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援藏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三
援藏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三 总书记说:“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来自X中学的援藏教师X,正是用自身的行动践行着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他是X省首批第二轮“组团式“教育援藏团负责人之一,X年X月X日,到达X,开始为期一年半的援藏支教之旅。
他怀着奉献边疆教育的初心,克服胸闷、气短、头痛、嘴唇干裂、鼻子充血等高原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及教学工作中。一年来,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受援学校——X高级中学的理科实验教学和通用技术课程成为学校靓丽的名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精准把脉,推进理化生实验课改。他调研发现:经过首批第一轮援藏教师的努力,学校的理化生实验室已各配两个,实验专职教师一名,实验器材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但是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基本处于搁置状态,理化生课程中的学生实验只做了几个,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基本没有。
迎难而上是X的一贯风格。针对西藏教师实验接触少、实验动手能力偏弱的问题,成立了理化生研训班。他首先从本校理化生教师中,选择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专职实验员,从X援藏教师中选择实验素养高的教师担任实验导师,他们既是搭档也是师徒,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学习,让本校的实验员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随后由他牵头,利用每周半天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实验研读,组织理化生教师研读近几年的高考考纲及课程标准,摸清西藏高考理化生实验的范围和考试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X成熟的实验教材,自编《X高级中学理化生实验手册》。
这一教材的成功编写,填补了X市甚至是西藏自治区实验教学没有实验手册的空白,为老师们提供了一套操作性极强的实验教学的模本,使得实验课的开展有据可依。接着,为了更好的推进实验课改,他组织教务处和教科室建章立制,促进管理规范化,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管理制度》、《实验室药品管理制度》、《实验操作流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和精细化。
通过一年时间,目前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已经初显成效。实验室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实验室管理趋于规范,实验教学正常开展,得到了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领导的肯定,成为理科实验建设的样板。克服改革中的重重困难,挑起了工作中无数的重担,当看到X市、X市、林芝市等兄弟学校到校交流实验教学课改的经验,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X年西藏自治区教学竞赛中,学校物理、生物学科参赛教师获得一等奖,化学学科的参赛教师获得三等奖,他自己也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在X年西藏自治区中小学实验说课活动中,化学学科获自治区一等奖,并代表西藏参加了全国的实验说课比赛,物理、生物学科获自治区三等奖。
目前,师生的实验观念大有改观,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实验课研讨的氛围浓郁,实验课开出率明显提升,已经能按照实验手册的目录及教学进度做齐做好每一个实验。实验课已经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师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正在逐步提高。
开拓创新,争创通用技术课程先进。在X的提议及主持下,X年X月学校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并启动了通用技术学科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工作。经过摸底、沟通,任命有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经验的吴文俊和孙军为授课教师,意在改变通用技术课程原来的授课方式,让课程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和不明所以的白纸黑字描绘的机器图稿,而变成了一门真正有使用价值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实验室也成为了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天堂。
