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专科《西方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问答题题库(分学期版)(最终定稿)

时间:2020-10-31 09:4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开(中央电大)专科《西方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问答题题库(分学期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开(中央电大)专科《西方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问答题题库(分学期版)》。

第一篇:国开(中央电大)专科《西方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问答题题库(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西方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问答题题库(分学期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说明:试卷号码:2143。

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会计学(财务会计方向)、会计学(会计统计核算方向)、金融(保险方向)、金融(货币银行方向)、金融(金融与财务方向);

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10月26日,收集了中央电大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34.如果你是一家服装企业的经理,你在这个垄断竞争市场上如何创造自己的产品差别? 答:(1)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2)实际差别的创造。企业创造产品差别就要使自己的产品在质量、外形、包装等方面不同于同类其他产品。这些不同差别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

(3)广告与营销手段的应用。广告的作用是要使消费者认识那些不易辨认的产品差别,甚至使消费者承认本无差别的产品有差别。

(4)创名牌。在产品差别中,品牌是一种重要的产品差别,它既有实际差别,又有消费者对它的认知。但名牌还要靠广告宣传,让消费者认知。在垄断竞争行业中,企业创造名牌是十分重要的。

35.各国在不同时期都采用过赤字财政政策,分析赤字财政政策的筹资方式及对经济的影响。

答:(1)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即政府收入小于支出。

(2)赤字财政用货币筹资与债务筹资来筹资。货币筹资就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必还本付息,从而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但缺点是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通货膨胀。债务筹资就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这种筹资方法相当于向公众借钱,不会增加货币量,也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但政府必须还本付息,这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3)赤字财政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尤其是可以较快使经济走出衰退。

(4)赤字财政会加重财政负担,并引起通货膨胀,减少储蓄。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35.如果中东地区动荡会使石油减产,根据价格理论分析这种变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

答:(1)石油减产,石油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由S1移动到S2。

(2)石油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使汽油的价格上升(从P1上升到P2),数量减少(由Q2减少为Q1)。

(3)汽油与汽车是互补品,汽油价格上升会引起汽车的需求减少。

(4)作图占3分。

36.什么是汇率?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国内经济衰退时实行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 答:(1)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2)一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时,如果外国产品价格不变,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从而进口减少,但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出口增加。

(3)汇率下降引起二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35.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答:(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

36.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当一个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什么结果。

答:(1)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宏观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均衡的GDP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GDP。

(2)总需求增加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从ADo移动到ADi,物价水平由Po上升到Pl,这样就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了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3)在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GDP也会暂时增加(资源超充分利用),但会受到资源与技术的限制。

(4)作图占3分。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34.用图形说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答:(1)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X、Y)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如图中的I1或I2或I3。

(2)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领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在同一个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如图I1,I2,I3是三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效用,其顺序为:I1﹤I2﹤I3。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35.根据总需求分析说明增加国内总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1)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

(2)根据总需求分析原理,GDP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它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动。

(3)如何增加消费。

(4)如何增加投资。

(5)如何增加出口。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34.用图形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答:(1)假设在短期内整个行业供给小于需求。此时价格高(图1中的P1),企业有超额利润(图1中的ABCP1);

(2)在长期中,各个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充分调整产量,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当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企业会扩大生产或其他企业涌入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到P0,需求曲线移动为d1d1,这时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总收益与总成本均为OQ10DP0),实现了长期均衡。

(3)作图占5分。(可以分别画出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图,也可以将两个图合在一起)说明:此题学生只需分析一种情况即可。也可以假设在短期内整个行业供给大于需求。此时价格低,企业有亏损;

在长期中,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时,企业会减少生产或退出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上升到P0,需求曲线移动为d1d1,这时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总收益与总成本均为OQ10DP0),实现了长期均衡。

35.在开放经济中,增加出口对一国经济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出口? 答:(1)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使总需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2)国内总需求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影响取决于乘数的大小。开放经济中的乘数要考虑到进口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中所占的比例,即边际进口倾向。

(3)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这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不会全用于进口(即边际进口倾向是小于一的),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

(4)在加入WTO后,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出口(学生只要答出一条言之有理的建议就可以)。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34.国防、钢铁厂的污染、特大企业的存在都会引起市场失灵,它们各自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答:(1)国防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因为它是一种公共物品。

(2)钢铁厂的污染之所以会引起市场失灵,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3)特大企业会引起市场失灵,是由于垄断的存在。

(4)用政府干预来解决这些问题:

国防—由政府提供;

污染—可以使用立法或行政手段,或者采用经济或市场手段;

垄断—政府可以用价格管制、反垄断法或国有化来消除垄断。

35.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应该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答:(1)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

(2)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

(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34.现在许多企业都要成为“学习型企业”,这使市场上财经管理类图书走俏,分析这种变化对财经管理类图书市场的影响。

答:(1)这种变化引起对这类图书的需求变化,但并不直接影响供给。因此引起需求曲线变动,而供给曲线不变。

(2)这种变化引起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方平行移动。

(3)这种变化引起均衡价格(成交价)上升,均衡数量(成交量)增加,这个市场繁荣。

(4)作图占3分。

35.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说明一国居民购买住房的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答:(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2)购买住房为投资需求,它会影响总需求。

(3)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由AD1移动到AD2。

(4)变动的结果是GDP增加(由Y1增加为Y2),物价水平上升(由P1上升为P2)。

(5)作图3分。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34.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为什么会引起市场失灵? 答:(1)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种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的行为称为搭便车。公共物品可以搭便车,消费者要消费不必花钱购买,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

(3)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35.目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增加国内需求,用消费函数理论说明如何才能增加消费需求。

答:(1)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C=f(Y)。

(2)消费函数说明增加收入是增加消费的关键。

(3)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4)通过改革,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34.如果中东地区动荡会使石油减产,根据价格理论分析这种变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

答:(1)石油减产,石油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由S1移动到S2。

(2)石油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使汽油的价格上升(从P1上升到P2),数量减少(由Q2减少为Q1)。

(3)汽油与汽车是互补品,汽油价格上升会引起汽车的需求减少。

(4)作图占3分。

35.各国在不同时期都采用过赤字财政政策,分析赤字财政政策的筹资方式及对经济的影响。

答:(1)在经济萧条时期,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这样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即政府收入小于支出。

(2)赤字财政用货币筹资与债务簿资来筹资。

货币筹资就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政府不必还本付息,从而减轻了政府的债务负担。但缺点是会增加货币供给量引起通货膨胀。

债务筹资就是把债券卖给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人。这种筹资方法相当于向公众借钱,不会增加货币量,也不会直接引发通货膨胀,但政府必须还本付息,这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3)赤字财政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尤其是可以较快使经济走出衰退。

(4)赤字财政会加重财政负担,并引起通货膨胀,减少储蓄。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33.用供求定理和需求弹性理论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要求画图)答:(1)供求定理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2)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限制石油产量,是因为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将上升。如图,限制产量使石油的供给曲线由S1向左平移至S2,引起价格从P1上升至P2。(5分,其中作图3分)(3)由于石油是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下降的幅度会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使得价格上升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必定大于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将增加。如图,价格上升后,需求量由Q1减少为Q2,但Q2AE1Q1小于P1AE2P2,即总收益增加。(7分,其中作图3分)34.在经济衰退时应该采取什么财政政策? 答:(1)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2)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3)扩张性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的政策。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

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

(4)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35.如果你是一家服装企业的经理,你在这个垄断竞争市场上如何创造自己的产品差别? 答:(1)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2)实际差别的创造。企业创造产品差别就要使自己的产品在质量、外形、包装等方面不同于同类其他产品。这些不同差别的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

(3)广告与营销手段的应用。广告的作用是要使消费者认识那些不易辨认的产品差别,甚至使消费者承认本无差别的产品有差别。

(4)创名牌。在产品差别中,品牌是一种重要的产品差别,它既有实际差别,又有消费者对它的认知。但名牌还要靠广告宣传,让消费者认知。在垄断竞争行业中,企业创造名牌是十分重要的。

36.石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如果中东政治动荡引起石油产量减少,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说明它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答:(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2)石油产量减少,价格上升,从而生产其他相关产品的成本增加,这会影响短期总供给。

(3)短期总供给曲线从SAS1向上移动至SAS2。

(4)当AD和LAS不变时,SAS的向上移动引起GDP减少(从Y1减少到Y2),物价水平上升(从P1上升到P2)。

(5)作图占3分。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34.用图形分析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短期与长期均衡。

答:(1)假设在短期内整个行业供给小于需求。此时价格高(图1中的P1),企业有超额利润(图1中的ABCP1);

(2)在长期中,各个企业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充分调整产量,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当供给小于需求,价格高时,企业会扩大生产或其他企业涌入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增加,价格水平下降到P0,需求曲线移动为d1d1,这时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总收益与总成本均为OQ10DP0),实现了长期均衡。

(3)作图占5分。(可以分别画出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图,也可以将两个图合在一起)说明:此题学生只需分析一种情况即可。也可以假设在短期内整个行业供给大于需求。此时价格低,企业有亏损;

在长期中,当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低时,企业会减少生产或退出该行业,从而整个行业供给减少,价格水平上升到P0,需求曲线移动为d1d1,这时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总收益与总成本均为OQ10DP0),实现了长期均衡。

35.在开放经济中,增加出口对一国经济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出口? 答:(1)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使总需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2)国内总需求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影响取决于乘数的大小。开放经济中的乘数要考虑到进口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中所占的比例,即边际进口倾向。

(3)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这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不会全用于进口(即边际进口倾向是小于一的),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

(4)在加入WTO后,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出口(学生只要答出一条言之有理的建议就可以)。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34.汽车价格下降、汽车保险价格下调,以及收入增加都会使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量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用图形说明这三种因素引起的汽车购买量增加有什么不同。

答:(1)汽车价格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量增加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由a点移动到b点,见图1。(4分)(2)汽车保险价格下调以及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为需求陷线的移动,即从D1移动到D2,见图2。

(3)本题作图各占3分,共6分。

35.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应该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答:(1)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

(2)资源: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

(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34.划分市场结构根据什么标准?市场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答:(1)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各个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结构,根据三个标准来划分市场结构。

第一,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即大企业在市场上的控制程度,用市场占有额来表示。

第二,行业的进入限制,它来自自然原因和立法原因。

第三,产品差别。是同一种产品在质量、牌号、形式、包装等方面的差别。

(2)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和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完全竞争。它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第二、垄断竞争。它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

第三、寡头。它是只有几家大企业的市场。

第四、垄断。它是只有一家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供给。

35.用图形说明,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上升引起了哪一种类型的通货膨胀。

答:

(1)石油是成本中重要的一部分,石油价格上升使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从SAS1向上移动至SAS2。

(2)石油价格上升只影响短期总供给,并不影响总需求和长期总供给。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决定了价格水平为P2,价格水平从Pl上升到P2是由于成本的增加所引起的。这种由于成本增加所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3)当AD和LAS不变时,SAS的向上移动引起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GDP减少由Yl减少到Y2)。

(4)作图占3分。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34.什么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为什么会引起市场失灵? 答:(1)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种不用购买就可以消费的行为称为搭便车。公共物品可以搭便车,消费者要消费不必花钱购买,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不愿意生产。由于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足。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

(3)市场失灵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

35.用IS-LM模型分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答:(1)IS-LM模型是说明物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决定的模型。

(2)扩张性财政政策就是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使自发总支出增加。

(3)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即从ISo移动到IS1。

(4)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引起GDP增加(从Y0增加到Yl),利率上升(从i0上升到i1)。

(5)作图占3分。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35.用需求弹性理论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句话。

答:(1)“薄利多销”是指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小幅度降价使需求量较大幅度增加,而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

(2)“谷贱伤农”是指粮食丰收了,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减少。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在粮价下跌时,需求增加得并不多,这样就会使总收益减少,农民受到损失。

36.从投资的角度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用图形说明物价水平的变动如何引起总需求的变动,政府支出的增加如何引起总需求水平的变动? 答:(1)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点可以用利率效应来解释。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总需求。

(2)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即物价上升(从P2上升到P1),引起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b点到a点),总需求减少(从Y2减少到Y1);

物价下降(从P1下降到P2),引起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从a点到b点),总需求增加(从Y1增加到Y2)。(5分,其中作图2分)(3)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政府支出增加引起总需求的增加表现为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即从AD1移动到AD2。(5分,其中作图2分)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34.如果中东地区动荡会使石油减产,根据价格理论分析这种变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

答:(1)石油减产,石油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由Sl移动到S2。

(2)石油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使汽油的价格上升(从Pl上升到P2),数量减少(由Q2减少为Qi)。

(3)汽油与汽车是互补品,汽油价格上升会引起汽车的需求减少。

(4)作图占3分。

35.目前,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增加国内需求,用消费函数理论说明如何才能增加消费需求。

答:(1)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C=f(Y)。

(2)消费函数说明增加收入是增加消费的关键。

(3)说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

(4)通过改革,提高边际消费倾向。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34.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答:(1)总产量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

35.在开放经济中,增加出口对一国经济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出口? 答:(1)出口的增加提高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使总需求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2)国内总需求增加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影响取决于乘数的大小。开放经济中的乘数要考虑到进口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中所占的比例,即边际进口倾向。

(3)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会使进口增加,但由于这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是由出口增加引起的,一般来说,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不会全用于进口(即边际进口倾向是小于一的),所以,贸易收支状况改善(贸易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

(4)在加入WTO后,我们应该如何增加出口(学生只要答出一条言之有理的建议就可以)。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36.汽车价格下降、汽车保险价格下调,以及收入增加都会使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量增加。从经济学的角度,用图形说明这三种因素引起的汽车购买量增加有什么不同。

答:(1)汽车价格下降引起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量增加表现为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由a点移动到b点,见图1。

(2)汽车保险价格下调以及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即从Di移动到D2,见图2。

(3)本题作图各占3分,共6分。

37.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说明一国居民购买住房的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答:(1)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2)购买住房为投资需求,它会影响总需求。

(3)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由AD1移动到AD2。

(4)变动的结果是GDP增加(由Y1增加为Y2),物价水平上升(由Pl上升为P2)。

(5)作图3分。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如何理解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答:(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2)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

(3)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研究的是把不断增加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不变的生产要素上时对产量所发生的影响。

(4)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和产量绝对减少三个阶段。

2.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当一个经济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总需求增加会弓起什么结果。

答:(1)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分析,当宏观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均衡的GDP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GDP。

(2)总需求增加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从ADo移动到ADi,物价水平由Po上升到Pl,这样就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了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3)在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时,总需求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上升,GDP也会暂时增加(资源超充分利用),但会受到资源与技术的限制。

(4)作图占3分。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结合图形,用供求定理和需求弹性理论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 答:(1)供求定理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2)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限制石油产量,是因为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的价格将上升。如图,限制产量使石油的供给曲线由S1向左平移至S2,引起价格从P1上升至P2。(5分,其中作图3分)(3)由于石油是各国的重要能源,其需求弹性较小,从而其需求量下降的幅度会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使得价格上升所造成的销售收入的增加量必定大于需求量减少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减少量,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总收益将增加。如图,价格上升后,需求量由Q1减少为Q2,但Q2AE1Q1小于P1AE2P2,即总收益增加。(7分,其中作图3分)2.什么是汇率?为什么一些国家在国内经济衰退时实行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 答:(1)汇率又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单位同他国货币单位的兑换比率。

(2)一国货币贬值(汇率下降)时,如果外国产品价格不变,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产品的价格就上升,从而进口减少,但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出口增加。

(3)汇率下降引起二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增加。

第二篇:1259国开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十年期末考试判断题题库(分学期版)

1259国开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十年期末考试判断题库(分学期版)

说明:更新至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奎德认为,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答案]对

17.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答案]对

18.正是法默尔选择的哲学方法论高度才使得其理论对于公共行政尤其是行政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答案]错

19.霍哲主张,评估政府的目的在于加强管制,让政府对公民的需求更负责任。[答案]错

20.奥斯本所强调的是要改变政府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以“规章驱动的政府”取代“任务驱动的政府”。[答案]错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领域更多的认识和努力应致力于通过实证研究而不是通过语言解释来发展。[答案]错

17.库珀对行政伦理问题的探讨是从对行政角色的分析入手的。[答案]对

18.霍哲强调,最高管理层应在对组织文化的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必须把创新性和支持性文化改变成为官僚组织文化。[答案]错

19.奥斯本采用的企业家政府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私人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答案]对

20.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学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答案]对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事实与行为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答案]错

17.奎德认为,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答案]对

18.霍哲强调,最高管理层应在对组织文化的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必须把创新性和支持性文化改变成为官僚组织文化。[答案]错

19.奥斯本所强调的是要改变政府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以“规章驱动的政府”取代“任务驱动的政府”。[答案]错

20.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罗伯特•登哈特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种新的行政学理论。[答案]对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政府的失败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答案]对

17.库珀对行政伦理问题的探讨是从对行政角色的分析入手的。[答案]对

18.霍哲主张,评估政府的目的在于加强管制,让政府对公民的需求更负责任。[答案]错

19.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学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答案]对

20.所谓“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它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不断强化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答案]错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古德诺关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调的创见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版有贡献。[答案]对

17.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干的人。[答案]对

18.巴纳德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体方面,把命令作为有权威的;二是主体或个人方面,命令被接受的性质。[答案]错

19.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事实与行为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答案]错

20.维尔达夫斯基提出,对预算及其改革的研究只需要着重改革实践的讨论,不需要注意理论上的探索分析。[答案]错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答案]对

17.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协调,而是在于二者的分离。[答案]错

18.法约尔对于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经营与管理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要素分析来揭示的。[答案]对

19.霍哲主张,评估政府的目的在于加强管制,让政府对公民的需求更负责任。[答案]错

20.奥斯本所强调的是要改变政府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一一以“规章驱动的政府”取代“任务驱动的政府”。

[答案]错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教育和市政机构;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机关办公室管理;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答案]错

17.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答案]对

18.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大资产阶级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答案]错

19.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韦伯认为,它们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答案]对

20.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答案]对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西蒙的渐进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有限理性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理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答案]错

22.在《预算改革的政治含义》一文中,维尔达夫斯基极力主张发展一种规范的预算理论。[答案]错

23.扩大职责范围、权力下放、分散责任和群众参与管理,是麦格雷戈认为在组织中实施贯彻执行Y理论的几种具体方法。[答案]对

24.沃尔多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是一个创造者之外,他还更多的是一个评论家。[答案]对

25.行政生态学是以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答案]对

26.1958年,新公共行政学高举社会公平的旗帜应运而生,它倡导关注意义和价值、着重建立规范理论,以期促使未来人类社会绽放出一线曙光。[答案]错

27.法默尔更多的是希望告诉我们在公共行政中必须学会接受反例,必须学会让矛盾站住脚并且学会不再坚持单一的真理。[答案]对

28.库珀对行政伦理问题的探讨是从对行政角色的分析人手的。[答案]对

29.霍哲主张,评估政府的目的在于加强管制,让政府对公民的需求更负责任。[答案]错

30.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学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答案]对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1.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玻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用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教育和市政机构;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机关办公室管理;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答案]错

22.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答案]对

23.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大簧产阶级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答案]错

24.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书伯的官僚制理论都认同行政管理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公务中积极排除政治性因素。[答案]对

25.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干的人。[答案]对

26.作为一位与泰勒处在同时代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没有像秦勒那样去过度关注作业现场的操作效率问题,而是试图寻求一种更具广泛适用性的“一般管理理论”。

[答案]对

27.怀特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请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人、系统的探讨。[答案]错

28.吉利克果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构建一门1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料科学应该建立在一些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答案]对

29.在林德布洛姆看来,策略分析是指对与现状有差距的各种政策备选方家择其一面予以简化和重点性的策略研究,它所提出的几个可行性方案与现实差距甚微,所作的决策与现行的状况比较并没有太大改变。[答案]错

30.所谓“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它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不断强化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答案]错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31.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教育和市政机构;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机关办公室管理;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答案]错

32.法国政治家布丹的《共和六论》以及近代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坞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政府论》等历史性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答案]错

33.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答案]错

34.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答案]对

35.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英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斯坦因是其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人物。[答案]错

36.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权威和控制是

各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答案]对

37.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韦伯认为,它们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答案]对

38.在德鲁克看来,政府机构是“用经济活动所得的盈余来支付的服务性设施”,其管理的目的在于“出色的管制”。

[答案]错

39.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领域更多的认识和努力应致力于通过实证研究而不是通过语言解释来发展。[答案]错

40.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答案]对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31.古利克的个人兴趣一直都主要在公共财政、人事和城市政府这些领域。[答案]对

32.古利克采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构建一门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一些既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答案]对

33.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协调。[答案]错

34.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答案]对

35.巴纳德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体方面,把命令作为有权威的;二是主体或个人方面,命令被接受的性质。[答案]错

36.当代西方行为主义学派政治学者的重要方法论主张之一就是提出新的概念工具去从事研究。[答案]对

37.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事实与行为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答案]错

38.在方法上,理性决策模式注重事物变化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它强调在进行改变时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改,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逐步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答案]错

39.里格斯基于对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历史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创立了行政生态学这个重要的行政学分支学科。[答案]对

40.里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中以菲律宾作为融合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泰国作为棱柱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以美国作为衍射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对它们作了深人分析。[答案]错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31.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教育和市政机构;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机关办公室管理;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答案]错

32.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答案]对

33.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大资产阶级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答案]错

34.西蒙是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因此,有人把西蒙称作组织理论之父。[答案]错

35.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答案]对

36.作为一位与泰勒处在同时代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没有像泰勒那样去过度关注作业现场的操作效率问题,而是试图寻求一种具更广泛适用性的“一般管理理论”。

[答

案]对

37.怀特指出,端正官纪应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途径要相互补充,灵活运用。[答案]对

38.在古利克看来,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的集权制政府优于民主制政府,因为前者能够产生新思想,具有自由批评的矫正效应并且要求老百姓对最终结果作出评价。[答案]错

39.厄威克认为管理的控制的派生职能同组织的人事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备人员、挑选人员和安置人员及惩罚。[答案]对

40.在巴纳德看来,所谓组织平衡实质上就是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答案]对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3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政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科学的过分依赖,由应用研究转向纯理论研究。[答案]错

32.新公共行政学派鲜明主张社会科学家应该以其专业知识和才能从事价值判断,他们强调批判理论、道德哲学对行政学研究的意义。因此,他们推崇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思辨方法,将价值理论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答案]对

33.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提出来的,其宗旨是用压制的管理代替自我控制的管理。[答案]错

34.在奎德看来,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的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政治可行性与谁是真正的委托人两个方面。[答案]对

35.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答案]对

36.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领域更多的认识和努力应致力于通过实证研究而不是通过语言解释来发展。[答案]错

37.霍哲强调,最高管理层应在对组织文化的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必须把创新性和支持性文化改变成为官僚组织文化。[答案]错

38.奥斯本采用的企业家政府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私人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答案]对

