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州(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上讲话
州(县、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部署要求,对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加大推进落实力度,高质量做好后扶工作,坚决打赢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
今天上午,我和州直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对花垣县民乐镇安置区、保靖县城桐木棋安置点和永顺县芙蓉镇安置区进行了现场调研,州政府督查室开展了明察暗访。刚才,州发改委汇报了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情况,各县市联席办主任、安置区负责人作了发言,州政府督查室指出了发现的问题。今天的调研富有成效,既看到了成绩,又发现了问题,特别是听到了一线负责同志的很接地气的建议意见,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共识。总体来看,“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以来,全州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系统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经全面完成,连续两年在全省市州年终考核排位第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进入到做好后续扶持为主的新阶段,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后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把这项最大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抓好抓出成效。下面,我重点强调五点意见。
第一,要全面抓好产业就业。产业和就业是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也是增强搬迁群众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过来,我们在促进搬迁群众增收上下了很大功夫,通过建立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开展乡村旅游、设立扶贫车间、开发公益岗位、推进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就业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搬迁群众增加收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集中安置区附近还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健全,搬迁群众的增收还不够稳定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力加以解决。在产业扶贫上,要稳定易地搬迁群众已有产业,有条件的要继续提质发展,没有条件管理的要依法组织流转,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新的农业特色产业;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产业扶持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搬迁户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新举措,促进产业扶持资金投向从种植向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并重转变;要抓好消费扶贫,发挥好特色农产品产销联盟的作用,开展线上线下“立体营销”,特别是当前要重点抓好猕猴桃、柑橘等大宗农产品销售工作,绝不能
出现农产品滞销影响群众的脱贫质量;要加快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以园区、景区、城区的高质量发展带动附近集中安置群众增收。在稳定就业上,要加大就业帮扶和服务力度,把易地搬迁安置区和搬迁群众作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大招工招聘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要持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对搬迁群众返乡劳动力的监测,及时帮助实现再就业;要鼓励支持企业在集中安置区附近建厂或设立扶贫车间,促进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第二,要全面补齐短板弱项。根据国省抽查和我们自查情况看,全州易地搬迁在安全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加快整改,补齐短板弱项。要全面开展易地搬迁工作“回头看”,直接到搬迁群众中去面对面听取意见,发现问题,对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清单,逐项认真加以解决。一要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为集中安置区群众提供便利化的入学、就医、养老等条件。要开展小区环境绿化提质改造,全面提升小区环境质量。要利用这次编制“十四五”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机遇,统筹做好集中安置区和安置点的规划,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要做好地灾评估“回头看”。各县市要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辖区所有集中安置点开展地害评估,形成专项报告;对辖区内所有分散自建户逐一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形成县市分散自建宅基地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报告。各县市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
改到位,并建立整改台账,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评估“全覆盖”。三要做好住房质量验收“回头看”。从国家和省督查抽查情况看,各县市集中安置点均已完成住房质量验收,相关县市要尽快完善有关资料,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各县市要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辖区内分散自建户逐一开展房屋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逐户出具专业鉴定报告,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住房质量验收“全覆盖”。四要做好不动产证办理。目前全州仅有花垣县完成搬迁住房不动产权证办理,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要全面加强指导,协助县市加快办理不动产权登记。要开辟绿色通道,推进容缺办理,争取在9 月底前,把不动产权登记证发放到所有搬迁户手中,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五要做好评估核查准备。本次国家抽捡核查是在县级自评、省级核查的基础上,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对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质量及成效的一次全面总结性检查,时间在9 月初,我州永顺县是抽检县。永顺县按要求做好全面自查和相关准备,州联席办要牵头组成州指导组,下周一进驻永顺县开展迎检指导,确保高质量完成国家抽查核查工作。
第三,要全面落实后扶政策。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决战决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通知》以及国家发改委等13 部委《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湖南省发改委等13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湖南省2020 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州政府去年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易地扶
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我们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扶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各级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抓好政策落实,最大程度地释放政策红利。一要全面对接政策。州联席办要尽快编印易地搬迁政策小册子,及时发放县市区。要加强对国省政策措施的梳理和研究,吃准吃透政策措施精神,确保国省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措施在各县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别是要结合我州实际抓紧制定细化方案,根据3000 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800 至3000 人的中型安置区、800 人以下小微型安置点等不同类型、规模安置区的特点,分区分类实施精准帮扶措施,确保每一个安置区、每一位搬迁群众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帮扶。二要推进政策落实。州推进办、州政府督查室、州发改委要针对后扶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后扶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各县市要认真搞好自查自纠,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全面兑现各项政策,切实推动各类监督检查、脱贫普查和“回头看”发现问题尽快整改“清零”。三要加大资金投入。易地搬迁后扶工作还有很多扫尾工程和后续工作要做,要积极抢抓对易地扶贫倾斜支持政策的机遇,加快项目谋划申报,争取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通过争取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亚行贷款及整合涉农资金等方式,加大投入,切不可因为资金问题影响工作推进。
第四,要全面加强社区治理。加强安置区社区治理是确保“能融入、稳得住”的保障,虽然我们的搬迁和后续帮扶工作
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安置区社区治理工作还刚起步,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加快推进。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置区社区治理,按照新时代加强社会治理工作总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确保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安置区社会管理系统。要想方设法降低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成本,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找一些荒山荒坡和土地流转等形式,尽可能让搬迁群众有菜地种菜,降低生活成本,减轻生活压力。一要完善治理机制。要深化安置区治理,强化新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农村“互助五兴”和城市“五进小区”基层治理模式,以群众的需求和问题为出发点,综合利用多种治理工具,充分调动群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要健全安置区服务管理机制,加强物业、管理委员会和楼栋长建设。各县市要保障安置区管理运行经费,不断健全完善便民服务“四个一”机制和“三个三”问题快速处理机制。特别是要把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做好迁出地和安置地的有效衔接,确保不留空挡。要不断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培养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二要维护合法权益。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支持搬迁群众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有效利用和盘活搬迁群众的资产资源。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不动产登记,加快推进搬迁群众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引导,尽快使他们从边远地区的农民向新型农民和城镇居民转变。三要促进和谐稳定。安置区是新的社会管理系统,在融入过程中,也是各类矛盾问题集中显现的地方。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风险隐患的分析研判和预防化解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及时做好涉贫信访问题的处置化解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
