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精神的家园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大全]
演讲稿可以帮助发言者更好的表达。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演讲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为了让您在写演讲稿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精神的家园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系列活动在我们磨湾教学点有声有色地进行着。浩瀚的江水滚滚而流,那个站立在岸边,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愁,他忠心为国,都不能坚持正义留一句:“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坦荡之言,面对渔夫的劝导,“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胸襟,跃入江水,坚守清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为之有的放弃生命,有的放弃高官后禄;有的为了心中的精神家园而失去一生的精力。他们无不是为了心中的那份精神的家园。
屈原——为了心中精神的家园而失去生命,只为了心中永恒的乐章。
粗茶淡饭,在田园中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五柳先生”,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崇高精神传染着我们,他那辞去官职,放弃锦衣玉食的人,追求那“户庭无尘杂,居室有余闲”的清净,高官后禄锦衣玉食,不过是过眼云烟。
淘渊明——坚守精神的家园,坚持一份崇高,一份心中的淡薄与清净。
在偏僻的山乡,闭塞的环境中,身残志坚的王广瑞老师为了这精神的坚守,付出了27年的光阴,用自己残缺的身躯与坚定不移的信念“跪”着任教,他的目的不为了钱,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危困的孩子走出大山,坚持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教书育人事业,顽强的创造了水乡山村入学率到百分之百的`奇迹。
他————以最贴近大地的方式,踏遍边远山乡,执着的为孩子们点亮心中的灯火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坚守在这精神的家园,体味精神,感受精神,享受这人生的价值。精神的家园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推动着我们走向成功。
二十一世纪的同学们,我们要在学习知识中感悟真理,生发爱国情感,凝聚民族力量,增强美德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锻炼品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我们成长为具有高尚美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人和接班人。
【演讲稿:精神的家园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相关文章:
1.前进的方向600字作文
2.挡住我们前进的,恰恰是我们自己散文
3.爱是我们前进的力量 高中作文900字
4.一路前进的就业演讲稿
5.给我一个前进的方向就好了初二作文
6.人生里面前进的方向散文
7.电灯,照亮人类前进的方向初一作文
8.前进的力量作文
9.前进的道路作文
第二篇: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与意义认识存在不足造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应该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它。
放眼世界有很多宗教,其中,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可谓信仰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为什么,因为他们给了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让人们在烦恼的现实中可以找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继续生活下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信仰,都需要找到心灵的依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但是,谁能给我们精神上的依托?谁能让我们在残酷的现实里找到心灵上的慰藉?是从原始文明以来,人类创造、积累的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让我们的精神有所依托。对于许多人来说,每天步履匆匆,物质的丰裕让他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然而,在心灵深处,总会渴望着一处宁静的精神家园。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那体现着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各种历史文化遗存,会让浮燥的心灵归于宁静。所以,守护精神家园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源远流长,资源不仅丰富多彩,种类还异彩纷呈,是中国人民努力创造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更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过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深藏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轻视或蔑视的态度,或视它为一种粗俗的、幼稚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或认为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思想文化,一种浸透着封建主义的迷信文化。直到今天,还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思想形态的产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失去活力的遗留物。总之,隐藏于民族民间的、不大被人们觉察、留意和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向处于被忽视、被贬抑的地位。这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对深藏于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大多数人对于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十分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富精神价值。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伦理精神,如公而忘私的“天下为公”精神,以义制利的“见利思义”精神,人格独立的“威武不屈”精神,虚怀若谷的“厚德载物”精神,清正廉明的“执法不阿”精神,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精神等等,至今像涌动不绝的清泉,滋润着炎黄子孙的生活,陶冶着中华儿女的情操。这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情感和个性特征,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因此蕴涵着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也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宝贵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我们必须珍视民族民间文化,承继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承载着我们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认真地做好抢救与保护工作。要让全社会,特别是让老百姓都知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是古今广大人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民
