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则范文

时间:2021-02-12 12:4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个儿子》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第一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儿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如果说上午的两节说话写话课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的认识,那下午的两节语文阅读教学课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新课程下浓浓的语文课的味道。

下午听了由桐乡茅盾实验小学的陆敏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和海盐县三毛小学刘燚老师执教的《我是苹果》两堂课,以及幸运地听到了全国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的一堂古诗教学课。最后还聆听了一个多小时的专家的点评和嘉兴多位名师的评课,理了这么一些对我有所启发,有所帮助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学习: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课堂。

下午听的两堂阅读教学课都很好地处理了工具与人文的关系。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就是表达人的思想。把思想有机地统一在工具展示中,体现一种人文性。《三个儿子》一课抓住了老爷爷说的:“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条主线,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体会包含在其中的人文精神。课堂上安排了四次读老爷爷的话,一读引出疑问;二读明白看不见的是哪两个儿子;三读明理实实在在的爱;四读怎样才能让老爷爷看到三个儿子。在语言理解中明白文章的内涵。又如《我是苹果》一课中对诗句的朗读,对文章的品析,让学生逐渐体会苹果博大乐爱的胸怀,在品悟中体会人文性。

二、体现对话的课堂。

首先,阅读是老师、学生与文本编写者之间的对话,也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对话。课堂文本包括“言”和“意”,由言悟意,通过读文来理解文本。《我是苹果》因为是一首诗,有些句子很抽象,很深奥,而课堂上学生对诗句的感悟其实已超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能力,悟出了文章表达上的内涵。其次,读是体现增量,对话课堂也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三个儿子》中妈妈累了酸了,老师请学生读其中有关的句子,其他学生评议时会说:“字咬准了。”再读再评议时学生会说:“不仅字咬准了,而且读得有感情。”师连忙问:“哪里有感情了?”学生会继续说下去,每一次的读都是一次很好的增量。再次,对话课堂更是甜甜的富有诗意的课堂。由于两位老师的激励、赏识、参与和期待,可以说那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课堂。

三、动态生成的课堂。

新课标在朗读上要求学生在正确价值取向下可以有多元化解读文本。《三个儿子》中对三个儿子的评价很难有个标准,在妈妈很吃力地提着一桶水时,第一个儿子翻跟斗,第二个儿子唱歌,而第三个儿子马上过去帮妈妈提,如何来评价这三个儿子,确实会有很多分歧。这样的课文如何把握个性化朗读,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文本。而课文中老爷爷的话很明确,只看见一个儿子,虽然要多元解读,虽然在人与文本过程中,在生生、师生对话中,如果学生提出来的话可以讨论,但老师有意引导不太可取。课文中那两个儿子“翻跟斗、会唱歌”也是可以欣赏的,也可以理解为为妈妈解除疲劳,但学生没有说到,老师三次有意地引导、强调,从文本价值取向看,这样做不太可取。

这两堂课在听课老师中争议较多,但每个人的评议角度不同,欣赏角度不同,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这也许是对课堂的多元化解读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

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师:谁来说说他们在课文的哪几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如果你是妈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谈论自己的儿子?同桌先读一读,练一练。

2.师:谁来扮演第一位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师:请问这位妈妈你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很自豪。

师:大家认为呢?你从哪些词看出妈妈自豪感的?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

师:你真会抓住重点词来体会。请你写一下这两个词.。(生上台板书)

生:你能有朗读来表现出来吗?(找三四个同学读.,生声情并茂地读这句话)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自豪感在你的朗读中。这位妈妈真会夸自己的儿子,并且用了一个词“既…….又……”

师:谁也会用这个词说话?(找两三个说话)

师:说得真好,咱们再回头来读一读第一个妈妈的话。

2.师:听了第一位妈妈的话,第二位妈妈也毫不示弱,她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他儿子的特长是什么?

生:第二位妈妈更自豪,她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她儿子唱歌特别好听、妈妈非常骄傲的?

生:我从“好听极了”觉得他的妈妈很为他感到骄傲。师随机板书:好听极了。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词来重读,你说呢?(找学生读)

师:能听得出这位妈妈非常自豪。谁再来读一读 ?(找两三位同学说)

师;你们读得好听极了!谁还会用“。。极了”说一句话?

生:我家的小兔可爱极了。

生:妈妈给我买的衣服漂亮极了。

生:看到同学们上台领奖,我羡慕极了。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你们真是棒极了!

3.师:听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第三位妈妈是什么反应? 生:她什么也没说。

师:在前两位妈妈的追问下,这位妈妈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结:下面由我来做旁白,咱们来分角色来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师:难道第三位妈妈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带着这个疑问咱们接着学下文。

5.师:三个妈妈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的走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生:我觉得妈妈太累了,我真想上去帮一把。

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师很感动)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识字学词的重点落实———图像、动作识字:利用课文插图的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桶”“拎”等,十分形象,极富童趣。如动作识字:让儿童做动作体验“拎”与“提”,结合字形认识字理,贴切自然而又充分到位。又如集成识字: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生字组团出现,像“嗓子”“胳膊”“晃荡”三个轻声词语的一起出示,从“胳膊”连带出“脸”“肚”“脑”“腿”等。再如全程识字:将识字学词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沉甸甸”的含义,“拎”的字形深化,都是在课文深读探究处结合进行的。这样的识字教学,真正体现了能在读书的过程中重其所重。

二、寓导于读的实践取向———课的开始初读(自由读),到识字学词的读句子(重点读),再到比较三个儿子的启情读(轮流读),理解老爷爷的话的深读(探究读),确实体现了“读”占鳌头的课堂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作多少主观分析,只是引着学生去读,相机指导。体现低段语文课堂的本色。

三、重点探究的方式转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学生的质疑: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如何重点探究这一疑点?让学生用读的方式自己解决。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读!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桶水很重,仍是读!妈妈是怎么提着这桶水的,读!于是,读中议、读中演、读中体验,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原因。在异议的基础上求认同,这是探究,在偏见的再思中求真知,这是提升。

四、对话氛围的亲和生成——学生读“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这一重点句,语气较平淡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肯定优点,这句话中的“说”可以换一个字,学生说是“夸”。水到渠成,又说“现在你就是这位妈妈,请你夸夸儿子吧”,就这样学生自然地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感情。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点拨、化解、提升都是在这种极富亲和力的对话中实现的。什么叫“润物无声”?这应当是最好的写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朋友讲多少孝敬家长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朋友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朋友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同学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身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同学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同学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发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同学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同学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方: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朋友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沛挖掘了同学的潜力,让同学敢想、敢说、敢做,使同学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同学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同学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发明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时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小朋友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同学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协助小朋友“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同学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气,从而促使同学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发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别,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同学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同学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同学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同学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协助同学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家长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同学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置“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同学孝顺家长的心愿,我安排课后作业让同学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和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同学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维护同学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小朋友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绩感,久而久之,才干使同学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自课程改革以来,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成了数学课堂的杀手锏。教师们根据知识特点,选择一个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尽快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么高效的环节设计,怎么就不能在语文课堂上大显身手呢?在教学《儿子们》一课时,我尝试创设了一个悬念横生的故事情境,课堂效果显著。

一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

这节课,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喜欢听故事的同学请认真听:有一位国王,他没有儿子,当他上了年纪以后,他就想找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年轻人做他的干儿子,将来就让他来继承王位。于是,有一天,老国王化装成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来到了民间。那么,老国王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孝敬父母的干儿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0页,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有了这样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做开头,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们急于知道选皇子的结果,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对于生字的认识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接下来,我又一环紧扣一环地设计了几个与情境有关的问题:

1、老国王来到民间,正好遇到了谁?