第五,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继续保持攻坚状态,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各类安置区、安置点,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措施落地落实,为搬迁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政策在一线落实。一要压实工作责任。要建立州县领导联系易地搬迁安置区制度,每名州县领导联系一个安置区,州联席办要在本周内把领导联系安置区责任落实到位。要强化县市区的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要扛牢领导责任,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解决、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分管领导要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工作落实。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提高基层特别是易地搬迁安置区便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发改部门要强化统筹协调,加强督促指导,牵头抓好各项政策落实。住建部门要严格落实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及施工单位质量保修责任,加强推进安置住房质量安全监测、排查和整改工作常态化,及时完成竣工结算及工程验收备案。自然资源部门要督促县市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集中安置区开展地质灾害的评估、对分散自建户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加快推进花垣县、泸溪县安置区评估工作和永顺县、凤凰县安置区边坡治理工作,牵头做好权证发放。人社部门要重点加大对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力度,通过深化劳务协作,扶持引进扶贫车间,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开发安置区公益性专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稳固牢靠的就业帮扶体系。农业农村部门要大力推进“企业帮村、合作社联户”产业扶贫行动,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群众更多分享后续产业发展红利。组织部门要强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安置点全覆盖,在安置区全面推行农村“互助五兴”和城市“五进小区”基层治理模式。民政部门要加快对大型安置区社区组织建设,强化基层自治能力。组织开展调研,迅速拿出安置区建立社区方案,形成指导意见。财政部门要抓好资金保障,督促县市将集中安置区后续帮扶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要督促县市解决好各安置区工业运行经费。教体、卫健部门要统筹做好安置区周边学校、幼儿园、医院规划布点工作,在公共服务补短板方面,组织抓好项目推进,解决好就学就医问题。行政审批部门要指导县市加强安置区便民服务力度。扶贫部门要做好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动态监测,积极安排扶贫资金加大帮扶力度。商务部门要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引导适合的企业到安置区建厂或设立扶贫车间。金融部门要开展百名行长联系安置区工作。二要加强督查调度。发改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要开展定期不定期督查指导,细化目标管理,完善考核办法,全面加强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专项考核。政府督查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督查,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问题解决。三要做好群众工作。四要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舆论正面引导,重点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易地扶贫
搬迁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宣传易地搬迁脱贫成效和经验,宣传基层扶贫干部典型事迹和搬迁群众光荣脱贫感人故事,汇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同志们,实现全州脱贫摘帽,消除千年贫困,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全州上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要以首倡之地的首倡之为,尽锐出战、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听取巡察组巡察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X 专题会和X 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听取了县委第X轮巡察各组情况报告,各位领导对X 个组的汇报进行了点评。总体来看,本轮巡察体现了中央和省市关于巡视巡察工作的最新要求,靶向精准、组织有序,X 个巡察组在工作中能够履职尽责,敢于直视问题,始终紧扣不同单位的职能职责,扭住责任不放,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问题和线索,对被巡察单位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政治体检”,巡察利剑作用得到有力发挥,较上一轮巡察,在质量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就做好巡察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强化政治引领,坚定不移深 化政治巡察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的重大部署,并将建立巡察制度写入新《党章》;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举措,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为新时代推进县级巡察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务必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的精神要求上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把政治巡察引向深入。
一要突出“主题”,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政治巡察。要紧
紧抓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一根本,自觉对表中央和省市县委有关要求,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上聚神、在加强党的建设上聚力、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聚焦,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推动各级党组织坚守党的政治立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升政治能力和政治水平。
二要紧扣“主线”,把发现问题、形成震慑贯穿始终。要在“精准”上下功夫,把焦点对准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对准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肩负的政治职责,对准普通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瞄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查,把问题带回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密结合中央和省市县委重大部署,紧盯审批监管、脱贫攻坚、环境治理、民生改善、“三资”管理、干部作风等领域,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三要把握“主旨”,坚守保障X X 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X 高质量发展的冲刺之年,在极为繁重的发展任务面前,我们又遭遇了防治新型冠状病毒“阻击战”。因此,2020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必须拿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精神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谱写新时代X 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政治建设是统领,纪律作风是保障。要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全局中心工作开展巡察监督,着力从政治上发现问题、分析差距,推动管党治党真管
真严、敢管敢严、常管常严,为X 高质量跨越发展培树正气、保驾护航。
二、强化成果运用,扎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
要把巡察成果运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解决突出问题,发挥震慑遏制治本作用。
一要原汁原味反馈问题。由县委巡察办协调盯办各巡察组根据专题会议提出的意见,对巡察报告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最终正式巡察情况报告,制定反馈方案,起草反馈意见,按程序和要求进行反馈。要坚持照单验收促整改,把巡察发现的问题原汁原味反馈给被巡察党组织,尤其是反馈给被巡察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的意见,要原汁原味、到人到事,使其全面掌握本单位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举措。
二要总结归纳普遍性问题。对巡察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进行通报,压实巡察整改主体责任,监督推动各级党组织对照查摆、未巡先改,深入剖析原因,扎牢制度笼子,规范权力运行,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三要强化整改日常监督。县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要把督促巡察整改作为强化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相关科室、具体负责人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加强经常性督促检查。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巡察整改职责、敷衍塞责的,要严肃追责问责,推动巡察整改落地见效。
四要及时查办问题线索。县委巡察办指导协调好各巡察组问题线索的整理和移交工作。县纪委监委要认真对待移交的问
题线索,加快处置和办理,最大程度体现震慑作用。
五要标本兼治扩大战果。针对巡察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推进督查巡察和纪委监督一体贯通,强化各部门间协调联动,真正将问题改到位、规矩立起来、工作搞上去。
三、加强自身建设,全力推动巡察工作高质量 发展
巡察工作量大,专业性、政策性强,发挥巡察利剑作用,需要强化巡察机构建设,努力打造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拒腐蚀的工作机关,着力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巡察铁军,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保证巡察效果。
一要不断强化专业巡察干部这支“主力军”。要抓好巡察机构建设,合理调配各组人员力量,保证巡察工作连续性。要加大巡察业务培训力度,引导巡察干部当好政治标杆、成为行家里手。要建好管好巡察人才库,适时调整补充优化,对不适合从事巡察工作的及时调整。要建立完善巡察干部激励机制,对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工作优秀的巡察干部要关爱保护、大胆使用,对违反巡察纪律要求的要坚决查处。
二要不断凝聚协作单位这一“生力军”。县委巡察办要发挥好牵头抓总和综合协调作用,与相关成员单位一道,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协调做好人员抽调、信息提供、专业支持、成果运用等工作。县纪委监委和相关单位要抓实巡察移交问题线索的查核处置工作,坚持共性问题集中整治、个性问题约谈反馈、典型问题立案查处,“立竿见影”、强力震慑。
三要不断推进巡察规范化建设。要对标对表省委巡视和市
委巡察,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优化工作流程,按照有效有用有操作性要求,整章建制,补齐短板,严格做到每个环节、每道程序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实现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同时,统筹推进下一轮巡察工作,坚持提早准备、强力启动,根据县委总体工作安排,适时启动第X 轮巡察工作,力争取得新的成效。
同志们,随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巡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巡察定位,坚决履行政治巡察职责,用心用力做好巡察各项工作,为推进X 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三门峡市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试行)
三门峡市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切实加快工作进程,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依据《河南省“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意见》、《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暂行)》、《国家发改委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严格控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面积的通知》、《“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河南省易地脱贫搬迁实施方案》、《三门峡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细则》等文件精神,结合陕州区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保障基本;创新机制,精确扶持;区负总责,乡(镇)落实。
