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时间:2019-11-29 22:0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油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油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探讨论文》。

第一篇:油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探讨论文

摘要:石油开采企业在开采运行的过程中所需的物资多样,入场检查是企业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基础,也是保证石油开采质量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油入场物资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油田的开采质量,也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目前,很多企业都将技术革新,开采技术和井下探索作为工作的核心,认为只有从技术层面入手,才会提高石油的质量。其实,入场物资质量也影响着油田的经营情况,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资的用量巨大,品种多样,只有强化质量管理,做好监督工作,才能严格落实监管,提高石油开采的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油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石油资源是世界稀缺资源之一,我国的资源数量更是少之又少,随着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石油能源供不应求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我国相关企业不仅要从油田开采方面下功夫,还要提升石油的质量,保证单位产量的资源能够持续使用的时间更长。然而,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很多石油企业都忽视了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对入场物资更是缺乏严格的管理,不利于保证石油的质量,甚至阻碍了企业今年经济效益的提升。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简单阐述一下对油田入场物资进行质量监督与检验的积极意义,并提出有效的监督检查方式,保证石油的高质量,帮助企业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1、加强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的重要作用

入场物资管理和质量监督是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实施的管理工作,但是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人们常常忽视这部分工作的重要意义。入场物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决定着石油生产的好坏,与开采、制造、生产缓解也密切相关,石油开采属于井下作业,物资的质量达标,也能够更好的维护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止危险事故的发生。因此,对入场物资开展严格的检验和测量,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资金花销,提高企业的资源开采量,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声誉。与此同时,石油企业生产使用的物资多样,需求量大,材料复杂,难以控制,随着市场对石油资源质量要求的提升,对入场的物资实施检验也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对此,在物资入场的时候,必须通过先进的技术加强检测质量,确保物资100%符合检验要求。质量监督部门还应当不定期的进行抽查检测,确保其质量合格。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石油企业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吸引购买者,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帮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油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与检验的有效对策

近年来,由于市场对石油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工作人员长时间的探索,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对物资开展入场监督与检验的积极意义,并且通过招投标、质量认可等手段确保物资的质量,使得入场产品在整体上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入场物资的多样性,对监督与检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田入场监督人员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坚持全程控制的原则,确保没有任何劣质产品,从而严格把关物资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突出“三化”模式,建立健全物资质量管理长效机制鉴于物资质量管理时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企业应该积极将质量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努力推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生产经营大发展。例如,辽河金马油田开发公司为了进一步明确入场物资质量管理监督,制定了具体的方案,划分监督人员的职责。针对产品监督中预先控制、检验控制和使用控制三个环节做出具体的规定,并严格落实物资申报、检查等各个环节,规定质检部门为质量认定的第一责任者,从而确保物资质量达标。

(2)从源头上加强管理物资入场过程已经不是产品购入的第一环节,想要省去中间的繁杂步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质量源头加强把关,强化质量监督与检验工作,为事后的环节做铺垫。对此,油田企业应当建立信息化档案,制定具体的物资准入标准,一旦查出有物资不合格,就必须禁止购买,从各家厂商中选取质量好的物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组织技术专家开展质量监控,实施量化考核,保证油田入场物资的质量水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从根本上把握物资质量控制物资入场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石油开采水平的首要环节,在现场实施监督和检验也是强化管理的主要对策。为了确保入场物资的质量,就必须坚持全面监督,强化入厂验收、产品抽检和现场监督环节。严把入厂质量检验关,定期对物资进行抽样检验,并提高监督人员的技术能力,对不同的物资进行分类检测,设立专门的检验机构,最大限度的降低工作的损失。(4)通过专项治理多方位提升物资质量专项治理是确保入场物资质量的关键环节,企业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检测,对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波动性大的物资开展集中检查,根据最终的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企业还要建立物资入场监督检验档案,做好资料的存档工作,并通过图片做出分析,为日常的监督供作提供更多的依据,确保入场物资的管理更加程序化和规范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是油田开采和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油田产能建设的不断扩大,入场物资的数量和种类都变得愈加多样化,想要保证油田开采石油的质量,就必须完善入场监督检验工作,把产品质量监管放在首要位置,对重点物资开展检查,制定合理的检验方法,并落实岗位责任制,逐步提高检验者的综合素质和检测技术,确保入场物资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瑞华,黄丽媛。油田质量监督检验业务经济效益的量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01:4—6。

[2]付颖。浅谈油田企业采购物资质量监督的有效途径[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3,12:25—27。

[3]曹健。对油田物资供应质量控制有效性的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7,03:17—21。

[4]向浩。健全体系促管理强化监督提效益——胜利油田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创新实践篇[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9,12:28—32。

