,不禁思索着:男女平等的权利是人们伟大的智慧结晶。这一部名著正是对当时英国社会反抗的无声呐喊。无数的文字形成一把把锋利的剑,刺向社会的弊端,这就是无论那个文人与生俱来的神圣的职责。
第二篇:读《爱玛》有感
读《爱玛》有感
《爱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第五部小说,写作技巧已是炉火纯青,此书和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着墨与凡人琐事,场景情节多比较平淡,却似乎有种魔力,吸引读者不断地融入书中的氛围,直到读到结尾才能罢休。
这部小说也是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奥斯丁以女性细致而敏感的角度,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文中描写了几对年青男女的爱情,以谜一样的故事,娓娓道来,更是耐人寻味。奥斯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使人物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场场精彩的舞台剧。
《爱玛》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一个英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这里的人们熟悉对方,就像我们中国的村庄一样。但是与中国的习俗不同的是,英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比较强,普遍认为:贵族或者是社会比较上层阶级的人们不应该与下层阶级的人交往,他们认为这样会有失身份;尤其是结婚问题,如果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士与一位没有家庭背景的女士两情相悦,甚至达到谈婚论嫁时,这肯定是受到其他人的鄙视和侮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那个男士最坏的结果会被逐出家门。就是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不能眷属,造成更多的悲剧。所以,贵族们平时的消遣活动就是邀请同样社会地位的人们饮茶,参加舞会等这种社会现象这是奥斯丁所厌恶的,所以她要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这无疑触痛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中嘲笑人物不无类似的人们。《爱玛》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这或许在我们现在看来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确实一大步的进展,尤其是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更是最特出的例子。此书是站在爱玛的角度思考问题,让我感觉到这女子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她相貌端庄,聪明开朗,生长在富贵家庭。照理说,这种英国的富家大小姐应该是早早地嫁人,然后有空就和一些贵妇,聊聊衣裳,聊聊八卦,日子就这样如流水般离去。但是她并没有想过嫁人,甚至还说:以后都不嫁人。甚至做起红娘,为她的好朋友哈丽特·史密斯小姐做媒,她竭力为地位地下的女子寻找社会地位比较高的配偶,但结果往往与她预料中的不一样,闹出许多始料不及的笑话。
爱玛是个聪明的女孩子,但是她并不是完美的,她的缺点是过分自行其是,稍稍自负。每当奈特丽先生指出她观点中的不妥处,或许是对某人的评价与她不同时,她不会立刻检讨
自己,甚至一意孤行,但到最后结果出来和她预想中不同时,她总会深思、总结自己的错误。我们可以从她为哈丽特做媒的过程可以看出。由于一直与她相伴的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已嫁给韦斯顿先生为妻,她只有再找一个同伴,可以和她谈心,难听一点就是可以陪她消磨时间。哈丽特·史密斯这个身世不明,寄养在其他人家里的可爱女生就成为她的目标。哈丽特性子顺从,在她狭窄的世界里,出现了待她如此好的富家小姐,她当然是一切听取爱玛的,虽然爱玛每次都把她引向爱情的无情陷阱。但总的来说: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有意引导读者嘲笑当时英国社会上那种普遍的恶习。而我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
