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疫情相关的演讲稿_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疫情相关的演讲稿_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2020年,这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开端,本是我们翘首以盼的新起点,但未曾料到,今年的第一个挑战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让平日里看似能呼风唤雨、震天撼地的人类乱了阵脚,措手不及。一场肆意蔓延的疫情,吞噬着人们的健康,扰乱着生活的秩序,惩罚着人类的暴行,也拷问着我们的内心。17年前,一场同样波及范围广泛的疫情便是由于贪食野味引起,这一次亦然。警钟已经敲响,我们是否应当学会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疫情的来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场疫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野生动物在自然中自由栖居,与人类保持着天然的安全距离,但人为的掠夺和侵占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捕捉、贩卖野生动物,将它们关在铁笼之中,堆放在野味市场潮湿肮脏的环境里,给各种病毒的交叉传播提供了条件。食用野生动物,将这些鲜活的生灵装进餐盘、端上饭桌,不但夺去了它们的生命,更对自身的健康造成了隐患。
人类的发展不应伴随着自然的悲鸣。随手检索新闻,便能看到一桩桩以血泪记录的暴行。因为贪婪,我们锯下大象的牙齿、剥下鳄鱼的皮肤;因为愚昧,我们拔下穿山甲的鳞片、割下犀牛的骨角;因为猎奇,我们将本该自在生活在山林沼泽中的野生动物拆吃入腹……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是不胜枚举,塑料垃圾、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海洋遭受白色污染,科学家在鲸鱼体内发现了大量的塑料袋,各种深海鱼类体内也发现混合污染物;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加速融化,企鹅数量骤减,北极熊瘦骨嶙峋,海象无处栖息……而这一切都是人类对自然失去敬畏之心的结果,生命之间本应和谐共处,肆无忌惮地索取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打开“潘多拉的魔盒”,导致大规模的灾难屡屡发生,最终自食恶果。
疫情的发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衡。多么讽刺,人类将野生动物囚禁在铁笼之中,得到的是它们的恐惧和哀嚎;疫情将人们束缚在房屋之中,换来的却是野生动物的安宁和平静。在人们因新冠病毒而闭门不出的日子里,不但城市空气质量上升,许多珍稀动物也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据报道,在广东发现了60只全球濒危的黑脸琵鹭,在吉林、四川和西藏等多地拍到了久未出没的金雕和雪豹,就连野生大熊猫也在国道上大摇大摆地散步……野生动物因我们的不打扰、不侵犯而不必再在惶恐之中生活。
“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的话明确地表达了人类对自然肆意摧残而并不收敛的行为态度。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我们有了掌控和改变环境的能力,也使得我们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看待事物,习惯于将资源尽为自己所用,习惯于将利益置前而平等居后,却忘记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但它并非我们的星球,它不属于我们,它属于未来。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本为自然之子,应凭借着智慧像其他动物那样融于自然,效法自然,却偏偏要自居于自然之上,甚至屡屡挑战自然法则,后果便是如今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病毒、火灾、洪水、干旱……人类被频繁的灾难席卷。雨果曾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可见自然施与的惩罚未尝不是严厉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主席提出的生态建设目标,号召我们改善生态环境,还自然本来面貌。唯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所节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天地一片绿水青山。
在如此严峻的疫情面前,无数医护人员在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毅然告别亲人,不顾自身的安危,冲上前线与病毒战斗。在他们的后方,是由不眠不休的运输司机、轮流值守的工作人员、日夜赶工的建筑工人、牵肠挂肚的各国侨胞和广大人民筑起的坚实后盾。自然的警钟震耳欲聋,我们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才使得疫情逐渐缓解,但愿这样沉重的教训能让每个人谨记: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疫情终会停息,春天总会来临,相信名为贪婪的“瘟疫”不会蔓延在我们的心中。
第二篇:敬畏自然 行有所止
敬畏自然 行有所止(人民论坛)
陈家兴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15日
04 版)
1950年代,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一则废水,一则废气,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有些时候,我们伤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不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然而,就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每逢一些大的事件时,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论。一端认为人类对自然必须无所作为,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一端认为无需敬畏大自然,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有人甚至将之上升为哲学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环境为本?这样的争论乃至“形而上”到哲学,实质都是走了极端。其实,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可谓一语道破人的特性。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就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工业排污给大自然,大自然还污给生长于斯的人。对自然的馈赠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食无所依。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改造,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不可再居。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生长于斯者的家园,攫取者、破坏者可以一时逃离,但生长于斯的人无处可逃。敬畏自然,归根到底是要敬畏生命,敬畏人民。真正懂得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行为才不会肆无忌惮。
越是科技进步,越不要低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越不要高估了自然的自净力。越是发展快速,越要懂得敬畏自然,越要自觉尊重和保护自然。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公众环境敏感增强,环境风险压力加大。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对自然心存敬畏,规约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能平安度过“环境风险陷阱”,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
第三篇: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演讲稿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演讲稿
——安徽华夏旅游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暨国旗下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国庆节之后的第1次升旗仪式。同学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升旗,为什么还要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为什么要求我们虔诚肃立的瞻仰国旗。这当中教育意义有很多,在此我提出一点和大家分享,那就是敬畏心。
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敬畏之心”,是一种“自我约束”,是一种“自我监督”,是一种“自我鞭策”,;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看看身边同学违纪违规的情况,皆是没有敬畏心的表现,没有了敬畏心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提起敬畏心,才能有感恩心;提起敬畏心,才能有谦虚之心;提起敬畏心,才能有珍惜之心。
