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心得体会发言
日前,中央宣传部、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全国发行。《纲要》共13章、49目、128条,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法治领域的原创性贡献。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无论是推动改革事业还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无论是增进民生福祉还是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党员干部要尤其注重法治思维能力建设,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增强是非黑白的判断力,尊崇法律、敬畏法律,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不断书写法治中国新篇章。
要有牢固的“规则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思维是一种既定的规则性思维。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增强刚性约束,心怀敬畏、言行有度,不因个人私利、人情往来违背法律规则,擦亮“明是非”的“慧眼”,守好知荣辱的“底线”,言、行、事上都能严格遵照执行法律规则。党员干部要时刻守好“内心的法律”,坚持以法治思想为指导,严格按照权限、要求、规则与程序来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新的赶考路上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恪守职责使命,主动审视自我的言行、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严格要求自身。
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念”。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要把厉行法治作为干事创业的“基准线”,作为治本之策,在“法治轨道”上使用权力,把权力用在正确的地方,在心中把权力运行的“硬杠杠”立起来,在工作上讲法治、守法治、用法治,让法治为人民群众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思维方式决定思想高度,遵循法治思维才能有正确的“权力观念”,要摒弃官僚主义和特权思维,与这些违背立场、违背群众利益的思维坚决“对立”,正确使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违法行为必究、黑恶势力必揪、错误言行必纠,让权力为良法善治的社会秩序保驾护航。
要有坚实的“制度力量”。法治思维说到底,是一种制度性思维,制度是最强有力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党员干部在工作实际中要坚持依法治理,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对行为方式和行为步骤进行设定,与时俱进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防范化解风险、解决突出问题,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尊法守法、稳定有序的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