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有感
汉语言三班 杨雯 2011020306 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有感
前阵子,在理学院学术报告厅里开展了周国平老师的名家见面会,对于文学特别热爱的我自然是抱着绝不放过的心态去参加了,在见面会上终于见到了周国平老师本人,坐在理学院的大厅里,安静的听着周国平老师讲述着“人生的幸福与哲学”,听着听着,便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突然之间发现,原来我们可以用哲学把生活过得如此简单和快乐,他的文字,将我从文学引到了哲学,我不得不承认哲学家的魅力。也出于偶然,得到了他的一本书——《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于是趁热打铁,获至宝般的开始了我的阅读。
这是一本记录周国平老师每次演讲内容的书,更是一本富有教益和充满知识、智慧和人格美感的大书,内容多是哲学,并多是以哲学来看待生活内容,他以自己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博学求实的治学态度向人们讲述了关于人生、社会、思想、道德、法制、教育、青年、爱情、婚姻、女性、子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引导人们以深入和科学的思想方式去认识问题。他对人生,他对生活,用他的态度,用他的智慧给予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以启迪。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将文化做了很好的诠释,授予世人以文学教育的享受,将文学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已超越哲学,他将对哲学敬重的态度用于生活,同时把这种生活的智慧又传予其他需要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智者,精神丰富的人。
感触最深的,实周国平老师关于“人文精神”的阐述,这是一种上升到一定精神层面的思考与论述,已不单单是文字,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该具备的精神。下面我就其中周老师所谈到的人文精神谈谈我的感想。周国平老师说: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尊重精神价值)。
确实,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待人处事,是该要有人文精神。这是全世界倡导的一种精神。而对于人文精神又有着不同的说法,楼宇烈教授认为:中国历来讲究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小波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如傻大姐只会缝纽扣,又嚷嚷叫叫生怕别人不知道。周国平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也颇有微词。我们不介入人文精神的历史批判,中西文化批判。我们要掌握的是周国平老师所说的人文精神: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价值,并以此对照,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
我个人是十分认同这种观点的,确实,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这种人文精神,这是我们维持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达到我们精神追求的必须品,它代表着每个人得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我们要时刻记得,人是有思想力的动物,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幸福或是精神幸福,我们的心中都有杆秤,去衡量世间的万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事情,而拥有人文精神,则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人文追求,让我们享受更高的精神享受,与人与事和谐相处,这是提高我们每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与需要,而当今社会也正好需要这种人文精神。尊重自己的生命,更加尊重他人的生命,孙志刚事件,毒奶粉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等不胜枚举的事件,不正反应的是我们当代人文精神的确实么?人文精神小到我们待人处事需要,大到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当今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正是这种人文精神来不断提醒我们和谐,和睦,追求更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人文精神,不只是现在,更可上溯到春秋时期,我们的先师孔子一直所提倡的“仁”,不正是如此吗?它是我们行为的导师,也是我们思想的至高点,我们理应学习并用于生活当中去,以达到我们精神的追求与享受。社会的素质需要全民共同提高,弘扬人文精神,是我们每个青年人的职责所在。
