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建类材料写作专题讲课发言稿
党建 类材料写作专题讲课发言稿
党建工作很重要,材料工作要跟上。党建类材料的写作,因党建工作不同于一般政务性和事务性工作而有着自身特点和相应要求。笔者由于工作原因,从事该类材料写作已有十多年。回顾总结这些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理一理党建类材料写作的一些“路数”很有必要,也愿与广大从事材料写作的朋友作更深入的探讨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路数一:综合文稿,纲举目张。起草党的工作会议讲话稿、党建理论文章等综合性文稿,一般需要列出写作提纲,走好“确定主题-分级拟定标题-选取和加工素材”三步。材料主题要简洁鲜明,根据需要可设主标题、副标题;各级小标题是材料的“骨架”与“经脉”,精心提炼的小标题可为出手的材料增色添彩。首先,小题要照应总题。拟定小标题时,要注意与全文总标题相呼应。总标题是对全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纲”;各个小标题均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总标题内涵的展示,是“目”。不管几级标题,都是下级标题服务于上级标题,共同服务于总标题。例如,笔者起草的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读书班上的辅导讲话稿,其一级标题紧扣着主题教育的五大具体目标来确定:一、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理论学习有收获”要求我们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二、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受洗礼”要求我们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能力;三、没有实干就没有实效,“干事创业敢担当”要求我们勇于担当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四、没有服务就
没有口碑,“为民服务解难题”要求我们坚持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五、没有清廉就没有形象,“清正廉洁作表率”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公仆本色、永不变质。此外,分类需明确集中。拟定小标题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过于杂乱,应该力求明确集中,写得越单一越好。不能将几个性质不同、不能相提并论的问题硬性放在一起,搞成“小杂烩”;也不能将原本是性质相同的问题,分散到两个小标题中去说。如:“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压实基层党建主体责任”,这个小标题的内容就较为杂乱,既有思想政治方面,又有责任落实方面,将这些性质不同的事项放在一起显然不合适。
路数二:党课讲稿,讲出“党味”。党课,自然不同于业务培训课,一定要努力讲出“党味”,党课教育要注重传播红色基因、真理力量。围绕“党”字立意,突出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突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宣传,增强党员干部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同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讲问题、谈思路,不能只讲“空头”理论。比如,党课讲稿《建强做实党支部 全面提升组织力》的内容梗概如下。一、为什么:关于建强做实党支部的重要意义。第一,“小”支部是落实党的全部工作的“大”天地;第二,“小”支部是凝聚党员干事创业的“大”磁场;第三,“小”支部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大”舞台。二、是什么:关于建强做实党支部的目标任务。第一,政治思想建设要在支部强起来;第二,党员干部队伍要在支部管起来;第三,联系服务群众要
在支部实起来。三、干什么:关于建强做实党支部的思路举措。第一,下好“先手棋”,在建设创新型活力型党支部上迈出新步伐;第二,打好“组合拳”,在促进支部党建与业务融合上实现新提升;第三,用好“金钥匙”,在践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上展示新作为。像这样,既从党建理论知识的角度讲清“为什么”“是什么”,又从党务实践的角度讲清具体“干什么”。
路数三:述职报告,规范严谨。对于党建述职报告、工作汇报与总结等材料,通常围绕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以“叙”为主,每一大段的“叙”可以使用几句“议”的文字引出,防止通篇平铺直叙、没有活力。近年来,对于述职报告的撰写要求越来越规范和严格。比如,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报告关于“履职情况和工作亮点”一块,其篇幅要求不超过全文的一半;要说明“上年度述职承诺兑现情况、有关问题整改情况”,要有“突出问题和原因分析”,还要报告“整改承诺及下一步打算”,这三项内容要占到全篇一半以上的篇幅。关于工作汇报与总结,一般按照“工作措施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的思路来写,要注重用数据和实例说话,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写。
路数四:剖析材料,对标对表。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及个人发言提纲、党支部组织生活会班子及个人剖析材料,其写法要中规中矩、对标对表,严格按照上级党组织关于开好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方案要求,对标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例如,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党委(党组)及党支部班子成员要按照“四个对照”“四个找一找”的要求,对照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治思想、党性修养、工作作风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整改措施,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层次非常清晰,问题要找准,根源要挖深,措施要写实。同样的,对照检查材料也要像述职报告一样,回应上一年度查摆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形成工作的“闭环”。
第二篇:作文写作讲课稿
作文教学讲课稿
今天,我们上一节作文课,课题是:以悲悯之眼看世界,以济世之心作文章。
有高考作文专家指出,目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三大问题:(点击ppt)题材单
一、情感单薄、语言单调。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生活圈子狭小,导致视野狭窄;
二、内心世界不够丰富,除了家人、同学、朋友,对其他人漠不关心。换言之,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苦难的人们,缺乏热度,缺少悲悯之心。
但我相信,同学们绝非冷血动物,只不过你们的热情,你们的慈悲之心都被隐藏在内心的某个角落,希望下面一组图片能够唤醒你们沉睡的心灵。(点击ppt)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何感受?请谈一谈。(两三个学生发言,由对学生发言的点评引出“悲悯情怀)
你的发言很动情,很感人,它让我感受到了你内心的悲悯情怀。什么是悲悯情怀呢?请看屏幕:(点击ppt)悲悯,就是悲天悯人,是以慈悲体恤之心去关注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地去抚慰苦难中的人们。“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
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悲悯情怀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而尤以文人为盛。(点击ppt)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对比自己不幸的老王满怀愧怍的杨绛,到“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的巴金,这些伟大作家的作品中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悲悯的情怀。下面,我们通过一篇文章来具体感受一下。(点击ppt)请同学们阅读林清玄的散文《随喜》,思考:文章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哪些句子触动了你的心弦?请在文中勾画出来,并写下你的思考和感受。(请两三个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掌声就是最好的证明。林清玄这篇散文讲述了一个乞者的故事,它用朴实的文字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这与其说是文学的魅力,不如说是作者人格的魅力。
无独有偶,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也讲述了一个乞者的故事。(点击ppt)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街上过往的行人看了无动于衷。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看到这种情形,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人们纷纷解囊相助。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充满人文关怀的一句话,让人联想到自己的幸福与老人的不幸,从而心生怜悯。
乞丐,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群之一。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他们也像乞丐一样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居无定所。那么,同学们心目中的可怜人还有哪些呢?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学生发言)
生活艰辛的人,遭遇不幸的人确实太多太多。文人,应该有悲悯情怀,应该以悲悯之眼观照芸芸众生;文学,应该有济世功能,应该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代言。(点击ppt)下面,请同学们仿照这句话,以某一特殊群体为对象,写一句话,倾吐他们的心中的悲苦,以期引起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广泛关注。(两分钟后请学生发言,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示范引导,如:我们建了许多高楼大厦,但这个城市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农民工)
同学们深情的话语足以引起社会对这些群体的关注,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我们不妨把镜头推近他们,推向他们的衣食住行,推向他们的日常生活,推向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个任务仍然交给同学们,因为,我们是文人。(笑。点击ppt)以充满悲悯情怀的文字描写某一类(位)底层人士的生活情景,或记叙你们之间的交往,或抒写你内心的感受。200字左右。(学生当场写作,然后交流,教师一一作积极好评)
