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发展我市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推进“健康中山”建设,根据国家和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促进体育与健康、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对体育产业的规划、政策、标准引导。
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体育市场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其树立创新理念,提高体育类产品和服务质量。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针对不同行业类别,实施分类指导,提供精准扶持。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 5-10 年的努力,体育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更加活跃,体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力争到 2025 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中山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 2%,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扶持范围和发展重点
(一)扶持范围。
凡在中山登记注册的体育产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本意见所指的体育产业是指符合《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所包含的所有行业。
(二)发展重点。
1、体育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战略,推进体育与旅游会展、体育与文化、体育与互联网、体育与健康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2、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加强体育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培育体育产业龙头企业,扶持体育企业打造国内外知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品牌。
3、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充分改造利用现有体育场馆或新建一批体育场馆,依托公园、水库(湖)、湿地公园等设施,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航模飞行基地、游艇码头等体育休闲设施,形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布局合理、共享共用”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新格局。以国家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打造一批体育特色小镇。
三、政策措施
(一)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
1.探索建立体育赛事(活动)市场化机制。公开全市赛事举办目录,选取一批更能传递运动精神、提升中山城市活力、激发市民参与热情的体育项目作为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化为主的办赛机制。在试点基础上,加快探索行之有效的赛事组织推广模式,打造一批有中山特色、社会影响大的赛事。
2.建立健全《中山市体育产业企业名录库》。建立体育产业企业名录库,入库企业优先享受体育产业政策、资金扶持。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动态分析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为我市体育产业做强做大提供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
3.探索建立中山市体育产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中山市体育产业服务平台,体育产业服务平台重点服务《中山市体育产业名录库》中的企业,为其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品牌提升等专业服务。
4.推动成立中山市体育产业协会。鼓励我市体育产业企业自愿结成体育产业协会,组织研究探讨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挖掘和整合全市各类体育资源,通过开展相关研究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支持。制定行业规范和行业公约规范,大力推进体育产业稳定快速增长。
5.探索建立体育类创业孵化园区(基地)。推动体育主体创新创业,建立体育孵化园区(基地)。入园创业人员可享受免费的创业政策咨询、项目推介、融资咨询等服务。进入市级创业园区或孵化基地的体育产业创业团队,可享受小额贷款贴息、创业项目资助、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教育和培训等政策。
(二)加大体育产业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力度。根据体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中山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府〔2014〕108 号)有关规定申报体育产业发
展资金,批准后以配套资助、贷款贴息、奖励、项目补贴、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体育企业(项目)产业化、集聚化、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扶持和带动作用,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应,促进我市体育产业链完善。
1.扶持体育产业品牌发展。实施体育产业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形成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品牌效应。
(1)扶持一批有前景、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体育赛事。对在我市举办的国际高水平、全国性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按项目类别、赛事等级、竞技水平、影响力等,分别给予相应比例的办赛资金补助;对于在我市举办的其他具有自主品牌,且社会反响好、引导带动作用强的单项体育赛事,根据其规格、规模、效果等给予一定比例的办赛资金补助。
(2)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企业。鼓励体育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体育产业企业,对取得国际认证标准的体育类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在我市设立企业总部,享受我市总部经济优惠政策。对于在中小板、创业板、海外板上市的体育产业企业给予相应的支持。获得省级以上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的给予相应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3)打造一批体育产业集聚、展示、交流平台。打造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集聚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引导产业、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大中小微企业以产业链进行协同技术改造及创新,构建现代体育产业新体系。被认定为体育特色小镇、市级以上体育产业园区(基地)等的产业发展集聚地,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全民参加的形式,构建体育特色产品展
示区,举办如体育产品集市(体育节)、体育产品展销会等体育特色活动。对参加国内体育类专业展会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参展费用补助。
(4)支持一批核心技术研发和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坚持需求导向,探索建立体育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体育装备的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制造技术与设备升级改造获国家或国际官方体育组织认证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2.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体育+互联网”“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文化”等新兴业态。对有特色、有亮点、有成效的企业或项目,给予配套的政策、资金扶持。积极打造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对评为市级以上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等的企业给予配套的资金扶持。
3.培育体育俱乐部职业化发展。推进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职业化发展,推动高规格体育俱乐部在我市落地生根。参加全国体育职业联赛主场设在我市并落户我市体育职业俱乐部,按俱乐部年度赛季总投入金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国内外知名体育俱乐部(企业)在我市登记注册、纳税且业务开展正常,并在我市重点培育的亿元楼宇购买和租用办公用房的,前三年给予全额租金补助,享受补贴的办公用房三年内不得对外租售。
4.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创新开发有利于体育产业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加大对体育产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增加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体育产业。对注册地在我市的体育企业符合条件的体育项目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
企业和项目符合多项扶持政策的,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不重复获取扶持资金。
(三)强化人才、用地、税费等支持。
1.人才支持。加大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将体育用品研发、体育活动策划、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培训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列入《中山市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导向目录》,对经认定的紧缺适用人才给予入户、子女就学、购房补助、“一站式”服务等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中高等院校设立体育服务、体育传播、体育经纪等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建立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专业基地。
2.用地支持。将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全市近期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对体育设施项目用地予以优先安排。新建或通过城市更新建设的体育产业项目,参照市政府优先发展产业用地标准计收地价。
