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汉语修辞教案
现代汉语修辞教案
第一节 修辞和修辞学
一、什么叫修辞
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修辞的客观规律;二是指修辞活动,也就是在说话或写作时,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表达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力求使话语更加准确、鲜明、生动,以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指修辞学,也就是研究运用语言的艺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我们这门课是在第三种意义上使用“修辞”这个术语的。
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当然,不是以某一个语言要素作为研究对象的,也不是一般地综合研究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要素,而是研究运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各种要素提供的可能性,自如地驾驭语言,更好地达意传情。
二、语言环境
英国学者R.R.K.Hartmann(哈特曼)、F.C.Stork(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Context 上下文;语境(a)上下文。在话语或文句中,位于某个语言单项 前面或后面的语音、词或短语。……(b)语境。话语或文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 世界的特征。语境和情况的概念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表现说话人周围世界的方式。
语言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说话的时间、说话的地点、说话的话题、说话的目的,以及说话人、听话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修养、处境、心情、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乃至文化背景,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等等。
语言环境是选择表达手段的依据。语言环境是理解话语的根据。
三、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概况
古书中关于修辞理论、修辞实践的记载,可以看郑奠、谭全基编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中国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著作是元朝人王构的《修辞鉴衡》。不过,这部书主要说明诗文批评、鉴赏、写法以及学习写作的门径,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修辞。
中国第以部系统研究汉语修辞格的著作是唐钺的《修辞格》(商务印书馆,1923年)。此书参考英国学者J.C.讷斯菲尔德《高级英语作文》(1910),把汉语修辞格分为五大类二十七格。
创立中国第一个科学修辞学体系的著作是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1932)。这部修辞学著作影响很大。陈望道把汉语修辞方法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类。所谓消极修辞,就是要作到明确(意义明确)|通顺(条理清楚)、平匀(语言平易纯正)、稳密(词句安排符合内容的需要)。前两点说内容,后两点说语言形式。所谓积极修辞,就是采用一定的修辞方式,创造一定的意境,或增加语句的情趣。《修辞学发凡》讨论的38种辞格。当然在大类种有不同的小类。如果把小类独立出来,陈先生讨论的修辞格远远不是这38种。吕叔湘先生说:“那种认为修辞学主要研究修辞格的想法恐怕是不妥的。”(《中国语文》,1978年第1期)我理解,修辞学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不仅仅是修辞格;或者说,某些内容比修辞格的研究更具重要性。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划分语言和言语。言语指言语行为、言语作品,语言指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言语的研究。把整个言语作为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这是现代修辞学的趋势。
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词语的锤炼,又称炼字。
一、选择和使用词语的一般要求 1.词语要规范
这是用词的最起码要求。使用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新造词,都要考虑有无必要,不能滥用。外来词还有一个翻译方式问题:已经有音译加意译、音意兼译的词了,或者已有汉语新造的词了,就不必用音译词了。音译也有个书写规范问题。这在词汇部分讲过了。
还有一个词与非词的问题。有的语素,如“桌、椅、窗、袜、衣、语、素、骨、丰”等是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的。一个字的姓氏、人名、地名、国名,都不能单独作为一个词来用。John本来是一个音节,翻成汉语是“约翰”,两个音节;Laos本来也是一个音节,翻译成汉语是“老挝”,也是两个音节。2.用词要准确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义词、同义成语选用问题。
朱××教授通读了全部的手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书)
自己写了一本书,初稿请别人看,不应该说成“手稿”给别人看。“书稿”和“手稿”着眼点是不一样的。1983年,47岁的刘××来到濒临倒闭的北京塑料纽扣厂(凤凰公司的前身)任党支部书记。……他处心积虑地改善经营,支持技术人员研制出国内首创的不饱 和聚酯树脂纽扣;……(光明日报)
二、选择词语的进一步要求 1.力求使寻常词语艺术化
用词不在于堆砌美丽的辞藻,而在于恰到好处。尤其要注意一句话中的动词。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骆驼祥子》)2.注意词语的声音配合
一般会说到压韵、平仄、叠音等等,其实这里最重要的是音节匀称的问题。不少知名作家跻身其中,有滋有味地写文章、著起书来。(WHB)3.用词要富于变化
在同一句话里,或相邻的几个句子里说到同一个对象时,要尽量把词穿插开来,避免单调、呆板。原先他就不喜欢说话,现在就更不爱开口了。
第三节 句式的调整和使用
句式的选择和使用,修辞学上称为炼句。
表达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上有细微差别的几个句式,称为同义句式。所谓句式调整,主要是同义句式里选择问题。
一、句子成分易位
句子成分易位,也就是通常说的倒装。招谁惹谁了我? 写好了,编者按。老头是干吗的我说早先? 干吗呢,站在街上? 气都喘不过来了,跑得。他已经回来,听说。挤兑谁呢,你们这是? 快回去,叫他。这是上哪儿啊这是?
这些句子出现在口语中。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信息在句子的后部。但是,出于急切表达的需要,把要说的意思提到前面先说出来。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最典型的主动句是“把”字句,最典型的被动句是“被”字句。
由于宣传哥白尼的新宇宙观,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坐了七年牢,最后被处 火刑;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七十岁时受到宗教法庭审判,并被终身监禁。(钱三强)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这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毛泽东)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修辞学上讨论肯定、否定,限于那些本来可以用肯定形式表达的意思,却用的否定形式,这里就有特定的修辞效果了。不是一般地讨论否定句。《龙须沟》赵老讲他老婆:她长得不寒伧。
(我们不能过多地责备长春光机所和骊山微电子公司没有照顾好蒋筑英和 罗健夫)但是痛定思痛,我们仍然不能不想到,在这些方面未必没有许多欠缺。(胡乔木)
双重否定的语气究竟是加重,还是减轻,要看上下文。一般来说,显得婉转。可是正因为婉转,也就显得更有力量。
四、长句和短句
长句指字数多、容量大、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指字数少、容量小、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长句严密,多用于书面语,短句活泼,口语中用得较多。当然,很多长句是复句,但长句不一定非得是复句,短句也不一定非得是单句。例如: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不管是吉是凶,逃!
前一句是长句,可是它是单句;后一句是短句,可是它是复句。
长句之所以长,有两个原因,一是修饰语长,二是句子里联合成分多。上面举的第一个句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点。
按照汉语的习惯,句子一般都不太长。我们常常要把长句改写为短句,这叫做长句化短。长句化短的方法,一般有两个。一是把长句中的复杂修饰语独立成为分句,或句子,让去掉修饰语的主体部分成为另外的分句,在他们之间添加适当的词语,把他们联结起来。下面是一个长句: ××教授是针对近期有专家认为中资企业的换汇成本已接近或超过人民币对 美圆汇价,一些企业出口困难、亏损扩大,因此1998年某时人民币将贬值的论 点提出进期人民币近期不会贬值的观点的。这个句子化为短句,可以是:
近期有专家认为,中资企业的换汇成本已经接近或超过人民币对美圆汇价,一些企业出口困难、亏损扩大,因此1998年某个时候人民币将要贬值。××教 授针对这个看法提出了人民币近期不会贬值的观点。
这中长句化短的方法,是用于修饰语复杂而形成的长句。如果因为并列成分多而导致句子变长的,则要用另外的办法来化短。
为了使学龄儿童能进学校读书,()使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能继续就读,()有效地用科学文化知识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我们必须认真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加括号的地方重复一下“为了”,这样每念完一个分句就可以停顿一下。这也可以说是长句化短。这种方法叫采用词语叠用的形式,使并列的成分之间更加舒缓。
五、整句和散句
整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相同或相似;散句指相邻的几个句子或分句结构参差。辞格里讨论的排比、对偶等等也都是整句。整句有整齐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用整句。散句有参差美。一般情况下,要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用,这叫做正散兼行。比如:
南西门外不远是草桥,那里的人从明朝以来就靠种花为业。春天出迎春、碧 桃;夏天卖芭兰、晚香玉;秋天菊花品种齐全;冬天的腊梅、水仙誉满京华。(邓友梅)本来讲春夏秋冬四季的花卉都可以用整句,可是这里讲春夏用述宾结构,讲秋冬用主谓结构,互相参差。当然,秋冬的主谓结构也有差别:讲秋是主谓谓语举,讲冬是一般的主谓句。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
讲“写文章,做演说”时本来也可以用陈述句分开说,可是这里把两种情况捏在一起,并且用反问句。这就有了变化。
六、紧句和松句
句子结构紧凑的为紧句,结构松弛的为松句。她不能,不肯,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这是两个紧句。可以把它改写为松句。比如:
她不能看别人的苦处,不肯看别人的苦处,也不愿看别人的苦处。
这里重复使用的加线的部分。如果把加线的部分改为成分共用,则回到了紧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本节讨论的各种句式(包括这里讨论的两种句式),都不是同一个平面上的。
口语句式结构比较简单,句子短小,附加成分少,常用口语色彩浓的词语,单音节词用得多,语气词用得比较多,关联词语用得少。书面语句式结构可以很复杂,句子较长,常用书面色彩浓的词语,双音词较多,常可以有欧化句式、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关联词语也用得多。下面是几个书面语句式:
作为既是鲁大海的母亲又是周萍的生母的她,看到周萍他们一伙施行淫威,她恨。
我第二次到仙台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很及时的。
人民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细心地、周详地发现新苗,加以培养、扶持。
第四节 常用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 1.比喻的构成
无论哪一类比喻,都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①这人的相貌不大好看,脸像个葫芦瓢子,……(赵树理)例①本体是“脸”,喻体是“葫芦瓢子”,比喻词是“像”。
本体、喻体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行为、动作、道理等等。下面看几个用例: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
“过来先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虎妞一把将他扯 过去,好像老嫂子疼爱小叔那样。
例②的本体不能简单说成是“我”,喻体也不能简单说成是“牛”,应该把相关的修饰语考虑进去,否则“我”怎么会是“牛”了呢?例③的本体和喻体都是行为、动作。构成比喻的核心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2.比喻的分类
按本体和比喻词的表现形式,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前面举的三个例都是明喻的用例。明喻通过“像、仿佛、……似的、犹如”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打比方。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之类:
