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时间:2019-09-17 22:5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亲爱的提奥》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第一篇:读《亲爱的提奥》有感

单看外表,梵高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粗人,邋遢不说,脾气也不好,说话的时候让人觉得他有些不知趣,说话太直又不分场合,往往让在场的人觉得难堪;不说话的时候,他也并不平稳,心里总是有想法,表现在脸上的也总是亢奋,躁动不安。总之,你如果真遇上一个梵高那样的人,他大概不会给你留下什么好的印象,甚至,会觉得这个人怪僻,难相处。但是,如果在见到这个人之前,你先读读他的书信,对他这个人的认识就会大不一样。

梵高的书信,就是他最好的自传。他写信最多的是给他的弟弟提奥。所以他的书信经后人整理出版,就取名“亲爱的提奥”。每当他提笔写信,把自己的弟弟作为一个倾心交谈的对象,开头就是这一句:亲爱的提奥。这不仅仅是一种书信格式,同时也是感情唤起的一种方式。他说出这一句“亲爱的提奥”,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梵高是个坦诚的人,尤其在自己的弟弟面前,他把自己随时随地的见闻和感受统统都分享出来,在自己的弟弟面前,他是透明的,他谈论自己的将来,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有了进步他要说,遇到挫折他也直言不讳。但更多时候他是在用一双充满同情又善于观察的眼睛在捕捉,风景是如何如何,孩子们如何如何,穷人们如何如何,这是他经常提到的。所以,其实他一点也不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孤僻又闭塞,相反,他的视角和心胸比大多数人都开阔,他不光关心自己,他更关心这个世界上活着的受着苦难的人。他们的沉默,他们的坚忍,他们的木讷,他们的虔诚,都触动着他的心灵,都激发着他要把这一切众生相和这些粗糙衰老面孔背后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这是他希望世人能够关注和留意的地方,就好比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或动物承受巨大的痛苦或做出巨大的努力而不被人理解所产生的同情,他要提醒人们注意,这些其貌不扬或者不善言语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是有知觉有思想的。大概所有伟大的艺术家或思想家,都有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怀,都有这样的慈悲心肠,梵高也不例外。

梵高其实很善良,看他的书信就知道了,他之所以表现得那么暴躁易怒,是因为他心里有一份急切,刻不容缓的,可世人却是一副冷漠的表情,对世上的一切都习以为常,见惯不怪。的确,世人有世人的处世之道,梵高也有梵高不切实际的地方。他不顾自己身份的卑微,心里总是怀着崇高的理想,作画也罢,出人头地也罢,恋爱也罢,时时处处,在别人眼里他都是一个渺小又不值一提的无名小卒,他的生活正应该回到地面上来,做回自己一个草根应有的心态,这才是生活,这才是现实。可他偏偏自不量力,满脑子不切实际,尽是些高谈阔论,能不让人觉得古怪,能不让人觉得可笑吗?

梵高的爱情算得上什么爱情?和一个贫穷的妓女厮混在一起,当然会被人看不起了。可在他心里,她并不因为做了那种营生而低人一等,相反在她身上有一些可贵的品格,他们呆在一起也不只是抱团取暖凑合过日子那么简单,他们也有他们的爱情,也有他们幸福的时光,丝毫不比别人的低贱。

梵高的事业又算得上什么事业?传教传得虽然热心,做好做坏却丝毫没有人真正在意,大家不过是例行公事,他却干得那么认真,结果自己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画画呢?没有几个人承认他有绘画的天赋,有人说他根本不适合做画家,有人说他的画根本看不懂……总之,反正没有人买,花费不少,却得不到回报。他总是给自己的弟弟鼓气,也给自己鼓劲儿,他相信他的确在进步,总有一天他会有丰厚的报偿给自己的弟弟,就像他是自己的投资者,投资者应该获得利润,否则,投资又何以继续呢?可弟弟也是有家室的人,他也有他的妻儿需要供养,资助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要命的是,他到底行不行呢?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一切都不过是自己心里的臆想,如果全世界都不认同,一个人坚持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呢?一个卑微如此、窘困如此的人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时代到来吗?太渺茫了!太虚无缥缈了!