听了刚刚几位同学的习作我非常震惊,我惊叹于同学们叙事的功力,更惊叹于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但最打动我心的还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悲悯情怀。是的,悲悯是一种高贵的情怀,因为悲悯,我们会更懂得关怀他人,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因为悲悯,我们会更加理解苦难的含义,也更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因为悲悯,我们会拥有更宽阔的胸襟,也能成就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悲悯,传递着人世间的温情,呵护着这个世界的美丽。愿你我怀着悲悯之心去提升心灵的温度,愿我们的文字因为悲悯而变得更加温暖且柔韧……(笑。点击ppt)
这节课相信同学们收获良多,但绝不仅仅是作文的技法。关注生活,关爱弱势群体,用我们的文字给这个冰冷的世界增添一些热度。下课后请同学们将课堂上写的那段文字扩展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题目自拟。
第三篇:综合写作讲课 例文
这篇文章是压箱底的文章。之前老师的老文章。普通群没拿出来,国考复习的时候每人必背,因为讲了太多次,不想讲了,但是忘了新来的同志没背过,还是那句话每人必背。前面国考小班录音对这篇文章也有专门的分析,大家可以去听。其实国考录音很多都很经典,不可复制。
如何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关键要靠抓好落实。当前,要着力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教育是基础。作风问题虽然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但根子在思想上。加强作风建设必须首先抓教育,打牢思想道德基础,这也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包括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党的观念、党员意识进一步增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广大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党章和法纪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从思想深处自觉按照党员干部和人民公仆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制度是保障。如果说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一种软约束,那么,制度就是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是一种硬约束。制度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从当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一些犯错误的领导干部并非是理论上不清楚,道理上不明白,而是我们的制度存在缺陷或落实无保证,管理没跟上的结果。当前,我们已经有了一系列保障领导干部树立良好作风的好制度,如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问责制等等,关键是要执行好、落实好,使之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还要针对体制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比如,通过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杜绝独断专行、“一言堂”;通过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杜绝“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现象。只有体制健全了、完善了,领导干部失德和消极腐败现象才会从根本上失去其存在的土壤,良好的道德习惯才会日渐养成。
监督是关键。“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也只有接受监督和制约,增加透明度,才能不被滥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说的那样,要学会在监督下生活。应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特别是要强化群众监督,把领导干部的作风、行为置于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的注视下。目前我们大力推行的党务、政务公开以及一些地方开展的行风热线、万人评议等活动都是接受群众监督的好形式。应进一步扩大监督的视野和范围,切实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通过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防止不良风气继续侵蚀和蔓延。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26
人民能否享有应有的尊严,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执政党应有的理念,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必须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让人民生活得有尊严,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让人民生活得有尊严,是执政党应有的理念,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温家宝总理代表政府关于“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宣示,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说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更高了。“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作为一种顺应老百姓期盼的执政理念,无疑会成为凝聚民心、鼓舞社会的强大力量,但要把这一理念真正落实于实践,而不止于口号,则有很多问题要研究,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从理论上廓清“人民尊严”的内涵,提出让老百姓能够直观感受的“更有尊严”的衡量标准,把理念变成蓝图;在实践中,把“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具体体现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划之中,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支点,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等等。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创造条件有序推进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来推进。
首先,“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继续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国民的尊严从来是和国家实力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是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衣食足、仓廪实,才有保持尊严的底气。在商品匮乏、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要使人民生活保持尊严是非常困难的,即使保持也只能是精神意义上的。建国60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尊严,但综合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发展经济始终是硬道理。
其次,“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物质生活的富足固然是硬道理,但并非是全部真理。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其幸福快乐和尊严,不仅来自于物质需要的满足,还在于甚至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更来自于精神需要的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力越发展,人们对社会公平、民主的要求越高,自由表达观点的欲望越强。因此,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必须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每个人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
第三,“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生活得更有尊严”,应该涵盖所有社会成员。在我国现阶段,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难点是,一部分人仍处于贫困状态,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合理,使一部分社会成员不能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在高房价挤压下,低收入群体居无定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一些人仍然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就业无门。所以,对于政府而言,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就必须以切实措施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动收入分配体制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体制改革,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使他们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创造条件。
第四,“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是社会管理者,是“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让”的主体。我们常说,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但在现实中主仆颠倒的情况屡见不鲜。可见,政府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是实现“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进一步改革政府体制,使政府权力受到监督,使政府职能得到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真正树立公仆意识,使老百姓在与政府打交道时真正感觉被尊重,有尊严。
此文是一篇人物报道,大家不但大的政论文要会写,小的人物刻画也要会写,越小越难写,这种类型的文章我最近才学的,其实很精妙,大家分析学习背诵。
有烦心事就找董阿姨
