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旧城建设办公室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进一步改善旧城形象、完善旧城配套设施的目标,加大征收安置工作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较好,呈现良好的工作态势。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xx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全面推进“二区五路”改造
1-6月份,签订协议141户,完成年度任务58.7%,拆除216户、完成年度任务72%,拆除面积22000m2、完成年度任务73%。其中东云南路,总户数142户、已签128户(其中xxxx年1-6月签约71户)、已拆122户;清河南路,总户数110户、已签101户(其中xxxx年1-6月签约55户)、已拆90户;建虹路延伸,总户数42户、5月11日召开征收工作动员大会,已签4户,原防疫站、镇幼等公房拆迁市政府已进行协调,近期组织实施;B地块、东云北路,总户数115户、5月18日召开征收工作动员大会,已签11户、已拆4户;居仁巷,总户数75户、已进行入户调查,产权确认表已签50户,进入评估阶段。
(二)完成东门片A地块安置房分配
1月23日全部完成安置房分配,积极争取市住建局、地税局等支持,在3月23日就完成A地块房产的初始登记、办理了321套安置房的房产总证。在办理拆迁户房屋所有权登记工 作方面,又通过住建局、地税局开设的绿色通道,旧城办落实专人全程代办、预支付税费等便民措施,在5月31日已有88套符合条件的安置房办理了房屋所有权证,并现场进行领证和办理交房及房屋登记咨询,拆迁户反响很好,xxxx日报、温州日报头版进行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目前继续实行全程代办,预计到6月底累计可办理房产登记150多户。
(三)加快保障房项目建设
旧城安置房项目地处旧城区和原海塗围垦而成的滨海新区,施工环境差、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年初以来我们努力改善现场施工的条件,狠抓项目建设进度,狠抓安全生产和 工程质量,加大资金和机械设备投入。滨海新区保障房一期17#楼预计6月27日结构封顶,其余结构和基础正在施工,二期完成工程桩的85%,到6月底预计完成投资2.3亿;东门片B地块安置房完成桩基70%,到6月底预计完成投资0.285亿。
保障房项目到6月底预计完成投资2.585亿,完成年度计划的52.7%。
(四)狠抓规划编制工作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认真做好规划编制、调查摸底等项目前期工作。《乐成旧城控规》(修编)于4月2日顺利通过会审,《南门片修建性详细规划》于5月16日顺利通过会审。结合老市府公园广场、南大街市场改造及建虹路延伸,认真做好南门片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同时,启动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五)狠抓责任落实
实施机关全员绩效考核办法,出台了《xxxx市旧城建设办公室全员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传导机制和工作格局,开展旧城建设“破难攻坚”活动,将拆迁、建设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位班子成员,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旧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征收安置“四公开”原则和依法分配安置房等廉政建设创新创优工作,预防腐败和渎职。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加大征收力度
加强征收安置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深化“政策公开、测量公开、评估公开、协议公开”征收安置原则,用科学创新的工作思维,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认真细致地做好政策处理工作,加快东云南路、清河南路、居仁巷、建虹路延伸征收拆迁进度,根据市委、市政府“破难攻坚”活动要求,年内要实现这四条道路的基本拆除贯通。同时要加快拆迁后市政道路建设。清河南路、东云南路已委托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工可,计划7月立项报批,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二)加快工程进度
在现阶段的工作基础上,努力改善现场施工的条件,加大投入推进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征收安置从“人等房”到“房等人”。滨海新区保障房到年底完成一期2栋楼完成主体结构封顶,4栋楼完成主体结构15层以上,6栋楼完成地下室结构;二期桩基工程全部完成,土方开挖完成20%;东门片B地块安置房到年底完成桩基、地下室工程。确保完成年度投资4.9亿元
(三)推进工作落实
深入开展机关全员绩效考核和“破难攻坚”活动,进一步明确责任,对每项工作细排计划、倒排工期,真抓实干、克难攻坚,确保旧城改造各项工作的落到实处。同时,旧城的项目建设、房屋征收、安置房分配工作,事关旧城区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老百姓要求高、社会关注度高,我们将继续狠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严格遵守工程建设和房屋征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建设和征收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全力打造廉洁工程、阳光工程。
xxxx
第二篇: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
文章标题: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
(2006年12月6日)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和质量,规范旧城拆迁改造工作,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今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乌海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对全市旧城拆迁工作进行指导,把握全市旧城拆迁的宏观决策和指挥领导,协调解决旧城拆
迁改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2004年以来海勃湾城区遗留的11个项目的拆迁工作,并对三区旧城拆迁改造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自3月中旬开展工作以来,办公室在市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以及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全市旧城拆迁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现将办公室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在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历时近百天的时间,领导小组交办的11个2004年以来遗留项目,156户难迁户中,有6个项目实现了“零”拆迁,132户被拆迁户与开发企业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剩余被拆迁户考虑到个别小区项目存在资金及建设风险等实际而暂缓拆迁。同时,在办公室的督促和指导下,市建委拆迁办完成拆迁1101户,拆迁建筑面积139774平方米;海勃湾区完成拆迁205户,拆迁建筑面积47587平方米;乌达区完成拆迁655户,拆迁建筑面积81380平方米;海南区完成拆迁617户,拆迁建筑面积74780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按照市拆迁领导小组的要求,办公室高度重视,于2006年3月13日,组织各成员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拆迁动员会,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对2006年拆迁工作的指示精神,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主要任务。要求工作人员认清拆迁形势,努力克服困难,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打好这次攻坚战。同时,对各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和市拆迁办现有的人员进行重新分组配备,合理分工,根据任务量将现有的工作人员调整为4个工作组,并将11个遗留项目的拆迁任务分解到各个组。