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讲话: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5篇范文]

时间:2020-11-17 15:0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讲话: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讲话: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第一篇: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讲话: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同志们: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xx市委、市政府对这项改革工作高度重视,现已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事业单位共xx多家,在编人员xx多人,集中了我市绝大多数教科文卫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还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事业单位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一些历史遗留的疑难问题、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应该讲,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和供给,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要,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

有利于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能极大地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有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有利于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形成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发展壮大公益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明显进展。但总的来看,我市公益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公益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各种公益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特点。但我市公益服务的供给总量仍不充足,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二是公益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那些关系到公众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公益服务,应该要加强但加强得不够,应该优先却没有优先。与此同时,过剩服务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却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公益服务供给方式单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和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政府仍在相当程度上通过事业单位包揽公益事业,难以形成竞争压力。四是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我市每年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资金很大,却没有对等地满足社会对公益服务的需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弊端,大量的社会事业费耗费在养人上面。行政主管部门既是事业单位的监管单位又是举办单位,政事不分。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少数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这些都制约着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政府职能已迫切需要转变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要求政府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事业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行使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必然影响政府的服务力、公信力和执行力。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关系,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促使政府更加注重对公益事业的总体规划、政策引导和有效监管,更好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有利于借助事业单位这一载体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向保障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上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利于更加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促使事业单位在完善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

二、准确把握要求,扎实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任务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不少内容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贯穿于我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整个过程。

一是必须坚持以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为目标。中央和省的改革文件都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能否通过此次改革,形成我市公益服务新的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益服务需求,关系到改革的目标取向,关系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能否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推进改革中,必须坚持以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为重要目标。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不能把这次改革简单地理解成新的一轮清理规范,不是简单地撤并转、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

也不能把发展公益事业简单地理解为增设机构、增添人手、增加投入,结果是花钱养人、养机构。要通过改革,解放事业单位生产力,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要把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作为检验我市此次改革成败的标准。其次,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公益服务是一项不能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公共产品,必须坚持政府主导。要制定规划,合理设置事业单位,推进资源共享,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要确保基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先发展关系基本需求的公益服务,确保公益服务公平公正。要完善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我市公益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强化监督,建立监管主体多元化、监管内容全方位、监管方式多样化的公益事业监管体系,确保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其三,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事业。目前,我市公益服务基本上由政府直接提供,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与一些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足。要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为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创造良好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事业单位不同于其他类型机构,门类繁多,差异很大。我市不少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如果不进行科学分类,让这些事业单位继续呆在一个筐子里,采取一个模式对待,改革就缺乏针对性,也不可能符合实际。推进改革首先要打好“科学分类”这一重要基础。这次改革明确要求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通过明晰不同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将“行政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从事业单位序列中分离出去,有利于合理确定事业单位范围,促进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同时,按照职能任务、资源配置、服务对象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一步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两个小类,有利于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措施,确保其公益属性和生机活力。省里20xx年7月部署启动全省事业单位分类工作,xx市9月下旬布置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今天,我市同时也对事业单位分类实施工作进行部署。分类工作中,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上级要求,严格把握社会功能这个唯一标准,不能把机构名称、经费来源是否为财政拨款、人员管理方式是否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作为标准。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防止公益类单位往行政类挤、经营类向公益类靠的倾向。要切实加强分类的联络指导,确保标准统一、分类准确,防止将社会功能、运行方式相同的事业单位划入不同类别。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认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要十分慎重,严格把关,严控范围,要逐级报批认定。对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确需转机构的调整为内设机构,必须单独设置的按照精简效能原则设置,确保政府和行政编制总额“两个不突破”(我市行政机构限额已满,且无行政编制空额,无法转为行政机构)。认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要坚持标准,从严把握。我市虽已完成了大部分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任务,但仍留下一些尾巴。这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有的实际上就是以营利为目的,却享受着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将他们分离出事业单位序列。对划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要周密制定转制方案,完善过渡政策,积极稳妥推进转企改制,防止出现不稳定因素。

三是必须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根子在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相关制度不完善。不从根本上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容易出现“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强调公益属性,就容易对事业单位管理得过细过死,抑制了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强调增强活力,就容易放松对事业单位的应有监管,致使一些单位过于追求自身利益,忽视公共利益。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来说,创新体制机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要着力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加强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整合规模过小、职责相近的事业单位,优化事业单位层级分布;

二要着力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

三要着力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四要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做好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人员过渡工作,搞好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人事劳动政策衔接,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和公开招聘制度,加快建立分类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完善人员流动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等配套改革政策;

五要着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

六要着力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险政策,探索职业年金制度,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

七要着力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同时,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事业单位的贯彻执行。

四是必须坚持以“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为方针。中央和省都明确要求,这次改革要坚持“四分”的工作方针。事业单位情况差异大,改革艰巨复杂,是一项长期任务,推进这项改革,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业单位自身规律出发,在改革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步骤上不搞“一刀切”。一要坚持分类指导。不仅要对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而且对同一行业、不同系统的单位或同一系统的不同单位区别对待。二要坚持分业推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着重解决涉及事业单位的基础性问题、共性问题和衔接性问题,不是“另起炉灶”,不替代正在进行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行业体制改革要按照既有的改革部署和领导协调机制继续向前推进。三要坚持分级组织。按照江苏省和xx市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承担全市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各司其职,组织好本系统、本单位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四要坚持分步实施。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改革任务上,中央和省提出了分步实施的要求,明确了xx年底前基本完成行政职能类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在改革的措施上,允许过渡,逐步实施,不要求一步到位。