梵高算得上是个坚强的人了,他读书很多,总是在努力自学多种课程,他一心发愤图强,想终有一天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可他毕竟等不到那一天了,他死了,精神奔溃而死,含恨而死。但后来的人终于不忍心了,难道这样的用心,这样的坚持,这样的精神可嘉,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含恨而终了吗?如果人类是这样的人类,不是太让人寒心了吗?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就是见不得这样的悲剧,要给他加一个圆满的结尾,悲剧就变喜剧了,这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不要羡慕梵高,死了还有那样的幸运,能重新登上荣耀的舞台;也不要可怜梵高,说他是个傻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幸与不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饱经风霜而内心充盈的人,一个被痛苦也被幸福壮大的人,一个被激活了全身细胞充分活过的人,他的一生就在这些书信里呢喃着,慷慨过激昂过,也悲泣过哀伤过。

读一读梵高吧,读一读这些书信,我们不必成为梵高,但我们需要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人存在过!

第二篇:读奥威尔《一九八四》有感

读奥威尔《一九八四》有感

用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得到一个最真实的感受:震撼心灵。它绝非是对现实的仓促应付和浮光掠影,而是真正做到了洞察人类命运的深度。作为最具20世纪特色的文学经典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60年后的今天,即便世易时移,它仍然常读常新,不断唤起新青年的共鸣。

1984年,奥威尔知道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他把自己对极权主义的忧虑,通过虚拟时空的方式安放到了1984年。《一九八四》的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大洋国”。“大洋国”统治阶级“内党”的领袖是“老大哥”,他从不露面然而大幅照片却户内户外到处张贴,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盯着臣民。主人公温斯顿仅仅属于“外党”,跟所有同志一样身穿清一名的蓝布工人套头衫裤。他服务的机关是“真理部”。政府除了“真理部”以外还有三大部:“和平部”、“仁爱部”、“富裕部”。四大机构各占据一座300米高的金字塔式建筑。建筑外边大书特书党的三大原则:“战争就是和平”、“咱由就是奴役”、“愚昧就是力量”。在“海洋国”,每个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被监事和支配,没有任何隐私可言。温斯顿却躲到角落里偷偷地记日记,他忍不住胡思乱想,在胡思乱想中探索真理。这时,他结识了女友裘丽亚。在党的眼里,恋爱是罪行,两人的幽会都是偷偷摸摸的。在一次幽会中,温斯顿与女友双双被捕。在监狱里,温斯顿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最后被送到一间砌满曲磁砖的牢房里,四周的灯点得雪亮,他被打得体无完肤,被逼承认没有过的罪行。奥威尔的悲观胜过此前任何一位思想家,他笔下的温斯顿最后无法战胜“一零一号刑室”的恐怖,终于屈服了。他出卖女友赎出自己,恢复了健康,却成为政府里循规蹈矩的废物。他“战败了自己,死心塌地地说“二加二等于五”,死心塌地地崇拜“老大哥”。奥威尔通过温斯顿的死,表达了他对极权主义、对人类人性的绝望。

这部政治讽喻小说一直被认为是反极权主义的扛鼎之作。极权主义被奥威尔完完全全地搬上手术台并由他主刀解剖出它的各种要素给我们看:专政机构的强大压力让人们失去了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利,连性在未来也将要有配给证供给(此举是为了使人们对”老大哥“更加忠诚),而非由人民自己决定。最为滑稽的是,人民连”大洋国“正和哪个国家打仗都不知道,一会儿是欧亚国,一会儿是东亚国。当“老大哥“想要改变人民的思想时,他只需让“真理部”的职员(温斯顿就是其中之一)“改变过去”就可以了。显然奥威尔将批判的锋芒指向肆无忌惮地篡改联共党史,二战时在德国和英国之间摇摆不定的斯大林。这位斯拉夫血统的“老大哥”和他建立的制度一直是被口诛笔伐为极权主义的对象。

《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乔治·奥威尔,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打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和绝大多数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样,奥威尔所受的教育中有很强的等级观念。、但是奥威尔还是加入到穷苦人群当中,并且和一个又一个饥肠辘辘、百无聊赖、毫无尊严的赤贫光棍在生存挣扎的战壕中成了彼此信赖依靠的搭档。他观察他们、描绘他们、分析他们,偶尔还会禁不住以赞叹的语气讲述他们度过绝境的油滑的小伎俩。“在一个强者主宰的世界上,弱者必须打破规则,否则就完蛋„„弱者有权为自己建立一套不同的规则。”

极权主义要做的就是“控制思想”。思想控制从删减语言开始,语言是思想的载体,独特语言是思想自由的象征。然而,思想不是静止的,它如血液。所以他们要做的是不断的创作“新话”,一种可以篡改过去、抹杀记忆的工作。奥威尔的语言是简洁的,熨帖的比喻只不过风平浪静的海上偶尔泛起的浪花,是裘莉亚见缝插针的放纵,最终还是要顺从整部作品的思想风格。奥威尔的叙述如同风雨过后只保存有主干的树木,明确、干净,然而有一股攫取你阅读欲望的力。推进、不停的推进。

