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会感言
读书会感言
上大学后发现读书对于理科生来说好像没有什么用,作为一个工科学生,虽然比较喜欢看书,但还是无意中缩短自己看书的时间。好像读书已经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但这次的读书会活动改变了我的这种观点,他让我重新感受到了读书的魅力。在这场活动中看到别人那激情的演讲,想着自己何时也能像他们一样在舞台上自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像想象中的自己那样的自信,那样的神采风扬。
我自己比较喜欢《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自己把这本书看了两遍,对它也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触。自己也写了篇读后感,奈何文笔不好,写不出自己的感觉,口语表达也不强。无缘参加比赛。在听了别人精彩的演讲后,也听到了别人对这本书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两相对比后觉得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更深刻一些,理解更加全面。这样一个活动下来,我对这本书就有了多层次的认识,看书的角度也多了几个方面。
就这个活动而言,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他给了我们互相交流自己读书感悟的机会,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也可以激发工科生的读书热情,给我们理由去多读书。思想的丰富源自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思索,一种是交流。而读书会这项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让我们可以感受更多人的观点。相互吸收之下,一本书对我们来说已经有了更多的意义。
但我觉得这个活动还可以做得更好,活动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一些,除了演讲还可以有其他的活动,例如就书中的某些观点进行场小辩论,还可以针对书中某些情节表演舞台剧。这样的话可以使活动更加丰富,形式更多彩。
希望以后可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
第二篇:读书会(推荐)
读书会简介
为了培养大家的读书习惯,扩大大家的知识结构,增进同事之间的交流,上末何总提议在公司举办读书会。经魏老师提议,让我来负责此事。
为此我召集了同事们就此事进行商讨。经过商讨,同事们主要对以下几方面的书籍感兴趣。
一、中美文化类(美国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的儒释道文化)
二、营销类
三、管理类
四、心理学类
五、教育类
六、美国旅游风土人情。
读书会所交流的不仅仅是读书的心得,还有大家工作的心得,对公司的建议等等,只要有利于大家知识的增长,感情的交流都可以。
读书会具体实施办法是。先按照大家的的提议,采购第一批书,再加上我们书柜里原有的书,合起来有十几本,每个同事选取一到两本拿去看。(何总提议的是领导不参加,就我们一线的员工参加。所以第一批书籍采购回来后,每个人可以分到一本)。以后再根据需要继续采购。
读书会每个星期举办一次,时间定在星期四或者星期五的下午。由于读书会是一种大家自愿参与的形式,所以每星期的主讲人都是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但是自愿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有时可能会没有人报名。所以演讲人的选择办法就是自愿报名和我指定相结合。由于公司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经常会出差,所以每星期要两个人做准备,但是只有一个人讲。
每周的读书会由演讲人确立一个主题,然后在本周的读书会结束后确定下周读书会的主讲人。
每次读书会都要做一个关于读书会的会议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读书会的时间、主讲人,演讲的主题,参加会议的同事,记录人,以及演讲的主要内容亮点及不足。会议记录要尽可能详尽,记录完成后交给魏老师。记录人如果我在的话就由我记录,我不在的话就指定一个在场的同事作记录。
唐鑫
2012-2-7
第三篇:读书会
“师生乐园”读书会的开展策略
童年有很多影响孩子一生健康发展的种子需要播种,儿童阅读就是这样的一颗种子。是的,不好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好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好读书,无以知知识的力量。那么在寄宿制学校“师生乐园”读书会这种将课内延伸至课外的阅读形式,正在辅助课堂阅读教学,悉心养育着孩子们心中阅读的种子。“师生乐园”读书会,顾名思义就是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搭建“缘文会友、沟通心灵”的舞台,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胸怀教育理想。抱着边学边做的态度指导儿童阅读。
