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圣地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2 03: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曲阜圣地楷模(先进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曲阜圣地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第一篇:曲阜圣地楷模(先进事迹材料)

关于做好《圣地道德楷模》(暂定名)

征稿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广泛深入地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展示济宁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济宁”建设成就,大力倡导文明风尚,在全社会掀起关爱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的热潮,经研究决定,济宁编辑出版《圣地道德楷模》一书,收录2007年以来共三届全市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请曲阜各有关单位在当初申报的事迹材料基础上,深入挖掘整理当地入选的全市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为《圣地楷模道德》一书提供初稿。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编写要求

书稿编写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符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展示道德模范感人事迹的基础上,集中体现其精神风貌和高尚品德。在内容上,要做到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结构严谨,真实感人,富有情节性;在形式上,要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求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报送要求

1、每位道德模范事迹稿件字数不超过3000字。

2、报送稿件以第三人称表述,注意语言风格和行文方式的统一。

3、请各地各有关单位组织专门力量抓紧撰写,在5月27日前报送曲阜文明办(邮箱:qfwmb7006@163.com,电话:4498920),以保证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前正式出版。

附件1:曲阜历届入选济宁市道德模范人员名单

附件2:事迹示范稿

曲阜市文明办

2011年5月6日

附件1:

第一届全市道德模范名单

十大见义勇为模范

罗 建 曲阜市书院街道旧县二街党支部书记

十大敬业奉献模范

许 勇 曲阜市国家税务局局长

十大孝老爱亲模范

林宝玉 曲阜市红十字会职工

第二届全市道德模范名单

敬业奉献模范

孔 鹏 曲阜市文物局文博讲解员

第三届全市道德模范名单

诚实守信模范

尹洪福 曲阜市三孔旅游服务公司总经理

附件2 事迹示范稿

煤海潮头扬劲帆

--山东省第二届道德模范王彦伦同志主要事迹

王彦伦,男,1974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分配在济宁市落陵煤矿,历任见习技术员、采煤、掘进工区技术员,掘进队长、技术科长、付矿长,1984年后任落陵煤矿矿长,1995年兼任运河煤矿董事长、总经理;2001年7月任济宁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2008年5月10日,出任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济宁矿业集团董事长。

王彦伦同志从煤矿最基层干起,在企业法人代表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24年,始终保持创业的青春,为党的事业孜孜以求,高风亮节,为济宁地方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出任落陵煤矿矿长后,把一个平均采高不足0.9米、年设计能力21万吨的地方煤矿建设成为年产原煤50万吨,年创3000余万元的济宁经济支柱企业,在全国地方煤矿中首批建成质量标准化矿井,获全国煤炭工业企业管理最高奖“金石奖”,被济宁市政府表彰为“八五功勋企业”。1995年在落陵煤矿生产经营的黄金时期,未雨绸缪,自我加压寻求资源,自筹资金依小矿建设了年产150万吨的运河煤矿,创造了全国同类型矿井“投资最少、建设周期最短、达产最快、矿建与基础管理同步达标”的四个第一。没要国家一分钱,将资产总额增加4个亿,分流职工1400多人,解决了资源枯竭矿井的接续问题。

2001年7月任济宁矿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后,面对生产矿井资源枯竭,非煤企业停产、半停产,职工下岗多,经济实力薄弱的实际,确立了“迅速壮大煤炭主业,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施大集团建设”的发展战略,制定“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分“三步走”创造性地实施,迎难而上破解资源瓶径,严细管理精心打造循环经济,在短短六年里使集团公司资产和规模得到迅速膨胀,实现了济宁地方煤炭工业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2008年,集团公司资产总额62.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95亿元,实现利税19.59亿元,其中利润14.76亿元。几年时间,集团公司资产总额比2001年增长8倍,原煤产量增加近6.8倍,销售收入增长16.6倍,利税增长56.8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年位居济宁市直企业第一位,资产利润率高居全省煤炭企业第一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56%,被省政府确立为全省重点工业企业集团之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济宁市集约发展的新形势,以煤为主业,谋篇布局做强做大的文章。自筹资金勘探,获得精查地质储量近10亿吨,实现潜在价值1000多亿元,为集团发展打下了资源基础。相继建设了阳城、花园等一批煤电项目,目前,集团公司经国家、省批准的建设项目投资达120亿元,现已完成项目建设投资30.2亿元,阳城煤矿、阳城洗煤场、花园煤矿已正式投产,阳城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2009年10月1日并网发电,到2010年底前,集团公司将年生产原煤1000万吨以上,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年生产特型钢3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以上,年实现利税30亿元以上,集团实力迅速得到增强。同时,充分利用煤炭、电力等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了济矿汶梁、济矿金乡两大工业园区基地,发展循环经济,拓展了老矿(落陵煤矿)厂(钢铁厂、煤机厂)区非煤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了以煤为依托,煤-电-建材、煤-焦-化工、冶金矿山制造并存的“三大产业链条”,实现了集团公司第一轮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济宁地方煤炭工业史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始终把安全生产当作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运用新的理念强化安全管理,形成了“15333”的安全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安全培训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在完成国家规定特种工种培训任务的基础上,不惜人力物力,大搞全员安全技术培训,每年坚持将128个特种工种和全公司各煤矿企业260多名区队长、班组长脱产培训一遍,全面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素质。坚持按需投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有效控制和减少了事故。强化“双基”和质量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两型三化”企业建设,突出抓区队、班组建设和管理,形成了一套基层建设的长效机制,强根固本,厚实了基础管理,保持了安全的持续稳定。集团公司所属生产矿井均为国家级标准化矿井和“煤矿安全程度评估A级矿井”。2003年以来,集团公司百万吨死亡率为0.12,2006年来,集团公司消灭重伤及以上事故,安全生产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煤炭行业先进前列。

坚持管理创新,按照现代化企业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对人员、财务、主要产品销售、重点物资、招投标管理等进行规范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科学完备,仅汇编成册的制度文件就达90多万字,使企业生产经营、文明管理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在为地方增加数亿财政收入的同时,带动和促进了企业驻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几年来,集团公司安排市县复转军人、企业驻地人员、职工子女就业达4000多人,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爱才惜才,通过招聘人才、引进高学历毕业生和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不断改善职工队伍结构,近年引进本科生300余名,研究生20多名,在职工队伍中,目前中技以上专业水平的人已占到职工人数的95%。同时,坚持严格干部管理,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班子建设及中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管理选拔、任免、考核办法,为其创造发展平台,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在实践中迅速成长,一批年富力强、懂经营、会管理、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志走向管理和领导岗位。企业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目前,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42岁,班子成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65%,中级以上技术职务的占86%,实现了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以“做人低调,做事不事张扬,为企业谋发展,为职工谋福利”为自己做人的宗旨,兢兢业业为企业发展所想,永葆创业的青春。关心职工生活,美化矿厂区环境,大力促进后勤改革,矿区基本做到了职工食堂餐馆化、住宿宾馆化、工作服公管化,提高职工岗级工资、下井费及各类津贴、补贴,仅去年煤矿企业职工人均工资月增加1500多元,非煤企业年内工资增幅高达65%。坚持矿厂务公开,带头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职工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惠及职工,辐射周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效益显著,促进了企业形象持续提升,集团及所属企业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多项荣誉,成为社会关注,人们向往的幸福和谐优秀企业。二十多年来,王彦伦同志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王彦伦同志任企业法人代表25年来,一直淡薄名利。企业财务报销签字都是明确工作严肃认真,责任心强的同志负责,特别是委托党委书记负责签字报销,被市领导赞誉为班子团结、党政合作的典范。二十多年来,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先后经过上级审计部门离任审计、任中审计和专项审计、市稽查特派员驻矿财务资产管理稽查、财务税收大检查多次,每年市纪检、组织部门考评,每次对其都给予高度评价。他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在干部职工中有较高的的威望,职工代表还自发地为其赠“居盛思兴、创业为民”的牌匾,表达对王彦伦同志的信任和爱戴。王彦伦同志先后获得的“全国十佳矿长”、“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劳动模范”、“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经营管理者”、“山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市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一切为了矿山

——记“综机大夫”孙计爽

在南屯煤矿有个人被大伙亲切的称作“大夫”,他不拿手术刀却拿螺丝刀,工作中面对也不是的病人,而是四百米井下的综采设备。

1982年我国首批引进的国外的先进综采设备,他背着字典看图纸,率先驾驭了满是外文的洋设备。

1994年南屯煤矿开始高产高效会战,引进了德国采煤机,他拿“水土不服”的洋设备开刀,确保了设备的可靠运行,改良的设计让外国专家折服并采用。

2000年矿井大量进口的综采设备备品备件极度紧缺,他勇挑重担,实现了配套部件的国产化,节省费用上千万。

2006年南屯煤矿实施厚薄煤层配采战略,他着手研究薄煤层机械化开采,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采煤工效和安全系数。

27年来,他将自己命运与矿井的发展牢牢联系在一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就是46岁的孙计爽,中共党员,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副总工程师、综采办公室主任。在职工心目中,在矿山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他就是扎根煤海的一棵大树,猎猎舞动的一面大旗。

在学习中做“舟”远航

我们常人看来冰冷的矿山设备,在孙计爽看来都是有生命的。如何让这些设备能在井下欢快的工作,是孙计爽每天都思考的。1982年,孙计爽从兖矿技校毕业,书本上的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现场的需要。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多学,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知识。为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孙计爽自费2000多元购买了《晶体管电路》、《综机电器备》、《数学电路》等书籍和许多的电子元件,边读边研究,日积月累现场了120多万字的综机电器设备笔记。2006年矿井大力实施厚薄煤层配采战略,为了尽快掌握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每次跟班下井时,孙计爽把资料书和图纸一块带着,遇到一个问题,记录一个问题,分析一个问题,处理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孙计爽在由“师傅、专家、设备、书籍资料、图纸、繁重的工作实践、复杂的现场情况”等诸多因素组成的“矿山大学”里,熟练掌握了薄煤层机械化设备的性能和原理,并在设备维修保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矿厚薄煤层配采和薄煤层机械化开采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孙计爽渐渐地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成长为能够驾驭现代化综机设备的技术人员。

做矿山的优秀“综机大夫”

工友们常开玩笑说:孙总看设备就有双X光一样的眼睛。的确,多年的工作经验,练就了孙计爽的“一眼准”。减少故障排除的时间,就是增加矿井的效益,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就是最大的节约。在井下采区一线,经常看到孙计爽巡查的身影,通过巡查他发现了很多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了机械事故的发生。今年5月份的一个夜班,孙计爽在掘四3315工作面巡检时,发现皮带跑偏保护失灵,在检查中做实验,让维修人员及时进行调整修复,使得跑偏保护起作用。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护部动作,失灵,一旦造成皮带撕裂,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细算一下经济账,如果造成皮带撕裂,断开,煤将无法运输出去,影响生产时间。100米的皮带按400元一米,就可节约40000元。2008年10月份的一天,在综采准备队的一个放顶煤工作面即9303工作面,采煤机开关出现故障,接近三个小时还没有修好,没办法只好给孙计爽打电话,他通过在电话里询问情况,对井下工作面情况大致了解,便在路上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到现场迅速解决问题,仅用了20分钟。令众人叹服!如果设备无法正常运转,这个工作面的原班人马30人要出现被动窝工现象,浪费人力资源。正常情况下一个小时割一刀煤,一刀煤就是1500吨,按目前价格算就得70余万元的创收。

做破解制约矿井开采难题的“先行者”

近年来,南屯矿率先在兖矿集团实施了大倾角开采、工作面倒梯形开采和扇形开采、锯齿形、刀把型等特殊条件下煤炭开采、设备配套工艺试验。针对工作面大倾角开采顶煤松软破碎、支架下滑、采煤机下行等困难,孙计爽带领综采人员使用了四相线变频器,实现了采煤机的回馈自动,同时采用了大功率的SDJ—28型绞车,使支架处于平衡状态。为防止煤尘污染,在液压支架的人行平台上设臵了行走台阶,并安装了喷雾洒尘装臵,达到了移架、放煤自动洒水灭尘。一系列的工艺流程技术改造,保证了采场在困难条件下的顺利开采,最大限度地回收了煤炭资源。

南屯矿是集团公司首个厚薄煤层配采矿井。但是薄煤层传统的开采工艺落后,安全系数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孙计爽把此作为学习实践活动需要破解的突出难题,以兖矿集团公司确立的“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方案”课题研究为契机,将1701工作面设备安装和运行中遇到的两个难题迎刃而解。一个是因中间巷低于工作面1.03米,给上下工作面的连通及运输机的平铺,正常支架的铺设带来了难题。他仔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采用2个特殊支架作为中间巷支架、运输机的垫架,使支架、运输机与上下面顺利连通,采煤机平稳通过。同时,坚硬的硫化铁结核,是1701工作面开采的最大难题,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生产出“硬得过”它的割煤刀具。他仔细研究每一张设备图纸,和专业人员沟通交流,通过反复模实验,在取得数据依据的基础上,终于研发出了第一代薄煤层机械化开采设备,该设备使用特殊设计的滚筒,提高了摇臂的电机功率,对硫化铁结核的粉碎起到一定的作用,突破了薄煤层机械化开采的障碍。地面模拟运转成功后,孙计爽又对设备从摇臂长度、喷嘴方向、旋转力度等方面进行了二次改造,将电气箱的27个接头改造成12个,避免了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巨大震动会导致接头虚接现象,降低事故发生机率。为矿井顺利实施薄煤层机械化开采创造了条件,也为兖矿集团公司探索可持续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

在创新实践中做优秀的“园丁”

“手到病除”让孙计爽名声大震,矿上的几个小伙子开始琢磨如何能跟孙总学上几招。每个周末的“综机电工提高班”,让好学的小伙子们遂了心愿,在培训班上孙计爽不仅自己的“招招鲜”无偿传授,而且还系统的讲解综机维修知识。孙计爽说,“我的知识是在矿山这所大学学到的,现在我站在讲台上,要教会更多的人”。27年来,孙计爽由一名工人逐步走上班长、副区长、区长、科室主任的岗位。岗位变了,但重培训的技术工人作风依然保持。每每遇到前来求教的,从不推辞,掏绝活相送,家里的电话也因此成了不注册的技术咨询“114”,别人求助的“110”。有一名兄弟矿的小青年贸然登门拜师,他当场爽快收徒,在家里授课,一周三次,义务教了一年;对一名陌生的农民轮换工,也是掏心窝传授,使其技艺大增,竟然毛遂自荐挑起采煤机包机组组长的担子。青工赵磊,技校毕业后拜孙计爽为师学习综机设备维修,工作中很快就独当一面,成为新的“综机电王”,现已成长为集团公司“优秀技能人才”。去年,徒弟赵磊与孙计爽一同登上了集团公司首届道德模范领奖台。目前,孙计爽带出20多位徒弟,大部分都成为生产一线技术上行家里手,其中有1名成为高级技师、3名成为技师、1名被提名为山东省首席技师。