间的科技文化蕴涵着大量的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是祖先留下的极具历史价值的精神文化宝库,为我们后人的科技发明和文化创造提供了无限丰富的灵感资源。而一代又一代承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祭祀礼仪,甚至我们的风俗习惯所表达的是人类自己对现实的人和社会关注的一种愿望,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人类超越社会历史限定和时间空间限定的一种永恒的期盼和希冀。这是先人们开创的一种灵动的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觉的意识,我们就有了构建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基本动力。
近几年来,很多地方和个人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很少考虑文化的发展。急功近利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使许多体现古朴的乡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顷刻间夷为平地,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冰冷无情的铁铲下,瞬间全部荡然无存。如果我们在全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加特别的关注和十分的留意,那么极具重要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事实上,已经有很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离我们而去。有很多的文化遗产我们也只能在古老的文献资料里才能找到它们的影子,但那也仅仅是影子而已。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缺乏自觉保护保护意识,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它的历史文化精神,呼唤文化自觉的意识,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首先是传承文化传统,为文化创新提供持久的动力。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和原始农耕文明中养育起来的,它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它深深扎根于我国各民族人民群众之中。从2003年开始,政府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在全国各地开展普查工作。这项为耗资巨大的普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浩大工程就是要找到中华文明的源泉。我们寻找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源泉的目的是要更好地认识它的文化价值,并将它精心呵护,传承发展。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把旧有的东西当作“活化石”摆在博物馆里仅供展览,也不是把故旧的民俗事象简单地搬到现代生活中重演,而是要在深层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从而使我国新的文化成果更具中国特色,更彰显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向纵深发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打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环境。这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也是其保护的价值意义所在。可让人遗憾的是,这项伟大的工程起的作用虽然很大,但仍有很多的地方做的不到位,仍有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眼前流逝。一味死板的保护并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流传,而是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发展。
通过了解可以发现,许多民间文化被用来作为吸引游客的道具,像许多的民间祭祀活动本来应该是一个年一次举行的,而事实上几乎是只要有游客就有祭祀活动。这已经不能称之为一项活动了而是一种表演秀。为了经济利益完全忘了保护文化遗产。面对现阶段民俗文化保护现状,我们看到的是老手工艺人大多后继无人,老房子大片被推倒,老艺术日渐式微,民俗的东西正在流失。我们要抢救和保护,应该有人去传承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内容之一,具有丰厚的生活底蕴、浓郁的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智慧结晶,是各民族鲜活的人文载体、社会的流动历史,但其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而这也是中国是以“政府行为”来保护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原因之一吧。化遗产保护不能是单一的政府行政行为,而是应该发展为一种个人行为,它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需求,在民间有着强大的认同力和行为力。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思考该如何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虽然越来越深入人心,但在专业领域还是一个新兴课题,技术能力和观念能力都亟待提高。我们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损失,实施有效保护,为人类守护好精神的家园,这是一份沉重的责任。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文化生态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一方面,使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空间;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认同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追求,并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形成和文化认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情感积淀,是构成民族精神家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维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对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有辩证性,先进性和时代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根据实践的要求来甄别优劣,以实践为标准来决定摒弃什么、继承什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需要我们每个人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我们在压力很大的社会中生存需要给我们的精神一个栖息的家园,可以让我们在身体忙碌的同时得到精神的休息。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第三篇: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影响我的五本图书”写作综合活动课
吕驾宇
[活动目标]
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平淡如水,写作如同临着一潭死水,难兴丝毫波澜。作为教师,除了教育他们要仔细观察,认真体会他们正经历着的日常,告诉他们平平淡淡才是真,奇异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准备,平淡无奇的风景才是为大画家准备之类的话语以及举例比如刘亮程就是在最平常的村庄里写出最不平常的《一个人的村庄》等等之外,还应该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一下问题,的确,学生终究不是大画家,必须承认象牙塔的生活是单调的,寝室教室厕所三点一线的重复感是让人窒息的,发现庸俗日常之美的眼睛并非是人人都具有的。那么,既然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倦,为什么不带他们去看看别人是怎样生活,从而再从别人的生活去关照自己的生活去丰富自己的习作呢?