3.税费价格支持。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做好体育服务、体育用品制造及其支撑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 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落实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按 3%的税率计征营业税的政策。对体育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创意、设计费用和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享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捐赠体育服装、器材装备,支持体育产业发展,对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体育事业捐赠,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符合条件的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可免征或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教育和体育局、发展改革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旅游局、文广新局、卫计局、各镇区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和体育局,负责日常工作。各镇区要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体育产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辖区内体育产业工作。
(二)建立考核机制。
市体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年度工作安排中明确每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分解到各部门和镇区,并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注重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户外广告以及其他各类媒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体育重点赛事,以及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企业和个人的宣传,提高社会对体育产业的认知度,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篇: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新闻发布会(采访陈刚稿)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对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做出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对于推动体育产业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将体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有效推动了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省政府于6月9日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是向大家介绍《实施意见》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等。应邀出席发布会的有:省体育局局长陈刚先生,副局长颜争鸣先生和王志光先生,省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顾晔先生。还有省财政厅教科文处、省发展改革委社会处相关负责人在前排就座,也可以就有关问题进行回答。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联络处处长肖学亮,受省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肖泉先生委托,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
首先,请省体育局局长陈刚先生发布新闻。
陈刚: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我把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健康产业,连接生产、服务和消费,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时期,正逐步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省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体育公共服务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2013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626.11亿元,这个数字在全国排第二,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6%,2014年初步估算为7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8%,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做好意见贯彻落实工作,曹卫星副省长就起草好我省相关政策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并亲自牵头组织文件起草工作。去年底以来,省体育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起草实施意见,重点对我省体育产业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以及组织领导等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力求《实施意见》既能符合我省实际,又能体现江苏特色。省政府办公厅在充分征求20多个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多轮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6月9日,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意见》。
该意见的颁布,为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未来一段时期我省体育产业的行动指南。《实施意见》分三大部分、共35条: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共3条;第二部分是重点任务,共25条,包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集约发展水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加强场馆运营管理、扩大消费市场供给、营造健身良好氛围等8个方面;第三部分是保障措施,共7条,包括推进统筹协调、完善投融资政策、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完善税费价格政策、完善规划建设与土地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智力支撑。在起草修改实施意见的过程中,我们在贯彻国家意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发展目标导向。力求目标与省情相适应并适度领先,根据我省体育产业统计调查结果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经过科学测算,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6%,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00万等定量指标。
二是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意见》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点任务的第一条,提出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推进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加快推进体育领域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推进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建立公开透明的体育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等具体要求。同时,强化政府规划、政策、标准引导,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宏观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对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参与,繁荣体育市场,促进体育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突出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实施意见》在多处提及鼓励社会参与、吸引社会投资等内容。一方面,强调参与主体和领域更加广泛,提出促进体育领域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推进竞技体育社会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另一方面,突出参与形式更加多样,强调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体育领域,并实行更加多元的参与方式。比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大型体育场馆采取单独组建、合作联办、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职业体育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运营;鼓励体育场馆通过合作经营、连锁经营、托管经营、服务外包等方式,改善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益。
四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方面,体现了专业化、集约化、特色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思路。在专业化发展方面,提出加快培育骨干体育产业,积极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市场主体作用,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体育企业。在集约化发展方面,以载体建设为支撑,培育国家和省级体育产业基地以及体育产业集聚区和功能区,实施一批体育产业重大项目,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品牌和园区。在特色化发展方面,鼓励发展特色体育产业业态和产业集群,培育体育产业特色县(市)和体育器材、体育旅游等特色乡镇。
五是突出多元融合发展。重点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体育产业+相关产业”,促进体育与健康、养老、教育、文化、旅游、传媒等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康体服务,引进和培育一批康体服务品牌项目;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二是关注“互联网+体育产业”,提出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推动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鼓励利用APP等手段扩大体育消费,加强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
