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中生态性语言的表达论文
摘要:在当今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自然博物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色彩作为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构成要素之一,它对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何在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中体现生态性是当下我们应该思索的一个问题。本文紧紧围绕着展示色彩设计的生态性展开论述,以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生态性为例,从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界定到色彩设计生态性的体现依次展开,最后重点对以自然为主题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表达进行了构想。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生态性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整个博物馆由四个大型基本陈列组成,一层古生物陈列,包括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无脊椎动物厅(无脊椎动物的繁荣)、生命的起源厅;二层植物陈列(植物世界)和动物陈列(动物之美);地下一层人类陈列(走进人体)。这四大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通过多种陈列手法以及综合运用空间、色彩、照明等展示设计要素对自然界进行了诠释。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整个展示设计中,不仅仅是让人们通过展品来传递大自然的相关知识,更多的是运用色彩这一要素,使人们置身其中能够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从而让人们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能够获得愉悦。
一、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界定
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生态性是指人们在生态意识的指导下,将这种生态意识运用到整个博物馆展示设计系统中,使色彩与人、色彩与展品、色彩与色彩之间构成一个子系统,并对这个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最终使色彩与其周围的环境(包括人、展品、展示空间)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关系。
二、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体现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对于色彩与人、色彩与展品以及色彩与色彩这一生态关系,主要体现为色彩在表现展示主题的特征和营造展示空间的氛围两个方面。
1.表现展示主题的特征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展示主题和内容的表现需要依靠多种因素,色彩就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展示主题文化。
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在把握大主题的同时,并且注重小主题的展示。以丰富的色彩来展示自然这一大主题,人们可以充分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小主题比如说无脊椎动物厅大面积红色的运用,阐述了无脊椎动物的繁荣。植物陈列中,使用明朗新鲜的绿色、蓝色和橘黄,展示了植物世界的五彩斑斓。在动物陈列中的动物的奥秘中,一部分运用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展示动物体色的变化、动物的休眠、北极的春天,另一部分运用色彩极度饱和的暖色调如橘黄展示动物生存的奥秘。
通过展示色彩的设计在彰显展示主题的同时,也避免了人们在参观时视觉的疲劳,尤其对儿童来说,激发了他们对展品的兴趣。而不同主题运用不同色彩进行展示,使整个展示空间有节奏、有韵律。更重要的是,不同主题所使用的不同色彩,局部点缀其它主题的色彩,这种主与次、整体与局部色彩的运用,使整个博物馆展示色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关系。
2.营造展示空间的气氛
全面地、系统地、合理地进行色彩选择、组合设计,可以起到营造展示空间气氛的效果。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一层古生物陈列中以古朴的灰色为基调,并运用蓝色、红色进行点缀。古朴的灰色将人们带入一个古老而遥远的古生物时代,而蓝色和红色的点缀,又拉近了人们与展品的距离感,从而展示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由变温到恒温、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历程。在植物世界里,一方面运用植物固有的颜色,模拟真实的场景,将人们带入一个虚幻的自然界。另一方面使用鲜艳、明快的色彩如黄、橙、绿,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欢快的环境气氛,从而展现了植物的多样性,再现了植物演化的历程。在动物陈列中,通过再现动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固有色彩的运用,营造了一个凝重但不压抑的环境氛围,把人们带入一个深远的动物世界里。尤其是专门用于儿童的探索角中色彩的组合、搭配和设计,完全形成了一个儿童的乐园。
三、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构想
笔者在前期对北京自然博物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展示色彩设计进行了分析,尤其对其色彩设计所体现的生态性这一方面进行了重点的阐述。然而仍旧需要以点带面,就如何在以自然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中体现生态性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构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1.“内在”与“外在”的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面临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森林锐减等环境危机问题,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都与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自然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系统、完整地诠释地球演化史规律,展示环境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为了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自然博物馆应采取积极的向导作用,引导更多的观众进入自然博物馆。
