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演讲稿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论语演讲稿。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演讲稿《论语演讲稿》。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论语》开始,平平淡淡,但平淡中蕴涵真情。我觉得,夫子是以自己的人生切身体会,发出的肺腑之言啊!是对朋友(包括书本、知己、普通朋友)的态度和看法。定下了整部《论语》的基调。
第二篇:论语演讲稿
论语演讲稿
论语演讲稿1
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希望小学全体老师欢聚一堂,共同品读一部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的书——《论语》。虽然这部圣贤之书对于我们大部分老师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如果我们想要做到对它了如指掌则难度不小。可是一本书的出现改变的这种情况,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凭借她对《论语》高深的造诣,用深入浅出的分析,贴近生活的举例,旁征博引为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修筑了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它就是——《于丹心得》。
《论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我们开展本次论坛的目的。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情况,而对这些琐事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如何才能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品读《论语》吧,因为它涵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教育学生的种种方法,还是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但是要寻觅到这些金科玉律,闭门造车显然是不合适的,利用大师的引导,利用大家的智慧才是最便捷的途径。
“幸福”是我们希望小学全体师生努力的方向,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是最捉摸不透的。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当我们品读了《论语》之后是否形成了比较统一,至少不会迥然不同呢?我急切的期待着老师们的高论,希望在其中能够得到建设幸福校园最有建设性,最有实效的建议。
于丹在《论语心得》的扉页上写道:“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道”可以是生活,可以是人生,也可以是我们深深爱着的教育事业,它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有包容的态度、积极的心态,我们都会在不远的将来迈入种种康庄大“道”。最后,我借用于教授的话,“幸福不远人,让我们在共同努力下,幸福,快乐。”
谢谢大家!
论语演讲稿2
亲爱的教师、同学们:
今日我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这句话:”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爸爸妈妈,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一诺千金。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伺候爸爸妈妈,能够尽心竭力;伺候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往来,说话诚笃、格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便他自己说自己没有学过什么,我也必定要说他现已学习过了。“
子夏的这句话提出了正确处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这四种联系的品德规范。子夏以为,一个人有没有杰出的教育,首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到:”孝、忠、信“等根本品德。只需做到了这几点,即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能够以为他现已是个有杰出教养的人了。这一句和上一句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孔子施教重在人的德行。
学过这句话我懂得了孔子育人注重人的质量德行的涵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是否有学识,不是看他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他是否达到了做人的涵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通晓学识之道,要先从自己的品德的涵养、为人处世上着手。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才干学有所成。即《红楼梦》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识,情面练达即文章“。
论语演讲稿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这个长达3个星期之久的寒假里,我读了一夲国学经典——《论语》。正像它的题目一样,古代大文学家孔子用自己独当一面的方式论述了“语”这个字。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们昂首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 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论及了孝道、治学、立德、为政,他的思想 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 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刚开始读之品之之时,我觉得那些满是“之乎者也”的句子和段落乏味之极,就像老和尚那样念着无聊的经,但逐渐逐渐我被孔子的儒术渲染了。孔子注重的是 孝、学、德,而那些金钱与名义,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粪土罢了。他的地位在文学界上很高,却不是官场上的追猎者,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师、先生,不断以实践教导 堂下的众弟子。
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 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 ;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 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 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今天我们读《论语》,要做到继承吸取其精 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才是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论语演讲稿4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孔夫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所有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最后著成了中国的一本瑰宝——《论语》
读《论语》,本来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却发现,“仁”,这个字贯穿了全文,“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论语》中的许多的词句都是发人深思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个句子常挂在我的嘴边,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仁”。孝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现在也慢慢开始退色了,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把中国人内心有唤醒了,明白了“孝”的意义。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我们不难发现,在饱经过几千年的风霜后,是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可是光说不实干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习孔子,用“仁”却面对世间的万物,用谦虚对待人生,永礼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还要用勤奋来充实人生。《论语》也是我们犯错时的教育书,指引我们正确得道路。总之,它就是教你人生之道。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论语演讲稿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他和他的弟子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专制。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