六是突出促进体育消费主题。《实施意见》从扩大消费市场供给和优化健身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体育消费的思路措施,引导人民群众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消费习惯。注重扩大消费市场供给,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场馆设施,积极培育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体育消费产品和活动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和群众性赛事活动。与此同时,强调营造健身消费环境,从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等方面,为群众健身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强化标准化建设、安全服务管理和诚信体系建设,使体育市场活而有序。
七是突出重点领域改革。按照问题导向和补齐短板思路,针对体育领域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比如:提出制定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办法,建立省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等措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组织、承办体育赛事;制定落实职业体育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多元投入职业体育,培育一批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定全省足球发展中长期规划和青少年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推动足球事业与足球产业协调发展;改革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提高运营效能、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等,实现场馆公益性定位和市场化运营有机统一。
八是突出政策支撑保障。《实施意见》在落实国家、省现有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从完善投融资、健身消费、税费价格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更多侧重政策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投融资政策方面,继续安排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设立政府引导、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和金融产品,鼓励成立体育类担保机构等。在健身消费政策方面,安排一定比例体育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在全省范围试行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体育消费提供服务等等。在税费价格方面,明确对体育场馆自用房产和土地,符合税法规定的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企业从事文化体育业、体育企业创意和设计费用、符合规定向体育事业的捐赠等,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同时,在用地、人才等方面也明确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以上是《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此外,《实施意见》还要求,建立省体育产业联席会议制度,省体育局作为牵头单位之一,将密切与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统筹推进全省体育产业发展。近期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实施意见》政策宣传,发表专题文章,开设在线访谈,进行政策解读,举办学习贯彻培训班。二是按照《实施意见》明确的重点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要求,抓紧落实相关重点任务。三是加强对各地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工作的指导,建立跟踪督查机制,确保意见落实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的发布就到这,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陈刚局长的详细发布。下面,各位记者朋友可就体育产业政策的问题进行提问。
记者: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达到7200亿,还有十年的时间,十年的时间是要完成现在基本上差不多10倍的规模,请问江苏会通过什么样的工作机制来完成这样的目标?
陈刚:谢谢你关心具体的数字,国务院46号文明确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我们这次实施意见提出来7200亿发展目标,刚才这位同志听得很仔细,听了我刚才的发布说是我们2014年目前状态是700亿,到7200亿要10倍的增长。这里面有一个数字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我们现在所提的700亿是增加值的概念,目前总规模大概在2000亿左右,因此就是翻两番的概念。要达到这个数字差不多增长的速度也要在20%以上才能够做到。我们也做了比较仔细的测算,包括整个江苏经济规模的发展,人口稳定的水平,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等等因素。刚才我们发布了一些措施,其实都跟这一目标有密切关系。因为江苏在全国要走在前列,这是体育总局对我们提的要求,我们提出这样的目标是充分考虑到一个实现的可能性,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态势,再加上我们目前实施意见和国务院文件整个政策效应带来的拉动,以及老百姓对体育消费非常旺盛的需求,在未来我们还会创造新的需求,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提出这个目标,我们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一是制定了详细的重点任务分工及工作进度安排表。工作任务分工表包括40项具体工作内容,涉及20多个省级部门,而且每项工作任务均有具体时间进度要求。二是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同时进一步强化体育产业工作职能,要求各地充实体育产业工作力量,保证各项工作持续推进。三是建立省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全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强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统计监测工作,健全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定期发布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消费指数、研究报告和投资指南等,做到全过程掌握体育产业的发展动向。
记者:发展体育产业离不开体育企业和社会组织市场主体,接下来我省在更好发挥体育市场主体作用方面有什么具体部署?
颜争鸣: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体育企业和社会组织作用,这是我们必须要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我想在陈刚局长发布内容的基础上再做一些补充。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体育企业和社会组织,因为体育企业和社会组织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主体作用发挥的如何是衡量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体育产业发展面临如何提高体育市场主体活力的问题。为他们做好服务,做好引领,做好帮扶,让这些体育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或者说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我们政府当前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重要的课题。
这次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来做出部署,第一个方面是加快培育一大批体育龙头骨干企业,这方面我们江苏现在有一批骨干企业,但还是不够的,要实施骨干企业的培育计划,通过规划布局,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市场环境的优化来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品牌影响力,辐射带动强,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我们今年4月份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已经正式挂牌,今后对于这样一批骨干体育企业要加大培育力度,我们的目标是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江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也鼓励这些大企业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第二点是促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加大扶持力度和发挥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作用,引导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特别是培育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新的增长点,来丰富我们的市场供给,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比如要鼓励发展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体育赛事或者体育重大活动的运营企业,再比如说积极支持一些健身企业连锁经营,现在大大小小健身企业很多,但是这样的品牌企业不多,我们鼓励支持健身企业连锁经营,包括重点支持体育培训、体育创意策划等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大板块,因为我们体育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第三点是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步伐,切实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这方面这段时间在媒体上也看到很多报道,确实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市场的繁荣呼唤着体育组织的发展,当下也是体育组织发展的大好机遇。主要的举措包括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的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发展,再比如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扶持社会组织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我们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丰富类别,让社会组织类别要丰富,同时要提高它的覆盖面,不断壮大体育社会组织的规模、数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提高组织的规范化程度和发展能力,发展社会组织这项任务是很重的。但是随着体育产业的深入发展,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步伐一定会加快,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真正发挥值得我们期待。我就做这些补充,谢谢。
记者:刚才陈局提到试行体育消费券,具体情况如何?还有场馆开放工作,像学校因为安全问题很难做到开放,有没有具体措施来推动开放?