人物档案:董怡娴,女,**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董怡娴调解工作室理事长。曾获“上海市人民调解能手”、浦东新区“五带头”共产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
“有烦心事就找董阿姨!”浦兴街道的居民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无论是难以平息的“家务事”,还是牵涉到房产、租赁、劳务方面的纠纷,居民们都爱去凌河路上的董怡娴调解工作室坐一坐,让董阿姨来评评理。
董怡娴调解工作室从2010年成立,至今已有3年时间了。董怡娴接待来电、来访、来信的人数将近上万人次。每一次接待来访者,她都有个不变的“规矩”: 一杯水,一个笑脸,一声问好,虽是举手之劳,这简单的三步却让当事人感到很窝心。三年来,董怡娴都将调解成功率保持在98%以上,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还是大打出手的邻里冲突,董怡娴都能化干戈为玉帛。即便是带着一脸怒气“闯”进调解室的居民,在董怡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调解下,也微笑着满意离开了。诀窍何在?董怡娴的回答是“16字法+四心”:依法调解、注重沟通、及时便捷、程序规范,这言简意赅的“16字”已成为社区调解工作的“教材”;“四心”则是对于双方当事人要真心、耐心、细心、公心。
中国有句老话:家丑不可外扬。居民们一般不轻易将家事让外人评说的。但一提起董怡娴,百姓们还是交口称赞。这里离不开董阿姨长时间的积淀和艰辛付出。与董阿姨接触过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有亲和力的调解员,但在聆听事件前因后果时,她绝不先入为主,而是运用法律这杆公平秤来调解,让老百姓心悦诚服。“以法律为基础进行矛盾化解,既保证了调解结果的公平一致,又提高了群众对调解结果的信服度。”董怡娴说。
要做好调解工作,光会动嘴皮子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各种案例涉及面广,有婚姻家庭、赡养、房产、人身损害赔偿等。按其复杂性来看,小的矛盾几小时便能化解,复杂的需要花上一年多的时间来“跟进”。董怡娴知道每一个案例都是要“对症下药”的,例如租赁纠纷的拖不起,晚解决一天就会给双方财产带来损失,而像夫妻闹离婚,母子争吵的又要打“太极拳”,人心是肉长的,说不定哪天就和好了。
这位“老娘舅”有的不只是热心肠,还有扎实的法律素养,这和她的个人经历是分不开的。2000年,董怡娴在浦兴街道工会工作站担任站长,也是她最早接触调解工作。2005年,她以国家第一批人民陪审员的身份去法院充分汲取了法律知识,这五年的经验积累让董怡娴不愿放弃“老本行”,于是她便成了调解室的中流砥柱。
“董阿姨做调解员以来,清瘦了好多。”周围同事都这么评价。一次,江西人彭某在朋友家坠楼死亡,其亲人从杭州赶到上海,提出赔偿要求。正患重感冒的董怡娴带病调解,过程一波三折,甚至还赶赴杭州找到彭某的父母,但这起纠纷最终还是平息了。就如她的名字一样,董怡娴在协调纠纷时很“娴熟”,却从来没“闲着”,很多“健谈”的当事人一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了,董怡娴经常为了安抚对方情绪和分析,忘了自己还没吃午饭;调解室也会经常处于“沸腾”状,董阿姨还在为这家分析情况时,就能听见隔壁等候的另一家已经在争执不休了;很多时候,原本不大的调解室人满为患。董怡娴坦言,自己确实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去处理应接不暇的纠纷。“真想多长几张嘴巴,一次性可以帮好多人调解呢。”她笑笑说。
明年,董怡娴就要60岁了,不过真要让她退居二线,明星“老娘舅”还是割舍不下。“你瞧,有这么多事没做呢。”董怡娴翻开办公桌上的日历,上面黑压压的一片文字,都是和她预约好要来调解的,连双休日也排得满满的。“当事人前来求助,是对我的信赖,拒绝一次当事人的请求对我来说是万分之一次,但是对当事人就是百分百受到了拒绝。”
贵在走 难在转 重在改29
任何事情只要踏上时代前进的节拍,顺应普通百姓的心愿,便很快会成为流行甚至是时髦。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出现就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走转改”很快成为人们正面评价新闻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社会舆论中使用率很高的热词。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似有一股扑面清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最近,新闻单位都在研讨总结一年来“走转改”的实践,探讨其经验和规律。有人问我如何认识“走转改”?贵在走、难在转、重在改,我以为这三句话说得好,有经验在其中,有规律在其中。
贵在走。“走”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是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基层一线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新闻工作者本来就应奔走在路上、活跃在基层、忙碌在现场,这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工作状态。当今时代,通讯手段日益发达,传播渠道更加多样,给新闻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无论条件怎么改善,都不能替代现场的直接采访,不能替代同群众的面对面交流。越是资讯发达、信息繁杂,越要常走基层、常下基层,到基层挖掘鲜活素材。脚板底下出新闻,源头活水在一线。新闻工作者应当走出高楼大厦、文山会海、虚拟网络,走进乡村社区、厂矿企业、边疆哨所。只有到了改革建设的最前沿,才能感知群众生活冷暖、感受时代脉搏跳动,才能找到新闻的富矿、打开报道的视野,也才会有新闻报道的热度、广度和深度。
难在转。“转”是锤炼职业精神的实践过程,是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本质要求。作风的转变,不是一时一地、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身到基层不难,难的是心在基层;拉近地理距离不难,难的是拉近心理距离。如果没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即便下了基层,还是像井里的葫芦浮在上面。作风问题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关键是解决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新闻工作者应当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满怀对群众的深情,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群众意愿,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民造福上来。只有真正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报道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得到群众的认可。
重在改。“改”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是新闻报道赢得受众的迫切要求。文风体现党风、反映作风,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文风好,就会有亲和力、感染力,人们就会爱读爱听爱看,新闻宣传就能实现应有的价值。如果空洞乏味、板起面孔,就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舆论引导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生活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群众话语充满智慧、具有最丰富的表现力,关键看我们如何反映、如何呈现。新闻工作者应当把改文风作为重要着力点,学习和运用群众的语言,生动深入地反映基层实践,努力使新闻报道更加鲜活、更富激情、更具真实感现场感。只有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新闻报道才能清新活泼、喜闻乐见,真正打动人、感染人。
“走转改”树立了新闻队伍的新形象,展示了新闻报道的新风貌,走出了新闻工作的新天地,深化着人们对新闻工作性质宗旨和责任使命的认识。现在,“走转改”已成为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成为新闻工作的价值取向,而不是做做样子的表面文章;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常态,而不是一阵风的短期行动。应继续总结成功经验、深化实践探索,弘扬“走转改”精神,不断提高新闻战线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
开创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新局面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基本内涵、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步骤,提出了“四个翻一番”的目标任务,对推进“两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引领我省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行动指南。
现在,各项大政方针已定,各项任务部署明确,关键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抓好落实、抓出成效。精神状态问题至关重要,事关事业成败、人民福祉、干部形象。当前,我省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领域都还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念、一心为民、创新实干,信心百倍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努力开创我省“两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要以坚定信念为先。理想信念是力量源泉,是精神支柱,无时无刻不在左右我们的行为。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当前,坚定理想信念,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各级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用理想信念来武装自己,在顺境里不安逸,在逆境里不气馁,在风浪中不动摇,在诱惑中不迷失,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以联系群众为本。群众是血脉,群众是根本,群众是老师。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特别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既要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出发,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从整体上实现群众的利益;又要畅通民意渠道,把握群众意愿,真正做好让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精神,始终对群众充满感情,锻炼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善于接地气、聚人气,通过真心服务群众获得群众的真心支持。要以敢于担当为重。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敢不敢担当,能不能担当,既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党性和责任的重要标尺,也可以看出一个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首先要对事业有担当。发展是第一要务,面对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人民的期盼,我们就要有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意识,就要有在“两个翻一番”上快翻、早翻、多翻的勇气。第二要对原则有担当。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讲原则,不回避矛盾,不怕得罪人。领导干部不可为私事得罪人,但不能不为公事得罪人。第三要对组织有担当。要对组织负责,特别是要保持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有方、守土有效。