第三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搬迁农户住房和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从2016年开始,通过三年努力,力争到2018年基本完成全区共搬迁18516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其中2016年完成5929人;2017年完成6562人;2018年完成6025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显著改善搬迁农户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完善新村水、电、路、气、网、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解决搬迁农户“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发展难”问题。再通过巩固提升,同步推进产业培育和转移就业,真正实现搬迁农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第二章 搬迁对象和条件
第四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为,户籍在我区、有易地搬迁意愿,并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具体为以下二类:
(一)居住在深山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括建档立卡系统中未享受过搬迁政策的已脱贫户);
(二)居住房屋有安全隐患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应当按区规划安置点实施搬迁。
第五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确定,要经过贫困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委研究、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等环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确认,搬迁对象确定后,原则上不予调整,确需个别调整的,须经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第三章 安置方式
第六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原则上限陕州区范围内。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集中安置包括城镇安置、产业园区安置、旅游服务区安置、新型农村社区安置。分散安置包括插花安置和投亲靠友、自主安置等。
—— 城镇安置。依托城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发达、商贸活跃的优势,建设移民安置点,主要安置有一定劳务技能、有稳定务工和收入渠道的搬迁对象。
——产业园区安置。依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就业岗位,建设移民安置点,主要安置有劳动力的搬迁对象。
——旅游服务区安置。依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能够提供旅游服务就业岗位的乡村建设移民安置点,主要安置有一定经营能力和条件的搬迁对象。
——新型农村社区安置。依托交通条件好、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就近安置本行政村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搬迁对象;或者依托乡(镇)周边和交通条件好的地方建设移民新村,就近安置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搬迁对象。
——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乡(镇)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安置。
——投亲靠友、自主安置。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自主等方式自行安置。
第七条 对有意愿进入城镇、符合条件的搬迁农户,允许其将建房补助资金用于购买保障性住房、商品房。属五保户、鳏寡孤独的特殊人群,纳入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第八条 安置点优先规划建设水、电、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其它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施完善。
第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搬迁对象引导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养殖业、加工运输、饮食服务、劳务输出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等。
第十条 安置房落实和在划分宅基地前,乡(镇)需与搬迁户签订退宅协议书,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后,搬迁户的原有住房必须收回。整组或者整自然村、整村搬迁,原宅基地必须复垦;零星迁出的,将宅基地归还迁出地的村集体,并办理相关手续。第四章 项目规划建设
第十一条 依照《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意见》,依据《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河南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等规定,结合陕州区农村安置点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完善功能”的原则进行规划。第十二条 搬迁安置点的规划建设方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尊重当地民情、民意;要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节约集约;要合理布局,坚持以组团式规划为主,排列式规划为辅的原则;要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突出地域文化、民俗特色。必须为每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建设卫生间和储藏间,购置太阳能,并按照人畜分离的要求进行规划布局。第十三条 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标准: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建档立卡系统中没有享受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已脱贫户,安置房屋标准,人均住房面积不超25m2。
(二)同步搬迁户不受人均住房的面积限制,享受与贫困户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 新建安置点的选址及要求:
(一)安置小区用地应依据《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乡(镇)政府申请,住建、国土等部门批准;
(二)安置小区认真完成土地、规划、环评、实施方案编制(必须委托相应资质的机构编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见附件2)和审批、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杜绝项目手续不全开工建设现象,应依照相关法律程序依法依规进行;
(三)乡(镇)政府既要注重搬迁安置房建设,又要注重退宅复耕工作。
第十五条 根据安置点实际情况、用地条件等,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建设分“一户一宅”建设和多层楼房建设两种类型。
“一户一宅”安置社区建设标准:
(一)小型社区(500人以下),住房面积共三种,分别为50m2,75m2及100m2(每户外加10m2的储藏间)。
1、入住标准为“一光一白四有五通”,即:压光水泥地面,墙面白防瓷涂料,有太阳能,有给排水,有厨房设施,有水厕及化粪池,水、电、路、电视、网络接通。
2、配套设施:公共用房200m2、社区卫生服务站30m2、垃圾收集站、文化活动场所50m2、公共厕所20m2。
3、基础设施:道路(门前宽6m,主路宽7m)、绿化、亮化。
(二)中型社区(500人—1000人),住房面积共三种,分别为50m2,75m2及100m2(每户外加10m2的储藏间)。
1、入住标准为“一光一白四有五通”,即:压光水泥地面,墙面白防瓷涂料,有太阳能,有给排水,有厨房设施,有水厕及化粪池,水、电、路、电视、网络接通。
2、配套设施:公共用房300m2、社区卫生服务站30m2、垃圾收集站、文化活动场所80m2、公共厕所30m2、社区服务中心300m2;全民健身设施,配电房50m2。
3、基础设施:道路(门前宽6m,主路宽9m)、绿化、亮化。
(三)大型社区(1000人以上),住房面积共三种,分别为50m2,75m2及100m2,(每户外加10m2的储藏间)。
1、入住标准为“一光一白四有五通”,即:压光水泥地面,墙面白防瓷涂料,有太阳能,有给排水,有厨房设施,有水厕及化粪池,水、电、路、电视、网络接通。
2、配套设施:公共用房300m2、社区卫生服务站40m2、垃圾收集站、农具统一存放站200 m2、文化活动场所100m2、公共厕所40m2、社区超市70 m2、社区服务中心300m2;全民健身设施,配电房50m2、小型图书馆80 m2。
3、基础设施:道路(门前宽6m,主路宽11m)、绿化、亮化。多层楼房安置建设标准:
砖混结构六层,除50 m2,75 m2及100m2三种户型外(每户外加10m2的储藏间),因同步搬迁户不受人均住房面积限制,可结合村民需求情况适当建设100m2以上大户型。
1、入住标准为“一铺一白两安装三有五通”并配备一定家具,即:铺好地砖,墙面白防瓷涂料,安装卫生洁具,安装室内屋门,有太阳能,有给排水,有厨房设施,水、电、路、电视、网络接通,配备床、茶几等家具。
2、配套设施:公共用房500m2、社区卫生服务站50m2、垃圾收集站、农具统一存放站300 m2、文化活动场所100m2、公共厕所50m2、社区超市80 m2、社区服务中心300m2;全民健身设施,配电房50m2、小型图书馆80 m2。
3、基础设施:道路(门前宽10m,主路宽12m)、绿化、亮化。
第十六条 2016陕州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时间节点: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下达后,实施插花安置、投亲靠友、自主安置的,在2016年9月底前,确保安置手续齐全,2016年11月底前完成搬迁;实施新建房屋安置的,在2016年6月底前开工,10月底前完成安置房建设,2016年底搬迁到位。第十七条 项目建设管理要求:
(一)施工图须由区住建部门组织招投标,确定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加盖设计单位图章,须达到陕州区抗震设防标准。
(二)区政府依托陕州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州区建投公司),承担全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
(三)施工过程中,迁出地乡(镇)政府(委托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应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开展日常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四)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区环保局等部门须根据职能对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章 政策措施
第十八条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组成。
(一)政策性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人均0.7万元。通过举借地方政府债务注入项目资本金人均1万元。通过承接专项建设项目资本金人均0.5万元。承接长期低息贷款人均3.5万元。
(二)群众自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自筹0.3万元。
(三)区政府投入:区财政、乡(镇)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陕州区建投公司在实施扶贫搬迁安置建设中产生税收的县级留成部分。
第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以实物形式补贴,安置房要达到基本入住条件。补助标准如下:
(一)城区规划区内购买商品房安置,原则上人均补助不超过5万元,同时享受农民进城购房相关优惠政策。
(二)乡(镇)政府所在地购买符合政策要求的安置房,原则上人均补助不超过3.5万元;
(三)行政村内购买符合政策要求的安置房,原则上人均补助不超过2.5万元;
(四)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的鳏寡孤独或家有重度肢残、智残、精神病的“兜底户”,由政府统一提供指定住房,产权归政府所有。
第二十条 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范围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搬迁户住房建设、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纳入统筹规划的同步搬迁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二十一条 陕州区财经投资有限公司与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做好投融资运作的协调和投融资资金管理、调配衔接工作。根据项目工程实施进度,将搬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二十二条 区财政局要根据搬迁规模和实施方案,将搬迁安置土地征地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办法:
(一)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城区规划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各行政村内购买安置房的,应按照相应安置标准自主选择。
(二)易地扶贫搬迁户要严格按照安置标准购房。
(三)新建的安置房分配要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户不同情况,合理分配。具体分配办法由各乡(镇)自行决定。
(四)采取投亲靠友、自主安置方式的搬迁群众,在自愿申请、签订协议、原住房拆除后,可将与集中安置同等标准的住房补助资金直接补助给搬迁群众。