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那怕双手递物,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等琐事,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兴我礼仪之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论语演讲稿6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弘毅厅的赵春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来到岔中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里我时时刻刻被论语感动着,我们一起看论语、背论语、议论语…,感受着温馨的校园文化,体验着中华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论语伴我在岔中茁壮成长,为我打开了幸福学习、通往成功的大门。
说到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论语》里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第二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4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场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自己身边的这些平凡的同学学习,就像置身于万倾绿田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以后的八年级学习中,我们要走入生本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寻找自己的“老师”,虚心地像他们请教,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讨论,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伟人的至理名言。我国革命家徐特立,在法勤工俭学时,已是名字响当当的教育家了。但这位四十开外的名家却甘当小学生,向法国小孩子学法语;还有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虽著称诗圣,但每写一诗,都要向邻居老婆婆征求意见,她听不懂的地方修改到她听得懂为止;又如我国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整写好《史记》,便到各地游历,向平民百姓虚心请教,最后写成《史记》……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当然也没有白居易那样的才华;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更不能不会装懂,而应多向同学、老师请教,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
所以,只要你能参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并真的这样做了,付诸实践的你就获得了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论语》里还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庆幸是岔中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岔中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岔中是幸福的,因为岔中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就让我们在经典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感悟真理,缩短历程,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论语演讲稿7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刚刚学习了《论语六则》,其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一句话,不长,却涵盖了我们的人生。年幼时便要立志于学,稍长些就要学有所成,立家立业。但学成不是理想的结束,它开启着闪烁智慧光芒的四十岁。五十岁, 我们已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仍要努力作为,即使已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拼命追求最终的结果。六十岁,我们已经可以虚怀若谷,淡然面对他人的批评与斥责。等到了七十岁,人生的境界已变的自由而又合理,专属于自己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磨练,去追求。而孔子伟大的品格,也便可以由这句话得知。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他为之奋斗不止的,就是这样一种云淡风轻,就是这样一种循序渐进,就是这样一种圣人的品格而不是事业。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种不可逾越的时光界限,对于我们,也是如此。 即使下一秒有再多繁花盛开,我们也得先将这一秒的小草采摘;即使下一秒是无边黑暗,我们也不可能跨越它去寻找光明彼岸。人生,自然不能违背了发展轨迹。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才能按照客观规律,一步一步走下去。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是否功成名就,不在于你是否为社会作出了惊天动地的贡献;更不在于你的经历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你是否在应该做某件事的时候,用尽了全力去做好它;在于你是否遵循着规律,没有让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在最美的岁月里,在于你是否做到了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无愧于心,因为他们被安放在时间的模子里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学习,不努力,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更大的失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时不进步,难道要等到四五十岁了才拾起理想,期待奇迹发生么?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生活的目标是使生活合乎于自然规律。”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什么是自然规律?孔子已给了我们答案。遵循规律生活,并不是不求创新,只知道一味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走;也不是看破红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听天由命,而是启发着我们在某段特定的时间内,除了做特定的事去推动人生的车轮向前走以外,别无选择。你还是要锐意进取,还是要不懈努力。命运为每个人安排好了相同的轨迹,但绝没有两个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走法,上天拓的路很宽,走着走着,人和人就有了差别,但只要你遵守了生命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每一种活法尽头都是一个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世界。但如果你在某一时间,做了这段路上不该出现的事,等待你的,只能是深渊。这,才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如何坚定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每一步都踏实且井然有序。
人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它更是一个美到极致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必须是一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想要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就要注重脚下踏上的每一步。这,求不得别人,更急不得自己,语言无法描述的境界,还得要等到时间的洗礼,那么,就让我们,从志于学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论语演讲稿8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仁人,孔子对它的解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爱,自己要有奋斗目标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爱人之心,帮助 别人到达他们的'理想。孔子对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学生轻易够不着这样的头衔。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得意门生,但是孔子对于他们的评价却是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说他们虽然都是治国懂礼之才,可以驾驭一方之土,但是均够不上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个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 多强,如果不能够推己及人,仁而爱人,都不能称之为”仁“。仁人要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气魄,以自己的德行来收纳聚集人才。