基于以上阐述,在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表达中,首先要注重“内在”的生态性,也就是说,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有一种生态的意识和生态精神,不仅要考虑到色彩的绿色设计,而且要考虑到色彩设计搭配的和谐性、对比性,以及色彩对人们所产生的情感性。其次在这种生态意识的指导下,把生态性通过色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展示色彩设计的环保化。这种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展示专业的课程中开设与生态相关的课程,比如说环境生态学,有了这种生态意识,学生在今后的设计中会有意识地把生态的相关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这本身就是对于学生生态思想的一种培养。唯有如此,才使“内在”和“外在”的生态性形成一种辩证的关系,避免外在的恶化(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由内在的缺失(思想和精神)所引起。
2.色彩创新性的运用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随着人们对任何事物的不断接受,都会不自然地产生厌倦之感。改变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厌倦感需要进行创新,特别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基于这一点,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需要创新。创新需要灵感,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创新,一方面来自大自然的色寻找灵感,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观察和体验自然景物在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变化中呈现的各种复杂的色彩现象,有目的地寻找大自然中色彩美的形式,丰富色彩的形象思维,并将大自然中的色彩进行联想和想象,概括和归纳出比较理想的色彩形象,运用于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的配色中,这种从大自然中寻找的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的色彩。此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比如说如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准确及时的社会信息,分析和了解人们对于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的审美需求心理,由此得到符合市场需求的色彩。这种利用万变的社会信息来指导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构思,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人群的需求,这也是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生态性的一种表现。
3.展品固有色的采用
伴随着中国欧洲自然博物馆高峰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来自法国、西班牙、丹麦等欧洲十位著名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专家和国内著名的自然博物馆界专家,从各自自然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展示形式、展品以及发展的前景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博物馆展品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主题的博物馆,由于展品地域性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自然博物馆也不例外。
我们在设计以自然为主题的博物馆展示色彩时,可以充分利用展品本身的色彩,也就是使用展品的固有色,因为对于自然博物馆的展品来说,展品种类繁多,各种展品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色彩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的一种色调,所以利用展品的固有色组成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也是对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一种生态性表达。这种方式可以形成一种生态造景,即将某一特定生态栖息地的生物,以实物标本或模型的形式,配合其生活环境一起展出。通过这一形式可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气氛,使人、展品、色彩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问题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然而在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中如何体现生态性,目前国内研究的并不多。
色彩作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关键一环,它的生态性不仅仅对自然博物馆尤为重要,而且对于其它主题的博物馆也不可或缺。笔者通过对北京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的生态性表达这一案例的分析研究,以及提出生态意识的培养、色彩创新性的运用以及展品固有色的采用这三个方面构想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的生态性,希望对今后的自然博物馆展示色彩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工图书社编:《博物馆展示设计》,台北,美工图书社,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四月一日。
2毕靖华:《对我国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形式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2003-3。
3张浩:《博物馆展示中的色彩生态设计》,中国博物馆,2003-4。
4张慧红:《自然博物馆的演进》,博物馆研究,2009-4。
5中国欧洲自然博物馆高峰学术研讨会,
第二篇:浅论展示设计中的空间及色彩设计
浅论展示设计中的空间及色彩设计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展示作为一种时空艺术和销售艺术,他不仅能传播信息,创造财富,还能陶冶情操,在现代设计领域扮演者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而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及色彩设计更是贯穿展示设计的始终,在整个展示设计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展示设计;空间设计;色彩设计;
一、展示设计概念
