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辞方法(十)教案
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课
型】复习
【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二、研习内容:
1、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表述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共考查8种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些都是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
考查修辞方法,不考名词术语,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1、1.考查形式多样。
纵观十多年来的高考考卷,前几年修辞方法的考查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为主,而近年来更多地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题,明显不再考查修辞方法的辨认,而重在考查在语言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方法。它也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相结合,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1、2.选材贴近现实。
本考点与语言运用的其他考点一样,选用的语言材料针对学生实际,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如:2008年高考重庆卷、湖北卷从不同角度涉及奥运话题,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1、3.考查重点明确。
无论是从《考试大纲》规定,还是从高考命题看,本考点突出“常见”,即《考试大纲》规定的常见的共8种修辞方法,近三年高考中涉及的修辞方法主要有排比、比喻、比拟等,没有超出大纲规定“常见”范围。同时,本考点一般不考辨析,着重考查正确运用。
2、考题揽胜
【例1(选择题)】(2005·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B.珍珠是贝壳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答案[解析] 面对欺凌,杨柳弯腰逢迎,显然不合事理。[答案] C 【例2简答题】[解析] 仿写题,首先要分析例句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主旨及句间逻辑关系,例句以“我”与“我的祖国”为对象,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表明了“我”与“我的祖国”相互依存的关系,表达了“我”对“我的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答案] 我和我的学校,像小鸟和森林一座;森林是小鸟的家,小鸟是森林的歌唱者;每当森林在合唱时,小鸟是声音最嘹亮的一个。【例3综合题】修辞手法经常在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考查,具体题型见第三、五部分相关内容。
3、考点透视:下面分别说明八种修辞方法。3、1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一是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二是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三是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四是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4)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从荷花个体的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从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5)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3、课堂练习
请仿照例句的画线部分,另选本体,再写一个语意相关的句子。
例句:那些昂扬的力量时时震荡着我的心灵。即使我是一株小草,不能洒下清爽的绿阴,我也会摇曳娇小的身躯,随风而舞,撩动行人的心绪。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即使我是一片落叶,不能装点秋的美丽,我也会融入泥土,去催发新绿。3、2借代
(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2)借代的种类
①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3)借代的作用: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4)运用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词语所称代的事物。(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2)无丝竹之乱耳。()(3)过尽千帆皆不是。()[答案](1)“鳞”是鱼身体的一部分,代鱼。
(2)“丝竹”本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乐器。(3)帆是船上的工具,代船。3、3比拟
(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3)比拟的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的注意点: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课堂练习(2008·高考重庆卷)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
[解析] 本题要求拟写对联,上联内容应与白云有关,下联内容应与彩虹有关,注意运用拟人手法。[答案](示例)珠峰白云含情迎圣火吉祥 碧空彩虹有心祝奥运成功 3、4 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夸张的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3)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4)运用夸张的注意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地合理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分析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你看那黑土呵,黑得这样油光光,乌亮亮,真叫人看不够,爱不够!我忽然想起一句民谚,这样的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深渊,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语段中引用的民谚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方法,既生动地突出了土地肥沃、能种出好庄稼的特征,又抒发了作者对黑土地挚爱的情怀,同时还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2)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牢房阴森恐怖和沉寂的氛围。3、5对偶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2)对偶的种类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3)对偶的结构形式
①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典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②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对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运用所学修辞知识,给下面春联补写出下联。
(1)春风含瑞气,________________。(2)鸟语花香风光美,________________。(3)春燕剪柳,长恋乡野朴风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要求对春联,所写景色必须具备早春特点,且能够烘托吉祥、喜庆的春节气氛。从形式上看,春联常用正对。
[答案](1)丽日吐祥光(2)山清水秀气象新(或风和日丽节气和)(3)喜鹊登梅,永歌农家人意纯 3、6排比(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2)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④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3)排比的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为人须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解析] 先运用比喻,然后揭示比喻意义。
[答案] 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内涵须深刻 人的一生像火,要热情,态度须诚挚 3、7设问(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2)设问的作用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下面是第30个植树节到来之际,国家林业局长贾治邦答记者问的一段话。请根据答话的内容,推断记者所提出的问题。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治邦: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各级政府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和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要完善全民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及长效机制,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植树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促进义务植树规范化,以加快国土绿化进程。
[答案]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如何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意思对即可)3、8反问(1)概念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2)反问的形式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现在,很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都可以公开向社会征询意见。那么教科书的修改,为什么不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让公众多一些知情权呢?(2007·高考浙江卷)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仿句句式和修辞运用能力,要注意分析题干要求和隐含的信息,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仿写时应与例句句式相同,观点截然相反。
[答案](示例)埃及人赞美的金字塔,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就不美吗?