理性也是如此,理性是与人性相持衡的,若失去了理性,人性将会无限制的泛滥,理性更大程度上是作用于人类的发展上,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真理使人前进,真理使整个人类社会前进,又因为真理是需要反复认证,反复实践的,又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追求真理,追求科学,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用我们的好奇心去打开位置世界的大门。周国平老师说,“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动物只注意与生存有关的事情,人超出生存而对世界万物感兴趣好奇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动物只注意与生存有关的事情,好奇心都是理性能力觉醒的征兆。”所以说,我们得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对身边得事物都持怀疑得态度,不断的去探究,不断得去质疑,不断得去实践,只有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我们才能产生更多得发明家,思想家,科学家。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愈加得充满乐趣,我们才会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
和理性的解说相对应,周老师把超越性(心灵生活)也归纳为三个要素:“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出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爱,不愿生命虚度,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每个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重新活一次;如果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真正安慰你。如果你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些,对自己的人生怎么会不产生出最严重的责任心呢?我把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看作人生在世最根本的责任心,因为其他的责任可以分担或转让,惟有这不能,必须完全靠自己承担。”确实,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仔细思考和认真对待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人得生命只有一次,过的精彩只有一次,过得悲惨也只有一次,过得悲惨痛苦的是自己,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况且人活着不仅仅只是为自己而活,我们还肩负着责任,我们还有亲人,朋友,为自己而活,也要为他们而活,这都是属于生命本身的,不是我们自己所可以为所欲为的。事实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确是沉重的责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气,而跟随习俗和时尚则最轻松,但前者的收获是拥有自己的灵魂,后者的代价是失去灵魂,究竟哪一种生活更值得一过,应该是清楚的。“第二,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根据、价值的追问,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 人们常常叹息和疑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哲学家、大诗人、大科学家等等。在我看来,很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文化只注重实用性,对干净纯粹的精神性事业不重视。“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的前提是把精神价值本身看得至高无上,在我们的氛围中,这样的创造者不易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孤单的,很容易夭折。现在的开放是一个契机,我希望我们不要只看到经济上的挑战,更深刻长远的挑战是在文化上。”中国若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定不能忽视文化的作用,若想扩大文化得影响力,就必须改变文化的实用特性。这就是我们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了,我们肩负着名族的希望,复兴中华是我们职责所在。我们要勇敢的站出来,提高我们的精神高度,提高我们的认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创作,培养出一批批时代的伟人。“第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人的生活,不能只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而要追求对生活的思考,而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又是十分的丰富,更多时候,我们应该多思考生活,多思考人生,要有自己的信仰,不能随波逐流。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人文精神,是因为我们人文精神得缺失。当代社会缺什么,我们就会呼吁什么,就像生病了要对症下药一般,社会病了,我们就得给它治治,时代营养不良了,我们就得给它补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是所以人所共知的,而他的弘扬与发展,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实现。