三、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平稳有序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任务艰巨复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信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步推进,确保此项改革顺利进行。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把这项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已成立了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配备专门力量、明确落实责任,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抓好贯彻落实。组织、机构编制、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国资等部门要按照领导小组明确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深刻理解改革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各项具体政策。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和上报改革进展情况。组织开展所属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要确保和谐稳定。事业单位改革关系到众多单位及其人员的切身利益,要把握节奏,统筹兼顾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度,及时研究解决问题,防止把问题集中到政府、集中到上级、集中到某个时段。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改革措施谋划得更周全一些,善于发现改革中的新情况,善于化解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使改革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进一步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的力量。要下决心解决那些关系全局、解决的时机和条件又已成熟的问题,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加强舆论宣传,搞好政策解读、做好典型报道,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要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努力解除干部职工的顾虑,尽可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地推动改革、发展事业。

三要严肃各项纪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严明纪律,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有关组织人事、机构编制、财经和资产管理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这次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两个不突破”的要求,贯彻“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坚决控制机构编制增长。严禁借分类之机,提高机构规格、增设机构、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任务取消和转移的编制要相应核减,已经实施改革的事业单位,只能进一步深化改革,决不能走“回头路”。事业单位类别划分要严格审核审批、规范操作;

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程序,严禁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

机构设立和升格、经费渠道调整、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加等机构编制事项审批暂时冻结;

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同志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重任在肩,我们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积极探索、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不断推动我市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篇: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教学工作会议交流材料: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

2003年秋季我旗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我校作为课改实验单位,根据教育局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学科《课程标准》,依据旗教研室关于课改的指导性意见,制订了课改实验方案,明确了本的工作重点。工作一年多来,我们有收获、有体会、有发现、有探索,也有教训、看法、疑惑,下面仅就课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简要的汇报。

一、加强实验工作的组织领导,是课改实验顺利推进的保障。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验伊始,我们就设计规划,明确了各阶段目标。同时,学校建立了课改实验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课改领导小组通过每周五例会的形式,及时总结、分析、研究一周的工作,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安排部署下一周的工作。课改实验研究小组坚持双周周四召集实验教师集中活动,开展集体备课,进行问题研讨,开展教材教法分析,评课议课,信息交流,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群体和个体优势。每次活动做到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实施,及时总结评价,推动了课改实验工作。校领导小组和实验研究小组,每周都深入课堂听课,具体了解实验教师的课改情况,全面把握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及时解决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校本教研新模式。

二、扎实开展教师培训,是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分层次进行全员培训,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

1、校领导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校级干部是课程改革实验的身体力行者和责任

2、实验老师全身心投入,唱好主角。⑴学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市、旗组织的各类专题培训。给参与课改实验的教师发了课改学习资料,培训用的光盘,解决了教师学有可依、用有所靠的问题。(2)实验教师更是主动学习。先后学习了旗教研室对《课改的指导性意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并通过看光盘了解权威人士对新教材的分析、观看宽带网中课改课例等。(3)、实验教师参加上课、听课、评课活动。通过自身实践和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设计、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使自己不断进步。(4)虚心聆听教研员的指导。教育局领导王主任、蒋宝珠老师、李凤琴老师、孙赤兵老师等多次来校指导课改工作,他们听教师上课、为教师评课、与实验老师面对面谈话,老师们接受教育专家的思想传播,获取大量信息,解决了教学上的困惑、问题,以便在自己的实践中更好地逐步体会、体现、完善新的理念。(5)实行新课程教学管理,要求实验教师认真写好课改教后记、提供典型个案、上研讨课、向同学科教研组提供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3、非实验老师迎头赶上,全员参与。

我校通过培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掌握实施新课程的科学方法。

(1)利用周五业务学习时间全员培训;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有关课程改革材料;组织教师专题讲座和学校领导讲座等。在课改培训中我们坚持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理念为核心,把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了通识培训上,在通识培训上,组织教师反复学习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每位教师都认真通读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变化》等许多本参与式课改培训教材,教师都写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感悟笔记,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新课标、更新了观念;

(2)以教师自学为主,*每人研读一本课改方面的专著,注意学思结合,学做结合;

(3)

利用橱窗及时为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教育教学信息;(4)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利用校内资源等形式进行培训。一是,学校先后组织课改教师到宁城、赤峰、平庄等地学习观摩;二是,请教研室领导到我校指导;三是,学校定时及时组织研讨课、公开课,给参加课改的教师创造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给其他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看台.多形式、多途径推动教师把新理念、新观念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实际行为;在校本培训上,成立教研组,每周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教学行为变化上,学生学习方式上,师生情感态度转变上遇到的难题、困惑、感悟,随时研讨、交流、争论、撰文等,有效落实了课改实验工作。;四是学校每月刊印一期《课改通讯》,把学校一月来的课改动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呈现出来,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改革教学管理办法,为实验教师营造创新的空间,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教学常规提出新要求。课程改革向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只有建立适应新课程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

四、运用整体推进策略,全面开展实验的研究。

学校以实验年级和实验队伍建设为龙头,按照“集思广益树典型,以低(一年级)带高(高年级)求突破”的实验推广思路,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引领学校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师走进了新课改实验。一年级教师用新教材新教法上课,实现了“新戏新唱”,高年级教师用旧教材新教法上课,实现了“旧戏新唱”。教师在新理念运用上兴起了“比、学、赶、帮、超”的新局面,营造了浓厚的课改实验氛围。实现了实验年级同非实验年级、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同全体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保证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