今年以来,他将收集的煤机资料做成电子版在内部网上发布,并给各相关区队长、技术员授权登陆查询和使用。同时将自己业余时间整理的资料全部编印成技术指导书籍《综机故障100例》。这本书,是一种处理现场故障的指导教材,对常见的问题按书索骥就能找到故障症结,及时诊治。为了提高该矿薄煤层的开采工艺水平,使工段技术工人、一线工人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效能,正确的操作和维护设备,充分的发挥设备应有的性能,孙计爽主持编写了《薄煤层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资料》套书。这套书共分六册:《ZY2600型液压支架》、《MG110/250BW型采煤机》、《SGZ630/220型刮板运输机》、《顺槽运输设备》、《电器设备》、《乳化液、喷雾泵》。各分册分别针对薄煤层配套设备介绍了设备的组成,性能及使用维护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成为薄煤层技术工人的案头书。

“是矿山培育了我、养育了我,我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来自矿山。”被评选为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后,南屯矿党政号召全矿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向他学习,并给予他5000元奖励。孙计爽却把矿上奖励给他的5000元钱,全部捐给了矿“助学基金会”,帮助困难学生求学,启发和激励更多的青工学知识、学技术,成为矿井科学发展的栋梁人才。

诚信铸就人生路

——记泗水县建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杰

凤凰涅槃,以烈火中重生之热烈、坚韧及执著精神,撼人心魄。而李杰凭着对城市建设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在建筑行业一干就是二十几年。监理行业风起云涌,作为泗水县建兴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在激烈的竞争中,他带领全体员工一次次浴火重生,越战越勇,正如一只振翅高歌的火凤凰,给人期冀,给人力量。这期间他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也经历了不为外人所知的艰辛。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干的就是良心活儿,靠的就是责任心!他的员工手册上写着一句话:“恪守信用,言行一致”。

艰苦创业,敢做商海弄潮儿

1994年7月,李杰被任命为县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当时工程质量监督站只有6名员工,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一个县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让6名员工去做,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李杰心里也明白,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心血和汗水。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凭着一股韧劲和对工作的极大热情,带领着6名员工,白天上工地抽查取样,做各种数据的测量,晚上回来后,不顾一身的疲惫,加班加点打夜战计算各种数据、核对图纸,在他的带领下,全县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面貌,不断创造出新的业绩。2003年,国家实行政企分开,监理工作从质监站分离出去,划为纯企业单位,李杰面临着人生中一次重大抉择,但他此刻想到的并非自己,而是怎样才能更好的便于开展工作,经过一番思考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主动提出辞去质监站站长的职务去创办监理公司。而创办公司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困难重重,没有启动资金,员工工资没有着落,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但他觉得这虽然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于是他怀着背水一战的决心,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

这一年,正赶上全县旧城改造建设拉开序幕,李杰接手的第一个工程正是拆迁改造的第一个小区。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小区的施工队伍素质不是很高,施工比较混乱,管理难度非常大,这对李杰和他的公司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他心里很清楚,这次监理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公司今后走工程监理之路的信心。为此,李杰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强化内部管理,明确各道工序检查和验收的控制点,适时完善监理工作体系,确保各工程项目质量达到一流水平。在安全管理方面,他带领全体员工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了监理人员的责任心、安全意识和安全监理水平。在他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该项工程监理工作。

信守承诺,确保质量树形象 建筑行业是个良心活儿,不讲诚信、不确保质量的后果有可能就要付出流血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李杰深知,作为一名监理从业者,如果不能本着诚信去开展工作,那是对业主的不负责,是对自己良心的不负责。他把信守承诺作为让客户满意的重要标准,“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严谨自律、热诚服务”是他给企业制定的经营宗旨。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经他公司监理的工程多次荣获省优、市政府金牌奖。

2003年,李杰拿下同济花苑的监理合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项工程是县里的重点工程,合同工期标明是8个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李杰前前后后为工程服务了将近3年,在整个工程的监理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监理费用被拖欠,还要帮建设方出谋划策,协调解决面临的难题。面对重重困扰,他迎难而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凭着他的艰苦付出,这个小区优良工程率达100%,其中一项获得“泰山杯”,三项获“运河杯”优质工程奖励。

几年来,李杰在开展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过程中,排除各种干扰,客观、公正地对待监理的委托单位和承建单位。在他所监理的许多工程中,个别包工头态度十分蛮横,甚至扬言“我承包的工程,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谁要敢指手画脚,我就不让他好过”,在施工过程中故意偷工减料,李杰明白,如果严格要求工程质量,就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很有可能会遭到打击报复,但他敢于碰硬,对待工程中出现的任何质量问题都严格把关。他说,讲诚信是个道德问题,也是个人品质的体现,客户信任我,我就不能愧对他们。他让全体员工树立起“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胸怀一颗公正的心,挺直了腰杆去面对压力和恐吓,确保了所有工程的建筑质量。

细节决定成败。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坚持抽查3到5个工地,对现场出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明显地提高了全县的工程质量,工程合格率达100%,得到了业主的好评,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甘愿付出,用大爱回报社会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宽容和帮助”,李杰在博客里这样写到。全县道路“村村通”工程铺开以后,李杰负责全部近70处桥梁的监理工作。监理费用低,公司利润少,甚至成本收回都很难。但是他不计较,他觉得这是服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能为老百姓出一份力,尽一份心,他很欣慰。

李杰很朴实,他说员工就是自己的亲人,照顾好亲人是自己的责任。有一年夏天,一个小区正在紧张的施工,忽然下起大雨,他想到在工地的员工还没有吃饭,到下班的时间了没有雨衣无法回家,于是自己开车到工地把员工挨个送回家。在他的心里,员工能跟着他一起创业、一起吃苦,就是对他的信任。许多员工都这样评价他,“为人朴实,胸怀坦荡,我们跟着他干,心里觉得踏实”。此外,生活中的李杰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这些年来,他帮助过很多人,也通过一些渠道支助过不少贫困学生,但他却很少向别人提起,甚至就连他帮助过的学生都不知道是谁圆了自己的上学梦想。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2002年他被评为“泗水县劳动模范”;2003年获济宁市建设委员会“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被济宁市人事局和市建委授予“全市建设系统先进个人”;2004年被济宁市建设委员会授予“先进个人”、“济宁市十佳注册监理工程师”称号;2005年获“泗水县优秀政协委员”称号;2006年被济宁市人民政府授予“济宁市劳动模范”;2007年获济宁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提名,同年,荣获“泗水县十大道德模范”称号;2008年入选全国诚实守信好人榜,他的公司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十佳文明诚信企业”称号。

这就是李杰,一位平平凡凡、实实在在,视诚信为生命的监理人!

后妈真爱无价

--山东省第二界道德模范陈继英主要事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潜心教子、孕育一代贤良的故事已为世人传诵,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典范。如今在邹城市城前镇大柳峪村也有这样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照顾三个没娘的孩子,她顶住社会压力当后妈;为了挽救一个残破的家庭,她独担家庭重任做牛马;为了实现孩子的梦想,她奉献青春和母爱,用朴实和善良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亲情之歌。她就是被誉为“当代孟母”的真情后妈--陈继英。

“他实诚人好,嫁他,再苦俺不怕!”

1990年,陈继英经人介绍认识了在城前镇中学教书的武玉平。当时武家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穷”,武玉平的前妻因受不了这份穷,狠心抛夫弃子,改嫁他乡。当时武家的情况,陈继英是知道一些的,有人劝她:“武玉平的三个孩子小,家里又穷,简直是个大火坑,要是嫁给他你可跟着受累吧!”可是,陈继英不这样想:武玉平学教的好,待学生就跟待自己孩子一样亲,嫁给这样的老实人,再苦再累也心安啊。如今陈继英回忆起第一次到武家后看到的情景,依然是历历在目:三间土坯草房,几件陈旧的家具,一个80多岁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大5岁,老小还不满周岁,三个孩子身上的衣服脏的辨不清颜色,见了她,怯怯的躲在一边。看了这些,陈继英的心里很难受,她明白,这个家需要一个女主人,孩子们需要一个疼爱他们的妈妈。于是她不顾亲人的反对,毅然嫁给了武玉平。

婚后,陈继英把一腔母爱全部倾注到三个孩子身上,缝补浆洗百般呵护,让三个曾经失去母爱的孩子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切和温暖,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又开始在这个农家小院回荡。为了让武玉平安心工作,陈继英挑起了所有的农活和家务,整日早出晚归,卖冰棍、收酒瓶、拾破烂,什么活都干。武玉平常感觉自己对不住陈继英,可陈继英却说:“这有啥,只要咱不怕吃苦,再难的日子也能撑过去。”2000年,他们省吃俭用盖起了4间新瓦房,住在亮堂堂的新房里,一家人乐开了花,陈继英想,日子如果这样一天天的过该多好。

“那日子苦的像黄连,也要咬牙过啊”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全家人满怀希望憧憬未来时,一场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2002年,武玉平在体检中被诊断为肝癌晚期,经多方医治无效,留下3万多元的债务于2003年去世。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个初现生机的苦难家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武玉平刚去世的那些日子,陈继英抚摸着丈夫的遗像,心就像撕裂般的痛,痛苦的潮水几欲将她淹没,这个时候,她甚至想到过死。但是,理智告诉她,要活下去,不为别的,就为那三个可怜的孩子!

那段岁月,留给陈继英的是无尽的酸楚。坚强的她为了维持家计,照顾三个年幼的孩子,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农忙时,她披星戴月在地里干活;农闲时,她四处漂泊外出打工。有人看陈继英受苦受累,就劝她:“满堂的儿女不如半路的夫妻,孩子不是亲生的,还欠那么多债,受那个罪,犯那个难,你图个啥,不如一走了之。”面对别人的劝说,陈继英从没有动摇过。她心里舍不下三个孩子,孩子们也离不开她。现在她成了孩子们唯一的依靠,孩子们的命运就掌握在她的手上。面对她从小拉扯大视她为亲娘的儿女,她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让他们失去继续求学的机会。2003年夏,为了给孩子们筹集学费,陈继英到邹城边打工边拾破烂,眼看开学的日子就要到了,还差2000多元,心急如焚的她想到了卖血。在医院取血处,陈继英被告知因长期营养不良,不适合献血,听了这话,陈继英急了,央求大夫网开一面。同在医院无偿献血的企业职工韩敏,目睹陈继英的异常举动很奇怪,细细询问下韩敏知道了事情原委并被深深打动,当即回到家中拿出2000块钱送给了陈继英,才使她勉强度过了难关。

为了不让孩子辍学,陈继英咬牙苦苦撑着,过年过节人家忙着买年货,她却忙着东奔西走为孩子们借钱筹学费,这期间,陈继英流了多少泪,吃了多少苦,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为了多赚点钱交学费,她每次外出打工,都会让老乡给她介绍男劳力干的重活累活,拉三轮车、背预制板、送菜……为了省钱,她用茶叶水就馒头,一天就吃一顿饭,菜更是连闻都不曾闻过。挣得钱她都仔细放好,凑了整数就赶紧寄给上学的孩子,自己不舍的多花一分。长年的劳累使陈继英患上了腰间盘突出、腿疼等多种疾病,但她舍不得花钱治病,疼的厉害了,就歇一歇躺一躺,每当这个时候,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看着这个形影相吊一贫如洗的家,想想以前虽然穷但充满温馨的时光,眼泪就止也止不住的流,可是她知道,现在不是哭的时候,日子苦的像黄连,也要咬牙过下去,她要让孩子过上好日子!

“孩子们争气,俺这18年的苦就没白受” 历经苦难不失志,守得云开见月明。继母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暗下决心刻苦学习,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回报母亲。2005年,儿子武传强和女儿武传芹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青岛电子专科学校和山东理工大学,但1万多元的学费却让陈继英犯了愁。懂事的儿子留着泪说:“娘,我不上了,我出去打工挣钱供妹妹们上学。”陈继英哭着说:“不行!娘再苦再累也要供你们上学。”陈继英硬着头皮跑回娘家向兄弟姐妹借钱,好不容易把学费凑齐了,看着这东拼西凑来的学费,孩子们抱着她哭作一团。母亲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在高校就读期间,两个孩子都利用寒暑假在外打工为自己筹集学费,每当看到孩子们如此懂事,陈继英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2009年,陈继英家喜事连连,大儿子专科毕业后在青岛顺利找到一份营销的工作,二女儿考上江苏镇江一所高校的研究生,老三也在青岛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孩子们这么争气,做母亲的自然充满欣慰,她说:“孩子们争气,俺这18年的苦就没白受,再苦都值了!”看着陈继英饱含沧桑的脸上绽放的笑颜,我们能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喜悦,那是历经苦难盼来希望的释然和坦荡。目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陈继英在镇敬老院做了一名临时工,生活有所改善。在敬老院里,她兢兢业业,对待每位老人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她说、人这辈子不容易,老了,无儿无女的更苦,我要多照顾一些。有一次,一位张姓老人因病去医务室挂吊瓶,差了五元钱,陈继英知道了一下掏出20元钱给他,并让老人买点补品补补身子。后来和二女儿聊家常时说到这件事,女儿说,妈妈你变大方了,但陈继英说:“不是变大方了,这些年社会给咱家的太多了,现在咱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了!”

这就是陈继英,一个经历了太多磨砺的平凡母亲,为了坚守对丈夫托孤遗愿的承诺,她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18年无私的奉献托起三个孩子化茧成蝶的企盼,她把温馨细腻、博大精深的母爱聚焦成了令人瞩目的特写。她历经磨难,却依然充满坚强豁达乐观感恩的生活态度,将成为孩子们享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陈继英的事迹传开后,得到社会的广泛传诵和赞扬,社会各界的好心人也纷纷为其捐款捐物。她先后荣获

“2005感动邹城十大人物”、“教子有方当代孟母”、“首届感动济宁十佳人物”、“第二届省十大优秀母亲”、“山东省第二届道德模范”、“全国十大当代孟母”、“全国和谐家庭”等荣誉。面对社会的关怀和温暖,陈继英表示自己今后要更加坚强,尽心的抚养教育好三个孩子,让他们将来更好的回报社会。

第二篇:师德楷模先进事迹

师德楷模先进事迹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为一名年轻教师,常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八个字谨记心间,并让它做为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得失。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高尚的师德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代乃至几代人的成长。我认为,师德中爱学生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爱学生,才会认真备课、上课;只有爱学生,才会有责任心、事业心;只有爱学生,才会抛开一切名利,为学生补课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只有爱学生,才会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这一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面前就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标尺。做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热血与爱心,在我所教的班级内,经常会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心,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学生是老师心目中的骄傲。

