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速丰林向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转型,——“绿色发展70年”我国人工用材林发展综述
从速丰林向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转型——“绿色发展70年”我国人工用材林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家林草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五位一体”发展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我国人工用材林事业实现从速生丰产林向国家储备林、一般树种用材生产向大径级和珍稀树种用材储备、主要利用国际贷款向创新利用国家开发性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历史性跨越。当前,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优质用材需求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基地建设、项目推进为抓手,融合国际国内贷款项目资金、经验和方法,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管理的国家储备林建设新局面正在形成。
解决木材资源贫乏问题:大力培育用材林,实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好啊,速生丰产林!”
1983年3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临沂地区林业建设见闻”用的就是这个大标题。1970年代的山东临沂地区,缺林少木,木材年缺口40余万立方米,很多农民生活贫困。
七十年代初,临沂地区开始营造以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农民在荒沙滩上“像种庄稼一样种树”,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及时浇水,适时施肥,树木生长“一年等于二十年”,林木生长量提高了几倍十几倍,利用年限缩短到几年十几年。农民说“要想富,多种丰产树”。原本缺林少绿的农区,眼看着成了出产商品材的“小林区”。木材供需的尖锐矛盾开始缓和了!《人民日报》这篇报道说“一出好戏才开头”。
果真是诚如斯言。如今,木业是临沂市三大产值过千亿产业之一。临沂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板材之都”。全市有林地面积3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8%,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绿色屏障。全市人造板产业占全国人造板总产值的2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40%。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2018年)。
中华大地,从南到北,像临沂市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就作出《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水土条件较好林木生长迅速的地区,大力培育用材林”。
从1970年代起,我国把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作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基本途径。
到19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速丰林建设走向高标准集约人工林培育经营新阶段。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布局实施了经济效益优先的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以浆纸、人造板工业原料林建设为重点,工程实施期间,累计培育松杉桉杨竹等速丰林基地1067万公顷。
我国人民自力更生发展速生丰产林,不仅从生态、土壤、景观层面深刻改变了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风沙、盐碱、水旱多发的状况,还深刻地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和精神面貌,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结构调整、产业支撑、就业增收的战略机遇,开辟了美好生活新境界。
解决林业发展资金匮乏、技术知识落后等问题:连续引进实施“国家造林项目”等多期世界银行货款项目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经济基础薄弱、国内资金匮乏、技术知识落后等诸多问题。党中央创造条件,引资引智实施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开辟我国林业改革开放新格局。
1980年4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会见时任世行行长麦克纳马拉。随后,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引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设高标准集约人工林。
1985年启动实施的世界银行“林业发展项目”,拉开了我国林业利用世行贷款的序幕。
1990年,当时世界银行在全球资助最大的林业投资“国家造林项目”落户中国,开创了中国林业大规模利用世行贷款的先河。该项目年均投入超过5亿元,与同期国内年营林基本建设投资相当,有效地弥补了国内林业建设资金的不足。该项目被世界银行评定为最高评价等级“非常满意”,并作为良好管理的典范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2009年,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参观了安徽省国家造林项目林,给予高度评价。
35年来,我国林业与世界银行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项目合作。截至2018年底,已成功实施11个林业世行贷款项目,总投资178亿元,其中:世行贷款13.38亿美元,配套资金82.62亿元,为这些项目争取到全球环境基金赠款3,900多万美元。项目建设涉及21个省(区、市)、600多个县(其中贫困县占1/3以上),营造了高标准用材林、经济林、多功能林,修复现有人工林,总计500多万公顷。
目前,国家林草局正在准备一期新的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联合融资“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与发展项目”,探索珍稀树种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
世行贷款项目作为我国林业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引领林业创新示范,增加木材储备,促进群众增收脱贫,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世行贷款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人工林项目管理模式。世行贷款项目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有效的机制和模式,为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拓展林业国际和区域合作领域:实施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项目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林草局全面加强和深化包括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在内的国际金融组织林业合作,服务林业现代化建设。
自2006年起,我国林业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相继启动实施了“豫西农业综合开发林果业项目”、“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江西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项目”和“西北三省(区)林业生态发展项目”。累计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62亿美元,赠款约2000万美元。
2009年,我国首度与欧洲投资银行开展林业项目合作。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5000万欧元,先后启动实施了“江西生物质能源林示范项目”和“内蒙古碳汇林示范项目”。
2011年9月,国务院批准利用欧洲投资银行中国林业专项框架贷款规划,贷款金额2.5亿欧元,用于原国家林业局打捆及辽宁、浙江、福建、湖南和重庆等8省6个项目。欧投行林业专项框架贷款是国际金融组织设立的首个林业专项贷款,专门用以支持我国发展林业,增加林业碳汇,发挥我国林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