五、抓好校本教研工作,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1)加强集体备课。⑵、积极开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A、让听推门课成为一种制度。领导每周进课堂听课、评课、指导不少于两次,并及时给予评点、指导,及时了解课改动态。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监控课改实验发展情况,一方面使领导与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探讨,共同熟悉教材、检验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为课改工作出谋划策。B、让教研组内的相互听课成为一项常规。C、让追踪课成为教师成长的起点。年级组要发挥教材同步的优势,加强研究,教研组长组织听课活动,并结合集体备课进行。D、让校内研究课成为展示教师发展和风采的一个平台。

这样在课改中有困难或问题就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解决,从而达到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帮助教师及时解决了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一是解决了少数教师在实验中出现反复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教师虽然学习了新理念,运用了新教材,但是旧的东西有时仍然会不知不觉跑回课堂上来。

二是解决了少数教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认识上产生偏差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没有这些方式,就不是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所以少数教师在课堂上有时表现出过分追求形式,忽视效果等现象。如教师在课堂上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盲目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不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新课程教学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的大讨论。过去我们课堂教学上经常运用的讲解、辅导、训练等教学手段,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切实有效地进行。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能自主则自主,该讲解则讲解。通过学习研究,统一了认识,课堂教学上虚假不实、盲目追求形式的现象逐渐消失了。

三是解决了新课程的辐射作用问题。我们的思路是:实验班运用新教材贯彻新理念;非课改年级使用旧教材,也要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也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使学校的课改实验出现了整体氛围,加快了课改进程。

2、开发校本课程,办出学校特色。我们的想法是: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为主线,以剪纸等手工为前导,以阅读、书法、足球、棋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重点,逐步探索并形成本校特色的校本教育新格局,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学期学校结合课改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学校编制了《安全伴你同行》。

3、建立教研制度。

实行教研组长例会制,实行周教研活动制,坚持各教研组大型教科研活动公开制,实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挂靠教研组制等。

六、从改变评价观念入手,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为切入点,以过程评价为重点,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评价机制,下一步计划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

七、积极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我们引导教师积极地、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使用新教材的情况通过写体会,读感想等手段来提高自己自我觉察水平。如末要求每位实验教师从思想认识成绩与问题,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意见等方面,认真回顾。对此,并写成书面的反思材料。此外,我们还引导教师从活动中进行反思。本学期,我们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册。

八、扎实抓好课改总结和反思工作。

历经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我们深感课改之艰辛,也体验到了课改的快乐。

(一)、可喜之处:

1、教师的观念变了,新理念的自我意识有了,行为开始变化了。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3、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5、研究风气浓了。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2)弯曲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3)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

2、对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

(三)、引发的思考、教训:

1、继续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及课改方面的理论专著。

2、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课改工作要强化质量概念,一切工作应积极围绕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质量提高进行,严防课改下的质量滑坡。

3、强化课堂教学秩序管理。好的课堂秩序是推进课改,提升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摆正“收”和“放”的关系,杜绝课内吵、乱、哄的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意识和习惯。

4、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测控。严防课改初易形成的华而不实。要强化一条知识“底线”。同时认真领会课改精髓。在“实”上做文章,下功夫。

5、强化课改过程中的内容管理。杜绝只追求形式不追求质量。只追求“活”而不追求“实”的现象。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认真上好每节课。强化课改过程中的“全员”管理。

6、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传统教法与新的教学方式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注基础与注重发展的关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鼓励赞赏与客观评价的关系;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

今后工作思路:⑴继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⑵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及时积累课改资料,为今后的实验提供依据和参考。

以上是我校一年多来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做法,当然还很不深入,很不全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不足。我们决心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深化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第三篇:在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是经过市委主要领导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我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从这次会议开始,我市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整体动员、全面部署、市级先行、重点推进阶段。会前,市委编委和市委深化党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研究,×书记作出重要批示。7月20日,市委编委会议专题审议通过了《×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反复斟酌、持续沟通,经省委编委审核批复实施,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方法路径和目标要求,体现了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统一思想认识、严明纪律规矩、抓好组织实施,确保改革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

去年,我们完成了党政机构改革,今年接续递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这是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是巩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更是我市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实践要求。

一是要从党的事业和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社会民生事业依然存在薄弱环节,这对公共服务平衡充分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需要不断改善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大会等,都对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作出重要部署。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时指出,强化事业单位改革是本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接续,要加快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提高治理效能,促进事业单位充分平衡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书记在省委第×次专题会议上以“强化使命担当,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为主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改革就是动奶酪,就是要啃硬骨头”,要大胆先行先试,真改实改彻底改,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机构总量和编制总数大幅减下来,真正改出事业、改变养人、改进治理,为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增添活力。×书记一直强调事业单位改革是“重塑性改革”,显示了省委推进改革的坚定信心和空前力度,为我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定下了主基调。“重塑”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和“增增减减”,而是要将涉改事

