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党建品牌经验材料强化大党建深化大融合推动大发展(例文)
强化大党建 深化大融合 推动大发展
构建 xx 高速公路党建品牌
xx 公司党委深入运用“融入式”党建工作法,强化“大党建”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着力打造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红·沿”党建品牌,推动 xx 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品牌内涵 打造红色 xx:“红”代表党的领导,表达了 xx 公司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干事精神;“沿”代表 xx 公司,表达了将 xx 公司做优做强、一路传承的美好愿景和卓越追求。“红·沿”象征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大党建工作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 xx力量。
传承红岩精神:取“红岩”谐音,一方面提升宣传效果,另一方面“红岩精神”与新时代国企精神有一脉相承的地方,经过深入研究之后,决定以“红·沿”命名 xx 公司党建品牌。
推动红色延续:含“延续”之意,表达 xx 公司传承红色记忆,继承先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决心。
二、强化政治引领,夯实党建基础 打造党建文化教育基地,结合公司中心工作和企业文化,综合运用多媒体展厅、沙盘模型等形式,呈现公司党建工作的亮点及成绩,发挥引领、教育功能,建成党员职工的“精神家园”。成立 xx 公司党校,建设公司学习、宣传、研究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打通企业党政
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渠道。
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赴沂蒙山革命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xx 大讲堂”开展廉政教育讲座、老山英雄专题讲座、支部书记讲党课、党员先锋说等,促进党员干部不断汲取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和奋进的力量振奋党员队伍的精气神,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建设“四化”党支部,激发内生动力 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省属企业党支部建设规范》,建设“四化”党支部——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体系化党支部。组织支部书记培训,增强支部书记对党务工作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特别是党务工作原则方法的掌握。持续开展“行走中的党课”主题活动,与兄弟单位交流党建品牌建设经验,开拓思路,激发内生动力,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领头羊”作用,不断提高新时代党支部建设质量。
四、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制度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建立“基层吹哨,部门报到”制度,密切联系群众,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有效地强化了强化和基层的联系,促进基层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2019 年,xx 高速将进入全线改扩建,投资超 x 亿,面对资金量巨大的建设工程,公司在控股公司党委领导下,进行部门职能调整,分设纪检监督室,承担纪检监察、廉洁风险防控、风险管理体系与内控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内部审计等职能,设置专职纪检监督工作人员,加大监督执纪力度,筑牢廉洁风险防范篱笆,织密监督网络,确保廉洁国企建设。
五、党建融入文化,打造“沿之道·畅若水”企业文化 充分发挥党建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以控股文化“通达之道”为指引,承载控股公司“通达之道”文化内涵,结合 xx 公司特点,不断完善 xx 企业理念和制度,建立企业标识体系,开展企业文化活动,使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了独具 xx 特色的企业文化——“沿之道·畅若水”企业文化体系。
六、党建融入社区,打造省属企业与地方组织的党建联盟 为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公司党委力推“开放式”党建工作模式,结合企业特点以线带面抓党建,通过与地方特色党建品牌加强共建交流的方式融入社区,发扬党建在社会责任中的担当作用,有效利用公司自身优势及资源延伸服务、回馈社会,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项目,打造“高速+社区”党建联盟,宣传 xx 企业文化,展示公司形象。
接下来,xx 高速将进入全线改扩建阶段,建成后将成为江苏首条双向十车道高速公路,更好地为苏南 xx 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服务。公司党委将一如既往发扬“红·沿”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 xx高质量大发展,奋力担当“交通强省、富民强企”光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二篇:加强党建文化建设推动党建大发展
高楼镇组工正面信息
加强党建文化建设大力推动党建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党的文化建设,使党建文化成为了全体党员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在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我认为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对正确把握党建方向,纯洁党员思想,增强机关凝聚力、创新力、战斗力,丰富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基层组织文化建设,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但机关党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建设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我认为首先要严格落实制度,规范工作秩序。文化工作开展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落实。一是必须严格落实《党章》、《党委工作条例》、党员的教育制度、管理制度、民主生活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制度管理,发挥制度作用,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绝不能使制度流于形式。二是要充分激活载体,浓厚文化氛围。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活动,结合机关干部的思想
1实际,有针对性地教育谈心和思想整顿,帮助解“扣子”“纯思想”,通过开展考察实践和专家讲座活动,帮助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党员干部整体思想素质。充分发挥机关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开展读书、演出、征文、竞赛、展览、研讨等活动,营造机关学习氛围,促进党员成才进步。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公益活动,将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提高机关干部的人文修养,活跃机关文化生活。适时开展“送温暖”、扶贫助残等活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树立机关新形象。三是要改善办公条件,优化学习环境。加强以党建思想为基调的办公场所建设,以悬挂国旗、党团旗,标语,名人警句,名人画像等为主题创建统一规范、文明有序的办公场景,营造机关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起到潜消默化的教育效果。四是开辟新型党建文化阵地。依托内外网络开设信箱和专栏,建立网上党支部、流动党员qq群和网上视频点播超市,加强与党员在网络上的联系与交流,保证流动党员可以随时找到党组织,并得到党组织的帮助。建立网上党员活动室,设置党务知识等栏目,使党员在网上学习、在线交流,使网络阵地建设真正成为党组织和党员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帮助党员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困难问题。党建文化是在党的建设中培育形成的共同思想、加之观念、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涵养人性、凝聚人心,提高士气的强大功能。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文化建设和