截至目前,我国林业共落实欧洲投资银行贷款4.35亿欧元,涉及山西、内蒙、辽宁、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贵州14省(区、市),涵盖生物质能源林、生态治理、珍稀优质用材林、碳汇造林、防护林建设等领域。其中“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共利用欧洲投资银行贷款4.3亿美元,占同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50%,直接带动社会投资近33亿元人民币,实现项目总投资66亿元人民币。
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项目实行按需求全口径投资,项目林业生态建设投资标准显著高于国内面上造林,造林成效相当突出。项目实施累计新增森林面积30万公顷,每年增加固碳量550万吨,折抵200万吨标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有效提升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项目还首次引进地理信息系统,实行电子地图和林班数据库信息化管理;
引入森林认证,提升全链条产业链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
亚洲开发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林业项目覆盖了近150个县(区、市),其中近1/3是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借助欧洲投资银行项目,培育壮大了一批木本油料、用材林、中药材、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林业产业。林农群众把欧洲投资银行项目称为“民心项目”,把项目林比喻为“希望林”、致富树”,增强了林农群众自主发展能力。
服务健康中国,促进民生改善:实施血防林工程,林业血防抑螺防病成效显著,成绩斐然
血吸虫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党中央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吹响送瘟神的战斗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久远,危害深重。历史上曾夺命无数,流行区村落破败,田地荒芜,一片凄惨景象。在党中央领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效,血吸虫病患病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60万人减少到目前的3.02万人。
林业血防是血吸虫病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血防以生态控制理论为基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通过建立新的抑螺防病林复合生态系统,改变原有血吸虫钉螺孳生环境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压缩钉螺孳生环境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切断人畜接触疫水途径,从根本上降低血吸虫感染率,实现生物、生态抑螺。通过将钉螺孳生区域改造成为适宜速生丰产的用材林、经济林以及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良田,为疫区群众开辟新的增收致富途径。
林业血防经历1980年代的起始阶段、1993年至2003年的发展阶段,2004年逐步转入工程建设阶段。根据200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将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和2006年颁布的《血吸虫病防治条例》规定的工作职责,在实施《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06-2015年)》的基础上,明确林业血防作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重要内容,编制并实施《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16-2020年)》。
自2006年以来,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共投资40.9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9.42亿元,地方投资21.5亿元,在长江流域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及云南等重疫区,累计营建血防林54.16万公顷,建立了8个试验示范区、47个长期固定监测样地。强化林业血防工程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制定并颁布了《林业血防工程建设导则》、《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林业血防抑螺成效提升改造技术规程》(试行)等行业标准。
林业血防工程建设10多年来,初步建立了以林为主的复合生态防控系统,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快速增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疫区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良,促使工程区钉螺密度下降89.8%,人畜感染率下降51.0%,抑螺效果持续高效,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疫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大规模的抑螺防病林建设,增加了林木蓄积约2300万立方米,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粮油等资源,带动木材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疫区群众的增产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疫区群众将林业血防工程称之为抑螺防病的“健康工程”、增绿防灾的“生态工程”、增收兴业的“致富工程”。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把泥泽密布、钉螺肆虐、危害人畜的荒滩野沟,变成了树木林立、稻花飘香、菜蔬缤纷的田园美景,成为疫区群众勤劳致富的“金山银山”,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幸福、人民健康的全面小康新时代。
培育储备大径级及珍稀树种用材多功能森林:制度创新推进速丰林转型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木材生产和供需关系深刻变化。突出表现在木材供需矛盾凸显,资源结构性短缺突出,原木进口贸易风险加大,亟需构建符合新时代大国形象、发展阶段和中国特色的木材安全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对木材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2015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了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要求。特别是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的要求。中央印发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明确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和储备林建设到2020年的阶段目标。
国家林草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印发了《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金融创新和项目落地。特别是在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合力,促进金融创新,利用国家开发性、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方面,取得突破属性进展。目前,国家储备林贷款授信3000亿元,14个省区20个建设项目放款350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420万公顷。2018年,共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67万公顷,其中利用金融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23万公顷。
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率先落地。201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的首个试点省(区)。在国家林草局、国开行和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大胆创新投融资机制和建设管理模式。2016年,广西启动实施利用国开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一期项目,成功利用国开行贷款授信100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50万公顷。2017年,广西启动二期项目,再获国开行信贷授信200亿元,拟建国家储备林75.8万公顷。
广西一期项目构建了“风险准备金+林权抵押+林业保险”风险防范机制,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定广西林业集团统贷统还,14家单位作为共同借款人和贷款资金实际使用人。项目贷款采用抵押担保方式,贷款期限27年(含宽限期8年),利率为基准利率。