论语演讲稿9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中说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尼,小车无月,其何以行之哉?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要说 话算数。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试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兴,我说: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带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忧郁的答应了,说下一星期天我带你去 云台山玩,我高兴的不得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去过云台山,时间过的如流水一般,转眼间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问爸爸什么时候去,爸爸说:今天太忙了,没 有时间,改日吧!我的.心霎时间由高兴到难过。我说:爸爸你不想去,就别说,说出去话就如泼出去的水,要说到做到。
妈妈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妈妈爸爸说了一顿,妈妈说爸爸做的不对,答应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虽然这次我没去云台山,但是让我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对我们班的同学说,作为一名好学生,更要诚实守信,善于勤学。
论语演讲稿10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管社会地位上下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时机。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区分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到达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那么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到达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标准,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这一本书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人格的最高境界。
《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长久的打算,就肯定会有现在麻烦。那一次,我是切身体会到了。
那天下午数学课上,老师让我们趁下课的时间赶快把刚刚课堂上讲的练习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页写完,而且必须在下午的第三节课之前交给老师。说完,老师快速走出了教室。我拿出数学练习册正准备写,籍展鹏拍一下我的肩膀,说:”走,咱们去操场上打篮球。人都叫好了,就差你了。“我说:”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没写完呢,你写完了吗?“”写什么写,老师不是说第三节的时候才让交的吗。现在才第一节课,第二节下课不是还有四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吗,那时候再写也能跟上。“我一听,也是,四十分钟足够能写完的。于是便和籍展鹏下去打篮球了。
第二节是英语课,下课铃响起的时候还有一些练习题没讲完,老师没让下课,拖堂继续讲。这一讲就是几十分钟,一下子讲到了第三节上课。
结果可想而知了,因为我没有完成作业被数学老师严厉地大批特批了一顿。都是因为自己当时没有考虑好,现在麻烦了。从那以后,每天下课我就抛开一切杂念,立刻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没有作业,我就自己先向后预习。再也不敢拖沓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中的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受益无穷。
论语演讲稿1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语录,它流传了2500多年,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 温故而知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让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经典教育,越来越注意到古代文化对人生的影响意义,所以,我们小学生从小读 《论语》,意义重大。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典型代表,它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许多方面,虽然是一问一答、零零碎碎的片语,好像没有什么逻辑性,但是认真研 读,深刻领会,其内容非常丰富,言简意顺,无所不包,博大精深,也是教学最重要的经典。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 的历史地位,《论语》之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
诵读《论语》原文,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讲,由于文言相隔久远,有些困难,一时难以弄懂。但是,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也让我们感受很深,有所启迪 ,有所受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正如于丹把《论语》比做温泉,她说,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有一口问病泉,据说 任何人舒服地泡进去,就能悉知自己身体的病,有关节炎的,有胃病的,有皮肤病的……洗掉一层,如蝉蜕皮一般……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论语》的第一篇就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出孔 子一生学而不厌,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智慧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经常学习新知 识,温习老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养成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伟大的话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啊。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学而常习,习而常学,便可以海阔天空般事事无碍。而今天观看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更是令自己开见识大长。
不仅如此, 其实在以前,孔子与孔丘一直在议论并流传着一个字:“仁”这虽是一个字,但它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疑问哟。人们最终解决了这个“迷”。“仁”可 以想为一个人心如大海的慈善之心;也可以认为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可以作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渴望之情……
孔子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修炼的一生,境界越高就越注意学习修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 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 所欲不越规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在学习中提高, 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已经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 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也使我们懂得了伟大来至与平凡的道理。
通过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讲解,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出事的道理,仿佛达到了进入到了书中的境界。直到现在,《论语》中的内容还让我难以忘怀。
《论语》的内容真丰富啊!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看看。身为小学生的我们,仔细阅读《论语》一定会让我们憧憬的童年变得跟《论语》一样丰富多彩!