④然而在那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 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明灯就是友谊。(巴金)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本体,因而也不需要比喻词:
⑤(韩老六的大老婆是一个中间粗两头尖的枣核样的胖女人。)大枣核存心把 剩下的钱往少数说。
以上是比喻的基本形式。按本体、喻体的外部特征,有些比喻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些名目: ⑥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
⑦远远近近全是电灯,比天上的星星都密。(较喻)
⑧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 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宋]陈骙《文则》讲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博喻展示本体多种形象特征。3.比喻的修辞效果
一般说明:可以把本体表述地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特别要说到的是,比喻是一种认识手段。这种修辞方式已经突破了修辞的范围,在词汇平面、语法平面,都有表现。认知语言学很重视隐喻。4.注意点
要通俗。通俗的实质是,喻体比本体更为听话人所熟悉。要贴切。喻体和本体之间要有相似点,相似的程度越高越贴切。要新颖。喻体和本体之间联系的建立,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二、借代
借代是用乙名称去代替甲事物。1.借代的构成
①细眼睛(指杜善人)恭恭敬敬坐在萧队长对面一条板凳上。
例①就是借代用例。它由本体(杜善人)、借体(细眼睛)构成。一看便知,借体与
本体有直接联系。借代是通过相关性联想建立关系的。不过,借代的本体不出场,而是借借体代本体。2.借代的分类
《修辞学发凡》把借代分成两类。一类叫旁借。“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特征、标记相代。例见上。
事物所在、所属相代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 万众瞩目清凉山。
作家、产地相代
③现在为了成为女诗人,她却成天读起莎士比亚来啦。质料、工具相代
④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 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其一块班驳陆离的洋布。
陈望道所说借代的另一类叫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 部分代全体
⑤你替我看着点,我出去买点好吃的,请请你,活着还不为吃点和点老三点 吗? 特定代普通
⑥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千千万万个诸葛亮。
具体代抽象
⑦搞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结果代原因
⑧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正红旗下)3.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有这么几点。
从内容上看,构成借代的是相关性联想;构成借喻的是相似性联想。从形式上看,借喻可以改写为明喻,借代不能这样改写。(分析用例:大枣核。细眼睛。)
三、比拟 1.构成
①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唱着柔婉的曲子。
比拟由本体和拟体构成,不过拟体不在句子里出现,直接把本体当成拟体来写。2.分类 拟人
②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殷勤地照看这花草的世界。
③别了,延安!人们将永远记着你。
④(阿丽思对耗子说英语,以为它不懂英国话,料它一定是法国耗子,便开 口道:Ou est ma chatte?)那耗子听了,在水里猛一跳,吓得浑身直抖。阿丽 思一看不好,怕伤那小畜生的感情,连忙赔罪道:“哎哟,对不住,对不住!我 都忘了你是不喜欢猫的。”“哼!不喜欢猫!”那耗子尖着嗓子急着嚷道。“要是你 做了我,你也喜欢猫吗?”(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以上分别是动作性拟人、描写性拟人、跟它讲话、让它讲话。拟物
⑤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⑥崇明岛越长越大。3.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的拟体不出现,比喻的喻体一定要出现。
四、夸张
在描写人或事物时,作扩大或缩小、强化或弱化的描述,或作超乎事实的描写,使对 象的本质特征更明显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普通夸张
①鸿渐气得心头火直冒,仿佛会把嘴里香烟衔着的一头都烧红了。
②(假若她大胆地去请假,她知道,婆婆必定点头,连声地说:克吧,克吧!(“克”者,“去”也)可是,大姐知道,假若她依实地“克”了,哼,婆婆的毒 气口袋就会垂到胸口上来。(正红旗下)
③湖边上有个鼻子眼大小的胡同,里边会有个小店。尤老二的地面多熟,竟 自会不知道这家小店。
2.超前夸张
④李二汉刚掀酒罐,就觉醉意已有三分。3.注意点
夸而有节。注意使用场合。
五、反语
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上一个意思,实际上是另一个意思。有两种。1.嘲讽性反语
①没见过这样的宝地!房子没有一间整的,一下大雨就砸死人,宝地!②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得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 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大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正红旗下)嘲讽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褒义词语贬用。2.喜爱性反语
①他抗议无用,苏小姐说什么就要什么,他只好服从她善意的独裁。喜爱性反语构成的关键是贬义词语褒用。
六、双关
让一句话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有两种理解,产生明暗两种意思。1.谐音双关
①如今,我也有了儿女,他们也有剩饭的毛病,害得我多次为一双小儿女
打扫碗底,并因此被他们郑重授予“大尉”军衔。(文汇月刊)②你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天大药业。
谐音双关的关键是利用词语的同音现象。
2.语义相关
①阿庆嫂对沙奶奶说:“你说呀。一说出来,不就什么都完了吗?”
这“什么”在刁德一听来是实事,在沙奶奶听来是新四军的安全。②周蘩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风暴就要来了。
七、婉曲
故意不直白本意,而用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话来暗示、烘托。①1957年我们先后遭到不侧。
“不测”指被打成右派。
②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任重而道远。
是说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作好。③安排下岗人员就业问题不容乐观。不是说形势不太好,而是换一个婉转的说法。④我们觉得有些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是说不同意,但不直说。
八、排比、层递、反复
1.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法结构(句子/分句/词组)巧妙地组成一串,表达相关的内容,这是排比。
①友谊是一把雨伞下的两个身影,是一张课桌上的两对明眸,是理想土壤中的两朵花,是宏伟乐章上的两个音符。
②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儿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 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
例①是很严格的排比,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的词语;例②是比较宽的排比。2.层递
层递也可以说是排比的一种,现在把他独立出来,与排比对立。层递的关键是各项在内容上递进,或递降。①听说四川有一则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②我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石头城,爱我的家。3.反复
为了突出、强调某种内容或某种感情,或造成某种气氛,让一定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连续反复
重复出现的词语连续出现,不被其他词语隔开。
①他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了白眼!把一切都
掐死,而后自己抹了脖子。
②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间隔反复
重复出现的词语被其他词语或句子隔开。有一首诗,其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都是这样:
③十里桃花,/十里杨柳,/十里红旗风里抖,/江南春,/浓似酒。4.排比、层递和反复的比较
排比与层递的区别是明显的。在形式上都是三项或三项以上。区别在于,排比各项在意义上互相平行,层递各项有递进或递降的特点。
排比、层递和反复的区别在于,前两种要求句式在结构上相同或相似后一种要求词语或句子重复出现。问题在于,前两种辞格可能与反复综合运用。这就是说,从形式上看是排比或层递,可是有相同词语出现可能有兼有反复这种辞格。
④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在这个用例中,“这是……春天”是反复出现的词语,我们可以将它归并而不影响句子的结构。例④是排比兼反复的用例。
九、对比、映衬、对偶
1.对比:把互相对立的两个事物/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从而突出双方的特点。①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②正是夏天农忙的季节,王十成忽然来到北京!王掌柜又惊又喜。喜的是儿 子不但来了,而且长得筋是筋、骨是骨,身量比爸爸高出一头,虽然才二十岁。惊的是儿子既没带行李,又满身泥土,小褂上还破了好几块。
2.映衬:用相关、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要表达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③大舅妈的身量小,咳嗽的声音可很洪亮。
3.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相似的两个词组/句子,表达相关、相反的内容。正对:上下两联互相对称。④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⑤今年真是雨水充沛,气候适宜。
反对:上下两联意思互相对立。⑥海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⑦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流水对(串对):上下两联有因果、连贯等关系。⑧女排三连贯,神州齐欢腾。⑨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⑩除夕刚饮祝捷酒,新年又看报春花。
对偶在对仗方面要求很严格。杜甫的试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得很工整,结构完全对仗。从语音上说,很讲究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对联的下联,末字应是平声。《大宅门》一开始说有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诗书继世”。这副对联排反了。河南嵩山有个嵩阳书院,有一副对联:“一片丹心育新人,满园春色催桃李”。这是中央电视台报道时展示在屏幕上的,一看便知,摆反了)。4.比较
对偶、对比的比较:
对偶重在形式,对比重在内容。两种辞格可以交叉。对比、衬托的比较:
对比是突出两面,衬托是突出一面。
十、拈连、通感、仿词 1.拈连
当互相关联的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连说时,巧妙地把适用于具体事物的词语移用到平常不适用的抽象事物上,陈述/支配抽象事物,这是拈连。①我们人穷志不穷。
②招娣,招娣,你不仅招来了一个弟弟,还招来了一个世界冠军。
拈连,前一项是正常搭配,由此出现的后一项是转义搭配。构成拈连的关键是动词、形容词的本用和移用。2.通感
把甲种感官获得的感觉,说成仿佛是乙种感官的感觉,这种修辞方式叫通感。③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 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心理学家有所谓“伴生感觉的过程“。在日常经验中,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获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往往可以互相沟通。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这是通感的心理基础。3.仿词
为了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深刻性,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些语素,临时造出心的词语,这叫仿词。反义仿词
④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雨中等泰山)
近义仿词
⑤咀嚼着青梅,啜饮着香茗,聆听着茶话,陶醉了的艺术家们诗兴大发,画兴 大发。
⑥(父亲老朋友本县省立中学吕校长……请鸿渐向暑期学校学生演讲“西洋文 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所以当天从大伯父家吃晚饭回来,他嘴严 迷离,翻了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满一千多字的讲稿,插穿了两个笑话。)这种准 备并不费心血,身血倒赔了些,因为蚊子多。