一、觅欣喜之作,享幸福之感,构建“师生乐园读书会”之基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当前儿童阅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一是孩子的阅读量远远不够,二是许多孩子的阅读兴趣不高,真正形成阅读习惯并能享受阅读乐趣的孩子尚属凤毛麟角。出现这种情况,责任绝不应归咎于孩子,而针对整天生活在学校的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创设好的阅读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师对阅读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指导方法认识不够也是导致阅读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的。
全国儿童阅读推广第一人梅子涵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一线教师起码可以做儿童文学的爱好者、鉴赏者、写作者,儿童文学世界需要教师领跑,才能更好地亲近母语”,专家们的讲座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孩子们的书籍要以儿童文学为主,衡量的标准很简单,首要的就是孩子喜欢的同时也得是高文学品质的。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如果要开展“师生乐园读书会”,首当其冲就是要寻找到能够吸引孩子,并激发起他们交流欲望的儿童文学类书籍。从体裁上来说,童话、小说、图画书都很适合小学生;从内容上来说,则应该涵盖科幻、历史、动物小说等;如果按照年龄及级别来分,则一到二年级更适合看图画书,三四年级以童话为主,五六年级则以童话小说为主,当然这个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在这几学期的班级读书会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同快乐地结识了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曹文轩,感受了他的优秀作品《草房子》、金波和他的《乌丢丢奇遇记》、英国的笛福和他的文学创作里程碑《鲁滨孙漂流记》、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和他的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对于这些孩子们爱不释手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满怀激情地阅读,如宝贝般倍加珍惜。
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孩提时代便将对某位作家的眷慕情感深埋在内心某一个幽静的角落,常常泛起一种甜蜜而美妙的感觉。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人的童年一定会是幸福而温暖的。那么就让我们帮孩子们在他的童年时代找到喜爱的作家吧!
二、分享阅读,乐在其中,享受“师生乐园读书会”之乐
1.读书会为孩子们唱戏搭台
当孩子们满怀兴趣地投入到书的怀抱后,一堂班级读书会就成了他们所憧憬的活动。假如在孩子们期待的班级读书会上,课堂的主导权依然由我们教师把握,不能做到和孩子们平等对话,共同讨论,试图在指导过程中面面俱到,希望把优美的段落让学生反复阅读,并进行大量摘抄工作;试图用自己的阅读感受覆盖孩子们的阅读感受.对他们的回答仅作正确和错误的简单判断,那么这一定只会让学生对书籍感到索然无味,只会让孩子们对这样的读书活动敬而远之。
作为实践语文能力的一个支点,班级读书会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也应遵循语文课标中的部分理念,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强调同文本的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等。班级读书会一般阅读的都是长篇的儿童文学作品,无法也没有必要像课文那样细致地讲授,也不用解决字、词、句的问题,因此班级读书会应该多融入这些理念,更多地采用聊书、讨论的方式。
2.聊书,其乐融融
事实上,就儿童文学阅读而言,教师未必一定比学生阅读得更深入、体会得更真切,因为儿
童文学作品是以描写孩子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见长,特别是一些描写他们生活的作品,可能学生读来更觉有滋有味。另外,学生有时比老师观察得更加仔细,例如,图画书中很多画面的细节都是孩子先发现的。所以,我们最好把自己定位为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霸道”的主讲人。
在《草房子》的班级读书会上,首先由我对作品中陆鹤的一段文字进行描述,让学生猜猜人物的名字,接着从学生小组在活动前准备的资料中精选出一些精彩的关于少年儿童形象的文字描述,由每组代表念给大家听,大家都积极踊跃地交流着,传递对经典少年人物的喜爱,聊得不亦乐乎。而后大家又围绕书中描述的大大小小二十几个人物展开了又一轮聊书,其中面对最惹眼的、最感兴趣的这些少年儿童形象,学生们彼此讲述了自己心中最喜欢的那一个;也交流了自己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儿童形象相似的地方,还自豪地告诉我从他们身上发现的可贵之处。闲聊中,似乎走进了《草房子》,来到了油麻地小学,寻找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似乎细马正带着我们去放羊;似乎和杜小康来到了荒无人烟的芦苇荡;也许我们还会陪着纸月走过山路,从板仓走到油麻地小学。此番聊书真可谓是引人人胜。