观照别人的生活途径无非两条,一是深入社会,去寻找别样的人生,二是广泛阅读,洞察世事人情。前者受现行教育秩序的限制,只能利用节假日,教师的可控性较差,后者可以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足以构建有效的秩序。
况且读写自古不分家,有古语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今话曰:阅读,走在回家的路上,写作,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于是,“在路上”以及“回家”这人类亘古不变的两大情结,就这样轻易被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所打通。
道路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契机以及习惯。我所想到的“影响我人生的五本图书”这语文活动课,首先是对过往阅读的一次盘点,其次是对今后阅读的一种指向以及创造培养阅读习惯的契机,再次就是指明从别人的精神世界中汲取自己写作营养的这样一个方法。人活着,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精神有了,一切都跟着来了。
[活动准备]
由于这堂活动课的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有感即发的写作习惯,那么教师的现身说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毕竟在高一学生眼中,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榜样。既然活动课的题目叫“影响我的五本图书”,那么教师就别客气,好好谈谈影响自己的五本图书以及怎样个影响法吧,况且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教师给学生做了示范,大致规定了相关的体例。所以,课前教师得先梳理自己的阅读积淀,并且将自己写过的读书札记趁早油印出来,到时可以供学生赏鉴一番。此外,关于活动课的题目要事先向学生公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并且必须布置他们在介绍图书的同时最好将图书也带上。
[活动过程]
一、铺垫
这一环节的操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你可以用古人有关读书的名言名句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导入,当然这种做法是有点土的,我准备告诉学生的是下面这段话:
“人的一生中,写作水平的飞跃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一初二时期,那时候人的语言感觉基本形成,具有语言天赋的人在这一时期已经崭露头角,比如很多女同学细腻的笔法就是形成于这个时期。第二阶段为高中和大学时期,在这一阶段,主要因为人的成长,自身的思维方式初步形成,即便在第一阶段并不具特别天赋的人,在这一阶段可以凭借自己的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以及深刻性而使自己后来居上。那么具体哪些人可以使自己后来居上呢?显然具有广泛阅读的人的条件更成熟一些,阅读是走在回家的路上,你阅读了,无疑你离家就越来越近了。至于第三阶段,主要是指你成人后经过世事的磨练以及生死的考验之后体现出的豁达和平稳的心态,这样的心态是标志着一个人完全的成熟和彻悟,于是具有一定写作基础的人在这个时候将迎来第三次飞跃。”
——高一学生刚好处在写作第二次飞跃的关键时刻,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写作士气,因为很多人可能觉得自己就是这副样子了,再练也是白费心机。而且他们还将明白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途径,那就是阅读。
二、示范
在一环节该轮到教师讲述影响自己的五部书了。在讲述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不能或缺的:书的作者、书的主要内容、对你的影响指数。比如影响我的五本书:
1、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主要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此书同样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此书通过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该家族从兴起到消亡的一百多年历史。该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书中的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成为很多中国先锋作家的开场白。而我在大学时代学习小说创作的时候,《百年孤独》同样深深影响着我。现在我翻翻以前的旧作,无不打着《百年孤独》的烙印。可以这样说,是《百年孤独》使我明白小说可以这样写可以这样解读。它让我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影响指数:8
2、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描写了1980年代初中国农村青年的奋斗历程,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身上体现出的一种对苦难的超越精神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迈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我读这部作品是在92年秋天,那个时候我初进大学校园,高中时候苦苦追求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但我前所未有地体验着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于是颓废消沉弥漫在我的脑际。就是在这个时候,《平凡的世界》及时地出现了,我旁观着孙少平他们的奋斗感受着自己的懦弱,我比他们拥有更多可我为什么抱怨也更多呢?我拥有更好的奋斗条件可我为什么要退却呢?我翻着书页,感想万千,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我要重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去。后来我也真的这样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同学们千万不能错过啊。
影响指数:8.5
3、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这是一本有关青春有关成长的图书——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过去的时光,便多了一份从容。犹如旁观者一般,一切了然于胸,语言便如清清的溪水流过,清彻无痕;又如电影中的旁白,娓娓道来。但正如水过无踪迹,当年的情怀已不能复有,只剩下记忆。而记忆总是剔除了阴影的那部分,放大了阳光的那部分,所以回忆总是美的。而当美好的东西却永远只能“水中望月,雾里看花”时,便产生了永恒的无奈与刻骨的伤感、遗憾。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对美丽生命消失的悲悯与哀痛以及对岁月易逝,光阴难握的无限感慨让我产生无限共鸣。每一个人都拥有或曾经拥有过青春,但每一个人的青春又注定会流逝,但人生并不因此而虚无,既然回忆往往是美丽的,那么,即便仅仅为了让自己能拥有这样一份美丽,我们都得好好努力!
影响指数:9.0
4、余华的《活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谁,同样谁也无法抱怨谁,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为雨水和泥土。《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有句成语叫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个重压,它没有断。《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与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让我产生的感动是持久的,它让我即便是在最困顿的时候还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富足,是啊,活着真好,你还过多要求什么呢? 影响指数:9.5