温斯顿,这个竭力在极权主义的机器上竭力保持大脑运转自由的人,最终还是去了自己怀疑、排斥的地方。他的清醒就是他的悲剧,然而他被同化之时也就是死亡之日。如果一开始就有反党思想,那么,这里没有回头之日之说。死亡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可以这样说,温斯顿的一生就是凡有自我意识的人所要经历的一生,在极权主义之下。没有任何的救赎,没有任何的宽恕。征服,然后死亡。极权主义的影子无处不在。嗅觉灵敏的人在胜利者叙述的历史中可以闻得到,感觉敏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触摸得到。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个人理想主义的脆弱和充满谎言的政治,使奥威尔开始明白他应当用什么样的文字表达什么样的东西。逃回英国后,奥威尔开始和企图掩盖暴行的舆论作战。后世人们心目中那个被称为“一代人冷峻的良心”的奥威尔,正是从这本书开始明确表达了对极权主义和无耻政治的深恶痛绝。他天性中的真诚和燃烧不灭的执著使他无法忍受陈词滥调和习俗偏见。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一九八四》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凉肉跳。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在于,并非仅仅用小说来影射个别的人与事,而是直接揭露语言的堕落。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马克思主义有着这样的自由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既然自由也是一种能力,那么要实现自由就必须保障这种能力,而不是像形形色色宣称无产者已得到“自由”的老大哥所做的相反。自由不能排斥任何人,任何人都有追求自由状态,以及增强借以保障自由的能力的权力,无论他是美是丑,是穷是富。在我的理解中,这或许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设想的基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联系的方式存在,只有这样他才能从这种联系中获取仅凭他个人的劳动实践无法获取的能力,也就可以真正保卫他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兴建学校、图书馆和文化沙龙,无产者就可以学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就不会成为没有精神追求的物质人;兴建城市中的社区卫生院和农村中的流动卫生所,无产者就可以在还未病入膏肓时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他们就不会因疾病而失去劳动能力既而陷入受控制的境地;兴建不那么豪华的劳动者公寓,无产者就可以得到属于他们的栖身之地,他们就不必挤在简陋的小屋里挨日子——这是实现自由的基础。自由不是供学院文人抒发自己远大志向的辞藻。只有当无产者得到了自由,他们才能展望一个解放的明天。而他们的解放,就是人类的解放。

“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共识。他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应为广大的无产者所拥有。我们需要体味出《一九八四》中奥威尔对无产者受压迫命运的表达以及温斯顿在读完《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后产生的“未来属于无产者”的信念。这或许就是《一九八四》不朽批判光辉所照亮的地方。

第三篇:张奥雪读《名人传》有感

读《名人传》有感

暑假的时候,妈妈买了许多书给我看,在那么多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名人传》。这本书讲述了三位伟大的名人:一位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一位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还有一位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他们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这三位名人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常常以粗暴的态度逼迫他学习音乐,羽管键琴,提琴成了他父亲压迫他的枷锁。庆幸的是他没有因此永远厌恶这门艺术,他11岁加入了戏院乐队,13岁当大风琴手。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他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因一连串的伤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的摧残导致他二、三十岁耳朵就失聪了。贝多芬痛苦万分,他曾在信中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后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

大难临头,他勇敢地向命运挑战,不顾双耳的轰轰作响,一件又一件地完成他的作品。他就是这样一个在厄运中不屈不挠,斗争、学习的人。读着他的故事,我被他感动,为他自豪,但更多的是为我自己树立了一盏指路明灯。作为一个四年级的我,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有时候,我与伙伴们聊天,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不是埋怨这,就是抱怨那,总觉得命运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学习找理由找借口,甚至我自己在暑假前学习古筝时也总是为自己没达到老师的要求开脱,觉得自己没有时间练习。看了贝多芬的故事后,我感到非常惭愧。什么叫命运不公,于贝多芬算不算?什么叫成功,于贝多芬算不算?

我想对自己说:“加油吧,张奥雪!努力吧,张奥雪!让专注,让不屈不挠,让坚持不懈与你一同前行!”