39.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罗伯特·登哈特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行政学理论。[答案]对

40.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答案]对

补充资料:

1.18世纪初期普鲁士创立的文官制度和19世纪50年代英国建立的任官制度,为行政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答案]错

2.1958年,新公共行政学高举社会公平的旗帜应运而生,它倡导关注意义和价值、着重建立规范理论,以期促使未来人类社会绽放出一线曙光。[答案]错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政学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科学的过分依赖,由应用研究转向纯理论研究。[答案]错

4.X理论强调个体内心需求协调,实行自我控制等思想较之传统的Y理论更能代表行政发展的方向。[答案]错

5.Y

理论认为个体和组织的目标应该融合,只要能注意满足个体的需求和利益,个体就能为组织尽更多义务和责任。[答案]对

6.Y

理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至少看到了在它之前的传统X理论所忽略的东西,说出了X理论所没有说出的东西。[答案]对

8.奥斯本采用的企业家政府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

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私人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答案]对

9.奥斯本强调的是要改变政府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以“规章驱动的政府”取代“任务驱动的政府”。[答案]错

10.奥斯本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并没有走极端,他强调的是政府要善于建立市场机制,不能只靠指令控制进行管理。[答案]对

11.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明显是以系统观念为依据的,他把组织视为一种由相互关联的人员组成的“开放系统”。

[答案]对

13.巴纳德认为,个人决策是指有关组织活动的决定,主要从组织目标上考虑。[答案]错

14.巴纳德认为,规定组织的目标这项职能可以由某一个管理人员能够单独完成。[答案]错

15.巴纳德认为,一项组织目标只有被组织成员接受后才是有效的。[答案]对

16.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对组织共同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答案]对

17.巴纳德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体方面,把命令作为有权威的;二是主体或个人方面,命令被接受的性质。[答案]错

18.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由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答案]对

19.布坎南认为,每个政府部门所遵循的政策通常是由该部门领导人根据上级对共同利益的理解来决定的。[答案]错

20.布坎南认为,如果要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内部重新建立竞争结构。[答案]对

21.布坎南认为,税赋制度的公共选择对于约束政府的无限增长具有关键作用。[答案]对

22.布坎南认为,在美国,虽然纵向的政府部门缺乏竞争压力,但横向政府部门并不缺乏竞争压力。[答案]错

23.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答案]对

24.传统公共行政学强调,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平,在于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基本价值。[答案]错

25.传统行政学的效率观促使一些行政学者以机械性效率为标准来评估公共服务绩效。[答案]对

26.从理论上来看,西蒙是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上来区分价值与事实的。[答案]错

27.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英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斯坦因是其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人物。[答案]错

28.从维尔达夫斯基对预算概念的阐释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更倾向把预算过程当作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人类行为现象来谈论。[答案]错

29.从西蒙的《行政行为》一书问世起,西方行政学便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以科学化的概念、实证的研究方法来取代传统的、充满含混命题和教条化陈述的内容。[答案]对

30.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答案]错

31.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也是从行政法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答案]错

32.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是人事管理问题。

[答案]错

33.当代西方行为主义学派政治学者的重要方法论主张之一就是提出新的概念工具去从事研究。[答案]对

34.当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科技的迅猛发展既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答案]对

35.德鲁克认为,为了真正体现“服务机构应有出色的工作”,政府需要从任务、使命的定义中提出能获得行政效益的明确目标。[答案]对

40.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目标可分为战略目标、策略目标以及方案和任务,它们分别由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来制定。[答案]对

41.德鲁克提出的政府机构工作步骤实际上概述了包括目标制定、分解、实施、评估等环节在内的整个政府机构目标管理的过程。[答案]对

42.登哈特认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基础中,更具当代性的理论先驱主要包括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学以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答案]对

43.对于组织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个人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答案]错

44.多届美国行政改革委员会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厄威克提出的行政组织管理原则。[答案]对

45.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协调。[答案]错

46.厄威克认为管理的控制的派生职能同组织的人事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配备人员、挑选人员和安置人员及惩罚。[答案]对

47.厄威克长期从事管理咨询和研究工作,他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答案]对

48.法国政治家布丹的《共和六论》以及近代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治的精神》和卢梭的《政府论》等历史行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答案]错

49.法默尔更多的是希望告诉我们在公共行政中必须学会接受反例,必须学会让矛盾站住脚并且学会不再坚持单一的真理。[答案]对

50.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领域更多的认识和努力应致力于通过实证研究而不是通过语言解释来发展。[答案]错

51.法约尔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是人事管理问题。[答案]错

52.法约尔对于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经营与管理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要素分析来揭示的。[答案]对

53.法约尔认为,等级系列既能保证统一指挥,同时也是最迅速的信息传递渠道,特别是在大型组织中显得尤为突出。[答案]错

54.弗雷德里克森著有《公共行政的事业》等大量行政学名著,是西方新公共行政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答案]错

55.负效果指的是方案所耗费的成本小于收益。[答案]错

56.公共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答案]对

58.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大资产阶级利益一边,主张公共行政权力的集中。[答案]错

59.古德诺的行政学研究和威尔逊的研究有着相当一致的地方他也是站在大资产阶级利益一边,主张公共权力的集中。[答案]错

60.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协调,而是在于二者的分离。[答案]错

62.古德诺关于“行政是国家意志的表达,政治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调的创见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颇有贡献。[答案]错

63.古德诺关于“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调的创见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颇有贡献。[答案]错

64.古德诺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没有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事务上。[答案]对

65.古德诺在政治—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答案]错

66.古利克采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构建一门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一些既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答案]对

67.古利克的个人兴趣一直都主要在公共财政、人事和城市政府这些领域。[答案]对

68.古利克认为,要消除专家政治的危险,就必须培养和树立一种施加责任自律的职业意识,就必须清楚认识到必须由专家来采取最后的行动。[答案]错

69.古利克认为政治这个词具有两种意义。在真正意义上,政治意指通过统治者的控制来寻求私利或寻求发展;而在一般意义上,政治则是指统治者用来实施控制的行动。[答案]对

70.古利克于20世纪20年代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学与公共法博士学位并长期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行政学教授。[答案]对

71.古利克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理论家,而且他在职业生涯的许多时间里都一直专注于对思想和原则的追求。[答案]错

72.关于分权,西蒙特别强调组织决策要“适度”分权而不允许“绝对”分权,因为组织活动是集体的活动,要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协调机制。[答案]对

73.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韦伯认为,它们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答案]对

74.行政管理作为一种专门以社会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的社会管理活动,如同其他社会管理一样,仅仅是近代的产物。[答案]错

75.行政生态学是以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答案]对

76.行政学的开山之作是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答案]对

77.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干的人。[答案]对

78.怀特的行政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行政官员风纪——即他所谓“官纪”问题的研究上。[答案]对

79.怀特认为,独立制型行政组织体制的特征是将每种服务机关视为一种独立单位;而与其他服务机关之间保持极少关系或毫无直接关系。[答案]对

80.怀特认为,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就是对国家政府中“市政、邦联或联邦行政的研究”。

[答案]对

81.怀特认为,善于利用外界的环境影响、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以及鼓励有益的社交活动等均可以直接地促进官纪的改善。[答案]错

82.怀特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中诸如决策、规划、设计、技术措施和监督等许多重要工作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答案]对

83.怀特认为,要通过精密的协调来获得较好的协调结果。[答案]对

84.怀特认为,政府的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说是以行政组织中责任与权力的适当分配为基础的。[答案]对

85.怀特认为,中央集权型行政组织体制的特征是地方政府对地方的行政事务有决定权,地方政府权责明确,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不干涉地方行政事务。

[答案]错

87.怀特认为应该精简机构,减少协调工作的数量和难度。[答案]对

88.怀特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请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人、系统的探讨。[答案]错

89.怀特指出,端正官纪应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这两个途径要相互补充,灵活运用。[答案]对

90.怀特指出,协调机关的组织原则是对任何事件均由主管会制定完整的政策,用以领导相关的各部。[答案]对

91.怀特指出,由于在行政运行中存在着滥用权力、违法乱纪、侵犯公民权利、管理无力、不负责任等不良情形,因此有必要发展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以便对行政系统实施有效监督,确保其高效运作。[答案]对

92.霍哲强调,最高管理层应在对组织文化的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角色,必须把创新性和支持性文化改变成为官僚组织文化。[答案]错

93.霍哲主张,评估政府的目的在于加强管制,让政府对公民的需求更负责任。[答案]错

94.基于客观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有限理性—“行政人”假设的认识和分析,西蒙指出,应该用“最优化”准则取代“令人满意的”准则。[答案]错

95.吉利克果用了威尔逊关于应该构建一门1行政科学的主题,认为这样一门料科学应该建立在一些可以应用于公共部门又能够应用于私人部门的基本原则之上。[答案]对

96.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答案]对

97.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正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产量。[答案]对

98.库珀对行政伦理问题的探讨是从对行政角色的分析人手的。[答案]对

99.奎德认为,几乎在所有国家的政府部门中都常常表现出决策上的低效。[答案]对

100.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本质不仅是要考虑应该干什么,而且更要首先考虑应该怎么办。[答案]错

101.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求既出色又节省地完成任务的方法。[答案]对

102.奎德认为,政策分析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答案]对

103.奎德认为其原理和程序还不具备足够坚实的理论或专业基础,因而不能机械地套用。[答案]对

104.奎德指出,公共政策的效果都应纳入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答案]错

105.扩大职责范围、权力下放、分散责任和群众参与管理,是麦格雷戈认为在组织中实施贯彻执行Y理论的几种具体方法。[答案]对

106.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在某些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答案]对

107.里格斯基于对不同社会形态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文化、历史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创立了行政生态学这个重要的行政学分支学科。[答案]对

108.里格斯认为,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既具有农业社会行政模式的一些特征又具有工业社会行政模式的一些特征,明显带有新旧并存、稻稗混杂的特点。[答案]对

110.里格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行政等各个方面多少都有各自的范围,所以比较容易个别地抽离出来研究。[答案]错

111.里格斯认为,政治与行政应该是分离的,政治是决定政策的过程,行政是执行政策的过程。[答案]对

112.里格斯是借用多伊奇的“动员”和“同化”这两个变项来讨论社会沟通问题的。[答案]对

113.里格斯提出的过渡社会(发展中国家)公共行政的三个基本特点是同质性、形式主义和重叠性。[答案]错

114.里格斯在《行政生态学》中以菲律宾作为融合性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泰国作为棱柱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以美国作为衍射型行政模式的典型代表,对他们作了深入分析。[答案]错

115.理性是个程度问题,客观理性是最高程度的理性,有限理性是某种程度的理性,这程度不是固定的。在西蒙的用法上,“理性的”实际上是指以客观理性为准则,有限理性在不同程度上的表现。[答案]对

116.林德布洛姆认为,在各种“策略分析”方法中,“断续渐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答案]对

117.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答案]对

118.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受到决策者价值观的影响。[答案]对

119.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者面对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决策分析不是万能的。[答案]错

120.林德布洛姆认为他的渐进决策模式非常适合当今社会的需求,无需调试。[答案]错

121.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分析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分析是因为决策主体的多元性。[答案]错

122.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它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答案]对

123.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就表现为他基于对传统X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提出的以注重发挥人的才干和热情、重视人的行为、尊重人格为特征的Y理论。[答案]对

124.麦格雷戈的人事管理理论主要就体现在他基于对Y理论合理内核的扬弃而所提出的X理论中。[答案]错

125.麦格雷戈对渐进分析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即划分为简单的渐进分析、断续的渐进分析和策略分析三个层次。[答案]错

126.麦格雷戈认为,按照X理论,由上级给下级的工作成绩作出评价这种做法实际上把职工看成装配线上受检验的产品。[答案]对

127.麦格雷戈认为,当人们达到丰裕的生活水平时,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作用很大。[答案]错

128.麦格雷戈认为,管理者有必要从X理论——指挥和控制管理——转变到Y理论上来,即转变到“主要是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鼓励发展和帮助引导的过程”上来。[答案]对

129.麦格雷戈探究的是创造一种健全组织机构的方法,以便允许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潜能。[答案]对

130.麦格雷戈提出Y理论叫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认为它能使组织的成员在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最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答案]对

132.麦格雷戈提出的分权与授权的实例是罗巴克公司。[答案]对

134.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中把X理论叫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答案]错

135.美国的行政学家林德布洛姆是“政策分析”的创始人。[答案]对

136.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架构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足以保证其政治体制的稳定与协调,不再需要其他的组织或制度的存在。[答案]错

137.目标管理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作为一种新管理方法提出来的,其宗旨是用压制的管理代替自我控制的管理。[答案]错

138.人们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应用体力和脑力来从事工作,对于人们来说,正如游乐和休息一样,是自然的”。

这是X理论的内容。[答案]错

139.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的著作是林德布洛姆《渐进调适》。[答案]错

141.所谓“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它指的是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不断强化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答案]错

142.所谓公共选择是指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答案]错

143.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答案]对

144.所谓名词的操作定义,是指名词的定义是与实证观察的事实或情况相一致的。[答案]对

145.泰勒的标准化管理是以更大范围的绝对一致性取代了在经验管理阶段每个工人随意性的工作速度和单凭个人经验做事的方式。[答案]对

146.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建源于本人的主观想象,是纯粹的逻辑推演的产物。[答案]错

147.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只需要依据职能原则即可实现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答案]错

148.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只需要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答案]错

149.泰勒认为,通过科学研究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化操作规则是工人们所必须完成的职责。[答案]错

150.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只需要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答案]错

151.泰勒所谓的第一流的工人是适合于其工作而又愿意努力干的人。[答案]对

152.泰勒提出的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原则后来发展成为管理上的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答案]对

153.泰勒主张企业管理当局同意自己也接受每项作业的科学和事实的控制,但可以保留自己对工人的专断权力。[答案]错

154.提出

“渐进决策模式”的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答案]对

155.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历史方法和比较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答案]对

156.威尔逊的思想产生在一百多年前,对于我们目前的行政学研究已毫无启发和借鉴作用。[答案]错

157.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书伯的官僚制理论都认同行政管理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公务中积极排除政治性因素。[答案]对

158.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答案]对

159.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答案]对

160.威尔逊认为,行政学的研究应该以实践为准绳、以本国为核心。[答案]对

161.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答案]对

162.威尔逊是在当时的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的时候背景下,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这场政治改革运动反映的是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答案]错

163.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和具体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答案]对

164.韦伯的理论过于强调年资在升迁中的意义,易于形成论资排辈的不良观念,不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服务质量的改善。[答案]对

165.韦伯的组织理论对于我们分析组织,尤其是正式组织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原则,而且其组织理论之博大精深,远远超出了行政学研究的一般眼界,其生命力和影响将会是持久的。[答案]对

166.韦伯对官僚组织的分析偏重于静态研究,过分强调机械式正式组织的功能,而忽视了组织运作过程中的实际状态。[答案]对

167.韦伯认为,官僚制犹如一个巨大的铁笼,将人固定在其中,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答案]错

168.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适用面广,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各种企业甚至私人组织都可以采用。[答案]对

169.韦伯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质,但权威和控制是各类社会组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答案]对

170.韦伯认为,在官僚制组织中,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当然,管理工作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答案]错

171.为了实现与雇主的相互信任与协作,泰勒主张工人不要再为生产中的盈余如何在工资和利润之间分配而烦恼和斗争。[答案]对

17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改变传统的经验工作方法。[答案]对

173.维尔达夫斯基认为,英国议会体制下的预算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的预算之间差异巨大。[答案]对

174.维尔达夫斯基认为,从最完整的意义上来说,决策处在政治过程的中心。[答案]错

175.维尔达夫斯基认为,预算的政治在英国国议会体制下要比其在宪政体制下更具有公开性。[答案]错

176.维尔达夫斯基认为,预算过程是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人类行为现象。[答案]错

177.维尔达夫斯基认为,预算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契约。[答案]对

178.维尔达夫斯基认为,预算是政府的生命线,是政府做什么或者打算做什么的财政反映。[答案]对

179.维尔达夫斯基是富布莱特学者并且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答案]对

180.维尔达夫斯基提出,对预算及其改革的研究只需要着重改革实践的讨论,不需要注意理论上的探索分析。[答案]错

181.维尔达夫斯基一直在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答案]对

182.维尔达夫斯基一直注意理论体系的建构,很少从实证研究出发去关注、探讨公共预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答案]错

183.维尔达夫斯基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答案]错

184.我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行政学思想和行政管理实践,西方行政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答案]错

185.沃尔多把组织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组织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称之为新传统组织理论时期,最后一个阶段称之为现代组织理论时期。[答案]对

186.沃尔多将未来视为一个骚乱和变革的世界,因此,公共行政的决策必然会是一个由政策判断、工具判断、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组成的联合体。[答案]对

187.沃尔多认为,公共行政可以而且至多能够被视为一门应用科学,也许把它视为一门艺术、一种专业或其他的东西更为合适。[答案]对

188.沃尔多认为,就科学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包括公共行政在内的社会科学也具有科学性。[答案]对

189.沃尔多认为,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案例研究方法,尚很少有什么其他探讨公共政策的方法。[答案]对

190.沃尔多宣称效率本身不是价值,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概念。[答案]对

191.沃尔多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是一个创造者之外,他还更多的是一个评论家。[答案]对

192.沃尔多在公共行政领域除了是一个创造者之外他还更多的是一个评论家。因此,他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行政学家有所不同。

[答案]对

193.西蒙的渐进决策模式和林德布洛姆的有限理性模式都是从实证角度对理性决策模式作了分析和批评。[答案]错

194.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的新公共行政学说。[答案]错

195.西蒙行政决策理论中的理性概念与现代科学中的一般理性概念是一致的,只不过有更明确的专就其决策理论所指的意义而已。[答案]对

196.西蒙认为,组织设计必须应用“控制注意力的原则”,有效地利用组织的“注意力资源”。

[答案]对

197.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是在理论上我们却不能指出哪一条原则是正确的。[答案]对

198.西蒙是最早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因此,有人把西蒙称作组织理论之父。[答案]错

199.新公共服务理论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罗伯特•登哈特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行政学理论。[答案]对

200.新公共行政的使命是对影响和削弱社会公平、出色管理、经济和有效率的各种因素和组织结构进行变革。[答案]对

202.新公共行政学将效率当做基本价值,强调非人性化和客观化的所谓理性效率,促使组织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采取机械性控制。[答案]错

203.新公共行政学派鲜明主张社会科学家应该以其专业知识和才能从事价值判断,他们强调批判理论、道德哲学对行政学研究的意义。[答案]对

204.新公共行政学者认为,按照传统行政学理论设计的政治制度并未表达公共利益,而只是考虑机械性的量化概念,它未曾顾及社会性的公平分配。[答案]对

205.新公共行政运动是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社会骚动和政治骚动而引起的,在沃尔多看来,它是青年激进派的反叛和非马克思左派反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答案]对

206.一般而言,科学命题都是事实命题,即科学研究以事实问题为对象;而价值问题则是不能用科学方法进行处理的。[答案]对

207.以西蒙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行为主义学派政治学者的重要方法论主张之一就是提出新的概念工具去从事研究。[答案]对

209.由于公共选择理论诞生于美国,因此它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对于其它国家的政府管理并不具有启示作用。[答案]错

210.在《预算改革的政治含义》一文中,维尔达夫斯基极力主张发展一种规范的预算理论。[答案]错

211.在1964年发表的《效率的政治经济学:本利分析、系统分析与项目预算》一文中,维尔达夫斯基专门用了一章来探讨预算改革问题。[答案]错

212.在巴纳德看来,所谓组织平衡实质上就是贡献与诱因的平衡,它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答案]对

213.在巴纳德看来,组织是静态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基本不发生变化。[答案]错

214.在布坎南看来,改革税制的基本思路是要在某种效率和平等的伦理规范约束下选择政府最优的税赋量。[答案]错

215.在布坎南看来,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答案]对

216.在差别计件工资制之下,泰勒主张,工资支付的对象是职位而不是工人。[答案]错

217.在德鲁克看来,政府机构是“用经济活动所得的盈余来支付的服务性设施”,其管理的目的在于“出色的管制”。[答案]错

218.在法约尔看来,当时缺乏管理教育的原因在于缺少管理经验。

[答案]错

219.在方法上,理性决策模式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它强调在进行改变时维持社会和组织的稳定,因而主张不间断的修改,主张逐步对政策加以修改并最终改变政策,而不是引起动荡的变革。[答案]错

220.在公共行政领域,对效率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机械性效率与社会性效率。[答案]对

221.在古德诺看来,即使地方的自治权受到破坏,地方仍会积极的执行中央的意志以保证国家的统一。[答案]错

222.在古德诺看来,美国的传统是把政党看成私人之间的事情。[答案]对

223.在古德诺看来,美国分权体制的最大弊端是导致了政治与行政的失调。[答案]对

224.在古德诺看来,中央与地方不存在利益冲突,所以国家的意志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答案]错

225.在古德诺看来,中央政府通过立法约束地方来保证整个国家的统一,可以更有利于地方政府行使自治权。[答案]错

226.在古利克看来,一个一体化的行政机构不仅要搞好协调工作而且要提供一个服从民主控制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的单一焦点。[答案]对

227.在古利克看来,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的集权制政府优于民主制政府,因为前者能够阐述新思想、具有自由批评的矫正效应并且要求老百姓对最终结果做出评价。[答案]错

228.在行政学研究中,西蒙是以事实与行为的区别为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区分这两种因素的理论依据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知识理论。[答案]错

229.在行政研究的德国阶段中,斯坦因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答案]对

230.在怀特看来,官僚型行政组织体制的特征是多数的行政官员均系民选,有任期限制,体现民治,行政官员向民众负责。[答案]错

231.在怀特看来,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行政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行政科学,使行政管理从旧时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答案]错

232.在怀特看来,立法机关主要是指实际管理或干预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事务,而不是从大的方面实施对行政机关的监督。[答案]错

233.在怀特看来,立法权力的委托,应委托于可依赖且博得全国信任的行政领导。[答案]对

234.在经济人看来,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那种能为他人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答案]错

235.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解决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对

236.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教育和市政机构;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机关办公室管理;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答案]错

237.在奎德看来,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的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政治可行性与谁是真正的委托人两个方面。[答案]对

238.在里格斯看来,行政模式的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漫长过程,利用任何行政理论来解释一种行政制度中的行政行为,其结果都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答案]对

239.在里格斯看来,形式主义深深影响行政行为的品质,促使贪污腐败愈演愈烈。[答案]对

240.在里格斯看来,政治法典是指将政治准则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的各种法律制度。[答案]对

241.在林德布洛姆看来,策略分析是指对与现状有差距的各种政策备选方家择其一面予以简化和重点性的策略研究,它所提出的几个可行性方案与现实差距甚微,所作的决策与现行的状况比较并没有太大改变。[答案]错

242.在施坦因看来,行政是主体有组织的意志,宪政则是主体依据意志的活动。[答案]错

243.在试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标准的操作方法,并采用标准化的工具和设备,这种工作方法被称为经验工作法。[答案]错