谐音仿词
⑦妈妈告诉她大弟受伤,并叫她到唐山看爸爸去。她说爸爸有个好歹,那里
有组织。没有“震亡”的话,那就更不用去了。(雷加散文特写选)⑧大中城市年轻人,超前消费成“负翁”。(电视)⑨默默无“蚊”的奉献。⑩居高“淋”下 4.比较
拈连和比拟的比较
拈连要出现词语的本用,动作性拟人、拟物不出现词语的本用。拈连和通感的比较
拈连的词语本用在句中出现,通感没有这个要求。通感是感觉相通,拈连不是。拈连和仿词的比较
拈连是词语临时取得一种新的用法,仿词是词语临时的创造。
十一、设问和反问 1.设问
为了提起听话人注意,先提出问题,引起对方思考,然后自己来回答。①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人类的远古时期,有没有生产劳动?当然有。有没有生 产力?当然有。但是有没有科学技术?那就说不上了,大概只是生产劳动的经验而 已。(钱学森《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些思考》)
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 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着三项 实践中来。
设问的修辞效果是引人注目。做文章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启发思考,帮助读者掌握主题思想。段落之间可以承上启下,起过度作用。分析阐述问题,可以避免平板,使文气有变化。收尾用设问,可以点明主题,增加回味。2.反问
③如果说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那么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反问句包含激情,语气强烈,比陈述句更有力量。3.比较 设问是自文自答,反问句是只问不答。
十二、顶真和回环 1.顶真
前一句结尾和后一句开头词语相同。
①文学是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需要灵感,灵感来自生活积累,生活的积
累是作家对所写对象心灵的感受后认同。
②布匹是哪儿来的呢?是织布厂用纱织成的。纱呢?又是纺纱厂用棉花纺成 的。棉花呢?必须从地里种出来。地呢?也得经过耕作播种,还要两次三番地浇 水。水呢?又得挖掘灌溉渠,从河里引到地里来。例①是严式的顶真,例②是宽式的顶真。2.回环
前后相继的句子词语相同,排列顺序相反。③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④我们两家搞了一辈子的戏,戏就是我们的命,命就是我们的戏。⑤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例③和例④是严式的回环,例⑤是宽式的回环。3.比较
顶真不具有回环往复的形式,用顶真的句子,其轨迹是一条线;用回环的句子,其轨迹是一个圈。
十三、警策
陈望道先生认为,有三种。
1.将自明的事理极简练地表现出来,使人感到一种格言的味道。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2.将表面上无关的两事物捏成一句,初看似不可解,其实含有真理。②事实是事实。
3.话面矛盾反常,而意思还是连贯的。③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十四、辞格的综合运用
1.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辞格或异种辞格各自分立。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例①先后是反复、拟人、拟人三种辞格,他们没有分布上的交叠。2.套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辞格一层套一层,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②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例②总的是暗喻。中间套着两个比拟(这两个比拟又是连用的例)。3.兼用:同一个语言片段,既是甲辞格,又是乙辞格。③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例③从一个角度看是对比,换一个角度看又是对偶。4.以上三种情况的同时出现
④队伍虽然出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
例④总的看是对比和对偶,这是两种辞格兼用。“罗网”和“铁窗”分别是借喻和借代,这两种辞格的分布是连用。这两个连用的辞格被对比、对偶包含,这又是套用。
第五节 语体
一、语体及其划分
语体是为适应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和交际方式,长期使用特定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体系。
不同交际领域如:社会活动、科学技术和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等。
不同交际对象如:对上级、对下级,对同行专家、对外行,对干部、对群众,对本国人、对外国人或外交使节等等。
不同交际目的如:说理,说明情况,抒发感情,发指示,鼓动,等等。
不同交际方式如:口头,书面等等;一般交际方式或电话、传真等现代通信手段。
在将到语体时,总要涉及公文、政论、科技、文艺等等,但这几种形式本身并不是语体,这些形式所体现的语言特点才构成了语体。
语体的划分,第一层分为口头语体和书卷语体。口头语体现在研究得很不够。书卷语体下又分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二、公文语体
公文语体是使用范围:政治事务,如批复、公告;外交事务,如照会、国书、公告;军事事务,如命令;经济事务,如合同、协议书;机关团体日常事务,如通知、证明、介绍信函;人与人之间的事务往来,如领条、请假条等。
公文的特点:有固定的格式,话语简明扼要,遣词造句准确,不能含糊。规格性。简要性。明确性。语言特点。1.有专用词语
比如,介绍信常用“兹有”、“为荷”(荷:承受恩惠。)“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执行。”
有些还常用到一些文言词语,因为这些公文庄重、典雅,有的人信函讲究雅,表明自己文化品位高,如用到“顺颂 教祺”之类。
2.语句上看,多用陈述句。因为表达一些明确规定,以说清楚为好。当然也有祈使句,这在命令、指示中更加明显。
3.从修辞上说,可以有整句,整句为对偶句、排比句等。公文一般不要求形象生动。
三、科技语体
使用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论文论著,以及向大众宣传科学知识的科普论著。科技语体是发布科学研究成果、普及科学知识的论著所使用的语言体系。语言特点:
1.词语。有专门用语。不断吸收外来词。
2.句式。不要求有什么修饰,讲清楚、讲准确为好。科技语体比较严密。3.科技语体的一些特殊手段。如图表。
四、政论语体
主要体现在社论、评论、报告等里面。政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逻辑性强。语言特点
1.使用政治色彩浓厚,评论色彩浓厚的词语。2.长句多。3.引用。引证。
政论不一定都是板着面孔的。毛泽东的一些政论文就很活泼,让人喜欢读。
五、文艺语体
表现在文艺作品中。文艺语体在书卷语体中最具特色,重在给人以美的享受,重在形象思维,重形象性、生动性、变异性。
文学家很喜欢这个变异性。变异就是偏离。应该思考的是,变异到什么程度。现在语言又有粗俗化现象。这些都值得探讨。
1.散文体。包括狭义的散文,以及小说等,这是与韵文相对的。有人称散言体。散文体的风格是繁丰、华丽。但并非都如此。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同一个作家后期与前期也有不完全相同的风格。2.韵文体。主要是诗、词、快板、顺口溜等。更讲究音乐美。讲韵律、节奏等。3.戏剧体。特别是人物语言、剧本的对白,讲求个性化。口语色彩浓。
六、语体风格互相渗透
把书卷语体分为四种,其实往往互相渗透。如: 1.文艺语体向科技语体渗透,形成通俗的科技语体。
2.文艺语体向政论语体渗透,形成文艺政论语体。一些老作家写的政论性文章很富形象性。3.口语语体向书卷语体渗透,形成书面口语语体。有些作家作品力求通俗化。
第二篇: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一、分析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构成方式
说明(合成词)砖头(单纯词)化学(合成词)月亮(单纯词)革命(单纯词)鸟儿(单纯词)董事(单纯词)雪白(合成词)太太(单纯词)
2.分析下列单位,将他们分别归入词和短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老鹰-老照片 木头-撞头 甘苦-雨雪 白菜-白布 雪白-雪堆
词 老鹰 木头 白菜 雪白
短语 老照片 撞头 甘苦 雨雪 白布 雪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词性。(1)他过分激动。(副)(2)你买了多少礼物?(代)(3)里面黑咕隆咚的。(代)(4)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力去做。(代)(5)将来一定属于你们。(代)4.辨析下列各组词,从作句法成分和组合能力上说明它们的语法特征。(1)友好-友谊 答:“友好”和“友谊”这两个词的语法功能不同,“友好”前面可以加“不”和“很”,而“友谊”不行。我们可以说“很友好”、“不友好”,但不能说“很友谊”、“不友谊”;“友好”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两国人民非常友好)和定语(友好邻邦),“友谊”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友谊第一)和宾语(增进友谊)。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我们说“友好”是一个形容词,“友谊”是一个名词。(2)特别-格外 答:“特别” 强调特征与其它不同。可作形容词,例:她很特别;也可作副词,例:今天特别冷。“格外”是副词,强调与一般事物属性不同意。
5.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说明各组内词,哪些是兼类词,哪些同音词,哪些是词类活用。(1)这是一个误会/别误会了我的意思 兼类词
(2)苹果两块钱一斤/现在的一斤相当于古代的一百钱。同音词(3)他比阿Q还要阿Q。词类活用 6.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关系。
简单明了(并列)简单极了(补充)勇敢一点(补充)忍住悲痛(动宾)7.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有歧义的请作多种分析。
答:(1)对 校长的 讲话 进行 批评(2)发现 敌人的 哨兵 叫 王平
第一句没有歧义。第一句是个状中结构。对校长的讲话是介词短语做状语,其中校长的讲话可以划分出定语校长和中心语讲话。进行批评是中心语,应该是个连谓结构。
第二句有歧义。可以做两种分析:
1、主语:发现敌人的哨兵。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又可划分为,定语,发现敌人,中心语,哨兵。主语中的定语有可以分为动语,发现,宾语,敌人。
2、动语:发现。宾语:敌人的哨兵叫王平。宾语再划分为:主语,敌人的哨兵。
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再划分为,定语,敌人,中心语,哨兵。8.区别下列两组短语,证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1)读三遍——读三篇(2)明天春节——明天完成 答:(1)“读三篇”是述宾结构,“三篇”是名量词,修饰的是它后面的名词性的词。
“读了三遍”是述补结构,“三遍”是动量词,修饰的是它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性的词。(2)“明天春节”是主谓结构。“明天完成”是偏正结构。9.请写出下列歧义短语的意义和类型
(1)菜不热了:菜凉了(主谓)菜不用加热了(主谓)(2)出土文物:出土的文物(偏正)出土了一件文物(动宾)
(3)没有买票的:没有人买票(动宾)还没买票的人(偏正)
(4)在火车上贴标语:在火车皮上贴标语(动宾)在火车里贴标语(动宾)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
(1)看来不会下雨了。(插说语)
(2)爱祖国、恨敌人是战士们的共同特点。(双主语)
(3)这女孩手冻僵了。(主谓谓语)(4)你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主谓主语)
11.用划线加注法分析下列复句,并指出层次之间的关系。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上的实际需要相联系,||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 如果 并列 并列 不是为人民所掌握,| 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是不起作用的。假设(条件)让步 12.分析下列有语误句子,指出其原因,并改正。(1)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衣服做得好。(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做得好。)(2)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在高衙内一次又一次派人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3)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而且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
(4)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13.下列广告词很有特色,指出它们在修辞上的特点。
(1)钻石音响-音响中的钻石(比喻)
(2)××牌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双关)
14.分析下列两个句子,指出它们用了什么修辞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1)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借喻)(2)感情的激流已经在胸中奔腾多日,眼看就要破堤而出了。(暗喻)
答: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15.分析两面两句话,它们都可有两个意思。请问:它们都是双关吗?为什么?