读完《周国平人文讲演录》,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仿佛与一位智者在对话,心底的触动,每一份共鸣,如遇知音一般。不得不佩服这位文学家和哲学家,把我们生活中最为真实贴切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却无法说完全得认知这么透彻,这么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就是学者之所以为学者吧!
汉语言三班 杨雯 2011020306
第二篇:《周国平人文讲演录》读书心得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读书心得 很早就听说有句“大学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的流行语,不过我以前没读过周国平的文章。近期单位开展“读好书,促发展”的活动,从单位提供的多类书籍当中,我选择了这本口碑很好的书籍,也开始了一段美妙的心灵旅程。
我知道读讲演录可能没能很好地了解周国平的文字,不过我觉得在他的讲演录里能够更直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人格,也许是现代快餐文化造就了我这样的心理吧。这本书主要是收集周国平先生的讲演内容,书中有关于六个方面的话题:谈人文精神、谈教育文化、谈人生、谈哲学、性爱四讲、言论和访谈。不过演讲毕竟是演讲,很多东西会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书中的很多讲演录里有着重复或特意迎合某一部分人群喜好的倾向,不过整体的感觉还好。
在读完周国平的讲演录后,周国平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我觉得周国平是个很注重灵魂价值的人。他在有关人文的演讲中曾讲到 “我认为,灵魂是人的精神属性的最高层次,是人与动物的最高区别。我说的灵魂实际上是指精神追求,就是人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而这种超出生存以上意义的寻求和体验就构成了人的灵魂生活”,“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灵魂的高贵是道德的基础”。
周国平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从这三个层次上看他又认为人拥有着三样最为宝贵的东西:生命、头脑和灵魂。生命,是个严肃的话题,然而却很多人没有正视生命。每个人都应对生命怀有尊敬和敬畏之情。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对所有的生命都抱有尊敬和敬畏。在看周国平先生的讲演录,他提到
了社会上对生命冷漠和冷酷的现实时,不时流露出失望与无奈,他作为一位作家和哲人,能做的或许只是呼吁社会,让改变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人文的第二个方面是对头脑的尊重,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就是要实现他自己头脑的价值,要用他的头脑,要发展他的头脑固有的能力。周国平觉得头脑的能力就是思维的能力,就是智力。他认为人的智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扼杀好奇心的因素一方面是新馆,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另一方面是功利心,凡事都问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在讲到灵魂时,周国平强调了灵魂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建议人们要拥有心智生活,心智生活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在自由和充实。
在周国平的文字中我不仅感到他是个注重灵魂生活的人,也是个关注社会,善于思考的哲人。他是学哲学的,对尼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不过我觉得他不是尼采类的近乎疯狂的哲人,他务实多了,站在现实的轨道上,思考着他的问题,研究着生活中的哲学,因而他的哲学散文让人觉得特别亲切。我想他虽然崇拜尼采,但更喜欢康德的生活态度吧。不过看周国平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中,有些也觉得过于偏激和表面化,或许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问题吧。比如教育问题,他认为取消高考制度是解决目前我国教育问题的办法,而我却不是很同意他的看法。他想到很多问题都要从人的灵魂深处去改变一个人,可对于现实来说是极难实现的,要求所有人的灵魂高尚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吧,但现实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我更偏向于现实的道德与纪律,人总是有一定劣根性的。
我觉得哲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思考,人一天没有弄明白人的本源问题,就永远难于解释人生问题。我这么一个外行人,对于哲学也是偶尔把玩,只是当做生活的乐趣。要是让我整天思考哲人的那些问题,对于我来说是痛苦的,在我看来,哲学就是生活,而把生活看得太明白了反而失去了很多趣味。要注重心智的生活,但也不要放弃现实中的精彩。
第三篇:学识、善行,让你魅力无穷——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有感
学识、善行,让你魅力无穷——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有感