第二十四条 建档立卡搬迁户、同步搬迁户入住新宅后,原宅基地和宅基地使用证必须收回,迁出地的原有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等其他合法权益继续有效,搬迁户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教育体育部门应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好各学龄段搬迁户子女规模分析预测,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确保适龄搬迁户子女能上学,并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
第二十五条 易地扶贫搬迁户宅基地退出奖励,按搬迁完成情况进行。从搬迁协议签订之日起,一年内搬迁验收合格后,每户奖励2.5万元;两年内搬迁验收合格后,每户奖励1.5万元;三年内搬迁验收合格后,每户奖励0.5万元。宅基地搬迁奖励资金由财政部门垫付。
第二十六条 同步搬迁安置。各乡(镇)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自愿基础上,鼓励非建档立卡户同步搬迁,尽量实现整自然村、整组、整片搬迁,努力做到应搬尽搬。同步搬迁户享受安置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补贴资金。各乡(镇)可统筹整合各项资金,对同步搬迁户给予适当的住房建设补贴。
第二十七条 各乡(镇)统筹整合各项资金,一是在城区规划区内安置的,人均统筹资金1万元;二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安置的,人均统筹资金2.5万元;三是在行政村内安置的,人均统筹资金3.5万元;四是统筹其它各部门资金。以上统筹资金用于扶持易地扶贫搬迁户发展产业,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第六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八条 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要求和项目进度履行职责。乡(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主体,要成立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并成立项目实施工作组,具体负责本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各搬迁安置点须成立村民议事小组,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第二十九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由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项目实施建设由陕州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资金管理由陕州区财经投资有限公司按照《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豫财农[2014]43号)执行。
第三十条 区、乡两级分别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档案,要求做到一户一档、一户一册、一年一卷。第三十一条 相关部门及乡(镇)职责。
(一)区发改委侧重负责全区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编制、提出“十三五”及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规模及其分布、政策衔接、方案备案汇总、任务下达、考核评估等工作,具体负责陕州区建投公司与相关乡镇衔接。
(二)区扶贫办负责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识别标准和识别程序,明确搬迁对象,负责对搬迁后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销号。
(三)区财政局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区融资平台的筹建和管理,搬迁资金筹措、使用及管理。
(四)区国土局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规划调整、土地征收、迁出地宅基地复垦、耕地占补等,确保搬迁项目土地供应。
(五)区住建局负责制定安置区建设技术规划及制定统一住宅设计图集,规范建房风格、层数、规模,监督安置点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
(六)区民政、教育、卫计委、交通、电力、农办、农牧、水利、信访、宣传等有关部门按各自工作职责出台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相关政策,报区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原则,乡(镇)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所在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为所在乡(镇)项目实施主体,会同相关部门落实安置点的项目立项、用地报批、征拆及规划设计及房屋建设,负责所在乡(镇)安置点搬迁户房屋分配。
(八)区委、政府督查室加强对易地搬迁工作进度的督查落实,对工作滞后、推动不力的部门、乡(镇)进行通报。第三十二条 宣传部门要充分运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利用宣传栏、宣传标语、政(村)务公开栏等,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实施方式、优惠政策等宣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主动性,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实施。第七章 检查验收
第三十三条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实行建好一个安置区,检查验收一个安置区,验收内容包括安置区建设和原居住点的复垦以及宅基地的退还情况。检查验收工作应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验收相关制度,做到“谁发包、谁负责,谁审批、谁验收”。
第三十四条 项目竣工后,乡(镇)项目实施主体向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提交验收申请,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组织初步验收,初步验收通过后及时申请省辖市发展改革委、扶贫办组织竣工验收。项目实施主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计划、项目批复、工程招标、施工、监理、财务、审计、验收、图片等档案资料的管理。档案管理要明确专人负责,按实行一项一档保管。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各乡(镇)、相关部门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区委、区政府将其纳入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十六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构应建立健全检查制度,对项目组织管理、计划执行、工程质量、资金使用、项目进度、档案管理等全面检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构应积极配合稽察、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工作。
第三十七条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行公示制度,把行政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第三十八条 凡不按易地扶贫搬迁有关规定,虚报、重报项目或计划的,或项目组织不力、管理混乱、出现严重问题的,或瞒报、谎报工程进度的,或不及时上报报表,或抵触检查、整改不到位不及时的,应当对相应责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依纪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自下达之日起执行,上级政策如有变动,严格按上级政策执行。实施过程中的不可预见事宜由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协商解决。
附件:1.陕州区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分解表
2.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陕州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16年6月15日
附件一
陕州区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分解表单位 扶贫搬迁 “十三五”合计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陕州区 18516 5929 6562 6025 西李村乡 4834 1258 1661 1915 观音堂镇 1950 508 685 757 店子乡 1596 656 632 308 宫前乡 2302 653 767 882 硖石乡 2152 673 490 989 张茅乡 1665 768 695 202 王家后乡 2490 628 890 972 菜园乡 529 369 160西张村镇 416 416张汴乡
582582附件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一、概述
(一)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项目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3、拟建地点
(二)编制依据
(三)项目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四)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
(五)搬迁规模及安置类型
1、搬迁规模
明确扶贫搬迁人口(含建档立卡人口,非建档立卡人口),涉及的乡镇数量,集中安置点的数量。
2、安置类型
集中安置(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建设搬迁新村、依托小城镇或产业集聚区安置、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 分散安置(插花安置、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七)实施进度计划
(八)总投资与资金筹措方案
(九)结论及建议
二、项目区域概况
(一)县域基本情况
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人口结构、区域经济等情况。
(二)易地扶贫搬迁区域现状
易地扶贫搬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基本情况。
(三)贫困现状及贫困类型分析
1、贫困现状
2、贫困类型分析
(四)搬迁人口情况
1、建档立卡贫困户数量及分布
2、非建档立卡同步搬迁户数量及分布
三、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四、安置点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1、集中安置选址原则及项目选址
2、分散安置选址原则及项目选址
(二)建设条件
1、交通条件
2、气象、地质条件
3、城镇规划、土地规划及社会条件
4、公用设施条件
5、施工条件
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建设标准
(二)补偿标准
(三)建设内容及规模
1、集中安置建设内容及规模
2、分散安置建设内容及规模
六、项目建设方案
(一)安置点规划布局及建设方案
1、规划布局方案(1)规划指导思想(2)规划原则
(3)集中安置规划方案(4)分散安置规划方案
2、建筑方案(1)设计依据(2)建筑形式(3)结构设计等
3、基础设施工程方案(1)道路交通工程(2)给排水工程(3)电力工程(4)通信工程(5)绿化工程
(6)沼气、供暖及太阳能利用(7)环卫设施工程等
4、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方案(1)教育设施(2)卫生设施
(3)社区综合服务设施(4)商业服务设施(5)文体设施
(二)经济发展方案
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方案。
(三)原址恢复方案
原址生态恢复、土地复耕、土地利用方案等。
七、环境保护、安全与节能
(一)环境保护
主要污染源及采取的措施。
(二)防灾减灾
防洪、防风、防火、防震、防泥石流方案等。
(三)节能及减排
能耗、节能措施、碳减排等。
八、组织机构、实施进度及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 机构设置、机构职能、劳动定员等。
(二)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建成后期管理等。
(三)实施进度计划
(四)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移民生活就业保障等。
九、投资概算
(一)投资概算
概算范围、概算依据、概算方法、概算内容、总投资等。
(二)融资方案 资金来源及筹措方案。
(三)投资计划
投资计划及使用方案等。
十、招投标方案
招标原则、项目招标范围、招标组织形式、招标方式、招投标程序等。
十一、脱贫效果分析
(一)效果分析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进度计划安排、人力资源配置及使用计划;投工投劳人数及获取的收益。
(二)产业带动脱贫效果分析
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带动扶贫人数及效果。
(三)其它途径脱贫效果分析
十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一)风险因素分析
(二)风险因素评估
十三、项目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十四、项目监测与评估
(一)监测评估计划
(二)监测评估范围
(三)监测评估指标
(四)监测评估方法及措施
十五、结论与建议
十六、主要附件
(一)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规划图
(三)规划部门预审意见
(四)用地手续
(五)环评手续
(六)其他规定的必要附件
(七)必要的设计图纸
第三篇:易地扶贫搬迁对联
易地扶贫搬迁搬家对联
1、感恩思进 坚定信念跟党走 脱贫致富奔小康
2、不忘党恩
党恩布神州全民享小康 人心向政府社会皆和谐
3、乔迁之喜 易地搬迁政策好 村民心中谢党恩
4、脱贫攻坚 托党恩乐迁新居 感良策喜脱贫困
5、党恩赐福