4、技巧点拨
[点拨1] 借喻和借代有什么区别?(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2)不同点: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如:“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不行?”“袁世凯”是当时银元上铸的袁氏头像,这头像与“银元”当然没有什么“相似性”,但是却“相关”,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点拨2] 比拟和比喻有什么区别?(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①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例句①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句②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点拨3] 排比和对偶有什么区别?
①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②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③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点拨4] 对偶和对比有什么区别?(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点拨5] 设问和反问有什么区别?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1)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答案已十分明确。
(2)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面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感叹号。
5、对联的写法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它言简意深,句式整齐,声韵和谐,意蕴丰富,琅琅上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欣赏价值。风景名胜、亭台楼阁之上,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时,人们都要贴上对联以寄托情意。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
对联由上联(也叫上句或出句)和下联(亦称下句或对句)两部分组成。其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上下联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方式。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正对,指对偶的两个句子意思相近或相同。如“神州六号飞天外遨游畅览,环宇双雄瞰地球潇洒归航”。
反对,是指对偶的两个句子含义相反或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指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如“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拟写对联既能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和基本功,又贴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母语教学的特点,故为命题老师所青睐。[指点迷津]撰写对联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字数相等。对联短可至每联只有一个词,长可至每联数百字,但上下两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这是对联具有对称美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2.词性相同。上下两联的词语基本上应当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等等。由于名词可以分出诸如天文、时令、地理、居室、器物、衣饰、饮食、动物、植物等小类,因此,有些对联不但做到名词对名词,而且做到这些小类也相同,称为“对”。一般来说,数词要对数词,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叠词必须对叠词。
3.结构相应。上下两联之间的句法结构必须彼此一致,如主语对主语,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句对主谓句,等等。
4.节奏相合。对联的上下两联节奏一般必须相合,如上下联都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等。同时,对联要求上下两联之间平仄相对,亦即平仄相反。它的起码要求是:上联最末一字必仄,下联最末一字必平。它的严格要求是:第一,上下两联各自的文字排列一般应以两个字为单位平仄交替出现,不能一平到底或一仄到底。
5.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的含义必须有一定的关联,做到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互补关系,二是对立关系,三是承接关系。
6、素材卡片
7、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
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8、通感:——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又称“移觉”。修辞效果?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方法,它总是“依附”于另一种修辞格而存在。请看例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依附于比喻
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依附于比喻
视觉移植为听觉,以“名曲”的和谐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突出一种和谐的美。③一早起,李先生在帐房的柜台上看见昨天的报,第一道消息就是长沙烧成白地,吓得声音都遗失了,一分钟后才找回来,说不出话。(钱钟书《围城》)——依附于拟物 ④这时有一阵音乐不易觉察地浮现了。——依附于拟物
运用通感应注意:通感是一种巧妙的“移花接木”,运用通感要注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不可随意为之,张冠李戴,以致“沟”而不“通”,令人费解。
9、双关
定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和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分类: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例句:莲子心中苦,(莲→怜)梨儿腹内酸。(梨→离)——金圣叹 例句:实不相瞒,菊花的名气是吹出来的.——菊花牌电扇的广告语
第二篇:十二种修辞方法汇总教案
十二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一、【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除此以外,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二、【借代】
(一)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三)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
2、以实代虚;
3、以奇代凡;
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三、【夸张】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吸引读者,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3、增强联想;增强感染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四、【对偶】