到目前为止,广西利用政策性与开发性银行贷款接近72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是财政资金投入的15倍多,完成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50多万公顷,比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6年来财政资金投入完成的总和还多。
广西积极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打造国家储备林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国家储备林项目资金、抵押物、项目申报审批、储备林“一张图”等动态监管。同时,吸引社会金融资本竞相投入,共获得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国家储备林建设授信800余亿元。
国家开发银行首个ppp项目“南平市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落地。2017年,南平市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涉及全市10个县(市、区)及14个省属市管国有林场。建设内容包括商品林赎买、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项目建设期8年(2017~2024年),运营期30年(2025~2054年)。项目总投资215亿元,其中:自筹资金45亿元,申请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70亿元。建设目标是林分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针阔混交林达60%以上;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熟林林分蓄积量提高30%以上;
提供优质用材,成熟林大中径级用材占60%以上,珍稀或乡土阔叶树用材占40%以上。截止目前,南平市共利用项目资金30多亿元,重点在现有杉木、松木林套种闽楠、木荷、红豆杉,调整树种结构,培育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混交林,形成复层异龄林针阔混交林。
顺昌县创新“生态银行”,让林农青山“点绿成金”。南平市实施国家储备林精准提升工程ppp项目,其中顺昌县获得国开行授信9.12亿元。引进国家开发银行绿色金融,顺昌县创新“森林生态银行”,促进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和商品林赎买和一批产业示范项目顺利实施。
2018年12月3日,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正式开始运营。截至2019年5月,“森林生态银行”存入林木林地面积5,400万公顷,办理林权抵押贷款248笔2.03亿元。山未动,林没砍,就把林农手上的“青山”变成了钞票。
顺昌县号称“大圣故里”。这般“点绿成金”,莫非沾了孙大圣七十二般变化的本事?其实,顺昌县还是电影《青山恋》的拍摄地。作为重点林区,父一辈子一辈干林业的人,都有“青山恋”那样的情怀。
“森林生态银行”不仅抹平了林农与金融间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林农青山变现难的现实问题。依托林业资源运营公司集中收储和经营管理,还有效解决了林改后森林资源碎片化、分散化、单家独户经营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
“森林生态银行”下设“两中心、三公司”,是一个由政府、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公司、村民及合作社、社会资本方等共同组成的运作体系,它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模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对山、水、农、林、湖、茶等自然资源进行管理、整合、转换、提升、开发、运营和保护。经过前期运营,在科学开发森林资源,实施扶贫林业碳汇开发,助推规模企业发展等方面,成为探索“提质增效”的新途径。
顺昌县国有林场场长赵刚源介绍,“森林生态银行”对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林地林木资源提供托管经营业务,贫困户不需要投入任何资金,便可以每月固定获得部分预期收益。托管期满主伐后,扣除前期分红和经营管护成本,托管贫困户还可以按比例获得分红。如林农夏六华“存入”自家9亩杉木幼林,在今后20年内,每月可领取310元的预期收益,将来林木处置后还可以拿到除预付收益成本外的六成分红。
“森林生态银行”为顺昌县森林高质量经营提供了空间和舞台。目前,顺昌县正通过改培大径材、改培针阔混交林,培育珍稀珍贵经济效益高的乡土树种,以及发展林下种植等方式,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如:顺昌县国有林场岚下分场通过择伐保留优势杉木培育大径材,实施林下套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经营模式,预算单位面积经济收益可达16.7万元/亩,是传统经营方法的4倍多。
结语:推进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国家储备林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展速生丰产林,打下了资源培育、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兴林富民的物质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做出引进国际资金、智力和知识发展高标准集约人工林的决策,开创了我国集约人工用林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实施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的现代林业工程新局面。
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中央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的重大部署。国家储备林规划明确,分七大区域,实施20个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到2035年建成国家储备林2000万公顷,年均增加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材蓄积6300万立方米。国家储备林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正在实现经营模式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转变:从短轮伐期纯林经营,向长中短相结合转变,突出营造混交林;
从松、杉等常规树种造林,向营造乡土树种和珍稀树种转变,突出树种结构调整;
从中小径材工业原料林利用,向培育中大径级用材转变,突出营造大径材和珍稀树种多功能森林。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一项改革性工作。贴合改革发展生动实践的节拍,管理理念要持续创新。要由单纯抓项目管理,向抓管理、强服务转变;
由重规模,向规模、质量并重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质量效益转变。坚定不移把握战略机遇期,继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第二篇:向林乡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向林乡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向林乡党委书记 罗瑜
一、概述
向林乡位于叙永县北端,距县城50公里。东与合江县五通镇、叙永县大石乡相邻;南与叙永县水尾镇、天池镇接壤;北接纳溪区打古镇;西靠叙永县江门镇。全乡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50亩,辖8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6182户,23658人。
全乡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078米,最低海拔369米。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250㎜左右。主要土壤为水稻土、紫色土,境内现有林地面积153985亩,其中各类竹林14.2万亩,茶叶1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2%,居全县第二,全乡以林竹、畜牧为支柱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以竹编、茶叶为主。竹产业已然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仅2010年新造竹8010亩,零星造竹1000亩,四旁植树6万余株,育苗800万株。林竹业对全乡的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40%以上。
二、竹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县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乡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以竹强乡、以竹富民”发展战略,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因地制宜,速生丰产,成片连片,适度规模,围绕六个杂竹重点村,五十个重点社,千户专业户,以纳叙公路向