论语演讲稿1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昨日午后,一缕阳光跃进窗户,停留在沙发的扶手上,给人一种暖意。闲来无事,沏上一杯清茶,在书架上取了一本《论语》依偎在沙发上翻看起来。
《论语》这本书,篇幅并不大,而且都有注释,所以看起来并不难懂,其中一文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注释是:孔子说:”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好的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让我看了之后,思绪拉长了。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论语》里的中心思想讲的其实是做人的道理,比方”现在的少数人无德无能,却贪赃枉法,祸害民众,不正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吗?又比方现在的少数人,听到好的事或能帮助别人的好事也不去做,发生了假、丑、恶的事情也不去指责,令其改正,不正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吗?这些事情也都是现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希望发生的又十分担忧的事情,不正是”是吾忧也“吗?
孔子在古代就有”是吾忧也“之想,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为什么不能消除”吾忧之事“呢?共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呢?品味《论语》如这缕缕阳光,给人以光明和温暖。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读了”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好似生怕赶不上,又害怕把学到的东西丢掉了。“配的启蒙故事是《映雪读书》,讲的是孙康小时很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很想夜以继日地攻书,可家时,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就没方法学习了,特别是到了冬日,漫长的黑夜他有时很难入睡,实在没方法,他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默背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突然发现窗外透进几丝白光,他开门一看,原来是下了一场大雪,到处一遍白茫茫的,他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借着雪光读书呢?他急忙回屋拿来书,借着雪光一看,字迹很清楚,比一盏小油灯还强。从此以后,孙康经常夜里蹲在雪地里映着雪光苦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书里,不觉得寒冷和疲倦,孙康刻苦攻读,终于成了著名的.学者。
我想孔子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放松,一放松就要退步,必须有危机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新东西学的更快,学过的东西记得更牢。启蒙故事里的孙康就是这样做的,在那样苦的情况下攻读,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学者。我们做为学生就更应该向他学习,何况我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根本不用受那样的苦,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学习。
论语演讲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听,这是我们任湾小学的学生在诵读。这稚嫩的童音,让我的思绪飞扬。不知不觉中,我跨越时空,走进了两千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去感受他的人生智慧,去追寻他的敦厚之风。
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庆幸是任湾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任湾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任湾是幸福的,因为任湾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
国学的经典,华夏的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的这句话提出了正确处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这四种关系的道德标准。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到:”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认为他已经是个有良好教养的人了。这一句和上一句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出孔子施教重在人的德行。
学过这句话我懂得了孔子育人注重人的品质德行的修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是看他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他是否达到了做人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精通学问之道,要先从自己的品行的修养、待人接物上着手。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才能学有所成。即《红楼梦》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语演讲稿1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外表上推崇中庸、仁义、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他和他的弟子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卑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成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没有了” “,那就是剩下了专制。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丧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浅薄做作!
……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那怕双手递物,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等琐事,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兴我礼仪之邦!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是一本非常好的,值得一看的书,因为她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让我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成认现实的缺乏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缺乏,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翻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论语演讲稿1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 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想修养的。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 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还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 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又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不会过期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继 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祖先们的博大精深。总的来说,《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 世,修身养性。我们在生活中,对于这些哲理中的要求我们能做到的就尽量做到,不能做到的也不能完全忽视,只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做到最好,才算我 们真正领悟到了一些真谛。有人说过:” 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吧!