5、廖亦武的《沉沦的圣殿》
廖亦武原本是活跃在199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先锋诗人,而他所编写的《沉沦的圣殿》其实是一本资料集,有关1970年代中国地下诗人的完整的资料集:有历史当事人的回忆,有历史珍藏资料。其中有一专门章节是关于郭路生(食指)的,特别提到了收入高一语文读本的《相信未来》的创作过程,此外还有北岛、星星画展、《今天》创刊等相关内容。
圣殿只所以是圣殿,是因为那是人类共同哭泣的地方。可今天很多人的眼中不再拥有泪水,干竭的泪腺映衬着干枯的灵魂,幸福地存活着。
阅读这本书使我在粗鄙化的日常生活中还不致于迷糊到抛弃高韬的理想,是啊,使 命是那么的漫长,生存是那么的繁琐,理想又是那么的高贵,这一切都需有思想准备,一个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着,为自己活着的只有自己的梦想和不屈不挠的内心。
——梦想令人欲说还休,信仰令人不断成稳。让我们学会微笑,是的,我们必须微笑着前行,不为彼岸,只为海。
影响指数:10
三、尝试
剩下的时间由学生活动构成。
1、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共分成八个组,学生分组讲评影响自己的五本书,并将相干图书展示出来。小组长做好记录。等小组中所有同学都讲述完毕,小组成员在自己小组陈列的图书中评出五本最受欢迎最影响人的图书。
2、全班同学集中,每个小组长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最受本组同学欢迎的图书,并讲述理由。而同组另一同学则将本组图书书名同步打在电脑文挡上。
3、将每个小组的书单都列在电脑文挡上,让全班同学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五本图书。
4、教师点评,并布置学生在五本图书中挑选一本作为自己写读书笔记的对象也可以另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图书。让宣传委员记录最受本班同学欢迎的图书名称,并将五本图书放到教室后面的宣传栏中展出,开辟留言板,每个同学可以在上面书写自己的读后感,以此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5、下课前分发有关教师自己撰写的读书札记的油印资料,以供学生示例。
6、奖励好书评,以书做奖品。
[活动组织方法和建议]
该活动课课时安排节,最好是两节连课,第一节的上部分时间由教师讲为主,下部分时间为分组活动,第二节全班重新集中。课题内容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以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课后的后续工作很重要,比如展示、开辟留言板等,一定要做好。
2004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这个节日每年都有,具体时间不固定,大致是每年莎士比亚诞辰日的前后两周。所以活动课的安排最好能在图书日的前后进行,以便借借图书日这东风。
[活动评价]
从生活中获取有效信息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向来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我们平常说的感知生活,这里的“生活”不应该仅仅是自己或周围的人正经历着的生活,还应包括先人以及远方之人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使人“思接千载,视通四海”的阅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读书的好处无需赘言。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你能不能在班级里营造一种阅读氛围,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的确,这个问题是有关改变一个人习惯和思维的老大难问题。但学生从来都是需要引导的,于是你为什么不尝试呢?从课堂上开始,延伸到课外也不结束,那么,你就成功了。
困难在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带来“共识”的难以达成性,其中的一个小组讨论中就曾经出现每一个人推荐的书籍没有一本是全组人都曾经阅读过的,尽管这是很极端的个例,但怎样在合作、交流、探究中民主集中,教师事先必须有心理准备并确立相关对策。此外就是阅读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所以除了这次的 活动课,教师要经常性地给学生介绍好书好杂志好报纸,教师读到什么好文章也要及时推荐给学生。只是,作为语文老师的你,能不能保证自己具有足够宽广的阅读面呢?教师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兴趣去阅读呢?教师能不能也去调查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去读读学生关心的一些作品呢?
就我这次活动课而言,最后学生推出的五本图书很是出乎我的意料,里面既缺失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的营养比如说四大文学名著,也不包含我原以为必定入围的在学生中很有市场的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幻城》以及诸如《哈里·波特》等作品,于是作为老师你必须承受这种预想与现实间的落差,以及自身与学生间阅读习惯的反差——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结果,一方面,从中可见现在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阅读品味、阅读习惯和话语系统;另一方面古典文化在今天的学生身上基本已经处于“断裂”的处境。
至于后来撰写的书评,则让我欣慰,很多的文章有深度,有见地,有真情实感,既体现了读的快乐,又洋溢着写的自在有物,正所谓,“给我一点快感,有了快感我就喊”。你能怀疑充满快感的叫喊声的悦耳动听吗?
[活动附件]1:现场记录
高一(1)班最受欢迎的五本图书
1、韩寒的《三重门》
理由:写出了我们真实的校园生活,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表达了我们想表达却不敢表达 的反抗。
2、《新编十万个为什么》
理由:在第一时间,让我们懂得了世界的奥秘。
3、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
理由:直面死亡,升华死亡,超越死亡。陆幼青乃真猛士也。
4、郑渊洁的《郑渊洁童话》
理由:人生的启蒙读物,给我们的心灵照进了这世界的第一缕阳光。
5、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理由:书中体现出的一种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教师下水
一、青春·记忆
九十年代以及文存
文/吕驾宇 我是在杭州,用极便宜的钱,将这套《九十年代文存》买到手的。在这之前,我已经有了《六十年代》、《生于七十年代的人》以及《八十年代下的蛋》。六十年代对于我是一种前瞻,一种梦想也是一种错过,七十年代对于我是出生然后是童年然后是一段最懵懂的记忆,而八十年代,我看到了疏离,看到了陌生看到了标新立异,当然还有理想主义者的狂欢以及沉沦。
最后,终于拥有了九十年代。与青春期有关的最后一段记忆。
站在21世纪的边上,抚摩着上一个十年,是历史强行进入我的视野。从一场蒙蒙细雨开始,然后树木的躯干中有了一种岩石的味道——整整六年了,我被拖入了看似明净的生活。这种生活明净到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被动、琐碎。但,此外,还有那么多无法简化的东西似乎丢失在白天和黑夜交接的地方。
《九十年代文存》分上下两卷。上卷所收入的文章,主要是发表于九十年代重要思想文化论争中具有某种代表性的文章,从《废都》的有关争论开始,到二王之争,再到九十年代诗歌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的分裂结束。下卷收入的文章是思想文化随笔,反思,内省是其主题,反思我们的自由主义传统,反思人的尊严的沦丧,反思人与人的相互争斗,相互中伤。
——我们的日常有着太多的争论、诽谤和中伤,为了蝇头小利,为了不中听的话语,为了所谓的名誉荣誉。
——当确定性的追求成为过去,当现实破碎成日常时,人和人的关系就这样变得脆弱而紧张,仿佛一切在历史中,在梦想中被检验过、升华过的思想、意志、情感,乃至人和人的信任、理解、相互支撑,都因现实的挤压和分割重新成了问题。
几年来,我一直习惯于用沉默甚至是冷漠来表明我的态度,而,今天,读《九十年代文存》,哈维尔告诉我,有生活的地方总是压抑生活;王小妮则说,这个软弱到发黑的世界,能举起多大的理由,让你在飘满落叶的泥潭里坚持?崔健唱道,我想唱首歌宽容这儿的一切,我的嗓子却发出了奇怪的声音;陈家琪的声音继续透过纸片穿过时空传到我的耳畔:该说话时就说话吧!