第二篇:油田开发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开发质量关系到油田开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了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监督内容不全面、监督重点不突出、监督程序不科学有序以及监督与被监督单位沟通不畅未能形成质量监控体系的合力等4个方面的问题,介绍了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内涵及组成、创新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以及实施效果等内容。指出,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创新管理模式,能有效解决开发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质量监督更有效、更有效益,并对油田开发监督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油田开发;质量监督;开发监督

目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孤东采油厂(以下简称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油田开发质量监督工作由技术质量监督中心开发监督站负责,技术质量监督中心开发监督站是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管理与监督考核的主管部门。开发质量关系到油田开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1]。面对油价持续低迷,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提出向质量要效益,围绕“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2],转变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开发质量监督工作模式创新,提出并实施了以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通过强化监督检查,实现了由结果监督到过程监督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油田开发各项主要指标提升的质量监督目标,为采油厂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1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前采油厂开发管理主要是依据开发管理标准的执行和油田开发监督保障的需要而开展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监督内容不全面。由于多年来开发监督力量的不足,以及油田开发管理机制和开发管理标准的不齐全等问题,造成油田开发监督工作存在一些漏洞和盲点。同时,对一些油田开发关键的指标缺乏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监督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油田开发质量难以得到完全保证。2)监督重点不突出。采油厂开发监督仅列出了开发管理、油水井计量、注聚监督、注汽监督、水质监督、计量仪器仪表监督等6个开发监督项目,而没有指出每个项目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和质量控制节点,开发质量监督重点不突出,造成有限的监督资源的浪费,影响油田开发质量监督的有效性。3)监督程序不科学有序。开发监督缺乏程序化和计划性,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人员到了生产现场甚至存在进不去现场,让基层单位的人员拒之门外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4)监督与被监督单位沟通不畅,未能形成质量监控体系的合力。监督单位质量监督人员依靠油田开发标准开展监督,而被监督单位对油田开发相关标准掌握不够熟练,没有能够建立起本单位的质量要点、节点控制考核细则和相关质量监控制度,不能够真正做到自查自改,只能做到查到问题才整改,整个生产过程中不能做到每一个质量要点、节点得到有效质量控制[3-4]。

2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的内涵及组成2.1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的内涵

开发质量监督工作模式创新就是以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所谓要点监督就是以《孤东采油厂开发质量监督实施细则》为依据,从中找出开发监督的要点。如油井资料录取中监督要点有:液量计量、含水等;水井资料录取中监督要点有:配注执行、配注合格率等。而节点控制就是克服以往结果监督的弊端,制定日常管理中保障质量的关键点,真正实现了由结果监督到过程控制的转变,细化了过程监督管理。图1为开发监督管理创新模式。

2.2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的组成结合采油厂开发监督细则内容、采油厂开发管理标准和日常管理制度,已形成了开发管理、油水井计量、注聚监督、注汽监督、水质监督、计量仪器仪表监督等6个开发监督项目,共69个监督要点和173个控制节点的质量控制体系。每个监督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监督要点、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1)开发管理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高产井管理、含水、含砂化验与上报、油井资料录取、水井资料录取、原油物性水性分析及其他基础数据管理等6个部分,共制定了23个监督要点,38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2)油水井计量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现场油井、水井、参数压力、计量器具4个部分,共制定了9个监督要点,34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3)注聚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注聚指标、注聚现场2部分,共制定了12个监督要点,44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4)注汽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注汽指标、注汽现场2部分,共制定了14个监督要点,34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5)注入水水质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水质指标、现场管理2部分,共制定了8个监督要点,17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6)计量仪表质量节点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开发在用各类计量仪表,共制定了3个监督要点,6个控制节点以及对应标准和考核办法。

3开发质量监督管理创新模式的实施

3.1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组织机构

采油厂成立了以开发监督站、采油管理区、注聚大队、集输大队、注汽大队等单位组成的运行小组,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职责。运行小组负责体系的构建、内容的完善,具体运行与实施、工作协调。开发监督站监督人员负责分管项目要点与节点分析与构建,负责具体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现场监督、汇总上报、总结考核。各采油管理区、注聚大队、集输大队、注汽大队负责要点与节点标准的执行以及存在问题的整改与反馈。

3.2建立体系运行流程

开发质量监督运行流程图的制定,保障了日常工作运行的程序清晰流畅,工作量完成及时、到位,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图2为开发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运行图。

3.3优化监督内容,提高监督覆盖率

结合采油厂开发质量细则的完善、油公司改革的需要,及时优化调整开发监督运行办法,加大监督频次,实现了对各采油管理区、注聚大队、注汽大队等单位更合理有效的质量监督。表1为优化调整后的主要监督内容。