要以干在实处为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明确提出要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文风会风见作风,真抓实干就要从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做起,把心思、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干实事上,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戒虚、戒伪、戒浮、戒空,做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敢作敢为、善作善成。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和指标考核,不要只听干部说了什么,要多看干部干了什么,不要只看票数,要多看实绩,真正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同时也使不干事的人有出口,从而在干部中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要以改革创新为上。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创新才有出路。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难度比较大,但改革不能等待,必须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勇气,解放思想,多想办法,继续争创我省体制机制新优势。要深刻领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重要论断,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理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切实提高审批效能。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在民间投资上做好引导服务,营造一种打破“玻璃门”“、弹簧门”的气象,真正让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营改增”试点,努力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尤其是对回归浙商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支持。通过这些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企业发展积极性。
解放日报评论员:多一点改革创新的激情——谈蛇年新开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金蛇起舞的春节,在阳光细雨中度过。这是乍暖还寒的七天,却又是热气腾腾的春日;这是欢乐祥和的长假,却更是节俭简约的节庆。
今天,我们迎来了癸巳蛇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奋斗也始于这春节后的新起步。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和期待。希望在于我们这座光荣的城市将会有更大作为,我们从今日而始就要更加努力奋发;期待在于勤劳聪慧的上海人民盼望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要以踏实苦干去实现大家的美好的愿望。
春风杨柳万千条。这新春的主旋律,就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浩荡。改革是上海发展最大的红利,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和地位所在。改革开放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是我们不变的方向。做好改革开放排头兵,是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也是上海自身突破瓶颈、走向明天的必由之路。上海发展到今天的阶段,每走一步都要靠改革创新,才能凝聚新能量、释放新红利、激荡新活力、拓开新天地。
改革共识正在形成,改革方向已经明确,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这就是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而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配置市场要素的能力,上海作为市场经济的先行先发地区,优势就在于拥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深化改革,一个中心命题,就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凡是市场能决定的,就交给市场;凡是社会能承担的,就放给社会;凡是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作为的,就依靠其发挥作用。这是我们当前改革一个总的方向,也是一个重要的“交叉点”,它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深化,更是政府职能乃至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不进则退。上海已进入了不改革不能前进的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不再是“闯红灯”,而是创设新的信号系统;改革已非政策“点突破”,而迈向了制度“面创新”,既要涉险滩,又要啃硬骨头,既要冲破观念的僵化,又要打破利益的固化,没有勇气干不了,没有智慧干不成。勇气,就是“胆子要更大一些”,要敢于先行先试。上海走在“四个率先”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瓶颈也往往是率先的,过去的老办法不再管用,拿人家的现成办法也不适合,没有模式可以照搬,没有路径可以沿袭,只有大胆试、大胆闯,敢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才能披荆斩棘开出新路。我们要坚决防止改革恐惧症、疲劳症滋生蔓延,决不犹豫彷徨,决不畏首畏尾,始终保持浦东开发开放初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气”,保持改革开放的勇气、干劲和激情。智慧,就是步子要更扎实一些,既要把握“势”,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又要把握“度”,统筹兼顾,稳步前进;既要看清方向、想透问题,又要找准着力点、入手小切口,实现重要的政策性制度性先行创新突破。
第四篇:故事类写作
戏剧故事写作
戏剧故事写作
一 含义
戏剧故事为编写故事和编讲故事,它要以人物(比如秦川雨)为中心,以事件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进行展开.戏剧故事的知识来源和材料来源主要是
A、个人直接的实际生活经历; B、间接的道听途说
C、从文学作品、戏剧影视作品中借鉴。戏剧故事最重要的是要制造矛盾冲突,就是要设置戏。
二
故事的元素
第一,人物性格----一个人较稳定的对人生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二,情节----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三,结构----情节的布局和规划。
第四,主题----贯穿故事始终的深层情感和思想。
第五,矛盾冲突----故事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物性格和目的的不同,所造成的难以调和的对立和较量。
第六,情境----故事发生、发展的特定情势和具体环境。主要包含: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物关系、事件发生发展时的情势。
第七,悬念----引起观者的心理期待,然后有计划地满足或不满足他们。
第八,巧合----故事的常用技巧,目的是为了引发矛盾冲突,或加强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
第九,对比----故事的常用技巧,利用主要表现对象和次要对象的比较造成反差,以衬托和突出主要表现对象。
第十,伏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使故事达到情节合理、结构严谨。
第十一,细节----故事描绘形象的基本单位。组成情节的每个细微末节。
第十二,构思----创作前对故事各个元素进行总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包括:审命题、选素材、定题材、各元素设计等。三 故事的写作方式
第一,叙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把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地记叙、述说出来。
第二,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和环境的形态和状态具体地描绘、摹写出来。
四 怎样来判断故事的好坏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主题。讲的故事要有意义,要有一种灵魂作为统帅。对故事主题的把握程度也代表了对事物理解的深度,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思维水平。第二,故事要动人。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
五 类型
戏剧故事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分为这几类: 第一、续写。例如:“在一辆开往南方某城市的列车上,他刚找到自己的铺位,抬头一看,不禁一惊:怎么是你„”
第二,组词式。例如:“下雪,火锅,校长”
第三,一般性命题方式。题目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离别的最后一刻”、“奇怪的女人”“绿茶”等等诸如此类。
一般性命题方式包括
第一,规定人物式:如《修鞋匠》、《隔壁的女人》、《警察和小偷》。
第二,规定道具式:如《妈妈的老皮箱》、《一封陌生人的来信》。
第三,规定情境式:如《生日宴会》、《飘雪》、《公车上》。
第四,规定情节式:如《回家》、《远走高飞》、《探亲》。
第五,规定主题或情感式:如《自尊》、《别亦难》、《善意的谎言》。
如何编讲故事给出开头续写类的详细分析
1例: 结果式:他惊讶地对我说:“这完全不可能!” 2.随堂模拟出题
1).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
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
山顶就在眼前
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我于是咬紧了牙关,一步一步地跟在他的身后。山路越来越陡,我身体的一侧是刀劈斧凿般的石阶,而另一侧除了两根铁链之外,就是茫茫的云海,每迈出一步,我都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尽管恐惧一直缠绕在我的心头,但心中却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着我,“一直走,别回头!”