展示设计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展示设计是指以招引、传递和沟通为主要目的,进行有计划的形象宣传和为宣传所做的环境设计。狭义的展示设计是指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使用特定的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氛围,并将一定量的信息内容告示与公众,使观众能参与其中,以期在观众的心理、精神与行为方面产生有意识或潜在的影响,对此进行的综合创造过程。
由概念可以看出,展示设计首先是一项活动,而且是有计划的,是以招引、传递和沟通为主要目的;其次展示设计是使用特定的艺术设计语言,进行形象宣传和为宣传所做的环境设计的综合创造过程。综上我们可以推断出一个好的展示设计必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挑战的活动,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思维,所谓“展示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二、展示设计中的构成要素
展示设计涉及到空间设计、人机工程学设计、色彩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视觉系统设计、广告学、物流、心理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上述方向构成了展示设计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设计师可以在这些元素间灵活互动。
总之,展示设计是一项复杂、高难度的综合创造过程。要想做好一个优秀的展示设
计,设计师就必须全面处理好展示设计与各相关学科,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就必须
博学多才,全面查阅,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造能力。下面,我将主要从
空间设计和色彩设计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来进行一下简单的解析。
三、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设计
1、展示空间的分类
展示同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处理好展示的问题就必须先处理好展示同空间的关系。展示空间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大众空间、信息空间和辅助空间。
(1)大众空间
大众空间也可称之为“共享空间”,是供大众使用和活动的区域。
(2)信息空间
这是事实上的展示空间,是陈列展品、模型、图片、音像、展示柜、展架、展板、展台等物品的地方。
(3)辅助空间
这种空间是指参观者看不到、摸不到的地方,具有储藏空间、工作人员空间和接待
空间的功能。
从概念我们不难看出:因为大众空间是供大众使用和活动的区域,所以设计师在设
计大众空间时,必须应当注意,大众空间要足够大,应该有足够的空间供人们谈话和交
流看法,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其他的观赏者。另外,如果是规模较大且周期较长的展示设
计活动,设计者在设计大众空间时,还应当给观赏者提供资讯、信息、餐饮、休憩的空
间,以备不时之需。
作为信息空间,其功能是向观赏者传递信息的场所,因此设计该空间的时候,就应
该处理好展品与人、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要更加注意人体机能和大小尺寸。
作为辅助性空间中的储存空间,虽然不一定在所有展示设计中都得考虑,但我们绝
不能忽略其存在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专卖店和购物中心等场所来说,储存空间的设置
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在这些场所里,工作人员可会向消费者发放一些简介性的小册子、样本和样品,考虑他们的储存地方是尤其重要的。另外,在一项展示活动中,为工作人
员设立休息场所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是有一点得特别注意,设计者在设置场所时,必须
得注意出入口的隐蔽性。最后,作为一些大型的展示活动来说,设计者还得特别考虑一
下接待空间的设置,以便为一些重要的客户或者参观者使用,可在里面放一些饮料、录
像片等。
2.展示空间设计的准则和应用
(1)空间配置与场地分配性原则
空间配置与场地分配是具体设计实践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即同一个展示会中的不同
展品或不同的参展单位在整个空间所占的空间位置、大小是按照什么原则进行配置的。
通常展会按照展品的内容进行场地划分,例如,第七届上海国际工业技术博览会分为7
个馆,每个馆都是不同的主题。在每个馆中有根据内容分割成不同的大小空间、交叉空
间、共通空间、相邻空间、分离空间。
(2)时序与动线原则
所谓动线,就是观众在展示空间中的运行轨迹,而时序则是总的动线,即决定经过
各大展示空间时间顺序的线路。其中时序设计和动线设计的要求各有三点,时序设计要
求根据展品内容的相关性、尊重展示建筑的空间关系并尽量与之保持和谐、空间配置、动线计划、平面规划、空间构成在操作实际上是分不开的,是同时考虑一并处理的;动
线设计的要求明确顺序性、短而便捷、灵活性。
下面我将以国外的“大英珍品展”为例,来简单说一下该展示活动的空间设计构想。
作为艺术品展览,其展览的主体当然是艺术品,但作为一次展览展示活动,此次展
览无论是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还是在灯光、色彩等方面的设计上都为整个展览创造了
良好的视觉效果。首先,整个展览在空间规划上是以不同地域文明来进行划分,每一个
空间都是透明流通的,让参观者能够充分了解并区别不同的文明文化形态。其次,整个
展示充分运用灯光来烘托气氛,比如埃及、希腊等展厅运用昏暗的灯光来表现古老的文
明,突出神秘的宗教文明。第三,在展览的部分细节上也做了充分考虑。为保护文物,同时又得满足不同参观人群的参观需求,比如希腊展厅的裸展台设计,展台下方设计了
一个大圆盘,其半径正好是人伸出手臂够不到展品的尺度,这样即将展品与观众相对隔
离开来,又不用设置隔离栏,视觉效果良好的同时又保护了文物,一举两得。
四、展示设计中的色彩设计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从色彩开始,因此色彩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色
彩,我们并不陌生,但色彩怎样在展示中被合理地管理将成为设计者探讨的重点。
1、色彩设计的原理
经过了光、眼睛、大脑三个环节,我们才能感知色彩相貌。此感觉色彩的过程也称之为精神物理、精神生理过程。其中,色相、色性、纯度、面积等成为左右色彩设计的主要手段和技巧。下面我将从不同色彩效果的展示空间给观众带来的不同视觉感受的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来组织展示空间。
2、PCCS色彩体系的色调系列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PCCS色彩体系以24色相为主体,分别以纯色系、清色系、暗色系、浊色系等色彩关系构成九组不同色彩基调。设定为:纯色调、明色调、中明调、中暗调、暗色调、浊色调、明灰调、中灰调、暗灰调。不同的色调也会带来不同的展示效果,适用的展示主题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玩具、艺术展等活动中,就适合运用纯色调展示空间,因为纯色调的主要特征是有高纯色相组成的色调,每一个色相个性鲜明,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整体色调富有动感、活力而不失整体感的空间意象,能给观赏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如果在24色色相全色系均调入多量的浅灰颜色,使色相全部带有灰浊味。由于色相均调入多量的灰白颜色,色相的明度也提高了,形成高明度的灰调子,带来的展示效果也就成了在统一的高调中寻求微弱的色彩变化,例如,医疗器械展就充分利用了整体色调的含蓄色彩意象展示本色调的魅力。