通过明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随后,办公室利用3天的时间,深入现场,进行初步摸底调查,了解掌握各个开发项目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为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走访调查、听证调解等过程中,向开发企业、拆迁公司以及被拆迁人深入细致地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旧城拆迁改造力度的指示精神,并就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使他们对旧城拆迁改造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从实际出发,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拆迁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办公室要求工作人员首先深入到开发企业和被拆迁户中,进行摸底调查,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经过7天时间,对11个遗留项目的基本情况、拆迁过程、工程进展以及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并根据收集掌握的材料,针对每个开发项目迅速建立了拆迁手册,做到了基础资料齐备,心中有数,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局面。同时,办公室还组织由人大、纪检、宣传、法院、司法、拆迁管理等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组成拆迁督办及矛盾化解工作小组,根据一线工作人员反馈的情况,不定期对动迁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并从人大代表、纪检监察、新闻舆论监督、司法公正、法律援助、拆迁管理等多方面各角度,在依法实施强制拆迁前对拆迁矛盾和纠纷进行调解。期间共协调各类拆迁矛盾纠纷13起,其中集体协调7起,独立协调6起,通过协调,拆迁主体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协调成功率达100%。
(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拆动迁工作
1、通过进一步走访调查,深入了解拆迁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动迁。办公室根据前期摸底调查所掌握的基础材料,组织拆迁督办及矛盾化解工作小组工作人员深入到开发企业和拆迁公司中,进行核实。经过5天的走访,办公室先后听取了11个项目开发企业和拆迁公司的陈述意见,对项目的拆迁情况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为了深入了解情况,避免偏听偏信,确保拆迁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办公室要求工作人员深入拆迁现场,对被拆迁人进行逐户走访,听取被拆迁人的意见。共走访被拆迁户93户,接触被拆迁人及相关人近300人次。及时掌握了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在走访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宣讲拆迁政策和形势,增强开发企业的信心,提高其拆迁积极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对被拆迁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讲清当前的拆迁形势,就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解释说明,使他们认清当前拆迁改造的实际情况,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他们由抵触到进一步了解,再到对动迁人员理解,最终支持拆迁工作。
2、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组织拆迁当事人双方召开房屋拆迁听证会、矛盾化解会、座谈会等形式,集中听取双方的陈述意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矛盾和纠纷调解。办公室站在维护拆迁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的立场上,以听证、座谈等形式,集中听取双方意见,去伪存真,找出双方产生矛盾和纠纷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已经掌握的情况,经过拆迁督办及矛盾化解工作小组集体研究,提出当前较为合理的调解处理意见,以市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书面下发给当事人双方,要求双方在规定时限内就拆迁补偿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办公室先后共组织召开各类听证会7次,矛盾调解会6次,下发听证意见书48份,限期搬迁通知书及告知书24份,90以上的被拆迁人在接到听证意见书后,对调解处理结果表示认可,在规定时限内与开发企业签定了拆迁补偿协议。
3、规范拆迁工作,人性化操作,推动拆迁工作顺利进行。2004年以来,由于拆迁实行市场化操作,拆迁主体多元化,拆迁工作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旧城拆迁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拆迁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一些拆迁矛盾纠纷具有随机性、反复性、突发性,拆迁工作难度很大。为了更好地开展拆迁工作,办公室从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入手,以集中培训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印发了学习资料,对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学习,强化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工作人员妥善解决各类拆迁问题的实际能力。4月6日办公室组织全市拆迁工作人员举办了一期“拆迁工作指导法律讲座”,对提高拆迁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严格拆迁程序,规范拆迁行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实际拆迁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带着情感去做动迁工作,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在不违反政策的基础上,对拆迁当事人存在的实际困难给予适当帮助,得到了大多数拆迁当事人的肯定。
4、采取全程跟踪的方式,巩固拆迁成果。为了避免拆迁当事人双方在签定拆迁补偿协议后,收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协议中途撕毁,回迁安置承诺难以兑现等情况的发生,造成拆迁工作的反复,给拆迁及后续工作带来更大难度。办公室要求工作人员,对自己负责的项目进行全程跟踪,及时掌握项目拆迁和建设动态,对开发企业的楼盘销售等情况实施监控,杜绝开发企业违规操作,确保被拆迁人的回迁安置。对已签订协议的被拆迁户进行回访,了解他们在回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及时解决,使他们能够顺利回迁,5、督促指导三区拆迁工作,推动加快拆迁工作整体进度。随着拆迁工作难度的加大,办公室在做好领导交办的拆迁任务外,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三区拆迁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将拆迁过程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并就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具体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对推动全市旧城拆迁改造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针对部分开发企业对部分难迁户毫无对策,失去了动迁的信心,拆迁动员工作不主动,不到位,敷衍了事,疲于应付的问题,办公室组织工作人员,主动配合其进行动迁,同时督促其加快拆迁进度,对已经具备开工条件的回迁安置楼房及早进行建设,缩短拆迁周期,减少不必要的拆迁矛盾和纠纷。
(四)扎实工作,做好遗留项目的拆迁工作
自办公室开展工作以来,无论是拆迁办公室工作人员,还是从各单位部门抽调的人员,都以积极负责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尤其是在3月中旬到6月中旬,这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经常加班延点,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调节拆迁矛盾和纠纷,不厌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动员工作。特别是,由各单位抽调的5名工作人员,刚开始对拆迁工作还不十分熟悉,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对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知识进行学习,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拆迁方面的信息,给自己加油充电,通过努力和实际工作中的积累,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业务素质,如今他们都已经成为了拆迁工作的业务骨干。