文化体制改革时,突出强调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问题。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二、创新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绽放民族文化之花 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以来,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堡垒作用,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和部署家喻户晓,为动员全村人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高楼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22349”的发展思路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两个确保”贯穿全镇工作主线:一是确保经济社会安全稳定;二是确保全年目标圆满完成。两篇文章”搞活高楼特色经济:一是做好蔬菜基地“菜”文章。今年蔬菜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争取农业项目支撑,完善汤家坝蔬菜基地各项基础设施,努力提高蔬菜产品质量,提高蔬菜市场占有率,切实增加蔬菜产业效益;充分发挥涪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作用,高标准规划实施“百家庭院蔬菜”、“花果山”等观光农业开发。二是做好高楼火龙“龙”文章。大力发展高楼特色文化产业,利用高楼火龙的品牌效应,积极开拓龙舞市场,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龙舞文化表演、龙产品开发销售与庆典活动、会展灯展、观光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用市场的手段做大做强龙舞文化,努力实现龙舞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对镇级财政的贡献。“三项产业”支撑农民人均收入:进一步拓展
推进蔬菜、龙舞、蚕桑三大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四条措施”保障工作全面落实:一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以园区为依托,以蔬菜基地为平台,结合源远流长的龙舞文化,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力争2010年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努力发展社会事业,建好大莲公路、便民道、高楼小学校门、残疾人康复中心、场镇垃圾台、农贸市场等一批关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竭力做好民政、计生等各项社会保障工作。三是全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四是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为全镇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九件实事”凝聚全镇民心人气:今年要突出抓好关系民计民生的九件实事。通过广泛宣传动员、认真扎实推进,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凝聚全镇民心人气,齐心协力建设高楼美好未来。一是实施改建高楼小学校门;二是新建龙源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三是新建场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四是新建场镇垃圾台;五是完成6个特困户的危旧房屋改造;六是改造龙源农贸市场;七是安装水上安全监管系统;八是实施村村通广播、卫星天线安装工程;九是治理好高楼客运汽车站运输秩序。
三、加强队伍建设,彰显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针对党员“重党性、讲品行、作表率”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员先锋行”。全镇党员通过开展了“爱心捐赠”、“春暖2008”、“敬老爱老”、“我为四川尽份力”“为青海玉树同胞献爱心”等活动,充分体现了一名党员的先进行。在2005、2007年夏天大干旱时党员身先士卒,不怕苦、难、累冲锋抗旱第一线。同时,党支部不断创新“党员先锋”活动载体,本着“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通过党员共管、干部互派、项目共抓等形式,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新格局,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截止目前,支部联建共互派干部6批,14人次;开展 “乡村一日行” “携手一家亲”等活动9场次,服务群众120余人次;提供帮扶资金3万余元,帮助安置村民就业5人。
高楼镇组织办赵静
2010年4月22日
第三篇:大党建心得体会
大党建心得体会
通过2天的学习考察可以感觉到现在发展和变化有多大,农村合作组织新的发展理念让人开阔眼界,台帐从文字图片到影像,从复杂到简单便于操作,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更注重实用性。另外经济从单一的到多元经济,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大党建无处不在的主导地位引人深思。
支部如何体现大党建思维做好经济建设,发挥长处独树一帜占领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制高点,我想通过学习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应该做好两个“合作”第一、内部的合作社就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的。
第二、外部的合作就是销售网络链条的合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连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占多数,没有形成规模化,这样就导致了劳动力投入成本大、产出少的局面。受自然气候和产品价格不稳定等因素职工的收入不够稳定,并制约了团场经济的发展,外出学习看到农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我们应该是一个启发。农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一些生产同类作物的农户形成自发性组织,实现规模化耕种,降低单位成本,技术共享,提高产量、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发挥规模效应并且有助于节约生产成本及优化种植结构,从而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和我们连队情况很相似也应该可以实行。并且农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一头联市场,一头联农户,在农户与市场的对接上,发挥了“中介”作用,有效的解决了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进入市场难的问题,实现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新的转换。如果这样我们广大职工也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以改善职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使职工能够获得农业产业链中的平均利润。达到增加收入的组成方式,降低风险的目的。
从目前存在的合作社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是以“种植大户”、“种植能手”为主导建立起来的,这种联合给社员们带来了技术优势,但如何带领社员们走向市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这方面还缺乏相应的人才;销售产品对我们来说也是难题怎样解决必须有质的改变,我想说应该有两个转变就是屯垦戍边概念和职工概念的转变,结合自身特点使农村专业合作社向外部延伸。
我们的特点是什么?打瓜、食葵,也是我团的经济支柱,但产品销售制约了经济发展。做加工销售没有几个人直接面对市场,只是围绕着种植养殖卖原料,为什么呢?这就是观念也是我们现行制度的约束,因为我们的职工只能是种养殖业还要有“身份地”,所以商人进入不了职工队伍,职工也成不了商人,我想我们是否可以改变这种观念呢?