第三篇:论语的演讲稿
论语的演讲稿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有仁德的人
好,四声 hao,喜好;恶,四声,wu 厌恶
唯有仁德人能喜爱好人,憎恶坏人。
在一般人看来,人皆有好恶,都能好恶。为何偏要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好恶”呢?这不是跟我们的常识矛盾吗?显然,孔子这里讲的“好恶”有别于我们日常理解的好恶。
只有仁者能公正无私地去喜爱人、憎恶人。也不会因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孔子立身处世的信条。人如果不能公正地去爱人,善恶不分,不能算仁者。“仁”在孔子心中,不仅包括“爱人”,而且还包括“恨人”。在别人看来,仁者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即无分别心。既然没有了分别心,能以一种平等的心面对一切,那爱与恨之间就没有界限了。然而孔子的着眼点并不在此。如果仁者无爱无憎,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存在正道与邪道的区别了,这样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现象将必然会无处不在。孔子认为,人若仅有爱而无恨,不算是仁者。但是从宋儒到现在的人们,几乎都把孔子的爱憎理解错了,认为爱与恨必然是泾渭分明的,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后人的误读而已。
而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呢?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只有乡党中品质好的人喜欢他,品质不良的人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人世间永远充满了误解误会误传误信,好友至亲之间也难避免。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告诉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只有从现实去观察,客观的去评判,才能真正的发现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去喜好,去接近,去学习的。
而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呢?
因为仁者不会因一些迎合什么人去喜好或厌恶一个人,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那是仁德的人所不耻的。而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 好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小人表达喜好的方式,无非是声色犬马,追求的不过是功名利禄之类,千百年来概莫能外。所以一个人,尤其是手里有点权力的人,如果你和朋友之间维系感情的就是这些东西的话,可得千万小心了。赖昌星曾经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不怕干部,就怕干部没爱好。”这里所说的爱好,当然不是朋友之间共通的信念追求、道德文章,而是那些没有节制的私利和私欲,当然也包括那些干部所爱或所恶的人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时自然有那些奴骨媚颜的小人,为了迎合上级,去违心的评价一个人,这种人能算是人这么?当然不是。所以这种人也有好恶,但他们的评论是功利的而非公正的。
还有一种人,表面上与你是知己好友,为你出谋划策,为你倾囊相助,但背后也许会恶语相讥,甚至落井下石,这种人更不能算仁者,他们的喜好更加的不真实。
所以,只有真人格、真性情的人,才能喜欢人,憎恶人,君子的中庸,不是伪善的,八面玲珑的,整天去做人际关系的 其实我们都可以去自问,我之于人,果能有真好真恶吗?我所表现出来的好恶,是否真如我心中之所想?自己是否是个有仁德的人??
后记:在演讲和练习的过程中我快疯了,我患上了辩论后遗症,病情如下:
念东西语速非常快
无论念什么,都很有气势,包括抒情散文
念错了就摇头
声音有点大
第四篇:论语的演讲稿
论语的演讲稿范文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作为圣人孔子精华的浓缩,从早时的科举,到如今的考试,都会有所涉及,由此可以看出《论语》的珍贵,与古往今来的人对它的重视。《论语》被许多人所注释过,而其中较为认可的,是 杨伯峻的 《 论语译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髓之所在,我们 逐渐 开始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开始 不断 审查自己,开始以义作为准则,凡事则需尽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与 最高的道德原则 是”仁,“ 仁包括着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而孔子尤为喜爱的弟子颜回,也是因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在”仁“中费了许多笔墨,如:”当仁,不让于师。“ 等,仁,为人之本。是最适合当作标准,审视自己的。
在《论语》中,我对君子感受颇深,所谓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最能体现儒家风范的代表。《论语》中曾多次阐述、并用详细的比喻告诉我们 君子的标准,如”君子不器。“ 并以小人为最低等次来进行对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由此看来,想要达到君子的境界,还有待努力。不过,这并不能使 我们的 理想降低层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论语 》 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论语》拨开人生的层层迷雾,指明了方向,剩下的需要我们去实践。它给予给我们的淳淳教导,是我们一生所要谨记的,是一生所要学习的,是一生所要领悟的。我们应按照《论语》,去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获得更大的提升。
论语的演讲稿范文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他和他的弟子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 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专制。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那怕双手递物,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等琐事,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兴我礼仪之邦!
