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课感言
11月16日,我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这一课和《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的报告。早就听说王崧舟老师的大名,这次终于可以近距离聆听,真的感受颇多。
王老师这次所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孔子游春》。《孔子游春》一课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这节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课堂”和“课文”两个部分,依托课文的重点句段,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设计成课堂练习,通过自己跌宕磁性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带着同学们引读、和着优美的古典乐曲品读,把孩子们带到了孔子的课堂上、书本中,从熟读成诵中感受和理解水的品格,进而感受和理解君子的品格,感受到孔子这位老师的伟大形象。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的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整堂课,王老师没有过多的对字词的理解,没有太多的朗读指导,这一节课就在王老师创设的语境的渲染之下,孩子们学会了太多太多„„让所有在场听课的老师感受到太多太多„„
这节课中,不仅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与古代圣贤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局限与单纯的语言形式,更是双方精神与情感的对话。王老师语言优美,沉着稳定,学生在他的带领下饶有兴趣地游览,有滋有味地品读。确实是节很成功的语文课,有太多需要我们去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课后,王老师还结合他的教学思考给我们做了题为《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的教学专题讲座,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好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王老师结合《花钟》课文,发掘三点让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用词的变化、句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教学时要注意这三点的融合,不能仅仅只抓住其中用词的变化这一点做文字训练,否则会走向僵化、机械的道路。在《伯牙绝弦》中句式的训练上,很多老师都会给几个“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芳草凄凄”之词做文字训练,却不知在这里要结合文化语境理解“高山”和“流水”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含义:知音、知己。所以,这里的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好很可能伤害了原文中的意蕴。
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是一种美妙的情感体验,总能借着美妙而恰当的背景音乐,循着老师跌宕起伏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体验着王老师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的境界。
每一次走进名师课堂,总会有新的收获,总能让身心得到洗礼。一直以来就被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所吸引。在9月26日的名师八桂行中,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这位名师的精彩课堂,让我如痴如醉的在王老师的诗意课堂中度过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
王老师这次所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孔子游春》。《孔子游春》一课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这节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紧紧抓住课文中描写“课堂”和“课文”两个部分,依托课文的重点句段,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设计成课堂练习,通过自己跌宕磁性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带着同学们引读、和着优美的古典乐曲品读,把孩子们带到了孔子的课堂上、书本中,从熟读成诵中感受和理解水的品格,进而感受和理解君子的品格,感受到孔子这位老师的伟大形象。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在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整堂课,王老师没有过多的对字词的理解,没有太多的朗读指导,这一节课就在王老师创设的语境的渲染之下,孩子们学会了太多太多„„让所有在场听课的老师感受到太多太多„„
王老师的课堂体现出来了整体的“诗意”的享受。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完全沉浸在了课文文本所营造的氛围之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够给我们带动无穷的信息和思考。王老师的课堂不矫揉造作,没有煽情和绚丽的画面,所有的只有语言和文字的表述。王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语言的魅力,诗意的教学。
课后,王老师还结合他的教学思考给我们做了题为《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的教学专题讲座,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能运用好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王老师结合《花钟》课文,发掘三点让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用词的变化、句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这三点的融合,不能仅仅抓住其中用词的变化这一点做文字训练,否则则走向僵化、机械之道路。在《伯牙绝弦》中句式的训练上,很多老师都会给几个“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芳草凄凄”之词做文字训练,却不知在这里“高山”和“流水”有着特殊的含义:知己。所以,这里的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好很可能伤害了原文中的意蕴。
每一次听王崧舟老师的课都是一种不同的情感体验,我们总能借着美妙而恰当的背景音乐,循着老师跌宕起伏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体验着王老师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的境界。
近日,有幸赴福州参加为期两天的“著名教育家领衔——全国第一届小学语文创新力高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让我有机会再一次近距离地真实感受到名师的教学智慧与风采。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聆听了小学语文三大名家于永正老师和王崧舟老师分别所执教的《珍珠鸟》和《孔子游春》以及陈延军老师和崔峦老师的课堂和讲座,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教学引导得法、精彩纷呈。
三位特级教师的现场授课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珍珠鸟》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于永正老师“教文立身,授章立人”的教学特色,“读字当先,情感主线,发展为本,寓教于趣,”即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训练课、上下文练习课,语言文字课,语言文字感悟课、文本写作课。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学生那富有感情的朗朗读书声,也可以看到于老师教给孩子读字正音的严谨认真。于老师利用作者对珍珠鸟的描写,抓住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以小珍珠鸟和作者慢慢建立起的信赖之情,让学生反过来以小珍珠鸟为主人公对自己的主人进行描写,进行课堂的习作训练。在学生反馈交流习作时,于老师精辟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的习作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反思。而《凡卡》一课,在陈老师充满智慧、充满激情的言语中真正感受了课堂的魅力、语文学习的真谛。这堂课,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尊重学生,什么是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什么是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孔子游春》一课,则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老师的课出人意料地让学生去寻找、比较孔子的课堂、课文与我们现在的课堂、课文的不同,以此作为各个板块的主抓点。他极富创意地将“看到的”与“想到的”对应起来,甚至由此将文章改编成一篇诗歌,引导孩子通过师生合作朗读,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孔子作为课文的灵魂人物,他的君子形象和教师形象在老师一次次地引导中,于学生的心灵上高大地竖立起来。在课的尾声部分,王老师感叹道:“我多么向往成为孔子一样的老师!”并引用司马迁的话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也让我在心中默默感叹着:我多么向往成为这样的老师。