是的,说吧,说吧。
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曾经是真正纯净的。
在于九十年代的自己,最大的收获是“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四年的大学生涯,即便我什么都不曾收获,但在四年中,我终究是长大了。是独立的我了。在于中国文化界思想界,整个九十年代,从头到尾依然是处于集体的迷惘、忧伤、回顾、纪念中。对文革,对人文精神,对日渐远离的梦想以及对习以为常的自欺。
自欺,对,人是需要自欺的。要骗人,首先要瞒自己。人们抱怨世风日下,街上都是骗子都是看客,其实更多的骗子就寄居在人的内心。人的内心——调用张爱玲的语句——是一袭华美的袍,袍上爬满了虱子。
这样的认识,基于九十年代我对校园的告别以及重新介入,基于阅读,广泛的阅读。阅读书本比如《九十年代文存》,阅读世态比如周围人群的每一个眼神。黄健翔说,韩国人赢球,中国人骂人。对,这也是自欺的一种,同样的一场球赛,你的立场,你的屁股决定了你骂人的不同对象。很多事情,所有的区分就在于你的屁股选择坐在了哪一端。从一端遥望另一端,敌人产生了,自我丢失了——而每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每个人习惯于首先 考虑的是自我的利益。
——困惑总是这样鲜活地存在。重要的是自我的经常平衡,自我平衡是自欺吗?阅读是自欺吗?我不知道。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很感谢自己还有阅读这样的嗜好,即便不是升华,起码也是一种逃避,在琐碎、无常之外,还有这样一块相对宁静的空间,让我在现实的这一端,能够清晰的看到另一端有关理想的图景,以及让我感受到自己还不是那么的孤单——很多的问题,就这样困扰着与我一样的很多人,然后,为了即便是不可能找得到的答案,很多人一起上路,出走,行走在路上。
“你是一个执意要出门的人,哪怕全人类,都化妆成白鸽围绕在床前,也不能留住一个想要离开的人。”
这,同样是我从《九十年代文存》中读到的。
是的,人是纯净的,如同白鸽;阅读是令人宁静的,如同家园
二、活着·在路上
坚忍地“活着”
文/吕驾宇
一个老人,在中午的阳光下犁田,他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皱纹里嵌满了泥土,他穿着一件破棉袄,纽扣都掉光了,腰上系着一根草绳,这个老人叫福贵。
福贵老了,在福贵老去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很多:败家、战乱、土改、大跃进、文革……他在经历这一切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儿子、女儿、女婿、孙子,还失去了所有的朋友所有的敌人……时间在流逝,岁月掏洗着一切,该走的,不该走的都走了,福贵也老了,福贵孓然一身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他买了一头老牛,老牛的名字也叫“福贵”,老人与老牛相依为命。福贵是这样开导他的老牛的: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的道理,走呀走呀。两个福贵都走了,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这就是余华那本《活着》,关于皱纹是怎样爬上福贵的额头,关于为何只剩了一头牛陪伴着老去的福贵。两个福贵走远的背影正是《活着》的结尾。
一个人和他的生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之谜在很长时间里都让余华着迷,余华想写一本反映这种关系的书,后来他想起这本书的名字可以叫《活着》,在有了这个标题后,福贵就这样迎面向我们走来。
余华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谁,同样谁也无法抱怨谁,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为雨水和泥土。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有句成语叫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个重压,它没有断。
余华说,《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与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一场场暴力,一次次死亡在《活着》上演,而余华那亲切、平实的第一人称叙述却有效地将“恐惧”变为“豁达”,让“死亡”化为“活力”,让过去展现当下,让定点昭示永恒。
逝者逝矣,可你还活在珍贵的人间!