通过对实验室的布局设计和基础实验设施的添置,目前通用技术教室整体布局科学合理,除了采用符合课程标准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之外,还利用充满技术文化色彩的挂图、百科全书式的影视资料、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型,创设“做中学”“学中做”,既充满技术活动又充满人文色彩的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为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可以按照课本要求,同时发挥自我想象力,完成从作品设计、修改到创作的全部流程。
“每一天都是新的一页,每一页都应该写满奋斗的历程。”这是他在高三学生励志演讲中的话,这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和援藏团队的兄弟姐妹们精诚团结,齐心协力为受援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脚踏实地奋斗,看到学校在X市九校联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我倍感幸福。”
第二篇:援藏干部先进事迹
马尔康我们的第二故乡-援藏干部先进事迹
巍峨的群山、洁白的云朵、漫山的羊群、黝黑而淳朴的笑脸,这是我们心中藏区的模样。然而,这一切对于援藏干部们来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高寒、缺氧、莫名的孤独、无尽的思念、刺眼的阳光、艰难的翻越……在这里,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在这里,做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准备;在这里,生同样的病也许面临的就是死亡。
记者在马尔康采访,每每被援藏队员的壮举感动,他们克服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把马尔康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无悔青春。
曾建国是一名“替补”进藏的援藏队员。在他之前,一位援藏队员因无法适应缺氧、高寒的环境,诱发心脏病,被紧急返送回广安。由于马尔康县电视台急需一位懂技术的电视人才,有着20多年电视新闻工作经验的曾建国成为不二人选,他二话没说,背着行李来到了马尔康。
曾建国的母亲刚刚因癌症去世,在他刚进藏区不久,便又接到另一个不幸的消息,父亲被查出患有直肠癌,被送往重庆大坪医院救治,趁着春节假期,曾建国陪伴在父亲身旁悉心照料一个月。但是,藏区的工作需要他,他把照顾父亲的重担交给兄弟和妻子,头也不敢回地回到了马尔康。
在海拔3千多米的高原上,他扛着重达20多斤的摄像机翻山越岭、爬坡上坎,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常常累得头晕目眩,喘不过气,但他从不叫苦,从不喊累,他拍摄的100多条新闻稿件,其中大部分被省市电视台采用,对宣传马尔康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不能陪伴在父亲身边尽孝,但我要让他看到我的工作、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说到这里,这个七尺男儿顿时就红了眼眶。
和曾建国一样,许多援藏队员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为了援藏事业,他们常年在外,家庭不能兼顾,忠孝不能两全,但他们无怨无悔,把对家人的愧疚化为了工作动力。
初见援藏队员刘建华,清瘦的身材,矮矮的个子,看似弱不禁风。然而,他却是援藏工作队中职务最多的一个人,除了任马尔康县卫生局副局长外,还兼任援藏工作队宣传部长,马尔康县创省级文明城市办公室总研判。马尔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晓林曾不止一次地向记者推荐,“别看我们刘总调个子小,但是他的工作劲头却很旺盛,你们真的应该好好宣传一下他。”“总调”一职,是马尔康县当地的干部私下给刘建华“封”的职务,意思是虽然刘建华职责多、工作多,但藏区干部群众有事找到他,不管分内分外,他从不推脱,总是尽心尽力完成每件事情。
在赢得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背后,却是刘建华在马尔康一年多的时间内,不仅白天奔波忙碌,还有70%的晚上都在加班熬夜,因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原本就很单薄的身体整整瘦了十斤。他告诉记者,每次给家人打电话,从来都说自己很好,生怕他们有一丝一毫的担心。
远离家乡,孤独寂寞在所难免。忙还好,可以暂时忘掉烦恼。一旦下班后,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如影随形。上网和家人视频聊天,成为不少援藏队员的“必修课”;家里有升学的孩子的援藏队员,每天晚上至少打半个小时的长途电话,给孩子进行“远程教育”;更多的时候,援藏队员们聚在一起,吃一顿饭、聊一会天,就成为最好的慰藉……
援藏队员高建平和吴川,之前他们生活并没有交集。来到马尔康后,他们成了室友,共同住在一栋废弃的办公楼内。这栋被他们称之为“别墅”的房子,除了只有他们两人居住,单门独户之外,没有一丝“别墅”的样子:没有厨房,就在走廊上做饭;没有洗衣台,就在厕所地板上洗衣;房子只有一间寝室,要是有一方的妻子来探亲,另一个就要到隔壁打地铺……
孤独的生活,做饭也成为一种乐趣。每天下班后,高建平负责买菜,吴川主厨,在一阵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后,一顿香喷喷的晚餐就上桌了。吴川的妻子来探亲时,见到老吴像模像样的弄上一桌子菜,打趣地说,“在家连碗都不洗的人,现在竟然成大厨了。”
客厅有一张大木板,往小茶几上一摆,就是张大餐桌。周末的时候,援藏队的队员们齐聚在这里,一起洗菜、做饭。饭桌上,聊工作、聊生活,大家总是欢声笑语,无论平时再忙再累,只要到了这个时候,一切烦恼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第三篇:援藏干部先进事迹4
援藏干部先进事迹4