近几年大学里流传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我读过王小波的少量作品,也读过他妻子李银河怀念他的几篇文章。我觉得王小波作为一个有独自思想的思考者,作为一个敢于走异路的勇敢者,作为一个善于机智地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嘲笑社会弊端的作家,作为一个真心、真情、真诚待人又拥有至死不渝爱情的男人,是很让读者喜爱,可能也更受青年男子的崇拜。“女读周国平”,最起码说明周国平是当今女大学生或者女青年喜欢的作家,但是为什么“女读周国平”呢?
我并不是一点不知道周国平。周国平作为当代哲学家,作为“妞妞”的爸爸,我是知道一点的,甚至也浅显地教过他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课文。但是周国平到底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又有着怎样的特色,我不读他的作品是没有发言权的。我带着这个好奇的问题,在假期里读了周国平著的《人文讲演录》。试图走近周国平,阅读周国平,猜测“女读周国平”的缘由。
“远离不会流泪的思想家,远离不会微笑的哲人,远离不会向孩子弯腰的伟人”,保持真性情的人也许更真实可爱。冷峻、冷酷、甚至冷血的所谓“思想家”“哲人”、“伟人”,大概都不会被女人青睐。而周国平就是会“流泪”的思想家,会“微笑”的哲人。
且不说不幸的“妞妞”因为有了这个多情、充满慈爱的父亲成了幸运的“妞妞”。单是他的小小的二女儿,就有个哲学家“秘书”,记录她的一颦一笑,欣赏她的一言一行,学习她的美德,获取她的灵感。不是一个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为友的慈父能够这样吗?他具有真性情,是一个生活中极真实、本真的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也许正因为他有情、怜子,才让这个哲学家多了几分亲切,添了几许可爱。
对于爱情,他认为爱的本质应该是给予,是一种奉献的激情,这种奉献的激情完全是出于感情的,而不是观念的伦理道德的,责任的。心疼一个人,是爱的可靠标志,心疼是感情最自然的流露,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互相心疼且持久,才是爱情。认为人无法做到多向的性与专一的爱两全,并以哲学家罗素、萨特与波伏瓦的例子来证明观点。“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丧失示爱的功能”,他引用史铁生的话加以佐证。在物欲横流甚至部分伦理得到颠覆的今天,周国平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人间美好感情——爱情的纯洁性与高尚特点,对于混沌中的青年,可以说是健康的积极的正确的生活指引。
关于“幸福”的探讨。周国平认为,幸福既来自于外在生活,更来自于内在生活。外在生活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内在生活才是幸福更重要的源泉。家庭出身、财富金钱、社会上成功的地位与名声、婚姻家庭、健康、闲暇、平安等外在生活都会让人感受到幸福,而创造、体验、爱、独处、阅读、智慧、信仰等内在生活,更会让人感受到持久的幸福。内在生活是幸福的主要根源与方面,其理由是内在生活是自足的,不依赖于外部条件,这方面的快乐往往是外在变故所不能剥夺的。心灵的快乐是高层次的快乐。灵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任何外在经历必须有灵魂参与才成其为幸福,幸福是一种能力„„作为“内在生活”的其他因素我且不探讨,就“独处”“阅读”而言,对青年是有必要拥有的。独处,是和自己灵魂相处,阅读就是和世界上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灵魂相处,和他们交流。一个人的灵魂成长是需要养料的,那些大师们写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养料。德国哲学家奥伊肯说:实际上那些精神财富,人类的精神传统,是外在于每一个个人的,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占有它。作为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那些被时间证明过的经典作品,从中获取营养,得到快乐的种子,幸福一生。
读了周国平著的《人文讲演录》,也许我依旧没有资格解释“女读周国平”的缘由,仅仅根据他的一本《人文讲演录》,试图想走近周国平也只是妄想。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对“人性”
“人文”的理解更深刻了。人性就是人道主义,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就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对人生的态度上要能够自己做主,负起责任来。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正如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的:“知识、学问应该和善行结合。”学识、善行,才会让人魅力无穷。只有这样,才体现出知识孕育精神的真实意义,才显示出人文知识的真正价值。我们正需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培养学生,如果我们培养学生具有爱心,拥有知识,有阅读思考的习惯,那岂不是教育的成功?
光明中学
2008-9-21
类别:教师佳作 作者(信息来源):梁元
第四篇:读周国平博客有感
读周国平博客有感
带着敬畏的心情打开了周国平先生的博客,边听着舒缓的音乐,边滚动着鼠标浏览着周先生的博文,由于随感少却了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顿时让人沉静,让人入世,更让人出世。
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周国平先生把自己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生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中并没有艰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困惑。