(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a。宽式对偶,五条要求中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四)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五、【排比】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相同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二)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 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
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
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 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三)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四)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六、【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如“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2.间隔反复,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反复的作用:
1.突出思想,渲染感情。2.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多项并举;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排比与反复的修辞作用不同。排比的作用主要是加强气势,提高表达效果。反复的作用主要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增强节奏感。
当一个排比句用相同的词语作“提挈语”时,叫做排比与反复合流,或叫排比与反复的兼用。如:“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当排比没有出现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只能叫排比不能叫反复;同样,当反复不具备结构相似,多项并举的条件时,也只能叫反复,不能叫排比。
七、【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反问与设问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都是“明知故问”,并不要求对方回答。不同的是: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3.二者都有很强的表现力,有时可结合起来使用,用反问的意思作设问的答案。
八、【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例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 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九、【引用】
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引用”
引用的种类:
1.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的。
2.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
3.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
引用的特点: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4.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引用的注意点:
1.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2.引用原话,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3.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4.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
十、【对比】
也称“对照”。把两种互相对立或矛盾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形成对照。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对比的作用:
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对比与衬托的区分: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十一、【反语】
即“说反话”,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在一定条件下,它比正说更有力量,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重在理解反语的本意。
十二【比拟】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但不管是哪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十三、【辞格的综合运用】
辞格综合运用时有三种情况:
1.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第三篇:小学常用修辞方法教案
小学常用修辞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辨析常见修辞手法
2.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领会与理解 3.了解答题思路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难点:常见修辞手法判断,规范答题
三、教学用时: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猜一猜:
头顶戴红帽,身穿白棉袄;
走路像摇船,说话像驴叫。(打一动物)
(二)整体感知
修辞手法:是一种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借助特定的语言环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
(三)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不同的两种事物的 相似点,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方法。
2.拟人 :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 语言、神态、动作、行为、性格、思想、感情等。
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个事物之 间的相似点;拟人的重点在“当作”,它直接把物当作人来描述。3.夸张
夸张就是把所要描写的事物作必要的扩大或缩小。
如: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 不到嘴边。4.排比: 排比是把内容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5.设问和反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是“问中有答”,常用肯定形式来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6.对偶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习题
(一)给下列的句子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排比
拟人
比喻
夸张
对偶
反问
设问
1、桃子高高地挂在枝头,笑着唱:“我多美呀!”
()
2、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往下流。()
3、她的心眼比针尖还小。()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6、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行人的影子。()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8、太阳露笑脸,红旗把手招。()