1.重竹材、轻竹笋,竹副产品效益不高
从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看,竹笋收入所占比例越高,竹林的经济效益越好。目前向林乡竹林收入70%以上来源竹材,竹笋收入占5%。其他竹副产品收入的比重为5%。
2.竹林过度采伐、地力衰退,影响产量效益
由于多年来大量采伐毛竹,特别是交通便捷的地方,母竹留养的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出笋的数量和质量,同时由于竹林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份,多年的大量采伐造成了林地内的养分流失、地力逐步衰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管理模式小家小户,影响投肥投劳
有的农户外出打工,留下大片的竹山不去管理;有的农户有劳力、想投入又没有足够的面积,由于思想保守,竹林的经营权缺少合理的流转,使得竹林的产量和效益难以得到进一步提高。据初步调查,由大户承包租赁经营的竹林不到总面积的10%。由于年青人外出打工比例增加,目前,我乡从事竹林经营管理的人约有1.3万人,占全乡农业总人口的60%,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20%。全乡约有70%的竹林,除每年定期的采竹、挖笋外,没有其他任何管理措施。
(三)竹产品加工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做不大、做不强
向林乡目前有竹产品加工企业11家,从业人员200多人。固定资产投资20万元以下的有9家,占企业总数的80%;企业生存时间平均不到5年。
四、发展对策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 为统领,以叙永县新一轮发展战略即“三五三”战略为契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用工业理念抓竹产业,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加工增值为重点,以提高效益为目的,以环保为先,抓好市场资源配置,不断打造竹类初、深加工,提升科技含量,改良竹品,提高产量,提振向林竹业经济。
(一)抓好基地培育
基地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向林乡现有竹林面积14万多亩,每亩平均产值不到600元(以实际有效开发面积7万亩计算),与竹业发达乡镇还有较大差距,资源上的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原材料供需矛盾已逐步显现出来。既影响了现有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也降低了外地客商的投资热情,向林乡应该依托县林竹产业“三百工程”持续推进的有利形势,严格按照《100万亩竹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巩固15万亩左右的竹林基地面积,加快林竹基地标准化建设。采取改良,强化管理等手段,通过引导和鼓励竹加工企业建立原料林基地、引进各地的专业组织和个人进行租赁经营等形式,推进竹林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充分发挥技术、资金、劳力的生产要素集聚的优势,加大对基地的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为竹加工企业的发展留下空间,为全乡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做大优势产业
通过企业对基地、农户的联结关系,拉长产业链条,增加群众收入。鼓励和引导竹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减少原竹及半成品的销售,提高终端产品的比重。正确认识竹类资源的优势,今后要把竹资源综合开发与应用作为产业进一步发展新的增长点来抓,利用好县委、政府全力支持向林乡年耗竹30万吨的竹胶合板厂技改扩建,推进竹笋深加工生产线、竹地板、纺织用纤维等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积极有利政策,积极主动融入以江门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林竹产品加工产业带中去,大力发展竹类深加工产业,围绕竹类加工技术“广度、深度、精度、细度”,努力提高竹产业加工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十二.五”期间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开发和推广竹编系列等技术产品,不断提高竹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科学制定部署规划,突出机制保障
根据我乡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重点发展绵竹、慈竹、硬头黄三个竹种,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竹浆原料基地。为顺利推进部署规划实施,必须创新技术和投入机制,创新竹浆原料基地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积极向上级争取基地建设和科技示范片补助政策等。加大政府和社会对产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应配套强化落实责任,建立完善责任人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责任风险金制度、激励制度和督查督办机制。
(四)打破制约瓶颈,加速竹区公路建设,将竹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三篇:我国部分中国林蛙养殖户发展林蛙养殖--朱志明
我国部分中国林蛙养殖户发展林蛙养殖
失败原因之解析
——朱志明
因中国林蛙是一项集生态、绿色、环保、低碳、无公害特色产业,并又是具有一定市场成长型和可持续发展型项目。近三十余年国内部分地区很多人士认识到了这一市场需求直观、潜在巨大经济效益的特色项目,纷纷上马发展中国林蛙养殖,但很多上项的朋友均已失败结束。经对国内一些林蛙养殖户失败原因透析,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现肤浅解析与引导给国内各从事林蛙产业的朋友,请认真总结和参考,对号入座找出自身失误项后正确完善:
一、失败主因:
(一)对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所涉全流程成熟技术(防逃、防敌、防暑、立地、繁殖、疫控、饵保、越冬)未有掌握,仅凭从书本或考察部分推广单位和养殖户后,自行主观运作,最终导致养殖失败;
(二)因每户所选择的饲养场地其地况不同(有的靠机场;有的靠铁路;有的靠公路;有的靠村庄;有的靠采石场;有的靠农药厂;有的靠河;有的靠山;有的在居民区;有的是湿地;有的是旱地;场地含砂量均不一;场地地下水位均不一;地表空气湿分子均不一;地表植被均不一;南北气候均不一;养殖模式均不一;各自经济实力和素质也均不一),未有针对自身场地地况之实际和结合林蛙之习性采取正确对应技术和正确的管理,不了解林蛙的思想,没有采取换位思想去善待林蛙最终导致养殖失败;
(三)一些林蛙养殖户在上项前,未有拟定投资风险保障之预案,未有依托有成熟技术科研机构为后盾,最终导致养殖失败。
二、失败次因:
(一)防逃设施未有针对地况和林蛙习性科学有效设置,致使林蛙在空气湿分子较高或雨季时外逃,使蛙圈内林蛙大量减少或无蛙,这是失败次因之一;
提示:建议具不同地况和自身经济条件应采取内外双道防逃设施并针对节气正确有效巡护。
(二)防敌设施不到位或无效设置或管护不到位,未有针对天敌(鼠、蛇、鸟、猫、黄鼠狼等)之习性而科学有效设置防敌设施和采用相应控制技术或管护失控,使大量林蛙被天敌和地敌捕食,这是失败次因之二;
提示:建议具不同天敌、地敌习性有效设置捕杀设施和药物并加强巡护。人类的智慧是超过任何天敌、地敌的。
(三)防暑设施设置不科学或降温技术不正确,未有真正了解林蛙习性而给其创造理想有效防暑降温条件,使林蛙在高温季节时发病死亡,这是失败次因之三;提示:建议采取立地阔叶植被、无声雾淋保湿和十字地气保湿防暑通风三合一技术手段,减少林蛙体能消耗,减少发病,顺利过暑。任何动植物耐温是有限的,都有一个最佳点,过低或过高身体都不适。比如在高温之季,我们人类在什么地方能自然的接触到凉气(地气),就是在山洞或地下室。
(四)立地植被条件不具备,未有真正了解林蛙习性而给其创造理想有效植被条件,使林蛙在陆地栖息生长过程中,肤体不能正常吸收到水份和正常呼吸,致使诱发代谢组织和各器官发生病变出现死亡;
提示:建议采取设置田字型净身保湿生态带和无声雾淋保湿技术,减少林蛙发病。比如我们日常所穿的皮鞋附着泥尘,在有露水草丛中走几米,鞋面泥尘自除,鞋面自净。
(五)在繁殖期间对种蛙产卵、卵团孵化、蝌蚪管护、幼蛙变态、幼蛙开口所涉技术掌握不全面或实施技术手段不正确;
1、在种蛙发情产卵期间,管护不当或立地及产卵条件不理想,造成种蛙受到惊吓或长时间寻不到理想栖息处消耗体能过大,造成种蛙难产和卵团受精率偏低;
2、卵团孵化期间未有设置托盖卵网,致使卵团下落因水温低或上浮致使受精卵其动物极因子核死亡,影响孵化率;
3、孵化综合池植被和水温未有正确设置和管护,致使大量蝌蚪触头食尾或因水质、水温或水氧或饲料变质等原因相互残食或发病大量死亡;
4、对变态技术不掌握或管护不到位,致使蝌蚪在进入二期变态时,对水质和水温未有调控好,使幼蛙变态后,雄蛙变态率高于雌蛙变态率;
5、对变态幼蛙进入三期变态时,未有在池沿水浅处和水面处设置调节附着物;未有在池沿处设置防雨保湿带和防光净身带,致使进入三期变态幼蛙出现大量死亡;
6、对变态幼蛙进入四期变态时,未有在池沿一米处设置开口三饵自取生态带并未采取无骨软饵开口技术手段,致使进入四期的大量变态幼蛙出现死亡;注:婴儿出生时胃和消化系统要经过三个调节期,第一期是液体期;第二期是软体期;第三期是硬体期。如果对婴儿我们就喂未加工的苹果、米饭等食物是否可行?