当年,《活着》曾经在意大利获得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它获奖的评语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揭示卑微者的命运。
这些年,《活着》在国内全面走红并一步步趋于经典。它的走红如同张艺谋的一些电影:外国人都接受了它,那么我们也试着接受吧。
《活着》在西方深受那些经历了二战战火洗礼而一如既往执著又质朴地活着的人们的喜爱,因为他们能更深刻地感受“活着”所具有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呐喊,不是来自进攻,而是来自承受,承受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和苦难,承受面临死亡时的不死。
今天,一个春日的早晨,在阅读了无数遍的《活着》后,我又一次捧起了《活着》。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春日,我如同常日般地活着,奔波着,劳作着,读着还有写着。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春日,今天,今天以前,今天以后,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又有一群平凡而又倔强的人们在病毒的肆虐中经受着“活着”的考验,白色阴影笼罩下的灰色天空,不屈不挠的抗争从没有停止过——生命是如此具体,“活着”是如此强大——正如两个福贵远去的背影,他们老了,他们的身体晃动着,但他们一如既往地活着,行走在路上。
三、消逝·永恒
写作:不仅仅是生命的留言
文/吕驾宇
当一切的喧嚣都随着时间的流淌而沉静的时候,正是再一次阅读陆幼青的时候了。
先前。
我们原本是不会去留意天宇下有着一个叫陆幼青的人的。尽管后来我们知道他是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生,他写过几篇甚至超过豆腐块那般大的文章,并且他似乎很有钱,经常出入五星级宾馆。但,这一切又与我们何干呢,哲人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陆幼青不被感知,于是先前的他对于我们是不存在的。
一切的变化发生在陆幼青生命的最后148天。在医学上已被判处死刑的陆幼青正是在这个时候拿起了他的笔(手提电脑)走入了我们中间,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与病魔以及死神做斗争的情形,他说:“死神在每个人的最后时刻都安排了一段孤独的时光,就象你不可能说着话睡着一样。我已经走上了那条灰色的长地毯,何惧之有?”并且他始终坚信:“生命是因为有结局才绚丽的。”当然他更希望的是他的文字能给那些一直还在苦苦与癌症作战的人,希望自己的经历对他们有用·····
于是就这样有了“榕树下”的《死亡日记》,有了图书版的《生命的留言》,有了BBS论坛上数不胜数的帖子,有了一颗颗被震撼、被激励、被感动的心灵。
正如当初一期“新闻调查”所说:如果没有《生命的留言》一书,陆幼青的故事将仅仅是一个寻常的癌症患者与病魔抗争的故事。
是的,陆幼青解救了我们,是他让我们愈加真切地感受着生命的可贵,激励我们以更好的姿态活在这弥足珍贵的人间。
可是,陆幼青解救的又岂只是我们呢?他说:“人是这样一种动物,当他们成群结对的时候是强大的;当他们落单的时候,仅仅是简单的孤独感就能杀死他们。”作为癌症患 者的陆幼青原本是孤独的,但自从他触摸了文字,又使他维系上了与外界的联系,无数相识或者不相识的朋友在一旁的的加油喝彩使拼争在生命赛场上的他不再寂寞——白岩松说:“这场陆幼青一个人参加的比赛,周围的看台人群爆满,掌声与喝彩、祝福与感动从不停息。”
于是,文字又解救了陆幼青自己。
谢幕了,你走吧,我留下埋单就是。陆幼青如是说。
我们注定是得从陆幼青的赛场走开,但同样注定的是我们永远无法从自己的赛场走开。
两年了,整整两年了,街市依然太平着。记忆、遗忘、新的记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人们的头脑中更替着,是的,我们很多人都已经记不起谁是陆幼青了。
但,终究还是有些人铭记了曾经的那份感动……
是啊,一起上路吧,以笔会友,自我解救,互相关爱,永不寂寞。
3: 学生书评
衰弱的童话
——读《千年一叹》有感
李珊
文明,一个很遥远模糊的名词。历史创造了文明,又将文明埋没。余秋雨依旧用他深沉的目光再次为我们把文明身上纤细的土沙掀开,再次用温热的手指捻起文明的遗迹。他说,你们要用心去听文明遗下来的悲凄,用眼去感觉……
沿泥罗河南下到卢克荣,横穿阿拉伯沙漠到苏伊士运河,叩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大门,耶路撒冷,作者从这里探寻伊斯兰文明、波斯文明。一条条振奋人心的路线。一个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字眼。
很小的时候在读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独感在历史浩浩长河、浩浩狼烟中,存活于世实在是白驹过隙,只是沧海一粟啊。事实上一段时间,某些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建立的文明也正是如此,经过时间的流逝,文明被无声无息的建立,流传、繁盛,又像一块朽木一样终究是经不起时间的侵蚀,无声无息默默衰弱,然后,会在哪个不为人察觉的时代或是哪处并不为人知的旷野侵蚀完毕,消逝殆尽,无影无踪。
据说古代文明繁盛地是在希腊,而希腊的中心是雅典。史实记载雅典衰弱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
事实上,这只是某一种文明的缩影,更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大海是文明的发源,而一切文明都将回归大海,在大海中永存,或永生在人们感叹的记忆当中。
寥落衰败的远景,依稀模糊的现场,仔细张望倒成了多余。作者从而考虑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四个月冒险奔波,天天都在思念着终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一看,却对数万里的尺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里是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
事实上,人和探索文明的人都一样。终日辛疲奔波,天天在思考着生命的终点。也许 到了,真得到了的时候,才会对数万个的日升日落产生眷恋。然而一不小心,我们也会终将嵌入历史,扮演文明的过程或是文明的过客。
文明,太虚渺了,很难把握。但是在这样的夜晚,能写这样的感慨,只图个真切,别无它求。