河深海深不如党的恩情深 千好万好不如政府领导好
6、人民政府为人民 幸福不忘共产党
7、共产党好
精准扶贫见成效感谢共产党 勤劳致富建家业不忘习主席
8、脱贫攻坚 政策拓宽平坦路 春风吹暖贫困家
以上是整理各大网站内容!
第四篇: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附件
福建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为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坚决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
(二)基本原则
1.精准识别,精准搬迁。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高搬迁对象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水平。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各项资金都要精准集聚,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和后续脱贫,防止“大水漫灌”。
2.群众自愿,应搬尽搬。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努力做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并统筹处理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农村低保户、特困户等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确保有序搬迁、平稳搬迁、顺利搬迁。
3.保障基本,完善配套。严格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要求,做好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安置住房的规划和建设,防止因建房面积过大而增加搬迁群众负担,防止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因建房而负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新建的住房要符合美丽乡村规划,做到新房与新村同步建设。切实做好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整合资源,稳定脱贫。紧密围绕搬迁对象脱贫目标,把扶持搬迁对象后续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积极拓宽搬迁对象稳定增收渠道,实行搬迁安置与产业发展并重,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并重,努力提高搬迁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期间,争取完成对居住在偏远自然村、地灾隐患点、生态保护区等有搬迁意愿农户的搬迁任务,其中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5.9--8.5万人(目前我
省有搬迁意愿的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约5.9万人,考虑到因灾因病等因素可能导致新增返贫,“十三五”期间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人数在5.9—8.5万人之间根据实际进行动态调整),做到立足实际、应搬尽搬。实施搬迁后,搬迁对象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收入结构明显多元,经济收入整体提高,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安置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迁出区水土流失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二、搬迁对象与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主要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需要搬迁农户,主要为:偏远自然村农户、地灾隐患点农户、生态保护地需搬迁农户、灾后需重建农户,以及居住在危旧房需集中重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
(二)搬迁方式。包括自然村整村搬迁和分散搬迁两种,鼓励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对于偏远自然村且有意愿搬迁的农户,应采取自然村整村搬迁方式为主。
(三)安置方式。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综合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城镇化进程,主要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引导集中安置。
1.集中安置。依托中心村、集镇、县域和工业园区周边附近交通便利、公共服务配套水平高和就业条件好的地方,采取统规统建或统规自建的方式,引导搬迁群众集中安置。
2.购房安置。购买集镇、中心村空置的安全、实用二手房以及在城镇有稳定收入来源、到城镇购房的,均可享受搬迁同等补助政策。
3.插花安置。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配置相应耕地等资源安置部分搬迁对象。
4.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除享受造福工程扶贫搬迁补助政策外,迁出地和迁入地政府应在户籍转移、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建设内容
(一)搬迁群众住房建设
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布局、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和抗震设防标准,对每个安置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或农户自建搬迁群众住房。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执行不超过25平方米/人的标准(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其中,单人单户安置住房可采取集中建设公寓、与幸福院、养老院共建等方式解决,具体建设方式和标准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可以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续建空间,稳定脱贫后可自行扩建。省定贫困户和非贫
困户搬迁安置,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和经济安全实用的原则以及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建筑面积。新建住房结构设计应执行相关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确保住房质量和安全。
(二)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原则,配套建设安置区水、电、路、基础电信网络及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改善出行条件,满足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全面硬化安置区主干道;根据对安置区供配电调查情况,实施电力扩容及线路改造;努力解决搬迁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广播电视、宽带户户通;对安置区村社公共活动场所周边、主要道路两侧、院落四周进行绿化、美化。建设标准执行相关行业标准。
(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集中安置区可依托现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尽量不再新建相关教育设施;现有设施规模小、分布零散、设置不均衡的,根据需要增加新建或扩建。规划为每个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一个群众活动小广场。根据安置区实际情况和需要规划建设安置区村委会。根据安置区搬迁群众实际需求规划建设分散供养养老院。为优化安置区环境,实现垃圾定点收集,规划实施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功能布局、规模配置和建设标准等,按照国家相关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安置区建设规划执行。
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工作部署,优先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对于整村搬迁后的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整治,积极开展迁出区生态恢复工作。
四、补助标准
(一)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每人可享受补助不少于25000元,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7000元、地方政府债券10000元、专项建设基金5000元,以及省级财政补助不少于3000元(在每人补助3000元基础上每户追加补助3000元,困难计生户、少数民族户、贫困残疾人户等对象还可享受政策叠加,即困难计生户每户追加补助3000元、少数民族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补助1000元、贫困残疾人户按家庭人口每人追加补助1000元)。在集中安置区建房的国定贫困户,县级可从人均10000元的地方政府债券和人均5000元的专项建设基金中切出不高于10%的额度统一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地可根据需要,从农发行、国开行提供的人均不超过3.5万元的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中切出部分资金用于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专项贷款剩余部分可用于对贫困户的后续扶持。
(二)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
省级财政按家庭人口每人补助10000元,同时享受造福工程相关政策叠加补助;由农发行、国开行提供一定额度长
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
(三)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
省级财政按家庭人口每人补助3000元,同时享受造福工程相关政策叠加补助;由农发行、国开行提供一定额度长期低息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市、县两级政府要给予一定比例贴息支持。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十三五”期间,全省搬迁25万人以上。以每人平均建房投资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万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万元测算,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共需150亿元以上,实际投资根据搬迁人数进行调整、确定。
(二)资金筹措
1.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4.55--5.95亿元(按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争取补助7000元测算),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
2.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8.3亿元(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每人提供约1万元的地方政府债),作为项目资本金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及包括同步搬迁人口
在内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专项建设基金。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专项建设债券设立的专项建设基金,为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3.25--4.25亿元(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每人提供0.5万元的中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资本金,主要用于规划范围内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住房建设,以及包括同步搬迁人口在内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省级造福工程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建房补助资金9亿元以上,用于搬迁户住房建设补助。
5.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排资金4亿元以上,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缺口资金118--123亿元,除引导农户自筹约50亿元资金外,主要通过争取由农发行和国开行提供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以及其他投融资渠道解决。
六、融资模式
(一)资金承接、发放与使用
委托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组建福建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担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工作的投融资任务。国家下达我省地方政府债和专项建设基金额度,分别由省财政和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注入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作为项目资本金。