7、未有针对种蛙产完卵后休眠之习性为其创造休眠条件(防暑、保潮、保静休眠生态沟),使种蛙产完卵后自行数次往返寻找不到理想休眠地,体能消耗过大,虚脱而亡;
提示:只有针对林蛙、蝌蚪、变态幼蛙在繁殖期间习性,科学合理有效设置相对接附助设施并技术应用正确责任到位,方能使林蛙在繁殖期减少死亡率,提高出品率。
(六)疫控方法不正确。发病必有因,有因必有果,未有真正了解林蛙发病死亡之诱因。经过几百例实践证明,林蛙病亡之诱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林蛙在生长周期中,养殖户为其营造的栖息条件、环境未有对接林蛙生理变化和栖息习性。使林蛙新陈代谢出现问题,致使体内部分器官发生病变出现死亡。如我们常见的“糖尿病”,“糖尿病”一般是不会致人死亡,而是病发症会致人死亡,其原因是人胰岛出现问题,不能正常代谢,糖质全部从尿中排除,其它器官长期缺少糖之营养质,故会引发病发症。水是人类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一种质,人类是靠嘴做为主要输送通道把水送入胃,而后通过胃几种质进行分解到血液,而后通过血液运输各器官组织等等,以此保证人类身体各器官组织正常运转代谢。我们人类的肢体每日是要新陈代谢的,肤表如用显微镜观察如网状,如果我们把人类肢体用油漆涂上,被涂处日久必会出现病变并影响整个身体和意识反应。如果我们人类长期补充不到水,体内各器官组织长期缺水,人类身体会不会发生病变致死亡?
林蛙身体所需水分主要输入通道是靠肤表真皮组织多细胞腺体因子核来完成。如果林蛙栖息地植被不理想或未设有净身保湿生态带。因林蛙肤皮正常代谢分泌出黏液,其有一定粘度,必会附粘土质颗粒,使肤表真皮组织多细胞腺体因子核不能正常吸收到水分,25个小时—32个小时真皮组织细胞因子核出现死亡,体肤表皮组织不能正常发挥代谢功能,各器官无水补充。同时也必会造成林蛙不能正常呼吸(因林蛙皮下多微细血管网是起到林蛙气体交换作用。由于林蛙是从水生转化为陆生过程中的动物,虽具备有在陆地生活的肺,但肺结构不发达,每日仅能为血液提供氧气约30%左右。所以,林蛙就需要皮肤协助进行呼吸,并分泌黏液保持皮肤湿润和正常代谢呼吸),免疫力下降逐步发生各种疫病,在因子残核维持林蛙一段生命后,约在2个月—3个月间林蛙将出现死亡,尤其在高温之季死亡明显。
第二个方面是林蛙在生长周期中,未有满足其营养饵条件,致使大量林蛙体内缺少多种营养而发生病变死亡。假定我们人类在生命周期中,长期仅食入一种食物,如白菜或鸡肉,那我们人类日久必会因缺少很多营养质而诱发体内部分器官病变。
第三个方面是经常对蛙体进行浸体消毒或对蛙圈消毒,使林蛙抗病能力下降,在节气和温差产生一定变化时,因体质虚弱出现大批死亡。如在林蛙栖息周期中对蛙圈消毒,客观上必会存在很多死角(如林蛙肚皮附着地表处、肢体缝处等等),在消毒过程中,林蛙是不可能按人的指令把腿展开并主动翻身让你对其全身消毒彻底,并且蛙舍内林蛙栖息条件的特殊要求和自然气候的特定条件,真菌必会短时死灰复燃。每消毒一次,在增加成本的同时,必会使林蛙抗体免疫力逐步下降。在现实社会中,每一次流感,为什么有的人就被传染上天天吃药,有的人为什么就没被传染上,这就是源于体质的强弱(抗体)。
我们都知道,血液流动靠的是气的推动,如果气虚,血液就会流动慢,血液里的杂质就不能及时排泄,就会变粘、变酸、这样的血液流到哪,就会给哪带来疾病。如果林蛙所需立地条件不达标并营养饵不能足给,并且经常消毒间接杀灭其体内外有益菌,林蛙必会体弱,气血不足,致使部分器官发生病变。比如有的人患上心脑血管病,其实根源不在心脑,而在“血液”。人体器官都是靠“血”来供给养分,运走代谢垃圾,一旦血液脏了、粘了,没形成板块之前,就会三高(血压、血脂、血粘),一旦形成板块,堵在心脏上,就是冠心病,堵在大脑,就是脑中风。对于林蛙而言,如果林蛙体弱气虚,血液必会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体内部分器官,其发生病变并致死亡也就必然了。
为什么野生林蛙有的能活下来,是因为大自然具有一定自然形成符合林蛙栖息生存环境和存在大量含有不同营养质昆虫;为什么野生林蛙回捕率低,死亡率高,是因为大自然林蛙天敌较多,面积较大,林蛙不能近距寻找到理想栖息地,并且多数未有捕食到足量、足养之饵。
所以,人工养殖林蛙在疫控方面我个人的观点是先要治本。要从诱发林蛙发病导因入手。只有针对林蛙的习性为其营造最佳理想的栖息生存环境条件,并人工附助营养饵保证其体内所需营养,最大限度少用药物不间接杀灭其有益菌,提高其免疫力,其发病率才会降低。如果不从林蛙发病导因入手进行控疫,仅采取林蛙发病后不断采用药物或消毒进行疫控,在短效杀灭植物性病原体(病毒、细菌、藻菌等)和动物性病原体(寄生虫、蠕虫等)的同时,又灭杀了林蛙内外有益菌。必会降低林蛙抗体,使林蛙体质下降发生病变致死亡。
我们人类有病也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有病就打针服药,不从发病导因入手,必然是治好复发,病了再治,越治体质越弱,越治成本越高。人工养殖林蛙在疫控方面,控发病源方为最佳疫控之方案。
提示:人类的生命高于一切,人类有病可以救治。我们养殖林蛙最终目的是效益,如不控源,反反复复之治,成本必高,必影响之效益。
(七)活性饵料不能保障并单一,使所饲养的林蛙不能正常发育,造成体弱抗病免疫力下降,逐步发生病变出现死亡。
所以,在保饵和降饵成本方面,要本着“饵台设置合理饵不废”、“不惊减耗习接保体能”、“月差降饵成本保足量”、“人工辅助营养蛙肥壮”的饵保方法。
提示:活性饵料与多营养饵保障方面,应具不同饲养场地地况合理投入放养林蛙量,并且通过“味诱法”、“光诱法”、“自繁法”、“静眠法”、“月差降饵育肥法”及定期人工辅助营养饵等技术手段,方能保障所养殖的林蛙能正常食入足量饵料,降低饵料成本。不应选择饲养黄粉虫做为林蛙主饵。养殖林蛙应采取低投高效的发展方针,不应采取高投高效或高投低效的发展方针。林蛙是创效主项,饵料是辅助项,如果在辅助项上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都超过主项,是养蛙还是养虫?一只林蛙卖20元,成本达到21元,是赔钱还是挣钱呢?