而与爱玛同样以自己方式帮助别人的是书中的主要男主角,奈特利先生。奈特利先生我认为是在全书中最为明智的一个人物。奥斯丁把奈特利放在最清醒的地位,用他的语言指出她认为的社会的恶习。他对于那个“认为自己所作所为并不感到悔恨,依然认为自己在判断女性权利和女子的微妙心理方面比他能力强”的爱玛是包容的。又如,在一次舞会上,看到社会地位低下的哈丽特·史密斯小姐受到轻蔑的冷遇时,他挺身而出,协助她度过难堪局面,对谄上欺下的行为进行打击。与爱玛相反的是,他鼓励地位相符的哈丽特和罗伯特·马丁之间的真情相爱,便给予一定的帮助,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奈特利先生是在本书中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之一。
有两位性格如此鲜明的男女主角,让《爱玛》増添不少。但是《爱玛》书中的几位年青人的爱情故事更是耐人寻味。下面让我们细细体会一下:
首先是爱玛和奈特利先生的爱情,这一对是最后才揭露出来,在前面的书本中并没有太多的笔墨描写,他们是如何有感觉的。之前我以前以为,奈特利先生对爱玛只是长辈对晚辈的感觉,因为他比她大整整16年。虽然说爱情是不能用年龄来衡量,但是16年这个数字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深深地留下烙印。再加上弗兰克·邱吉尔的伪爱情烟幕,让我认为最后走在一起应该是爱玛和弗兰克·邱吉尔。然而我们太看少爱玛,太看少时间,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看清楚一个人,时间足以让所谓的暧昧消失。最后的爱玛的自我心里的剖解,和奈特利先生的坚持,让我们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切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啊。让读者更开心的是,爱玛不用离开怕离别的伍德豪斯先生,也可以和她的爱人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也是《爱玛》中最幸福的一对。
再来的是弗兰克·邱吉尔和简·费尔法克斯这对苦情人了,也是我最不明白的一对。明明是相爱的而且已经私定终身的一对情侣,却装作不认识。弗兰克还要对爱玛大献殷勤释放所谓的爱情烟幕,让周围的人都认定自己是喜欢上了爱玛,明明是送了简·费尔法克斯一架钢琴却装作不知道。可笑的是,当爱玛向他谈论起他的爱人时,他像是评论陌生人似的。
要不是他最后对韦斯顿夫妇的坦白,几乎所有人都能被欺骗着。看到这里,我想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感到疑惑。到底是为什么呢?在弗兰克的信中,我们看到了答案: 原文是这样的“由于我了解海伯里这所“房子”里的所有说法,从下面窗扇到上面窗扉中的每一间房子都了解。我不敢公开提到她的名字,我的困难在于当时大家都熟悉恩其康伯宅子,任何事实都很容易得到证实“。这段话,老实讲一开始我是读不懂。但慢慢地,我似乎懂了,这就是地位问题。也就是说怕别人知道会说闲话,会有人重伤。因为简·费尔法克斯的社会地位不高,与弗兰克·邱吉尔不相称。但事实又如何呢?当他们公开关系后,收到不仅是人们阵阵惊讶,更多的是人们最衷心的祝福。虽然在作者的笔下,他们是一对屈服于社会舆论压力,心里有难言之隐的可怜恋人,但最后是幸福的。所以,作者能对这社会存在希翼的。
最后的是埃尔顿先生和霍金斯小姐的闪电爱情,我认为他们两个之间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这一对也是在英国社会最常见的,典型的门当户对。我之所以说他们不是真正的爱情,是因为埃尔顿先生是个典型纨绔子弟,明明之前对爱玛是痴心一片,虽然被爱玛狠狠拒绝后,移情别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问题是太快了。而霍金斯小姐是个典型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千金小姐,这两个人的爱情与之前两个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不禁歌颂爱情的神圣。