屯垦戍边概念要有发展。现今战争形态的改变从平面到立体,早有人提出战争没有边界,从屯垦戍边上来说我们“战斗队”的作用重点也转向维稳,可我们“生产队”要有什么改变呢?要留住人要吸引人就必须有经济实力。
我们农业强、工业弱、商业无,有产品无经营,干了最苦最累的活得到最低的回报率,我团的打瓜、食葵产业有多大?应该有我们
做不完的事情,末端销售的意义有多大?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在职工概念上有大的转变让商人成为职工、让职工成为商人,在各大城市开创销售网点,同时吸引当地商人进入职工队伍,只要为团场做出贡献都可以成为职工,我想这些商人会最大限度的把我团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产、供、销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链条,并通过这些窗口把团场经济融入在国家级的经济圈中,使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兵团开花结果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内有联合生产,外有联营销售,中间有团场支撑的一支独特的经济体。
精神文明建设中可以化繁为简突出实用性,注重墙面建设,不但观赏性强而且较直观工作流程、内容一目了然。在提升支部战斗力上下功夫是我这次参观学习感触比较深的,比如说播尔克塔勒村在2008年以前是各类问题比较多的村子,从2009年推广“一会两票”以来,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调动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进了沟通与信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解决了村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确保了全村的和谐与稳定;使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了质的改观,村民从对村党支部的抵触转变为积极支持和配合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使后进村一跃而成为先进典型村。布尔津镇社区服务中心围绕“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他们给辖区居民承诺提供“放心、贴心、安心”的服务,以党员亮身份和党员评星、挂星为工作抓手,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密切了党群关系,有效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这两个村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他们都具备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一项带动全局,而我们现在的党建工作过于复杂没有突出重点,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不能融合发挥长处,党员积极性不高、支部战斗力不强的现象普片存在,根据这些现象我想党建工作因着力抓好三项工作即: “三日”活动、“三会一课”和“三议两公开”首先要发挥党员的作用,才能体现支部的战斗力。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感觉到大家都在想办法谋发展,一些农村都赶到了我们前面,怎样用大党建的眼光实现政治经济的跨越发展,感到责任重大。
第四篇: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以重庆为案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我国文化、旅游同时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将加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和文化需求也更为强烈和多样化。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但依然步履艰难
对于游客来说,初级阶段看山水,高级阶段看文化。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们正跨入旅游的高级阶段,文化日益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巴黎、伦敦、北京等中外许多地方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越高,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失去旅游推动的文化最终也会失去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活力。
尽管文化与旅游融合是趋势,也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破题之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除了北京、杭州、苏州等发达文化名城取得了较好进展以外,很多地区和城市只是将二者融合停留在了口号上,在融合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一是对文化和旅游的性质认识不清,把握不好融合的点和面。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是简单叠加,硬性拉郎配,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绝非文化遗产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涉及资源包装、景区改建、项目开发,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一些地方一阵风式的做法很难取得实效;三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缺乏专项政策扶持。分开来看,文化、旅游都得到了广泛的政策扶持,但是由于二者在行政职能上分属不同部门,融合的扶持政策、专项规划还比较欠缺;四是很多地区旅游业发展还比较落后,核心文化旅游设施匮乏,文化遗产保护负担重,增加了产业开发的风险,也加大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难度。重庆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走出一条新路
近年来,重庆市先后提出打造温泉之都、建设山水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了一批旅游主题年重大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0%,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旅游目的地体系不健全、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粗放、旅游产业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等。为了实现进位赶超,重庆市将文化、旅游二者大融合大发展作为突破口,打造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以及三大市场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2011年重庆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0多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80多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9亿多美元,出境旅游者56万人次。在西部12省(区、市)排名中,重庆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1、特色举措助推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在旅游规划策划中,重庆市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找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通过重庆旅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全市农家乐个体经营户、微型企业等提供融资性担保业务,以解决其发展乡村旅游资金瓶颈问题。通过城乡旅游开发公司与区县合作,丰富重庆乡村旅游文化产品。
重庆市旅游局组建了重庆旅游文化传媒集团,专门负责重庆旅游与文化的宣传策划和推广。2011年6月,隆重推出重庆电视台旅游频道,推出了《旅游新时空》、《旅游这些事》、《走四方》、《巴歌渝舞汇》、《驴友吧》等旅游文化类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重庆卫视、重庆日报等知名媒体投巨资宣传推广长江三峡、大足石刻、钓鱼城、白鹤梁等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重庆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与知名新闻媒体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创办旅游文化专栏,宣传推广旅游文化;创办了《重庆旅游》、《中国西部?旅游版》杂志,联合主办《旅游新报》等。