2007年,我所教的一个班里有一名叫冯佳缘的女孩,她上课纪律松懈,课下性格怪癖,与同学极不和群,而且爱与同学打架。她的这种行为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及时地对她进行了一次家访,在这次家访中,我了解到佳缘这种性格行成的原因原来与她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从小就跟着姥姥,和姥姥相依为命,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较多,家庭条件十分困难,看到这种情况,我明白了,因为佳缘缺少父母爱,才形成了这种性格,唯有父母爱的呵护,才能让这棵幼苗健康茁壮的成长,唯有父母爱的滋润,才能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平,弥补孩子心中的缺憾。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刻意的去关照这个孩子,向其他同学讲她如何的聪明能干、如何的懂事孝顺,树立她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在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给她补习功课,教给她如何合理利用时间;生活上更是倾心而为,每逢家里做好吃的就让请她回家一起吃饭。暑假期间,她的父母外出打工,我就把佳缘叫到家里给她谈心,并经常送她一些她较喜欢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佳缘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同学相处的也越来越好。尤其是她把老师当成了妈妈一样的知心人。她的姥姥充满感激,逢人必讲老师的好处。正是因为这件事,学生和家长对我好评如潮,更加信任和拥护。渊博的知识,赤诚的爱心是每位老师必备的素质,但作为一名青年的教师,我更拥有着良好的耐心和宽容心。在我教的班里有一位学生非常调皮,经常小错不断,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只要老师稍加管教,家长定会跑到学校大吵大闹,并时时鼓动其他学生家长和老师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我从没有与其发生过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忍耐来化解,以好言来相劝。在快要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个孩子因为学骑自行车把脚骨摔裂了,只能在家卧床休息。我不顾家里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的利用每天的中午时间和星期日为孩子补课,以此做为和他家长沟通的契机。我坚持为这个孩子补了20天的课,孩子的家长也有开始的觉得老师装好心,到后来被彻底感动。这样小小的一件事又为我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任教十年来,在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我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和业务水平更是刻苦钻研,努力提高,并大胆尝试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尝试运用对话式教学。先后拜老教师为师,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和指导,积极参加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探讨和研究。为获取更广博的文化知识、培养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利用课余时间精读教育名著,做大量读书笔记,并写出心得体会与同事研讨交流,借鉴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改革,我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大胆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形成有自己风格的课堂模式: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向教师挑战,向权威挑战;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知识消化反馈余地,多一点进行活动表现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环境;让学生“动”起来;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和时间,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索中学习,在参与中发展。使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课堂上,课堂气氛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大胆了,敢于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争抢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越来越爱课堂,爱学习。

2011年在国培计划——“河北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培训合格并取得“优秀学员”光荣称号;2011年底被学区举荐到河北师大参加“国培计划”,在培训中由于自己表现良好,在“农村幼儿教具使用与分享”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2012年我参加了县第三期骨干教师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现正参加现骨干教师评选中;2009年和2010年自己所制作的电子课件多次被纳入县教育资源库,并获荣誉证书;等等。由于自己对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精湛所执教课程也曾多次在学区、学校作为观摩学习课。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能力、赤诚的爱心;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一种不计个人得失、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的无私精神。

第三篇: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

一个个普通的名字,一个个最基层的农村教师,却有一种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宁愿放弃改行的机会,也要坚守艰辛清贫的教育工作岗位;有一颗“不是我所生,却与我更亲”的爱生之心。这些都源于他无私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这种蜡烛精神让一个个普通的名字响彻中国,传遍教育界,成为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学习了三位老师的先进事迹,我感慨万千,不断进取,坚守岗位,不为名利所动,爱生如子,这才是最崇高的师魂!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以上三位老师的蜡烛精神,整个教育界一定满是辉煌!

5月 26日,我校全体教师学习了三位老师的先进事迹后,我感慨颇多,心情很不平静,特别是她们身上表现出的高尚道德风范,更使我感动不已。

她们从教十年如一日,尽职尽责,呕心沥血,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生活简朴、廉洁从教、克己奉公,言传身教,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们的崇高品格和师德不仅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尊敬,而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像这些诚实质朴的人民教师,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意志,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把自己的心血和力量献给教育事业,她们的身上闪烁着师德的绚烂光辉。孔子云: “ 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 „„ 在当今冷漠、隔阂渐成风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吗?可以想像,假如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必将更加和谐,必将布满更多的温情,必将更有人情味,必将更让人留恋。

学习了这些感人事迹后,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原来可以这样积极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可以这样真诚地与人相处,可以这样热情地帮助别人 „„ 我很感动 , 从中学到了很多 , 也让我重新熟悉了教师这份职业 , 在如今的这个工作岗位上 , 我想我应该用一份真挚的态度去对待,争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教育事业尽微薄之力。

【篇二】

我从教13年,担任班主任近10年,对“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是深有感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是“教书”的前提,“育人”是“教书”的根本,教师决不能只“教书”而不“育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教育工作总是热情洋溢。从一名刚毕业的师范生到对工作游刃有余的青年教师,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实践中、反思中、总结中成长起来的。有时担任班主任,有时担任两门主课,无论分担什么学科、什么工作,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不断努力再努力——扎实自己的基本功、提高教育技能、尽快地融入到学生当中,而且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等工作始终很用心,也深知教师育人的重要性,时刻谨记“育人”的职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表面看是教书,其实真正的内涵是育人——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修养,培养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素质。这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

在我每年接手的班级中,总是会有几个成绩差、习惯差、品行差的典型学生。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从接班起就对他们倾注了比其他学生多几倍的精力。首先我要从多方渠道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情况、思想品行、学习习惯等,无论是询问“前辈”还是做家教,我都对得到的资料进行整合比较以作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会亲自“走近”他们——课下观察他们的“行踪”、课上注意他们的“动态”,对他们多提问、多指导、多关心、多交流,更准确地帮他们查找造成目前这些行为、思想的根源,并通过一次事件进行举一反三的引导教育,让这些孩子在一次次的小错误之后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尽快帮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接着引导他们明确作为一名学生应有的学习目标,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就这样,在我的耐心教育、引导下,我所带班级中问题学生的品行大多数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有的即使学习成绩没有大幅提高,但是思想行为绝对是健康、积极、热情、向上的,甚至他们中还涌现出不少关心集体、关爱同学、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优秀典型呢!

去年我所接的五年级一班中,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习惯差异很大,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品德课的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全班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与精力。例如班上的张芮苗、张梦恬、崔心馨、郑孟果、张悦等不少女孩子虽然也能踏实地参与学习,但是成绩却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平时就多关注她们:发现很多时候她们连举手的胆量都没有。因此课余我就多帮助、辅导她们,课上多提问、多鼓励,尽可能多的给予她们发言的机会,激发她们的自信心和大胆参与的勇气。课间,我走向她们的座位,坐下来与她们聊天,问一问:在校住宿有没有什么困难?在校就餐有没有什么不适应?放学回家都喜欢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最爱读的课外书是哪些?最擅长的体育、文艺活动有哪些?慢慢地孩子们似乎已经把我当成了她们的知心姐姐,主动加我的QQ,有什么心事或者困惑总喜欢课下主动找我聊一聊。有时还告诉我一些男孩子的思想与行为动向呢!使我能够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而我们班的男孩子更是别具特色:天资聪明一个赛一个,体育、文艺各有所长,课堂发言积极活跃全校皆知,可就是让你“天天头疼”——讨论解答一个问题,就能让两三个男孩子差点“吵”起来;下课还没回到办公室,一个女孩子就来哭诉被打了;课间做个操,就会有个男孩动作不到位被值周处点名的;早上刚到校,就发现全校园就只剩我班的几个男孩子还在激烈地打乒乓;午休时间,总有两三个男孩子至始至终在和值日老师“捉迷藏”——桌子底下看书、东张西望瞅乐子、打扰周围同学休息„„这些小将们的“突出表现”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既不忍心对活泼可爱的他们“严加控制”,又总是被出其不意的突发事件所困扰,你说能不头疼吗?

于是,课堂上,我注重对这群“一休”的正面引导,故意抛给他们一两个技术含量较高的问题,鼓励他们带领女孩子们分组展开学习、探索、研究、交流、评价等,男孩子们展开思维的碰撞,女孩子们也从中领悟学法、激发兴趣。例如:由程新超、周晓辉、李府昌等几个男孩儿导演、编排的课本剧《晏子使楚》获得了镇级优秀节目的荣誉。这也是我们班学生把握课堂、拓展课堂的优秀成果。课余时间,我注重他们的体育锻炼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从不布置反复抄写的、大量枯燥的作业,总是引导孩子们明确每天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词句、熟读或背会本课课文等,同时给孩子们自由把握的空间,指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课余活动,支持孩子们课余展开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跳绳比赛、跳皮筋等活动,并鼓励孩子们多去图书室借阅图书,引导班干部在班上开展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展评活动。这样一来,早读课、自习课上教室里都是专心读背、勤学苦练的身影。课间活动,个个都激情高涨、大显身手。班级、学校的各项活动,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积极向上,班风有了显著的改善。乐观自信的笑脸越来越多了,明辨是非的小督导员争相担当了,班主任的“头疼病”也悄然痊愈了。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不但要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同时还要有一套管理班级的方法。在孩子们的自选和推选中组建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要做好的便是正确的督促和有效的运用。首先对班干部要敢于放手,但又不能袖手旁观,要适时的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技巧的指导。同时,对班上的好人好事、学习标兵、劳动能手等先进典型要加强表扬的力度,对纪律涣散、思想不端、突发事件等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公平的处理,时刻让学生谨记:健康、积极、向上才是一个学生应有的作风,时刻保持平等、温馨的班级氛围。

通过多年“教书育人”工作的体验,我深感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很重要,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普通教师,都应该用心和学生交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学习的技能、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好的育人的本职工作。这不仅需要时刻保持满腔的热心和责任心,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倾注更多的耐心、诚心和爱心,这样我们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一位称职的班主任老师,一个名副其实的育人典范。

第四篇: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双王城卧铺小学

张晓丽

学校组织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十位教师的先进事迹,我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优秀教师的平凡和伟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有待学习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多多发挥这些精神,提高自己。现结合学习材料有感而发,谈几点体会。

一、立足本质,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优秀教师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任何学生就是一个“爱”字。以无限的真情去关爱,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当学生做错了事的时候,指导分析让学生知道做错事的原因。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母亲般的爱感化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犹如父母,甚至胜于父母。感受到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二、对工作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我们应当学习优秀教师以学生为动力,以育人为首的精神。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不仅要规范学生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时时处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从自己身边的小事

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努力做到。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学生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对学生我们既要爱又要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老师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师必须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励学生。

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我进一步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我们老师必备的道德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友好的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和他们交流,多鼓励和表扬他们,要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当学生有不足时,多给予激励和赞美,对学生精心呵护,尊重学生人格,善待、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开心和幸福。

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要用我的激情,用我的爱心把这份光和热永远延续下去。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第五篇:201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201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一、汪秀丽

为了山城的孩子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校园,仰望校门,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帘:“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这是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治校理念,也是这所学校校长从教42年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动力源泉。“为了山城的孩子”,这一宗旨和信念已经融入了这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的思想,融入了校长的一言一行当中,成为校长恒久的教育梦想。

这位校长,就是特级教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972年,年仅19岁的汪秀丽踏上了三尺讲台,当上了班主任。“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她初为人师的梦想。

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汪秀丽倾注了全部的时间、心血和智慧,创造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哲学课堂,教给了学生受益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以春风般和煦的影响力带出了最具凝聚力的班集体。每个假期,汪秀丽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劳动,进入工厂学工,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来暑往,她和一届届学生度过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初中、高中时代。每一届的学生都在毕业照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在教师、班主任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汪秀丽连续10年被评为张家口市劳动模范,还先后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年仅24岁就当选为河北省党代会代表,25岁的时候当选为第五届河北省人大代表。

“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

1997年,44岁的汪秀丽被任命为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

然而,汪秀丽是含着眼泪接任校长职务的。众所周知,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首先是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了,还有普高热持续升温,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全国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张家口市也随后相继撤并了三所职业学校。面对严峻的办学形势,“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重任和挑战。而作为一个女同志,她的一双儿女即将参加中考、高考,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已经年近八旬,爱人的工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正是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的时期。而“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必须为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奉献。

领导的重托,教职工的信任,和一个省人大代表、党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汪秀丽只有接受,不能退缩。在矛盾、担忧和含着眼泪的抉择中,“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这一新的理想又刻上了心头。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出路就有多广。”这是汪秀丽在接任校长后对全体教工讲的第一句话。上任伊始,汪秀丽以最短的时间带领12名中层干部深入到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区10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对职教形势的认识和分析: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接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作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汪秀丽以冷静的思辨为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中等职业教育,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急待大力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办好中职,造福百姓。

汪秀丽以清晰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指导思想:要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要贴紧市场办学,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要提高质量求生存,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要把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必须解决的攻坚任务……

汪秀丽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响亮地提出了“三年创建省级名牌,五年冲击国家级重点,十年建成全国一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

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

“职业学校就要围着市场转”

“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汪秀丽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就是研究市场,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

1997年,汪秀丽决心大力开发计算机专业。当时在张家口市,拥有计算机的单位还是凤毛麟角。但汪秀丽认准了信息技术必将飞速发展的前景。她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此来鼓励自己,也激励大家。当年,计算机专业一跃成为全校最大的骨干专业群。随后,她与国内知名企业紧密联办,与国内著名高校不断合作,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了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毕业生迅速占领了全市各个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领域,法院、银行、商业系统、建筑系统各单位争相到该校聘用学生,创出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品牌,还为首都近百家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生始终供不应求。200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专业;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0年的一个夜晚,汪秀丽随意地浏览报纸,一则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50个亿新建20个机场。一个想法迅速成形——开发航空乘务专业。汪秀丽派出四路人马,奔赴首都机场深入调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尔滨摸底……随后在张家口市三家媒体历史性地连续打出招收空姐的广告,从航空公司请来专业人士面试。面试当天,学校门前车水马龙,30个名额,吸引了2000多人报名……两年后,学校打开了深圳、海南、厦门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56名“空姐”、“空少”飞上蓝天,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

自1998年开办了首个对口高考班以来,汪秀丽就明确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办学思路,成为河北省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主要输送基地。16年来,汪秀丽先后拓展了计算机、建筑、财会等7个对口高考专业,还下大力开办了美术高考专业,与天津蓟县中专联办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业类专业增设了成人高考课程,努力延长学生受教育年限。2013年以来,学校又抢抓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机遇,大力推进与高职院校的融通,先后与北京及省内7所高职院校洽谈合作,努力为学生开通继续学习的绿色通道。

在汪秀丽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下,学校创新设置了22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和餐旅服务五大专业群,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要为孩子们搭建成才立交桥”

为了圆学生的就业梦、升学梦,这些年来,汪秀丽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坚持“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则,全力推进“全纳教育”,使“我们的眼里没有差生”深植每一名教工心灵;创建了“课堂教学建构素质,文明养成规范素质,特色活动拓展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五维”素质培养模式;组织开展的新生军训、技能大赛、成人仪式、为校服务、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积淀而成学校十大德育活动品牌,为学生留下终生难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时代。

汪秀丽扭住教学中心、质量重心不放松,始终站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考、就业的不同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了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目前,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30000名毕业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成就了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梦想,是职业教育为这些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把砝码投向工作那一端”

“因为有爱,才有激情;因为激情,才有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因为忠诚,才会有献身事业的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才会有不到黄河不回头的坚韧和执著。”在河北省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当中,汪秀丽这样解析自己。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年龄,身为女性,家庭和生活的担子也与日俱增。但职业学校办学,校长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1998年5月,因为全市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学校召开,而家中3位亲人相继离世,汪秀丽却没有请假一天;2003年非典期间,当年学校对口高考首次冲刺天津大学单招考试,女儿在家备战高考,她却没有时间陪女儿,学校5名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女儿却落榜了;2004年,正当她奔波在寻求实训楼建设资金的路途中,90岁的公公独自在家摔伤了腿,她虽然心急如焚却赶不回来;2006年,原市第三中学(市艺术高中)并入学校,为了把艺术高考做大做强,她忍着腰椎病痛驱车1000多公里,远赴大连等地学校求取经验……

对亲人的愧疚,时常噬咬着汪秀丽的心,但她一次次地对自己说: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校长,应该知道,在个人和集体、在生活和工作的天平上,应该把砝码投向哪一端……

2000年,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汪秀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上,筹钱太难;不上,将错失发展的机遇,学校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最终,她还是大胆决策: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学校,要敢于用明天的资金来办今天的事业。