3.4现场结合控制体系,开展有效监督

质量监督人员依据监督标准,按照控制体系监督运行程序,依次对被检单位生产流程各要点、节点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过程中查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对于现场能立即整改的问题,要求被检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问题,则要求被检单位限期整改。同时,质量监督人员每周、每月对现场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对要求限期整改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踪整改情况复查,直至问题被彻底改正。各被检单位结合控制体系,建立本单位的质量要点、节点控制考核细则、制度,进行自查自改,努力使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一个质量要点、节点得到有效控制。

3.5严格考核,强化问题整改

监督结果除了以采油厂月度监督公报形式下发并当月考核兑现外,还在采油厂网页设置“曝光台”,曝光发现的问题以及整改情况,督促被监督单位结合监督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组织整改[5]。采油厂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全厂质量例会,会上通报监督与考核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所在,同时对开发质量监督中的问题、模糊不清的标准、认识上的偏差及时进行沟通,为下步开发质量管理提供了保证。

4实施效果

开发质量监督经过近年来的创新实践,建立了完善的以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实现了由结果监督到过程监督的转变,确保了质量监督更有效和更有效益,较好地实现了油田开发各项主要指标的提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开发质量问题明显下降。全厂2016年上半年共监督检查发现问题476个,与2015年同期比下降254个,同期对比考核扣款减少3.248万元。2)注聚质量明显好转。2016年上半年注聚监督提高了母液注入合格标准,由原先母液瞬时流量误差控制在-10%~+15%之内,累计误差控制在±5%之内,提高为执行Q/SH10201805-2012《聚合物配注站技术管理规范》指标要求,母液瞬时流量误差控制在±5%之内,累计误差控制在±3%之内。上半年监督注聚站24站次,检查667井次,检查存在问题83个,2015年同期检查整改存在问题205个,同比减少122个;母液瞬时不合格由76井次到2016年上半年27井次,下降了49井次;单井配注合格率由2015年的82.7%,上升到2016年的90.0%,上升7.3%,注聚质量明显好转。3)含水化验资料准确率提高。突出了含水化验的监督,根据《孤东采油厂油井含水化验补充完善规定》标准,对各注采管理区的油水井班报表、油水井综合记录、油井含水化验原始记录等资料进行了监督。各注采管理站原始记录台账统一规范,改变了原来的活页台账,含水变化大的井能及时加密取样并按标准上报。2016年上半年共检查发现含水化验问题16个,与2015年同期对比,减少94个,全厂开发资料准确率达到99.5%,有效地提高了资料准确性。4)质量效益显著。2016年上半年全厂油水井动态分析及时、调配措施明显增加,注水、注聚配注合格井数增加183井次,影响油井増油587t;注汽合格井数增加10井次,累计増油195t;掺水井管理水平上升,掺水井合格井数增加38口,累积增油85t;合计创直接经济效益130.05万元。不仅把好了全厂开发监督质量关,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结束语

油田企业做好开发监督工作是提升油田开发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油田开发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6]。实践证明,构建要点监督、节点控制、严格考核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能有效实现开发监督由结果监督到过程监督的转变,提高开发资料录取的真实性,基本杜绝了假资料问题,提升了油田开发监督管理水平,确保了质量监督更加有效和更有效益。开展创新的开发监督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模式的良好实践活动,对今后的油田开发监督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益飞.推进管理创新提升质量效益[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7,23(8):47-48.[2]朱益飞.“三位一体”创新管理机制的探讨[J].中国石化,2007,23(3):40-41.[3]池海凤.油田企业防范有机氯污染原油控制[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6,32(6):16-19.[4]陈近增,朱益飞.依靠科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水平[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8,35(7):67-68.[5]朱益飞,杨梅.油田企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14,30(4):16-19.[6]王朋军,朱益飞,张敏.充分发挥技术质量监督的保障作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7,34(5):65-66.

第三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44号)

第144号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7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局长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进出口食品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及监督管理。

进出口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水果、食用活动物的安全管理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疫机构)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做好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实施注册管理,对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实施备案管理,对进口食品实施检验,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实施监督、抽检,对进出口食品实施分类管理、对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诚信管理。

第五条 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诚实守信,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六条 检验检疫机构从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人员(以下简称检验检疫人员)应当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尽职尽责。

第二章 食品进口

第七条 国家质检总局依据中国法律法规规定对向中国出口食品的国家或者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进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需要进行回顾性审查。

国家质检总局依据中国法律法规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国内外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分析结果,结合前款规定的评估和审查结果,确定相应的检验检疫要求。

第八条 进口食品应当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检验检疫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实施检验。