再比如浊色调的主要特征是居于色彩体系中的明暗中轴线与高纯色之间的位置,是一组既有明显色彩个性、又易于调和的色调,就比较适合与高档餐厅、客房、商务空间的应用,因为双重性的色彩感使设计师随意调配,在空间应用上颇具特色,色彩变化丰富而具有深刻的意向内涵。
总之,不同的色调会有不同的色彩特征,也会带来不同的展示效果,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另外,色调的称谓不仅指PCCS色调系列中介绍的,还有以明度、纯度关系为主导而命名的色调,以色相命名的不同色调在展示空间中的意象特征也不尽相同。
3、色相主调的空间展示意象特征
黄色系在黑色背景中最为明亮,在白色或灰色背景上就显得温柔而隐约,当与橙色或棕色搭配时,就会散发出自然与乡村的气息,当与绿色在一起时,他有显现出阳光般的生命力。在展示空间的意象特征有阳光、柠檬、香蕉、佛教、光明、灿烂等;绿色系表现力含有广泛的适应性。当绿色混入灰色形成绿灰调时,则渲染古雅、高尚的气氛。在展示空间的意象特征有肃静、安全、纯真、信任、公平、亲情等;红色系富有激情、热烈,旺盛又活跃,是充满活力且积极向上的色调,可以使心跳加速,展示空间意象特
征为热烈、激情、活力、进取、喜庆、危险、信号等。
为了更好地说明色彩设计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我将以“西班牙卫浴品牌Roca---英国伦敦展馆设计 ”为例进行简单的阐述。
从整个展馆设计看,主要有两大特点:流线型造型与白色运用及模仿卫浴造型。整个展馆设计精巧,采用流线型造型,无论是场馆上方的灯罩,室内的桌凳摆设还是一些 展馆拐角处,其造型大都模仿了卫浴产品的造型,营造出一种流水式的意象。
此外,整个展馆,从灯光到墙壁,大都采用白色为主色调,我们知道,白色有洁净、纯真、清澄、明朗之美,展馆以白色做为主色调,整体上给人一种干净整洁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这也是作为一个卫浴品牌所应该传达的品牌形象。正是设计者进行了巧妙的空间设计和色彩设计,作为西班牙著名的卫浴品牌,Roca才能够在这次展览活动恰到好处的传达出了Rock品牌理念与诉求,成功的提高了Roca的品牌知名度。
小结
空间同展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处理好展示的问题就必须先处理好展示同空间的关系。所以说空间设计可以说是展示设计的重中之重,一个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首先就会取决于设计师在空间设计中能否取得成功,如果设计师能够设计出一款新颖别致的空间设计,那么他的展示设计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色彩对于展示空间来讲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事物,不同色彩视觉效果的展示空间给观众带来的视觉感受也不同,设计师一定要能够根据展示的内容、性质等来利用色彩设计的原理,充分发挥色彩在展示设计中的绝妙作用。
参考文献:
[1] 覃旭瑞、汤浩.展示设计.[M].湖北大学出版社,2010-08出版
[2] 陈雷.新展示.[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1出版
[3] 钟山凤.当代展示设计理论与研究.[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07出版
[4] 韩斌.展示设计学.[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7-06出版
第三篇:色彩在展示设计中的心理效应
色彩在展示设计中的心理效应
色彩是通过眼睛、大脑和我们平时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有时候人们也将物质产生不同颜色的物理特性直接称为颜色。色彩是人的视觉最敏感的东西,任何一件设计都离不开色彩,尤其是在展示设计中,色彩可以被当作一种重要的具有表现力设计因素来使用,在观者的感受中,它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当代美国视觉艺术中心心理学家布鲁墨说:“色彩换起各种情绪,表达情感,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正常生理感受。”阿恩海姆说得更肯定:“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法辩驳的事实。”顾名思义色彩在展示设计中能够引起人们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色彩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学科,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色彩心理透过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而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所要探讨的内容。纯粹色彩科学称为色彩工程学,包括表色法、测色法、色彩计划设计色彩调节、色彩管理等。包装色彩学是色彩工程学在包装色彩设计与色彩复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是自然色彩、社会色彩和艺术色彩的有机统一。包装色彩学从包装色彩出发,系统地反映色彩形成与表述、色彩设计与再现的现象与规律,是色彩构成、色度学及印刷色彩学等有关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对包装色彩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在心理上把色彩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并称为四原色。通常红—绿、黄—蓝称为心理补色。任何人都不会想象白色从这四个原色中混合出来,黑也不能从其它颜色混合出来。所以,红、黄、绿、蓝加上白和黑,成为心理颜色视觉上的六种基本感觉。尽管在物理上黑是人眼不受光的情形,但在心理上许多人却认为不受光只是没有感觉,而黑确实是一种感觉。
人们会对各种颜色产生不同的环境心理生理反应。
红色:在所有的颜色中,红色最能加速脉搏的跳动,接触红色过多,会感到身心受压,出现焦躁感,长期接触红色还会使人疲劳,甚至出现精疲力竭的感觉。因此没有特殊情况,起居室、卧室、办公室等不应过多地使用红色。
黄色:古代帝王的服饰和宫殿常用此色,能给人以高贵、娇媚的印象,可刺
激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还可使人们感到光明和喜悦,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大量使用金黄色,容易出现不稳定感,引起行为上的任意性。因此黄色最好与其他颜色搭配用于家居装饰。
绿色:是森林的主调,富有生机,可以使人想到新生、青春、健康和永恒,也是公平、安静、智能、谦逊的象征,它有助于消化和镇静,促进身体平衡,对好动者和身心受压者极有益,自然的绿色对于克服晕厥疲劳和消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
蓝色:最易使人联想到碧蓝的大海,使人联想到深沉、远大、悠久、理智和理想。蓝色是一种极其冷静的颜色,但从消极方面看,也容易激起忧郁、贫寒、冷淡等感情。它还能缓解紧张情绪,缓解头痛、发烧、失眠等症状,有利于调整体内平衡,使人感到幽雅、宁静。
橙色:能产生活力、促进食欲,有助于钙的吸收。因此,可用于餐厅等场所,但彩度不宜过高,否则,可能使人过于兴奋,出现情绪不良的后果。