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将专项贷款规模分批发放至省级投融资主体,贷款份额由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各自承担50%,利率按国家政策执行优惠利率,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长期贷款,由省级投融资主体统贷统还,并按照市场化原则与县(市、区)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签订相关协议。有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投融资平台或指定现有平台承接扶贫开发投融资业务,并作为承贷主体,负责向省级投融资主体提出贷款申请。贷款获批后,省级投融资主体根据工程建设进度和资本金到位情况,分批发放贷款资金给县(市、区)投融资平台,由市县实施主体建设使用,实行专款专用。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由项目所在地的县级投融资平台直接与农发行及国开行等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协议,并承担还款责任。
(二)贷款品种
1.扶贫搬迁地方政府补助资金专项贷款。主要用于地方政府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提供补助资金。对于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易地扶贫搬迁统计数据范围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专项贷款,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20%以内执行;对于地方政府给予搬迁补助政策的其他搬迁改造人口的专项贷款,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执行。
2.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主要用于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水、电、路、气、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原居住地的复垦及整理等相关项目。项目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0%以上的,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20%以内执行;项目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0%以下的,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下浮10%以内执行。
七、支持政策
(一)财政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的支持力度;整合省直部门涉农资金,统筹用于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土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集中安置区用地需要;用好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收益主要用于群众搬迁改造和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金融政策。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会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指导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落实和衔接好易地扶贫搬迁所需信贷资金,做好相关金融服务,并加强督促检查。
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工作部署和政策落实,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搬迁群众及集中搬迁安置区予以倾斜支持。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的管理体制。省级政府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负总责,重点做好实施方案编制、确定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政策、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市县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搬迁对象的组织动员、审查认定、安置区选址,以及落实建设用地和工程组织实施,确保完成建设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农村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并列入各地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二)科学规划布局。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框架,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发展、工业园区开发、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有机结合,一起规划。坚持集中安置为主,尽可能地将搬迁群众集中安置在集镇所在地、工业集中区周边和中心村,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
(三)创新搬迁模式。坚持住房模式多样化,既可统一安排宅基地,统一规划,每户一宅;也可群众集资统一建设公寓式套房住宅,每户一套;还可几户合作,集中联建。坚持建房方式多样化,各地要在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建房方式不拘一格,可以依托亲朋好友出工出力建房,也可由乡村统一交由有资质的施工队承包代建。
(四)多方筹措资金。要建立健全“以财政补助为导向、群众投入为主体、有关部门资金整合、社会力量大力支持” 11 的投入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和乡村集体也要不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还要通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外出乡亲集资、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投入。
(五)注重后续发展。以建档立卡搬迁人口为扶持对象,依据不同搬迁安置模式,通过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坚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经济并重,把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中心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搬迁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生活质量。搬迁任务完成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剩余资金可用于对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的后续扶持。要根据每一个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和采取发展致富措施,力求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六)坚持规范运作。要注重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运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要严格按照投资项目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在搬迁对象的筛选确定上,严格按照标准,实行公开公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强检查监督,实行施工进度月报制度。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上,要严格按照《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以及相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项目报账制和公告公示制,防止套取挪用资金。省级投融资主体要按照“物理隔离、封闭运行”的要求规范运行。
(七)强化监督考核。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指标和具体考核步骤。通过采取主管部门考核、加强贷款管理、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考核全覆盖。一是主管部门考核。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财政厅、国土厅、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采取重点地区抽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监测评估等方式,对搬迁对象选择、规划和计划实施、信贷资金及项目资本金运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运用、搬迁对象脱贫销号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和监测结果作为考核依据。二是加强贷款管理。农发行福建省分行、国开行福建省分行按照各自总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管理办法要求,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加强贷前审查、贷中管理和贷后信贷资金监管,严格贷款用途管理,对贷款支持对象是否精准、贷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等进行监督检查,并作为贷款发放与回收的重要依据。三是委托第三方评估。委托社会组织以及咨询公司、科研院所等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进展、资金使用、搬迁对象脱贫发展等情况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价。
第五篇: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四川省自2001年被纳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首批试点省区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搬迁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向上,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本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生存发展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科学指导全省“十二五 ”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序推进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农牧民改善生存与发展条件,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
规划区域范围重点为中央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国贫县”),兼顾我省其他贫困地区。
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紧紧围绕国家政策投向,结合阿坝州大骨节病综合防治、藏区牧民定居行动、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以及促进秦巴山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等重大民生工程,瞄准改善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跟踪问效,搬迁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扶贫和生态两个方面的目标加快实现。累计投资13.7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7.4亿元,在全省13个市(州)57个县(市、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计安置农村贫困人口3.25万户14.99万人,实施成效显著。
一是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搬迁群众新建住房332.2万平方米、附属设施(含圈舍)101.6万平方米,打井2203口(处),建人饮蓄水池7.7万立方米,引水渠(管)2980公里;在安置地整治水池(塘、库、堰)40万立方米,建设灌溉渠道643公里,改善中低产田土7.6万亩,新、改建乡村公路和村内道路2844公里。搬迁群众实现了家家户户住新房,并配有院坝、畜圈和厕所,喝上了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彻底改变了过去恶劣的生存环境,促进解决了游牧民族数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问题,生存状况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安置地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搬迁群众安置地新、改建校舍1.6万平方米,卫生院(站、点)0.7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一批村级活动阵地和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好解决了搬迁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和学习培训难等问题,切实提高了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并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三是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在安置地因地制宜地培育和扶持了一批后续产业,不仅解决了搬迁群众增产增收问题,同时还为搬迁群众搭建了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平台。在新环境中,搬迁户对教育、卫生、文化的认识和商品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转变了过去“等、靠、要”和安于现状、听天由命的苦熬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创建美好新家园的观念蔚然成风。