244.在斯坦因那里,“政治”和“行政”尚未得以划分,国家仅仅是一个有机体。[答案]错

245.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下,工头和工人在进行现场操作时,既可以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从事实际的操作,也可以根据自己既往的经验完成任务。[答案]错

246.在泰勒看来,工人应该放弃一切怠工的想法并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建立科学的生产方法。[答案]对

247.在泰勒看来,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也可以成为他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答案]错

248.在泰勒看来,所谓“第一流的速度”是以工人能维持的正常工作速度为基础的。[答案]对

249.在泰勒看来,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一种近乎完美、无需再改变的理论。[答案]错

250.在威尔逊看来,行政管理研究提上议事日程以及行政学的产生是和时代生活所提出的要求分不开的。[答案]对

251.在威尔逊所处的时代,加强权力、明确责任、向全体选民负责的学说不断深入人心。[答案]对

252.在韦伯看来,官僚制促使人追求理性、合理化,把管理作为一种手段,但最后在合理化中丧失了自我,管理变成了目的本身。[答案]对

253.在韦伯看来,行政人员在行使职务时应受到严格而系统的纪律约束和控制。[答案]对

254.在韦伯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答案]对

255.在维尔达夫斯基看来,如果预算改革终于成功导致了新的不同预算决策,这必然意味着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对比已经旧貌换新颜了。[答案]对

256.在我国,行政学起步相对较晚,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行政学从根本上来说实属“舶来品”。

[答案]对

257.在沃尔多看来,我们需要对价值观念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他告诫人们不要以相关性为代价去寻求严密性,他希望人们能够在“科学性”与规范性之间达到一种妥协。[答案]对

258.在沃尔多看来,政治与行政不是可以分离的领域,而是相关的领域甚或就是一个统一的领域。[答案]对

259.在西蒙看来,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方法既能得到谚语,又能得出行政原则。[答案]错

260.在西蒙看来,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

[答案]对

261.在新公共行政学看来,行政人员必须是价值中立的,他们应当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应当把出色的政府管理与社会公平作为一种新公共行政的基本原理、应履行的必要职责和应遵循的社会准则。[答案]错

262.在新公共行政学看来,在行政组织中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有凝聚力、能够有效实现目标的组织整体,并使其运行机制更有利于各种行政任务的完成。

[答案]对

263.在新公共行政学者看来,民主行政是现代社会的大势所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答案]对

264.在新公共行政学者们看来,行政学者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者,而且更应该是改革社会、推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倡导者。[答案]对

265.在新公共行政学者们看来,政治—行政分离只是一种理论虚构,在现实的政治与行政运行中行政体系游离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根本不存在。[答案]对

266.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时,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方式很重要,对能力较低和缺乏自信心的组织成员来说尤其重要。[答案]对

267.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时,落实到个人的目标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目标均应超过其所具有的实际承受能力。[答案]错

268.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时,目标要制定得比较明确,尽量用数量指标表示,并且要规定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时间。[答案]对

269.在运用目标管理理论时,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把实施目标管理当做一项大事来抓。[答案]对

270.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特别是在系统论正式产生之前,巴纳德便在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率先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表述组织概念并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组织理论体系,这对于包括行政学在内的整个管理科学所具有的理论贡献都是十分重大的。[答案]对

271.正是法默尔选择的哲学方法论高度才使得其理论对于公共行政尤其是行政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答案]错

272.政策分析的五个阶段的顺序可以交叉、重复、循环。[答案]对

273.政策分析人员着手进行政策分析时,他面对整个社会。[答案]对

274.政策分析是政策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是运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应用性学科。[答案]对

275.政策科学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在英国得到长足发展。[答案]对

276.政府的失败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答案]对

277.政治对行政的控制应当适用于针对广义的执行性机构,诸如司法、准司法、统计和半科学性质的政府机构也都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答案]错

278.执行分析主要考虑的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政治、组织、环境和人的因素,其中,政治的因素最重要。[答案]错

279.自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政府部门广泛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运动,倡导政府部门积极寻求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尽力追求产品与服务品质,并通过不断发展的组织体系与能力稳步改进服务品质。[答案]错

280.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奎德系统阐述了政策分析理论。

[答案]错

281.自从西蒙提出决策研究途径以来,西方行政学已日渐正视决策的重要性,甚至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这种以政策为主导的行政学研究潮流已经成为西方行政学的主流。[答案]对

282.自美国行政学家古德诺率先提出建立行政学的主张之后,西方行政学迄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既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不乏重要实践价值的综合性学科。[答案]错

283.综观古利克的整个行政学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具有分散化和实践性的特征。[答案]错

284.组织与管理》和《行政学研究》都是巴纳德的代表作。[答案]错

285.作为凝结着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应该引起我国政府管理实践者去思考。[答案]对

286.作为一位与泰勒处在同时代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没有像秦勒那样去过度关注作业现场的操作效率问题,而是试图寻求一种更具广泛适用性的“一般管理理论”。

[答案]对

第三篇:1259国开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

1259国开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说明:更新至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一下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答题要点:

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5分)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5分)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5分)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5分)

以上3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2分。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24.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题要点:

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珀从三个层面对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7分)

库珀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1)外部控制,(2)内部控制。

(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7分)

(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6分)

以上3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3

分。

答: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珀从三个层面对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第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库珀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

(1)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倾向于对法律进行完善、革新组织结构与制度等以达到其控制的目的,而不是力图通过改造组织中作为主体的个人去实现。从外部控制的立场来理解,负责任的行为是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组织制度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获得的。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政府内部的改革派还是社会上的利益集团乃至普通大众,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其外部控制的主要手段。

作为外部控制的一种主要形式,伦理立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样,它也存在着不足。优点在于:首先,由于公共事务的管理权最终源于法律,所以伦理立法的手段能够为行政人员解决伦理冲突提供道德规范的最低标准。其次,伦理立法可以对那些做出不道德行为的行政人员做出惩罚。最后,那些受到伦理立法制裁的反面实例可以为行政人员予以警示。伦理立法的缺点在于:首先,它们对行政人员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导;其次,由于举证困难,并且行政人员在举报自己同事非法行为时纠结情绪的存在等原因,都迫使检举过程时断时续从而造成缺少规范化的结果,使得伦理立法本身的作用难以发挥;最后,如果强制执行伦理立法会使得组织内部充满恐惧和自保的想法甚至是内讧情况的出现。

伦理法规(道德规范手段)作为外部控制的第二种形式,并不像伦理立法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到法律、组织政策以及部门等级制度的有效运转上,相反的,它们通常没有具体而明确的限制,其所包含的行为类型也比伦理立法更为广阔。那么与伦理立法相比较,伦理法规的优点在于:首先,从表现职业团体的理想、义务和道德规范上来看,它比伦理立法更生动、更具体;其次,伦理法规能够使典型的职业问题变得更加实用、更加简单;最后,伦理法规可以使行政组织内部的职业价值观更加规范。同样,伦理法规也有其缺点:首先,伦理法规会抑制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和惯性的工作能力;其次,当把伦理法规应用到需要伦理指导的具体问题中时,由于太过抽象、模糊并且太过于高尚,以至于很难运用。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意识,力图保证行政人员在缺乏规则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样,库珀在他的著作中也总结出了内部控制的利与弊。

内部控制的“利”在于:首先,价值观在行政人员的决策过程中总是能发挥其主导作用。行政人员的内心控制可以在即使组织上级不在场或者纪律松弛甚至发生腐败现象时仍然可以起到作用。其次,内部控制在主观能动作用的驱使下使得官僚体制更具灵活性。行政人员可以脱离教科书的说教去大胆的尝试,从而在频繁的公共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并不是脱离规则的肆意妄为,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内部控制的“弊”在于:首先,公共行政人员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在面对不同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选择上没有具体的标准。因为无法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相应的理论去指导行政人员做出正确的选择。其次,内部控制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积极正向的。所以说,当行政人员用其价值观来支配其行为选择时,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够维护公民的利益还是拥有不确定性。

第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

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尽管我们试图通过改变规则、政策、法律、培训课程以及组织

安排等手段去达到想要的目的(负责任的行为),但是结果往往都不能达到预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保证行政人员能够一直热衷于把他们的精力和技术直接应用于遵守新规则、实施新政策上来,甚至有的时候,行政人员会做出明显的不道德的行为、违法行为。

行政人员在具体的行政执行过程中,无论是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还是不恰当行为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都违背了对公民负责的宗旨。造成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原因是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融合。

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人员没有把自身的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很好的联系起来,最终导致了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

在库珀看来,组织中负责任的行为是由个人道德品质所代表的内部控制与组织制度、文化和社会期待等外部控制相互融合来得以支撑的。单一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发挥作用都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持。

第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公共机构要对组织的上级、民选官员、法官和公民负责,这些人也许都可以被看做是委托人。组织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作为公民的受托人一定要保证组织的目标与公民的利益和期待相一致。可是,在公共行政的一般过程中,组织及其管理者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会从组织的目标中偏离出来,这就导致了公共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是彻底的损害。当行政人员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为了达到对公民负责的终极目标,就要求行政人员明确对组织及其上级负责任的范围,从而应对不道德的组织和不道德的上级。

(1)对上级负责。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经常会面临一种称之为“忠诚“的问题。这一问题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行政人员在面对对自己的上级所应履行的义务与组织权威之间应如何抉择的问题;二是行政人员在面对对自己的上级所应履行的义务与其应维护社会大众利益的本职义务之间该如何抉择的问题。从理性而客观的角度来看,行政人员在保证对自己的上级负责的同时更要对公民负责,虽然说对组织上级的责任是官僚体制下应尽的义务,但是对后者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所有行政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大众服务。所以说,在行政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的忠诚情感发生冲突时,行政人员有必要理性的去评估对组织上级应尽的责任范围。当组织上级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对公民的最终义务要求行政人员应坚决的抛弃对组织的科层制效忠的守则,果断的检举这一不负责任的行为。

(2)组织救济。在一些情况下,行政人员在面对组织上级的不道德行为时会因为担心遭到报复而放弃检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损害了公众的利益。面对这样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用来保护行政人员合法的检举行为是最有建设性的做法。虽然说相应的组织策略并不能为检举人提供百分百的保密措施,同时也不能保证检举人不再受到危险,但是,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逐渐完善的组织策略为检举人提供了比以往更安全的保护,事实也证明行政人员检举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了降低的趋势。美国考绩制度保护委员会下设的特别顾问办公室设立了为检举者保密的制度,并对被指控的非法和不恰当行为进行调查,这一做法似乎对于防止等级制度对检举人实施报复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组织中的个人伦理自主性。虽然说组织救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组织中的行政人员去检举组织及组织中上级的不道德行为,避免给公众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与之相比,组织中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所起到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一个最常见的一般性准则就是或间接地参与或纵容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在个人的能力范围内去阻止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减轻不道德行为的后果对公众利益带来的影响。行政人员必须具备三种基本因素,从而有效的保持其自身行政责任的限度和对组织忠诚的限度。①行政人员对其组织进行限定的同时要培养超越组织的这种身份认同意识;②为了配合行政人员,组织

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来鼓励并保护行政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的发挥;③通过有意识的建立组织内外的这种自我意识来提高面对具体情况时个人伦理自主性的作用。这些自我意识主要有:职责、需求、权利、价值观和义务等。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的正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产量,要制定了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和研究,即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

(3)实行标准化原理;实行标准化原理,即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主要体现在计件

工资方案中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醺,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水是职位。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劳资双方普遍存在着想互怀疑及至彼此对抗的状况,因为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对此,工人他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双方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相互信任、合作。只有工人和雇主双方变相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

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才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双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4.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组织的涵义:巴纳德不是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一一“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第四,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组织三要素:

第一,协作的意愿。协作意愿的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个人化。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真正组成一个协作系统的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服务、动作、活动和影响,所以人们向协作系统提务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个人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对于组织来说,是它“提供的客观诱因和加的负担”的综合结果,因为个人参加这一系统而不参

加其他系统就是作些牺牲,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诱因来弥补个人的牺牲,即提供客观的刺激和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的主观态度。在巴纳德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地位、权力还可以是社会性的(和谐的环境、参与决策等);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态种主观的刺激方法,它企图通就教导、例子、建议等来制约个人的动时,用来培育协作精神的不是靠强制,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反复灌输,即号诚、团结精神和对组织目标的信仰等。

第二,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如果组织成员不解协作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意愿来;同时,一个目标如果不被组织成员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导致良好的协作活动。所以,对组织目标的接受几乎是和协作意愿同时发生的。

第三,信息交流。所谓信息交流指的是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在巴纳德看来,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交流使组织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则没有意义;而为了使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够合理地行动,也必须由良好的信息交流。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既吸取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的长处,又避免了它们的不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第一,组织中目标的性质: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方案和任务。

第二,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下级人员的参与;有充分的情报资料;

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

第三,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四,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以目标为中心;重视成果的管理;重视人的管理。

德鲁克的上述观点为目标管理勾画了总的蓝图,因而世界各国的管理学者均承认他是目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24.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珀从三个层面对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第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库珀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

(1)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倾向于对法律进行完善、革新组织结构与制度等以达到其控制的目的,而不是力图通过改造组织中作为主体的个人去实现。从外部控制的立场来理解,负责任的行为是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组织制度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获得的。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政府内部的改革派还是社会上的利益集团乃至普通大众,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其外部控制的主要手段。

作为外部控制的一种主要形式,伦理立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样,它也存在着不足。优点在于:首先,由于公共事务的管理权最终源于法律,所以伦理立法的手段能够为行政人员解决伦理冲突提供道德规范的最低标准。其次,伦理立法可以对那些做出不道德行为的行政人员做出惩罚。最后,那些受到伦理立法制裁的反面实例可以为行政人员予以警示。伦理立法的缺点在于:首先,它们对行政人员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导;其次,由于举证困难,并且行政人员在举报自己同事非法行为时纠结情绪的存在等原因,都迫使检举过程时断时续从而造成缺少规范化的结果,使得伦理立法本身的作用

难以发挥;最后,如果强制执行伦理立法会使得组织内部充满恐惧和自保的想法甚至是内讧情况的出现。

伦理法规(道德规范手段)作为外部控制的第二种形式,并不像伦理立法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到法律、组织政策以及部门等级制度的有效运转上,相反的,它们通常没有具体而明确的限制,其所包含的行为类型也比伦理立法更为广阔。那么与伦理立法相比较,伦理法规的优点在于:首先,从表现职业团体的理想、义务和道德规范上来看,它比伦理立法更生动、更具体;其次,伦理法规能够使典型的职业问题变得更加实用、更加简单;最后,伦理法规可以使行政组织内部的职业价值观更加规范。同样,伦理法规也有其缺点:首先,伦理法规会抑制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和惯性的工作能力;其次,当把伦理法规应用到需要伦理指导的具体问题中时,由于太过抽象、模糊并且太过于高尚,以至于很难运用。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意识,力图保证行政人员在缺乏规则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样,库珀在他的著作中也总结出了内部控制的利与弊。

内部控制的“利”在于:首先,价值观在行政人员的决策过程中总是能发挥其主导作用。行政人员的内心控制可以在即使组织上级不在场或者纪律松弛甚至发生腐败现象时仍然可以起到作用。其次,内部控制在主观能动作用的驱使下使得官僚体制更具灵活性。行政人员可以脱离教科书的说教去大胆的尝试,从而在频繁的公共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并不是脱离规则的肆意妄为,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内部控制的“弊”在于:首先,公共行政人员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在面对不同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选择上没有具体的标准。因为无法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相应的理论去指导行政人员做出正确的选择。其次,内部控制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积极正向的。所以说,当行政人员用其价值观来支配其行为选择时,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够维护公民的利益还是拥有不确定性。

第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

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尽管我们试图通过改变规则、政策、法律、培训课程以及组织安排等手段去达到想要的目的(负责任的行为),但是结果往往都不能达到预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保证行政人员能够一直热衷于把他们的精力和技术直接应用于遵守新规则、实施新政策上来,甚至有的时候,行政人员会做出明显的不道德的行为、违法行为。

行政人员在具体的行政执行过程中,无论是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还是不恰当行为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都违背了对公民负责的宗旨。造成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原因是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融合。

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人员没有把自身的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很好的联系起来,最终导致了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

在库珀看来,组织中负责任的行为是由个人道德品质所代表的内部控制与组织制度、文化和社会期待等外部控制相互融合来得以支撑的。单一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发挥作用都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持。

第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公共机构要对组织的上级、民选官员、法官和公民负责,这些人也许都可以被看做是委托人。组织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作为公民的受托人一定要保证组织的目标与公民的利益和期待相一致。可是,在公共行政的一般过程中,组织及其管理者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会从组织的目标中偏离出来,这就导致了公共服务

质量的下降甚至是彻底的损害。当行政人员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为了达到对公民负责的终极目标,就要求行政人员明确对组织及其上级负责任的范围,从而应对不道德的组织和不道德的上级。

(1)对上级负责。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经常会面临一种称之为“忠诚“的问题。这一问题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行政人员在面对对自己的上级所应履行的义务与组织权威之间应如何抉择的问题;二是行政人员在面对对自己的上级所应履行的义务与其应维护社会大众利益的本职义务之间该如何抉择的问题。从理性而客观的角度来看,行政人员在保证对自己的上级负责的同时更要对公民负责,虽然说对组织上级的责任是官僚体制下应尽的义务,但是对后者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所有行政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大众服务。所以说,在行政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的忠诚情感发生冲突时,行政人员有必要理性的去评估对组织上级应尽的责任范围。当组织上级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对公民的最终义务要求行政人员应坚决的抛弃对组织的科层制效忠的守则,果断的检举这一不负责任的行为。

(2)组织救济。在一些情况下,行政人员在面对组织上级的不道德行为时会因为担心遭到报复而放弃检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损害了公众的利益。面对这样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用来保护行政人员合法的检举行为是最有建设性的做法。虽然说相应的组织策略并不能为检举人提供百分百的保密措施,同时也不能保证检举人不再受到危险,但是,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逐渐完善的组织策略为检举人提供了比以往更安全的保护,事实也证明行政人员检举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了降低的趋势。美国考绩制度保护委员会下设的特别顾问办公室设立了为检举者保密的制度,并对被指控的非法和不恰当行为进行调查,这一做法似乎对于防止等级制度对检举人实施报复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组织中的个人伦理自主性。虽然说组织救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组织中的行政人员去检举组织及组织中上级的不道德行为,避免给公众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与之相比,组织中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所起到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一个最常见的一般性准则就是或间接地参与或纵容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在个人的能力范围内去阻止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减轻不道德行为的后果对公众利益带来的影响。行政人员必须具备三种基本因素,从而有效的保持其自身行政责任的限度和对组织忠诚的限度。①行政人员对其组织进行限定的同时要培养超越组织的这种身份认同意识;②为了配合行政人员,组织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来鼓励并保护行政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的发挥;③通过有意识的建立组织内外的这种自我意识来提高面对具体情况时个人伦理自主性的作用。这些自我意识主要有:职责、需求、权利、价值观和义务等。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的正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产量,要制定了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和研究,即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

(3)实行标准化原理;实行标准化原理,即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主要体现在计件

工资方案中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醺,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水是职位。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劳资双方普遍存在着想互怀疑及至彼此对抗的状况,因为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对此,工人他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双方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相互信任、合作。只有工人和雇主双方变相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

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才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双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题要点:

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

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

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

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

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则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乎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行政管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但是行政管理却同时又大大高出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其事实根据就在于通过行政管理那比较高深的理论它与政治学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败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

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一般法律的每一个具体执行细节都是一种行政行为……然而指导这些应予进行的工作的一般性法律,却显然是在行政管理之外和之上的。有关政府活动的大规模计划并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宪政制度所要过问的只是政府用以控制一般性法律的那些手段”。为了进一步说明行政管理的本质,他认为,宪法与行政管理职能之间“并不完全是‘意志’与相应‘行动之间的区别,因为行政官员在为了完成其任务而选择手段时,应该有而且也的确有他自己的意志;它不是而且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被动的工作。这是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之间的区别”。

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组织的涵义:巴纳德不是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一一“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第四,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3)组织三要素:第一,协作的意愿。协作意愿的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个人化。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真正组成一个协作系统的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服务、动作、活动和影响,所以人们向协作系统提务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个人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对于组织来说,是它“提供的客观诱因和加的负担”的综合结果,因为个人参加这一系统而不参加其他系统就是作些牺牲,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诱因来弥补个人的牺牲,即提供客观的刺激和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的主观态度。在巴纳德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地位、权力还可以是社会性的(和谐的环境、参与决策等);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态种主观的刺激方法,它企图通就教导、例子、建议等来制约个人的动时,用来培育协作精神的不是靠强制,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反复灌输,即号诚、团结精神和对组织目标的信仰等。第二,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如果组织成员不解协作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意愿来;同时,一个目标如果不被组织成员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导致良好的协作活动。所以,对组织目标的接受几乎是和协作意愿同时发生的。第三,信息交流。所谓信息交流指的是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在巴纳德看来,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交流使组织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则没有意义;而为了使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够合理地行动,也必须由良好的信息交流。

22.理论联系实际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1)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是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任何实际行动都包括决策与做两个方面,但一般的行政学都则不认为行政理论对决策程序与行动程序两个方面应给予同样的关注,这种忽略也许是由于认为决策是限于一般政策的决定,行政学只讨论如何做而无需注意决策,实际上,决策程

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与须知进了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此,行政理论必须同时包括如何有效去做的原则与如何正确决策的原则。

(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3)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例如,一个局由三个处组成,三处的职责不同,实际上他们并不能了解这种组织安排是否适当,因为从这样的说明中看不出行政决策是集中在局的层次上还是集中在处的层次上,也不知道局对处的权力实际运用到何种程度,也没有表明沟通系统协化,肤浅而且不切合实际,它过分重视权力因素而忽略其他同样得的因素。

(4)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5)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需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作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一下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答题要点:

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以上3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2分。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

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24.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维尔达夫斯基关于预算的概念。

答:对于预算的基本概念,维尔达夫斯基曾从多角度和多层面给予了解释和分析。

首先,从最常见的字面意义来说,一项预算即是一份包含有语词和数字的文件,它提出了用于某些项目和目的的支出。

其次,按照最一般的定义,预算涉及的是把财政资源转变成为人的目标。因此,一项预算就可能会被描述为一系列附有价目标签的目标。此外,他认为,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看的话,预算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契约。

最后,维尔达夫斯基还认为预算也可以成为一种沟通网络,因为行政机关提交给预算局的预算计划可能代表着它们的期望。

以上3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2分。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33.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奎德眼中政策分析的必要性。

答: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必要性可以从决策失误以及决策机构的低效得到说明。

(1)决策失误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虽说不是政策分析的责任,但缺乏政策分析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种是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奎德认为这种决策失误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运用政策分析可以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事实上,在所有决策过程中,政策分析都能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选择。