征地、拆迁,面对上千万的资金,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问她:“秀丽,行不行?”她立下了军令状:“只要我们几个班子成员还在,就一定将学校办好、建好。”

然而,一次开会当中,汪秀丽接了一个电话后,久久没有抬头,只见豆大的泪珠一颗颗落在桌面上,又是工程催款的电话。

看到校长为了学校建设如此为难,老师们纷纷要求把自己有限的薪水借给学校支援学校建设。就这样,在学校建设最困难的时期,大家三次慷慨解囊,共支援学校1850万元,许多教师甚至向亲朋好友借款支援学校。

崭新的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图书楼先后拔地而起,两个塑胶运动场相继落成,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6倍,建筑面积翻了4番,专业实训室逐步达到了85个。2013年6月16日,总投资约6000万元的综合实训大楼又破土动工,预计2015年底交付使用。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抢占了先机,也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17年的校长历程,大事难事数不胜数,每一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与全体干部教工干在一起,冲在一线。清晨,她迎接全校师生的亲切笑容;夜晚,校长室经久不息的灯光,已经成为激励全校师生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在她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学校人人都在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校园处处洋溢着奉献者奋斗者的激情,老师们虽然都很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组成了不平凡的团队,大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奉献,爆发出了职教人巨大的力量,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家”

如今,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已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了国家重点、国家示范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2008年3月,汪秀丽光荣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抓住一切机遇宣传职业教育,连续五年提出的关于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等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几年来,汪秀丽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会议、论坛上介绍办学经验,成为了在全国职业教育系统享有较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2012年6月28日和7月12日,她先后两次应邀参加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汇报了省市及学校办学情况,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等建议。

任校长17年来,汪秀丽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省管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杰出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现在,她正带领全校教职工全力冲刺国家中职示范校这一奋斗目标。在从未停歇的脚步中,一个新的职教梦正在她的心中回荡,那就是:办世界一流的中职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立业兴邦,最终用“职教梦”托起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二、谢小双

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好教师

——记上海市杨浦区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有一种爱,叫师爱;有一种关心,叫坚持。面对管教失败、自我放弃的孩子,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以父爱般的真诚感染他们,一个都不放弃。他,就是上海市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救火校长,用强烈使命感创造特殊教育奇迹

那一年,辛灵中学突发一起学生自杀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家长带来极大冲击……谢小双临危受命,从包头中学调到辛灵中学,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当谢小双踏进辛灵的校园,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学生中来自离异、单亲、重组家庭的占63%,低保家庭的占1/3。学生绝大多数是行为不良、学习困难,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沉湎网络、小偷小摸的情况经常上演……

谢小双的震惊,不仅因为学生偏差的行为,更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他知道,每一名成长困难学生的心灵,一定遭受过伤害;他们的经历,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辣。他更知道,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于是,谢小双立下了这样的目标——让人人成功,人人成才。他对教师们说,这个“成功”的定义是这些孩子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做一个好公民。

从此,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抚校园时,谢小双的身影便会出现;每周伊始,当学生照例到校开始一周的住校生活时,谢小双就会出现在某个学生家门前接他(她)上学;每月下旬,当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时,谢小双就会召开质量分析会,细致分析每个教师的教学、每个学生的状况,给出对策。

夏天,谢小双冒着高温,四处奔波,精心策划,建立起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并不断完善。他说:“育德要育心,有了良好的环境,学生的成长就有了全面的支持系统。”

冬天,谢小双带领教师顶风冒雪走访每个学生家庭。这让家长感动:好多年没有老师来家访了,何况还是校长?这也让学生踏实:原来家访不是告状,而是一股寒冬里的暖流。

为了系统了解特殊教育的特点,谢小双主动去华东师大进修特殊教育学。为了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果,他携手杨浦区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布置法制教育展厅,开展主题教育,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他请求区心理教研活动中心组配合,组织有心理辅导、咨询资质的志愿者举办“我的明天如此美丽”心理咨询活动;他联合社区,合作召开了“杨浦区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座谈会”,为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确保杨浦平安而积极探索……

在谢小双不懈的努力下,辛灵中学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学生从刚进校时不愿意来发展到初三毕业时不愿意走,每年初三告别会,毕业班的学生都会满含热泪拥抱着老师久久不愿离开,甚至有的学生毕业了还要求再回学校住一宿!

这一切,都源自谢小双的“一个都不放弃”!

司机校长,用深沉师爱拨正失足少年的脚步

学生晓黎,因为抽烟、逃学、沉迷网游、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被家长送到了辛灵中学。那年,她升初二,进校时染着黄发,穿着奇装,走起路来耳环、挂饰叮当响。

九月进校,“十一”长假后,晓黎就逃学了。当谢小双踏进她家,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母女俩蜗居在一间小屋,家徒四壁,一片凄凉。原来,晓黎自幼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生活,可母亲没有正当工作,靠低保生活,对这个不听话的女儿更是无力管教。谢小双心里很沉重:“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如果我们不拉她一把,再滑一步,她很可能一辈子无法回头。”于是,谢小双将她“请”回了学校。

可是两周后,晓黎故态复萌,再次逃学。谢小双再次家访,晓黎的母亲过意不去,劝谢小双“算了吧”。但谢小双不放弃,反而决定每周一早上,自己开车到晓黎家把她接到学校。

一次、两次、三次……从此,每周一的早上,晓黎都会享受“公主待遇”,校长开车接她上学。由于成绩不好、行为偏差而经常遭人白眼的晓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爱和呵护。这是校长对一个学生的爱,对一个学生的不放弃。终于有一天,这个叛逆、执拗的女孩提出不需要接了,她能按时到校。之后,她再也没有逃学。

校长谢小双的深沉师爱为晓黎筑起一座坚固的堤坝,抵挡住所有不良的诱惑。初三毕业,晓黎考进了理想中专,而两年前刚进校时,她5 门课总共才100多分。

信使校长,用如山父爱解开失亲少女心结

《诗经》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学生莎莎就是这样一个弃婴,不知亲生父母是谁。独自抚养她的养父多次违法犯罪,并染上毒瘾。为此,少年莎莎饱受歧视和欺辱,不得不用拳头维护自己仅剩下的尊严,于是她被送到了辛灵中学。

进校后,莎莎依然孤僻、不合群,总是沉默地呆在角落里。家长的过错怎能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承担呢?谢小双常常找莎莎谈心、聊天,节假日,谢小双也会带上水果、礼物上门看望他,给她父亲般的关爱,并告诉她,家庭不能选择,但前途可以靠自己创造。

中考前,谢小双得知莎莎因想念正在服刑的养父变得很忧郁。为了解开莎莎的“心结”,谢小双决定做一回“信使”。那天,他带着几位老师去青浦监狱看望莎莎的养父,将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一一告知。看到心爱女儿的照片,莎莎的养父流下了眼泪。“我在大墙里几年,都不知道孩子已经初三了!”他对谢小双说,“孩子跟着我没出息,我也没有能力照顾她,就托给你们学校吧。”由于担心女儿毕业后没人照管,养父甚至想让她留级,继续待在辛灵中学。

回到学校,谢小双将养父的话转告莎莎。心结解开了,莎莎的脸上露出了花季少女应有的笑容。谢小双又买了好多书送给她,让她和好书交朋友。校长的如山父爱支撑着莎莎考入了一所中专,彻底走出了生活阴影,迈向了人生新的旅途。

终身老师,用无疆大爱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份爱,不会因毕业而消散,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辛灵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对毕业生要继续跟踪回访至少一年。这个惯例,让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还能够继续得到老师的关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谢小双和老师们也因此继续资助和帮助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学生。对家庭困难、单亲甚至失亲的学生,谢小双会在每年春节请他们回到学校吃年夜饭,还给他们压岁钱。

直到现在,谢小双每月还给晓黎和莎莎充手机费。“我要和她们保持联系,万一她们的手机因为欠费而停机,我就找不到她们了。”谢小双说。因此,谢小双第一时间知道了晓黎的母亲因违法行为被判刑,没有人给她付学费。得知消息的谢小双立刻前往晓黎的学校说明情况,为她争取到学费减半,剩下的学费则由辛灵中学和谢小双共同承担。

谢小双给学生们的又何止是手机费、学费?没有父母呵护,没有经济来源,柔弱的小鸟如何抵御外界的风雨和诱惑?而每次接到母校校长的电话,都让这些学生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她们说:“谢校长,您放心,不管多苦多累,我们永不会再走歪路!”

辛灵中学的毕业生们都记得谢小双说过:“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那年,毕业一年的学生们回母校看望老师并要求回校住几天,重温在教师百般呵护下的集体生活并参加新一届毕业生的离别仪式,谢小双一一答应。在毕业离别仪式上,其中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眼含热泪对谢小双和全体老师说:“谢谢你们,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那一刻,全场动容。

成功校长,用科学发展观培养整个教师团队

谢小双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凝聚众人的力量,团结合作,才能促成“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满园”的美好局面。所以,他很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他让教师们坚定两个信念。

“一个都不放弃”。谢小双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学生太差”、“教不会”的说法以及畏难情绪,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正视现实,抛弃“等、靠、要”的做法,激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全体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在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上达成共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练兵活动,针对每位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与每一个学生“手拉手,结对行”,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学生增强自尊,提升自信。

“人人都会成功”。谢小双利用各种场合宣讲,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转变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消除一个社会隐患,引导教师培养和发扬“爱心、耐心、信心、尽心、恒心”,倾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精雕细刻,通过赏识教育,发现学生优点,促进学生转变,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谢小双让教师发扬三种精神:吃大苦、耐大劳、献大爱。这三种精神似乎与崇尚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特殊教育的教师却必须具备这样的精神。

在辛灵,学生住宿在学校,教师是24小时和学生一起生活、学习。谢小双要求教师把关于学生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印刻在心里,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学习上还有哪些不足,随时给予关心与帮助,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生活、主动学习。

在辛灵,教师的节假日也属于学生。节假日,谢小双会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全情投入“结对、帮困、助学”活动,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是满怀挚诚地走进困难学生家庭,送上慰问品,开展家访活动。此外,学校还成立关护小组专程陪学生到监狱探望服刑的家长,为家长的改造及学生的成长献出一份爱心。

在辛灵,学校的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不仅属于辛灵的学生,还会整合区域内各教育部门举办各种活动,送教上门、开设讲座,促进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杨浦区检察院、团市委先后在辛灵中学揭牌成立杨浦区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和杨浦区“青苹果”课堂,使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对全区的教育辐射功能更为强大,惠及了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谢小双让教师们转变四种观念。

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区别于普通学校和以往的工读学校,谢小双强调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准军事化管理,从内务整理、生活自理、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德育系列校本教育入手,把每天早晨15分钟的内务整理作为学校拓展性德育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变“单纯的教师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育人教书的氛围中,谢小双引导学生参与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墙面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的布置,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探究社会热点问题,并将探究成果用绘画形式渲染在墙面上;谢小双将《弟子规》作为拓展型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发领悟,绘制成画,张贴在楼道,创设出适合两校学生特点的育人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不开口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人尽其才,增强了自尊、提升了自信。

变“老师爱学生、学校爱学生”为“学生爱老师、学生爱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营造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学在校园、乐在校园、爱在校园,谢小双主持建设了健身形体房、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满足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业余生活的需求。谢小双还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仪式教育,利用各个契机寓教于乐。这些举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老师和学校由衷的挚爱。学生们不仅在毕业离别仪式上泪眼婆娑与老师难舍难分,毕业之后更是难忘母校生活,渴望返校住上几晚,重温辛灵美好时光。

变“单一强调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以开设适合学生的拓展型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来带动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此,谢小双在学校特设剪纸刻画、形体瑜珈、素描绘画、电子阅览、心理导航、影视欣赏等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先静心,后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谢小双的努力给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近五年,《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上海分社内参、《环球时报英文版》、《青年报》、上海市党建文化研究中心刊物《东方社区》杂志、上海中学生导报《学生导报》、《东方教育时报》、《杨浦教育党建》以及上海教育电视台、中共新闻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多次报道辛灵中学创造的奇迹……

就这样,谢小双校长执著地坚守着“一个都不放弃”的教育理念,用 “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挽救着一个又一个迷途的孩子。就这样,谢小双带领着辛灵中学的教师团队,坚守着“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的信念,坚守着“对社会负责”的使命,在特殊教育的园地里风雨兼程,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三、俞国平

在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浙江乐清育英学校小学分校校长俞国平

俞国平,一个农民的孩子,一个从山沟里走出的特级教师,从事民办教育近20年,成为民办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典型。忆及20余年的教育生涯,俞国平感慨地说:“事在人为,如果不是艰难求索,如果不是在育英这片热土,如果没有温州、浙江良好的发展环境,恐怕我也不会有现在的成绩!”

选择:留下与出走

1990年,俞国平从乐清师范毕业后选择回乡任教。当时,校舍建在一间祠堂里,条件很差,学生辍学严重,俞国平接过四年级的一个班级时,该班平均分数仅有37.2分。面对这样的情况,俞国平凭着青年人的热情,从基础做起,一步一步为他们补习功课。

为劝说辍学的小鲍入学,俞国平5次进行家访,终于感动了孩子和家长;为了照顾孤儿小西,俞国平数次垫钱给他买学习用品;为了打好学生的基础,每个周六周日俞国平都免费为学生辅导。那时候没有好的设备,所有的资料都是他自己刻板,油印起来给学生做……一年下来,学校五年级毕业考试成绩在当时的统考中名列大荆区前三,被大荆教办领导誉为“智仁小奇迹”。

在山区的几年,俞国平始终不忘学习。资源少,他就自己找;经费难,他就自己干……教学第三年,21岁时就获得“温州市教坛新秀”的称号,成为当时温州历史上最年轻的地市级教坛新秀,被称为“山沟里飞出的小凤凰”。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荣誉,俞国平在乐清教学界有了一点小名气。适逢育英学校初创,想到民办学校灵活的机制以及专业的发展的前景,在董事长黄纪云先生的盛邀之下,俞国平选择来到了极富挑战的育英学校。

困境:坚守与突围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民办学校在乐清乃至温州还是新生事物,饱受社会的质疑。各种言论铺天盖地而来:“老师工作就是牛一样苦”;“老师的待遇是得不到保障的”;“学生很差的,是在公办学校读不下去的”…… 的确,由于是新生事物,当时的学校运作没有样本可以参照,管理上完全是“摸着石子过河”,教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同样艰难。作为温州市教坛新秀,一些人觉得俞国平来民办学校工作不值,会贻误前程,有人向他投来惊异甚至是不屑的目光……面对社会的质疑,俞国平觉得,“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自己的选择。如果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还有谁会认同呢?”