读着读着,一句“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在脑海中浮现,这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校园里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而我,作为一名当代女大学生,觉得女生必读周国平,而且要热爱生活、寻求人生真谛、向往精神境界。或许有人会认为二十出点头的小女生是在说大话,可是我还是会坚持。因为我也经历了不少,在面对与至亲生死离别之时,对人生,特别是对生死,有过刻骨铭心的体会。
在这儿,特别针对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忧思》、《死亡》、《论爱生命》、《可爱的于娟》这几篇博文和我的亲身体会来谈谈我的的感悟。
“有往事的人爱生命,对时光的流逝无比痛心。他们怀着特别的爱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藏在心灵的谷仓里。”岁月如梭,让我更加感悟到了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更加懂得珍惜眼下拥有的亲情和友情。母亲的逝世使我悲痛万分的同时,愈发意识到父亲健康活着是多么的可贵!为了生命中少一些遗憾,就要不遗余力地对他多一分孝敬与付出,在有生之年与他共享生活中的美好!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有无爱的欲望,能否感受生的乐趣,归根到底是一个内在的生命力的问题。”许多人在为生命而奋斗时,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要是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去对待他,他会变的更加精彩,更加绚丽多姿。要是以消极颓废的态度对待他,他只会变得更加黯淡,更加坎坷。然而,我不能说生命中的种种磨难就是痛苦的,痛苦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只要能够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命,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人生的意义,生命原是人的最珍贵的价值。可是,在当今的时代,其他种种次要的价值取代生命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乃至唯一目标,人们耗尽毕生精力追逐金钱、权力、名声、地位等等,从来不问一下这些东西是否使生命获得了真正的满足。”
我不能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它像什么。
生命像一面镜子,我们若是对他皱眉,他只会回我们以皱眉,我们若是对他微笑,他同样会回我们以微笑。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对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好好地活一场;生命的价值就是要表现自己是存在的,而且是有用地存在着.我知道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只有一次,而且不能够重新来过,为了珍惜这珍贵的生命,为了不给生命的后悔留下任何借口,我一定会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生命像一缕温暖的阳光,在寒冷的冬天给予我们温暖,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力量。在饥寒交迫给予我们慰藉,满足我们心灵的祈求。在遇到艰难险阻时给予我们希望,鼓舞我们努力奋斗。然而,这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去对待生命,对待
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生命也像一场春雨,重要的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及时。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我们应该学会去享受生命中的痛苦和快乐。在痛苦中感悟生命,认识生命。在生命的快乐中体验生活的美好,认识生命的本质,懂得应对生命持有的态度。
感谢周国平,感谢周国平的博文,感谢周国平的哲理,给了我如此巨大的生命体验,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周国平,支持您的作品。
第五篇:读周国平三文有感
读周国平三文有感。
今天读得周国平的三篇文章分别是P27的《被废黜的国王》P29的《在沉默中面对》和P57的《私人写作》。照理来说,应该是要手写,有时候还是应该手写,不过今天并不是很有手写的心情。之前发现自己又丢了一张8G的SD卡。至今丢下的似乎已经是16G之多了。这感觉并不像丢了其它东西一样,事实上,我几乎不为丢东西而感到有什么烦躁之类的,不过这么大的容量内,几乎储存了我的一个世界。当然在这个意义上,我拥有不止一个世界。不过似乎关于这个内容我只能写到这里了,我想继续写的时候,似乎就触及了关于《私人写作》的内容,想到身后有人在阅读便感到不安。很多时候我习惯想到什么写什么。电脑比手快,应是有利有弊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一篇一篇讲下来,只是读完的一些想法,包括对周国平本人的想法比如接下来的。上学期讲到周国平的时候似乎并不是十分了解,周国平之所以表现出这种哲学状态,似乎是因为讲自己完全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很有作文所要求的联系社会生活的感觉,不过这些似乎都出现地多了,无论是自己写的,还是别人写的自己读到的,说实话读到这些有些厌了。