他是一个挑山工,在黄山脚下,二话不说扛起了我重重的摄影包。他的话不多,唯一的口头禅就是“一直走,别回头。”在一路的攀谈中,我知道了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弟弟在外地念书,母亲卧病在床,在农忙的时节他会帮妹妹一起种地,而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来做挑山工,不管多重的活儿,只要有活,他就肯干。我品味着他的这些话,也同情着他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为了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比他简单太多了。我问他,“累不累?”,他笑笑说,“还行,就是肩膀上的东西沉了点。压的难受。”其实我问的是他的生活,他却答非所问。
他又说,“再苦再累不是也得走吗,知道山顶在那里,人就有盼头了。不过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可不能往回看,回头一看,人就泄了气,脚步变沉了,就再也上不动了,想要回头看,得等上了山顶再说。”
一阵风吹来,云开雾散,黄山的最高峰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那是我的山顶,我的终点,却不知道他的山顶在那里。面前的石阶变得特别陡峭,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你看,山顶就在眼前了!”
范文的优点:
.构建了一个需要“拉手”、“走”的客观情境:爬山。
构建了一个需要“紧紧”地“拉手”的客观情境:陡峭的黄山。.构建了一个哲理体系:生活与爬山,同样的艰辛,山顶就在眼前,不能回头。.塑造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人物形象:挑山工
.人物、地点、事件、人物关系都交待得很清楚。.反复扣题,“一直走,别回头!”.最后能够上升到哲
学高度。
范文的缺点:
人物塑造过程中,思路不够完整,人物对白篇幅较大,但是缺乏特点,增加了讲述难度。一定要“说理”,增加了编写难度。
编写故事的技法集锦
第一讲 人物
戏剧故事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这个人物要有鲜明的性格,要有人不能忘怀的点。1. 创造一个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核心,一个好的故事必须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a.确定主要人物,重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故事一定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b.作出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包括人物的家庭情况,教育情况,工作情况,性格,生活,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要熟悉你的人物!c.动物也是人物。
2. 人物的发展
a. 首先要明确人物的需求。
b. 为人物的需求设置障碍。
c. 设计人物克服障碍的过程。树立起人物形象。
a. 动作
动作即是人物!b. 对话
对话要与人物的需求,他的希望和梦想联系。对话来自于人物。对话的作用
1)必须把故事的信息或事实传达给观众)必须推动故事的向前发展
3)必须能体现人物性格 4)必须展现人物之间和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
5)必须传达人物的情感状况
c. 外貌
细致入微的外貌描写也是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长相如何? 身材如何? 衣着?
d心理描写,容易形成作者的思想,文章有灵魂。
4.塑造一个真实而又多侧面的人物。
a. 职业生活部分。b. 个人生活部分。c.
私生活部分。
人都有性格,不存在没有性格的人。如果同学们一时找不到有意思的人物,可以考虑自己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即你周围的同学、朋友、亲人大概都是什么性格——开朗的、忧郁的、安静的、咋呼的、豁达的、斤斤计较的,或是酷爱面子的、就爱揭人短的„„只有从生活找到的人物性格才会有合理性,才会有现实依据,才会听起来真实可信。
所以,在编讲故事、设定人物性格的时候,需要认真考虑考虑你故事里的人物性格是否真实可信。
选举
有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孩子,每年都能被评为班级优秀干部,而且每次学校里的活动她也都积极参与。父母和老师都非常宠爱她。
这天她要竞选年级里的优秀学生,这个选举只要能通过全班人的投票就可以了。选举在班会课上举行。因为女孩子在班上的人缘特别好,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投了女孩子一票。当老师满意地点完人数以后,却意外地发现还少了一人。
老师环顾教室,发现坐在教室角落的一个胖胖的小男孩,他没有把手举起来。这个男孩平时是班里最调皮的一个,一天到晚欺负班里的女生,上课时从来就没安分过。
老师质问男孩为何不举手,男孩机灵地笑了笑,也没说什么原因,就是不肯举手。老师喝令他说明理由,他只是转转眼珠说:“都是她,不好玩。”老师火了,硬是把他拖到墙脚罚站。可最终,女孩就因为男孩的缘故而落选了。女孩子却并不难过或生男孩子的气,只是欣慰地笑了笑。从那以后,男孩看到女孩都不敢抬头,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可女孩每次都是报以一个灿烂的微笑。
事隔多年,男孩女孩都长大成人,各自上了大学。某日,两人不期而遇,坐下来进行了交谈。说及当年选举的事,男孩又脸红了,可女孩笑着说:“我当时的确着急过,可当时告诉我落选后,我却有种坦然——长期以来我的生活一直完美无缺,像是生活在光环之下。可那次却是你帮助了我,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有时离完美差一步,生活才会更真实、更精彩。”
在这个选举的故事里,提供了两个学生形象: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这个女孩的性格,我们在故事里可以隐约地感觉到——成绩不错,老师喜欢,有点好强,好像也比较豁达;而那个男孩,故事里说是一个调皮、不安分的学生。男孩可能因为不喜欢这个女同学的做人、做事,所以没有投票,导致女同学落选,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呢?可这个考生只有几句话,而女孩却并不难过或生男孩的气,只是欣慰地笑了笑。从那以后,男孩看到女孩都不敢抬头,好像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这就算故事了吗?事实上,故事就应该从这个地方展开,这才是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男孩因为没有投女孩的票而觉得愧疚,那么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呢?他们之间,因为性格因为选举,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呢?关于“选举”的故事就应该围绕两人在选举中产生的矛盾来展开情节,可这个故事完全没有展开。没有展开,自然就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不能称之为故事。
所以,想把故事讲好,第一个任务不是忙着编造情节,而是先考虑人物。设定好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后,才能从人物性格出发组织情节。
活着的伤疤