学校教科研底子薄,俞国平带领教师研磨课堂,探讨语文活动课程,研究得有声有色。1995年,俞国平担任两个班语文教学以及教务处、质管处职务,同时还担任班主任。工作任务重,面对挑战,俞国平全身心投入,事无巨细,严格要求,兢兢业业。

打铁还需自身硬,俞国平深知这一道理。如何发展专业,真正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深入,带动团队建设?他从自己做起,一是积累,向录像学习。俞国平从乐清电教馆借来大量全国名师课堂录像带观看,多少个夜晚,当学生睡下后,他还在观看着录像,琢磨着教学设计。二是请教,向名师请教。乐清当年的名师他几乎全部请教过,甚至登门拜访温州特级教师缪笑竹、周望潮。三是尝试,不断讨论改进。他带领团队总结出“滚雪球”教研范式,即一个课例不断研讨改进,就像把雪球越滚越大,由此辐射取得“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这在当时是相当有先见的。

令人欣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事业,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及民办教育改革的措施。从教学评比到专业技术职术职务评聘,从教师身份的确认到教师进修,从人事关系到后续保障,温州的民办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俞国平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发展和变化带来的民办学校教师生态的改变。

得益于政策的助推,俞国平开始了坚守后的突围。1999年上半年,他参加了浙江教育学院举行的“新秀培训班”。两个月的脱产学习让他在专业上重新梳理、建构,从语文主动学习的理念到论文案例的选题写作,从科研研究的思路到课堂观课的视角,俞国平如饮甘露。那一年温州市首届双高课评比,他以《白杨》一课技惊温州,获得第一名,被称为“俞白杨”。同年,他的论文《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得温州市一等奖,温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在温州小学语文界刮起了“俞国平旋风”。

1999年,俞国平担任学校小学部的业务副主任,同时兼任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忙碌之余,他仍不忘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然灵动”的课堂风格。2000至2005年间,俞国平以出色的业务被评上了浙江省教坛新秀,省青年科研标兵,省名师培养对象;课题《小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获温州市一等奖,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优秀成果奖;课题《小学学科“互补”的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教育厅二等奖;优质课《我的名片》获浙江省二等奖。

蜕变:教书与育人

2006年,浙江省开展了第九批特级教师评选活动,俞国平凭着出色的课堂教学和厚实的科研水平,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年仅35岁的他也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

作为特级教师,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努力实现自己从“教书,教课文”到“育人,教一生”的转变。为此,俞国平不断思考、实践。在经历了从“骆驼”到“狮子”的精神变化之后,俞国平把自己的育人理念复归于 “婴儿”思想——“大道至简,复归于婴儿。”即把一切放下,真正站在儿童的视角,遵循儿童的发展来教学育人,回归教书育人的本真。

近几年,俞国平一直以“成人小孩”的身份,致力于“儿童语文”的育人研究,为此他广泛阅读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向大师借智慧。他在论文《“儿童语文”应有的价值追求》开头即阐明:“回归生活、回归语文、回归儿童,还儿童自己的语文生活既是传统精神的烛照,也是语文教学的力点。”

民办寄宿学校的孩子是比较特殊的,俞国平担任一线教学数十年,见过太多的特殊孩子。由于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是忙于事业,往往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只知道给予孩子丰厚的物质条件而缺少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沟通。许多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孤僻、暴力、浪费……如何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真正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对孩子嘘寒问暖之外,俞国平觉得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心理品性,真正还孩子以童年。他不断研究课例,研发经典诵读、儿童阅读等课程,将儿童语文的理念融入课堂之中。

在教学《爱心树》绘本读写课时,当课堂推进到最后一个环节“创作漫画,推想故事的结局”时,学生小卢创编了这样一段结尾:“最后的树桩也被这个贪婪的家伙挖走了。正当他要走的时候,突然一阵大风刮来,他站立不稳,一个跟头摔进了树坑,死了。树坑成了他的坟墓!”显然,小卢创作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似乎有些“暴力”的味道,尽管看似符合文本的逻辑。俞国平是了解小卢的,因为父母长期远在云南,一年才见一次面,进入五年级之后他显得非常急躁,也惹事不少,于是,俞国平和他结成了帮助对子。面对小卢的“报复”色彩的观点,俞国平首先肯定了小卢想法奇特,而后进行延迟评价,组织讨论:同学们,你们对小卢创作的故事结尾有什么看法?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好,有的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样的结尾似乎太残忍了,更有孩子认为,虽然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我们给他这样的结果反而显示了“以恶制恶,以暴制暴”,这样总不太舒服。最后俞国平请小卢自己再来谈谈,小卢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俞国平揭示了文本中原有的故事结尾,两相对照,同学们对做人就更有一些理性的认识了。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绝不仅仅是生活呵护,知识传授这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公民教育。

责任:小我与大家

俞国平自1999年担任学校主管教科研的领导以来,正是浙江尤其是温州民办教育的高速发展时期,但民办学校往往师资良莠不齐。怎样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让孩子真正得到优质的教育?俞国平开展了多元建设。

俞国平担任小学部主任后,就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倡导老师们开教学博客,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俞国平担任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后,每学期都要制定全面而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校举办“教研周”、“学术月”,他总要提出总的研讨目标,形成了“聚焦问题、策划活动、行动实践、深度反思、再次实践、形成观点、后续思考”的研讨思路,做到开展一次,攻克一个难点。

每逢有青年教师要上公开课,俞国平总要同他们的一起备课、设计教案,对他们进行全程指导。几位年轻教师参加温州市的优质课竞赛,从校内试讲、到市里比赛,俞国平全程跟踪,最终,参赛教师全都获得一等奖。

逐一帮助青年教师设计个人职业计划也是俞国平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2001年,陈传敏从泰顺来乐清育英时只是一个普通的书法教师。实践中,俞国平发现他综合素养非常全面,便用其所长,大胆让其担任语文学科教师,帮他制定了一个三年目标,并督促他朝着这个目标发展。2005年,陈传敏实现了目标,被评为乐清市和温州市教学骨干,并获得浙江省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此后又获得了“温州市名师”、“浙江省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类似陈传敏这样的青年教师在团队中迅速成长,十多年来,共有50余位育英小学老师获得乐清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以上荣誉。2011年一年,小学分校有近十位老师获得“温州市骨干教师”荣誉称号,成为了“育英现象”,在温州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特级教师之后,俞国平深知特级教师自身水平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为此,他研究不止,几年来,发表论文案例百余篇,多次赴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讲学,执教国家、省、地县级公开课、讲座百余场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俞国平还利用育英学校以及温州市俞国平名师工作室这些平台,经常组织教科研活动带动学校老师的发展。

俞国平结对乐清农村学校柳市七小、白石中心小学近十年,结对瑞安红旗小学等近六年,还被聘为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城南小学等名校的教学顾问。他利用晚上或双休日时间,不遗余力地辅导一个个“大龄学生”——青年教师,无论校内校外,只要有人求教,他都满腔热情地接待。几年来,俞国平所指导的外校青年教师不下百余人,不少人都成为温州小语界的青年新锐。

将责任带向更远的地方也是他的想法。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俞国平积极捐款献爱心,并且发动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40余万元。为支援青川灾区教学研究,他主动接受省教育厅支教任务,2010年到青川支教一周。青川老师、学生的坚强让他深受感染,他写下万余字手记,利用《浙江育英教育集团报》平台进行宣传。

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是5点多第一个到校,晚上迟迟离开。同事们总是这样说:“他太忙了,每天第一个到校的总是他,如果6点多收到短信,准是俞校长发的。”尽管累,但俞国平却乐此不疲,孩子每天亲热喊着,他就开心;学校老师获奖,他就高兴;家长满意,他就欣慰;存在问题,他也直面……他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就要有大批的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我能做些事,也是很有意义的,怎么能偷懒呢?这么多年了,也习惯了,不忙反而觉得空落落的呢!忙,是一种责任,也是生活的充实。”

俞国平说:“在民办学校工作是要比公办学校更辛苦些,但吃苦的背后有个人的发展,更能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杨小玲

点亮聋哑孩子的人生

——记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师杨小玲

在热爱的讲台上,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征服了亿万观众;3个月大就失聪的蒙蒙,自信地绽放在北京残奥会的舞台上……

在她的引领下,8名学生登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璀璨耀眼的舞台,更多的残疾孩子或上大学继续深造,或走入社会,正常就业。

她就是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师杨小玲。23年,从青春到不惑,杨小玲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学生,默默的付出也赢得了认可。她先后荣获全国爱心奖、全国特教园丁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回望来路,杨小玲认为自己最大的骄傲,是没有辜负聋哑孩子用尽全力叫出的那一声含糊却动人的“妈妈”。

一眼结缘,青春岁月挥洒在特教讲台

1990年,杨小玲和3名同学一起来到武汉市第一聋校,透过窗户,她看到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跳傣族舞。

整个舞蹈跳下来,谈不上姿态,也谈不上美感,孩子们的动作很僵硬,但他们眼睛里透出的一股子认真劲,让杨小玲动容,她的眼泪唰地一下就下来了。

这个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尖子没有想到,就是这段无声的舞蹈,让18岁的自己从此跟聋哑孩子结下不解之缘。在拿到毕业分配志愿表时,杨小玲只郑重地填了一个志愿——武汉市第一聋校。

“是孩子们的坚持和对生活的希望感染了我,我要帮他们做点什么。”杨小玲坚定而充满热情地说。

上班以后,杨小玲协助舞蹈老师文洁负责文艺队的工作。不懂手语的杨小玲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学生交流。刚开始,给学生排练舞蹈,她不知道怎么讲解节奏、动作要领,更不用说怎样表达音乐的内涵,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给学生示范。一节课下来,自己弄得汗流浃背,可学生还是没能掌握好动作要领。回到办公室,她难过地趴在桌上,眼泪流了下来。

擦干眼泪,工作还得继续。为了尽快学会与学生交流,杨小玲除了背“手语书”,还以学生为师。操场上、教室里、食堂里,学生们在用手语私下“聊天”。只要是自己看不懂的,杨小玲就主动向学生请教。学生们都很喜欢教杨小玲这个勤奋的“学生”。就这样,杨小玲一步步走进无声的世界,成了手语活字典。

鼓声传震,让聋哑孩子“听”到节奏

在聋校,语言交流障碍还只是第一道门槛。困难比杨小玲想象的大许多:音乐再悠扬,学生们也听不见,节拍再鲜明,学生们也感受不到。所有的舞蹈术语,她必须翻译成肢体语言,所有的节拍和口令,她只能用手势传达。杨小玲站在这群孩子中间,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

怎样让聋哑学生感受到节奏?杨小玲苦苦思索。看到舞蹈室里的大鼓,她忽然眼前一亮。鼓声震动,通过地板传递到学生们的脚心:他们终于第一次“听见”节奏,眼里放出惊喜的光。

学生们从此喜欢上这鼓声,喜欢上舞蹈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舞蹈情绪,杨小玲把音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为实现动作整齐,她自创“呼吸传递法”。在《千手观音》的表演中,后面人张开双手的同时,往前面吹一口气,前面的学生感知后立刻张开双臂;为尊重残疾学生的个性差异,她探索出“无限沟通法”……

杨小玲的热情投入,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路。

在学校舞蹈室外,一名男生经常躲在窗外偷学。杨小玲走出教室,用微笑迎向他怯怯的眼光。这个名叫王志刚的孩子说:“老师,我想学跳舞。”于是,杨小玲答应了。他成了队里最刻苦的队员,每次排练下来,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从不叫苦。

训练一年多后,杨小玲为王志刚选定独舞《好汉歌》,参加全省残疾学生文艺比赛。当时,杨小玲身怀六甲,不管多晚、多累,她都陪在训练场,打节奏、讲要领。这支舞让王志钢赢得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奖——全省一等奖。

2001年,王志刚冲击全国比赛,产假还没休完的杨小玲,回到舞蹈室。经过近一年排练打磨,舞蹈《秦俑魂》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比赛上大获成功。

这次比赛改变了王志刚的命运——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抛出“橄榄枝”,他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8年里,他随团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登上央视春晚、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残奥委会开闭幕式舞台,感动了亿万观众。

“在学生身上,我学到了坚强、包容和担当。”杨小玲说,“每个生命都有梦想,我帮他们圆梦,他们也会用自己的行动,点亮更多孩子的梦。”

信心培养,“丑小鸭”成为父母的骄傲

蒙蒙曾经是父母的一块心病。20年前,刚出生3个月的她,就被确诊耳聋。邻居小伙伴嘲笑她、欺负她,叫她“傻子”。四处求医无果,绝望的父母觉得天都塌了。

蒙蒙7岁时,妈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把孩子送到了市一聋校。六一儿童节,蒙蒙爸妈第一次看到登台跳舞的女儿,高兴地说:“这真是咱家的蒙蒙吗?”

就是在杨小玲的舞蹈课上,蒙蒙开始找到自信,找到上学的理由。在杨小玲的培养下,蒙蒙成了学校舞蹈队队长、班长、校学生会主席。2008年,舞技出众的蒙蒙跟杨小玲一起,站在北京残奥会的舞台上。演出那天,蒙蒙一家高兴地像过年一样,四里八乡的乡亲知道了,也都竖起了大姆指。“我的残疾孩子一样不比别人差”,那一刻,蒙蒙妈妈心中充满了对杨小玲的感激,“杨老师只是没有生她,说到付出,她操的心比我这个当妈的还要多。女儿交给她,我一百个放心。”

不离不弃,让每个稚嫩的心灵充满自信

聋哑孩子,往往有好强又自卑的双重心理。

舞蹈队的学生青平,是一位充满灵气、很有舞蹈天赋的女生。可是,她性格孤僻,谁对她好与不好,都记在了心里。一次训练中,她不认真的态度让杨小玲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她。她扭头就走,杨小玲一把抓住她,她狠狠地瞪了一眼,冲出排练厅。

当时,杨小玲的眼泪唰唰地往下掉,觉得自己好委屈。“是我的方式有问题吗?”冷静下来,杨小玲悄悄找到青平的班主任和同学。一打听才知道,青平每月生活费只有200元,早餐经常只吃一个馒头。大强度的舞蹈训练,她体力肯定跟不上。

杨小玲为自己的莽撞而自责。她主动找到青平,真诚向她道歉,请她继续学习舞蹈。以后的日子里,杨小玲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给她补充营养。训练结束,杨小玲总会摸摸她的头,给她一个微笑、一份赞许……渐渐地,青平在舞蹈室里快乐了起来,也乐于和同学们交往了。高三毕业,青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理工大学,并在大学毕业后到了广州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任教。

后来,青平在信中对杨小玲说:“是您给我插上寻梦的翅膀,是您让我找到追梦的自信,是您在我心里撒满梦想的阳光。敬爱的杨老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像您那样,继续这爱的接力。”

献身特教,播撒更多爱的火种

2009年秋天,杨小玲得到消息,一聋校排练的舞蹈《楚风乐韵》有机会代表全省教育系统,去上海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

这可是第一次与健全孩子同台竞技,机会难得。杨小玲和孩子们非常兴奋。离展演只有2个多月的时间了,得加紧排练。

11月29日,排练中,杨小玲正使劲跺脚,忽感脚下一软,跪倒在地。送往医院,她被确诊为左脚跟腱断裂。

比赛时间越来越近,杨小玲实在放心不下。坐着轮椅、打着石膏,她出现在舞蹈教室,指导孩子们排练。看着老师辛苦的模样,孩子们训练间歇都跑过来帮她揉揉胀痛的腿脚,有的孩子心疼地掉下了眼泪。

听不见音乐、听不到掌声,一聋校舞蹈队的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舞蹈超越了所有健全孩子,捧回第一名。这一刻,他们觉得,所有付出的辛苦都值得。

2006年,杨小玲被借调到中残联艺术团工作。经过半年的艰苦训练,她带的B队成为艺术团一块响当当的招牌。一年演出70多场,去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好评如潮。

中残联艺术团想把杨小玲留下来,承诺帮她解决后顾之忧,爱人工作、女儿读书都不成问题。“艺术团的学生离开我,一样有精彩的人生;跟他们比,一聋校的孩子更需要我。”一年后,杨小玲踏上回武汉的列车。