(五)积极研究新政策,为下一步拆迁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旧城拆迁改造步伐的加快,目前我市所采用的拆迁补偿依据《乌海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评估管理办法》(乌海政办发〔2003〕8号),已不能适应拆迁市场需求,对拆迁工作缺乏实际指导作用。主要是在拆迁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开发企业擅自改变拆迁补偿标准,造成拆迁补偿标准不统一,拆迁秩序较乱,使通过评估得出的结果反映不出房屋的真实市场价格,《办法》未能真正起到房屋拆迁补偿的裁量作用,无法作为拆迁补偿的依据。对此,办公室按照市拆迁领导小组的要求,从5月份开始,着手研究新的拆迁补偿政策,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草拟出了《乌海市房屋拆迁补偿管理暂行办法》(草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并在各区政府、建设局、房管局,专家委员会等范围内进行征求意见,修改后通过政府专题会议,征求人大、政协等部门的意见。几经易稿,《乌海市房屋拆迁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已于7月1日正式出台实施,为以后的拆迁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是做好旧城拆迁改造工作的重要保证
实施旧城拆迁改造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广大市民居住质量,实现城市扩容提质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城拆迁改造也是实现“人民得实惠、开发商得利润、政府得效益”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今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成立乌海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目的在于加大我市旧城拆迁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居民居住质量和水平,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这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旧城拆迁改造的重视,也正因如此,旧城拆迁改造工作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另外,拆迁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建设、规划、土地、公安、司法、工商等单位和部门的共同配合,齐心协力,上下形成拆迁合力的氛围,才能保证旧城拆迁改造的实施。
(二)各成员单位和部门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是做好拆迁工作的关键
在拆迁工作过程中,办公室得到了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工商、法院、公安、司法、行政执法等各成员单位和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如组织部门委派专人与拆迁户中的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动员谈话;工商部门清理拆迁区域内工商经营户;公安部门清理拆迁区域内暂住户、租住户;以及各成员单位在拆迁工作中,从各个方面给予配合,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得遗留项目的拆迁工作进展顺利,这与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积极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三)规范拆迁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拆迁管理队伍,是做好拆迁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拆迁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开发项目由开发企业自身进行拆迁,部分参与拆迁的拆迁公司也多为新成立的,有的甚至不具备相应的资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了解,掌握不深,方式方法不当等多方面原因,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利益,引发了大量拆迁矛盾和纠纷。同时,因为我市拆迁管理机构薄弱,工作人员大部分为临时借调,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具体工作中,对拆迁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缺少对拆迁工作的检查指导,导致拆迁工作不规范,工作不够细致,对于一些原始的资料掌握不够详细,注重结果而轻视程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拆迁工作的开展。
对此,我们在严格拆迁程,规范序行为方面下了大力气,组织培训,并要求拆迁工作人员自学,努力提高拆迁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拆迁,减少因工作不得当,程序不规范引发的拆迁矛盾和纠纷,在促进拆迁工作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以上是办公室的主要工作及几点体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
第三篇: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
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
室工作总结
“>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2007-12-08 00:43:0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2)文章标题: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
(2006年12月6日)为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和质量,规范旧城拆迁改造工作,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今年3月份,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乌海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对全市旧城拆迁工作进行指导,把握全市旧城拆迁的宏观决策和指挥领导,协调解决旧城拆迁改
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2004年以来海勃湾城区遗留的11个项目的拆迁工作,并对三区旧城拆迁改造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自3月中旬开展工作以来,办公室在市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以及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全市旧城拆迁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现将办公室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在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历时近百天的时间,领导小组交办的11个2004年以来遗留项目,156户难迁户中,有6个项目实现了”零”拆迁,132户被拆迁户与开发企业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剩余被拆迁户考虑到个别小区项目存在资金及建设风险等实际而暂缓拆迁。同时,在办公室的督促和指导下,市建委拆迁办完成拆迁1101户,拆迁建筑面积1774平方米;海勃湾区完
