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建筑安装施工工长工作总结五一劳动节先进事迹材料
操着浓重的口口县口音,消瘦的脸庞,中等身材略显单薄,这是口给口的第一印象。虽然刚刚退休的他已是一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却习惯所有员工称呼他——“掌柜子”,在现代化的社会里,这句带有传统家风意味的称呼,却饱含着浓浓的家的味道。
了解口的人都知道,生活里的他并不善言辞,可一聊起建筑施工技术,老王总会滔滔不绝地打开话匣子。在公司员工眼中,王总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总带着农家人特有的质朴和憨厚,平日里他更像公司大家庭里的兄长,可一旦严厉起来,又像慈父和良师益友。
在公司近30名管理人员中,很多人都是从年少时就跟随他步入工地从零学起,他们都衣着朴实、心醇气和,保留着农民工特有的淳朴。口带着他的“土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忙碌在建筑工地上,他凭着别具匠心的钻研态度,攻克了墙体裂缝、顶板裂缝、屋面漏等建筑业施工难题和痛点。他从未间断过实施技术创新,并无私向业界同行推广着破解各类建筑施工难题的方法,为整个建筑行业带来了一股“清流”。
农村娃的打工逆袭路
口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9岁那年,母亲突然离世,只剩下种地为生的父亲拉扯着三个儿子。
“刚参加工作时,我还是很幸运的。”回想起步入成年的第一份工作就进入建筑行业,口至今感到庆幸。一个没有任何手艺和技术的农村娃,为了家庭的生计去打工,走出去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未知数。1973年,18岁的口开始了务工生涯,在人民公社的年代里,“挣工分”是支撑家庭的主要来源,他开始在工地上干壮工,每天的劳动报酬是两角钱,在生产队又能积上一个工分。
口更庆幸的是自己刚入行就跟对了师傅,曲修路是他人生里的第一个师傅,这位在乡镇里赫赫有名的泥瓦匠,是靠着技术吃饭的人才。用句现在的流行词,在集体经济的那个年代里,口的师傅就是建筑工程队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
“师傅真心教,徒弟勤恳学!”看着年轻力壮刚入行的口手脚勤快能吃苦,脏活、累活抢着干,曲修路自然喜欢得不得了。计划经济时代,建筑队承担的工程大都是集体企事业单位及国营单位的房屋建设、校舍的修缮工程。口从最初的壮工干起,跟着师傅学习泥瓦工、木工和钢筋工等施工技法。
“工作以后,除每个月上交生产队30元,换来生产队的30个工分外,我自己每月能挣到五、六元钱,每年年底才结算一次,基本上全都交给了家里。”口参加工作没多久,工程队里就传来减员的消息,危机感倒逼着他更加踏实和勤奋,只有学到技术才能在施工队站稳脚跟。“在那时候的工地上,中午吃饭可以吃到白馒头和饼子,我为了给家里多挣点工分省点饭票每天中午只吃饼子。”
钢筋工有别于其他工种,需要看懂图纸才能下料施工,口开始潜心学习起来,看到徒弟更加上进勤奋,曲修路偷偷把《钢筋加工手册》的技术书籍送给了徒弟。就这样,利用早班抓紧干,午休和晚上挤时间看书学技术。师傅鼓励他尽快成长为队里的技术骨干,凭真本事去养家糊口。
口至今感恩这份改变了他人生的师徒情,正是在师傅的帮助和引导下,经历了四五个年头历练后,他开始在施工队崭露头角,相继走上施工员、技术员岗位。
“土专家”破解粮库霉变难题
“善于解决问题”“思想前卫”“不按常理出牌”这是公司员工们对口的最深刻感受。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师傅曲修路的循循善诱下,文化程度不高、非科班出身的农村娃,从心底喜欢上了建筑行业,他深信这是他一辈子可以安身立命的职业。
时至1988年,随着国家推行承包制的不断兴起,已成为技术骨干的口,开始了更多的尝试。他带着施工队承揽起工业建筑工程,国有粮库改造成了主要的施工对象。
“国有粮库时常面临破损漏雨、反复修缮的困扰,地面返潮导致粮食存储变质问题频发。”口说。很多施工队面对这些问题无能为力,对于地面返潮导致粮食变质的情况更是无从下手。
通常建筑队都是按图纸施工防水处理、实施大面上的修补程序,年年修缮却治标不治本,接手口市东汪村小粮库工程后,为彻底解决漏水、返潮等一系列问题,口开始了他自己的琢磨。经过对整个建筑的仔细排查后,发现粮库瓦房顶部的顺水条两侧是漏水根治的难点,房屋上的原有铆钉眼存在渗漏隐患。找准方向后,施工队按照顺水条的立向,实施精准处置,再对顺水条两侧做重点防水漆处理,钉眼处实施二次封闭后再做防水。
为根治地面返潮,口对粮库常发的霉变位置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库房地面堆放粮食后,会产生地面与墙角处的不均匀沉降、裂缝,这也是引发返潮的原因,仓库墙体与地面拐角处原有直角墙结构必须实施创新。口通过在墙角处预埋20毫米直径管,一边铺贴防水卷材,一边扯管做成柔性角设计,有效增加了地面沉降缓冲空间。首次创新施工的口根治了粮库漏水返潮的弊病,这让他在当地小有名气。上世纪90年代后,口在冯村国家粮食储备库建设中采用了此项工法,困扰当地粮库多年的霉变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自从扎根建筑行业后,一切跟建筑技术有关的问题,口从心底里都感兴趣,以至于到极度热爱。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积极寻求破解方法,这已成为他从业数十年的工作习惯,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他的头脑中总能迸发出不一样的闪光点,善用自己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推敲和分析建筑行业的多项痛点和盲点,一举成为省内建筑领域特立独行的“土专家”。