(八)采取的林蛙越冬方法不正确,未有针对林蛙冬眠习性为其创造理想的越冬条件,致使林蛙在越冬期间出现大量死亡;
提示:建议采取如下任何一种方法,可使林蛙顺利度过冬眠期并可提高越冬成活率。
1、如有泉水(眼),在水位不冻层不低于30公分,并在回填10公分左右河卵石前提下,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2、用开水和面碱处理后的果树叶并配有保湿设施在地窖内建池无水条件越冬,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3、用一种特殊药物,对越冬蛙处理后,可再无水静眠6个月—8个月,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4、在保温箱设置防聚物并设置定温设施,可使林蛙无水冬眠,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5、室内建越冬池并设置水温调节和散氧、排污等设施进行室内水中越冬,此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6、在蛙圈综合池内进行林蛙越冬,可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
注:此适合中原以南地区林蛙养殖户选用。
三、部分林蛙养殖户失败的其他几个方面原因:
1、管护不善,责任心不强,技术某环节经常出现问题并未能及时完善;
2、用人不当,管理失控,岗位形同虚设,使技术和管理经常出现脱节;
3、受自然灾害影响;
4、人为投毒;
5、在发展中资金链条断节,无资金完善后续发展;
6、对所涉全程技术摸索式养殖,出现问题,无力回天;
7、从书本中边学边养,无实践经验和技术支撑条件,出现问题,盲目就医;
8、被骗引进不成熟的技术和劣质种蛙;
9、来自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外思想压力而弃项。
10、自身发生其他变故。
特别说明:本文仅代表我个人之观点,因水平有限,事杂分神,肤浅之文必有不妥,敬请谅解。文意不否定国内其他同业智士之观点;不否定更先进之技术和能力之存在。因为任何一项技术永远没有终点。我永远是大家的学生。
注:部分同业人士所咨询有关水和血对林蛙死亡的影响,我在“答咨函”中已有详复,请参本文附件“答咨函”。
第四篇:听汤丰林教授《自主发展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听汤丰林教授《自主发展取向的教师专业成长》有感
听了由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的汤丰林博士所作的《通向教师职业幸福的彼岸》讲座,让我从中受到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汤博士讲座中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即:正确认识职业困惑;积极打开成长之门;有效把握职业准则。
如何“正确认识职业困惑”,汤博士从八个方面谈了教师的压力,即:
第一,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因为教师的职业具有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的特点,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常年和未成年人在一起,他们的安全问题始终是教师最揪心的事。
第二,由教师的工作环境造成。教师常年在比较单纯、闭塞,且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城市学校更加突出)的环境中工作。
第三,不公平待遇。目前大部分学校片面仍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并简单量化教师工作,使教师感受到压力及挫折。教师最大挫折感位居前四位的是:领导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同事之间不正当的竞争;职评失败。第四,缺乏成功感。职评受阻是20%的老师最大的挫折。
第五,超负荷工作。工作时间超负荷;班级人数超标;过多的检查、督导有被不尊重、不信任的感觉。
第六,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教师的一些消极心态。第七,复杂的人际环境带来教师的一些消极心态。
第八,教师群体的性格特点所决定。主要有:自尊与自卑相交错的复杂矛盾的人格特点;追求完美,知识分子清高的特点;不善交往与角色固着(比如教师善为人师)。
以上八个方面的种种压力不可能一时解决,于是汤博士展开了第二大点——“积极打开成长之门”的讲述,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提升自我效能的六项选择,即:
第一项: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控制它的宽度——心理学家约翰·辛德勒。第二项:我不能左右天气,但却可以改变心情。选择一种全新的心情吧,你会发现不良的环境,同样会让我们得到生命的享受。
第三项:我不能改变容貌,但却可以展现笑容。林肯说:“每一个人的那一张脸,在25岁以前是父母亲给的,但25岁以后则是自己负责的。”
第四项:我不能控制别人,但却可以掌握自己。任何人你都控制不了,唯一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的态度或心情。
第五项: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我可以好好利用今天。明天就像昨天一样,昨天是一张过期而失效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未到期的期票,充满着变数。我们只有握住今天,活在当下,人生才是最充实的!