(1)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答:这句话是歇后语,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第二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2)我想起来了。
答:这句话有歧义,不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我想起床了。第二个意思是我想起某事了。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与古汉语语法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现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民族使用语言的方法,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汉语中很多词的意思,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意延伸而来,与古汉语语法相比,现代汉语具有以下几点变化:
1、词义缩小,如“鲜美”,古时候能修饰色彩、味道,现代汉语里一般表示味道;还有“妻子”,古时候是妻子和儿女,现在是女性配偶
2词义扩大:如“江”古时候就是长江,现代汉语里能泛指大河 3词义转移:“无论”在古代汉语里是不知道的意思,现代汉语是连词,表示假设
2.什么是语素?现代汉语语素有什么特点?
答: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二是有意义。
3.什么是语法意义?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例如,“大”和“眼睛”这两个词各有自己的意义,组合成偏正结构“大眼睛”以后指明这是“大”的“眼睛”,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眼睛?”这些都是组合所带来的语法意义。如果把同样的两个词组合成主谓结构“眼睛大”,“大”就不再是修饰“眼睛”,而是说明“眼睛”具有“大”的属性,回答的问题也相应地变成了“眼睛怎么样?”这是主谓结构给这两个词增加的语法意义。就某一结构组合中的某一个词而言,它同时具有词义和语法意义,例如在“眼睛大”中,眼睛具有“被说明的对象”这样的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法结构的意义,即使句子里的每个词都认得,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4.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差异有哪些?
答: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在于
1、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区别词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只有加上“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所以区别词也称作“非谓语形容词”。
2、形容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5.现代汉语里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吗?重叠动词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答:不可以。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
6.如何区别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
答:1.看这个词能否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时间名词属于名词,它必然具有名词的属性,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比如“现在是五点钟”中的“现在”充当了句子的主语,“昨天是星期天”中的“昨天、星期天”分别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而“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再是东亚病夫”中的“今天”则充当了句子的定语。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等,是不能作主语、宾语的。
2.看这个词能否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时间名词一般都可以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而时间副词则不能。比如“在当今,这种规象是不足为怪的”中的“当今”,就是如此。
3.看这个词能否受其他词类的修饰。能受其他词类修饰的是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不能受其他词类的修饰。比如“去年的今天,我们是在客栈里”,“美丽的春天,鲜花盛开”,这里的“今天、春天”都是时间名词。
7.兼语短语的特点有哪些?
答:兼语短语最早叫“递系”短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上一个主谓短语的复杂短语。如:在“叫你去”中,“你”兼作“叫”的宾语和“去”的主语,因此叫“兼语”。兼语短语里的两个动词不属于一个主体,而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这一点是与连谓短语不同的。兼语短语有一点值得注意:必须弄清,动词1和动词2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仅从兼语短语的第一个动词来看它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动词1有使令意味;二是动词1通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动词;三是动词1是“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例如:兼语短语里的兼语对于后面动词2来说,也不仅仅是施事,还可以是受事以及相关的事物等。
8.请举例说明谓语与词类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充当谓语的大多是动词,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也就是说谓语一般是由词类中的动词来充当的。比如说“某某参加考试”,则参加是动词作谓语,而某某是名字做主语,考试是名词做宾语。
9.中心词是谓词的偏正词组都是谓词性的短语吗? 答:不是。
10.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切分过程中应注意: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 4 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11.举例说明汉语里的语气表现手段。答:陈述语气,如“我已经吃过了”;感叹语气,如“这饺子真是好吃啊”;疑问语气,如“你会包饺子吗”;祈使语气,如“别再吃了”;反问语气,如“难道你还没吃饱吗”等。
12.说明紧缩句与单句的区别。
答: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13.语法学中将一个具体看作省略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14.请举例说明汉语修辞的民族性。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①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有“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的运用。大量的、多方面的用“比”,反映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有些比,许多年来长期使用,几乎成了一种定型的惯用语,甚至浓缩成为一个常用词,如“推敲”、“琢磨”等。在汉语词汇里有一部分词,实质上就是用比的方法构成的。这样的词并不是先有一个基本义或本义,然后才孳生出来一个比喻义(如“扣帽子”的“帽子”,“背包袱”的“包袱”),而是即以比喻义为本义的,如“蚕食”、“鲸吞”、“瓜分”、“席卷”、“囊括”、“海碗”、“海量”、“童心”、“水蛇腰”、“八字脚”、“漆黑”、“焦黄”等。动词、名词、形容词各类里都不少。不少文章整篇是一个比喻,用来阐明一种道理。这个事实是汉语用比特别多的一个有力证明。喜欢用比,善于用比,既是民族智力和语言素养的反映,也有某些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产生某些社会影响。历代很多关于婉言进谏,以至象《史记·滑稽列传》中那些俳优用幽默的比况向君主进谏成功的例子。同时, 探求“弦外之音”,向字里行间揣测含有什么深文大义,以至流于牵强附会的风气也很盛。《诗经》里不少民歌以及历史上其他一些状物抒情的诗文被解释成为称颂在上者的事情很多;被解释成为讽刺在上者因而遭受贬谪以至酿成文字狱的事例也不少。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②独特的审美观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审美观,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好些方面有所反映,例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修辞,特别是书面语言的修辞,具有同样的特点。无论诗、赋、词、曲、各体散文,都是一样,既见于整首、整篇的总的结构,也见于段落语句的局部组织。不仅古文如此,而且从早期的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小说,包括中短篇的所谓话本小说和长篇的所谓章回小说,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以至目前,各体散文都已使用白话,这种整齐对称和参差错落相间杂的特点,始终明显地存在。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审美观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探讨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美学研究对象之一。
③在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广泛运用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事物被认为是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这两种因素被概括为“虚”和“实”两个范畴。“虚”与“实”的关系被说成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修辞,同样运用这种观点。无论诗、文,都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整首,整篇,有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相资相生,相辅相成,或足以引起读者的悬念,或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又节省笔墨,或足以引起读者深思与感情上的共鸣。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15.什么是仿词?请举例说明。
答: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词。
草木皆冰——草木皆兵
2、民意测验——名义测验
3、你不会跳舞——我会跳六
16.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
答: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洁喻”、“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17.什么是辞格?判断辞格的条件有哪些?