杨小玲的热情也点燃了其他同事,市一聋校陆续涌现出一批市区骨干教师。培智班老师胡欣主动与她搭班,一搭就是4年;学校美术老师甘云山是残疾人,曾经意志消沉。是杨小玲激发起他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并将100多名聋哑学生送进大学。

如今,武汉的10万教师成立了1000多个“杨小玲助残扶困小组”,服务残疾困难学生和社会残障人士。“杨小玲特殊艺术工作室”还对广州、南京、深圳、宜昌等地区特教学校进行培训指导。

五、胡遂

一辈子做学生的心灵导师 ——记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遂

42年教师生涯,她的课堂里永远是座无虚席;57载人生岁月,她的脸上总是阳光灿烂。

她的第一学历是初中,如今却是“985”高校湖南大学的博导。她不是辅导员,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心理老师,更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但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大批学生粉丝,聆听她吟唱唐诗宋词,分享她的人生感悟,享受着她源源不断注入的正能量。

学生对她有许多尊称:“美女博导”、“妈妈老师”、“湖大一姐”、“心灵导师”、“育人大师”。

“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享受学生成长的幸福。”她这样定义自己。

她,就是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遂。

不蒙祖训,授业解惑锲而不舍

胡遂是名门之后,她的先祖胡林翼与同是湖南人的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并称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

“兵可挫,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终不可挫。”作为胡林翼的玄孙女,57岁的胡遂多年来努力践行先祖的教诲。

胡遂成长于“文革”年代,因为“读再多的书也要下乡”,更因为父母年老要养家糊口,1971年初中毕业才15岁的她,成了一名小学教师。

受祖辈影响和家庭文化熏陶,胡遂6岁前已遍读《唐诗三百首》、《论语》、《孟子》等,小学期间又读了《青春之歌》、《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如此扎实的“童子功”,再加上同为教师的父亲殷殷赋诗相勉:“教育吾家事,怜儿燕翼新……训蒙方任重,养正贵谆谆”,小学、中学,语文、数学、历史、政治,20岁前,年轻的胡遂就完成了许多教师所没有的教学经历。

1977年恢复高考,爱读书的胡遂当然也跃跃欲试,但学校力挽,并送她去函授学习。工作为重的胡遂,将大学梦暂时搁置。

“不行,还是要读书。”越读书,胡遂越觉得自己知识储存不够,她还是想上大学。那是1985年,她已结婚生子。

“还考什么大学,你的水平干脆直接考研。”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丈夫建议。或许是丈夫和先祖名言的激励,她当真报考了湖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的研究生。

初中学历考研,这中间的知识鸿沟,无疑像一道天堑一样阻隔着胡遂。要想成功,只有付出倍于常人的努力。

最难的是外语。那时胡遂已回到小学做教导主任,白天要工作,下班要做家务、带孩子,学习只能见缝插针。她回忆说,为了记单词,她常常是把衣袖裤腿卷起来,手背上、手臂上、小腿上到处写满单词。这样,给女儿喂奶的时候,蹲下来洗衣服洗菜的时候,随时都能背单词。“规定自己每次记7个,太多了记不住,太少了又划不来。”对于往事,她仿佛历历在目。

苦心人,天不负。1985年9月,胡遂考研成功,师从著名教授马积高。毕业后留校任教。2001年,调到湖南大学,2002年,已晋升为教授的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河北大学著名教授詹福瑞。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胡遂以扎实的古文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充沛的激情,在她热恋的大学讲台上,在全国各地的各种讲座中,为数以十万计的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唐宋诗词研究、中国佛学与文学、佛教文献概要等课程,并主持了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撰写了多部学术专著与教材,在国家权威报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课堂上,她总是以自己的经历、以先祖的名言,激励学生。

“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这期间,她还积极致力于对湖湘文化的整理、研究与弘扬,主持《胡林翼全集》的古籍整理工作。为这项国家课题,她跑遍北京、武汉、南京、湖南等多家图书馆,还多次深入益阳档案馆、家乡益阳赫山区泉交河乡等地,收集有关胡林翼作品的版本、善本、原始手稿、文物、家书和刻印本,哪儿有资料就立刻跑去哪。整理工作前后历时8年,目前全集基本完成。但还有作品尚未完全搜集到,这多少让她有点遗憾。

2007年,她还受邀参与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坛”拍摄,节目播出以后,广受好评。但没想到的是,也惹出了一场**。在讲述《风流儒将胡林翼》时,因在节目中提到“胡林翼与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儿成婚之后,仍流连于烟花之地”,这段短短三分钟的话,却被某媒体断章取义地提出来,受到网友指责,甚至被斥为“不忠不孝”,“有哗众取宠嫌疑”。

胡遂不禁有些心寒。其实,这段话她本是从学术角度出发的,她的本意是要教育学生,任何人都不是完人,只要能改正错误,就能成为一个好人,可惜一些媒体却断章取义,颠覆了本意,折射出不应有的功利与媚俗。

**未能阻碍她推广湖湘文化的脚步,2012年,胡遂又首倡《湖南九章》评选以弘扬湖湘文化,受到湖南省委高度重视。征集评选活动历时两个月,最后选定9篇经典文章,包括屈原的《离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作为湖南向外界展示湖湘文化的高端名片。

做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毫无疑问,胡遂的课是湖南大学最受欢迎的课之一,其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追星族对明星的追逐。

2001级学生戚家坦,是胡遂在湖南大学教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回忆起来,戚家坦仍记忆犹新:下课后要赶到另一栋教学楼上胡老师的课,往往找不到座位,因为其他专业慕名来蹭课的学生早就把位置占满。

博士生邢爽,10年前读本科时第一次听胡遂的课,“就被她浑身下上洋溢着的智慧和才华所吸引”,“有穿越的感觉”。她说,听胡老师讲唐诗宋词,听老师低吟浅唱,大家好像回到了唐宋时代,眼前能浮现出盛唐气象,大宋画卷。“胡老师声音非常洪亮,底气特别足,唱诗诵词特别有古韵”。

同事牛海蓉,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也是主讲唐宋文学。但她自认“比不上胡老师”。胡遂古诗词随手拈来,讲杜甫的《新婚别》,她能“顺手拈来几十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同时还结合当下的现实,“学生怎会不喜欢听?”她说,在研究生面试时,有老师出题要求本科生背某某诗词,学生和主考老师都接不上,胡老师却能背得一字不差。

“在湖大,不听胡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损失。”“她是为讲台而生的人。”“讲课特别有情趣,豪放婉约共存。”采访中,无数师生这样评价。

还有学生在网上写着这样的话:“胡先生只授了我们一年的课,而为我班众生集体敬仰,算是特例。其实,细细想来,先生并未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例,如深夜挑灯备课、带病坚持上课累倒讲台或者冒雨送生病学生去医院之类的动人事迹,来叫我们感动。但先生平和、淡定的人格魅力与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却是我们最欢迎的。先生授课是常把唐诗宋词当茶来品的,令人如沐春风。课余则更多地和我辈聊些闲散的话题,诸如做人、做事、做学问,虽然多是传统的经世致用之学,但于日后走上社会的人生道路的确受益匪浅。”

何谓麓山湘水精神?胡遂归纳为两条:一是独立的精神;二是开创的精神。唯有独立,才能守住自我,唯有开创,才能实现自我。胡遂认为,湘水畔的两个相距2700多年的文人身上熔铸了这两点:此二人便是屈原和毛泽东。屈原身上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桀骜精神,毛泽东有一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舍我其谁的开创气概。

“感悟山水,儒释道三家各有其说。”胡遂又将三家之观点一一例举,但每每分析之,她都是从中找出催人奋进之处:儒家生生不息的精神状态,道家“如婴儿之未孩”般的生命意境,如释氏“故能与天和”的心静如水境界。

“这样的课堂,哪里是在读古诗词,分明是是心灵按摩,是教育我们该做怎样一个人,给我们以做人的目标、气度和境界。”学生黄涛在博客中写道:默默体会麓山湘水精神的真正内涵,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秉承智者的灵气与伟人的坚毅,接过先辈们留下的写着独立精神与开创精神的旗帜,守住自我,扩展自我的生命天地,向新的时代迈出坚定的步伐!

这样的课堂魅力,从何而来?

胡遂引述了《庖丁解牛》中的一句话:“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焉。”她说,任何一门课,你对自己都要有这样的一种要求,要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

这样的境界,非等闲功夫能至。比如吟诵古诗词,就穷尽了她一辈子的努力。中山大学教授董每勘先生曾住胡遂家附近,少年胡遂就跟从他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唐诗宋词吟唱;读研时,又师从著名教授马积高等人,领会精义;在河北大学读博时,听说古籍研究所的词曲学教授刘崇德,将工尺谱翻译成五线谱,出版了《九宫大成词曲谱》,她登门求教。

而相对于名师传授,胡遂的“霸蛮”无疑更为重要。实际上,一直到后来读了博士,做了教授,胡遂还一直保持着考研时见缝插针的学习习惯。为背诵更多的古诗词,她总是将这些诗词们用磁带录下来,然后在做家务时,边做边听。后来电子技术发达了,她又找到一种软件,将电子文档转化成有声读物。“何以解忧,唯有MP3”她对学生说,而用她先生的话说是,“家务劳动成为了课间操”。女儿20多年里最深的印象是一觉醒来,妈妈总是在听什么。而胡遂自己则谦逊:“10万首唐诗宋词,可惜我还只背得几千首,差得远。”

其实,胡遂的课堂魅力绝对不仅仅是其知识面的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她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她说,人生三大幸福,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她还说,“传道授业信可乐,富贵于我浮云走”。所以,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激情,总是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倾囊而出;所以,她的课,听起来更像与一个个活生生的古人对话,感受着他们崇高的品质和精神,而不是死守故纸堆里;所以,她在教学任务之外,还广开第二课堂,为学生开讲座,教学生如何处世为人,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像青松一样,有一颗紧紧扎根在山岗的强大的内心。有时,胡遂一周有四五个讲座,校内外,省内外,以至于常常忙得“连驻足看看池塘里的荷花的时间都没有”。

让学生的生命绽放光彩

实际上,仅仅只是课堂魅力,胡遂还不可能被数万学生评为“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

“她最喜欢的是走进学生,与学生聊天,帮学生解惑。”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亚阳说。

“从内而外自然流露着才情,生活得飘逸而诗意”,“不是美丽,而是华美”,同事评价。

“她像太阳一样,总是把温暖传递给我们。”学生感慨。

除了读书上课,胡遂还特别爱到学生中去。她笑着说,自己当过14年中小学老师,养成的这个习惯是改不了。“16岁的时候,还胆大包天地把全班学生领到岳麓山顶上的云麓宫睡了一晚上,看星星看月亮。”曾经有个学生得重病,只是任课教师的胡遂,带着学生到医院看他,并且组织学生捐款,自己也捐了1000元,最后筹措8万多元捐款。

胡遂还特别爱带着学生爬岳麓山听风,到湘江边赏月,寄情山水间,与学生探讨人生。学生王弯弯说,这种情景,让她常常想起孔子与他的弟子。

一位曾经的学生,因为相爱4年的女友离他而去,伤心欲绝的他从工作地福州专门跑到长沙,“向老师讨求解脱良方”。胡遂将他领到湘江边散步,给他讲述佛典里的一个故事:你和她无缘,你们的结束也不是坏事。她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兴衰成败的过程,“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师生说着说着,一人一句,吟起了《桃花扇》里的词句。

这样的事太多了。一位大三女生,因失恋而痛不欲生,月光下胡遂陪她散步,上下五千年,眼前海内外,一个多小时女生还没什么触动,“爱上小河是因为没有见过大海”,最后,围绕这样一句话阐述,学生心结顿解,而这句话也在微博上广为流传。

“童年时最深的记忆是做完作业后,出门一看,一客厅的学生,多是女生,哇,像开了一屋子的花朵。”女儿田田形容自己的妈妈“是所有学生的妈妈”。

确实,从教42年,走到哪,胡遂都是学生最好的朋友。她的心中,除了女儿、母亲,最挂念的也是学生。她将学生接到自家吃住,告诉学生自家住址、电话和电子邮箱,不论昼夜,有信必复,有访必接。

大约是十几年前,一个女生半夜来电,说是站在岳麓山脚下的一座高楼顶,马上要跳下去。“妈妈骑上单车飞奔过去”,邓田田至今记得这事。如今这女生已结婚生子,生活幸福。

胡遂说,青春本就有一段躁动的时期,人人都不例外,加上现在社会价值多元,就业困难,青年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多。做教师的,关键是要给学生以信心、以鼓励。“我们常说人心有七窍,这其中有什么比信心更重要的呢?”她说,给他人以阳光,给自己以阳光,这就是积善,就是积德,就是生命的灿烂。

感念于要咨询的学生太多,2008年初,不太会打字的她在新浪开博,谈自己的人生感悟,回复学生的提问困惑,甚至包括学生父亲的抑郁症。迄今已发博文100多篇,点击量达13万多。

李婷婷是研二学生,来自吉林通化农村,家里比较困难。“老师把我当女儿一样”。李婷婷说,隔三差五,老师会偷偷给她一些零花钱;在网上买旧电脑发现还不错,又给自己也买一台;偶尔逛街买衣服,还会给自己也捎上一件。去年胡遂重病住院,婷婷和同学们去看她,胡遂还惦记着婷婷生病的妈妈,给婷婷妈买药,还送去营养品。

王弯弯来自山西大同,南方冬季的湿冷实在让她受不了,没想到正发愁时,胡遂给包括她在内的16个学生每人送来一床小被子,还有一套暖手的东西,甚至贴心地找裁缝做了小搭扣。之后的夏天,她又给他们送上小水壶。来自校方的统计:这些年,胡遂资助学生的款额,总数已超过6万元。

“笑容,阳光,积极,正能量……老师,你就没有难过不平的时候?你的负面情绪往哪去?”

