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兵团发言稿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我亲爱的战友们!
今天,对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是一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也是我们终身难忘的日子。我们不会忘记四十五年前的今天,我们刚刚走出校门,在时代汹涌的上山下乡浪潮中,满怀着改变世界观的美好憧憬,告别了亲人和家乡;是从这一天起我们迈入了社会、走上了工作岗位,与无数年轻人一样带着满腔的热血,奔赴兵团、奔赴农村和边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却在追求着精神上的快乐和自己崇高的理想,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热血青年,为了国家的利益走在一起。在兵团农场这“广阔的天地里”,我们同生活、同劳动;也同欢乐、同忧愁、同盼望。
七、八年的“知青”生活不能忘怀的是互相鼓励、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诚朴的情感胜似亲兄弟姐妹,支撑着我们的信念和希望,留给我们的是深厚的友情,也留下了太多的往事回忆和故事„„
四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再一次相聚在这里,这张张熟悉的面孔变化最大的是:我们都老了!我们都不年青了!今天隆重的聚会是大家发自内心的期盼。我首先要感谢各位没有忘记我们的友情!我更由衷的感谢大家对今天聚会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这次聚会的策划者、组织者。
四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我失误年几乎可以说是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坐享天伦的全部含义。几多年华、几多感慨,昔日的青春少年而今早已过了不惑之年而知天命了,虽然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困惑和坎坷,承受了莫大的压力和不幸,而可喜可贺的是我们都坚强的走过来了。
今天的聚会我们虽然是叙述友情重温往事,但更希望今天的团聚能给我们今后的友情架起一座桥梁,并成为加深感情、回味过去的一种默契。我真诚的建议,再过十年、二十年的今天,我们再次来相会!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心想事成!
第二篇:兵团深化改革大学习大讨论发言稿
兵团深化改革大学习大讨论发言稿
现今,“发挥兵团特殊作用 大讨论大学习活动”正在兵团各级部门如火如荼的开展。组织这次活动体现了兵团党委的高瞻远睹和周密部署,我坚信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定会进一步在兵团广大党员干部中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坚定信心,这将为兵团全体党员干部奋力有为、开拓进取,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我现就近段时间对兵团深化改革的学习和体会,浅要的谈一下我的心得和感悟:
我认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成立以来一直立足履行维稳戍边历史使命,发挥着无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在面对新疆局势新常态,兵团如何才能迅速适应新常态,更好履行特殊使命呢?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总书记在新疆和兵团考察期间明确指出,兵团是实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新疆工作,尤其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必须要把兵团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发挥好兵团特殊作用。总书记要求兵团履行好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示范区“三大功能”以及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四大作用”。我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时俱进、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我认为,面对总书记的殷殷期待,兵团人必须拿出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决绝来打一场深化改革攻坚战。通过整理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主体意识、强化使命担当。我认为,我们兵团人时刻要清楚“兵团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建立兵团”这个问题。我认为兵的特性是兵团履行历史使命的根本,为了更好地在新形势下履行职责使命,兵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孙金龙政委在兵团第七次党代会中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兵团改革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深思细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兵团深化改革部署。老一辈兵团人在新疆这片热土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我认为,要打赢这场兵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兵团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同志要时刻向老一代军垦人学习,以兵团精神为动力,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担当感毅然决然的挑起兵团深化改革的重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光荣的责任使命感坚定不移的推进兵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以功不必在我的大无畏精神完成在兵团深化改革中党中央和兵团党委交予的所有任务。我认为,兵团的深化改革必须着眼于新疆局势发展,立足于强化特殊作用。我门必须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意识,我们是兵团人也是新疆人,兵团强则新疆稳;新疆兴则兵团盛。所以我们要努力营造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的良好局面。
第二、勤学重要讲话、深悟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认为兵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意识到:在新形势下,总书记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兵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思想保障和前进方向。我们必须继续加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对于系列重要讲话要原原本本的学、一字一句的学,结合实际的学,认真领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只有深刻领悟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才不会在兵团深化改革中畏手畏脚、犹豫不决、迷失方向。我们要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坚决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绝不辜负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期望和重托。
第三、苦练看家本领、强化责任担当。兵团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兵团人为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新时期,我们少数党员干部淡化了兵的意识,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党性淡薄、精神松懈、作风漂浮。正是这些人的存在带坏了部分干部队伍的风气。弱化了兵团的能力,使兵团在发挥维稳戍边作用上面临挑战。我认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维稳戍边是我们兵团看家本领。这个不能丢,也丢不起。不论深化改革改成什么样,最终目标还是要强化兵团维稳戍边、兴疆强疆能力。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新疆的发展依托于新疆的稳定,新疆的稳定依托于一个强大的兵团。所以我们必须强化“军”的属性,提升“兵”的能力。真正做到经济发展和维稳戍边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同时我们也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我认为,此次兵团深化改革意义重大,改得到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兵团发展得好不好,甚至是能不能完成新疆工作总目标。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升思想高度,思想认识不仅要到位,而且要高配。当然,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会伴随风险,也必然会有代价,这时就需要我们拿出共产党员纯粹的人格党性和无私的政治勇气,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不逃避责任、不避重就轻;摸着石头过河,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敢作敢为、善作善为,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时刻将兵团的深化改革任务放在首位。我们要勇于挑最终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真正做到无愧于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托付,无愧于各族人民的期待。
第四、密切联系基层、加强创新能力。兵团发展的好不好,职工群众幸不幸福是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当前形势下,各个团场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是维稳戍边的第一线。我们只有把基层团场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更好的理顺兵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深化改革的很多问题,基层最具有发言权;同样,改革要取得成功,上下联动、基层职工干部群众的支持很重要。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多搞调研、多走基层、多问问题、多倾听群众心声。我们必须要把改革与解决中群众最关系、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积极地、全面地、彻底地、自上而下地推动兵团深化改革。同时我们也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创新能力,既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也要鼓励各职能部门立足各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兵团的特殊使命,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及时总结基层职工干部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基层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总结基层实践宝贵经验完善顶层设计,进而再精准发力指导改革实践,全力确保兵团深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体会,当然还有很多不到之处,请各位多批评指正。
第三篇:兵团精神
一、兵团精神的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边疆大局,于1954年10月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大部队就地集体转业,组成生产建设兵团,以这种新型的屯垦戍边方式长期在新疆执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任务。此后,一批又一批复员转业军人、城乡青壮年和大中专毕业生从祖国四面八方陆续来到新疆,加入兵团这支新中国屯垦戍边大军。这种服从和选择,注定了这群人毕生需要建立适应屯垦戍边的人生价值观。
兵团精神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一代的兵团人艰苦奋斗,努力开拓,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创造了塞外似江南的人间奇迹,唱响了一曲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兵团人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不断地升华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一种极为可贵的兵团精神,用血汗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兵团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人民军队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几代兵团人屯垦戍边伟大实践的宝贵结晶。
二、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可以用十六字表述,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作为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兵团人的信念和行为准则。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上。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都必须建立在开拓进取之上。事业发展了,整体实力增强了,兵团对内对外才有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使命。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基本内涵的兵团精神,承载着具有兵团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兵团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兵团人长期坚持的原则。
三、兵团精神的作用是什么?