王宁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王宁,男,现年33岁,中共党员。于2012年7月他积极响应省委组织部“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的号召,踊跃报名,来到驻地海拔2600多米的康定县,挂任县财政局副局长,协助分管预算及国资工作。他把康定作为第二故乡和建功立业的主战场,努力克服高原缺氧的工作生活环境,当“主人”不当“客人”,当“干将”不当“看客”,迅速融入,积极有为,勇挑重担,以坚强的意志和过硬的作风,为康定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以及 “四个康定” 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财政各项工作的上档升位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当地干部职工的肯定和认可,树立了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
转换角色、融入藏区。作为一名援藏干部,他始终带着对“为什么援藏,怎么援藏,援藏留下什么”的思考开展工作。积极投入群众工作全覆盖,按照要求开展结对认亲、共建共创、爱心帮扶工作;对第二故乡—康定做了全面了解,重点了解康定的经济发展、财政收支情况、财力情况、财政制度建设等方面;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新岗位的角色转换,适应了现职岗位,融入藏区发展。利用开展群众工作的机会,多次主动下基层调研工作,亲身感受和体会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深入了解并尊重藏区风俗习惯,工作中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始终做到尊重第一、团结至上,以诚相待、与人为善,用真诚换真情、用真情换真心,亲如一家、情同手足。
大力争取上级资金。由于他在财政预算岗位上工作多年,财政预算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性强,出于对本职工作热爱和对工作质量的不懈追求,在工作上、学习上始终坚持勤于思考。特别是为了康定争取中省财政转移支付工作,在县委常委、副县长任贤明的带领下,认真研究康定财政收支状况,历年来的转移支付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并到省财政厅汇报存在的问题,得到领导的肯定,2013年争取到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补助2300多万元,为缓解康定财政困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认真参与编制2013年2014年财政预算。在他援藏的两年期间,正遇康定县财政收入出现下滑态势的两年,这给财政预算编制及支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特别市2013年,康定县可用财力受税收收入影响,收支矛盾特别突出,缺口达1.9亿元,为了顺利编制2013年预算,他与同事一起调研各部门支出结构,到南充的顺庆、高坪、阆中进行了实地学习,回来后按照县委县府要求,重新调整了预算的相关标准,按照轻重缓急以及“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民生、促发展”的顺序,完成了2013年的预算编制工作。同时严格执行二上二下编制程序,在编制方法上实行“零基预算”和分类定额系数的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制衡机制,预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整体性得到了提高。
开展财务检查,堵塞财务漏洞。接到对全县机关的财务检查任务后,他对县级部门的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各部门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对各单位存在的簿弱环节进行分析和掌握,提出了改进办法和建议,为各单位在加强账务设置、会计核算、政府采购、固定资产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等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相关部门进行了专业的业务培训。通过检查共清理财政可调控的结余资金达4000多万元,同时也为财政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动财政“三化”建设。围绕完善财政运行机制,以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简称“三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公务卡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等为内容的财政管理 “三化”建设,不断推进财政改革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积极推进财政所建设,在炉城镇、姑咱镇、金汤乡、新都桥镇、沙德乡建设5个乡镇中心财政所,并组织乡镇财务人员到西南财经大学进行业务培训,满足工作的需要。
稳步推进项目融资。援藏期间,他承担起康定县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部分项目建设融资的具体工作,实现融资2.5亿元,圆满完成领导下达的目标任务。
切实加强财政交流。他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两年期间,顺庆区财政局与康定县财政局互派了学习交流工作组,就财政状况,在财政管理、项目申报、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等业务工作进行了交流,确定缔结为友好合作单位,主要合作包括
“单位互访、信息共享、经验互补、管理互通、促进合作”五个方面。