业单位首先实现“归零”,全部推倒重来、优化重塑,实现脱胎换骨;就是要打破以往的框架模式,在全市的大盘子里统筹事业单位布局结构,重新明确定位、重新设置机构、重新整合职能、重新定岗定责,原有事业单位设置情况只作为改革的一项参考内容。我们一定要提高站位,将不折不扣完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特别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落实省委“×”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的重要任务,切实增强推进改革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要从转型发展的高度认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紧迫性。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中央和省委部署的重大政治安排,也是我市推进转型发展、巩固党政机构改革成果的重要配套举措。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指明的金光大道。我们之前开展的党政机构改革、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等多项重点领域改革都是转型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为转型综改事业构建体制机制的“四梁八柱”,着力于解放生产要素、简化审批程序、深度简政放权,积极为转型综改激活发展动力动能。6月15日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市县事业单位改革有关事项》,×书记对市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任务、方法步骤、组织实施、时间要求等做了全面细致安排。7月11日,省委组织部×部长在“深化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再次强调,要着眼于正本清源,确保事业单位实现重塑再造;要着眼于瘦身提质,确保事业单位职能效能全面提升;要着眼于精准施策,推动市县

事业单位改革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时间紧迫,我们要全面认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牢牢把握×书记“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蹚出新路”的要求,统筹谋划、突出重点、蹄急步稳、有序推进,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三是要立足市情从重塑性改革的高度认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艰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部署,行政类事业单位行政职能全部剥离,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型改制稳步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不断强化,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规模总量偏大,“小散弱”情况普遍,事业单位布局结构不合理、定位不准、职责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规模偏大。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调整,部分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早与当初成立时的形势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是事业单位设置“小散弱”现象普遍存在。以上这些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历史性,需要我们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全面考量、统筹落实、彻底变革,实现从里到外的深刻改造和根本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增强新时代公益事业的发展活力。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政机构改革以来,凡重要的改革,中央和省委特别重视顶层设计和试点引路。特别是对本次事业单位改革,中央和省委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安排。省委在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能源局所属事业单位进行了前期试点工作,取

得了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经验。近期,省委编委下发《关于深化市县事业单位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市县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机构限额管理和编制总量控制,进一步对市县两级事业单位改革作出清晰具体的要求,对机构编制限额比例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我们的任务就是围绕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坚决做到“按图索骥”“照方抓药”“下棋落子”。从《方案》中可以看到,我市机构精简率与省直部门一致,但编制精简率低于省直部门,这要感谢省委和省委编委一直以来对我们省会城市的关心和爱护。各级各部门要坚决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方案》规定,认真贯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坚定执行、动真碰硬,实现涉改事业单位从“改头换面”到“脱胎换骨”的根本转变。要坚决围绕中央和省市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突出事业单位重构重塑要求,思路不变、力度不减、步骤不少、脚步不偏,切实将有限的编制资源在各系统内配置好使用好,进一步发挥好省会城市率先发展、辐射带动的标杆作用,回报省委对我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倾斜,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释放动力、增加动能。

二、要把握关键环节,全面落实事业单位改革各项任务要求

事业单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是各级党政机关有效履职的重要支撑,是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事业单位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大考验。我们一定要认真统筹

研究,科学规划布局,落实好“六个注重”责任,推进事业单位精简整合、整体重塑、功能再造,把落下的脚步追上去,把没做的功课补回来,实现资源配置更优化、权责关系更协同、保障服务更高效。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

要突出政治建设这个灵魂,在改革中要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坚持党建工作与事业单位改革同步谋划、同步推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安排周密、作用发挥周到、实际效果周全。要把握优化布局结构这个重点,强化公益属性,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治理效能,按系统或领域对相关事业单位进行整体重塑、功能再造。要聚焦重大民生民心工程这一目标,重点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缺口,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础科研、公共文化用编需求,发挥好机构编制基础性作用。

二是注重瘦身与健身相结合。

要“减到位”。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着眼为科学治理服务、为转型发展服务、为人民利益服务,市级事业机构数量精简比例不低于×%,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一把尺子量到底,该减的要坚决核减,该合并的要坚决合并,该跨部门整合的要坚决整合,不折不扣完成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精简的目标任务。要“用得活”。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的前提下,“一提到工作就要求增加机构编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各级各部门要树立起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向科学管理要编制、向提高效率要编制的思想,通过统筹使用、创新管理、整合优化等多元举措,深挖编制潜力,理顺部门职责,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率效能。要“管得好”。注重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夯实基础,统筹盘活用好沉淀和低效配置的编制资源,完善编制使用和动态调整规划,创新市县两级编制周转池制度,将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引导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体倾斜。

三是注重推进跨部门整合、专项改革。

根据“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单位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单位负责”的改革精神和要求,经过通盘考虑、反复酝酿、慎重研究,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加大了跨领域、跨部门整合力度。针对我市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中职能相近、工作相似的事业单位,重点从管理领域一体、研究方向类同、执法领域综合等方面推进职责相近的事业单位实行跨部门整合。同时,参照省直改革经验做法,围绕建立“有机衔接、有效互补”的机关后勤管理体制和推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等目标,统筹推进涉及跨部门整合的后勤、检验检测等领域的专项改革。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行跨部门整合,打破了原有的隶属关系,变革力度大、涉及人员广、推进难度高,作为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没有讨价还价余地,是一项必须全面落实、坚决完成的硬任务。各级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主动带头服从、带头引导、带头推动,以坚定的决心、严格的纪律、有力的保障,确保相关机构编制按要求按时限全面调整到位。