四是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对居住在水源涵养区、天然林保护区、生态脆弱区内的贫困农牧民,结合“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和“天保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区随即退耕(封山)还(育)林;搬迁后农牧民不再砍柴烧饭、取暖,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对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降低了政府对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避免了对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地区的重复投资;改善了安置地基础设施条件,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为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全社会同步实现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架起了党和政府与贫困群众的“连心桥”,党员干部竭力为人民服务,深得群众欢迎和拥戴,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建房资金缺口较大。广大困难群众要求搬迁的积极性很高,但按现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工程建设能兑现到搬迁户建房的国家补助资金一般为每户0.8—1万元左右,搬迁户建房资金缺口大,已影响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是安置土地调整较难。搬迁安置地大多属于高寒山区或深山河谷地区,可供安置的用地资源极少,搬迁安置土地调整难度越来越大。尤其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耕种的土地不仅不用纳税,还能享受国家对种粮户的“定补”政策,并且还具有土地被征用赔偿的潜在价值,安置地原住农民因为大多不愿转让土地,客观上增加了易地安置土地的调整难度。
三是后续产业发展较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本解决了搬迁群众的住房和口粮问题,但由于搬迁户文化程度低,贫困程度深,缺乏实用技术和市场意识,缺乏发展产业的启动资金,导致搬迁群众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彻底转变,后续产业发展较为困难。
四是易地搬迁任务较重。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在我省规划区范围内,符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并希望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变落后面貌的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仍高达200万人,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复杂,大多数分布在边远、高寒、多灾地区,搬迁成本高,搬迁难度大,搬迁任务十分艰巨。
(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增加投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已将易地扶贫搬迁列为新的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扶贫政策,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我省已经建立形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在政策宣传、群众发动、规划组织、项目实施、部门联动、资源整合、土地调整、产业选择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相当经验,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各地特点的不同的搬迁模式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总结形成了《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指南》,为“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展开和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具备良好群众基础。通过多年的试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影响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深入人心,深受贫困地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拥护,贫困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区域,以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为实施对象,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搬迁群众创造生存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后续产业,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稳步推进,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县级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做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基础上,通过政策导向、典型示范、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调动群众积极性,引导和动员群众自愿参与搬迁。
----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加强与其他移民工程和全省新村建设的衔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促进各方面资源有效整合。区别轻重缓急,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划,分批逐年实施,确保搬迁工程有序推进。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安置地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条件等情况制订安置方案,确定安置方式,不搞“一刀切”。结合实际合理确定搬迁对象,优先保障自然环境特别恶劣地区深度贫困群众搬迁。
----基础配套、产业跟进。通过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和开展技术培训,为搬迁群众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特点、适应市场需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既改善贫困群众生存环境,又实现脱贫致富。
----自力更生、政府支持。充分尊重搬迁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建设美好新家园;克服“等、靠、要”落后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扶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帮助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是生存在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和地方病多发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包括四类:
----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无法就地脱贫越温,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生活在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亟需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亟需避险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遭受地方病严重威胁,亟需搬迁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因采矿沉陷、开发占地、工程建设等原因需搬迁的人口,不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
(二)搬迁方式
整体迁出。对相对集中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位置重要或地方病严重区域的贫困群众,以自然村或组(社)为单元,采取整体迁出方式。规划区域中川西北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地方病严重,应尽可能采取整体迁出方式。
部分迁出。对分散居住在高山峡谷、洪涝灾害频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贫困群众,且不宜实施整体迁出的,采取部分迁出方式。规划区域中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其它贫困山区,搬迁对象类型复杂,难以实施整体迁出的,可采取部分迁出方式。
(三)安置方式
集中安置。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安置地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要能满足搬迁人口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且无地质灾害隐患。规划区域中的川西北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大多属高寒山区或深山峡谷区,公共服务配套成本较高,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尽可能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分散安置。采取分散安置的方式,安置地要尽量靠近乡(镇)政府、村委会、学校、卫生院(站)或公路沿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降低搬迁成本。规划区域中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其它贫困山区,土地资源相对贫瘠,集中安置点选择较困难,依托新农村、中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等建设,主要采取插花分散安置的方式。
其他安置。对于少部分不适宜或不愿意采取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方式的搬迁群众,可依据群众意愿,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依托城镇、投亲靠友等方式进行安置。
(四)安置地选择
安置地的选择坚持以有条件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能落实土地、实现稳定增收为重点,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是土地资源较丰富,集中安置点所需土地由市(州)、县(市、区)政府按国家土地管理政策及程序调地安置或多渠道解决,安置对象人均耕地不低于安置地平均水平;光、热、水等自然条件较好,无安全隐患的地点。
二是水、电、路、土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标准内即能完成配套建设任务,且能就近解决搬迁群众入学、就医问题的地点。
三是可开发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周边环境有利于改变搬迁群众落后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有助于搬迁农户实现稳定增收的地点。
四、建设任务
(一)建设目标
围绕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对36.2万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确保搬迁群众生存环境彻底改变,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稳定后的生产生活不低于迁入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按扶贫区域划分:
在川西北高原藏区搬迁安置1.97万户8.6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23.8%;
在大小凉山彝区搬迁安置2.97万户13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35.9%;
在川东北秦巴山区搬迁安置2.14万户9.4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26%; 在川南乌蒙山区搬迁安置0.62万户2.8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7.7%。
在其它贫困地区搬迁安置0.56万户2.4万人,占规划搬迁总人数的6.6%。
(二)建设内容
围绕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重点支持搬迁群众必要的生活设施建设,安置地基本生产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扩大就业渠道,提升发展能力。主要建设内容为:
改善搬迁群众生活条件。修建住房727万平方米,附属设施200万平方米,建设安全饮水工程2000处。
改善安置地生产条件。建设基本农田32.5万亩,草场20万亩,乡村公路3000公里,小型农田水利3200公里。