(2)决策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府部门中参与决策的决策者或潜在的决策者人数多,他们又各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这时就很难就目标达成共识。

其次,政府机构使用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十分落后,官样文章,公文旅行,议而不决等是这种决策程序的一般特征,而引起巨大社会危害的“试错法”是最常见的决策方法,这样,频繁的决策失误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便可想而知。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的不称职也是政府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任何政策科学的知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政策分析方面的训练,而且在有些政府机构中几乎没有任何专职政策分析员。

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政策分析,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去发现我们的目标,去理解并解决我们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政策分析可以在一切决策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

34.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根源的分析?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布坎南看来,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

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他们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而非形式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机制:在美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只占政府工作人员总数的很小比例由于部门领导与民选代表之间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不会因工作低效率而遭到解雇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另外,由于约束政治家个人活动的限制体制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间也不存在竞争,因此政府官员拥有的自由比私人企业经理要大得多,而过多的自由又使他们没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可见,从纵向和横向来看政府部门都缺乏竞争压力。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它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布坎南看来,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扩大其权力,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个人待遇,同时也使他们去

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增加自己的薪水和享受。政府机构扩张的直接结果是财政赤字,当赤字压力过大时,便会迫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诱发通货膨胀。

(4)监督信息不完备。

(5)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33.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珀从三个层面对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

库珀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

(1)外部控制。外部控制倾向于对法律进行完善、革新组织结构与制度等以达到其控制的目的,而不是力图通过改造组织中作为主体的个人去实现。从外部控制的立场来理解,负责任的行为是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组织制度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获得的。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政府内部的改革派还是社会上的利益集团乃至普通大众,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其外部控制的主要手段。

作为外部控制的一种主要形式,伦理立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样,它也存在着不足。优点在于:首先,由于公共事务的管理权最终源于法律,所以伦理立法的手段能够为行政人员解决伦理冲突提供道德规范的最低标准。其次,伦理立法可以对那些做出不道德行为的行政人员做出惩罚。最后,那些受到伦理立法制裁的反面实例可以为行政人员予以警示。伦理立法的缺点在于:首先,它们对行政人员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导;其次,由于举证困难,并且行政人员在举报自己同事非法行为时纠结情绪的存在等原因,都迫使检举过程时断时续从而造成缺少规范化的结果,使得伦理立法本身的作用难以发挥;最后,如果强制执行伦理立法会使得组织内部充满恐惧和自保的想法甚至是内讧情况的出现。

伦理法规(道德规范手段)作为外部控制的第二种形式,并不像伦理立法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到法律、组织政策以及部门等级制度的有效运转上,相反的,它们通常没有具体而明确的限制,其所包含的行为类型也比伦理立法更为广阔。那么与伦理立法相比较,伦理法规的优点在于:首先,从表现职业团体的理想、义务和道德规范上来看,它比伦理立法更生动、更具体;其次,伦理法规能够使典型的职业问题变得更加实用、更加简单;最后,伦理法规可以使行政组织内部的职业价值观更加规范。同样,伦理法规也有其缺点:第一,伦理法规会抑制行政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和惯性的工作能力;第二,当把伦理法规应用到需要伦理指导的具体问题中时,由于太过抽象、模糊并且太过于高尚,以至于很难运用。

(2)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公共行政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意识,力图保证行政人员在缺乏规则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做出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同样,库珀在他的著作中也总结出了内部控制的利与弊。

内部控制的“利“在于:第一,价值观在行政人员的决策过程中总是能发挥其主导作用。行政人员的内心控制可以在即使组织上级不在场或者纪律松弛甚至发生腐败现象时仍然可以起到作用。第二,内部控制在主观能动作用的驱使下使得官僚体制更具灵活性。行政人员可以脱离教科书的说教去大胆的尝试,从而在频繁的公共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并不是脱离规则的肆意妄为,而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内部控制的“弊“在于:第一,公共行政人员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在面对不同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一选择上没有具体的标准。因为无法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相应的理论去指导行政人员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内部控制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积极正向的。所以说,当行政人员用其价值观来支配其行为选择时,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够维护公民的利益还是拥有不确定性。

(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

作为组织的管理者,尽管我们试图通过改变规则、政策、法律、培训课程以及组织安排等手段去达到想要的目的(负责任的行为),但是结果往往都不能达到预期。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保证行政人员能够一直热衷于把他们的精力和技术直接应用于遵守新规则、实施新政策上来,甚至有的时候,行政人员会做出明显的不道德的行为、违法行为。

行政人员在具体的行政执行过程中,无论是不道德行为的产生还是不恰当行为的出现,从本质上讲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都违背了对公民负责的宗旨。造成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原因是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之间没有达到充分的融合。

也就是说,公共行政人员没有把自身的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很好的联系起来,最终导致了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生。

在库珀看来,组织中负责任的行为是由个人道德品质所代表的内部控制与组织制度、文化和社会期待等外部控制相互融合来得以支撑的。单一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发挥作用都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持。

(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公共机构要对组织的上级、民选官员、法官和公民负责,这些人也许都可以被看做是委托人。组织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作为公民的受托人一定要保证组织的目标与公民的利益和期待相一致。可是,在公共行政的一般过程中,组织及其管理者在特定的情况之下,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会从组织的目标中偏离出来,这就导致了公共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是彻底的损害。当行政人员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为了达到对公民负责的终极目标,就要求行政人员明确对组织及其上级负责任的范围,从而应对不道德的组织和不道德的上级。

1.对上级负责。

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经常会面临一种称之为“忠诚“的问题。这一问题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行政人员在面对对自己的上级所应履行的义务与组织权威之间应如何抉择的问题;二是行政人员在面对对自己的上级所应履行的义务与其应维护社会大众利益的本职义务之间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从理性而客观的角度来看,行政人员在保证对自己的上级负责的同时更要对公民负责,虽然说对组织上级的责任是官僚体制下应尽的义务,但是对后者的责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所有行政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大众服务。所以说,在行政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的忠诚情感发生冲突时,行政人员有必要理性的去评估对组织上级应尽的责任范围。当组织上级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对公民的最终义务要求行政人员应坚决的抛弃对组织的科层制效忠的守则,果断的检举这一不负责任的行为。

2.组织救济。

在一些情况下,行政人员在面对组织上级的不道德行为时会因为担心遭到报复而放弃检举,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损害了公众的利益。面对这样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用来保护行政人员合法的检举行为是最有建设性的做法。虽然说相应的组织策略并不能为检举人提供百分百的保密措施,同时也不能保证检举人不再受到危险,但是,从积极的角度去看,逐渐完善的组织策略为检举人提供了比以往更安全的保护,事实也证明行政人员检举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有了降低的趋势。

美国考绩制度保护委员会下设的特别顾问办公室设立了为检举者保密的制度,并对被指控的非法和不恰当行为进行调查,这一做法似乎对于防止等级制度对检举人实施报复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组织中的个人伦理自主性。

虽然说组织救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组织中的行政人员去检举组织及组织中上级的不道德行为,避免给公众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与之相比,组织中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所起到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

行政人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一个最常见的一般性准则就是或间接地参与或纵容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在个人的能力范围内去阻止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减轻不道德行为的后果对公众利益带来的影响。行政人员必须具备三种基本因素,从而有效的保持其自身行政责任的限度和对组织忠诚的限度。第一,行政人员对其组织进行限定的同时要培养超越组织的这种身份认同意识;第二,为了配合行政人员,组织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来鼓励并保护行政人员的个人伦理自主性的发挥;第三,通过有意识的建立组织内外的这种自我意识来提高面对具体情况时个人伦理自主性的作用。这些自我意识主要有:职责、需求、权利、价值观和义务等。

3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古德塞尔提出的政府改革的原则的看法。

答:古德塞尔提出了自己的十大原则:

(1)政府应是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控制的,而不是企业家;

(2)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

(3)政府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活动,而非依据目标或任务;

(4)政府应该与私营企业的主要股东合作而非任何一种合伙人;

(5)政府应该是灵活的、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公共责任心;

(6)政府活动的社会效果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尊重那些为政府服务的雇员;

(7)在政府中,采取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不违背机会平等和公众监督的原则;

(8)简化繁文缚节是对的,但不能破坏基本规范和法定程序;

(9)减轻财政负担的设想是可行的,但不能无视行政工作本身对公共开支的要求;

(10)处理公共问题应该具有创造性,但不能让少数人中饱私囊。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43.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

答:(1)组织的涵义

巴纳德不是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一一“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第四,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2

分〉

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3)组织三要素:

第一,协作的意愿。协作意愿的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个人化。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真正组成一个协作系统的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服务、动作、活动和影响,所以人们向协作系统提务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个人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对于组织来说,是它“提供的客观诱因和加的负担”的综合结果,因为个人参加这一系统而不参加其他系统就是作些牺牲,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诱因来弥补个人的牺牲,即提供客观的刺激和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的主观态度。在巴纳德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地位、权力还可以是社会性的(和谐的环境、参与决策等);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态种主观的刺激方法,它企图通就教导、例子、建议等来制约个人的动时,用来培育协作精神的不是靠强制,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反复灌输,即号诚、团结精神和对组织目标的信仰等。

第二,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如果组织成员不解协作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意愿来;同时,一个目标如果不被组织成员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导致良好的协作活动。所以,对组织目标的接受几乎是和协作意愿同时发生的。

第三,信息交流。所谓信息交流指的是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在巴纳德看来,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交流使组织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则没有意义;而为了使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够合理地行动,也必须由良好的信息交流。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43.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

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

治又密切相关。

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

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则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乎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行政管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但是行政管理却同时又大大高出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其事实根据就在于通过行政管理那比较高深的理论它与政治学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败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一般法律的每一个具体执行细节都是一种行政行为……然而指导这些应予进行的工作的一般性法律,却显然是在行政管理之外和之上的。有关政府活动的大规模计划并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宪政制度所要过问的只是政府用以控制一般性法律的那些手段”。为了进一步说明行政管理的本质,他认为,宪法与行政管理职能之间“并不完全是‘意志’与相应‘行动之间的区别,因为行政官员在为了完成其任务而选择手段时,应该有而且也的确有他自己的意志;它不是而且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被动的工作。这是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之间的区别”。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43.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有哪些主要方面?

答: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当私人行为证明不符合公共利益时,政府应通过行动在社会中扮演一种积极角色。应尽可能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因为计划是所有公共事业的一个基本要素。

(2)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都应提出政策建议和执行政策,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则只应承担批准行政建议或否决行政建议的职责。

(3)在行政部门内,行政首长应通过更为有力的层级控制、改进参谋机构的支持、合并行政科室以及减少州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民选官员的人数来增强其实力。

(4)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就其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尤其是联邦政府应承认州和地方的问题具有全国性,因此联邦政府在处理这些问

题时应扮演一种领导角色。

(5)行政官员必然要涉及政治和政策问题,而且行政理论应重新加以阐述以便在各项行政职能中充分利用职业专长。

(6)应运用科学方法来发现能够用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一般性行政原则。

(7)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应在组织内部通过权威机构和建立与发展统一目标来对其行政分支组织进行内部整合。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43.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

他通过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古德诺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古德诺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古德诺反复强调的主线就是: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可以说,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不是在于他提出了这个“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古德诺在指出了政治与行政必须取得某种协调之后,着重探讨了如何取得这种协调:(1)这种协调的基础便是政治必须对行政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2)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集中问题;(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政党。(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2.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

答:(1)组织的涵义

巴纳德不是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

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即巴纳德的组织概念所探讨的不是组织的形式而是组织的实质——人的行为。

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第四,组织是协作体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和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协作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组织是一个核心子系统;物质子系统是机械设备、材料等物质手段的系统;人员子系统指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组成的集团;而社会子系统则是指一个协作系统同其他协作系统交换效用的系统。协作系统以组织为核心,把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

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在他看来,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内部问题,而且要注意外部问题,维持和加强种种协作关系式组织工作的核心之一。

(3)组织三要素:

第一,协作的意愿。协作意愿的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个人化。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真正组成一个协作系统的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服务、动作、活动和影响,所以人们向协作系统提务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个人来说,协作意愿就是参加这一系统的愿意和个人不愿意”的综合结果;对于组织来说,是它“提供的客观诱因和加的负担”的综合结果,因为个人参加这一系统而不参加其他系统就是作些牺牲,组织必须在物质方面和社会方面提供适当的诱因来弥补个人的牺牲,即提供客观的刺激和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的主观态度。在巴纳德客观的刺激可以是物质的(如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地位、权力还可以是社会性的(和谐的环境、参与决策等);通过说服来改变个人态种主观的刺激方法,它企图通就教导、例子、建议等来制约个人的动时,用来培育协作精神的不是靠强制,而是通过思想上的反复灌输,即号诚、团结精神和对组织目标的信仰等。

第二,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如果组织成员不解协作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意愿来;同时,一个目标如果不被组织成员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导致良好的协作活动。所以,对组织目标的接受几乎是和协作意愿同时发生的。

第三,信息交流。所谓信息交流指的是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在巴纳德看来,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交流使组织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则没有意义;而为了使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够合理地行动,也必须由良好的信息交流。

23.试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1)

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是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任何实际行动都包括决策与做两个方面,但一般的行政学都则不认为行政理论对决策程序与行动程序两个方面应给予同样的关注,这种忽略也许是由于认为决策是限于一般政策的决定,行政学只讨论如何做而无需注意决策,实际上,决策程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与须知进了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此,行政理论必须同时包括如何有效去做的原则与如何正确决策的原则。

(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3)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例如,一个局由三个处组成,三处的职责不同,实际上他们并不能了解这种组织安排是否适当,因为从这样的说明中看不出行政决策是集中在局的层次上还是集中在处的层次上,也不知道局对处的权力实际运用到何种程度,也没有表明沟通系统协化,肤浅而且不切合实际,它过分重视权力因素而忽略其他同样得的因素。

(4)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5)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需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作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2.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

他通过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古德诺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古德诺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古德诺反复强调的主线就是: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可以说,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不是在于他提出了这个“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古德诺在指出了政治与行政必须取得某种协调之后,着重探讨了如何取得这种协调:(1)这种协调的基础便是政治必须对行政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2)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集中问题;(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政党。(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2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论述的认识。

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行政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环境

对行政管理往往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怀特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1)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公共行政

怀特指出,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任务,深受着这一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环境首先影响着国家的行政制度及组织,如英国统治美国时期所建立的行政制度这一客观环境深刻影响着美国独立后建立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其行政组织。其次,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国家行政职能、任务范围的变化发展。怀特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增多、交通的拓展、贸易的扩大、都市化和经济的垄断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客观上必然要扩大政府行政活动的范围,并增加了政府行政的重要性和难度,此时放任主义显然已不可取。因此,经济上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行政必须从“守夜警察”的角色拓展到承担起干预经济、加强宏观管理的新职能。再次,在政治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业已存在的社会问题。政治环境的变化也要求政府加强协调劳资关系,强化社会管制,制定各种规制,通过有效管理来维护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对于政党的竞选,政府也必须加以干涉、规范以防止“分赃制”的重演。怀特的这一思想已包含有行政管理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发展、行政职能范围必须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保持行政的整体性和适应性等内容。

(2)客观社会环境与行政

随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行政工作也须随之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国家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怀特将此归纳为以下几点:(1)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的支出日益增加,使公民的赋税相应增长,公民要求政府节约,反对政府高赋税;(2)随着政府对经济和生活干预的加强,公民要求政府管理要民主;(3)经济贸易活动的拓展要求政府行政要高效,政府的支出要节约,政府行政的效能与节约是国家繁荣和商贸成功之第一要素(4)随着政府公务员队伍的扩大,公民要求政府应是忠实、优良及贤明之行政;(5)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应改革原有机构,增设新部门以管辖新的公共事务;(6)科学管理运动的蓬勃兴起,要求政府同样应实行科学管理,改进行政方法。

(3)科技环境与行政

怀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行政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具体表现在:(1)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空前发展,不仅改革了行政的设备,而且改革了行政的任务,科学已经为行政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且科学也改变了行政方法;(2)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上诸如决定、规划、设计、技术措施和监督等许多重要工作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3)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行政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行政科学,使行政管理从旧时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因此,除科研机构外,在“行政领域中应分出研究之职务”,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行政管理的科学研究。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2.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

答:(1)组织的涵义

巴纳德不是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

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即巴纳德的组织概念所探

讨的不是组织的形式而是组织的实质——人的行为。

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第四,组织是协作体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和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协作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组织是一个核心子系统;物质子系统是机械设备、材料等物质手段的系统;人员子系统指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组成的集团;而社会子系统则是指一个协作系统同其他协作系统交换效用的系统。协作系统以组织为核心,把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

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在他看来,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内部问题,而且要注意外部问题,维持和加强种种协作关系式组织工作的核心之一。

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第四,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糅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3)组织三要素:

第一,协作意愿:其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真正组成为一个协作系统的组织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服务、动作、活动和影响,所以人们向协作系统提供服务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它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和结果,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意愿来;同时,一个目标如果不被组织成员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导致良好的协作活动。所以,对组织目标的接受几乎是和协作意愿同时发生的。

第三,指的是意愿、情报、建设、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在巴纳德看来,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交流使组织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则没有意义;而为了使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够合理地行动,也必须有良好的信息交流。所以,他指出,作为组织的基本要素,信息交流是不可缺少和无法取代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信息交流为基础。

23.试分析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

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述韦伯的“官僚制”。

答:(1)官僚制的涵义:

韦伯所说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可见,在这种意义上,“官僚制”基本上属于中性词汇。

(2)官僚制的特征:

第一,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是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之一。韦伯认为,组织根据分工要求规定每一职位均有特定权责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二,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其中,将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沿着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由最高层级的组织指挥控制下一层级的组织直至最基层的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官僚制组织中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韦伯看来,这种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确切知道从何处取得命令以及把命令传达给何人,它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三,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韦伯认为,这些规则和程序是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的,它们具有稳定性,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四,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决定和命令都应当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用毕归档,为此,官僚制组织要设立一个妥善保管一切记录和文件的“档案馆”。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的这一特征使得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在他看来,以文件形式下达决定和命令,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所下达的任务、规范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而就上级来说,由于其对所属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分配比较明确具体且已记录在案,因而也便于加强必要的控制,有利于组织有效实现其目标。

第五,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韦伯认为,人的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会影响其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进而会助长亲情、裙带和偏爱等关系,而这一切都会严重干扰和妨碍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们在处理公务时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而不应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第六,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

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韦伯指出,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为了有效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个部门均有一套稳定且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因此,组织在各个领域都必须配备专家和技术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官僚制组织必须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必需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和增强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七,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根据韦伯对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分析,它显然属于一种典型的行政组织。他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种纯粹的官僚集权式行政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因此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绝对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它能够正式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中。

(3)官僚制的优点:

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严密性。官僚制组织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按专业化标准进行,权力分层,职位分等。层层节制,因而环环相扣,秩序井然,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使一切个人都统一在一个法则系统之内。第二,合理性。由于专业技知识居于中心地位,任何规定都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显出精确,迅速,统一,协调,节约和高效等优势。第三,稳定性。非人格化秩序的确立,使管理的任何步骤都

源于法规,摆脱了长官意志,保证了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普适性。官僚制组织适用用面广,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各种企业

甚至私人组织都可以采用。

(4)官僚制的缺点:

韦伯也指出了它的弱点。他认为,官僚制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22.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的正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产量,要制定了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和研究,即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配合,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

(3)实行标准化原理;实行标准化原理,即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主要体现在计件

工资方案中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醺,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水是职位;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劳资双方普遍存在着想互怀疑及至彼此对抗的状况,因为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对此,工人他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双方相互指责、怀疑、对抗为相互信任、合作。只有工人和雇主双方变相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

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才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双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2.试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1)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是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任何实际行动都包括决策与做两个方面,但一般的行政学都则不认为行政理论对决策程序与行动程序两个方面应给予同样的关注,这种忽略也许是由于认为决策是限于一般政策的决定,行政学只讨论如何做而无需注意决策,实际上,决策程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与须知进了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因此,行政理论必须同时包括如何有效去做的原则与如何正确决策的原则。

(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3)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例如,一个局由三个处组成,三处的职责不同,实际上他们并不能了解这种组织安排是否适当,因为从这样的说明中看不出行政决策是集中在局的层次上还是集中在处的层次上,也不知道局对处的权力实际运用到何种程度,也没有表明沟通系统协化,肤浅而且不切合实际,它过分重视权力因素而忽略其他同样得的因素。

(4)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5)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需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作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23.试述林德布洛姆对推行渐进决策原因的分析。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

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2.霍哲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有哪些回应性障碍?应当如何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消除它们?