真情开展群众全覆盖。举全州之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是州委审时度势、科学研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治藏安康方略的深化,是执政为民宗旨的实化,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化,对推动甘孜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根据县委群工办认亲分配表,他的结对认亲户在时济乡庄上村,共9户,多次深入亲戚家中,全面了解和掌握亲戚家的人口状况、居住状况、经济状况以及需要解决的困难,做到心到、情到、身到,叙真情解难事,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渠道,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积极的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并为他们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和定期询访制度,与他们成了真正的亲戚、朋友。
两年来,他以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的要求从严要求自己,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始终团结同志,尊重领导,自觉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按照省委、省政府、州、县党委、政府领导关于从一开始就要毫不放松地抓自身建设的要求,严格遵守康定援藏干部各项制度和纪律要求,认真参加以“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坚决服从局工作安排,严守工作纪律,遵守管理制度,一心扑在了康定的工作上,从未在单位报销过车费、油费、招待费或其它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做到了“认认真真干事,清清白白做人”,树立和展示了援藏干部“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团结协作,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2012年、2013年均被考核为优秀。
第四篇:援藏干部张宇同志先进事迹
援藏干部张宇同志先进事迹
张宇同志是我省岐山县人,生于1968年7月,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参加工作,在职硕士研究生。历任共青团宝鸡市金台区委副书记、书记,宝鸡市金台区区长助理、副区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宝鸡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务。2010年4月,他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奔赴西藏,作为我省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阿里地区噶尔县县委书记。2012年8月22日,因心脑血管意外引发急性心梗,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牺牲,年仅44岁。
通过挖掘总结,张宇同志先进事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信念坚定、党性坚强,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他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0年4月,他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组织召唤,毅然放弃内地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奔赴平均海拔4500米、含氧量不到内地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阿里地区工作。在藏工作期间,他自觉坚持“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反对分裂、维护统一、巩固团结、确保稳定等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回顾他的一生,无论是担任团委书记、副区长,还是作为组织部长、县委书记,他始终对党忠诚、恪尽职守,始终严格要求、追求卓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县委书记。作为“班长”,他始终把富民强县作为第一要务,带领县上四大班子一心扑在发展上,立志彻底改变噶尔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常说:“我们来援藏,不是来当过客,更不是来‘镀金’的。三年太短,一定要只争朝夕,切实让这里发生看
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牧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边境防控等情况,提出以发展城镇经济和牧区经济为两翼,建设“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的战略目标。他立足县情,多方协调,积极推进狮泉河生态产业园建设,引进毛皮革加工、藏式地毯卡垫生产等环保项目,建设芝达布日寺、那木如温泉等旅游景区,筑牢了噶尔科学发展的产业基础。他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人工种草、奶牛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把从陕北引进的紫花苜蓿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千余亩扩大到7000多亩,改变了当地农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他借鉴内地经验,多方争取资金,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实施“大水大绿”工程,打造“西藏最干净城市”,塑造“象雄文明故地、世界屋脊明珠、喜马拉雅一城、藏西中心城市”狮泉河城市新形象。