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说演讲稿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各位,9月10日教师节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回去看看以前的老师,有没有给现在的老师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是一声祝福呢?教师,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也是陪伴我们探索学习之路的坚实后盾,那是不是只有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只有手握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做我们的老师呢?就像《师说》里韩愈曾说过的一样:“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无论年纪几何,在漫漫人生路上,谁懂的道理更多,谁就是老师。
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过杭城街道上一名普通的清洁工人,并没有提前设置好的台本,只是刚好看到,一时兴起,所以问了这位清洁工人几个问题,这位清洁工人很年轻,但她说自己在分区十多个清洁工人里的劳动模范,当记者问到故乡庭院里扫不清的落叶怎么处理时,这位清洁工人很熟练的拿起扫把做了几个动作,刚巧看见这一段采访的我下意识地记住了这几个动作,在家里做清洁的时候用了一下,发现对于大面积的垃圾来说,这些动作确实更省力更快捷,看来在清洁方面,这位清洁工人堪当很多人的老师了吧。
说到这里,我想起曾经发生的公园驱赶农民工,农民工蹲坐地铁等事件,虽然如今提倡人人平等,可还是有很多人凭借经济情况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把农民工归入了下等,可是实际上呢?一名从事建筑工作三十多年的建筑工人所掌握的建筑知识甚至超过重点大学建筑系毕业的精英,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并没有被他们的学历和经济状况所限制,在建造领域,投资的老板、买房的客户,都可以以他们为师。
而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组织中,资历和年纪并不能决定你的职位,更多的要看你的能力,在不同的领域,由你的本领决定了你是教人的老师,还是被教的徒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当今社会,没有贵贱尊卑,年少成名的天才大有人在,无论年龄、地位或是财富,知识永无止尽,只要在某一领域比我更优秀就是我的老师。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第二篇:《师说》演讲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对老师的定义。当时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韩愈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此文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老师的标准也不是只有学问高,品行好。其实不论年长还是年少,贫穷或者富贵,谁掌握了道,谁就是老师。由于人们对于“道”某方面的造诣不同,对“业”某方面的专攻也不尽相同。或许老师在某方面还不如学生,学生也不一定不如自己的老师。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强调了个人在学习中的努力。而且也反映了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的教学理念。在今天看来都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反观今日,我们对老师认知又是怎样?在我们的求学之路上,似乎每个阶段的老师都有着特定的作用。从“授书、习句读”到“传道解惑”,老师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现在的师生关系可能更加符合韩昌黎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老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扮演了引路人,基石这样的角色。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出发的快慢,而在于路途中的坚持。
但是现如今又有很多人在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些亵渎它的事情。校长、教授......这些代表着高素质人才的词,在我们心中早已变了味。历年来类似于校长侵害学生的案件频有发生。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不论最后得出的结果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当初从业的本心早已消磨殆尽。他们所谓的老师已经单单是为学生答疑解惑了。那这样的老师,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许这才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和赞扬。
第三篇:师说演讲稿
师说演讲稿
篇一:《师说》演讲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对老师的定义。当时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韩愈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此文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阶层,有着鲜明的针砭时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韩愈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它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老师的标准也不是只有学问高,品行好。其实不论年长还是年少,贫穷或者富贵,谁掌握了道,谁就是老师。由于人们对于“道”某方面的造诣不同,对“业”某方面的专攻也不尽相同。或许老师在某方面还不如学生,学生也不一定不如自己的老师。这破除了对教师的盲目迷信,强调了个人在学习中的努力。而且也反映了攻有专业,以知教不知的教学理念。在今天看来都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反观今日,我们对老师认知又是怎样?在我们的求学之路上,似乎每个阶段的老师都有着特定的作用。从“授书、习句读”到“传道解惑”,老师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现在的师生关系可能更加符合韩昌黎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老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扮演了引路人,基石这样的角色。他们把自己的经验,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出发的快慢,而在于路途中的坚持。