成拆迁205户,拆迁建筑面积47587平方米;乌达区完成拆迁655户,拆迁建筑面积81380平方米;海南区完成拆迁617户,拆迁建筑面积74780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按照市拆迁领导小组的要求,办公室高度重视,于2006年3月13日,组织各成员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召开了拆迁动员会,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对2006年拆迁工作的指示精神,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和主要任务。要求工作人员认清拆迁形势,努力克服困难,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打好这次攻坚战。同时,对各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和市拆迁办现有的人员进行重新分组配备,合理分工,根据任务量将现有的工作人员调整为4个工作组,并将11个遗留项目的拆迁任务分解到各个组。通过明确任务,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了拆迁工作 的顺利进行。随后,办公室利用3天的时间,深入现场,进行初步摸底调查,了解掌握各个开发项目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结合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为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在走访调查、听证调解等过程中,向开发企业、拆迁公司以及被拆迁人深入细致地传达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大旧城拆迁改造力度的指示精神,并就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使他们对旧城拆迁改造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从实际出发,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拆迁工作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办公室要求工作人员首先深入到开发企业和被拆迁户中,进行摸底调查,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经过7天时间,对11个遗留项目的基本情况、拆迁过程、工程进展以及拆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并根据收集掌握的材料,针对每个开发项目迅速建立了拆迁手册,做到了基础资料齐备,心中有数,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局面。同时,办公室还组织由人大、纪检、宣传、法院、司法、拆迁管理等部门抽调的工作人员,组成拆迁督办及矛盾化解工作小组,根据一线工作人员反馈的情况,不定期对动迁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并从人大代表、纪检监察、新闻舆论监督、司法公正、法律援助、拆迁管理等多方面各角度,在依法实施强制拆迁前对拆迁矛盾和纠纷进行调解。期间共协调各类拆迁矛盾纠纷13起,其中集体协调7起,独立协调6起,通过协调,拆迁主体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协调成功率达100%。
(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拆动迁工作
1、通过进一步走访调查,深入了解拆迁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动迁。办公室根
据前期摸底调查所掌握的基础材料,组织拆迁督办及矛盾化解工作小组工作人员深入到开发企业和拆迁公司中,进行核实。经过5天的走访,办公室先后听取了11个项目开发企业和拆迁公司的陈述意见,对项目的拆迁情况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为了深入了解情况,避免偏听偏信,确保拆迁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办公室要求工作人员深入拆迁现场,对被拆迁人进行逐户走访,听取被拆迁人的意见。共走访被拆迁户93户,接触被拆迁人及相关人近300人次。及时掌握了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在走访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宣讲拆迁政策和形势,增强开发企业的信心,提高其拆迁积极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对被拆迁人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讲清当前的拆迁形势,就拆迁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解释说明,使他们认清当前拆迁改造的实际情况
市旧城拆迁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
第四篇: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
2008年是德阳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经受了特大地震灾难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尤其是金融生态主体(银行、保险、证券)在“5.12”特大地震中908个办公营业网点有663个遭受不同程度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其中办公营业网点坍塌及严重危房46处,受损617处;受灾员工3721名,其中死亡20人,受伤116人。凤凰涅槃,多难兴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金融办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韧不拨,奋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从容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震后全市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加大,对基础实施和重点企业恢复重建、永久性农房建设、中小企业以及“三农”的信贷有效投放创历史新高,金融业整体稳健安全运行;政府行政、金融执法、中介服务和社会信用环境总体向好,震后经济金融和谐互动,取得了恢复重建重大阶段性胜利。
一、德阳金融大灾之年取得骄人业绩
1、银行业存款净增370亿、信用总量净增100亿,双双刷新历史纪录。截止2008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为960.9亿元,比年初增加371.5亿元,增长63.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88.42亿元,比年初增加129.7亿元,增长36.2%。各项贷款账面余额327.42亿元,比年初增加53.38亿元,增长19.5%(农行因股改剥离不良资产27.64亿元,同口径计算各项贷款余额为360.28亿元,比年初增加86.24亿元,增长26.34%),创下了存贷增长的新高。
2、保险业保费业务收入净增10亿元,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23家,当年新增3家。其中财险业务机构11家,当年新增1家(都邦);人寿业务机构12家,当年新增2家(人保人寿、人保健康)。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5.93亿元,比上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68.38%。其中财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同比增加1.31亿元,增长31.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20.41亿元,同比增加10.21亿元,增长100.09%。
3、证券业。截止2008年末,市区2家证券营业部证券开户总数75497户,其中本年开户10275户。2家证券营业部全年累计交易量为350.06亿元,交易活动安全平稳。全年辖区金融机构在支持加快恢复重建的同时,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有效实施风险监测,未发生任何大要案件,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全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抓的主要工作