紫色:对运动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和心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以维持体内的钾平衡,并使人有安全感。
橙蓝色:有助于肌肉松弛,减少出血,还可减轻身体对于痛感的敏感性。
总之,我们在考虑对空间的色彩处理时,一定要熟悉一般的色彩心理效果,同时对色彩的生活效果也应引起注意。
色彩是展示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既有审美作用,还有表现和调节室内空间与气氛的作用,他能通过人们的感知、印象产生相应的心理影响和生理影响。展示设计中的色彩用的是否恰当,能左右人们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因此色彩的完美设计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色彩在展示空间中的作用:(1)调节空间感。运用色彩的物理效应能改变室内空间的面积或体积的视觉感,改善空间实体的不良形象的尺度。例如一个狭长的空间如果顶棚采用强烈的暖色调,两边墙体采用明亮的冷色调,就会弥补这种狭长的感觉。(2)体现个性。色彩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个性,一般来讲,性格开朗、热情的人,室内选择的应是暖色调;性格内向、平静的人,选择冷色调。喜欢浅色调的人多半直率开朗;喜欢暗色调、灰色调的人多半深沉含蓄。(3)调节心理。色彩是一种信息刺激,若过多高纯度的色相对比,会使人感到过分刺激,容易烦躁,而过少的色彩对比,会使人感到空虚、无聊,过于冷清。因此,室内色彩要根据使用者的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社会
阅历等,设计出各自合适的色彩,才能满足视觉和精神上的需求,要考虑使用的功能进行合理配色,以调整心理的平衡。(4)调节室内温感。气候温度的感觉随着不同颜色搭配方式而不同。色彩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色彩方案主要是为了改变人们对室内温度的感受。比如寒冷地区的色彩方案应选择红、黄等颜色,明度可以略低,但色度必须相对变高;温暖地区可以选择蓝绿、蓝、蓝紫等颜色使其明度升高,降低它相对的彩度。但是,季节和地域的气候是循环变化的,因此要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地区的常态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方案。(5)调节室内光线。室内色彩可以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弱。因为各种色彩都有不同的反射率,应根据不同展示空间的采光要求,适当的选用反射率低的色彩或反射率高的色彩来调节进光量。
展示空间中的色彩组成。主体色彩是展示设计中面积最大、占主导地位的色彩,一般占室内面积的60%~70%。它给人以整体印象,如暖色调、冷色调等。使人产生喜庆、温暖、冷静、严肃等不同的心理感受。最体色彩通常指空间的天花板、墙壁、门窗、地板等大面积的建筑色彩。如果将这些大面积的色彩统一起来,使用某一变化微小色色调,如采用低纯度高明度的明快色彩,会使人产生和谐而自然的感觉,这一手法通常使用在家居装饰和私人空间中,而采用高纯度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激动和兴奋的感觉,这一手法通常使用在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中。主体色彩是陪衬色彩和点缀色彩的基础,因而它的选择是空间色彩设计的关键。如白色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主体色彩,这是因为白色是一种中性色彩,它能够与各种色彩相调和。现在的空间装饰一般都以白色为基础,略加色相的变化,从而产生高明度的灰色系列作为主体色彩,如粉红色、浅黄色、淡绿色、浅灰色等。此外,高纯度或低明度的色彩作为主题色的空间设计,配以淡雅的对比色来进行点缀,同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室内色彩设计切记“姹紫嫣红”“群芳争艳”,色彩未经统一规划而各行其是,势必会导致室内色彩的紊乱。正确的运用色彩除了要了解视觉物象色彩的规律外,还要了解色彩在展示空间中产生的心理效应,从而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
王美玲
方1115-2
20117797
第四篇:色彩秩序论文室内设计论文: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秩序论文室内设计论文: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步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期,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对设计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色彩作为艺术设计的构成要素,有着先声夺人的作用,把握了色与彩的审美标准,对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大有益处。
关键词:色彩秩序 包装设计 服装设计 室内设计 当今社会步入了一个新时期,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饭叫餐饮文化,人们不但要色香味俱全,也对饮食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着装叫服装设计,居住叫环境艺术,总之,设计已经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是设计师独有的特权,而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对美的追求。生活中的每一件物质产品,都是设计者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进行设计和生产的,我们对信息或其他资讯的获得有90%来自于眼睛,那么,所有的产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对其色彩进行设计。色彩作为视觉传递的第一大要素,其特点表现在,人们首先是被色彩所吸引,进而引起人们对其造型和内涵的解读,所以,了解色彩在不同设计领域的应用,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使用色彩,从而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快速地传递信息。在一些包装设计中,如果采用标准用色,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形成深刻印象,起到
强化信息的作用,这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可口可乐企业标准用色,采用高纯度的红色,显示了积极、鲜活与热情,使消费者和观者无形中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从而可以获得心理上的刺激与满足。柯达胶卷的包装设计,选择了具视觉刺激效应的黄色为主调,用黄色树立了商品形象。与柯达相应的日本富士胶卷的包装设计,则选择了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绿色为企业标准用色,绿色不仅传达了产品的信息,也成为富士的形象和代名词。顾客购买胶卷时,可以通过色彩对商品进行区分,如买个绿色的胶卷,买个黄色的胶卷,还有可口可乐的红色标识与百事可乐的蓝色标识,都可以运用企业标准用色加以区分。这些实例说明,色彩可以使商品建立固定的信息,强化人们对商品的印象,提高人们对商品的认知度,因此,现代包装设计十分重视包装的色彩,许多企业把企业vi的专用色延用到本企业的产品包装上,使之产生统一感,强化企业形象。如许多商家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一律使用统一的包装纸,包装袋突出了企业的标准色,使消费者带着这些标准色走出商场后,起到宣传产品的作用。在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包装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但能使包装出奇制胜,并且可以有效地把握市场营销脉搏,比起广告更经济、直接。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在包装设计中,色彩具有三种功能——传达企业形象,表达产品的色彩感觉,提升购买欲。