答:所有的“修辞方式”、“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亦称“辞格”。
18.什么是移就?移就辞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答: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心理距离’是创造与欣赏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实用的东西不美,但一旦抛开实际的,实用的意义,而把对象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超然态度观赏它的形象,这时就美⑧
19.什么是语体?确定语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所谓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
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四类
三、论述与应用题
1.怎样理解语法的抽象性?请以具体的材料加以说明。
答:语言的抽象性表现为词汇级抽象和语法级抽象。在词汇意义上每个词都是一般的、概括的,表示一类事物。如“笔”表示所有的笔,钢笔、铅笔、毛笔和圆珠笔等。语法意义更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从具体的词句中抽象出来的。人之所以能了解语言的意思,是因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可以用来交际和进行思维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是听觉可以感知的,感知的形式语音又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如“人”的语音形式ren,是听觉上可以感知的声音,它的意义是“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ren这个形式和“人”的意义结合,代表了客观世界中“人”这种事物。正因为如此,所以说语言是可以为人所了解的。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特征。语法就是对一个语言中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等的抽象概括。人们所使用的句子千差万别、数不胜数。但是,无限多的个别具体的语句中,词的结构方式、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等却是有限的。这些结构规则、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都是从个别和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例如:买饭、作画、挖坑、蒸馒头、盖房子、说英语、喜欢唱歌、讨论问题、降低标准、开挖隧道、修理家用电器、穿蓝色西服、提出苛刻条件等,这些短语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可以从中概括出“述语+宾语”的结构特点,表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其中述语由动词充当,宾语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语言单位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举例说明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答:词和词可以构成短语,词和短语都是结构单位,而句子不是从结构,而是从使用角度划分出来的。换句话说,词和短语是备用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词和短语是静态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词和短语之间是组合关系,词、短语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
1.两者的差别是质的区别词和短语同句子的区别,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量再少,哪怕是一个词,只要带上语调,就是一个句子。如: “水!”在不同语境,有不同意思。当病人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嘴里轻轻地说,意思是“我要喝水”。当军队在漆黑的山沟里急行军,走在前面的战士突然地喊了一声,意思是“这里有水,注意不要踩上去”。当一行人在沙漠里迷路,走了好几天,又干又渴,走在前面的忽然大声说,意思是“我们终于找到水了”。量再大,哪怕十几个词,甚至是几十个词,可能还是短语。如:“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述宾短语,在“双方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中只是一个句法成分。只有它带上语调,进入某一语境使用时,才实现为句子。同样道理,句子不一定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也可能只是句中一个成分,如:主谓短语“他喜欢打球”在“我知道他喜欢打球”中只作宾语。
2.句子结构复杂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词和短语实现为句子时,对语境的依赖度同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呈反比。语言单位越简单,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大。语言单位越完备,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小,它的多义性就越少。如:a、水b、喝水。c、想喝水。d、我想喝水。e、我想喝一杯开水。f、我现在就想喝一杯冷开水。从a到f句,对语境的依赖性由强渐弱。3.句子有动态变化和特殊成分
在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说话人可以根据需要将句子的某一个部分加以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格局。这种变化只属于句子平面,在词和短语里是找不到的。像句子中的移位现象,如:东北人,他?句子的特殊成分指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两者有共同特点:附丽于句子,不能离开句子而独立,但一般都不是由句子的直接成分。换句话,句子是由短语实现而成的,但短语里面不包括特殊成分,尽管它们本身也是词或短语。
3.划分词类的依据有哪些?为什么给汉语词分类应该主要依靠功能标准? 答:语法上给词分类,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标准。可以从类别意义,也可以从外部形态变化,这里以词的语法功能为分类标准。一,从意义出发;二,从外部形态出发;三,对汉语来说,划分词的标准是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具体地说(1)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为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虚词(2)实词的不同语法功能体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3)虚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虚词和实词或者短语的不同关系上。实词能够作句子成分,并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就能成为一个句子;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能作句子成分(只有副词可作状语),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成为句子,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实词包括名词(包括方位词)、动词(包括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叹词,总共11类。
4.判定是否兼类词要看哪些条件?
答: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否则就是同音词或是词的活用。
1.兼类词除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具备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还应相关。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相关的词。2.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具备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本身并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的活用。
5.有的人认为“坐在椅子上”应分析为述(坐在)宾(椅子上)关系,有的人则认为应分析为述(坐)补(在椅子上)关系。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答:第一种好。
6.“老张有辆车很得意”是单义的,“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却是多义的,请解释两者不同的原因。
答:车是物体,没有感情,因此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老张很得意
女儿是人,因此第二句话的意思有两种,第一是老张有个女儿感到很骄傲 第二是老张的女儿很骄傲
7.举例说明兼语句与主谓词组作宾语句的不同。
答:兼语句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十分相似。它们的结构顺序一致,但表示的意义关系不同,要注意分辨,不能混淆。下面介绍几种辨认的方法:
第一,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兼语句里的第一个动词多为使令性动词,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里,主要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知觉、感觉等意义的动词。
因此,凡是“使、请、派、让、叫、催、逼、劝、托、教、留、命令、任命、禁止、要求、请求、吩咐、动员、阻止、发动、组织、号召、引导、指示、鼓励、培养、选举”等一类动 8
词,一般是构成兼语句;凡 是“想、怕、相信、希望、知道、赞成、反对、记得、以为、认为、了解、表示、担心、打 算、感到、看见、听见、证明、反映、标志、指出、说”等一类动词,后边的主谓短语一律作宾语。 第二,第一个动词支配的对象不同。兼语句里前面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兼语(即涉及的只是某人或某物),不包括兼语的陈说部分。例如“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其中“打发”涉及的对象只限于“我们”其发问的方式是:“母亲打发谁?”“母亲打发我们做什么? ”必须这样加两问才能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涉及的对象是整个主谓短语(即涉及的是一件事情的整体)。例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其中“猜想”所涉及的是“他回来了”这样完整的一件事情。其发问的方式只能是:“你猜想什么?”动词后加一个问语就可以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
第三,语音停顿和插入状语的位置不同。从语音停顿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在动词和主谓短语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和兼语之间不能停顿,如不能说“你叫 ——他回来”,兼语句的语音停顿只能在兼语之后,如“你叫他——回来”。从插入状语的位置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谓短语前或主谓短语中可以插入时间名词或副词,如“我猜想昨天他回来了”或“我猜想他昨天回来了”;兼语句只能插在兼语之后,而不能插在兼语之前,如可以说“你叫他明天回来”,但不能说“你叫明天他回来”。
第四,从能否变换语序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结构关系不像兼语句那么紧密,作宾语的主谓短语往往可以移到句首,如可以说“他回来了,我猜想”;兼语句不能这样变换语序,如不能说“他回来,你叫”。
第五,从语义关系来看。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与兼语陈说部分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你叫他回来”中的“回来”是“叫”的结果,因为“叫”了,所以才“回来”。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与主谓短语里的动词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因为“他回来”并不是“我猜想 ”的结果。
8.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中哪些地方表达不妥;并加以修改: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速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比第4名领先了一分钟。
答: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二档,今天虽然经过了维修,但问题还是存在,因此基本上只能用1档、3档和4档跑。幸好车速还算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对车速的操控调的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时间上领先第4名一分钟。
9.什么是对偶?对偶有哪三种表现形式?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另外,在数学当中,还有对偶空间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10.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比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例: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注意:比喻有三个主要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三者是有区别的,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中没有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11.请分析下列两句话,指出它们应归为哪种辞格?为什么?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运用了比喻中“甲像乙”的明喻格式。“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生命的开始,是万物萌生的开始,所以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完全符合孟春时节的物象特征。
(2)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尽情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 运用了比拟。把春天当作是人,分别给予人格化的描写,使其具备人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赞美春天的新生,赞美春天的可爱表达出一种美情美意,从而使读者对春天产生强烈的印象,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强烈感情,进而引起共鸣。
12.下面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荷”的,但属于不同的语体。请分析它们的特征。
(1)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荷花(原产中国及亚洲南部等)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根状茎(藕)肥厚多节,节间内有多数孔眼。叶盾状圆形,长叶柄挺出水面。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品种较多,主要分观赏及食用两大类。观赏类又有单瓣、重瓣以及花色、花形的品种。答:(1)属于文学艺术语体。运用叠音的形式,使行文产生往复回环的音乐美、节奏感,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等。亭亭、枭娜、羞涩等词带有浓厚的感情、语体和形象色彩。句子结构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拟人,如“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拟人,如“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属于科学技术语体。有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如睡莲科、根状茎、叶盾状、花期、花托、单瓣、重瓣等。句子结构紧凑,多修饰限制成分,多用逻辑关系严谨的复句,如“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语言风格上平实、朴素、没有语言变异形式。
第三篇: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案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教学课程
授课对象:中文专业(专科升本科)课时:54 主讲教师:朱景松
指定教材: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教学目的:现代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既是一门理论课程,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学生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了解现代汉语,从理论上提高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字的规律性的认识,形成并提高对现代汉语的分析能力,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突出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与相关语言的比较,形成注重汉语特点的意识,以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绪论
第一节 概说
一、语言、汉语、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
现代汉语是21世纪初汉民族的母语。广义的和狭义的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文学语言。
二、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共同语和方言的概念。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定义的确定。
现代汉语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关于方言区划分的几点交代。
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现代汉语的地位。国内。国外。
第一章 语音 第一节 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
二、语音基本概念:音节。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音素。元音、辅音。
三、记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现代汉语的32个音标。第二节 声母
一、声母的发音:声母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二、声母辨正 第三节 韵母
一、韵母表
二、韵母的分类
三、押韵
四、韵母辨正 第四节 声调
一、声调的概念:调值和调类。
二、普通话声调
三、古今调类比较
四、连读变调: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七”和“八”的变调。
五、声调辨正 第五节 音节
一、音节结构
一个音节中最少要出现一个音质音位,至多可以出现四个音质音位。
一个音节中可以有一个、两个甚至三个元音音位,两个以上元音音位出现在一个音节里时,一定要连续排列。
一个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也可以出现一个或两个辅音,分别出现的声母或韵尾的位置上。
每一个音节里韵腹和声调不可少。
二、拼音 声母、韵母拼合规律。
三、拼写规则:字母y、w的使用。隔音符号的使用。省写。标调。连写和大写。第六节 轻声、儿化和其他音变
一、轻声
轻声的定义。轻声的分布。轻声的作用。
二、儿化
儿化的定义。儿化韵的发音。儿化的作用。
三、其他音变 语气词“啊”的发音。
第二章 汉字 第一节 概说
一、文字与语言
二、汉字的性质
三、汉字的特点 第二节
汉字的源流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夏商之际,有的3000多年的历史。
二、汉字形体演变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秦系文字。隶书阶段的文字。楷书阶段的汉字。第三节 汉字的字形
一、“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说评论。
二、现代汉字字形分析
1.笔画和笔顺: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2.部件。
3、整字。
三、现代汉字的构字法
第四节 汉字的字音
一、字音的确定
汉字的字音取决于所记录的语素的发音。
二、异读字
异读字的成因。异读字的审音。
三、多音多义字
常读音。次常读音。罕读音。
四、同音字 同音字的成因。第五节 汉字的字义
一、字义与语素义
字义来自所记载的语素的意义。
二、单义字
单义字的定义。单义字出现才场合。
三、多义字
多义字各意义没有联系。多义字各意义有联系。多义字个意义本来有联系,今看不出联系。
第六节 汉字的字序
一、字序重要
二、音序
三、部首法(形序法之一)
四、笔画笔形法(形序法之二)第七节 汉字的整理和简化
一、异体字的整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二、汉字简化:简化的方法。
三、其他方面的整理
第八节 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汉字规范标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新华字典》。
二、正确使用汉字,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现象
三、汉字的标准化: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第三章 词汇
第一节 词的构造
一、词: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义结合体。