我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一辈子都是任性倔强的人,也一辈子好酒。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开始不好,高血压、高血脂,医生让爷爷少喝酒,可任性的爷爷就是不听医生的劝告。为了让爷爷不喝酒,一家人开始斗智斗勇:控制爷爷周边的朋友,不让爷爷喝酒,甚至把爷爷藏起来的酒都换成了水。爷爷也想尽办法喝酒,有一次居然把自己的功勋章抵押给朋友换酒喝。爷爷的任性终于激起了全家人的愤怒。爷爷解释说:不是他想喝酒,是他身上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的伤疤要喝酒;如果不喝酒,他身上的伤疤就会红、会疼,那个伤疤是活的。谁也不相信爷爷的话,就是认定爷爷任性。爷爷解释不过,只好在全家人的监视下开始戒酒。可我发现自打不喝酒之后,爷爷好像一夜之间沉默了,也一夜之间老了。最后一家人发现,爷爷之所以要喝酒,是因为奶奶去世之后,爷爷一个人活着孤单。酒是爷爷唯一的朋友,没有了酒,爷爷连最后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也明白了,爷爷心里真有一个活着的伤疤,那就是爷爷的孤独。
我们对这个故事作一个简单分析。爷爷是个任性的人,因为任性,家里人才会跟爷爷就酒的问题展开斗争;也因为任性,一家人的斗争才会激化;因为激化,爷爷才同意戒酒。整个情节围绕爷爷的任性展开。这样围绕人物性格展开的情节,就不会生硬。另一方面,也因为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整个故事从立意的角度来说,从主题的情感表达来说,都属于有特点的故事。所以,要做到立意有特点,故事有情感,就一定得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有机的情节走向。
情节围绕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搭建有机情节的一个方法。另一方法则是,让情节跟着人物走。这样,就得设定一个有目的的人物。
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怎么能从我或我知道得人出发,写出让人兴奋或者复杂的故事来呢?
首先,所有的人类感情都是一致的,改变的只是环境(时间、地点、目的、生活情况)和紧张的程度。如果你感受过感动,你就知道在2 000年前的中国,爱情是什么滋味;
如果你感受过欢欣,你就知道冲浪运动员在海滩追上浪峰的滋味;
如果你生气、沮丧或者被吓坏过,你就明白中世纪的人在被绑架或被劫持为人质时的滋味。
其次,你个人经验王国的疆域比你想象中的更为广阔。除了想象力之外,它也会作为辅助工具发挥巨大效用。
最后,要想方设法获取各种资源。把你生活中遇到的各色人等的特点融合起来,这样你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而且精彩的人物。
《修鞋匠》
《警察和小偷》 <<奇怪的男人>> 小明在家百无聊赖的看着电视,这时忽然门铃响了。小明跑上去打开门。他一下愣住了„„
第二讲 故事发生的背景
1.时间背景
包括故事发生的年份:清代?民国?还是现代?
以及故事发生的季节:春夏秋冬?1月?2月? 还有故事发生在上午还是下午还是傍晚还是夜间? 《红高粱》
《没有那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白岩松
现在不少年轻人总是说自己的青春太不容易了,是的,现在“蚁族”的确很难,漂泊在北京不容易,可我们这一代连成为“蚁族”的资格都没有,因为解决不了户口,没有粮票,必须遣返回原籍。季羡林当年去德国,赶上“二战”爆发,十年会不了祖国,吞了安眠药,你说那一代人容易吗?1949年出生的人,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正长身体的时候吃不上东西,后来决定去上大学了,又让“文革”给耽搁了,等要结婚了,70年代中末期,突然面临一个残酷的选择:你是回城,还是高考,还是结婚?好不容易熬过去了,想多生几个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又实行计划生育了;接着想猛足了劲儿挣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轮到自己下岗了;等孩子费了半天劲儿毕业了,找工作又成难题了。你说那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青春的好,在于我们可以不断尝试,可以花大把时间改正错误,人生中无数个第一次考验着我们。我们上大学有一首歌“21岁,我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可见大家都还在沼泽地里,所以希望大家放大青春的最美好的日子,把平淡的日子过好。2.环境背景
故事发生的地点。城市还是农村?中国还是国外?内陆还是海岛?
还包括故事中人物居住的环境,工作的环境,娱乐的环境,还有故事发生的各个场景。街道?酒吧?教室?家里? 比如
《在德国遭遇“渎职医生”》 《一个都不能少》 3.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 指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整天
应当注意各个地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在故事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生日宴会》 《下雨天》 《公车上》
第四讲 故事与情节
写故事的首要问题是扣住命题
看一个例子,一个命题为“夜场电影”例子:
夜场电影
一次我跟比我小一岁的弟弟去看夜场电影,看到午夜的时候,电影放映间内已经没有多少人了。
就在这个时候,从外面进来了四个青年汉子。他们走到我旁边,我就闻到一股酒气。他们中的一个瘦子使劲推了我的脑袋一下,我吓了一大跳,只听他说:“你们俩刚才在外面骂我们哥们儿了吧?”我一头雾水:“啊?没有啊!认错人了吧,大哥们。”此时我弟弟也很奇怪,我只听见他说:“没有啊!我们早就进来了!”由于夜场电影院里面都是那种能躺的长沙发,当我向弟弟看去时,发现他们中有两个人挤到了我们之间,挡住了我的视线。
我也没在意,只是急于分辩,说明我们并不是他们要找的人。一个胖子吼道:“你们少装,就是你们,走!走!跟我出去。”我很害怕,他来拉我,我抵抗着他的力量,不肯起来。这时那个瘦子忽然转变了语气,劝那个胖子说:“算了!我看真不是他,走吧。”还跟我说:“兄弟不好意思啊!认错了!”之后瘦子就带着他们要走。
就他们刚走了几步时,弟弟突然喊道:“我的手机呢?”我问他:“你放哪了?”我就放扶手上了!”弟弟说着就站起来追上那四个人说:“把手机还我!”那四个人说谁拿你手机了,推开我弟弟就往出口走,我弟弟跑到门口堵住门喊:“把手机还我!”我看见胖子冲上去给了我弟弟肚子一拳,弟弟疼得弯下腰,于是我也冲上踹了胖子一脚,大喊:“把手机还来!”此时我忽然觉得脖子一凉,就看见那瘦子把一把弹簧刀架往我脖子上,恶狠狠地说:“再喊我弄死你!”我不敢动,那胖子照着我肚子就踹了一脚,我也蹲了下去。胖子还要打我,被另外三个人劝住了。
随后,那四个人都走了,临走还大声喊没拿我们手机什么的。我又疼又难受,哭丧着脸说:“倒霉!”这时弟弟走上前来扶我,并对我说:“其实那胖子打我的时候就把手机塞给我了。”“那你怎么不早说!”我忽然觉得轻松了不少。这就是我一次看夜场电影的经历。那是第一次有人用凶器威胁到我,让我感受了一下生命有危险时的我是一个什么样子。我有点伤心我的胆小,但又庆幸我的冷静。
建立一个故事的基础是一种情感基础
故事需要讲述的是一种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在一个故事中,一个人去做任何或与任何人发生冲突,都一定会有情感原因。没有情感原因就构成不了故事。
人的情感不是单立的,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人总会有亲人、朋友、同学、同事、恋人,仇人,更或是萍水相逢的人.不管什么关系,一个人总是以情感为纽带跟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嫉妒、仇恨、内疚等等,不一而足。
此外,故事之所以为故事,还需要情节。什么叫情节呢?