1.兵团精神具有凝聚作用。兵团5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兵团人有着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兵团以屯垦戍边为使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到兵团参加建设。兵团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团结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扎根边疆、收为国防;干部职工群众把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边疆各族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与兵团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青春和热血献给边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和发展了兵团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推进屯垦戍边事业的大发展,就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精神,形成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2.兵团精神的激励作用。兵团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具有强烈的激励和凝聚力量,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兵团的许多英模都是兵团精神的实践着和示范者。充分利用这种精神资源,使之成为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推动力,是培育和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目的。
3.兵团精神的导向作用。兵团精神是兵团人50多年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兵团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对兵团人的价值选择及行为起着鼓励或约束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兵团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更需要用兵团精神统一思想、团结和凝聚人心,把兵团的奋斗目标与兵团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
4.兵团精神的教育作用。兵团精神是在长期的屯垦戍边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起来的,对兵团的屯垦戍边实践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兵团涌现出来的英雄、楷模的榜样力量显示出来,他们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教育着广大兵团人,始终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随着兵团改革开放的深入,必须强化兵团精神的教育功能,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需要,通过教育、启发、引导,使兵团干部职工群众不断提升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为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和智力支持,推动兵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弘扬和发展兵团精神的现实意义?
兵团精神是屯垦戍边实践中孕育凝结的。它既是兵团过去克服艰难险阻、经受多种考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也是兵团今后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必须遵循的核心价值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兵团主动适应国家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改革和创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更好地屯垦戍边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要求兵团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进而把市场经济的利益本位和屯垦戍边的价值取向更好地结合起来。
1.兵团精神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兵团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发展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美好明天建功立业的激情,始终是兵团人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创造不朽业绩的强大动力。“奋起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和“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兵团人的共同愿望和决心。为了使兵团干部职工能够长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就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兵团干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在兵团事业的发展中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认真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兵团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展示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西汉以来2100多年的屯垦戍边史中,无数可歌可泣、忧国忧民、舍身报国的将士投身艰苦的边疆垦戍边史,同样是一部为国牺牲、为国奉献的历史。有多少兵团人为新疆的繁荣、边疆的安宁、祖国的强盛,无怨无悔地贡献了青春和生命;用自己一生的奉献和奋斗,书写了爱国主义和兵团精神的壮丽诗篇,书写了兵团人的高尚情怀。兵团精神也在新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顺应新发展要求、吸取新的养分、丰富新的内涵,体现出鲜明的与时俱进品格。
兵团的创业,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兵团的改革,是在缺少参考经验的条件下探索的。正是因为有兵团精神的引领,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兵团人才能克服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辉煌的成就。兵团是白手起家发展起来,开拓进取精神贯穿于兵团创业史的全过程。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兵团人大胆面对改革和建设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披荆斩棘,努力探索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业绩。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职工群众的收入、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开拓进取使兵团人始终与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同步,始终操持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活力。