(一)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重点,努力打造区域金融生存发展的新环境。一是继续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继去年市财贸(金融)办与德阳日报社联合在《财富周刊》上推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系列报道后,今年继续连续刊登了系列宣传报道,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德阳”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继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制定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三是4月22日召开了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2007的工作,通报表彰了2007的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市政府印发了《德阳市2008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四是抓好预防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9月27日市政府召开了处臵非法集资工作会议,出台了《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联系会议制度》、《关于加强预防和处臵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和《2008年德阳市处臵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方案》。五是继续做好国家公职人员信用卡超期透支催收工作,全年发出催收函119份(126人),催收超期透支本息46.14万元。六是围绕“打造中国西部最佳生态区域”和“震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二)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为中心,促进各项经营业务上新台阶。全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从2004年9月全面启动以来,按照“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三项重点,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好成效。一是各项业务迅猛发展,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到174.79亿元,比年初增加64.9亿元,各项贷款95.2亿元,比年初增加20.76亿元。二是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内控制度不断健全,经营机制有效转换,全市6家信用联社全面完成统一法人社组建。三是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央行专项票据6.98亿元的兑付工作。罗江信用联社已在6月6日兑付0.56亿元,其余五个联社已在12月5日6.42亿元全部兑付。德阳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政策支持、臵换和清收不良资产、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等措施,实现了步步上台阶。一是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张,截止08年末,各项存款达106.6亿元,贷款达65.58亿元,增加21.5亿元。二是内控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经营状况明显改善。三是金融创新工作取得了成效,2007年率先在广汉小汉创办会员制担保公司,2008年积极推广小汉模式又新建立6家。
(三)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政府与开发银行合的业务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合作办在市开发性金融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加强与开行合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健全合作办的各项制度,办公设施设备及人员配备得到了加强,实现了专人负责。二是积极向开行推荐新上项目。经过与发改委、规划和建设局等部门的协调,今年两次向开行省分行推荐建设项目。“旌江”、“天星”两条快速通道新上项目总投资17.37亿元,拟向开行申请融资13.00亿元,9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长江西路延长线及一环路西半环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拟向开行融资9.40亿元,目前正在落实中。三是积极做好已贷项目的跟踪管理,并积极主动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四是协调帮助县(市、区)与开行合作,08年,国开行与广汉、绵竹各授信10亿元。
(四)以发挥保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助推、稳定器为标准,促进保险业务新发展。一是评选“保险诚信明星”,加强保险队伍的自身建设。二是加强保险宣传,提升保险意识。3月21日至4月7日,我办与市保险协会共同组织全市保险行业的20多个会员单位,分别到六县(市、区)的6个乡镇开展“保险知识下乡宣传活动”,参加宣传人员达600多人,各保险公司共散发各类精美宣传材料2万多份,参与咨询人数近万人,参与猜谜和保险知识问答的6000余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积极开展灾后保险理赔工作,各保险公司共开展地震灾后理赔金额达1.2亿元,全年累计赔付8.6亿元。
(五)以推进各类担保机构设立、完善为突破口,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新改善。一是积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推介机制,1月4日,市政府专题就2008年全市重点项目、企业的融资需求项目向市级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共推介2008年重点项目96个,投资总额66.47亿元;工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125.91亿元。二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积极探索企业融资新模式。08年1月,由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牵头,财政、银行、企业三方携手创立有27名会员股东,0.20亿元注册资本金的辉高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这种由政府引导并投入担保基金,企业自筹担保风险金成立的会员制互助担保公司的创新融资模式,将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当日,德阳市商业银行与琪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现场签约发放贷款0.55亿元。市商业银行率先在全省设立了“微小企业贷款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会员制自助担保融资新模式,建立的“小汉投资担保公司”已成为“省投资担保机构孵化基地”。截止目前,全市六县(市、区)都成立了担保公司,现有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含分支)45家,累计为775户中小企业提供了19.83亿元的贷款担保,担保余额达16.91亿元。其中会员制担保公司23家,已为291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12.61亿元。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6111户,贷款余额139.77亿元。市商业银行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品牌,全年为1059户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9.62亿元,增加净投入17.6亿元,期末中小企业贷款户数达1734户,贷款余额54.43亿元。
(六)以规范中介机构市场秩序为标准,促进中介机构在市场服务中树立新形象。一是认真落实市纪委关于印发《德阳市加强腐败工作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相关工作,及时上报工作进度。二是根据市府办《关于建立德阳市促进和规范中介机制发展联席会议的通知》,草拟了《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市府办[2008]77号文件下发,目前正在收集有关部门落实情况。三是5月6日与市监察局联合组织召开了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联席会议,认真对2008年促进和规范中介机构发展工作进行了研究,要求市级25个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工作机制,明确各自职责。四是对《德阳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德阳市中介机构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再次修改报市政府审定。