答:回应性是民主社会的政府公共机构必须保持的一种重要价值。霍哲引用罗克的定义把回应性解释为“官僚的决策与社区或有权为公众说话的官员的偏好之间的相符程度。”这种回应性可以在“一种大量权力被授予下级行政部门的组织安排中”得以实现。

(1)回应性障碍之一:利益集团政治与被俘虏的官僚机构。

霍哲认为,通常,公共代理机构倾向于听政党和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话,而不是倾向于聆听公众特地表达的“需求”。公民参与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绝大多数公民仍处于沉默状态,而且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却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后果很可能是为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而不是为了绝大多数公民而存在的。

在霍哲看来,全面质量管理关于建立组织间的协作并且为外部顾客开展培训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我们可以让各种公民团体、志愿者协会以及公民代表参与一个地方社区的重要决策过程。此外,为了增进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要运用通过使用互联网的在线参与,从长远观点看,至关重要的是要对多数公民进行培训,为地方社区提供在线参与方面的适当培训和信息正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

(2)回应性障碍之二:官僚专长与信息歪曲。

在霍哲看来,官僚专长会通过若干基本渠道影响公共政策:不仅官僚能够收集到信息和提出的咨询建议可以塑造政治官员的决策,而且官僚机构具有执行的能力,它们在开展政府的工作时常被赋予裁量权,所有这些因素在一个组织中都可能会导致诸如信息歪曲这样的消极后果。这种有意的信息歪曲可能会使得公共组织很难适应其环境的变化。

霍哲认为,这种回应性障碍可以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垂直协作和授权方法加以消除,因为垂直协作使每个雇员都有可能顺利地共享重要信息并且可以便于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在他看来,一个垂直小组不仅使最高管理层能够有机会从下级管理层那里获得重要信息,而且垂直小组同时还使下级雇员可以有权做出一些将会满足公民需要的决策。而且授权还可以提前排除信息歪曲的可能性。

(3)回应性障碍之三:专业化结构与狭隘的局部观念。

尽管行政效率会随着专业化的增强而提高,但极端的职能专业化也会导致机构之间“狭隘的局部观念”。鉴于职能专业化与职能的分化直接相关,所以公共机构可能很难及时有效地对公民的各种需要做出回应,而且,狭隘的局部观念反倒会拖延为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中利用水平协作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因为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要点之一就是消除部门间的障碍,通过利用水平小组,可以减少机构和部门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在一个水平小组中,成员们能够建立相互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超越单位边界的合作。

(4)回应性障碍之四:归因错误与管理失败。

归因是指关于一个人直觉而不是因果直觉的判断。霍哲认为,在现实中,尽管组织领导者往往倾向于接受一些将组织成功归因于其自身行动并且将组织失败归因于他人行动或外部因素的范式,但是组织中的对立团体却可能具有相反的归因原则。就绩效管理而言,只要这种陈规信念支配着人的思维,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组织层面,绩效改进都很难实现,因为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政策或管理失败的原因,而且他们也不会承认“那是我们的错”。这种归因使得公共机构很难适应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而也就减少了对顾客需求的回应性。

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中承认雇员绩效的变动并消除数字定额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在他看来,全面质量管理假定任何组织都可能既具有绩效表现好的工作人员也具有绩效表现差的工作人员。今天成为绩效表现好的人并非就意味着明天也是一个绩效表现好的人。同样,谁都不会知道一个在今天绩效表现差的人是否明天就会成为一个绩效出色的人。因此,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管理人员不会责备雇员的低绩效表现,相反,他们会努力从管理过程方面寻找原因。而且霍哲提醒人们注意,戴明的14点之一就是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消除数字定额和标准”,因为在数字定额和标准成为主要绩效指标的地方,劳方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处于敌对状态。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以顾客为中心,承认雇员绩效的某种变动并消除数字目标和定额将会有助于公共机构以一种更加有效有方式回应顾客的需求。

总之,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顾客中心论假定了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每个组织都应该是学习型组织,任何组织为了生存都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政府公共组织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学习过程,政府公共组织可以在骚动的环境中有效回应顾客的需求。在他看来,当今的许多公共组织常常正是因为缺乏学习能力才无法识别和回应顾客的需求,而在这方面,全面质量管理哲学对于帮助一个公共组织有效回应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古德塞尔提出的政府改革的原则的看法。

答:(1)政府应是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控制的,而不是企业家;

(2)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

(3)政府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活动,而非依据目标或任务;

(4)政府应该与私营企业的主要股东合作而非任何一种合伙人;

(5)政府应该是灵活的、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公共责任心;

(6)政府活动的社会效果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尊重那些为政府服务的雇员;

(7)在政府中,采取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不违背机会平等和公众监督的原则;

(8)简化繁文缛节是对的,但不能破坏基本规范和法定程序;

(9)减轻财政负担的设想是可行的,但不能无视行政工作本身对公共开支的要求;

(10)处理公共问题应该具有创造性,但不能让少数人中饱私囊。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2.试述韦伯的“官僚制”。

答:(1)官僚制的涵义:

韦伯所说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可见,在这种意义上,“官僚制”基本上属于中性词汇。

(2)官僚制的特征:

第一,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是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之一。韦伯认为,组织根据分工要求规定每一职位均有特定权责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二,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其中,将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沿着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由最高层级的组织指挥控制下一层级的组织直至最基层的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官僚制组织中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韦伯看来,这种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确切知道从何处取得命令以及把命令传达给何人,它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三,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韦伯认为,这些规则和程序是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的,它们具有稳定性,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第四,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决定和命令都应当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用毕归档,为此,官僚制组织要设立一个妥善保管一切记录和文件的“档案馆”。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的这一特征使得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在他看来,以文件形式下达决定和命令,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所下达的任务、规范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而就上级来说,由于其对所属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分配比较明确具体且已记录在案,因而也便于加强必要的控制,有利于组织有效实现其目标。

第五,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韦伯认为,人的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会影响其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进而会助长亲情、裙带和偏爱等关系,而这一切都会严重干扰和妨碍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们在处理公务时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而不应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第六,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韦伯指出,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为了有效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个部门均有一套稳定且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因此,组织在各个领域都必须配备专家和技术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官僚制组织必须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必需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和增强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七,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根据韦伯对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分析,它显然属于一种典型的行政组织。他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种纯粹的官僚集权式行政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因此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绝对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它能够正式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中。

(3)官僚制的优点:

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严密性。官僚制组织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按专业化标准进行,权力分层,职位分等。层层节制,因而环环相扣,秩序井然,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使一切个人都统一在一个法则系统之内。第二,合理性。由于专业技知识居于中心地位,任何规定都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显出精确,迅速,统一,协调,节约和高效等优势。第三,稳定性。非人格化秩序的确立,使管理的任何步骤都

源于法规,摆脱了长官意志,保证了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普适性。官僚制组织适用用面广,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各种企业

甚至私人组织都可以采用。

(4)官僚制的缺点:

韦伯也指出了它的弱点。他认为,官僚制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23.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他所说这种“失败”的根源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布坎南看来,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他们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而非形式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机制:在美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只占政府工作人员总数的很小比例由于部门领导与民选代表之间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不会因工作低效率而遭到解雇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另外,由于约束政治家个人活动的限制体制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间也不存在竞争,因此政府官员拥有的自由比私人企业经理要大得多,而过多的自由又使他们没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可见,从纵向和横向来看政府部门都缺乏竞争压力。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它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布坎南看来,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扩大其权力,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个人待遇,同时也使他们去

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增加自己的薪水和享受。政府机构扩张的直接结果是财政赤字,当赤字压力过大时,便会迫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诱发通货膨胀。

(4)监督信息不完备。

(5)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2.试述韦伯的“官僚制”。

答:习惯上,尤其在汉语中,官僚制是一个贬义词。然而,韦伯所说的“官僚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他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一分层、集权一统一、指挥一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可见,在这种意义上,“官僚制”基本上属于中性词汇。

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是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之一。韦伯认为,组织根据分工要求规定每一职位均有特定权责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其中,将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沿着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由最高层级的组织指挥控制下一层级的组织直至最基层的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官僚制组织中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韦伯看来,这种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确切知道从何处取得命令以及把命令传达给何人,它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韦伯认为,这些规则和程序是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的,它们具有稳定性,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决定和命令都应当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用毕归档,为此,官僚制组织要设立一个妥善保管一切记录和文件的“档案馆”。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的这一特征使得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在他看来,以文件形式下达决定和命令,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所下达的任务、规范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而就上级来说,由于其对所属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分配比较明确具体且已记录在案,因而也便于加强必要的控制,有利于组织有效实现其目标。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韦伯认为,人的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会影响其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进而会助长亲情、裙带和偏爱等关系,而这一切都会严重干扰和妨碍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们在处理公务时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而不应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韦伯指出,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为了有效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个部门均有一套稳定且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因此,组织在各个领域都必须配备专家和技术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官僚制组织必须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必需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和增强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根据韦伯对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分析,它显然属于一种典型的行政组织。他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种纯粹的官僚集权式行政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因此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绝对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它能够正式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中。

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普适

性。

韦伯也指出了它的弱点。他认为,官僚制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23.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一理论?

答:其一,林德布罗姆着重从以下方面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

(1)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所谓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这样,关于“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存在有各种争论的余地。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以通过分析来解决这一争论的方法。

(2)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对一项复杂决策来说,分析永远没有穷尽,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现实决策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的分析下去。

(3)决策受到价值观影响。

其二,林德布罗姆明确了渐进决策含义与基本原则:

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在林德布罗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按部就班原则;(2)积小变为大原则;(3)稳中求变原则

其三,林德布罗姆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的论述的认识。

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行政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往往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怀特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1)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公共行政

怀特指出:“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任务,深受这一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环境首先影响着国家的行政制度及组织。如英国统治美国时期所建立的行政制度这一客观环境深刻影响着美国独立后建立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其行政组织。其次,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国家行政职能、任务范围的变化发展。怀特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增多、交通的拓展、贸易的扩大、都市化和经济的垄断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客观上必然要扩大政府行政活动的范围,并增加了政府行政的重要性和难度,此时放任主义显然已不可取。因此,经济上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行政必须从“守夜警察”的角色拓展到承担起干预经济、加强宏观管理的新职能。再次,在政治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业已存在的社会问题。政治环境的变化也要求政府加强协调劳资关系,强化社会管制,制定各种规制,通过有效管理来维护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对于政党的竞选,政府也必须加以干涉、规范,以防止“分赃制”的重演。怀特的这一思想已包含有行政管理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发展、行政职能范围必须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保持行政的整体性和适应性等内容。

(2)客观社会环境与行政

随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行政工作也须随之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国家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怀特将此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的支出日益增加,使公民的赋税相应增长,公民要求政府节约,反对政府高赋税;②随着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干预的加强,公民要求政府管理要民主;③经济贸易活动的拓展要求政府行政要高效,政府的支出要节约,政府行政的效能与节约是国家繁荣和商贸成功之第一要素④随着政府公务员队伍的扩大,公民要求政府应是忠实、优良及贤明之行政;⑤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应改革原有机构,增设新部门以管辖新的公共事务;⑥科学管理运动的蓬勃兴起,要求政府同样应实行科学管理,改进行政方法。

(3)科技环境与行政

怀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行政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具体表现在:①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空前发展,不仅改革了行政的设备,而且改革了行政的任务,科学已经为行政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且科学也改变了行政方法;②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中诸如决策、规划、设计、技术措施和监督等许多重要工作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③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行政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行政科学,使行政管理从旧时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因此,除科研机构外,在“行政领域中应分出研究之职务”,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行政管理的科学研究。

23.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他关于“失败”的根源的分析及政策建议的看法?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布坎南看来,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他们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而非形式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机制:在美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只占政府工作人员总数的很小比例由于部门领导与民选代表之间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不会因工作低效率而遭到解雇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另外,由于约束政治家个人活动的限制体制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间也不存在竞争,因此政府官员拥有的自由比私人企业经理要大得多,而过多的自由又使他们没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可见,从纵向和横向来看政府部门都缺乏竞争压力。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它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布坎南看来,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扩大其权力,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个人待遇,同时也使他们去

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增加自己的薪水和享受。政府机构扩张的直接结果是财政赤字,当赤字压力过大时,便会迫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诱发通货膨胀。

(4)监督信息不完备。

(5)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一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

古德诺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古德诺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在他看来,“把每一种功能分派给一个分立的机构去行使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政府权力的行使无法明确地分配,而且还因为随着政府体制的发展,政府的这两种主要功能趋向于分化成一些次要的和从属的功能。”古德诺反复强调的主线就是: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可以说,古德诺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是不在于他提出了这个“政治一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古德诺在指出了政治与行政必须取得某种协调之后,着重探讨了如何取得这种协调:

(1)这种协调的基础便是政治必须对行政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

(2)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集中问题。

(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政党。

(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2.沃尔多如何论述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沃尔多说,由于政府与行政一直都密切相连,所以行政与官僚制也是密切相连的。在他看来,我们时代的中心问题正是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潜在冲突;

在使用“官僚制”这个术语时,沃尔多很小心地将他对这个术语的用法与这个术语的通俗用法和韦伯的理想类型区别开,按照韦伯的理想类型,官僚制与理性是一致的。而沃尔多却是在一种描述一分析意义上使用“官僚制”这个术语,在他看来,“官僚制”仅仅意味着大规模的、正式的、复杂的、任务专门化的以及目标取向的组织。

在他看来,官僚制组织并非与民主概念完全不相容,官僚制组织可以为民主价值观提供重要支持,例如,建立在能力和专长之上的普遍性标准和机会。当然,它们二者也有一些相抵触的特点,例如,官僚制强调的是等级规则,而民主强调的是平等;官僚制依靠的是纪律和监督,而民主强调的是自由原则。

沃尔多把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冲突视为一种窘境。一方面,权力被视为一种应该分散的危险物;另一方面t人们承认权力如果引导得当则能够达到好的目的。从公共行政方面说,这就意味着官僚权力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潜在力量而且应该鼓励分权;同时,人们认为民主只有在权力集中得既能够发挥作用又负有应负的责任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沃尔多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民主与官僚制之间寻求一种溶合,即承认不仅民主是合乎需要的而且官僚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具有一种行政文化而且我们应该利用这种文化来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生利益。我们还必须关心人类平等和参与的价值观。即使大量的权威、等级乃至压制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官僚游戏也应该玩得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基本规则并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技能和爱好来玩。此外,我们还应该作好周密的计划以便保护自由和自生的领域。简言之,沃尔多是要让我们去改革这个世界而不是试图逃避或消灭这个世界,他希望我们在适应权威与反叛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它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什么重要贡献?

答:主要内容包括:

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观的反思和批判;

对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

对传统政治一行政二分法的突破;动态、开放的组织观。

“新公共行政学”在理论研究和行政实践方面均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理论研究来看,新公共行政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首先,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新公共行政学借鉴和运用解释学方法和批判理论,强调民主行政下的有效沟通和意识形态的解放,着眼于对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俨然摆脱了传统“理性模式”的束缚;第二,迈开了行政学独立发展的步伐。1950~1970年,行政学已经沦为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附庸,新公共行政学兴起之后,便不再局限于对制度和技术的研究定向,它并且试图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独立出来,许多专门行政研究机构和学会的建立便是公共行政独立发展的典型例证;第三,扩大了公共行政的领域范围。新公共行政学认真细致研究和界定了“公共”的意义和范围,它着眼于建立公共哲学,倡导民主行政,不仅扩大了行政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也扩大了公共行政实际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第四,完善了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而且比较空洞,而新公共行政学者重新界定了行政组织的目的和意义,给行政组织理论赋予了一种规范性基础并且提出了理论建构的方向。第五,深化了行政教育的内容。过去按照传统行政学理论培养的行政人员大多为“效率机器人”,而新公共行政学者则强调应当培养一种德才兼备、高瞻远瞩、积极主动的行政通才。

从行政实践来看,新公共行政学基于社会公平原则所提出的诸如减少层级节制、分权、参与、民主行政、对社会民众的需求作出积极回应以及面对面沟通等观念和主张,从公共服务的平等分配、公务员权利的解放、利益与价值代表的多元化、参与观念的增强、内省伦理意识的建立以及人事行政的分权化等方面,均对当代美国政府及其行政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2.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的根源的分析及政策建议。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布坎南看来,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他们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而非形式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机制:在美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只占政府工作人员总数的很小比例由于部门领导与民选代表之间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不会因工作低效率而遭到解雇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压力去高效率地工作,另外,由于约束政治家个人活动的限制体制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间也不存在竞争,因此政府官员拥有的自由比私人企业经理要大得多,而过多的自由又使他们没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可见,从纵向和横向来看政府部门都缺乏竞争压力。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它包括政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布坎南看来,是因为政府官员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扩大其权力,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个人待遇,同时也使他们去

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增加自己的薪水和享受。政府机构扩张的直接结果是财政赤字,当赤字压力过大时,便会迫使政府增加货币发行,诱发通货膨胀。

(4)监督信息不完备。

(5)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试述韦伯的“官僚制”。

答:(1)官僚制的涵义:

韦伯所说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可见,在这种意义上,“官僚制”基本上属于中性词汇。

(2)官僚制的特征:

第一,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是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之一。韦伯认为,组织根据分工要求规定每一职位均有特定权责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二,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其中,将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沿着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由最高层级的组织指挥控制下一层级的组织直至最基层的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官僚制组织中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韦伯看来,这种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确切知道从何处取得命令以及把命令传达给何人,它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三,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韦伯认为,这些规则和程序是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的,它们具有稳定性,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

续性。

第四,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决定和命令都应当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用毕归档,为此,官僚制组织要设立一个妥善保管一切记录和文件的“档案馆”。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的这一特征使得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在他看来,以文件形式下达决定和命令,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所下达的任务、规范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而就上级来说,由于其对所属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分配比较明确具体且已记录在案,因而也便于加强必要的控制,有利于组织有效实现其目标。

第五,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韦伯认为,人的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会影响其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进而会助长亲情、裙带和偏爱等关系,而这一切都会严重干扰和妨碍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们在处理公务时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而不应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第六,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韦伯指出,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为了有效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个部门均有一套稳定且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因此,组织在各个领域都必须配备专家和技术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官僚制组织必须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必需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和增强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第七,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根据韦伯对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分析,它显然属于一种典型的行政组织。他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种纯粹的官僚集权式行政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因此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绝对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它能够正式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中。

(3)官僚制的优点:

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严密性。官僚制组织通过等级结构进行控制,按专业化标准进行,权力分层,职位分等。层层节制,因而环环相扣,秩序井然,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使一切个人都统一在一个法则系统之内。第二,合理性。由于专业技知识居于中心地位,任何规定都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显出精确,迅速,统一,协调,节约和高效等优势。第三,稳定性。非人格化秩序的确立,使管理的任何步骤都

源于法规,摆脱了长官意志,保证了体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普适性。官僚制组织适用用面广,政府机关、公共事业,各种企业

甚至私人组织都可以采用。

(4)官僚制的缺点:

韦伯也指出了它的弱点。他认为,官僚制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2.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你如何看待这一理论?

答:其一,林德布罗姆着重从以下方面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

(1)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所谓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这样,关于“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存在有各种争论的余地。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以通过分析来解决这一争论的方法。

(2)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对一项复杂决策来说,分析永远没有穷尽,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现实决策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的分析下去。

(3)决策受到价值观影响。

其二,林德布罗姆明确了渐进决策含义与基本原则:

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在林德布罗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按部就班原则;(2)积小变为大原则;(3)稳中求变原则

其三,林德布罗姆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在受到多个党派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中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说,决策主休的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也有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得越深入、透彻,决策的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必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

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罗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了解后再作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作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就是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任何一项新的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原有决策的影响,因为原有决策已造成了一个即有事实-与行计划,而现行计划的实施可能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巨变,否则便会带来个系列组织结构、心理货币、行为习惯的震荡和财政困难,因此,林德布罗姆指出,为了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也只能是渐进的。

补充资料:

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其主要内容如何?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其主要内容:

威尔逊主要通过将行政管理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了其本质。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

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则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乎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行政管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但是行政管理却同时又大大高出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其事实根据就在于通过行政管理那比较高深的理论,它与政治学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败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一般法律的每一个具体执行细节都是一种行政行为。……

然而指导这些应予进行的工作的一般性法律,却显然是在行政管理之外和之上的。有关政府活动的大规模计划并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宪政制度所要过问的只是政府用以控制一般性法律的那些手段。”为了进一步说明行政管理的本质,他认为,宪法与行政管理职能之间“并不完全是‘意志’与相应‘行动’之间的区别,因为行政官员在为了完成其任务而选择手段时,应该有而且也的确有他自己的意志;他不是而且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被动的工作。这是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之间的区别。”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试述韦伯的“官僚制”。

答:习惯上,尤其在汉语中,官僚制是一个贬义词。然而,韦伯所说的“官僚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他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可见,在这种意义上,“官僚制”基本上属于中性词汇。

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是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之一。韦伯认为,组织根据分工要求规定每一职位均有特定权责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其中,将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沿着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由最高层级的组织指挥控制下一层级的组织直至最基层的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官僚制组织中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韦伯看来,这种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确切知道从何处取得命令以及把命令传达给何人,它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韦伯认为,这些规则和程序是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的,它们具有稳定性,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决定和命令都应当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用毕归档,为此,官僚制组织要设立一个妥善保管一切记录和文件的“档案馆”。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的这一特征使得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在他看来,以文件形式下达决定和命令,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所下达的任务、规范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而就上级来说,由于其对所属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分配比较明确具体且已记录在案,因而也便于加强必要的控制,有利于组织有效实现其目标。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韦伯认为,人的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会影响其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进而会助长亲情、裙带和偏爱等关系,而这一切都会严重干扰和妨碍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们在处理公务时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而不应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韦伯指出,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为了有效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个部门均有一套稳定且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因此,组织在各个领域都必须配备专家和技术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官僚

制组织必须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必需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和增强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根据韦伯对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分析,它显然属于一种典型的行政组织。他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种纯粹的官僚集权式行政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因此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绝对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它能够正式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中。

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普适性。韦伯也指出了它的弱点。他认为,官僚制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

答: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实体,都是由物质、技术、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或部分组成的协作系统。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其基本特点:

(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即巴纳德的组织概念所探讨的不是组织的形式而是组织的实质---人的行为。

(2)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3)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它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协作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组织是一个核心子系统;物质子系统是机械设备、材料等物质手段的系统;人员子系统指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组成的集团;而社会子系统则是指一个协作系统同其它协作系统交换效用的系统。协作系统以组织为核心,把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

(5)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在他看来,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内部问题,而且要注意外部问题,维持和加强种种协作关系是组织工作的核心之一。

不论哪一级别的组织,全都包含着三种基本要素:

(1)协作意愿:其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真正组成为一个协作系统的组织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服务、动作、活动和影响,所以人们向协作系统提供服务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

(2)共同的目标:它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如果组织成员不了解协作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意愿来;同时,一个目标如果不被组织成员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导致良好的协作活动。所以,对组织目标的接受几乎是和协作意愿同时发生的。

(3)信息交流:指的是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在巴纳德看来,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交流使组织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则没有意义;而为了使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够合理地行动,也必须有良好的信息交流。所以,他指出,作为组织的基本要素,信息交流是不可缺少和无法取代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信息交流为基础。

试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1)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

而不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

(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3)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大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

(4)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5)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做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试述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答:其一,林德布洛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1)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所谓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2)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对一项复杂决策来说,分析永远没有穷尽,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现实决策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分析下去。(3)决策受到价值观影响。

其二,林德布洛姆明确了渐进决策含义,指出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其三,林德布洛姆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1)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2)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3)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中目标的性质: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方案和任务。

(2)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下级人员的参与;有充分的情报资料;

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

(3)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他对这种“失败”的根源提出什么分析及政策建议?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布坎南看来,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

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他们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而非形式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竞争机制。(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4)监督信息不完备。(5)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要求就以上某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古德塞尔提出的政府改革原则的看法。

答:古德塞尔提出的十大原则:

(1)政府应是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控制的,而不是企业家;

(2)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

(3)政府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活动,而非依据目标或任务;

(4)政府应该与私营企业的主要股东合作而非任何一种合伙人;

(5)政府应该是灵活的、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公共责任心;

(6)政府活动的社会效果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尊重那些为政府服务的雇员;

(7)在政府中,采取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不违背机会平等和公众监督的原则;

(8)简化繁文缛节是对的,但不能破坏基本规范和法定程序;

(9)减轻财政负担的设想是可行的,但不能无视行政工作本身对公共开支的要求;

(10)处理公共问题应该具有创造性,但不能让少数人中饱私囊。

西方行政学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背景有四点:

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任务日愈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而生。

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先发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

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作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古诺德并没有把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作为讨论的重点来加以突出。相反,他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向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的一清二楚。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诺德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韦伯“官僚制”的理解。

答:1.官僚制的含义:在韦伯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布-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2.官僚制的基本特征:(1)合理的分工;(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3.官僚制的优点: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普适性。4.官僚制的缺点:官僚制犹如一个巨大的铁笼,将人固定在其中,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⑴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

⑵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

⑶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标准化原理;(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简述怀特的行政协调思想。