情节就是影响到人物关系变化的事件。只有影响到人物情感关系变化的事件才能构成情节。
一个故事的情节,就是人物关系的变化过程。如果两个人原来就好,故事就是不断讲述他(她)们俩如何好,如何好,这也构成不了一个故事。相反,如果讲述两个人从好到不好或从不好到好,有了变化,才能形成故事。而那些影响到他们从好到不好,从不好到好的事件才构成了情节。
说清楚何谓故事、何谓情节之后,再回到扣住命题这个话题。
所谓扣住命题,就是命题所提供的物件、场景都要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只有影响到人物关系的变化,这些物件、场景才构成中心情节;只有成为中心情节,讲故事才算扣题。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扣住命题的要求,我们来比较两个故事,命题为“半张照片”。
半张照片
高三的五一长假,我和爸妈去植物园观赏樱花展,权当作是高考前的放松。
游园过程中碰到了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和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李祥。高中三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见他。虽然他已经全然不像多年前那个文文静静的老实孩子,成了歪穿着奇装异服、叼着烟卷、满嘴脏字的社会青年,但我还是抑制不住重逢的激动,和他在樱花前照了张合影。多年之后的再次相见也让李祥很激动,但显然他在我面前比以往拘束了很多,眼神中也不时流露出愧疚和无奈。
很快照片洗出来了,一卷照片36 张每张都洗得很好,可唯独我和李祥的合影曝光过度,巧的是洗坏了的正正好是李样的那半张。我盯着照片越看越觉得遗憾和惆怅,脑海里渐渐浮现出过去的李祥。
小学6年,我们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两个,也是班里最铁的一对朋友。学习上我们相互勉励,生活中我们形影不离,一起上下学,一起玩耍嬉戏。到升初中的时候,我们约定争取一起考进我们所升中学的实验班(尖子生班)。但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比我学习稍好的他竟然没考进实验班,而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我安慰他、鼓励他,告诉他只要自己努力坚持,在普通班也一样学。开始他有些萎靡不振,但很快就好了起来,并且发誓要和我一起考进省重点高中。我很欣慰,为朋友感到欣慰。
虽然不在一个班,但我们上下学仍旧一起走,路上谈论一些学习和学校的事情。可时间一长,事情慢慢有了变化。他开始推托有事不和我一起回家,我问他为什么他也不说。后来慢慢地我们便各走各的了,而且我还经常在放学后看到他和他班里那些同学一起三五成群地聚在学校周边。我渐渐感觉到:李祥,他变坏了。
我们的关系远不如以往了,到初三的时候,我们成了仅仅是见面打个招呼的普通朋友。我眼看着他一天天地堕落,也曾想办法劝他,可他总是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初三下学期,学习紧张起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也完全把这个朋友抛到了脑后。中考前一个月,我在学校偶然碰到了李祥,他对我说,他妈死了,他不考高中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宿命,但我很清楚地知道,他不考高中决不仅仅是因为他妈妈的死。-望着眼前这半张照片,我在遗憾惆怅的同时,更明白了我们在走不同的路。我的这一半清晰明了,他的那一半混沌不清;我有目标,他很茫然。似乎这张合影就该被曝光过度,似乎我们真的就不是一路人。我也只能深深地祝福李祥,希望他一路走好。
第五篇:新闻写作讲课提纲范文
怎样写好新闻
一、什么是新闻
新闻姓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情的报道,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新闻的新在于事实新,材料新。
新闻的特点
用事实说话;写新鲜的事实;要迅速及时。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具体、准确、简练。
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为什么)。有时还要加一个何果(怎样)。
二、怎样采写消息?
消息:以简洁的文字和语言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现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写消息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内容要新鲜。这要在选择题材中下功夫,从比较中发现什么才是新的事实、新的成就、新的经验、新的发现、新的见解、新的问题。
如:《庄稼人进考场》(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农民资格考试)
第二,事实要准确。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第三,讲究时效性。采写要快,写作要快,就像取快照,立等可取。
第四,篇幅要短,容量要大。
第五,具有可读性。写得通俗、生动、形象。
三、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
新闻作品要怎样选材?
哪些事实是新闻事实该写什么?
所谓新闻,定义是新近发生事实的变动;而所谓新闻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新近发现的事实、新近变动的事实、新近消失的事实、新近萌芽的事实,这些事实必须是反映本质的事实,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写稿最关键的是选材,写作技巧尚在其次。
怎么判断某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最关键的是要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来作出估量和判断。具体而言:
此事在本单位及本行业的影响如何;
此事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新政策的关系如何;
此事能否引起公众对其普遍性的思考;
此事是否有特色,能否引起公众关注;
此事是否有人情味、趣味性。
[例]材料一大堆,选什么写?
如:有一篇稿子,写某学校一个中队为一些同学过生日,从头到尾写得热热闹闹。按说,这类报道已经有过一些,不宜再用。可是,编辑发现来稿中提到了过生日的同学中有两个是边防军的孩子,而且这个生日晚会主要是为他俩开的,这是最有价值的新闻材料。
这篇稿子的特点,是给边防军的孩子过生日,这是一般生日晚会所没有的事情,所以,它是新鲜的、重要的、值得突出表现的。如果像原稿那样,只在中间提一下,特点就被淹没在平常的材料中了。
需要注意的是,主题集中了,一篇报道最好只体现一个主题思想,只说明一个问题,只叙述一件事情,让人看来清清楚楚。
由此可见,当你占有一大堆材料时,第一件事就是应当确定一个新的主题;第二件事是抓出最有特点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主题。做到这两条,你就会写出高质量的稿件。
怎样的事是有报道价值的?