《爱玛》中吸引我的还有那像谜一般的情节。作者谨慎地将一些重要的线索掩盖起来,直到需要时才揭开真相。读者从爱玛的角度去观察其他角色的感情和性格,不禁通过种种线索去探求真相。有时候我们发现了丝丝线索,但是爱玛却没有看到,结果与我们想象中一样。让我们不禁感叹道:还是我比爱玛聪明。让我们在阅读增添不少乐趣。其实《爱玛》的喜剧效果不仅这些,还有那爱唠叨不停的可爱贝茨太太的对话。
这本小说,上演了一场略带夸张的生活喜剧给我们的读者。奥斯丁一生中从来没有结过婚,却给我们带了这样如此不同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在享受文字的同时,不禁思索着:男女平等的权利是人们伟大的智慧结晶。这一部名著正是对当时英国社会反抗的无声呐喊。无数的文字形成一把把锋利的剑,刺向社会的弊端,这就是无论那个文人与生俱来的神圣的职责。
第三篇:爱玛 读后感
令人高兴的是,爱玛最后和奈特利先生在一起了,爱玛 读后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想起奈特利先生的时候,总是想起《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飘》里的白瑞德。所以,从故事的前面,我就衷心盼望着爱玛可以和奈特利先生这样的优秀男人在一起,当然,这里不排除作者刻意把我们的男主人公刻画得格外有魅力的原因。
爱玛里,我看到了一个智慧,有主见,乐于助人,总是为他人考虑,却又有时候傲慢的富于幻想的女子。
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爱玛的,这是一个自尊,有智慧,有思想的女人,读后感《爱玛 读后感》。
她说的一句话很打动我:
女人只要有财富,到了晚年,即使仍旧独身,也没有人会瞧不起她,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快乐。
女人如果不能得到理想的爱人的话,事业就变得很重要了。当然,家庭其实才是一个女人的归属和幸福,但是有些情况下,女人也是应该做好自己的事业的。
第四篇:《爱玛》读书笔记
《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作品。奥斯汀小说结构并不宏大,但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真实可信。他们或小气或大度或势利或坦荡或卑微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即使过去了二百多年,这些人物似乎依然活在当下并且鲜艳夺目,这是简·奥斯汀小说的魅力,相比《情感与理智》,《爱玛》中的人物更加饱满与可亲。
爱玛是一个上流社会未婚女子,她具有强烈的门第观念,不需要正当职业,业余爱好是做媒,谁尊贵谁卑微谁与谁能配成一对儿,她拿着心中的那杆封建大秤在每一桩事上每一件服饰装扮上每一个眼神顾盼间都要称上一称,谁与谁份量相等,谁与谁悬殊太大,整一个势利妇女却正当妙龄也不缺善良与同情心。她发誓自个儿绝不嫁人,理由是要服侍年老体弱的父亲,其实是海的里男人没一个配得上他。
《爱玛》主要讲述三个女人的故事,爱玛、琪恩和海丽埃。爱玛和琪恩年龄相当,都美貌如花才情横溢,相比较而言,琪恩更具才气,这个贫穷人家的女儿被寄养在上流社会家庭里,养尊处优中练就了优雅高贵的品性,待到谈婚论嫁时琪恩显然已有高不成低不就尴尬趋势。爱玛有时候羡慕她的品行妒嫉她的才情,有时候轻看她的出身与贫困。爱玛习惯俯视琪恩,却隐隐有倾佩之情,琪恩的人格魅力不在爱玛之下,她们也有惺惺相惜之情,却始终保持距离,这是穷与富的差距,世俗的眼光和心理是不可避免的。
海丽埃乏善可陈,不是出身名门是个弃儿,相貌中等偏上,爱玛一心想把她调教成琪恩这样的可人,并极力物色上流社会的绅士,欲成就百年之好,可惜海丽埃智商一般才情欠缺,没有哪个绅士看好海丽埃,爱玛欲将海丽埃嫁入上流社会的梦想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破灭,最终弄明白那不过是一厢情愿。门第观念坚如磐石,聪慧的琪恩有幸挪开磐石嫁入豪门,而资质一般的海丽埃即使善良贤惠却始终欲嫁无门。想起海丽诺不禁让人暗然神伤,如果在当时她有二万磅作陪嫁,嫁个绅士是举手之劳,比她更平凡更庸俗的艾而顿太太就是一个明证。
门当户对,即使在当今,依旧根深蒂固也难被冲破。爱玛理所当然要嫁给大户人家,这个没有悬念。
第五篇:爱玛 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
《爱玛》是简奥斯丁与1815年写成的,被认为是简奥斯丁四部作品中最为成熟的一部。读完整篇的小说,发现故事里并没有牵涉到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少注入政治色彩,主要是描写小家碧玉的女主人公爱玛的一生琐屑的生活场景。读起来轻松,小说语言上并不幽默,也不夸张,像些叙事文一般的平淡,不像雨果的小说让人读了就陷到故事中的生动,有一点点像歌德的小说,很多的人物心理描写。因此在读《爱玛》的途中曾有好几次想要放弃读下去的念头。是故事中的一位真正的绅士奈特里吸引着我,想要看看他是怎样跟爱玛走在一起的。