四是注重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在科学规范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注意做到定位准、边界清、责任明,既防止有权无责,又避免有责无权,逐步建立健全制度体制体系。要逐步建立政事权限清单,根据事业单位不同功能特点,逐步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要探索实行机构职能编制规定,逐项列清事业单位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职能,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职能。要完善事业单位章程管理,构建符合行业专业特点及教学、科研等内在规律的现代管理模式。要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通过理顺领导体制和组织结构,健全决策议事、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形成运行顺畅、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现代治理机制。

五是注重分类指导推进。

根据事业改革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分类指导、统筹推进、严格落实。要坚持“只减不增、多撤少建”原则,明晰事业单位和市场的关系,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生产经营活动坚决交给市场,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不再直接设立事业单位;可通过职能调整由现有机构承担的,不再新设事业单位。要厘清职责边界,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要突出主责主业,破除逐利机制,从事与主业相关活动取得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和监管。要严格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从严规范适用岗位、职责权限和各项管理制度,坚决防止把编外变成编内,部门(单位)擅自聘用的编外人员,不得由财政列支或变相列支。

六是注重机构编制刚性约束。

要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和机构改革“六项纪律”,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坚决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改革的全流程和各环节。要树立“三定”规定就是法制的理念,根据事业单位服务性、专业性特点,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合理配置人员编制,精干设置综合管理机构。对不按规定履职、自行其是的行为,及时予以督促纠正。要加强工作监督问责,对于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及机构编制重大决策部署过程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擅自设立、撤销、合并机构或者变更机构名称、规格、性质、职责权限的,违规审批机构编制、核定领导职数,或者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的,要严肃问责,追究到底。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圆满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任务

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综合性工程,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有力有序实施、严肃改革纪律,瞄准制约公益事业平衡充分发展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补齐公益服务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预期成效,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群众。

一是压紧压实责任。

各级党委(党组)要全面提升政治站位,以对转型发展大局负责、对人民根本利益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加强对事业单位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抓好抓实抓细组织实施各项工作。市四大班子和常委部门要当先锋做表率,提升责任感使命

感,增强走在前、干在先、带好队的政治自觉,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领好路、树好标杆。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和任务落实,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与各部门的对接,积极回应改革中的问题和诉求,重大问题提请市委编委会议研究审定。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各项工作一体推动、环环相扣、相互协作,共同把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这篇文章做好做实做出彩。

涉改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作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市委整体安排,科学合理地制定改革方案,细化形成时间表、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要围绕本部门主责主业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梳理总结,及时把改革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成果,运用到日常管理中,实现改革管理协调运转。要注意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把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确保年底前市级改革要全部完成,2021年×月底前县级改革要全部到位。特别是,市直各单位要在完成本部门改革任务的同时,积极帮助各县(市、区)的对应业务部门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但绝不允许条条干预机构设置等机构编制事宜。

二是有力有序实施。

始终坚持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又要稳妥顺利深化改革。各级各部门要在《方案》的指导下,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合理待遇,引导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改革信心,确保改革平稳有序。

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和隐患要早发现、早研究、早防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特别是,要统筹疫情防控和深化改革,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大,风险挑战因素多,需要我们加强风险评估和预研预判,周密制定应急预案,尽可能把涉稳因素和困难问题想细想全,及时化解矛盾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是严肃严厉纪律。

在改革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机构编制纪律、干部人事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六项纪律”,坚决做到令行禁止,不允许迟滞拖延,不允许搞变通,不允许借改革之机突击提拔干部、突击进人、突击花钱。上级部门不得通过项目资金分配、督查考核、评比表彰、达标验收等方式,干预下级事业单位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编制配备。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对于低估国有资产价值或利用各种形式侵占国有资产的,要依法处理。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改革的公开、公平、公正,对改革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同志们,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影响深远。我们要切实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热情转化为落实改革任务的信心、勇于改革攻坚的动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更高的政治智慧,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主动攻坚,努力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新成效,推动机构改革“物理变

化”产生“化学效应”,持续激发和彰显改革发展新活力,乘势而上,书写×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第四篇:湖北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模版]

湖北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2013年10月9日湖北日报讯(记者蔡朝阳)昨日上午,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讨论事业单位分类实施意见及工作方案。省长王国生强调,要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坚定改革决心,严格政策标准,扎实推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事业单位发展活力,推进事业单位科学发展。

会议听取了前一阶段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情况汇报。会议认为,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在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深刻认识到,我省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会议指出,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前提和关键。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通过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促进我省各项公益服务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在分类工作中要严格把关、严控范围,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进行科学划分,防止“公益类向行政类靠、经营类向公益类靠”的倾向,确保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两个不突破”。

会议强调,一要按照科学统筹、自上而下和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二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由机构编制部门组织协调,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好带头作用,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更加主动。三要按照改革的时间节点要求,抓紧起草分类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按时出台。四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五要严肃财经、人事和工作纪律,对改革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主持会议。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楼阳生,省政协副主席郭跃进,省政府秘书长王祥喜参加会议。

第五篇:解放思想 先行先试 积极稳妥地 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解放思想 先行先试 积极稳妥地 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

改革

2010-04-01 15:51:00 作者:朱穗生 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法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司法领域得到充分体现。广东省政法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试验田”、“先行者”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为广东的改革发展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广东在司法改革领域的积极探索