首次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进口商应当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出具的许可证明文件,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进行检验。

第九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注册制度,注册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执行。

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申请备案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按照备案要求提供企业备案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注册和备案名单应当在总局网站公布。

第十条 进口食品需要办理进境动植物检疫审批手续的,应当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后方可进口。

第十一条 对进口可能存在动植物疫情疫病或者有毒有害物质的高风险食品实行指定口岸入境。指定口岸条件及名录由国家质检总局制定并公布。

第十二条 进口食品的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按照规定,持下列材料向海关报关地的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一)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必要的凭证;

(二)相关批准文件;

(三)法律法规、双边协定、议定书以及其他规定要求提交的输出国家(地区)官方检疫(卫生)证书;

(四)首次进口预包装食品,应当提供进口食品标签样张和翻译件;

(五)首次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应当提供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许可证明文件;

(六)进口食品应当随附的其他证书或者证明文件。

报检时,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将所进口的食品按照品名、品牌、原产国(地区)、规格、数/重量、总值、生产日期(批号)及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其他内容逐一申报。

第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商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报检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

第十四条 进口食品的包装和运输工具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第十五条 进口预包装食品的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应当符合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第十六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标签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以及与质量有关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检验,包括格式版面检验和标签标注内容的符合性检测。

进口食品标签、说明书中强调获奖、获证、产区及其他内容的,或者强调含有特殊成分的,应当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进口食品在取得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之前,应当存放在检验检疫机构指定或者认可的监管场所,未经检验检疫机构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动用。

第十八条 进口食品经检验检疫合格的,由检验检疫机构出具合格证明,准予销售、使用。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合格证明应当逐一列明货物品名、品牌、原产国(地区)、规格、数/重量、生产日期(批号),没有品牌、规格的,应当标明“无”。

进口食品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由检验检疫机构出具不合格证明。涉及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由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当事人销毁,或者出具退货处理通知单,由进口商办理退运手续。其它项目不合格的,可以在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处理,经重新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使用。

第十九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实施备案管理。进口商应当事先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申请备案,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填制准确完备的进口商备案申请表;

(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等的复印件并交验正本;

(三)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

(五)拟经营的食品种类、存放地点;

(六)2年内曾从事食品进口、加工和销售的,应当提供相关说明(食品品种、数量);

(七)自理报检的,应当提供自理报检单位备案登记证明书复印件并交验正本。

检验检疫机构核实企业提供的信息后,准予备案。

第二十条 进口食品的进口商应当建立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进口食品的卫生证书编号、品名、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对本辖区内进口商的进口和销售记录进行检查。

第二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口食品安全实行风险监测制度,组织制定和实施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组织对进口食品进行风险监测,上报结果。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根据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调整对相关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管措施。

第二十二条 进口食品原料全部用于加工后复出口的,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出口食品目的国(地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贸易合同要求进行检验。

第二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进口食品时,可以将不符合法定要求的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和出口商、国内进口商、报检人、代理人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对有违法行为并受到行政处罚的,可以将其列入违法企业名单并对外公布。

第三章食品出口

第二十四条 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保证其出口食品符合进口国家(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

进口国家(地区)无相关标准且合同未有要求的,应当保证出口食品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第二十五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容器等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出厂检验记录制度,依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对其出口食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报检。

上述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二十六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备案制度,备案工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实施备案管理。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办理备案手续。

实施备案管理的原料品种目录(以下称目录)和备案条件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制定。出口食品的原料列入目录的,应当来自备案的种植、养殖场。

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公布备案的原料种植、养殖场名单。

第二十九条 备案种植、养殖场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对备案种植、养殖场实施监督、检查,对达不到备案要求的,及时向所在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通报。

生产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及时向备案种植、养殖场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通报种植、养殖场提供原料的质

量安全和卫生情况。

第三十条 种植、养殖场应当建立原料的生产记录制度,生产记录应当真实,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备案种植、养殖场应当依照进口国家(地区)食品安全标准和中国有关规定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并建立疫情疫病监测制度。备案种植、养殖场应当为其生产的每一批原料出具出口食品加工原料供货证明文件。

第三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出口食品安全实施风险监测制度,组织制定和实施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检验检疫机构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组织对本辖区内出口食品实施监测,上报结果。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根据出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在风险分析基础上调整对相关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管措施。

第三十二条 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按照规定,持合同、发票、装箱单、出厂合格证明、出口食品加工原料供货证明文件等必要的凭证和相关批准文件向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报检时,应当将所出口的食品按照品名、规格、数/重量、生产日期逐一申报。