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董永悦
在宋朝的文化名人中,我最爱的是苏轼。无论从书画、诗词、散文等方面来评价,他都是杰出的,堪称大师的。很小时,我就背诵东坡的诗词。记得《定**》中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我感触最深。每次想起,都仿佛见到一个竹杖草鞋蓑衣的老人在茫茫江湖道上踽踽独行,身前身后只是烟雨弥漫,一条长路连到天边去。
这就是我对苏东坡的第一印象,既朦胧又深刻。那时我不懂词中的深意,就去问父亲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苏东坡什么都不要了,心中空无一物,对任何东西都不留恋,所以到后来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之感叹。我还是不明白,只觉得苏东坡很特殊又很傻。
稍大了,我读了那些苏东坡的诗词,也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了解对于苏东坡,他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里行走过了,在浮尘间游戏过了,活过了,爱过了,写过了,还能怎样﹖正如他自己所觉得“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太多的事经过了,再热烈也是寻常。没有了心动,一切归于沉寂,这基本上是苏东坡的处世格调,至少在他晚年是这样的。
然而“竹杖芒鞋轻腾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并不容易达到。狂吟浪醉之际,诗涌如泉,此时大可烈酒热冷梦,一时彻悟,但终只一时,醒来便不再了。忘情不是喝杯忘情水就能一生不心动的。情就如同五指山,纵然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还在其中。纵能相忘于江湖,情是比江湖更大的。苏东坡深受儒、道、释三家影响,虽道、释都主张逃世忘情,但苏东坡总还心中有挂,胸怀大志,忠诚于君主,终不能无虑,不能万情皆忘,不能无欲成佛。一方面竭力忘情,一方面却又不能无欲,这就是他最大的矛盾。一个侧面影响到他的后半生,使他贬官至边疆。
贬官之后,苏东坡可能更接近了忘情更接近了忘情的理想境界。读过余秋雨的《东坡突围》,觉得余秋雨对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把握得不够准。在《东坡突围》中过于煽情化的语言述写了苏东坡在小人的诬蔑下一步步走到发配黄州的结局。“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余秋雨夸大了那些小人和苏东坡的历史影响。毕竟,苏东坡是位杰出的艺术大师,对于历史,哪怕是文化史他一人也只起了很小的一点作用。苏东坡是位擅长把政治痛苦、个人情感转换为文化欢娱的大师,“作为高层文官,他忠于国家却不失潇洒,而作为流亡文人,他放达江湖却不失传统”。到了黄州苏东坡在某种程度上是回归到了清纯空灵、淡泊静定的思想意识,可以说这时的他已化解了自己最大的矛盾,成功地走向忘情。
正是苏东坡不同寻常的一生造就他的艺术成就。细细想来,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情思,“念故人老人,风流未减,空回首,烟波里”的情怨,“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雨簌簌”的情冷,再到“一蓑 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情亡,苏东坡终于走到了自己向往的境界,读懂了他的诗词,理清了他的心路,也就明白了他,了解了他。
有关小四(郭敬明)的随想
邱磊磊 最近上《萌芽》BBS溜达,傻眼,里面都是关于小四的帖子。我终于为小四感到舒心 了:有那么多的FANS支持他。
青春的孩子总是会相互产生共鸣的,如许多人所说,小四文字记述的感受是我们都曾经拥有的,只是我们缺乏一种驾驭文字的本领将它表现出来。于是小四成了青春的记录者,大家眼中的新锐写手。
总有人会拿韩寒与小四比,我说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同,一定要寻找相通的地方,只能说他们都说出了我们想说的,写下了我们所想的。也有媒体说小四之所以这么红,有掺杂炒作的成分。我敢说,这只是时间问题,小四进入我们视野的时间问题。而不是小四会不会进入我们视野的问题。
小四是不会让我们失望的。从最近出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可看出小四风格的转变,让我们在看的同时大笑不止,笑完却又充满忧伤。有人在BBS上批评小四不该将结尾写得这么凄惨,这一点可以听听他本人的解释,他说他之所以将结局写成这样,目的是让我们看看这个社会的现实,告诉我们别总是在梦里。我也赞同小四所说,如果想看看美满结局的话,不如照本琼瑶或看部电视剧吧。
眼中的小四依然很好的活着,忧伤的。我只能祝愿小四会写出更好的书。
第四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远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精选)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远指引我们前进方向
第一专题学习心得
为期一个月的党校学习,很快过去了一周,在第一专题的学习中受益匪浅。二十年前进行过理论学习,而后一直忙于工作中。虽然参加一些短期培训班,但都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政治活动开展的,缺乏理论性、系统性,特别是对原著的学习。这次重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理论,深刻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些年来在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浪潮中,接受了许多先进理论和思想,同时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界中,一些貌似正确的、前卫的、超地域的、超时空的理论,对我们的思想相对有些影响。这次几位专家学者,通过对原著的学习、分析,旁征博引,使我们在思想理论上有了一个明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共产党员毫不动摇的理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观两大发现永远指导中国共产党前进方向。