改善安置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村学校2.2万平方米,卫生院(站)1.8万平方米,乡村公共活动场所1.5万平方米。
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培育“农家乐”、“藏家乐”等新兴服务业。
五、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十二五”期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总投资53.9亿元,其中:搬迁群众住房、附属设施、安全饮水等基本生活设施建设投资40.7亿元,小微水利、基本农田、草场、乡村公路等基本生产设施建设投资12.5亿元,学校、卫生站、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0.7亿元。后续产业发展投资4亿元。
(二)资金来源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投资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人均补助标准为6000元。拟申请中央易地扶贫搬迁投资21.7亿元,占总投资的40.3%;地方投资6.5亿元,占总投资的12.1%;搬迁群众自筹资金25.7亿元,占总投资的47.6%。后续产业发展资金,由整合中央其他支农资金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解决。
(三)中央补助资金投向 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为补助性资金。中央和省级投资主要用于搬迁群众在安置地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包括住房及必要的附属设施、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村能源、乡村道路,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得用于机械设备、运输工具购置,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经营性项目建设,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助住房建设面积控制在40-60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贫困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推进。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原则,做到机构、领导、人员和职责四落实。各县(市、区)政府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责任主体,均应成立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包括发改、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国土、建设、民政、公安、教育、卫生、广电、税务、扶贫等相关部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的制定、重大事项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计划管理、资金监督、政策兑现和检查验收等日常工作,并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技术方案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要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协调配合。
(二)抓好前期工作
搞好宣传发动。采取召开乡村干部会、村民大会、走访农户、公告公示等多种方式,借助报刊、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等各种媒体,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发动工作,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消除安置地原住居民“排外”思想,调动搬迁群众和安置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展调查摸底。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搬迁对象并登记造册;在调查摸清可供安置区域人口、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广电、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和评估后续产业发展潜力和群众就业机会,择优确定安置地,并根据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安置地可安置人口数量。
搞好项目储备。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和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加强市(州)和县(市、区)项目储备库建设,做好项目储备,抓好动态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和审批权限,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及时完善项目审批手续。
(三)严格项目管理
实行公告公示。各市(州)、县(市、区)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将上级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面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项目乡(镇)、村应以乡村公告栏(墙)、广播、告示等形式,直接面向群众进行公告、公示。迁出地的公告、公示中必须包括搬迁群众名单、国家补助政策和投诉电话等内容;安置地的公告、公示中必须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建设内容、建设期限、质量标准、项目实施单位及负责人、投诉电话等内容,扩大项目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抓好工程建设。各市(州)应与各项目县(市、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项目县(市、区)应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与工程主管部门和项目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工程主管部门应负责做好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作,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项目乡(镇)政府应负责组织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协调搬迁户生产生活用地的调整、户籍迁转、子女入学等问题。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建设标准组织施工。
健全项目档案。市(州)、县(市、区)要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档案。项目实施方案、审批文件、计划表册、政策文件、协议合同、项目竣工报告以及搬迁户花名册、备案表等资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四)发展后续产业
坚持“市场牵动,政府推动,产业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安置区的后续产业,努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通过安置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协调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与搬迁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或吸纳搬迁群众务工。加强搬迁群众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其它职业培训,改变搬迁群众原有的落后生产方式,增加和提高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实现增收渠道的多元化。
(五)落实配套政策
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中的生产、生活用地、税收、户籍、医疗、保险、子女入学、信贷等相关配套政策,为全面提高搬迁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水平创造条件,搞好服务。
(六)强化监督检查
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项目公告公示、项目检查、项目专项稽查、项目审计等方式,扩大监督范围,增加监督层次,落实监督责任,保证监督效果。通过交叉检查、重点抽查、随机抽查、工程检查、财务检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包括借助中介机构,委托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和纪检监察部门的力量,开展第三方检查审计,加强对项目计划执行和资金管理情况的检查,确保各级严格执行项目计划,严格按资金管理规定拨付资金,杜绝挤占、挪用、截留项目资金现象,确保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规划,科学发展,规范管理,清正为民。
最新消息:
1.四川支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
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3日审议通过了《四川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关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将优先用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其中,对于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给予支持。
记者从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了解到,四川将加大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投入,按照此次制定的相关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优先用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给予支持;秦巴山、乌蒙山片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70%给予支持;其他地区,按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60%给予支持。在土地支持政策方面,四川将用好用活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老区开展增减挂钩的,允许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
同时,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四川将优先安排省级土地整治项目覆盖,提升耕地质量,改善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
此外,四川将支持各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用于安置地发展适度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服务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2.四川今年计划易地扶贫搬迁25万人
2016年,四川省计划在20个市州144个县市区对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记者从2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省脱贫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协调会上获悉的。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李昌平主持会议并讲话。“十三五”期间,我省“移民搬迁安置一批”规模为120万人,其中35万户、116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占建档立卡人口总数23.3%,占全国搬迁总规模1000万人的11.6%,计划分四年安排,2020年巩固提升,总投资约700亿元。目前,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平台四川省国农投资管理公司已正式运行,国土部门已明确在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可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和此前产生至今尚未使用的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挂钩使用,有关支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方案正在修改完善,将对搬迁资金筹措、还贷来源、贫困户搬迁安置住房补助及土地、产业、就业等方面提出系列扶持政策。
会议要求,要提高思想认识,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中最早在国家层面从资金到项目得到明确落实,考虑到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和长远生计,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搬了之。要基本锁定目标任务,并在实施中实现动态调整,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对贫困户自筹标准因地制宜,不宜一刀切。做好规划计划,抓紧出台支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规划要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并给予地方一定发挥创造空间。要对插花安置、投亲靠友、农民在搬出迁入后的权益等问题研究制定政策。要加强技术指导,政策要让基层读懂,今年开展一次全省系统培训。要强化督查检查,定期进行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