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1我对哲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是通过阅读周国平的散文精粹集意外获得的,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我近期阅读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是其代表作之一。书中包含了周先生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所写散文十二辑,内容主要是哲思和人生寓言、以及关于幸福、自我、生死、智慧等心灵感悟体会。
曾几何时,我与大多数远观哲学的人一样,对哲学心存畏惧,认为哲学书通常是厚厚的大部头里,藏着满满的高深莫测和玄妙晦涩,是很难生出勇气去逐页翻阅的。而周国平先生在《哲学与随感录》中表达了他在哲学中的成长和悟道,让你突然触碰到哲学的亲和,周先生认为寻找自己是一种智慧,而哲学就是教人智慧,他倾向于用随感的方式本然地写出关于思想感情的真切感受,令其保留不间断的生命的线索并呈现质朴的美,这看似简单愿望与做法,却正是他在哲学上全部的野心。当然,这也成为我对其文章浓厚的阅读兴趣所在。
跟随周先生对哲学的理解,我渐渐发现,他表达出的这种哲学思想,更象是一种豁然的生命观,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一种诚恳的价值态度,一种在面对自我时的精神慰藉,它奇妙地一步步将你带入更加平静的态度去正视这个充满压力与浮躁的时代,重新审视自我、回顾人生,唤起每个人属于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喜悦。
也许正是因为他书中贯穿的这些全无高高在上、权威般的独断性思想,加之全文当中字里行间轻松流淌着诗意的文笔、绝妙的生活洞见,使其哲思更易使读者心灵贴近并与之呼应,令你不断会欣喜地发现生命中的种种相似共通。
周先生曾说“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阅读周先生的文章,情不自禁地会引起我们在认识各种书的微妙关系思考,“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如许情趣。”
哲学的本源无疑是深刻的,初读周先生关于哲学与女人之间关系的论调时有几分诧异,他说“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乍一看,真以为是男权意志的反映或轻蔑,细读方知他对于哲学之爱的深切和对女性饱含的怜惜,他说哲学如果仅仅令人深刻,这并非一种喜悦,进入思辨的迷宫,反而丧失了一种女性的柔软。这一番话,令人惊叹,真正智慧的哲学思考是藏着深度与温度的,周先生的智慧里不仅包含对哲学的敬重,同样也饱含着对女性哲学的包容,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哲学的深刻,并不应该是我们所竭尽全力追逐的力量,女性保留的直觉与情感对于哲学而言,散发的本来就是有别于大深刻的柔性力量。
周先生的散文集令人着迷之处,不仅在于他豁然的人生观,那些哲理象一束光汇聚,照亮困惑之路,抚慰茫然不安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他悄悄地开启了读者思考的神秘按钮,点拨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活得更加清新质朴、沉静从容。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生命、目标、自我该如何呈现?
关于生命,他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本色,“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对于生命的思考,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
关于目标,他告诉我们应懂得超脱人生的沉重枷锁,因为他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始终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真性情所引导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他对于这种所谓的真性情的定义,正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和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关于自我,他相信人格独立之下的丰富内在,相信“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他在书中平和唤醒读者的真实感受,帮助我们清理杂乱的思绪,让我们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真正的自我,读懂人生的价值,勇敢寻觅未知的可能。我想,生活中对于哲学的思考,应无惧任何沉重的人生话题,无需苛于是非的论究,我们当敢于自嘲,敢于与过去的时光和解,便是一种豁然的智慧。
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他所作的是一种探究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之旅,虽然在功利下的时代,这种探究难免显得孤独,但是却极其珍贵。因为普通人能透过他的文字传递,明亮生活的颜色。
人生漫长的历程,或多或少有来自工作与生活的各种风浪与变故,在读周先生的散文时,我也发现虽然周先生对世俗的权力与利益并不热诚,但他也并无消极的清静无为思想,甚至他还抵触这种哲学,他觉得人生就应该生机勃勃,就应该欢畅淋漓,他认为,心灵是个奇特的账薄,只有收入,没有支出,痛苦与欢乐的体验都是一种收入,人真正意义的成熟,一定是消化了社会的成规陋习之后将其扬弃并返朴归真的过程。若没有独立的人格作为强大的支撑,容易遭受打击或崩溃。仔细阅读和体会周先生在散文集所传递出的哲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思辨,有深刻,还有温度,虽然他清楚男性的理性成熟往往以退化感性作为代价,却更加包容地愿意接受女性哲学的一丝柔和。阅读周先生的散文,教会我们的更多是对人生经历的梳理与思考,寻找与发现生活、贴近与热爱生活、让本真归于生活的态度。
周国平这本《守望的距离》饱含哲学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的智慧魅力,文笔中保持着诗意的美好,更象是一本谈人生美学的书,透过他对生活的自然感悟,激活我们对生活的爱与审美之心,以超出功利、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人生变化,这样想来,守望距离,也是守住初心,以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观望未来的人生之路吧。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2“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周国平
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读周国平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3细细想来,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是很短。
说不长,是因为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区区几十年太不值一提了。说不短,是因为和只有数十年甚至更短寿命的动物们比,几十年又是那样的漫长。
在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人生中,我们会无可避免地思考、直面一个问题:人只有一个人生。那么,纠结的问题来了,面对这一个人生,我们是悲观地看成虚无,还是乐观地完全看成所有,还是以平常心去面对?