色彩、造型、材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其中,色彩这一构成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说造型设计是服装设计的骨骼,那么色彩则是服装设计的灵魂。从色彩的角度出发,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美妙、独特的。世上没有不好看的色彩,只有不成功的搭配。服装的审美品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色彩的影响,在服装设计中,人们对色彩的反应则是强烈的,服装的色彩可以体现出着装的文化修养、性别特征,以及民族特色、职业特征、个人气质特征和个性风采,体现着时代感和人的精神面貌。提到服装的色彩,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流行色。在现代生活中,追求色彩美是一种时尚,而当一些色彩被赋予时代精神,并符合人们的兴趣爱好时,这种色彩就会流行起来,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时代潮流。服装领域一向崇尚流行意识,流行色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是人们对色彩时尚的追求,突出反映了现代人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流行色变化的速度很快,所以,服装设计师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站在设计的前沿,准确把握流行趋势,引导潮流,即把来自于消费市场的色彩记忆归纳提炼,并通过预告形成流行色。比如,一般春季会流行一些跳跃、活泼的色彩,夏季会流行一些浅透的、亮丽的色彩,秋冬季会流行色系偏重及高纯的颜色。当代服装设计的新潮款式和流行色相结合是一种必然,因此,设计师应仔细分析、研究流行色周期的规律,掌握流行周期和时间,这样才能推
出符合人们更多审美要求的新潮服装,并带来经济效益。
室内环境的色彩是室内设计最亮丽的风景,人一生中在室内的时间会达到95%,那么,色彩作为一种设计要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及情感意识。在进行室内色彩设计时,首先应明确空间的使用性质;其次考虑设计空间的大小、朝向和设计形式,设计师可以根据色调对空间进行调整;再次,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性别,以及其对色彩的要求区分设计,但室内色彩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按照不同的设计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色彩配置。统一组织各种色彩为色相、明度和纯度的过程就是配色过程。良好的室内环境色调,总是根据一定的秩序来组织各种色彩,总体原则应是大调和小调对比,也就是说,空间围护体的界面、地面、墙体、天花等应采用同一原则,使之和谐统一,而室内陈设,如家具、饰品,则应成为小面积对比的色彩,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功能合理、符合人生理及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效果。
总之,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色彩学,掌握了色彩的基本知识,才能正确地驾驭色彩调配,在设计运用时准确、生动、到位,从而创造出艺术设计的精品。
参考文献:
[1]杨国林.色彩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2]冯四东,朱辉球,吴天麟.色彩构成及应用[m].北京
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第五篇: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设计的质性研究论文
摘要:对一节化学公开课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表明:教师的已有实践性知识、评价导向、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现实因素共同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的有效路径;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追求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让公开课取得多方面效益;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深入课改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发展和创新理论,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性知识;质性研究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本文通过对一个个案的质性研究,就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设计影响因素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做一些探讨。
一、一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
T老师是上海某高中高三的一位化学教师,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是该校化学教研组组长,对新课改的态度比较积极。这个学期刚开始的时候,T老师接受了上一节区公开课的任务。我们全程参与了从探讨到试讲、上课、评课与反思的过程。
(一)初步探讨阶段
在一次教研组活动中,T老师就《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谈了他初步的教学设计思路。下面是在教研活动中的部分对话。
T老师:我起初是不愿意上这节课的,因为高三就是针对高考,很难展示二期课改的理念,但我现在希望尽量把课改理念和高三的现状结合起来。我以往的讲法就是把几个典型方案讲出来,帮助他们分析、比较和归纳,再进行习题训练。这次,我想变一变。我准备布置学生在课前设计一些方案,在课堂上首先通过侯德榜制碱法引入课题,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再讲明定量实验的特点和实验设计的原则,然后根据学生的设计,说明化学上定量测定杂质的三类方法(重量法、滴定法、体积法),简单讲一讲这类实验比较常见的设计方案,最后专门针对一种方案让学生讨论、分析可能会产生的误差和如何改进。(T老师拿出他事先画好的一张实验装置图,给我们讲起他的分析思路)
教师A:T老师,你已经收集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了吗?这个实验设计是从学生设计中挑选出来的吗?