论语的演讲稿范文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是一本非常好的,值得一看的书,因为她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让我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 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 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 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 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 他自己内心价值取。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论语的演讲稿范文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撰而成。包含着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是经典中的经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则,它的意思是: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有剩余力量,再去学习文献。孔子认为,弟子 首先要懂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 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对于知识,则放在第二位。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人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懂得孝的做 人之道。
古时候,有一则关于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 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久满足父母的这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 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了疲劳,邻居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可见,孝道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地位了。
孝,是孔子提倡的美德,父母生我,育我,作为子女,怎么不做到孝呢?小时候,父母有好吃的东西,总会让给我们吃;我们长大了,能承担一些家务活吗;父 母交代的事我们做到了吗?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是否去关心他们了吗?这些看上去的小事,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不仅如此《论语》也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论语》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仁德,以及品味哲学的思想情操。
第五篇:论语的演讲稿
论语的演讲稿
演讲稿的写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现如今,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讲稿,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的演讲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的演讲稿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是一本非常好的,值得一看的书,因为她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让我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 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 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 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 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 他自己内心价值取。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论语的演讲稿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刚刚学习了《论语六则》,其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一句话,不长,却涵盖了我们的人生。年幼时便要立志于学,稍长些就要学有所成,立家立业。但学成不是理想的结束,它开启着闪烁智慧光芒的四十岁。五十岁,我们已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仍要努力作为,即使已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拼命追求最终的结果。六十岁,我们已经可以虚怀若谷,淡然面对他人的批评与斥责。等到了七十岁,人生的境界已变的自由而又合理,专属于自己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磨练,去追求。而孔子伟大的品格,也便可以由这句话得知。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他为之奋斗不止的,就是这样一种云淡风轻,就是这样一种循序渐进,就是这样一种圣人的品格而不是事业。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种不可逾越的时光界限,对于我们,也是如此。即使下一秒有再多繁花盛开,我们也得先将这一秒的小草采摘;即使下一秒是无边黑暗,我们也不可能跨越它去寻找光明彼岸。人生,自然不能违背了发展轨迹。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才能按照客观规律,一步一步走下去。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是否功成名就,不在于你是否为社会作出了惊天动地的贡献;更不在于你的经历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你是否在应该做某件事的时候,用尽了全力去做好它;在于你是否遵循着规律,没有让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在最美的岁月里,在于你是否做到了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无愧于心,因为他们被安放在时间的模子里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学习,不努力,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更大的失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时不进步,难道要等到四五十岁了才拾起理想,期待奇迹发生么?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生活的目标是使生活合乎于自然规律。”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什么是自然规律?孔子已给了我们答案。遵循规律生活,并不是不求创新,只知道一味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走;也不是看破红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听天由命,而是启发着我们在某段特定的时间内,除了做特定的事去推动人生的车轮向前走以外,别无选择。你还是要锐意进取,还是要不懈努力。命运为每个人安排好了相同的轨迹,但绝没有两个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走法,上天拓的路很宽,走着走着,人和人就有了差别,但只要你遵守了生命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每一种活法尽头都是一个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世界。但如果你在某一时间,做了这段路上不该出现的事,等待你的,只能是深渊。这,才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如何坚定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每一步都踏实且井然有序。
人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它更是一个美到极致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必须是一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想要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就要注重脚下踏上的每一步。这,求不得别人,更急不得自己,语言无法描述的境界,还得要等到时间的洗礼,那么,就让我们,从志于学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论语的演讲稿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读了”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孔子说:学习好像生怕赶不上,又害怕把学到的东西丢掉了。“