3.兵团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结晶。兵团精神从属于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是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兵团人爱国、奉献、拼搏、奋进的高尚情怀的集中体现,是兵团人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兵团精神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动力,在兵团新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吸取新的养分、丰富新的内涵,体现出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兵团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为标准,构成了兵团人判断各种事物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基本道德基础。兵团屯垦戍边的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如热爱祖国,在边防斗争、反分裂斗争和维护社会治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服务人民,坚守在艰苦地区行医执教或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的先进工作者;崇尚科学,精心培育良种和开发新产品的优秀科学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辛勤劳动,在不同战线创高产、创高效、创纪录的劳动模范;团结互助,常年为基层职工、为当地百姓办好事的优秀基层工作者;艰苦奋斗,以主人翁思想为国家增砖添瓦的节俭标兵等。这些在兵团受到大力表彰和广泛传扬的光荣之人,引领周围更多的人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构成在兵团工作生活中行为得失、道德选择的基本态度和最高标准,对塑造兵团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兵团精神实质上是兵团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和创造性的运用成果。
4.兵团精神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再次升华。
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把屯垦戍边的工作放到新疆的历史长河中,放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放到新疆发展和稳定的工作大局中加以观察,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的基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为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兵团得抓紧改革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把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职工素质相对较高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和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致富职工群众,发展壮大兵团。有队伍有实力,才有条件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作出更多的贡献。新疆处于祖国边防和反分裂、反颠覆、反恐怖斗争的第一线。这种斗争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兵团得时刻铭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劳武结合的体制,不断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出色完成上级交付的戍边维稳任务。
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兵团广大职工群众是创造兵团精神和弘扬兵团精神的主体,通过科学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是巩固新中国屯垦戍边人员基础,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兵团几代职工奋斗、奉献、牺牲的高尚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应得到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支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兵团,就得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每年为职工办些实事。首先解决好职工的住房、就医、冬季取暖、子女上学或就业等基本生活需求,加快解决好道路、饮水、卫生、收看电视等公共需求,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对于为了国家战略需要,至今仍坚守在资源禀赋、市场发育、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的职工,更得统筹兼顾,运用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加快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用阶段性的现实成果,巩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才会有足够的、稳定的、素质较高的屯垦戍边队伍,弘扬兵团精神才能够真正具有历史传承性。
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增强其务实进步的时代特征。弘扬不是简单的复制。把兵团精神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内涵更加贴近实际,更加体现进步,是不断巩固屯垦戍边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的必由之路。如今,热爱祖国,不仅体现在随时准备为祖国主权、尊严和安全挺身而出,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平日为自己幸福生活和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工作,始终无条件服从服务于国家大局。无私奉献不仅体现在为各族人民办好事时不讲条件、不怕困难、不惜牺牲,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运用自身拥有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去带动地方、致富百姓,推动兄弟民族共同进步。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不仅体现在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遵循客观规律,少走发展弯路,提高效益效能,始终坚持投入少、产出多、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样,兵团精神就会取得职工广泛持久的认可,其引领当代、教育后代的作用就会更大。
兵团精神以其不朽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历史作用,证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兵团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兵团精神拥有和呈现出的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主流社会、主流文化、主流道德、主流价值观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兵团精神作为政治传统、价值导向、精神支撑和行为规范,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既有精神上的延续性,也蕴含着新的时代特征。
兵 团 英 模
他们——永远的英雄
——记农十四师四十七团老战士
1949年10月,由三五九旅七一九团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0名官兵,徒步穿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解放和田。此后,官兵就地转业,建立起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他们像沙漠了的胡杨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了大漠戈壁。
记者从和田出发,沿315国道西行37公里至墨玉县,拐上沙漠公路北行39公里来到四十七团。曾经徒步穿越‚死亡之海‛的老战士,依然健在的还有27位,他们大多都是团场的普通职工。1949年10月,十五团奉命从甘肃酒泉徒步向新疆进军。40多天后到达了阿克苏。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继续行军。原来,一小撮不甘心失败的反动分子密谋在和田发动武装**。解放和田迫在眉睫,历史的重任落到了十五团这支英雄部队的肩上。当时从阿克苏到和田有三条路:一条是沿迪化(今乌鲁木齐)至和田公路经喀什、莎车到和田;一条是由巴楚沿叶尔羌河到莎车,再经叶城到和田;第三条则是沿着和田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直插和田。前两条路,都是大道,有人家也有水,肯定好走,但绕了五六百里路。解放和田的任务非常急,团党委果断决定:选择第三条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12月5日,天寒地冻,十五团的1800名指战员高唱战歌从阿克苏出发,向沙漠挺进。他们每人肩扛步枪或机枪,再加上弹药、铁锹和背包,平均每人负重20多公斤。由于任务急、时间紧,官兵们每天都是小跑着前进,不走100多公里不宿营。
在南泥湾开荒时有‚气死牛‛美称的王传德,今年85岁,胸前挂着十几枚军功章。他身板硬朗,思维清晰,言辞流利,现在还能下棉花地劳动。他说:‚十五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参加过秋收起义、黄麻起义、五次反‘围剿’和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在进军西北的征途中,曾参加过保卫延安、攻打兰州等战斗。之后,我们徒步进军新疆,走了100多天、数千公里。毛主席还要强调我们进北京保卫党中央呢!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得去出不来’的神话,哪能吓到我们!‛