二、语素: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语素的分类:词根和词缀。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三、单纯词: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联绵词(双声、叠韵)、音译外来词。
四、合成词:复合、附加、重叠。
五、简称:减缩。紧缩。数字概括。第二节 词义
一、词义及其性质:客观性。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二、词义构成:理性意义。评价意义。语体意义。形象色彩。
第三节 词义分析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义项。单义词定义。多义词定义。
二、多义词义项分析:共时与历时。
三、多义词与同音词:现实的联系。历史的联系。心理的联系。
四、义素和义素分析:义素的定义。义素分析的方法。义素分析的作用。
第四节 词义聚合——语义场
一、语义场
二、同义词与同义义场
三、反义词与反义义场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一、基本词汇:稳固性。能产性。普遍性。二、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的关系。
三、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
四、行业词语、隐语
第七节 熟语
一、成语:定义。特点。来源。构造。
二、惯用语:定义。构造。意义。
三、歇后语:定义。分类。意义和使用。第八节 词汇的发展和词汇规范化
一、词汇的发展
二、词汇规范化:新造词的规范。外来词的规范。古语词的规范。方言词的规范。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
绪
论
一、语法
语法是词、词组、句子,甚至句组的组织规则、结构规则。
二、语法的性质:抽象性(或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系统性。生成性。第二节 语法单位
一、语素
二、词
三、词组(短语)
四、句子 第三节 词 类
一、词类概念及分类标准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实词:名词、数词、量词(以上为体词)、动词、形容词(以上为谓词)、区别词、副词、代词(代实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代词(代虚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和虚词:按传统的处理方法,实词能作句子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体词和谓词:谓词作谓语能力最强,体词作主语能力最强,作谓语能力较弱。
三、名词
个体名词/可数名词。物质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
名词的确定:先确定是体词。体词中能受数量词限定,或能放在介词“在/到”后面的是名词。
四、动词、形容词 鉴别方法:不/没有。
用带宾语和加“很”来分清两类的界限。
动词:动词的功能。动词的小类。动词重叠。带“了、着、过”
形容词:形容词的功能。重叠。形容词小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关于形容词使 动转化问题。兼类问题。
五、区别词
功能:作定语(加“的”)。
六、数词、量词 数词:基数词和序数词。量词:
名量词(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单位量词、复合量词、借用量词)。动量词(次、下、回、阵、顿、番、遍、场、趟、通)。
七、副词
只能作状语的是副词。副词小类。
八、代词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代词的运用:避免指代不明。人称代词的活用疑问代词的任指和虚指。
九、介词
介词的识别。介词的功能。
十、连词
和、同、跟、与、及,或
不但、而且、如果、既然、尚且、何况…… “和”的用法。连词“和”与介词“和”。
十一、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动态助词:了、着、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
十二、语气词
啊、吗、吧、呢、了、罢了、来着(的)。
十三、叹词、拟声词
十四、词的兼类 第四节
短语及其分析
一、短语的类型 内部构造。短语的功能。
偏正短语。述补短语。述宾短语。联合短语。主谓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同位短语。
二、复杂短语的分析 复杂短语。层次分析。
三、歧义短语
短语里某个词词性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短语的层次划分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短语的结构关系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短语里某个词语义指向不同,可能引起整个短语歧义。第五节 主谓短语:主语和谓语
一、主语和谓语的意义
主语是话题,谓语是对话题的陈述。
二、主语的构成和分类 主语的构成。
主语分三类: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当事主语。
三、谓语的构成及其分类
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名词(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体词谓语、主谓谓语。
四、动词谓语
五、形容词性谓语
六、名词(体词)性谓语
七、主谓词组作谓语
八、主谓句的分类
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体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第六节
述宾短语:述语和宾语
一、述语和宾语的意义
述语表示行为、动作,也可以表示判断、存在等意义。宾语是述语所涉及到的对象。
二、宾语的构成和分类
能作主语的词语一般都可以作宾语。宾语分受事、施事、当事三类。
三、从宾语看动词:有的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有的动词只能带谓词性宾语。有的动词既可以带名词性宾语,也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四、双宾语
给予义动词:给、送、赔、赠、卖、教(阴平)、告诉、问、通知。有些动词带“给”也能带双宾语。
五、存现宾语
名词性词语1+动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2 第七节 述补短语:述语和补语
一、述语和补语的意义
补语补充说明趋向、结果、可能性、状态或程度。
二、述语和补语的构造
三、趋向补语
趋向补语由趋向动词充当,表示动作的趋向。趋向补语的虚化或引申用法。
四、结果补语
补语表示述语所显示的动作、行为的结果。述语是动词,补语是形容词或动词。
五、可能补语 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趋向补语、结果补语扩展而来。表示主观或客观上有无取得动作结果的可能性(趋向的实现也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结果)。
一类类由“得/不得”(·de/·bu·de)充当,主要表示客观上、情理上是否允许。第三类由“得了/不了”(·deliǎo/·buliǎo)充当,主要表示主观上有无能力,也可以表示情理上是否允许。
六、状态补语
补语可以很复杂,成语、复杂的动词和形容词性词组、主谓结构都可以充当状态补语。
七、程度补语
“极”、“坏”、“透”、“死”、“多”后面都带“了”。程度补语有时仅仅是形式,哪怕 补语没有出现,也可以显示程度深。
第八节 偏正短语:定语和状语
一、定语和状语的意义
定语:性质。状态。质料。领属。数量。用途。状语:状态。程度。地点。方位。时间。方式。
二、定语的构成
三、复杂定语 三种情形。复杂定语的次序。
四、状语的构成
五、复杂状语 三种情形。复杂状语的次序。第九节 句 型
一、现代汉语的句型系统:现代汉语句型表。
二、“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及其使用条件。
“被”字句及其使用条件。
三、连谓句和兼语句
兼语句和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句子的比较:看动词1,语音停顿,插入。
四、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拟声词句。第十节 复 句
一、复句的定义和特点
二、复句的类型
并列(一般并列。对比)。顺承(连贯)。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
三、多重复句的分析
多重复句的分析示例。
第十一节
句子的语气
一、句子的语气分类和语气词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呼应句。语气词:啊、吧、呢、吗、了、罢了、来着、欸、呕、嚜(、的)。
二、陈述句
“了”表示新的情况,“的”表示本来如此。
“呢”有夸张色彩,让人确信;用“罢了”有故意往小里说、故意缩小的意思。
三、祈使句
祈使句表示指令、祈求等意义。
“吧”带有商量的口气。“了”多用于否定形式。
四、疑问句 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
五、感叹句
第十二节
常见的语法错误
一、语法错误概说
所谓语法错误,有时包括语义的问题。
二、句子成分残缺
主语残缺。宾语的中心语残缺。谓语残缺。定语、状语残缺。
三、相关的成分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大量的是语义上的。主语和谓语不能搭配。述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联合成分的类别混乱。
四、词语位置不对 主要是修饰语位置问题。
五、杂糅
同一个意思两种说法的混用。两个句子“焊接”在一起。
第五章
修
辞
第一节
修辞和修辞学
一、修辞的含义
二、语言环境
第二节
词语的选择和使用
一、选择和使用词语的一般要求
二、选择词语的进一步要求 第三节
句式的调整和使用
一、句子成分易位
二、主动句和被动句
三、肯定句和否定句
四、长句和短句 长句化短句。
五、整句和散句
把整句和散句结合起来使用,正散兼行。
六、紧句和松句
句子结构紧凑的为紧句,结构松弛的为松句。
七、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第四节
常用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
二、借代
三、比拟
四、夸张
五、反语
六、双关
七、婉曲
八、排比、层递、反复
九、对比、映衬、对偶
十、拈连、通感、仿词
十一、设问和反问
十二、顶真和回环
十三、警策
十四、辞格的综合运用
阅读书目
一、教材(与本课程选用教材对照阅读)
《现代汉语》(重订本),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阅读材料》(朱景松编),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印。
二、现代汉语各要素研究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语音学教程》,林焘、王理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字学纲要》,苏培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商务印书馆。《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语法讲义》,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语法答问》,朱德熙著,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三、理论知识
《语法》,[英]弗·帕默著,赵世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胡壮麟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语用学》,姜望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语言文字规范手册》(1997年重排本),语文出版社。《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著,商务印书馆。《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等著,商务印书馆
2009年11月15日
第四篇:现代汉语-修辞(课后答案)
现代汉语—修辞
思考和练习一(172页)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是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第一种说话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了修辞的功用。不可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不够的。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选用同义手段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积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在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不要把修辞看作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表达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如果以“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义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的“种”同“希望”拈用到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用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韵、叠音、轻声、重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特定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的表达效果的。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思考和练习二(181页)
一、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的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入手。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为基础。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 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达意,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二、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 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者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⑻照耀着五洲四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aoyao四声)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又“广场”(仄仄)和“河山”(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② 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树的风格。
“铮铮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感。又“铮铮”和“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③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无星红旗遍地红。生者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音节配合上比较整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比较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A ① 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② 山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 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的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例② 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有限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B ①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 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 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谩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言其变化,只此一语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日,谩山红叶,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称,声调仰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而生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更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②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永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小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第三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意。接下来的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肉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时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
思考和练习三(190页)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
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二、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白杨礼赞》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的句子有比较长的插入语。各种句式都有它的表达作用。
以反问句为例,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4个反问句:“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他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向着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4个用“难道”的排比句,语气激昂,极有气势和力量,启人深思,激人奋斗,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几句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宾语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热情地赞颂白杨树,赞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颂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写得有变化,有层次。
三、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面句子是那种类型?他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 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同意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一论.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顽固派所宣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② 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歌唱吧,止不住的喜泪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分句都是结构想色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书法了赞颂党的真挚感情。
③ 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④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书面语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辑性。
四、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常见的句式爱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 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民”。
例② 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三个分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A、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因同位语列举全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明显突出,读起来更觉顺畅。
B、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他:下班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赶紧,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的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水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
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再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理。