此外,专家们的教学让我深深认识到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出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其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专家报告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本次活动之二就是于永正、陈延军和王崧舟老师的精彩讲座。于老师通过对自己12年的语文学习留下了什么忘记了什么,以及从家长的角度,老师的角度进行反思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总结出以下几点:语文教育必须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也应该给学生留下自主发展的实践和空间。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要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惑着我,听完于老师的讲座我茅塞顿开,相信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将会为我的语文教学打开另一番天地。王崧舟老师《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的专题讲座,更加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好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他从语境和语用分析、语境和语用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语境可以分三类:言辞语境、文体语境、文化语境。在讲述言辞语境时,王老师结合《花钟》课文,发掘三点让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用词的变化、句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教学时要注意这三点的融合,不能仅仅只抓住其中用词的变化这一点做文字训练,否则会走向僵化、机械的道路。比如在《伯牙绝弦》中句式的训练上,很多老师都会给几个“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芳草凄凄”之词做文字训练,却不知在这里要结合文化语境理解“高山”和“流水”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含义:知音、知己。所以,这里的语言训练点把握不好很可能伤害了原文中的意蕴。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细细反思,我深深感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还要不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寻找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引路人,带他们去品读精彩的文字,去感悟丰富的情感,去获得更多的体验。
第二篇:听课感言
——听《解决问题的策略》随感
今天,我们举行了数学学科大研讨暨五六年级数学课例研讨活动,安丽玉老师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搬了无锡市某小学老师的公开课——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二课时。很佩服她的勇气和智慧,因为她的精心付出,使所有数学老师增长了见识、获得了深刻、崭新的思考机会。
研讨过程中,很欣喜地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话筒传过基本没有停住的时机,我真想让它继续传下去、再传下去。到这里,这堂课的研究价值已经充分地体现了。如果仅仅只是平淡、只是一种声音,那样的课也就不值得咀嚼回味吧。
再来审视一下这节课,我觉得它的教学重点是“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将条件适当转化”,教学关键点是“找准对应分率”。回味一下,我们值得学习它的哪些举措?它的技能训练比较扎实,这是新课程理念呼唤的一种回归。能够将零散的旧知有机地串联在“转化”这根指挥棒上,这是我们普遍缺失的大教材观。就教材教教材,就练习教练习,这样的局限视野亟需改变了。
当然,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但其实可能也就只要那么一点点的“转化”。比如怎样在追问中突显转化的需要?怎样在沟通中强化转化的价值?怎样在高密度的基础上适当疏散?怎样在快节奏的基础上适当细节到位?怎样在一元的基础上适当开放?这样一转化,相信课堂就会尽可能使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实现并驾齐驱地发展。再好的课也会有遗憾、有问题。因此,课后都要认真反思:成功的是什么,为什么;不成功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的表现如何,教师的表现如何;如果没有问题,为什么;如果有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都是需要听课者和执教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剖析修正;教学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吐故纳新。
尽善尽美的研究课也好,有争议的研究课也罢,只要能够引起听课者比较深入的思考,就是有价值的研究课,如果还能引起一定的争议,这样的研究课就更有价值。所以,我始终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在研究课本身,而在听课者自身,能够从中读到更多东西并进一步行动实证的听课者就会有更多的长进,你的研究价值也就会更大
第三篇:听课感言
听课感言
文昌市第二小学
符艳
这次,我们来到了凌水县中山小学,有幸亲临了第十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的现场,听取了来自于不同市县的九位老师的课,她们用各自不同的姿态诠释了自己心目中的高效课堂。课堂上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谈谈自己听课的一点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课堂。
这些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她们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明确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展现。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我想,今后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我也应努力做到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
二、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
黄妫萍老师的《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整堂课轻松、自然。她那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那亲切而温柔的姿态,就连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心情舒畅。学生偶尔答错时的安慰与鼓励,学生答对时的慷慨激励,整个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我觉得孩子们能在这种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应该是种享受。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三、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来自海口市的许明霞老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进入切实的情景,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许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拉到了那漫漫的长征途中。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老师用自己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深刻感悟课文内容,理解所要表达的感情。