(三个正在谈论自己儿子的妈妈)

机不可失,老国王可要好好听听。

2、三个妈妈都说了些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我简单提示: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3、听了三个妈妈的话,如果你是老国王,你会选择谁做干儿子?为什么?

这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选第一个,有的说选第二个,却很少有说选第三个的,为什么呢?学生说:因为他的妈妈说,他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于是我说:“到底该选谁呢?老国王犯难了。正好,这时候三个儿子都从远处跑了过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来看看他们各自的表现吧”。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大声朗读。

4、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国王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他看见的又是哪一个儿子呢?

这时,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马上给他们一个小组讨论的机会,接下来的交流,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有的同学说:“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了水桶,所以老国王就看见了他。”还有的同学说:“

前面两个儿子虽然表现也很好,但只有第三个儿子帮妈妈减轻了负担,所以只有他是一个真正的儿子。”……

“是啊,只有关心妈妈、体贴妈妈、心疼妈妈,肯帮妈妈做事的人,才是真正孝敬妈妈的人。”我适时做了小结。“那么现在你猜,老国王到底会选择谁做干儿子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第三个儿子!”

5、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呢?

今后,你准备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

一节课就在这个情境化的故事中结束了,从母亲节大家给妈妈所送的礼物中,能够明显的看出,同学们已经知道,真正爱妈妈,就应该多帮妈妈做实事,多为妈妈的健康、心情考虑,而不只是讲一两句空话。这真让人感动。

所以我想,贯穿始终的故事情境,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它像一条飘逸的红丝带,牵引着同学们走入课文深处,走入心灵大门。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是上学期我让小朋友们背诵的三字经中关于孝敬家长的经文。本课就是教育小朋友们孝敬家长的,文中没有明显的语句让小朋友们如何去孝敬自身的家长。我看了几遍课文想:有没有必要在课中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同学在我的深挖细抠中去感悟要孝敬自身的家长呢?可是我转眼一想,作为二年级的小朋友那么小,给他们将孝敬家长的道理也不太懂,只有在引导小朋友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朋友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作为小朋友最应做到的是要孝敬自身的家长。

学习课文时,我让小朋友们找出三个儿子在母亲心中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读出三个母亲对自身小朋友的评价。夸自身小朋友会唱歌,会翻跟头、力气大的母亲心里是无比的骄傲。朗读的时候语气是自豪的。只有一个小朋友的母亲说自身小朋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她的心是平静的,朗读时是用平淡的语气。当我在指导小朋友们读三个母亲的话时,我发现小朋友们将2个夸奖自身小朋友的母亲说的话读的好极了。他们觉得会唱歌,会翻跟头的小朋友是好样的。

读完3个母亲对自身小朋友的评价后,我出示图画,三个母亲各提着一桶水在路上走,让小朋友们看图读文找出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小朋友读出这三个小朋友的表示。读到翻跟头的小朋友是入迷的;读到会唱歌的小朋友是陶醉的;可是当我的小朋友们读到那个协助母亲提水的小朋友时他们脸上的表情是若有所思的。我感觉他们心中充溢一种感动。我趁机将课文中对第3个小朋友的描述的句子用小黑板出示:他赶紧跑过去,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拎着走了。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开始点同学读评议,再同座互读上台扮演读,小组竞赛朗读),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三个儿子中只有一个是爱家长的。然后我问小朋友: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小朋友?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说:三个儿子,有两个不心疼自身的妈妈,看到自身的妈妈提着那么重的水却不帮妈妈提,只知道扮演自身的节目给人看。只有一个儿子是心疼妈妈,孝敬家长的,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我接着问:你喜欢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一小朋友说:喜欢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小朋友。虽说他没有特长,但他知道孝敬妈妈。特长可以花钱去学,而孝心是无价之宝。爱家长,不是在家长需要协助、关心的时候去展示自身的特长,而是协助家长做事情,减轻他们的负担。小朋友们都说要向帮妈妈提水的小朋友学习。就这样在读中,小朋友们不知不觉的感受到了要孝敬自身的家长道理。

教学完这篇课文,我在办公室讲述自身教学这课的感悟,为小朋友们终于明白了孝敬家长的道理而高兴。没有想到我们同室的老师说,假如他们选择儿子,就要那些会唱歌、会翻跟头、有特长的小朋友。他们的观点就是希望自身的小朋友学习好,有专长,不协助他们做事、不孝敬也无所谓。他们说其实小朋友们长大了也享不了小朋友们什么福,只要他们过的好,不找麻烦就够了。我当时心里一惊。不要孝敬家长、没有什么专长的小朋友,情愿要有能力,对自身不关心的小朋友?试想,一个连自身家长都不孝敬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中没有爱的人,那他在社会上又会有什么作为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胜利的人士,只有心中充溢爱、充溢责任,他才会尽职尽责的去做好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假如是我,我一定要选择协助妈妈提水的儿子。我希望我的同学也是那没有什么特别地方却知道帮妈妈提水的小朋友。我的教育目标是让小朋友先学会做人再才是成材!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这个星期五是我上个人研究课的日子,昨晚睡了一个好觉,一早起床,感觉精神特别的好。因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心里并没有预想当中的那么紧张。

第一节是语文课,我踏着轻松的脚步走进教室,和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第23课,这天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不错,回答问题很积极,师生的配合也挺好。课上,我积极引导他们探讨、交流、练习,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结束了。一堂课下来,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一个词语“胳膊”;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3、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生的朗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课后结合黄校对我的评课再认真地反思,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1、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不够透彻。例如课上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三位妈妈夸奖自己儿子的话。如果认真去分析课文,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是错的,课文中的前两位妈妈说的话是夸奖儿子的,但第三位妈妈并没有夸奖自己的儿子,她只是用比较平淡的语气说出了实情。2、练习说话的引导还不到位。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句式给学生练习说话,分别是“既……又……”和“一个……一个……另一个……”。前一个句式我只请了两个学生说就泛泛带过了,第二个句式虽然给学生练习说的时间比较充足,还让学生动笔去写写了,但是“一个……一个……另一个……”这个课文要求掌握的句式学生还没掌握牢固我就引导学生去拓展其它的量词了,如“一位/朵……一位/朵……另一位/朵……”等,有点操之过急。3、朗读指导还不够。本节课设计的朗读挺多的,有自由读、默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读,分角色读等,看起来学生读的挺不错的,但实际上学生还没达到本节课朗读的要求,特别是三位妈妈谈论自己儿子的话和那位老爷爷最后表明中心的话,没有引导学生读出应该有的感情。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研究,揭示文本主题

“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二、教学时,我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我设计了让孩子当作是妈妈,读一读妈妈夸奖儿子的话。然后随机采访“妈妈们”他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得?学生说的话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为我的儿子骄傲!我为我的儿子自豪!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在读第二个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时,我改变了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然后随机找学生来评价他“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到了第三个妈妈那里,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那个妈妈的心情,学生说出了那个妈妈心情平静、平淡,那个妈妈很谦虚,而且学生真的读出了这样的语气。