第三十三条 直属检验检疫局根据出口食品分类管理要求、本地出口食品品种、以往出口情况、安全记录和进口国家(地区)要求等相关信息,通过风险分析制定本辖区出口食品抽检方案。

检验检疫机构按照抽检方案和相应的工作规范、规程以及有关要求对出口食品实施抽检。

有双边协定的,按照其要求对出口食品实施抽检。

第三十四条 出口食品符合出口要求的,由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规定出具通关证明,并根据需要出具证书。出口食品进口国家(地区)对证书形式和内容有新要求的,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后,检验检疫机构方可对证书进行变更。

出口食品经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由检验检疫机构出具不合格证明。依法可以进行技术处理的,应当在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处理,合格后方准出口;依法不能进行技术处理或者经技术处理后仍不合格的,不准出口。

第三十五条 出口食品的包装和运输方式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并经检验检疫合格。

第三十六条 对装运出口易腐烂变质食品、冷冻食品的集装箱、船舱、飞机、车辆等运载工具,承运人、装箱单位或者其代理人应当在装运前向检验检疫机构申请清洁、卫生、冷藏、密固等适载检验;未经检验或者经检验不合格的,不准装运。

第三十七条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在运输包装上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备案号、产品品名、生产批号和生产日期。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出具的证单中注明上述信息。进口国家(地区)或者合同有特殊要求的,在保证产品可追溯的前提下,经直属检验检疫局同意,标注内容可以适当调整。

需要加施检验检疫标志的,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加施。

第三十八条 出口食品经产地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符合出口要求运往口岸的,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可以采取监视装载、加施封识或者其他方式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出口食品经产地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符合出口要求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规定实施抽查,口岸抽查不合格的,不得出口。

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将有关信息及时通报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并按照规定上报。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根据不合格原因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四十条 检验检疫机构发现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出口食品时,可以将其生产经营者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对有违法行为并受到行政处罚的,可以将其列入违法企业名单并对外公布。

第四章风险预警及相关措施

第四十一条 国家质检总局对进出口食品实施风险预警制度。

进出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或者疫情的,以及境内外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或者疫情可能影响到进出口食品安全的,国家质检总局和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及控制措施。

第四十二条 国家质检总局和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建立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网络,收集和整理食品安全信息,主要包括:

(一)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发现的食品安全信息;

(二)行业协会、消费者反映的进口食品安全信息;

(三)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以及境外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

(四)其他食品安全信息。

第四十三条 检验检疫机构对经核准、整理的食品安全信息,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向国家质检总局报告并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通报。

第四十四条 国家质检总局和直属检验检疫局按照相关规定对收集到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风险分析研判,确定风险信息级别。

第四十五条 国家质检总局和直属检验检疫局应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级别发布风险预警通报。国家质检总局视情况可以发布风险预警通告,并决定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一)有条件地限制进出口,包括严密监控、加严检验、责令召回等;

(二)禁止进出口,就地销毁或者作退运处理;

(三)启动进出口食品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检验检疫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风险预警及控制措施。

第四十六条 国家质检总局可以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不确定的风险直接发布风险预警通报或者风险预警通告,并采取本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控制措施。同时及时收集和补充有关信息和资料,进行风险分析。

第四十七条 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已不存在或者已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时,应当及时解除风险预警通报和风险预警通告及控制措施。

第四十八条 进口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进口食品进口商应当主动召回并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报告。进口食品进口商应当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使用,做好召回食品情况记录。

检验检疫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组织核查,根据产品影响范围按照规定上报。

进口食品进口商不主动实施召回的,由直属检验检疫局向其发出责令召回通知书并报告国家质检总局。必要时,国家质检总局可以责令其召回。国家质检总局可以发布风险预警通报或者风险预警通告,并采取本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措施以及其他避免危害发生的措施。

第四十九条 发现出口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已经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损害的发生,并立即向所在地检验检疫机构报告。

第五十条 检验检疫机构在依法履行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查封、扣押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产品,违法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

(四)查封存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重大隐患的生产经营场所。

第五十一条 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采取的控制措施向国家质检总局报告并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通报。

国家质检总局按照有关规定将相关食品安全信息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向有关部门通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指定场所监管相关规定,没有违法所得的,由检验检疫机构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销售、使用经检验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进口食品,由检验检疫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九条、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四条 进口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检验检疫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九条、八十七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未建立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的;

(二)建立的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没有如实记录进口食品的卫生证书编号、品名、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的;

(三)建立的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保存期限少于2年的。

第五十五条 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检验检疫机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一)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的;

(二)相关记录不真实或者保存期限少于2年的。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出口食品使用的原料未按照规定来自备案基地的,按照前款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检验检疫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九条、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给予处罚:

(一)未报检或者未经监督、抽检合格擅自出口的;