改句把有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果不如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
思考和练习四(201页)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喻词“像”的前后有本性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2.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3.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生命”(本体)比作树(喻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又从四个方面比作:用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4.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根,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5.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1.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2.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过去了。
B1.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2.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了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 银泻地一般”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代表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1.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2.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1.有两处比喻,例2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并不涉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1.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晶莹的外形,以“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家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作拟体来描述。例2.把敌人当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如“送,迎,俏,争,报,笑”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梅花写得栩栩如生。通过比拟,赞美刻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主要有那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引起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六.举例说明粘连和比拟的区别。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1.是拈连。拈连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事物都出现。
例2,是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只出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词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1.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天简直热的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蜒水。
八.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辞格,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
思考和练习五(210页)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栓关的例子,分析一下他们的修辞效果
双关有两类。一类是谐音双关。例如:我失骄阳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闻讯吴刚和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
第二句中的“杨柳”字面上写的是轻轻飘飏直上重霄的氧化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荀烈士,歌颂他们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谐音双关,寓意伸长。一类是语意双关。例如:可是匪徒们走上着几十里的大山脊,他们没有想到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们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露出了马脚”的另一种意义是匪徒露出了破绽。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很有表现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刻是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也有解散鞭子,盘的平的,初夏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实在是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用引号表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1.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看到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鲁迅先生》)
2.流氓欺乡下佬,洋人大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1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意的。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
例2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
例3是双关。它有意用语音和语意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意思却在于他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御用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
诗中末句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周恩来《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③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④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杜鹏程《保卫延安》)
“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⑤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党员,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不能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⑤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现代化,不比别人富裕。
6.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是别人的;他坦率地说出了对顶头上司的全部看法-都是优点。
思考和练习六(217页)
一、下边两句,一个是用对偶方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2)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1)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第(2)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诵,常用于特殊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份排列起来的一种辞格,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示语,因而节奏感强,和谐流产。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做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力量„„
②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例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两者的相同点:(一)都有三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二)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两者的不同点:(一)从形式上看,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这样的要求。(二)从内容上看,层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就下列两列说明顶针和回环的区别
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①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②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
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萱下接的关系。
例②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的手段,巧妙地调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捕鸟得鸟捕鱼得鱼(串对)
②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悲观者从幸运中看到失望(反对),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③江山添秀色,天地沐春晖(正对),风雨送阳春(反对),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唱”一词又三次出现,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三部分句子字数、结构都相同,构成排比格式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的亲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出时间读剧本,看演出,提意 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
七、自拟文题,在对偶、层递、回环、排比、双关、拈连、仿词、反语中选用四种不同辞格写一段300至400字的短文。思考和练习七(224页)
一 对比和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 映衬的表达作用。
A 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B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映衬是用陪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1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 “有的死在酷刑下”对比,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例2中的
二、就下列例句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三、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时是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对方回答:“我不知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自己的疑问而作出回答。
四、下列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②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 密布,看不见一颗星星。可他那颗跳跃的心却是明亮的。映衬。
③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④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还是翻译同志眼尖,脱口而叫着:“骆驼!骆驼!”
设问 思考和练习八(227页)
一.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出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的 交错使用,前后搭配,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的更加丰富多彩,鲜明有力.例如: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下山去了.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第一次比拟.日让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作又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好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修辞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也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景色.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文的辞格。
①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只看不
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齐滚舞。——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啊!
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偶、警策兼用,其中套用暗喻。
③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 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首先设问,其次是暗喻。
④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载永不凋谢。
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夸张、对偶兼用。
⑤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对岸是一片森林,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名叫米拉朵黑的年轻人,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论力气,米拉朵黑能和野熊摔跤。论人才,米拉朵黑像天神一般英俊。论性情,米拉朵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森林„„”这是顶真,其次,三个“论„. 其中套用夸张、明喻。
⑥东方白,月儿落,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第三行晕拟物,第四行是拈连。
⑦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三、四.有人把连用,套用,兼用的综合形式叫做”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连用,套用,兼用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叫”汇用‟,不管是哪种形式,统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也很明确。“混用”的说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思考和练习九(236页)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①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改为:动人的事迹说不完,丰收的喜讯到处传。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改“尽”为音节相称,配合得当,声音和谐。
②我是一名清洁工,为人民服务记心怀,挥舞革命铁扫帚,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要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中”,韵脚才和谐,读起来才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改。
①原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节词,读时音短促,语气急速,不很适应上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谐匀称,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②.原诗:他要和你算账,不要你的银洋;要交的朋友,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 他来和你算账,不是要你银洋;他要交的朋友,不是你这条狼。
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句都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①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杨朔《荔枝蜜》)
原文中的“蜜蜂”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②原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要找寻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做出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用脚“登”,生动形象,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攻关时坚忍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选择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①原文: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被谁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彭荆风《驿略梨花》)
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的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不便阅读。改文是结构较松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地表达语意。语气比缓,便于阅读和理解。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叶圣陶《两样》)
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上下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文好。
①原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刘白羽《长江三日》)
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叫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的词语格调不一致了。②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入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取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②登山远望,对岸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块也微笑。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架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⑦大家决心学习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思考和练习十(246页)一。什么是语体?
语体使为了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二 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公文语体的特点是明确性 简要性和规格性。
明确性是指公文语体所要求的时间 地点 数量 范围等方面必须写得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解。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 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简要性是指公文语体的内容必须扼要 清楚 通顺,指出问题和争论之所在;不能废话连篇,离题万里。例如《征兵工作条例》规定:“部队应该派思想好 政治观念强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精干的临时接兵机构,做好接兵工作。”
规格性是指公文语体有固定的格式,不能有随意性。例如命令 通报 决议之类的标题 编号 发文日期有一定的规格。(关于政治语体的特点,可参考课本自答)
三 文艺语体有几种类型?