这节课让我很欣慰的是学生们朗读的很到位,读得有感情,在课堂上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才没的说,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就很容易能调起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个儿子》这一课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生的潜力,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发挥得体。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创设生活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2、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3、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1: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2: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3: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4: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

(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交流二:(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交流三:(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练习: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

你认为该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用心地设计每一节课,真正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的境界。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的主题图上都是外国的人物,但内容确实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因此我决定让学生们在班会上演一演。帮助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教育了学生“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中国古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作为老师,我还没有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允许并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这篇课文,对于三个儿子的行为,我们只认可了第三个妈妈的儿子,其实,前面两个妈妈的儿子也是很出色的,只要他们能孝敬妈妈,为妈妈做事,就会是更出色的儿子,对于教材,我们其实可以更充分地去挖掘、利用、开发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3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4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课文内容浅显,语言通俗,人物对话较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三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如识字教学不够扎实;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订得比较明确,而且教学安排的每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其次,注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情感朗读体验,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运用指名读、师生互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揣摩人物语气,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如:让学生分组扮演“三个妈妈”,读出妈妈夸耀儿子的语气和感情。

再次,二年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及口语表达训练,因此我把文中的有关句式提取出来,让学生模仿造句,先口语表达再书面练笔。在突破难点,理解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绘本”作业展示出来,设置了看图说话环节。

最后,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多次采用了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交流,碰出情感的火花,提问学生也比较全面,照顾学习程度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当然,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我以后必须克服和注意。

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多让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例如在一开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时候就要把课文的难点“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妈妈提水的辛苦和第三个儿子跟前两个儿子的对比之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水到渠成了,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品读好词佳句。如三个妈妈在夸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用了哪些好词,并进行想象,妈妈说话时的神情;描写妈妈提水时的那段话让学生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又是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的等等。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设置了这些环节。不过在试教的过程当中,由于内容太多,时间把握不够充分,我删去了。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并积累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实现由二年级的口语训练到三年级的写作训练的过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如描写第一个儿子的时候,用了“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这个比喻句,让学生发挥想象,品析比喻的手法及好处,感受到运用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的写话积累了一定的句式,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最后,难点要贯穿首尾,层层铺垫。在重点句子“只看见一个儿子”的理解上,可在前面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同桌讨论,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这样,不仅解决了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朋友讲多少孝敬家长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朋友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朋友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同学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身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同学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同学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发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同学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同学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方: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朋友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沛挖掘了同学的潜力,让同学敢想、敢说、敢做,使同学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同学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同学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发明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时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小朋友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同学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协助小朋友“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同学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气,从而促使同学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发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别,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同学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同学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同学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同学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协助同学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家长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同学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置“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同学孝顺家长的心愿,我安排课后作业让同学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和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同学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维护同学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小朋友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绩感,久而久之,才干使同学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

教师请一名女同学,个子比较小,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①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师一指屏幕,(生齐说)走走停停

生:水都泼出来了

生:我发现她好累哟。

②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她累不累?

生:我想问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问她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问她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师引导那位女同学一一作答。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重点词中前两个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两个表示个人感受的词语,要当事人说出来才能明白。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记者身分的提问,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从“痛不痛”到“麻不麻”,他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仅仅是课文的层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极其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提问,都在说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

如果仅是到了这一步,还只是对重点句子的说明,但更为巧妙的还在后头,教师此时设置了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说:

生:我看见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生:男孩子力气大,女孩子小一些。(学生都鼓起掌来)

生:因为我是**的好孩子。

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

在课即将结束,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帮妈妈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想。

生: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师的想法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对,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爷爷的话。但在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和老师的预想是有别的。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他的话里提到了“好事”,这一方面是可能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学生采用了和成人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课上,老师也没有指出,就过去了。如果能追问一句:你所说的是怎样的好事中呢?这样会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表达。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为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三个儿子》是鲁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即: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在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基础上,特别是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会唱歌和会翻跟头的两个儿子在妈妈们眼中是那么优秀与之第三个儿子的“没什么特别”进行强烈对比。从而直奔文本中出现的学习伙伴提出的“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的这一思维聚焦点,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使学生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为了让学生能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对人物当时的感受有更真实的体会,就在课前带着学生玩了一个提水的游戏,考虑到学生年龄、体格比较小,因此装了大半桶水让他们提着走了不到十米路,学生在玩乐中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对于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一重点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解文本语句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更应该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在读中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教学要求】

1、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任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重点难点】

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三个儿子》这一课的生字和词语。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们。

(出示词语卡片)

(指名认读,齐读)

二、理解课文

过渡: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时都在评价自己的儿子。当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时,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三个儿子》。

1、学习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在井边打水时,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儿子的?请听老师朗读,边听边做记号。

(指名回答)

投影出示:

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问:A、这个儿子的优点是什么?

B、谁也比不过他这说明儿子在妈妈心中是怎么样的?

C、既聪明又有力气,瞧,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儿子呢。请你也用既又说句话吧。

投影出示:

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问:A、这个儿子有什么特长?

B、好听极了说明了什么?

⑴ 指导朗读两位妈妈的话。

⑵ 指导读第三位妈妈的话。

⑶ 指名分角色朗读三位妈妈的话。

⑷ 齐读三位妈妈的话。

2、学习课文第7~11自然段:

过渡: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一桶水可重啦!

(随机出示相关段落)

⑴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⑵ 指名表演读。

⑶ 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读。

从井边到家里可远啦,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大家想想,此时,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啊?

3、当三个儿子看到他们的妈妈拎着重重的水桶在路上走时,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

⑴ 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

⑵ 指名读,随机出示句子。

⑶ 播放动画,指导学生用一只一只另一只说话。

⑷ 联系生活场景照样子说一句话。

4、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过渡:

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再来看课文。当三个儿子都出现在眼前了,这时候一位妈妈又是怎样夸她们的儿子的,老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

投影出示:

妈妈: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

老爷爷: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⑴ 教师示范读。

⑵ 分四人小组讨论:明明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⑶ 指名回答。

(因为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所以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⑷ 指名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妈妈的话。

5、文中的三个儿子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平时,你碰到妈妈在做事的时侯,你是怎么做的?