T老师:我还没征集学生实验方案,但我觉得这个实验方案能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既能让学生讨论起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又对高考有针对性。
教师B:T老师,我记得《中学化学》一篇文章中,对测定纯碱中氯化钠含量的方法总结了6种方法。
T老师:哦,你赶快找来,我看看。(教师B马上去找刊物)
笔者:T老师,我觉得你让学生预先设计出方案的办法很好,如果你收集起学生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析一下,可能会有新的想法。
教师C:对,我觉得也是,有些学生可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设计方案,你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
笔者:而且,这样应该会发现学生设计的不足或错误,如果你只把正确的方案告诉学生,他们并不一定能够纠正自己的原有错误认识。如果能让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案设计者把他们的整个思路说出来,可能对他们已有的错误观念暴露得更清楚,也有助于其他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这时,教师B已经找到了那篇文章,大家开始仔细分析文章中列出的几种方案。
教师D:T老师,你这节课内容很多啊,你是不是要考虑时间问题。
教师C:你是不是把定量实验与定性实验的概念放在这节课之前讲更好?三类方法都能照顾得到吗?
笔者:T老师,能不能让学生总结出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我觉得如果前面的方案讨论和分析比较好的话,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来。
教师B:对,这也符合我们新课改的理念。
……
T老师:谢谢大家的建议,看来,我要重新思考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二)试讲与上课阶段
讨论之后,T老师收集了一个班的学生设计方案,并对这些设计方案进行了认真的归类和比较,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主要有: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关系放在课前解决,把重点放在重量法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说出方案的设计思路,最后总结定量实验设计的原则等。为了能上好这节公开课,T老师又在其他两个平行班级中进行了试讲。第一次试讲中,T老师从学生设计方案中选择四个方案在课堂上讨论,通过课后交流,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过多,无法充分展开;几个方案间的关联不够清晰;对学生探讨的启发和组织不够好等。第二次试讲改为只讨论重量法,用守恒的观点统摄和分析重量法,让学生探讨三个方案,并对三个方案使用的不同药品和不同操作步骤进行评价,效果比较理想。修改部分细节后,形成了最终教学设计。
实际上课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让学生回顾定量测量的特点和几类方法,用侯德榜制碱法引出工业纯碱(Na2CO3)中通常含有氯化钠(NaCl),说明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测量工业纯碱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先后显示出学生的三种实验设计手写稿,让学生说明设计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种实验方案的流程总结出来。针对学生叙述时的情况,或追问具体细节、或询问深层原因、或提出额外的实验要求、或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逐渐展现出来。在对第一种方案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对使用不同药品和实验步骤的相似设计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出定量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并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后面的分析中。
最后,教师总结化学守恒原则是重量法测定的依据,指出近几年高考实验设计题是得分最低的题目,引起学生的关注,并把几道实验设计题目作为课后的训练。
(三)评课与反思阶段
公开课结束后,区教研员、各个学校的化学教师代表、该校教师和我们一起进行了评课。大家对这堂课的评价很高,一致认为这堂课既反映了课改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得很自然,又注重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最终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很好地处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特别对T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展开教学这一点非常赞赏。
评课结束后,笔者专门对T老师进行了访谈。
笔者:T老师,您能否说一下你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变化。
T教师:这部分内容我很熟悉,但我这次的教学设计与原来的很不相同。通过和大家的讨论,我重视了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分析,我发现学生的一些思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开始真正地利用学生的方案进行教学设计;我还查阅了几篇关于这节课的教研论文,对可能的方案了解得更好。通过两次试讲,我对设计又进行了修改,减少了对一个设计方案的讨论,增加了学生对相似方案的评判,并且确定了以守恒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把握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
笔者:您觉得在这次公开课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T老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是我对课改理念的新理解。如果教学处理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处理好高考与课改的关系。
笔者:这节课你觉得还有什么不足?如果让你再上一遍,你会有什么修改?