陈刚:关于体育消费券问题,大概在2007、2008年的时候,在南京市发布旅游消费券,当时市政府拿出一部分钱,各个区也做了一些配套,发放消费券到乡村旅游点去消费,当时好象拿出来大概四千万左右。你问的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只是一个计划,还没有把这个项目具体化,比如说拿多少钱,向什么人发,发多少,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是这件事我们今年下半年开始就要筹划,今年没有列入预算,明年预算里可能会排这项工作进去,具体多少,什么时间发放,向什么人发放,我们经过深入研究以后会有详细的方案,请快报记者关注。
第二个关于学校以及一些企业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场馆开放以后对学校的运营教学秩序会不会带来一些影响,对于学校的安全、对于学生的安全会不会有影响,这方面我们跟教育部门也正在研究。学校场馆开放有些已经做的很好,就是单独开一个门,时间基本跟学校教学要错开,另外因为发生过一些事,有人在学校场馆发生过意外,这之间的责任问题怎么去鉴定,怎么去对待,或者出了一些情况怎么去处理处置,我们有些细节问题要进一步的去完善。我相信这个实施意见下发以后,各类学校包括企业会积极响应,我们共同来商量更加完善的办法,把这些场馆开放出来,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实惠。
记者:关于互联网+体育产业,提出构建全省覆盖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平台,现在的进展情况怎么样,是什么样的方式上线?对服务百姓来说是什么样的域名?以及怎样让老百姓更加实惠受益?
陈刚:“互联网+”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个热点,目前大家也注意我们中央媒体对创业创新包括互联网有很多的宣传和报道,体育这块也一样,因为现在的体育活动不是一个人的走路、跑步或者是球类运动,而是一个隐性群体在一起,最典型的就是APP,原来没有这些软件,就一个人走一个人累,现在在虚拟社区里可以分享自己从事体育健身的成就感、快乐等等感受。所以互联网+跟体育融合会带来体育健身业的一次重大变化,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管理效率提升、信息分享等,不管哪个方面都应该把互联网+体育产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刚才这位人民网记者问的很专业,是不是要有统一的运营或者统一的步调、统一的域名?在目前的情况我们没有这样,我们鼓励大家都参与,我们不用统一的域名,谁来做,谁成功谁就有品牌,我们扶持所有做的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让脱颖而出真正为群众健身服务做出贡献的企业优先发展。我们最近做了一些工作,在13个市编制一些健身指南,把商务和健身人群需要的一些信息汇编在一起,通过纸质印刷和网络分享两条路推进,让这些咨询信息更快更完善更方便的到达健身人群或者消费者手里。这项工作还在推进过程中,希望媒体朋友们继续关注支持。
记者:我想请问一下,我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六分之一,规模虽然比较大,但是服务业占比比较小,结构性的矛盾一直比较突出,请问下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王志光: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省体育产业增加值2013年是626个亿,到2014年是700个亿,这个数字在全国排第二位,占全国产业增加值六分之一,这里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我们体育服务业占的比重还不到20%,从我们省政府提出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占比达到50%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同时我们体育产业很多产品还比较低端,产品还比较单一,特别是知名品牌还不太多,大部分对外出口,真正形成消费能力的还不是很多。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是积极促进体育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大力培养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竞赛等体育服务业,同时拓展体育旅游,体育创意,运动康复等新兴服务业,通过创新发展来打造服务业品牌,来扩大和丰富体育服务供给,提高服务业水平。第二是推动体育用品业转型发展,要继续支持体育用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同时不断创新产品开发,比如鼓励开展一些体育用品的私人定制服务等,真正支持体育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三十引导职业体育健康发展,实施意见专门提到制定职业体育发展政策措施,特别是扶持三大球的发展,作为我们体育部门下一步要积极思考。特别是足球改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如果把足球做大的,老百姓的消费特别是体育消费水平将大大提高,所以我们想通过职业体育发展来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生活,筑牢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根基。
记者:我想问一下关于江苏省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的情况?