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敬畏之心。我们的同学处在社会组织之中,对国家要敬畏,对学校组织要敬畏,对老师要敬畏,对校纪校规要敬畏,对父母要敬畏。现在对校纪校规不敬畏,将来走上社会,对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很好的敬畏;现在对学习、对课堂不敬畏,将来对工作对职业也很难做到敬畏;现在对老师不敬畏,将来对领导也不会敬畏,自己也得不到尊重。所以,希望我们的同学提起敬畏心,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认为和自己无关,好的习惯是慢慢养成,坏的习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思想也是慢慢养成的,让坏的行为和思想成为一种惯性,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后悔莫及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生长的规律,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律,我们要敬畏规律。不敬畏规律,将在规律中淘汰出局。“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李嘉诚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的就是这条幅。
同样,我们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也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学生的每一分钟,敬畏家长的每一分钱。
我们的学生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不能滋长我们同学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心理。
我分享的第二点是:师生亲,家校友。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学生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亲人,学生同样是老师的亲人。亲人的爱,是不能计较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如父母般、如弟妹般的爱想怎样就怎样,而是严格严肃的爱。老师们,如果爱学生,就请你们严格。这种爱不是溺爱,不是要求学生。如果心中没有这份爱,也很难把教育工作做好。同学们,也请你们理解,教育你,是因为在乎你关心你,也请你们不要让关心你的人失望。
同学们,你们经过1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逐步适应了校园的环境。现在应该是密切融入的阶段,你的思想没有理由游离于学校和学习之外。因为时间是一晃而过,再过一个多月就要迎来我们的期中考试了。我记得上次李校长,在此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同学们每天都要回答: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离目标还有多远?我为目标的实现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我还有哪些不足。没有目标,没有想法是很可怕,也是很痛苦,好比在大海里的轮船,没有方向,不知道往哪里开。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梦想和想法,而梦想不是远在天边,不是舍近求远。任何事情,当下的就是最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现在拥有的东西就是最好。把眼前的事情,把正在做的事情把握好,就是在实践梦想。我希望,全体师生,每天都能向上向美的去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提醒大家,天气渐冷,及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照顾好自己,是对亲人最大的关爱。
第四篇:演讲稿2: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演讲稿:心有敬畏
行有所止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敬畏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行为准则。我们虔诚的瞻仰国旗,源自于敬畏心。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那些违纪违法的情况,皆是没有敬畏心的表现。
有了敬畏心,才能有感恩心;有敬畏心,才有谦虚之心;有了敬畏心,才有珍惜之心。
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敬畏之心。
我们要对国家敬畏,对学校组织要敬畏,对老师要敬畏,对校纪校规要敬畏,对父母要敬畏。现在对校纪校规不敬畏,将来走上社会,对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规章制度也不能很好的敬畏;现在对学习、对课堂不敬畏,将来对工作对职业也很难做到敬畏;现在对老师不敬畏,将来对领导也不会敬畏,自己也得不到尊重。
所以,希望我们的同学提起敬畏心,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认为和自己无关,好的习惯是慢慢养成,坏的习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思想也是慢慢养成的,让坏的行为和思想成为一种惯性,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后悔莫及的事情。
万事万物都有生长的规律,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律,我们要敬畏规律。不敬畏规律,将在规律中淘汰出局。“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李嘉诚的办公室墙壁上挂的就是这条幅。同样,我们的老师站在讲台上,也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学生的每一分钟,敬畏家长的每一分钱。我们的学生管理人员,要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不能滋长我们同学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心理。
第五篇:心有敬畏,行有所止-《鉴史问廉》观后感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早已陈述过这样的道理,而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这句话的内涵也毫不过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这部纪录片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该片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可为何在古代社会仍是廉者少、贪者多?我认为这是人们虽有美好的愿望,可没有一套能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确保扬廉抑贪,使得廉政只成为一种口号。因此,我党的廉政建设需要思想、制度和监督上的三重保障。
一是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先导,夯实勤政廉政思想基础。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开展警示教育,让干部知道危险、查找风险、不敢冒险、力求保险。突出示范教育,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加大对各级干部身边勤政廉政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典型示范带动的良好氛围。对勤廉兼优、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确导向,使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把廉政教育入脑入心。
二是以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为根本,努力构建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在部门之间合理分权,防止一些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合理分权,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同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缩小自由裁量空间,消除腐败隐患。健全公务接待制度、财务联签审批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制度,只有建立健全明确的制度,才能使廉政建设切实可行,不至成为摆设。
三是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加强对不廉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力度。要拓宽监督渠道,发挥群众和媒体监督正能量,把党内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方面结合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监督、自下而上监督、横向监督和自我监督的网络化监督渠道,使各种监督形式紧密配合,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注重监督工作中发现线索,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情况,严肃查处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等损害群众利 2 益的案件,严肃查处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对违纪违法行为,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只有让党员干部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我们的廉政建设才算是合格的,“廉”也不会再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身边的常态,我们的队伍才能永远得到群众的拥护,永远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