(一)在建立新机制、探索新办法方面,创造了一系列“全国第一”,起到了“探路”作用

1、率先探索警务模式改革。1986年1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开通全国首家110电话报警服务台,将“110”设为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受群众的报警救助。同年6月,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推广了这一做法。20多年来,广东110报警服务台不断发展创新,并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在打击违法犯罪、处臵突发事件、维护治安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率先组建巡警队伍、打“两抢”等专业侦查队伍,探索跨境打击犯罪和追逃机制,推动精确打击犯罪和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建设;积极探索治安管理改革,推行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创办全国第一家保安服务公司;大力推进科技强警和信息化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警务信息综合系统,率先初步建立起科学高效、运转协调的警务机制。

2、率先探索检察工作机制改革。1988年3月,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接受群众举报的专门机构——经济罪案举报中心,开启了中国检察举报制度的先河。从举报中心成立到现在,广东检察机关受理的经济罪案举报线索达32万多件。率先成立反贪污贿赂工作局。1989年8月18日,经广东省委批准,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工作局宣告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反贪专门机构。反贪局的成立,使反贪污贿赂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制度方面得到加强和完善,标志着反贪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率先探索审判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推行立审分离、庭前交换证据、再审申诉、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审判模式等审判工作改革。加强审判质量管理,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职责,建立健全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打官司难”、“申诉难”、“执行难”问题,从2003年开始,先后推出远程立案、“一站式”立案、巡回审判、诉讼指导、风险提示等42项司法为民措施。推行执行实体审查模式改革,将执行程序中涉及到实体权利的审查事项从执行部门剥离,统一交由审判部门负责。这一举措是全国法院系统执行改革的首次试水。

4、率先建立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援助制度。1983年7月15日,深圳蛇口工业区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家挂牌“律师事务所”,标志着中国律师业开始与国际接轨。此后,广东律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呈现合伙所、合作所、国资所三足鼎立之势,律师事业蓬勃发展。1995年11月9日,广州市成立全国第一个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中心,之后广东很快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网络。1999年8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规,为完善司法救济体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6月,率先在全国设立公职律师事务所,实行公职律师制度。整合律师法律服务资源,率先成立面向中小企业、侨商、台商和“三农”的律师服务团。

5、首创中小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制度。1998年7月,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率先从政法部门聘请优秀干警到全区中小学校担任兼职法制副校长,这一做法在全国首创。2003年11月,中央综治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司法部等联合发文,把为中小学配设法制副校长作为对青少年普法和维护校园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

6、率先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流动人口最多的省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率先出台有关管理规定,率先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机构,率先组建出租屋管理队伍,率先探索出租屋管理长效机制。2009年7月30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以“一证通”制度为框架内容的《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一证通”管理制度。

7、率先对基层综治信访维稳资源进行统一整合。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转发的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4号文)精神,2009年,广东省委1号文将镇街综治基础建设列为抓落实重点事项,开展以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为突破口的“强综治、创平安、促发展”主题活动。在调研和试点探索的基础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的意见》(粤办发„2009‟17号文),提出了“五个重在”、“四个一”的建设思路。这一做法得到了***、汪洋、孟建柱、黄华华、欧广源等中央和省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中央政法委组织十七家中央媒体进行采访报道,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反响。

(二)在办理案件方面,广东各级司法机关率先探索处理了大量新类型案件和复杂案件,为全国性立法和各地司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份,广东在经济社会发展先走一步的同时,也较早遇到各类新情况、新矛盾。一方面,许多新类型案件首先发生在广东,处理起来往往是“无法”可依或无先例可循;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些法规制度、措施办法与形势任务不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客观上要求广东司法机关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处理各种新类型案件和复杂案件,率先摸索新的办案规律、办法。广东各级司法机关积极应对挑战,接连审理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类型案件和复杂案件,为全国性立法和各地司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1、世纪大案——广东国投破产案。1999年,广东国投等四家企业先后向广东省高院,广州、深圳两市中院递交破产申请,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被称为“广信事件”,亦被称为“世纪大案”。该案是我国首例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创下了中国司法史上多个纪录:标的额最大、债权人分布地域最广、单笔破产财产拍卖价最高、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最多等。该案审理历时四年,广东法院坚持依法、依规、参照国际惯例审理案件,创造性开展工作,首创了债权人主席委员会以及界定破产企业投资权益追收范围等,最终顺利审结案件,使境内外债权人利益得到最大保护,维护了国家金融秩序,对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实践探索,产生了积极影响。

2、广州第一黑帮案——周广龙案。2001年11月,广州市中院公开审理周广龙等24人团伙犯罪案。但审理中遇到如何定罪的难题:依照当时的司法解释,黑社会性质组织应同时具备有“保护伞”等四个特征,没有“保护伞”的周广龙团伙不构成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此案上报到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4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294条第1款进行解释,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要件做了新的明确界定。本案直接推动了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解释。

3、“天字第一号案件”——世纪贼王“张子强案”。此案案值当时排世界第六、亚洲第一,因而被当时媒体称为“天字第一号案件”。1998年10月30日,广州市中院对被告人张子强以非法买卖爆炸物罪、绑架罪和走私武器、弹药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6.621亿元。1998年12月4日,广东省高院维持了对张子强的判决。此案的判决,不仅有力地震慑了港澳台黑社会势力,维护了香港和内地的稳定,同时也促进了粤港澳司法警务合作,为粤港澳三地进一步建立完善司法警务合作机制,联手打击跨境犯罪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4、恶性证券欺诈案——亿安科技案。1998年至2001年,广东亿安集团属下员工注册成立的7家炒股公司在自买自卖“亿安科技”股票交易过程中非法盈利人民币近5亿元。当这件恶性证券欺诈案件被揭露后,人们强烈呼吁司法机关重视此类案件,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投资者利益。广州市中院受理诉讼后,在证券虚假陈述与损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即谁有胜诉权)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推动了类似案件审理依据的出台。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9日出台《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