T老师:我觉得让学生暴露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有时我的引导比较急,急于得出结论,如果再上一遍,我会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与启示
(一)对本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堂教学方案形成过程,我们以此为例,建立了一个研究模型。如图所示。
教学设计进程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图中的内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内框中的核心要素“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整个教学设计形成过程的关键。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在这些情境中教师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1]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自我反思的结果,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的最直接因素。
整个公开课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方案可以分为四种,最初设计方案、讨论修改方案、试验修订方案和课堂实施方案。对应着四个活动阶段:讨论交流阶段、试讲改进阶段、教学实践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这个过程不仅是课堂教学设计形成与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过程。
外框中的评价导向、新课程理念、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包括专家的指导和学术论文的启发等)和现实因素(主要指学校教学条件、教学时间、学生状况等现实情况)则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设计的形成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
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阶段分析教学设计方案的形成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最初设计方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设计出来的。由T老师提出的最初教学方案的表述中可以看出,T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对教授的学科内容把握得较好,对教学重点、难点、高考热点问题比较了解;教学目标比较清晰。但他最初认为课改理念与评价导向是有矛盾的,他想把实际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课改理念结合起来。不过,在结合的时候,新理念并没有真正融合到最初的教学设计中,他基本沿用着过去的教学思路,主要凭借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预设了学生讨论的重点方案,课前收集学生设计方案只是走走形式,引入和讨论环节更多的也是为了符合新理念而设计,而不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
●由最初的教师设计方案到讨论修改方案,经过了讨论交流阶段。在与其他教师和我们的交流探讨中,我们提出的认真对待学生预先设计方案的建议,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及其组织顺序的质疑以及期刊论文中的多种实验方案,拓宽了T老师的思路,他初步发现了最初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但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研究、在考虑其他教师建议和参考教研论文的基础上,T老师修改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起了重要的作用,T老师对课改理念和现实因素中的学生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并没有实际影响到他已有的实践性知识。
●讨论修改方案还只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设想,在两次试讲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感受和听取大家的意见,形成了经过试验的修订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作用最大,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样非常重要,专业引领考虑新课程理念较多,而同伴互助则更关注评价导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受到较大的触动。
●相对于在试讲中主要目的在于修订方案的教学和课堂体验,在公开课中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看作是实际实施方案,这是一个教学实践阶段。真正的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实际课堂实施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现实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他因素只是起着潜在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会有新的体验,还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在试讲修改和实际教学阶段,对理念的理解和课堂体验成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潜在来源。要让这些潜在的来源真正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的课后反思。这种课后反思一方面是对实际实施方案和最初设计方案的比较以及再改进,另一方面是对整个准备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发展过程有一种理性的认识,会把过去挂在嘴边但却没有理解的理念转化为个体的情境化的实践性知识。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就是T老师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个体化阐释。所以,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启示
通过对这节公开课形成过程的研究,对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要注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影响教师课堂设计和教学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把新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发生变化,新课程才能真正得到实施。同时,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又是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不断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外部促进因素和教师自身努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最终要靠教师主动的吸收和消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实践性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创造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过程。在教师创造实践性知识的同时,也创造了自我。所以,“理念+案例+实践+反思”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与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2.课程理念与应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新课程改革是反对应试教育的,但应试并不等于应试教育。在中国当前形势下,还没有其他方法能替代高考更好地选拔和甄别人才。课程评价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的评价方案不但应该体现课程理念,还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国家与个人、家庭与社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等多方面的妥协与调和,而且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完全依靠评价改革拉动课程改革的想法也是不现实的。现实性的努力就是在改进现有评价基础上用新的课程理念改善现有的教学。本节课例显示出,课程理念与应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之所以出现课程理念与应试的不可调和论,主要是因为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形式化,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没有把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渐进过程;没有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缺乏对课改理念的现实阐释,从而造成了新课改对教学绩效的负面影响。理解课程理念,不能只是让教师学习某种模式或方法,而是要帮助、引导他们理解课程理念的实质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和适度的阐释。
3.对公开课的进一步认识
公开课是我国基础教育界长期存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展示和推进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有人指责新课程改革中公开课的表演性、虚假性和无用性。从本节公开课的形成过程来看,只要思想正确、方法恰当,公开课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公开课不仅要教师去展示教育理念,更要教师去用心理解和用行动诠释教育理念;不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要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不仅要使讲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还要带动教研活动,促进其他教师的思考与实践。不仅关注公开课的最后结果,还要注重对整个过程的反思。本节公开课的效益是比较高的。经过认真准备、集体研讨、精心设计和实施“公开课”后,T老师有了很大收获,同组的教师和我们也受到很大启发。如果能把准备公开课的思路、做法(哪怕是部分思路、做法)迁移到平时教学中,对广大教师的成长将是十分有利的。
4.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应该做的事
在参与本节公开课的过程中,我们切实感受到教育实践的鲜活,也感受到教师理念转化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严重脱节,造成了一线教师对教育理念的麻木甚至抵触。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很多国外的理论和案例无法直接应用,而面对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我们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却发展很慢,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理论工作者的悲哀。课程理论工作者应该面对课改困境、参与课改实践、发现和分析现实问题,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实践中改善、发展和创新理论。例如,校本研修是理论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话、互动的一种很好形式,可以实现多赢,这也许就是未来中国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应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