王伟中:截至2014年,全省共有校园足球学校329所。今年初根据教育部关于新的青少年足球发展要求,目前江苏省正式上报教育部的特色学校一共是628所。
记者:江苏省青少年足球发展纲要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
王伟中:江苏省青少年足球发展振兴纲要,这个振兴纲要经过多轮论证,包括请专家、教育部门,请方方面面人员做综合调研,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意见稿,下一步我们也积极争取能够以省政府的名义来进行布局和推广。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有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具体问题,可以会后与在座的各位领导交流,同时也可以和有关部门联系,我们将提供便利条件,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一岗双责”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附件:
东莞市实行党政领导干部 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幸福东莞,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干部的安全生产责任,积极构建“党委核心领导、政府引导监督、行业动态管理、企业自主负责、社会综合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确保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广东省<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规定以及黄华华省长《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市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充分认识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核心,要求东莞今后的发展不但要注重经济总量,更要注重经济质量和以人为本。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 会稳定大局。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幸福东莞的必然要求。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是每位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一岗”是指领导干部职务对应的岗位;“双责”是指领导干部对所在岗位既要履行业务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有利于全面建设幸福东莞。各镇(街)、市直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主动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充分认识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始终坚持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幸福东莞”为统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各项工作部署,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夯实安全生产“双基”工作,落实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幸福东莞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三)全面明确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的任务目标。全市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确保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零增长”或稳中有降;确保亿元GDP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实现稳步下降;确保不突破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有效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力争全市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
二、强化责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
(一)各镇(街)(含松山湖、虎门港,下同)和市直部门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本辖区、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切实做到党政主要领导对本辖区、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副职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全体党政领导干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各镇(街)党委主要领导对本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承担领导责任。其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主持制定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一并研究部署;每年不少于两次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专题汇报;每年召开一次以上党委会,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监督、检查、指导党委其他领导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政令畅通。
(三)各镇(街)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辖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有: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制定安全生产政策措施;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政府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基本任务,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不少于两次听取安全生产工作专题汇报,每年召开两次以上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每季度主持或委托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抓好本地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人员、经费等的落实;签署本级政府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负责所在地重大和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监督、检查、指导政府副职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四)各镇(街)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是本辖区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对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负综合监管责任,并对分管领域内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责任。其主要职责有: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主持研究制定本辖区安全生产监管的办法和措施;指导和协调本辖区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考核,落实本辖区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并加强考核,建立约束、激励机制,按照有关规定组织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负责、协调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
(五)各镇(街)分管其他工作副职对分管领域内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责任。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 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在分管工作范围内的贯彻落实;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与分管业务工作同时部署、同时实施、同时考评;督促分管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范围内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适时组织开展并参加安全生产大检查,协调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工作。分管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灾难时,按规定及时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协调事故抢险救援和善后工作。
(六)市直部门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对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承担领导责任。其主要职责有: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党委(党组)会议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本部门重大事项一并研究部署;定期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定期召开党委(党组)成员会,及时研究解决本部门安全生产突出问题;监督、检查、指导本部门其他领导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七)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抓好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落实。其主要职责有:负责抓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在本部门的贯彻落实;组织落实上级和有关部门下达的安全生产专项目标任务;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本部门行政会议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本部门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坚持将安全生产工作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同时安排部署,同时组织实施,同时考核验收;组织和领导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发现的重大隐患,督促制定整治措施并加以落实;明确本 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并改善其工作条件,保障必要的装备和经费;签署本部门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本部门主管行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启动应急预案,并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和善后工作。
(八)市直部门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副职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抓好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的落实。其主要职责有: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及上级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指示;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主持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主持召开本部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贯彻上级指示,分析安全形势,部署工作任务;组织本部门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督促相关业务部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督促、指导本部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人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水平;本部门主管行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和善后工作。