2011年6月,重庆市提出了“重庆非去不可”的旅游宣传主题口号。在很短时间内,提到“重庆非去不可”的微博评论达4万多条,关注“重庆非去不可”的网络新闻、评论超过1000万条。“重庆非去不可”作为重庆旅游的宣传主题口号,已在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和重庆卫视上播出。
近年来,重庆市组织开展了上百项旅游文化节会活动,大力宣传重庆旅游和文化,如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重庆中国温泉之都”旅游季等。特别是《印象?武隆》实景歌会采用独特视角和多种高科技手段,将武隆喀斯特地貌的自然景观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配合,以濒临消失的“号子”为主要内容。观众在干沟峡谷中,体验清风徐来、雾霭缭绕的自然景观,品味巴蜀人隐忍、坚韧、不辞辛苦、团结协作,在险境中顽强求生又乐观豁达的意志,充分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内陆开放助推文化与旅游大发展
与发达地区相比,包括重庆在内的中西部内陆城市都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高、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交通条件落后等瓶颈,长期制约着旅游业发展。2008 年7月,重庆市提出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战略。五年来,重庆已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利用外资格局,外资、进出口贸易、服务外包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国第一,重庆开放从跟跑变为领跑。
(1)“五个重庆”建设吸引游客
2008年7月“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成为了重庆发展的新战略。“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正如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的,森林、宜居、平安、健康、畅通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是重庆旅游的对外形象。
(2)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做大旅游“蛋糕”
一是国内合作务实有效。近年来,渝陕、渝鄂、渝桂、渝粤等双边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落实。如:重庆至西安客运铁路专线纳入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渝鄂联合在渝举办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桂推进陆路快速通关合作;“重庆·山东周”、“重庆·沿海省市周”合作继续推进,对口支援合作成果丰富;渝西川东八区县协作会成功召开,各方签署了高速公路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招商引资等11个方面的合作协议书。
二是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汇聚世界各地精英。重庆市旅游局组织开展了2011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重庆旅游大篷车巡游活动、重庆六大旅游精品景区推介会、2011日本JATA国际旅游展等数十项国际性市场营销推广活动,推介重庆旅游和巴渝特色文化。并配合国家旅游局编印了中、英、韩、日、法、德等多语种的《重庆旅游指南》和《重庆旅游地图》。
(3)扩大开放,积极引进旅游外资
通过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来渝投资旅游业,吸引外资开办合资、独资旅行社;引入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扩大与国外旅游管理、智力、投融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等机构的交流合作。较大的旅游项目有:香港融汇国际投资控股公司投资35亿元人民币,开发国际温泉城;美国维多利亚游船公司拟在奉节县建设游船基地和旅游码头,整体打造九盘河旅游景区,投资额达3亿元人民币;万豪、海逸、希尔顿等10多家国际知名酒店集团入驻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路径总结
《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旅游业提出了“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2.5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旅游业如何借文化提升魅力,文化如何借旅游增强活力,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大旅游产业的整体升级,已成为当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重庆内陆开放文化旅游高地实践给很多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带来了有益的借鉴,主要遵循的是“文化为魂、旅游作载、开放驱动、政府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文化为魂”是指要挖掘地方的文化内涵,文化决定了旅游产品的价值和品位,是旅游业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旅游为载”是指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化的载体,通过旅游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能将我国悠久的灿烂文化广为弘扬、代代相传;“开放驱动”是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域内开放与域外开放并重,观念开放与政策开放并重,在世界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政府统筹”是指政府引领,强化市场分工,致力于旅游投资环境的改善,确保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确保旅游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五篇: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纲)
加强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纲)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内因)分析:我国的经济现状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虽然在改革开放进程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上来说,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为了相适应,就必须发展繁荣文化。
2、加强文化建设是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外因)
分析: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要想在国际上赢得主动,就必须发展好建设好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深刻理解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内涵
第一问题:为什么要提"大"发展"大"繁荣
主要介绍与国际上的文化相比
第二问题:以什么方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引用报告中一句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三问题:怎么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6个字概括为:统一思想、营造环境、立足本位、不断创新。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统一思想
2、建设和谐文化是营造文明风气的重要支撑。———营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