他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面对民族、宗教、边境矛盾相互交织的实际,探索创新长效维稳机制,深入边境一线、重点寺庙、交通沿线排查矛盾隐患,在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3•14”等重大节庆和敏感时期,始终站在维护稳定最前沿,为促进阿里地区和谐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在他和县委一班人带领下,2011年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3亿元,同比增长18%;县级财政收入达到2158万元,同比增长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50%。
三是一心为民、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他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把爱民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金台区工作期间,他负责北坡公园建设工作,坚持吃住在工地,鏖战在一线,先后建成金台森林公园和摩天院回民小区,使1100多户居民彻底摆脱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在宝鸡“8•23”北崖崩塌、“8•30”渭河洪灾和“5•12”地震灾害中,他与干部群众一起装沙袋、堵决口、排洪涝、救伤员,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担任噶尔县委书记
后,为了拉近和藏族同胞的感情,他学说藏语,学唱藏歌,迅速和藏族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噶尔的老百姓说:“张书记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是援藏干部,他和我们是真正的一家人。”他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控辍保学”、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噶尔县“两基”创建高标准通过国检验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合作医疗、计划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全县85%以上农牧民住上宽敞明亮的安居房,藏区就学、医疗、社保及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他主导建设的10座高效温室大棚,有效解决了狮泉河镇干部群众吃菜难问题。他主持实施的典角边境示范村项目,让生活条件艰苦的边境群众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生活设施完备、活动场所一应俱全的别墅式新村,成为边境线上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道靓丽风景。他去世后,全县干部群众哀声一片,许多人泣不成声。典角村一位村民伤心地说:“张书记来之前,我想也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眼看着就要住上新房,张书记却走了”。在张宇同志遗体离开噶尔当天,他的灵车上搭满了藏民自发敬献的哈达,当地花圈一时脱销,许多干部群众流着泪动手做花圈、编花篮,出租车司机纷纷自发聚集,鸣笛致哀,一些晚到的藏民对着殡仪馆方向深深地鞠躬,最后送别他们敬爱的张书记。四是扎根高原、献身边疆,继承发扬了孔繁森精神
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援藏干部。他牢记党中央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提出并坚持“科学援藏、真情援藏、奉献援藏”理念,以孔繁森为榜样,把阿里作为第二故乡,视噶尔人民为亲人,全身心投入援藏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噶尔发展。噶尔地广人稀,乡村之间动辄上百里,他到任后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在短短两个月内跑遍了全县所有村组,常常一天跑三四个地方。为了项目建设,他不辞辛劳地往返于阿里与拉萨、陕西之间,请专家、跑项目、要资金,一趟下来辗转几千公里,直到项目谈妥。无论酷暑严寒,他都坚持深入项目一线督促检查,仅昆沙乡人工种草基地一年就去了数十趟,当地群众说:“这里每棵草都凝结着张宇书记的心血。”在实施大水大绿工
程、推进城镇园林化建设中,他一连熬了四个通宵修订工程方案,在工地上搭起帐篷坐镇指挥,40天下来瘦了10多斤,有天晚上11点多了,他还跑到现场抽查,拨开树坑看土层够不够、水浇到没有。过去噶尔栽树很难成活,现在县城景观大道近30万株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他高度重视巩固边防工作,每年提前一周带领民兵驻守在边境线上,与官兵一起吃干肉、住帐篷,共守边疆。2011年噶尔发生雪灾后,他主动放弃休假,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深入一线查灾救灾,灾民生命财产得到保全,而他却患了重感冒,输液三天才恢复过来。他经常对大家说:“援藏干部要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每项工作都定时限、抓督查,要求当天事当天完,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听取汇报或是加班工作。