如果我们悲观地看作虚无,也就是将整个人生看作零,那就会毫无希望。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主人公常说:“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直接将一次人生和虚无、零画上了等号。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而且只有一次机会,确实挺煎熬的,每天都要想着会不会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但要是天天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天天不快乐吗?天天伤心,那倒不如不活。
换个角度想一想,既然人只有一个几十年的人生,为何天天要愁眉苦脸呢?为何不将每一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人,要活在现实,活在当下,不要每天担心明天的事,谁会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呢?所以要把握现在,将每天都过得充分、开心,这不就足够了吗?所以我们要执著于当下的每一天,而不是虚无的未来,更不必沉湎于过去。
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执著。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童心,始终用孩子纯净天真的眼光看向世间万象。可是,这又是一把双刃剑,童心让他的诗词风格独树一帜,也将他推入了万丈深渊——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就在这样薄凉的世界里,他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执著却不固执,获得了无上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超然脱俗?
执著,并不是固执。执著,亦是超脱。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4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逊,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著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500字。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逊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
我也算是孤陋寡闻了,今天第一次接触到《周国平散文逊,老实说提不起兴趣看,这本书对一个不爱看书的人实在是生疏,可从开头简介部分了解到“周国平,他的专业是哲学,他兼事哲学和文学,除学术论著外,还写了大量哲理散文。在广泛的社会阶层中,尤其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不感狂言自己对哲学有多少认识,只能说对哲理性的文学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我感觉一个人无论处在人生哪个困境,哲理都能带你走到海阔天空的境地里,于是在尘世奔波焦虑浮躁的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
作者说:“我喜欢看见人们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属于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心灵是一本奇特的账簿,只有收入,没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欢乐,都化作宝贵的体验记入它的收入栏中。是的,连痛苦也是一种收入。人仿佛有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凯旋,也许败归,另一个自我便含着宁静的微笑,把这遍体汗水和血迹的哭着笑着的自我迎回家来,把丰厚的战利品指给他看,连败归者也有一份。”其实一个人能朝这个方向走算是很洒脱了,可人有时就是容易在自己的宇宙中迷失方向,走向黑暗的深渊,在痛苦中挣扎。为什么说书是良师益友呢?也许当你在人生的低谷看到上面这段话时,会振奋起来,人生有千百中滋味,最后留下的不能是无耐,应握起双手掌控好自己的宇宙空间。
读了《周国平散文逊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个个生命的启迪和发现,去体验现实生活中不经意而呈现出的美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作为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我感觉自己的潜能不在这片沃土上,总有一个伤口在不经意中流血,内心无时不想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永远追寻凯旋。人一生的就像是大海,波涛汹涌、风平浪静、海市蜃楼,各种归属于大海的现象都会在人的一生中呈现,没有这样的经历生命的价值何以体现呢!只要尽八分力去努力了,那不管是凯旋还是败归,都能享受回归的战利品,使自己的精神获取新生的力量,那每个人此生都不会有遗憾了,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500字》。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5“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周国平《安静》
这一句就道破了人生中很多事物的意义与精髓所在。人从出生时的懵懂无知,一路磕磕碰碰地走到现在,若没有自我反省在其中,哪里能够真正的成长起来,没有人一出世就懂得了所有自己立人、做人处事的道理。自我省察是积累,点点滴滴地发展。
时常回头看看,回想自己走过的昨天,“三省吾身”;思考自己心中的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所想要的,所满意的,苏格拉底说:“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寻求一种进步,从过去的“千篇一律”中爬出来,开启自己的下一个新“纪元”;总结曾经的经验,才能让自己逐渐摆脱昨天略带“晦气”的影子,焕发今天的蓬勃朝气……自我省察就是去探索人生的意义,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读后感《读周国平散文有感700字》。