但是现如今又有很多人在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些亵渎它的事情。校长、教授......这些代表着高素质人才的词,在我们心中早已变了味。历年来类似于校长侵害学生的案件频有发生。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不论最后得出的结果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当初从业的本心早已消磨殆尽。他们所谓的老师已经单单是为学生答疑解惑了。那这样的老师,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许这才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和赞扬。篇二:演讲稿
你和我过去不曾相识,他和你过去不曾相见
却因一切是缘分,让我们此刻相聚在一起
相聚是最美的开始,离别确是伤感的结尾
我不曾想过,我的生命中,会出现你们
我不曾念过,我的事业中,会出现他们
你和我,都曾有过年轻岁月。,他和你,都将会有沧海桑田
但此时,我们拥有感恩的心,感恩陪我我们一起走过的十个日夜的老师们
张孙威老师,您总是带着眼镜,不苟言笑,但是还是会为了我们偶尔一点点的努力,感到骄傲,展开笑颜,露出整齐的牙齿,偶尔,还能看见您火红的牙龈,牙龈一出,我们就知道这次,我们努力了,我们收获了。还记得一进校,我们都以为您是和蔼的老师,可是相处下来,才知道,您标准的把控,您严格的态度,都是一刀刀深入我们心。可是,我们却知道你是个爱家的好男人,结婚戒指总是戴在手上,所以我们记住了,长相和善,却很严格的张孙威老师。我们爱着,爱着露出牙龈的张孙威老师。
唐老师,您应该是让我们又爱又恨的老师了吧,您总是把坏消息带给我们,让我们担惊受怕,“唐老师来了”这句话,是比安静,不要吵了更有用制止同学们讲话的话了吧,您从一开始对我们的下马威,到每次都喜欢使坏,老是恐吓我们,你每次都喜欢说“我总有办法会让你们学会的,你们自己看着办~”但是我们还是很喜欢你,因为每次你板着脸,骂我们,然后被我们逗笑的时候,我们超有成就感的。其实,私下,我们都叫你老唐。越到后面,我们就发现您是个刀子嘴,豆腐心,关公脸的老师。而我们,爱着这个让我们又爱又恨的老唐。
张艳娟老师,您在我们心中,简直就是天仙,十一期班的在世菩萨,温暖人间照大地,总之,最美好的词语都无法表达您在我们地狱般军训生活中的一缕清风。上至保安大哥,保洁大姐,下至客服妹妹,秩序小伙儿都爱戴您。我们学员之间在传“有事张老师,处罚唐老师,排忧解难女老师”这句话,作为我们培训班主任老师中唯一一个女老师,而我们作为您回来带的第一个班,我们觉得非常荣幸,而您在广大男学员心中的重要程度那可是刚刚的。每次你轻声的唤道“同学们”我们就突然觉得从魔鬼训练营中突然穿越到高中课堂,一切变得不那么苦,不那么累了。以后,我想我们会经常说起,还记得芙蓉古城培训学校的张老师吗?那位有才、优雅、温柔的张老师,那位我们最爱的张老师。
龙教官,对,龙教官,那个出名恐怖的龙教官,我们十一期的同学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了,哎。首先,我们先像您致歉,把您气的不轻,您的标准我们老是做的不够好。但是您在我们心中,就是这个培训地狱的撒旦,很黑的撒旦,我们怕你,已经怕的生活不能自理了。可是,教师节那天,您拿着仙人球的时候,我们发现,龙教官不是那个龙教官了,他居然会笑,他居然会一脸无奈的站在台上看着仙人球,满脸无语。我们发自内心的笑了,我们发现您的心也不是铁打的,您也有一寸柔软的地方,您会笑,您会露出生气以外的表情,其实笑起来的龙教官很可爱,很和蔼。虽然我们团队当中有叔叔,阿姨,但是那一刻,我相信,他们是爱着这个可爱的龙教官,很爱很爱.。
还有很多老师,像励志向导——尹老师,气质服务佳——赵倩老师,年轻漂亮,能说会道——莎莎老师,当然少不了授课时激情四射的刘总,太多太多的老师我们感激不完,也感激不
尽,10天的日子,我们受到你们的太多照顾,道不明,言不清。在这里,真诚的向各位老师说一句,谢谢您,您辛苦了。
当然各位,还有你们最爱的室友,你们拥抱过了么?你们道别过了么?可能这一别,这辈子都不能相见,你有你的家庭,他有他的工作,两地不相逢,却只能在此时道一声珍重。刚来的时候,还记得彼此见面时的尴尬么?没想到现在他们都是您并肩作战的战友啊,虽然只有10天,但10天的情感,比10年的情感来的纯粹,干净。这里你们结交的,是没有利益,没有生活,没有任何冲突的纯情感战友,相信10天大家对彼此都付出了真感情。我们相聚,不是偶然,是必然。您对您的室友、战友说过一句谢谢吗?10天里,他或许帮你整理过衣服,他或许帮你理过被子,或许帮你拖过地,不求回报。
是的,我们过去不相识,我们过去不相见
但是,我们此刻的结束,绝不是所有的结束
只要我们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我们就还紧紧相依着
共同靠着置信这颗大树,一起分享世间的美好生活。
共同迈向未来的诗画如歌。篇三:师说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师说》是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是高中生入学最早学习的文章。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倡重新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在知识积累和思想知道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12个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高一学生的基础实际,这篇课文我安排两个课时,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3.、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及解题
以韩愈的介绍导入,一方面带入情境,一方面是对文学常识的积累。
“ 一提起唐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他,力举复兴“古文”的大旗,一反六朝以来浮靡文风的影响,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为唐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结合课下注释和以前学过的《马说》,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是一种议论文体。
2、诵读文章,整体把握 通过诵读文章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圈划,以便之后重点解决。诵读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先教师示范朗诵,正字音,明句读。然后让学生齐读,再找学生个读。在学生读的时候,对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反复的诵读可以让学生跟更熟悉文本,基本感知文章思路,培养高一学生诵读鉴赏的学习习惯。
3、疏通文意,解决文言知识点
因为这是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文言文课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其中的一段或一部分做重点分析讲解。通过老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习着自主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具体可以将诵读和讨论相结合: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对不明确的地方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
④课内巩固练习
四、说教法
通过诵读、谈论、归纳,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文言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关注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4、借读文本,深层分析