故事中,女主人公并不像其他小说里的完美之人,她有很多让人轻视的性格问题。小说开头是这样描述爱玛的:“端庄儒雅、聪明活泼、家境富裕”的年轻女子,也正因如此,使她在性格上有点骄傲看不起底层阶级的人,在婚姻观上首要考虑的是地位和权力,在交友上首要的是看这份友谊是否对自身有利。但是,她也有她的个人魅力,她的端庄儒雅,使她热心做慈善之事来帮助贫困之人,可见她是个富有爱心善良的女孩。她天性活泼热心肠,喜欢做媒人,却总是弄巧成拙造成一轮轮的误会,特别喜欢帮好友哈里特做媒人,却两次把喜欢自己的男人介绍给了哈里特,而哈里特性格上又很弱,很被动,在爱玛的解说下分别傻傻地喜欢上爱爱玛的埃尔顿和奈特里,而拒绝了向她求婚的马丁先生。而我觉得正是她的活泼热心肠,大大咧咧的性格,有点势利眼,又老是犯错又不肯认错的可爱小家子的小女生性格,使
原本是她的好朋友埃尔顿和奈特里深深迷恋上她,当然少不小她原本的资本:年轻貌美富有,能歌善舞,会画画会弹琴,爱读书有教育的大家闺秀的气质。
特意挑了女作者简奥斯丁的书读,因为我认为女作家的小说一定大部分是描写女主人公,想以此来从作家带引我们的角度,来好好再审读现实中的自己。选《爱玛》果真没选错,从简奥斯丁把爱玛的性格淋漓精致,爱玛的好的坏的特点,都需要得我们女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可以犯错但要及时改错,我们物资上可以不富有但脑袋上一定要是个百万富翁,在年轻的时候多学学乐器陶冶性情,多看看书,培养我们的气质和阅历,正如年轻企业家董思阳曾经说过的:要舍得在自己脑袋上投资,才能换得开阔的眼界和独到的见解,身上钱财的哦你关系可以转瞬消失,唯有智慧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小说中也有描写到,在爱玛为了加速帮助哈里特挤上上流社会的行列中,途径之一就是读书。You are what you need.中国作家毕淑敏在《我所喜欢的女子》中这样描述过:“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小说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女权主义萌芽的诞生。这是在19世纪初是那么的难能可贵的!有点像老师说的那样,开学13周以来从未讲过女作家的书,那是在当时全世界都处于父权主义的大环境下,妇女就是在家相夫教子的,没有社会地位,而小说的开头就很快的引入了爱玛的女权意识,爱玛之所以决定终身不结婚,原因之一是她觉得她在父亲家里有着最高的地位,而这个地位是无可取代的。而且她认为除了她父亲之外,没有男人会把她放在第一位的。面对着女性的独立,她认为:“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她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追求的是要与男人有着平等的地位。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期待的结婚并不是爱情的结果,而是以后经济的依靠。而爱玛就拜托了这种封建思想,追求的是女人的尊严和爱情。故事的结尾是她和奈特里先生的结婚,里面没有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没有为了以后的经济生活的担忧。而是两人的日久生情,是两人的默契与相互的欣赏,体谅,爱慕。也许这就是小说的点睛之处,也是作者简奥斯丁的灵魂之处吧。
故事中由头到尾都有在嘲讽当时社会的腐朽观念,而这相比爱玛的所给大家的启发都显得不重要,当时的社会是个极度虚假的社会,没有对人的内心需求的真正追求,唯有对金钱地位的向往,所有的对人的关心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对物质的需求更多的是体面上的。而200年过去的今天,21世纪的社会现状也不过如此。而人对金钱的看法是个说不尽的矛盾问题,社会地位任是大多人虽追求的,然而我们如今的社会与旧时的社会进步的,人性化的东西多了。
总而言之,《爱玛》还是很值得女生阅读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很值得男生一读,因为里面的奈特里的绅士思想和行为都很值得如今男性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