与王传德同班的战士吴建国是攻打兰州时入伍的,当年只有17岁,跟着部队徒步行军到了阿克苏,脚上的泡是新泡盖旧泡。班长安排王传德和他结成了对子,王传德就经常扛上两支枪,同班战友都笑称他是‚双枪将‛。王传德也不是铁脚板,一天走下来脚上也要打好几个血泡,只不过从来没向人提起过。一次,小吴半夜发现王传德在挑血泡,第二天无论如何也不让他帮着扛枪了。王传德就说:‚小子,你是不是想毁掉我‘双枪将’的美名啊!‛ 说起进军沙漠的往事,85岁的汪怀德接上了话茬儿。
进入沙漠的第十天上午,他们所在的部队遇上了沙漠里最可怕的沙尘暴。狂风大作之际,黄沙滚滚,整座沙丘都被吹动,远处河床上几棵枯死的胡杨不大一会儿便被黄沙埋得不见了踪影……不知过了多久,风小了,太阳露出来了。沙漠中的战士像是一座座沙雕,巍然屹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之中。
在这场昏天暗地的沙尘暴中,一营二连的排长李明变成了一座永恒的沙雕,再也没有站起来。从阿克苏出发时,团里让李明参加先遣分队坐汽车行军,但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沙漠行军的几天里,李明整天有说有笑,帮助战士们背枪,给大家讲长征的事情,讲南泥湾大生产的故事,鼓舞全排战士的士气。晚上,他总是悄悄地爬起来,给火堆里添些柴火,帮战士们把水壶灌满,替战士们缝补破难的鞋袜……沙尘暴袭来,他跑前跑后照顾着排里的每一个战士。可谁也不知道,此时的李明正在和胃病作着斗争,他一边用一根红柳棍子顶着肚子来减轻痛苦,一边微笑着招呼自己的战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今年81岁的黄增珍,1949年8月参加革命,眼含热泪回忆着部队行军过程中的一幕:部队行军走到第七天的时候,缺水已经很严重。队伍中没有了前几天行军时的歌声、笑声和欢呼声,一些战士嘴干得裂开了许多小口子,稍一用力就血流满嘴。实在是太干渴了,以致大家连这点血也要用舌头舔回去,咽下去润润嗓子。
到了第八天,还是没有找到水,有些战士因缺水开始虚脱,只能靠其他人用担架抬着走。这时,我们连队的连长从自己的行李卷里拿出了一个水壶,这是他一直舍不得喝、准备留给脱水昏迷战士的救命水。看到战士们干渴的样子,他一咬牙拧开了壶口,对着自己的嘴唇碰了一下,假装喝了一口,然后把水壶递给身后的副连长,说道:‚往下传!‛副连长把壶拿在手里,咽了口唾沫,就传给了后面的一班长。就这样,一个一个地传了下去,等水壶传回连长手里的时候,一壶水只少了一小口。
说到这里,黄增珍不好意思地说:‚那口水就是我喝的。当时我渴得嗓子冒烟、眼睛冒火,实在是经不住诱惑,就在水壶口上抿了一下。嗓子里一下子感到甜甜的,真好,那是我这辈子喝的最好喝的水!‛而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黄增珍已经两天没喝上水了,他牵着连队的马跟在队伍后面,肩上还扛着一挺机枪……
1946年入伍的郭学成,已经84岁。提起往事,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穿越沙漠的最后那200公里。
当时,部队已经走出沙漠腹地,到了一个叫做肖尔库勒的村子。大家正准备吃晚饭、好好休整一夜时,突然接到从和田方向传来的消息:一小撮反动分子已经做好准备,很快要发动**了。为了争取时间,团党委决定部队连夜前进,并迅速在教导队组织了一个加强排,由政委和一名参谋带着,骑马向和田进发。他们星夜兼程、快马加鞭,第二天下午就赶到了和田。
后面的大部队也顾不上吃饭,昼夜兼程直奔和田,只用原计划一半的时间就到了。但是,郭学成班里有几个小战士,脚上的泡最多已经打到第三层,有的战士鞋子穿烂了,光着脚继续行军,但依然是个个战斗意志旺盛。
1949年12月22日,十五团官兵胜利走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浩浩荡荡开进和田,粉碎了反动分子**的阴谋。古老的和田城一片歌舞,万民欢腾,长着白胡子的维吾尔族老人弹起悠扬的冬不拉,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展开美丽的舞姿,热情的笑容像春天里德花朵……为庆祝这一胜利,炮兵连用迫击炮作为礼炮,连着鸣放了24响。
胜利进军和田的第三天,十五团收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的贺电:‚你们进驻和田,天寒地冻,漠原荒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特向我们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毛泽东主席也为之振奋不已,次年国庆时仍欣然命笔将进军南疆一事入词:‚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在帮助和田地区建立党政军后,十五团就地转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亘古荒原上挖渠引水、开荒造田、架桥修路、植树造林。
‚搞生产,这是我们部队的老本行,有经验!在南泥湾的时候,我们就是全军的楷模!‛在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徒步穿越‚死亡之海‛的英雄们豪情万丈。
‚没有牲口,就用人拉,6个汉子6跟绳,喊着号子拉犁耙!‛已是77岁的张敬喜说的还是那么有力,好像肩上拉的犁耙还没有卸下。
89岁的张远发也随即喊起了开荒的号子:‚连长、连长别发愁,我们都是老黄牛;连长连长别着急,我们也会人拉犁;连长、连长别害怕,咱们的任务落不下!‛开荒时的定额是一人一天一亩地,张远发每天都挖一亩半地以上,赢得了‚坎土曼大王‛的称号。
今年85岁的汪怀德回忆起建设和田时的往事历历在目。在和田的第一个春节刚过完,一场洪水把昆仑山上的路冲垮了,他所在的班接收命令前去修路。去的时候因为水流很急,很多人和牲口一起被冲走。昆仑山上空气稀薄,面条下到锅里煮不熟,水‚咕噜咕噜‛响了好久,面条捞起来吃时还是生的。
1956年,李炳清和同伴们住地窝子、吃野菜,辛辛苦苦种的棉花,刚出苗就被一场大风挂没了。为了抓紧时间生产,他们就白天修渠、打埂,晚上灌水、补种。
为了提高战士们的文化水平,连队文书就利用晚上时间教战士们识字,每天晚上学三个字。一有空的时候他们就用红柳枝在沙地上练习。半个多世纪,四十七团的老战士们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在戈壁荒滩上开垦耕地4.5万亩,为和田地区的经济 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直到离休、去世,也没有离开过团场,甚至连相距六七十公里的和田市都没去过。
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一连的墓地里静静地躺着一位老兵,他叫季雨亭。他无儿无女,弥留之际叮嘱老伴三件事:‚第一件,别忘了把这一个月的党费交上,这是我最后一次为党尽心;第二件,把帐算清,别欠公家的钱;第三件,我走了之后,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团场还不富裕……‛
1994年,兵团领导来到四十七团慰问老战士,问他们有什么要求。有人说,可不可以去和田市看看?有人答,能不能坐一次火车?
兵团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老兵们的愿望实现了。兵团领导邀请他们乘飞机到乌鲁木齐市,安排他们乘火车、坐汽车,观光旅游。
1999年,在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五十周年纪念日时,四十七团干休所竣工,老战士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
离休后的老战士们,依然再为和田地区的政治、经济建设发挥着余热。
2005年3月9日,农十四师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四十七团组织师党委常委及配偶接受传统教育的报告会。四十七团老战士李炳清、盛成富、张远发在报告会上怀着对中国共产党无比热爱和真挚的感情,用朴实的话语作了一场令人鼓舞、令人振奋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他们结合革命战争经历和建国初期的创业史,用生动的事实,阐明了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夺取政权,缘自于我们党的先进性;而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继续得到人民的支持,继续长期执政,就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生动的党课使机关的党员接受了心灵上的洗礼,更加坚定了开展教育活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信心。
大年初一,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农十四师四十七团会议室里彩灯高悬,暖意融融。和田地区党政军领导一行向十名在和田生活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士拜年。没想到,此次团拜会竟变成了‚诸葛亮会‛。围绕怎样更好地促进和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老战士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李炳清首先建言:和田由当年一座小镇发展到今天,变化天翻地覆,应该在‚亲商、富商、安商‛方面在加快步伐。张友林说:‚这几年,和田玉石文化商业街、昆仑公园改造等大型建设已上马,一定要突出‘古于阗’这一历史特色,千万不能搞重复建设……‛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风格,一直伴随着离休后的老战士们。王传德的4个孩子都曾有机会到和田市或者其他地方工作,但都被他拦下来了。他的理由是:地是我们开出来的,我们老得干不动了,你们再走,地谁来种?郭焕在自家院子里搞果树栽培实验,还无偿向职工群众提供树苗,并帮他们嫁接、修剪果树。宋子善在照顾瘫痪的妻子之余,带领连队的老人看家护院,打扫环境卫生。盛成富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几年来作了上百场传统报告。张远发把领导发给他的1000元慰问金捐给了受灾职工,而他家的镜子是一个摩托车的后视镜,一块15元钱的怀表用了8年。
