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方法

时间:2019-05-15 09:0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见修辞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见修辞方法》。

第一篇:常见修辞方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中考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8种修辞方法,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别并理解其作用。

二、知识梳理: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比作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运用比喻能够在叙述或描写时更加生动形象;在议论时能够使比较复杂或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

<1>明喻(甲像乙)

例:共产党象太阳。

<2>暗喻(甲是乙)

例: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3>借喻(甲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也不用喻词)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非比喻句: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表示比较)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表示推测揣度)

③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表示列举)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表示想象)

2、拟人:

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描写,赋予它以人的动作、情态、思想感情。

作用:把事物人格化,使事物增加人的感情,使事物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夸张一般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类。

作用:夸张有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等作用。[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深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浅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心眼小得象针鼻儿。

(3)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举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注意: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4、排比: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排列起来,以强调表达力和语势的修辞方法。

作用: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多用于说理或抒情。

[举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作用:对偶可以使语言形式整齐、结构匀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举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

是根据表达需要,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反复。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增强节奏感或感染力。

[举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1)接连反复:当中没有其他语句相隔,相同的语句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间隔反复: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他语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居十日,扁鹊复见。

7、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作用: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举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8、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通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作用: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举例]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三、辨析:

1、比喻句与非比喻句

如:A、石拱桥的桥洞象虹。B、小李象过去那样尊敬老师。C、他象要发火了。D、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辨析:A、D是比喻句。比喻句中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即以他物比此物。B句只是一种事物的前后比较,C句则是表示对一种事物的一种推测。

2、比喻与拟人 如: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春风温柔地抚摸着你。辨析:A比喻B拟人,比喻重在“喻”,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重在“拟”,拟体(人)在句中不出现。

3、设问与反问

辨析:相同点—无疑而故问,结论是明确的。

不同点—反问是只问不答,寓答于问,设问是又问又答。

4、对偶与排比

辨析:对偶是两句字数相等的分句,排比最少必须是三句以上。

5、排比与反复

辨析:排比是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几个短语或句子,反复是同一内容的词或句连续出现或间隔出现。

基础练习篇

1、以“溪云初起日沉阁”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组成对偶的一句是()A、一上高城万里愁

B、故国东来谓水流

C、蝉鸣黄叶汉宫秋

D、山雨欲来风满楼

2、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句。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3、依照下面句子,用“不是”和“如同”各造一个句子。①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②承诺如同珍珠,它是莹润的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造句:承诺不是

。造句:承诺如同。

4、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B、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5、下面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片莽莽苍苍、高耸入云的峰峦,就像一条巨大的苍龙,腾空飞舞!B、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落在瓦砾上,像丝竹奏出的乐曲,幽怨急缓。C、夜空中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

6、“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下面有四句是下联,但其中只有一句最好,应当是()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沁园

7、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C、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8、请根据例句,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初中生活,如一条奔腾的小溪,每一朵浪花,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仿句:初中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夸张)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C.……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D.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10.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B.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C.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11.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

()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12.选出与“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形成对偶的一项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

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D.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13.对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②世间还能有比这更居心险恶的事情吗? ③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④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

A.①拟人 ②设问 ③夸张 ④比喻

B.①拟人 ②反问 ③对比 ④比喻C.①拟人 ②反问 ③比喻 ④夸张

D.①拟人 ②反问 ③夸张 ④比喻 14.下面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方法的是

()A.(统筹方法)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B.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C.老天杀人不眨眼,黄家就是鬼门关?