答:行政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协作配合关系,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管理行为,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怀特主张:⑴应该精简机构,减少协调工作的数量和难度;⑵应该设置行政协调机关;⑶要通过精密的协调来获得较好的协调结果;⑷在协调过程中,行政首长的裁定就是最后的决定;⑸明确协调的原则,即“对任何事件均有主管会制定完整的政策,用以领导相关的各部。规划这种政策是附设专门的协调委员会,各部有专人参加,形成联合规划中的协调部分。应用这种方案,可使各部在独立行动中,获得

合作的行政效能”。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论述的认识。

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行政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旺旺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怀特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讨论。1.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公共行政2.客观社会环境与行政3.科技环境与行政。

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组织的含义:巴纳德不仅从物质上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它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第四,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和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3.组织三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交流。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1.传统行政学的讨论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

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3.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大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

4.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理性程度。5.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做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一下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简述维尔达夫斯基提出的筹划和拟定预算提案的基本办法。

答:维尔达夫斯基主要从筹划预算的方法和争取预算拨款的技巧等两个方面阐述预算的策略。

筹划预算的方法:(1)化繁为简,简单明了;(2)不求最佳,只求满意;(3)循序渐进,逐步调整;(4)拨款要求,恰如其分。

争取预算的技巧:(1)培养积极的客户基础;(2)努力赢取其他官员(特别是拨款小组委员会成员)的信任;(3)注意充分利用各种机会;(4)上报预算提案也要考虑时机、环境和地点;(5)把开支一分为二,变成基本预算和费用预算两个大类。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维尔达夫斯基关于预算的概念。

答:对于预算的基本概念,维尔达夫斯基曾从多角度和多层面给予了解释和分析。首先,从最常见的字面意义来说,一项预算既是一份包含有词语和数字的文件,他提出了用于某些项目和目的的支出。其次,按照最一般的定义,预算涉及的是把财政资源转变成为人的目标。因此,一项预算就可能会被描述为一些列附有价目标签的目标。此外,他认为,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看的话,预算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契约。最后,维尔达夫斯基还认为预算也可以成为一种沟通网络,因为行政机关提交给预算局的预算计划可能代表着他们的期望。

简述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里格斯认为过渡社会公共行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⑴异质性:“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极不协调,表现出强烈反差。过渡社会的多元社区、多元经济形式以及多元价值使其公共行政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即异质性特点。

⑵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具体是指,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产生其应当有的功能,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标准所主宰,而不受行政标准所决定。

⑶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

德鲁克认为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答: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既洗去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的长处,又避免了它们的不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1)组织中目标的性质: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方案和任务。

(2)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下级人员的参与;有充分的情报资料;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

(3)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4)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以目标为中心;重视成果的管理;重视人的管理。德鲁克的上述观点为目标管理勾画了总的蓝图,因而世界各国的管理学均承认他是目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简述奎德所说的政策分析的过程。

答: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必要性可以从决策失误以及决策机构的低效得到说明。

1.决策失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虽说不是政策分析的责任,但缺乏政策分析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种形式是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奎德认为这种决策失误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运用政策分析可以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事实上,在所有决策过程中,政策分析都能帮助决策者作出更好的选择。

2.决策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部门中参与决策的决策者或潜在的决策者人数多,他们又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这时就很难就目标达成共识。其次,政府机构使用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十分落后,官样文章,公文旅行,议而不决等是这种决策程序的一般特征,而引起巨大社会危害的“试错法”是最常见的决策方法,这样,频繁的决策失误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便可想而知。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的不称职也是政府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任何政策科学的知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政策分析方面的训练,而且在有些政府机构中几乎没有任何专职政策分析员。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政策分析,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充分和恰

当地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去发现我们的目标,去理解并解决我们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政策分析可以在一切决策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

简述布坎南关于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

答: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⑴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⑵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⑶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根源的分析?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竞争机制。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4.监督信息不完备。5.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在库珀看来,行政人员应该如何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答:行政人员必须通过增强自己的个体伦理自主性来有效地保持自己行政责任的限度和对组织忠诚的限度,具体来说,就是要首先划定工作组织的边界并培养一种超越组织边界的身份认同,其次要为约束组织权力和保护行政人员行使个体伦理自主性的权利建立法律机制和制度机制,最后还要对组织内外的价值观、权利、需求、职责和义务具有自我意识,以确保行政人员在具体情况下能够作为个体而活动。

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管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伯从三个方面对现实行政伦理行为的途经进行了探讨。

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库伯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1.外部控制;

2.内部控制。

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

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霍哲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有哪些回应性障碍?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回应性是民主社会的政府公共机构必须保持的一种重要价值。霍哲引用罗克的定义把回应性解释为“官僚的决策与社区或有权为公众说话的官员的偏好之间的相符程度。”这种回应性可以在“一种大量权力被授予下级行政部门的组织安排中”得以实现。

(1)回应性障碍之一:利益集团政治与被俘虏的官僚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关于建立组织间的协作并且为外部顾客开展培训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我们可以让各种公民团体、志愿者协会以及公民代表参与一个地方社区的重要决策过程。此外,为了增进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要运用通过使用互联网的在线参与,从长远观点看,至关重要的是要对多数公民进行培训,为地方社区提供在线参与方面的适当培训和信息正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

(2)回应性障碍之二:官僚专长与信息歪曲。这种回应性障碍可以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垂直协作和授权方法加以消除,因为垂直协作使每个雇员都有可能顺利地共享重要信息并且可以便于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

(3)回应性障碍之三:专业化结构与狭隘的局部观念。全面质量管理中利用水平协作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因为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要点之一就是消除部门间的障碍,通过利用水平小组,可以减少机构和部门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在一个水平小组中,成员们能够建立相互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超越单位边界的合作。

(4)回应性障碍之四:归因错误与管理失败。全面质量管理中承认雇员绩效的变动并消除数字定额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全面质量管理假定任何组织都可能既具有绩效表现好的工作人员也具有绩效表现差的工作人员。今天成为绩效表现好的人并非就意味着明天也是一个绩效表现好的人。同样,谁都不会知道一个在今天绩效表现差的人是否明天就会成为一个绩效出色的人。因此,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管理人员不会责备雇员的低绩效表现,相反,他们会努力从管理过程方面寻找原因。

在奥斯本看来,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1.掌舵而不是划桨。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5.重产出而非投入。6.具备顾客意识。7.有收益而不浪费。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简述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⑴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⑶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⑷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⑸责任并不简单;

⑹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⑺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其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传统上法律和制度规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责任呈现出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的趋势。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丰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

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

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

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

古德诺并没有把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作为讨论的重点来加以突出。相反,他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

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

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韦伯“官僚制”的理解。

答:(1)官僚制的含义

在韦伯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2)官僚制的特征

第一,合理的分工。第二,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第三,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第四,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第五,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第六,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第七,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3)官僚制的优点

第一,严密性。第二,合理性。第三,稳定性。第四,普适性。

(4)官僚制的缺点

官僚制犹如一个巨大的铁笼,将人固定在其中,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标准化原理;

(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论述的认识。

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行政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往往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怀特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

(1)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公共行政;

(2)客观社会环境与行政;

(3)科技环境与行政。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有哪些主要方面?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当私人行为证明不符合公共利益时,政府应通过行动在社会中扮演一种积极角色。应尽可能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因为计划是所有公共事业的一个基本要素。

(2)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都应提出政策建议和执行政策,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则只应承担批准行政建议或否决行政建议的职责。

(3)在行政部门内,行政首长应通过更为有力的层级控制、改进参谋机构的支持、合并行政科室以及减少州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民选官员的人数来增强其实力。

(4)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就其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尤其是联邦政府应承认州和地方的问题具有全国性,因此联邦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扮演一种领导角色。

(5)行政官员必然要涉及政治和政策问题,而且行政理论应重新加以阐述以便在各项行政职能中充分利用职业专长。

(6)应运用科学方法来发现能够用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一般性行政原则。

(7)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应在组织内部通过权威机构和建立与发展统一目标来对其行政分支组织进行内部整合。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组织的含义

巴纳德不是仅从物质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

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他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第四,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糅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

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3)组织三要素:

第一,协作的意愿;

第二,共同的目标;

第三,信息交流。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1)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

(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3)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大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

(4)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

(5)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作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一下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

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维尔达夫斯基关于预算的概念。

答:对于预算的基本概念,维尔达夫斯基曾从多角度和多层面给予了解释和分析。

首先,从最常见的字面意义来说,一项预算即是一份包含有语词和数字的文件,它提出了用于某些项目和目的的支出。

其次,按照最一般的定义,预算涉及的是把财政资源转变成为人的目标。因此,一项预算就可能会被描述为一系列附有价目标签的目标。此外,他认为,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看的话,预算则可以被看作一种契约。

最后,维尔达夫斯基还认为预算也可以成为一种沟通网络,因为行政机关提交给预算局的预算计划可能代表着它们的期望。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沃尔多如何论述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沃尔多说,由于政府与行政一直都密切相连,所以行政与官僚制也是密切相连的。在他看来,我们时代的中心问题正是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潜在冲突。

(2)在使用“官僚制”这个术语时,沃尔多很小心地将他对这个术语的用法与这个术语的通俗用法和韦伯的理想类型区别开,在他看来,“官僚制”仅仅意味着大规模的、正式的、复杂的、任务专门化的以及目标取向的组织。

(3)沃尔多认为,民主是“一种为了平等和自由的奋斗”,民主可以被描述为一种道德观或者叫一套价值观而不是其程序上的装饰品。

(4)沃尔多把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冲突视为一种窘境。

(5)沃尔多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民主与官僚制之间寻求一种融合,即承认不仅民主是合乎需要的,而且官僚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新公共行政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答:从理论研究来看,新公共行政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

(2)迈开了行政学独立发展的步伐;

(3)扩大了公共行政的领域范围;

(4)完善了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

(5)深化了行政教育的内容。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既吸取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的长处,又避免了它们的不足,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方面。

(1)组织中目标的性质: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方案和任务。

(2)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下级人员的参与;有充分的情报资料;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以Y理论的观点来看待组织成员。

(3)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4)目标管理的主要特点:以目标为中心;重视成果的管理;重视人的管理。

德鲁克的上述观点为目标管理勾画了总的蓝图,因而世界各国的管理学者均承认他是目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奎德眼中政策分析的必要性。

答: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必要性可以从决策失误以及决策机构的低效得到说明。

(1)决策失误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虽说不是政策分析的责任,但缺乏政策分析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种是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奎德认为这种决策失误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运用政策分析可以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事实上,在所有决策过程中,政策分析都能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选择。

(2)决策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府部门中参与决策的决策者或潜在的决策者人数多,他们又各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这时就很难就目标达成共识。

其次,政府机构使用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十分落后,官样文章,公文旅行,议而不决等是这种决策程序的一般特征,而引起巨大社会危害的“试错法”是最常见的决策方法,这样,频繁的决策失误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便可想而知。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的不称职也是政府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任何政策科学的知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政策分析方面的训练,而且在有些政府机构中几乎没有任何专职政策分析员。

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政策分析,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去发现我们的目标,去理解并解决我们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政策分析可以在一切决策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根源的分析?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布坎南对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竞争机制。

第二,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第三,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第四,监督信息不完备。

第五,政府的寻租行为。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珀从三个层面对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

库珀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1)外部控制;(2)内部控制。

(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霍哲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有哪些回应性障碍?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回应性是民主社会的政府公共机构必须保持的一种重要价值。霍哲引用罗克的定义把回应性解释为:“官僚的决策与社区或有权为公众说话的官员的偏好之间的相符程度。”这种回应性可以在“一种大量权力被授予下级行政部门的组织安排中”得以实现。

(1)回应性障碍之一:利益集团政治与被俘虏的官僚机构。

(2)回应性障碍之二:官僚专长与信息歪曲。

(3)回应性障碍之三:专业化结构与狭隘的局部观念。

(4)回应性障碍之四:归因错误与管理失败。

(以上要点需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古德塞尔提出的政府改革的原则的看法。

答:古德塞尔提出了自己的十大原则:

(1)政府应是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控制的,而不是企业家。

(2)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

(3)政府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活动,而非依据目标或任务。

第四篇:1259国开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分学期版)

1259国开本科《西方行政学说》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库(分学期版)

说明:更新至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3分)

(2)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3分)

(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4分)

22.简述维尔达夫斯基提出的筹划和拟定预算提案的基本办法。

答:(1)化繁为简,简单明了。(2分)

(2)不求最佳,只求满意。(3分)

(3)循序渐进,逐步调整。(3分)

(4)拨款要求,恰如其分。(2分)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基本内容?

答: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他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的管理的14项原则。(1分)包括:

(1)劳动分工;(0.5分)

(2)权力和责任;(1分)

(3)纪律;(0.5分)

(4)统一指挥;(0.5分)

(5)统一领导;(0.5分)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1分)

(7)人员的报酬;(0.5分)

(8)集巾;(0.5分)

(9)等级系列;(0.5分)

(10)秩序;(0.5分)

(11)公平;(0

.5分)

(12)人员的稳定;(0.5分)

(13)首创精神;(1分)

(14)人员的团结。(1分)

22.德鲁克认为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答:在德鲁克看来,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如下关键问题:

(1)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把实施目标管理当作一项大事来抓;(1分)

(2)目标要制定得比较明确,尽量用数量指标表示,并且要规定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时即可;(2分)

(3)应当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比较长期的组织任务;(1分)

(4)落实到个人的目标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目标均不应超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承受能力;(2分)

(5)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方式很重要,对能力较低和缺乏自信心的组织成员来说尤其重要;(2分)

(6)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人际交流技能.特别是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的技能。(2分)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2)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3)揭示了行政

管理的本质;(4)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5)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6)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7)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

22.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简述维尔达夫斯基提出的筹划和拟定预算提案的基本方法。

答:(1)化繁为简,简单明了。(2)不求最佳,只求满意。(3)循序渐近,逐步调整。(4)拨款要求,恰如其分。

22.在奥斯本看来,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1)掌舵而不是划桨;(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5)重产出而非投入;(6)具备“顾客意识”;(7)有收益而不浪费;(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西方行政学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

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任务日愈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而生。

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2.简述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责任并不简单;(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2)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22.简述怀特的行政协调思想。

答:行政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管理行为,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

此,怀特主张:(1)应该精简机构,减少协调工作的数量和难度;(2)应该设置行政协调机关;(3)要通过精密的协调来获得较好的协调结果;(4)在协调过程中,行政首长的裁定就是最后的决定;(5)明确协调的原则。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在库珀看来,行政人员应该如何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答:行政人员必须通过增强自己的个体伦理自主性来有效地保持自己行政责任的限度和对组织忠诚的限度,具体来说,就是要首先划定工作组织的边界并培养一种超越组织边界的身份认同;其次要为约束组织权力和保护行政人员行使个体伦理自主性的权利建立法律机制和制度机制;最后还要对组织内外的价值观、权利、需求、职责和义务具有自我意识,以确保行政人员在具体情况下能够作为个体而活动。

22.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31.在奥斯本看来,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1)掌舵而不是划桨;(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5)重产出而非投入;(6)具备“顾客意识”;(7)有收益而不浪费;(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32.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31.在法默尔看来,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性的一个典型范例,作为一种认识和改变官僚体制的力量,公共行政理论是有限度的,沿着每一条重要的发展路线,公共行政都会被视为面临反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特殊主义的局限性;(2)科学主义的局限性;(3)技术主义的局限性;(4)企业逻辑的局限性;(5)解释学的局限性。

总之,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因过于依赖客观理性社会科学的逻辑和认识论,过于偏爱美国的特殊主义,过度依附于功能管理和组织技术,过于受资本主义企业逻的影响以及过于追求基于“宏大叙事”的所谓“真理性”解释而客观地存在局限性。

32.简述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1)改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责任并不简单;(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41.在古利克看来,美国政府最初依据的行政改革原则有哪些缺陷?

答:(1)选举许多官员和经常进行选举,既没有产生好政府也没有产生民主政府;(2)权力制衡系统所导致的不是“更大的驱动力而是更多的制动器'气;(3)多头领导的机构使政府系统丧失了负责且有力的领导;(4)不熟练的人已经证明既不能处理好重要行政事务也不能胜任重要技术工作。

42.简述维尔达夫斯基提出的筹划和拟定预算提案的基本方法。

答:(1)化繁为简,简单明了。(2)不求最佳,只求满意。(3)循序渐近,逐步调整。(4)拨款要求,恰如其分。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41.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2)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42.简述麦格雷戈的Y理论的思想基础。

答:麦格霄戈的“Y理论"是基于“需要层次说”概括出来的。播要层次说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在他看来,人的基本需要可以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41.简述西蒙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原则。

答:西蒙是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以及决策理论的观点来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的。

关于判断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不同的,即前者是基于人的主观价值,而后者则是基于客观的、实证的真实性。基于这种观点,西蒙提出了下列区分政策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1)一个决策问题是应该交给立法机关还是应该交给行政机关,这取决于其中所含的事实问题和价值(伦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关于事实问题的纷争程度。(2)行政机关的价值判断必须反映社会价值,当价值判断有争议时,则行政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必须向立法机关负完全责任,也就是说,立法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保留控制权。

42.在法默尔看来,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性的一个典型范例,作为一种认识和改变官僚体制的力量,公共行政理论是有限度的,沿着每一条重要的发展路线,公共行政都会被视为面临反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特殊主义的局限性;(2)科学主义的局限性;(3)技术主义的局限性;(4)企业逻辑的局限性;(5)解释学的局限性。

总之,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因过于依赖客观理性社会科学的逻辑和认识论,过于偏爱美国的特殊主义,过度依附于功能管理和组织技术,过于受资本主义企业逻辑的影响以及过于追求基于“宏大叙事”的所谓“真理性”解释而客观地存在局限性。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41.西方行政学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

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任务日愈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

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而生。

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42.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2)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3)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质;(4)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5)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6)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7)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厄威克认为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厄威克看来,下列原则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1)目标原则;(2)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则;(3)单头领导的原则;(4)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共存的原则;(5)授权原则;(6)责权相符原则;(7)明确性原则;(8)控制幅度原则。

20.简述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答: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按部就班原则;(2)积小变为大变原则;(3)稳中求变原则。

21.简述麦格雷戈的Y理论的思想基础。

答:麦格雷戈的“Y理论”是基于“需要层次说”概括出来的,需要层次说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在他看来,人的基本需要可以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简述新公共行政学动态、开放的组织观。

答:新公共行政学认为,行政组织中存在着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社会情感四种基本的运作过程:

(1)所谓分配过程是指新的公共行政必须关心分配形式,依据从公共行政项目中获得的效益来处理人的物质的和服务的分配问题,成本一效用分析和成本一效益分析是其最常用的方法。

(2)所谓整合过程是指通过权威层级来协调组织中成员的工作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视为在该层级中扮演的角色,其各自的任务通过权威层级联系在一起。

(3)所谓边际交换过程是指行政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及目标群体之间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

(4)所谓社会情感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情感训练的过程,它也可以被视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工具,还可以被视为一种技术。

20.德鲁克认为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答:在德鲁克看来,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如下关键问题:(1)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把实施目标管理当作一项大事来抓;(2)目标要制定得比较明确,尽量用数量指标表示,并且要规定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时间;(3)应当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比较长期的组织任务;(4)落实到个人的目标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目标均不应超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承受能力;(5)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方式很重要,对能力较低和缺乏自信心的组织成员来说尤其重要;(6)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人际交流技能,特别是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的技能。

21.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厄威克认为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厄威克看来,下列原则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1)目标原则;

(2)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则;

(3)单头领导的原则;

(4)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共存的原则;

(5)授权原则;

(6)责权相符原则;

(7)明确性原则;

(8)控制幅度原则。

20.沃尔多怎样批评传统行政学?

答:(1)沃尔多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应该鼓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被分离权力之间的对抗。

(2)沃尔多批评了传统行政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批评传统行政学过分强调组织间的共性或所谓的原则而忽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

(3)沃尔多还指责传统行政学家所谓的行政“科学”主要依靠“事实的堆积”。

(4)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

21.简述里格斯关于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在里格斯看来,过渡社会公共行政具有如下特点:

(1)异质性。“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表现出强烈反差。过渡社会的多元社区、多元经济形式以及多元价值使其公共行政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即异质性特点。

(2)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具体是指,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产生其应当有的功能,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标准所主宰,而不受行政标准所决定。

(3)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8.西方行政学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答: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

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任务日愈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面生。

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19.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1)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2)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3)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质;(4)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5)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6)

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7)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

20.古德诺主张如何使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

答:(1)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2)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解;(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厄威克认为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厄威克看来,下列原则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1)目标原则;(2)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则;(3)单头领导的原则;(4)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共存的原则;(5)授权原则;(6)责权相符原则;(7)明确性原则;(8)控制幅度原则。

20.在巴纳德看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是什么?

答: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关系处理得好,非正式组织能为正式组织承担三项积极功能,从而使正式组织更加稳固、健全,更有效率。这三项积极功能是:

(1)可以从事正式组织所不便沟通的意见、资料和信息;

(2)可以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服务热诚以及对权威的认同感而维持组织团结;

(3)可以借助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避免正式控制过多过滥,进而保持个人自尊、人格完整和独立选择力。

21.简述麦格雷戈的Y理论的思想基础。

答:麦格雷戈的“Y理论”是基于“需要层次说”概括出来的,需要层次说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在他看来,人的基本需要可以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感情和归属上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简述布坎南关于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

答: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政府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20.在法默尔看来,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是什么?

答:法默尔认为,公共行政就是现代性的一个典型范例,作为一种认识和改变官僚体制的力量,公共行政理论是有限度的,沿着每一条重要的发展路线,公共行政都会被视为面临反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特殊主义的局限性;(2)科学主义的局限性;(3)技术主义的局限性;(4)企业逻辑的局限性;(5)解释学的局限性。

总之,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因过于依赖客观理性社会科学的逻辑和认识论,过于偏爱美国的特殊主义,过度依附于功能管理和组织技术,过于受资本主义企业逻辑的影响以及过于追求基于“宏大叙事”的所谓“真理性”解释而客观地存在局限性。

21.简述登哈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所谓“新公共服务”,它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责任并不简单;(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古德诺主张如何使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

答: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

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

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

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20.西蒙如何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

答:西蒙认为从决策与执行的观点来区分政治与行政并不妥当,因为行政也必须作决策。西蒙是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以及决策理论的观点来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的。

关于判断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不同的,即前者是基于人的主观价值,而后者则是基于客观的、实证的真实性。基于这种观点,西蒙提出了下列区分政策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1)-个决策问题是应该交给立法机关还是应该交给行政机关,这取决于其中所含的事实问题和价值(伦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关于事实问题的纷争程度。

(2)行政机关的价值判断必须反映社会价值,当价值判断有争议时,则行政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必须向立法机关负完全责任,也就是说,立法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保留控制权。

21.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责任并不简单;

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9.简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答: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他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的管理的14条原则,包括: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20.厄威克认为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厄威克看来,下列原则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目标原则;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则;单头领导的原则;

“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共存的原则;

“授权原则”;

“责权相符原则”;

“明确性原则”;

“控制幅度原则”。

21.什么是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及其核心内容?里格斯据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行政生态学是以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对行政系统作整体的观察与精密的分析,作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行政这一主体生长和发展规律,以从整体上把握行政过程与行政运行规律。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核心内容是“溶合的一棱柱的一衍射的模式”。

正是基于对诸如传统泰国、现代泰国、菲律宾以及现代美国等不同形态的国家公共行政的比较研究,里格斯创立了他的行政生态学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时,不能仅从行政本身作孤立的描述和比较,而必须进一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里格斯认为,在发达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行政等各个方面多少都有各自的范围,所以比较容易个别地抽离出来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方面往往纠缠在一起,彼此密切地相互影响着,因此研究者必须把眼光扩展到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各有关因素,才能把公共行政的真实情况勾划出来。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9.法约尔对管理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答:法约尔对于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经营与管理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要素分析来揭示的。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的意思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根据具体情况,经营可以指船长驾驶一只船、经理经营一个企业或政府首脑管理一个国家。在他看来,“经营”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而作为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管理”则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要素构成,“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将管理定义为这五个要素正是法约尔最主要的贡献之一。

20.沃尔多怎样批评传统行政学?