(九)市直部门分管其他工作的副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分管领域内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责任。其主要职责有:组织制定和落实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计划,检查、督促分管领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分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分管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灾难时,及时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险救助,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三、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制
(一)严格安全生产基层检查制度。各镇(街)和市直部门党政领导干部要坚持下基层检查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检查,了解和掌握本单位、本部门负责的安全生产情况。党政主要领导每半年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调研检查,党政副职领导干部每季度开展一次安全生产调研检查,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碰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严格安全生产履职情况考核。
要制定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各镇(街)和市直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每年对各镇(街)和市直部门党政领导干部严格进行一次定量定性考核(或考评)。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各镇(街)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工作履职报告制度。凡辖区内或主管范围内发生较大以上责任事故的,镇(街)人民政府(管委会)或市直部门,需向市政府作出书面说明。
(三)严格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把安全生产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各级组织、人事、宣传、监察、机关工委、综治、精神文明办等部门,对负有安全生产责任的人员在评定先进、优秀、劳模和晋升之前,应主动征求同级安全监管部门的意见。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考核均为“优秀”的镇(街),市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辖区内或主管范围内发生较大以上责任事故的相关责任人,一律不得评先评优;对安全生产“一岗双责” 考核不合格的相关责任人,一年内不予提拔重用。
(四)严格责任追究及监察制度。
1、严格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生产安全责任追究制,落实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严肃认真查处生产安全事故。凡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必须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和“四不放过”原则,查清原因,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事故,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1)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党委、政府领导应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负责人到事故发生单位召开安全生产现场警示会,处理好事故善后工作,并积极配合事故调查,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落实整改责任和整改措施;
(2)发生一次死亡6至9人的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起一次死亡3至5人的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镇(街)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向上一级党委、政府作书面检讨,并及时报告整改措施及其落实情况,相关党政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对每起较大事故,将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事故相关情况;
(3)对发现的重大隐患整改不力或不督促相关单位及时整改,造成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相关党政领导一年内不得提拔重用;
(4)辖区内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经核实负有 主要领导责任或重要领导责任的镇(街)党政领导干部,依照《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中办发〔2004〕13号)、《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广东省各级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的要求,应当引咎辞职;(5)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或者不及时组织开展事故救援工作,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扩大或社会影响极坏的,给予领导干部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组织处理和党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对各镇(街)和市直部门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事故单位(人)的责任追究,由事故调查组提出责任追究意见,报市委、市政府审查批准执行;
(7)市安委会办公室会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本级安全生产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
2、严格考核工作监察制度。加强对考核工作的监察,被考核单位和个人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资料和数据作为考核(或考评)依据,考核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考核办法和规定进行考核。凡查实有提供假情况、假资料等弄虚作假行为的,被考核单位和个人一律定为考核“不合格”。
(五)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维权意识。各镇(街)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向社会公布安全生产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社会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严重忽视 安全生产的典型事例、重大安全隐患加大查处力度,并予以曝光。
各镇(街)、市直部门要参照本意见,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制定实施办法,落实镇(街)、市直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镇(街)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力度,增加投入,改善办公条件和人员待遇,杜绝缺编、占编现象,不断提高安监人员素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培训,不断加大安全生产培训投入力度,提升基层安全生产水平。有力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建设幸福东莞提供安全保障。
市安委会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按照《东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东安〔2011〕1号)的规定。
按照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原则,在莞中央、省属行政单位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参照本意见的规定执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第四篇: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全面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征求
意见稿)
旅游产业是海淀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海淀区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使之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全面树立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旅游观,抓住北京市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以创新的理念推进旅游区建设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海淀“旅游胜地”为目标,以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打造世界一流的皇家园林旅游区特色品牌为重点,以加快发展科教旅游、乡村旅游为突破,优化市场环境,打造旅游精品。在增长方式上重效益,在项目开发上重保护,在产品形式上重内涵,在行业管理上重服务。加强区域统筹,加速产业融合,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海淀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2、发展目标。到2011年,将旅游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6%;旅游总收入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10%;旅游就业人数突破6万人。把海淀区建设为国际知名、国内盛誉的“旅游胜地”。
二、对策措施
3、强化创新理念,加强旅游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在编制和调整海淀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产业未来发展需求,预留足够的旅游发展空间。
4、以创建带发展,扩大特色项目投资,丰富旅游产业结构,全面推进三大旅游区建设。参照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标准,明确皇家园林、稻香湖、大西山三大旅游区的创建目标、存在差距和具体措施。皇家园林旅游区要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前提下,加快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流旅游区。稻香湖旅游区要以高端旅游市场为目标,建设成为具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时尚运动等旅游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西山旅游区要着重发展休闲度假、康体保健、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创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现代休闲娱乐旅游区。三大旅游区要围绕创建目标,存量求品质,增量重创新。旅游建设项目以“一区、两园、三街、四带”为重点,(“一区”即中关村科教旅游区、“两园”即圆明园、翠湖湿地公园;“三街”即同庆街、买卖街、煤厂街;“四带”即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带、温泉镇红楼梦源旅游示范带、上庄滨水休闲旅游带、昆玉河水景旅游带),着力提升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环境。
5、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海淀区特色旅游精品体系,提高旅游吸引力。以海淀区高质量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丰富表现形式和活动内容,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尽快形成皇家园林旅游特色产品系列;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教旅游区优势资源,打造以“科教文化体验、科技商务会展、科技风貌观光、科技产品消费”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新型业态;加大乡村旅游示范带和景区的建设和提升力度,培育新型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工业旅游、科教旅游、都市观光旅游等旅游产品,加快开发昆玉河水景走廊观光等有海淀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弘扬奥运遗产,延伸奥运成果,拓展奥运旅游。积极探索利用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校奥运比赛场馆等优势资源,打造奥运旅游与观光旅游、科技旅游、修学旅游相结合的、具有海淀特色的组合型奥运旅游产品。
6、以旅促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市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要求,抓住新机遇、研究新特点,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运动健身、观光采摘、美食购物等多重功能、不同风格的旅游休闲带和旅游聚集区,并以此带动海淀北部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建设和完善有特色的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完善民俗村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卫生与生态环境质量。