D.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15.下面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C.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16.对修辞方法依次作出正确判断的是

()①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②难道你就不想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③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中国共产党。④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A.①夸张 ②反问 ③设问 ④比喻

B.①比喻 ②反问 ③设问 ④拟人 C.①夸张 ②设问 ③反问 ④比喻

D.①比喻 ②设问 ③反问 ④拟人 17.所用修辞方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B.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C.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D.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

18.下面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会上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欢迎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19.指出下面各句的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3)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4)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5)梧桐树的枝丫像鹿角一般向外伸展着。

()20对于下面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②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④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

A.拟人

夸张

比喻

对偶

B.拟人

夸张

对偶

排比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偶

D.排比

夸张

拟人

比喻

(2)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对比

(3)①(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②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A.①排比 ②拟人 B.①比喻 ②拟人 C.①夸张 ②拟人 D.①比喻 ②夸张(4)①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②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A.设问

拟人

比喻

对偶

B.反问

拟人

比喻

对比

C.设问

拟人

夸张

对偶

D.反问

拟人

比喻

对偶 21.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有错误的是(1)()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

B.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对偶)

C.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排比)

D.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反问)(2)()

A.“我好象又回到了梦牵魂绕的故乡”。不是比喻句。

B.“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是拟人句。

C.“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是反复句。

D.“人间遍种**”中的“**”是借喻。

(3)()

A.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排比)

B.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比喻)C.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夸张)D.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拟人)2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烈。

C.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D.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步。

23.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花天酒地辞旧岁,张灯结彩过除夕。()

B.我已经对天发过誓了,难道我可以让我的灵魂背上毁誓的罪名?()

C.而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又无页码的大书,什么时候,才能读通呢?()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E.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F.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G.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典型例题

1.从修辞角度看,和所给句子同类的一项是()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D.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2.选出与“皎洁的月亮从云缝后面向下窥探着”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A.朵朵浪花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B.休闲是人生一枚甘甜的果实。

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流了出来。

D.在这时代的主旋律中,也偶尔有几声不和谐的音符。3.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4.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最能增强气势,突出“这种作风”的危害的一句是()。

A.这种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

B.这种作风怎么样呢?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已。

C.这种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 D.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救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5.下面一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结合内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井冈山的翠竹啊!……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排比)B.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拟人)C.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比喻)D.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反问)7.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突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B.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诬蔑!(夸张。强调了“我”遭到诬蔑后气愤的程度。)C.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反复。表现了安塞腰鼓舞姿中的力与美。)D.你别说,你长得还真像你的妈妈。(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你”长相上的特点。)8.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___

,___

_

________。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能装扮冬天;______

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愧了。

9.(1)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3)某餐馆的广告词是:“好吃,您告诉大家;不好吃,您告诉我们。”这两句话看似挺自信,但仔细想想,这样说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仍没有十分把握,如果稍作改动,改为:______________

_,那就显得该餐馆对自己的饭菜质量自信多了。10.对下面这个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运用对偶、比喻、借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B.运用借代、比喻、拟人,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C.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D.运用借代、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11.下列只用了一种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每座(桥)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字的诗,给首都增添了不尽的景致。B.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C.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1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衔接恰当、比喻贴切的一项是()石间细流脉脉,__________;林中碧波闪闪,_______________。A.如线如缕 如锦如缎

B.如火如荼 如线如缕

C.如锦如缎 如烟如鳞

D.如烟如鳞 如火如荼

13.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判断有错的一项是()A.今年收成不好,地里仅长了几颗粮食。(夸张)

B.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反问)C.孩子们像盛开的花朵。(比喻)

D.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14.下列句子修辞方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含着泪水,像一棵被雨水浇伤的禾苗,悲凄地站着,舍不得老师离去。B.我终于走出了无垠的沙漠,可我的嘴唇干裂得像干涸的田野。C.“解剖”自己要不怕痛,不怕丑,不推过,不护短。

D.通往山村的小路,弯弯曲曲,黑线一般。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B.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稀松极其平常的事儿。C.“满招损,谦受益”是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真理。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16.仿照划线句的句式,写上两个与前面意思一样的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怀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 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17、对下列各句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比喻)

B、有了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态度,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问)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反复 拟人)D、火辣辣的太阳把人的手和脊背都要晒裂了。(夸张)