(二)擅自调换经检验检疫机构监督、抽检并已出具检验检疫证明的出口食品的。

第五十七条 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检验检疫机构及检验检疫人员有其他违法行为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八条 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进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进出口商和代理商。

第五十九条 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食品以及边境小额和互市贸易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条 以快件、邮寄和旅客携带方式进出口食品的,应当符合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规定。

第六十一条 进出口用作样品、礼品、赠品、展示品等非贸易性的食品,进口用作免税经营的、使领馆自用的食品,出口用作使领馆、中国企业驻外人员等自用的食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二条 供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食品,国家有另行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文 件

国质检办联〔2006〕163号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深入开展质量平安建设的意见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25号),充分发挥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开展平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就深入开展质量平安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质量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我国质量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投诉居高不下,因质量安全问题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质量问题仍然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竞争、投资环境,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对质量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加快形成政府监督、企业自律、市场调节的质量工作机制。中央决定在全国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拓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这是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对加强和改进质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质量平安建设,既有利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有利于加强质量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的基础工程。各级综治机构和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质量平安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创造一个质量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共同努力。

(一)质量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量平安建设全局,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确保平安”为宗旨,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建立健全“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质量平安长效监管机制为核心,以落实质量平安各项措施为重点,广泛开展质量平安地区和质量平安企业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质量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任务落实到位,责任辖区内无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二是积极预防重特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将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责任辖区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无连续性、区域性的重大制假行为发生,无严重的区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四是及时发现和遏制口岸突发性严重危害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疫情疫病。

二、质量平安建设的主要措施

(三)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宣传力度,确保质量平安。将质量平安宣传纳入全国平安建设宣传之中,在每年的“3.15”、质量月和元旦、春节期间,由质检部门、综治机构及相关成员单位联合,集中力量开展质量平安宣传活动,使质量平安意识深入人心,扎扎实实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努力构筑“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从源头抓质量的整体合力。

(四)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障人民健康平安。各级综治机构要积极协助质量技术监督局强化对基层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日常质量监督和后续监管,狠抓工作落实。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生产加工环节的日常监管。全面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许可准入,严格许可责任,严格证后监管,严格无证查处。

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小食品企业、小作坊的共同监管。规范引导农村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生产加工行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综治机构及相关职能部门在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加强对出租房屋管理等工作中,要同质检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整顿,重点整顿城乡结合部、农村的小作坊式食品加工企业。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指导思想,实行质检部门同乡村社区综治机构联合监管,场地、房屋出租者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互相保证制度。企业要郑重声明保证不制假售假,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依据标准组织生产。场地和房屋出租者要郑重声明保证不允许租用者利用出租屋非法加工食品。同时以乡村、街道为基础,将基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监督员、政府协管员与基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队伍协同监管的综合治理机制。加大无证查处力度,对既无卫生许可证又无营业执照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作坊,当地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予以取缔。

(五)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要与质检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共同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降低事故率,促进经济安全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平安。

建立联动机制。将特种设备动态监管网络和和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组织网络有机结合,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完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违法生产、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加强对重点场所和重点设备的监管。对使用特种设备的人口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大型游乐设施和小型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对重点监管设备,对经常发生使用违法生产设备的区域,要加强巡查。发现重大问题时,由质检部门和综治机构相关成员单位联合执法,以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遏止事故的发生。

加强特种设备事故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质检部门与公安、卫生、安全生产等部门制定并逐步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设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支持体系,指导企业建立事故预案,组织救援队伍建设,督促预案的演练,实施群防群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加强卫生和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保障口岸平安。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疫病疫情形势,各级综治机构及有关成员单位和质检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维护好我国口岸平安。

确保口岸卫生检疫安全。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边防、铁路、交通、航空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构筑陆港、海港、空港检验检疫防线,完善口岸卫生检疫应急指挥机制和监护监管机制。

确保进口食品安全。共同加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基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队伍、质量监督员要密切关注当地冷库进货渠道及冷冻肉类进出库情况,及时向检验检疫部门报告非法进境动物产品及其流向的信息。对非法进境的来自疫区国家和地区的肉类、禽类产品及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及时在规定场所监督销毁。

(七)加强口岸突发事件联合应对工作,确保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确保国门安全的一项重大工作,就是防控生物和核辐射产品从口岸进入我国。综治机构、质检、海关、边防、公安、安全、卫生、国防科工委等相关部门要共同建立处置生物和核与辐射恐怖袭击应急处理体系,强化疫情及口岸各种安全问题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一旦遇到口岸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要做到应对及时,措施有力,指挥有序,控制有效。