说现在的生活,老战士们都一个劲地叫好。张远发高兴地唱起了《新疆好》这首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
四十七团老战士,他们是永远的英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边陲军歌嘹亮 女儿志在戍边
——记农九师一六一团孙龙珍民兵班
在中哈边界巴尔鲁克山下,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孙龙珍民兵班。她是由清一色的女同志组成,是兵团唯一的一个女民兵班。30年来,这支队伍在维护边疆稳定,处理突发事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评为全国、自治区‚三八红旗先进单位‛,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20多次受到自治区、新疆军区、兵团和农九师的表彰。他们中许多人还多次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新长征突击手‛、‚十佳民兵‛光荣称号。2000年7月中央电视台对孙龙珍民兵班还进行额专题报道。
一、不朽的称号,缅怀烈士英雄事迹
孙龙珍,女,1940年生在江苏省泰县太西乡郑家村。1959年响应党的号召支边进疆,1962年‚三代‛来到巴尔克鲁山西部地区(后命名为一六一团牧一队)工作。在这里她带领单位女职工担任巡逻放哨和代牧任务。在工作中孙龙珍吃苦耐劳,积极肯干,无私奉献。1969年6月10日,原苏联武装军入侵我国领土,怀有月身孕的孙龙珍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献出了年仅29岁的宝贵生命。8月25日,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孙龙珍同志‚革命烈士‛称号,并作出了向孙龙珍同志学习的决定。1992年,为缅怀烈士,使烈士的事迹永垂不朽,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将她生前所在的女民兵班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
二、继承烈士遗志,戍边不畏艰险
几十年来,面对莽莽群山、慢慢边防线,孙龙珍班的民兵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常年驻守在边境一线,忠于职守,捍卫祖国神圣的尊严。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每年春秋两季团场都要组织牧群经哈萨克斯坦控制的争议地区转场,从驻地到冬牧场近100公里,沿途大都是山路,体力消耗大,吃的是干粮,喝的是雪水,不仅工作十分艰苦,而且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手拉手筑成一道人墙,保护畜群。为确保转场的顺利进行,民兵班每年都要参加转场,在转场时女兵们有的腹泻,有的冻肿了手和脚,但却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和平年代的边境似乎是风平浪静的,但有时也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2001年8月7日,一场由哈萨克斯坦境内引起的大火借着风势,在我国境内迅速蔓延,形成了宽达8公里的火带,直接威胁着即将成熟的庄家、居民点,还有被生物学家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在我国境内唯一一块面积最大的珍稀植物野生巴旦杏保护区。火情就是命令!女民兵们与连队职工、边防连的战士们一起迅速赶赴现场。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奋战,终于扑灭了大火,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为了加强对边防管控的力度,女民兵们每年都要深入到连队和牧点进行边防政策和边防法规的宣传,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了‚边境无小事‛的思想,强化了国土意识,提高了遵守边防法规的自觉性。近三年,民兵班参加畜牧转场17次,拦截临界人员90余人、牲畜近1000头只,有效地防止了涉外事件的发生。
孙龙珍民兵班所在的连队与驻地某边防连紧紧相邻,同饮一池水,同走一条路、同守一条边防线。几十年来女民兵们不仅向官兵学习战术、练技术,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一起执勤,每逢节假日还到连队慰问,帮助官兵拆洗被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共同建筑起了一道坚不可破的国防长廊。
三、发扬龙珍精神,再创戍边佳绩。
几十年来,民兵班的战士们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名民兵都始终以孙龙珍烈士为榜样,继承和发扬烈士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3年,团武装部对民兵班进行了重新整组,本着自愿的原则,从全团各单位挑选了8为优秀女青年充实到这个民兵班,其中有3名哈萨克族,1名回族同志。实行统一民兵预备役制、集中食宿的军事化管理。在这个新集体中,年龄最小的不到20岁,最大的29岁,虽然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名族,但大家都是被烈士的精神所感染,都是为了实现戍边守防这个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减轻团场负担,她们决定以劳养武,承包了30亩山楂林和30亩土地、和两个塑料大棚为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拿起枪是兵,放下枪是民的合格民兵,在她们的学习园地里不仅制定了军事技能训练计划、政治思想学习计划,还制定了种植、养殖科技知识学习计划。每到清晨,这个边陲山区的连队便响起了嘹亮的军歌,早起的人们就会看到女民兵们出早操的飒爽英姿,太阳当空时仍能看到她们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晚间、阴天是她们学习理论知识、科技知识的时间。通过艰苦训练,目前她们已熟练地掌握了军事五大项基本职能。在她们的辛勤劳动下,她们承包的土地上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孙龙珍民兵班不仅是一支永不退役的部队,而且在单位还是生产的骨干、传播文明的‚使者‛。孙龙珍班所在的十二连,原来周围的山坡一片荒芜,每到春季,大风一起,尘土飞扬,给职工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女民兵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利用业余时间植树造林。通过几年的努力,已造林900余亩,仅近两年就植树360余亩,给连队周围的山坡披上了绿装,使连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连队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哪里就有民兵班的身影,种田、打草、给羊药浴、配种、接羔、剪毛,没有女民兵们不干的活儿。连队有个孤寡老人叫蒋文英,身患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女民兵们就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人的任务,多年来一直为老人洗衣、打水、砍柴、送粮、种菜,冬天还要为老人打扫院内积雪,女民兵们还利用农闲时间或节假日,带领所在单位的女职工学习科技种植养殖知识,组织女职工开展文艺活动,做好人好事,教育女职工热爱祖国,热爱党,自强、自爱、自信,讲文明,树新风,有力地推动了团场精神文明建设。
孙龙珍精神激励着每一名兵团人,孙龙珍民兵班的光荣事迹感染着每一名军垦人。2002年,第六任班长李雪艳参加了兵团戍边模范事迹报告团,在全兵团进行巡回演讲,使孙龙珍精神更加地发扬光大。
为了教育和激励后代子孙,使孙龙珍精神源远流长,自1999年以来,在上级党委和领导的关心下,团场相继修建了孙龙珍烈士纪念碑、纪念亭、纪念馆,兵团领导到墓地缅怀英雄的事迹,并亲自为纪念馆题写了《孙龙珍民兵班》《屯垦戍边传统教育基地》牌匾。兵、师、团武装部门经常到民兵班关心战士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指导战士们的训练,使民兵班的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今,这个集体已经成为垦区的爱国主义屯垦戍边教育基地、一个民族团结的基地、一个生产技能的培训基地、一个妇女干部的培养基地。
这里虽然远离都市,没有车水马龙,也没有霓虹灯闪烁,但是女民兵们始终以孙龙珍烈士为榜样,发扬孙龙珍‚勤劳勇敢、敬业奉献‛的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戍守在这块土地上,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续写着兵团儿女屯垦戍边的壮丽诗篇。
吴德寿