(七)以万众一心,众志城成,攻坚破难,负重前行为指导,实现了金融尽快恢复营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迅速启动《德阳市财贸(金融)口地震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组织人员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市银行、保险、证券业运行秩序良好,金融业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紧张有序有力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1)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一是在地震发生后的5月12日15时40分,班子成员带头第一时间对市区银行网点、证券经营场所的安全和受损情况进行巡查,掌握地震灾情和应急预案的启动情况。并对金融业抗震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二是克服时间紧、通讯不畅等困难,及时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的各项要求和相关信息传达到归口的30多个金融单位,并督促落实。三是及时全面掌握金融单位抗震救灾工作情况,从5月13日起开展了归口抗震救灾专项统计工作,每天定时收集相关数据,编发《金融抗震救灾专报》,并按时上报德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保证了信息畅通。四是根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安排,认真分析金融单位实际情况,及时制定了抗震救灾恢复正常生产的方案。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协调解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2)千方百计抗灾自救。地震发生后,全市金融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意志,快速有效地组织全系统员工奋力抗灾自救,一个个帐蓬银行、活动板房银行、保险理赔服务站(点)、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在灾区的各个地方迅速建立。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新建立帐蓬银行和活动板房银行37处,保险理赔服务站(点)56个,全功能金融电子服务车等流动银行26台。截止5月底,全市所有金融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在抗震救灾中有5个先进集体和6个先进个人受市委、市政府表彰;有81个集体、个人230人次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中行德阳分行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表彰,中行绵竹支行、吕仕洲等3人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建行德阳市支行汉旺分理处、市商行什邡支行、德阳银监分局团组织、中行德阳分行团委吕春获中央金融团工委表彰;德阳银监分局、工行德阳分行等6个先进集体和吕仕洲、傅白章获银监会表彰;德阳银监分局什邡监管办事处、农发行绵竹市支行等8个先进集体和谭建学、樊玉蓉、罗毅等12名先进个人获四川银监局表彰。
(3)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一是加强银政合作,积极支持灾后重建投资项目。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全市恢复重建项目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向上级争取政策,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开辟信贷绿色通道。截止年末,已发放灾后重建贷款62.9亿元,其中:工业贷款34.77亿元,农业贷款9.66亿元。二是全市各保险机构积极开展灾后理赔,截止目前,全市各保险机构收到报案16728件,已理赔案件2755件,累计赔付金额1.19亿元。三是在市农发行和市商业银行的支持下,全市已在灾区收购生猪30.60万头,支付收购资金0.39亿元。市农发行还积极投放灾后夏粮收购资金5.09亿元,支持收购小麦24049万公斤,收购油菜籽3915万公斤。四是为支持灾后重建,自6月份以来,积极筹建我市首家村镇银行——什邡思源村镇银行,2008年12月3日,已正式对外营业。五是大力支持地震灾后居民住房重建,会同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分别到各县(市、区)了解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情况,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灾民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关于金融机构对地震灾后农户住房建设恢复重建工作给予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从9月27日起每天向市领导及相关部门报送灾后农房重建贷款情况专报,将金融支持地震灾区农村居民住房相关文件收集整理并印制《文件汇集》100余册,分别送发到各县(市、区)、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使其能及时、全面、准确了解掌握国家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积极动员各银行业全力支持。截止12月25日,全市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已开工211642户,累计已完工98839户,永久性农房建设贷款累计发放45541户,金额9.09亿元。
(4)全力以赴支援灾区。地震发生后,我办党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中流砥柱作用,把金融业抗震救灾减少损失尽快恢复营业和支援灾区重建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一切为了灾区,全力以赴支援灾区。5月14日,组织召开全市金融系统办公室主任会议,通报全市灾情和金融业受灾情况,安排部署金融机构抗震救灾工作。一是抓紧收集并统计上报全市金融机构办公营业网点在地震中员工伤亡、房屋和机具设备受损情况;二是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对受损办公及营业网点房屋进行安全检测,尽快恢复营业;三是草拟金融机构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四是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我市农村信用社自身灾后重建和支持灾区重建急需政策支持的请示》和《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启动猪肉储备计划的通知》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五是从人员上支持灾区,选派两名年轻干部到绵竹土门、富新镇帮助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5•12”以来,我办共组织召开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20余次,编写《金融抗震救灾专报》31期、《金融恢复重建专报》17期,代市政府草拟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文件16余篇、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写专题报告20余份、报送各种信息74条。接待上级机构到灾区了解情况21次。
(5)情系灾区组织捐助。全市金融业在自身遭受重创的同时,还积极向灾区群众争取援助资金和捐款捐物。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据统计,我市市级金融机构已共计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款物3838.5万元,其中:省以上保险和证券部门定向捐助德阳3160万元;省级以上银行业定向捐助德阳678.5万元。二是市级金融机构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全市金融机构共向灾区捐助款物392.66万元,其中集体捐助246.22万元,8450名员工个人捐助107.46万元,1783名党员交纳“特殊党费”38.98万元。三是积极向我市遇难学生家庭重建家园特别捐款81.18万元,其中银行业捐款466070元,保险业捐款309425元,证券业捐款3万元,市财贸(金融)办捐款6300元。四是积极组织向灾区捐赠过冬款物,合计价值近10 万元,其中市财贸(金融)办捐赠棉被20床,价值2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巨大。“5.12”特大地震给德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70亿元。按照 “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总体奋斗目标,必须有足够的重建资金作保障。然而,据初步测算,德阳今明两年恢复重建需要总投资超过千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即或减去自筹资金100亿元、今明两年各级政府扶持200亿元以及北京、江苏等对口援建100亿元,重建资金缺口仍高达600亿元。如果金融部门今明两年内能贷款250亿元,仍有350亿元重建资金硬缺口。
(二)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地方金融机构自身重建的任务异常艰巨。地震给德阳金融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6亿元。据初步规划,我市金融机构需恢复重建的营业网点508个,计划在原址上恢复的营业网点407个,异地建设的营业网点101个,计划总投资10.16亿元。特别是极重灾区的农村信用社恢复重建3.9亿元资金尚未落实,加上受灾贷款企业数十亿元的信贷资金损失自身难以解决。而农村信用社又主要担负着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当前尤其是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任务,这就更增添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和工作压力。
