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专题教案(大全)

时间:2019-05-11 23:3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修辞专题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修辞专题教案(大全)》。

第一篇:修辞专题教案(大全)

修辞专题教案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知识讲解】

(一)知识网络。

(1)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3)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5)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6)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7)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问(反诘)“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三)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1 的。

(四)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五)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从内容出发,就要考虑到中心句、起句和结句;从形式入手,就应了解句子组合的一般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还要抓住句中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序词、代词和总括的词。总之,兼顾句子的内容和排列形式,是使句子通顺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把握叙述的对象和角度。

1.一组连贯的句子,说的是什么,以何种方式,从哪个角度去说的,总是比较清晰的,我们组句或分析句子时,需要根据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意思的吻合,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从句式、语气、陈述对象乃至句子间的结构方式诸方面,使上下文连贯协调。

2.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人们运用语言,总是为着某个特定的目的、围绕着一定的内容、面对具体的对象来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场合、情境中进行的。由于交际目的不

一、对象各异、环境不同,因而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根据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作出不同的安排、选择,使语言能够较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用语得体”不只是对词汇或语句的要求,更是对为实现一定目的,如陈述、议论、发问、请求、劝阻、道歉、致谢、祝贺等言语行为的要求。它涉及到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的问题,是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检测语言运用的方法。

怎样做到用语得体?

第一,要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的不同要求。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要求。就一般要求而言,记叙要求形象、生动;说明要求准确、明白;议论要求严密、辩证。按照交际方式和言语特点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

口头表达方式一般称为谈话语体,它可进一步分为日常交谈、演讲、辩论三种。谈话语体的“得体”,要求说话人根据表达目的、场合、对象、语言环境等因素,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多采用口语色彩鲜明的词语,句子一般较短,较简洁通俗。

书面表达一般有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政论语体四种。书面语体是以文字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可以异时、异地进行交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公文语体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语体往往具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的特点。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常有含多种附加成分的长句。文艺语体的特点是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所用词汇丰富,句式复杂多变,以短句、单句居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政论语体的特点是具有鼓动性和综合性,既使用各种术语,也运用典故、俗语,长短句兼而有之。了解各种语体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到语言得体。

第二,要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言。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中进行的,双方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场合的制约。

就表达的一方来说,其语言的繁简、语义的曲直,受到交际场合的制约。要力求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注意适应不同场合的情景、气氛选择语言形式,使之切情切景。就接受的一方来说,理解对方的话语含义及其行为意图也得联系交际场合,这样才不至于误解对方的原意,答话才能恰当、得体。

特定时空的交际情景使语言附上一种特定的情景意义,产生一种言外之意,往往给对方留下想象、思索的余地,这就要求双方善于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来表达和理解这言外之意,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第三,要根据表达对象调整语言。

语言表达中的对象意识十分重要。口语交际的对象十分明确,无论是对面交谈或通过媒介,都是面向特定的听者说话的(个体或集体);书面交际的对象虽然一般不在眼前,但表达者仍是以一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其中书信、通知等应用文体的交际对象更为明确。

语言表达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对方能否准确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要做到心中有“人”,要考虑对方的身份、经历、职业、文化修养、思想性格、心情等多种因素。

人们一进入语言交际,双方就会处于一定的角色关系中,如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军民关系、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亲朋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宾主关系、对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有的是相对固定的,有的则随交际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从说、写的一方看,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能不顾忌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从听、读的一方来看,对语句含义作任何理解,也不免为当时所处的角色地位所支配。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人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交际双方的已知信息创造有特殊韵味的艺术语言,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才能领悟作品的“言外之意”,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四,要根据表达目的调整语言。

无论说话或写作,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的有意识的言语行为,或向别人陈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使其明白理解,作出预期反应;或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期待答复;或请别人办一件事,期待允诺、兑现;或劝阻别人做某件事情,希望对方听从等。语言要“有的放矢”、“言随旨遣”,才能顺利 达到交际目的。

这方面的知识可以从表达一方的角度来检测,要求考生按照不同目的分别写一段话,要求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明确哪些话是不必说的,哪些话是一定要说的,该说的怎样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从接受一方的角度来检测,在阅读分析题中,要求学生能透过语言形式,揣摩作者的表达目的,说明表达技巧与表达目的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①,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例②,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例③,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愿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待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请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说到这件事。