最重要的因素是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包括:事实的重要性(影响力)、时新性(时效)、接近性、显著性,以及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味等。
还要注意该事实的宣传价值。
哪些不算新闻事实不该写什么?
日常工作不是新闻,日常工作中包含的信息才是新闻。
怎样报道日常工作,才能使稿件有人看?
四、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
新闻的体裁与题材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鲜、简明、生动、深刻。
新闻因人而生动要把镜头(笔触)对准人;
新闻因矛盾而生动要在矛盾集中处展现新闻。
⑴在矛盾冲突处找故事:略。
⑵在有情节、细节处找故事:细节是新闻中最微小、最生动、最传神,也最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在一篇新闻中,它所占的字数一般不多,但它的作用非常巨大。
一个生动、感人的小情节,往往能触动人的情感和灵魂,让人铭记一生。
读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都不会忘记藤椅上的那个被臂肘顶穿的洞;看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人,都会记得那位死去的战士口中仍咬着敌人的半只耳朵;听过孔繁森事迹的人,谁不会被他殉职后在他身边只找到8元6角钱所震撼!
细节要精。
⑶在有人情味处找故事:略。
稿件报道日常工作的时候,需要突出其中包含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表现本单位工作,需要着眼于全局,从某个(某些)具体的典型的事例来反映全局;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从具体的事例写起,从生动的事例切入,从有故事性的话题写起,使稿件有吸引力,有可读性。
怎样挖掘新的报道思路:
⑴对立统一反向找题目;
⑵追踪演变纵向找题目;
⑶触类旁通横向找题目。
常见新闻体裁之消息。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题好一半文。那么,怎样炼铸新闻标题?
标题制作四原则:
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突出新闻主要事实;写作要准确、简洁、新颖,有文采;体现立场。
导语是新闻的浓缩、概括和提炼,标题则是导语的再浓缩和再提炼。
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华社对新闻导语曾提出过三项要求:新闻的高潮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开头几句话,就要把主要意思写出,使读者不能不看下去;在第一段里就用生动的语言把读者抓住。
导语的形式:概括式导语(直接交代几个w)、新闻式导语(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引语式导语(直接引用新闻主人公最关键最生动最能表现其特色的讲话)、对比式导语(在交代主要新闻事实的同时,也把另一个重要性与前者相近、或意思与前者相反的新闻事件也同时写入,作为对比。
最常用的导语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前面称为导语的部分,后面部分则是导语的补充和展开。再以后则按新闻的重要性依次排列材料,最次要的放在消息的尾部。
怎样写好消息的主体?
写出特色:越具体越易写出与他人不同的特色,越具体越易生动。由小见大,从具体写出一般,从特色反映整体。基层的凡人小事,有典型意义的工作经验,围绕中心工作克服某项困难所采取的办法,都是采用较高的稿件。
主题集中:一般一篇稿件只需要也只能表现一个主题。
表达方式:多用事实,少用概括;多用叙述,少用描写和议论。
切口宜小:切入口越小越容易具体,越容易出特色。
怎样运用老事实?
老事实,新角度;新由头,老背景;老事实,新发现。
怎样写消息的背景?
不一定每篇都有,但背景一定要能对新闻主体起衬托作用,背景写作宜简明扼要。
常见新闻体裁之二通讯。
寻珠(典型事例),穿线(主题),围绕主题展现典型事件,以典型事件为主干,以情节、细节为表现内容,以概括性语段为辅助、为过度。
从微观层面看不该怎么写:略。
消息和通讯来稿中的常见病:略。
新闻消息与工作简报的异同:略。
怎样从新闻素材中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主题先行式、寻珠穿线式、对比衬托式。
五、新闻体裁的创新
讲故事与抓问题已成为新闻写作创新的重要潮流。
1、故事化新闻的两个要领找故事、讲故事。
怎样找故事:找人头、找矛盾、找场景。
六个步骤:找视点、找焦点、选题材、设问题、寻细节、做调整。
怎样讲故事:讲述曲折、设置悬念、捕捉细节、从场景写起、从直接引语写起、从读者兴趣点写起、从对比写起,把握好新闻细节。
讲故事要注意避免哪些误区?
2、问题新闻的两个要领抓问题,谈问题。
问题新闻的选题标准:报道的新鲜性、释疑的准确性、受众的关注性。
怎样抓问题:在新闻事实、记者认识、受众需求三位一体的提炼中,寻找最佳的交叉点。
同时,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针对性、敏感性、深刻性。
写好问题新闻,还要讲究提出问题的方式。
新闻写作形式的创新方式层出不穷,但不管怎么发展,变动的只是信息的载体,新闻总是要由人来采访、来写作的,如何发现新闻、如何表现新闻是新闻从业人员永恒的主题。
六、新闻作品的创优与创新
几大亮点:
⑴重大主题报道:
主题宣传要找好角度
好的新闻(消息),避免近日。好的题材,新闻要素要补全。
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新闻由题材决定。其次是写法。
如何做好主题报道?8个字:地方特色,全国眼光。
如:2006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先进性教育的民间期待》,角度、切口小,既切近群众,又反映重大主题。这是钱江晚报的一组报道。
去年的十七大报道,怎样才能搞得与众不同?既让政府满意,又为群众喜闻乐见?《嘉兴日报》策划了一组迎接十七大的报道,栏目是:十七个一喜迎十七大。选取典型,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撷取最深刻的感受、一个老党员的形象,更多的是体现个性,这样更生动活泼。
《南湖晚报》是这样报道的:喜迎十七大,十七堂党课在党的诞生地。
先发一条短讯,由谁来讲?由群众参与推荐讲课人及讲课内容。这次报道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不是单纯的传播,而是重要的互动,影响力广,辐射面大,效果很好。这是宣传报道上的一个创意。
《嘉兴日报》在十七大召开后,开了个很好的栏目,叫做:十七大精神点对点。把报告亮点提炼了出来,与当前需要做的工作、百姓的需求点一一对应起来,搞了一组报道,费了心思,花了功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