(八)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工作,构建平安消费竞争的市场环境。执法打假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级综治机构要继续加强对质检部门开展执法打假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建立区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关系公共和生产安全、关系地方经济发展等重点产品的监管力度。着力加大对中小企业、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企业的监管力度,对不合格企业严格实施整改、公告、复查、曝光、处罚、强制收回等处理措施。深入实施生产许可、监督抽查等质量监督制度,从生产加工源头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切实采取普查、巡查、回访、年审等有力措施,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日常监管。充分发挥国家免检制度扶优扶强作用,积极培育扶持优秀企业加快发展。积极促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提升能力,为产品质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机动车安全检验机构的资格审批和监督管理,保证机动车安全运行。

联手开展重点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实施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各地要把打击以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食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基本解决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突出抓好区域性质量问题的整治,保障农业、住宅、交通安全。切实加大对无证生产,以及冒用生产许可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深入开展化肥、农药等农资打假下乡、进村、入户活动。要以“地条钢”、人造板等产品为重点,以整治区域性建材质量问题为突破口,落实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整治责任。

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合执法、跨地域打假协作工作机制。凡执行跨省、县(市)的大规模打击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的任务,或是查处重大制假案件时,由造假窝点所在地区的上级政府进行协调,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相关部门实施联合行动,并通报相关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对犯罪分子彻查彻办。提高打假快速反应能力和办案质量,确保打假取得实效。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质量平安建设取得实效

(九)完善质量平安建设体系,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把质量平安建设纳入本地区平安建设体系,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质量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级质检部门和综治机构要经常主动汇报质量平安建设工作,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认真抓好本地区的质量平安建设工作。

要在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的基础上,广泛深入地开展基层质量平安创建活动。要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企业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把质量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落实到企业,落实到责任人。

(十)完善协作机制,共铸质量平安。中央综治办和国家质检总局建立质量平安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级综治机构和质检部门要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质量平安建设的有关问题,开展相关活动。企业、乡(街道)、村(社区)应建立由综治工作人员、质量监督员、打假协管员共同组成的质量平安综合治理小组,协助质检部门做好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把质量平安建设作为全国质量月(9月)活动的重要内容,由各级质检部门和综治机构及相关成员单位集中力量联合开展质量平安宣传、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国庆、元旦、春节质量安全。认真协调解决民事诉讼中的质量纠纷问题。

(十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质量平安建设经费。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加大对质量平安建设经费的保障力度,将质量平安建设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质检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管理,确保质量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十二)完善舆论宣传工作机制,加强舆论引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事关全局的重要质量信息发布必须征得国家质检总局同意。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和宣传质量工作先进典型,努力为质量平安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十三)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严格责任追究。要加强对质量平安建设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建立质量平安奖励基金,由中央综治办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对质量平安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目标考核业绩优秀的县(市)、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要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质量平安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由县级以上综治机构和质检部门共同对下级政府和质检部门进行质量平安建设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晋职晋级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对没达到质量平安综合治理目标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一票否决:

1.因领导不重视、质量平安建设责任不落实,导致本地区发生严重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口岸公共卫生安全事故,使国家、集体、个人财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受重大损失的;

2.因主管领导、责任人员工作失职、渎职,对发生区域性造假售假查处不力,事态未能及时得到遏制,造成恶劣影响的;

3.因管理不善,发生乱评比、乱发牌匾、乱收费、乱办班、乱执法的违规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

4.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经上级质检部门或综治机构提出警告、整改建议,限期整改,而无有效改进措施,且到期无明显成效的;

5.辖区内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或明知发生重大疫病疫情而故意隐瞒不报或作虚假报告的;

6.中央综治办和国家质检总局认为其他需要否决的。

二00六年四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质量平安建设 意见 抄送:中央综治办领导。本局:局领导,存档(2)。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2006年4月25日印发

第五篇:国家质量 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 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质检认联[2006]121号

关于开展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的通知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施行以来,认监委和各级质检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每年组织开展的认证专项监督检查,使认证违法违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认证市场秩序有所改善。但在专项监督检查中仍发现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存在未经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的突出问题。为全面贯彻实施《条例》,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加强对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实现认证市场秩序的明显好转,促进认证认可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2006年认监委 “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的工作中心,质检总局和认监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清理整顿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认证”为目标,围绕“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这一工作中心,紧紧抓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认证认可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席 的方针,深入开展对未经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认证诚信建设,为认证认可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清理调查范围

(一)未经认监委批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组织,下同)擅自从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认证(HACCP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节能认证、饲料产品认证、绿色市场认证、酒类产品认证、软件过程与能力评估认证、信息安全认证、体育服务认证。