B.第二天一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解析:这道高考题,考查的是对“语言得体”的几方面的综合运用。解答这道题,既要能根据不同对象;老师、老师的女儿来说话;又要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试题要求小王转述小李的话,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无论是称谓,还是所说的内容、句子的语气都应有所不同。这道题易犯“称谓不当”的毛病,答题时要能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灵活地组织语言。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A.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这一内容的检测或出现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技能技巧部分。多为根据二特定要求筛选语词,调整语句,修改表达不当的句子;或出现于写作应用题。

第二篇:修辞教案(精选)

小学生作文写作教案——修辞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叫比喻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宛如、是、成了、变成”等。怎么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呢?只要注意这两点就行了: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句:a.红红的柿子像灯笼似的挂在枝头。b.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2.拟人:拟人是把没有生命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生命,使之人格化,让它具有人的动作、思想和情感。如:“小溪唱着欢歌,流进大河,流进田野。”运用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例句:一阵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3.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例句:难道我们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吗?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例句:他的嗓子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例句: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6.对偶: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

例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7.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例句:a.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

b.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4课《七月的天山》)

练习题

一、请说出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2.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3.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4.桂子开花十里香。()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6.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7.百灵鸟在果园里欢乐地歌唱。()

8.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9.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10.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11.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12.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13.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14.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5.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16.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17.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18.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19.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20.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二、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扩展句: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三.请用排比句仿写句子。要求:不得少于50个字。

1.朋友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朋友是 ;朋友。

;母亲是。3.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希望是

;希望是。

4.爱心。5.品质

。2.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是你神清气爽;母亲是

第三篇:修辞教案

句子复习——修辞 复习要求:

1、了解比喻、夸张、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表达中的作用。

2、能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改写句子。复习重难点: 仿写句子 复习过程:

一、导入

1、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句子的修辞。修辞手法是我们在阅读和习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使语言文字表达得更生动具体,感情体现得更强烈,有效地提高了表达效果。我们都学过哪些修辞方法呢?

2、学生回忆,教师板书。

二、交流感悟

1、课件展示常见的修辞方法,指名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本册课文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三、修辞过关练习

1、过渡:修辞乐园里也有闯关游戏,想试试吗?

2、第一关。

(1)学生读要求(2)小组为单位闯关(3)引导评价指正

3、第二关

(1)学生读要求

(2)思考:准备怎样闯关呢?

(3)小结方法:读——悟——写——读(4)学生练习(5)展示闯关(6)评价指导

4、第三关

(1)学生读要求

(2)教师强调要求:不改变句子原意。(3)学生练习(4)展示闯关(5)评价指导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句子修辞,成功闯过三关,熟练地判断了修辞手法,并能按照要求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希望大家能继续在学习中多读、多看、多想、多练,学好语文,把句子说得完整生动、具体形象。

第四篇:修辞教案

六年级语文修辞教案

龙泉中心小学

邢林林 复习目标:

1、复习各种修辞手法,体会修辞手法的特点,揣摩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改写句子,在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复习过程:

一、疑问导入课题

1、什么是修辞? 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来修饰语言。目的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2、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

二、精讲各种修辞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2、判断这三句话是不是比喻句?如果是,它把什么比作什么?

a、小明长得像他爸爸。

b、大树像一把绿色的伞。

c、这本书我好像在哪儿看过。

3、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性格、思想、感情等。

如: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看山,山在笑; 看水,水在跳。

4、比较比喻与拟人的区别

比较两个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①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孩子们的眼睛。()②星星眨着眼睛。()

总结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种事物的相似点。拟人的重点在“当作”,它直接把物当人来描述。

注意:拟人句中不能有“人”出现,否则就变成了比喻句。

5、排比——排比是把内容关联,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如: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花。

把下面的句子补充成排比句 果园里有(),有(),还有()。

6、设问与反问

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如:他是谁?他就是我们班的淘气包马宝宝。反问是“问中有答”,常用肯定形式来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三、当堂检测

(一)、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3、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5、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6、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7、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8、骆驼是沙漠之舟。()

9、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11、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2、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二)、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

一条白色的丝带缠绕在村庄周围。(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天空中挂着一轮圆盘大的明月。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窗外,风儿摇醒翠竹,在窃窃私语。