配的启蒙故事是《映雪读书》,讲的是孙康小时很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很想夜以继日地攻书,可家时贫穷,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就没办法学习了,特别是到了冬日,漫长的黑夜他有时很难入睡,实在没办法,他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默背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窗外透进几丝白光,他开门一看,原来是下了一场大雪,到处一遍白茫茫的,他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借着雪光读书呢?他急忙回屋拿来书,借着雪光一看,字迹很清楚,比一盏小油灯 还强。从此以后,孙康经常夜里蹲在雪地里映着雪光苦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书里,不觉得寒冷和疲倦,孙康刻苦攻读,终于成了著名的学者。
我想孔子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放松,一放松就要退步,必须有危机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新东西学的更快,学过的东西记得更牢。启蒙 故事里的孙康就是这样做的,在那样苦的情况下攻读,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学者。我们做为学生就更应该向他学习,何况我们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根本不用受那样的苦,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学习。
论语的演讲稿4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编撰而成。包含着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是经典中的经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则,它的意思是: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有剩余力量,再去学习文献。孔子认为,弟子 首先要懂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 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对于知识,则放在第二位。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古人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懂得孝的做 人之道。
古时候,有一则关于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 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久满足父母的这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 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了疲劳,邻居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可见,孝道在炎黄子孙心中的地位了。
孝,是孔子提倡的美德,父母生我,育我,作为子女,怎么不做到孝呢?小时候,父母有好吃的东西,总会让给我们吃;我们长大了,能承担一些家务活吗;父 母交代的事我们做到了吗?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是否去关心他们了吗?这些看上去的小事,扪心自问,我们做到了吗?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不仅如此《论语》也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阅读《论语》我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做人的仁德,以及品味哲学的思想情操。
论语的演讲稿5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复杂的古文,但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 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 上看,要 ” 温故知新 “ 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 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 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 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出色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的演讲稿6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论语》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我们品德高尚,更 能让我们学到很多哲理性的知识。如我们在学《论语十则》时,里面既有讲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又有讲思想修养的。其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 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它告诉我们。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拖累,从而被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如果只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 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因此,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还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意思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 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说明了我们应当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处境都应坚贞不屈。
然而,《论语》毕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又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不会过期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继 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宣扬祖先们的博大精深。总的来说,《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 世,修身养性。我们在生活中,对于这些哲理中的要求我们能做到的就尽量做到,不能做到的也不能完全忽视,只要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能做到最好,才算我 们真正领悟到了一些真谛。有人说过:” 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吧!
论语的演讲稿7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学习了《论语》学而篇中这句话:”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格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自己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的这句话提出了正确处理夫妻、父子、君臣、朋友这四种关系的道德标准。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 不能做到:”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认为他已经是个有良好教养的人了。这一句和上一句联系起来,就可 以看出孔子施教重在人的德行。
学过这句话我懂得了孔子育人注重人的品质德行的修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是看他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他是否达到了做人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精通学问之道,要先从自己的品行的修养、待人接物上着手。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才能学有所成。即《红楼梦》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论语的演讲稿8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学习《论语》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这个周,通过对我们班的论语一角的学习,我了解了一条条《论语 》里蕴含的知识,发现它对我们的学习真的很有帮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她的意思是: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这 句话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古筝学习。最初,我因为她优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欢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坚持到现在,我已经慢慢体 会到了,古筝带给我的乐趣,每天的练习也不再只是完成作业。我还发现一个秘密,要是我这个周喜欢练了,总会有很大进步,要是这个周应付了,不仅没有提高,可能还会后退,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真对,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用心才能学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我已经把学古筝当作一种乐趣了,只是还不够深,应该继续努力。