18、“对联寻亲”。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时雨点红桃千树

a.山静无人水自流

B、亭闲有竹春常在b.春风吹绿柳万枝

C、无意东风花半露

c.夜市千灯照碧云

D、晴空一镜悬明月

d.有闲春色燕双飞

19、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20、为2005年春节晚会上出现的一副对联的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选配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五千年盛世欣太平今日

B、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C、九万里中华创锦绣未来

D、十三亿尧舜建古国文明

21、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在拜祭黄帝陵时所说的“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勾起多少人的思念之情。请根据下面上联所表达的内容,写出(或改写)平时所积累的名句,对出下联。

上联:少小离家为异客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下面的材料,从后面所给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上联,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对出下联。2005年2月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揭晓: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当选为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女排则获得了“感动中国”集体奖。

①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

②鹰击长空化险为夷试飞英雄梁万俊

③跨越十重栏杆东方飞人勇夺第一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仿照画线的句子,在空白处填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爱读书,是一种美德。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人,对人类有特殊贡献的人,几乎都是爱读书的人。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

;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25、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清气爽;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26、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27、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于50字)

28、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校学生会准备在近期举办一次“小风筝竞飞”活动。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富有创意的标语。(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29、“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读上面一段话,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画线句是一个比喻句,它的本体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比喻意在突出()A.充满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夏天,金色是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的颜色。C.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的气势。

D.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年。

第二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9、拈连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10、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比如:

(1)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2)旗杆上插鸡毛,好的掸子(胆子)!

注意:双关与歧义不同。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是有意地在表面上表达一种意思的时候,暗地里还有另外一种意思,而后者才是表达者的真正用意。不过不能理解后一层意思的人,不影响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但歧义不同,它是表达者无意产生的一种消极现象,它所表达的两种意义存在于话语表面,而且这两个意义会让接受者无所适从。如果不是有特殊的目的(如欺骗等)的话,歧义是应该避免的。

11、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例如: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2、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如(1)、(2)(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2)甜甜的声音让奶奶心里乐开了花。另外一种形式是谓词性结构,如:(3)秋天的黄昏,晚霞烧红了西方的天空。(4)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罗嗦,痛快之至。

13、仿词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如:(1)都江堰市拍卖超标“官宅”。

(2)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

14、顶针

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15、反衬

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例1:关心败草里的鲜花。【朱自清春】例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邪溪诗】例3:黑轮装出了像哭的笑脸,让人看了好不心疼。

16、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17、反诘=反问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他的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例如:难道动物就不能做人类的老师吗?我怎能忘记你对我那深深的情谊呢?

18、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9、通感

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20、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2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2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众所周知,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更使作品艺术感染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么,什么是比、兴呢?所谓“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鼠》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奴隶主;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以引导读者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兴,据朱熹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池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比,也就是打比方,“或喻干声.成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它可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兴,是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歌咏之事.有它可使诗歌曲折委婉,不给人.突兀感,起到联想、象征、洪托等作用.有助于对形象的刻划,加强诗歌的生动性、鲜明性:诗歌如果不采用比兴手法,就毫无诗味,味同嚼蜡 运用比兴手法是先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飞突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第三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课

题】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课

型】复习

【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

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用修辞的方法。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注重以能力立意为主,那么对修辞的考查无疑是重中之重。

修辞就是对语言的[答案]B

[分析]这道题既考查了修辞方法,也考查了修辞的作用分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认真判断它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对照该类辞格的表达效果,结合语境再具体分析。这道题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后一个“巴金”指有巴金精神的人。所以,“后一个巴金”应改为“前一个巴金”。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以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对于修辞的认识,其实绝不仅限于修辞方法。它的内涵远比修辞方法大得多,而且也都在高考的考试范围之内。

二、研习内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复习,应从下述三方面着手:

㈠熟悉八种修辞方法,辨析易混修辞格。(《语文基础手册》)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八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⑵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两者缺一不可。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

(作比较)