四(5)班 张奥雪

第四篇:倾听智者的心声-读凡高自传《亲爱的提奥》有感

1/2

倾听智者的声音

——读凡高书信体自传《亲爱的提奥》有感

青岛五中11级2班(学生姓名隐去)家长

和很多人一样,因名画《向日葵》初识凡高,被其作品中浓郁的色彩、旺盛的生命力所感染。后又因阅读了《亲爱的提奥》更加贴近了这个伟大的人。

文森特·凡高(1853-1890)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他是荷兰人,早期做过店员、教师与传教士,对穷人十分同情。二十七岁开始作画,其人物画也多描绘劳动人民。他一生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最后发疯开枪自杀,死时才三十七岁。凡高在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做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版画,这些画正和他的性格一样,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以强烈而鲜亮的色彩、刚劲而跃动的笔触,来表现他的追求、他的希望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可以这样说,凡高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同情穷人的一个画家,是在艺术上最不墨守成规而勇于探索的一个画家。然而,他的宝贵遗产并不只于绘画,他的几千封书信,尤其是他写给弟弟文森特·提奥的信,更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梵高、了解凡高的宝贵资料。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启迪,更令后人受益匪浅。

《亲爱的提奥》正是根据凡高写给其胞弟提奥的数百封书信,由美国美术史论家欧文·斯东夫妇编缩而成。

凡高生前,他的画不为社会所重视,也卖不出去。他一生全靠弟弟提奥提供生活费用。他写给提奥的信,不仅真实的记述了他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的反映了他在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以及他独到的艺术见解,还充分反映出他和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读来深切感人,甚至催人泪下。欧文·斯东是这样评价凡高的文学成就的:“凡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也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他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解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才能,这两种才能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同时兼得的。”

读《亲爱的提奥》,自始至终感受到凡高对贫困生活的抗争和不屈,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从未放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在生活上保持最低要求,每天只吃半块面包,将自己有限的一点钱都用来买绘画的工具和雇请模特。他将自己毕生的热情和心血都投注到绘画这一事业当中去,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财富,“„„伟大的艺术就是这样,那些用自己的心灵与智慧来进行创作的人,他们的言行充满着活力与生命。艺术是多么丰富啊!要是一个人能回想起他所看到东西,就绝不会感到无聊和空虚,永远不会孤单。”读来不由得不令人感慨:在物质奢华的当今,追求并且拥有精神财富是一件多么伟大而难得的事情!凡高对绘画有一种的狂热的爱,“„„回家时我弄了一身的泥浆,因为我们有大约半个小时是踩着一条溪去的。但是画画就像打猎一样使我感到兴奋——实际上,画画是一种对模特与美的狩猎。”这不由得令我们想起那句千古名言:“生活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凡高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有着强烈的自信和天才的预感,他说:“你知道,芍药是杰宁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则是我的。”正是这样不懈的追求、无限的热爱和坚定的自信,造就了他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巨大成就。

2/2

凡高热爱劳动人员,他孜孜不倦的观察、描绘他们,“……我时常用无限同情,甚至是尊敬的眼光,仰望那些衰老的面孔,在这种面孔上好像写着:实际的生活在这儿留下了痕迹,”“……我感到一种对常青灌木与松树林的相思病,还有那些有特色的人物(一个捡柴的小女人,一个翻地的农民)。总之一句话,那些简单的事物中包含着某种海一样的崇高伟大……”其作品和文字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赞美。《吃土豆的人》是凡高著名油画,“我想要明白的表现出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伸进盘子里的同一双手去锄地的。因此这幅画所叙述的是体力劳动,说明他们是诚实地挣到他们的食物的。我要表达一种与我们这些有文明教养的人完全不同的谋生方法的印象。所以我并不急于每个人都喜欢这幅画,或者马上称赞这幅画。”凡高对艺术沉着,务实,不浮夸和甘于平淡的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凡高能有此成就,离不开提奥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鼓励。《亲爱的提奥》由凡高給提奥的几百封书信构成,字里行间充斥着手足情深,和对困苦生活的抗争,对艺术的艰难求索。提奥省吃俭用定期付给凡高生活费用,凡高就利用这可怜的一点费用,买画笔,买颜料,买画纸,雇模特,还不忘将一片黑面包分给比他更加饥饿的穷人吃。同时,提奥也是当时少数几个能欣赏到凡高作品生命力、看到其价值的人,这在精神上极大的鼓舞了凡高在艺术道路上坚持下去。他看到凡高的画中“波浪长了爪子,将船牢牢抓住”,这样的评论令凡高觉着“可怕”。“可怕”这个词,表达出了凡高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能有人看到自己作品中的活力,是一件多么激励人心的事情啊!正是提奥在事业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帮扶,才使得凡高在生活困窘、疾病折磨的情况下,坚持了十年的艺术之路。

