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下面,我就建设服务型政府讲三点意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理念,重点办理民生实事,建立人民满意的衡量标准。
一、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就是要求政府以民为本,履行为民服务的职能,政府在服务过程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深化清新从政文化建设,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
深入推进“为民奉献、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清新从政文化建设,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干部定期下基层,联系基层群众,面对面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开展政策咨询、困难帮扶、纠纷化解等活动,推行代办服务;建立以民生为导向的服务机制,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提升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突出政府机关为民服务职能。
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减少工作层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方便群众。健全政府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完善行政监督和政务公开,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问政问需于民、网格化为民服务、畅通群众诉求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提升政府服务能力。二、工作重点:办好民生实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仅从思想上,要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工作中、行动上。
一是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党委、政府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一批民生保障工程。党员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重点在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二是加大政府对民生实事的投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基层群众最为迫切希望化解的难题,多集中于“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和“房屋改造难”等民生问题上。政府要加大民生投入,从办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做起。着力办好以改路、改水、改电、改房、改厕、改灶、改陋习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七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队”和“领头雁”作用,因地制宜,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提高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能力。解决民生问题、办好民生实事最终要靠发展来实现。只有不断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改善民生、办好民生实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府要通过发展经济,加大民生投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三、衡量标准:人民群众满意度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所以,人民群众对政府绩效最有发言权,对服务型政府的评价应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准。
一是政府业绩考核要看群众满意度。
在对政府业绩评价时容易以量化的经济指标为主,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这样就导致对政府的评估缺乏客观性、公正性,甚至出现弄虚做假。因此,需要转变观念,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评判,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第一标准。二是干部政绩考核要看群众满意度。
有什么样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施政行为和工作追求。干部政绩的考核内容必须体现推动科学发展与执政为民相结合,必须解决基层群众反映最突出、需求最强烈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干部树立起正确政绩观,更多地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真正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