3.掌握讨论的技巧
要掌握讨论活动的技巧,讨论的前提是提问,文本性问题通常只涉及书本本身,要少提,而非文本性问题能引导学生运用思考和推论等技能,要多提。而且与一般语文课“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课堂结构要有所区别,设计没有必要过于精细,过于理性,问题不要提得太多,不要提得太琐碎,环节也不要切换得太频繁。在《草房子》的读书会上,师生们共同提问:谁是最调皮的?谁是最英俊的?谁是将来最有出息的?谁是最幸福的?在这种粗枝大叶的问题框架下,让学生尽情去填补、去细化、去发挥。班级读书会有时候就是围绕一两个问题,展开一两次讨论。例如:你觉得这本书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你认为故事的结局应该怎样?„„在《鲁滨孙漂流记》的读书会上,我曾经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鲁滨孙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而在荒岛上遭受了重重磨难,历尽艰险是不幸还是幸运的?该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并且指向很明确,“一定要从孩子们那里提炼出小说的意义,像这样的一种理性的设计,往往导致许多的同学陷入挖掘文本思想认识的困境中,而失去原有的童趣。所以课后我感觉对于所提的问题不要太‘理性”’。对于孩子们而言,儿童文学,意义是其次的,意味和形象才是首要的。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儿童文学?因为他可以从中看到多姿多彩的风景,认识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许许多多的事„„在班级读书会中,孩子们要交流的要说的,就是书中一件件的事、一个个的人„„而不是归纳、总结、提炼什么思想认识。
三、努力放大读书会的效应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当我们所推崇的班级读书会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放大读书会的效应,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他们愿意热情参与的活动。
1.师生“无障碍交流”一举多得
积极鼓励小读者间的交流,这种自由交流赋予阅读的丰富意义,并不仅限于作品本身。当班中部分学生还未养成阅读习惯时,引导他走进一群沉浸于阅读的学生中,这种温馨的氛围会使他耳濡目染,渐渐融入其中。而当一个学生把看过的书讲给其他同学听,看到听者津津有味时,你就会在他灿烂的微笑中找到一种属于他的成就感、自豪感。如果大家都已经看完了同一本书,而且都喜欢相同的主人公,那么他们就有了共同的观点可以互相补充,即使偶尔因观点分歧争得面红耳赤,但这样的交流既有是非的辨析、有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更有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还能觅得更多的知己,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吗?同时,老师积极参与到交流中,为孩子的深入理解,深入交流点燃更为绚烂的火花。
2.师生“共写一篇文”交流习作
丰富多彩的书面交流能激起学生们习作的欲望。通过张贴、展览的形式让学生们进行读
书交流,除了传统的读书笔记交流外,可以更多地采取佳句佳词卡交流、自编小报交流、画插图交流、人物名片交流等等,那时教室的墙壁都会成为展示阅读成果的天地。记得在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那段时间里,每一天都会发现极具个性的读书心得卡粘贴在墙上,吸引着许多学生驻足欣赏,在那些日子整个教室里似乎多了一份探索的激情。在这种热情的渲染下,你不用再为如何给学生提供写作题材而伤神,老师就可以少些近忧,多些远虑,思考如何巧借读书会这股东风,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也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儿童文学名著的阅读,摘抄,和读后感的写作中。
3.表演交流,寓教于乐,品尝“师生乐园读书会”之果
寓教于乐同样是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例如在《鲁滨孙漂流记》的读书会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挑选故事片段,排练课本剧。有的小组就选择了鲁滨孙刚开始与星期五接触时的情景,那一幕是文明与野蛮的对话,学生们大胆模仿人物的语言神情,夸张的表演博得了欢声笑语,又一次激起了小观众们对作品的喜爱之情。在活动中我参与了“星期五”角色的表演,博得孩子们的阵阵掌声。像这样的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品味书香,提高自身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
4.会后延伸,生机无限,徜徉“师生乐园读书会”之韵