但这所说的善于自我省察的人又不同于那种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的人,需要边回忆、边思考,要有所想法,要有所侧重。后者只是单纯的终日沉浸在对昨日的苦恼中,颇有厌世、懈怠之意,而自我省察是积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发展自身需要的。
化用一句禅语说,“我们经历的是生活,可又不是生活。”这样的生活应该就不是形而上学所能圈定的了。生活,就是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子,但我们经历生活不是每天数着过去的天数,而是品味每天所经历的人和事,回味生活中所遭遇的情与难。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一样,我们每天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一定也不是为了遭遇而遭遇的,定是有所目的,而有智者善于发现这些点滴背后蕴含的深意来塑造自身。
同时,如同小时候所的那种每个人都有一颗要寻找的魔法石的故事一样,要用心,要专心,还要坚持。省察也是一样的,要想善于运用生活中的“魔法”,就要先持之以恒,要有信念地去寻找发现它。不然,未经省察的人生就没有意义,或者说,你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6他,是精神极端而后丰富的人呐!
正如一些书中对于周国平先生的简介一般,其实在可以称一哲学家,其中对于人性所诠释的哲理也是其散文中尤为核心的一部分内容。他用散文这一文学形式来谈他的哲学,他的思考以及他实在与众不同的见解,用一颗虔诚的心来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心灵的历程和磨难。
他的文学是富有冲击力的,但有时却也教人深思反省起来,这一“顽童”用富于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文字风格来感染者精神平乏的现代人。
浅通其人后,是想读其文的了,可是我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前,心中却犯起了嘀咕,不禁疑虑,凭我这般,究竟能否解其哲理,贯其思想等等,但终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了起来,顿时,之前顾虑全消,他的文字深入浅出,老人和小孩都能获得启迪吧!
“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而言。”这句话值得我们铭刻于心,铭记一辈子的。这句话中的“他们”便是指守望者们,国平先生看出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争名逐利的人实在不少,而他们却往往忽视了精神的重要性,此时就须出现守望者们守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俗语曾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物质世界已陷不可自拔的人类是不足以,不愿去寻求物质的本象,过眼烟云般纸醉金迷的奢华享受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却因此蒙蔽了双眼,葬送了卿卿真、善、美的精神。不流于他们是极痛苦的,苟非超脱常人的毅力是万不能攀至此等境地的。在漫漫长夜,惟守望者揣一颗孤单寂寞之心在那儿独忍!
“今天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上的麦地里玩,麦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现今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孩子们终是无邪的,终得是受外在而影响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们终究有两条路,做两类人,俗人及守望者,俗人占据物质世界,而守望者占据寸土寸金的精神世界。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前者不胜枚举,后者屈指可数。
有感,即有感觉,得悟,我心中记住的而不过几个字罢了:守一方洁净之土,望一丝可敬之神!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7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
第二篇: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一)作者:李燕燕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周国平
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读周国平的散文,让我懂得,人活一世,活着是一个态度,正如周国平所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所以,端正态度,活出性情,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才不枉此生,也会因此更积极地看待人生浮沉、世间百态。
所以说,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社会、体味人生,也会更容易更清醒地去认识自身、活出自己。社会愈加现代与科技,人们却愈加烦恼与高压,一剂很好的良方就是书,读好书,好读书,很多事情就会看得透,想得开,人生的路也会更好走些。
与书相伴,人生幸哉!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二)执著,亦是超脱
王丽阳
细细想来,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是很短。
说不长,是因为在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历史长河中,在星辰的运转中,区区几十年太不值一提了。说不短,是因为和只有数十年甚至更短寿命的动物们比,几十年又是那样的漫长。
在这样一个不长不短的人生中,我们会无可避免地思考、直面一个问题:人只有一个人生。那么,纠结的问题来了,面对这一个人生,我们是悲观地看成虚无,还是乐观地完全看成所有,还是以平常心去面对?