答:沃尔多首先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应该鼓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被分离权力之间的对抗。沃尔多同样也批评了传统行政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批评传统行政学过分强调组织间的共性或所谓的原则而忽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

沃尔多还指责传统行政学家所谓的行政“科学”主要依靠“事实的堆积”。他认为公共行政涉及到对人的思索和评价,而科学的方法并不适合这样的主题。

最后,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他认为效率概念本身就充满着道德含义,因为对“技术效率”的追求可以转变为对“社会效率”的追求。

21.德鲁克认为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答:一般来说,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如下关键问题:(1)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把实施目标管理当作一项大事来抓;(2)目标要制定得比较明确,尽量用数量指标表示,并且要规定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时间;(3)应当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比较长期的组织任务;(4)落实到个人的目标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目标均不应超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承受能力;(5)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方式很重要,对能力较低和缺乏自信心的组织成员来说尤其重要;(6)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人际交流技能,特别是上下级之间信息沟通的技能。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标准化原理;(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厄威克认为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厄威克看来,下列原则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1)目标原则;(2)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则;(3)单头领导的原则;(4)“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共存的原则;(5)“授权原则”;(6)“责权相符原则”;(7)明确性原则;(8)“控制幅度原则”。

3.什么是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及其核心内容?里格斯据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行政生态学是以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对行政系统作整体的观察与精密的分析,作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行政这一主体生长和发展规律,以从整体上把握行政过程与行政运行规律。

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核心内容是“溶合的一棱柱的一衍射的模式”。

正是基于对诸如传统泰国、现代泰国、菲律宾以及现代美国等不同形态的国家公共行政的比较研究,里格斯创立了他的行政生态学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时,不能仅从行政本身作孤立的描述和比较,而必须进一

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里格斯认为,在发达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行政等各个方面多少都有各自的范围,所以比较容易个别地抽离出来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方面往往纠缠在一起,彼此密切地相互影响着,因此研究者必须把眼光扩展到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各有关因素,才能把公共行政的真实情况勾划出来。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韦伯所谓“官僚制”有何基本特征?

答: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合理的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2.什么是行政协调?怀特认为应如何解决行政协调问题?

答:行政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管理行为,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此,怀特主张:

首先,应该精简机构,减少协调工作的数量和难度。其次,应该设置行政协调机关。

第三,要通过精密的协调来获得较好的协调结果,进而提高行政效率。第四,在协调过程中,行政首长的裁定就是最后的决定。

最后,明确协调的原则,即“对任何事件均由主管会制定完整的政策,用以领导相关的各部。规划这种政策是附设专门的协调委员会……各部有专人参加……形成联合规划中之一协调部分。应用这种方策,可使各部在独立行动中,获得合作的行政效能”。

3.什么是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及其核心内容?里格斯据此得出了矿么结论?

答:行政生态学是以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对行政系统作整体的观察与精密的分析,作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行政这一主体生长和发展规律,以从整体上把握行政过程与行政运行规律。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核心内容是“溶合的一棱柱的一衍射的模式”。

正是基于对诸如传统泰国、现代泰国、菲律宾以及现代美国等不同形态的国家公共行政的比较研究,里格斯创立了他的行政生态学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时,不能仅从行政本身作孤立的描述和比较,而必须进一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里格斯认为,在发达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行政等各个方面多少都有各自的范围,所以比较容易个别地抽离出来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方面往往纠缠在一起,彼此密切地相互影响着,因此研究者必须把眼光扩展到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各有关因素,才能把公共行政的真实情况勾划出来。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质;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

2.西蒙如何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

答:西蒙认为从决策与执行的观点来区分政治与行政并不妥当,因为行政也必须作决策。西蒙是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以及决策理论的观点来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的。关于判断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不同的,即前者是基于人的主观价值,而后者则是基于客观的、实证的真实性。基于这种观点,西蒙提出了下列区分政策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

(1)一个决策问题是应该交给立法机关还是应该交给行政机关,这取决于其中所含的事实问题和价值(伦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关于事实问题的纷争程度。

(2)行政机关的价值判断必须反映社会价值,当价值判断有争议时,则行政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必须向立法机关负完全责任,也就是说,立法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保留控

制权。

3.在霍哲看来,一个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答:包括以下七个基本环节:(1)识别要评估的项目:即必须对欲评估的项目进行清楚界定。(2)阐述目的并确定所需结果:即一个政府机构提出一项战略计划,阐明其使命、目的和目标。(3)选择评估标准或指标。(4)设立绩效和后果(成就目标)的标准。(5)监督结果。(6)绩效报告。(7)评估结果和绩效信息的利用

补充资料:

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1)组织的含义:巴纳德不仅从物质上或人的方面看待组织,而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组织的。组织理论并不研究协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只研究协作系统的一部分—“组织”,即协作系统中的人的行为和人的协作关系,这样他就通过使组织概念抽象化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物质因素。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2)组织的基本特点:第一,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第二,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第三,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它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第四,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和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第五,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

(3)组织三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交流。

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根源的分析?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机制。(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4)监督信息不完备。(5)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基本内容?

答: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他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的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包括:(1)劳动分工;(2)权力和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中;(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

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答: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古诺德并没有把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作为讨论的重点

来加以突出。相反,他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向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的一清二楚。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诺德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霍哲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有哪些回应性障碍?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回应性是民主社会的政府公共机构必须保持的一种重要价值。霍哲引用罗克的定义把回应性解释为“官僚的决策与社区或有权为公众说话的官员的偏好之间的相符程度。”这种回应性可以在“一种大量权力被授予下级行政部门的组织安排中”得以实现。

(1)回应性障碍之一:利益集团政治与被俘虏的官僚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关于建立组织间的协作并且为外部顾客开展培训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我们可以让各种公民团体、志愿者协会以及公民代表参与一个地方社区的重要决策过程。此外,为了增进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要运用通过使用互联网的在线参与,从长远观点看,至关重要的是要对多数公民进行培训,为地方社区提供在线参与方面的适当培训和信息正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

(2)回应性障碍之二:官僚专长与信息歪曲。这种回应性障碍可以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垂直协作和授权方法加以消除,因为垂直协作使每个雇员都有可能顺利地共享重要信息并且可以便于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

(3)回应性障碍之三:专业化结构与狭隘的局部观念。全面质量管理中利用水平协作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因为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要点之一就是消除部门间的障碍,通过利用水平小组,可以减少机构和部门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在一个水平小组中,成员们能够建立相互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超越单位边界的合作。

(4)回应性障碍之四:归因错误与管理失败。全面质量管理中承认雇员绩效的变动并消除数字定额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全面质量管理假定任何组织都可能既具有绩效表现好的工作人员也具有绩效表现差的工作人员。今天成为绩效表现好的人并非就意味着明天也是一个绩效表现好的人。同样,谁都不会知道一个在今天绩效表现差的人是否明天就会成为一个绩效出色的人。因此,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管理人员不会责备雇员的低绩效表现,相反,他们会努力从管理过程方面寻找原因。

简述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里格斯认为过渡社会公共行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异质性:“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极不协调,表现出强烈反差。过渡社会的多元社区、多元经济形式以及多元价值使其公共行政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即异质性特点。

(2)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具体是指,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产生其应当有的功能,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标准所主宰,而不受行政标准所决定。

(3)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

简述奎德所说的政策分析的过程。

答:所谓政策分析的过程即是指政策分析工作的先后次序,它是由问题本身及其内容决定的。

奎德认为,无论问题属于何种性质,政策分析过程都要包括五个基本阶段:(1)总体概述;(2)广泛探索;(3)多方比较;(4)说明解释;(5)测试检验。最后,奎德指出,上述五个阶段的顺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决策内容和分析工作的需要,这五个阶段可以交叉、重复、循环,直至彻底弄清问题,找到合适的决策方案。

简述西蒙如何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

答:西蒙认为从决策与执行的观点来区分政治与行政并不妥当,因为行政也必须作决策。

西蒙是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以及决策理论的观点来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的。西蒙提出了下列区分政策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

(1)一个决策问题是应该交给立法机关还是应该交给行政机关,这取决于其中所含的事实问题和价值(伦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关于事实问题的纷争程度。

(2)行政机关的价值判断必须反映社会价值,当价值判断有争议时,则行政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必须向立法机关负完全责任,也就是说,立法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保留控制权。

西蒙的这种政策(政治)与行政区分说,其目的并不在于作为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职权的区分准则,而是在于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性质,从而确定行政学或行政行为的研究对象。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论述的认识。

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行政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旺旺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怀特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讨论。(1)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公共行政;(2)客观社会环境与行政;(3)科技环境与行政。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韦伯“官僚制”的理解。

答:一、官僚制的含义:在韦伯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布-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二、官僚制的基本特征:(1)合理的分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三、官僚制的优点: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普适性。

四、官僚制的缺点:官僚制犹如一个巨大的铁笼,将人固定在其中,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维尔达夫斯基关于预算的概念。

答:对于预算的基本概念,维尔达夫斯基曾从多角度和多层面给予了解释和分析。首先,从最常见的字面意义来说,一项预算既是一份包含有词语和数字的文件,他提出了用于某些项目和目的的支出。其次,按照最一般的定义,预算涉及的是把财政资源转变成为人的目标。因此,一项预算就可能会被描述为一些列附有价目标签的目标。此外,他认为,如果我们从另一种视角来看的话,预算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契约。最后,维尔达夫斯基还认为预算也可以成为一种沟通网络,因为行政机关提交给预算局的预算计划可能代表着他们的期望。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答:西蒙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他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

(1)传统行政学的讨论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而不注意行动或做之前的“决策”。

(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实际工作是由组织最基层—即操作层的操作人员执行的,但是在这些操作人员之上的非操作人员在实现组织目标上显然并非多余,而且影响可能更大。这种非操作的行政人员在实现一个组织目标上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其对最下级操作人员的决策影响的大小。

(3)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大部分都限于说明组织的职责分配与组织的正式权力结构,他们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

(4)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政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理性程度。

(5)行政活动是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开发出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技术方法,即所谓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也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做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一下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答: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它主要体现在其计件工资方案中,其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把定额的制定从以估计和经验为基础改变为以科学为基础;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先发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作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在库珀看来,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途径有哪些?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基于对客观责任和主管责任,特别是对导致行政伦理困境的三种责任冲突的分析,库伯从三个方面对现实行政伦理行为的途经进行了探讨。

一、行政伦理困境的传统应对方法:库伯认为,传统上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行为的一般方法有两种:(1)外部控制;

(2)内部控制。

二、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一:内外控制机制之整合。

三、实现行政伦理行为的正确路径选择之二: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

第五篇:1189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分学期版)

1189国开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5分)

(2)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5分)

(3)能够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5分)

(4)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发展。(5分)

答: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是无偿支付;从接受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财政补贴和相对价格的变动相联系,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因而财政补贴是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交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财政补贴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虽然财政补贴的接受者具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但是一般来说,在财政补贴额度一定的情况下,居民生活价格补贴、家用电器等特定产品补贴等财政补贴,会刺激消费者有效需求,提高其消费能力,进而拉动市场总需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政府财政补贴支出增加,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使经济走向恢复性增长,进入正常循环。

第二,财政补贴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对于企业进行补贴,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进而促进社会总投资的上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财政补贴政策可以改善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而有利于国家经济转型,促进国家经济科学发展。另外,财政对私人投资补贴还可以克服“挤出效应”。如政府扩大财政建设性支出,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前提下,那么这些支出会引起货币需求量上升,利率就会上升,私人投资的成本就会上升,降低他们的投资动补贴的方式对那些私人的投资者进行补贴,消化他们的一部分融资成本,那么就会增加他们的投资,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顺利发展,最终消除挤出效应。

第三,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相互配合,可有效发挥调控功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当政府定价或管制商品和劳务价格一时难以调整时,可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有效配合,克服价格不合理形成的资源配置扭曲,为价格改革赢得时间,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相互配合的功能,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第四,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世界各国为提高本土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在WTO规范范围内,采用各种财政补贴方式,如低息贷款、提供廉价的运输条件等,支持本国对外贸易发展。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

答:通常来说,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有五个方面:

(1)从应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受债务的规模;(4分)

(2)从偿债能力方面看,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4分)

(3)从政府债务对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总水平;(4分)

(4)从政府债务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有多大的所谓“挤出效应”;(4分)

(5)从政府债务工具是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商品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容纳多少政府债券。(4分)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加强我国公共收费的管理。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法收费,依法理财。

第二,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

第三,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初始状态是:(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2)不存在高失业率;(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适宜的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

(1)经济过热;(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3)社会失业率低;(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30.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

(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即狭义的政府,也就是国家行政机构。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主体,其行为与企业、个人相比,存在根本区别。企业、个人经济行为是追求私人利润的最大化,而政府经济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经济活动是市场供求平衡的重要条件,如从市场主体角度分析,则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主,一定时期内政府采购总额、采购商品和劳务的结构,对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企业、个人经济活动,是从事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供给,而政府经济是以财政收支为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宏观管理。政府机构不直接创造任何物质财富,政府财政收入来自企业和个人缴纳的税收,构成支出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集中的财力多少。

(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与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活动不同,政府经济是以组织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履行政府职责,并以收支为基础开展宏观管理,即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调控。

(4)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社会公共权力。政府之所以能够强制地、无场地、固定地征收税收等收入,满足其支出需要,就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掌握着法律等强制手段,对违规者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5)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教材有关章节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就是为了解决企业、个人不能或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克服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于企业、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有根本区别。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政府从宏观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是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切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具体包括:

一、资源配置职能

1.涵义: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2.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领域。(1)满足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支出;(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

3.机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涵义:是指财政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机制和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

三、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职能

1.涵义:是指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2.机制和手段:(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2)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财政直接投资等;(3)通过税收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文教科卫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当前及未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

答: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十三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有:

第一,提高政府社会管理领域公共物品供给能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努力缩小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继续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化改革。

第四,积极推进公共物品供给绩效评价,提高供给效率。

第五,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所适用的经济初始状态是:(1)存在比较高的失业率;(2)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3)大量资源有待开发;(4)市场疲软、没有通胀现象;(5)国际收支盈余过多。在此状态下,这种搭配模式一方面会刺激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盈余,另一方面对推动生产和降低失业率有促进作用。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初始状态是:(1)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

(2)不存在高失业率;(3)国际收支出现巨额赤字。削减总需求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保证货币和物价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减少国际收支赤字。但是,这一模式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经济停滞的后果。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搭配适宜的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在这种条件下,用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对付经济衰退,用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1)经济过热;(2)物价上涨、通货膨胀;(3)社会失业率低;(4)国际收支出现过多顺差。在此状态下,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配合是适宜的,前者可以用来对付通货膨胀,后者可用来减少过多的国际收支盈余(通过刺激进口和以低利率刺激资本流出),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政府从宏观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是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切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具体包括:

第一,资源配置;

第二,收入分配;

第三,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科斯定理的局限性。

答:科斯定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产权界定方面,有些资源产权的界定有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只有在参与当事人数量很少,交易信息高度透明等情况下,交易成本趋近于零。首先,它的假设条件太苛刻。只有当交易成本为零,才能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结果。而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等于零。其次,即使交易成本为零,现实中也存在西方学者所说的策略性行为。由于存在策略性行为,就不会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那种帕累托理想状态。这种策略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中国也有。比如在城市里拆迁,经常碰到“钉子户”,你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他就是不搬迁。这种行为就是策略性行为。最后,科斯定理忽视了收入分配的效应。这是最重要的理由。科斯定理企图论证的是:不同产权的分配方式不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即:任何产权分配方式都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

答:政府公共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第一,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部门,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不愿、无力或不适宜投资,市场机

制难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政府投资发挥作用,克服市场失灵,通过市场私人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的共同调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不同,但作为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方式,在一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往往占据一些关键产业部门,并且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政府公共投资,有利于加强国有经济对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控制。国家通过这些产业的控制,提高其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

第三,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的总量扩张或收缩,以及投资结构调整,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将产生调节效应。政府公共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私人投资规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其二,通过调节政府投资结构,并进而影响私人投资结构,以促使社会投资结构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

答:通常来说,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应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受债务的规模。

第二,从偿债能力方面看,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

第三,从政府债务对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总水平。

第四,从政府债务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有多大的所谓“挤出效应”。

第五,从政府债务工具是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商品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容纳多少政府债券。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的基本思路与措施。

答题要点: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其基本思路与措施是:

(1)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

(2)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的途径。

(4)加强政治协商,提高公共选择水平。

以上4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1分。

答: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其基本思路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扩大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一,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

政府经济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纳税人缴纳的税收,财政支出应为纳税人的利益服务,其他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也要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民主制度,人大代表代表其选民参加社会事务管理,参与公共选择过程,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是我国公共选择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从目前我国人大制度的现状分析,加强对政府监督的重点有:(1)加强预算编制监督。通过部门预算等预算制度改革,要求所有政府收支一律纳入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有利于人大对政府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督;(2)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即重视对政府预算的日常监督,要求政府向人大及时报告预算执行情况,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人大批准的预算任务能够实现;(3)加强预算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没有完成预算任务或违反预算法律的有关机构和负责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4)加强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监督,减少失误,提高政策效益。

第二,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除立法机关的监督和制衡外,在政府体制内的决策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对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建立相应的决策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即政府重大经济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通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尽可能减少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失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的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公民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质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再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活动日趋复杂,扩大基层民主,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途径,成为我国公共选择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1)正确认识政府失灵的普遍性。如没有必要的制约和制衡,政府失灵有可能使其决策偏离了社会公共利益,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2)扩大基层民主,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经济决策,是我国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精神。(3)扩大基层民主,使社会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政府经济活动有知情权、决策权,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第四,加强政治协商,提高公共选择水平。

在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下,参加政协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具有专业人士密集、联系面广、社会影响广泛的特点。在政府经济管理中,加强政治协商,是我国公共选择制度的重要环节。(1)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透明度,主动征求各方意见。(2)利用政协组织人才密集的优势,委托其研究政府经济决策的有关重大事项。(3)进步提高政协议案办理质量,重视各民主党派和政协委员意见在政府经济决策中的地位。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题要点:

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3)能够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4)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以上4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1分。

答: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是无偿支付;从接受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财政补贴和相对价格的变动相联系,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因而财政补贴是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交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财政补贴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虽然财政补贴的接受者具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但是一般来说,在财政补贴额度一定的情况下,居民生活价格补贴、家用电器等特定产品补贴等财政补贴,会刺激消费者有效需求,提高其消费能力,进而拉动市场总需求,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当经济处在衰退阶段,政府财政补贴支出增加,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使经济走向恢复性增长,进入正常循环。

第二,财政补贴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财政对于企业进行补贴,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收益,进而促进社会总投资的上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特别是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财政补贴政策可以改善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而有利于国家经济转型,促进国家经济科学发展。另外,财政对私人投资补贴还可以克服“挤出效应”。如政府扩大财政建设性支出,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前提下,那么这些支出会引起货币需求量上升,利率就会上升,私人投资的成本就会上升,降低

他们的投资动补贴的方式对那些私人的投资者进行补贴,消化他们的一部分融资成本,那么就会增加他们的投资,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顺利发展,最终消除挤出效应。

第三,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相互配合,可有效发挥调控功能,实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当政府定价或管制商品和劳务价格一时难以调整时,可通过财政补贴进行有效配合,克服价格不合理形成的资源配置扭曲,为价格改革赢得时间,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和价格政策相互配合的功能,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第四,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国家财政大力支持,世界各国为提高本土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在WTO规范范围内,采用各种财政补贴方式,如低息贷款、提供廉价的运输条件等,支持本国对外贸易发展。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科斯定理的局限性。

答:科斯定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产权界定方面,有些资源产权的界定有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只有在参与当事人数量很少,交易信息高度透明等情况下,交易成本趋近于零。

首先,它的假设条件太苛刻。只有当交易成本为零,才能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结果。而在现实中,交易成本不可能等于零。

其次,即使交易成本为零,现实中也存在西方学者所说的策略性行为。由于存在策略性行为,就不会出现科斯定理所说的那种帕累托理想状态。这种策略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我们中国也有。比如在城市里拆迁,经常碰到“钉子户”,你不答应他的苛刻条件,他就是不搬迁。这种行为就是策略性行为。

最后,科斯定理忽视了收入分配的效应。这是最重要的理由。科斯定理企图论证的是:不同产权的分配方式不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即:任何产权分配方式都会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

答:政府公共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第一,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部门,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不愿、无力或不适宜投资,市场机制难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政府投资发挥作用,克服市场失灵,通过市场私人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的共同调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不同,但作为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方式,在一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往往占据一些关键产业部门,并且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政府公共投资,有利于加强国有经济对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控制。国家通过这些产业的控制,提高其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

第三,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的总量扩张或收缩,以及投资结构调整,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将产生调节效应。政府公共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私人投资规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其二,通过调节政府投资结构,并进而影响私人投资结构,以促使社会投资结构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指将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职能相分离。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直接参与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的管理。政府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政策工具,间接调控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使之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企业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第二,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此两种职能的分离,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专门行使国有产权管理,做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目标服务,而避免政府国有资产职能与一般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即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将所有权的管理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相分离,由不同的部门及职能组织行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益。

第四,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即在中央、省市自治区和设区的市及自治州三级政府中,分别设立国资委,管理本级国有资产,但发生战争、严重自然灾害或者其他重大、紧急情况时,国家可以依法统一调用、处置企业国有资产。

第五,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必须依法取得国有资产收益,拥有资产最终处置权,监督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行为,维护国家利益;国有资产经营者必须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责任,在国家授权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面向市场,有效运用国有资产,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完成各项考核指标,业绩优良的经营者,按合同或有关规定兑现其报酬。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甚至重奖。对业绩不佳,没有完成经营目标,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按规定给予处罚,情节恶劣、损失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保护所有者利益,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同时,要维护生产者即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六,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就是以最小的国有资产投入,在经营中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这是国有资产经营最基本的原则。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3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债市场的功能。