一次读书会的结束,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又一次阅读的起点。《鲁滨孙漂流记》读书会后,在学生们兴趣依然高昂的时候我讲到“你们知道吗,?鲁滨孙后来又去冒险航海,到过许多地方还包括我们中国呢?想加入他的冒险体验吗?看续集吧”,课后,许多同学询问书名,也有的开始猜想更为刺激的探险之旅,开始走进另一部文学作品。在《草房子》读书会后的“推而广之”环节,我讲述: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全身心地、完完全全地沉浸在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里面,我想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东西肯定是很多很多的。我们常说好书共享,下面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推而广之”,向爸爸妈妈推荐这本书,让爸爸妈妈们了解我们,让他们也学会感动。在学期末的家访中,我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将这个撼动人心的故事带给了父母,也有部分学生购买了曹文轩的其他作品。
每一阶段读书会的效应我们都要努力放大,让读书会不断延伸,释放无限的生机。
现在我们有了“师生乐园读书会”这一阅读形式,我们要充分借助这一形式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激发他们对书的热情,使书籍成为他们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悦”读吧,“读”善其身,春诵秋吟,书卷飘香,让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产生历久弥深的影响。
第四篇:读书会分享
成都六校悦读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1)关于创意
悦读会,很多人都会选择书籍,电影,旅行来分享,绕过这些常规,剩下的我就都可以讲。最终我选择了这个热点话题——世界末日。在选定话题后,还有点沾沾自喜,却发现挑战才刚刚开始。世界末日本身内容是很空的,我可以往里面放任何东西,但放哪些怎么放是个大问题,虽然思想可以跑到任意角落去撒野,但要把思想换成行动是需要努力的。我在不断的思索,期间有很多想法冒出来,但技术上的欠缺导致我不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在焦头烂额的时候,还会后悔选了个莫名其妙的主题。没有规则反而想念规则了。我一直在思想上折磨自己,郁闷的时候古典音乐给了我很大启迪,听着音乐心情也平复很多。最后ppt出来的效果和我当初预想的不一样,想要创新却发现自己还是走在老路上。在此,技术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的延伸,所以要不断学习ppt制作技巧,使ppt真正变成一个辅助工具,需要它出现时就像呼吸一样自然。2)关于喜悦
“悦读会的悦,是喜悦的悦。”这是在悦读会培训时,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在我理解,喜悦,大于等于高兴,它是一个文艺的词汇,口头语不常用它。喜悦比高兴更具有力量,喜悦由心而发。所以在悦读会上,我需要找到主题中与人心相通的地方,从这个渠道把内心的喜悦传递出去,获得与听众的共鸣。世界末日是一个稍显沉重的话题,我没有避开它的沉重,而是选择直面它并由这样的危机导出一个普世价值观:珍惜生命。生命是有限的,不要等到生命消亡的时候,才懊悔一直都在盲目的行走,远离了真正热爱的人和事。不过当时想的时候没有如今写下来这样清晰,演讲的时候这个主题突显的不是很明显。所以日后思路混乱的时候,要记得带上纸笔,写一写。3)关于思考
我演讲的末日没有太多百度一下的东西可以借鉴,很多是靠自己坐在板凳上瞎想。凭空编造,这,就是个问题。
Q1:2012世界末日——这个似真非真的东西我要怎么把它拿到台上讲? 思考:如果我走常规,各种介绍玛雅预言,这有违我选题的初衷,且对于听众来说,并无眼前一亮之感,只是在炒冷饭而已; 解决:我日思夜想后,决定把末日同生存危机感结合起来,把一个飘渺的东西与人的情感相联系,才会有望感染到听众。Q2:当末日真正降临时,我会做什么?
思考:危机就要来临,生的欲望以及许多压抑的情绪会集中爆发; 解决:这就有了我的三个模块,把对未来,对自己,对身边的人的情感集中展现(在此问题引导下终于找到要讲什么了)。四.小结:
1)这是一个充斥着眼球经济的社会,事物所能吸引到的关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的经济效益;
2)学会不断地提出问题,而且要找到正确的问题。
3)想得再多也要付诸实践,要找准想象与现实间的平衡; 4)不要忘了出发的时刻,给自己定下规则,再去实行; 5)演讲稿可能会成为演讲最大的束缚,自然的流露是最佳;
6)演讲不止是嘴巴在传递,眼神,手势,面部表情都要和听众有很好的交流;
7)演讲要明确主题,且主次分明,多花时间学会把核心的部分简洁,明了地告诉给听众; 8)ppt制作要加强。
ps:额。虽然多少有识之士都表明世界末日是玛雅人开的小玩笑,不过嘛地球实在复杂,末日何不欢乐一下。(末日模式开启ing~~)
第五篇:读书会
无官不贪,是真理还是谬论?
——读《改革热点面对面》有感
看完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九批推荐的八本书中的《改革热点面对面》,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十部分“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谈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反腐工作不断推进,但是腐败事件也层出不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官小贪,大官大贪,甚至小官大贪,无官不贪。伴随着新官上任三把火,反腐风暴也随之而来,一轮一轮的反腐风暴,为什么还是遏制不住层出不穷的贪官腐败事件,不禁值得我们深思:无官不贪,是真理还是谬论?