吴德寿,男,汉族,1924年2月18日出生,甘肃省武威县清水乡白塔村人,小学文化程度,1950年参加工作,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副政指、副队长、队长职务。现已退休住在一○四团纸箱厂。
吴德寿长期在牧区工作,一贯表现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扎实工作。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哈族牧工、蒙古族牧工亲密团结,同时还能积极主动的与驻地蒙古族区乡社队干部和牧民群众搞好关系,共同发展山区牧业生产,不断增强了内外民族团结。
1959年9月,为了促进山区牛群良种化,把牦牛这种高寒地带的优良大畜种引种到新疆来,兵团农六师天山九场南山畜牧队政治指导员吴德寿,率领兽医卫生员郭德元、牧牛组组长徐世鑫、哈萨克族牧牛战士鱼山,到青海省天俊县接赶300头牦牛。
1960年1月1日,牛群开始过敦煌大泉沙漠。一进入沙漠,漫天的大雾,使牛群迷失了方向。人没水喝、牛没草吃已经三天三夜了。这一夜是最难过得一夜。人渴的嗓子直冒火,肚子饿得直不起腰,馒头放到嘴里眼不下去。同志们脸发青,眼皮红肿,嘴唇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子。小郭、小许因追赶牛群体力严重透支,已经昏迷了。吴指导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突然跳起来,从口袋里找出一块冻得硬邦邦的剩羊肉,把它往火上烤烤,一层血水往下滴着,这些血水滴到小郭、小许的嘴里,他们苏醒了。吴指导员把羊肉割成四块,自己留一块最小的,其余的分给小郭、小许和鱼山。吃生肉!小郭、小许是质变青年,到山区时间不长,吃不下去。最后,在吴指导员的教育和带动下,他们咬着牙、闭着眼,硬是把生肉吃了下去。
与狼群搏斗,更是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是他们住在坡子泉的一天,牛群突然骚动起来,有的在叫,有的在躲,吴指导员看见一群恶狼冲向牛群。为保护牛群,他猛跳起来和狼厮打到一起。突然‚砰‛的一声枪响,狼群夹着尾巴跑了。原来是鱼山提着枪,带着找回的牛群赶来了……
他们历时400多天,行程15900余里,途径12个县,26个草原,15个大戈壁,翻越55个大阪,克服了严冬冰雪,酷暑干旱,野狼盗贼威胁,缺粮断水危难,吃过野菜生肉,喝过苦水驼尿,硬是凭着一股革命热情,把牦牛安全的吆回到乌拉斯台牧业队。经过15个月的艰苦奋斗,在放牧途中他们还繁育成活了120头小牦牛娃子,连同在青海购买的大牛,一共向牧业队交回了420头牦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兵团《生产战线》报1961年4月11日第四版以《万里赶牛记》为题目的文章详细报道了吴德寿青海赶牛的先进事迹。
1961年被兵团授予兵团二级劳动模范勋章和称号。被天山九场党委批准为五好干部。
十二师诚实守信模范候选人——左文生
他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军垦,他是一位让牧民时常惦念的老领导,他是一位虽已退休17年却仍在上班的老党员。他的事迹在104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年轻人学习和发扬。他就是被尊称为‚天山脚下见证兵团屯垦戍边的活史志‛——左文生。左文生自1956年5月参军进疆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曾在六军十七师,兵团农六师南山牧场和一0四团等单位,历任文化干事、助理员、教导员、办公室主任和党总支书记职务,1993年7月退休。现任一0四团史志办公室主任、老龄委主任和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左文生无论在何单位,无论在何岗位工作,时刻都发扬着老军垦的优良传统和严谨作风,始终都保持着一颗昂扬向上的心,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心上,他对待同志的热情虚心和诚实守信在一O四团的老老少少中间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
勤勤恳恳工作 踏踏实实做人
——记农十二师芳婷公司保全高级工张英旗
张英旗,男,汉族,生于1958年,1974年2月参加工作,1980年调入芳婷公司(原永红针织总厂)工作至今,现为芳婷公司针织厂保全工。自进厂以来,他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是一名精湛的技术工人。
他在生产一线工作近30年,胸怀一颗爱厂如家、敬业奉献的心,踏踏实实的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大事大非面前旗臶鲜明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在反对‚三股势力‛斗争中立场坚定、立足岗位。他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之余都能积极热情的关心爱护身边的同事。2008年来自英吉沙县的维吾尔族职工阿里〃甫江,刚进厂时不太懂汉语,遇到了语言障碍,由此陷入困境。身为劳动模范的张英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不耐其烦地和他进行语言的学习并悉心的教他操作技术,宛如自己的孩子细心、关心、爱护、疼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的刻苦学习,阿里〃甫江学徒期提前通过测定合格上岗。张英旗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从不怕耽误自己的工作,主动在一些细微的地方关心和爱护他们。如上班累了,给他们充充电,鼓鼓劲;看到新工的机位开不起来,赶快帮他们及时处理;看到挡车操作不正确,及时给他们纠正等等。一名会一点汉语的哈萨克族新工感动地对他说:‚您就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您就是我们的老大哥!‛由于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班里的几名哈萨克族新工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领,都能独立完成单工种操作。一直以来在他自己努力争做一名知识型、学习型员工的同时,还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帮助和指导其他保全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设备性能,自行排除设备的常见故障。在处理‚疑难杂症‛时,他总是尽量让其他保全工都到场,毫无保留地向他们讲述、示范处理方法,并让其一一动手操作,从而提高了保全工的整体技术。每当机器设备出现重大故障时,哪怕是深更半夜,只要通知到他,从不推辞,总是快速赶到现场,用娴熟的技术使设备快速运转。工作时他总是坚持每天晚上到车间去查看设备的运转情况,这已成了他的必修课。张英旗同志时刻铭记着组织的关怀和企业的培养,对国家的声誉和企业的品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名普通工人的执着与热爱、敬业与奉献。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他钻研技术,为设备改造、降低生产成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2006年3月,他主动承担了弹力机的改造任务。由于针织工序四台弹力机均是80年代购进的,织布机上的输纱装臵没有储存功能,如果遇到棉纱出现中断,就会发生脱套,造成大量织针损耗,不仅增加了织布成本,也对坯布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面对企业有限的生产设备,经与分厂有关技术人员多次探讨,为克服设备的缺陷,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周而复始地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使每吨坯布耗用织针减少20枚,全年节约织针1800枚,降低生产成本6000余元。特别是在日本弹力机改造中,原来预计每台机器改造费用为4000元,四台共需16000元,他积极修旧利废,四台机器改造费用为4000元,共节约12000元改造费。弹力机改造后,他负责的2+1罗纹坯布新品种试验成功,并依此承接了外贸订单288000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2万元,使四台弹力圆机满负荷生产,减少了设备的闲臵,为企业增加了利润,2006年3月——2006年12月创净利润30万元。此弹力机改造项目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QC小组优秀奖,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QC小组二等奖。
‚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他明白,作为一名技术工人,既要看到自身与国际国内针织产品发展的差距,还要结合企业实际,惟有不断地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适销对路并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才能应对市场挑战。公司自2000年以来,曾先后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脑提花横机和德国生产的电脑提花针织大圆机,加上对现有技术设备装备的改造,增强和提升了公司设备装备。为了尽快掌握设备的技术性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潜力,他积极主动配合分厂技术人员掌握设备运转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最短的时间掌握设备技术特性的基础上,指导其他保全工如何维护、保养设备,教育指导一线员工如何操作、如何顺利生产。近两年,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车间购进了一批技术要求较高的汗布大圆机。从装配到调试,张英旗一直跟着厂家的技术人员学习,在机器旁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凭着多年的经验和一股钻的精神,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新设备的关键技术。