5、销售、使用假药连带责任案——“齐二药”案。2008年12月10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亮菌甲素注射液假药”事件受害者赔偿案作出终审判决,判定齐二药是生产假药的责任人,应承担最终赔偿责任,用药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两家药品销售商则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共需赔偿350多万元。此案是首个医疗机构及销售商销售、使用假药须承担连带责任的案例,获评2008全国十大典型诉讼案件。以此案为肇始,确立了医院使用假药、销售商销售假药须承担连带责任的原则。

6、资本玩家第一案——顾雏军案。2005年4月,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2008年1月30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顾雏军被佛山市中院以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三罪并罚决定对其执行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80万元。2009年4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顾雏军案终审裁定维持原判。该案准确的法律定性及随后的健力宝张海案的成功办理,对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管理、推进股市发育、深化国企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7、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罪第一案——出售私人电话资料获刑案。2009年12月,珠海市香洲区法院以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周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这是国内法院以侵犯个人信息安全新罪名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一案。法院审理查明,自2008年11月始,周某在广州市成立华探调查有限公司,非法获取他人电话清单、手机清单等资料,并以每份1200元或150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牟利。此案的判决,对推动两高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建立个人信息安全法规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广东推进司法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实践

近年来,广东政法机关在省委领导下,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以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为切入点,扎实推开了一系列司法改革。

党委政法委系统着力加强和改进对政法各部门的组织领导,重点抓了建立完善综治、维稳、610、禁毒工作机制,健全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机制,建立执法巡视制度,加强党委政法委机关自身建设等改革。突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全省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重大矛盾纠纷督办机制和涉群体性矛盾纠纷协调机制,推动全省乡镇街道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目标实现。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工作,全力打造以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为标准的“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强化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的集中整治,平安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突出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广东政法信息网和广东政法互联网门户网站建设,政法机关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

法院系统围绕“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改革重要原则,先后出台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等多项制度。对劳动争议案件、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和“三费一金”(即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案件,建立快立、快审、快执制度。加强行政审判,积极运用协调方式解决行政争议,依法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在执行阶段,采取指定执行、异地执行、提级执行等制度,并率先采用摇珠、抽签方式确定评估拍卖机构。2008年以来,法院系统重点推动和完善了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统一司法裁判标准;建立联动执行、主动执行的执行工作新机制;推行“诉调对接”,促进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完善;建立简易民事案件快速处理新机制;建立“五项廉政制度”,树立审判机关廉洁形象等改革措施。

检察系统推进“三位一体”机制建设,这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建立健全了一批规范办案程序、保证办案质量和办案安全的制度,强化了对侦查、逮捕、起诉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案件远程汇报讨论、侦查指挥、审讯和出庭监督指挥等,较好的发挥了以信息化促规范化、以规范化促监督、促公正的作用。目前,广东省检察系统正全力推动和完善健全“阳光检务”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办案流程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配套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处理和量刑辩论机制,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的内部优势互补、外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健全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执纪、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建立珠三角地区检察机关合作机制和粤港澳三地司法协作机制等工作和监督措施。

公安机关积极推动静态型警务向动态型警务、管理型警务向管理服务并重型警务、传统指令主导型警务向信息主导型警务的转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110为龙头、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巡警为依托、各警种密切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大情报信息导侦力度,积极开展网上作战,加强流动人口、外国人、出租屋管理探索。为深化扩大“三基”工程建设成果,提升公安队伍素质和警务运作效能,从2007年开始,提出并实施公安信息化建设5年规划,强力推进“一平台三系统”和“五个一网”建设。“一平台三系统”,即:公安指挥中心平台和警务综合信息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五个一网”,即:视频监管一网控、办案办公一网通、工作执法一网考、服务措施一网办、信息情报一网综。目前全省已建成治安视频摄像头104万多个,80%以上的派出所建立了视频监控室;全省指挥中心、派出所、刑侦、经侦等11个警种已全面使用“一网考”系统,省公安厅情报信息平台完成了全省旅业、网吧信息等36类省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实时更新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大力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试点并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加强律师管理和法援服务,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着力在监狱劳教工作改革上下功夫,加强羁押监管场所的规范管理,率先推行狱(所)务公开,对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社会关注、当事人关心的事项实行“四榜”公示(资格榜、推荐榜、呈报榜、裁定榜)。成立省监狱企业集团公司和分公司,基本实现监企分开、收支分开。加大监狱布局调整力度,部分监狱迁建工程完成并实现整体搬迁。深化劳教工作改革,劳教所建立康复戒毒机构、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加强司法行政基层组织正规化建设,率先为司法所“立户定编”。探索建立对流动刑释解教人员“异地托管”、“两头管、双落实”工作机制等。