4、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寒风吹到脸上痛得像刀割。

(三)、品古诗,辩修辞。

1、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拟人)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设问)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拟人)

(四)、读成语,学修辞。

多如牛毛

百花争艳

一步登天

狐朋狗友

口若悬河

龙争虎斗

夸张

拟人

夸张

拟人

比喻

拟人

情同手足

一目十行

千钧一发

兔死狐悲

春风得意

比喻

夸张

夸张

拟人

拟人

恩深似海

如释重负

狗急跳墙

一日三秋

水平如镜

比喻

比喻

拟人

夸张

比喻

(五)、看广告,知修辞。

1、梦利,随身的绿阴。(比喻)

2、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夸张)

3、牛奶香浓,丝般享受。(比喻)

4、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饮品。(设问)

5、金星,电视中的一颗明星。(比喻)

6、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拟人)

四、作业设置:

修辞无处不在——语文教材

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找找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修辞手法的句子,各找两个,并试着记一记。

第五篇:修辞专题教案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知识讲解】

(一)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1)比喻 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 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博喻。

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2)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

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3)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4)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5)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

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

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

(6)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 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7)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

(8)反问(反诘)“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二)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三)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四)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五)介绍使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的方法。

怎样做到语言简明、连贯?

第一,要遵循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和规则。

这里所说的习惯和规则,指的是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现代汉语约定俗成的用语习惯。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果不了解这具体情况,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偏差。

2.短语结构。

由于短语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不同,它们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异,在具体运用词句时,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怎样的结构形式。

3.用语习惯。

现代汉语的词语搭配有个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要依据这个习惯来组织语词,否则就不合语言规范。如“救火车”(即消防车)已有了它习惯的意义,如果用它来表示“抢救火车”意思,就不合约定的用语习惯。

4.特定语境。

人们表情达意总离不开语言环境,我们讲语言规范、表意清晰,就要考虑到具体语言环境,以此避免句子的歧义。

第二,要弄清句子的先后顺序。

考虑句子的排列,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从内容出发,就要考虑到中心句、起句和结句;从形式入手,就应了解句子组合的一般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还要抓住句中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序词、代词和总括的词。总之,兼顾句子的内容和排列形式,是使句子通顺的有效方法。

第三,要把握叙述的对象和角度。

1.一组连贯的句子,说的是什么,以何种方式,从哪个角度去说的,总是比较清晰的,我们组句或分析句子时,需要根据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上下文意思的吻合,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从句式、语气、陈述对象乃至句子间的结构方式诸方面,使上下文连贯协调。

2.根据表达方式、目的和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用语得体。

人们运用语言,总是为着某个特定的目的、围绕着一定的内容、面对具体的对象来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场合、情境中进行的。由于交际目的不

一、对象各异、环境不同,因而要求人们在运用语言时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根据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作出不同的安排、选择,使语言能够较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用语得体”不只是对词汇或语句的要求,更是对为实现一定目的,如陈述、议论、发问、请求、劝阻、道歉、致谢、祝贺等言语行为的要求。它涉及到表达与接受两方面的问题,是从双向交流的角度检测语言运用的方法。

怎样做到用语得体?

第一,要注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语言的不同要求。

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语言要求。就一般要求而言,记叙要求形象、生动;说明要求准确、明白;议论要求严密、辩证。

按照交际方式和言语特点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表达形式。

口头表达方式一般称为谈话语体,它可进一步分为日常交谈、演讲、辩论三种。谈话语体的“得体”,要求说话人根据表达目的、场合、对象、语言环境等因素,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多采用口语色彩鲜明的词语,句子一般较短,较简洁通俗。

书面表达一般有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和政论语体四种。书面语体是以文字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可以异时、异地进行交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公文语体要求庄重、严谨、准确、简明。科技语体往往具有术语性、客观性、逻辑性、符号性的特点。公文语体和科技语体常有含多种附加成分的长句。文艺语体的特点是形象性和人物语言个性化,所用词汇丰富,句式复杂多变,以短句、单句居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政论语体的特点是具有鼓动性和综合性,既使用各种术语,也运用典故、俗语,长短句兼而有之。了解各种语体的不同特点,才能做到语言得体。

第二,要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语言。

任何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中进行的,双方对语言形式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到一定场合的制约。