三、小组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简评

四、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从小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人。)

五、实践活动

从现在起,我们每天至少为长辈做一件事。你还可以把做这些事的感受写在自己的日记里。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很多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是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并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多种形式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内涵。我将课后的练习说话穿插到学习课文之中,并结合儿童的特点采用动画,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练习说话,然后再放手让孩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突破课文难点时,我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让孩子感受妈妈在提水时最需要别人的帮助,从而引导孩子理解帮妈妈提水的儿子很懂事,再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一环一环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学生讨论理解儿女应该孝敬父母这一思想后,再将主题思想升华到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回顾这一堂课我觉得有几个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突破文中难点时,我出示有关段落,朗读后就提问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的提出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跳跃性,如果在此问题提出前,先作一个铺垫:老爷爷看见的是哪个儿子?这样设计提问,就降低了难度,学生更容易理解。

2、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而在最后一个分小组朗读的环节中,我没有明确地对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而导致这一环节课堂气氛有点乱。

3、我们的研究问题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注意了运用示范手段,但广泛运用的意识还不够,只着重在朗读的过程中,大量进行了教师范读的指导。在下一次的课堂上,视野还要放宽一些,在交流感悟、体验表演等其他环节,应该让教师的示范性更强一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这是我第二次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它较上一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首先,上节课我说话的声音较小,这节课我能注意到并且能改正过来。其次,我上节课在班级里走动的频率较高,以致于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步伐,只有在极个别同学不注意听讲的时候才慢慢地走过去敲他一下。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依照自然段逐步讲解课文的教训,而改成班级自由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集体的大讨论中。这节课我也能将教案熟记于心,知道自己究竟要传授给孩子们什么,这样我就能将孩子们偏离主题的谈话及时的变换到本节课的重点上。虽然我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出现了新的不足之处。

缺点:每当我提出问题时,有许多的学生举手,可是我让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只有同样的少数几个人,那些经常不被叫到的同学就失去了信心,心中容易产生“反正老师不让我回答,我干嘛举手?”的想法,这样不利于积极的举手发言。眼睛不能总注意相同的几个人,应该把注视范围扩大到整个班级,当学生感觉有人关注自己就会增强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涉及到人物对话,需要同学们体会和领悟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我把它放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中,但是这一环节的进行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我在分析完“妈妈”们当时的心情和朗读时需要用的语气之后就应该找学生站起来分角色朗读,这样更便于学生把握人物的感情。但是我却在把整个课文讲完之后又进行的有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缺少当时的环境就不易读出当时的心情。

本节课我有知识点串讲的失误,一个知识点强调完了在后面讲的时候又反复提到,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啰嗦,产生不愿学的反感情绪。一个知识点讲完不必总是纠缠着不放,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知识面,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觉得有东西可学。只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才能做到有效地灌输知识,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牢牢记住。

优点:课堂上处理学生的提问较成熟一些了,不像第一次无从下手,这次能有效地解决,而且把学生的回答与问题衔接不起来的地方也能加以指出和引导。整个课堂能够把握住,不再害怕控制不住。课件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能够及时改正,学生读错的音反复加强训练。看图说话的设置给学生留足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语言学会自己完善(对照着课文),许多好的词组在谈话的时候能够运用上,这样有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我执教的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个儿子》是一篇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本课时的重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讲完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读贯穿全文的学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通过指名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默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看到,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每段都有重点词句,抓住了重点词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词语和句子。

本节课在读方面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每个环节的读都有不同的目的。

在1到6自然段的朗读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挑战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

在第7、8自然段我的范读设计主要是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

在12、13自然段的分角色朗读设计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合作学习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2 、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教师能够做到根据新课标、根据学生挖掘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通过表演、朗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课文蕴含的思想。

3、将练习贯彻在课堂中。

课堂种设计了用“既XX又XX”说一句话这一环节,这样的练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订得比较明确,而且教学安排的每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其次,注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情感朗读体验,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运用指名读、师生互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揣摩人物语气,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如:让学生分组扮演“三个妈妈”,读出妈妈夸耀儿子的语气和感情。

再次,二年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及口语表达训练,因此我把文中的有关句式提取出来,让学生模仿造句,先口语表达再书面练笔。在突破难点,理解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绘本”作业展示出来,设置了看图说话环节。

最后,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多次采用了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交流,碰出情感的火花,提问学生也比较全面,照顾学习程度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当然,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我以后必须克服和注意。

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多让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例如在一开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时候就要把课文的难点“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妈妈提水的辛苦和第三个儿子跟前两个儿子的对比之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水到渠成了,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品读好词佳句。如三个妈妈在夸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用了哪些好词,并进行想象,妈妈说话时的神情;描写妈妈提水时的那段话让学生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又是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的等等。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设置了这些环节。不过在试教的过程当中,由于内容太多,时间把握不够充分,我删去了。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并积累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实现由二年级的口语训练到三年级的写作训练的过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如描写第一个儿子的时候,用了“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这个比喻句,让学生发挥想象,品析比喻的手法及好处,感受到运用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的写话积累了一定的句式,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最后,难点要贯穿首尾,层层铺垫。在重点句子“只看见一个儿子”的理解上,可在前面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同桌讨论,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这样,不仅解决了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1、从课前导入入手,以情激情,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出示《游子吟》这首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古诗,旨在拉近学生跟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好前期铺垫,会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读完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后,我出示了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

总之,再次回头看自己的这节课,除了以上三点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外,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把握不准,以及对新的生成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合理的引导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让我懊恼不已,但我深知懊恼没有用,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自己的每个环节,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寻找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0

《三个儿子》这一课,所传授的大道理,几乎每个二年级的孩子都能懂得,“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语句,也已经深刻的记忆在他们的大脑里,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摒弃了常规教学中,中心思想价值的灌输,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孩子沉下心,去读书,去感受,去品味。

导入环境,激起学生质疑,为什么明明看到的是三个儿子在玩耍,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让学生初次接触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主体性。其次,在中心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去感受三个妈妈是怎么去夸奖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却不太能懂得夸奖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孩子去抓关键词,“三个妈妈是怎么夸奖的”,学生找出“既......又”、“好听极了”、“谁也比不上”,同样是夸奖的话,原来有那么多种方式,于是结合课堂作业本,让孩子马上学会应用,去夸夸你身边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猫小狗都可以;在夸赞同,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妈妈的夸奖,是渗透着对儿子无限的爱。每一次的夸奖,都是对旁人最温暖的“碰撞”,这是第一次爱的体现。

妈妈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孩子,那儿子们呢?我引导孩子再去读,反复体验妈妈们提水的辛苦,先抓关键词,感受,再去表演,随机采访,“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帮忙该多好”,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是这样的感受,而三个不同特点的儿子,也给出了不同的反应。这是第二种“爱”,子女对父母的爱。

两种爱的碰撞,所撞击出来的火花,学生变一目了然,文章想传递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反馈还不能够恰当的引导,为我的课堂所服务,有时候总是想等着那个我要的答案,却忽略了课堂是学生的,我只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再比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已知知识,该如何处理,这些方面都是我今后学习改进的方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

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师:谁来说说他们在课文的哪几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如果你是妈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谈论自己的儿子?同桌先读一读,练一练。

2.师:谁来扮演第一位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师:请问这位妈妈你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很自豪。

师:大家认为呢?你从哪些词看出妈妈自豪感的?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

师:你真会抓住重点词来体会。请你写一下这两个词.。(生上台板书)

生:你能有朗读来表现出来吗?(找三四个同学读.,生声情并茂地读这句话)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自豪感在你的朗读中。这位妈妈真会夸自己的儿子,并且用了一个词“既…….又……”

师:谁也会用这个词说话?(找两三个说话)

师:说得真好,咱们再回头来读一读第一个妈妈的话。

2.师:听了第一位妈妈的话,第二位妈妈也毫不示弱,她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他儿子的特长是什么?

生:第二位妈妈更自豪,她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她儿子唱歌特别好听、妈妈非常骄傲的?

生:我从“好听极了”觉得他的妈妈很为他感到骄傲。师随机板书:好听极了。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词来重读,你说呢?(找学生读)

师:能听得出这位妈妈非常自豪。谁再来读一读 ?(找两三位同学说)

师;你们读得好听极了!谁还会用“。。。极了”说一句话?