7、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海淀文化大区的优势,加快大型文化娱乐演出项目的策划和实施。推进旅游主题娱乐活动,提升旅游文化餐饮设施的品质和服务,积极引进大型文化娱乐知名品牌落户海淀。扶持景区旅游文化创意项目,鼓励支持景区周边完善和提升文化功能品质和接待服务水平。促进旅游文化聚集区的建设和发展。
8、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打造国际化大型节庆活动品牌,提升海淀旅游整体形象。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 战略和策略,运用节庆活动、网络、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组织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活动等多种手段,着力打造海淀上风上水、皇家古韵的旅游整体形象,组织国内外有影响的旅行社、旅行商营销推广以海淀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有效提高海淀旅游产品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继续扶持旅游传统节庆活动,鼓励创新发展。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搭建海淀与全国乃至世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有海淀特色的大型节庆活动品牌。
9、加快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企业品质等级。积极推行旅游行业各项质量标准,贯彻落实旅游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加快标准化、规范化旅游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以行业标准规范提升区域内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社会旅馆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力争到2011年,三星级以上饭店、3A级以上景区在目前基础上总量增长50%。引导低星级酒店和社会旅馆走品牌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具有海淀特色、定位明确的酒店系列。大力推进3A级以上景区实现无障碍设施、多语种说明牌建设和自动导游机服务。引导和支持旅行社拓展海淀区旅游产品和线路。对于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业绩突出的旅行社在宣传促销、市场推介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
10、加强旅游秩序建设,建立旅游市场秩序建设长效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重点整治好颐和园、香山周边地区的旅游市场秩序。依照北京市政府关于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属地管理的原则和旅游市场秩序建设及旅游安全生产需求,积极推进海淀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系统,形成高效 的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和快速反应能力。
11、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加速大西山旅游路、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交通的建设,建立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导,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运输网络体系。加快完善北清路、同庆街、中关村广场、当代商城等游客集中区域旅游咨询服务功能。着力构建方便快捷、信息齐备、服务优良的旅游信息化系统,努力实现集区域形象整体宣传、旅游产品咨询、预订服务、投诉接待、紧急呼叫救援一体化,提高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12、加快开发具有海淀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快研发具有皇室文化和皇家园林特色的精品旅游纪念品系列。进一步挖掘海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传统民间手工艺品。充分利用海淀科教资源优势,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能够展示海淀科技教育水平的旅游纪念品。在有条件的景区,特别是3A级以上景区设立“北京礼物”旅游纪念品专营店或“海淀礼物”专柜,促进旅游纪念品的销售。举办旅游商品设计、开发、营销等专业培训和交流,为促进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搭建平台。
13、加强海淀区与北京市各区县、海淀区与全国热点旅游城市以及海淀区与境外重点旅游客源市场的区域联合与合作。促进共同开拓市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绿色旅游通道、旅游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打造区域协作大平台。
1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行业人员素质。把培训服务作为加强行业管理的措施之一。加强海淀区旅游培训中心建设,整合各 类培训资源,加大旅游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促进全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有明显提高。
15、加强旅游统计工作。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形势,结合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分析和研究,实时监测旅游产业的运转状况和发展水平,使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科学量化,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6、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作用。发挥海淀区旅游行业协会纽带、桥梁作用,通过信息服务、信息交流、互访互助等方式促进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之间的沟通,引导旅游企业自律。推进区域内行政隶属关系不同、行业特点不同的相关企业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和谐共赢。
三、政策保障
17、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区域统筹。按照市政府近期出台的《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研究建立海淀区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事项。进一步加大区域统筹力度,密切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不同经济体制、不同行业的旅游相关单位的联系,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发展。
18、创新管理体制。研究创新皇家园林旅游区等三大旅游区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任务。
19、培育扶持特色品牌,对科教旅游、乡村旅游、奥运旅游、工业旅游以及精品旅游线路和对传统观光旅游进行深度开发的单 位给予扶持;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特色旅游活动等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扶持。
20、加大财政对旅游发展引导性投入。根据市政府“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意见”精神,按照市区两级配套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旅游企业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于有引导示范作用的科教旅游点、民俗村以及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评估,给予配套资金补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景区开发,推进旅游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变。对于经济效益好、还贷能力强的旅游重点项目,特别是列入国家、北京市和区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补助。
21、鼓励产业发展,设立奖励资金,奖励旅游企业资质升级。对于区域内的旅游饭店提高星级标准、星级饭店创建绿色饭店、景区提高A级标准、旅行社进入A级系列、社会旅馆达标或品牌化发展的旅游企业、评为北京市级的民俗村、民俗户等,在企业形象宣传、市场营销、参加国内展览会等方面给予适当比例配套资金支持。对于获得首都旅游紫金杯、首都文明景区、市级平安景区等市级以上先进称号的旅游企业,在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重大旅游活动、创新旅游产品,对于旅游产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海淀区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一日
第五篇:生命教育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科学有序地组织生命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提高维护健康、防范侵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重要意义
开展生命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提高他们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中的应对能力,是事关民族振兴的大事。
热爱生命、注重健康,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与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一些学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校园伤害、意外事故、自杀等危及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开展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根本目标。
开展生命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与健康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校长和教师必须确立生命关怀的情怀,将学生的生命与健康放在首位,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温馨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按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
——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原则。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联系学生可能遭遇的不良诱惑、潜在危险、非法侵害,教给学生应对方法,提高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防范可能发生的危害,努力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
——突出重点、尊重差异的原则。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个别学生发生的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要因地制宜,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体现中小学生命教育的不同特色。
——整合资源、协调力量的原则。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在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协调家庭、社区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给予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关怀与指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四、总体目标
生命教育的总目标是:整体规划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完善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尊重生命、爱惜健康的态度,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小学段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培养亲近自然、爱惜资源的基本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身生长发育特点,了解必要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懂得敬畏自然,爱护环境,珍视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2、初中段教育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珍爱、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维护健康的重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侵害,逐步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珍爱生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努力提升生命价值。