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忽视了新教材所选篇目,不仅在文言知识上具有典型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启发性。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散文大家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文学主张,那么,我们在学习经典文章的时候,也要重视对其他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哲理性的探究。
本篇在不仅在写法上,而且在思想内容上,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此,引导学生理解本篇的构思,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的。
思考讨论:
问题1:作为议论文体,本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问题2:就从师这个论题,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让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分组讨论,找出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明确:文章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这三个点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在阐
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递进法、举例法、引用、正反对照等论证方法。
在解决这个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提示学生一定要关注文本,任何结论都是从文本中得来的。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 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是比较典范的议论文。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
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四篇:《师说》教案
师 说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荀子的《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韩愈《师说》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思考:
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研读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2.人为什么要从师?当以何人为师? 老师的重要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第二段分论点是什么?是如何论证从师的重要性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本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3.第三段核心句(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圣人无常师。
援引例证。以备受推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4.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五、总结
本文开头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老师的重要作用和人的认识规律方面阐释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段先提出师道之不复的观点,然后通过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第三段以孔子事例,赞赏李蟠从师,从正面阐明从师道理,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围绕从师反复论证,又处处照应,结构严谨。
六、作业:1.背诵全文 2.《学海》练习
第五篇:师说教案
11、师 说
韩愈
一、学习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能力。
二、重难点
1、重点:本文的结构层次、论证方法及文言基础知识。
2、难点:尊师重教思想和以能者为师风气的熏染与培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诵读课文,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必要)第一段分五层论证中心论点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③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④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以道为师,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第二段作者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运用正反对比(横向)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通过对比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3、第二段与第一段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第二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重要性。
4、文章第三段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用历史事例正面论证中的论点。先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然后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用事实论证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再用孔子言加以论证。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文章最后一段和前文是怎样照应的?作者写这一段用什么作用?
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照应了文章第二段。作者赞扬李蟠“能行古道”照应了第三段。
作用: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为“学者”从师树立了一个“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
6、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①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②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③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④奖励后学等。作业:熟读、翻译并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