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表猜测)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列举)

⑶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布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四周的山把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⑷比喻的注意点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②比喻要贴切,③要注意思想感情。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用“子曰诗云”代四书五经之类)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群众的财物)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有见过扫帚和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⑶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⑶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⑵对偶的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再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受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⑵问而有答的反问。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

其次是特别注意和强化易混修辞格的辨析。

⒈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⑴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⑵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⒉借喻与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它们的区别有两点:

⑴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例如:

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例②“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⑵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⒊排比与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⑵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⑶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⒋设问与反问

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⑴设问自问自答,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一般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⑵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再次不能忽略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往往几种辞格结合起来使用。形式可以分为套用、连用和兼用三种:

⒈套用——一种辞格里面包含着别种辞格。例如: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排比中套用暗喻)

⒉联用———个语句中连续运用几种辞格,既不彼此相融,也不互相包含。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连用了引用、比喻)

⒊兼用——一种修辞方式又兼有两种或几种辞格。例如: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对偶、夸张、比喻)

㈡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

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如下:

⑴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⑵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⑶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⑷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⑸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⑹排比:叙事透辟,条分缕析;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⑻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而培养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不仅包括审题能力,还应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语境分析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㈢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理解修辞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我们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

其次,修辞的理解和运用还得注意和语法、逻辑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先要通顺、正确,然后要求好,即形象生动。

㈣提高思维能力,加强修辞运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

高考的命题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主观、重综合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复习时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抓起,即不在修辞术语上的纠缠,而要明确各类修辞的特点,理解各种修辞方法不同的表达效果。只有掌握了这八种修辞方法的要点才能在语言表达时灵活运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

第四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设向 反问)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明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暗喻: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苍翠的屏障。借喻: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了山。(胭脂借喻阳光)博喻: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几种特殊形式。通感(移觉):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的互相沟通。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嗅觉才能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荷香似有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 ,你笑的很甜.比喻的作用:⑴化平淡为生动 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⑷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比拟的种类1.拟人: 把物当做人来写: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2.拟物:把人拟作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1、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2、这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喻 重在“喻” 喻体一定出现.比拟 重在“拟” 本体一定出现.岸边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 ——比喻;岸边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比拟 *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3.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借代的类型:1.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4.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部分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6.工具代本体: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7.质料代本体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在古代诗文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借代的作用;⑴以简代繁 ⑵以实代虚⑶以奇代凡⑷以事代情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A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中的借喻。)下面是表现一定生活观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文学似海乐无边,官爵如花期有限。B.风风雨雨过日子,炎炎凉凉看世界。C.宁为八方苦水流浪鱼,不作一棵树上吊死鬼。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项为借代,其他项为比喻。)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法。苍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十六字令》夸张的种类 :扩大的夸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zhui)不逝。缩小的夸张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超前的夸张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夸张的作用1.突出地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运用夸张要注意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扩大或者缩小,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2.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中很少用甚至不用.*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B.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对下列古诗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天境”、“海楼”写荆门一带的奇妙美景,是比喻写法。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赋予“青天”以生命,直接同他对话,是拟人写法。

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泪没一朝伸。——“惊风雨”、“泣鬼神”赞扬李白诗才出众,是夸张写法。

D.轻舟短棹(zhao)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鸥处处随。——“轻舟短棹”写泛舟游湖,景色迷人,是借代写法。(轻舟短棹是驾轻舟划短桨的意思。)5.对偶(对仗)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组词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以表达相关或相反内容的修辞方法。对偶的特点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

3、结构相同

4、意义相关

1、从内容上分 :

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甩开膀子干活,夹紧尾巴做人。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偶的作用1.便于吟诵,易于记忆2.形式工整,有音乐美3.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1.对偶追求结构形式上“对称”的表达效果,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追求内容上“对立”(相反、相对)的表达效果,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2.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1、成分排比