五、主要内容
实施生命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整体规划义务教育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并实现各学段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
1、小学段主要内容
①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浅显的生命孕育常识;知道“我从哪里来”,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要珍爱生命。
②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有初步的性别意识;初步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喜欢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③初步懂得爱生命、惜光阴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变故,学会坚强。
④初步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爱惜资源;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学习简单的应对办法。
⑤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善友乐群。
⑥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拒绝陋习。
⑦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⑧知道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不轻视、践踏、残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学习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⑨初步了解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学会正确面对生命的缺失;理解、体会别人的痛苦,同情和关心弱小,尊重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爱,懂得好好学习,服务社会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
3、初中段主要内容
了解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认识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
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我,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
正确认识顺境与逆境,懂得人生难免有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学会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拒绝社会的不良诱惑,反对迷信,远离邪教。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学会识别骗术,防止被骗、被拐卖,了解一些应对敲诈、抢劫、绑架、恐吓等突发事件的方法。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权益。
懂得个人的生命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家庭和社会,认识个人生命在集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知道要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价值。
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的健康的关系,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选择对环境友善的行为方式。
懂得自己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逐步学会履行责任。
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努力规划自己的美好人生,以积极的生命姿态迎接人生挑战,努力提升生命价值。
六、途径和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利用课堂教学对中小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生命教育,是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各学校要在班队会时间内每三周安排一课时的生命教育课程,由 各班班主任承担课程主讲人,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进行生命感悟和健康成长的主要阵地。
2、寓生命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种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要通过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进行生命体验和生存拓展训练。要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演讲、辩论、参观、听讲座、征文比赛、手抄报等,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参与能力。各学校要在每学期初安排一次生命教育集中讲座,讲座方案于讲座前一周报教体局体卫艺科。
3、建设凸显生命与健康关怀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努力培育校园文化,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清理和废除旨在卡、压、罚的规章制度,提供民主、自主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关爱生命、珍视健康、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使生命与健康关怀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4、融生命教育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生命质量与健康素质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相关。生命教育要融合到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加强各学科的协调和配合,各学校要分学科制定在学科内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案,注重发挥学科内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5、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各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教育的责任,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各学校要在每学年的家长会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家长会相关材料报教体局体卫艺科备案。充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命教育。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生命教育网络,为中小学生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6、优化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生命教育的方式,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要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提倡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关怀、尊重的良好氛围,让学生感受生命与健康的可贵,培育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初中倡导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相结合,引导他们理性分析和处理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等方面遇到各种困惑和问题,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生命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七、组织与保障
1、机构保障:教体局成立“生命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体卫艺科,负责制定生命教育工作计划、建立相关管理与评价制度、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指导监督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等。同时,组织各学校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成立“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协会”,主要职责为:在“生命教育”管理机构领导下开展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研究,对我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提出建议,为学校生命教育教师提供业务指导,深入学校为师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心理辅导,为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和心理疏导等。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以班主任为骨干的生命教育教研组,在市局“生命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协会”的指导下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教育教学研究。
2、制度保障:教体局制定全市学校生命教育规划与工作计划、相关管理与考核评价制度,将生命教育纳入年终督导评估体系。各学校要把生命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建立生命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生命教育实施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发展功能,确保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
3、队伍保障。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教育的关键,教体局将积极组织对生命教育师资进行生命科学、人文素养、生命伦理的培训;加强心理辅导专业技能和家庭教育指导的培训,不断提高生命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各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生命教育工作机制。要把生命教育师资培训作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和实施能力。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每学校要至少配备1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各学校都要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健康,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健康水平。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严禁教师体罚、虐待学生,或采用辱骂、讽刺、挖苦等形式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
4、资源保障。教体局组织人员编写《生命教育》读本,制定教学计划。各学校要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
5、教研保障。教体局组织“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协会”,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教育教学研究,逐步建立生命教育的教育科研网络,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实施生命教育探索一种有效的实践途径。各学校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生命教育的重点、难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6、课时保障。每两三周确保1课时,在课程表班队会时间内安排。各学校均不得随意占用生命教育课时,要从学生成长和终身素质出发,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