就表达的一方来说,其语言的繁简、语义的曲直,受到交际场合的制约。要力求做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要注意适应不同场合的情景、气氛选择语言形式,使之切情切景。就接受的一方来说,理解对方的话语含义及其行为意图也得联系交际场合,这样才不至于误解对方的原意,答话才能恰当、得体。

特定时空的交际情景使语言附上一种特定的情景意义,产生一种言外之意,往往给对方留下想象、思索的余地,这就要求双方善于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来表达和理解这言外之意,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第三,要根据表达对象调整语言。

语言表达中的对象意识十分重要。

口语交际的对象十分明确,无论是对面交谈或通过媒介,都是面向特定的听者说话的(个体或集体);书面交际的对象虽然一般不在眼前,但表达者仍是以一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其中书信、通知等应用文体的交际对象更为明确。

语言表达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对方能否准确理解、乐于接受,而且要做到心中有“人”,要考虑对方的身份、经历、职业、文化修养、思想性格、心情等多种因素。

人们一进入语言交际,双方就会处于一定的角色关系中,如上下级关系、同志关系、军民关系、师生关系、长幼关系、亲朋关系、情侣关系、夫妻关系、宾主关系、对立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有的是相对固定的,有的则随交际过程的变化而变化。

从说、写的一方看,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能不顾忌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从听、读的一方来看,对语句含义作任何理解,也不免为当时所处的角色地位所支配。

第四,要根据表达目的调整语言。

无论说话或写作,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的有意识的言语行为,或向别人陈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使其明白理解,作出预期反应;或向别人提出一个问题,期待答复;或请别人办一件事,期待允诺、兑现;或劝阻别人做某件事情,希望对方听从等。语言要“有的放矢”、“言随旨遣”,才能顺利达到交际目的。

【典型例题】

例①,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例②,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

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解析: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

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例③,把下面句子的内容放在a、b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转述。要求:①不变更愿意;②人物、人称表达准确;③时间、地点交待清楚合理。

小李对小王说:“我明天上午不去语文组找郭老师了。请告诉老师一声。再请帮我问问,后天晚上去她家找她行不行。”

a.当天下午,小王在校门口对郭老师的女儿说到这件事。

b.第二天一大早,小王跑到语文组把这件事告诉郭老师本人。

解析:这道高考题,考查的是对“语言得体”的几方面的综合运用。解答这道题,既要能根据不同对象;老师、老师的女儿来说话;又要能根据不同的场合,组织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试题要求小王转述小李的话,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因此,无论是称谓,还是所说的内容、句子的语气都应有所不同。这道题易犯“称谓不当”的毛病,答题时要能根据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灵活地组织语言。

本题的参考答案为:a.小王:“(珊珊),小李他(或她)明天上午不到语文组找你妈妈了,请你转告一声;他还问后天晚上去你家找她行不行。”

b.小王:“郭老师,小李说他(或她)今天上午不来找您了,问明天晚上去您家找您行不行。”这一内容的检测或出现于语言基础知识的技能技巧部分。多为根据二特定要求筛选语词,调整语句,修改表达不当的句子;或出现于写作应用题。

下载修辞专题教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修辞专题教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修辞教案1

    比喻句:作用: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赏析:本句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拟人......

    初中修辞教案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学习目标: 1、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 2、熟练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3、在仿句、写作中能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语文修辞手法是考试时常见的考点,中考语......

    现代汉语修辞教案

    现代汉语修辞教案 第一节 修辞和修辞学 一、什么叫修辞 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修辞的客观规律;二是指修辞活动,也就是在说话或写作时,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表达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表......

    修辞-比喻(教案)

    “比喻”的运用(一)教学目标: 1.通过例句解析,知识讲解,能够准确辨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2.通过比较赏析,了解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并能总结出精妙比喻的特点; 3.通过练笔,学会......

    教案修辞巧用

    教学主题: 花一样的语言 ———写作中的修辞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复习巩固修辞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明白,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妙用,可令语言更加优美,美化文......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少量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复习。 3.积累部份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流行歌曲中修辞的运用 大英中学:李鸿琼 导入: 播放歌曲《青花瓷......

    复习修辞教案

    复习修辞教案 王生万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 2、能在写作文时运用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修辞知识,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