悲哀的是,天才最终没有战胜疾病和困窘,来自肉体和心灵的磨难让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临终之前,文森特·凡高对提奥说:“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痛苦将永存)”。他的离世让提奥悲痛欲绝,半年之后,提奥也不幸因病去世。“痛苦将永存”,凡高的一生一直备受后人争议,然而不争的事实是,他留给我们的非物质财富是永远的。正如凡高的一位崇拜者加歇医生所言:“„„他的爱,他的天才,他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着我们的世界。”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到,真正的天才如果没有财产,是无法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而天才如果没有生活在所描绘的人中间,没有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心,也是不可能生产出感人的不朽的作品的;天才的创造,是艰苦探索的结果,是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故意的标新立异,耍弄手法,把画画当做儿戏。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要读几部好书。读好书就是与智者交谈,倾听智者的声音,汲取伟大的精神营养和财富。我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亲爱的提奥》会出现在你的书单之列,它值得一读再读。

第五篇:蜕变——读奥巴马成长经历有感

蜕变——读奥巴马成长经历有感

从无恶不作的小混混到哈佛大学法学博士,从华尔街高级白领到芝加哥平民区义工,从假冒非洲王子到美国第一位连任黑人总统,这个不可思议的蜕变,让他绽放了无限光彩,他是谁?——奥巴马。

奥巴马总统小时候因家境,肤色被同学歧视而自暴自弃,从而犯下了很多错——吸毒,逃学······他母亲曾告诉他做人要有追求,要做有益于人而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有真正的快乐。也因奥巴马的错,所有教他的老师都预言,监狱的大门会对他敞开。后来奥巴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决定痛改前非,他的蜕变也从这里开始。

奥巴马的母亲,是当时唯一一个嫁给黑人的白人,虽被人歧视着,但仍独自学习,自信执着,为了以身作则写下完美的人生篇章,攻读到了博士。奥巴马蜕变破茧的力量,正是人生真谛。从古至今,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会有变故和困难,话说苦难造就人才,想胡雪岩和李嘉诚一样,奥巴马总统也是从最底层的缮修房屋开始的,给自己地位低的人服务,他有过自卑,惶恐,迷茫,但浪子回头金不换,以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也要向奥巴马总统一样啊!想起来,上课开小差,抄作业,被罚点名这样的囧事在我身上可谓数不胜数,但从自卑中不断在找回自信的我,人生真谛,可谓对社会的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人一生价值的真正尺度。我个人认为,把握好这个尺度,我们也会有同样的蜕变!

五年级:陈秋名

下载读《亲爱的提奥》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亲爱的提奥》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奥然----读《少年读西游记》有感

    读《少年读西游记》有感 四月天小学 四六班 宁奥然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讲的是唐僧师徒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经历难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真经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名叫《三......

    读买买提艾力事迹有感

    读买买提艾力事迹有感 伊宁县麻扎乡青年买买提艾力·阿布来提能瞅准市场、抓住机会、热情诚信、踏实肯干,大学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闯出了一片天地。 买买提艾力·阿布来提2005......

    读《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有感

    读《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有感 当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那天起,我就对他的经历充满了好奇,他是如何逆风飞扬,创造出美国的政坛奇迹?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

    蜕变——读奥巴马成长经历有感(5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蜕变——读奥巴马成长经历有感(500字)作文从无恶不作的小混混到哈佛大学法学博士,从华尔街高级白领到芝加哥平民区义工,从假冒非洲王子到美国第一位连任黑人总统,这......

    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学日的讲话》有感

    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学日的讲话》有感 最近,我读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学日的讲话》一文,写得非常好,令我爱不释手。 这篇文章主要写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许多功成名就的人......

    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学日的讲话》有感

    最近,我读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学日的讲话》一文,写得非常好,令我爱不释手。这篇文章主要写美国总统奥巴马和美国许多功成名就的人通过自己刻苦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就,为国家贡......

    读乔治·奥威尔作品有感:真相为什么重要?

    真相为什么重要?——读乔治·奥威尔作品有感蛐哥儿 过敏时代对奥威尔的阅读并没有始于他最著名的两本政治小说——《1984》与《动物庄园》。因此在我试图谈论这两本书时,更倾......

    读《马提与祖父》有感:生命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读《马提与祖父》有感大王杖子 越春丽看到书的题目就知道这是写爷孙之间的故事,脑海里就不时的浮现出孩子和自己的爷爷,姥爷一起玩耍的画面,心里一阵阵暖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