年近五旬的张英旗并没有跟着七八十年代的机器一起老化,在新技术,新要求下,他保持了一颗年轻的心,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2001年——2009年,他积极配合分厂研发人员成功开发坯布产品有70多种,实现产值310多万元,其中有抗寒棉系列坯布、天丝澳毛保暖系列坯布、棉加莱卡拉架塑身系列坯布、彩棉提花保暖系列坯布、精梳棉提花保暖系列坯布、麻灰提花系列坯布、涤棉交织系列坯布、彩棉柔暖被坯布、单双面珠地网眼系列、毛圈布、双纱弹力、园机棉毛提花布等,其中提花弹力和彩棉柔暖被两项技术填补了自治区空白,并紧跟国内市场需求,提高了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张英旗的突出成绩得到了职工们的好评和公司领导的一致认可。1997年被永红针织总厂评为工会积极分子;2002年被永红针织总厂评为优秀工会会员;2005年被芳婷公司评为安全先进个人;2006年被十二师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2007年被评为芳婷公司先进生产者;2009年被兵团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张英旗就是这么一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企业利益为根本,以立足本职为己任,不计名利,兢兢业业、辛勤耕耘。正是他忘我的工作精神,不断影响着他周围的同事,并在不断地扩大范围,带动了一大批芳婷人为企业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红红火火显巾帼
---记兵团十二师一0四团九连职工李春霞
李春霞,女,汉,1967.4月出生,中专文化,家庭人口4人,是兵团十二师一0四团九连一名普通职工,现种植枸杞50亩。丈夫刘金风也是九连职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她依靠勤劳、依靠科技和过人的胆量和智慧,在农业生产一线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成为团、连有名的致富能手、带头人。2008年纯收入19万余元,2009年纯收入22万余元。2007-2009年连续三年获一0四团‚三八红旗手‛称号,2008年分别获一0四团、十二师‚巾帼科技致富能手‛称号,2008.6月获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称号,2009.3月获兵团‚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称号,2010.3月获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5月获乌鲁木齐市劳模称号。
1993年,李春霞和丈夫从河南扶沟来到新疆打工创业,先前是在精河县种植枸杞,由于条件差、效益不好,于是1998年来到了农十二师一0四团九连安了家。
九连地处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柴窝堡地段,是新疆有名的风口之一,六至七级的大风一年能刮大半年,土地盐碱化,气候环境恶劣,一直成为制约连队种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年来,九连承包户经常是没干多长时间就离开了,为了能栓心留人,连队也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种植业发展的新路子。2003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一0四团党委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连党支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决定在九连种植耐盐碱、抗风沙性能强的枸杞。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和运用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职工群众有一个接受和认识的过程,更何况像九连这样一个种啥啥不成的连队,职工群众更是抱着观望、疑惑的态度,在刚开始推行种植枸杞时,连队干部挨家挨户的作动员宣传,讲解师团党委关于实施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各项优惠政策。李春霞与丈夫凭借着以前在精河种过枸杞积累的种植经验,首先带头毅然承包了30亩地。凭着吃苦耐劳、不怕流汗的精神,通过精心种植管理,枸杞在第二年慢慢开始挂果,家里也逐渐有了收入。但是,由于种植的枸杞个小,品种不理想,市场竞争力差,没有长远发展前途。
2005年初,李春霞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了解,有一种大品种枸杞产量高、市场价格高很有发展前景,于是,她决定改良枸杞品种,利用高产量和高品质这两个优势来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收入。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她再次从连队承包了别人不种的50亩盐碱地,从宁夏引进了品质好,抗病性强的优良枸杞品种‚宁杞1号‛。当时50亩地的苗子钱就2万多元,而且都是向别人借的钱,说实在的当时对李春霞的压力很大。如果说以前李春霞凭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现在她凭的就是一个敢干的勇气。李春霞是一个倔强得人,只要是她认准的事她就会非干到底不行。当年种植的枸杞苗,经过精心管理科学种植,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第二年就全部挂果,2007年进入了产果期,亩产量达到了90公斤/亩,单价32元/公斤,毛收入达到了14万多元,纯利润达到了12万多元。
市场是无情的,也是多变的,2008年的一场金融危机,不但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枸杞市场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李春霞当时是又急又气,为了将损失降到最低,她常穿梭在首府的月明楼、北园春和各大超市之间,了解枸杞行情。然后对枸杞采取了细加工、精包装,全部直接走向中、高端市场,2009年共收获枸杞9000公斤,单价33元,纯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
近几年,在李春霞的示范和带动下,改变了职工以往那种‚在九连种地不可能致富‛的观点。目前,九连已发展到枸杞种植42户,年收入在7—8万元的有10余户,像李春霞家这样的种植大户也有4、5户。由于李春霞种植大品种枸杞的成功经验,连队决定在近三年内将小品种枸杞全部淘汰,推广枸杞新品种‚宁杞1号‛的种植,使每位职工都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连队枸杞种植面积已由当初的百余亩,增加到现在的2360亩,年产值达到了280万元。人均收入也由2005年的5665元,增加到现在的9946元。如今,职工的钱袋子鼓了,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职工都从五六十年代的土房中,搬进了一砖到顶的新房,柏油路面铺到了家门口,职工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和休闲健身场所也一应俱全,连队职工都乐呵呵地说,谁说咱这不如城里呢,咱们也可以享受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了。
这些年里,虽然李春霞富了,但是她没有忘记身边还有许多贫困的姐妹,她与连队顾红霞、韩中青、潘丽霞、孙红梅等六、七个姐妹结成了帮扶对子,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支持他们。职工韩中青在谈到自己如何致富时,总是很感激地说‚如果没有李春霞给自己坚定种植大枸杞的信念和那1万多元无息借款,想致富是很难的‛。2009年,李春霞在查看帮扶姐妹顾红霞的枸杞时,发现因管理不善,大面积发病,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不及时打药防治,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当时顾红霞家没有对症防治的药品,李春霞二话没说回家拿来了自家的农药,及时进行了喷洒,使顾红霞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现在她帮扶的六、七个姐妹都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品种改良等方法致了富、脱了贫,年收入均在5—6万元以上。李春霞常说,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那才算是真的富。现在枸杞种植已成为九连职工增加收入、固土富民的有效途径,连队职工群众种植枸杞产量也在年年递增,收入一年比一年提高,九连的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事业是永恒的‛。当科学的春天再一次来临,李春霞相信在未来的科技致富道路上,有了党的富民政策,只要肯吃苦,依靠科技种植,她和九连职工群众的生活就象收获的枸杞一样永远红红火火!