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散文体指小说 散文和特写等。韵文体指诗歌 词曲和快板等。戏剧体指话剧 歌剧和地方戏等。
四 比较下面两个例子,说明文艺语体 科技语体的主要特点。
A三株名松都在这里。“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览所可领略。(朱自清《谭栝寺戒坛寺》)
B细菌有三种主要形态:球形(球菌)杆形(杆菌)及螺旋形(螺旋菌)。但在这三类之间,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细菌的形体虽然如此之小,但各类细菌间,其体积的差别很大。最小的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2微米;一般杆菌的体积为2乘以0.5微米。(李杨汉《植物学 细菌》)
例1是文艺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的描绘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努力追求艺术化。例2是科技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表达具有精确的性和严密性,不追求艺术化。
第五篇:第八章 现代汉语修辞概说
第八章 现代汉语修辞概说
一.导入
平时,听别人说话,感觉有人说得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仅能够让人懂,而且让人非常想听;可是有人说话呢,虽然没有错,但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就像一杯白开水;当然还有一些人讲话,则是错误百出,让人不忍卒听。其实,这都属于讲话水平的问题。这里的学问很深,很多,有很强的所谓的讲话的艺术性。谈讲话的艺术性,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修辞其实正是研究如何运用语言艺术的。二.修辞的含义
(一)“修辞”溯源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辞”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据《说文》解释:“修,饰也。”段玉裁作注:“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说文》解释“辞”为“讼”之意。两个字合起来是“修饰文辞”的意思。这是第一次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修辞”这一说法,而且把它和“立诚”连在一起,看作君子进德修业的必需之事,提出修辞要有真情实感,足见孔子对修辞的重视。
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的意义已作出过许多阐述:有的解释为“修饰文辞或语辞”,有的理解成“美化语言”,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解释为“调整语辞”等等,都把“修辞”当作动宾词组来理解或使用,指的是修辞活动,与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修辞”不完全相同。
(二)“修辞”的一般含义
“修辞”这个词在今天一般有三种含义。
1.指修辞活动。
当表达这个意思时作动词用,如“修辞要适应题旨和情境”(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又如明代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鲁迅也曾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
2.指修辞这一事物本身。
即客观存在着的那些规律,客观存在物,是一个名词,如“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它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这个“修辞”是指从人们的修辞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有效运用语言的规律。
3、指修辞科学。
用作该义时,也是一个名词,如“刘教授是搞修辞的”。修辞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修辞规律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和学说。因为不同人的认识水平、研究角度不同,这个意义上的“修辞”也必然会带上主观色彩。
(三)“修辞”的定义
本书将“修辞”定义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规律。具体分析,它包括如下三个特点:
1.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
“题旨”是人们言语表达的意图或围绕的主题目的,“情境”则是指言语表达时由情景、氛围、场合等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又称“言语环境”或“语境”。广义的语境包括说写活动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上下文等;狭义的语境仅指上下文。修辞活动离不开题旨情境,修辞现象是特定题旨情境的产物。
2.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
语言是达意传情的工具,修辞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工具以求更好地达意传情的过程。可供选用的语言材料是非常丰富的,从语音来说,声韵调的搭配、音节的长短、节奏的慢快、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是可利用的手段;从词语看,可根据语境准确选用各类词语,又可随达意传情需要,使词与词超常搭配;从句法看,有不同的句类、句型、句式可供选用;就连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也可成为修辞活动的材料。
修辞的一切方式,都要依靠语言材料来构成,修辞的一切效果,都要通过语言材料的恰当运用来体现。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义形式的选择,即在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中,选择最有效的言语表达手段;二是某种手段的变异使用,将某一表达方式加以变化,变为异乎寻常的表达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
3.追求理想表达效果
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理想表达效果。所谓表达效果是指修辞内容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后,在接受对象中所产 2 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均匀缜密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以上三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言语手段的运用要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而理想表达效果必须通过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来达到。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难以达到修辞的目的,而言语表达手段的运用,是修辞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三)、修辞学
(一)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怎样运用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语音、词语、句子等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和同一层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分别研究语言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文字学则处于另一平面,专门研究语言书写符号系统的性质、结构和演变;修辞学又处于第三平面,从提高“达意传情”的效果方面来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正如《修辞学发凡》在谈到修辞和语言文字的关系时所指出的:“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正因如此,学习现代汉语的修辞知识,要在学习掌握教材前面各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言语现象,而且是一种力求达到理想表达效果的积极的言语现象。因此,修辞学作为研究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应当视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修辞现象是具体复杂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修辞学的任务就是对修辞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系统的说明,并用来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
(二)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
修辞要综合运用语言的各种材料,同时又涉及到其他有关的学科,特别是语法学和逻辑学,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我们说话或写文章,用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的结构规律,这些是语法学的研究范围。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即从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 3 的内容上把握思维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是否正确。
修辞学研究的是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规律。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词语用得是否准确、是否有表现力、语音上是否和谐、句子表达得是否晓畅而生动、整段的话或整篇的文章是否条理清楚,等等,这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人们通常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语法学、逻辑学和修辞学是三门性质不同的学科,它们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语言运用中的许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要同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规则去衡量人们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又不能只求言语表达的语法规范、句子通顺、合乎逻辑而不考虑修辞效果。例如:
①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②绕到L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一个小吏来,说L君出去了,须得午饭时候才回家。
这两个例子如果机械地进行逻辑分析,似乎都不合事理:“失败”是抽象概念,无形无体,按常理本不能像断绳一样接起来,也不能像钢铁一样进行焊接。例②中的小吏明明是听见打门声音应声来开门的,不用“走”却用了一个“打”字,于事理也不吻合。但从言语表达的效果上看,却是好的:例①中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抽象之物拟作具体实物来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例②中动词“打”的两次使用,把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第二次的使用把“小吏出来开门”与“打门”两事之间的因果、时间发生上的先后都显示出来了,言简意赅,十分传神。
③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④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这两例如果机械地用语法规则来分析,似乎也有错误:例③中“国”是个名词,怎么能和趋向动词“下去”搭配在一块使用?例④中“筷子”是吃饭用的 4 工具,无知觉无感情,怎能用表示人的情感的词“懒洋洋”来修饰?但从修辞的角度看,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例③中“国”字临时改变了词性,言辞简洁,意蕴深刻,又有讽刺意味;例④中把持筷人的心情、神态移用到筷子上,是这一特定语境中的临时移用,形象而生动。这是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而达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修辞与语法、逻辑之间虽然有区别,但不是各不相关、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修辞活动一般要以逻辑规律为前提,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首先就要使表达与事理相合。违反事理,不合逻辑,这不是靠使用修辞手段可掩饰的。正确的言语表达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如果说出或写出的句子不通顺,那无论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也难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2.对言语表达进行分析,应同时着眼语法、修辞和逻辑三方面。因为人们的言语表达过程是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一语句,从它的结构规律着眼,是语法分析;从它所表达的思维方法着眼,是逻辑分析;从表达效果着眼,就是修辞分析了。如:
⑤月光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伴着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
例⑤从修辞上分析属于病句,病因在于词语的配合上有问题,“月光”可以“照着校园”,也可以“像银纱似地罩着校园”,但不能说成“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从语法和逻辑上看,也同样是不恰当的,“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自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又夹着一句“伴着月光”就是多余的了,应该删去。又如,复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有时用关联词连接,有时也可不用,这是语法要讨论的事;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关系,这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有时用上关联词,有时又不用,这就要从修辞方面来作出解释了。我们在学习修辞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修辞同语法、逻辑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掌握修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言语修辞现象的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修辞≠辞格≠修饰文辞
辞格仅仅是修辞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修饰文辞:书面的知识
陈望道:“修饰调整语辞”修饰文辞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承认文辞也就是书面语的文章,而口语中不存在修辞。同时,着眼于华丽精巧的文辞。
陈望道主张: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三、修辞的含义
平时,我们听到的修辞至少有三种: 我们要学习修辞。(学问)
这篇文章经过一番修辞后,好多了。(行为,活动)这种比喻修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修辞格)
我们要讲的修辞指的是讲话或者写作时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也就是说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活动。
比如,作文时,要尽量使用华丽的辞藻,使自己的文章读起来悦耳动听,这是修辞行为,其实,有时候,不用华丽词语,为了使自己表意更明白也是一种修辞行为。
例如:从此,就看到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新鲜的讲义
陌生的先生)
这种对用词进行修改,以求明确的表达的过程就是修辞活动。当然,这和为使语言华美精巧的修辞不一样。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首次对修辞进行了分类:(浓妆淡抹总相宜)积极修辞——使用一些辞格,显得更为形象生动 消极修辞——不追求华丽奇特,以明白精确为主。比如,(1)木兰诗(陈望道举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具体体验)
当两种修辞不可以两全时,必须牺牲一方面。那就要判断本意偏在何方,方才可以决定。如果要概念明白,只说水流、马嘶。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实况直播,当时白岩松在结束 6 时讲:
江泽民等参加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用的名称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因为有另一方——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参加;结束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所用的名称“中央政府代表团”,因为是国内事务。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在政治性活动中,名称、术语的准确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3)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孤单英雄传奇色彩“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天)换人间。”(春色能给人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感觉,且春色既可以指季节,也可以指人类社会,语义双关,大大丰富了词语的韵味。)
修辞:是讲究运用语言艺术,对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期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一项活动。
四、谭学纯、朱玲老师的《接受修辞学》《广义修辞学》
五、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八宝山:要严格控制人口
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汪精卫)《雅谑》公公媳妇之间的对话 欢迎再来
红领巾
朱元璋当皇帝后
陈望道:修辞要适应题旨情境
像女人脸上的瘸子
隐性语境:比如交际目的,交际双方对某个问题达成的共识等。学习要点:
简要介绍修辞的几个相关概念、修辞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修辞学与相关学科语法学、逻辑学之间的关系。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组成要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前面几章分析了这几个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本章讲述人们运用语言各要素的具体规律,即修辞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