如果我们悲观地看作虚无,也就是将整个人生看作零,那就会毫无希望。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主人公常说:“只活一次等于未尝活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直接将一次人生和虚无、零画上了等号。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而且只有一次机会,确实挺煎熬的,每天都要想着会不会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但要是天天这么折磨自己,那不是天天不快乐吗?天天伤心,那倒不如不活。
换个角度想一想,既然人只有一个几十年的人生,为何天天要愁眉苦脸呢?为何不将每一天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呢?人,要活在现实,活在当下,不要每天担心明天的事,谁会知道明天发生什么呢?所以要把握现在,将每天都过得充分、开心,这不就足够了吗?所以我们要执著于当下的每一天,而不是虚无的未来,更不必沉湎于过去。
大诗人苏东坡也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执著。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童心,始终用孩子纯净天真的眼光看向世间万象。可是,这又是一把双刃剑,童心让他的诗词风格独树一帜,也将他推入了万丈深渊——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就在这样薄凉的世界里,他旷达乐观随缘自适,执著却不固执,获得了无上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种超然脱俗?
执著,并不是固执。执著,亦是超脱。
东台市实验中学 初三(18)王丽阳
指导老师:陈晋华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三)哲学的力量
-----读周国平散文精粹集有感
文 | 杨华
我对哲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是通过阅读周国平的散文精粹集意外获得的,周国平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我近期阅读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是其代表作之一。书中包含了周先生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所写散文十二辑,内容主要是哲思和人生寓言、以及关于幸福、自我、生死、智慧等心灵感悟体会。
曾几何时,我与大多数远观哲学的人一样,对哲学心存畏惧,认为哲学书通常是厚厚的大部头里,藏着满满的高深莫测和玄妙晦涩,是很难生出勇气去逐页翻阅的。而周国平先生在《哲学与随感录》中表达了他在哲学中的成长和悟道,让你突然触碰到哲学的亲和,周先生认为寻找自己是一种智慧,而哲学就是教人智慧,他倾向于用随感的方式本然地写出关于思想感情的真切感受,令其保留不间断的生命的线索并呈现质朴的美,这看似简单愿望与做法,却正是他在哲学上全部的野心。当然,这也成为我对其文章浓厚的阅读兴趣所在。
跟随周先生对哲学的理解,我渐渐发现,他表达出的这种哲学思想,更象是一种豁然的生命观,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一种诚恳的价值态度,一种在面对自我时的精神慰藉,()它奇妙地一步步将你带入更加平静的态度去正视这个充满压力与浮躁的时代,重新审视自我、回顾人生,唤起每个人属于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喜悦。
也许正是因为他书中贯穿的这些全无高高在上、权威般的独断性思想,加之全文当中字里行间轻松流淌着诗意的文笔、绝妙的生活洞见,使其哲思更易使读者心灵贴近并与之呼应,令你不断会欣喜地发现生命中的种种相似共通。
周先生曾说“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阅读周先生的文章,情不自禁地会引起我们在认识各种书的微妙关系思考,“人与书之间会有邂逅,离散,重逢,诀别,眷恋,反目,共鸣,误解,其关系之微妙,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给人生添上如许情趣。”
哲学的本源无疑是深刻的,初读周先生关于哲学与女人之间关系的论调时有几分诧异,他说“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乍一看,真以为是男权意志的反映或轻蔑,细读方知他对于哲学之爱的深切和对女性饱含的怜惜,他说哲学如果仅仅令人深刻,这并非一种喜悦,进入思辨的迷宫,反而丧失了一种女性的柔软。这一番话,令人惊叹,真正智慧的哲学思考是藏着深度与温度的,周先生的智慧里不仅包含对哲学的敬重,同样也饱含着对女性哲学的包容,我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哲学的深刻,并不应该是我们所竭尽全力追逐的力量,女性保留的直觉与情感对于哲学而言,散发的本来就是有别于大深刻的柔性力量.周先生的散文集令人着迷之处,不仅在于他豁然的人生观,那些哲理象一束光汇聚,照亮困惑之路,抚慰茫然不安的心灵,更重要的是,他悄悄地开启了读者思考的神秘按钮,点拨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何活得更加清新质朴、沉静从容。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生命、目标、自我该如何呈现?