(二)未经认监委批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中冠有“认证”字样或者在其对外出具的技术评价性证明文件中带有“认证”的,从事上述第(一)项以外的评价活动,并且该评价活动符《条例》第二条规定的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范围。

(三)未经认监委批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中虽未冠有“认证”字样或者在其对外出具的技术评价性证明文件中虽未带有“认证”字样的,但其所从事的活动符合《条例》第二条所规定能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范围。

三、清理整顿的原则

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政策性、专业性强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而且要注意把握政策界限,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整治。

(一)对在《条例》实施后,未经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符合清理调查范围第(一)、(二)项认证活动的,经调查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要依据《条例》的规定予以取缔。

(二)对在《条例》实施后,未经认监委批准,擅自从事符合清理调查范围第(三)项认证活动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及时将调查情况上报认监委法律部,由认监委确认后提出处理意见。

(三)对在《条例》实施前,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由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推动的评价活动,该评价活动符合《条例》第二条规定的产品、管理体系、服务认证范围,并且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中冠有“认证”字样或者在其对外出具的技术评价性证明文件中带有“认证”字样,目前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尚未获得认监委批准的,应慎重处理。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将具体情况报认监委法律部,由认监委确认后提出

(四)《条例》第七十五条规定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认证、军工产品认证以及根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所开展的认证活动和国家实行行政许可的技术评价活动不在此次清理整顿范围。

四、清理整顿的时间安排和组织领导

(一)调查摸底阶段。时间为2006年6月30日前。各级质检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开展拉网式调查,摸清本辖区内认证市场的基本情况,确定本辖区清理整顿重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将本辖区内认证市场的调查情况统计汇总后报认监委法律部。

(二)集中清理整顿阶段。从6月30日至8月31日,开展集中清理整顿。对涉嫌认证违法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据《条例》的规定进行查处。

(三)检查总结阶段。从8月31日至9月底。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对辖区内的清理整顿专项活动进行督办督查;对清理整顿专项活动进行总结,于10月20目前形成总结材料上报质检总局和认监委。

认监委法律部负责指导、协调此次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各地由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地方两局)联合进行此次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必要时可以成立非法认证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协调领导小组,有条件的可以邀请相关部门参加。地方两局要互相配合,互通有无,形成工作合力,有条不紊地推动此次清理整顿专项活动。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此次专项活动的信息统计汇总和工作总结的上报工作。

五、强化措施,务求实效

(一)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动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清理整顿专项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站,大力宣传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的重要意义,争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要选择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形成集中治理非法从事认证活动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重点整治,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要将此次清理整顿专项活动与曰常监管相结合,纳入认证监管的总体部署;要将加强认证诚信建设作为清理整顿专项活动的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边整治、边规范、边完善”的原则,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打击惩治与教育管理相结合,要落实责任,严肃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切实防止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发生。在清理整顿期间,各级质

检部门要对社会反映强烈、群众意见大、问题严重的违法行为在正

确把握政策界限的条件下坚决予以查处。

(三)建立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各级质检部门在清理整顿期间要对外公布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和网址,认真受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举报、投诉,并向社会公众告知查询依法批准设立的认证机构的途径。

(四)建立高效、畅通的上下沟通协调机制,保证清理整顿专项活动稳步推进。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要及时将清理整顿工作进导,保证清理整顿专项活动顺利进行。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是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认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级质检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清理整顿非法认证专项活动作为当前认证行政执法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实,确保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扎实效果,推动认证市场秩序有序发展。

下载油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探讨论文(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油田入场物资质量监督检验探讨论文(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现状及发展

    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现状及发展 摘要:林木种苗是新时期林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性生产资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为确保......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锅炉安装改造单位监督管理规则》执行过渡问题的意见 2006年4月10日 锅炉安装改造单位资格许可鉴定评审指南 1 总则 1.1本指南依据《特种设......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规范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技术规范 TICW TICW/ 01—2009 额定电压1.8/3kV 及以下风力发电用 耐扭曲软电缆 2009-05 -01 发布2009-05 -01 实施 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

    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防火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产 品 质 量 检 验 通 报 (2005)第4号 根据公安部"公消行[1998]031 号"文,现将2005年第4季度经我中心检验合格的防火材料产品、耐火建筑......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ICS XX.XXX.XX ICS XX.XXX.XX分类号分类号 XXX XXX ICS XX.XXX.XX分类号 XXX国家质国家黄豆酱 (soybean paste) (征求意见稿)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标准化管理委总员局 发会 布 疫前......

    发布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单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文号】总局令第129号【发布日期】2010-04-07 【生效日期】2010-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 第一条 为规范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处罚裁量行为,保证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地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职业鉴定中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简 介 质量技术监督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是原国家技术监督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由原劳动部批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