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建立一个真正民富国强的中国。(长航公安局熊高)
第五篇:我们是一家人演讲稿
我们是一家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
悠悠古香的年代,西域都护府的傲然屹立,土尔扈特人的风雨兼程,我们是一家人;战火纷飞的年代,马本斋母子的两代英雄,革命诗人穆塔里甫歌颂祖国的诗篇,我们是一家人;红旗招展的年代,库尔班大叔的北京之旅。。。好地方的民族之音,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它不仅包含了对中华民族情感的认同之意,更充分说明了。。。各个民族之间用血用泪用汗水铸就的亲情长城——牢不可破。
人们常说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是一家。而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就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这47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血与泪的考验,饱受过枪与刀的磨难,步履蹒跚,踟蹰前行,然而正是几经水深火热的苦难,这47个民族才逐渐步入新中国的蓝图,才逐渐走进新中国的畅想。
1949年.。。和平解放,1955年。。。自治区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和帮助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政策上,从国家充分贯彻执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国家制定实行的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政策,从1982年开始的大规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到1983年起连续22年把每年的5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的举措,这一件件深入民心的行动无一不显示出我国我党对民族关系的充分重视和合理考虑;经济上,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装备水平的显著提高,到逐步形成的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教育普及率和各族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高到逐步健全的城乡医疗预防保健网络,从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到发展迅速的数据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这一桩桩令人感叹的成就无一不召显着我国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文化上,从对少数民族古代文学巨著《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等一系列历史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到对《江格尔》、《玛纳斯》等一系列少数民族历史史诗的有效保护,从。。。族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到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群众的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和保护,这一次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只为少数民族历史延续的行动无一不透漏出我国我党对少数民族充分的尊重和深切的关怀。此刻我想我们已经开始把一家人的概念具体化了,什么是一家人,是患难与共的兄弟,是互帮互助的姐妹,永远不离不弃;什么是一家人,是雪中送炭的温情,是锦上添花的绚烂,永远真诚相待;什么是一家人,是血浓于水的亲密,是桃园结义的豪气,永远肝胆相照;什么是一家人,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是各民族之间的真情厚意。我们是一家人,所以灾难面前我们手牵手;我们是一家人,所以痛苦面前我们心贴心;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在一起。作为刚刚来到………成为一名……的我,我时刻告诉自己要谨慎,要小心处理好……之间的同事关系,但是我很快从…..微笑中发现我的谨慎和小心根本就是对于他们的一种误解,因为他们的微笑中饱含真诚,透漏着友善,……..会和我闲聊天气的多变,叫我多穿点衣服;…….会时常关心我们新晋人员的日常生活,会亲切的问及我们是否习惯…..的生活;食堂做饭的……会微笑的劝导我们要多吃点饭,不要挑食;还有一群幽默诙谐的………时常调侃着生活,让我们开怀一笑。我时常在想有他们真好,时常在为自己最初的刻意行为感到羞愧,所以我渐渐的收起了刻意为之的谨慎和小心,放开了心怀,真正融入这样的生活,真正理解了一家人的含义。工作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特别是我刚参加工作对于很多事还不了解,她们总是耐心的帮助我解答疑惑,总是亲切的手把手的教导我把工作做好,一遍教不会,教两遍,总是和蔼的微笑着对着我说“小姑娘,没事,刚开始谁都一样,学习一下就好了,别着急” 生活上,她们总是把我们当孩子一样关心,会亲切的问我们房间冷不冷,会真诚的告诉我们要添衣加被,会微笑的调侃我们“小姑娘该嫁人了”,会无奈的对着我们说“这些娃娃啊”。现在的我会轻松地与……..谈论我的理想,告诉她我的秘密;会时常拉着……..的手对着她撒娇似地说我明天想吃什么;会迎上…….的目光,自信的回答他,我们早就习惯了….的生活,而且早就开始享受这种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
我后来逐渐发现这种幸福感就叫做家的感觉,而带给我这种感觉的就是我们的民族兄弟姐妹,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相亲相爱或许也有磕磕碰碰,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互帮互助难免也有误解矛盾,但是我们的情是系在一起的。我们是一家人,以前是,现在是,将来是,永远都是手心手背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