关于生命,他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本色,“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对于生命的思考,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场”.关于目标,他告诉我们应懂得超脱人生的沉重枷锁,因为他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始终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真性情所引导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他对于这种所谓的真性情的定义,正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和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关于自我,他相信人格独立之下的丰富内在,相信“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他在书中平和唤醒读者的真实感受,帮助我们清理杂乱的思绪,让我们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真正的自我,读懂人生的价值,勇敢寻觅未知的可能。我想,生活中对于哲学的思考,应无惧任何沉重的人生话题,无需苛于是非的论究,我们当敢于自嘲,敢于与过去的时光和解,便是一种豁然的智慧。
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他所作的是一种探究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之旅,虽然在功利下的时代,这种探究难免显得孤独,但是却极其珍贵。因为普通人能透过他的文字传递,明亮生活的颜色。
人生漫长的历程,或多或少有来自工作与生活的各种风浪与变故,在读周先生的散文时,我也发现虽然周先生对世俗的权力与利益并不热诚,但他也并无消极的清静无为思想,甚至他还抵触这种哲学,他觉得人生就应该生机勃勃,就应该欢畅淋漓,他认为,心灵是个奇特的账薄,只有收入,没有支出,痛苦与欢乐的体验都是一种收入,人真正意义的成熟,一定是消化了社会的成规陋习之后将其扬弃并返朴归真的过程。若没有独立的人格作为强大的支撑,容易遭受打击或崩溃。仔细阅读和体会周先生在散文集所传递出的哲思,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思辨,有深刻,还有温度,虽然他清楚男性的理性成熟往往以退化感性作为代价,却更加包容地愿意接受女性哲学的一丝柔和。阅读周先生的散文,教会我们的更多是对人生经历的梳理与思考,寻找与发现生活、贴近与热爱生活、让本真归于生活的态度。
周国平这本《守望的距离》饱含哲学思辨,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的智慧魅力,文笔中保持着诗意的美好,更象是一本谈人生美学的书,透过他对生活的自然感悟,激活我们对生活的爱与审美之心,以超出功利、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人生变化,这样想来,守望距离 ,也是守住初心,以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观望未来的人生之路吧。
(文/杨华)
第三篇:读周国平博客有感
读周国平博客有感
带着敬畏的心情打开了周国平先生的博客,边听着舒缓的音乐,边滚动着鼠标浏览着周先生的博文,由于随感少却了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顿时让人沉静,让人入世,更让人出世。
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周国平先生把自己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生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中并没有艰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困惑。
读着读着,一句“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在脑海中浮现,这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校园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而我,作为一名当代女大学生,觉得女生必读周国平,而且要热爱生活、寻求人生真谛、向往精神境界。或许有人会认为二十出点头的小女生是在说大话,可是我还是会坚持。因为我也经历了不少,在面对与至亲生死离别之时,对人生,特别是对生死,有过刻骨铭心的体会。
在这儿,特别针对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忧思》、《死亡》、《论爱生命》、《可爱的于娟》这几篇博文和我的亲身体会来谈谈我的的感悟。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的流逝无比痛心。他们怀着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岁月如梭,让我更加感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更加懂得珍惜眼下拥有的亲情和友情。母亲的逝世使我悲痛万分的同时,愈发意识到父亲健康活着是多么的可贵!为了生命中少一些遗憾,就要不遗余力地对他多一分孝敬与付出,在有生之年与他共享生活中的美好!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有无爱的欲望,能否感受生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在的生命力的问题。”许多人在为生命而奋斗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要是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去对待他,他会变的更加精彩,更加绚丽多姿。要是以消极颓废的态度对待他,他只会变得更加黯淡,更加坎坷。然而,我不能说生命中的种种磨难就是痛苦的,痛苦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只要能够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义,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贵的价值。可是,在当今的时代,其他种种次要的价值取代生命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人们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来不问一下这些东西是否使生命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它像什么。