第六项:我不能样样胜利,但却可以事事尽力。一个常常沉浸于胜利喜悦中的人,会降低挫折耐受力,小小的风浪就会将其淹没。
在“有效把握职业准则”方面,汤博士从“七项职业准则”和“两大自我调控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七项职业准则为:积极主动(马太效应);以终为始(目标意识、归零思维);要事第一;共赢思维(合作行为与团队意识);知己知彼(周哈里窗);统合综效(合作与学习);超越自我(心静、神定、灵慧)。
两大自我调控模式为: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注意力——心态——行为——结果——命运——注意力。
最后汤博士提供了保持良好职业状态的六大生活秘诀:保持生活简单;学会热爱工作;培养健康嗜好;说话令人愉快;适时亲近自然;懂得知足感恩。
本讲座中开篇的第一句“不害怕人生的终结,却担心人生从未开始过”(引用Jonh.H.C.newman)发人深省。人生苦短,成功失败总算来过。让人不安的是人生从未开始过。心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只要有了开始,比“从未开始过”要强。尤其市局开设这样的课程,乃是我们老师们的福气,各位同仁,一定要看哦,可别让这个福气从您身边悄悄溜走,会遗憾的!
汤老师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者,面对职业压力要学会自我调适,有效自助,学会选择,提升人生标准。为了更好地营造连良好的心态,汤老师还主张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会产生任何自己想要的心境或感受!如果你要想成功或幸福,那么现在就即刻做出选择,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生命中美好而积极进取的一面,集中在你想要达成的目标上!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今天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太多的责任和压力,面对这些必须要面对的责任或压力,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还要不断地学习、领会、感悟,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灵,这样,人生的积淀就会很深,所面对的困惑也好,挫折也好,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应对!希望我们都能用快乐的心态面对每一天,提高生活的质量,快乐地生活,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第五篇:关于丰林林场发展特色经济促进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
今年,对于座落在小兴安岭南麓密林深处的丰林林场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该场自营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户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大关。林场被林业局授予先进单位,被森工总局授予“兴林奔富”先进集体和森工总局先进集体,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这一系列的荣誉使丰林人激动,使丰林场沸腾。对于有些单位来说获得这些荣誉是轻而易举的,但对丰林人来说确实来之不易。当我听到这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消息后,先是感到惊讶,后是感到欣慰。我们知道,这荣誉背后的酸甜苦辣只有丰林人才能体会得到。看到这些荣誉,我们的思绪随同该场党政领导回到了丰林林场开发建设的历史,而更引我们关注的则是该场近几年的脱贫致富过程和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辉煌的过去与难堪的处境丰林林场建场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956年。该场林地面积11295公顷,海拔400米。距局址71公里。年气温最高摄氏37℃、最低摄氏零下42℃。平均无霜期为90天。现有住户191户,人口650人。其中在册职工188人,退休职工76人,社会救济人员22人,并有一所小学,在校生50名。丰林林场建场40多年来,一直以木材生产为主业,曾经创造过年产5万立方米的辉煌记录,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那时真是吃穿不愁,高枕无忧。可是由于多年来,重采轻育,致使森林资源逐渐枯竭,木材产量逐年减少,从1989年开始出现职工工资和其它费用欠帐。由于丰林林场交通闭塞,海拔较高、土质贫瘠、缺少平地、无霜期短、虽是山清水秀但不适合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加上山产品匮乏,使林场经济渐渐陷入了困境。一时成为出了名的贫困林场之一。那时大批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甚至有的举家迁出常年不归,高峰时全场240多户只剩下140户,可谓背井离乡寻出路,群众无奈叹萧条。那时,职工自营经济年总收入户均不足300元,林场贫困到了极点。40平方米的砖瓦房结构住房只能卖400多元。更为严重的是小学升初中因为贫困升学率仅达20%。林场的未婚女青年纷纷远嫁外地,外地的女青年因为这里贫穷没有嫁到丰林的,致使林场40多位大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严酷的现实,林场党政班子不等不靠,带领职工群众艰难探索着生存、发展、致富的道路。
二、寻找致富之路山重水复
1、思想解放,前途明亮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不可能自然改变的。如果这种惯性带到市场经济环境中,就会逐渐被淘汰。现在看来,对这种常识的认识是普遍的。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对于一个偏僻的林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丰林林场的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他们开展了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讲形势、摆事实,教育广大职工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要彻底摆脱单纯依赖“大木头”的思想和小农意识,让职工群众看到有困难,也有机遇,事在人为,路在脚下。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封闭状态走出来,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只有走自立自强,自我发展之路,丰林的职工群众才有出路,丰林林场的发展才大有希望。
2、立足局情场情,靠发展特色经济突破为了寻找脱贫致富之路,丰林林场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他们曾经尝试过平菇、木耳等食用菌的栽培;尝试过人造板、木旋等木材加工剩余物的开发利用;还尝试过牛、羊、鸡、鸭、蜂和林蛙的养殖。但都没有形成规模或半途夭折。在丰林林场,种植中药平贝早已有之。尽管只是零星散户在房前屋后的少量种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但精明的丰林人在探索中发现种植平贝,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是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新的增长点。把它确定为立场项目是符合丰林实际的。
3、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职工群众干劲十足刚开始,职工群众对种植平贝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场领导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只有带头发展经济才是最大的讲政治;只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才是丰林林场最实事求是的步骤;只有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才最有说服力。为此,他们采取大户带小户、群众看干部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推广平贝种植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从中也得到了锻炼;职工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信心,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使林场迅速掀起一股种植平贝、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热潮。从最初的零散户种植,发展为现在的近20万平方米的绿色面积,成为我局最具规模的平贝种植基地。
三、依靠科技发展柳暗花明