(三)重建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德阳全市恢复重建需投入3800多亿重建资金,(其中仅28.2万受灾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按每户8万元计就需投资225.6亿元,如国家户平补助2万,也只能解决56个亿),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十万火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和物质保证性等基本制度形成的信贷准入门槛,以及现行体制机制原因,又导致贷款很难发放出去,银行同样为此而感到心急如焚。这种灾后重建过程中资金需求与银行信贷“门槛”之间的矛盾已显得十分突出。
(四)银行业不良贷款迅速攀升,潜在风险增大。“5.12”特大地震,导致德阳全市5882户贷款客户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涉及107.32亿元贷款不能正常周转,损失类贷款预计超过50亿元。据年末数据统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360.28亿元贷款中,只有234.5亿元的贷款能基本维持正常周转。不良贷款比年初净增加42.78亿元,不良占比达到23.02%,上升1.1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因素影响,不良贷款上升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资产质量下滑,已威胁着德阳金融生态主体内生环境的改善。
(五)震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中明确规定:“对灾前已经发放,灾后不能按期偿还的各项贷款延长还款期限6个月,在2008年底前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为不良记录,不影响其继续获得受灾地区其他信贷支持”。加上电视、报刊等媒体仅对“四不”进行了广泛宣传,未对银行贷款的偿还性加以正面引导,这使本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心理创伤的灾区群众,误认为原来贷款可以等待国家给予豁免核销。再加上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的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此,城乡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六)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对灾区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双重影响。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正在进一步加剧,这无疑会给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带来更多难以预测的困难和严峻挑战。
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作为德阳现有产业结构中的重装机械制造出口型企业已经出现合同退单,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滑;纺织服装、化工、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经济景气指数继续恶化;来料加工型、生产力低下、“两高一资”等中小企业经营步履维艰而导致的停产关门,工人失业状况进一步显现;外出务工农民“返乡潮”而导致的就业与创业压力;灾区农房重建建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因素而导致的安居工程进展迟缓、兴业难局面等等,致使经济增速放缓形势更加严峻。
金融运行环境方面: 一是“5.12”特大地震本已给德阳银行业金融机构造成了50多亿元的贷款损失,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并呈攀升之势;二是国家出台的对地震重灾区的贷款“四不”政策,正面宣传不够,导致金融信用环境恶化,废债倾向逐渐蔓延;三是极重灾区金融生态主体尤其是绵竹、什邡农村信用社遭受重创,元气恢复异常艰难,加上各级政府承诺的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如期妥善解决,不良资产占比高企,经营状况恶化,潜在的流动性支付风险正在逐步累积;四是灾区农房重建金融支持尚需加大力度;五是“三有一无”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担保补偿机制的建立仍然滞后;六是保险行业机构过度发展,行业内部不规范竞争和潜在道德风险正逐步积累;七是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4万亿拉动内需政策和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一方面将“信贷”从银行逼出,导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重点骨干企业和大项目的信贷资源争夺更加激烈,对中小企业仍然是“嫌贫”以待;另一方面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有强烈的信贷冲动,但因存贷比偏高,头寸偏紧,且流动性支付风险已开始暴露,灾区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任务将变得更加繁重。
四、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是震后德阳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关键之年,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德阳”和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取向,把灾后恢复重建与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切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灾后德阳经济社会全面恢复振兴,实现“三年全面恢复、五年提升跨越、八年全面小康”提供更为宽松和谐的投融资环境。为此,应明确以下工作重点:
(一)全力做好金融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1.支持重灾区加快金融网点恢复重建,提高并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2.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和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国发[2008]21号、银发[2008]225号和304号、川办发[2008]49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支持灾后重建。①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净增2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长水平;②不良贷款率低于上年水平;③加强流动性监测,确保不发生银行流动性支付风险。
3.继续加大灾后重建保险支持力度,增强防震减灾能力。①全市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②农房保险覆盖面明显提高;③积极开展“三农”保险,增长比例不低于保费收入增长;④加强保险行业风险监测,严防恶意竞争和道德风险。4.鼓励已有上市公司对本市企业实施重组或购并,支持未上市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培养有条件上市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确保本市证券交易市场健康稳定。5.积极稳步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担保机构,总结推广会员制担保机构发展经验,完善担保风险防控机制。
(二)全力推进并深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1、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运行机制,加强政府主导,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相机组建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并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其职责;
2、进一步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宣传方式,诚信公益宣传覆盖面扩大到全市城乡;