生:我家的小兔可爱极了。

生:妈妈给我买的衣服漂亮极了。

生:看到同学们上台领奖,我羡慕极了。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你们真是棒极了!

3.师:听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第三位妈妈是什么反应? 生:她什么也没说。

师:在前两位妈妈的追问下,这位妈妈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结:下面由我来做旁白,咱们来分角色来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师:难道第三位妈妈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带着这个疑问咱们接着学下文。

5.师:三个妈妈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的走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生:我觉得妈妈太累了,我真想上去帮一把。

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师很感动)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2

课文《三个儿子》讲述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但是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孝敬自己的父母。怎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而不是通过枯燥的讲大道理来实现呢?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理解妈妈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找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教师请个子比较小的孩子,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学生们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其它同学对这位女同学的观察,学生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

我继续设置下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在课即将结束,最后引出老人说的话,让学生思考,议论。让学生在读和说中体会如何孝敬父母的道理。三、课后拓展. 推荐学生读《卧冰求鱼》和《黄香温席》的故事;续编故事:前面两个孩子,听了老爷爷话,看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3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习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平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习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4

生活化,同时又是富有乐趣的学习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灵活,拥有很大的成就感,甚至能让人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阅读也不例外,如果能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和学习的方式从“授之以鱼”转变成为“授之以渔”,而更多的人把这样的关系又提升了一个高度,致力于把“授之以渔”转变成“授之以渔场”,真正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孩子们的心灵在真实体验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思考,和大家交流。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复习生字、词语。

2、真诚地表扬:哎哟,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可以顺利解决了,真了不起。

3、创设生活的情境: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4、提高要求:你能把**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5、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设计意图』:

在复习生字的时候,给孩子们带去的是枯燥的,乏味的信息,但是,利用老师真诚的表扬,通过联系生活,回忆**的夸奖,马上就使孩子们从枯燥中走出来,进入兴奋的状态,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是孩子们表达真实感情的需要。同时,在回忆**的话,讲述**的话的同时,提高要求,让孩子们把**的动作和神态也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加工,一个为自己的孩子而感到骄傲的**的形象就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的话,读出**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的话。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的语气和神态。

4、在你的学习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自读自悟的条件下,博采众长,吸取别人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下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体现。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反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个**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面带微笑):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

(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习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试图把“授之以鱼”转换成“受之以渔场”。

交流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二个**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习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的话,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情感的电点滴滴都挖掘了出来,孩子们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学生还是学习的主体,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流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个**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说很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设计意图』:

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设计意图』:

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的一片真情。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

为了尽快展示出课文中具有人文性的思想,。我在这里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通过读书,体验,感悟,然后到了抒发自己想法的境界。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练习: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设计意图』:

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两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最后升华文章的主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儿子?全班讨论,共同提炼出中心思想。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习,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

你认为该学习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设计意图』:

我设计第一个问题,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引导进行小小的辩论。设计第二、三个问题,出于联系实际的生活,激发孩子们孝顺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三、教后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第三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

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师:谁来说说他们在课文的哪几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如果你是妈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谈论自己的儿子?同桌先读一读,练一练。

2.师:谁来扮演第一位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师:请问这位妈妈你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很自豪。

师:大家认为呢?你从哪些词看出妈妈自豪感的?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

师:你真会抓住重点词来体会。请你写一下这两个词.。(生上台板书)

生:你能有朗读来表现出来吗?(找三四个同学读.,生声情并茂地读这句话)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自豪感在你的朗读中。这位妈妈真会夸自己的儿子,并且用了一个词“既…….又……”

师:谁也会用这个词说话?(找两三个说话)

师:说得真好,咱们再回头来读一读第一个妈妈的话。

2.师:听了第一位妈妈的话,第二位妈妈也毫不示弱,她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他儿子的特长是什么?

生:第二位妈妈更自豪,她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她儿子唱歌特别好听、妈妈非常骄傲的?

生:我从“好听极了”觉得他的妈妈很为他感到骄傲。师随机板书:好听极了。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词来重读,你说呢?(找学生读)

师:能听得出这位妈妈非常自豪。谁再来读一读 ?(找两三位同学说)

师;你们读得好听极了!谁还会用“。。。极了”说一句话?

生:我家的小兔可爱极了。

生:妈妈给我买的衣服漂亮极了。

生:看到同学们上台领奖,我羡慕极了。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你们真是棒极了!

3.师:听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第三位妈妈是什么反应? 生:她什么也没说。

师:在前两位妈妈的追问下,这位妈妈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结:下面由我来做旁白,咱们来分角色来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师:难道第三位妈妈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带着这个疑问咱们接着学下文。

5.师:三个妈妈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的走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生:我觉得妈妈太累了,我真想上去帮一把。

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师很感动)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订得比较明确,而且教学安排的每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其次,注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情感朗读体验,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运用指名读、师生互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揣摩人物语气,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如:让学生分组扮演“三个妈妈”,读出妈妈夸耀儿子的语气和感情。

再次,二年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及口语表达训练,因此我把文中的有关句式提取出来,让学生模仿造句,先口语表达再书面练笔。在突破难点,理解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绘本”作业展示出来,设置了看图说话环节。

最后,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多次采用了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交流,碰出情感的火花,提问学生也比较全面,照顾学习程度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当然,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我以后必须克服和注意。

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多让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例如在一开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时候就要把课文的难点“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妈妈提水的辛苦和第三个儿子跟前两个儿子的对比之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水到渠成了,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品读好词佳句。如三个妈妈在夸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用了哪些好词,并进行想象,妈妈说话时的神情;描写妈妈提水时的那段话让学生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又是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的等等。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设置了这些环节。不过在试教的过程当中,由于内容太多,时间把握不够充分,我删去了。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并积累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实现由二年级的口语训练到三年级的写作训练的过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如描写第一个儿子的时候,用了“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这个比喻句,让学生发挥想象,品析比喻的手法及好处,感受到运用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的写话积累了一定的句式,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最后,难点要贯穿首尾,层层铺垫。在重点句子“只看见一个儿子”的理解上,可在前面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同桌讨论,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这样,不仅解决了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最后进行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给我惊喜:

第一个孩子一站起来就提出问题“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马上引来其他孩子的争相回答,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懂得关心自己的妈妈。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也明白了如何去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我再让孩子们谈对课文的其他收获。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应该把第三个妈妈说的话改一改,改成有话可说,因为他的孩子很孝顺。”

我顺势引导:既然这个孩子有优点,那为什么他的妈妈却说没什么可说的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习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平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习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妈妈表扬过你吗?

生:表扬过。

师:怎样表扬的?

当生举手的少时,师提示:当你考试考好的时候、当你听话的时候、当你帮妈妈做事情的时候……

生:……

师:你们真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孩子。

2、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师:三个儿子怎么样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识字。困难处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

2、课件出示词语: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

师:谁想读读?

生流利的朗读词语

当生读到“拎着水桶”时,师:能做个动作吗?

当生读到“晃荡”时,师:谁能用动作表示?

师:你来?

生再读词语

3、课件出示句子

师:看!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快!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桌互读

师:找一组小朋友开火车读!

当一生读第一句话时,师: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读出来?

当生读第二句话时,师:读的好,你理解了。

当一组生读完时,师:咱们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句子

4、师:怎样能把课文读的更有味道,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

师:谢谢大家!象老师这样读读吧!