新技法根治民用建筑“顽疾”
人们常说思维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高度。
施工中,一旦遇到建筑行业的疑难问题,口从不选择绕道而行、得过且过,不循规蹈矩的他总能脑洞大开,想方设法破解施工难题。
从1996年开始,口带领工程队开始涉足民用建筑领域,在他眼中,民用建筑要求建设者更加严谨科学地对待,房屋质量关系到居住者的生活冷暖,对于很多普通家庭而言,买房的投入可能要花掉毕生的积蓄,房屋也许是家庭一辈子的居所。
“老百姓买套房子不容易,既然盖房就应该从买房人角度出发,把这事当成自家的活儿来干。”口经常给建筑队灌注这种标杆理念,在很多建筑商都在想方设法偷工减料、浑水摸鱼、降低成本的年代里,他却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为自己的团队树立起更加严苛的施工标准和从业准则。
对于口来说,从工业建筑转型民用建筑施工,等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面对首次遇到的工程难题,他也在不断摸索、改进和尝试着新的施工方法。
墙体裂缝多发于建筑分隔墙,是民用建筑施工中公认难啃的“骨头”,因属于行业通病,也备受社会诟病。口从材料入手开始了研究,加气混凝土俗称“轻质砖”,这种材料由于能降低建筑承重,具有隔音、保温和防火等优点,是室内分隔墙的主要施工材料。可实践中口发现,这种“轻质砖”存在收缩变小的情况,也是导致墙体裂缝的诱因,经过反复试验后,他发现“轻质砖”存放90天后使用最佳。
“新砖久放、用前喷水、预制打孔、砂浆均匀”这是口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施工秘笈,他要求自己的施工团队严格按照这套既定工序施工,以确保每个环节不出问题。轻质砖经放置,待砖体稳定后,再利用其吸水性强的特点,在施工前喷水“缓化”以增加柔度。为了避免墙体开凿走线弊端,口首创了预留孔洞施工法,工人在安装轻质砖墙面时,直接根据线路走向在砖体上钻孔方式预留线路通道,彻底避免了以往切割墙面走线的弊端,再通过严格控制砌筑砂浆使用强度,有效提升墙体刚度,彻底杜绝了建筑墙面开裂的“疑难病”。
施工“秘笈”成为行业标准
张红国1996年就跟随师傅口进入到建筑行业。他起初对这种极度追求施工质量的做法很不理解,多年相处后,他发现师傅始终坚持将每个项目都做到极致,有时为了实现高标准的施工效果,不惜自掏腰包贴钱施工,正是这种对工艺极致的追求才成就了公司今天的发展和壮大。
“既然国家对于外墙雨水管套管没有强制性标准,只要采用符合尺寸要求的普通管材就行,干嘛非要使用国标厚度的热镀锌管。”最初很多建筑公司老板都想不明白,几年后他们才发现,口的这种“傻”,已经转化成他企业的质量名片。经口承建的各类民用住宅项目,因为不会出现诸如卫生间漏水、墙体裂缝等这些饱受诟病的建筑问题,得到了买房人的青睐。2013年4月,他承建的口长征生活区回迁楼荣获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秀工程项目称号,并且已有20多项工程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正因如此,很多开发商都慕名而来,请口的团队承建项目。
劳动模范应该是劳动的践行者,更应该是时代的领跑者、工匠精神传承者。
多年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让口不再担心公司员工没活干,因为他一贯坚守打造精品建筑的施工思路,为公司树立起了良好品质链和可操作模板。直到现在,口从未停止对建筑施工技法的探索,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和总结,已完成了近百项建筑领域技术创新。
从入行至今,口没有申报一项技术专利,因为他希望施工经验可以向业界推广,让更多的买房人都能住上质量无忧的房子。2006年口市建设局召开现场会,推广口的抹灰技术;2014年省住建厅在口召开全省工程质量现场观摩交流会,向全省推广他的30多项建筑施工工艺和方法;如今几十项创新已被编入口市房屋建筑工程推荐工法,有的直接变成了施工质量验收的行业标准。
口凭着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实现了自我蜕变,从一名普通建筑工人成长为工程技术专家,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又把一群门外汉培养成了行业技术骨干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起公司重要的管理职责。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使用,口意识到自己“土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为鼓励徒弟们深造学习,公司专门为每个技术骨干出资两万多元报了培训班,“土专家”又开启了建筑事业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