9、小兴安岭是一座天然宝库。()
10、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力量。()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喜鹊在屋檐下叫。
(改为拟人句)
2、这片稻田很大。
(改为夸张句)
3、树上的梨花真白。
(改为比喻句)
(三)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这个人我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是比喻句。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即是夸张句,也是对偶句。
()
3、“这次旅行真不容易,要坐汽车,要坐火车,要坐轮船。”是排比句。()
4、“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名如玻璃的带子——河!”是比喻句。
()
5、“春风一吹,芦苇就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小脑袋。”不是拟人句。
()
6、“有的人活着,为什么说他死了呢?” 是设问句。
()
五、美文欣赏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 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 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六、能力展示:
给一组图,用一段话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写下来,用上二至三种修辞方法。
第四篇:简单的修辞方法(教案)
二年级下第三讲 简单的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明白修辞方法的作用。2.能够判断出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3.能够熟练地运用修辞方法,是文章增色。教学重点:
1.让学生认识修辞方法的重要性。
2.重点学会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3.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写句子,进而写文章。教学难点:
1.修辞方法的判断。
2.不同修辞方法的运用技巧。教学内容:
1.通过连线对比认识修辞方法能够是句子生动出彩。2.例文解析,学习不同修辞方法的作用,及判断。3.通过学生练习,能够运用修辞方法造句子。教学方式:
趣味讲解,对话练习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能力训练:切水果
(二)导入 “填一填”“连一连”“说一说”
(三)出示例文“阅读感悟”
一、二 让学生自己读“一”,然后老师范读;
学生动笔画出描写了狮子的几种样子,病并读一读; 问学生:能想象出来狮子的样子么? 展示图片,向学生说,狮子的形态; 再一起读“一”,找出相同的词语,(有的„有的„有的„)这是排比的修辞方法,把卢沟桥小狮子的样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且各个栩栩如生。让学生用“有的„有的„”造句子。(造句子最好的有奖励,小红花)老师范读片段二,学生找出片段有几个景物; 找学生读片段二,不同的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湖面:比喻成镜子(湖面是平的,镜子也是平的;湖面能照出人影,镜子也能照出人影)白云,青山:赋予人的动作,使静的景物变得有生命了。找学生造句子,一个比喻。一个拟人;
(四)小练笔 “填一填”“读一读”
(五)读“秋天”找出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
(六)小练笔
“读一读
比一比”“说一说”
(七)教师总结:比喻、拟人、排比,记一记
(八)“试一试”——美丽的公园
(九)大练笔
(十)作文评改
(十一)作业:阅读语言宝库和补充阅读
第五篇:比喻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比喻运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比喻的特点及运用比喻的方法。
2、学习运用比喻构造句子。教学设想
通过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比较,认识运用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比喻的特点及其运用比喻的方法,通过练习,学习运用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分钟)
同学们上午好!我姓张,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在今天的课开始的时候,我先出一个小谜语,大家来猜一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这是什么呢?大家猜猜看(花生)。大家都知道这是花生,那么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是什么呢(花生壳、花生皮、花生米)?对的,在这个谜语中,花生的果壳、果皮、果肉全部通过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全部变成了大家生活中常见的屋子、帐子、胖子呢(比喻)?大家知道了修辞手法有多么神奇了吧,下面再来看一下下面的故事。有一条狗叫小白,它很乖,深得小义爷爷奶奶的宠爱。奶奶夸奖它:“小白呀,像我的一件小棉袄一样贴心!“爷爷附和道:“小白这小子还真粘人!“同学们,仔细读一下这两句话,同样是夸奖小狗,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吗(不同,一个是比喻,一个是拟人)?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了,第一句用的是比喻,第二句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小学及中学阶段是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学会区分各种修辞手法并掌握它们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必须具有的阅读能力之一。下面我们先对修辞手法进行一次复习,大家辨析下面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八大常见修辞手法复习:(30分钟)
①我说你猜:听老师读句子,准确猜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2.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拟人)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4.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排比)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6.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借代)7.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反问)8.他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是的,他是。(设问)
②我讲你忆:伴随老师所讲的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调动以前学习的记忆,巩固所学。
我们首先来学习修辞手法中的比喻
三、比喻及其比喻的类别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比喻及其比喻的类别
1、分析例句,认识比喻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
(1)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仿出的线一样。(2)春雨很细。
现在,探讨一下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生1 生2 教师总结:
相同点:内容相同:都表现了春雨很细。
不同点:第一句话运用比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第二句话较平实。可见比喻使描写更生动、形象,使道理浅显易