三、广东深化司法改革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从改革开放全过程看,我省司法改革工作成效显著。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相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一些改革步子比较快的兄弟省份对照,我们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与当好“排头兵”的要求有差距。这其中,有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困难越来越大等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是影响改革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主观上讲,我感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劲头和锐气有所削减。省委汪洋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当年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有所消退!随着改革的发展,在我省一些部门和领导中,“老大”意识有所抬头。有的沾沾自喜取得的成绩,看不到差距;有的等待观望、墨守成规,缺乏敢闯敢试、敢担风险的精神和劲头。例如,200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并决定于2004年5月正式实施。为贯彻落实好这个法律,省公安厅牵头组织起草了《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稿),但在2005年提交审议时,《条例》稿中有关机动车有偿选号所得资金纳入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加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有广东特色的实质性改革措施被否决,使该条例的出台没收到应有效果。而与此同时,不少兄弟省市出台的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意见思想较广东解放,改革力度比我们大,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政策法规滞后削弱改革创新优势。应当承认,我省有些法规政策的建立和调整是及时的,效果是好的。比如2006年初省委出台的维护社会稳定的7个配套文件,特别是打击“两抢”犯罪的法律适用意见,将飞车抢夺向抢劫靠,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但总体上因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显得不够。比如,在盗窃罪的立案标准上,还存在同一经济水平的地区盗窃罪起刑点差距较大、无法统一;再比如,盗窃销赃沙井盖、消防龙头等是否能以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予以从重处罚,争论不休;又比如,1998年施行的《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和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不一,由于修订《广东省物业管理条例》不及时,致使各地屡屡发生物业管理争执和案件。因此,如何统筹发挥广东司法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是一个需重新提高认识的现实课题。

(三)提高执法公信力与树立法律权威的自觉性还不够高。当前,各地执法司法标准不统一、自由裁量缺乏规范等类似问题,直接影响到法律权威的树立。如广东办理的许霆盗窃案就是有关司法裁量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经典案例。许霆从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到再审改判处有期徒刑5年,曲折的司法过程虽然最终有了相对合法合理的结果,但其过程本身就存在着裁判标准和裁判结果不当的问题,对树立法律权威产生了不利影响。近年来,类似问题在广东有先发的特点,但都是就事论事,没有充分发挥广东司法工作优势进行系统研究,探索提出相应对策,法律的防范功能没得到有效发挥。

(四)司法改革宣传及舆论引导工作有差距。涉警事件、涉法案件既是社会关注、网民议论的焦点,也是媒体炒作的热点。但由于我们在这方面总体上认识不够,对一些事件的反应慢、见事迟、应对不得当,往往是造成负面影响后才花很大力气以正视听。如2005年,东莞市法院在刑事审判中尝试“刑事和解”,一时间被社会炒之为“用钱买刑”、“花钱赎罪”。后来,最高人民法院经专题调研,肯定了东莞“刑事和解”试验,才平息这一议论。又如2008年底发生在深圳的“梁丽捡金案”,从事实上看,梁丽有盗窃嫌疑,其行为构成侵占罪,但由于一些媒体的炒作,司法机关在将梁丽羁押10个月之后,最后作了撤案处理。再如,2008年广州市黄埔区法院判决的一起普通的工伤赔偿行政诉讼案,被媒体渲染成所谓“中国宪法自由权第一案”,成为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噪 “宪法司法化”的典型案例。媒体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惊动中央有关部门专门组织调查。

四、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当新一轮司法改革排头兵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臵,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战略目标和部署。2008年底,党中央下发《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优化司法职权配臵、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等改革任务,掀开了新一轮司法改革大潮。

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全面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中央在《珠三角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广东要当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对此,省委汪洋书记强调指出:广东在30年前通过率先改革开放为中国杀出一条血路,今天必须把珠三角的发展放在全国和全世界发展的宏观大局中来考量,才能明确广东新的历史使命,从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承担全国改革的“试验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充分把握和运用好“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尚方宝剑,按照汪书记的要求,解放思想而不墨守成规,开拓创新而不固步自封,坚持向改革找出路、要效率。政法战线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和稳定社会环境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部署,坚持改革,锐意创新,努力争当新一轮司法改革工作的排头兵。

1、提高认识,坚决落实中央提出的改革要求和部署。根据中央的部署,2010年是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攻坚年,将在2009年出台一系列改革意见的基础上,再出台30项左右的改革实施意见;2012年对司法体制改革进行评估和总结,确保党的十八大之前,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基本落实到位。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对司法改革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依法推进改革的关系,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改革规定和工作纪律,加强组织协调,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凡是中央要求统一推行的改革项目,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凡是中央授权地方结合实际组织实施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

2、积极探索,努力在司法工作机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广东当前仍处在新问题新矛盾先发多发的时期,应继续充分发挥“试验田”、“先行者”作用,对中央尚未明确、而我省又亟需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的领域,按照中央有关政策,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重点应在创新司法为民举措,努力满足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上加强探索;在创新社会管理举措,实现从保稳定向创稳定的转变上加强探索;在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举措,努力提高政法工作公信力上加强探索;在创新改革保障举措,鼓励改革支持创新上加强探索;在创新政法协作举措,促进全省政法工作实现整体跨越上加强探索。

3、加强领导,全力推动党委政法委和政法各部门的改革工作,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对司法改革工作的领导,加强部署,落实检查,及时推广经验做法,确保司法改革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积极稳妥、健康顺利推进。着力推动各地和政法各部门间在法律政策适用、跨区域犯罪惩治、职务犯罪案件协查、业务信息互换等方面加强合作;健全珠三角政法机关与粤东、西、北地区政法机关的对口帮扶制度,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政法机关实现跨越式发展;认真探索与港澳司法机关、泛珠三角司法机关以及国外司法机关合作的模式和内容,为珠三角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下载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讲话: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动员部署讲话: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改革[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