生命像一面镜子,我们若是对他皱眉,他只会回我们以皱眉,我们若是对他微笑,他同样会回我们以微笑。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对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好好地活一场;生命的价值就是要表现自己是存在的,而且是有用地存在着.我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够重新来过,为了珍惜这珍贵的生命,为了不给生命的后悔留下任何借口,我一定会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生命像一缕温暖的阳光,在寒冷的冬天给予我们温暖,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在饥寒交迫给予我们慰藉,满足我们心灵的祈求。在遇到艰难险阻时给予我们希望,鼓舞我们努力奋斗。然而,这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去对待生命,对待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生命也像一场春雨,重要的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及时。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会去享受生命中的痛苦和快乐。在痛苦中感悟生命,认识生命。在生命的快乐中体验生活的美好,认识生命的本质,懂得应对生命持有的态度。
感谢周国平,感谢周国平的博文,感谢周国平的哲理,给了我如此巨大的生命体验,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周国平,支持您的作品。
第四篇:读周国平三文有感
读周国平三文有感。
今天读得周国平的三篇文章分别是P27的《被废黜的国王》P29的《在沉默中面对》和P57的《私人写作》。照理来说,应该是要手写,有时候还是应该手写,不过今天并不是很有手写的心情。之前发现自己又丢了一张8G的SD卡。至今丢下的似乎已经是16G之多了。这感觉并不像丢了其它东西一样,事实上,我几乎不为丢东西而感到有什么烦躁之类的,不过这么大的容量内,几乎储存了我的一个世界。当然在这个意义上,我拥有不止一个世界。不过似乎关于这个内容我只能写到这里了,我想继续写的时候,似乎就触及了关于《私人写作》的内容,想到身后有人在阅读便感到不安。很多时候我习惯想到什么写什么。电脑比手快,应是有利有弊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一篇一篇讲下来,只是读完的一些想法,包括对周国平本人的想法比如接下来的。上学期讲到周国平的时候似乎并不是十分了解,周国平之所以表现出这种哲学状态,似乎是因为讲自己完全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很有作文所要求的联系社会生活的感觉,不过这些似乎都出现地多了,无论是自己写的,还是别人写的自己读到的,说实话读到这些有些厌了。其实同样的还有一些政治问题也是一样,我不晓得这算不算麻木。所以还是觉得语文老师很辛苦啊,当时回初中看作文的时候感觉也是这样的,有些文字读得好辛苦。突然想到,在读我这段文字的时候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觉?最近想说一些话,或者说是《在沉默中面对》中提到的,“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语言大门就对他打开了”。不过我的语言好像不是很有魅力的样子。话说老师之前说我愛玩了,还有其他人也这样说了,不过并不完全是这样,玩是表现,所有表面变化都取决于内心变化,但是内心却不一定是玩的状态,而是需要用玩来释放。我似乎比较喜欢跟语文老师谈些什么,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也不是所有时候都有要释放的东西。
不过上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然后跟初中语文老师讨论,老师似乎没有替我保守秘密啊„虽然当时也并没有对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不过既然不是对所有人说,而是指定一个人,就应该有这个默认的契约吧。
所谓文不对题什么的,至少今天我晚上我就先不管了。不过要我来说,目标感的弱化倒是确实的,应该是第一学期末的时候目标感最强,现在有些看淡一些东西,不过这里的看淡,似乎是个笑话,我的一些行为体现出:我分明还在追求一些我所谓看淡的东西。其实我不知道我究竟会不会把这段话拿给老师你看,或许你看到的只是之后的一段话。我自然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期望,但是我无法将这期望确实地化作我的动力,或者这样说,化作我做习题的动力。我倒是很希望一直看书,不过确实很遗憾,我并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总结对一本书的看法,不过,我倒是确实能感受到一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也许之后并不能记起,这个过程本身的意义应已是很多。话说关于目标感这东西当然还有一些原因,我忘了是谁说:我们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永远不可能只有一个动机。这也一样,不过,那是永远都不能公开的东西了。自己必然要带走的。
没有孤独是没有思考的,这上面谈到的一些东西也一样。我似乎在《在沉默中面对》中找到的最多的就是对行为的解释了。读完这篇就感觉800、900字真的是很少的数字,似乎感到什么都是意犹未尽,不过我觉得,这与前一篇《被废黜的国王》一样是周国平的随记,而《私人写作》则更具正式性。前两篇结构感觉比较简单,中心亦是明确。谈到人生质量决定于灵魂质量,而灵魂的修养需要沉默(在这里,应该是可以把沉默理解为孤独的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虽然这两篇在内容上几乎没有联系,但是如此将重心放在一起才更完整。有点担心明天的作文了,这个时候阅读这样的文章,其实觉得对作文并不一定有什么确实的好处,留在脑海中的映像也应该像经典一样接受时间的洗礼。
孤独才是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人的吧。《私人写作》的原意应不是这样,或者说不是这么绝对。但是孤独所创造出的独立确实是无法替代的。学农的时候,我跟甲在玩微博,乙说了
一句:“现在的人真是的,一点隐私都没有,出去逛街也要传照片。”当然是可以把这些理解成隐私,不过我觉得,真正不能分享的,只有只能自己带走的思想。对于生活,其实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限制,这个限制当然还有许多,广交朋友也可以理解成一种限制。话说这是最近想到的,人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朋友,古人也并没有那么多的朋友。噢,所谓朋友。也许我该这么说,曲晶是我的朋友。原谅我这里用全名且不带称呼,这句话应该是要这样说的吧。其实在我真正的想法里,能让我对TA吐露真心的,才是朋友,而上面提到的“朋友”只是生活中相互有联系的人。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不尽人情。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我是充分享有孤独的,不过很遗憾,我是到高中才真正开始思考的。或者很幸运,我高中就开始思考了。所以在这两年我才真正有了孤独的福利。
在《在沉默中面对》和《私人写作》中,周国平都表达了:必须享有孤独。不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但是,都在一个层面上——精神。在这里,才是真正拥有且必须拥有孤独的地方。没有孤独作为条件,便没有深沉的思考,所谓观点也只是随风摆动的稻草;亦是孤独,来保证写作者内心的真实和独立,每个人亦有享受孤独的权利。即,思想自由。是突然想到这四个字的。其实考试的那篇文章最后不能收尾„„所以就拉了理性来扯„„惭愧啊„„这两千多字花了我一个多小时了。。
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关于这三篇文章的看法,不过这两千多字应大部分是对孤独的理解吧?