“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平生所愿二三子,从容结伴云山游。青春已暮应衰朽,犹自风华如锦绣。世人问我何良方,我有诗笔悬河口。传道授业信可乐,富贵于我浮云走。”

胡遂自作的这首题为《四十初度》的七言古风。或许,就是答案。

六、刘开吉

崇高而淡泊的警院教师 ——记重庆警察学院教授刘开吉

现年63岁的刘开吉,年轻时曾在西藏日喀则当过战术教官,此后长期在成都、云南等地的军事学院教学。1994年,刘开吉进入重庆警察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从教40年来,刘开吉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

既教书又育人,才是教授

“教学是大学的第一使命,也是大学的永恒使命。不教不授,不是教授;既教又授,才是教授。”长期以来,刘开吉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坚持站讲台,坚持在一线面对面教学,1998年至2012年底,连续15年年均授课量达300学时以上。

在教学上,刘开吉遵循警察战术教学训练“综合分层,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良性循环化”的特殊规律,采取“法律、战术、技术、心理、体能”五位一体的教学训练方法,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采取情景模拟及案例教学等方法手段,让学生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刘开吉因材施教,采取“集中指导式”、“研讨式”、“答疑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形成问题意识。

为了做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刘开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他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交流,了解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掌握思想动态等。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提前掌握学生需求,提高教学针对性和目的性。每个学期结束后,他会进行一次无记名的民意测试,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提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认真归纳分析,做到一一回复。他也通过短信、邮件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力所能及地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帮助。

由于刘开吉的教学形式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004年,他创建的“警察战术实战教学训练模式”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热爱学生,从严训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警察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爱心,主要体现在严格训练和严格要求上。刘开吉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学生,做到战训一致、教养一致。一要根据实战需要确定训练内容,二要尽可能逼真地设置近似实战的训练环境,三要多组织各种类型的对抗训练。

刘开吉认为,责任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在教育中,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就不会有教育的成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要肩负起教书育人这个重大的职责,否则只会误人子弟。此外,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这个责任不仅仅意味着要上好每一节课,对大学教师的“三大职能”一个也不能懈怠,还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随时随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有奉献精神,要不断付出,这种付出可能没有回报,但是一刻也不能松懈。

刘开吉深知警察职业具有高风险性,警察和军人一样:用生命托起祖国的花好月圆,用热血浇铸母亲的四季平安。警察是黑白世界之间的一堵墙、是除暴安良的正义化身、是调解纠纷的公正砝码、是扶危解困的侠义先锋。在和平时期,警察是为公众利益牺牲最多的一个群体。因此,打击犯罪、减少伤亡、爱护学生、珍视生命是警察教师的天职。“导之以诚,尽力而为,学生每天能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这一切全赖于警察教师所付出的努力和授予之技能与战术!”通过爱心守望,刘开吉与学生真诚同行,一起成长,自己也赢得了学生的崇敬和拥戴。

走出象牙塔,寻求实用之用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刘开吉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和血汗。他从事警察院校教学工作以来,20年如一日,没有分上班下班,没有分是否节假日,晚上几乎没有在12点以前睡过觉,可以说是尽职、尽责、尽心,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当中。而今,他已经取得了3个国家级、5个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和其他学术成果。

对于许多大学教师来说,服务社会的途径主要还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以传播和创造有用之学、培养和塑造有用之才。但是,警察学校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刘开吉将

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作为重要职责,依托专业优势,与时俱进,走出象牙塔,寻求实用之用、科学之学和发展之学,使得教学与研究内容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幸福。1998年至2013年,刘开吉走出校园,培养培训各类在职民警2万余人次,培养培训公安机关实战教官近千人,使教学研究内容直接服务公安实战,为平安中国建设和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警察教师之业,神圣而悲壮;警察教师之梦,崇高而淡泊。”回顾自己40年的从教之路,刘开吉直言学生的理解是对他的安慰、学生的收获是对他的嘉奖。

七、刘占良

追求教育的核心价值

——记陕西商洛中学教师刘占良

刘占良,现任陕西商洛中学副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商洛市高中数学学科带头人,曾获“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立人以德,用爱心诠释敬业

刘占良1981年加入教育战线。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座右铭。对于教育的使命刘占良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坚持把爱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德立己、以德立人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用自身言行催发学生道德品质的升华,以启发诱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刘占良深知山区学生求学不易。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对学生倾注了火热的爱心。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学生只是在认知、情感、态度上有差别。为了促使班级整体健康成长,在座位安排上,他让自制力不同、学科兴趣不同的学生相互搭配、互帮互学,有效地提高了班级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学习质量。

刘占良把爱心撒播到学生们的心田。一名学生,进入高三时,父亲突然病故,家里经济困窘,这名学生面临辍学。刘占良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温言细语地安慰这名学生,并倡导全班同学为其捐款,帮助他度过了难关,并顺利地考入西安石油大学。还有一名学生,因学习用功、疲劳过度,晚上11点多晕倒在教室,人事不省,刚进家门的刘占良接到电话后急忙返回教室,背上该生去医院,掏钱给学生看病。第二天,他让家人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学生的病床前。

有一次,一名学生因与父母争吵而离家。刘占良得知此事,与两名教师一起在寒冷的冬夜,一家家地拨打电话,挨个地查旅馆,直到夜里两点多,才在东郊一个网吧内找到了该学生。在刘占良的耐心教育下,这名学生终于与父母回家,家长为之深深感动。

刘占良对家庭贫困学生也是关爱有加。当他看到有些学生衣衫单薄、用功苦读的身影时心疼不已,率先在支部会上提议党员与贫困生结对子,倡导全年级师生捐款捐衣。他还积极与商洛中级法院民事第三庭的法官联系,促成他们与10名学生结成长期帮扶对子,改变了这些学生的生活状况。他经常给经济困难的学生买棉衣、买鞋袜,看到体弱多病的学生难以支撑时,买来水果和奶粉。

立业以勤,用执着诠释高效

在30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刘占良一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和研究。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成为商中数学的领军人。刘占良的教学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想,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逢他上课,学生们神志集中、思维活跃,他们说:“听刘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刘占良曾有5年初中数学教学的经历。1986年,学校安排他担任高中数学教学。第一轮高中教学的3年间,他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并认真研读相关著作。3年里,他书写了12万字的学习笔记。此后,他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成长为商洛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他把数学课分为概念型、探求型、习题型和讲评型四类,辅以相应的“导、议、讲、练”步骤。数学教研组以此为经验在数学老师中推广应用。

刘占良当数学教研组长和高三备课组长,他结合山区学生实际,在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方面归纳总结出“两条线复课法”和“滚动分层练习法”,以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感悟能力和练习实践能力。

在担任学校教务主任期间,尽管事务繁忙,刘占良一直坚持带两个班的数学课,即使担任学校教学副校长之后,他依然坚守教学一线,把教学作为立业之本。

立言以精,用钻研诠释智慧

刘占良酷爱研究,善思考、勤实践。1990年,27岁的他就担任了数学教研组长,在教课之余,他悉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把研究作为教师自我成长的根本途径,积极推广教育教学新方法。

1990年-1995年,刘占良在学校推广上海“青浦经验”,实验报告《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质量的试验》获省级论文一等奖。他倡导在教研组内每人每学期上好5节“数学活动课”,探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在他的带领下,数学教研组开展教科研活动蔚然成风,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工作。刘占良还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经常组织他们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分析、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从教案书写、教材分析、方法运用等方面给予指导,使青年教师迅速独当一面。

教研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刘占良在长期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探索总结出的为“学”治“教”、抓“纲”务“本”、以“练”促“能”的教学教研思想,把教学与教研紧密结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这种做法由数学组推广辐射到其他教研组,促进了市内各重点中学的教学和教研工作。他1998年至2001年主持了省级教研课题《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与研究》;2004年至2006年,主持开展商洛中学教研中心安排的《现代技术手段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实验研究;2008年-2009年参与陕西省《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制度保障》研究;2007年参与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广泛影响。

实施新课程以来,刘占良担负学校新课程组织实施的具体部署安排,坚持以校本教研为重点,以优化课堂实效为立足点,以优秀教学案例为突破口的新课程实施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1234”的实施策略,即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转向、四个注重:

“一个中心”就是要求每位教职工全面理解和把握“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两个重点”就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优化课堂实效为立足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他优化课堂教学实效,带领广大教师开展“每周一课”教研活动,锤炼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度、教学方式的细度、课堂容量的密度,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三个转向”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体系,以集体备课、公开课和课题研究为实施平台,努力实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由“应付型”转向“责任型”,工作能力上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方法途径上由“传统型”转向“创新型”,进而达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个注重”的原则是,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塑造和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能够相互转换;注重教学活动基础,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注重教学活动背景,使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现实生活能够联接。

在刘占良的组织协调下,各教研组共开发出48种校本课程,涉及的面很广,其中很多课深受学生欢迎。商洛中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有44件﹙篇﹚获得省级表彰奖励;在市教育局连续两年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活动中,每学科都有学校教师为主讲人;有12篇教案、论文被采纳编入市教育局、教研室编著的新课程培训资料;有18名教师在市级新课程示范课中获奖。在2007年10月,学校承办了“西安—商洛高中新课程研讨交流活动”;2008年4月,商洛中学接受了省新课程专家视导组的检查;2010年10月,省教育厅新课程调研组来商洛中学调研,对商洛中学新课程实施的做法和效果给予高度评价。商洛中学先后被授予陕西省校本教研示范校、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陕西省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资源研发基地学校等称号。

立功以诚,用拼搏铸就辉煌

2007年8月,刘占良担任商洛中学教务处主任,主管学校理科教学、新教师培养和年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当教务处主任,他首先从教学环节入手,以谋求最佳教学效果。他主持修订了学校日常考试检查制度,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辅导检查等诸多环节在质和量上做出了具体要求。对初上讲台教师的培训工作,他提出“一年上路,两年适应,三年挑大梁”的培训目标,组织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青蓝”对子。联合教研组、年级组,定期组织多层次的汇报课、研究课、示范课,举行全校性的教学能手赛教活动,促进新手尽快适应高中教学。他每学期都要安排时间去听课,及时发现并解决新教师成长中的新问题,帮助新教师迅速、健康地成长。

2011年,刘占良担任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更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他多次带领年级管理干部和青年班主任赴外地考察交流,学习借鉴高效课堂教学和管理模式,主持研究制定了《商洛中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编印《商洛中学高效课堂实施研修资料汇编》,组织开展系列培训,积极启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效课堂”

教学的带动下,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2年,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商洛市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好成绩,共有32件作品获奖,学校荣获省、市优秀组织奖。

优秀高尚的师德修养,娴熟精巧的教学方法,严谨细致的教研作风,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刘占良深受学生的欢迎、同仁的尊重和社会的赞誉,是校内外广泛认可的“金牌教师”。

八、刘志

为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

——记甘肃省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刘志

刘志,2002年被评为兰州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2007年、2011年,先后被评为兰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兰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荣获甘肃省“园丁奖”,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表彰。

爱我所做、做我所爱,以良好的职业形象,诠释新时期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

1987年,刘志从西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是到师范学校做一名得心应手的教师,还是到幼儿园做一个自己也难以想象的幼儿园教师?这是她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选择。在兰州实验幼儿园老园长的再三努力下,她最终选择到兰州实验幼儿园做一名幼儿教师。

刘志是那一届西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唯一到一线幼儿园任教的毕业生。这一干,就是26年。26年的幼教生涯,她从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带领着她的团队以专业的精神,实现着办理想幼儿园的梦想。

多少年来,她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园,最后一个离园,深入班级了解孩子的饮食、午休、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孩子们聊天、一起玩游戏,全园孩子的名字她几乎都能一一叫出来。她了解和掌握了大多数孩子的特点,在与家长沟通时,常常给他们一些好的育儿建议,赢得了广大家长与同行的尊敬和爱戴。工作中,她努力坚守教育的原则,怀着一份自然、朴实、宽厚的情怀,倾听来自儿童心底的声音,努力把幼儿园建成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态园,让孩子们像幼儿园中的山楂树一样沐浴着阳光雨露,自由、自信、饱满地成长。

在实验幼儿园,曾流传着一个每天找园长谈话的孩子的故事。小班新生入园后,一个小男孩引起了刘志的注意。他叫宣宣,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是,他不像其他孩子一样大哭大闹,只是每天在幼儿园的门口拉着奶奶的衣服,哭哭啼啼不进幼儿园,好不容易让老师抱到班上,39 也总是哭个不停,老师们对他毫无办法。这天,刚好刘园长进班看到这一切,便领他来到了园长办公室,放在自己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与他面对面聊了起来。当孩子的情绪基本稳定下来以后,刘志拿出一个支教时农村孩子们送她的香包送给他。看到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香包,孩子高兴了,紧张的情绪也放松下来了。刘志趁机与他约定,如果第二天他能高高兴兴来园,可以再送他一个香包。

第二天,刘志站在幼儿园门口。当宣宣照例拉着奶奶的衣服哭丧着脸来到幼儿园时,刘志马上走过去抱起他说:“噢,宣宣今天真不错,高高兴兴来上幼儿园了,那好吧,我们去拿香包好不好?”来到办公室,刘志把他放到椅子上,拿出一堆香包,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并与他饶有兴趣的聊天。看到他的情绪稳定了,就对他说:“我们去看看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早饭有没有好吃的,好吗?”宣宣立刻拉着刘志的手来到班上,高兴地去参加班上的活动了。

第三天早上,由于忙于处理公务,刘志没到班上查班,快到吃早饭的时候,老师领着哭哭啼啼的宣宣来到园长办公室,对刘志说,“宣宣想要找你”。刘志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让老师回班照顾其他孩子。宣宣自己坐到园长对面的椅子上,絮絮叨叨地对她讲着自己的事情。就这样,宣宣每天进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带班老师将他送到园长办公室,和园长“谈谈心”。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老师们只好每天送他到园长办公室,刘志依旧耐心地与他聊天,依旧会让他选一个香包,然后送他到班上参加活动。宣宣的情绪就这样一天天稳定下来,也愉悦起来。于是,宣宣每天找园长谈谈话,成为幼儿园的趣事。带班的年轻老师会很好奇,不知宣宣今天又要和园长谈些什么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大家也习惯了宣宣每天早上要到园长办公室与园长谈谈话。大约十多天后的一个下午,离园的时间到了,宣宣的奶奶领着他来到了园长办公室,奶奶从包里掏出一堆香包,问刘园长是不是她送给宣宣的。刘志给奶奶肯定的答复,宣宣露出自豪的笑容。从那天之后,宣宣再也没来过刘园长的办公室,但他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和小朋友在一起开始幼儿园愉快的生活。

安安静静、扎扎实实,以执着的职业精神,让孩子们拥有快乐的童年

走进兰州市实验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园中三棵茂盛的山楂树,它见证了实验幼儿园20多年的发展历程,很好地诠释了实验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为孩子播下幸福的种子,让他们拥有甜美、快乐的童年。秉承这样一个办园理念,在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刘志带领她的团队超越功利,面对形形色色扑面而来的教育方案,她大胆质疑,自觉用教育的眼光关爱儿童,建构美好的教育生活,保卫儿童的童年,为他们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是幼儿园最隆重的节日。如何让儿童节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节日,是刘志思考的一个问题。她组织全园教师开展了调研活动,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最终确定了“实验幼儿园的孩子,在园3年要过3个不一样的儿童节”,即六一童话节、六一合唱节和六一民间游戏节。

六一童话节是让父母和教师共同为孩子演出精彩的童话剧;六一合唱节是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演唱优秀的童谣;六一民间游戏节是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表演传统的民间游戏。与众不同的六一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体验,给家长们留下无痕的教育与改变,也得到了老师们的信任与支持。

提升自我、成就教师,以专业的职业态度,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在幼儿园任教初期,刘志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际保教工作的转变和适应过程。她勤于学习与思考,十分注重和磨练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26年来,她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担任幼儿园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保教副园长、园长,一步步成长起来。担任园长以后,她以自己扎实的幼儿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坚持组织开展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以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把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2008年,刘志主持开展的省级重点课题《建立家长与幼儿园有效互动机制研究》,分别获得甘肃省、兰州市第七届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10年,她主持研究的课题《园本教研机制与方法的探索》,获甘肃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课题研究二等奖。在省教科所的牵头下,她与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合作,组织全园骨干教师参加编写《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资源包,通过了审定并出版使用。2011年起,刘志受聘担任西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国家级培训项目主讲教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幼教经验分享给同行。

近年来,作为“国培计划”甘肃省优秀一线专家,刘志多次走进国培、省培课堂,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传授管理经验和保教经验。