生再读文

5、师:小朋友练习的很认真,下面我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横线划出三个妈妈谈论孩子的话。

生认真的听,认真的划。

三、自悟,品读语言

1、师:都找到哪几句话?

生分别读三句话

师: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谁能读出三个妈妈不同的语气。

2、交流一: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的很好

师:哎呀,我听出来了,你的儿子真是谁也比不过他。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大拇指,来夸夸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生齐读

4、交流二: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

师:第二个妈妈的话,谁来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出了妈妈骄傲的语气。

5、交流三: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

师:这两个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那第三个妈妈呢?谁来读!

一生读的好

师:哎呦,你读懂了课文。

一生读的不好

师:再想想该怎么读?生读好了,师:对,就这样读!

6、师:让我们继续读课文的7到11段,去认识这三个孩子吧!

生自由读

师:这么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汇报

师课件出示“三个儿子的做法”

生再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

四、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

1、师:接下来,你和你的同桌,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12、13段的对话。

同桌练习

2、师:谁来?

指明一组表演

3、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全文吧!

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这几个小朋友朗读的很好,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吧!

(叫读的好的学生)

五、升华主题

1、师:你认为老爷爷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

2、师:那前两个孩子怎样呢,他们就不孝顺了吗?为什么?

生展开辩论

师总结:是啊!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3、师:学到这儿,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五、拓展

师:今天回到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母亲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回到家为妈妈做一件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学生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小朋友讲多少孝敬家长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小朋友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小朋友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同学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身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同学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同学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发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同学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同学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方: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小朋友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沛挖掘了同学的潜力,让同学敢想、敢说、敢做,使同学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

《语文课程规范》明确指出:“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同学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同学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发明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时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小朋友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同学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协助小朋友“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同学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身的才气,从而促使同学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发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别,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同学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同学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同学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同学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协助同学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家长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同学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置“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同学孝顺家长的心愿,我安排课后作业让同学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和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同学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维护同学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小朋友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绩感,久而久之,才干使同学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虽说不用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去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可是文本的价值导向是明显的,如何让孩子在读文中去体验,从而有所悟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1、从课前导入入手,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跟孩子们说:“以往都是你们读书给老师听,今天就让老师好好地给你们读一篇文章。”这一说,旨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我动情地为孩子们朗读了《妈妈喜欢吃鱼头》并让孩子们说说听出了什么,当一个孩子说他“听出了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 “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去谈谈如何对待父母,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了前期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到三个妈妈的话自己读读,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然后指名读,读完后采访:“这位妈妈,别的妈妈都在夸自己的孩子,您为什么却说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带着这种理解再读妈妈的话,就能读得有滋有味啦。然后放手让学生读另外两个妈妈的话,学生已经有法可依,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另两个妈妈的骄傲自豪的心态用朗读表现出来。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读完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后,我出示了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此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个句子让孩子们读一读,联系一年级时念过的《三字经》里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想一想。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有“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的信念。若每堂课都能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放光、小手常举、小口常开”,也许离理想的语文课堂也就不远了。这是我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必将“上下而求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情景表演是不可缺少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三个儿子》时,一个学生看到了课后练习的“读读演演”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这可把他乐坏了,马上就大叫,于是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起哄。既然他们有这个兴趣,我就答应他们等课文学完了,我们再分组来表演。于是第一节下课前,我给他们分好组,并确定了组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去分配角色,表演在第二天上午进行。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让他们自己举手,嘿,他们争先恐后地大叫“我,我,我……”于是我说:“谁再叫‘我,我,我’,我就不叫谁上来表演,哪一组表现好我就叫哪一组。”因此他们就安静地等着。我叫了一组平时较听话的那组,嘿,一个小鬼出乎我意料地拿出一个似烟斗的东西,我问他拿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扮演老爷爷,所以拿着烟斗啊”。哦,原来是这个用场。接着我宣布表演开始了,当旁白开始读时,相关的人已经也开始了他们份内的表演,非常投入。演老爷爷的'那个小朋友还把“烟斗”含在嘴里说话,驼着背,说话慢条斯理的,像极了老爷爷,把老爷爷此时此刻的心情也演得很形象。演儿子小朋友也各有各的招牌动作,一个唱歌,一个翻跟头,一个吃力地帮妈妈提水;妈妈们说话也很利落,虽然没达到那种效果,但是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表演完了,其他小朋友马上鼓起掌来,还纷纷评论谁演得最好,谁演得最形象,谁演出了某个人物的某种性格,并希望让自己也试试。很快,一节课过去了,他们还没尽兴,希望再玩,于是我就让余下的小组自己利用下课时间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所以,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坚信对于情境创设的表演还是有必要的,但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把课堂弄得太花哨,忽略了知识的获取,冲淡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0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

教师请一名女同学,个子比较小,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①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师一指屏幕,(生齐说)走走停停

生:水都泼出来了

生:我发现她好累哟。

②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她累不累?

生:我想问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问她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问她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师引导那位女同学一一作答。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重点词中前两个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两个表示个人感受的词语,要当事人说出来才能明白。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记者身分的提问,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从“痛不痛”到“麻不麻”,他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仅仅是课文的层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极其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提问,都在说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

如果仅是到了这一步,还只是对重点句子的说明,但更为巧妙的还在后头,教师此时设置了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说:

生:我看见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生:男孩子力气大,女孩子小一些。(学生都鼓起掌来)

生:因为我是**的好孩子。

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

在课即将结束,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帮妈妈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想。

生: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师的想法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对,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爷爷的话。但在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和老师的预想是有别的。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他的话里提到了“好事”,这一方面是可能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学生采用了和成人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课上,老师也没有指出,就过去了。如果能追问一句:你所说的是怎样的好事中呢?这样会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表达。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为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2

《三个儿子》这一课,所传授的大道理,几乎每个二年级的孩子都能懂得,“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语句,也已经深刻的记忆在他们的大脑里,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摒弃了常规教学中,中心思想价值的灌输,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孩子沉下心,去读书,去感受,去品味。

导入环境,激起学生质疑,为什么明明看到的是三个儿子在玩耍,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让学生初次接触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主体性。其次,在中心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去感受三个妈妈是怎么去夸奖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却不太能懂得夸奖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孩子去抓关键词,“三个妈妈是怎么夸奖的”,学生找出“既......又”、“好听极了”、“谁也比不上”,同样是夸奖的话,原来有那么多种方式,于是结合课堂作业本,让孩子马上学会应用,去夸夸你身边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猫小狗都可以;在夸赞同,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妈妈的夸奖,是渗透着对儿子无限的爱。每一次的夸奖,都是对旁人最温暖的“碰撞”,这是第一次爱的体现。

妈妈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孩子,那儿子们呢?我引导孩子再去读,反复体验妈妈们提水的辛苦,先抓关键词,感受,再去表演,随机采访,“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帮忙该多好”,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是这样的感受,而三个不同特点的儿子,也给出了不同的反应。这是第二种“爱”,子女对父母的.爱。

两种爱的碰撞,所撞击出来的火花,学生变一目了然,文章想传递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反馈还不能够恰当的引导,为我的课堂所服务,有时候总是想等着那个我要的答案,却忽略了课堂是学生的,我只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再比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已知知识,该如何处理,这些方面都是我今后学习改进的方面。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3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4