在他带领下,全县党员干部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发生了巨大变化,求精细、抓落实、讲质量蔚然成风,一位干部说:“看到书记和大家一样加班,我们心里就踏实了,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了。”就在他生命的最后10天内,他还坚持不离岗位,拖着病体继续超负荷工作。8月12日,他不顾感冒多日的病体,连续几天奔波协调,在拉萨谈妥一个项目后,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大家劝他留在拉萨治疗,他说:“县里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回去不行!”回到阿里后,他集中精力筹备人工种草现场大会、部署“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等工作。21日,在参加阿里地区党建工作会议时,他感觉自己背疼得厉害,只打了两瓶吊针,又与同事商讨工作直到凌晨1时。第二天上午九点,县上同志找他时,发现他倒在宿舍地上,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噶尔人民。两年多来,他用足迹丈量了这片广阔神奇的土地,用真情走进了群众心里,用出色的工作业绩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去世后,许多同志泣不成声,一位干部说:“他走得太匆忙了,完全是累死的。他说他热爱这里,这下连命都献给了这里。”
五是淡泊名利、克己奉公,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永恒追求张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他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无私奉献、不懈追求,心里时刻装着工作,把自己的事想得少之又少。
今年7月底,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给陕西省委组织部来函,提出计划对他提拔使用的意见,8月初,在省委组织部领导赴阿里看望援藏干部时,他表示希望期满后继续援藏。他为了藏族同胞的福祉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援藏以来,从来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今年1月,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当得知噶尔发生风雪灾害时,便匆忙撇下家中事务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保全,他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他坚持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噶尔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说:“张书记经常给我们强调,干部工作是我们党最后的防线,最后的良心,做不好,就会在群众心中失去信誉。我们必须把自己管好,不该吃的不能吃,不该拿的不能拿。”在他带领下,噶尔县连续获得阿里地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基层党建责任制先进单位。他不仅严于律人,更严于律己,常说:“权力有限,责任无限;时间有限,目标无限”,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全力投入,时时处处以自己实际行动兑现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不悔誓言。张宇同志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人民群众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个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杰出代表。他出生和成长在诞生了“延安精神”的陕西热土,牺牲在孕育了“老西藏精神”和“孔繁森精神”的雪域高原,他是3700万三秦父老的好儿子,也是所有藏族同胞的好儿子,是汉藏人民血浓于水的友谊见证,也是“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尚德重礼、务实进取”新陕西精神的传承者。他是我省援藏工作中涌现的新时期孔繁森式的重大先进典型。
第五篇:农业局工会主席援藏工作先进事迹
代明召,1972年出生,**人,1997年取得**农业大学大专文凭,现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他参加工作后曾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300余篇,并在2001年和2003年作为青岛市技术干部两次援藏,受到当地群众干部的高度评价。2003年,代明召荣获**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我对城市没兴趣”
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做了九年基层农业技术员,有过两次援藏经历,如今担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的代明召还是闲不住。9月,当记者来到**农业局楼下时,门卫想也不想脱口而出:“下乡了,他整天去住乡下漏雨的破房子,很少呆在局里。”
而当记者见到代明召时,这位34岁的工会主席说得更直接:“我生在农村活在农村,一辈子在农村,一辈子跟农打交道,我对**市区没兴趣。”
白天一身汗,晚上挑灯战
代明召是个农家子弟,最初的文凭是中专毕业,1992年,他从青岛市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下面的乡镇做农业技术员,这一干就是九年。
农业技术员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和土坷拉打交道,动不动一身臭汗,非常枯燥辛苦,时间不长,代明召的一些同学就纷纷改行或者下海。但代明召干得很有趣味,他不仅没有放弃的想法,反而天天晚上带着一身臭汗挑灯搞实验,等研究出点成果了,他就把这些心得写成文章,一写就到夜里两三点。