2、句子排比

3、单句排比

4、复句排比.排比的作用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条分缕析,说理透辟

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两者都追求形式上的表达效果,但是——1.对偶成对,只有一双;排比成串,至少三个。2.对偶句式更工整,字数要相等;排比字数可以不相等,自由得多;3.对偶力避相同的字词;排比则常用相同的字词来做提挈。*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如果说人生是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浩瀚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朵骤然翻起的浪花 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7.设问

下面有答案而故意设置疑问的一种修辞方式,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种类①一问一答式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②一问两答或数答式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两问或数问一答式例如: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谁也别想拦住我。

4、作用①引人注意,发人思考;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8.反问

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方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例如: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它是用疑问来表感叹,句末也可以用感叹号.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反问.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修辞 1.起兴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起兴这种辞格经常出现在《诗经》等民歌和古体诗里。起兴的基本类型有:1.兴中无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多么茂盛啊,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祝愿她全家和顺美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诗句和女子出嫁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起个引发诗情、烘托主题的作用。2.兴中含比;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是说南方有棵高大的树木,却不可在树下休息。这两句诗首先是兴,但兴中含比。因为乔木高大却不可依偎其下,这正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得一样。

2.对比

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忆君王

谢克家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词人曾亲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掳,在民族的危机中,写下了这首忠愤填膺的词,其凄凉缠绵悱恻之感,溢于字里行间。昔日的宫柳凝绿,今朝的淡月黄昏;昔日的笙歌彻旦,今朝的楼殿无人,句句是强烈的对比,句句是伤心的回忆。)对比同对偶的区别1.对比重在两项的内容的“对立”;对偶重在两项的形式的“对称”。2.对偶要求字数相等,对比一般不要求字数相等。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3.衬托(烘托)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正衬;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开头两句是写景,写凄凉的月光,写月下的沙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但是,如果我们把全诗连贯起来,我们就会知道,这些气氛制造、环境描写,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服务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 《赤壁赋 》 用“幽壑”来衬托“潜蛟”,用“孤舟”来衬托“嫠妇”,加强悲凉、哀怨的气氛,与上文联系起来,更能起到表现箫声和歌声的凄婉与动人。反衬;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已是悬崖白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 · 咏梅》(用“六宫粉黛”来突出杨贵妃的美,用“悬崖白丈冰”来衬托花枝的“俏”,从事物的反面来衬托,这种方法叫“反衬”。)①以景衬情 ,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①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②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僻静。4.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同音和多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分类: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谐音双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语意双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前两句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铁马冰河”写梦境,表现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5.互文

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主人下马客在船。

6.用典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使用前人的语言文字,以为比喻,从而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也称“用事”。赤壁怀古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 · 吴志》的史实:“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以言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旦唱:[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牡丹亭 · 长亭送别》(“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同上面“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樽前酒一杯”相对照,是感情上的一个突变,由一刹那间的宽慰,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实际上,前两句是后三句的映衬,这是一种欲放先收、欲高先低的手法。)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自比,以示幽闲与澹泊名利。接舆者,春秋楚人,字接舆。昭王时政治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五柳者,晋陶潜也,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有五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7.顶真:

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8.回 环

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1菩萨蛮 苏轼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2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曹禺《王昭君》)

3、我们发展电话,电话发展我们。

4、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翻译

水国秋风萧瑟被西风摇落片片黄叶 漂泊在外的我的心绪被撩拨得乱如发丝 像是屈原在江边深情吟诵的地方 又像是白居易江边送别的时候 你们怎么能诋毁中伤我的道义所在 我的这份心思只有那苍天才知道 苍白的容颜如今又增添了些许白发 现在想辞官归隐已经太迟了 编辑本段赏析

据《金史·河渠志》载:“(大定)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上闻而恶之,既而,„„黜寂为蔡州防御使。”救灾不力,获罪黜官,本属应当,但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作者用“水国”代称之。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水”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句是因,对句是果;前句写景,后句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