注重内涵、开放办园,以开放的职业情怀,发挥实验幼儿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刘志担任园长以来,带领实验幼儿园全体教师,以“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办园新理念,把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全体教职工的精神力量并形成巨大的内驱力,推动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她组织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工,共同谋划幼儿园的发展蓝图,讨论制定了《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兰州市实验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纲要》、《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教育科研发展规划》等,全方位提升幼儿园的办园品位与品质,为每一位教职工成长发展搭建平台。

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刘志充分发挥省级示范性幼儿园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担对农村幼儿园的对口帮扶工作,真心实意为帮扶幼儿园出谋划策,手把手地指导和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使对口帮扶幼儿园的办园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她还心系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多次率领本园骨干教师赴甘南、定西等地开展支教活动,为当地幼儿园的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受到了幼教同行的一致好评。

九、孔庆菊

格桑花只为信念而开

——记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二中高级教师孔庆菊

孔庆菊,一位农家出身的中学藏族女教师,为了当地各民族的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在青海省最北端的祁连大山中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了20个春秋。

在孔庆菊的教学生涯中,不仅有执着的爱和坚守,还有积极的进取和创新,她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贫困山区民族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为当地民族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

坚守是为了一个崇高的信念

“教师职业是我自小的选择,我的一生也只想做一件事,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这是孔庆菊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这个崇高但又清贫职业的诺言。

1989年,中学毕业的她选择了师范专业,1992年完成学业后就开始了教育教学工作。20年来,曾经有过从事公务员或其他工作的机遇,但孔庆菊都放弃了。在当初选定的这条路上,她愿意一直走下去。

20年来的坚守中,孔庆菊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超负荷地进行工作,高海拔苦寒的条件和艰辛的工作使这朵鲜艳的格桑花过早地长出了银发。

孔庆菊所带班级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近百名学生受到过省、州、县级各种表彰奖励。她个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青海省十杰教师”、“青海省教学能手”、“海北州教学能手”、“门源县教学能手”、“门源县三八红旗手”、“门源县优秀班主任”、“门源县优秀教师”等90多个各级各类表彰奖励,并当选为海北州人大代表、门源县政协委员。

追寻是为了一个永恒的目标

多年来,孔庆菊不断丰富和提高着自己,主动争取学习机会,先后十多次参加了省内外各种培训,而且通过自学先后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和本科学历。面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她系统学习和掌握了课改理论知识,学用结合中,撰写的《多给学生一点赏识》、《浅议作文教学中的想象和联想》、《点燃学生兴趣之火,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这样的语文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培训是献给老师最好的礼物》、《我们班多了一个特殊的语文学习小组》、《浅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想》等论文,在国家、省、州、县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2011年,她还被抽调到省上担任了初三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命题工作。

在课改实践中,身为课改教研组长的她,为顺利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工作进程,始终把提高思想认识和课改理论水平,作为教研组工作的立足点。经常组织课改组教师在课余时间学习课改理论知识,认真领会课改精神,精心撰写心得体会,多次举办以教改为内容的学习专栏,及时开展专题研讨,有效提高了实验年级教师对课改的再认识,为课改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

在课改中,孔庆菊曾多次担任州、县、学校的培训工作,先后承担的示范课、优质课,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行们的认可。在提高课改质量上,她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提高了课堂教学艺术,在全校营造出了良好的教改氛围。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创新,门源二中的课改工作走在了全县的前列,被评为“全州课改先进学校”。

奉献是为了一种美德的播种

孔庆菊走出师范,就分到了一个乡村中学任教,在艰苦的环境里,与学生有着同样经历的她很快与孩子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许多困难家庭的孩子因得到她的资助而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一批批“学困生”在她的悉心教育下步入了先进的行列。藏族人认为,格桑花是最美丽的花,也是幸运花。因此,孔庆菊被家长们亲切地称为“格桑花”。孔庆菊这朵人们心中的格桑花,不但带给孩子们花朵一样灿烂开放的心,还带给他们完成学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幸运。

1997年,孔庆菊因工作出色,被选调到了县二中。刚到学校,她就接手了一个多次更换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班级,其中有一名学生,因抽烟喝酒、惹是生非而闻名全校。孔庆菊不放弃这名学生,而是用人格魅力和无私的爱心感动了他。最终,这名学生转变成为一名优秀生,并且顺利地升入了高中,这个班级也成为了优秀班级。

有一名学生,全家来自河南,父母在临县打工,她和奶奶一起生活,父母把她托付给孔庆菊。从此,孔庆菊在做好一个老师的同时,又开始扮演起妈妈的角色。还有一名学生,从小母亲病逝,父亲是下岗职工,还有一个弟弟上小学。这名身处困境的学生曾多次辍学。孔庆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多次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给她买衣服和学习用品,帮她克服生活的困难,并坚定了她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使她重新得到了失去已久的母爱,最终顺利完成了学业。一名寄宿制学生,来自于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民家庭,从小体弱多病。孔庆菊承担起了孩子母亲的责任,经常带他看病,请他到家里吃饭,甚至有几次让他住在家里悉心照顾。孩子的父母知道后,泪流满面、万分感激。

针对当地回族女生辍学问题时有发生的情况,孔庆菊多次到学生家中现身说法,劝说家长送孩子上学。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她除了自己尽力资助外,还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给予帮助解决。一名回族女生,性格内向,身体孱弱,家境贫寒,两个弟弟也在就读,加上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父母多次想让她放弃学业。孔庆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到其偏远的家中,苦口婆心给她的父母亲做思想工作,联系有关方面解决家庭困难,终于使她又回到了教室。在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当中,当这名学生多次生病时,孔庆菊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带她入院治疗并为她垫付医疗费用。2011年,这名女生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大学。

上述这样的事例,在孔庆菊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她的良好师德得到了社会的公认。2008年,孔庆菊被推荐为“青海省师德师风报告团”成员,在省内各州县进行巡回报告。20年岁月,祁连山下这朵藏家格桑花,将2000多名各民族学子培育成才。大爱无疆,智慧也在爱心中迸发。孔庆菊就这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位乡村女教师的灿烂人生。

十、丑武江

扬帆职海 卓立潮头

——记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丑武江

他以“仁爱”之心与学生相处,对学生的爱无限延伸。他没有英雄壮举,但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彰显功力。他没有豪言壮语,但在献身于职业教育的追求中孕育春天!他就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科技分院院长丑武江,一个善于打破常规、对创新充满激情的人。

打破常规办昌吉畜牧学院

在新疆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进程中,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瓶颈。

2003年,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为昌吉州畜牧业大发展培养“百千万畜牧人才”的计划,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为昌吉州培养百名掌握高级畜牧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千名熟练掌握畜牧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万名畜牧从业人员。这一想法正好与昌吉州的人才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作为具体承担培训任务的动物科技分院院长,丑武江认识到,仅靠学院一家难以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必须集政府、行业、企业、学院之合力,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办学共同体——昌吉畜牧学院。2003年,由昌吉州政府牵头,学院动物科技分院、昌吉州畜牧局、11家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昌吉畜牧学院。昌吉畜牧学院实行办学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丑武江担任常务副院长,主持日常教学工作。它构建了一个“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多方受益、互惠多赢”的平台,第一次把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让政府、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愿望。

昌吉畜牧学院办学理事会成立5年来,由最初参加的11家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到56家,并按专业方向成立了养牛理事会、养羊理事会、养猪理事会等8个理事会分会,涵盖了养

殖业的整个产业链,为大中型畜牧企业输送了1500余名高职毕业生,为昌吉州、县(市)、乡、镇培训三级畜牧从业人员近8000人,畜牧兽医技术骨干700余人;每年为基层培训春秋季防疫技术人员500人,培训家畜繁殖高级技术人员1100名。

丑武江兴奋地说,这项工程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昌吉州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现代畜牧业发展。

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里

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丑武江,给学生们教授养牛技术、养猪技术、家畜繁育、家畜解剖与生理等课程。多年来,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人才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三阶段”教学模式:先文化基础课,再专业基础课,最后是专业课。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黑板上养牛,课本上种田”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授课方式造成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不接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面对一张张稚气的脸庞,一颗颗热烈跳动的求知之心,丑武江心急如焚。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难题,摆在了丑武江和他的同事面前。

经过深入调研,2002年初,丑武江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到企业里去上学。也就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培养人才的教材,共同选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共同寻找学生就业渠道。学生边学边干,在企业内部学习成长。这样一来,就解决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

对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刚开始也有一些人不理解。按照传统观念,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怎么跑到企业去了,这样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吗?面对疑问,丑武江当时压力非常大,但是他想,学生通过学校学习,最终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孩子送出去,送到工作岗位上。丑武江对学生们说,“我们要用实践来证明,我们办的是金牛班,不是草牛班!”

就这样,2002年秋季开学,动物科技分院养殖专业的24名大学生进驻新疆金牛股份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场,把课堂直接搬到企业里。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金牛班就此诞生!”

“金牛班”的理论课与在学校课堂上的理论课教学方式完全不同。“金牛班”教师通过3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一是问答式,即教师随时随地结合理论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二是专题式,即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就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最多的问题进行专题讲授;三是每天晚上学生完成白天的实践后,进行两个小时的理论知识讲授。在企业里,实践课和理论课交替进行,学生的实践技能很快得到提升。

这种“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金牛班”毕业的姚兵文深有感触地说:“„金牛班‟给我们创造了一流的实习条件,为我现在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现在负责石河子143团和沙湾片区大约3000多头牛的饲料开发和疫病防治工作。

“将教学班办到企业”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认识社会等非技术能力的熏陶和培养。回族学生马超,现在已经是北京一品功夫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片区经理。他说:“在„金牛班‟,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让我终身受益。”

通过大家的努力和不断完善,经过3年,24名大学生高质量地对口就业,其中有6名是厂长助理,其他学生都是主治兽医和主要岗位上的技术人员。《中国教育报》于2003年6月18日在头版以《“零距离”办学理念》为题报道了“金牛班”的办学之后,又两次跟踪报道了“金牛班”的办学情况。

如今,畜牧兽医专业“工学融合,在企业中办学”——“金牛班”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新疆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的一个标杆。

丑武江从开办“金牛班”的成功实践中得到启示,在此基础上,他先后与企业合作,开办了以企业名称命名的“泰昆班”、“天康班”等“订单班”。这些“订单班”,成为学院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订单培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张靓丽名片。动物科技分院2000多名学生中,70%的学生都参加了校企合作班。这些学生毕业后不用自己再去找工作,直接就在实践学习企业就业。

到目前,畜牧兽医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100%,有的单位还为看中的人才打起了“争夺战”。300多名学生学有所成,在全疆畜牧兽医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旨在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学习与岗位零距离”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已在全国许多地方推广。

“三位导师制”提升学生职业道德

面对职教模式创新获得的成功,丑武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技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会做人。”丑武江明白,在职业教育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他从教24年,曾经长时间担任班主任。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丑武江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他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学高方可为师,身正才可成范。如果自己只是学生知识技术上的导航者,不是道德修养方面的领路人,再好的职教模式也无法可持续发展下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丑武江帮助学生制订学期计划、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将大目标细化为每一天的小目标;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向全班学生公布,常年坚持与学生一同上晚自习,在与学生肩并肩的努力中一起品尝收获的快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时时提醒自己,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做一个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这样就够了吗?丑武江把视野放大到了学校之外的企业实习生身上。实践教学比重大,学生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一线度过,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往往成为空白。经过努力,丑武江在实践教学中建立起了“三位导师制”,即学校班主任、专业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三位一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三位导师制”的实施,使到企业指导学生实践实习的专业教师也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企业的技术人员也成为参加实践学生的德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的同时,将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传授给学生。他认为,企业的技术人员当中不少是品德和技术双过硬的人才,对职业道德、做人道理等都有很深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在实践岗位上讲德育,实际上就是在“现身说法”,其效果是再好不过了。

经过3年的实践,“三位导师制”获得了巨大成功。许多企业反映,这些学生变化很大,他们视企业为家,珍惜工作岗位,职业道德水平有了极大提升。这些企业同时表示,愿意把前来实践学习的学生吸纳为企业的员工。“思想道德的水平提高了,学生找工作都不用发愁了”。“三位导师制”德育模式真正达到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流动动物医院”开到农牧民家

在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农村和牧区,人们经常能看到3辆小面包车往来穿梭,一会儿在这个农户家的养鸡场,一会儿又在那个养殖户的奶牛场,十分忙碌。这些小面包车就是丑武江创立的专门为农牧民服务的“流动动物医院”,学校教师轮流去为农牧民养殖户服务。

创立“流动动物医院”起源于4年前的一次技术服务。有一次,一位养殖户找到丑武江,说自己养的一头奶牛被兽医判了“死刑”,希望他帮忙看看。经过丑武江的治疗,这头奶牛起死回生,为这位养殖户挽回了1万多元的损失。从那以后,那位养殖户渴望又充满期盼的眼神让他久久不能平静。丑武江当时就想,何不利用学校专业教师的技术优势服务农牧民呢?可是怎样服务才能让农牧民满意,却又成了难题。后来,丑武江想到开设一个“流动动物医院”,让教师轮流去为农牧民服务。2006年,由一辆小面包车、两名教师组成的“流动动物医院”成立了。

经过多年的努力,“流动动物医院”已拥有了1个门诊部和3辆小面包车,每年治愈的牲畜1000多头,为农牧民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现在,“流动动物医院”发展到了4家,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养殖户得到了来自学校的技术支持。如今,农牧民的牲畜、家禽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只要给“流动动物医院”打一个电话,很快就能得到帮助。

2005年至今,丑武江一直担任昌吉市科技特派员、乌兰乌苏镇科技特派员,在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积极投身基层科技服务。在担任昌吉市科技特派员期间,他指导昌吉市六工镇华盛兔场开展技术革新,扭亏为盈,并受到自治区科技厅专项支持。在担任乌兰乌苏镇科技特派员期间,他为养殖户开展科技服务200余次,培训养殖户540余人次。自2003年起,他担任昌吉武警部队绿色证书培训讲师,累计为部队培养后勤饲养技术人员300余人次。

下载曲阜圣地楷模(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曲阜圣地楷模(先进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脱贫楷模村主任先进事迹

    【安康脱贫楷模】医者医村 ——金铭锋先进事迹金铭锋,男,41岁,汉族,大专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高桥镇板厂村主任。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

    红色旅游圣地推荐

    红色旅游圣地推荐 ·韶山: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湖南省辖县级市,位于东经112.5 北纬 27.9 2003年全市总人......

    七一勋章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于一片萧索中诞生。100年后,立身时代潮头,眼所见、耳所闻无一不生动昭示着百年大党带领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变。写写帮文库网为大家提供“七......

    中学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先进事迹

    中学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先进事迹 中学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先进事迹 ----“教书是我最大的幸福” 她每天在平凡中行走,用自己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带领学生不断成长成才。她广......

    模范楷模先进事迹 源泉观后感

    纪实片《源泉》观后感 在北国的哈尔滨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党组织,他们在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的进程中,服务群众造福百姓,发挥了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赢得了广大......

    小学骨干教师奉献楷模先进事迹

    小学骨干教师奉献楷模先进事迹 **,女,中师文化,1978年9月至今一直在**乡中心小学工作。三十年来,她辛勤耕耘,乐于奉献,兢兢业业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她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她......

    全国教师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要细致到微处。有人说:“与其说做一辈子的教师,不如说一辈子学做教师......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介绍

    在热爱的讲台上,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征服了亿万观众;3个月大就失聪的蒙蒙,自信地绽放在北京残奥会的舞台上„„ 在她的引领下,8名学生登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