那时候,农业技术员的待遇非常低,不过代明召的文章很容易发表,每月光稿费就有七八十元,后来代明召把他所有发表的文章一整理,竟然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章就有300多篇,样报、样刊把老家的柜子都塞满了。
由于代明召做得比较出色,单位曾经想送他到加拿大学习和工作,当时已经出国的同事无论在待遇和环境上都比国内好很多,这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机会。但此时代明召的父亲病了,住在青岛市肿瘤医院,而岳父在潍坊住院,代明召忙于两地奔跑,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出国机会放弃了。得知这个消息,很多人替代明召惋惜,瘦得皮包骨头的父亲也搂着代明召直哭。
“逆境中才能出人才,人千万别向命运低头,我本来就是个农家子弟,什么活不能干,什么苦不能吃?别说放弃一次出国,就是让我现在去码头扛包我也干得了。”代明召这样安慰自己。
就在代明召为两边亲人生病四处奔波的时候,他还在**农业大学进修函授大专文凭,白天在大棚里一蹲一天,晚上在老家的破房子里挑灯夜读,就这样坚持了三年,1997年,代明召终于拿到了山农大的大专文凭。
代明召的学习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开始攻读本科文凭,他对学习的态度就像是个守财奴,一点时间也别想从他手头遛走。农业技术员们白天蹲庄稼地和大棚,冬天也是一出一身汗,别人回家都是腰酸背痛,早早洗洗睡了,而代明沼每天晚上都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剪报、写读书笔记,写工作日记,一年365天,天天不落下。他的工作日记里不仅有土地、大棚等详细的农业状况,而且他还记录天气预报,时间长了,代明召对**什么时候下雨特别有数,判断得就跟天气预报一样准。
“这就像人站在桌子上,只有两只脚都踩着桌子,才会觉得踏实、觉得安心。”一直为自己只有中专知识而苦恼的代明召这样形容不断学习的感受--为心里踏实。
梦里几次回西藏
2001年8月,代明召作为青岛市第七批援藏技术干部远赴西藏日喀则市,开始了另一段让他终生难忘的工作生涯。
2001年的日喀则工业几乎为零,农业也很差--虽然高原地带能种青稞,但老百姓吃不上青菜,吃菜比吃肉还贵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有一次,代明沼生吃一个茄子,这个举动把很多藏族人吓了一跳,瞪大眼看着他--代明召疯了,他这是在干什么?代明召苦笑一声,他想,如果他不能真正为这些藏民做些什么,他永远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代明召强忍着高原反应,开始往日喀则的田间地头跑,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玉米、西瓜、蔬菜,盖大棚。但任何事情起步阶段都是最难的,尤其是让人相信一个新生事物更难,就在代明召的努力和改变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一年援藏时间到了。
回家的几个月里,代明召经常梦见藏民那渴盼的眼神,而且代明召觉得,他的“让日喀则吃上自产蔬菜”的想法是能够实现的,他不能就此放弃。于是,2003年4月18日,代明召第二次踏上援藏的路途,成为青岛市第八批援藏技术干部的一员。
此次进藏后,代明召担任了日喀则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说是主任,其实他是指导员、打字员、技术员等多项工作一肩担。但代明召一有时间还是往下跑,有一次,日喀则地区发生水灾,许多村子被淹,一天,代明召到一个灾情较重的村庄调查灾情,从乡政府所在地到那个村子只有7.5公里,越野车却走了3个小时。村庄在一个小山崖上,要到达那个村庄,还要趟过一条河。夏天,河里流淌的都是雪山上融化的雪水,冰凉刺骨。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跟代明召一起去的乡长担心他受不了,就说,“我背你过去吧。”代明召坚决反对,就赤着双脚来到那个村子,好几个农民流下了眼泪。
援藏期间,代明召常常早上带着干粮走,晚上顶着星星归,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了30%的日喀则村庄。代明召说:“不要小看这30%。西藏地域辽阔,村与村的距离比内地一些县城之间的距离还大。”
除了手把手那一世小说网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地教村民建大棚、种蔬菜,他还注意从根本上改变藏民的观念,这也就是援藏干部们所说的“智力援藏”。在代明召的建议下,日喀则市政府建立了“蔬菜发展基金”,规定市郊农村每建一亩蔬菜大棚,奖励该农户500元,奖励所在乡(办)100元。于是,日喀则市12个乡(办)飞快建起了1100多亩蔬菜大棚,大量蔬菜运向菜市场,现在,日喀则的蔬菜供应已基本能够自给。
在代明召援藏期间,家乡的《青岛日报》记者曾去采访过,当时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去日喀则市郊采访,所到乡村几乎都能看到整齐化一的蔬菜大棚,因为有高原充足的日照,棚内的蔬菜生长茂盛,黄瓜、西红柿、白菜、辣椒鲜嫩诱人……在日喀则市郊年楚河畔,我们停车与一位种西瓜的藏族老汉攀谈,他这块河滩地约有五亩,以前每年只能收千把斤青稞,去年在青岛援藏技术干部代明召的指导下改种西瓜,当年就收入一万多元,今年估计可能会超过两万元。老汉边说边切西瓜,我们一尝,从嘴到心都是蜜样的甜……”
2004年,代明召从西藏回到**,虽然又睡到家里舒服的大床上,但代明召却常常失眠,有时候从梦里醒来,代明召都误以为自己还在西藏。
不仅梦里常回西藏,已担任**市农业局工会主席的代明召的心也始终回不到城市。他作为**市工作队的一员下派包村,但他宁愿住在村里一处漏雨的废弃房子里,也很少回局里回城市。代明召常常说:“如果我能让一个村子富起来,将来老了去看看,那时候我就能对孩子说:'这里爸爸干过,是爸爸帮他们富起来的。'那种感觉该多么欣慰啊!”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