懂。
2、认识比喻及其比喻包含的类别
(1)、那么在这句话中被比喻的事物是什么?比喻的事物是什么?连接两者之间的词是什么?
被比喻的事物是春雨,我们又叫做本体。比喻的事物是线,我们又叫做喻体。比喻词(2)、现在老师再问,春雨和线是同一类型的事物吗? 他们是不同类型的事物。为什么能够比喻呢?
因为他们有相似点:很细。(画图示意)
练习:那听老师现在再说一个例子:一盘豆芽,像一堆凝固的音符。豆芽和音符是同一类型的事物吗?不是 为什么能够比喻? 形状相似(画图示意)
练习:那老师现在问:描写夏天的雨我们常常怎么写? 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噼里啪啦的落了下来。(画图示意)
由此我们得出,比喻简单说就是打比方,详细说来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运用比喻这个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可以在描写一事物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既然比喻能使我们的文章生动,丰富,得高分。那么我们就要在平时写作当中恰当的使用比喻句,来给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
由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被比喻的事物,叫做本体。做比方的事物,叫做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做比喻词。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部分不一定在所有的比喻句中都同时出现。根据三者之间关系的变化,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下面我们来看这几个例句:
(1)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当中。明喻
(2)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中给你指引方向。暗喻:本体和喻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本体是喻体,喻词常常由表判断的词是、成为、变为这些词来充当。
(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双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
体)说成乙(喻体)。
(1)母爱像冬夜里的一床丝绵被,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睡。(2)那头蛮牛做事十分冲动。
(3)那次以后,我们之间多了一堵墙,不像以前那般友好了。(4)一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5)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桃李天下春满园。
三、纠正思维误区
是不是含比喻词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呢 例如:(1)他长的像他爸爸。作比较(2)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表猜测
(3)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表举例
四、学习运用比喻
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感情要鲜明
例如:(1)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2)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髙梁那样纯朴可爱。
例(1)写的是鬼子军官,例(2)写的是我们的战士,一恨一爱,感情鲜明。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例如:妹妹快活的好像林中的小鸟。
妹妹和小鸟是不同类的,但却有相同点:快活。
3、作喻体的事物要具体,为人所熟悉,运用比喻时力求在构思上创新。例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瞌睡人的眼”是熟悉的,用来形容昏暗、微弱的灯光,十分巧妙。
4、采用什么方法能想到具有相似点的喻体? 联想:通过一个事物,想到与之相类似的另一个事物。
母爱是黑夜里的一颗明星,当你不辨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那么从母爱为什么能想到明星呢? 那这个联想是凭空来的吗?不是,这个需要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知识,因此我们平时多读书,多观察,多练习、多思考。才能写出好的比喻句,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板书设计: 例句:
(1)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仿出的线一 样。(2)春雨很细。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本体 喻体 比喻词 不同类型事物 相似点 比喻的定义: 比喻的类别: 比喻的误区 比喻的运用:
那好,我们这节课讲到这里,为了巩固这堂课,也为了提高同学们的习作能力,老师给你们准备一些优美的段落,同学们要认真的背一背。
1、幸福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温暖如春;幸福是一股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幸福是风中期待的眼神,幸福是雨中撑开的雨伞,幸福是炎炎烈日下的草帽,幸福是纷纷冬雪中的棉袄。幸福,就是乌云缝隙中的一缕暖阳;幸福,就是寒冷中捧在手中的一杯热奶茶;幸福,就是夜里温暖的被窝。
2、幸福是一种收获的欣喜,幸福是一种满足的喜悦,幸福是一种成功的开心的。总之,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3、珍惜幸福,更需要于我们的付出,我们要学会关心、照顾父母、孝顺父母,还有要学会感恩父母,不要等到了像“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那时我们就会倍加悲痛。我们要及早地认清幸福,珍惜幸福。
4、幸福是什么?如果用颜色来形容,幸福应该是温暖的黄色、热烈的红色;如果用声音来比喻,幸福又是激越的高音,低婉的小调;如果用味道来打比方,幸福则为甜蜜蜜的滋味,是远赴外地的游子吃到的母亲亲手烹调的家乡菜。幸福是独处的寒梅,是那种能在平凡中寻找欢乐,能用乐观开朗的心去面对生活的心灵,用心灵去认真地品味幸福。幸福只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剂。敞开心灵,幸福并不遥远。
5、其实幸福无处不在,重要的是你的心能否感觉到它,你是否真正的认识到它的存在,而你又是否真正的给予别人幸福,是否自己真正拥有幸福。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四季生命》
春天是温暖的、幸福的,它无忧无滤,尽情的欢歌,尽情的跳跃。它哭得是风和细雨,闹的是清风拂面,穿的是嫩绿的花衣,给人一种天真无邪、纯朴善美的感觉。
夏天是激昂的、美丽的感觉。它狂傲不羁,说哭便是倾盆大雨,说怒就是赤火连炎;它绽放出五彩的花朵,张吹嫩绿的叶子。伸出那高大的枝干,它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力量。
秋天是丰满的、成熟的。它已舍去那难以羁勒的脾气,换来的是一种和谐,一种成熟。它那富有活力的绿叶,变的深沉,那一切的力量的化作累硕的果实,它变得成熟、感慨,不时的发出几声猿鸣。
冬天是安详的、凄凉的,它已是满心的失茫,生命即将离它而去,它变得颓颓的。狂风怒吼着,在生命挣扎着最后的一刻,一张雪白的毯子,伤心的盖住了它,祈祷着另一个春天。
人的生命何尝不是这样,随着一声哭啼,来到这个世界,度过了天真的童 年,蓬勃的青年,丰满的少年,与凄凉的暮年。
但人和季节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的生命不能重来,我们只有一次生命,因此我们更加珍爱我们的生命,我们都希望能在“秋天”多收获些,能够在冬天过的安详,我们渴望我们的生命能够充实,能够辉煌。然而这一切渴望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在“夏天”的累计。
我们不断的向生命呼唤:“我们怎样才能在?夏天?累计,我们才能让你辉煌,怎么才能让你无悔与安详!” 生命说到:“只有你不懈努力,找到你真诚的梦想,”我才能无悔的离去,才能够感到安详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