其实同样的还有一些政治问题也是一样,我不晓得这算不算麻木。所以还是觉得语文老师很辛苦啊,当时回初中看作文的时候感觉也是这样的,有些文字读得好辛苦。突然想到,在读我这段文字的时候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感觉?最近想说一些话,或者说是《在沉默中面对》中提到的,“感到不堪重负的时候,语言大门就对他打开了”。不过我的语言好像不是很有魅力的样子。话说老师之前说我愛玩了,还有其他人也这样说了,不过并不完全是这样,玩是表现,所有表面变化都取决于内心变化,但是内心却不一定是玩的状态,而是需要用玩来释放。我似乎比较喜欢跟语文老师谈些什么,当然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也不是所有时候都有要释放的东西。
不过上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然后跟初中语文老师讨论,老师似乎没有替我保守秘密啊„虽然当时也并没有对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不过既然不是对所有人说,而是指定一个人,就应该有这个默认的契约吧。
所谓文不对题什么的,至少今天我晚上我就先不管了。不过要我来说,目标感的弱化倒是确实的,应该是第一学期末的时候目标感最强,现在有些看淡一些东西,不过这里的看淡,似乎是个笑话,我的一些行为体现出:我分明还在追求一些我所谓看淡的东西。其实我不知道我究竟会不会把这段话拿给老师你看,或许你看到的只是之后的一段话。我自然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期望,但是我无法将这期望确实地化作我的动力,或者这样说,化作我做习题的动力。我倒是很希望一直看书,不过确实很遗憾,我并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总结对一本书的看法,不过,我倒是确实能感受到一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也许之后并不能记起,这个过程本身的意义应已是很多。话说关于目标感这东西当然还有一些原因,我忘了是谁说:我们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永远不可能只有一个动机。这也一样,不过,那是永远都不能公开的东西了。自己必然要带走的。
没有孤独是没有思考的,这上面谈到的一些东西也一样。我似乎在《在沉默中面对》中找到的最多的就是对行为的解释了。读完这篇就感觉800、900字真的是很少的数字,似乎感到什么都是意犹未尽,不过我觉得,这与前一篇《被废黜的国王》一样是周国平的随记,而《私人写作》则更具正式性。前两篇结构感觉比较简单,中心亦是明确。谈到人生质量决定于灵魂质量,而灵魂的修养需要沉默(在这里,应该是可以把沉默理解为孤独的吧)。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虽然这两篇在内容上几乎没有联系,但是如此将重心放在一起才更完整。有点担心明天的作文了,这个时候阅读这样的文章,其实觉得对作文并不一定有什么确实的好处,留在脑海中的映像也应该像经典一样接受时间的洗礼。
孤独才是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人的吧。《私人写作》的原意应不是这样,或者说不是这么绝对。但是孤独所创造出的独立确实是无法替代的。学农的时候,我跟甲在玩微博,乙说了
一句:“现在的人真是的,一点隐私都没有,出去逛街也要传照片。”当然是可以把这些理解成隐私,不过我觉得,真正不能分享的,只有只能自己带走的思想。对于生活,其实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限制,这个限制当然还有许多,广交朋友也可以理解成一种限制。话说这是最近想到的,人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朋友,古人也并没有那么多的朋友。噢,所谓朋友。也许我该这么说,曲晶是我的朋友。原谅我这里用全名且不带称呼,这句话应该是要这样说的吧。其实在我真正的想法里,能让我对TA吐露真心的,才是朋友,而上面提到的“朋友”只是生活中相互有联系的人。不知道这样是不是不尽人情。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我是充分享有孤独的,不过很遗憾,我是到高中才真正开始思考的。或者很幸运,我高中就开始思考了。所以在这两年我才真正有了孤独的福利。
在《在沉默中面对》和《私人写作》中,周国平都表达了:必须享有孤独。不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但是,都在一个层面上——精神。在这里,才是真正拥有且必须拥有孤独的地方。没有孤独作为条件,便没有深沉的思考,所谓观点也只是随风摆动的稻草;亦是孤独,来保证写作者内心的真实和独立,每个人亦有享受孤独的权利。即,思想自由。是突然想到这四个字的。其实考试的那篇文章最后不能收尾„„所以就拉了理性来扯„„惭愧啊„„这两千多字花了我一个多小时了。。
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关于这三篇文章的看法,不过这两千多字应大部分是对孤独的理解吧?
就是这样了。不打算再看这篇文了。不然这段想法等到了老师那里就不完全了。
之前遇见一个大学生,他说,什么事情对外人说事最好的,因为外人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会说出去。不过,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人不可能对一个外人袒露内心,也不意味着生活中亲近你便走进了一个人。
突然想起来,今天老师上课讲的:你认为一个直的人就能把事办好吗?这自然是对的。不过为什么感觉这句话有些可怕。
对于很多事的界定其实都很奇怪啊。发条橙的作者说:极善也是极恶。总是有些细想可怕的事情。现在在看这书,刚开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