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

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

第五篇: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生学习修辞方法,要掌握修辞方法的特点、作用及分类诸问题,同时也要掌握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全面掌握修辞规律,避免混淆、误用。这里就几种常见修辞方法谈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借喻和借代

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方法所以容易混淆,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方法的本体都没有出现,而只出现了喻体或借体。例如:

①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

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两个句子中的“幔”和“一针一线”的本体分别是“乌云”和“群众的东西”。①句中的“幔”和②句中的“一针一线”,从形式上看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况且又没有本体,所以,很难一下子就搞清楚它们是“借喻”中的喻体还是“借代”中的代体了。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借喻和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借喻是靠“相似点”把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的,借代却是靠“相关性”把借体和本体联结在一起。如

①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这句话中的“毒蛇猛兽”说的是剥削阶级,“毒蛇猛兽”和“剥削阶级”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事物,但“毒蛇猛兽”吃人的特点与“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特点是相似的,作者就是抓住了它们的这一相似点构成了一个比喻,使人们形象地了解了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

②“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这里的“花白胡子”与长着花白胡子的人紧密相关,所以构成了借代。

其次,借喻和借代的作用不同。借喻是靠“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借代则是靠“代”将事物的某一相关部分的特征拿来代替本体使形象突出、语言生动的。例①中的“毒蛇猛兽”吃人的情况是人们所熟悉的,用它来比喻剥削阶级吃人的本质,人们就容易理解剥削阶级的本质特点了。例②中的“花白胡子”是长着花白胡子的那个人的突出特征,用“花白胡子”来代替 1 那个人,就更能使那个人形象突出,语言也显得生动活泼。

借喻和借代有区别也有联系。请看下面一段话: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在这里,作者说杨二嫂的形象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一个十分形象传神的比喻,比喻的结果也为构成下文的借代创造了条件,下文便直接称杨二嫂为“圆规”了。就其关系讲,比喻为借代创造了条件,借代是借助比喻而进行的。

上文的“圆规”可以说是借喻,也可以说是借代,因为它具备了借喻特点的同时,也具备了借代的特点,杨二嫂的形象与“圆规”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相关性”,融二者于一身,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只有在用特征代本体的借代中才有可能出现。

二、比喻和比拟

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容易混淆的原因在于二者都含有“比”的意思。比喻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包括人比物、物比人,而比拟是把人当做物或把物当做人的,所以当比喻出现了这种情况时,就容易混淆。要区别这两种现象,首先要明确比喻是靠“相似点”联系本体和喻体,而比拟是把人当做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的,特点是“拟”,是“模仿”。具体来说,比拟主要是在动词、形容词上下工夫,也就是把描写物的动词、形容词用来描写人,描写他物,或者把描写人的动词、形容词用来描写物。例如:

①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诗中所说的“狗”比喻出卖灵魂、出卖革命的无耻叛徒,是借喻。而“爬出”则是写“狗”从狗洞钻出的动作,这是用物的动作来描写叛徒的可耻行为,是把人比拟成物。

比喻和比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喻”和“拟”上,“喻”要求甲乙两事物间有“相似点”,“拟”要求甲乙两事物之间有“模仿性”。例如:

②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句子显然是把“敌人”比喻成狗以后才用“狗”的动作——“夹着尾巴”来拟“敌人”,这是拟物,不是比喻,比喻隐去了。因为比喻是通过一定的喻体和本体的关系“间接”地构成一个鲜明的形象;而比拟则是“直接”地把人当做物、把物当做人来描写的,以此构成语言的生动性。

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方法的联系在于它们经常交错使用,一般是先比喻后比拟,或在比拟时把比喻略去,直接表述。

三、对比和对偶

对比和对偶一般来说不容易混淆,所以相混淆的原因在于二者都要求“对”,如果单纯地着眼于内容的相对而不顾及语言的结构形式,就势必产生混淆了。例如:

①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

这里先有一个总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又有两个具体的对比:“说的”和“行的”相对比,“对人”和“对己”相对比。可见这里强调的是意义的对比,形式是不大讲究的。

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个对子是个典型的对偶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而且是一对句子。“墙上”对“山间”,“芦苇”对“竹笋”,“头重”对“嘴尖”,“脚轻”对“皮厚”,“根底”对“腹中”,“浅”对“空”,可见对偶在形式上要求是很严格的。

当然,对比的语意用对偶的形式表达的情况也是常有的:

③东家门里有酒肉,佃户家中无米面。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两个例子,从结构上看是对偶句,从意义上看是对比句。有人主张这类句子可以看成是对偶兼对比,这种主张忽略了对偶句的语意也可以包括“相对”和“相反”的,据此,这一类句子仍可以看做对偶句。

由此可见,对偶句的着眼点是在句子的结构形式,而对比句的着眼点则在句子的意义对比。

四、排比和层递

排比和层递都是利用语言有组织地排列所构成的修辞方法,二者都是通过有规则的语句结构去组织语言的,排比和层递在语言结构上、排列上,又多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例如:

①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 3 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②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从形式上看,这两个句子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然而它们也确实是两种修辞方法。

例①中的句子之间没有主次、轻重、大小的区别,它们分别是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来赞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而例②则不然,它是用缩小范围,即国、军、旅、卒、伍的办法,说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谋攻的最高原则,这是逐层退缩的层递。还有逐层推进的,例如:

③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就多了一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张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可以影响许多人。

这个句子由“还不要紧”到“害人不浅”直至“问题可就大了”,逐层说明了党八股危害的严重性,说服力很强。

从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逐层退缩还是逐层推进,凡层递句,句与句之间都很明显地有一种等次关系,而排比没有这种等次关系。要区别排比和层递,关键在于弄清一组句子的句与句之间是否有等次关系。而要弄清这个问题从形式上看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从内容上考虑。

五、排比和反复

排比和反复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间隔反复,又常常与排比交错在一起使用,因而有的容易混淆。

排比主要是利用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组或句子接连地说出来,借以加强语势,达到充分反映事物情况、阐明道理、感染读者的目的;而反复则是运用某一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的方式,来提领某种内容,收束某些语句,以达到强调思想感情、抓住中心的目的。例如:

①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句中,虽然“一个„„的人”不断出现,但它只是对某个短语起提领联系作用,并不是对某一内容反复强调的意思,所以,不能看成是反复,而是排比。

②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句中“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一共出现了三次,而且是间隔出现,作者的意图显然是强调党国不像一个国的意思,“党国倒愈像一个国”是反语的重复,它是用来讽刺国民党依赖帝国主义卖国投降的本质,从思想内容和组织形式看,这段话不是排比的意思。

由此可见,反复强调一个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也就是说,只有在整个词语或句子重现的时候,才是反复。

下载常见修辞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见修辞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定稿)

    常见修辞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中学生学习修辞方法,要掌握修辞方法的特点、作用及分类诸问题,同时也要掌握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全面掌握修辞规律,避免混淆、误用......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教案修改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习考纲重难点 一、导入: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现在高考命题更加......

    比喻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比喻运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了解比喻的特点及运用比喻的方法。 2、 学习运用比喻构造句子。 教学设想 通过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比较,认识运用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修辞方法题库

    一、用横线标出下列比喻句中的本体,用波浪线标出喻体。1、沙丘上一阵混乱,匪徒们都兔子似的缩到沙丘后面去了。2、她们从小跟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3......

    修辞方法教学设计

    《语言中的十八班武艺-----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涞水小学 杜跃华教学目标: 1、了解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 2、体会并总结出......

    修辞方法及练习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练习 一、常见的修辞方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为了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取的修辞手法。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

    修辞方法(十)教案

    高考专题教案: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课型】复习【教学目的】 ⒈明确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⒉熟悉修辞考查题型,积累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修辞考查题型,掌握综合运......