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陈帅老师执教的《寓言两则——守株待兔》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这次听课不仅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也让我反思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这便是我在这次听课中的最深的思考。
以后,我会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堂绽放出绚丽之花。
第四篇:听课感言
语文组听课心得体会
本学期开学初,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能有幸到罗泾中心小学听课学习。当我聆听几位老师的课时,让我感受到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课堂充满着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学生都能融入其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语句的韵律美及表达的丰富多彩。执教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简明的板书,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流畅地分析讲解,充满了期待与真诚的微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让我记忆犹新的而是马燕青老师的课,优点颇多。马燕青老师非常重视识字新词,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新字词,帮助学生能尽快地掌握生字新词。在朗读方面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借助课件、板书让学生试着背诵出来,可想而知效果非常明显。整堂课让我们感受到师生配合相当默契,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陆萍老师的那堂《迷人的蝴蝶谷》也让我们印象深刻,她的主题是《加强背诵,注重积累》,陆老师把这第二课时上得有声有色,与学生配合得也很默契。在讲到文中介绍的蝴蝶时,陆老师抓住“奇特”一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作者介绍蝴蝶的手法,为练习说话做准备。同时学生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第二小节,达到背诵的效果。另外,陆老师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学生在优美情景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让学生由不会说到想说再到会说,层层递进,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运用的“活”的语言。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感触颇多。在此,我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另外我有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借由这次交流会,希望专家老师可以给我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法:
1、每天家庭作业中我都会要求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回家预习新课,但第二天上课发现预习效果总是不好,我想请教专家老师们,你们是怎样让学生养成良好地预习习惯?
2、沪教版课文多,需要一天一课,识字量大,上海作业在课堂上又没有时间去做,带回家做质量不高,请问你们上海作业是怎么处理的?
3、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会有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环节,但总有些学生倾听习惯较差,我想请问专家老师们你们在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
4、在朗读方面,班上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但总有个别同学不管怎么指导都读不出那种感情来,请问你们对于这样的孩子是如何指导的?
5、少数学生回家作业质量不高,对这些学生该如何教育?
第五篇:听课感言
听课感言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为了加强我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我校教务处在这学期十月份对全校教职工组织实施了听课活动,作为我们学校的一名新老师,我很高兴,也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活动,并认真聆听、记录了九位老师的讲课,各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的上课的魅力,让我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收获良多。
郭天松老师的电视摄像课讲的既形象又生动,突出了这门课实践性强的特点;李兴芳老师的语文课课件制作精良,朗诵优美、感情丰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体验到了语言的一种美,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国的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增长了兴趣和见识;谢艳斌老师的普通话课发音标准,结合培养幼儿教师的朗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说好普通话的技巧;马建忠老师的英语课课堂采用全英语口语式的教学,让学生全方位的熏陶在英语的文化氛围当中,注重了外语语言学科的实用性特点,等等,其他老师的授课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上述的老教师授课能够这么成功,肯定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怎么样把一本很厚的书给学生教的简单明了,浅显易懂,深入浅出,都需要老师们平时的努力学习和钻研;另一方面是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比较透彻,知道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理解水平,并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和难易度,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和专业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就比较明显。
但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教师也有着自己的长处,比如张翼老师的视听语言课运用多媒体技术,案例丰富,既生动形象,又饱含幽默,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王怡瑾老师的幼儿简笔画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和学生互动比较多。当然,我们年轻老师在听课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各方面还需要向老教师学习,比如说上课对课堂进度控制和节奏把握不足,对所教课程的要求和目的性不是很明确,课堂板书、用言还是不太规范等。
这次的听课活动让我对我自己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反思。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教师没有采用对的方法,让学生学得很累;教师的耐心不够,学生不敢说话;学生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不是学生不认真学,而是教师期待过大要求过高;学生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我会依然朝着我自己最早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位学生不讨厌的老师,上学生不讨厌的课而努力。
这次的活动不仅让我明白教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亮点,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特色,每次听课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每次交流都是一种进步,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对比我校的听课活动,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丽安提议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这一轮的听课活动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加强我们老师的专业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增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出发点很好。
以上就是我这次听课的一点感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取己之长,补己之短”,为我校中专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