这个星期五是我上个人研究课的日子,昨晚睡了一个好觉,一早起床,感觉精神特别的好。因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心里并没有预想当中的那么紧张。

第一节是语文课,我踏着轻松的脚步走进教室,和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第23课,这天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不错,回答问题很积极,师生的.配合也挺好。课上,我积极引导他们探讨、交流、练习,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结束了。一堂课下来,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一个词语“胳膊”;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3、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生的朗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课后结合黄校对我的评课再认真地反思,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1、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不够透彻。例如课上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三位妈妈夸奖自己儿子的话。如果认真去分析课文,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是错的,课文中的前两位妈妈说的话是夸奖儿子的,但第三位妈妈并没有夸奖自己的儿子,她只是用比较平淡的语气说出了实情。2、练习说话的引导还不到位。本节课我设计了两个句式给学生练习说话,分别是“既……又……”和“一个……一个……另一个……”。前一个句式我只请了两个学生说就泛泛带过了,第二个句式虽然给学生练习说的时间比较充足,还让学生动笔去写写了,但是“一个……一个……另一个……”这个课文要求掌握的句式学生还没掌握牢固我就引导学生去拓展其它的量词了,如“一位/朵……一位/朵……另一位/朵……”等,有点操之过急。3、朗读指导还不够。本节课设计的朗读挺多的,有自由读、默读、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读,分角色读等,看起来学生读的挺不错的,但实际上学生还没达到本节课朗读的要求,特别是三位妈妈谈论自己儿子的话和那位老爷爷最后表明中心的话,没有引导学生读出应该有的感情。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

《三个儿子》是鲁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即: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在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基础上,特别是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会唱歌和会翻跟头的两个儿子在妈妈们眼中是那么优秀与之第三个儿子的“没什么特别”进行强烈对比。从而直奔文本中出现的学习伙伴提出的“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的这一思维聚焦点,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使学生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为了让学生能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对人物当时的感受有更真实的体会,就在课前带着学生玩了一个提水的游戏,考虑到学生年龄、体格比较小,因此装了大半桶水让他们提着走了不到十米路,学生在玩乐中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对于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一重点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解文本语句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更应该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在读中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第四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

教师请一名女同学,个子比较小,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①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师一指屏幕,(生齐说)走走停停

生:水都泼出来了

生:我发现她好累哟。

②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她累不累?

生:我想问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问她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问她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师引导那位女同学一一作答。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重点词中前两个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两个表示个人感受的词语,要当事人说出来才能明白。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记者身分的提问,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从“痛不痛”到“麻不麻”,他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仅仅是课文的层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极其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提问,都在说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

如果仅是到了这一步,还只是对重点句子的说明,但更为巧妙的还在后头,教师此时设置了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说:

生:我看见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生:男孩子力气大,女孩子小一些。(学生都鼓起掌来)

生:因为我是**的好孩子。

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

在课即将结束,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帮妈妈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想。

生: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师的想法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对,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爷爷的话。但在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和老师的预想是有别的。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他的话里提到了“好事”,这一方面是可能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学生采用了和成人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课上,老师也没有指出,就过去了。如果能追问一句:你所说的是怎样的好事中呢?这样会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表达。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为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xxxx,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xxxx,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6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情感目标:

感受母爱,学会孝顺.体贴母亲.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母爱,从而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身为母亲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所有的一切,而作为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妈妈呢?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发生在妈妈和儿子之间故事,名字叫<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请听老师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师配乐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细心听)

2.师:听完了这篇故事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这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生:老爷爷所说的这个儿子究竟是哪个儿子?(师根据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

3.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特别好.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104页,首先我们初读课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第一次读课文都要做到哪些?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要把字音读准,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直到把句子读通顺为止。

生:第一次读课文我们往往都要标出自然段。

师:说得真好,咱们就按照这些要求来自由读课文吧。

4.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课件)请看大屏幕,蓝蓝的天空,一位天使手里拿着气球翩翩起舞,气球上写有汉语拼音,如果你摁住下面对应的生字,天使就可以继续飞翔。谁愿意试一试?(师指名上台)如果她读对的话,请大家跟着齐读两遍好吗?

5。师:熟悉了这些生字,相信我们会把这篇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请大家再读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专注读书的神情,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你们的妈妈知道了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的。咱们现在来看看课文中的三

个妈妈是怎样来谈论自己的儿子的。请同学们找一找,并拿起笔画一画三个妈妈之间的对话,读一读。(生拿起笔找、画)

师:谁来说说他们在课文的哪几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如果你是妈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谈论自己的儿子?同桌先读一读,练一练。

2.师:谁来扮演第一位妈妈说的话?(指名读)

师:请问这位妈妈你在说这句话时是什么心情?

生:很自豪。

师:大家认为呢?你从哪些词看出妈妈自豪感的?

生:既聪明又有力气。

师:你真会抓住重点词来体会。请你写一下这两个词.。(生上台板书)

生:你能有朗读来表现出来吗?(找三四个同学读.,生声情并茂地读这句话)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师:自豪感在你的朗读中。这位妈妈真会夸自己的儿子,并且用了一个词“既…….又……”

师:谁也会用这个词说话?(找两三个说话)

师:说得真好,咱们再回头来读一读第一个妈妈的话。

2.师:听了第一位妈妈的话,第二位妈妈也毫不示弱,她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他儿子的特长是什么?

生:第二位妈妈更自豪,她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她儿子唱歌特别好听、妈妈非常骄傲的?

生:我从“好听极了”觉得他的妈妈很为他感到骄傲。师随机板书:好听极了。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词来重读,你说呢?(找学生读)

师:能听得出这位妈妈非常自豪。谁再来读一读 ?(找两三位同学说)

师;你们读得好听极了!谁还会用“。。。极了”说一句话?

生:我家的小兔可爱极了。

生:妈妈给我买的衣服漂亮极了。

生:看到同学们上台领奖,我羡慕极了。

师:老师发现你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你们真是棒极了!

3.师:听了前两位妈妈的话,第三位妈妈是什么反应? 生:她什么也没说。

师:在前两位妈妈的追问下,这位妈妈说了些什么?

生:这位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结:下面由我来做旁白,咱们来分角色来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师:难道第三位妈妈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带着这个疑问咱们接着学下文。

5.师:三个妈妈打完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慢慢的走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想想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生:我觉得妈妈太累了,我真想上去帮一把。

师: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师很感动)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有一篇文章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请打开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虽然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了课文,但是,这样的导入同学们还是饶有兴趣。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感受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这才是真正的儿子的表现。

重视朗读感悟。文中有很多描写具体、优美的段落,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对文中人物有更深入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句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为下文感受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做好铺垫,感情理解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本课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但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又走过场的现象,有些学生没有投入去读,因为时间关系,也就没有更细致地指导、引领,需要下一步注意。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故事感人肺腑、生动有趣。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教学设计时,在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 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 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 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 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 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 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 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研究,揭示文本主题

“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二、教学时,我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我设计了让孩子当作是妈妈,读一读妈妈夸奖儿子的话。然后随机采访“妈妈们”他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得?学生说的话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我为我的儿子骄傲!我为我的儿子自豪!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在读第二个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话时,我改变了方式,让一个学生读,然后随机找学生来评价他“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到了第三个妈妈那里,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那个妈妈的心情,学生说出了那个妈妈心情平静、平淡,那个妈妈很谦虚,而且学生真的读出了这样的语气。