答:第一,公债市场为政府的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一方面,它使得政府能够通过债券的发行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投资活动和进行公共建设方面的开支;另方面,它又使得债券持有者在必要时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迅速地脱手转让而获利,从而大大增强了债券吸引力。

第二,公债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资金统一由公债市场实现资金的再分配,通过利益和风险引|导筹资者和投资者,因而使债权债务关系依赖于利益的变化。资金不断流向效率高、经营好的筹资者手中,优胜劣汰,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公债市场行情可以了解各种债券及金融状况,债券交易者通过相互转手买卖,可以彼此了解各行业的情况,并可以从债券价格行情中选择投资目标。公债市场是观察金融状况好坏的晴雨表。由于债券交易的需要,交易所有大量专门人员长期从事商情研究和分析,并且经常和各类工商企业直接接触,故能了解各产业各企业的动向。

第四,公债市场还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由于政府债券风险小,投资收益回报稳定,成为投资者青睐的理想对象。

3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政策搭配与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答:政府并不完全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指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第三,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第四,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22.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答: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孺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

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答:目前,各国政府在分析政府支出绩效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成本一收益”分析法。

所谓“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成本一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但是,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压根无法衡量,因此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使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总的来说,在政府支出方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第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与成本收益分析法相比,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一般地,最低费用选择法被运用于政治、国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实际上,对使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确定政府支出项目的最佳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没有太大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所有备选方案的确定。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第三,公共定价法。

对政府来说,由于其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

(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

以上3个要点,必须每个要点都结合自身理解展开说明或论述,否则每个要点扣1分。

22.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消极作用。

答:财政补贴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会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起消极影响,因而财政补贴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财政补贴长期、大量的存在,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由于财政补贴是在价格之外对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进行补偿,就直接掩盖了接受补贴商品的真实成本、价值及其与相关商品的比价关系,如果长期、过度地进行补贴,势必使价格背离价值的状态长期化、固定化、合法化,必将造成不合理价格体系的进一步扭曲,使价格信号失真,不仅不能解决价格不合理引发的各种矛盾,而且也不能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并造成整个价格体系的紊乱和商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实行价格补贴,意味着价格在低水平上的凝固化。这种不正常的低水平价格对生产和消费都带来消极作用,既会影响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也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加重供需矛盾。

第二,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大量的企业亏损补贴,使企业的预算约束软化,甚至还可能造成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合法化,这对于准确考核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十分不利。同时,政府对企业亏损进行补贴,其实质仍是政府行政干预企业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阻碍着企业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

第三,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财政补贴反映在政府财政上,不是使财政支出增加,就是使财政收入减少。而过多过滥的财政补贴,会进一步加剧财政收支的矛盾,而且还有可能挤占其他财政支出项目,使财政支出结构恶化。长期、过度的财政补贴,必将使政府财政背上沉重的补贴包袱,影响政府职能的全面实现。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结合实际,举例论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答: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

第一,单一定价法。即根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

如自来水公司根据每个居民户的用水数量,按每吨水一定价格收取水费,而不再考虑用水限额等问题。

第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

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成本,按其构成可分为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资本成本是该公共设施在建造时的成本,属固定成本;经营成本是指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属变动成本,也就是说,经营成本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二部定价法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公共电话系统的使用者,每个月需缴纳固定数额的月租费,还要根据通话次数收使用费。

第三,高峰负荷定价法。有一部分公共设施在使用时间上是不均衡的,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存在资源配置的拥挤成本问题,而其他时间设施可能不完全充分利用。

对这类设施,在采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

如对在用电高峰期的电力消耗加收一定费用;对在车流高峰期通过某一高速公路路段的车辆,提高收费标准等。

22.结合实际,举例论述政府外债的功能。

答: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独立国家把举借外债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步骤。利用外资、外债成为这些国家弥补建设资金和外汇缺口,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方法,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因素。在当今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外债和其他外部力量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既属必要,也有可能。任何国家都没有理由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起来,拒绝借用外债。自我闭锁,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延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政府外债这种国家资本流动形式,可以极大地带动商品贸易的输出和发展,是夺取市场份额,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政府外债还直接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战争和战略格局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举借外债进行军事战争就是明证。

第三,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在改革开放当中,中国政府举借外债,在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交通、电力能源和邮电通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答:政府并不能完全解决市场失灵现象。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指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第三,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第四,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22.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政府的分配政策,最主要的反映在税收政策上。当政府调整收入政策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往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加

以实现。只要政府调整其收入分配政策,就必然会引起政府收入规模的变化。

第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物价上升对政府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如下:①当政府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不仅名义增长,而且实际也增长;②当物价上涨率高于政府收入增长率时,政府收入只有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为负增长;③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一致时,政府收入虽有名义增长,但实际上是不增不减。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试分析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答: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济政策。

在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政府。而这些政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必然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符合本集团、阶层的利益。

第二,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住。

取得和掌管国家政权,是各政党议会斗争的主要目标,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要为执政党的这一目的服务。即根据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努力争取选民支持,以取得最大数量的选票,达到连选连任,继续掌握国家政权的目的。

第三,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经济政策。

议会党派斗争中,在维护执政党的利益,追求选票最大化的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反对党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经济政策的攻击,求得政治上的均衡,政府在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还要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对他们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22.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政府的分配政策,最主要的反映在税收政策上。当政府调整收入政策以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时,往往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加以实现。只要政府调整其收入分配政策,就必然会引起政府收入规模的变化。

第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物价上升对政府收入影响的几种不同情况如下:①当政府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时,政府收入不仅名义增长,而且实际也增长;②当物价上涨率高于政府收入增长率时,政府收入只有名义上的增长,而实际上为负增长;③当政府收入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大体一致时,政府收入虽有名义增长,但实际上是不增不减。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2.结合实际,举例论述政府外债的功能。

答: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人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独立国家把举借外债作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步骤。利用外资、外债成为这些国家弥补建设资金和外汇缺口,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方法,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因素。在当今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外债和其他外部力量促进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既属必要,也有可能。任何国家都没有理由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离起来,拒绝借用外债。自我闭锁,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延误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政府外债这种国家资本流动形式,可以极大地带动商品贸易的输出和发展,是夺取市场份额,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政府外债还直接与一个国家的军事战争和战略格局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国家举借外债进行军事战争就是明证。

第三,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在改革开放当中,中国政府举借外债,在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交通、电力能源和邮电通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答:目前,各国政府在分析政府支出绩效时,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成本一收益”分析法。

所谓“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成本一收益分析法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但是,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压根无法衡量,因此成本一收益分析的使用范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总的来说,在政府支出方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绩效。

第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与成本收益分析法相比,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表现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各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一般地,最低费用选择法被运用于政治、国防、文化、卫生等政府公共支出项目。实际上,对使用最低费用选择法来确定政府支出项目的最佳方案,从技术上看已经没有太大困难,而真正的困难在于所有备选方案的确定。因为,这里提出的备选方案应能无差别地实现同一个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可能并不容易。

第三,公共定价法。

对政府来说,由于其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那么,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

22.结合实际,举例论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答: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

第一,单一定价法。即根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

如自来水公司根据每个居民户的用水数量,按每吨水一定价格收取水费,而不再考虑用水限额等问题。

第二,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成本,按其构成可分为资本成本与经营成本。资本成本是该公共设施在建造时的成本,属固定成本;经营成本是指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属变动成本,也就是说,经营成本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二部定价法就是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人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公共电话系统的使用者,每个月需缴纳固定数额的月租费,还要根据通话次数收使用费。

第三,高峰负荷定价法。有一部分公共设施在使用时间上是不均衡的,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存在资源配置的拥挤成本问题,而其他时间设施可能不完全充分利用。对这类设施,在采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

如对在用电高峰期的电力消耗加收一定费用;对在车流高峰期通过某一高速公路路段的车辆,提高收费标准等。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试论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

答:政府并不完全可以解决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是指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指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对政府经济政策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效。

第三,政府机构控制能力的有限性。是指在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

第四,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是指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立法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22.试分析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

答: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制定符合执政党利益集团的各项经济政策。

在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单独或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政府。而这些政党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必然使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符合本集团、阶层的利益。

第二,制定相应经济政策,取得选民支持,争取连选连任。

取得和掌管国家政权,是各政党议会斗争的主要目标,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要为执政党的这一目的服务。即根据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努力争取选民支持,以取得最大数量的选票,达到连选连任,继续掌握国家政权的目的。

第三,制定、实施某些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的经济政策。

议会党派斗争中,在维护执政党的利益,追求选票最大化的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反对党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经济政策的攻击,求得政治上的均衡,政府在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还要适当顾及反对党和其他社会阶层利益,对他们提出的一些政策主张、要求,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论述目前各国政府评价政府支出绩效时的常用方法。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

第一,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

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相当多的政府支出的成本与收益都难以准确衡量,甚至有些就根本无法衡量,因此成本——收益分析的适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二,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哪一个方案成本最低,就成为政府支出项目方案的首选方案。

第三,公共定价法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和服务)也同样就涉及到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22.论如何防范政府外债风险。

答:政府外债风险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加强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研究,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

第二,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采用固定利率,在市场利率上升时可以避免风险,但当下降时又不易得到好处。采用浮动利率,是根据市场的变化确定偿还期的利率水平,风险不易掌握。筹资者在市场经验不足、筹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一般以选择固定利率为好。筹资较为成功的债务国一般是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结合我国实际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

答: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能够在促进深化改革和稳定社会.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财政补贴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会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起消极影响,因而财政补贴也存在局限性。

第一,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②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③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相应举例。

第二,财政补贴的局限性:①财政补贴长期、大量的存在,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②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③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相应举例。

22.试论公债发行的方法。

答:公债发行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来推销公债。

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公债发行方法进行分类:

第一,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

直接发行法是政府直接向应募者发行公债,中间不经过任何中介机构,政府直接承担组织发行工作,直接承担发行风险的方法。

间接发行法则是政府不直接担当发行业务,而委托给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公债的发行工作。

第二,从公债发行对象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

公募法是指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不指定具体公债发行对象的公债发行方法。它包括直接公募法、间接公募法和公募招标法三种。

非公募法也称私募法,是指不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而是对有些特别的机构发行公债的方法。通常包括银行承受法和特别发行法。

第三,从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市场销售法是指通过证券市场销售公债的方法,银行承受法和公募法等就属于市场销售法。

非市场销售法是指不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公债的方法,这种发行方法具有行政分配的特点,特别发行法、强制招募法、交付法等就属于非市场销售法。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答: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

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的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点解决起来都有一定困难。

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22.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第二,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第三,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第四,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理论联系实际,试述政府经济活动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第一,公平。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个人,都有不同的公平观。一般指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称之为效率低。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又具有一定替代关系。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

第三,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还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等。

2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包括: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即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

抑制通货膨胀。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政策政策和紧缩性和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试述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

第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

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

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理论联系实际,试述政府经济活动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第一,公平。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个人,都有不同的公平观。一般指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称之为效率低。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又具有一定替代关系。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

带来的冲击。

第三,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还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等。

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包括: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宝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即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匮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

第二,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

第三,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22.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

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

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

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实际,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答: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2.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答: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第一,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的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如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由于需求弹性小,即使价格上升消费者也不得不购买,这样纳税人很容易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负担;

第二,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假如原来确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合理和公平的,但是由于税负转嫁可能改变原定税负的分配格局,抵销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或导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并合理选择税种、税率以及课征范围;

第三,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从而破坏了税收的严肃性。所以,税务机关在注意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防止纳税人逃税。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政府经济活动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第一,公平。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的个人,都有不同的公平观。一般指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产出成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称之为效率低。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又具有一定替代关系。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

第三,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还有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等。

22.理论联系实际,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不足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而利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有助于克服总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而紧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进而抑制由于松的财政政策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上述四种组合各有特点,在现实生活中,这四种政策搭配与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采取哪种形式,应视当时的经济情况而定,灵活、适当运用。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理论联系实际,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答: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表现在:

第一,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政府在调节经济运行、克服市场失灵的过程中,由于所收集、掌握信息不足,影响政府决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政府在制定、实施有关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时,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及时做出反应,或者其行为不能向政府希望的方向转变,价格波动、生产要素流向等市场形势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致使政府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第三,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受立法机关与政府关系、以及政府机构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政府各部门关系的制约,政策效果未能如期实现,出现全部或部分失效的现象。即在制定实施经济政策中,政府未能有效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决策,中央政府未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行为,或者政府未能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关系,以致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问题。

第四,政府在决策过程中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政府财政收支等重大决策,需要通过政治程序来解决,涉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社会各阶层及其成员的切身利益,其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以达成协议,政府部门的有关判断、政策主张不完全能够实现。

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论如何衡量和防范、化解外债风险。

答:政府外债风险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

第二,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

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第一,提前支付债务利息。

第二,进行期权交易。

第三,开展调期业务。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备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

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

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品的绩效。

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答: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第一,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第二,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第三,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者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补充论述题:

简述财政补贴的特点。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第二,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第三,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答:第一,社会保险是政府兴办的保险,它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而商业保险是企业兴办的,它以盈利为目的;

第二,社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是强制保险;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原则建立的,不具有强制性,是自愿保险;

第三,社会保险除了被保人交纳的保险费外,还有一部分政府的资助,其保险支出额度与被保险人交纳的费用不存在完全对应的关系,具有社会福利性;而商业保险支出的额度则完全取决于投保人交纳保险费金额的大小,不具有福利性。

7.结合我国实际,举例论述预算外资金的涵义。

答:预算外资金,是与政府预算内资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国财政制度中,有特定内容。一般来说,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政府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概念包括以下三层涵义:

第一,预算外资金性质,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对预算内外收支范围进行调整。

第二,预算外资金由有关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收入,其他机构不得参与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如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发展和改革(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凭借自身拥有的行政管理职能自行收费。

第三,收取、提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其支出用途和范围只能用于被指定的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能挪作他用,也不能在预算内外之间进行任意调节。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

答:在现阶段,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内容:

第一,规范政府行为,加快政企分开步伐;

第二,建立现代公共事业组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划分财政支出范围;

第四,建立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第五,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第六,推行电子政务,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政府经济管理效率。

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答: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

第二,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

第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

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答: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和怀斯曼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试论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答:当前,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财政补贴数额大,已成为政府财政的负担;

第二,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第三,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

第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

试论我国财政补贴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改革我国财政补贴制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

第二,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调整其规模与项目,优化补贴结构;

第三,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第四,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

试论政府外债风险的防范。

答:政府外债风险的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

第二,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提前支付债务利息;②进行期权交易;③开展调期业务。

试述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

答:政府公共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第一,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是弥补市场失灵、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部门,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不愿、无力或不适宜投资,市场机制难以达到资源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政府投资发挥作用,克服市场失灵,通过市场私人投资和政府公共投资的共同调节,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通过政府进行公共投资,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领域的地位。虽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不同,但作为政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一种方式,在一国的经济中,国有企业往往占据一些关键产业部门,并且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政府公共投资,有利于加强国有经济对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控制。国家通过这些产业的控制,提高其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

第三,政府公共投资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投资的总量扩张或收缩,以及投资结构调整,对经济总量和结构将产生调节效应。政府公共投资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直接调节自身投资规模,间接调节私人投资规模,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均衡。其二,通过调节政府投资结构,并进而影响私人投资结构,以促使社会投资结构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试述税负转嫁的制约因素。

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第二,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第三,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第四,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答: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第一,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消费者会因税负转嫁而增加负担,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会因税负的转嫁而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如对价格放开的生活必需品课以重税,由于需求弹性小,即使价格上升消费者也不得不购买,这样纳税人很容易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增加消费者负担;

第二,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假如原来确定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是合理和公平的,但是由于税负转嫁可能改变原定税负的分配格局,抵销税收的经济杠杆调节作用或导致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和设计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各类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趋势,并合理选择税种、税率以及课征范围;

第三,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即当税负转嫁不易实现时,纳税人极有可能转向逃税来取代税负转嫁,从而破坏了税收的严肃性。所以,税务机关在注意任意转嫁税负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强税收征管工作,防止纳税人逃税。

试述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答:进入90年代以来,与价格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对财政补贴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总量较大,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其他财政支出的安排,而且也是财政连年出现赤字的原因之一。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财政补贴规模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仍然偏大,因此,我国还必须努力控制财政补贴的总体规模;

第二,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在我国,财政补贴存在于日常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价格补贴一项,列入政府预算的补贴项目就由二三十项。主要包括用于稳定人民生活的农副产品价格补贴;用于支援农业生产的农用生产资料补贴;用于人民生活的工业品类补贴等。地方政府在国家统一规定之外,还自行出台了许多补贴项目。在市场经济中,大量财政补贴项目的存在,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不必要的效率损失。也就是说,目前的价格补贴大量存在的现象,使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大幅度偏离价值,而价格信号的失真,又加剧了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供求矛盾。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财政补贴进行地方保护,保护本地的落后产品,导致大量的资源低效配置;

第三,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的亏损补贴,不仅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还包括很多经营性亏损补贴。这造成实际操作中难以区分政策性亏损与经营性亏损,因而也就无法对企业形成硬的预算约束,无法迫使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财政的企业亏损补贴明显下降,但地方政府出于维护本地区的就业和稳定等方面的考虑,对经营业绩不佳和亏损的企业仍然采取保护的态度,因此,企业亏损补贴仍然居高不下。且这种补贴本身的随意性很大,存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讨价还价的问题;

第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责的明确划分为前提。但是我国在财政补贴领域中还存在着中央和地方一部分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农副产品补贴,特别是粮食问题。由于对中央和地方在粮食流通方面的实权没有相应的明确界定,粮食产销和补贴责任的落实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粮食丰收、粮食市场暂时供大于求,或者在粮食价格发生波动,以及初现自然灾害,粮食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时,事权和职责不够清晰,就会影响财政补贴责任的落实,进而影响各级政府独立预算的运行。

改革方向:

第一,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从经济的运行机制来看,不需要过多的政府干预,当然也就不需要政府财政补贴这一干预手段过多地使用,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政府在使用财政补贴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时,尽可能地减少对市场机制干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第二,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我国财政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包袱。因此,在改革中应始终坚持缩小财政补贴规模的原则。财政补贴的规模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补贴的需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应当将减少财政补贴规模与调整财政补贴项目、优化补贴结构结合起来,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选择适当时机,取消已经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项目,特别是企业亏损补贴,健全市场经济必备的补贴,从而优化财政补贴结构;

第三,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财政补贴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具有政策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应当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充分运用财政补贴的这些特点,配合各个阶段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各种经济杠杆或政策工具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必须综合运用各经济杠杆,发挥其合力作用,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也才能够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不能寄希望于某一种经济杠杆就能完成对经济的调节,必须使财政补贴与其他经济杠杆配套实施,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特有功能和优势,同时还要防止不同经济杠杆之间相互抵销其作用;

第四,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由于我国财政补贴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问题上还存在着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清,使得地方政府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预算;有的财政部门对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管理不严,造成一些单位冒领、挪用财政补贴款项等,致使财政资金流失、使用效益不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加强财政补贴的管理,严格划分各级政府在财政补贴管理上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严格控制财政补贴支出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财政补贴规模,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试述政府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和联系。

答:政府部门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这两类投资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第一,投资主体和投资能力不同。非政府部门的私人投资,以企业或个人为主体,依靠自身的积累和社会筹资进行投资。而政府部门是公共投资的主体,各级政府不仅具有强有力的、无偿性的税收等收入手段,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国家信誉,这就使得政府所进行的公共投资具有广泛而雄厚的资金来源,并能集中性地迅速加以使用,可以进行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大型建设项目,是私人投资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投资效的评价标准不同。一般而言,私人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私人投资的价值增值,因此,其投资评价的标准,就是利润的最大化,出发点是企业或个人的微观利益。而政府公共投资则不同,它所追求的是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以投资项目本身的微观效益为标准。政府可以投资哪些项目本身只有微利,甚至无利可图,但社会效益好且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项目;

第三,投资范围不同。由于各个投资主体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其投资所追求的收益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企业和个人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一般选择投资规模较小,建设周期较短,回收较快的私人产品为投资对象,而政府的公共投资主要用于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而企业个人等微观主体不愿、无力或不适宜投资的领域,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等。

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范围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由大量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产品,从而使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分工并不总是十分明确,还存在着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交叉投资部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体制发生转变,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条件的变化,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领域也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存在这由原来的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私人投资或私人投资转化为公共投资的可能性。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内部资料]

答:第一,能够增加市场购买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第二,能够刺激投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能够配合价格政策,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第四,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内部资料]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第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第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第四,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内部资料]

答:公共投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公共投资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重要途径。

第二,公共投资是政府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政策工具。

第三,公共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之一。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公债市场的功能。[内部资料]

答:公债市场一般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公债市场为政府的债券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

第二,公债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第三,公债市场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

第四,公债市场还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内部资料]

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客观要求,以及近年来对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得探索,建立合理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第一,政企分开。

第二,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第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第四,分级所有、分级管理。

第五,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得物质利益关系。

第六,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得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科斯定理的局限性。[内部资料]

答:科斯定理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产权界定方面,有些资源产权的界定有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二,交易费用为零的假设,只有在参与当事人数量很少,交易信息度透明等情况下,交易成本趋近于零。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内部资料]

答:通常来说,判断公债适度规模的标准有五个方面:

第一,从应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债务受债务的规模。

第二,从偿债能力方面看,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

第三,从政府债务对中央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总水平。

第四,从政府债务对私人投资的影响来看,政府债务有多大的所谓“挤出效应”。

第五,从政府债务工具是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商品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包容多少政府债券。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加强我国公共收费的管理。[内部资料]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依法收费,依法理财。

第二,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

第三,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内部资料]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政府从宏观社会经济生活的角度,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是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采取的一切方法、方式、手段的总称。

具体包括:第一,资源配置。第二,收入分配。第三,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内部资料]

答:完善与健全中国特色政府经济公共选择制度,其基本思路与措施是:

第一,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经济的监督力度。

第二,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三,扩大基层民主,扩展社会公众与政府经济决策的途径。

第四,加强政治协商,提高公共选择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未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内部资料]

答: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十三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改革的重点有:

第一,提高政府社会管理领域公共物品供给能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努力缩小公共物品供给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继续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化改革。

第四,积极推进公共物品供给绩效评价,提高供给效率。

第五,推进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理论联系实际,论述现阶段我国政府支出制度存在的主要间题。[内部资料]

答:现阶段我国政府支出制度存在得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

第二,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第三,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第四,政府采购问题较多

第五,政府支出绩效有待提高

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内部资料]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第一,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第二,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第三,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第四,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社会公共权力。第五,政府经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下载国开(中央电大)专科《西方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问答题题库(分学期版)(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开(中央电大)专科《西方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问答题题库(分学期版)(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