就是这样了。不打算再看这篇文了。不然这段想法等到了老师那里就不完全了。
之前遇见一个大学生,他说,什么事情对外人说事最好的,因为外人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会说出去。不过,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不可能对一个外人袒露内心,也不意味着生活中亲近你便走进了一个人。
突然想起来,今天老师上课讲的:你认为一个直的人就能把事办好吗?这自然是对的。不过为什么感觉这句话有些可怕。
对于很多事的界定其实都很奇怪啊。发条橙的作者说:极善也是极恶。总是有些细想可怕的事情。现在在看这书,刚开始看。
第五篇:读周国平散文有感:哲学边缘书人生
哲学边缘书人生
——读周国平散文有感
我们的语文
我喜欢读一些散文作品,因为不需要鼓捣繁琐不堪的文法。我也喜欢哲学,但对于枯燥抽象的逻辑思辩,仍不免心怀恐惧。幸而,徜徉在文艺与哲学间,我找到了比较适宜的地方,那就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说到散文,很多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等大师的作品。其实,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亦占有一席之地,具有较高的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安静》、《守望的距离》和《各自的朝圣路》在图书市场上的辉煌业绩很能说明这一点。桌边案头放上几本,闲时信手一拈,读上几段,对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来自于周国平散文中透射出的思想光芒,也来自于对他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认同。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象世间的道理和真谛都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描述,都是非空非有的。周国平却以一个智者的清醒目光审视、搜寻和探求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笔端记录着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受万变的世界,诠释自我、他人、生命的真正意义。我觉得,他把哲学的反映和文学的感应有机结合起来,颇有中国古代“格物致知”的意味。生活是永远大于文学的,生活也永远泛于哲学。不能说他一定找到了所有的生活真谛,但是,我却分享了他记下的那些人生境遇和感悟,感受了他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领略了他更加闪放的自我个性光华。这是一种体味,一种享受,一种美。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解析生活的元素。
读周国平散文作品,自然不自然地向往起他那种丰富的安静。“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从他的字里行间,透出那种站在哲学边缘书写人生的文人的特殊气质。人生最好的境界便是丰富的安静。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所以变得丰富;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所以又能得到安静。很多时候,我们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惟独忘记了安静,那种思想上的安静,内心世界的安静。其实,这不是我们没有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而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捍卫,放弃了对内心丰富情感需求的守望。或许,这是很多人的可悲之处吧。
读周国平的散文作品,也感受到其中蕴涵着的鲜活生命质感,那种对自然生命的热切呼唤。心与心的距离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人与人的交往,常常因为不够坦然而变得浅薄;情感的交流常常由于不够坦诚而陷于苍白。在读周国平的作品时,却感受不出这样的浅薄和苍白。这是因为他的的真性情,他的毫不做作。“性情所铄,陶染所凝”。人一旦返回了自己的自然生命,一种单纯的生命意识就会涌动,由于摆脱了种种意念的局限,自然能随触而应、随感而通,往往又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一直都在路上走,走着走着,偶尔会说说话,唱唱歌,为自己走过的那一程,也为自己与众不同的前行。正如周国平在《各自的朝圣路》中所说的,“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如果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