这节课让我很欣慰的是学生们朗读的很到位,读得有感情,在课堂上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才没的说,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就很容易能调起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个儿子》这一课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生的潜力,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学生就能发挥得体。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今天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先生来听我执教的《三个儿子》,结合张老师的评课和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

1、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妈妈,看到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孩子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2、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把老师的教成和学生的学成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3、学生理解能力和进入问题(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为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孩子们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个问题“……”,除了五六个孩子之外,三十多个人提出疑问,所以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是他们想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专心,学得开心。

4、教学的预设文本和课堂的实施整合得和谐而有实效:

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朗读、思维、说话都很不错,上课的情绪和发言很棒,全情投入。许多环节可以体现,如: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但是我们有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第七段也写出了水桶的`重,‘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说明妈妈们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爷爷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说得多精彩呀!那么细小的细节描写他竟能发现,可见这节课他学得如情入境。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这个时候你就是妈妈,你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的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发言真切的、积极的、精彩的。

5、在解决第二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教学点,将这个问题挖掘得更透些。

6、不论是那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必须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师进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这一点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状态只能说自己的状态界于文本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中间地带。

7、在朗读方面,我也觉得张老师的提议很有价值,尽可能少读孤零零的引号里的句子,而是读有前后背景或指导语的句群。

8、张老师还建议,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的认读,那么第二课时伊始就不要再认读词语,而是改成听写词语或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出现几组词(字),说一句(段)话,这样,字词的训练和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9、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可以改进,不要提供几个词语,这样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将真正的训练弱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头的句子,让他们自由写。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0

《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开课时,用一个母亲给老人洗脚的同时,将这份孝道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的.公益广告视频引领学生的情感投入。

然后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1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习。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2

今天有幸请到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先生来听我执教的《三个儿子》,结合张老师的评课和我自己的上课感受,我觉得收获是巨大的。

1、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个妈妈,看到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在教学中我们不必给孩子讲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要在引导、启发、点化、调动学生读书、感悟、交流的热忱,学得生动有趣,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真切真实就可以了。

2、在教学设计上,我着意对学生进行质疑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预习时学生提出问题的梳理,直接切入主题——围绕两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初步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围绕这两个问题,把老师的教成和学生的学成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生的学习也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3、学生理解能力和进入问题(文本)的能力快:

原因是因为提出的两个问题是孩子们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全班近半的孩子提出,第二个问题“……”,除了五六个孩子之外,三十多个人提出疑问,所以问题来自他们自己,是他们想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专心,学得开心。

4、教学的预设文本和课堂的实施整合得和谐而有实效:

学生在课堂中的理解、朗读、思维、说话都很不错,上课的情绪和发言很棒,全情投入。许多环节可以体现,如: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水桶很重?一般的孩子找到的都是第八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但是我们有一位平时学习一般的孩子站起来说:“我认为第七段也写出了水桶的重,‘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说明妈妈们拎的水桶很重,走得很慢,所以老爷爷自然也跟着慢慢地走。”说得多精彩呀!那么细小的细节描写他竟能发现,可见这节课他学得如情入境。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妈妈们拎着这么重的水,这个时候你就是妈妈,你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如果是你的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走在你的前面,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学生们发言真切的、积极的、精彩的。

5、在解决第二问题“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教学点,将这个问题挖掘得更透些。

6、不论是那种类型、哪种风格的教师,教师的情感必须要和文本高度一致,教师进入文本才是真正融入学生的心灵。这一点我需要努力,今天的状态只能说自己的状态界于文本和学生情感之间的中间地带。

7、在朗读方面,我也觉得张老师的提议很有价值,尽可能少读孤零零的引号里的句子,而是读有前后背景或指导语的句群。

8、张老师还建议,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已经解决了字词的认读,那么第二课时伊始就不要再认读词语,而是改成听写词语或看拼音写词语,也可以出现几组词(字),说一句(段)话,这样,字词的训练和落实更具有实效性。

9、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可以改进,不要提供几个词语,这样可能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将真正的训练弱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头的句子,让他们自由写。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3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习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习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平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习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订得比较明确,而且教学安排的每个环节都紧扣教学目标展开。

其次,注重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情感朗读体验,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运用指名读、师生互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揣摩人物语气,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如:让学生分组扮演“三个妈妈”,读出妈妈夸耀儿子的语气和感情。

再次,二年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及口语表达训练,因此我把文中的有关句式提取出来,让学生模仿造句,先口语表达再书面练笔。在突破难点,理解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儿子”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绘本”作业展示出来,设置了看图说话环节。

最后,依据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多次采用了小组讨论、同桌讨论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交流,碰出情感的火花,提问学生也比较全面,照顾学习程度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当然,在整节课的教学当中,不足的地方也很多。我以后必须克服和注意。

首先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多让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例如在一开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时候就要把课文的难点“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妈妈提水的辛苦和第三个儿子跟前两个儿子的对比之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水到渠成了,难点也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品读好词佳句。如三个妈妈在夸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用了哪些好词,并进行想象,妈妈说话时的.神情;描写妈妈提水时的那段话让学生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又是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的等等。在开始备课的时候,我设置了这些环节。不过在试教的过程当中,由于内容太多,时间把握不够充分,我删去了。这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并积累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实现由二年级的口语训练到三年级的写作训练的过渡。

再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如描写第一个儿子的时候,用了“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这个比喻句,让学生发挥想象,品析比喻的手法及好处,感受到运用比喻,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为学生的写话积累了一定的句式,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

最后,难点要贯穿首尾,层层铺垫。在重点句子“只看见一个儿子”的理解上,可在前面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同桌讨论,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这样,不仅解决了难点,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5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的三个妈妈,表现各不相同,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最后进行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给我惊喜:

第一个孩子一站起来就提出问题“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马上引来其他孩子的争相回答,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懂得关心自己的妈妈。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也明白了如何去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我再让孩子们谈对课文的其他收获。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应该把第三个妈妈说的话改一改,改成有话可说,因为他的孩子很孝顺。”

我顺势引导:既然这个孩子有优点,那为什么他的妈妈却说没什么可说的呢?

第五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即: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在第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基础上,特别是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会唱歌和会翻跟头的两个儿子在妈妈们眼中是那么优秀与之第三个儿子的“没什么特别”进行强烈对比。从而直奔文本中出现的学习伙伴提出的“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的这一思维聚焦点,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习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使学生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为了让学生能对文本中的重点语句有更深刻地理解和对人物当时的感受有更真实的体会,就在课前带着学生玩了一个提水的游戏,考虑到学生年龄、体格比较小,因此装了大半桶水让他们提着走了不到十米路,学生在玩乐中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对于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读和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一重点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理解文本语句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更应该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在读中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下载《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语......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这个星期五是我上个人研究课的日子,昨晚睡了一个好觉,一早起床,感觉精神特别的好。因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心里并没有预想当中的那......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通关小学鲁宏萍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语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都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寓优秀的教育思想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我执教的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三个儿子》是一篇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这个星期五是我上个人研究课的日子,昨晚睡了一个好觉,一早起床,感觉精神特别的好。因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心里并没有预想当中的那......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定边县第二小学王菀菊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课文。课文通过写三个妈妈的对话和三个儿子面对手提水桶的妈妈的不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