再看看其它学科,总是喜欢的,感兴趣的学得更好些。我的数学不太好,常常会出一些不该错的题。结合《论语》里的这句话,再看着班上的数学尖子生们,我 发现她们非常喜爱数学,常常以解题为乐趣。而我,还只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课,不喜欢深入思考。现在我知道了我和他们的主要差别在哪里,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从数学中发现乐趣,爱上数学,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这么一条简简单单的论语,却让我明白了这许多的道理,我会慢慢学习其它的《论语》知识,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论语的演讲稿9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作为圣人孔子精华的浓缩,从早时的科举,到如今的考试,都会有所涉及,由此可以看出《论语》的珍贵,与古往今来的人对它的重视。《论语》被许多人所注释过,而其中较为认可的,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髓之所在,我们逐渐开始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开始不断审查自己,开始以义作为准则,凡事则需尽仁。
孔子的中心思想与最高的道德原则是”仁,“仁包括着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而孔子尤为喜爱的弟子颜回,也是因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在”仁“中费了许多笔墨,如:”当仁,不让于师。“等,仁,为人之本。是最适合当作标准,审视自己的。
在《论语》中,我对君子感受颇深,所谓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最能体现儒家风范的代表。《论语》中曾多次阐述、并用详细的比喻告诉我们君子的标准,如”君子不器。“并以小人为最低等次来进行对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由此看来,想要达到君子的境界,还有待努力。不过,这并不能使我们的理想降低层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论语》拨开人生的层层迷雾,指明了方向,剩下的.需要我们去实践。它给予给我们的淳淳教导,是我们一生所要谨记的,是一生所要学习的,是一生所要领悟的。我们应按照《论语》,去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获得更大的提升。
论语的演讲稿10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昨日午后,一缕阳光跃进窗户,停留在沙发的扶手上,给人一种暖意。闲来无事,沏上一杯清茶,在书架上取了一本《论语》依偎在沙发上翻看起来。
《论语》这本书,篇幅并不大,而且都有注释,所以看起来并不难懂,其中一文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注释是 :孔子说:”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好的事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让我看了之后,思绪拉长了。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论语》里的中心思想讲的其实是做人的道理,比如”现在的少数人无德无能,却贪赃枉法,祸 害民众,不正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吗?又比如现在的少数人,听到好的事或能帮助别人的好事也不去做,发生了假、丑、恶的事情也不去指责,令其改正,不正是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吗?这些事情也都是现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希望发生的又十分担忧的事情,不正是”是吾忧也“吗?
孔子在古代就有”是吾忧也“之想,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为什么不能消除”吾忧之事“呢?共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呢?品味《论语》如这缕缕阳光,给人以 光明和温暖。
论语的演讲稿11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他和他的弟子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 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专制。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那怕双手递物,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等琐事,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兴我礼仪之邦!
论语的演讲稿12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论语》是我们古今著名的一本书,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许多个弟子,一个连一个的把德礼文明传扬下去。
《论语》是一本讲文明礼仪的书,上面写得都是如何成为君子道理。里面是讲德行的,我有时在想,如果全国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话,中国将是多么一 个既文明又有礼仪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说的那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特别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 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届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礼、行、体四个部分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礼是要有礼数,以礼待人;行是言行举止都要文雅;体是要体面,穿着要得体。这些就是《论语》这部书的精华。听说这本书是孔子死后而弟子们所写的,把孔子的毕生精华记录了下来。
通过《论语》,我想做一个道德品行的人,因为,你品德好了,就有无数好人与你做朋友,就会人人都信任你,因为你遵守诺言,就会看重你,尊重你,因为你 也看重、尊重他。
《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启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论语的演讲稿13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我读过的书中,我觉得《论语》是我读过最有含义,最有蕴含的一本书。这本书教给我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无价的,因为,它教会我了很多人生道理。
比如,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还要懂得新的知识,这样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这一则让我明白了,不要把新 知识学会就可以了,还要加强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比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一则让 我明白了要以学习兴趣爱好才可以真正学习到知识。
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孔子在河边感叹到:”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日夜不停。什么都可以 用金钱买到,但唯独时间不可以,因为它是无价的,可以称的上是”无价之宝“。
还有一则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逢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这一则中我知道了,在三个人当中,其中一位必定是我的老 师。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所以,要学习他好的一面,同时,也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更加完善自己的优点……
这本书里的每一败都很有价值的,我会把每一则都牢牢的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