1、强化科技意识,从治愚昧入手刚开始种植平贝时,由于种植户少,大多数人缺少经验,且信天由命。致使平贝产量低质量差,售价也无法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林场党政班子认为,发展平贝种植业,必须以科技为先导,只有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才能增加产量,形成规模,提高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他们一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平贝种植较好的场所参观学习;请科技人员讲授种植常识;请有经验的人员传授种植技术。二是购买科技书籍,播放录像,教育职工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强科技意识,不断提高科技素养.从而形成一个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三是开展经验交流,动员本场有经验的种植户帮助、带动没有起步或刚起步的种植户。从而大大提高了职工群众的科技意识和互助意识。弘扬了团结、友爱、协作的优良品质。
2、建立奖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丰林林场注重典型示范效应。当他们看到还有人徘徊观望的时候,班子决定以典型示范来带动全面。他们抓住这一契机,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以“自立自强光荣、劳动致富光荣、互帮互助光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表彰了以张兆义等10名同志为代表的典型示范户。这些示范户过去家里非常贫困,都是通过发展平贝等自营经济项目,脱贫致富的。现在看来,这种典型示范作用是非常大的。张兆义原来是丰林最大的平贝种植户,过去由于贫困,仅有的一个儿子取不上媳妇。去年,靠7万多元的平贝收入致富后,竟在一天有3个媒人带着3个姑娘来相亲的。几年来,丰林林场种植平贝大户的名单在不断变化着。今年你是大户,明年就有超过你的。现在就有许多平贝种植户超过张兆义的。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在场区和家属区看不见几个人。而在平贝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丰林林场在发展平贝等自营经济中,出现了只有在过去的劳动竞赛中才能看到的“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从而大大促进了职工自营经济的全面发展,创出了自己的特色。
四、扶弱助强献爱心,水乳交融情谊真丰林林场在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本着凡是有利于职工自营经济发展的,都努力去做。他们一是结合林业企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努力发展具有本场特色的职工自营经济,以平贝种植为龙头,带动其他项目发展.二是主动向上争取政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先后争取10万平方米平贝专用地和2万平方米土质改良专用地。解决400立方米木材,用于改善平贝加工条件。三是结合“扶贫解困献爱心”工作,加大扶贫力度。党员干部建立了联系户,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对于贫、特困户,领导干部不仅在资金项目上帮助他们、引导他们、鼓励他们,还言传身教手把手教他们。用职工们的话说,场领导干部不仅有爱心还有耐心。特困户黄桂林,20多岁,父母双亡、本人患类风湿,严重时卧床不起。原场长牟万金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并为他解决资金、种子、化肥等问题。领导班子调整后,支部书记宋宪林、场长王明杰主动接过前任的担子继续帮扶。他们说虽然领导换了,但党的宗旨没有变,政府的关怀政策没有变,我们的决心没有变。他们帮助黄桂林维修住房,组织干部群众为他捐衣捐物,让他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增加收入,还在上级部门支持下为他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场领导班子对全场职工始终坚持了“五必访”(即职工患重病、死亡、子女上学、家庭遇灾、子女结婚)。另外对老人再婚、7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全体班子的成员都要到场祝贺。
五、脚踏实地谋发展,风物长宜放眼量 成绩面前,丰林林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深深意识到带领职工群众与时俱进, 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他们正按照党委和局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林场实际积极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林场各项工作的开展。他们继续坚持以平贝为主业,多业并举的方针,进一步实施创特色、打名牌的战略。一是他们根据全局平贝种植面积已达103万平方米,年产值高达1030万元,已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产业这种情况,建议局成立平贝协会, 实行平贝种植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分散种植,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价格。加强信息交流,力促产销见面,减少中间环节。以减少由于信息闭塞,坐在家里等收购,受中间商制约而大部分销售利润流失的问题。二是在丰林人靠种植平贝致富的情况下,他们始终保持一种忧患意识,他们感到在平贝已成为林场的支柱项目的同时,也隐藏着很大的风险。他们把眼光放在我国已加入WTO,今后面临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这个高度上;放在假如以后平贝经济走向衰弱,我们怎么办这个角度上;放在了绿色种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上。因此,他们通过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的渠道,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探讨参加保险的可能,主动争取市场,掌握市场等多种途径,把风险转移、降低到最低限度。他们从培育产业基地入手,继续壮大声势,不断提高知名度,力争形成以丰林为中心的平贝种植、科研、管理、销售一体化的新格局。这样特色才能名副其实,优势才能发挥作用。三是在特色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职工逐步脱贫致富的情况下,林场党政班子注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群众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明确没有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丰林的今天.致富以后不要忘记困难职工,不要忘记企业发展,积极为全局经济振兴做贡献.他们认真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活动和“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塑形象”活动,引导职工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拒绝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他们动员职工群众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植树种花,修整街道,设立标语.以良好的环境陶冶和塑造丰林人文明健康,开拓创新纯朴无私的精神风貌.六、两个文明结硕果,生机勃勃气象新
1、从数字看发展。从近几年丰林林场种植平贝的实践看,他们的思路正确、措施得力、效果明显。从近3年该场仅平贝收入的统计数字就可看出惊人的变化。1999年末统计商品贝纯收入46万元,户均纯收入3000元;家庭收入超万元的22户,占总户数的13%;2000年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商品贝纯收入50余万元,户均收入超过4000元,家庭收入超万元的37户,占总户数的20%;2001年商品贝纯收入已达170多万元,加上其它收入,全年自营经济总收入200余万元,人均收入超4000元,户均收入已超过万元。另外,在地下还有价值650万元的母贝。他们力争今年平贝收入达到300万元。
2、从场情看变化。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丰林林场的发展更能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是林场政治稳定,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已连续6年没发生各类刑事案件。去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小区。二是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其它场所和山下单位的职工也有到丰林落户的,由过去不足140户增加到现在的191户。使过去400多元的住房现在能卖到3000多元。三是大龄青年婚姻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仅去年就有13对大龄青年成家立业。到目前为止,只有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