第四篇:兵团简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则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大部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兵团成立以来,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别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简称“建设兵团”、“兵团”)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兵团属于中国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单位,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国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双重领导,总部驻乌鲁木齐市。机构设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双重管辖,享有省级的权限,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兵团的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国家法律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在统计方面,兵团的人口和面积一般都计入地方政府的统计中(兵团四个城市除外),但国民生产总值等则单独列出,不计入自治区的数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体系主要有兵团、师、团三级。兵团和师均设第一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三个主要职位。兵团的司令部设在乌鲁木齐,曾迁至石河子,后又迁回乌鲁木齐市。
农四师: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原伊犁地区境内,师部驻伊宁市,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
兵团第一政治委员由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兼任。兵团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兼任自治区的党委副书记,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党内级别为中央委员。兵团现任政治委员和司令员分别是车俊和华士飞。
兵团的师大都与自治区的地区行政中心分别对应,由相应的地委书记兼任师第一政委。师另设专职的政治委员和师长。
兵团的团级单位除了团场外,还有农场、牧场等,一般统称为“农牧团场”,行政级别为县处级。团场编以数字番号。四个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如石河子市(建立于1957年,为新疆最早的城市之一,现为新疆第二大城市),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五家渠市,图木舒克市,阿拉尔市等。这四个市均为县级市。
在兵团总部、各师师部和团场密集的垦区,设有三级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机构,如:兵团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下野地垦区公安局,特例:兵团公安局-石河子市公安局(农八师公安局)-城区分局。
80年代以来,军团的武装连队改编为武警,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武警指挥部及其隶属的各支队、大队、中队。副军级建制的兵团军事部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即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兵团的各支民兵应急反应分队是新疆维护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员大都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的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转业而来的。目前兵团下设14个师(其中包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其中包含11个建筑工程团),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位于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团总人口大约为248.05万人,其中汉族人口约218万。水利资源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灌溉、引蓄洪水和冬闲水,兵团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截至2006年底,兵团拥有水库125座,总库容32.4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1座,库容18.3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9座,库容11.52亿立方米;小型水库85座,库容2.59亿立方米。有输水干渠8981.99千米。其中,已防渗5650.58千米。各类渠道建筑物103867座;机电井11305眼,其中,已配套11131眼。供水能力每秒351.84立方米,是年提水量14.29亿立方米。666.7公顷以上灌区83处,其中,3.33万公顷以上灌区6处,2万——3万公顷灌区6处。堤防建设长度达到2189.56千米,保护人口149万人,保护耕地39.19万公顷。在河道上建引水闸109座,其中,大型水闸4座,中型水闸26座,小型水闸79座。兵团总灌溉面积126.70万公顷,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5.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121.21亿立方米,工业供水1.19亿立方米,城乡生活用水1.41亿立方米,生态用水1.74亿立方米(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用水为不完全统计)。
我觉得这个社会本身不是冷血无情的,而是人们被恐惧和惊怕还有被曾经的一些社会败类专门冤枉人们的好心而变得冷血无情的。试问当时没有闭路电视把小悦悦的车祸经过录了下来,我觉得人是犹豫的,因为害怕当好人而被误认为是坏人。当然,这件事是悲剧的,我为小悦悦感到痛心
愤怒,太多人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态度
2、理解,害怕被家属讹诈或是不懂得如何去处置现场,道德和社会的建设任重道远
3、心寒,厚黑心态的多年淫浸,使得人与人之间毫无信任
4、失望,在社会道德价值观上缺乏建树和表率,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世界大国
5、说不清
现如今这个社会不是不想去救别人,是怕碰瓷。这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呢?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之前也有报道好多关于老年人摔倒没人去扶的,你去扶吧 老人家还去讹你!这是我们所担心的。谁从骨子里是个见死不救的人呢!都不是。前面那些人也许是担心救了她以后会惹到好多麻烦。如果是我,我肯定去救,不是在说空话,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我必须去。因为我是一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想法的人!首先我会冷静下来看看身旁有没有人,如果有叫上一起去。如过都不愿意我想我还是会自己上。先打个电话给120.然后报警,等待着警察过来,要是早点的话说不定还能救活她。
第五篇:兵团精神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政法学院的袁东升。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我看兵团》,它是《兵团建设》百期文萃四本书之一,《兵团建设》已成为兵团党委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全兵团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舆论阵地之一。
今天我将以我所看到的兵团故事的形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眼中的兵团,我所感受到的兵团精神。那么故事开始了~ 1981年8月,改革开放不久,一位77岁高龄,但心系兵团的老同志来到了新疆,他先后到了石河子八一毛纺厂,农科院及石河子总厂。他在农田里仔细询问和查看了刚刚推广的地膜棉的生长情况。在多方听取意见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这位老人认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时间已经成熟。回京后,在中南海的一次重要的小型会议上语重心长的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回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而这位老同志他就是我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
1991年8月,一位83岁高龄的老人再度回到了军垦新城石河子,他去看望了离退休老干部、老红军、老八路、老劳模、老知识分子,同他们握手合影留念。他深情的同军垦第二代、第三代座谈,勉励他们像父辈那样永远扎根新疆,把屯垦戍边事业代代相传,保卫好祖国边疆。
两年后的春天,这位老人走完了他的壮阔人生,告别了人间。没有墓地,没有墓碑,也没有碑文。他的骨灰撒在了新疆,魂归天山。他的丰碑永远留在新疆百万屯垦战士的心中。他叫王震。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的故事。
2003年1月,她的丈夫突发急症猝然病逝。在安葬好丈夫之后,她毅然回到了卫生室,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兢兢业业地为职工群众治病。连队卫生员的的收入是很低的,丈夫离去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经济顿时窘迫起来。她没有向连队里提出任何要求,自己扛起了这一切。为了女儿,她一度打算掉下山去工作,但是后来,她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她发现巴尔鲁克山才是最适合她的地方,也是最需要的地方。她叫梅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一六一团九连的一名医生。
1994年,一位兵团领导来到四十七团,问1949年进疆的老战士。他说:“老同志啊,您回过老家吗?” “没有”
“那您做过火车吗?” “没有”
“那您到过乌鲁木齐吗?” “没有”
我想这三个没有至少说明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汗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新疆。而这些逝去的岁月,我们又拿什么去弥补呢?
还有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鸡蛋啊,你把我吓坏了”。1960年年初的一个夏日,一八一团一位副政委的爱人从附近的农村买了了一只鸡,想为自己的丈夫和5岁的儿子改善一下生活。买回家后一摸鸡屁股,还有蛋,于是就等到这只鸡把蛋下了之后才将鸡宰了。她将那个鸡蛋煮给自己的儿子吃。谁知,5岁的儿子从来没有见过鸡蛋,将鸡蛋扔到地上就哇哇大哭起来,他是被吓哭的。5岁的孩子被鸡蛋吓哭,这在内地是没有人相信的。因为他们想象不到这里的日子是有多么的苦。
1990年的一天,石河子广场王震将军铜像前,20多位老兵穿着当年的黄军装,排成一个方阵,向他们的老首长王震汇报:“报告司令员,我们是二军五师十五团的战士,我们胜利完成了毛主席交给我们屯垦戍边的任务。我们现在老了,都离休了,但是我们将屯垦戍边 的任务交给了我们的儿女。您当年命令我们代代扎根新疆我们做到了!”
接着,老战士们向自己的司令员唱了一首歌,一首军歌。八十八团一个在边境线上放了一辈子牧的老牧民,他有一件最值得他骄傲的事情,那件事情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他每天在放牧的时候背着一个大背篓,每天都要背一块白色卵石放在自己的家门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终于有一天,石头足够多,在门前堆成了一座小山。此后每天清晨他又背着一块白色的卵石赶着羊群去放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天一石,从不间断。终于有一天,小山不见了,而在边境线上中方一侧的大山坡上,出现了两个巨大的白色石字——中国。
那我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16个打字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没有内涵的,它需要体现在具体的人和事情上,这些独特的人和事构成了兵团的特有形象。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继承和发扬兵团精神。在兵团精神的熏陶下能够锤炼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克服心理品质中的消极因素, 完善各种人格缺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兵团的故事既是一个老故事,又是一个不断延续的新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故事的主题没有变,故事的内涵没有变。屯垦戍边永远是这个故事的主旋律,而兵团精神永远是这个故事的主题曲。
为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数不胜数,过去有,今天仍在延续。
政法学院 袁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