王宝林受审时曾说出自己受贿贪污的三条理由:一是怕得最人才贪污;二是算命师的话显灵;三是城管这个位置谁来谁死。虽说是他为搏得民间同情和法律怜悯的无稽之谈,可是背后是不是意味着什么呢?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重庆司法局原局长文强身上,在他死之前网上流传一份他的忏悔书,其中讲到:“谁不明白,如今一个干部要是不贪,谁敢相信你,重用你?你的工作干的再好也没有用。”这些所谓的贪污理由的背后,是否有道理可循?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纵观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落马贪官的点点滴滴,无不都在验证一个事实:无官不贪。人们对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像对待过街老鼠,可是伴随着越来越多无力的呻吟和反抗,人们也日趋麻木,开始慢慢承认它的合理性。“当官”已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徐对人憎恶贪官并是因为他们损害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而是自己不能“贪”。在“官位”,你不谋取私利,有人会排挤你,骂你“傻:,谋取私利,这才叫正常,合乎情理。一切道德规范、法律规定,都成了一纸空文。
腐败已经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官场文化,尽管有些官员在上任前痛恨贪污腐败,并立志要改这种风气,可是一入官场,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走上了腐败的道路。他们为自己申冤叫屈,诉说自己的无能为力,一入官场,从此清白是路人。有人说:官员不腐败,就不能展开工作。到底是人本身出了问题,还是整个官场运作规则出了问题?
以前北京菜市口砍头也有很多人拍手成块,可拍手一切还不是照旧?
当年杀死了共和国第一贪官刘青山,引起了全国轰动,之后就太平了么?
2013年,总书记讲话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60多次,并且开展了一系列反腐风暴,贪污的燎原之势遏制了么?
答案显而易见,到底是什么让无官不贪成为真理,怎样才能力挽狂澜,改变“燎原之势”的贪腐局面?
“苍蝇”和“老虎”如此猖狂,关键是没有人去打,重要的是没有有权力的人去打。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腐败在隐蔽也难以逃脱民众的法眼。因此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监督力量,畅通各种举报方式,让腐败无处遁形。同时,要公开透明政府财政资金清单,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询问,赋予人民一定的权利。只有保证双方信息畅通,才能及时在萌芽时期遏制。在《改革热点面对面》中提到,反腐败重在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由于我国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才为腐败滋生留下了空间;同时,要坚持“两个责任”明确谁来抓,无论党委还是纪委或是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对于责任要明确,杜绝事情出了,却在相互扯皮、推诿;还要落实“两个为主”创新机制,党的各级纪律检察机关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协调者和参与者,要抓紧内部党风建设;最后要实现“两个全覆盖”,完善监督机制,俗话说得好: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腐败。因此权力要与监督并行。
但是,冰冻非一日之寒,一些措施的实行要“慢慢来”,对于政府也是如此。贪腐存在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要治它并非一朝一夕。中国历届领导都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腐败导致“亡党亡国”,可是腐败之风仍然越挫越勇。“慢慢来”,并不代表“不行动”,党和政府应值得深思,口号与行动是否得到结合?只有华丽的口号,没有实际的行动,只是纸上谈兵,永远换不来民心的凝聚。要让反腐风暴继续燃烧下去,让火势蔓延到各个地方,从地方党政部门向中央层面,彻查每一个公职人员,把“高压线”通电。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反腐败体制机制,编制紧密无疏的反腐天网。完善的机制与雷厉风行的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彻底打垮中国的反腐之风。
有人说:权力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而权力来自于法律。因此要严格控制权力的行使,要通过制定全面、科学、具体的法律体系,严格规范个个机构、单位权力的行使。着眼于微观法律体系建立,让贪官腐败无可趁之机。2013年11月,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随后,中央发布《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工作规划》。紧接着,中央纪委对内进行改革,各级纪委也相应作出调整,这么多事实摆在眼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的带领下,中国在反腐败行动上将越做越好。
总之,只有不断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才能让“老虎”和“苍蝇”坐立不安,受到应有的惩罚。无官不贪,是真理还是谬论?答案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