3、配合灾区农房重建,重点抓好农村社会信用工程建设,推广旌阳区经验,在全市范围开展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创建活动;
4、加强银、政、企信息交流沟通,完善联系会议制度,打造优良稳定的经济金融的行政服务平台,全方位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5、加强金融生态司法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确保辖区金融安全稳定;
6、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明确监管职责,提高中介服务的市场公信力;
7、加强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征信平台的社会共享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提供方便实用的征信服务。
第五篇:三门县旧城改造办公室2009年工作总结
三门县旧城改造办公室2009年工作总结
及2010工作思路
一、工作总结
2009年我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打造“宜商、宜居、宜游、宜创业”环境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奋发有为,努力拼搏,按照“房屋拆迁无小事”的原则,在开展旧城改造工作过程中,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坚持群众是城市的主体,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现将近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拆迁工作
一是完成了对整个老城区的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基本摸清了老城区1600多户需改造房屋的房产资料,并逐一对每套房屋的产权人、建筑面积、建筑结构、占地面积,土地性质等进行了详细登记;二是完成了昌蒲岭区块6户(共9户)民房房屋拆迁协议签订工作;三是深入开展了对南山路县府老干部宿舍动迁工作;四是积极解决电力公司拆迁问题;五是啃下了原海游镇办公楼及门前潭周边民房区块3户民房拆迁和中心幼儿园工商银行总工会区块丹峰村公房拆迁等遗留拆迁难题“硬骨头”。
(二)、房屋拆除
工商银行办公大楼、中心幼儿园校舍和丹峰村公房房屋已拆除完 毕。上述被拆房屋均处在闹市区,承包上述房屋拆除工作的都是有资质的房屋拆迁公司,我办坚持安全生产不动摇,紧抓房屋拆除安全管理,没有发生一起房屋拆除作业事故。
(三)、工程建设
人民广场、石羊溪步行街改造工程于今年7月份动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完成以下几四项工作:一是安置房建设区块总桩基284根已全部完成;二是人民广场区块总桩基179根,预计在本月底能全部完成;三是泄洪渠部分临时导流管铺设完毕;四是人民广场与首府广场地下室通道衔接工程已完工。
(2)光明路安置房工程于今年9月25日动工建设,到目前为止完成以下几四项工作:一是完成1号楼挖土;二是完成2号楼60根围护桩、3根工程桩。
另外,人民广场、石羊溪改造及安置防消防工程已通过招标;三门县城1-C3地块(三和坊茶室对面)安置房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已通过评审;大湖塘新区C-41地块拆迁安置房项目设计工程已完成设计招标资格预审;珠游溪南岸景观规划设计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今年年底启动县城1-C3地块(三和坊茶室对面)安置房建设。
(四)、科学发展观工作
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办于参加了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办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推动我县旧城改造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高度重视,精 心组织,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紧紧围绕“依法开展旧城改造,实现阳光拆迁、和谐拆迁”载体,力求做到“规定动作要到位、自选动作有创新”,党员干部积极参加,突出主题,结合实际,务求实效,确保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思想观念有了新转变,工作作风有了新改进,执行能力有了新提高,制度建设有了新成果,管理工作有了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学习实践活动各项目标任务。
(五)、党建工作
我办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是加强党员干部自身建设,坚持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领导班子廉政勤政的良好形象。二是机制措施到位,促进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办党支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增强党建工作活力,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积极开展作风建设活动。三是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六)、机关管理
我们在对外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也特别注重了机关的内部管理。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我们在原有规章制度基础上就办公用品、科室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促进各项管理工作更为有序的开展。二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信访件,今年共办理答复了县政府信访件4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保证信访件得到妥善处理,并对信访件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协商、解决。三是积极办理人大、政协建议、提案的回复工作。今年我们共办理1件人大建议和3件委员提案,取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满意。四是认真做好档案工作,按照县档案管理要求,并重点对拆迁档案的工作进行调研、分析并制定进一步规范拆迁档案的措施。
二、工作思路
2010年是我县旧城改造关键性一年,我办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县旧城改造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为我县的旧城改造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2010年,我办主要努力做好以下4个项目工程建设:①继续抓紧人民广场、步行街及安置房建设;②继续抓紧光明路区块的安置房建设;③抓紧县城1-C3地块(三和坊茶室对面)安置房建设;④年初争取启动大湖塘新区C-41地块拆迁安置房建设。
另外,做好招待所拆迁区块土地出让工作。
(二)、阳光透明,依法拆迁
一是做好珠游溪南岸区块建筑设计方案编制,启动珠游溪南岸区块(中医院至青蟹市场)拆迁改造前期手续报批、动员工作,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启动拆迁;二是突破昌蒲岭区块剩余3户民房拆迁工 作;三是解决电力公司拆迁遗留问题;四是通过县国土资源对集体土地征收解决丹峰菜场旁10户民房拆迁工作。
(三)、继续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旧城改造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面对人民群众提出的一系列拆迁问题,我办将继续开展深入人心的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理解并支持旧城改造工作,实行“阳光拆迁”,让社会各界真正了解旧城改造的工作流程,并能监督到位。
(四)、加强行风建设,打造高素质队伍
我办自组建来,通过抓队伍建设,我们深深体会到:无论是抓先进性建设、效能建设、行风建设,还是争创人民满意机关,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是廉政建设问题。廉政建设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正确行驶职能权力问题。2010年,我办将突出重点抓党风廉政建设,严守县委县政府的“六大禁令”,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引导拆迁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与推进旧城改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结构合理、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拆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